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農村群眾文化論文范文

2024-02-10

我國農村群眾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題在中央文件中已經多次提出, 是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是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是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國高速的發展趨勢要求我們在加大農村經濟投入, 而在經濟投入的同時如何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 提出根植于當地風土人情及傳統文化之上的合理化個性化文化建設方案, 是目前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一個重要棘手的問題, 處理好這個問題, 對于全國新農村建設的整體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方向

自新農村建設設提出以來, 新農村文化建設逐漸成為新農村建設中備受關注的點, 各地區相繼組織新農村文化建設論壇以探索新型發展道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與指引下, 一些地區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甚至有些地區早早地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這里不得不提的是排在“中國十大古鎮水鄉”之首的“周莊”。周莊位于蘇州城東南, 昆山的西南處, 有“中國第一水鄉”的美譽。憑借得天獨厚的水鄉古鎮旅游資源, 堅持“保護與發展并舉”的指導思想。不斷致力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弘揚和傳承, 積極探索文化旅游, 全力塑造“民俗周莊、生活周莊、文化周莊”,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國第一水鄉”的旅游文化品牌, 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游的先河, 成為國家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 更是受到了中外游客的青睞, 每年吸引了超過250萬人次的游人前來觀光、休閑、度假, 全社會旅游收入達8億元。周莊的這種模式, 其本質是充分抓住發掘地區優勢與傳統文化, 以此打造旅游項目, 并將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傳統手工業、飲食、戲劇文化等等融于其中, 通過文化輸出帶動經濟發展, 而后用經濟的發展與雄厚來滋養發展新農村社區文化的發展。它的成果模式, 并非個例, 在全國許多鄉鎮、農村利用這種模式為自身帶來了經濟收入。例如與周莊合稱為中國十大水鄉古鎮的“西塘”“同里”“烏鎮”“甪直”等;山西“皇城相府”“平遙古城”、晉商三蒂蓮”喬家大院、李家大院、王家大院;福建培田古村、安徽宏村、江西婺源等等。這是成功利用本土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新農村文化建設, 真正做到文明與物質雙豐收的例子。

但是在全國的其他地方并非全是這樣, 比如在筆者所在的地區——河北承德灤平縣, 有一個地方叫大甸子, 這里的民間“掄花表演”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 但缺乏資金和科學的合理規劃, 再加上本村對于掄花這項民間藝術表演特色挖掘的并不深, 導致這項表演雖然在該地區廣受歡迎和關注, 但并未給該村帶來任何可觀的經濟收入, 更未形成文化產業。這一本能已成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特色正充分發揮其作用。

同樣是鄉村, 同樣是山區, 在河北省邯鄲市涉縣, 這個多年的貧困縣卻利用本土的自然人文歷史資源, 開展紅色旅游, 人文生態旅游, 為本縣的許多農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如赤岸村的129師司令部, 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駐扎五年之久, 指揮了解放戰爭中的上黨、平漢等戰役, 為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當地政府利用這一資源, 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除了申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紅色旅游, 還通過各種宣傳吸引很多影視導演把這里作為拍攝場地, 曾在央視播出的《太行山上》就是在這里拍攝完成的。這些不僅為該村帶來了名氣, 也為該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同時也催生了許多文化名人, 對于新農村的社區文化建設也起到了很好的助力。

當然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域與文化特色, 并非所有的農村都可以發展古鎮文化, 但是卻可以根據本地區的特點進行深度挖掘, 合理規劃開發, 發展文化產業, 進而帶動經濟發展, 富起來后加大社區文化建設投資力度, 以文化養文化。這種思路對于新農村社區文化的構建卻是行之有效的。對于, 如何發掘本地特色資源與傳統文化并將其與旅游業結合起來, 今年來我國興起的“鄉村旅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具體思路。“鄉村旅游”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國外, 2003年我國首次正式提出這一概念, 各地也在進行不同形式的嘗試。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要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 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2015年5月19日是第五個中國旅游日,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湖北恩施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調研旅游扶貧工作。他強調, 鄉村旅游是基層和群眾的創造, 旅游扶貧是貧困地區扶貧攻堅的有效方式, 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另外, 對現代文化資源的普及利用力度不夠, 有的地區社區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嚴重失衡, 沒能做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長此以往將帶來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 減緩社會的發展步伐。

三、結語

發展特色文化, 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和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加強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專門人才的培養, 使社區文化建設走向正規化、專業化、組織化的軌道針對新農村建設時期的主要社會特點和要求, 培養一批專門的社區工作者, 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 對不同社區進行適合本社區自身特點的文化建設。加強社區文化的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力量, 創建專門的社區文化建設組織部門, 加強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規劃和管理, 充分發揮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開創中國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人才完備、特色鮮明、組織領導到位的新局面。

摘要:我國新農村建設已成為十一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中央多次在一號文件中提出這個問題并予以指引。本文主要在分析目前我國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現狀及成功案例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措施, 重點闡述在進行新農村文化建設時, 要重視并抓住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及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文化項目的構建, 達到“以文化帶動經濟, 用經濟促進文化”的發展目的。

我國農村群眾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當前立法工作中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農民權利缺乏保護、法律難以得到普遍認同,法律形式上的西方化、法律外在于鄉土社會、法律法規呈現明顯漏洞等,造成了法律進入農村的困難。農村法制建設需要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法律必須賦予農民同等的權利,必須尊重傳統文化,必須得到人們內心的接受。立法要關注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同質,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法條。

關鍵詞:農村問題;法制建設;立法缺陷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農村群眾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農業上的生產力度逐漸增強,畜牧業發展的較為明顯,在農務活動中會有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中?,F有的農村污染治理方式不科學,出現的問題較多,環境保護制度及技術相對落后,這給政府監管體系帶來較大挑戰。本文針對農村污染治理與監管體系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可實行方案,為今后農村污染治理與監管體系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中國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與監管體系;現狀;措施

Key words:China’s agriculture;Rural pollution;Governance and regulatory system;Current situation;Measures

“環境整潔、設施完善、生態優良、傳承歷史、富庶文明”。在2018年11頒布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的通知》中也明確說明要加快解決農業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增強廣大農民的幸福感。由于中國農村環保工作起步較晚,根基較差,短板較為明顯,雖然困難重重但是一定要堅持下去,攻克難關。

1 中國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與監管體系現狀分析

1.1 中國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現狀

1.1.1 現有的農村環境治理情況

從2007年至今,已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農村環境治理之中,單治理污水的裝備就有將近40萬套,采集生活垃圾的人員增加2倍,垃圾車、運轉、處理設備等均較以往增長3~5倍,有85%以上修建有公用廁所,并且有專門處理糞便的機構。但是依然還有部分村莊環保設施不夠完備,這給今后的治理和監管系統帶來一定阻礙。

1.1.2 環境污染治理初步階段

首先,農村農藥使用負增長,種植的綠色食品覆蓋面逐漸增大;其次,化肥的使用,開始測土配方,引進環保易吸收的農藥,使得農業總氮、總磷源保持穩定;最后,原農村牲畜糞便隨處堆積,產生空氣污染和細菌污染?,F階段每戶建設立體農業,牲畜糞便做成可供使用的肥料來源。

1.1.3 環境相關知識的普及力度

近年來,加大了對,農民科學文化傳播的力度,利用媒體和各種公眾方式進行宣傳。將環??破罩R以全新有趣的方式展現在農民眼前,村主任、村支書等帶領農民實踐行動。

1.2 中國農業農村污染監管體系現狀

1.2.1 農村污染治理責任并不明確

工作協調機制不成型,各部門職責功能不清晰,相互配合不順暢,對于上級下發的各種號令推遲實行。各部門職員及上級領導本身對于環保意識就較為模糊,不認真,基層管理部門并不具備管理和治理能力,監管人員積極性差。

1.2.2 對于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缺少有效方式

污染治理主要是管理思路和管理技術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是對污染問題進行規劃并制定方案的具體措施。但是由于技術人員的缺失和專業人員的流動,使得整個治理過程運行的較為困難。當前中國污染治理還是探索階段,不能成形,更談不上宣傳。

1.2.3 沒有因地制宜制定環境監測機制

首先,農村污染治理分散不集中,排污治污能力低下,污染面較廣;其次,農村污染物沒有制定標準,治理措施更加難以制定;最后,農民角色特殊,居住環境較為分散,給污染治理帶來一定條件上的制約。

1.2.4 相關政策標準體系并不完善

對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分散不完整、不清晰,管理經營的概念較為淡薄;規劃較多但是廣而不細,理論基本上大于實踐,綜合來講可操作性不強;對于環保的標準不多,現有的標準還存在一定空白。

2 中國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與監管體系存在問題的舉措

2.1 建立健全的農村環境管理政策體系

首先,建立農業環境管理法律法規,將其中有矛盾和沖突的條款進行修建,并且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進行專項法律制定;其次,對農村污染管理范圍標準化,利用有限的資源設備及技術對細節參數規范化,指導污染面源監控;最后,從規劃、檢測、管理等各個方面,以層次化的環境標準體系建立農業面源管理研究機制,要一地一策。

2.2 建立態度嚴謹認真的監管組織

一是要政府對轄區農村環境質量進行負責,保證對農村環境資源政策的合理化,特別是資金的引入,更是要透明化;二是要對行業主管在污染物減排治理上加大力度,要將管理部門的編制規劃提上日程,進行組織實施;三是要提升在法律層面上的環保意識,加強農民的法律責任感,自覺地進行高效、綠色農業種植養殖方式。

2.3 加強農村科學知識教授力度

首先,要對農民進行知識教育,配置專業技術人員提供農業污染咨詢處,開展技術扶貧;其次,建立村技術部,村中各個干部進行輪流宣傳制度,從日常細節出發予村民以深刻教育;最后,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基地,可以借助互聯網、微信等多種方式,形成智慧型環境污染教育體系。

2.4 建立因地制宜的環境監測機制

規劃種植業和家禽養殖與工業污染管理并不相同,國家要適當地對農戶進行補償,要對農村污染物進行具體分化,不能含糊不清,要建立宜用、宜治、宜排的管理機制;根據村中村民的具體情況對村民教育,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制約農民在污染物排放時的不當行為;加強物流、公關、交通的共同協作能力,將科技技術手段帶入到農村環境中,建立農村管理信息平臺,統一管理路徑,建設污染物管理機制。

2.5 提升農村環境治理模式的便捷性

首先,要總結以往的經驗,政府應派專員進行現場跟蹤,并在檔案中找到典型案例以輔助現場調查行動的實施;其次,要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標準化,組織專業人員及相關專家進行操作手冊編撰,予以推廣;最后,政府要引進資金鏈,調動一切可實行的方案,進行深度推廣。

3 結語

農民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只能依靠政府機關進行監管,但是政府監管部門的態度較為懈怠,會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部分監管崗位出現空缺的情況。本文針對農村污染治理與監管體系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可實行方案,為今后農村污染治理與監管體系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賈小梅,陳穎,趙源坤,等.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困境與機制模式創新—基于河北、浙江、廣西等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調研[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8(3):66-68.

[2]彭嬌梅.鄉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污染治理探討[J].南方農機,2018,49(17):107+114.

[3]本刊評論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加強資金監管[J].農村財務會計,2018(9):1.

[4]韓迎春,齊艷娟.環境公平視域下農民環境參與權實現路徑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4):50-54.

收稿日期:2020-05-20

作者簡介:史濤(1980-),男,漢族,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我國農村群眾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第一部分引言說明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義;第二部分是對文獻的評述;第三部分運用計量的方法研究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因素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之間的關系,并對收入對消費水平的影響單獨進行了研究;最后得出文章的結論。

【關鍵詞】農村居民 收入 消費 影響因素

一、引言

快速的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由于種種原因,使得城鄉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經濟的增長對農村居民的消費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如今,我國的主要消費群體在城市,但是城市的消費已經逐漸趨于飽和,消費產生疲軟現象,內需不足,而農村居民這個大的群體卻是消費不足,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使得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較城市相比更低。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而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目前,城市的消費已逐漸趨于飽和,農村市場則存在著巨大的消費潛力。我國農村市場占全國市場的一大部分,帶動農村市場的消費對擴大內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一步開發農村市場,對于解決我國農村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都有著重大意義。

二、文獻綜述

相關學者研究了造成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低下的原因。尹世杰等人(2001)認為當前制約農村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是農民收入偏低、農村基礎設施和消費環境差、流通不暢、消費觀念滯后等[2]。劉旭輝,潘全金(2006)認為我國農村居民雖然有著強烈的消費傾向,消費需求上升空間廣闊,但收入消費心理和社會保障等因素共同制約了農民消費需求的增長[1]。黎明,龔旭東等人(2006)認為金融機構網點布局的缺陷、信貸管理體制的缺陷、農村金融幣場結構缺陷和農村消費信貸的嚴重滯后影響了農民跨期消費的可支付能力,進而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擴大。

針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對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問題,在學術界也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些學者認為由于農民各種基礎設施起步就比城鎮差,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使得收入在短期內不會有較大的提升,現如今城鎮一體化的逐步實現,使得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聚集,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這些都對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起到了滯后的作用,因此擴大內需的主要目標還是在城鎮,農村消費水平在短期內不會有較大的提升。另有一些學者認為,現如今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已趨于飽和,因此農村具有較大的消費潛力。吳越(2014)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前景是比較看好的,認為農村居民消費增長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并且農村居民的消費空間變得越來越廣闊,為國民經濟的增長提供了穩定增長的動力支持[4]。

張治覺、吳定玉(2010)對我國1978~2007年間財政社會保障與居民消費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影響較大,社會保障程度不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明顯不同[3]。此外,有關學者認為財政支農對農村居民消費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王曉潤,尹宗成和孫鑫(2011)通過對1978~2009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結論,認為在短期內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具有擠出效應,而在長期的效果恰好相反[5]。羅志紅,朱青(2012)通過對1980~2010年數據分析,認為優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可以實現消費公平[5]。

從微觀上看,消費是由個人主觀決定的事情,受到個人主觀心理、倫理的影響,但是,經濟人處于社會、市場的大環境中,因此,從宏觀上看,消費又受到社會中因素的影響,比如說:收入、利率、儲蓄、國家政策、社會保障程度等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已有研究,對解決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目前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影響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因素實證分析

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因素眾多,本文選擇人均GDP、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四個變量作為分析變量,通過搜集2000~2013年的相關數據,分析這些因素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所搜集的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

(一)構建模型

本文選取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作為解釋變量Y,選取人均GDP(X1)、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X2)、恩格爾系數(X3)、農村居民人均收入(X4)四個變量為被解釋變量,運用R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研究這些變量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大小。

模型估計結果說明,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收入每變化1%,消費水平對應變化1.208%。這與理論分析和經驗判斷相一致。模型估計結果也說明,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對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影響最為顯著,因此,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是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

統計推斷檢驗:R2=0.9991和調整過后的R2為0.9991,說明該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效果非常好,即人均GDP,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人居收入這些因素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解釋能力為99.91%。

(二)收入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收入是對消費水平影響最大的因素。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很多,從凱恩斯的消費理論來看,收入也是影響消費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將收入作為主要研究變量,選取2002~2013年全國各省市區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作為解釋變量Y,選取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X1,各地區生產總值X2作為被解釋變量。構建計量經濟學模型lnY=β0+β1*lnX1+β2*lnX2+ε,對變量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分析。

由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收入和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是收入是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關鍵因素。結果表明,收入與消費水平顯著相關。R2=0.9444,經過調整后的R2=0.9441,說明該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非常好。

四、結論

通過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人均GDP,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人居收入這些因素是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收入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是導致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努力提高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是關鍵。

另外,還要結合農村經濟的具體情況,合理地進行城鎮化建設,努力地為農村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胡寶娣.中國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西南大學.2010,4.

[2]王珊珊.基于擴大內需的中國農村居民消費變動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0,6.

[3]尹華北.社會保障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9.

[4]吳越.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25).

[5]邱桂杰,于淼.財政支農支出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J]稅務與經濟.2014(4).

[6]余建.基于截面數據的農村居民消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15).

[7]周新檸.現階段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研究[D].廣西大學.2011,5.

作者簡介:張琦(1991-),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就讀于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方向:企業社會責任。

我國農村群眾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自2009年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以來,養老保險制度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新農?;鸨V岛驮鲋凳亲罨镜男枨?,新農?;鸬耐顿Y與管理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不成熟,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農?;鸬耐顿Y,而同時,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空間巨大,也為新農?;鸬耐顿Y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和新農?;鹜顿Y的現狀,進而分析特種形勢下的農村金融市場對于新農?;鹜顿Y的影響。

[關鍵詞] 農村金融市場;新農保;新農?;?/p>

1 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概述

金融市場按照地域劃分,可以分為城鎮金融市場和農村金融市場,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金融市場是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一方面,金融市場發展的基礎是充足的金融市場參與者,其中金融市場參與者中金融機構是最重要的一員,主要包括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信貸公司等機構。相較于城市而言,這類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營業網點設置嚴重不足,造成農村的信貸資源的不足,這就阻礙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對于僅有的一些金融機構,因為政策和服務能力的限制,其能夠提供的金融服務產品有限,遠遠不能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有賴于土地制度的發展和改革,農村的土地涉及到耕地和宅基地,依據我國現有法律的規定,農村的耕地和宅基地都不允許流轉,這樣就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農村地區融資的難度,其融資只能依賴其他方面的擔保,進而加劇了信貸難度。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視和各類政策的實施,農村金融市場也在向著完善發展。一方面增加了村鎮銀行的設立,豐富農村地區的金融中介機構,這樣為需要貸款資源的農村自然人和法人主體提供了融資的可能,把農村分散的金融資源加以整合;在農業發展方面,引進了保險制度,保險公司深入到農村金融市場當中,增加了金融機構和農村金融資源的融合。另一方面,國家正在放開土地流轉,我國的一些地市正在進行試點,對于滿足一定條件的主體,允許土地的流轉,為滿足條件的主體進行大規模的融資提供了足夠的條件,增加了農村金融市場的活力。

2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現狀

我國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近年來才得到發展。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的是城鄉二元制,農村居民由于主要依賴土地資源維持生活,其沒有工作單位為其繳納養老保險,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是指2009年開始建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2009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確定有部分試點縣開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由農村居民每年繳納100~500元不等的養老金,由個人交納、集體補助、國家補貼共同構成養老保險基金,符合該意見規定條件的農村居民可以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根據我國新農保建立并發展的近幾年情況,其發展還不夠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存在擠占挪用的情況,威脅農?;鸬陌踩?,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多,新農?;鸱秶采w比較廣泛,其數額巨大,而在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不少的漏洞,因此基金被擠占挪用的案件時有發生,涉案金額巨大,導致了農?;鸬牧魇Ш蛽p失。二是投資渠道狹窄,投資收益率低,依據《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草案管理暫行辦法》,新農?;鹬荒苡糜谫徺I國債或存入商業銀行來取得收益,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中的金融產品類別非常豐富,存在多種多樣的金融產品,而新農?;馂榱税踩缘目紤],只能用于購買國債或存入銀行收取利息,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水平的增加、通貨膨脹等情況,其收益率遠遠不能滿足收益的需求,只能達到保值,而不能滿足讓其基金增值的需求。三是統籌層次過低,依據國務院的意見,新農?;饘嵤┑氖强h級統籌,而非省級統籌或者國家統籌,這樣一來,每個縣級區域都需要配備一個關于新農保的統籌機構,分別解決本縣域的新農?;饐栴},這樣就形成了無數個小的分散的新農?;?,無法形成規模經濟,不利于管理和投資,并且增加了成本,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我國新農?;鸬耐顿Y,一方面有賴于金融市場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國家政策的變更,拓寬投資渠道、豐富投資領域。

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快速發展和建立的階段,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的構成部分,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不成熟一方面阻礙了新農?;鹜顿Y,另一方面農村金融體系的巨大的發展空間、農村金融主體巨大的信貸投資需求也為新農?;鹜顿Y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3 農村金融市場對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影響

(1)我國農村金融市場阻礙了養老保險基金投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不成熟,金融市場規模小,農村金融機構稀少、金融產品品種單一,創新不足,沒有形成立體全面的金融市場,在這種不完善的金融市場環境中,新農?;鹜顿Y缺乏有效的途徑,沒有足夠的金融產品供其選擇。②我過農村金融市場安全性低,由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屬于快速發展階段,各個方面發展不夠成熟,對于出現的新產品新事物沒有足夠的經驗應對,同時制度的不完善也導致存在一些漏洞,而對于基層的金融主體和金融市場參與者,其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存在也為金融市場的發展增加了不確定因素,例如某些鄉鎮企業甚至村鎮企業、個人企業,由于其規模較小、渠道單一,其受各種因素影響的程度就比較大,不穩定因素比較多,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差,其作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其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就增加了金融市場的風險。新農?;鹱鳛閺V大農村村民重要的養老保障,其安全性能必然是第一位的,在該種金融環境中,其安全性受到巨大的挑戰,為了新農?;鸬陌踩?,其只能選擇安全性能最高的金融產品,但是安全性的提高往往伴隨著收益率的下降,同樣阻礙了新農?;鸬耐顿Y。③市場監管不足,無論是作為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者還是作為金融市場的管理者,其面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頻頻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由于經驗不足,都不能作出及時有效的處理方法,新鮮事物的出現必然要經歷一個尋求方法應對的過程,如果監管過嚴,不利于農村金融市場的創新和發展,如果監管過松,則起不到監管的作用,因此還有賴于經驗的積累和市場發展的成熟,這些因素造成了政策制度的不夠明朗,也阻礙了新農?;鸬耐顿Y。

(2)同時,農村金融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也為新農?;鸬耐顿Y提供了機遇。我國農村地區公共設施公共資源的嚴重不足是阻礙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公共設施的建設需要資金的注入,農村恰恰最缺少的就是資金,根據城市的發展經驗,公共設施的完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吸引全國各地的投資者,這樣就能夠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一方面開發建設了農村,提高了農村的經濟水平,另一方面也是資金保值增值的一個重要渠道。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我國農村的金融市場也在逐步豐富和完善,加大金融機構的入住,放開土地市場,都是在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完善提供必要的條件。

(3)在現今農村金融市場的環境中,要實現新農?;鹜顿Y的兩性發展,還有賴于政策的支持。新農?;鸬耐顿Y,應當滿足安全性和收益性雙重標準,為了安全性的考慮,國家政策限定了新農?;鸬耐顿Y渠道,如根據《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草案管理暫行辦法》,基金只能投資于國債或存入商業銀行收取存款利息,在各項金融產品中,上述兩項是安全性最高的投資產品,但是收益率也是比較低的。要追求高額的收益率、高額的回報,就需要政策的放開,拓寬投資渠道,從政策層面上放開基金的投資,為新農?;鹜顿Y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成熟的金融市場中,不乏一些其他類別的收益率比較高的金融產品,例如金融機構聯合其他單位的基金,在有充分擔保的情況下,其安全性高、收益率高,是新農?;鹜顿Y的良好選擇。

4 完善農村金融市場

針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上述問題,特提出以下措施,完善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做好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保值和增值。

4.1 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完善我國關于農村金融市場監管的立法,制定符合農村金融市場現狀的金融政策和法律制度,加強對金融市場各個主體的監管,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監管舉措,保障農村金融市場的安全性,首先要保證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這樣才能為其保值和增值提供基本前提。要確立銀監會的中心監管,相應的弱化縣級政府和聯社在農村金融市場中起到的作用。

4.2 拓寬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

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專門針對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金融產品,對于該種金融產品,要具備安全性能高、投資周期長、收益率適中、主要用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特點,對于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其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收益率是第二位的,在其投資中要明確主次地位;其次,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前提,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能夠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帶動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促進金融市場的繁榮,使其形成良性的循環,最終實現農村養老保險的保值和增值。

5 結 語

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還有賴于政策的傾斜和良好制度的建立,也需要經歷時間的檢驗,在這種環境下進行新農?;鸬耐顿Y既存在風險也存在機遇,需要借鑒其他城市地區、其他國家先進、成熟的投資經驗,制度的保障和經驗的積累二者必不可少。

主要參考文獻

[1]張興. 中國養老保險基金不同資產投資收益分析[J]. 經濟與管理, 2011(4).

[2]蘆道華.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問題的思考[J]. 時代金融,2011(3).

[3]郭崇光.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模式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J]. 東方企業文化,2011(4).

[4]韓蒙.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股票市場的可行性分析[J]. 當代經濟,2011(16).

[5]肖建武,黃丹.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基礎分析[J]. 南方金融. 2011(9).

[6]焦紅麗.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面臨的風險及防范路徑的選擇[J]. 中國經貿導刊,2010(1).

我國農村群眾文化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盡管經過長期的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依然存在許多問題。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特征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確立,使我國開始進入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與創新時期。新時期我國農村經濟組織需要新的創新理念、確立新的創新原則與目標,探尋新的創新路徑和模式選擇。

關鍵詞:農村經濟組織;組織創新;產業發展

一、引言

20世紀60至70年代經濟學家開始關注組織創新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關于農村經濟組織發展和創新的研究日臻成熟。

國外的文獻對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主要從農業產業鏈縱向協調的角度對農產品生產、交換和分配影響進行分析。相關文獻所研究的組織形式發展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契約制(準)一體化組織,即各個環節上的利益關系由契約聯系起來,基本的表現形式是農業合作社、新一代合作社和農協等;一種是公司制一體化,各環節內部化到一個企業,所有權由一個主體所掌握,進行統一的指揮和管理,表現形式是股份制企業。

對農村經濟組織的不同類型的研究,目的在于通過什么樣的制度和契約形式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與大市場對接起來。因為,即使是發達國家,農戶在整個農業價值鏈上的經營也是相對分散的。而農村經濟組織的設計應該考慮要在盡可能低的交易成本條件下達到協調和激勵的目的,特別是有效地增強商品契約的穩定性。

在國內,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更多地從理論上探討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一系列問題。研究者們大多認為,農村集體組織的創新是必要的。從農村經濟組織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以及各類組織之間矛盾與沖突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農村經濟組織的確需要制度創新,唯有創新的組織體系,才能在新農村建設中真正發揮出主體的功能。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的創新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對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完善和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村經濟組織創新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建立合作社,合作社是市場中企業組織的一種替代形式,是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的特殊經濟組織,它的存在有助于完善市場秩序和規則,是政府、公司(私人或公共企業)以及農戶都需要的一種組織形式;二是培育和發展按農產品分類的行業協會等市場中介組織。

現行的農村新興組織形態大致可劃分為四類:以契約形式作為聯結方式的分包制、以勞動要素之間的合作作為聯結方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土地要素作為聯結紐帶的社區合作經濟組織以及以資本要素作為聯結紐帶的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除此以外,由于各種組織形式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還存在著許多中間組織形態。

上述文獻對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創新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尚存許多不足。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思路拘泥于經濟組織本身,大多從產權、制度來研究。從農戶本身的經濟行為出發的研究較少,從非經濟因素角度研究的更少。鑒于此,本文擬在回顧中國農村經濟組織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其局限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中國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路徑和模式選擇。

二、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的發展演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農村經濟組織建設經歷了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包括土改時期(1947-1957)、集體經濟時期(1958-1979)、改革開放初期(1979-1985)、農村經濟組織發展創新時期(1985-)幾個重要發展時期。土地改革使廣大農民獲得了土地的所有權,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隨著1953年社會主義改造總路線的提出和集體化、公有化的推行,我國逐步進入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集體經濟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導致的分散的農戶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農業生產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些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不斷涌現,比較典型的形式有公司加農戶、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股份合作經營、農業公司等。

1 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

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形成的“農業集體統一經營和家庭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統稱。它是以土地的集體所有制為基礎,以鄉村區域為范圍,以管理土地和集體資產、組織本集體成員共同開展大規模的生產經營活動和提供其他社會經濟服務的集體性經濟組織。社區合作經濟組織既是合作經濟組織,又是社區自治組織。一方面,社區合作經濟組織通過管理社區集體資產,開辦集體企業,組織資源開發,開展非農產業經營,興辦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另一方面為社區農民提供各種公共物品,興辦各種公益、福利事業,維護社區的社會秩序等等,承擔政府委托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2 農村供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

為適應我國農業生產商品化的需要,1982-1984年,農村供銷合作社圍繞恢復合作社性質,在組織體制、經營體制和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恢復了自身的組織體系,擴大了經營范圍,加強了對農業生產的互助與合作,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和城鄉資源的雙向流通。1995年2月,中央在《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中指出,要堅持其集體所有制性質、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綜合服務的辦社宗旨,堅持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社原則,把供銷合作社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農村信用合作社一直在中國農業銀行的領導和系統內開展工作,在解決農民的資金需求,吸收社會閑散資金支持農業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農村信用合作社受政府干預和控制很大,不是真正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1996年,農村信用合作社從農業銀行脫鉤,也沒有理順內部各機構部門之間的關系,有效的管理體制也沒有建立起來,信用合作社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困境。近年來,信用合作社開始按照商業銀行的模式進行改革,利潤導向明顯,存貸款非社員比例增大,已經失去了合作組織“互助共濟”的特征。

3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隨著農業生產專業化發展和農產品商品化、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抵御市場風險,降低風險和不確定性,各地農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則,自發組織了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經濟合作組織的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寬,產業依托性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經營活動與當地產業結構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法寶。部分地區還初步形成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以及技術服務等一整套產業鏈。比較有影響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有“官民結合”為特點的“邯鄲模式”、以股份合作制為特點的“安岳模式”、企業與農民合作的“萊陽模式”等。經濟合作組織中,以銷售、加工為龍頭或產銷結合為主的專業合作

社,發展最快、也最為活躍;行業協會次之;各種經濟聯合體關系比較松散,但運轉靈活,效果最為顯著。

4 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

20世紀80年代中期,各種以勞動者的勞動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經濟聯合組織在農村涌現,特別是以股份合作制形式興辦鄉鎮企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廣大農民又把股份合作制這種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廣泛引入到種養業、農業資源開發、鄉鎮企業以及社區合作經濟組織的改革中,黨中央、國務院對此極為關注,并及時給予了肯定和引導。1994年,中央就發展股份合作制的重點、方法、途徑和要注意的問題等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尊重農民的意愿,要清晰產權關系、轉變經營機制、形成積累制度、防止集體資產流失,要引導農村股份合作制健康發展。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明確指出,目前城鄉大量出現的多種多樣的股份合作制經濟,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導,不斷總結經驗,使之逐步完善,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尤其要提倡和鼓勵。

5 “公司+農戶”為代表的契約型合作經濟組織

“公司+農戶”是指公司與農戶之間通過簽約形式,建立固定供銷關系的經營模式,是以契約為組織聯結機制的組織形態,可以將其稱之為契約化或契約型的農村經濟組織模式。這種組織模式包括公司與農戶合作經營,農民出土地,公司出資金,收益按比例分成;農民出土地、勞力,公司提供生產資料,產后由公司定價收購產品,扣除投人成本后統一組織銷售;以及公司與農戶掛鉤經營,公司提供技術、物資、服務,收取一定管理費的合作形式。到目前,“公司+農戶”這一組織形態還演變出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以及“合作社+公司”等多種契約型組織形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商品率還比較低,農戶生產自給程度較高,農民自治組織能力也較弱的現階段,“公司+農戶”模式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是實現農業一體化經營較好的農村經濟組織模式之一。盡管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效能已為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經驗所證實,從我國農業產業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和我國農村實際情況出發,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雖然也呈多樣化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也必然是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方向。但由于我國農村自然因素與經濟發展狀況的差別及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因素,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變遷仍然需以契約、農戶和“龍頭公司”作為基礎和出發點。

三、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發展的局限與問題

我國的農村經濟組織兩千多年來,基本上是地主制產權與小農經營權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組織。盡管這種組織形式具有經營靈活、權責利清晰且與風險緊密結合的制度優勢,但與現代經濟組織發展要求相比,依然存在許多發展中的問題:

1 農村經濟組織處于農村,市場交易分散,信息流通緩慢,交易對象缺乏,其結果可能會使經濟組織的成本高過個人交易成本。農民通過組織起來聯合進行交易固然可以降低市場進入壁壘,增加交易頻率和規模,實現信息搜集和處理的規模經濟,但農戶參加經濟組織所獲收益本身就不大,在付出一定的組織運行成本之后還要另外付出委托代理成本。

2 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弱化了經濟組織所提供的分工協作功能。農業生產只能在地理空間范圍內分散進行,而無法像工廠企業那樣進行集中控制;同時由于產權因素和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要求不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需求比較弱,且受自然條件和季節氣候的影響而無法進行,而對農民進行的組織協調的成本卻相對較高,農業生產無法實現集中的大規模生產。農業生產的這種特殊性使經濟組織無法實現高度的專業分工。也無法產生大規模生產所擁有的高效率。

3 農村經濟組織的交易對象主要是農產品以及農業生產資料等。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農產品產量波動大而其需求彈性又比較小,其結果會導致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這樣在農產品價格高于契約價格時,農民常常采用機會主義行為,違約將產品通過市場銷售,經濟組織無法通過交易獲取收入,某些生產性經濟組織還會因為缺乏原材料而遭受損失。而在農產品供過于求價格大幅下跌時,農戶又傾向于將農產品按照契約協定價格銷售給其所參與的經濟組織,這樣就會使經濟組織遭受嚴重虧損。農產品本身易腐爛、不易儲存的特點則加劇了這種情況。

4 在農村經濟組織內部,委托代理問題顯得更加突出。由于多數農村經濟組織并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以社員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經濟組織的經營績效難以量化考核,容易誘發作為經濟組織實際控制人的經營管理者的偷懶傾向。同時,經營管理者通常只有資產控制權而無剩余索取權,在其行動難以監督、業績難以考核的情況下,也容易出現敗德行為,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損害經濟組織其他成員的利益。對于非企業的經濟組織,農民縱然有退社自由限制管理者的道德風險和其他參與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但在農村的市場范圍內,經濟組織常常處于相對壟斷地位,單個農民的交易成本高,從而使交易無法進行。

5 合作性經濟組織通常是一種勞動控制資本的權力結構,參加經濟組織的當事人有基本相同的權力和義務,對組織的經營決策有相同的參與決策權。這種決策結構會導致經濟組織的決議常常出現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局面,造成經濟組織對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的反應遲緩。

四、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目標

發達國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歷史表明,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參與市場競爭,保護和提高自身社會經濟利益的內在需要和有效的組織形式。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時期,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村經濟市場化的深入,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具有多樣化發展的趨勢,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目標必須作出相應調整。

農村經濟組織創新是指為適應農業分工深化和專業化的發展,依靠自發的市場力量或強制性的體制變遷推動農村經濟領域各種資源的重新配置,以改善農村經濟組織的規模、機制和結構,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的探索活動。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村經濟組織結構的合理化。目前農村經濟組織創新是在我國促進農業現代化,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進行的,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其創新目標必須符合法制化、市場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要求。歸結起來,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使農村經濟組織成為代表農民集體利益,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法人實體。大多數農村經濟組織都有自己的財產、名稱、組織機構和營業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按照我國《民法通則》中關于法人資格的規定,農村經濟組織應當獲得法人資格地位。雖然我國在2003年3月1日實施了《農業法》,

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地位、組織原則及在農業產業化中的作用也做出了法律上的規定。但是,在具體的經濟活動中,由于農村產權制度的特殊性導致其經濟組織產權不完備,農村經濟組織無法像其他類型的法人主體一樣,有處理自己擁有的財產的全部權力,如土地、科學技術等,難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經濟利益。農村經濟組織的法人地位,還需要在農村經濟活動實踐中,通過進一步的創新來完善和補充。

第二,使農村經濟組織發展成為運作規范,內部經營機制健全的經濟活動主體。合作經濟組織的本質特征是社員聯合擁有和控制的經濟聯合體,其目標雖然是追求公平,為社員提供服務,實現社員的聯合自助,但在具體的運作管理上,它又具有企業的本質特征,即追求效率。由于經濟組織的非營利性特征,決定了其基于結果的激勵約束機制難以發揮作用。完善內部控制,健全治理結構就成為提高效率,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唯一選擇。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速,但由于發展時間很短,內部經營機制還很不健全,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重點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理順組織內部的財產關系和管理機制,按照股份公司的設置要求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起完善的治理結構。這樣既能維護全體成員和所有者的合法利益,又能夠給予經營者充分靈活的經營管理權。同時建立健全合作經濟組織公積金、公益金和風險保證金制度,保障合作經濟組織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第三,使農村經濟組織發展成為符合國際合作社原則,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經濟主體。合作經濟組織作為個體農民聯合組織起來的互助性組織,其具有地域性、相對封閉性、自我保護性強的先天性缺陷,限制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同時,由于其實行勞動聯合,限制資本,實行民主管理,導致合作經濟組織股金集資受到限制,決策遲緩,很難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要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市場競爭力一般都遠遠落后于企業,尤其是股份制公司。目前發達國家的農村合作社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需要,對合作社的組織和運作進行了市場取向的創新。主要包括社員進退的資格受限、社員之間和社員與合作社之間責任、權利義務的雙向分配,勞動與資本的聯合等內容,促進了合作社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競爭力的增強。這為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第四,使農村經濟組織真正成為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主要推動者。我國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收入水平停滯不前,在很大程度上與農村經濟組織發展滯后有關。農村經濟組織作為連接小農生產與外部統一大市場的中介,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我國的農村經濟組織規模小,業務范圍的局限性很大,承受市場風險能力有限,限制了農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創新應該在加強政府扶持的基礎上,促進各類合作組織包括農業龍頭企業的聯合和合作。加強彼此之間的利益聯結,形成“企業+農村經濟組織+農戶”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經營鏈條,促進農業生產的市場化和產業化。農村經濟組織在這個產業鏈條中的主導地位,既有利于保證企業原料來源的穩定性,又可以降低農戶分散交易的成本,幫助農戶得到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的增值利益。

五、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路徑與模式選擇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開始進入農村經濟組織形式的發展與創新時期。原有農村經濟組織不斷變化和各類新型農村經濟組織不斷涌現。但這些經濟組織形式并未真正成為引領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龍頭,它們要么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快被淘汰;要么是一種理論上的抽象模式,缺乏現實基礎和可操作性。

諾斯(1981年)認為,在市場中有效的組織達到的效果是:存在適宜的度量技術和度量標準而減少交易費用;交易者的集中降低了信息費用;交易者之間的競爭約束了機會主義行為;產權結構的有效界定和行使能夠降低或完全消除不確定性;非人格化的立法和執法機構減少了契約關系中的談判和交易雙方認可的交易的合意性。為此,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創新與演進方向也必然是要以效率作為衡量標準,以企業化、產業化作為演進的方向。

企業經營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是指參與交易的各實體是平等的市場主體,完全按市場機制形成交易,包括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機制也完全由市場主導完成。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資本、技術為紐帶,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將農業產業的產前、產中與產后諸環節通過一定的組織方式聯結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或產業鏈,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過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是實現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的聯合經營。其關鍵在于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基礎是形成主導產業。要害是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接機制。本質是發展市場農業,使農業向現代化邁進。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和縱向化為特征的農業現代化過程。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組織所表現的聯結方式有多種形式,而股份合作社被認為最有創新意義。股份合作社可分為社區合作經濟組織的股份合作社和專業合作組織基礎上的股份合作社。社區合作經濟組織作為傳統的農村經濟組織,相對而言,也具有創新的意義和創新的可能性。近年來發生在村、社范圍內社區合作組織的多樣化創新,雖然目前從數量上來說還不具有普遍意義,但是可以證明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可有多種模式的探索。如村莊的公司兼并就是其中一種創新表現。通過有實力的企業,對自然村、行政村范圍內各項職責和農業生產經營實施全面委托管理,進而一次性地直接改變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和管理體制,形成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其主要特征是村莊和托管公司合二為一,主要村干部在公司任職,村民小組建制為分公司,內部通過“公司+農戶”的組織形式,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另外還有村莊之間的兼并,包括扶貧式兼并和擴張式兼并等創新模式。

新型的農村經濟組織模式無論是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還是其他形式的聯合方式,都必須構成一體化聯合體。從長遠看,按照現代企業模式實行公司制度,實行企業式管理,必然會成為“農業企業”或“農村企業”的發展趨勢。

六、結論

農村經濟組織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經濟條件下有著不同的實現形式。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創新不夠,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的作用還非常有限。因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的歷史時期,創新和構建一種和新農村建設相匹配的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它既能克服現有農村經濟組織的種種弊端,又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反映廣大農民意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目的應該是調整農村組織機構,以改變農戶因超小規模經營的自我封閉狀態,改進組織目標,增加農民的合法收入,優化組織行為,減少農村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保證實現農民各種利益。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目標必須符合法制化、市場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要求,最終目標是建立精簡高效、富有活力、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新型農村經濟組織。

任何一種農村經濟組織都有其成長的過程,各種新型農村經濟組織之間在功能上和適應性上是不同的,也是不可替代的。這種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和產品特性的不同,決定了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選擇是多元化的,只要生產力發展水平允許,農民自己也能夠接受,就可以選擇最適應某一地區、某一種農村產業發展需要的組織結構模式。

上一篇:我國公辦高校財務論文范文下一篇:汽車維修技術分析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