<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醫學形成發展論文范文

2023-12-12

中醫學形成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一、驛路制度的發展歷程

(一) 初創時期。成吉思汗時期隨疆土的不斷擴張, 在遼闊的疆域上, 汗廷與各地之間 (包括各汗國) 以及各地之間的軍政聯系亟需不斷加強, 而加強聯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設置驛站。但成吉思汗時期僅屬驛站的起步階段, 這時的驛道不多且規模較小, 也未形成制度。對此在《世界征服史》《長春真人西游記》等史書中都有記載。如長春真人丘處機在1221年應成吉思汗召赴西域, 在記錄中多次提及“蒙古驛騎”“待鋪牛驛”等。

(二) 確立時期。把驛道 (站) 設置與運轉提升為制度是從蒙古汗國第二任大汗窩闊臺開始的。在《蒙古秘史》中記載窩闊臺汗曾講過這樣的話 (大意為) :“如今使臣往來不僅耗時過長, 且擾害百姓之事頗多?,F在, 我們要把它改為常年有效的新制, 那就是叫各地千戶設立驛站, 抽出人馬, 以便給使者來往提供條件。禁止使者無辜擾民, 只準其順專道來往。這是察乃、不刺合答兒向我建議的, 我覺得很有道理。望察合臺兄 (成志思汗二子) 載定!”于是派使者向察合臺報告, 察合臺贊同, 便打發使者回話 (大意為) :“所問諸事, 即可做起!我從這里 (察合臺汗國) 設起驛站。再從這里派人告訴撥都 (術赤長子) , 叫他 (欽察汗國) 也設起驛站, 與我們相接起來!”之后便開始征設戰夫、馬夫, 選定驛站地址, 接通站道后, 窩闊臺命:“委派阿剌淺、脫勿察兒二人執掌。每站配備司馬人二十。”公元1229年, 窩闊臺汗還規定:“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隨行人員有差”等等。于是汗國首都哈拉和林 (哈赤哈林) 至四大汗國 (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 的兩條正規化的驛道就這樣建成并接通了。這也使亞洲與歐洲通過驛站連接了起來。直至1246年和1253年, 以柏朗嘉賓為首的羅馬教皇使團和以盧布魯先為首的法國使團到蒙古汗國首都哈拉和林訪問走得就是這兩條聯通亞歐的驛道。隨著對金、對宋戰爭的深入開展, 在窩闊臺大汗、貴由大汗、蒙哥大汗時期, 哈拉和林與漠南開平府直至中原地區的驛道也隨之建立和發展起來。每70里左右置一站, 由一個千戶負擔站役。

(三) 完善時期。忽必烈時代, 特別是元朝建立后, 驛道 (站) 規模進一步擴大, 驛站的制度也更趨完善, 這時的驛站已發展為陸站和水站兩種, 陸站還分為馬站、牛站、車站、橋站、步站, 東北地區還有狗站。水站主要用船, 元朝時期將斷斷續續的京杭大運河也全線修通。驛站制度根據不同級別的行人可持有不同證件而得到不同規格的接待。證件大體分三種:即圓牌、鋪馬圣旨和札子。圓牌分金、銀兩種, 持證者在驛站上可受到特殊接待;持鋪馬圣旨的是一般公事差遣人員, 可得到較好接待。持札子者可得到一般性接待。

二、驛道 (站) 網絡的分布

管理驛道 (站) 的中央機構歲汗國的發展也多有變化。成吉思汗時期, 驛道隸中書省右三部, 1270年起以諸站都統領使司總之, 設官六人。建元后改為通政。地方上驛站有當地府州司縣兼管。各站設站官, 稱驛令、提領。大站設驛令1至2人, 提領2至3人, 小站只設提領。同時還建立了驛站管理的監察制度, 以防假冒和超規接待。

到元朝時期, 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驛道 (站) 制度, 驛道網絡也有了很大發展。主要的驛道有:

(一) 內地通往嶺北的驛道。1.貼里干驛道。全程設5站, 分為兩段, 第一段是大都至上都。經昌平、榆林 (今康莊附近) , 洪贊 (今杏林堡之南) 、鵰窩、龍門 (今赤誠東龍門所) 、赤誠、獨石口、牛頭群、察罕腦兒、李陵臺 (今黑城子) 、桓州 (今侍郎城) 、上都, 全長800余里。第二段是上都至哈拉和林。經魚兒泊 (今克旗達里湖) 或應昌 (達里湖西南) 、失兒古魯 (應昌西北) 闊斡禿、益圖 (又稱擒胡山, 今蒙古達里甘戛南察罕七老) , 經克魯倫河, 然后西行至哈拉和林。2.木鄰驛道。從上都西行經李陵臺, 由李陵臺西行至寶昌州 (今沽源九連城) , 在西行經興和路境內和威寧縣, 穿大同路北, 過燕只哥赤斤、豐州、甸城古道, 出天山 (今大青山) , 過凈州七里村驛, 由沙井驛入大漠 (大沙陀) , 向西北行經汪吉河上游, 抵哈拉和林。全程有38個站。3.納林驛道。由大都通往西北邊境的驛道。從大都向西北至東勝 (今托克托縣) , 從東勝再到哈溫站共14站, 可到寧夏路 (今銀川市) , 經南可至靈州 (今寧夏靈武) , 西行至西涼州 (今甘肅武威) , 寧夏路以西設黃兀兒于量、塔失八里和攬出去等9站, 再往西是“甘肅納鄰驛站”24站, 此外還有潭禿等5站。這條驛道路徑人稀地廣的荒漠區, 條件極為艱苦。

(二) 從大都至上都的驛道。共設有4條。第一條:是貼里干驛路的第一段, 前已述不再贅述。第二條:黑谷東道, 又稱“輦路”。元朝皇帝從大都到上都多走此道, 設18處納缽 (皇帝宿頓之所) 。

線路為:大都、大口、黃堠店, 皂角納缽、龍虎臺 (昌平西北) 、居庸關北口、甕山、東坊 (北京延慶東) 、黑谷 (今黑、峪口) 、色澤嶺、龍門 (赤城龍門所) 、黑石頭、黃土嶺、程子頭、磨兒嶺、頡家營、白塔兒、沙嶺、 (沽源縣豐元店附近) , 至失八兒禿納體 (即牛頭群驛) , 與驛站會和。全程約750里。第三條:古北口驛路, 又稱東路、是赴上都的“御史暗行”的驛路。線路為:大都、順州 (今順義縣) 、檀州 (今密云縣) 、古北口、宜興州 (河北灤平縣境內) 、東涼亭 (多倫白城子) 、至上都、全程約870余里。第四條:西路, 又稱納缽西路。元皇帝從上都返大都時多走此路。線路為:上都、南坡店 (望都鋪) 、六十里店、雙廟兒 (李陵臺) 、泥河爾 (明安驛納缽) 、鄭谷店、察罕腦兒、黑谷東道 (輦路) 、蓋里泊 (懷禿腦兒) 、鴛鴦泊、苦水河兒、回回柴忽察禿、興和路、野狐嶺 (河北宣化) 、得勝口、宣德府、雞鳴山、豐樂、阻東、統墓店、懷來縣、媯頭 (即棒槌店) 、龍虎山、皂角、黃堠店、大口、大都, 全程約1095里。

(三) 上都、大寧至遼陽行省的驛路。路線為:上都、上道、七個營、尖山寨、涌泉、新店、從松州 (赤峰西南) 分道吳家堡, 再合道在狗群 (赤峰東北) 、花道、恩州、大寧、岔道 (遼寧建平縣) 、沈州 (沈陽) 、遼陽。全程795里左右。

(四) 以豐州、東勝州為交通樞紐的驛站。1.豐州至大同等地的驛路。路線為:從漠北南下沿木鄰驛道至豐州、下水 (涼城縣岱海) 、常樂、云中 (大同市) 、揚河 (今御河) 、白登 (山西陽高縣) 、天成 (山西天鎮縣) 、懷安、渾河 (洋河) 宣德。2.東勝州至寧縣 (銀川) 、靈州 (靈武) 、涼州 (武威) 、走河西走廊通往西域。另有從東勝渡黃河向西南、經觀察罕腦兒城 (白城子古城) 、白塔兒、寨門、龍安、延安等驛站。

三、蒙元驛道對政治經濟文化產生的積極影響

馬可波羅對元朝的驛道作過這樣的描述:“每隔四十或五十里之間, 都設有驛站或郵傳所”。他還談到, 蒙元的驛站“真是一個十分美妙、奇異的制度, 而且貫徹得這樣有效、確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蒙元的驛道 (站) 建設以及驛道 (站) 制度的形成, 極大地促進了當時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 擴大了蒙古大汗國與各汗國之間乃至亞歐兩大洲之間的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

(一) 有效擴展了驛路交通網。元、明時期建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稠密的驛路交通網, 驛路干線輻射到我國的四面八方。特別是元代, 元代的幅員之大, 盛于前代, 綜合拓展了漢唐以來的大陸交通網, 進一步覆蓋了亞洲大陸的廣闊地區, 包括阿拉伯半島, 驛路分布之廣, 也為前代所不及。在全國水陸通道上, 遍設站赤 (驛站) , 構成了以大都 (今北京) 為中心、通向全國及至境外的稠密的驛路交通網。

(二) 借助交通網實現了元代版圖的擴張。蒙古族各部在成吉思汗等有作為的領袖統率下東征西戰, 兵鋒所至, 驛站隨置, 道路貫通, 運輸不絕。蒙古軍軍事勢力的極盛時期, 道路直通東歐多瑙河畔, 南下攻滅金政權和南宋政權后, 把南中國的大片疆土也納入自己的版圖。同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比較起來, 元明道路規模更大, 效率更高, 發揮著更為直接的重要作用。

(三) 對元代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的驛道相當于今天的國道, 元代官方驛道是我國驛道系統中重要的咽喉要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與地方的各種政務、經濟、軍事等公文信息傳遞、物資運輸、軍隊調動、軍隊后勤補給和官員出差、調任與巡視, 在政治上實現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行政上的控制;沿驛道設立的負責官方接待、信息傳遞, 道路管理和軍隊供給的機構, 在經濟上加強了貿易往來, 繁榮了沿途邊疆地區的經濟;元代地廣物博, 是由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地處邊疆的一個朝代, 尤其是在全盛時期的疆域一度橫跨亞歐大陸, 驛路制度的繁榮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其間各民族、各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

摘要:本文詳細闡述了蒙元時期驛路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及對當時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起到的作用。這一制度的形成在歷史上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也為當時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同時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

中醫學形成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發展中醫全科醫學意義深遠

發展中醫全科醫學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分級診療、落實基層首診制度,實行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診療模式。在該模式中,全科醫生作為首診醫生,在醫療服務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提供以人為中心的預防保健服務、降低醫療費用、合理利用衛生資源、開展慢性病管理、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健康需求等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

中醫大醫精誠的價值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個性化診療觀、生長壯老的生命觀和“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治未病觀等,都非常契合健康中國建設的理念。

發展中醫全科醫學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抓手。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自早期即全程參與,讓中國抗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醫藥深度介入、全程參與救治患者,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必須要有中醫藥參與。而中醫全科醫生作為人民健康的“守門人”,對第一時間了解并參與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更好地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優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發展中醫全科醫學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必須要筑牢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基層衛生服務以接診多發病、常見病以及慢性病為主,中醫藥在這些慢性病的個性化治療、調理上優勢獨特。中醫全科醫師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理論基礎,采用“望、聞、問、切”個性化的診療方法,具有多種中醫藥適宜技術。同時,中醫全科醫師能夠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在基層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太極拳、健身氣功等養生保健方法,推廣體現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中醫全科醫生作為基層中醫藥服務的“主力軍”,在筑牢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中具有重要價值,能夠讓中醫藥在基層醫療中為維護群眾健康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發展中醫全科醫學對于構建醫患關系的和諧具有積極意義。中醫全科醫學出于對服務個體整體性考慮,重視人勝于重視疾病,尤其注重感情交流和情感投入,患者對醫生比較信任,保持了良好的醫患關系。

應加快構建中醫全科醫學學科體系

中醫全科醫學學科曾面臨質疑,有一些全科醫學專家認為,全科醫學包括中醫學,不承認中醫全科醫學學科;有一些中醫學專家認為,中醫學就是全科醫學,不用設立中醫全科醫學學科。中醫全科醫學的內核是中醫學和全科醫學的密切融合,而不是簡單的結合。中醫全科醫學學科的產生,對全科醫學而言,是中國特色,是理念創新;對中醫學而言,是繼承發展,是豐富完善,是中醫學多元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隨著中醫全科醫學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作用不斷凸顯,其學科體系與其所處地位不相匹配,包括理論研究相對初級、教材過于老化、發展思路還有一些僵化等。

應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和模式

持續推進“3+2”中醫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強化以中醫全科醫生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臨床能力和實踐能力訓練。逐步規范為“5+3”模式,構建以中醫藥傳統文化與經典課程為根基,以提升中醫藥基層健康服務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著力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包括教室用地、教學設施、信息化教學設備、臨床技能模擬中心、圖書種類與數量、培訓學員宿舍等方面的建設與投入。在管理制度、師資培訓相關制度及計劃、日常管理制度、獎懲制度及相關經費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需要完善與落實。豐富培養路徑,除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外,應充分發揮師承教育獨特作用和優勢,將師承教育貫穿于基層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增加社區實踐時間。社區實踐是中醫全科規范化培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利于中醫全科醫師將全科理論聯系社區臨床實際,培養全科診療思維。

應加快教師隊伍建設,并改進教學方法。目前,中醫全科醫學的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教學大多由西醫臨床專業的教師承擔,中醫全科師資隊伍不健全。因此,要加快中醫全科醫學學科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中醫全科醫師培訓,形成教學梯隊。中醫全科醫師培養要始終堅持理論結合臨床,實行臨床教學導師制,采用中醫師承的教學方法,開展社區醫學實踐,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技能。

應以中醫學專業為基礎

要破除“西醫全科醫學+中醫藥”的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應以中醫學專業為基礎,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全科醫學理論和中醫全科醫學教育模式。針對基層醫療工作的特點,中醫全科醫學教育內容應側重以下方面:一是注重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讓治未病在基層落地生根。二是突出基層中醫保健教育,特別是滿足老人、嬰幼兒、孕婦等特殊人群的中醫保健需求,通過養生、食療、導引、自我按摩、小兒推拿等預防保健知識的普及,有效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增強人體正氣,預防疾病發生,降低醫療費用。三是突出辨證論治診療特色。四是掌握中醫的優勢病種和特色治療方法,中醫學和西醫學各有優勢,中醫全科醫師應為不同患者提供中西醫保健服務。

五是能夠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康復服務,將中醫全科的康復特點和優勢落實到位,使中西醫康復醫學可以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應全面提高中醫全科醫師職業吸引力,拓展其職業發展空間

當前,全科醫師肩負著基本醫療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但由于全科醫師的薪酬待遇與工作付出存在不相匹配的因素,加上職稱晉升的約束,使得全科醫師的職業發展受到限制。故應充分考慮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實際,改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運行機制,提高全科醫師的薪酬待遇,改革中醫全科醫學的學術評價標準,探索建立吸引、穩定中醫全科醫師在基層服務的長效保障和激勵措施,拓寬中醫全科醫師服務范圍和他們的職業發展空間,不斷提高中醫全科醫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吸引更多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投身中醫全科醫學事業,守住社區疾病防與治“網底”。

應在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探索設置中醫全科醫學科

國家有關文件明確指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均應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那么,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也應增加中醫全科醫療診療科目,獨立設置中醫全科醫學科,以人才培養為目的,開展中醫全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聯合培養中醫全科醫師。這既是支撐中醫全科醫師制度的全面建立、適應健康中國需求的重要基礎,又是未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強大力量。

中醫全科醫師就是中醫藥特色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伍不可或缺的力量。中醫全科人要堅定信心,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全科醫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中醫學形成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1.上海職工醫學院 上海 200237; 2.江蘇姜堰第八中學 225700)

摘 要:麻醉劑是現代臨床外科手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類重要化學物質,它在減輕患者痛苦,推動外科醫學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從臨床常見麻醉劑的類型、化學組成與結構等方面予以簡單介紹。

關鍵詞:麻醉劑 化學組成 醫學

沒有麻醉劑的手術無論對醫生還是病人,都令人望而生畏。如何消除病人在手術時的疼痛,成為外科醫學發展道路上必須攻克的一大難題。據記載歷史上最早使用麻醉劑的要算我國東漢和三國時代的華佗了,他曾用一種名叫“麻沸散”的中藥為病人做過腹腔腫瘤切除術,腸、骨部分切除吻合術等??上А奥榉猩ⅰ钡呐浞胶髞硎髁?,但是這對外科醫學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隨后科學家們又發現了笑氣(N2O)、乙醚、含氟類化合物等麻醉劑。進入20世紀麻醉劑如雨后春筍般被合成出來,最典型的就是“卡因”類麻醉劑,迄今為止仍是手術中使用最廣泛的麻醉劑之一。合成出安全、副作用小、效果好的麻醉劑是科學家努力的目標。

麻醉劑的作用機制都是通過抑制并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其種類較多,按麻醉藥的作用部位分為全身麻醉劑和局部麻醉劑;按給藥方式分為吸入性麻醉劑和靜脈麻醉劑等。本文就常見的麻醉劑的類型、組成、結構等方面作一些介紹。

1 全身麻醉藥

全身麻醉藥作用于中樞神經,可使用藥者在一定時間內喪失意識、反應和感覺。全身麻醉藥又按照給藥方式分為吸入性麻醉藥和靜脈麻醉藥。

1.1 吸入性麻醉劑

吸入性藥物是一類化學性質不活潑的氣體和沸點低、易揮發的液體,脂溶性大,水溶性小。例如:

N2O 一氧化二氮

CH3CH2OCH2CH3 乙醚

這2種麻醉劑因其有許多局限性,目前臨床上已很少使用。臨床應用較多的是含氟化合物。如:氟烷、恩氟烷(多鹵代低級烷烴或低級烷基醚類)[1]。他們的系統名分別是

氟烷恩氟烷

多鹵代低級烷基醚類是臨床上較為優秀的吸入性全身麻醉藥。

1.2 靜脈麻醉藥

通常是水溶性有機物或有機鹽類化合物,典型代表為丙泊酚。結構上是以苯酚為母體,在酚羥基的2個鄰位上連有2個異丙基[1],其系統名為2,6二異丙基苯酚。

靜脈注射,麻醉活性較強,起效快,作用時間短,代謝快,毒副作用小,但有呼吸暫停、抑制循環系統等副作用,目前仍是臨床使用較廣的全身麻藥物。

2 局部麻醉藥

局部麻醉藥作用于外周神經,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使用藥者在意識保持清醒的情況下,局部組織失去痛覺。根據其結構可分為:苯甲酸酯類和酰胺類等。

2.1 苯甲酸酯類

鹽酸普魯卡因簡稱普魯卡因[1],系統名4氨

基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酯鹽酸鹽。其結構是以苯甲酸為母體,在羧基的對位連有1個氨基,羧基與被2二乙胺基取代的乙醇通過酯化形成的酯類化合物,其形成鹽酸鹽后易溶于水中,但其酯鍵易水解,且分子中苯胺部分易被氧化變色。因此,保存要求較高。

普魯卡因基本組成

臨床上主要作為硬膜外麻醉、腰椎麻醉以及用于某些疾病的局部封閉治療。

2.2 酰胺類

鹽酸利多卡因簡稱利多卡因[1],系統名為N(2,6二甲苯基)2(二乙氨基)乙酰胺鹽酸鹽??煽醋饕砸阴0符}酸利多卡因

其分子中含酰胺鍵,比苯甲酸酯類局麻醉藥穩定,不易水解,加之苯環上連有2個甲基,空間位阻效應,使其更為穩定。其代謝較普魯卡因慢,因而,作用強度和時間均較普魯卡因強,但毒副作用也增大。

局部麻醉劑需經穿透神經細胞膜而產生麻醉作用,細胞膜由脂類物質構成,因此局部麻醉劑在組成上必須具有親脂性基團。另外,又必須有一定的親水性,才可制成一定濃度的水溶液,便于臨床使用。所以還應具有親水性基團。臨床常用的局部麻醉藥的分子結構均是由含苯環的親脂部分、含叔胺的親水部分和中間連接部分組成。

參 考 文 獻

[1] [美]達里爾•克賴斯特著.藥理學.薛明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550

中醫學形成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教育理念;轉化醫學;基礎醫學;醫學教學

轉化醫學屬于醫學研究范疇,在健康產業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地位。轉化醫學是將臨床治療與基礎醫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的新型醫學思維模式。以組學芯片及基因組遺傳學為基礎的生物信息學科會和自動化通訊技術、醫學理論保持密切互動,能夠加快醫學研究向工程運用方面的轉化,有效縮短臨床和基礎之間的距離。為對轉化醫學發展進行全方位研究,我們首先應對基礎醫學和轉化醫學間的關聯進行明確。

現代醫學發展史已經揭示,未來醫學能否實現突破性發展全賴于與其他學科結合與交叉的程度,而轉化醫學正是這個理念趨勢下的產物。轉化醫學是醫學研究中一重要范疇,是指將臨床治療與基礎醫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的新型醫學發展模式,該模式試圖打破臨床醫學與基礎學科間的鴻溝,發生交叉與關聯,從而產生一個雙向、開放、連續的新型醫學發展方向。轉換醫學的優勢雖然明顯,但若是單純依賴于傳統的醫學教育或者體系是完全不夠的,必須將其與基礎醫學教育之間關聯起來發生化學反應。本文正是從這一角度對轉換醫學與基礎醫學教育進行深入探討,以期待能為其未來發展做出可借鑒的理論研究成果。

1、轉化醫學與基礎醫學教育理念間的關聯

由于醫學教育研究體系與教育理念的影響,使得基礎醫學研究應用性與針對性相對較弱,并對臨床價值發現反饋造成直接阻礙。而轉化醫學模式的出現,使得該項問題得到了解決,基礎研究與臨床科研關系變得更加密切,有效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同時也為現代醫學教育與研究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作為轉化醫學發展基礎,基礎醫學教育會從教學階段開始,對人才進行臨床與基礎雙重內容培養,通過對轉化醫學能力與理念的運用,提升人才綜合能力水平,從而為轉化醫學研究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時,科學研究與基礎醫學教育能夠為轉化醫學研究的開展提供可靠支持,通過教育手段對醫學實踐與科研進行指導,將科學發現運用到醫療實踐之中,不斷提高國內醫療水平,確保能夠為病患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所以基礎醫學教育理念和轉化醫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通過對基礎教育理念進行優化的方式,可以彌補轉化醫學發展存在的不足之處,更好地帶動轉化醫學的發展。

2、優化基礎醫學教育理念,帶動轉化醫學發展

2.1優化基礎醫學建設,適應轉化醫學

作為醫院與醫學院校建設的關鍵,學科建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通過優化基礎醫學學科建設工作,能夠提高轉化醫學人才培養水平,并為轉化醫學研究開展做好準備。在具體優化方面,一要按照轉化醫學發展需要,對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理念進行調整,并以轉化醫學思想為依據,對科學建設進行指導,同時也要注重臨床工作與基礎培養的結合,保證人才發展的全面性;二要優化基礎醫學理論課程,按照轉化醫學特點,將多學科融合在一起推動醫學發展,有計劃的對新課程進行開設,增強對學生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力度。此外,對實驗課程系統進行優化,改變以往醫學科學分隔的問題,實施科學交叉式的實驗教學模式,以便通過綜合性實驗方式,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個人創新意識進行強化,以為轉化醫學提供更多優秀人才。

2.2優化基礎醫學教學,培養專業人才

現階段,由于基礎醫學教育與臨床教學要求并不相同,醫學院校在教學中難免出現理論與實踐部分存在脫節現象,這并不符合醫學改革要求,更不利于轉化醫學發展。為改善這一狀況,完善基礎醫學教學,相關部門需展開新的嘗試。首先通過運用問題學習模式,引入實際案例的方式,帶領學生對案例展開研究,利用案例幫助學生內化學科知識,使他們能夠將臨床與理論學習結合在一起,保證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其次,加大臨床教學比例,盡早地安排學生接觸臨床實際診療活動,確保學生在應對臨床問題時,可以將實踐與理論有效融合起;最后,結合醫學熱點與轉化醫學理念,組織有關的醫學科研講座與其他學術活動,幫助學生樹立起科研意識,為轉化醫學科研發展培養出更多專業人才。

結束語:

通過本文對轉化醫學相關內容的闡述,使我們對轉化醫學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相關從業人員應認識到基礎醫學教育理念對轉化醫學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要對基礎醫學教育理念進行不斷優化與調整,確??梢酝ㄟ^增強基礎醫學科建設與優化基礎醫學教育等手段,切實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保證國內整體轉化醫學水平,確保我國醫學領域在世界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馬寧,楊琳麗,張艷芬,等. 轉化醫學視域下的本科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初探[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9).

[2]張琰敏,李瀟寒,倪鑫. 轉化醫學在生理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 基礎醫學教育,2015,17(12):1031-1033.

[3]馮聚玲,謝娟,趙磊,等. 轉化醫學理念下診斷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 基礎醫學教育,2016,18(9):732-734.

中醫學形成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醫姓中”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其基本涵義是中醫事業的建設應該遵循中醫學發展的內在規律。當前中國的中醫醫院大量借用西醫的診斷和治療,出現了嚴重的西醫化現象,越來越失去中醫醫院的本色,以致人民群眾看病找不到地道的中醫,已引起政府高層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中醫教育和中醫研究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從現代中醫事業發展的歷史和中醫事業西醫化的演變過程分析中醫異化的遠因和近因、政策因素和學術因素、環境因素和內部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和建設意見,以期使中醫復歸于“中”,使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真正具有中國特色,走“中西醫并重”的道路。

關鍵詞:中醫本色;中醫異化;中醫改革;中西醫并重

中醫姓“中”,首先是針對當代中醫醫院失去中醫本色(或稱缺乏中醫特色)、存在全面西醫化傾向而引發的一種學術呼吁和社會反應。這一問題看起來是單純的醫學問題,其實由來已久,根子很深,牽涉面很廣。它深刻地反映了一百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走向,提示了當今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認識,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建設現代化國家中不可低估的基礎性作用。

1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近一百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有其深刻而復雜的原因。

西方文藝復興以后,工業化和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門戶洞開,西學東漸之風日益強勁。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中國知識界痛定思痛,進一步學習西方,以圖變法自強。戊戌變法,洋務運動,都推進了向西方學習的進程。但核心問題是政府當局的主導思想對傳統醫學的態度。

辛亥革命建立起來的民國政府,是一個效法西方模式的政府,一切以西方馬首是瞻。

1919年“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科學與民主,在摧毀封建體制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十年動亂,“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把他們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腳,使他們永世不得翻身”,傳統文化又一次受到沉重打擊。

一個多世紀以來,對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成為中國社會民主與專制、進步與落后、革命與反動、科學與愚昧的政治分野。西方現代科學的定理、規范、制度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這顯然使中醫學在劫難逃。1912年,民國政府全國臨時教育會議決定,大專學校只設西醫課程,拒絕設置中醫課程。當時有一所培養中醫的南京中醫學校,當即被南京民政司強行取締。為此,全國19省醫藥團體赴京請愿,遭到教育總長汪大燮兩次拒絕。汪大燮說,“余決意今后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求(中醫學校)立案一事,難以照準?!北M管全國上下輿論嘩然,抗議不絕,但民國政府教育部廢除中醫的主張從未改變。1929年,民國政府成立了衛生部,隨即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這次會議,沒有讓一個中醫參加。會上拋出四項廢止、限制中醫藥的提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打著“醫學革命”旗號的余云岫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提案宣稱:“廢止中醫,乃國之大計”,“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碧岚竿ㄟ^的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起全國中醫藥界的強烈抗議。這就是中國醫學史上有名的“三•一七”斗爭。一直到1949年,中醫藥界集會、抗議、請愿、游行、罷市、絕食,為中醫藥之生存延續的斗爭,不絕于史。這些斗爭的內容,包括爭取中醫藥的行醫權、教育權、合法經營權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條是爭取中醫和西醫平等相待;另一條是爭取中醫獨立自主的行政管理權,反對中醫從屬于西醫,反對神甫管理和尚。[1]

在崇尚西學,貶低中學;獨尊西醫,罷黜中醫的大潮中,余云岫的觀點最為明確。他把取締中醫提高到“醫學革命”的高度。他寫的《靈素商兌》一書反映了他對中醫有過一定的研究。與余云岫相比,今天提出“告別中醫中藥”的張功耀先生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從立法上“廢止中醫”,世界上是有過先例的。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以后,在醫藥領域采取“扶洋抑漢”政策,獨尊西醫,壓制排斥漢醫。到1895年2月,日本議會以105票對78票以27票之差否決了漢醫界提出的《醫師執照規則修改法律案》,從立法上否定了漢醫的合法存在,使當時的一代漢醫泣血祖塋,應時而亡。

民國政府取締中醫的政策因十年國內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而無暇顧及,但西方科學主導中國文化的潮流依然奔涌向前,改造中醫,異化中醫,歪曲“中西醫結合乃發展中醫”之本意,宣揚“中西醫結合是中國醫學發展的唯一道路”,這一切都成為“醫學革命”之后驅。我曾經在1989年寫的《堅持走自己的路》一文中說過:“今天的中醫,已非昔日的原型,而是在自然科學全盤西化的潮流中,已經被擠壓、被剝蝕、被扭曲、被閹割、被涂抹、被零售、被剽竊,甚至在相當程度上被異化了的中醫了?!保?]

了解了中醫學經歷的曲折歷史過程,今天出現的中醫醫院全面西醫化的狀況也就不難理解了。

2 力挽狂瀾,迷茫于過度市場化之際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當時的衛生部少數領導干部依然歧視中醫,認為“中醫是封建社會封建醫”,“中醫只能起精神慰籍的作用”,“在西醫沒有普及以前,暫住保留它們,以后逐步替代?!辈⒉扇×艘徽子梦麽t知識考試中醫、用西醫標準限制中醫,用西醫課程培訓中醫以及不許中醫開業、不許中醫辦學、不許中醫帶徒等行政措施。這些做法,受到毛澤東主席的嚴厲批評,中央政府撤銷了賀誠、王斌兩位衛生部副部長的職務(正部長是民主人士、馮玉祥將軍夫人李德全)。人民日報發表了“貫徹對待中醫的正確政策”的社論(1954年11月10日),國家決定建立中國中醫研究院,建立北京、廣州、上海、成都四所中醫學院,各地陸續建立了一批中醫醫院??上Ш镁安婚L,上世紀60年代初生活困難時期,許多單位精簡下放,一部分中醫醫院也被取消。不少人甚至提出要砍掉十多所中醫學院,由于1962年5月衛生部中醫司司長呂炳奎給周恩來總理寫信呼吁“懇請保留各省市中醫學院”,中醫學院才得以保住。[3]

1965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從整體上重創了傳統文化,打擊了革命干部和文化人士,中醫成為早期打倒的“牛鬼蛇神”。但隨后“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發展“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提倡一根針、一把草和大搞中草藥群眾運動,在客觀上對恢復中醫的農村基礎起了一定的作用。十年“文革”甫一結束,中央于1978年9月轉發了《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即(78)56號文件。鄧小平在報告上作了批示:“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p>

1978年以后的20年,是中國中醫藥界解放思想,撥亂反正,重整旗鼓、努力振興的20年。各地中醫事業逐步恢復與發展。但當時,不少中醫醫院缺乏中醫特色,人才結構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當時的衛生部部長崔月犁倡導和主持下,1982年4月于湖南省衡陽市召開了“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即著名的“衡陽會議”。

衡陽會議的主題就是“突出中醫特色”,明確提出“中醫醫院必須堅持突出中醫特色的辦院方向”,“要把中醫醫院辦成名副其實的中醫醫院,把中醫學院辦成名副其實的中醫學院?!贝拊吕缭诖髸险f,“中醫醫院要有中醫特色,不能掛著梅蘭芳的牌子,唱著朱逢博的調子”(引者按:梅蘭芳是京劇藝術大師,代表傳統文化;朱逢博是上海音樂學院著名美聲歌唱家,代表現代唱法)。這是近代中醫史上端正中醫醫院辦院方向、突出中醫特色、防止中醫走西醫化道路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略決策會議。崔月犁懷著“我們要在中醫事業上有所作為”的宏大抱負,力挽狂瀾,藉以扭轉中醫醫院西醫化的傾向。這次會議反映了崔月犁和中醫界人士一道堅持中醫姓“中”的原旨,甘冒一切詆毀和風險,逆著趨時的薰風,撥轉中醫事業航向的堅強決心,從而大大鼓舞了全國中醫隊伍的士氣,為中醫事業的健康發展指明了道路。湖北籍的全國著名老中醫李今庸先生寫詩道:“慧眼獨具識杏林,岐黃殿堂一偉人。志在深山探寶藏,未暇顧及路不平。大智大勇倡特色,衡陽會議見精神?!?/p>

在衡陽會議精神的指引下,全國各地中醫醫院和中醫學院根據會議決定端正辦院方向,調整學術隊伍,突出中醫特色,加快建設步伐。1986年,國務院設立了國家中醫管理局,加強了對中醫事業的建設和自主管理。各地都積極落實“縣縣建中醫院”的目標,中醫工作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有明顯提高。

中醫醫院突出中醫特色,除了端正方向,建立制度以外,還必須加強內涵建設,提高學術水平。當時中醫醫院最大的困難是中醫急診不如西醫,中醫給人慢郎中的形象。人們普遍認為,“西醫看急性病,中醫看慢性病?!庇腥酥S刺說:“中醫好,好在哪里?在病人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西醫忙得不亦樂乎,中醫只能站在一邊閑著?!碑敃r的中醫院,使用中醫中藥的機率日漸降低。中醫醫院“白天是中醫院,晚上是西醫院(白天對門診病人一般開中藥方,晚上只有住院病人,病房多用西藥);門診(部)是中醫院,住院(部)是西醫院。因此,提高中醫的急癥能力,加強中醫急診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研制和改善中醫急癥用藥,就成為關鍵問題。于是,對各級中醫醫院尤其是示范中醫院提出了“中醫藥治療率”指標,規定門診和病房對病人使用中醫中藥的最低比例,當時要求“門診的中醫藥治療率不低于80%,病房不低于60%”。同時在醫院分級管理的基礎上,加強中醫醫院的??平ㄔO和臨床科研,有100個示范中醫醫院在突出中醫特色方面作出了顯著成績。

當時我們認為,“中醫特色的問題是中醫醫院的根本問題。中醫院是運用中醫學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綜合醫院。它首先是運用中醫的理法方藥和其它非藥物療法治療疾病,當然還應該具有預防、保健、康復等等功能。就治療而言,其診斷和治療的手段是綜合性的,治療和預防的病種也是多種多樣的?,F在的問題是不少中醫院功能單一,治療的病種不多,大都偏重于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治療的方法簡單,醫生的本領不高,相反地在不少中醫院大量采用西醫西藥,中醫藥治療率很低。尤其是在病房,有的中醫院中醫藥治療率只有20%。一個中醫院,如果治病主要靠西醫西藥,那算什么中醫醫院?中醫藥治療率很低,意味著中醫醫院里的醫生中醫醫術很不高明,至少是應用中醫藥的意識不強,信心不足。這不是小問題,而是關系到中醫院的生死存亡、中醫院有沒有必要存在的大問題。我們分析了一下中醫藥治療率低的原因,有醫護人員的業務素質問題,有治療藥品不足,特別是劑型改革跟不上的問題,有治療手段落后或單一的問題,有經濟杠桿和物質利益驅動的問題,有認識問題和政策因素,等等,其關鍵是人員素質問題。我們從廣東省中醫院、長春中醫學院附院、遼寧中醫學院附院、天津中醫學院一附院、上海曙光醫院等中醫院的工作來看,病房的中醫藥治療率都達到了標準的要求??偨Y他們的經驗,主要是在人才培養方面,一是抓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提高,主任醫師負責醫療質量控制;二是完善三級查房制度;三是認真執行各級醫師業務考核標準;四是建立24小時住院醫師負責制;五是開展科研工作,訂立科研指標;六是采取政策措施,留住退休的老中醫,讓他們在院內發揮余熱。這些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推而廣之?!保?]

這里有一個中醫醫院該不該增添西醫設備的問題,我們認為關鍵是兩條:一條是增加設備的目的是協助中醫還是替代中醫?,F代診斷設備實際上是眼、耳等感覺器官的延長,西醫能用,中醫也可以用,主要看怎么用法,如果中醫用來協助診斷、驗證診斷,“心知其意不為其所囿”,一切設備都“為我所用”,而且從借來“為我所用”過度到創制“我之所用”,那并不影響中醫特色。第二條是添置的是診斷設備還是治療設備。診斷設備是可以借用的,但治療必須中醫化和中藥化,而不能隨意應用西醫的一套去替代中醫。當然更重要的一條,就是中醫應該研制自己的診療設備,來提高“四診”水平和醫療能力。因為我們有一個信念,“中醫藥的發展,應該是‘繼承而不泥古,發展而不離宗’。中醫藥學發展的最終結果是中醫藥學本身的提高,變成提高了的、前進了的、水平更高的、理論體系更完善的中醫藥學,而不是變異了的、溶化了的、被別的什么學科替代了的、只有形式沒有靈魂的、名存實亡的中醫藥學。中醫藥學發展的遙遠將來我們很難逆料,在可以預見的年代里,我想應該就是如此?!保?]

可惜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醫療衛生改革過度的市場化使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受到削弱,衛生機構需要依靠創收來負擔70%的運營成本,政府補貼所占比例逐步減少,只提供不到國家醫院總費用的10%。醫院為了創收,只能賴助于“以藥養醫”,開大處方、做不必要的檢查成為創收的重要方法,增添設備、改善設備成為增加檢查費用的新途徑。而醫生的勞務價格,如中醫的按脈、針刺、推拿,痔瘺和瘡瘍的簡易手術,收入極低,“衛生服務職業的客觀公正已被物質激勵所替代,金錢侵蝕了衛生服務的充分性、安全性和社會價值?!保?]中醫醫院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與西醫院一道拼設備,因為一個CT一次性檢查的收益頂得下針灸100個患者的收入。于是中醫醫院在添置醫療器械的正當理由之外,又增加了潛在的理由,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中醫醫院的西醫化。

如果僅僅是客觀因素的推動,情況還不至于糟到這步田地。問題是有些負責任的干部本身對中醫學學習不夠,信心不足,見風轉向,領導管理層面從主導思想上動搖起來。

第一種說法是全面否定衡陽會議,說衡陽會議對中醫形勢的“這些估計和判斷是不符合科學和客觀實際的?!保?]

第二種說法是“把中醫醫院突出中醫特色的辦院方向”改為“以中醫為主的辦院方向”,給“西醫為輔”留出巨大空間。他們批判堅持中醫特色是“頑固保守”,“不顧現實”。他們抽去或歪曲“純中醫”的原意,諷刺“純中醫”缺乏時代感,說什么“世界上不存在純而又純的東西”、“純中醫”是不合時宜的復古言論。

第三種說法是“中醫不姓‘中’,中醫姓‘醫’”。用醫學的共性否定中醫學術的個性,用西醫學的一般規律否定中醫學的特殊規律,從根本上取消中醫醫院存在的必要性。

第四種說法是“中醫醫院要對病人負責,不能吊死在中醫一棵樹上。為了救治病人,用什么醫都可以?!卑褜Σ∪素撠熍c發展中醫對立起來。為中醫醫院發展西醫制造借口。他們不了解發展中醫的目的就是為中國人民的健康多一種選擇,其本身就是為人民健康著想。

第五種說法是“曲線救國論”。暫時引進西醫,等中醫醫院有了力量再端正方向。這樣想的人大都是衷于中醫但面對現狀無能為力的人,是無力回天的緩兵之計,在中醫隊伍里為數不少。

第六種說法是說“中醫醫院西醫化有什么不好?!彼麄儾涣私馀d辦中醫醫院的初衷和中醫院存在的必要性,實質上是不了解中醫學本身。這是堅持取消中醫、用西醫改造中醫的一種說法。

這些主導思想和輿論上的變化,與突出中醫特色反其道而行之,使中醫醫院的陣地一潰千里。有一個時期,堅持中醫特色受到譏笑,堅持中醫特色的老中醫受到諷刺和冷落,“衡陽會議”和崔月犁無人提及,堅持衡陽會議受到指責,難免提及也半遮半掩。中醫藥現代化成為“中醫西醫化、中藥西藥化”的代名詞,也成為中醫發展的唯一道路。遠在1995年4月19日,我在襄樊召開的全國示范中醫醫院經驗交流會上就提醒過大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潮中,在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中,在現代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中,在人民群眾對醫療保健方式的自由選擇中,中醫院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面臨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尤其在那些基礎很差,缺乏特色,管理不善的中醫院很可能經不住大風大浪的考驗而辦不下去。即使是條件較好的中醫院、如果領導班子不堅持中醫的辦院方向,中醫藥治療率非常低,那么,‘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M管還掛著中醫院的牌子,實質上辦成了西醫院?!保?]很可惜,這種情況已不幸而言中了。2003年春,我給江蘇著名老中醫朱良春先生寫了一首打油詩,這首詩原來是唐•劉長卿的五言絕句《聽彈琴》,我在每句前面加了兩個字,改成了七言絕句。詩曰:“久聞冷冷七弦上,良醫靜聽松風寒。岐黃古調雖自愛,可憐今人多不彈?!边@是一個學生對老師發出的共鳴。

3 中醫的本色和異化

中醫學和西醫學,其目的和任務應該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保障人類健康。但學術體系有很大區別。首先是認識論不同,其次是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常常使醫學偏離其目的,而偏離的方向、方法和程度也有不同。

中醫產生于中國古代社會,它有更多的哲學思維和人文色彩,非常重視自然因素對人體的影響而主張天人相應,認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它注重宏觀地、整體地從運動變化中觀察和矯治人體的生命變化。非常重視人體自身的內應力、應變力、免疫力、修復力與自愈力。中醫的本色可以概括成三句話:

(1)“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漢書•藝文志》),醫學是襄助生命健康的學問。

(2)“針藥治其外,神氣應乎中?!敝嗅t善于發現、依靠、保護、調治、利用、提高人體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

(3)“心知其意而不為其所囿”。中醫也學習、接受現代科學知識,但一切都“以我為主,為我所用?!?/p>

中醫也解表、辟瘟、排毒、除惡,但都基于人體自身具有這種機制和這種能力,而醫者正是發掘和利用這種能力。即使在解毒、排膿、結扎、割治的時候,也視其可解者而解之,可排者而排之,可割者而割之,同時給以全身和局部的醫治。中醫認為,人體得病以后出現的種種癥狀,如發燒、疼痛、血壓升高等都是機體自身的抗病反應,不應該就事論事。所以中醫在沒有弄清病因的情況下,主張“見血莫治血,見痰休治痰”。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即其病在肺,其根在脾,知其標本,權以輕重。所以當代中醫的異化,根本之點是重外因,輕內因;重理化,輕神氣;重藥物,輕內養;重拮抗,輕疏導;重醫療,輕護理。當代著名中醫陸廣莘先生說:“西醫是‘努力找病,除惡務盡’;中醫是‘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卑l掘人的健康力量,提高人的抗病能力。這代表了中醫學的學術思想。

中醫的異化是中國社會文化異化、思想異化的一部分,其具體表現:

教學方面:按西醫的教學模式辦學。文化課、基礎課、臨床課、西醫課比例失調,全面傾向西醫。課堂教學和師承教學基本脫節。傳統醫學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內容與形式未能繼承。

臨床方面:儀器代替“四診”,辨病代替“八綱”,成藥代替飲片,西藥代替中藥,吊針代替護理。中醫診療的特色大都丟失。

科研方面:中醫研究基本上是用西醫驗證中醫和取舍中醫;中藥研究以化學成份為主,基本上放棄性味功能歸經的研究。

管理方面:現行衛生法規基本適用于西醫,而不適用于中醫和民族醫?,F行的中醫藥管理體制是醫藥分家、授權有限的“高位截癱”的乏力型管理體制。

4 找回自信,按中醫學的內在規律辦事

最近哲學界和中醫界有一種說法,共三句話:

“在工業文明的條件下,中醫的削弱是必然的?!?/p>

“在科學轉型的條件下,傳統文化的復興令中醫大難不死,也是必然的?!?/p>

“中醫的復興很難,關鍵還在于中醫自己?!?/p>

中醫的問題,我一貫的主張是內修學術,外爭權益。

中醫確實存在政策問題。好的政策可以令中醫興,壞的政策可以令中醫亡。有人譏笑中醫靠政策吃飯,有人不同意中醫需要保護。確實是這樣,政策是有針對性的。因為民國時期有消滅中醫的政策,所以解放以后才有扶持中醫的政策。因為中醫受到很大的破壞,所以中醫才有保護的問題。在中國的特殊環境下,有了政策還存在是否貫徹落實的問題。如果不貫徹政策,還存在有無懲處的問題。近半個世紀來,中央和國務院的中醫政策不謂不好,但貫徹執行中七折八扣,中醫的命運仍然多舛。以“中西醫并重”的政策來說,無論從工作力度,投資額度,發展速度而言,西醫勝中醫遠甚。中醫的政策呼吁實際上是弱者的聲音。政策是保護弱者的。強者只有力量,不必呼吁。

因此,積幾十年之經驗,深知中醫之發展,非一般政策所能解決,必須有立法保證。按中國國情,非一般之行政法規所能解決,必須既有人大立法,而且有組織保證。因此:

(1)中醫必須立法。立法的基本內容是在《憲法》“發展現代醫藥和中國傳統醫藥”的前提下,堅決貫徹“中西醫并重”和“大力扶持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的方針,從體制、機制、財力、物力各方面保證中醫藥的自主發展。

(2)必須建立完善的中醫藥管理體制,徹底解決20多年來中醫藥管理機構只有上層,沒有基層,缺腿少手,長期“高位截癱”的局面,管理機構的職能和人員指數必須到位。

(3)中醫事業的發展必須政府主導,公益性質,增加投入。國務院應該有一個高級機構協調中西醫藥工作。

(4)根據中醫中藥結合的特點,實行中醫藥統一管理。

(5)中醫的醫療、教學、科研由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歸口管理,并保證得到衛生部、教育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

(6)中醫藥的醫療教學科研都應該堅持突出中醫特色的方向。在大教育、大科技、大衛生中融入共性,突出個性,徹底改變從屬地位,防止政策上“一個模式”“一刀切”。

(7)允許中醫醫療改革直接對醫保負責,不必與大衛生同步。

在中醫隊伍自身,要充滿信心,自強不息,徹底改變“自我從屬”的精神狀態,提倡刻苦學習,全面繼承,發展創新,有所作為的奮斗精神。堅持“中西醫并重”,積極主動地承擔“并重”的各項責任。

一是建立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相統一的、充分突出中醫特色的醫療模式,改革醫療、護理、康復、病室管理、家庭病床等一系列體制問題,恢復中醫診治的傳統優勢,吸收現代管理的長處,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醫療制度和醫院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以人為本,醫德至上,醫術精進的中醫教育體系,把師承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經典教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以中醫為本學習現代醫學知識,為人民健康和發展中醫服務。

三是中醫科研從“研究中醫”轉變為“中醫研究”。制訂繼承發展中醫學的科研標準體系和科研工作規劃,充分發揮中醫傳統科研的優勢,從整體上研究中醫的“愈病之理”和“防病之基”。

四是在醫、教、研各有側重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醫教研一體化實踐,允許各種學術流派百花紛呈,百家爭鳴。

五是實事求是地對待中醫標準化進程,中醫臨床和科研有可標準化部分,也有不能標準化或不宜標準化部分,還有不必標準化和不急于標準化部分,一切按中醫的內部規律辦事,防止抄襲西醫的標準。

六是中醫中藥發展首先滿足中國人民的內需。中醫走向世界是中醫學的弘揚,不盲目提倡中醫藥與世界接軌。中藥現代化必須保持中藥的性味功能和組方原則,首先實現中藥制藥技術的現代化和劑型的現代化,恢復和改進道地藥材和傳統藥市,恢復中藥學院建設,發揚中藥企業的中藥特色。

全世界的政治家、經濟學家、醫學衛生界都在求索醫療改革之路。中國正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衛生事業。中國的中醫藥事業必須遵循中國傳統醫藥的內在規律。中國的中醫問題只有靠中國人自己解決,任何借鑒外國的經驗必須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就是在這樣的世界潮流和中國國情中尋找和實現中醫姓“中”的根本出路。

參考文獻:

[1] 諸國本.醫門清議[M].香港:亞洲醫藥出版社,1998:64.

[2] 諸國本.醫道與文采[M].香港:亞洲醫藥出版社,1998:67.

[3] 呂炳奎.呂炳奎從醫六十年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197-139.

[4]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中國:醫療衛生、貧困和經濟發展[R].2006:23.

[5] 錢信忠.中國衛生事業發展與決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578.

(責任編輯:王尚勇)

中醫學形成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一、小學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

(一)情感的內容不斷豐富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斷增加

(三)情緒的穩定性不斷加強

(四)情緒的可控性不斷增強

(一)情感的內容不斷豐富

1、多樣化的活動豐富了小學兒童的情緒情感 學習活動 交往生活 勞動、體育活動

2、小學兒童的情感進一步分化 相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小學兒童的情感分化逐漸精細、準確。 新生兒:興奮 ―― 抑制

3、小學兒童的情感表現手段更為豐富 兒童對聲音表情的認知發展情況: 以高興、驚訝、恐懼、憤怒、厭惡、輕蔑等六種感情誦讀“你這個小家伙真淘氣”。 結果發現,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兒童聲音表情的認知發展進入了正常辨認階段。

(二)情感的深刻性不斷增加 深刻性是指情緒情感產生的原因所涉及的本質程度。

1、對兒童恐懼的研究證明 學前兒童的恐懼主要涉及個人安全和對動物的恐懼 。 小學生更多的是來自學校的恐懼,如怕學業不佳、考試成績不好,怕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怕遭到同學的譏笑等等 。

2、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兒童的歸因能力不斷增加,憤怒的情緒開始逐漸減少,并更加現實化。 表現之一:面對父母因下雨而取消野餐計劃的反應。 表現之二:引起憤怒的原因。 表現之三:表達心情的方式。

3、小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漸內化了社會規則和道德標準。 學前兒童喜歡某人是從具體的關系出發,而小學生在選擇伙伴時更傾向于學習成績好,經常得到老師表揚的學生。 比如:學前兒童喜歡誰不喜歡只要是從自我出發的“XX愛和我一起玩,我喜歡他;XX不給我玩具,我不喜歡他。” 而小學兒童學會從道德準則出發,確立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 “我喜歡XX,因為他學習好好,我討厭XX,因為他不守紀律。”

(三)情緒的穩定性不斷加強

1、強度――易沖動、爆發快 一項調查顯示,當問及一些小學生遇到被同學打時做何反應,有45%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打他”。

2、速度――變化快

3、情境性――易受暗示 容易受到具體事物和情景支配 《十里長街送總理》

(四)情緒的可控性不斷增強 小學低年級兒童可控性較差。例如:在玩得入迷時,會忘記做家庭作業。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情緒也很外顯,情緒常常表露在外。 到高年級時,能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班干部為完成教師委托的任務,會耐心、細致地幫助后進生。

二、小學兒童高級情感的發展

(一)小學兒童道德感的發展

(二)小學兒童理智感的發展

(三)小學兒童美感的發展

(一)小學兒童道德感的發展 我國心理學者對兒童的道德感所進行的研究發現:

1、小學兒童道德感處于不斷發展之中;

2、小學兒童道德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轉折期;

3、小學兒童道德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疇的情感體驗有所不同;

4、小學兒童道德感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

5、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觀現實引起的情感體驗,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帶有激勵作用的崇高道德觀,對小學兒童道德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兒童理智感的發展 有人曾統計了一個五歲的男孩一年內共提出了4043個涉及到25個方面的問題。 小學兒童的理智感表現在求知欲的擴展和加深上。 小學兒童學習興趣的發展趨勢:

1、從對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發展到對學習的內容、對需要獨立思考的作業感興趣;

2、從籠統的泛泛的興趣,逐漸產生對不同學科內容的初步的分化性興趣;

3、從對具有事實的興趣發展到初步探討抽象和因果關系知識的興趣;

4、閱讀興趣從課內閱讀發展到課外閱讀,從童話故事發展到文藝作品和通俗科普小讀物;

5、從對日常生活的興趣,逐步擴大和加深到對社會、政治生活的興趣。

(三)小學兒童美感的發展 研究發現我國兒童審美發展的特點如下:

1、小學低年級兒童已能很好地欣賞動物塑像,而且與高年級兒童的感受體驗十分接近。隨年齡的增長美感欣賞能力還會逐漸發展。

2、在音樂美感欣賞上,小學兒童對流行音樂很感興趣,對民族樂曲接觸不多,而且缺乏人生的體驗感受,無法引起內心的共鳴。

三、小學兒童積極情感的培養

(一)擴大知識面,提高認識水平

(二)創造情境,加強情感體驗

(三)培養調控情緒的能力

(四)升華學生的社會情感,培養他們的同情心、羞恥心和自尊心

(一)擴大知識面,提高認識水平

一般而言,對低年級學生,采取講故事、做游戲過程中容易獲得知識,得到健康,積極的情感體驗。 對中高年級學生而言,以介紹優秀少兒讀物為宜,讓他在讀物中受到健康、向上的啟迪。

(二)創造情境,加強情感體驗 通過環境設置、角色扮演、氣氛組織等實踐活動培養小學兒童的情感。 比如:利用電影、電視創設情境。觀后再組織評議,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或教師把原劇進行改編,以話劇形式出現,讓學生扮演劇中人物,并進入角色。 也可以通過班級活動,如經常舉行多樣化的班會、少先隊中隊會活動、興趣活動等。建立起一個洋溢著積極健康向上氣氛的班集體。

(三)培養調控情緒的能力 首先,教師應教會學生善于調節情緒的強度,使他們學會用語詞或理智防止或緩和自己不適當情緒的發生; 其次,要鼓勵和發揮兒童的自覺性,養成自我檢查與調節的習慣; 再次,需要豐富兒童的情感經驗。

(四)升華學生的社會情感,培養他們的同情心、羞恥心和自尊心 培養同情心,要教育學生同情弱者、尊老愛幼,幫助苦難者,關心和幫助殘疾人,愛護小動物,防止捉弄殘疾人,虐殺小動物。 培養學生的羞恥心,主要是讓他們懂得什么行為卑鄙,什么行為可恥,要啟發學生對錯誤的內疚、后悔的情緒體驗,要堅持正面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能挖苦、諷刺、羞辱和體罰學生。 培養學生的自尊心的途徑是及時肯定他們的成績和長處,即使是微小的進步,也要表場,但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成績,表揚過分,以防自以為是、驕傲自滿情緒的產生; 同時也要向學生提出期望和更高的要求,鞭策他們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此外,教師要幫助兒童克服消極情感。 小學兒童的消極情感主要有害怕、焦慮、妒忌感、自滿和自卑等。 例如怕黑暗、怕老師等。 在生活中,對某些東西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害怕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有損于身心健康的,這往往與成人不正當的教育有關。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害怕的情緒。 討論:

如何幫助小學兒童克服消極情緒? 第二節 小學兒童的人際關系

一、人際關系概述

二、親子關系

三、同伴關系

四、師生關系

一、人際關系概述

(一)人際關系的定義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相對穩定的情感紐帶。

(二)人際關系的發展階段

1、零點接觸階段

2、單方相識階段(注意階段)

3、表面性接觸階段

4、親密、融合階段

5、漠視、冷談

6、疏遠

7、分離

二、親子關系

(一)親子關系的變化

(二)父母的教養方式

(一)親子關系的變化

1、交往時間的變化

研究發現5-12歲兒童的父母比學前兒童的父母在教導兒童,為兒童閱讀、與兒童談話,與兒童做游戲的交往時間少了一半。

2、父母對兒童的控制力量: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父母對兒童的控制力量減弱。

6歲以前,父母替兒童做出決定,6-12歲在父母的監督引導下做出決定,12歲以后兒童更多的是自己做出決定。

(二)父母的教養方式 四種教養方式:權威型、專制型、忽視型、放縱型。 權威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什么?

權威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積極肯定和接納的,對兒童有明確的要求。 專制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什么?

專制型父母對兒童嚴厲、粗暴、缺少溫情。 忽視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什么?

忽視型父母對兒童缺少關注與愛,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 放縱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什么? 放縱型父母對兒童高度接納和肯定,允許兒童自由表達思想和感情,很少提出要求和控制,偶爾對兒童提出紀律要求卻不能堅持下去。 討論: 父母應采取什么樣的教養方式,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

三、同伴關系

(一)小學兒童的友誼

(二)小學兒童的同伴群體

(三)小學兒童的同伴接納

上一篇:我國社會保障基金論文范文下一篇:地下水工程施工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