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2024-01-21

中醫學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根據對結核病的認識與多年來的臨床實踐,結核病健康教育在結核病控制工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增強人們對結核病的防治意識,對降低結核病疫情,加快結核病情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肺結核 健康教育

1.肺結核的傳染途徑

肺結核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呼吸道傳染,其次通過被結核菌污染的食物或食具引起的腸道感染??人允莻鞑ソY核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當咳嗽、打噴嚏或將痰吐于地面時,把帶有結核菌的飛沫、痰液噴灑出來,被易感人群吸入后致病。因此教育患者不要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時應輕捂口鼻,外出戴口罩、養成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

2.飲食起居及行為指導

古語說“三分治療七分養”,結核病屬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必須注意營養,除維持正常生活需要的營養外,還要彌補因疾病消耗和修復破壞組織的需要。除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有飲食禁忌外,沒有其它禁忌。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都是結核病人需要的。特別是蛋白質能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有增殖、修復細胞作用。宜多食魚、瘦肉、蛋、牛奶、豆制品等高蛋白食品,同時還要多食新鮮瓜果、蔬菜。

3.治療用藥指導

(1)按醫囑堅持全療程(一般需9個月)規律服藥。何時停藥應由醫生根據病情,胸片,痰菌檢查結果而定。

(2)除吡嗪酰胺分每日三次口服外,其他藥物主張一日一次頓服;利福平最好于清晨空腹時服用,而利福噴丁需餐后服用,一般每周2次。

(3)應用喹諾酮治療的患者年齡應掌握在18歲以上。

(4)氣管-支氣管結核患者應積極配合氣管鏡介入治療。

(5)服利福平后小便呈桔紅色屬正?,F象,若出現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肝區不適,耳鳴,重聽,口周發麻,視覺異常等,應及時告知醫生。

(6)抗結核藥的副反應:卡那霉素、鏈霉素、卷曲霉素等對聽力、前庭功能和腎臟有一定毒性;異煙肼、利福平、丙硫異煙胺、吡嗪酰胺、對氨水楊酸等對肝臟有一定毒性;吡嗪酰胺可引起關節痛;乙胺丁醇可引起視力障礙;利福平使用較大劑量間歇方法時還可出現流感綜合征、紫瘢、腹痛和哮喘等免疫反應。

(7)抗結核藥物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其副反應大多對身體影響不大,是安全的。但也有個別情況比較嚴重,所以在使用中應與醫生密切配合,及時反映情況,按照醫生意見對發生的副反應予以及時有效處理,保證完成治療,達到治愈。切忌隨便停藥或改變藥量。

(8)結核病化療原則:即“早期、聯用、適量、規律、全程”。

4.隔離知識的教育

病人癥狀在未控制期間不互訪病房,盡量不外出公共場所。告訴病人肺結核為呼吸道傳播,每天打開門窗通風2~3次,每次30 min,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室內每日兩次紫外線照射消毒1 h,告病人不要隨地吐痰,被褥要經常暴曬,因為結核菌在日光下2~4 h即可殺死。

5.心理指導

現代醫學的進展,有效藥物的不斷推出,肺結核已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所謂“十癆九死”“不治之癥”的時代早已不復存在,應拋棄陳舊觀念,與醫護人員合作接受現代化療方法,樹立治愈信心。隨著醫學發展和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只要能按照醫囑治療,是一定能治好的。同時讓已康復患者現身說教。肺結核對初發者基本是可以治愈的,對復發者有90%以上的患者都是可以控制的。

6.急救知識教育

告訴病人如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立即取半臥位,有氧氣在床旁時立即吸氧??┭獣r取頭低足高位,將積血盡量輕輕咳出,不要屏氣保持呼吸道通暢,并立即用床頭呼叫器呼叫醫護人員。指導病人保持大便通暢,自發性氣胸、咯血及心臟疾病患者,大便時禁止用力,以免大咯血或心臟猝死等。

3. 討 論

通過對患者的宣教,使他們增加了個人衛生常識,如“禁止隨地吐痰,同桌用餐時提倡公筷制”,以減少結核桿菌的傳播機會,對病人咳出的痰要正確處理和消毒,使患有結核病的患者能夠自律,盡量不到公共場合,減少了對健康人群的威脅。在對肺結核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過程中,加強指導力度,耐心幫病人解決疑難問題,縮短了護患之間的距離,增強了患者自我保健意識和技能,使病人思想壓力降低,積極配合治療,治療效果提高,病程及住院時間縮短,患者經濟負擔減輕,提高了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武重恩.肺結核患者的護理.內蒙古北方醫院:內蒙古,包頭,014030

[2]陳龍華.肺結核病人心里狀況及護理.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3]史風敏,李霞,周玉明,玉芳.老年肺結核的發病狀況分析及護理.中國醫藥指南.2008年11月,第6卷,第21期.

中醫學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發展中醫全科醫學意義深遠

發展中醫全科醫學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分級診療、落實基層首診制度,實行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診療模式。在該模式中,全科醫生作為首診醫生,在醫療服務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提供以人為中心的預防保健服務、降低醫療費用、合理利用衛生資源、開展慢性病管理、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健康需求等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

中醫大醫精誠的價值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個性化診療觀、生長壯老的生命觀和“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治未病觀等,都非常契合健康中國建設的理念。

發展中醫全科醫學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抓手。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自早期即全程參與,讓中國抗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醫藥深度介入、全程參與救治患者,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必須要有中醫藥參與。而中醫全科醫生作為人民健康的“守門人”,對第一時間了解并參與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更好地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優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發展中醫全科醫學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必須要筑牢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基層衛生服務以接診多發病、常見病以及慢性病為主,中醫藥在這些慢性病的個性化治療、調理上優勢獨特。中醫全科醫師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理論基礎,采用“望、聞、問、切”個性化的診療方法,具有多種中醫藥適宜技術。同時,中醫全科醫師能夠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在基層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太極拳、健身氣功等養生保健方法,推廣體現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中醫全科醫生作為基層中醫藥服務的“主力軍”,在筑牢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中具有重要價值,能夠讓中醫藥在基層醫療中為維護群眾健康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發展中醫全科醫學對于構建醫患關系的和諧具有積極意義。中醫全科醫學出于對服務個體整體性考慮,重視人勝于重視疾病,尤其注重感情交流和情感投入,患者對醫生比較信任,保持了良好的醫患關系。

應加快構建中醫全科醫學學科體系

中醫全科醫學學科曾面臨質疑,有一些全科醫學專家認為,全科醫學包括中醫學,不承認中醫全科醫學學科;有一些中醫學專家認為,中醫學就是全科醫學,不用設立中醫全科醫學學科。中醫全科醫學的內核是中醫學和全科醫學的密切融合,而不是簡單的結合。中醫全科醫學學科的產生,對全科醫學而言,是中國特色,是理念創新;對中醫學而言,是繼承發展,是豐富完善,是中醫學多元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隨著中醫全科醫學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作用不斷凸顯,其學科體系與其所處地位不相匹配,包括理論研究相對初級、教材過于老化、發展思路還有一些僵化等。

應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和模式

持續推進“3+2”中醫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強化以中醫全科醫生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臨床能力和實踐能力訓練。逐步規范為“5+3”模式,構建以中醫藥傳統文化與經典課程為根基,以提升中醫藥基層健康服務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著力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包括教室用地、教學設施、信息化教學設備、臨床技能模擬中心、圖書種類與數量、培訓學員宿舍等方面的建設與投入。在管理制度、師資培訓相關制度及計劃、日常管理制度、獎懲制度及相關經費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需要完善與落實。豐富培養路徑,除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外,應充分發揮師承教育獨特作用和優勢,將師承教育貫穿于基層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全過程,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增加社區實踐時間。社區實踐是中醫全科規范化培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利于中醫全科醫師將全科理論聯系社區臨床實際,培養全科診療思維。

應加快教師隊伍建設,并改進教學方法。目前,中醫全科醫學的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教學大多由西醫臨床專業的教師承擔,中醫全科師資隊伍不健全。因此,要加快中醫全科醫學學科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中醫全科醫師培訓,形成教學梯隊。中醫全科醫師培養要始終堅持理論結合臨床,實行臨床教學導師制,采用中醫師承的教學方法,開展社區醫學實踐,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技能。

應以中醫學專業為基礎

要破除“西醫全科醫學+中醫藥”的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應以中醫學專業為基礎,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全科醫學理論和中醫全科醫學教育模式。針對基層醫療工作的特點,中醫全科醫學教育內容應側重以下方面:一是注重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讓治未病在基層落地生根。二是突出基層中醫保健教育,特別是滿足老人、嬰幼兒、孕婦等特殊人群的中醫保健需求,通過養生、食療、導引、自我按摩、小兒推拿等預防保健知識的普及,有效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增強人體正氣,預防疾病發生,降低醫療費用。三是突出辨證論治診療特色。四是掌握中醫的優勢病種和特色治療方法,中醫學和西醫學各有優勢,中醫全科醫師應為不同患者提供中西醫保健服務。

五是能夠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康復服務,將中醫全科的康復特點和優勢落實到位,使中西醫康復醫學可以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應全面提高中醫全科醫師職業吸引力,拓展其職業發展空間

當前,全科醫師肩負著基本醫療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但由于全科醫師的薪酬待遇與工作付出存在不相匹配的因素,加上職稱晉升的約束,使得全科醫師的職業發展受到限制。故應充分考慮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實際,改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運行機制,提高全科醫師的薪酬待遇,改革中醫全科醫學的學術評價標準,探索建立吸引、穩定中醫全科醫師在基層服務的長效保障和激勵措施,拓寬中醫全科醫師服務范圍和他們的職業發展空間,不斷提高中醫全科醫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吸引更多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投身中醫全科醫學事業,守住社區疾病防與治“網底”。

應在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探索設置中醫全科醫學科

國家有關文件明確指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均應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那么,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也應增加中醫全科醫療診療科目,獨立設置中醫全科醫學科,以人才培養為目的,開展中醫全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聯合培養中醫全科醫師。這既是支撐中醫全科醫師制度的全面建立、適應健康中國需求的重要基礎,又是未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強大力量。

中醫全科醫師就是中醫藥特色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伍不可或缺的力量。中醫全科人要堅定信心,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全科醫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中醫學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中醫姓中”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其基本涵義是中醫事業的建設應該遵循中醫學發展的內在規律。當前中國的中醫醫院大量借用西醫的診斷和治療,出現了嚴重的西醫化現象,越來越失去中醫醫院的本色,以致人民群眾看病找不到地道的中醫,已引起政府高層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中醫教育和中醫研究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從現代中醫事業發展的歷史和中醫事業西醫化的演變過程分析中醫異化的遠因和近因、政策因素和學術因素、環境因素和內部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和建設意見,以期使中醫復歸于“中”,使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真正具有中國特色,走“中西醫并重”的道路。

關鍵詞:中醫本色;中醫異化;中醫改革;中西醫并重

中醫姓“中”,首先是針對當代中醫醫院失去中醫本色(或稱缺乏中醫特色)、存在全面西醫化傾向而引發的一種學術呼吁和社會反應。這一問題看起來是單純的醫學問題,其實由來已久,根子很深,牽涉面很廣。它深刻地反映了一百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走向,提示了當今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認識,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建設現代化國家中不可低估的基礎性作用。

1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近一百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有其深刻而復雜的原因。

西方文藝復興以后,工業化和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門戶洞開,西學東漸之風日益強勁。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中國知識界痛定思痛,進一步學習西方,以圖變法自強。戊戌變法,洋務運動,都推進了向西方學習的進程。但核心問題是政府當局的主導思想對傳統醫學的態度。

辛亥革命建立起來的民國政府,是一個效法西方模式的政府,一切以西方馬首是瞻。

1919年“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科學與民主,在摧毀封建體制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十年動亂,“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把他們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腳,使他們永世不得翻身”,傳統文化又一次受到沉重打擊。

一個多世紀以來,對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成為中國社會民主與專制、進步與落后、革命與反動、科學與愚昧的政治分野。西方現代科學的定理、規范、制度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這顯然使中醫學在劫難逃。1912年,民國政府全國臨時教育會議決定,大專學校只設西醫課程,拒絕設置中醫課程。當時有一所培養中醫的南京中醫學校,當即被南京民政司強行取締。為此,全國19省醫藥團體赴京請愿,遭到教育總長汪大燮兩次拒絕。汪大燮說,“余決意今后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求(中醫學校)立案一事,難以照準?!北M管全國上下輿論嘩然,抗議不絕,但民國政府教育部廢除中醫的主張從未改變。1929年,民國政府成立了衛生部,隨即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這次會議,沒有讓一個中醫參加。會上拋出四項廢止、限制中醫藥的提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打著“醫學革命”旗號的余云岫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提案宣稱:“廢止中醫,乃國之大計”,“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碧岚竿ㄟ^的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起全國中醫藥界的強烈抗議。這就是中國醫學史上有名的“三•一七”斗爭。一直到1949年,中醫藥界集會、抗議、請愿、游行、罷市、絕食,為中醫藥之生存延續的斗爭,不絕于史。這些斗爭的內容,包括爭取中醫藥的行醫權、教育權、合法經營權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條是爭取中醫和西醫平等相待;另一條是爭取中醫獨立自主的行政管理權,反對中醫從屬于西醫,反對神甫管理和尚。[1]

在崇尚西學,貶低中學;獨尊西醫,罷黜中醫的大潮中,余云岫的觀點最為明確。他把取締中醫提高到“醫學革命”的高度。他寫的《靈素商兌》一書反映了他對中醫有過一定的研究。與余云岫相比,今天提出“告別中醫中藥”的張功耀先生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從立法上“廢止中醫”,世界上是有過先例的。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以后,在醫藥領域采取“扶洋抑漢”政策,獨尊西醫,壓制排斥漢醫。到1895年2月,日本議會以105票對78票以27票之差否決了漢醫界提出的《醫師執照規則修改法律案》,從立法上否定了漢醫的合法存在,使當時的一代漢醫泣血祖塋,應時而亡。

民國政府取締中醫的政策因十年國內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而無暇顧及,但西方科學主導中國文化的潮流依然奔涌向前,改造中醫,異化中醫,歪曲“中西醫結合乃發展中醫”之本意,宣揚“中西醫結合是中國醫學發展的唯一道路”,這一切都成為“醫學革命”之后驅。我曾經在1989年寫的《堅持走自己的路》一文中說過:“今天的中醫,已非昔日的原型,而是在自然科學全盤西化的潮流中,已經被擠壓、被剝蝕、被扭曲、被閹割、被涂抹、被零售、被剽竊,甚至在相當程度上被異化了的中醫了?!保?]

了解了中醫學經歷的曲折歷史過程,今天出現的中醫醫院全面西醫化的狀況也就不難理解了。

2 力挽狂瀾,迷茫于過度市場化之際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當時的衛生部少數領導干部依然歧視中醫,認為“中醫是封建社會封建醫”,“中醫只能起精神慰籍的作用”,“在西醫沒有普及以前,暫住保留它們,以后逐步替代?!辈⒉扇×艘徽子梦麽t知識考試中醫、用西醫標準限制中醫,用西醫課程培訓中醫以及不許中醫開業、不許中醫辦學、不許中醫帶徒等行政措施。這些做法,受到毛澤東主席的嚴厲批評,中央政府撤銷了賀誠、王斌兩位衛生部副部長的職務(正部長是民主人士、馮玉祥將軍夫人李德全)。人民日報發表了“貫徹對待中醫的正確政策”的社論(1954年11月10日),國家決定建立中國中醫研究院,建立北京、廣州、上海、成都四所中醫學院,各地陸續建立了一批中醫醫院??上Ш镁安婚L,上世紀60年代初生活困難時期,許多單位精簡下放,一部分中醫醫院也被取消。不少人甚至提出要砍掉十多所中醫學院,由于1962年5月衛生部中醫司司長呂炳奎給周恩來總理寫信呼吁“懇請保留各省市中醫學院”,中醫學院才得以保住。[3]

1965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從整體上重創了傳統文化,打擊了革命干部和文化人士,中醫成為早期打倒的“牛鬼蛇神”。但隨后“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發展“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提倡一根針、一把草和大搞中草藥群眾運動,在客觀上對恢復中醫的農村基礎起了一定的作用。十年“文革”甫一結束,中央于1978年9月轉發了《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即(78)56號文件。鄧小平在報告上作了批示:“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p>

1978年以后的20年,是中國中醫藥界解放思想,撥亂反正,重整旗鼓、努力振興的20年。各地中醫事業逐步恢復與發展。但當時,不少中醫醫院缺乏中醫特色,人才結構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當時的衛生部部長崔月犁倡導和主持下,1982年4月于湖南省衡陽市召開了“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即著名的“衡陽會議”。

衡陽會議的主題就是“突出中醫特色”,明確提出“中醫醫院必須堅持突出中醫特色的辦院方向”,“要把中醫醫院辦成名副其實的中醫醫院,把中醫學院辦成名副其實的中醫學院?!贝拊吕缭诖髸险f,“中醫醫院要有中醫特色,不能掛著梅蘭芳的牌子,唱著朱逢博的調子”(引者按:梅蘭芳是京劇藝術大師,代表傳統文化;朱逢博是上海音樂學院著名美聲歌唱家,代表現代唱法)。這是近代中醫史上端正中醫醫院辦院方向、突出中醫特色、防止中醫走西醫化道路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略決策會議。崔月犁懷著“我們要在中醫事業上有所作為”的宏大抱負,力挽狂瀾,藉以扭轉中醫醫院西醫化的傾向。這次會議反映了崔月犁和中醫界人士一道堅持中醫姓“中”的原旨,甘冒一切詆毀和風險,逆著趨時的薰風,撥轉中醫事業航向的堅強決心,從而大大鼓舞了全國中醫隊伍的士氣,為中醫事業的健康發展指明了道路。湖北籍的全國著名老中醫李今庸先生寫詩道:“慧眼獨具識杏林,岐黃殿堂一偉人。志在深山探寶藏,未暇顧及路不平。大智大勇倡特色,衡陽會議見精神?!?/p>

在衡陽會議精神的指引下,全國各地中醫醫院和中醫學院根據會議決定端正辦院方向,調整學術隊伍,突出中醫特色,加快建設步伐。1986年,國務院設立了國家中醫管理局,加強了對中醫事業的建設和自主管理。各地都積極落實“縣縣建中醫院”的目標,中醫工作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有明顯提高。

中醫醫院突出中醫特色,除了端正方向,建立制度以外,還必須加強內涵建設,提高學術水平。當時中醫醫院最大的困難是中醫急診不如西醫,中醫給人慢郎中的形象。人們普遍認為,“西醫看急性病,中醫看慢性病?!庇腥酥S刺說:“中醫好,好在哪里?在病人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西醫忙得不亦樂乎,中醫只能站在一邊閑著?!碑敃r的中醫院,使用中醫中藥的機率日漸降低。中醫醫院“白天是中醫院,晚上是西醫院(白天對門診病人一般開中藥方,晚上只有住院病人,病房多用西藥);門診(部)是中醫院,住院(部)是西醫院。因此,提高中醫的急癥能力,加強中醫急診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研制和改善中醫急癥用藥,就成為關鍵問題。于是,對各級中醫醫院尤其是示范中醫院提出了“中醫藥治療率”指標,規定門診和病房對病人使用中醫中藥的最低比例,當時要求“門診的中醫藥治療率不低于80%,病房不低于60%”。同時在醫院分級管理的基礎上,加強中醫醫院的??平ㄔO和臨床科研,有100個示范中醫醫院在突出中醫特色方面作出了顯著成績。

當時我們認為,“中醫特色的問題是中醫醫院的根本問題。中醫院是運用中醫學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綜合醫院。它首先是運用中醫的理法方藥和其它非藥物療法治療疾病,當然還應該具有預防、保健、康復等等功能。就治療而言,其診斷和治療的手段是綜合性的,治療和預防的病種也是多種多樣的?,F在的問題是不少中醫院功能單一,治療的病種不多,大都偏重于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治療的方法簡單,醫生的本領不高,相反地在不少中醫院大量采用西醫西藥,中醫藥治療率很低。尤其是在病房,有的中醫院中醫藥治療率只有20%。一個中醫院,如果治病主要靠西醫西藥,那算什么中醫醫院?中醫藥治療率很低,意味著中醫醫院里的醫生中醫醫術很不高明,至少是應用中醫藥的意識不強,信心不足。這不是小問題,而是關系到中醫院的生死存亡、中醫院有沒有必要存在的大問題。我們分析了一下中醫藥治療率低的原因,有醫護人員的業務素質問題,有治療藥品不足,特別是劑型改革跟不上的問題,有治療手段落后或單一的問題,有經濟杠桿和物質利益驅動的問題,有認識問題和政策因素,等等,其關鍵是人員素質問題。我們從廣東省中醫院、長春中醫學院附院、遼寧中醫學院附院、天津中醫學院一附院、上海曙光醫院等中醫院的工作來看,病房的中醫藥治療率都達到了標準的要求??偨Y他們的經驗,主要是在人才培養方面,一是抓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提高,主任醫師負責醫療質量控制;二是完善三級查房制度;三是認真執行各級醫師業務考核標準;四是建立24小時住院醫師負責制;五是開展科研工作,訂立科研指標;六是采取政策措施,留住退休的老中醫,讓他們在院內發揮余熱。這些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推而廣之?!保?]

這里有一個中醫醫院該不該增添西醫設備的問題,我們認為關鍵是兩條:一條是增加設備的目的是協助中醫還是替代中醫?,F代診斷設備實際上是眼、耳等感覺器官的延長,西醫能用,中醫也可以用,主要看怎么用法,如果中醫用來協助診斷、驗證診斷,“心知其意不為其所囿”,一切設備都“為我所用”,而且從借來“為我所用”過度到創制“我之所用”,那并不影響中醫特色。第二條是添置的是診斷設備還是治療設備。診斷設備是可以借用的,但治療必須中醫化和中藥化,而不能隨意應用西醫的一套去替代中醫。當然更重要的一條,就是中醫應該研制自己的診療設備,來提高“四診”水平和醫療能力。因為我們有一個信念,“中醫藥的發展,應該是‘繼承而不泥古,發展而不離宗’。中醫藥學發展的最終結果是中醫藥學本身的提高,變成提高了的、前進了的、水平更高的、理論體系更完善的中醫藥學,而不是變異了的、溶化了的、被別的什么學科替代了的、只有形式沒有靈魂的、名存實亡的中醫藥學。中醫藥學發展的遙遠將來我們很難逆料,在可以預見的年代里,我想應該就是如此?!保?]

可惜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醫療衛生改革過度的市場化使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受到削弱,衛生機構需要依靠創收來負擔70%的運營成本,政府補貼所占比例逐步減少,只提供不到國家醫院總費用的10%。醫院為了創收,只能賴助于“以藥養醫”,開大處方、做不必要的檢查成為創收的重要方法,增添設備、改善設備成為增加檢查費用的新途徑。而醫生的勞務價格,如中醫的按脈、針刺、推拿,痔瘺和瘡瘍的簡易手術,收入極低,“衛生服務職業的客觀公正已被物質激勵所替代,金錢侵蝕了衛生服務的充分性、安全性和社會價值?!保?]中醫醫院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與西醫院一道拼設備,因為一個CT一次性檢查的收益頂得下針灸100個患者的收入。于是中醫醫院在添置醫療器械的正當理由之外,又增加了潛在的理由,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中醫醫院的西醫化。

如果僅僅是客觀因素的推動,情況還不至于糟到這步田地。問題是有些負責任的干部本身對中醫學學習不夠,信心不足,見風轉向,領導管理層面從主導思想上動搖起來。

第一種說法是全面否定衡陽會議,說衡陽會議對中醫形勢的“這些估計和判斷是不符合科學和客觀實際的?!保?]

第二種說法是“把中醫醫院突出中醫特色的辦院方向”改為“以中醫為主的辦院方向”,給“西醫為輔”留出巨大空間。他們批判堅持中醫特色是“頑固保守”,“不顧現實”。他們抽去或歪曲“純中醫”的原意,諷刺“純中醫”缺乏時代感,說什么“世界上不存在純而又純的東西”、“純中醫”是不合時宜的復古言論。

第三種說法是“中醫不姓‘中’,中醫姓‘醫’”。用醫學的共性否定中醫學術的個性,用西醫學的一般規律否定中醫學的特殊規律,從根本上取消中醫醫院存在的必要性。

第四種說法是“中醫醫院要對病人負責,不能吊死在中醫一棵樹上。為了救治病人,用什么醫都可以?!卑褜Σ∪素撠熍c發展中醫對立起來。為中醫醫院發展西醫制造借口。他們不了解發展中醫的目的就是為中國人民的健康多一種選擇,其本身就是為人民健康著想。

第五種說法是“曲線救國論”。暫時引進西醫,等中醫醫院有了力量再端正方向。這樣想的人大都是衷于中醫但面對現狀無能為力的人,是無力回天的緩兵之計,在中醫隊伍里為數不少。

第六種說法是說“中醫醫院西醫化有什么不好?!彼麄儾涣私馀d辦中醫醫院的初衷和中醫院存在的必要性,實質上是不了解中醫學本身。這是堅持取消中醫、用西醫改造中醫的一種說法。

這些主導思想和輿論上的變化,與突出中醫特色反其道而行之,使中醫醫院的陣地一潰千里。有一個時期,堅持中醫特色受到譏笑,堅持中醫特色的老中醫受到諷刺和冷落,“衡陽會議”和崔月犁無人提及,堅持衡陽會議受到指責,難免提及也半遮半掩。中醫藥現代化成為“中醫西醫化、中藥西藥化”的代名詞,也成為中醫發展的唯一道路。遠在1995年4月19日,我在襄樊召開的全國示范中醫醫院經驗交流會上就提醒過大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潮中,在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中,在現代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中,在人民群眾對醫療保健方式的自由選擇中,中醫院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面臨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尤其在那些基礎很差,缺乏特色,管理不善的中醫院很可能經不住大風大浪的考驗而辦不下去。即使是條件較好的中醫院、如果領導班子不堅持中醫的辦院方向,中醫藥治療率非常低,那么,‘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M管還掛著中醫院的牌子,實質上辦成了西醫院?!保?]很可惜,這種情況已不幸而言中了。2003年春,我給江蘇著名老中醫朱良春先生寫了一首打油詩,這首詩原來是唐•劉長卿的五言絕句《聽彈琴》,我在每句前面加了兩個字,改成了七言絕句。詩曰:“久聞冷冷七弦上,良醫靜聽松風寒。岐黃古調雖自愛,可憐今人多不彈?!边@是一個學生對老師發出的共鳴。

3 中醫的本色和異化

中醫學和西醫學,其目的和任務應該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保障人類健康。但學術體系有很大區別。首先是認識論不同,其次是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常常使醫學偏離其目的,而偏離的方向、方法和程度也有不同。

中醫產生于中國古代社會,它有更多的哲學思維和人文色彩,非常重視自然因素對人體的影響而主張天人相應,認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它注重宏觀地、整體地從運動變化中觀察和矯治人體的生命變化。非常重視人體自身的內應力、應變力、免疫力、修復力與自愈力。中醫的本色可以概括成三句話:

(1)“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漢書•藝文志》),醫學是襄助生命健康的學問。

(2)“針藥治其外,神氣應乎中?!敝嗅t善于發現、依靠、保護、調治、利用、提高人體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

(3)“心知其意而不為其所囿”。中醫也學習、接受現代科學知識,但一切都“以我為主,為我所用?!?/p>

中醫也解表、辟瘟、排毒、除惡,但都基于人體自身具有這種機制和這種能力,而醫者正是發掘和利用這種能力。即使在解毒、排膿、結扎、割治的時候,也視其可解者而解之,可排者而排之,可割者而割之,同時給以全身和局部的醫治。中醫認為,人體得病以后出現的種種癥狀,如發燒、疼痛、血壓升高等都是機體自身的抗病反應,不應該就事論事。所以中醫在沒有弄清病因的情況下,主張“見血莫治血,見痰休治痰”。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即其病在肺,其根在脾,知其標本,權以輕重。所以當代中醫的異化,根本之點是重外因,輕內因;重理化,輕神氣;重藥物,輕內養;重拮抗,輕疏導;重醫療,輕護理。當代著名中醫陸廣莘先生說:“西醫是‘努力找病,除惡務盡’;中醫是‘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卑l掘人的健康力量,提高人的抗病能力。這代表了中醫學的學術思想。

中醫的異化是中國社會文化異化、思想異化的一部分,其具體表現:

教學方面:按西醫的教學模式辦學。文化課、基礎課、臨床課、西醫課比例失調,全面傾向西醫。課堂教學和師承教學基本脫節。傳統醫學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內容與形式未能繼承。

臨床方面:儀器代替“四診”,辨病代替“八綱”,成藥代替飲片,西藥代替中藥,吊針代替護理。中醫診療的特色大都丟失。

科研方面:中醫研究基本上是用西醫驗證中醫和取舍中醫;中藥研究以化學成份為主,基本上放棄性味功能歸經的研究。

管理方面:現行衛生法規基本適用于西醫,而不適用于中醫和民族醫?,F行的中醫藥管理體制是醫藥分家、授權有限的“高位截癱”的乏力型管理體制。

4 找回自信,按中醫學的內在規律辦事

最近哲學界和中醫界有一種說法,共三句話:

“在工業文明的條件下,中醫的削弱是必然的?!?/p>

“在科學轉型的條件下,傳統文化的復興令中醫大難不死,也是必然的?!?/p>

“中醫的復興很難,關鍵還在于中醫自己?!?/p>

中醫的問題,我一貫的主張是內修學術,外爭權益。

中醫確實存在政策問題。好的政策可以令中醫興,壞的政策可以令中醫亡。有人譏笑中醫靠政策吃飯,有人不同意中醫需要保護。確實是這樣,政策是有針對性的。因為民國時期有消滅中醫的政策,所以解放以后才有扶持中醫的政策。因為中醫受到很大的破壞,所以中醫才有保護的問題。在中國的特殊環境下,有了政策還存在是否貫徹落實的問題。如果不貫徹政策,還存在有無懲處的問題。近半個世紀來,中央和國務院的中醫政策不謂不好,但貫徹執行中七折八扣,中醫的命運仍然多舛。以“中西醫并重”的政策來說,無論從工作力度,投資額度,發展速度而言,西醫勝中醫遠甚。中醫的政策呼吁實際上是弱者的聲音。政策是保護弱者的。強者只有力量,不必呼吁。

因此,積幾十年之經驗,深知中醫之發展,非一般政策所能解決,必須有立法保證。按中國國情,非一般之行政法規所能解決,必須既有人大立法,而且有組織保證。因此:

(1)中醫必須立法。立法的基本內容是在《憲法》“發展現代醫藥和中國傳統醫藥”的前提下,堅決貫徹“中西醫并重”和“大力扶持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的方針,從體制、機制、財力、物力各方面保證中醫藥的自主發展。

(2)必須建立完善的中醫藥管理體制,徹底解決20多年來中醫藥管理機構只有上層,沒有基層,缺腿少手,長期“高位截癱”的局面,管理機構的職能和人員指數必須到位。

(3)中醫事業的發展必須政府主導,公益性質,增加投入。國務院應該有一個高級機構協調中西醫藥工作。

(4)根據中醫中藥結合的特點,實行中醫藥統一管理。

(5)中醫的醫療、教學、科研由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歸口管理,并保證得到衛生部、教育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

(6)中醫藥的醫療教學科研都應該堅持突出中醫特色的方向。在大教育、大科技、大衛生中融入共性,突出個性,徹底改變從屬地位,防止政策上“一個模式”“一刀切”。

(7)允許中醫醫療改革直接對醫保負責,不必與大衛生同步。

在中醫隊伍自身,要充滿信心,自強不息,徹底改變“自我從屬”的精神狀態,提倡刻苦學習,全面繼承,發展創新,有所作為的奮斗精神。堅持“中西醫并重”,積極主動地承擔“并重”的各項責任。

一是建立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相統一的、充分突出中醫特色的醫療模式,改革醫療、護理、康復、病室管理、家庭病床等一系列體制問題,恢復中醫診治的傳統優勢,吸收現代管理的長處,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醫療制度和醫院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以人為本,醫德至上,醫術精進的中醫教育體系,把師承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經典教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以中醫為本學習現代醫學知識,為人民健康和發展中醫服務。

三是中醫科研從“研究中醫”轉變為“中醫研究”。制訂繼承發展中醫學的科研標準體系和科研工作規劃,充分發揮中醫傳統科研的優勢,從整體上研究中醫的“愈病之理”和“防病之基”。

四是在醫、教、研各有側重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醫教研一體化實踐,允許各種學術流派百花紛呈,百家爭鳴。

五是實事求是地對待中醫標準化進程,中醫臨床和科研有可標準化部分,也有不能標準化或不宜標準化部分,還有不必標準化和不急于標準化部分,一切按中醫的內部規律辦事,防止抄襲西醫的標準。

六是中醫中藥發展首先滿足中國人民的內需。中醫走向世界是中醫學的弘揚,不盲目提倡中醫藥與世界接軌。中藥現代化必須保持中藥的性味功能和組方原則,首先實現中藥制藥技術的現代化和劑型的現代化,恢復和改進道地藥材和傳統藥市,恢復中藥學院建設,發揚中藥企業的中藥特色。

全世界的政治家、經濟學家、醫學衛生界都在求索醫療改革之路。中國正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衛生事業。中國的中醫藥事業必須遵循中國傳統醫藥的內在規律。中國的中醫問題只有靠中國人自己解決,任何借鑒外國的經驗必須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就是在這樣的世界潮流和中國國情中尋找和實現中醫姓“中”的根本出路。

參考文獻:

[1] 諸國本.醫門清議[M].香港:亞洲醫藥出版社,1998:64.

[2] 諸國本.醫道與文采[M].香港:亞洲醫藥出版社,1998:67.

[3] 呂炳奎.呂炳奎從醫六十年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197-139.

[4]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中國:醫療衛生、貧困和經濟發展[R].2006:23.

[5] 錢信忠.中國衛生事業發展與決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578.

(責任編輯:王尚勇)

中醫學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2、“互聯網+”時代醫學生實訓教學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3、醫療機構強制締約義務的若干法律問題研究

4、高校臨床專業《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初探

5、兒童血液學教學方式改革探討

6、全英文教學在七年制研究生核醫學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

7、生命科學院本科免疫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8、經濟困難醫學生學業指導的探索

9、編輯專業素養對醫學科技期刊質量的影響探析

10、“病理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探析

11、漫談醫學教育的完整性

12、淺析制藥工藝在生物制藥技術的應用

13、科學的創新理念助推中醫藥行業的發展

14、中醫,一個跨越世紀的爭論

15、對比中法兩國醫學教育模式的特點及對我國醫學教育的啟示

16、食品專業線性代數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

17、獻血前增加ALT初篩項目對血液淘汰率的影響分析

18、規范在職研究生教育 提高培養質量等

19、論在高校醫古文課程中加強傳統中國哲學教學的重要作用

20、中醫藥在烏克蘭的發展現狀

21、論二十一世紀的醫學模式

22、《毛澤東大成智慧》等137側

23、21世紀的健康美容主旋律

24、淺談發展檢驗醫學與培養檢驗醫師的瓶頸

25、研究生醫學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26、關于如何提高血液內科臨床實習教學質量的相關體會

27、機械制造工藝與精密加工技術研究

28、??漆t校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策略研究

29、中醫藥防治中風病的臨床切入點與優勢探討

30、花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飼料上的應用

31、構建惡性腫瘤“建設性”的綜合治療模式

32、新形勢下應加快構建中西醫并重的醫藥衛生體制

33、“大英帝國癌癥運動”與英國大眾防癌教育的興起(1923—1953)

34、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

35、席夫堿及其金屬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的研究

36、精準醫學模式下藥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探討

37、臨床檢驗質量控制指標的現狀探究

38、微課在醫藥衛生類專業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

39、生命倫理教育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

40、健康需求變化與醫學服務模式轉變

41、關于全面提升醫學院校英語實驗教學管理水平的探索

42、瑤族醫藥的法律保護探究

43、成教學員英語學習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44、簡析本科階段對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科研思維和能力培養

45、多元化教學模式在消化內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46、日本漢方醫藥學發展歷程對我國中醫藥學發展的啟示

47、破解現代醫學的觀念困境

48、提高醫學免疫學課堂教學質量初探

49、基于建構主義教學觀的醫學英語的教學方法研究

中醫學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2、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部分)

3、數字化手段傳承普及創新中醫藥知識的重要性探討

4、中醫學高職畢業生繼續教育培養體系初探

5、文化育人視角下高等中醫藥院校圖書館環境文化建設實踐研究

6、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文化典籍推廣策略研究

7、試論文化選擇在期刊編輯中的價值作用和提升途徑

8、中國版本圖書館月度CIPX數據精選

9、中華傳統文化網絡傳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

10、高校圖書館文化載體的功能演進與創新應用

11、智能信息時代圖書館閱讀服務創新

12、安徽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13、區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育人路徑

14、蘄春縣李時珍中醫藥文化 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15、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如何發力

16、甘肅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17、中醫文化傳承的現狀與出路

18、“一帶一路”視閾下中國海洋文化國際傳播路徑探析

19、基于傳統醫學文化背景下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路徑的研究

20、高校圖書館在文化傳承中的創新性模式探析

21、非優勢學科建設的探索

22、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路徑研究

23、中醫藥文化在美國發展現狀及展望

24、將中醫藥文化知識融入兒童出版物中的路徑探索

25、荊楚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困境的反思

26、老中醫今安在,石庫門深處有大家

27、融媒體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28、中醫藥文化研究的知識圖景與發展脈絡

29、探索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30、黃璐琦用中醫思維問診中醫藥發展?

31、我國中醫藥科技知識傳承與創新近況分析

32、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我國高等中醫院校開設中西文化比較課的意蘊探析

33、壯族傳統節日的社會功能及其變遷研究

34、甘肅省中醫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策略研究

35、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群眾文化生活

36、淺談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學生物課堂的結合

37、助推新時代商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38、浙江中醫藥大學大學生閱讀行為和特點的調查分析

39、“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部地區地方高校特色智庫建設研究

40、恩施州道地藥材區域化與品牌化發展研究

41、文旅融合視域下江南水鄉數字導覽地圖設計思維初探

42、旅游發展助力美好生活實現的邏輯理路與實踐進路

43、解讀《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

44、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的中藥制劑技術課程二次開發

45、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冷思考

46、中醫藥院校要以傳承中醫藥文化為主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47、疫情背景下以“遺”戰“疫”的非遺集體應景現象

48、閱讀3做好傳承弘揚這篇大文章

49、中醫名醫學術思想傳承現狀

上一篇:國際化經營論文下一篇:對外貿易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