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體制范文

2023-09-18

體制范文第1篇

一、從民權視角切入研究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價值

廖仲愷在《革命繼續的工夫》中解釋說:“民權這兩個字的解釋, 在政治上說, 就是人民有參預立法、容喙政治的權;在法律上說, 就是人民有不許別人侵犯他的身體、言論、信仰、住居、集會種種自由的權。[1]”因此, 民權的內涵在于公民權利, 體現社會公平正義。在如今走向權利的時代, 民權成為社會文明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是社會管理的應有之義和價值導向, 其對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

㈠化解新時期社會矛盾的客觀要求

化解社會矛盾和解決社會問題, 促進社會公正, 是現代社會管理的新任務。社會管理中所面臨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及社會沖突, 包括就業、收入、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治安問題等, 本質上是公民的利益維護和權利保障問題。“德惟善政, 政在養民”, 以民權為視角開展社會管理, 集中力量解決群眾最關注、最緊迫的實事難事, 努力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環境, 不斷提升廣大民眾的利益福祉, 能夠有效化解社會領域的突出矛盾, 協調社會利益關系, 增加社會認同, 形成社會和諧穩定的良性發展機制。

㈡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經途徑

“民為邦本, 本固邦寧”, 社會管理尊重民權是體現民意的內在要求, 也是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經途徑。首先, 有利于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識。廣泛的政治參與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監督的基礎, 有利于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其次, 能夠強化公民及社會組織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社會管理實踐中逐步得到保障。最后, 能夠有效推進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尊重民權, 引導公民參與社會管理, 是推動權利和責任相結合的重要途徑, 對于維護公民合法權利、監督公權運行及保障司法公正等方面, 具有積極意義。

㈢實現公平正義價值的內在要求

以維護民權為基礎的社會管理體制創新蘊含著公平正義, 是推動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基石和動力。當前, 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 獲取更好的就業和發展機會, 享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 已成為現階段民生愿望的集中體現。創新社會管理體制不僅要關注民生發展, 而且要為民眾表達訴求、主張權利提供足夠的制度空間。這不僅有利于公民個人權利的實現, 而且有利于推動形成社會層面公正的法律秩序、彰顯和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就如耶林所說:“當他主張權利時, 他就在維護法律。這不僅僅是制定法的權威和尊嚴得以維護的理想的利益, 而是交往生活的固有秩序之安全這種非?,F實的和實際的利益”[2]。

㈣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的有效舉措

尊重和保障民權, 是提升社會管理水平的核心所在。當今社會發展的豐富與多元之趨勢, 民眾的利益訴求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特征, 使得以往大包大攬型的管理不僅使政府自身不堪重負, 亦造成社會管理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隨著新時期公民參政意識的增強, 通過理念創新和制度重構, 引導公眾理性參與社會管理, 架構政府主導下公民、企業和社會組織協同參與的社會共同治理結構, 能夠培育社會群體的自組織能力, 滿足社會多樣化的利益訴求, 提高社會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民權視角下甘肅省社會管理面臨的困境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不僅僅是政府的職責, 也是社會本身的渴望。當前, 在社會轉型期, 西部地區也逐步進入“風險社會”, 主要表現為社會階層分化、利益訴求多元、社會矛盾凸顯, 尤其是公民權利保障的不健全, 制約著社會經濟、政治等系統的發展, 對社會管理形成較大挑戰。從民權視角考量, 甘肅省社會管理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㈠社會管理理念和服務定位偏差引發社會問題

從總體上看, 甘肅省社會管理理念和服務定位存在偏差, 引發諸多社會問題。一方面政府未能從全能型模式的桎梏中脫離出來, 政府對社會管理面面俱到, 公民的主體地位和參與功能不被重視, 導致社會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另一方面, 在傳統GDP導向和維穩思維的雙重導向下, 政府重管理、輕服務, 導致“強制型管理”“高壓型管理”, 引發民眾與政府的對立。

㈡管理主體單一降低管理成效

主體單一、效率不高是甘肅省社會管理體制的主要問題。由于甘肅經濟文化落后、社會發育不夠成熟、社會組織數量少、水平低、參與面窄, 大多地區尤其是偏遠落后、貧困民族地區, 政府仍然是社會管理的唯一主體, 幾乎包攬所有的社會管理事項, 造成公共產品供給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同時, 社會組織的影響力和協同力不夠, 依附色彩強, 而公民思想普遍保守, 社會管理參與度低, 使得公民與政府之間缺乏對話機制, 公民多樣化的社會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㈢流動人口問題加大了社會管理的復雜性

近年來, 隨著甘肅省經濟的快速發展, 省內流動人口數量激增, 而對流動人口的信息采集登記和管理不到位, 形成治安隱患。此外, 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中存在著重管理、輕服務的傾向, 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薄弱, 對流動人口的居住、就業、教育、社會保障和其他權益保障明顯不足, 使得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邊緣化現象突出, 增加了這一群體犯罪的隱患, 也加大了監管難度。

㈣社會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制約服務型政府構建

當前, 在民眾利益訴求多樣化的趨勢下, 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對于激活民間資源、提高管理水平、化解社會矛盾具有積極作用。然而, 長期以來國家對社會組織的發展有諸多限制, 對社會組織的“政治質疑”仍然存在。在甘肅, 市場經濟發育緩慢, 社會組織發展水平低, 影響力不大, 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難以完全承接準政府公共職能, 制約著服務型政府的構建, 加之部分地區經濟水平落后, 計劃經濟色彩仍舊濃厚, 政府職能難以徹底轉變。

㈤利益訴求機制不健全引發管理風險

轉型時期社會訴求多樣, 公民維權意識更加強烈, 但由于制度化權利保護機制不健全, 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單一, 公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缺乏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 一些人在合法利益表達受阻時便采取體制外的方式甚至暴力手段、群體事件等來發泄不滿。與此同時, 由于處理方式的不到位, 政府不恰當地限制和壓制民眾合理訴求的表達, 引發民眾不滿, 導致簡單的利益沖突累積成為社會矛盾并誘發群體性事件。

三、民權視角下甘肅省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路徑

社會管理體制的完善和發展, 是保障公民權利由可能到實現的中介和路徑。當前甘肅社會管理所面臨一系列困境, 都有賴于社會管理理念和管理主體、內容、手段及機制的創新性發展。

㈠重構社會管理理念

創新甘肅省社會管理理念, 必須立足民權, 實現從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的轉變。社會管理主體的多元化趨勢表明, 公民個體參與社會管理是社會管理體制框架的重要內容, 也是社會管理服務化供給的有效方式之一[3]。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必須尊重充實公民權利。通過健全和完善各種社會互動機制, 保障公民在社會管理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推進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 以權利限制權力, 增進公民對公權力的認同。同時, 要秉持公平正義理念, 堅持社會管理中公民民主權利平等保護價值取向, 促進公民利益均衡。

㈡注重多元主體參與與合作

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合作治理、分工負責, 是甘肅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關鍵之舉。首先, 強化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推動社會管理由“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一些準公共服務, 如公共交通、供水、供氣、供熱、生態環境治理等, 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由社會組織承擔, 使政府從繁瑣的社會事務中解脫出來。其次, 大力培育社會組織的發展。盡快制定《社會組織法》, 通過立法確立社會組織的準入、資格、運行規則、經費、退出等條件, 在制度層面設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機制, 同時, 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 如補貼、減免稅收等, 鼓勵公益類、服務類民間社會服務組織的設立, 允許社會組織通過捐贈、會費、項目招標等多渠道籌集經費。第三, 擴大公眾參與。鼓勵公民社會在政府開放的有限公共事務中, 積極參與治理, 爭得與政府對話的權利, 從而推動政府轉型并進而推動國家與公民社會邊界的重構[4]。通過多種宣傳媒介及培訓等方式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 讓公眾參與所煥發出的能量與智慧促進整個社會管理格局的改善。

㈢管理內容強調保障民生

甘肅省社會管理體制創新, 在管理內容上要強調民生保障。一是要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水平。政府應當加快投資財政向公共財政轉型, 擴大社會服務和民生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 提高公共產品的底線標準。同時, 通過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化醫療體制改革、調整優化教育資源等方式, 切實解決好民生熱點難點, 重點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著力解決好群眾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二是要加強以社會服務為重點的流動人口管理工作。通過多部門協作與聯動, 加快落實流動人口的就業、社會保障、房屋租賃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權益, 并依托企業、社會加強法治、道德教育, 提升該群體的自我管理能力;三是要重點整治社會治安突出問題。做好對重點問題、重點人群、重點場所的管理和防控, 重點整治影響社會穩定的財產型犯罪, 及時偵破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犯罪, 堅決遏制一些地方重大刑事案件上升的勢頭。

㈣管理手段偏重多手段綜合治理

甘肅社會管理手段的創新, 要實現從以往單一的行政管制手段向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教育等手段轉變, 突出權利導向, 提升社會管理的效果。一是要重視社會管理法治化手段。“法律的真義在于塑造一種新型公民, 敢于為權利而斗爭, 并善于為權利而斗爭。只有他們, 才是推動一個國家的法治之路向前邁進的中堅力量。[5]”要以建設法治政府為核心, 充分運用法治引導、法律服務、司法幫扶、人民調解等多種手段, 提升甘肅社會管理法治水平;二是要嘗試運用柔性管理方式。柔性管理強調運用非強制性手段開展社會管理, 如權利協商式、行政指導式、激勵導向式和服務管理式等, 更注重管理對象的協同和互動。在城市管理、環境治理、治安問題等方面可以嘗試運用柔性管理手段, 較少矛盾沖突, 促進社會管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三是要深入推進平安建設。應將平安建設納入甘肅社會管理的總體規劃, 借助現有的平安建設網絡, 多層面加強平安社區、平安鄉鎮、平安單位的創建活動, 切實筑牢夯實社會穩定的根基。

㈤優化和創新社會管理機制

優化社會管理機制是創新甘肅省社會管理體制框架的基礎。面對社會管理的新挑戰, 要探索建立“民意導向”的新機制。一是要建立多元矛盾糾紛調解機制。利用多種調解機制資源, 構建以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為重點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 并注重發揮群眾自治組織在矛盾調處中的公信度和主動性;二是要構建民意訴求表達機制。表達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要定期開展社情民意調查、公開聽證、邀請代表參與決策等活動, 建立健全多形式、多渠道的民意訴求收集機制, 同時, 轉變對民眾利益表達的管理方式, 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網上互動、電話回復、書面答復等民意回應機制, 加強對網絡等新型媒介的管理和引導, 盡快疏浚以信訪為代表的溝通渠道, 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參考文獻

摘要:社會管理與公民權利密切相關。在如今走向權利的時代, 民權成為社會文明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是社會管理的應有之義和價值導向。創新甘肅社會管理體制, 應以民權為切入點, 實現管理理念、管理主體、管理內容、管理手段及管理機制等方面的轉變。

關鍵詞:民權,社會管理,體制創新

參考文獻

[1]程又中, 李增元.“民生、民權、民主”及其在當代社會管理中的實踐價值[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 ⑹.

[2][德]耶林.為權利而斗爭[M].鄭永流譯.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3]張開云, 張興杰.社會管理體制的困境及未來框架架構[J].江海學刊, 2012, ⑴.

[4]郁建興, 周俊.公共事務治理中的公民社會[J].二十一世紀, 2008, ⑵.

體制范文第2篇

民族經濟制度的具體存在就是民族經濟體制, 其也是展開的民族經濟制度與階段性形式。民族經濟制度在社會形態中規定了民族經濟關系的整體性質, 民族經濟體制集中體現出民族經濟階段性的矛盾, 規定了社會形態中各階段的民族經濟的特殊關系性質。

民族經濟制度往往具有很長的存在時間, 雖然生產資料在存續期間其所有制不會改變, 也不會變動民族總體生產關系, 但是伴隨著不斷變化的勞動者素質技能以及調整的生產力水平與經濟關系, 不同歷史階段發展的民族經濟制度, 民族經濟體制也會發生變化, 進一步在延續的民族經濟制度中民族經濟體制發生了質變。民族經濟制度量變的重要體現就是民族經濟體制的質變, 也是民族經濟體制階段性矛盾產生變化的結果。當轉變民族經濟體制時, 并不表示否定了民族經濟制度, 民族經濟體制轉變的基本前提就是民族經濟制度的一般性原則與本質, 同時在轉化民族經濟體制過程中不斷堅持并和提升。

二、國家經濟體制內涵

國家經濟體制是指根據憲法與法律對將生產資料所有制作為核心的各類基本經濟關系的政策與原則進行的總稱。我們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這一階段的經濟制度就是將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主體, 共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在生產過程中充分體現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以及他們之間的平等合作關系, 同時根據勞動的質量與數量對社會產品進行分配的制度總合。憲法與經濟制度存在著緊密的關聯, 憲法的基礎是經濟制度, 憲法的重要任務就是對統計階級的經濟制度進行確認與保護。資本主義憲法一般對私有制基礎的私有財產權進行確認, 而社會主義憲法則是對各個方面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進行全面規定。

三、民族經濟體制與國家經濟體制的關系

(一) 民族經濟體制是國家經濟體制發展的產物

民族經濟體制的出現要比國家經濟體制晚。國家與民族都屬于歷史范疇, 可是民族與國家比較來說, 其對經濟的內合性、政治集中性與文化同質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是在人類歷史上式伴隨著社會階級的形成而產生的, 即便是這個國家內部成員缺少內在的密切聯系, 成員共同體僅處于氏族階段, 但是只要統一政治公權力, 就能夠認為是國家的產生。民族產生的形式就是國家。在國家發展時期, 國家發展的初級時期是城邦式國家, 此后, 西方國家依次經歷了馬其頓、羅馬等軍事帝國。最終, 英國與法國在13世紀開始逐漸孕育了民族, 進一步產生了將民族作為根本的現代民族國家。西方民族國家的典型性就是在王權與教權之間的斗爭過程中逐步提升地位, 伴隨著不斷下降的教權地位, 原本被賦予了主宰世俗地位的國王的神圣性也逐步出現了喪失, 國民將對國王的忠誠逐步轉變為具備相同特點, 內在聯系共同生存的忠誠, 隨著這一改變, 也就產生了具有更強內在聚合性以及穩定的民族。通過對美洲、歐洲以及中國民族進行分析可知, 民族就是國家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只有國家孕育了民族以后, 才能產生民族經濟體制。

(二) 國家利用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國家發展

民族經濟體制是民族共同生存體系積極作用的結果。在民族內部, 達到各地域之間的整體需求, 個體勢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關系, 進一步產生經濟的整體聯系。

對于民族國家來講, 一旦形成民族經濟體制并且獲得良性發展, 就會極大提升國家的穩定性與內合性。并且, 一般來講, 國家擁有越高的發展程度, 民族也會具有越深的國族化程度;國家的發展程度越低, 情況則會相反, 這已經是一種規律。主要原因, 就是國家發育程度越高, 政府行政能力與責任感也會越強, 國家也會具有極大的建設規模與開發力度, 國家整合經濟力度與社會信息的穿透力也就更加犀利, 國民教育系統與傳播大眾文化網絡也就更加發達, 基于繁榮的社會參與和國民文化的理性思維, 其越具有影響力。這些對國內民族來講都表現出極為有利的促進與深入。近些年來, 國家通常會借助于民族的凝聚力對自身的穩定性建設積極加強, 利用國族的塑造推動民族國家自身的發展。民族國家的國家結構, 已經被作為了近現代國家發展的重要潮流。20世紀之前已經形成了典型的民族國家, 20世紀之后又產生了民族國家的發展浪潮。

(三) 在民眾外延上民族與國家體的同一關系

針對現代國家來講, 不管行使哪一種職能, 都需要促使自己具備普遍的民族形式。雖然在階級屬性上各國的統治級具有不同的屬性, 國家的階級內容具有本質差異, 可是都憑借民族外觀進行體現, 通過民族代表的身份在世界舞臺上進行活躍, 每個民族都需要對國家形態進行依附, 因此, 每個民族的發展都與其所依附的國家產生了緊密的聯系。正是這種國家與民族互相依附的關系, 促使在外延上民族經濟體制與國家經濟體制產生重合。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 民族經濟體制與國家經濟體制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由于國家經濟體制與民族經濟體制長期混淆, 簡單的應用國家經濟體制代替民族經濟體制, 造成了我國這方面的研究理論非常稀少, 對民族經濟體制的運動特點缺乏充足認識, 這不但對改革與發展民族經濟體制造成了制約, 對于國家經濟體制來講也是一種限制。

參考文獻

[1]馬淮.民族經濟體制與國家經濟體制關系探析[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1, (2)

體制范文第3篇

1 高校進行實驗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1.1 實驗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創新能力是指對知識的生產、傳播、應用和物化的能力, 科技成果是知識被物化的結果。高校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的主要場所, 其他手段無法替代的。實驗研究本身是一門相對獨立有著自身體系和規律的學科, 我國高等教育存在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驗教學, 忽視實驗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情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對創新人才需求, 實驗教學學到的東西與理論教學相比更加直觀、深刻, 可以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和科技創新等綜合能力, 因此確立實驗教學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是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的首要問題。

1.2 實驗教學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

“科教興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但科學的思想、觀念、精神在我國根基深。大學時代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 高校實驗本身就是一個科學訓練過程, 首先要使學生學習并掌握從事科研工作的思想、方法和技能, 在教師引導和啟發下, 使學生用縝密的思維方式, 規范操作, 如實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 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和結論;也形成了他們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品格;鼓勵他們努力獲取新發現, 思考新問題, 提出新見解, 勇于創新和開拓, 使其科研創新能力得以培養和升華。故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好的科學作風、專業素質、創新意識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 高校實驗教學體系中的問題和弊端

2.1 我國高校的發展史形成了實驗教學體制建設水平薄弱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奮進史, 從一個一窮二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發展成為今天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走過漫長曲折的道路, 我國高等教育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的曲折過程, 從高校發展歷史來看, 實驗教學始終不受重視, 至今高校輕視實驗教學的問題依然存在, 這有著主觀和客觀原因。建國之初, 國家百廢待興, 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不可能對高校的實驗設施進行過多投入和更新, 但祖國建設有急需科技人才。因此, 高校教學過分依靠理論教學, 課程設置大部分以理論課為主干, 實驗課成為理論課的附屬就成為必然, 實驗教學只能圍繞加深理論課的理解和掌握開展, 這個傳統深深影響和制約了高校實驗教學體制形成、發展和運行。

2.2 實驗教學運行體系存在弊端

目前實驗教學缺乏整體統籌安排, 各科理論課程都設置自己的實驗課, 實驗內容缺乏相互聯系與協調, 存在實驗內容重復、脫節、遺漏、不系統情況;實驗教材較為滯后, 實驗教學形式單一, 實驗名稱、原理、使用儀器及材料、實驗步驟一目了然, 學生只須按步操作, 不用查資料、思考問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得不到培養, 個性得不到充分發展。嚴重影響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和參與實驗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 實驗教學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體制建設的設想

3.1 改革實驗教學體系

傳統的實驗教學缺少整體性, 必須對實驗教學進行總體設計, 把幾年的實驗教學作為整體來考慮, 把實驗課當作由淺入深具有內在聯系的獨立體系對待。實驗內容應層次多樣、體系合理, 可把實驗分為必做的基本實驗、選做的驗證性實驗、教師指點進行的綜合研究性實驗和學生自行設計的開放型實驗。把打基礎和上層次結合起來, 必做的基本實驗和選做的驗證性實驗能使學生掌握所在專業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鞏固和深化理論教學的所學知識;綜合研究性實驗和學生自行設計的開放型實驗要重視學生個性培養, 獨立查閱資料, 確定方案, 樹立敢于質疑, 破除對權威的迷信, 允許失敗, 培養他們創新精神。

3.2 制定嚴格的實驗教學考核制度

高校應提高實驗成績在學生總成績中的權重使學生對實驗課足夠重視, 實行單獨嚴格的考核制度。具體要求可分為基本實驗、綜合實驗技能和實驗報告的考核;基本實驗考核即著重檢查平時實驗動手能力的訓練結果, 考察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觀察、分析和判斷能力;綜合實驗技能的考核, 重點檢查學生確定實驗方案及合理選用材料、儀器等解決實際問題和科技創新能力;實驗報告考核學生的總結書寫能力, 力求實驗報告專業規范。

3.3 將實驗教學的部分內容納入教師的科研工作, 加強科技創新體制建設

高校必須很抓實驗師資隊伍建設, 把具有師德良好、科研創新能力和責任心強教師充實到實驗教學特別是綜合研究性和自行設計的開放型實驗教學隊伍中去。發揮這些教師的能動性, 允許這些教師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適當的加到綜合性和開放性試驗中, 納入到科技創新體制中去, 這就能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 增強教師積極性和教學針對性, 激發學生興趣, 使學生的科技創新得以充分利用, 也為今后教師選擇學生進行畢業專題和繼續深造做專業準備。

3.4 加強實驗室及專業技術隊伍建設, 保障實驗教學體系的運行

實驗室是提高實驗教學水平的基礎和保障, 實驗儀器設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硬性條件, 由于各學科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涌現, 儀器設備老化和更新的不斷速度加快, 因此要達到實驗教學目標, 高校應加強實驗室的投入和管理, 必須有強有力的儀器設備, 養護與采購體系作保障, 需要一批責任心強, 兢兢業業, 盡職盡責的專業技術人員來完成, 提高他們的地位和待遇, 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才能使實驗教學體系在低成本、高效率的軌道上運行。

4 結語

近幾年高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大, 就業壓力加大, 對高等教育質量要求愈來愈高, 國家應重視實驗教學體系建設, 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面向市場經濟主戰場, 才能培養出為祖國建設所需所用人才。

摘要:實驗教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高校的傳統實驗教學體制已不能適應新世紀高校發展和國家對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 本文闡述了實驗教學重要性和高校實驗教學存在問題和弊端以及改革實驗教學體制的對策, 為高校培養學生科技與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體制高效運行提供依據。

體制范文第4篇

一、我國統計體制的類型以及特點

我政府統計體制是由我國政府綜合統計體系以及我國政府部門統計體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我國政府統計體制實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我國現行的政府統計體制實行嚴格的“統一領導, 分級負責”的管理方式。國家地方政府統計局要對其上層機關負責, 地方的統計局要受到中央統計局的統一管理。我國政府統計局共設立了我國農村經濟調查總隊, 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總隊, 以及企業調查總隊等三個部分。我國政府統計體制對這三部分統一實行, 集中統一, 垂直領導“的策略。我國政府部門統計是我國官方統計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政府部門統計是由我國的國務院的各部門機構以及各級政府的不同的部門機構根據具體的需要設立的統計機關。我國國家統計局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統計機構之間主要的聯系實體現在業務的審批以協調管理方面。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 我國統計體制是混合型的。改革開放以來, 根據經濟社會建設的不同需要, 我國初步建立起來了具有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統計體制, 這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我國統計體制日漸正規化、法制化。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嗎, 法制體系日漸完善, 在依法治國的口號下, 我國統計體制在發展的過程中, 也逐漸走向正規化和法制化。為推動我國統計體制的法制化建設進程, 我國初步制定了《統計法》、《統計法實施細則》、《部門統計調查項目管理暫行規定》等諸多法律法規, 同時配合各個地方制定的法律條率和法規, 初步形成了我國統計體制的法律體系。

2.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調查體系。

根據我國統計局制定的統計調查方法要求, 為了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形勢, 滿足國家和社會對統計工作的要求, 我國統計工作的調查方法正在從全面的統計調查方法, 向非全面的統計調查方法轉變。抽查統計調查的方法在很多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不取得一定的成果, 減少了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隨機統計等方面已得到廣泛應用。

3. 我國統計體制走向開放型。

隨著我國統計體制的發展和完善, 我國統計體制也從封閉型走向開放型。隨著我國統計體制的建設,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建立多種渠道的統計信息發布新系統, 使廣大的社會公眾可以及時了解到我國的統計數據。隨著我國信息化、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 我國統計體制服務范圍變得越來越廣泛、服務內容越來越多, 服務形式也越來越多樣。

4. 與國際交流更加頻繁和緊密。

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 我國統計工作對外交流越來越頻繁, 隨著我國國際影響的不斷加強, 我國已經與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建立了統計數據出版物的固定交換關系。本著取長補短的原則, 我國與國外交流也不斷加強, 推進了我國統計工作的發展。

二、國外統計體制及其特點

1. 國外主要統計體制研究。

縱觀我國的政府統計組織管理, 與外國的統計體制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國外的統計體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是國家的中央統計機構對其他的統計機構進行統一管理, 主要呈現出橫向管理的關系。另外一種是, 國家中央統計機構對地方統計機構進行統一的管理, 主要體現的是縱向的關系。根據以上對國外統計體制的兩種關系分析以及國際統計機構指定的統計體制劃分類型, 可以將國外的統計機構分為“集中型”、“專業統計集中型”;“專業統計分散”以及“分散型”四種不同的國外統計體制。

2. 國外統計體制的特點。

國外的統計體制相較于我國的統計體制起步比較早, 發展比較成熟, 呈現出明顯的不同于我國統計體制的特點, 仔細分析其特點主要集中于以下特點。

1) 國外統計體制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和開放性。雖然國外的統計體制有著很多不同的分類, 以及政府中央統計部門的在管理權限有很大的不同, 隸屬的主管部門也不盡相同。但是就國外的統計工作而言, 都是獨立進行的, 不受其他部門的行政干預。統計數據都能客觀地反映本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狀況, 很少受到黨派利益的影響。除此之外, 國外的統計工作, 建設有十分發達的信息公布渠道, 能及時地將統計數據公布于眾, 保證各界能夠及時的獲得統計數據以及統計資料, 接受社會的監督。

2) 完備的法律體系作為統計工作的后盾。國外的統計工作起步較早,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形成了完備的法律保障體系, 確保統計工作依法獨立進行。國外統計工作的法律體系, 一般是由兩部分構成的。首先, 一部分法律規定統計機構在法律上的獨立的地位, 以及中央統計部門與地方統計部門之間的關系, 體現統計工作的重要性, 規定了統計工作的主要任務以及統計部門的主要職責, 以及公民的權里與義務。其次, 一部分法律規定統計部門的工作方法, 是統計工作依法開展的重要依據。

3) 政府的協調功能不斷強化。國外統計機構在發展的過程中, 為了保持國內統計方法上的一致性, 以及保證統計數據的完整性以及可靠性, 提升國家統計工作的工作效率, 國家統計機構的協調性功能不斷增強。國外政府統計部門的協調功能主要表現在于以下四點。一是制定全國統一的統計指標定義以及統一的統計分類系統, 對國民經濟進行統計的核算方法和統計標準實現一致性, 以確保官方統計數據的同一性和可比性。二是在統計工作的過程中進行統一的協調, 避免統計工作重復進行不必要的工作, 減輕統計調查工作的工作任務, 提高統計工作的工作效率。三是對統計數據的發布工作必須有官方的權威部門統一發布。四協調統計信息供需關系, 使國家統計部門與用戶之間保持密切的聯系和溝通, 以更好地發揮統計部門對經濟發展的服務作用。

4) 國外政府統計工作的國際化普遍提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 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 國內的統計數據用戶已經打破了國界的限制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各國根據國際統計部門制定的定義以及分類標準紛紛對本國的統計工作采取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爭取實現本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 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三、我統計體制的發展方向

雖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 我國統計體制也在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不斷的進行調整, 但是, 在總體上, 我國統計體制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嚴重的問題。文章認為要實現我國統計體制與經濟社會相適應, 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要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

改革我國的統計體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推進我國經社會的發展, 對我國統計體制改革, 改革后的統計體制應該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適合我國發展環境。對我國統計體制進行改革, 首先要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相匹配, 各部門之間的權、責、利要分工明確。同時, 我國地域遼闊, 人口眾多。因此, 我國要建立開放性的統計體制在實際工作中會有很大的困難。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 我國的分配關系日益多樣、社會組織結構日益復雜, 因此, 也對我國統計體制建設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因此, 要針對新時期的發展特點簡化報表程序和制度。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在我國統計體制的建設過程中, 中央部門應該學會“放權”, 在管理上以“地區統計分散型”為宜。

2. 服務于公眾的原則。

在我統計體制建設的過程中, 要繼續由封閉性向開放型轉變, 要使廣大社會民眾及時獲得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的統計數據。要使廣大民眾對我國統計制度的統計方法、擁擠制度以及統計指標有明確的認識, 使廣大的民眾自覺服務于我國統計、自覺配合我國統計工作。

3. 與國際統計慣例接軌的原則。

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 中外經濟交流更加頻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為了更好地發揮我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實現與各國經濟文化交流, 我國統計體制必須加快實現與國際接軌。因此, 新的政府統計體制應盡可能地反映國際上已經達成共識的一些原則。

4. 加強法制建設。

推進我國統計工作建設, 在今后的統計工作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法制建設, 建立起完善的法治體系。首先統計工作要樹立起依法進行的理念, 在進行實際工作的過程中, 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 確保工作依法進行。同時在加強法制工作的進程中, 要求加強宣傳, 使廣大民眾認識到配合統計調查工作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 對統計工作的統計核算要依法進行管理, 確??茖W性與合理性。

四、結語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不斷改革我國統計體制, 可以客觀地反映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在新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環境中, 我們要根據本國的發展需要, 綜合國內外統計體制發展方向, 對我國的統計體制進行合理的調整, 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摘要:政府統計體制是政府有效地行使各項職能的基礎, 也是實現統計數據全面、及時以及準確的對社會服務的前提條件。在實際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 各個國家因為各國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及管理體制的不同, 各個國家的政府統計體制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文章主要研究國內外不同的統計體制以及這些不同的統計體制的特點為我國的統計體制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統計體制,類型,體質特點

參考文獻

[1]中外統計體系比較研究課題組.中外政府統計體制比較研究總報告.中國統計, 2001 (11) .

[2]夏春婉, 林勇.國內外政府統計體制的比較研究[J].統計教育, 2010 (10) .

[3]余芳東.外國政府統計體制的類型及其特點[J].改革, 2001 (1) .

[4]余芳東.國際上正統計公信力的涵義和測評[J].中國統計, 2012 (1) .

體制范文第5篇

一、上海司法體制改革的概況

上海市根據中央司法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改革方向和任務的要求, 以問題為導向, 針對改革試點主要包括的五項內容確定八家單位先行試點, 積累經驗, 而后在全市全面推開。上海司法體制改革以去行化、職業化、去地方化、司法責任化為主要內容, 具體的改革內容為: 司法工作人員的分類管理、司法權力的運行機制、司法責任制、市以下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人財物的市級統一管理、司法職業保障等。

2014 年7 月, 按照市委政法委統一部署, 市高院、市檢察院分別成立了“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 根據試點工作方案認真制定本系統的實施方案, 確定4 家法院和4 家檢察院開展先行試點。上海的司法體制改革遵循嚴謹、科學和審慎的態度, 上海市法院和檢察院的試點工作方案都是在充分調研、召開座談會、征求有關方面意見等基礎上形成的。2015 年4 月, 在總結先行試點經驗基礎上, 全市法院、檢察院全面鋪開改革試點。

經過一年多的司法體制改革, 上述五項改革主要內容基本完成, 形成一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司法體制改革經驗。

二、上海司法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 人員分類管理基本完成, 一線辦案力量得到加強, 上海對法官和檢察官實行“員額制”管理, 完善司法工作人員分類管理制度, 將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分成三類:法官、檢察官;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等司法輔助人員;行政管理人員。上述三類人員占司法工作隊伍總數的比例分別為33%、52%和15%, 按照上述比例計算, 則85%的司法人力資源直接投入辦案工作, 保障了司法工作人員主要力量集中在辦案一線, 可以提高司法工作效率和緩解案多人少矛盾。

( 二) 遵循司法權運行規律, 辦案質量和司法公信力得到提升。上海市法院以審判權為核心, 建立完善了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機制, 實現讓審理案件的法官裁判案件, 并由案件裁判者對案件負責。為了保障司法權的合法合規運行, 上海市法院專門制定了審判人員工作規則, 即審判人員能夠為的權力范圍和邊界。并規范案件分配制度、獨任制審判制度、合議庭運行制度、裁判文書簽發等審判制度, 而且明確規定院長和庭長如果未參加審理案件, 則不得對案件的裁判文書進行審核簽發。根據試點情況, 在法院專門設立專業法官會議制度, 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適用法律, 合議庭評議時有重大分歧的案件進行研究討論, 為解決合議庭分歧和法律適用等難題提供參考意見; 進一步明確三級法院審判委員會職能定位, 依法規范、縮限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范圍, 審判委員會主要工作轉向總結案件審判經驗、實施案件審判指導、統一案件裁判的法律適用等宏觀指導性職能。據有關統計: 僅2015 年上半年, 全市三級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29. 93 萬件, 審限內審結28. 01 萬件, 與2014 年同期相比分別上升15. 8% 和11. 3% , 審限內結案率達到99. 13% , 而且, 92. 1% 的案件經一審即案結事了, 部分案件上訴后, 經過二審審理后的服判息訴率為99% 。

( 三) 嚴格司法責任, 司法工作人員工作責任心得到加強。上海市法院根據司法改革文件精神, 以權定責, 將權力和責任對等起來, 并建立和完善了司法責任制相關制度, 如《關于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的規定》。

( 四) 上海一邊進行司法改革試點, 一邊將積累的大量寶貴經驗和成果予以固化, 形成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制度, 可供其它省市司法改革借鑒和參考, 為全國司法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上海法院通過大量調研、問卷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等措施而制定出臺的《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經過一年的司法改革試點, 在試點法院經驗基礎上, 上海高院先后制定出臺了《上海法院人員分類定崗實施方案》、《關于改革和完善審判委員會工作機制的意見》等改革配套制度30 余項, 從而為在全市法院全面推開的司法改革奠定了相關制度基礎。綜上所述, 上海司法改革所形成的制度, 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三、上海司法體制改革對兵團司法體制改革的啟示

( 一) 黨委的重視和有關領導的重視支持是司法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

上海司法改革取得成功, 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央及上海市相關領導高度重視司法體制改革工作, 對上海市司法體制改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為上海司法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上海市委對上海的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給予足夠重視, 如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為了保證上海市司法改革工作順利進行, 強調指出: 上海市進行司法體制改革不僅僅是要解決上海的問題, 上海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試點取得的成果能不能可復制、可推廣, 供其它省市司法改革借鑒參考。最高人民法院周強院長強調指出: 上海進行司法改革試點要為全國司法改革積累經驗, 為全國司法改革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參考。

兵團地處祖國西北邊陲, 兵團現有的司法資源與其它兄弟省市相比, 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 兵團司法改革如果沒有中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兵團黨委以及相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要在司法改革方面取得成功是很難的。

( 二) 全面強化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試點的保障措施是上海司法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為了加強對司法職業的保障性, 對按照司法工作人員分類管理而進入員額內的法官、檢察官, 增加其工資收入, 增加工資的比例暫按高于上海市普通公務員43% 的比例安排, 并向在一線辦案的法官和檢察官適度傾斜, 有了優厚的物質保障, 上海司法改革才能穩步推進。兵團一些司法機關地處新疆兩大沙漠周邊, 工作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 如果沒有推進改革的相關保障措施, 司法改革難以推進。尤其是兵團南疆地區, 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大, 沒有保障機制, 拴心留人都難, 如果通過司法改革, 強化司法責任, 又沒有待遇的保障, 客觀上會造成司法工作人員的流失。

( 三) 科學的司法改革試點方案和審慎的司法改革態度是上海司法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上海司法體制改革方案是在充分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形成的, 以問題為導向, 既接地氣又有針對性, 凸顯了上海司法體制改革方案的科學性, 而且, 上海司法體制改革非常審慎, 在全市范圍內先選擇八家試點單位, 先行試點, 取得較好效果后, 再在全市推開。改革方案科學, 試點工作推進審慎, 是上海司法改革成功的關鍵。

兵團承擔黨和國家賦予的維穩戍邊的重任, 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是兵團的首要工作, 兵團如果自身都不穩定, 如何有能力去維護新疆穩定, 因此, 兵團司法改革必須慎重, 任何改革都是有風險的, 尤其是涉及個人利益的改革, 如果改革觸動了一些人的個人利益, 必須慎重和穩妥。

總之, 兵團司法體制改革需要借鑒上海司法改革的一些經驗和做法, 穩步推進, 以促進兵團事業的發展。

摘要:改革在人員分類管理、司法權力運行、司法責任制等方面取得較好成效, 上海司法體制改革得到上海市委及相關領導的重視支持, 改革保障措施到位, 改革方案科學, 穩步推進使得改革取得成功, 對兵團司法體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上海,司法體制,改革,兵團

參考文獻

[1] 姜平.司法體制改革要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上海司法體制改革試點的做法和體會[J].求是, 2015 (16) .

[2] 呂忠梅.司法體制改革沒有試錯機會[J].法人, 2016 (02) .

[3] 洪碧華.新時期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法制與社會, 2014 (33) .

[4] 曹建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 真抓實干攻堅克難, 扎實深入推進各項司法體制改革任務落實[J].人民檢察, 2014 (15) .

體制范文第6篇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發展需迎合市場經濟環境

1. 淺析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總體思路。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格局的逐漸鋪開, 市場競爭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我國諸多產業項目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軌道, 在新科技、新工藝、新管理模式的促動下, 以及在體制改革的推進下, 其效益得到了明顯的改善[1]。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 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建設及其發展仍不夠成熟, 需要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 不斷與市場經濟體制相融合, 并建立其獨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 為我國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 國家農業經濟發展依賴其自身的管理體制建設與適度改革。

近幾年來, 我國市場經濟的強勢格局的顯露出來, 國家整體經濟環境較以往有了較大的改變, 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給我國各行各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來看, 農業始終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所必須持續性推進的核心產業, 我國是農業大國, 發展農業對于整體國民經濟的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從行業特點來看, 農業既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 又是一項基礎產業, 關乎到民生以及國力??梢?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屬大勢所趨。事實上, 在新時期的背景下,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及其對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影響不容小覷, 在改革的過程中, 農業經濟管理需要依據國家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調整。

3. 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與當前市場經濟環境變化有著直接的關系。

市場經濟體制的延伸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與改革步伐的加快, 而且, 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在我國農業生產管理的過程中, 需要采取高效的管理措施, 來保障農業體制改革的順利完成。在實踐管理中, 要正視農業生產在我國整體產業鏈條中的重要地位, 提高對農業生產及管理的重視程度, 從而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落實各項基礎的農業生產環節[3]。同時, 還需要正確看待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環境與農業經濟體制改革之間的關聯, 在原有傳統管理模式的基礎上, 創新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逐漸將市場經濟的發展特點滲透其中, 強化農業集約型生產管理的總體效能, 令其在我國市場經濟環境中發揮出應有的管理作用。

二、基于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

1. 改革并實施人民公社管理體制, 強化農業經濟管理的獨立性

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建設的未來規劃中, 人民公社管理體系的運行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因其剔除了傳統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當中存在政府職能干預的部分內容, 從而強化了人民公社在實際工作中的組織地位, 這樣一來, 便可以在地方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共同協調之下, 逐步增強農村農業產業項目的實際生產效能, 形成農業經濟管理的市場化調整機制, 有利于農業體系當中資本的流通, 促進農業發展。

2. 將多種農業經濟形式與農業改革相契合, 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農業科技服務框架。

對于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而言, 將科技興農、服務興農等多種管理體制與實際產業項目相整合, 鼓勵多渠道發展農業經濟, 令其在政府以及社會組織的協調之下, 積極引導國家非公有制經濟的穩定發展。從具體的情況來看, 科技手段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中的融合, 對于該領域改革來說十分關鍵, 尤其是諸多規?;r業生產項目的執行, 使得農業生產的效率及其質量有了質的飛躍, 與此同時, 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基地, 都陸續引入了帶有服務職能的項目, 以及啟動了相關的配套機制, 從而激發出農業經濟管理自身的優勢及特點, 實質上, 這就是目前所能實際操作的農業經濟發展與改革的有效策略, 在執行的過程中, 為未來我國農業經濟的深入改革帶來了啟示[4]。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 隨著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日益完善, 國家各產業項目的發展呈現出穩步提升的態勢。但盡管如此, 諸多領域都需要借助新的管理手段來改善實際效能, 提升其經濟效益, 同樣, 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來說更是如此。在實踐管理過程中, 市場經濟體制影響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依賴市場經濟氛圍的烘托?;谑袌鼋洕w制下的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融合了農業科技推廣制度的實施, 以及多元化農產業服務項目的輔助支撐, 才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有了實質性的變化, 并在強動能體制運作的助推之下, 我國農業經濟呈持續穩定發展。

摘要: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中, 國家各類型產業大多都啟動了新的機制來推動內部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建設而言, 借助新技術手段、新管理思路來夯實農業產業項目的發展十分必要, 且符合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總體思路。本文就針對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在新形勢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進行闡釋, 以期能為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及其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市場經濟體制,農業,改革思路,探討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黃群慧, 黃速建.論新時期全面深化國有經濟改革重大任務[J].中國工業經濟, 2014, 09 (09) :21-24.

[2]范恒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J].經濟研究參考, 2012, 07 (07) :18-19.

[3]柯昌波, 許玉明.土地制度變革背景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多重維度[J].改革, 2013, 10 (10) :105-106.

上一篇:電氣工程的新技術范文下一篇:企業員工福利制度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