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物流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

2024-01-26

物流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從農產品冷鏈物流規模、冷鏈基礎設施、冷鏈物流技術、冷鏈物流企業、冷鏈物流標準和冷鏈物流發展環境等角度闡述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優化措施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status; optimization measures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鮮農產品的需要越來越大,而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性、易損耗等特點,因此在流通過程中對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存在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薄弱、冷鏈物流的行業標準缺乏、冷鏈物流技術推廣滯后等問題,使其在物流過程中浪費嚴重,據統計,我國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達到1 000億元以上[1]。因此,發展冷鏈物流體系,不僅能保證產品質量,而且能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提高農業效益。

1 農產品冷鏈物流概述

冷鏈物流是指易腐產品從產地收購或捕撈之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直到消費者手中,各個環節產品始終必須處于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品質和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根據冷鏈物流的定義,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根據農產品的特性,為保證肉、蛋、禽、蔬菜、水產、水果、花卉等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質量安全、無損耗、無污染,在冷凍工藝學的基礎上,采用人工制冷技術,使產品在生產加工、貯存、運輸、分銷,一直到零售終端等環節,一直處于適宜低溫環境的特殊供應鏈系統[2]。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組成如圖1所示。

作為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冷鏈物流除了具有一般物流的特征外,還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前期投入大,標準要求高;第二,農產品冷鏈物流需要專業性的物流設備,保證生鮮農產品的品質;第三,農產品容易腐爛,時效性強;第四,農產品冷鏈物流各環節的組織協調性高。

2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

我國現代農產品儲藏、保鮮技術起步于20世紀,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生鮮農產品產后加工、儲藏及運輸等環節逐步得到應用。進入21世紀,我國農產品儲藏保鮮技術迅速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農產品冷鏈物流得到較快發展。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規?;?、系統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1]。

2.1 農產品生產規模。我國是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大國,農產品種類繁多。近年來我國新鮮蔬菜、水果的產量和水產品總產量、肉類禽蛋產量均居世界第1位,牛奶產量居世界第3位[4]。2014年蔬菜產量76 005萬t,水果產量26 142萬t,水產品總產量為6 461萬t,肉類產量為8 706萬t,牛奶產量為3 724萬t,禽蛋產量為2 893萬t。近5年六大類農產品的產量見表1。

2.2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主要有冷庫和冷藏運輸兩個方面[6]。我國自1955年開始建造第一座貯藏肉制品冷庫,1968年建成第一座貯藏水果冷庫,1978年建成第一座氣調庫[7]。截止2010年,全國有冷藏庫近2萬座,冷庫總容量880萬t,其中冷卻物冷藏量140萬t,凍結物冷藏量740萬t;機械冷藏列車1 910輛,機械冷藏汽車20 000輛,冷藏船噸位10萬t,年集裝箱生產能力100萬標準箱[1]。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具體體現在我國冷鏈物流設施整體規模不足,人均冷庫容量小,僅為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左右,冷藏保溫車占貨運汽車比例低,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現有冷鏈基礎設施陳舊老化,且呈現區域性不均衡發展。

2.3 冷鏈物流技術。冷鏈物流技術包含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上,冷鏈標準和認證技術規范是一項重要的核心技術;微觀層面上,有冷鏈冷藏技術,冷鏈保鮮、包裝技術,冷鏈節能技術和冷鏈的自動化技術及信息技術。長期以來,我國的冷鏈物流缺乏先進的國際認證、良好的管理技術及冷鏈物流技術基礎,導致冷鏈流通率和全程冷鏈率一直處于低位運行,效率低下。生鮮農產品產后預冷技術和低溫環境下的分等分級、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手段尚未普及,運輸環節溫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發達國家廣泛運用的全程溫度自動控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1]。。但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生鮮農產品出口企業已率先引進了國際先進的HACCP(危害分析和臨界控制點)認證、GMP(良好操作規范)等管理技術,一些大型肉類屠宰企業也開始應用國際先進的冷鏈物流技術,從生產冷鏈,逐步發展到儲藏、運輸、批發和銷售冷鏈。

2.4 冷鏈物流企業。目前,我國的冷鏈物流企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規模小、實力弱,服務單一,相當一部分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只能從事單一的冷藏運輸或冷庫儲存業務,且服務水平不高,缺少對整個冷鏈物流過程的掌控能力,具備資源整合和行業推動能力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剛剛起步,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2.5 冷鏈物流標準。目前,我國冷鏈物流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的制訂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冷鏈物流企業在實踐中所使用的還多是企業標準和行業推薦標準,很少有國家行業標準和國家強制標準。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標委辦[2009]160號文件,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簡稱“冷標委)成立,負責我國冷鏈物流領域技術、管理、服務等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已于2012年發布了《冷鏈物流分類與基本要求》、《藥品冷鏈物流運作規范》、《食品冷鏈物流追溯管理要求》,2014年發布《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規范》等國家標準。盡管近幾年國家已加快制訂冷鏈物流的國家標準,但要想打造全程化冷鏈,急需在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上不斷發力。

2.6 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環境。隨著我國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冷鏈物流發展的政策,鼓勵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政策有: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冷鏈物流,指出要加快建設以冷藏和低溫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2009年3月,國務院頒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要進一步加強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完善鮮活農產品的儲藏、加工、運輸和配送等冷鏈物流設施,提高鮮活農產品冷藏運輸比例;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要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同年6月,國家發改委頒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明確了2010~2015年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及保障措施;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連鎖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健全覆蓋農產品收集、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2014年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加快發展主產區大宗農產品現代倉儲物流設施,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同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到2020年物流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所部署的12大工程中,第一大工程就是冷鏈物流;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加快構建跨區域冷鏈物流體系。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說明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正處于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中。

3 優化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措施

從國際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的經驗看,發達國家已建立起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受宏觀政策和市場需求推動,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預測,中國冷鏈物流行業未來將保持年均25%的高速增長,至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4 700億元[8]。在龐大的市場規?;A上,應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冷鏈物流技術及標準體系,培育冷鏈物流企業,促進冷鏈物流的健康發展,確保農產品品質和消費安全。

3.1 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是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的冷鏈基礎設施正在迅速增長,但相對于龐大的人口基礎而言,冷庫和冷藏車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仍然偏低,部分基礎設施陳舊且分布不均。在國家相繼頒布一系列鼓勵冷鏈物流發展的政策之后,我國的冷庫已經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行業發展十分迅速,但結構并不十分合理。據資料顯示,在冷庫類型方面,冷凍庫占比超過50%,而超低溫冷凍庫卻占比不到1%。同時,超過60%的冷庫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而中西部地區冷庫卻占比不足;在儲藏商品品類方面,果蔬類產品占比超過30%,而水產品、肉禽類產品占比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冷藏運輸設備也是冷鏈物流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冷藏車的保有量嚴重低下。因此,加強冷鏈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加快各類保鮮、預冷、冷藏、冷凍、運輸、查驗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產品物流節點的冷藏設施,布局農產品低溫配送和處理中心,配備冷鏈運輸車輛,對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非常重要。

3.2 加快冷鏈物流技術升級。首先,推廣國際先進的HACCP(危害分析和臨界控制點)認證、GMP(良好操作規范)、GAP(良好農業規范)等專業質量認證;其次,生鮮農產品從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各環節,普及冷鏈物流技術,實現全過程冷鏈。一方面,農產品生產企業利用冷鏈物流技術在生產、加工、包裝環節實現低溫控制,加強與下游企業的冷鏈對接;另一方面,農產品流通企業運用冷鏈物流技術實現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一體化冷鏈運作。

3.3 培育和壯大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專業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是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的重要力量。通過冷鏈物流外包,企業可以集中精力發展主營業務,而目前我國專業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僅占20%左右,以中小企業為主,缺乏行業競爭力,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一批大型電商與物流行業巨頭紛紛加大在冷鏈物流領域的投資,如天貓、京東、順豐;另一方面,加快國內外冷鏈物流企業的合作,如中外運普菲斯在上海外高橋、天津港冷庫相繼投入使用,天津濱海泰達物流集團與日本豐田通商株式會社合作的泰達行冷鏈物流有限公司運行良好。

3.4 完善冷鏈物流標準體系。近幾年在冷標委的推動下,冷鏈基礎、冷鏈管理、冷鏈設施、冷鏈人才、冷鏈技術等層面的標準得以不同程度地制定、補充和完善,企業對于標準認知越來越深入和全面,我國冷鏈物流企業和市場規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但是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是由部門、地區條塊分割管理,制約了冷鏈物流各相關行業標準化之間的統一性和協調性,盡快完善冷鏈物流標準體系才能促進冷鏈物流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 (2010-07-30)[2015-10-30]. http://www.gov.cn/zwgk/2010-07/30/content_1668124.htm.

[2] 邵瑞銀. 河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問題與對策[J]. 企業經濟,2013(6):127-130.

[3] 楊君. 深圳市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 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 孫春華. 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395-399.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國家數據年度數據2010~2014年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牛奶、禽蛋產量[EB/OL]. (2015-01-05)[2015-10-30].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6] 張建軍,楊艷玲.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 物流科技,2013(2):102-105.

[7] 佚名. 冷庫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EB/OL]. (2015-06-23)[2015-10-30]. http://www.clb.org.cn/zt/lengkuzt/01.html.

[8] 佚名. 宏觀政策及市場推動,冷鏈年增長將達25%[EB/OL]. (2015-01-16)[2015-10-30]. http://www.chinawuliu.com.cn/information/201501/16/297631.shtml.

物流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基于消費者滿意度視角,以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的及時性、響應性,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服務完整性和上門性為優化目標,綜合考慮物流公司物流配送的成本和利潤,構建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多目標優化模型,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優化提供了建議。

關鍵詞:消費者滿意度;電子商務;物流優化;農產品

1 問題描述與模型構建

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網絡上購買農產品的滿意度已不局限于農產品本身,物流配送的各項指標也成了評判該商品的滿意度的重要標準。假設某農產品市場基本需求為A(A>0),某物流公司為消費者配送該農產品的快遞價格為p(p>ct+cs),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的及時性、響應性為t(t>0),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上門性、完整性等服務質量為s(s>0),消費者對快遞價格敏感系數為λ1(λ1>0),消費者對快遞時間敏感系數為λ2(λ2>0),消費者對快遞服務敏感系數為λ3(λ3>0),物流公司對配送時間的額外成本投入(即保證農產品物流最慢速度之外的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的時間成本投入)為ct(ct>0),物流公司對配送服務質量的額外成本投入(即保證農產品最基本配送服務之外的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的服務成本投入)為cs(cs>0),影響消費者感知配送時間的兩個影響因子分別為m和n(m>0,n>0),影響消費者感知配送服務的影響因子為k(k>0)。

根據消費者需求理論,假設消費者使用該物流公司配送該農產品的數量為Q,則假設消費者需求模型為Q=A-λ1p-λ2t+λ3s。

其中,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的及時性、響應性t與物流公司對配送時間的額外成本投入ct有關,當ct為0時,t為一個較大的值m+n,當ct變得越大,t越小,當ct無限大時,t趨近于一個較小的值n,因此假設消費者感知配送時間的及時性、響應性t的大致圖像如圖1,模型假設為t=mct+1+n。

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上門性、完整性等服務質量s與物流公司對物流配送服務的額外成本投入cs有關,當cs為0時,s為0,當cs變得越大,s越大,當cs無限大時,s趨近于一個較大的值k,因此假設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上門性、完整性等服務質量s的大致圖像如圖2,模型假設為s=k(-2arccot(cs)π+1)。

2 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多目標優化模型

根據上述消費者需求模型、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的及時性、響應性t的模型和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上門性、完整性等服務質量s的模型,可將消費者需求模型寫成:Q=A-λ1p-λ2(mct+1+n)+λ3k(-2arccot(cs)π+1)。

假設物流公司配送利潤為Π(Π>0),可得物流公司配送的利潤模型為:

Π=(p-ct-cs)Q=(p-ct-cs)[A-λ1p-λ2(mct+1+n)+λ3k(-2arccot(cs)π+1)]

從消費者滿意度視角出發,以最小的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的及時性、響應性,最大的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服務完整性和上門性為優化目標,同時,綜合考慮物流公司物流配送的成本和利潤,在滿足約束條件p>ct+cs下,構建如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多目標優化模型:

(1)從表1和圖3中可看出,在約束范圍內,當ct為0時,t為最高值m+n=7.1;隨著ct逐漸增大時,t逐漸降低,消費者滿意度逐漸增大,且在初期滿意度提升較快;當ct在約束范圍內增加到最大時,t達到約束范圍內的最小值0.74(逐漸接近整條曲線的極限小值n=0.1),此時消費者對物流配送時間的及時性、響應性滿意度較高。

(2)從表2和圖3中可看出,在約束范圍內,當cs為0時,s為0,即物流公司除正常配送外,無任何諸如送貨上門、快遞拆包完整、快遞員良好服務態度等服務,此時消費者對物流配送服務的滿意度最低;隨著cs逐漸增大,物流公司會提供有限物流服務,s的滿意度逐漸增大,且在初期滿意度提升較快;當cs在約束范圍內增加到最大時,s增長逐漸平穩,達到約束范圍內s的最大值3.75(接近整條曲線的極限大值k=4),此時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上門性、完整性等服務質量滿意度較高。

(3)從表3和圖4中可看出,在約束范圍內,當物流公司不投入ct和cs時,物流公司配送利潤達不到最高值,即需進一步優化電商物流;當物流公司投入部分ct和cs時,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和服務質量滿意度不斷提升,使得消費者的物流需求量迅速提升,物流公司配送利潤達到最大值;當ct和cs進一步增加時,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的及時性、響應性以及感知物流配送上門性、完整性等服務質量滿意度雖然不斷提升,但此時物流公司的單位配送利潤不斷降低,物流公司配送利潤逐漸降低。

4 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優化建議

根據上述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優化模型,可以得出以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優化方案:

(1)在p>ct+cs范圍內,物流公司通過增加物流配送額外時間成本和額外服務成本,可以提高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及時性、響應性以及感知物流配送上門性、完整性等服務質量的滿意度。

(2)在物流公司增加物流配送額外時間成本和額外服務成本投入的初期,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及時性、響應性以及物流配送上門性、完整性等服務質量的滿意度提升顯著,此時消費者的物流需求量迅速提升,物流公司配送利潤可達到最大值。物流公司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明確物流配送時間和服務的額外投入臨界點,以便獲取最大利潤。

(3)在物流公司增加物流配送額外時間成本和額外服務成本投入的中后期,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及時性、響應性以及物流配送上門性、完整性等服務質量的滿意度提升放慢,甚至因成本的較大投入,導致單位配送利潤不斷降低,物流公司配送利潤反而降低。

本文從消費者滿意度視角出發,以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時間的及時性、響應性,消費者感知物流配送服務完整性和上門性為優化目標,同時,綜合考慮物流公司物流配送的成本和利潤,構建了基于農產品消費者和農產品物流公司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多目標優化模型。通過研究物流公司增加物流配送額外時間成本和額外服務成本,比較農產品消費者滿意度的變化和農產品物流公司配送利潤的變化,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優化提供了建議。

參考文獻

[1]張琳超.基于消費者選擇的快遞服務定價優化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9.

[2]黃曼,黃斌,連捷,等.生鮮農產品的電商物流服務優化機制與方向[J].閩江學院學報,2018,39(4):32-40.

[3]拓錦華.基于消費者“搭便車”行為的制造商定價策略與渠道選擇研究[D].長安:長安大學,2019.

物流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在農產品的物流供應方面也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改進,及時有效的為人們提供物流支持和農產品供應保障,從而推動我國農產品銷售行業的快速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農產品物流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在實際應用當中具有顯著的優勢,符合現代物流管理的要求,可以明顯提升農產品物流的質量以及效率,使得物流與企業的綜合活動進行統一整合,保證物流同步的實現。本文將就如何有效落實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對策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農業產業在發展層次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如今已經有效步入到了國際市場。而在農產品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產品安全問題得到了人們的重視,也認識到農產品安全與物流體系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構建科學規范的農產品物流管理體系,才能夠實現經營與流通的統一,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動力。大量實踐證明,供應鏈管理模式符合農產品物流的實際需要,能夠提高對農產品安全問題的防范力度,為農產品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一、農產品物流應用供應鏈管理模式的作用

農產品的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是在把握供應鏈各個環節規律與關聯的基礎之上,通過發揮管理的組織計劃、協調控制、激勵等多方面的作用有效調控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流通、消費等一系列環節涉及到的物料、信息、資金和業務流,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高顧客價值。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性以及創新性的管理模式,能夠將農產品生產銷售全過程的物流進行優化配置,確保各個流通環節的有效銜接,提高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在實際落實當中的作用主要體現:第一,供應鏈能夠利用優選成員企業以及構建合作聯盟的方法,讓農產品的物流與信息進行有效溝通,保證信息精準和快速的反饋,因而能夠明顯縮短市場需求的響應時間,有效適應市場變化,獲得時間方面的巨大優勢。第二,供應鏈管理模式能夠促進合作企業積極改進技術、設備、方法等,最大化的實現信息共享,能夠避免重復工作以及資源消耗,同時還可以擴大庫存周轉,減少物流成本,獲得成本方面的巨大優勢。第三,供應鏈管理模式有助于合作企業間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進而使得各個企業能夠充分發揮核心競爭力,在優勢互補和互相促進當中收獲整體優勢。

二、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實施對策

2.1增強供應鏈各成員合作整合

供應鏈管理模式在農產品流通當中的應用需要將供應鏈當中的各個成員聯系成一個統一性的整體,保證彼此之間的通力合作,通過優勢互補的方法獲得整合優勢。第一,各方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提高合作質量。打造農產品的物流供應鏈,時尚就是要講話,彼此之間的合作,保證供應鏈當中的供應商、批發商、加工商、分銷商、配送商等都能是我們以科學的供應鏈管理思想,找到各自在整個供應鏈體系當中所占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并讓各方在技術、人才、信息等多個方面,實現全方位的協作與整合,構建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關系,利用優勢互補和功能策略整合發揮在資源配置、質量管理、信息溝通等多個方面的優勢,獲得最優效益。第二,有效培育供應鏈老大,從整體上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以及管理協調能力。供應鏈老大應該在供應鏈建設以及服務整合戰略等方面發揮協調帶動以及組織領導的作用,以便增強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共同構建科學規范的定價機制、激勵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等,使得供應鏈當中各個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關系可以長久的保持,增強對客戶需要的滿足能力。

2.2改進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運作

保證農產品供應鏈的持續有效運作,必須要有多方保障與支持,主要包括:第一,共同構建供應鏈質量保障體系。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核心內容是對其中流動性的產品進行管理。整個供應鏈當中的各方企業都必須要不斷提高質量意識,增強道德素質水平,通過積極合作的方法構建統一性的質量保障體系,同時強調各個企業對質量標準進行全面落實,為廣大客戶提供最優質的農產品。第二,建設農產品供應鏈的完善物流體系。供應鏈管理要求各方企業能夠妥善解決農產品有效流動的問題,并探究怎樣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優化物流服務。所以建立完善的物流系統是非常必要的,具體可以投資共建糧棉油倉庫;合理安排運輸工具;延遲生產分離點;建立專門的農產品配送中心;實現統一性的配送與加工;改進物流包裝,優化物流品質等。第三,全部成員共同發揮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各自在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當中的優勢,而針對于物流工作當中不擅長或者是經濟性較差的業務可以外包給物流企業,提高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成效。

2.3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流

信息流是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重要要素,只有實現密切的信息互動和信息交流共享,才可以保證供應鏈當中的各方獲取及時有效的信息,并結合信息資料和市場動向,調整運營方案,提高供應鏈成員的合作有效性,同時保證信息反饋的成效。第一,積極構建供應鏈信息保障體系。在信息保障體系的建設環節,可以由整個供應鏈當中的核心企業擔當體系建設的牽頭人,同時引導其他企業主動積極的參與其中,并堅持政府的指導,確保信息保障體系的完善以及效用的發揮,同時也保證供應鏈在信息管理和應變能力方面的提高。第二,有效建設供應鏈信息透明與合作等的相關制度。與農產品物流相關的信息非公開性影響著供應鏈管理模式作用的發揮,與此同時,也影響到了供應鏈各方企業之間的團結以及密切互動。為了突破這樣的管理瓶頸,必須積極建立供應鏈信息透明以及合作等方面的制度,確保各個成員都能夠嚴格遵守相關制度規范,提高信息的反饋速率,確保供應鏈的透明健康。

要想滿足人們的農產品需要,降低農產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率,必須積極建設完善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選擇科學化的物流管理模式。供應鏈管理模式符合農產品的特性,能夠有效降低農產品物流工作的實施難度,獲得時間、成本以及整體方面的優勢。在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落實當中,要注意增強供應鏈各成員的合作整合,改進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運作,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流。

參考文獻:

[1] 盧風君等.大城市高檔豬肉供應鏈問題及發展途徑[J].農業技術經濟,2015,(2):43-45.-

[2] 萬壽橋,李小勝.農產品物流的改善[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5,(8):99-100.

[3] 張思華.用現代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方法指導現代農業建設[J].中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6.

物流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中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在分析農產品冷鏈物流特點的基礎上,融入低碳經濟發展思路,闡述了基于碳排放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及業務流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通過物流企業的引入、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等措施實行物流結構及資源配置的優化,同時完成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的優化,使農產品附加值、規模效益及資源循環利用率等得以提高,為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節能減排、環保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冷鏈物流;低碳經濟;業務流程優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及服務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的低碳化模式成為發展趨勢,在確保物流服務質量的同時,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的合理性。

一、農產品冷鏈物流必要性分析

農產品成本受到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流程的合理與否的直接影響。目前農產品冷鏈物流對低碳經濟思想的應用不足,物流系統流程需進一步優化以實現冷鏈農產品物流的減排、高效、環保等目標。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益嚴重,可持續發展觀成為低碳經濟的指導理論,在此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等手段,促進經濟、社會、環境效益間有效統一的實現。低碳經濟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主要目的,使提高清潔能源、環保材料等的開發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得以有效降低,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共同發展。自《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頒布以來(2010年),通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改革創新,為農產品冷鏈物流提供了穩定的宏觀環境,使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逐漸發展起來?;谔寂欧诺霓r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更符合目前的發展趨勢,能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能夠使冷藏裝置中氟利昂的排放量得以有效降低,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是貫徹和落實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助于物流產業結構的順利轉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延長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產業鏈,通過科技投入、完善基礎設施等措施,推動物流產業發展。

二、低碳背景下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

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劣勢,由于科學技術等相關投入力度不足,尤其是在冷鏈物流對應的運輸過程中,通常其運輸裝置使用的常溫裝置存在溫度不達標問題,使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腐蝕發生的概率大大提升,不僅降低了農產品質量,還提高了農業成本。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產業中,農產品冷鏈物流裝置達到合格水平的企業占比較小,資源配置不合理,傳統農產品冷鏈物流使用的運輸工具的選擇上缺乏針對性,運輸路線規劃缺乏科學性和高效性,甚至存在農產品回流現象,不合理的包裝及運輸工具排放的污染氣體等都對環境造成了較大程度的污染。此外,信息資源的共享能力不足,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缺乏高效物流網絡系統的建設,導致獲取物流各個環節中信息的難度較大,在運輸工具癱瘓發生的情況下難以獲得其他運輸車輛或企業的幫助。

2.缺乏完善的程序標準及合理的物流結構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幅員遼闊,面臨著農產品種類和生產地分散性較高的問題。同時,分散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大多處于“單打獨斗”的模式,企業規模較小,不利于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和完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運輸分配難度較大,難以做到有針對性。缺乏完善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導致企業的運輸、基礎設施及固定資產投入等方面的成本難以降下來。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農產品生產模式的分散性較高,為物流結構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且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產、銷售和運輸等)缺乏協調性,組織能力不高是運輸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設物流基礎設施標準化進程滯后,物流各程序間未進行有效連接,缺乏合理的程序操作流程,比如,在冷藏裝置中還未制定統一的農產品溫控設備標準,物流運輸中沒有充分利用各種高科技定位系統,全程監管力度不足,降低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做到低碳環保。

3.可持續發展理念執行力度低,循環利用率不高

相關企業未樹立正確的企業理念,缺少長遠規劃,忽視了企業文化和理念的建設,導致可持續發展理念難以真正落實;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中缺乏到位的政策和理念落實手段,循環經濟難以在物流企業中發揮作用,導致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各個過程中(包括包裝、運輸、存儲等)的廢棄物處理不合理,使大量堆積、丟棄的廢棄物對生態環境構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此外,由于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缺乏創新力,且缺乏專門的回收利用系統處理冷鏈物流運各環節產生的廢棄物,以焚燒和填埋方式為主的廢棄物處理方式對空氣環境造成了再次污染,不利于低碳經濟模式下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業務流程存在的問題

冷鏈物流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缺少冷鏈設施和物流裝備,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還無法滿足分散性較高、易腐蝕的農產品運輸需求,物流流程普遍存在中斷鏈現象,農產品冷鏈物流鏈條還未做到從田間到餐桌全覆蓋,仍然處于較低層次上,表現為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影響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

本文在現有流程的分析過程中采用了ABC分析法,該方法在計算成本時以活動為單位,用來對作業是增值或非增值進行辨別,從價值角度出發企業有些經營活動并沒有產生價值,據此分析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的過程。分析結果表明,農產品冷鏈物流依然是傳統物流模式。農產品涉及較多的流通環節,浪費嚴重,成本高。結合低碳經濟思想進行分析,存在問題包括:(1)冷藏運輸環節經濟性較差,大多由企業自行負責農產品的配送過程,冷鏈物流系統更多面向的是倉儲和運輸階段,導致較高冷鏈物流成本的同時,服務水平卻不高,更需要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務的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面向全國范圍,通過外包原有配送服務提高整體物流的效率和質量。(2)農產品冷鏈物流整體規劃不足,冷鏈物流多處于自發和無序狀態,由于農民生產的分散性且合作意識不足,導致供應鏈合作效率不高,并且農產品冷鏈物流缺乏高效的組織過程,難以形成合作聯盟,市場發育不夠完善,供應鏈上下游間的規劃協調不足,造成冷鏈物流資源浪費。(3)缺乏合理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目前多采用“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模式,流通節點多,流通環節中轉運、倒車的次數較多,提高了冷鏈農產品的成本;同時,增加了能源消耗量和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量,不符合低碳經濟要求。(4)冷鏈物流系統信息傳遞不暢,各環節信息不透明(包括庫存、裝卸、運輸等等),降低了配送、運輸效率。

三、基于碳排放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鼓勵相關科技研發人員積極研發冷鏈物流低碳技術,通過新能源的開發,使農產品冷鏈物流各環節的廢棄物產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得以降低。具體包括:(1)通過政府引導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為低碳經濟下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提供支撐。制定并完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規,平衡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及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對低碳冷鏈物流通過采取財政補貼、稅收調節、貸款優惠等措施,引進先進低碳技術進行本土化改造和發展。(2)改良運輸工具,將提高物流工具的節能減排能力作為重點。使用清潔、低碳能源從而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以有效降低。加大冷藏裝置溫控設備的研發力度,引入信息軟件等輔助功能實現。(3)結合低碳經濟理念優化配置農產品冷鏈物流路線,降低企業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二)完善程序標準化建設,優化物流結構

為滿足低碳經濟發展需求,需加強農產品生產集約化程度,(1)農產品冷鏈物流需從各個環節(包括生產、銷售和運輸等)進行全方位調整,農產品生產經營過程需形成以低碳技術為核心的模式,銷售商需起到良好的中間作用,加強農戶和冷鏈物流企業間的協作,實現全面的結構調整和優化配置(包括組織、功能、流程等),盡快完成綠色配送體系的建立,建設并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協調農產品生產和物流同步發展。(2)提高物流運輸流程標準化、規范化程度,急需建立統一的輸過程中的冷藏裝置標準,根據農產品種類的不同完成不同冷藏裝置溫控標準的制定,從而保證農產品質量和新鮮度。建立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制度,使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各個環節得以有效銜接(包括生產、運輸、加工、包裝和銷售等)。

(三)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循環利用率

以可持續發展觀作為發展理念,在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觀內涵的基礎上進行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文化建設,為可持續發展的貫徹執行提供良好的氛圍。從企業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出發,通過有針對性的合理手段和途徑深入落實,有效處理農產品冷鏈物流各環節所產生的廢棄物,通過專門化回收網絡和部門的建立或引入第三方企業,循環利用或科學處理廢棄物,提高冷鏈物流企業廢棄物的利用率,達到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目的。結合使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并完善信息交流平臺,使農產品冷鏈物流各環節信息得以有效傳遞,做到對整個過程的全方位監督和觀測,實現資源和信息共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證信息化平臺健康有序的發展。

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等措施的實行促進了物流結構及資源配置的優化,同時完成了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的優化,使農產品附加值、規模效益及資源循環利用率等得以提高,為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節能減排、環保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丹,張璐.生鮮冷鏈物流配送包裝技術[J].農家參謀,2017,(20):260-261.

[2]  童楠.基于低碳經濟理念的低碳物流運輸對策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6):248-249.

[3]  劉鵬.我國物流企業的低碳物流能力評價[J].商業經濟研究,2017,(10):87-89.

物流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生鮮蔬菜冷鏈物流的水平直接影響到乳制品行業以及乳制品的質量,這是個事關國民身體健康的大事,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生鮮蔬菜冷鏈物流體系的現狀,然后介紹與分析美國、日本生鮮蔬菜冷鏈物流體系的現狀,從美、日等國先進的生鮮蔬菜冷鏈物流體系找到啟示,總結出我國生鮮蔬菜冷鏈物流問題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生鮮蔬菜;冷鏈物流;物流系統

蔬菜是城鎮居民生活支出和農村居民收入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和出口大國,但我國蔬菜物流系統一直處于物流研究領域中一個被忽略的角落。如何將新鮮蔬菜及時、準確地送達一個最需要的地方便成了一個十分重要和值得關注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 就必須對傳統的蔬菜物流系統進行研究,從而提出新的思路。

一、蔬菜物流的概念和特點

1.蔬菜物流的概念

蔬菜物流是指圍繞蔬菜進行的運輸、包裝、裝卸、搬運、倉儲、流通加工、配送及相關信息處理等各種功能而形成的特殊物流活動。

2.蔬菜物流的特點

(1)保鮮要求和敏捷性要求高。大部分蔬菜, 尤其時令蔬菜, 如空心菜、大白菜、茄子、青椒、西紅柿等都是非常典型的鮮貨易腐品, 采摘后如果不經過恰當處理, 特別容易腐爛變質。因此,蔬菜對物流提出了一個極高的保鮮要求和敏捷性要求。

(2) 季節性特點突出。每種蔬菜都有自己的季節性特征。有些蔬菜是一年四季都有,有些蔬菜只能是在某個季節才有。因此,蔬菜物流還必須考慮到蔬菜的季節性特點。

(3) 地域差異明顯。由于北方冬季氣候偏低, 故只適合種植如大白菜等特別耐寒的蔬菜。因此,這個季節, 北方蔬菜市場必須從南方調運大量蔬菜。

(4) 成本高,利潤薄。蔬菜物流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蔬菜易腐卻便宜, 故物流成本高但經濟效益低。因此,大多數時候只能靠薄利多銷, 快運快銷。

二、我國生鮮蔬菜物流體系現狀

1.生鮮蔬菜物流鏈分段現象嚴重

這是由我國目前生鮮蔬菜的物流過程決定的,我國生鮮蔬菜物流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生鮮蔬菜的采摘以及簡單的整理工作,參與的主體主要是農戶,他們對采摘的蔬菜進行分揀、清洗等簡單的初始物流作業。第二階段是生鮮蔬菜的儲運階段,主要由販運商、加工企業等生鮮蔬菜物流中間商來完成,他們參與物流運作的設備和技術含量較第一階段要高,包括運輸、儲存、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第三階段是生鮮蔬菜的零售物流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由個體販銷商、集貿市場以及連鎖超市等零售終端完成。主要涉及配送以及包裝加工。而在生鮮蔬菜的三個物流階段中,產地和銷地批發市場將蔬菜物流鏈分割成兩個部分,批發市場成為了物流鏈的斷裂點,使得三個間斷各自孤立,信息傳遞不暢,物流費用較高。

2.生鮮蔬菜在物流過程中損耗較大

由于我國生鮮蔬菜冷鏈物流發展還很落后,致使生鮮蔬菜在物流過程中的損耗率達到了25%~30%,而同樣在一些發達國家,他們生鮮蔬菜的物流損耗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像美國、日本等國家,他們更將生鮮蔬菜的物流損耗率控制在2%左右,可以看出,我國在控制損耗率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國在生鮮蔬菜流通過程中,物流的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達到了60%以上,甚至更多,其中在物流成本中比例最大的是運輸費用。因此發展冷鏈物流、控制損耗、降低運輸費用是優化我國生鮮蔬菜物流鏈的關鍵因素。

3.生鮮蔬菜物流鏈過長,物流環節過多

歐美等國家生鮮蔬菜的生產具有規?;奶攸c,流通模式以直銷為主導,即從產地到配送中心、超市以及團體購買者得流通渠道。我國的生鮮蔬菜生產分散,流通中的主要渠道也是通過批發市場,但我國生鮮蔬菜物流中的批發環節大都需要經歷兩個環節,即從產地批發到銷地批發,在冷鏈運輸發展不完善現狀下,使生鮮蔬菜的總的物流成本大大提高。

4.我國生鮮蔬菜物流主體組織化程度低

近幾年,我國蔬菜合作組織的數量在大幅提高,但是合作組織在生鮮蔬菜物流中發揮的作用還不大,與蔬菜種植農戶的聯系度不高,制度化程度較弱。生鮮蔬菜物流的中間商的組織化程度也較低,眾多批發商、蔬菜販銷戶基本都是個體經營戶,運輸商、配送中心的規模較小。同時我國生鮮蔬菜流通中商流與物流不分的顯現嚴重,第三方物流企業缺乏,生鮮蔬菜物流主體間的合作化程度、資源利用效率低。

5.我國生鮮蔬菜物流鏈技術水平落后,綜合物流服務能力弱

我國生鮮蔬菜物流鏈技術水平較低主要體現在冷鏈物流技術和信息技術等方面。在國外許多國家生鮮蔬菜的冷鏈物流已經相當普遍,而我國生鮮蔬菜基本上都是常溫下進行運輸和保存,個別需要冷藏運輸的蔬菜品種,只是通過簡單的“置冰”處理。信息技術主要包括生鮮蔬菜安全質量信息和生鮮蔬菜供求信息。我國生鮮蔬菜產銷信息不對稱,農戶主要通過蔬菜批發市場或收購商那里獲得信息,而消費者對蔬菜質量安全的信息獲得難度更大,生鮮蔬菜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和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緩慢,其發揮的作用有限,很多生鮮蔬菜的配送企業還未建立面向客戶的生鮮蔬菜信息管理系統。

三、發達國家生鮮蔬菜物流發展現狀分析

1.美國生鮮蔬菜物流發展現狀分析

美國生鮮蔬菜的生產具有高度的專業化和區域化特征,蔬菜的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州、中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和威斯康辛州。這幾個區域的生鮮蔬菜產量約占美國生鮮蔬菜總產量的90%,同時美國生鮮蔬菜的生產過程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操作,部分作業更實現了自動化操作,從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美國有著非常先進的生鮮蔬菜遠銷體系。美國生鮮蔬菜流通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生產者通過代理批發商在批發市場上出售;二是不通過批發市場,而是通過穩定的購銷合同與大型零售商、批發商直接交易。 美國生鮮蔬菜的生產者很少直接銷售產品,依托生鮮蔬菜物流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其與工廠或分銷商建立著長期合約的關系。分銷公司有完備的冷藏設備和運輸工具,有先進的管理,與菜農和市場緊密結合,實施HACCP 認證,采用電子交換數碼(EDI 代碼)、標準化代碼PLU(產品檢查)和產品信息化管理,生鮮蔬菜物流由計算機監控。這樣一種服務體系使得生鮮蔬菜生產與市場之間構建起了一套信息流通體系、生產組織機制,進而推動生鮮蔬菜物流體系更加完善。

2.日本生鮮蔬菜物流發展現狀分析

日本已建立起以批發市場流通為主的生鮮蔬菜物流體系,批發市場的管理與經營制度極其規范,管理先進,擁有先進的生鮮蔬菜物流設施,承擔著日本生鮮蔬菜物流中心和區域物流中心的角色。據統計,日本生鮮蔬菜總量的約90%要進入批發市場銷售。日本農業協會也是日本生鮮蔬菜物流體系中的重要環節,農業協會對生鮮蔬菜進行統一分級、加工、包裝、儲運。其中生鮮蔬菜供應鏈的主要收益通過農業協會回到菜農手中。

四、發達國家生鮮蔬菜物流發展的經驗借鑒

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對生鮮蔬菜物流發展高度重視,已形成較成熟的物流模式,其在理論和實踐的探索給我國生鮮蔬菜物流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和可借鑒的成功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政府對生鮮蔬菜宏觀調控的力度

美、日兩國為促進生鮮蔬菜物流的發展,制定了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來對生鮮蔬菜物流進行規范。我國在生鮮蔬菜宏觀調控領域需要借鑒的有以下幾點:做好生鮮蔬菜市場的信息服務;加快新型生鮮蔬菜物流裝備的引進和研發;生鮮蔬菜行業龍頭企業發展迅速;推進生鮮蔬菜市場體系的發展和生鮮蔬菜企業的改革;制定法律法規,規范生鮮蔬菜市場行為;促進與國際生鮮蔬菜物流與配送技術、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快發展生鮮蔬菜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設備投入。

2.加強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美國和日本的農協組織的運作體系給了我國很好的借鑒,絕大多數農民和農場主加入到農協組織,農協組織為他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了農戶參與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有效促進生鮮蔬菜物流發展?,F階段,我國的農戶仍主要以分散經營為主,如何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一直是理論界和政策制定的焦點。

3.加快生鮮蔬菜物流的信息化建設

國外發達的生鮮蔬菜物流都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之上。我國要建立現代化得生鮮蔬菜物流信息系統,實現生鮮蔬菜物流信息化需要加強生鮮蔬菜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我國現有的生鮮蔬菜網絡的整合力度,改變小而散和重復建設的局面,加強硬件、軟件的建設,提高網絡服務質量。

4.加強對生鮮蔬菜物流技術的研究,借鑒先進的物流管理方法

我國應加快引進先進的生鮮蔬菜物流技術,逐步實現生鮮蔬菜物流的信息化、自動化。許多發達國家的包裝和加工技術非常先進,如日本在港口附近就建有很多生鮮蔬菜加工工廠,當進口生鮮蔬菜運抵到港口之后,會馬上被轉運至各個加工工廠進行加工包裝,之后再通過冷鏈物流運輸到零售環節,在加工包裝的過程中,大大增加了生鮮蔬菜的附加值。我國應借鑒國外先進的生鮮蔬菜冷鏈保鮮技術,為生鮮蔬菜物流提供技術支持。同時要加快提高生鮮蔬菜加工能力,努力提高生鮮蔬菜的附加值。

5.注重生鮮蔬菜物流人才的培養

西方發達國家在 20 世紀70 年代就開始發展物流教育,據調查,美國物流管理者中約有92%具有學士學位,41%具有碩士學位,22%具有配送工程師和倉儲工程師的專業資格證書。我國應加大對物流人才教育培訓的力度,建立生鮮蔬菜物流人才培養體系。

6.發揮批發市場在生鮮蔬菜物流中的重要地位

我國生鮮蔬菜生產規模小且散,單個農戶進入市場比較困難,大多城市生鮮蔬菜消費量的 70%~80%又需要靠外地調入,因此建立以批發市場為主體的生鮮蔬菜物流體系,仍然是生鮮蔬菜物流發展的重要環節。 所以完善我國批發市場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服務設施尤為重要,應建立完善生鮮蔬菜質量檢測體系、金融結算體系、加工服務體系、物流配送體系、信息網絡平臺等。我國應加快完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政策法規,使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步入法制化軌道。

五、結論

從我國生鮮蔬菜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生鮮蔬菜冷鏈物流還很不成熟,存在著硬件設施建設不足、冷鏈物流體系不夠完善、整體規劃缺乏、市場化程度不高、第三方物流企業介入少以及軟件技術落后等問題,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為完善我國生鮮蔬菜冷鏈物流市場,企業要加大對冷鏈物流的投入,開發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更需要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從整體上把握我國食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動向,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構想。

參考文獻:

[1]張京衛.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發展分析及啟示[J].農業經濟,2007(7).

[2]周敬.中日蔬菜供應鏈比較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9(50).

[3]蔣侃.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分析及其優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

[4]陳漢明,曹愛萍.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

作者簡介:李瑜生(1983- ),男,廣東廣州人,廣州市交通技師學院物流管理講師,廣東省技術能手,從事物流專業教學教研工作

物流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對策

關于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并強調“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1]。農產品質量安全雖然經過2009年的整治,已形成“穩定向好”的態勢,但日前,山東的“毒西瓜”事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隱患再次曝光在公眾面前,引發了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擔憂,并且監管部門的公信力又一次受到公眾的質疑,“還我安全食品”成為消費者最為熱切的期盼。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關于農產品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概念,200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明確規定農產品是指諸如高粱、玉米、花生等在農業中直接得到的產品,即初級農產品,不經過任何加工程序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及其產品。比如,煙葉、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苗木、藥材、糧油作物、牲畜、水產品、林業產品等。農產品的特性:(1)具有季節性播種、季節性收獲的特點;(2)具有地域性差異,要求選擇適宜播種的農作物進行農業生產活動;(3)易于腐爛,注意保鮮;(4)種類豐富,數量繁多,要求完善的銷售渠道進行農產品“消化”;(5)農產品的生產地與消費地的跨域矛盾,對銷售渠道提出更高要求;(6)農產品作為農業生產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與制約,產量不穩定;農產品質量安全這一概念隨著2006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頒布,逐漸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掇r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頒布,推動了以農業部為監管主體協調各監管機構的監管體系的建立,也推動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也出現了新情況與新問題。2016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應秉承五大發展理念,力爭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上下足功夫,為老百姓營造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飲食環境。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也做出了新的部署,要求“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2]。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切實提高監管的標準,建立必要的處罰機制,落實國家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方針政策,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我國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和增加居民收入的客觀要求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就對我國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提出新的發展要求,即更高水平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農業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當務之急,同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也要緊隨農業發展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強與之配套的監管工作的部署。中央提出要走現代的農業發展道路,具體是指“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更加注重數量、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的道路。從過去的農業發展歷史發現:我國一直集中力量增加農產品的數量,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但卻忽略了生態與安全的重要性。當前,我國農業正面臨著戰略性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由過去的片面追求發展速度,過度消耗資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全面追求質量安全與環境保護的資源節約型發展方式。我國是農業大國,以農業生產為主要謀生手段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69%,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有效完成能調整農產品的供求關系平衡,暢通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最大化實現農產品的“供—求”的空間對接,降低農產品積壓在農民手中造成虧損,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提高農產品的安全質量、保證消費者的飲食安全、促進我國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客觀要求。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提高居民消費水平、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民以食為天,居民的生活離不開對農產品的需求。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對農產品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不僅僅要求數量上種類多、數量大的農產品來滿足居民的日益增長的需求,還要求在質量上能提供足夠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農產品。如果我們無法向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會引發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不滿與質疑,甚至會引發對政府的信任危機。消費者為了維護自身健康,寧愿花高價錢購買符合安全標準的國外進口產品,這將大大降低市場對我國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內需”動力不足,會導致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不足。這為社會穩定帶來多大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必須清楚的認識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形勢是多么嚴峻,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上必須建立完善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體系,貫徹落實監管責任,做好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的監管工作,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安全、衛生、品質高的農產品,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這在某種程度上會提高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的購買欲望,不斷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刺激國民經濟增長,拉動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參與“經濟全球化”,轉變對外開放戰略的客觀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一國經濟的發展逐漸由國內延伸到國際,這已經成為各國謀求自身發展的出路所在。由于我國農產品出口加工貿易在整個進出口貿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再加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所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整個農產品的質量成為我國更好的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以往我國的對外開放中以輸出農產品的數量與規模為主,經常遭受綠色貿易壁壘,因為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國際苛刻的環境標準以及較高的衛生標準等限制我國同類商品的進入,以保證它們國家自身企業以及農產品的競爭與銷售。所以要想在國際市場發揮我國農產品的優勢,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必須轉變對外開放戰略,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為主攻方向。而監管作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一環,必須在農產品的對外開放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不僅要對國內人民群眾的健康負責,也要對國外人民的健康負責。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推進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對提高國家的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建設提出具體要求。而對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來說,監管工作不僅要在制度上形成相關體制機制,而且要在法律法規層面健全監管的依據,徹底貫徹落實監管責任,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這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與關鍵任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全面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農產品法制監管環境。雖然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確立解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法律空缺問題,而要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就要著手調研,深入實際,解決當前法律法規中所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難究的問題,勢必將全面依法治國落實到實處。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貫穿農產品生產到銷售再到消費的各個環節的監管行為,也是一項統籌、協調各方的全局性的監管任務。由此,其所面臨的困境也非單一的,應具體全面的分析監管困境的問題所在。

1.生產投入違規現象嚴重。農產品的生產投入品種較多,其中也摻雜著質量不合格、假冒偽劣的產品,比如2010年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6324畝土地甜菜作物絕收;2012年遼寧阜新“SBS903美國進口甜玉米”導致甜玉米減產;2012年安徽合肥的偽劣水稻種子案等。

2.農產品生產流通環節仍然存在投機行為。生產商戶為了盈利而采取了一系列違規的投機行為是監管機構不容忽略的問題。比如:人工種植業中農藥成分不達標,農藥殘留超標仍然存在;人工飼養業“瘦肉精”以及抗生素仍然繼續被沿用;漁業仍然會在運輸途中使用孔雀石綠來延長受損魚的壽命。

3.農產品生產者法律意識有待提高。農產品生產者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法律意識不強,誠信經營意識缺失,只顧眼前利益,不求長遠發展,加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難度。

4.基層監管體系建設滯后??h鄉兩級存在人才不足、機構不足、經費不足的普遍問題,相應的配套措施并未在縣鄉設置,導致上下信息不對稱,監管的責任與任務無法落實。

5.相關農產品監管部門的監管過程流于形式,沒有將文件中明確列出的監管內容,監管方法,監管職責,監管機制落到實處,造成監管成本增加,監管效率低下;監管部門缺少責任溯源機制也是造成監管不力問題的原因之一。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困境產生的原因

1.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復雜性是基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是由一系列獨立存在又相互聯系的子系統組成的綜合性系統,首先,系統主要包含監管的主體、客體以及監督的過程。主體包括上級負責監督工作的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還包括下級被監督的從事農產品生產經營及流通、消費的商戶,還包括進行社會監督的社會相關組織協會以及負有監督義務的個人??腕w是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的承受對象,主要指與農產品相關的一系列初加工產品以及深加工的產品,主要包括種子、化肥、農藥、飼料、食品添加劑、水產品等。過程則指實現安全監管的手段,包括安全監管的法律法規、組織機構、技術手段等等。其次,系統涵蓋的內容極其廣泛,不管涉及到中央到地方,而且除了監督大型農業企業還要監督一般農業企業,監督的對象不僅包括大宗農產品還包括零散產品。最后,由于監督內容的復雜性決定了監督關系的復雜性,監督主體與監督客體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復雜的交錯性關系,是由政府組織協同社會組織以及消費者個人交錯地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直接或間接的監督。

2.農業生產主體的行業自律性不足是根本。首先,對于作為農業生產的主導者的農民而言,耕種完全靠經驗:何時開始播種?以何種方法播種?用何種工具?施什么肥?播種什么樣的種子?這都是靠祖輩傳承下來的經驗,他們無從判斷正確與否,只管根據每年的莊稼收成作為農業生產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同時,中國的農民缺乏完備的農業知識與技術的支撐,并且我國農業技術人員配備不足,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帶,導致整體服務能力過低。

其次,農資經銷商和農民是理性的個人,追求個人利益才是其行為的標準,農資經銷商為了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以低價購買不合規定的化肥、農藥以及種子,而農民也會為了增加收入更樂意接受低價購買農資產品,由此農民進行簡單的成本與收益的計算,購買低價的種子、農藥和化肥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從而提高農產品收益。為了個人利益,無暇顧及產出的農產品是否硝酸鹽超標,是否重金屬超標,又或者是否農藥殘留超標,政府也并未提供有效的引導和鼓勵機制。以上兩點表明農業生產主體的行業自律性不足,嚴重缺乏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這在源頭上加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難度。

3.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功能缺失是關鍵。監管組織體系建設亟待加強:(1)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組織機構內部監管人員不足、缺乏專業的監管人才、激勵監管人員主動監管的機制不足導致的監管能力低下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力度不夠、缺乏專業技能的監管人才更突出表現在縣以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并且村級缺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體系等都表明監管體系及其功能急需完善。(2)農產品檢測檢驗能力有待提高,縣、鄉、村(基地)三級農產品防控建設滯后,尚未形成系統的監管體系及配套長效管理機制,存在職責不明、管理不到位現象;農產品的檢測體系不健全,監測密度不夠,農產品缺乏經常性的檢測監督;對不法經營者的處罰打擊力度不大,監管威懾作用尚沒有形成;“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監管方式存在缺陷,容易造成職責不明、合力不夠。對于已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機構的地區,存在缺乏專業技能的檢測人員、缺少動態快速分析檢測信息的能力,在檢測上缺乏主動性、檢測人員工作任務不固定,檢測技能不熟練等問題。(3)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機制尚待健全,由于相關監管機構及其監管人員重視程度不夠、主動性不強以及缺乏資金等原因,此項工作仍停滯不前,以至于不足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對策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其中一點明確指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革和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食品藥品安全,他強調指出:“發展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要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這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人人都要樹立底線思維,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關乎公民的身心健康,不能跨過安全的底線,這就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出了嚴格要求。

(一)建立“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形成上下聯動的監管網絡,貫徹落實監管責任

農產品質量監管相關部門自上而下為農業部、省級監管部門、地級監管部門、縣級監管部門以及鄉鎮級監管人員,而由于鄉鎮監管人員的監管技術與能力不足、監管流于形式等原因,導致鄉鎮監管人員成為最為薄弱的一環,源頭上監管信息出錯,監管上下層級信息不對稱,從而致使整個監管系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義,各級監管責任的落實更是空談。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帶來了契機。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媒介,重新審視傳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傳統模式,優化監管的方式,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素質,充分發揮其創新驅動力。

1.從底部著手,要開發研制出感應植物的成長狀況的App應用以可供農產品檢測的App應用,如農藥合格檢驗標準、種子合格檢驗標準等,來解決農民以及鄉鎮監管人員的技術以及能力不足的問題,完全排除農產品的生產環節所存在的安全隱患,通過技術改革,為解決農產品生產者農業知識儲備不足以及技術設備短缺的問題,大大降低了檢測成本。

2.著眼于頂層設計,健全“監管網”,落實監管的責任,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分析技術,設計出覆蓋全國范圍內的“監管網”,實時傳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數據,刺激鄉鎮監管人員主動做好監管工作并及時上傳監管數據,落實監督責任,實現上下聯動,全網互動的實時監督網絡的建立。最后,要利用互聯網的宣傳技術,通過檢測app應用平臺定期向監管人員與機構以及農民推送《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相關材料、或者真實的案例,提高全國范圍的安全意識。還須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排除“理性人”心理的干擾,相關軟件的設計及應用要做到精準化,務必保證檢測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以實現監管數據信息的統一化、監管過程的透明化、監管指令的整體化的發展目標。

(二)生產、消費、流通環節應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構建產前、產中、產后配套安全體系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加快完善農業標準,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消費者要求生產出無公害、有機綠色食品的呼聲不斷。相關監管部門應該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展優質安全產品生產技術指導,推進標準化生產,力求構建產前、產中、產后的配套安全體系。

1.農業中,主要從各種動植物體內提取有益的抗性等基因轉入到某種缺乏此種基因而導致自身抵抗力低下或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能力低下的動植物體內,幫助其對抗疾病,應對環境,從而培育出優質、高產、抗病的農作物以及各類動物新品種。此前已將此種技術應用于動植物育種中,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比如豬抗豬瘟、克隆了脯氨酸合成酶耐鹽的基因等,此后可以考慮加大研發技術的力度,將此種技術廣泛應用于各類動物、植物,保證產前的動植物物種優良。

2.產中和產后的現代生物技術應用。比如發酵工程和酶工程可以促進農產品的深加工及加工后的廢棄物轉化再利用。在食品檢測、食品改良以及食品深加工等領域充分利用發酵及酶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利用農產品中對人體有益的成分,營造安全的飲食環境,并將加工后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再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加強環境保護。與此同時,居民擔心轉基因食品會影響人體健康,社會上對此也頗有爭議。相關監管部門也要對現代生物技術嚴加管控,防止生物技術的濫用造成民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質疑與恐慌。

(三)培育符合市場經濟的新文化與價值觀,提高監管客體的安全意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價值觀出現多元化趨勢,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盛行使得作為理性個人的農產品生產主體,缺乏社會責任感與敬畏法律法規的公民意識,相關監管部門可以加大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宣傳力度,加快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培育誠信生產、誠信經營的新文化與價值觀。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將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置于重要地位,為了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做了總體規劃和部署。主要強調“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這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根據總體規劃,重點推進商務誠信建設。

1.普及誠信教育,設立獎懲機制。監管機構要培養專門負責德育教育的人員,定期進行誠信宣傳,針對涉及農產品經營的個體商戶,宣傳人員需定期到店進行交流與宣傳教育活動;針對大型農產品企業,監管機構要鼓勵其組織企業內部開展道德模范評選活動,以守信獎勵、失信懲罰的方式來塑造誠實守信的員工、營造誠信的企業文化。

2.弘揚誠信文化,樹立誠信典型。監管機構要積極舉辦商戶誠信經營評選活動以及根據大型企業內部評選出的誠信個人進行擇優獎勵,不斷樹立誠信模范,充分利用媒體的傳播功能,借助報紙、書刊、電視、廣播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介擴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道德模范”的誠信引導作用,弘揚誠實守信和誠信經營的精神,為社會樹立標桿人物,讓誠實守信成為全社會的主動追求。從意識方面提高農產品生產主體對安全的重視度,使安全生產變成一種新常態。

(四)嚴格依法治理,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首先必須加強源頭治理,其中農業投入品的市場流通監管應該放在首位,其次應該確保農產品產地的安全生產,從準出與準入兩方面嚴格管控農產品的生產流通。相關農產品質量安全出現問題后,應具有責任追溯信息平臺,建立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借鑒國外已有的比較成熟的藥物殘留檢測標準與技術并結合國內動植物生長規律與特點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檢測標準。定期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整治活動,打擊相關違法犯罪活動。依靠嚴格嚴密的法律體系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牢牢的控制在合理有效范圍之內,為每一位老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

總之,為了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讓老百姓吃的放心,還人民于健康,各級監管部門必須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意識,確實把住農產品安全入口,嚴格依法治理,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讓人民群眾滿意放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EB/OL].人民日報http?押//politics.rmlt.com.cn/2013/1225/204502.shtml(2013-12-23).

[2]習近平.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EB/OL].中國新聞網http?押//www.chinanews.com/ll/2016/03-10/7792542.shtml.(2015-12-25).

[3]詹慧龍,陳偉忠.農業農村發展的觀察與思考[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12

[4][美]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等.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5]阮愛玲.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J].現代農業,2012,(07).

[6]秦向陽.中國農村信息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03.

責任編輯 張小莉

上一篇:信息技術大學生德育論文范文下一篇:鑒賞課教學高中美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