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發展文化事業范文

2023-10-01

中國發展文化事業范文第1篇

【關鍵詞】留學生新聞事業中國近代

中國近代史指的是由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這段時期。在這一百多年間,中國屢遭外敵侵略和殖民者的剝削,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且經歷了軍閥混戰、日寇肆虐、國共對戰等風云變幻的時期。

為了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統治階層決定向發達國家派遣留學生,學習各國的先進文化和知識。1872年,清王朝派遣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就讀,拉開了近代中國青少年赴國外學習的帷幕。自此之后,一批批有志青年遠赴海外,尋求真理、試圖找出救國良方。中國早期新聞事業的發展史上,也留下了這些留學生們濃墨重彩的華章。

一、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發展變遷

從清王朝晚期開始,近代史上的中國青少年奔赴海外就學的大潮雖然時起時落但是并未間斷,留學國家主要有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蘇聯等。中國留學教育一直在國內及國際形勢的變幻中發展變化著。

1、清朝末期的中國留學教育

清末留學教育中對后世產生較大影響的有兩次,分別是1872年官派幼童留美以及1877-1894年間清廷派遣學生留學英、法、德三國。此時期的留美教育開創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新紀元,是中國教育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留美幼童接受系統正規的美式教育,學習天文、生物、數學、化學、機械等基礎性很強的科目;留歐學生主要學習駕駛、制造、煉鋼等工業軍事方面知識,所有學習的科目都與新政府創辦新式海軍的目的息息相關①。

2、民國時期的中國留學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統治終結。民國時期的留學教育依舊備受重視,留美教育依舊火爆,留日教育也有著廣闊市場。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留美學生與留日學生的專業學習內容出現了一定差異,留美學生重視“實業救國”,選擇的專業多在科技領域;留日學生重視對先進思想文化制度的探索,選擇的專業主要集中在法政、師范、軍事三方面,其中又以法政專業為最②。

民國時期也出現了一些留歐學生。一戰之后德國與中國簽訂了新的平等雙邊協定,同時國內馬克貶值物價低廉,吸引不少青年赴德留學。德國留學教育特點體現為學科專業集中,偏重實科與軍事教育③。

五四運動之后,一大批學生在“工讀主義”思潮推動下留法勤工儉學。盡管這一留學運動持續時間短,學生所學知識普通,但是它在客觀上導致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接觸并開始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周恩來、蔡和森、向警予、王若飛、陳毅、趙世炎、鄧小平等,就是其中的代表④。

十月革命勝利之后,蘇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思想迅速傳播到中國大地上。為了追求革命真理以及響應孫中山“以俄為師”的號召,國共合作時期政府派遣大量學生留學蘇聯,部分在法國難以為繼的青年也轉而留學該國,這些學生所學課程以人文和社會科學為主⑤。

中國近代留學生歸國后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國家的政治領域、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教育領域、思想領域、科學技術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部分留學生甚至直接影響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歷程。

二、知名的留學歸國新聞人以及他們對中國新聞事業的影響

近代中國政局動蕩、社會急劇變化、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我國新聞事業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曲折前行。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有留學背景的優秀新聞人,他們以筆為刀,不斷與強權作斗爭,甚至犧牲了自己的性命。

這一時期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及變革主要發生在報刊領域。國內最初出現的近代報刊是由在華外人創辦的,他們客觀上將西方的新聞觀念、報刊內容版式、印刷技術等引入中國,為國人辦報提供了借鑒。國人辦報興起后,知名新聞人中有不少具有國外留學的教育背景。

留美學生歸國后多在軍事、工業、教育、科技等領域發展,但是他們中有不少人投入了國內的新聞事業。黃憲昭是第一位就讀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的中國學生,歸國后任《廣州時報》主筆,熱衷于新聞教育,曾在香港建立當地首所新聞學校,1929年之后北上燕京大學執教新聞學課程。徐寶璜曾在密歇根大學攻讀經濟學和新聞學,歸國后成為中國著名的新聞學者、新聞教育家。胡適曾就讀于美國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他在擔任《新青年》編輯時多次撰文抨擊封建主義,倡導文學改良運動和白話文使用,是五四運動的核心人物。

和留美學生相比,留日學生的革命性更高,民族主義情緒強烈。學生們在日本留學時就熱衷于創辦報刊,試圖尋找到救國救民的方案,回國后更是以報刊為陣地宣傳革命思想,報館甚至成為革命黨人的聯絡地點及武器制造場所。因此早期中國新聞事業史上有很多留日學生的身影。黃遠生曾在日本中央大學學習法律,投身新聞事業后贏得了“報界之奇才”的美譽,極其擅長通訊寫作并提出了新聞記者應該具有的“四能”標準。邵力子、林白水、劉少少、新記《大公報》的三駕馬車――張季鸞、胡政之、吳鼎昌都曾留學日本。

這些新聞人的新聞活動對于中國早期新聞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筆者從新聞思想演變、報人地位變遷、新聞學研究及新聞教育發展進程等方面對此進行論述。

1、推動中國新聞思想的進步

外人在華辦報使得西方新聞思想傳入中國,這是中國近代新聞思想的直接淵源。通過外人報刊,出版自由觀念、天賦人權學說等新聞思想傳入中國。

從洪仁軒、王韜、鄭觀應等早期國人提出“牖新知,開風氣,通民隱,達民情”的新聞思想開始,歷經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近代中國的新聞思想始終以“愛國救國”為主線,在國內國際形勢變幻和社會發展進步中不斷修正并豐富著自身內容⑥。

留學新聞人在國內已有新聞思想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報紙對革命思想的宣傳作用,促進新聞思想系統化,提倡重視新聞職業道德,并發表論述新聞思想的相關著述,并立足實際對報刊功能進行探索。當然,留學生并不總代表正確的一方,部分留蘇新聞人在延安辦報時就犯過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錯誤,這正是因為他們的新聞思想過于片面和武斷。

2、促進報人社會地位的提高

近代報刊剛剛出現時并不被社會主流所接納,在報界工作是文人們走投無路后的無奈選擇。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深重,中國臨近生死關頭,報刊逐漸成為知識分子宣傳救國思想、探討強國路徑的陣地,廣大留學歸國的學生十分重視報刊的宣傳功能,用報刊積極宣傳革命理念以及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先進思想,號召建立抗日救國統一戰線,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報人漸漸從受人鄙視的末流文人演變成心系天下、救國圖強的革命者,報人的作用從報道真假難辨的異聞演變成以筆為刀的愛國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相應提高。

3、在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領域做出突出貢獻

近代中國新聞事業在學術研究及教育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其中留學新聞人所做出的貢獻不容忽視。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它是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也標志著我國新聞教育事業的開端⑦。研究會所聘請的兩名講師之一就是有留美經歷的徐寶璜先生,他將這一時期的講義集合編寫成我國第一本新聞學著作《新聞學》。曾經留學日本的任白濤于1920年出版作品《應用新聞學》,在杭州創立中國新聞學社,1937年寫就《綜合新聞學》一書,是中國早期著名新聞學家。

中國新聞學蓬勃發展的時期,新聞教育領域自然也少不了發光發熱的留學人士。徐寶璜在1923年出任北京平民大學的報學系系主任;密蘇里新聞學院的留學生汪英賓于1925年出任上海南方大學的報學系系主任;曾經留學日本的陳望道于1929年出任上海復旦大學的新聞系系主任。不難看出,中國近代留學生有力地推動了國內新聞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國內新聞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學生道德的培養和學理性研究,重視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辦學方式靈活多樣⑧。

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不止體現在以上幾個方面。近代中國出現了國人自辦的通訊社及廣播電臺,二者需要物理、化學、機械等領域的技術支持,在發展方面同樣離不開留學歸國人士的知識力量。

結語

近代中國的新聞事業在坎坷中曲折前行,政壇的黑暗、時局的動蕩、戰亂的威脅、新聞審查制度的嚴苛都給當時的新聞人施加了重重壓力。盡管如此,絕大部分新聞人依然不畏危險,在艱難環境中堅定從事新聞活動,他們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近代留學新聞人作為社會上的高級知識分子階層,為祖國的新聞事業積極奉獻自己的精力與熱血,他們專心于新聞領域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竭力提高新聞事業的社會影響和新聞人的社會地位,在思想和實業方面都深深影響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p>

參考文獻

①朱智斌、容樂,《清末早期留美與留歐教育比較及其當代啟示》[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2(3):345-348

②李寧,《同途殊歸――近代留美留日學生政治態度迥異原因分析》[J].《新西部》,2007(24):175

③張亞群、肖娟群,《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留德教育述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5):1-5

④孫石月,《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特點》[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4)

⑤魏善玲,《民國前期出國留學生的結構分析(1912-1927)》[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1):141-150

⑥陳博曉,《中國近代新聞倫理思想探析》[D].吉林大學,2007

⑦劉麗娟、白生良,《民國早期新聞學教育形成探析》[J].《東南傳播》,2011(7):109-111

⑧徐培汀,《中國早期的新聞教育》[J].《新聞大學》,1981(1)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中國發展文化事業范文第2篇

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總體情況

2011年10月1日,市圖書館新館建成后對社會正式開放。****縣和****市的文化中心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有公共圖書館7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1個,博物館、紀念館8個。全市102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均設有文化站,1826個行政村中,已建成農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1825個;建成社區文化中心82個,占社區總數的98%。****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被命名為全省文化先進縣。****區的電建社區、花園街社區,****區的龍源湖社區和****區的梅苑社區先后榮獲了“全國群眾文化先進社區”稱號。

二、各項惠民工程實施情況

(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2006年,****市被文化部確定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試點市(全國僅有5個),孟州市被確定為試點縣(全省6個),經過緊張工作,到2007年底,我們超額完成了試點任務,通過了文化部的驗收。隨后幾年,我市按照上級部門要求,不斷對支中心和村級服務點硬件設備進行上檔升級,工程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至2010年底,我市所轄各縣市區均建立支中心,并投入使用,在鄉村基層網絡建設上,全市58個鄉鎮、44個辦事處全部建立鄉鎮(辦事處)服務點,建成村基層服務點1847個,基本形成了機構健全、運轉良好的市、縣、鄉、村四級共享工程服務網絡。2011年以來,我們重點對各縣市區支中心和村級服務點使用情況以及各項管理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調研,對存在問題進行督導,確保各服務點發揮作用,并對部分基層服務點進行了設備的更新和補充。

(二)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

“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是以充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以滿足農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展農村先進文化為目的,按照“政府購買、院團演出、農民受惠”的原則,讓廣大農村群眾免費觀看到優秀的文藝節目。近年來,我市以豫劇和懷梆為主要演出形式,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喜愛。自活動開展以來,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喜愛,所到之處,均收到了高度的贊譽。2008年至2011年,我市共完成演出任務267場。2012年我市承擔演出任務64場,按計劃將在11月底前完成。2012年,列入市定十項民生工程內容的“百場演出送基層活動”,由市財政出資40萬元,購買100場(戲劇、歌舞各50場)演出送基層,也將在11月底前完成。

(三)農家書屋建設工程

農家書屋是為滿足農民文化需要,由政府出資,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農民實用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在我市實施始于2008年,2012年建設任務592家于今年9月份完成建設,10月中旬通過省新聞出版局驗收。目前,我市已建成農家書屋1992家,實現對行政村的全覆蓋。

(四)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是國家在“十一五”期間實施的,由中央財政拿出資金補助,使每一個鄉鎮都建設一個達標的綜合文化站。我市自2008年以來開始實施,至2011年底全部完成5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實現了全市58個鄉鎮都有一座達標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

(五)公共文化場所免費開放

我市有公共博物館(紀念館)8個、公共圖書館7個、文化館11個、文化站58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我市于2010年已經全面進行,除博愛縣博物館暫不具備免費開放條件而未能實現免費開放以外,其余各館均已實行免費開放。

****市博物館2011年進行了陳展提升,推出文物陳列“山陽瑰寶--****市文物基本陳列”,對社會免費開放,受到各界好評。市群藝館于2011年元月20日搬入東方紅廣場東側原市總工會辦公樓,結束建館以來始終沒有辦公場所和活動場地的局面,目前館內各項公共設施及培訓課程已對社會免費開放。2011年10月1日,市圖書館實現對社會試運行。至2011年底,全市圖書館、文化館(站)已基本實現免費開放。

三、文化藝術創作和影劇演出

近年來,全市文藝創作人員共創作不同風格、題材的劇本50余部,創作小戲、小品、曲藝類作品100多個。我市青年劇作家、市藝術研究所所長胡紅兵任總編劇的《快樂星球》先后獲得了河南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和電視劇最高獎--“飛天獎”三等獎,并在2007年9月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電視劇獎。市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楊林創作的豫劇《常香玉》,在2007年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獲得“文華大獎”,并獲2008年省“五個一工程”特等獎。楊林任編劇的豫劇《女婿》由省豫劇三團搬上舞臺,獲得2008年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創作的話劇《紅旗渠》由省話劇團演出,獲2011年省十二屆戲劇大賽文華獎和文華劇作獎。楊林繼2006年

憑劇本《霸王別姬》獲“曹禺劇作獎”后,2012年9月憑話劇《紅旗渠》再獲此獎。劇作家范光創作的電視劇《好人謝延信》獲河南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在歷次省戲劇大賽中,沁陽市懷劇團演出的懷劇《王東明》、孟州市豫劇團演出的《三遷記》和****市豫劇團演出的《曹謹》、《訪帥出征》、《青天淚》、《楊門風云》等先后榮獲金獎、銀獎、銅獎、“文華劇作獎”、“文華演出獎”、“文華劇目獎”等。

2012年,我市8家國有文藝演出團體全部按要求完成了體制改革任務。其中,市直2家演出團體轉企改制,沁陽市懷劇團劃轉為懷梆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另5家縣級演出團體撤銷。目前,相關后續工作仍在積極開展中。

四、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

目前,在我市1092處文物古跡點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66處,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上級別文物6千多件。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066處,復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39處,共計1745處。我市現有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9項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共同組織編輯的《懷川記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集成》于2008年初正式出版發行。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也在進行中,我市成立了申遺工作領導小組,項目也已列入文化部候選項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中,共收集普查線索100141條,立項調查3239項,涵蓋14大類。2009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被文化部表彰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集體”。在我市眾多的館藏文物中,東漢連閣式彩繪陶倉樓、溫縣盟書、修武縣夏商時期玉戈、元代雜劇俑、東漢五鳳熏爐、四不象銅燈等都屬于國家珍貴文物,在滿足市民參觀的同時,多次出展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比利時等國,為提高****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文化新聞出版市場有序繁榮

中國發展文化事業范文第3篇

2014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報告

今天,非常高興能和大家在這里見面!受全國老齡辦領導委托,我在這里向大家介紹2014老齡事業發展統計情況:

一、2014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1883億,老年撫養比為11.9%,較上年末上升0.3個百分點。

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

1、養老保障 截至2014年底,全國有27個省、自治區的838個縣(市、區、旗)和4個直轄市部分區縣開展國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全國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0277萬人,其中領取待遇人數2863萬人。全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453億元,基金支出200億元,基金累計結存423億元。

2014年,國家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了貧困老年人的社會救助工作。 農村五保供養:2014年,國家修訂頒布了《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辦法》。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村共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534.1萬戶,計556.3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0.9%和0.5%。全年各級財政共發放農村五保供養資金98.1億元,同比增長11.4%。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77.4萬人,集中供養年平均標準為2951.5元/人,比上年增長14.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78.9萬人,分散供養年平均標準為2102.1元/人,比上年增長14.

;

站內范文搜索

1%。

高齡補貼:截至2014年底,全國享受高齡補貼的老人已達576.4萬,較上年增加145.5萬,增長33.8%。

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截至2014年底,全年共落實資金33億元,全國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受益對象已超過361萬人。

2、醫療保障 截至2014年底,全國有2678個縣(區、市)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口8.36億,比上年增加300萬人,參合率達96.0%;籌資總額1308.3億元,新農合基金支出1187.8億元,補償支出受益10.87億人次。

2014年,老年衛生服務被納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由各級財政投入,免費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開展每年一次體檢和健康咨詢指導。全國有5714萬老年人接受了健康檢查并建立了健康檔案。

3、養老服務 截至2014年底,全國納入社區管理的企業退休人員共4344萬人,比上年增加597萬人,占企業退休人員總數的76.2%。

4、老年文體活動

2014年,全國首個“敬老月”活動期間,各地普遍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老年文化系列活動?;鶎游幕^、站和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逐步成為老年人活動的重要陣地。

文化部門牽頭打造全國示范性老年文化品牌,連續12年舉辦“中國老年合唱節”。老年廣場文化、老年社區文化蓬勃開展,老年人日益成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力軍。 2014年,老年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全國各類老年大學、老年學校已有49289所,在校人數近587萬。 2014年底,全國共有各級老年人協會40

;

站內范文搜索

1100個,參加人數4389萬人。共有其他各類老年社團組織共有37193個,參加人數456萬人。

三、幾點說明

1、“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是由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依托統計局等多方面數據資料組織編寫、面向社會公眾發布的老齡事業報告,旨在集中反映本我國老齡

事業各領域的工作推進情況,老齡事業各條戰線所取得的成績,提高社會公眾對老齡事業和老齡工作的認知水平,強化全社會老齡意識,形成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氛圍,積極參與、推動老齡事業發展。

2、老齡事業的各項具體工作分散在各職能部門,故公報中所采用的數據,均來自于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各成員單位及其他相關組織等公開發布的年鑒、公報及其它專項統計。

3、《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是繼2014年以來的第二次發布。在前一年工作基礎上,我們對公報的框架、內容和版式設計進行了一定調整,基本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體例。作為一份整合老齡事業多方面數據的綜合性報告,我們仍需要不斷摸索和改進。請各有關部門、社會各界人士批評指正,幫助我們不斷完善提高,做好每年例行的公報發布工作。

中國發展文化事業范文第4篇

1 深化認識, 營造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環境

群眾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盛況, 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 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力度, 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 重視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 經常對群眾文化工作情況進行調查研究, 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 各鄉鎮應將文化工作納入雙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范疇, 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要花錢寧可不要”的現象, 使農村文化走出“無事干、無人管、無所作為”的誤區。

2 強化改革, 建立農村文化良好的運行機制

機構改革是必然趨勢, 文化站無疑必須面對現實, 迎接挑戰。但無論怎么改, 從事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機構不能撤, 也不該撤, 在改革中, 文化站必須抓住機遇, 理順體制, 開辟出一塊屬于自身的天地, 使之成為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 也只有這樣, 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 在改革中, 要明確文化站是最基層的文化事業單位, 要將文化站的人、權、事、物徹底下放, 成為鄉鎮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門;明確縣文化局的主管職能, 把握好進人關、用人關、培訓關, 應嘗試將一批業務精, 敬業精神強, 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文化專干納入國家公務員范疇, 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與其他干部一視同仁, 將文化事業納入“以錢養事”機制, 建設良好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投入機制, 把發展先進文化與改造落后文化統一, 與提高群眾文化素質統一, 與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統一。同時, 可發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相關部門職能互補的優勢, 組成綜合的鄉鎮群眾文化娛樂機構, 增加其實力和發展后勁。

3 增加投入, 加大對文化中心配套建設的投入

農村文化在農村占有一席“陣地”。陣地是舞臺, 是文化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在鄉鎮機構改革中, 各鄉鎮黨委、政府應該保證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辦公條件, 必須將現有的文化市場, 陣地和設備劃歸文化站統一管理和使用, 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借調和挪作他用, 同時, 隨著經濟的發展, 鄉鎮財政應逐年增加對群眾文化工作的投入, 應將文化活動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逐步添置文化娛樂設施和設備, 比如建好一個文化站, 一個廣播站, 一個圖書室, 一個農科教中心, 一個文體活動中心等等。文化站要借助站力發展文化產業, 確立群眾文化群眾辦的思路, 動員多方力量參與群眾文化建設, 保護好開展群眾文化的基本陣地。

4 提高素質, 優化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

在忠縣鄉鎮文化專干隊伍中, 整體素質偏低是導致專職不專, 陣地丟失, 文化活動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黨委、政府要重視文化專干隊伍, 確立“生存靠政府、發展靠自己”的思路, 文化專干基本工資應實行全額撥款, 獎金福利由自身發展文化產業補足, 以確保農村文化站業務骨干的穩定和自身“責任田”的耕種。同時, 各級文化業務部門要加強對文化專干的教育和培訓, 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 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素質, 使他們成為群眾文化管理上的能手, 群眾文化活動輔導上的行家, 逐步擺脫掛靠在政府, 長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 使之成為鄉鎮政府領導下的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的新生兒。另外, 文化站應轉變觀念, 憑借自身所擁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經濟政策等優勢, 積極開發文化產業, 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彌補文化經費不足, 壯大自身實力。

5 推陳出新, 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相結合

將農村的節日民俗活動, 作為民族民間藝術展示和傳承的載體, 顯示農村傳統文化恒久魅力, 并和現代文化有益結合。每到傳統節日, 農民舞龍玩獅、踩高蹺、蕩旱船以及民間曲藝等將成為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農民是農村的核心, 必須改革單一形勢, 把現有資源和當地民間傳統結合起來, 農村文化與農民“零距離”, 挖掘和整合資源, 要讓深奧的理論簡明化, 用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傳播方式來闡述深刻的道理。加大對農村優秀民間藝術團體和文娛活動的支持, 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設農村文化最重要的是需要村政權組織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形成并深入人心, 就能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發揮農村文化的軟實力作用, 農村文化建設必須改革與發展。當前的文化站必須直面現實, 走出原地停滯怪圈, 變“等、靠、要”的依賴性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覺性, 變“求穩彷徨”的被動性為“無功就是過”的主動性, 在國家群眾文化政策的指導下, 迎接挑戰, 當好農村基層文化的“排頭兵”, 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為繁榮農村文化, 助推農村經濟發展而努力奮斗。

摘要: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歷史責任支配下開展起來的。文化事業是一個國家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農村文化關聯著農村精神文明,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文化工作者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本文就農村鄉鎮文化事業改革發展提出了五點思考意見。

中國發展文化事業范文第5篇

引言文化產業是將文化從無形向有形,從意識形態向經濟形態的一種轉化。在文化市場不斷繁榮的前提下,文化產業日益成為重要的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不斷追求,國民用于娛樂、休閑等方面的文化消費支出也越來越大,這給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正文

一、發展文化產業的重大意義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與經濟、政治等相互交融,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正日益聚集于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的競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以創業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亮點。

文化產業既凝聚人心,又關切民生,還可以直接貢獻經濟增長。文化表面看是軟實力,實際卻是硬實力。國際經驗表明,越是發達國家,文化消費比重越高,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越大。據研究,當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社會對文化產品的消費會有大的突破,人均GDP越高,文化消費占的比例越大。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穩步提升,經濟效益大幅提高,文化體制改革成效顯著,娛樂文化服務、會議及展覽服務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還不高、活力還不強,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與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相適應,與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及廣泛應用還不相適應,與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形勢還不相適應。因此,應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省文化產業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文化產業集團初具規模,文化設施總體完善,文化資源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推動我國發展振興的重要力量。

我堅持改革與整合相結合,努力做大做強一批文化企業,培育形成了以省屬文化企業集團。同時,我省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增加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采取貼息和專項補助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此外,還積極為文化企業發展搭建平臺,組織文化企業參加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等等。

今后一段時期,將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動漫游戲、文化會展等重點產業;建設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集聚區;構建文化產業投融資、技術支撐、人才培養引進、展示交易等服務保障平臺。

三、發展我省文化產業的對策建議

(一)什么不足·····1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面對國外文化的強大攻勢,打造屬于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品牌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當大力發掘我國文化當中的優秀因子,利用本國的資源優勢,結合自身日益成熟的產業發展模式,強勢推出民族品牌,努力減小文化逆差現象,真正實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環境。繼續對國有文化企業進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

(二)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具有規模優勢的文化企業和產業布局,重點抓好文化企業上市工作。整合我省影視、出版、報刊、歌舞等同質優勢資源,扶持文化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推動文化企業上市。

(三)打造品牌。面對國外文化的強大攻勢,打造屬于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品牌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當大力發掘我國文化當中的優秀因子,利用本國的資源優勢,結合自身日益成熟的產業發展模式,強勢推出民族品牌,努力減小文化逆差現象,真正實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引領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競爭力,把現象、亮點制成品牌、形成產業。對地區特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為“中國二人轉之鄉”、“中國農民畫之鄉”、“中國馬頭琴之鄉”、“中國人參之鄉”、“中國琵琶之鄉”、“中國松花硯之鄉”、“中國梅花鹿之鄉”等地域性品牌注入文化內涵。大力弘揚吉林歌舞、長影樂團、朝鮮族農樂舞、吉版圖書、吉林期刊等一批知名品牌。

(五)建設文化產業集聚區。結合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戰略,建設長春、吉林、延吉、圖們文化產業帶;開發建設以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為中心的文化旅游休閑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以長春、吉林、集安等歷史文化名城為核心的歷史文化集聚區;開發建設以四平、白山、通化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旅游集聚區;開發建設以查干湖、向海、莫莫格、乾安泥林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及草原濕地原生態風光開發利用集聚區。大力發展以濕地科普為主線,以冬捕、蒙古族民俗、草原風光、濕地觀鳥等為特色項目,富有東北地域特點的民族文化產業。

(六)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體系。一是構建完善的政策服務平臺;二是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對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和大型骨干文化企業上市等給予重點支持;三是建立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機制;四是加強對文化企業的貸款支持,對符合信貸條件的文化企業給予利率優惠,并積極拓展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特點的貸款融資方式和相關保險服務。

不難看出,中國在文化貿易這一塊存在著嚴重的“文化赤字”,這不得不讓我們擔憂。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身份。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歷史上曾經占據過重要地位,對世界產生過深遠影響。由于受近代戰亂所致,中國文化的自身實力和影響力一度跌至谷底。其實,在中國深厚文化的孕育下,不乏許多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然而傳統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異性給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和競爭造成了巨大的阻礙,使得我們的文化沒有占據有利的條件,沒有發揮其所具有的潛能。新時期,我們再度揚帆起航,依托先輩們留下的文化寶庫,結合本國的發展,使文化軟實力有了大步提升。

中國發展文化事業范文第6篇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對于當今社會,茶文化已經不僅僅只是一種飲食文化,而是我國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體現。

一、茶的故鄉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于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的著作。我國茶圣---唐代陸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

在中國,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二、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為“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兩說雖均不能盡信,但一靈縷微弱的信息卻值得注意:“茶”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人們越來注重它的某些療病的“藥”用之性。這反映的是一種洪荒時代的傳佚之事。

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茶”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茶類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藥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現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藥用發展為平常的專用飲料,還必須有某種特別的的因素,即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向為疾疫多發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清·周藹聯《竺國游記》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千年,至今依然。正是這種地域自然條件而由此決定的人們的飲食習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久服成習,藥用之旨逐漸隱沒,茶于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秦人入巴蜀時,見到的可能就是這種作為日常飲料的飲茶習俗。

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三、茶葉的功效

茶葉有益于人體健康。茶葉中含有300多種具有營養和保健作用的化學成分。主要營養素有: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其中維生素多達10余種,泡茶時多數可溶解在水中,能被充分利用。

另外,茶葉中還含有具備多種功能的藥效成分,諸如茶多酚、咖啡堿、脂多糖等。這些都是茶葉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經常適當飲用茶水,將對人體健康大有好處。飲茶有降低血脂、減肥健美的功能。茶葉中的茶多酚能抑制或阻斷多種致癌成分,如:維生素C、維生素E、脂多糖、硒和鋅等。茶還具有殺菌作用并且能夠消除口臭。

四、中國的茶道

茶道是茶葉品飲過程中的最高境界,核心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鍛煉,這正是中國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筑、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于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筑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五、茶的現世價值

茶早已成為大眾化的飲料,不論男女老少,飲茶對人體健康都有好處,但飲茶的濃度和用量要因人而異。當代青少年大多數處在獨生子女的家庭,往往因父母過分溺愛而貪食或偏食,由此引起消化不良及某些營養元素的缺乏。適量飲茶對影響胃的肌肉組織,緩和腸道的緊張度,加強小腸運動,提高膽汁、腸液的分泌量都有益。茶湯中的咖啡堿、茶多酚、維生素等具有調節脂肪代謝作用,幫助消化吸收。青少年還可以從茶湯中攝取對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所必需的礦物質。但是茶葉中的咖啡因有很強的興奮中樞神經的功能,大量的茶堿有利尿的作用。如睡前喝濃茶,使精神處于亢奮狀態,在較長的時間內難以入睡。而睡前喝茶越多,尿量明顯增加,這也會影響睡眠的質量。故一般在入睡之前,不宜喝濃茶。

茶是一種文化同時也是一種令人享受的方式,它讓你心情更加舒暢,只有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那一絲苦澀,拋棄那一點惘悵,在茶水與心情共鳴的瞬間抬起迷惑的雙眼,讓清新的空氣吹過,你又可以站起來面對一切。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顯示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讓你更加清醒,也讓你更加從容。因此,研習茶藝,學習茶文化,普及茶文化,擴大茶文化的影響,可增強世界各國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進而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弘揚茶文化,能促進我們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進一步振奮民族精神,促進中華民族的振興。

總之,無論做茶也好,品茶也好,茶文化研究與發展的結果,就在于盡茶之真,發茶之善,明茶之美,達到善化人心,美化環境,凈化社會的目的,從而提升茶文化的境界,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創造出更加祥和富裕的社會環境,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得到弘揚和光大。

參考文獻:

上一篇:有一種精神叫專一范文下一篇:中華民族精神答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