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國文學范文

2023-10-08

外國文學范文第1篇

一、用繪畫藝術講解外國文學背景——以人文主義文學為例

在外國文學課堂講授過程中,要真正理解人文主義文學,就需要對其產生的大的歷史環境、歷史背景——文藝復興有一定的了解。對背景性的文藝復興的掌握,非常重要。如若單靠文字描述、口頭表達去讓學生領會文藝復興的精髓,存在著不小的難度。

以講解人文主義文學的世俗傾向為例,要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人文主義的世俗性,可以結合波提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由中世紀以來以基督教神占絕對主導地位,轉向古希臘的諸神們逐漸重新成為藝術的主角。學生結合先前對古希臘神的“神人同形同性”這一特點的掌握,要理解以“愛與美”之神——維納斯所代表的世俗性,是相對要容易的。由此為基礎,當學生學習拉伯雷的《十日談》等作品時,對于其中關于世俗生活的描寫與稱頌,理解起來就會更加自如。

此外,繪畫作品的運用,對于理解文學發生發展的背景的變化有一定的幫助。依然以人文主義文學為例。人文主義文學并非一個固定不變的文學思潮,人文主義文學的早期和晚期有諸多的差異。體現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十分明顯。其早期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散發著對人文主義理想真切的希望和信仰。而在其中期作品《哈姆萊特》中,莎士比亞對待人文主義之態度由盲目樂觀轉向了質疑和思考。這一點在哈姆萊特的“延宕”中盡顯無遺。但是在人文主義文學的概述課中,要讓學生理解這一點是困難的。因此,讓學生去欣賞米開朗琪羅不同時期創作的不同,是更加直觀、有效的去理解人文主義的一種方法。米開朗琪羅早期雕塑作品《大衛》的青春、理想、篤定、力量,到其中期壁畫《末日的審判》,米開朗琪羅將自己畫成了一張人皮,由此彰顯其對人文主義信仰的反思。再到其晚年系列雕塑作品《囚徒》,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的靈魂之被禁錮,自由理想之無法實現。通過米開朗琪羅不同時期的創作作品的講解,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人文主義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是具有不同的思想內涵的。

二、用繪畫藝術講解外國文學思潮——以浪漫主義文學為例

“浪漫主義”時期,作為歐洲藝術發展史上創造性藝術最為豐碩的一個時期,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浪漫主義時期的創造性,就需要引導學生從浪漫主義文學的本質出發。浪漫二字,我們可以將其拆解為“浪”以及“漫”這兩個部分。“浪”字,我們可以將其解讀為“放浪”、“不受拘束”等,而“漫”,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自由散漫”、“漫不經心”等。這兩個字顯示出了浪漫主義思潮十分核心的精神特點,就是對自由的追求,對束縛和規則的打破。與先前的新古典時期對規則的過度推崇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如何讓學生去理解浪漫主義思潮中對自由的熱愛,對生命自然迸發的熱情,依然可以借助浪漫主義時期的繪畫作品。

以《自由引導人民》為例,在講解浪漫主義思潮的崇尚自由這一點時,這幅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們對“自由”的渴望。社會各個不同階層的人,在自由女神的號召下,團結一致對抗貴族的統治,以期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世界。

此外,繪畫作品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浪漫主義思潮中的“個人主義”。以西班牙畫家戈雅《1808年5月3日》為例,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戰爭的死亡陰影籠罩下的普通人民的恐懼、絕望、無助。這一點和我們傳統教育中的民族英雄面對死亡時的巨大勇氣、視死如歸的氣質是截然不同的。通過這一副作品,能夠讓學生站在個人真實生命體驗的角度去理解去體會死亡,而不是既定的民族國家的角度。理解了這一點之后,對于浪漫主義文學中對個人個體生命體驗的強調至關重要。

三、用繪畫藝術幫助理解外國文學人物形象——以《莎樂美》為例

繪畫作品在外國文學課堂上的引入,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唯美主義代表性作品王爾德的《莎樂美》,是文學史上一位非常奇特的女性形象。我們的學生在“文以載道”的文學評價體系中長大,很難理解唯美主義作品對道德的摒棄,文學純粹之追求美這樣一種藝術訴求。莎樂美這一絕美的女性,在王爾德的筆下顯得凄美又殘酷。引入不同時期的與莎樂美相關,或以莎樂美為主題的繪畫作品。來理解不同時期的莎樂美形象,對于學生接受唯美主義是有幫助的。唯美主義并非倡導摒棄道德,而是反對文學創作中的功利主義傾向。道德上的教化作用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且作家有意為之。

綜上所述,在外國文學課堂上引入繪畫作品,是能夠對學生更好地學習外國文學作品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的。

參考文獻:

[1]曹曉青.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外國文學教學與改革[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2.

[2]謝南斗.外國文學教學改革新思路[J].外國文學研究,2001.09.

[3]張沁文.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6.05.

(作者單位:菏澤學院人文與新聞傳播學院)

外國文學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從文藝思潮、作家和讀者、言語和媒體三方面,以與歷史發展息息相關的社會意識形態為中心,考察并記述了東亞三國現代化的過程。并闡明中、日、韓三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如何與其當時的社會情況緊密相連。雖然各國政治情況各異,但基于民族主義的民主化方向卻表現出一致性和歷史的必然性。因此,可以說。東亞的現代文學是在西方的壓迫和對其反抗的過程中誕生的,換言之,是運用排外主義的方式西方化的。東亞現代文學史研究必須走出西方文學的陰影,發掘和整理與現代西方存在差異的、具備東亞個性的文學史。

關鍵詞:現代性;文學史;門戶開放;啟蒙運動;個別性;普遍性;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

1 序言

在本文中,現代文學的概念,并非僅僅是以時間作為標準進行劃分的。而是把所有在本質上具備了現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學作品統稱為現代文學。也就是說,所謂現代文學是指“以市民精神為內容,把自由的文體作為形式的文學”,或者說,是由被分化了的藝術類別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學。如果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分析,以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作為基礎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復雜的市民社會的小說無疑在現代文學史中占據了主要地位。還有,由于文藝新聞的形成,帶來了文學和媒體的完美結合。這種文化現象使文學的功能和意義在社會中得以充分發揮和體現。綜上所述。與古代文學相比,現代文學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會條件和意識形態作為背景誕生的,它是文學與時間意義上的現代相結合的產物。

與西洋的市民社會不同,東亞的中、日、韓三國,在現代社會制度的建立與市民社會的形成過程中。被迫的門戶開放政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東亞的現代意識和文學意識,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這一歷史環境與現實環境的制約。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響依然大量殘存于精神文化領域方面,文學在與現代相結合的過程中,經過了各種各樣錯誤的嘗試,做出了必要的修正。

研究東亞三國被歐美列強蹂躪的歷史,其現代文學的比較分析是其中一個必要的環節?,F代性以及其比較研究的方式。已成為東亞各民族的主要課題和重要工作之一。但是,直到現在,東亞三國仍未能從各自的角度達成共識。理由之一是,日本最先進入現代化,而中國與韓國則采用另一種發展途徑進入現代化。由于中、日、韓三國與歐美各國在政治體制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很難將三個國家的現代性放入一個框架內進行研究。在對這三個國家的現代史進行解釋說明的時候,強調不同因索——外部影響或自身發展所得到的結果是相互矛盾的,強調不同的側面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無法統一。因此,實際上中、日、韓三國都從各自的觀點出發,來記述本國的文學史。例如,在中國的學術界,把“中國現代文學史”作為特定的歷史單位。定義為中國文學進入現代化的時期。這是遵從毛澤東的“民主主義論”的結果,并且我們把這一時期的文學統稱為“新民主主義文學”。很明顯,這并不是在文學的發展過程中自發產生的,而是依存于本國的政治發展路徑來劃分的結果。在日本,現代文學的時期是按照天皇的年號來劃分的,即明治、大正、昭和等,這一點在日本的學術界內部已形成共識。而在韓國,現代文學的起點在哪里這一問題,依然沒有統一的答案。1876年開港起點論、1894年甲午改革起點論、1919年《創造》創刊起點論以及獨立運動起點論等等各種說法不一而足。另一,趙演鉉認為,由于每十年都會發生一件大事,足以對文學的發展進程產生重大影響,所以,現代文學應以十年為單位進行記述。

這些結論都是基于政治和社會的變遷,并不能反映文學自身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使用時代來劃分文學的方法使文學本身的發展、變化、中斷以及連續被忽略了。

本文將首先探究東亞現代文學的差異性與共通點。然后基于個別性探尋普遍性的結果。

2 中、日、韓三國現代文學的個別性和普遍性

首先,從現代文學史被記述的時間來看,西歐各國普遍是19世紀初,日本是19世紀末,中國是1910年代,而韓國是在1945年后其本國的文學史才開始被整理和研究。這些均是以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作為契機,例如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成為轉折點。中國是經過1919年的辛亥革命的洗禮,邁向近代的指向性則更加明確。韓國則在這個重要的時期里失去了國家主權,淪為殖民地,無暇抽身進行現代國家建設。從而記述和整理其本國文學史的條件并未成熟,直到1945年迎來了獨立,終于,這個未盡的課題才一舉完成。中、日、韓三國在和歐美列強的接觸過程中,門戶逐漸被打開,并隨著侵略的加劇,對于西方文明的滲透,從最初的消極接受轉變為積極應對。也就是說,分別經過了接觸、門戶開放和激進改革三個階段。這其中,日本則最早的接受了西方的啟蒙思想,離開了傳統的東亞文化,投向了西方文明的懷抱,并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制度全盤西化。伴隨著國力逐漸的強盛。日本在全面西化之后,開始走上了擴張之路。而這股改革的浪潮也開始波及到中國和韓國,韓國1894年甲午改革,以及中國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其表現。

日本,最初以制度性改革為主導,經過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的洗禮,報紙和雜志創刊,政治小說也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在中國,經過戊戌變法,“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洋為中用論也開始登場,新小說和新體詩誕生。政治小說、通俗小說與報紙和雜志同時創刊。這以后,伴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民主和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也如影隨形。

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不同,韓國在邁向現代的過程中雖然也經歷了甲午改革,但隨后卻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爭取獨立運動與標榜現代化的啟蒙運動同時展開。

東亞的現代文學是在接受了西方的民主、科學和平等的思想的基礎上展開的。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傳統文化。思想的實踐與現代文學的展開相互契合。這里所說的實踐是指為了現代思想的傳播,所開辦的學校,創辦的期刊以及白話文運動等等一系列活動。它為現代文學的創作、出版與鑒賞鋪平了道路,并與文學的實踐緊密相連。目的是為了打破封建主義束縛,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從這點考慮,可以說東亞現代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已然成為其政治改革的契機。在我們思考現代文學與政治改革如何相互作用時,需要明確現代文學現代性的產生和其發展的路徑。

3 現代文學的現代性和中、日、韓三國文學的發展路徑

在討論東亞三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的時候,可以從文學主張、意識題材、文字形象、言語構成、創作方法、思想流派等不同側面進行比較。但想要在各個方面都達到結構嚴謹,內容充實并非易事。因此,可以把西方文學對東亞文學的影響作為中心,分角度對東亞三國的現代文學進行比較研究。例如,直接受到西方文學影響的文藝思潮、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作家與讀者、作為現代社會產物的媒體與語言以及具有政治背景的文學等方面。

西方的文藝思潮向東方擴張的過程中。以不同的路徑傳播到中、日、韓三國,而此后其文藝思潮在各國的發展卻出現相似之處。當然,日本與中國、韓國不同,屬于主動及自發性地接受現代文明和思想,通過留學的方式直接受到西方文學影響。夏目漱石等知識分子用他們的筆將其思想引入日本。與之相比,中國和韓國的知識分子則主要是通過翻譯日譯本的西方作品和原著來接觸西方思想。然而,在西方。文藝思想經過200年的努力才逐漸發展,日臻完善,在東方傳播卻只用了

二、三十年的時間。這就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對于西方思想的理解上的混亂。從這點上看,中、日、韓三國則非常類似。而且,中國和韓國在翻譯日譯本的西方作品的過程中,由于二次翻譯所出現的錯誤更加突出。作家們在翻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及現實主義的作品時,由于缺乏時間上的先后性,各種作品同時發表,因此。這一時期的作品思想混亂,其多面性卻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中、日、韓三國的現代文藝思潮之所以極端混亂,可以列舉以下三點進行說明。

首先,中、日、韓三國文藝思潮并非在正常的歷史變更中產生,而純粹是無序的模仿西方文化潮流所帶來的結果。西方各國經過現代發展。浪漫主義抵制古典主義。而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又抵制浪漫主義。反觀在東亞三國各種文藝思潮幾乎同時出現。如在韓國,《創造》的現實主義是作為否定啟蒙主義的純文字運動開始的。

在中國,作家們提倡拿來主義,全方面吸收新的思想。中國特定的歷史情況決定了現實主義占據主流地位,與實用的傳統以及功利的目的相結合。在西方近現代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現實派,在那個時期的中國發揮了作用。文學團體紛紛吸收了現實派文學的創作手法。從五四運動到1940年代,現實主義作為一個支流,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文學作品及其創作精神。但是。就文化背景而言,西方現實派作家們的抵抗意識與中國傳統的叛逆意識相悖,現實派沒有實現本土化。在日本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明治維新以后?,F實主義先于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得到發展,因而出現了古典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現象。

第二個原因,是對文藝思想概念的誤解。在中國和韓國,由于所翻譯的作品和理論依賴于原著的日譯本,重譯的問題非常明顯。兩國都把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解釋為同一概念,而浪漫主義用頹廢主義來說明代替。

在韓國,《創造》的創刊人李光洙否定啟蒙主義,提倡純文學意識。這種創作態度與佐拉所代表的自然主義創作方式相去甚遠?!稄U墟》的同仁們所主張的頹廢主義也并非是19世紀末在西方登場的頹廢主義,只不過是一種經過變化的浪漫主義而已?!栋壮薄返那闆r也同樣,浪漫主義與象征主義混淆。

在中國的文壇,1932年瞿秋白翻譯并發表了恩格斯和列寧的論文后,現實派占據了主導性的地位。“現實主義”(Realism)在中國一直被譯作“寫實主義”。在文章中他第一次使用了“現實主義”一詞,并把“寫實主義”解釋為“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

最后是第三個原因:對于文藝思潮的無意識的盲目追求。在無產階級文化陣營中這一現象尤為突出?!栋壮薄返耐?浪漫主義詩人樸英熙最終也化身為無產階級文學理論的先驅。在中國,隨著浪漫主義后期的作家們從日本和歐洲留學歸來。激進的無產階級論爭占據了文學的主導地位。

這種文藝思潮的混亂和錯誤是東亞特殊的現代化進程的反映。如果從東亞三國特殊的命運來考慮。這也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

在論述現代文學的作家與讀者這一問題時,時間上的比較尤為重要?,F代以后的作家和讀者的性格較之以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遍性和大眾化。在日本,1877年創建東京大學。在中國,戊戌變法后新措施實施,1898年創立京師大學堂,1912年5月以后改稱北京大學。在韓國,1883年創立元山學堂,1885年培材學堂誕生。

在中國和韓國,開化以后的新教育幾乎被基督教的學校壟斷,隨后,民間才自發地興起私立學校。他們導人新的教育方式,擴大受教育的機會。作為教育啟蒙運動的一環,出現了專門學校,私立學校,官立學校等等。主要傳授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技術,擴大西方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增加了新的讀者層,為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石,為口語化的普及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在中國,五四運動之后,白話文的教科書開始得到普及和推廣。韓國則在1895年7月,頒布小學校令,形成現代的初等教育。又以甲午改革為起點。政府宣布采用國漢文混用的教科書。日本明治5年,(1871年)政府公布了學制和征兵制辦法。軍隊擔當起教育機關的職責,把集體主義作為基調,這一點不同于中、韓兩國??傊?新教育的興起帶來了口語體文學的普及,并且培養了新的作家與讀者層。

語言和文字的問題是文學大眾化的關鍵。同處于漢文化圈的中、日、韓三國,由于長期使用漢字,現代文學的大眾化必然產生語言和文字的問題。在40年代的中國,文盲率達到80%以上。文言文的口語化后,漢字的教育成為現實的問題。新文化運動最主要的功績就是白話文的推廣,其重要性毋庸質疑。由此誕生的現代漢語形成了以白話文為中心的語言體系。并且建筑了大眾化的教育基礎。漢字也在某種程度上由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轉化。

在韓國,甲午改革的前后,國文的復興與普及、文言一致文體的導入、句讀法的使用等先后施行,這些都對新文學的形成給予了重大的影響?!段饔我娐劇返某霈F,成為表記法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此后,文字的表記法開始急速的韓文化。

在日本,啟蒙運動的初期,隨著社會運動的擴大化,興起漢字廢棄論等一些過激的主張。1880年后,口語文學誕生。二葉亭四迷所著的《浮云》由于文言一致,被公認為是最早的現代小說。

現代以后的作家和讀者的特點是城市的發展與媒體的普及密切相連。印刷技術的普及使小說進入了商業流通領域,它不僅使大量的供給成為可能。同時也改變了作家與讀者的關系,導致作者匿名化和文學商品化的出現。

在19世紀末的韓國,《獨立新聞》《京城新聞》《每日新聞》《少年》《泰西文藝新報》等的創刊為韓國現代文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商業新聞的興起是以晚清時代的上海為中心的,在那里出現了大眾媒體和出版業,并得以發展和壯大。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歐洲傳教士為了傳教的目的,刊印雜志。而真正意義上的媒體的興起是19世紀末康有為和梁啟超所創立的《時務報》。他們借助媒體,宣傳啟蒙運動,但是出于商業的目的,并不能自由地發揮?,F代媒體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作家層與讀者層。在古代,文學的創造者和欣賞者同為士大夫階層,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讀者層不斷擴大的同時,作家層也由士大夫階層向知識分子階層轉變。此后出現的專業文學雜志都同時具備商業性和啟蒙性的雙重特點。這個特點在30年代文藝季刊出現后則更加明顯。

在日本,以福沢諭吉(1847-1889)為首的知識分子們,為了宣傳市民社會的理念,結成明六社(1874),并推出其機關報《明六雜志》,開展民眾的思想啟蒙運動。他發表了《脫亞論》。主張脫離已經落后的亞洲,向西方文明靠攏,為現代日本的誕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此,以締造西方式文明為理念的改良主義誕生。其后,德富蘇峰設立民友社,創辦《國民之友》雜志,倡導平民主義理念。由于這一系列運動的相繼展開,為夢想著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青年們帶來了希望,啟蒙思想得以深入人心。

1931年日本出兵我國東北。強占東三省,即所謂的滿洲事變之后,國內形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左翼文藝團體被強制解散,都市文化的興起接踵而至。非政治性的文學思想得以長足發展,如日中天。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純文藝雜志的創刊也急速增長。因此,可以說伴隨著都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文學媒體的興盛如期而至。

談到現代文學的作家層,中、日、韓三國的留學生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幾乎所有的現代文學作家都曾有過留學的經驗。特別是在日本。留學生出身的知識分子們直接接觸西方文化,在推動其本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方面功不可沒。同樣的,在中國和韓國,政府派遣的留學生學成歸來,率先擔負起新聞和雜志的創刊和出版工作,此后,政治小說和西方名著譯本也經由他們的手相繼問世。在文學史上書寫了新的篇章,開創了新的里程碑。古代的知識分子們通過科舉考試,躍入龍門,進人士大夫階層。而在現代,由于新式教育的普及,中間階層的作家們登臺亮相,

作家的思想意識也同樣在這一時期發生著變化。對于東亞的知識分子們來說,20世紀是從傳統的士大夫階層向現代知識分子階層轉變的時期。自董仲舒后,政府為了制約能吏階層,有意識的引入士大夫這一階級。這種歷史背景下,傳統的士大夫們長期受到民主意識的熏陶,作為精神文化的締造者和繼承者始終抱有政治的使命感。然而。進入20世紀的開化期。伴隨著科舉制度的消亡,文人們出身立命的方式也隨之改變。與此同時,由于西方現代價值體系的層層滲透,新興的知識分子階層開始否定傳統的價值觀。普遍接受了西方價值理念。這一時期的作家們,同時具備了古代和現代作家的雙重特征。與其說他們是專業的作家,還不如說是具備作家素質的思想家或革命家來的貼切。他們沒有明確的藝術分類,如果有必要,任何藝術類別都有可能涉及。有人說,“開化期的小說家們。關注著任何能夠給社會帶來觸動的思想。他們是涉獵廣泛的知識分子。”確實是這樣,這一現象普遍存在于當時的中國和日本。

論時間先后,中、日、韓三國多少存在著一點差異。但是總體來講。進入30年代后,無論從質還是量上來看,各國的現代文學都達到了繁榮與成熟期。在第一代留學生影響下而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們,接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培養,使用新的文體和語言,從真正意義上認同并接受了西方思想。另一方面,他們以都市型文化為其文學創作的主要背景。也就是說,30年代的新作家們是傳播都市型文化的階層。

外國文學范文第3篇

第一章 古代文學

簡述題:

1、簡述希臘神話的內容和特征

答:希臘神話的起源:希臘神話是古代希臘人民留給后世的一份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遺產。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但是人們又力圖去認識自然、解釋自然、征服自然。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人們不可能科學地解釋自然,只能借助于想象來達到這樣的目的。這就產生了神話。

希臘神話的內容:希臘神話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部分。

神的故事主要包括關于開天辟地、神的產生、神的譜系、天上的改朝換代、人類的起源和神的日?;顒拥墓适?。

最古老的神話講到了地母該婭和天神烏拉諾斯,以及由他們結合所生的十二提坦神,等等。這些古老的神話是原始社會雜婚時期和母權制時期的產物。后來,又形成了以宙斯為中心的奧林匹斯神系。在這一組神話中,希臘的神按照父權制氏族的方式形成一個大家族,表明那已經是氏族社會后期,也是父權制時期的產物了。

關于人類的起源,傳說人類的先覺者普羅米修斯用泥土捏塑成人,從各種動物的心中攝取“善”和“惡”,將他們封閉在人的胸膛里。智慧女神雅典娜把靈魂和神圣的呼吸吹送進這有著半個生命的生物。于是,人類就這樣產生了。普羅米修斯還把天火盜給人類,因此而受到宙斯的懲罰,被綁縛在高加索山崖上。

英雄傳說是對于遠古的社會生活和人與自然斗爭的回憶,英雄被當作神和人所生的后代,不僅體力過人,而且智勇超群,實際上是部落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的代表。英雄傳說以不同的家族為中心形成了許多系統,主要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忒修斯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特洛伊戰爭和奧德修斯漂泊等系統。

希臘神話故事除了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外還包括一部分關于生產知識的傳說。例如普羅米修斯教人如何造屋,航海和治病的故事。也有一大部分神話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歡樂和愁苦。

希臘神話的特點:希臘神話的特點是高度人格化,人神同形同性。希臘神話中的神和其他民族的神話不同,既不是抽象道德概念的化身,也不是陰森、怪誕、令人生畏的偶像。他們和世俗生活很接近,不僅在造型上人神同形同性,甚至和人類一樣有愛有恨,七情六欲樣樣具備,他們很任性,好嫉妒,愛虛榮,復仇心強,還不時來到人間同美貌的男女談情說愛。他們同凡人不同之處就在于他們長生不死,具有無比的法術和智慧,有超乎凡人的力量。(例:宙斯和伊娥的故事)

總之,希臘神話的價值是無可比擬的,它不僅對古希臘文學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對歐洲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簡述荷馬史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1 答:荷馬史詩的思想內容:

首先,荷馬史詩反映了古希臘氏族公社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歷史社會生活。史詩中描寫的公民大會和長老議事會具有古希臘氏族社會的特征,而史詩中希臘部落英雄作為氏族貴族擁有奴隸等內容的描寫,則反映了氏族瓦解向奴隸制過渡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

其次,史詩熱情歌頌了英雄們的勇敢、智慧、剛毅、頑強和崇高的榮譽感、責任感,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奧德修等人物。這些英雄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的個性?!兑晾杭o》中希臘方面主要英雄阿喀琉斯兇猛頑強,驍勇善戰,暴烈任性,對自己的部落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榮譽感。特洛亞方面的主要英雄赫克托耳,為了保護自己的城邦,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秺W德修記》中的奧德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英雄人物。

再次,荷馬史詩中已經表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一是熱愛現世生活。古希臘人也有關于冥府和樂土的觀念,但談得極少,他們不太考慮來生的問題,他們的希望在人間。二是肯定人的力量。古希臘人的思想是受到命運觀和神話觀念支配的。但是在史詩中,人并不是一種消極的因素,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力量。三是歌頌了勞動。例如赫維斯托斯鍛造甲胄的場面描寫,就是一首勞動的頌歌。

荷馬史詩的藝術成就:

史詩中已出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最基本的創作方法的因素。史詩中人神交戰,表現出幻想與現實的彼此輝映,超自然現象描寫與社會生活具體描寫的相互交織?!兑晾杭o》有著對戰爭的具體描寫,對于事情的完整敘述?!秺W德修紀》中描寫海上經歷的部分富有浪漫的幻想,家庭生活的部分有寫實的特點和抒情的氣息。

史詩結構巧妙完整。作品沒有從頭至尾敘述十年的戰爭。而是采用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個人物、一個事情、一段時間上?!兑晾杭o》寫最后一年五十一天的事情,而比較具體描寫的也只是

四、五天的事情,圍繞“憤怒”的主題?!秺W德修紀》也把十年漂泊壓縮在四十天,而具體描寫只有五天。結構上比《伊利昂紀》復雜一點。漂泊和求婚兩條線索平行交織。另外還采取倒敘方式,聽來親切動人。

第二章 中世紀文學

簡述題:

1、 結合具體作品闡述《列那狐的故事》

答:《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紀城市文學代表作。 作品假托動物世界的故事,實際上表現的是人類的社會。列那狐對伊桑格蘭狼的斗爭是貫穿始終的主線。

列那狐的形象體現了市民階級的雙重性:一方面它和獅王、狼那樣的大權貴進行斗爭,表現了市民階級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它也欺凌殘害弱小者,表現了市民上層與下層之間的矛盾。

論述題:

1、試述《神曲》的兩重性

答: 《神曲》包括《地獄》、《煉獄》、《天堂》三部曲,是意大利詩人但丁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極復雜的詩歌,全書的情節充滿了寓意,但是作品的主題思想是相當明確的:在新 2 舊交替時代,個人和人類怎樣從迷惘和錯誤中經過苦難和考驗,到達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圍繞著這個中心思想,《神曲》廣泛地反映現實,給中古文化以藝術性的總結,同時射出了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

《神曲》中反映出但丁世界觀上的矛盾。在政治上,但丁渴望祖國能實現正義與和平,但又把希望寄托在純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羅馬皇帝身上。

在哲學觀點上,他通過維吉爾的話肯定理性的局限:“誰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夠走遍三位一體的神所走的無窮的道路,誰就是瘋狂。”然而,又通過尤利西斯的話,認為人類“生來不是為了象獸一般活著,而是為了追求美德和知識。”這是人文主義思想。

在生活態度上,他一面把現世生活看成是來世永生的準備,把代表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另一方面,詩中主要還是表現了他對現世生活的興趣。

在對待詩中人物的態度上,他一方面根據教會的道德標準,把保羅和弗蘭齊斯嘉作為犯淫亂罪的人放在地獄里,但同時又對他們的命運極度同情,以至暈倒過去。維吉爾作為異教徒,被放在地獄外圍“懸獄”里,不能升天國,可是但丁把他選為游歷地獄和煉獄的向導,稱他是“拉丁人的光榮”、“其他詩人們的榮譽和光明”、“智慧的海洋”,對他懷有無限的尊敬和熱愛。對于“懸獄”里的其他希臘和羅馬詩人、哲學家、政治家等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敬意。凡此種種矛盾,都是但丁作為中世紀的最后一個詩人、新時代的最初一個詩人的矛盾。

在藝術方法上,《神曲》具備了中世紀文學的一般特色,又表現出近代文學的新的藝術特色。

《神曲》采用了中古文學常用的象征、寓意、夢幻的手法,書充滿了象征和寓意?!渡袂返乃囆g結構嚴密,全詩分為《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各篇長短大致相等。所有這些勻稱的結構是建立在中古關于數字的神秘意義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從作品本身的內在必要性產生的。

然而,《神曲》對于地獄、煉獄、天國的描寫不象中古一般文學作品那樣模糊混亂,而是構思明確、想象豐富。三個境界的性質不同,因而色調也各不相同。作品對自然的描寫也極富畫意,足見但丁對自然美的敏感。這一點也是他作為新時代詩人的特征。另外,《神曲》是用意大利民族語言撰寫的,這打破了正統的用拉丁文寫作的慣例,對于解決意大利的文學用語問題和促進意大利民族語的統一起過很大的作用。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個民族詩人。而這一點也是近代文學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簡述題:

1、分別簡述“四大悲劇”的內容、主題和藝術特色

答:“四大悲劇”是莎士比亞悲劇創作的主要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哈姆雷特》,其他三部是《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哈姆雷特的形象已成為世界文學中著名的藝術典型之一。

《奧賽羅》是一出人文主義理想幻滅的悲劇。

《李爾王》表現了金錢權威和人文主義者向往的真正的愛、真誠、理性和社會正義之間的沖突。

《麥克白》揭發了險惡的野心,宣揚仁愛的思想。

因此,悲劇主要寫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和理想的破滅,描寫主人公的外在斗爭和內在矛盾。 3 這表明莎士比亞開始意識到人文主義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不可調和性。

2、簡述《堂吉訶德》小說以及堂吉訶德形象

答:《堂吉訶德》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重要作家塞萬提斯創作的著名小說。

作品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訶德的形象。

堂吉訶德是一個矛盾復雜的人物,作者刻畫了他的可笑、可悲、可愛的性格。他已成為世界文學中一個著名的典型。

《堂吉訶德》標志著歐洲長篇小說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論述題:

1、試析哈姆雷特悲劇的根源

答:對哈姆雷特來說,愛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懷疑他對奧菲利亞的愛,這對他顯然有失公允。我們不認為在莎士比亞的創作動機中哈姆雷特是一個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從不延宕(殺波爾紐斯,殺兩個朋友,在奧菲利亞的葬禮上一躍而出)。也許把造成這一結果歸為兩點恐怕更合情理。

一,對母親的愛。所以說,弗洛伊德的解釋是有其價值所在的。劇中哈姆雷特往往將奧和葛并舉,可以看出母親失貞一事給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陰影。這倒并不是說他的叔父做了他潛意識渴求的事,以至于心慈手軟,被自己唬住,而在于母親改嫁這件事令他無法再相信女人。這種透徹的了悟又是和愛女人的欲望糾纏在一起,以致痛苦萬分,手足無措。

二,正如有的沙評家稱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亞無法對如此巨大的題材加以把握。這里有幾條證據,如哈姆雷特的對于演戲的大段評說,諸多地方是為了表現劇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對社會的褒貶(這在古典主義作家那里是無法想象的),再如,同時要表現母子關系,愛情關系,又要表現復仇,勢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開頭的判斷,我們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場景,他說的是有關丹麥繼承權的問題。設想一下,如果整出戲發生在羅密歐身上,那么他臨死時,不是抱著母親就是呼喚著奧菲利亞的名字。所以說,把這部戲理解成社會批判據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畢竟,也許我們忽略了這一點,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將繼承王位的。

第四章 十七世紀文學

簡述題:

簡述《偽君子》中的達丟夫形象

答:《偽君子》的中心人物是達丟夫。他是17世紀法國封建貴族和教會勢力的化身,是一個假虔徒、偽君子的典型。莫里哀集中筆力,通過答丟夫言行表里的矛盾,逐層剝析這個偽善者的本質。

首先,通過前三幕的沖突,作者揭示出達丟夫不是什么苦行僧,而是一個貪食、貪財、貪色之徒。

其次,作者進一步撕破他偽善的畫皮,暴露其狡黠、奸刁的特性。 最后,作者揭露了達丟夫偽善的危害性。

第五章 十八世紀文學

簡述題:

1、結合具體作品闡述《新愛洛伊斯》

答:《新愛洛伊斯》是法國激進的啟蒙作家盧梭所作的書信體小說。 作品通過描寫貴族小姐尤麗與平民家庭教師圣·普樂之間的愛情悲劇,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批判了封建等級制度。

作品重視感情的描寫,并有許多情景交融的篇章,表現了強烈的個性解放精神。

2、結合具體作品闡述《陰謀和愛情》

答:《陰謀和愛情》是十八世紀德國偉大文學家席勒青年時代創作的市民悲劇。

作品通過貴族青年斐迪南與平民之女露易絲的愛情悲劇,寫出了平民與特權貴族的矛盾沖突,被稱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性的戲劇”。

論述題:

1、試論浮士德形象的哲學意義

答:《浮士德》描述浮士德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悲?。褐R悲劇、愛情悲劇、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悲劇。通過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初期西歐資產階級上升時期進步人士不斷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熱愛生活的過程,描述了他們的精神面貌。

浮士德是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浮士德在尋求真理和人生意義的過程中,表現出一種不斷追求、勇于實踐、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些精神內涵集中表現了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 通過浮士德的知識悲劇,歌德回顧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覺醒過程。浮士德在中古時期的書齋里覺醒,面對歡樂的人群,大聲吶喊:“這兒我是一個人,我敢是一個人!”而且強調行動,把《圣經》里的“泰初有道”譯成“泰初有為”,對一切都采取積極的態度。在愛情悲劇中,浮士德對愛情的歡愉的追求,曾經是早期人道主義者熱情歌頌的主題。然而浮士德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他從個人的愛情悲劇中走出來,是一次精神上的升華,由小我走向大我。政治悲劇反映了成熟的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及其對封建王權又斗爭又妥協的雙重性。美的悲劇是對資產階級藝術道路的回顧和反思,海倫的消逝表明了從古代藝術中尋求美的理想的破滅。事業悲劇則反映了啟蒙學者肯定人用自己的勞動改造社會、建立理性王國的主張。這樣,浮士德在從個人的天地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幾度磨練,幾經失敗,最終在自由勞動中認清了生活的意義:“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的自由,然后才能夠作自由與生活的享受。”總之,浮士德的經歷是對于三百年的資產階級思想發展史的回顧和總結,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知識分子的藝術概括。

浮士德的性格充滿矛盾。他曾經解剖自己的內心說:“有兩種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個要想同另一個分離!一個沉溺在迷離的愛欲之中,執拗地附著這個塵世,另一個要猛烈地離去凡塵,向崇高的靈的境界飛馳。”這是說,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馳糜的一面。但以前者為主導。卑俗的一面使他常為靡菲斯特所誘惑,但向善的主導面又決定他終能戰勝誘惑,走向新的境界。因此,他能夠不斷克服弱點,實現自己的追求。浮士 5 德身上的“靈”與“肉”、“善”與“惡”的矛盾,與外界的矛盾,體現了歌德的辯證法思想,也揭示了人類自身的復雜性和真實性,同時反映了人類探求真理的艱巨性。 浮士德形象的意義在于向人們指出了一條精神凈化,為追求崇高理想而奮斗不息的偉大道路。

第六章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

簡述題:

1、簡述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征

答:浪漫主義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西方文學的主潮。浪漫主義的一個最突出,最本質的特征是它的主觀性,即偏重于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浪漫主義作家由于對現實強烈地不滿,把精神生活看作是同卑俗的物質實踐活動相對抗的唯一的崇高價值,因而著重描寫作家的個人主觀世界,對景物的內心反映和感受。英國的華茲華斯說:“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法國的喬治·桑說:“藝術不是對現實的描繪,而是對理想真理的探索。”因此,詩歌是他們的主要體裁,浪漫主義作家大多數是詩人,主要成就是抒情詩。

浪漫主義文學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對大自然的歌頌。他們在作品中著力描繪大自然的景色,注重人與自然的詩意的統一。由于浪漫主義作家對資本主義文明和城市工業化的厭惡,積極響應盧梭的“返回自然”的口號,在作品中通常以大自然為背景,或者以它為描寫對象。他們經常把大自然的“美”和現實的“丑”加以對比,自然景象和作家自己的或作品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緊密聯系著,大自然被看作他們精神上的寄托。

浪漫主義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將中世紀宗法社會理想化。浪漫主義(Romanticism)這個名詞來源于中世紀的“浪漫傳奇”(Romance),即中古歐洲盛行的英雄史詩和騎士傳奇、抒情詩。浪漫主義運動中提出了“回到中世紀”的口號。在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運動都是從收集中世紀民間文學開始的。由于中世紀民間文學不受古典主義清規戒律的束縛,具有想象豐富、情感真摯、表達方式自由以及語言通俗的特點,所以浪漫主義作家把它作為自己創作的借鑒和楷模。

浪漫主義喜歡用夸張、對比的手法,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浪漫主義作家喜歡寫異國情調,尤其是對東方和美洲的追尋。他們認為這些地方尚末受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那里絢麗多彩的異國情調,對于資本主義枯燥無味的日常生活,是一種富有詩意的對照。浪漫主義作家還常常在作品中描述異乎尋常的情節、自然環境和人物,以對抗庸俗的現實生活。作家采用對比夸張的手法,對抗古典主義的平衡對稱。

2、簡述《恰爾德·哈洛爾德》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答:《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1812,1816,1818)是一部長篇敘事詩,一共分四章。前兩章發表于1812年,是拜倫的早期代表作。當時風靡全英,詩人自稱“一夜醒來,發現自己已經成了名人”。后兩章則是詩人被迫流亡后的作品。長詩主要是通過青年貴族恰爾德·哈洛爾德的游歷反映了拜倫自己在旅途中的見聞,反映了歐洲十九世紀初葉的重大歷史事件。 第一章開始,貴族青年恰爾德·哈洛爾德已經厭倦了生活,感到苦悶和孤獨,他離開英國,作為一個“憂愁的流浪者”前往歐洲大陸旅行。詩中充滿了大量自然美景色的描寫,也反 6 映了拿破侖鐵蹄下當地人民的苦難。在西班牙的見聞是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內容是贊揚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戰爭。

第二章寫哈洛爾德來到當時在土耳其鐵蹄下的希臘,基本抒情主題是詩人悲嘆在土耳其統治奴役下的希臘的悲慘命運。“美的希臘!光榮的殘跡,使人心傷!逝去了,但是不朽,偉大,雖已消亡!”詩人還認為希臘人民必須自己起來進行斗爭,從而獲得自由,任何依賴思想都只能是一種幻想。“世世代代做奴隸的人們!你們知否,誰要獲得解放,就必須自己動手,„„”。

長詩第三章寫詩人在比利時和瑞士的觀感?;緝热菔前輦悓W洲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的思考與評判。詩人以無比深沉的心情,與大自然作精神交流,感嘆世界偽善和人生的空虛,憑吊滑鐵盧戰場,詠嘆拿破侖的命運。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畔,追憶啟蒙主義學者伏爾泰和盧梭,熱情謳歌反抗一切形式的壓迫的自由精神。 第四章的主題集中在意大利,詩人試圖用意大利古代的光榮,啟發當今在奧地利統治下的人民對屈辱的悲慘命運進行反抗。詩人熱情地期待著意大利民族革命的爆發。

長詩的基調是熱愛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號召斗爭。長詩以哈洛爾德來串聯長詩的情節線索,用抒情主人公構成詩人主觀感情的內在脈絡。哈洛爾德的形象有詩人性格和生活的特點,是“拜倫式英雄”的雛形。他對周圍現實深刻不滿,感到苦悶和孤獨。高傲的性格使他離開英國以及虛偽庸俗的人群,懷著深深的憂傷前往歐洲大陸旅行,尋求解脫。這個形象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上一部分貴族青年的精神面貌。詩人深切地感到哈洛爾德不能表達他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因此,詩人經常以抒情主人公的姿態出現在長詩中,插入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抒情獨白以彌補哈洛爾德性格之不足。哈洛爾德與抒情主人公相輔相成,互相襯托,體現了詩人思想感情的整體。這也是長詩的一個重要的藝術特色。 另外,長詩結合了敘事和抒情兩者之長,詩人不斷地在敘事過程中插入向讀者直抒胸臆的詩句,加強了長詩的藝術感染力,詩人的注意中心不在于敘事而在于抒發自己熾烈的感情。

論述題:

1、試述《悲慘世界》中的人道主義思想

答:《悲慘世界》(1862)是雨果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之一。小說分五部,以冉阿讓一生的經歷貫穿全書。小說的結構龐大,枝葉繁復,但整個小說突出了一個中心問題:窮苦人的悲慘的命運和處境。小說主要通過冉阿讓、芳汀、珂賽特三個人物的不同遭遇,批判了資產階級的道德和法律。他們的命運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失業、賣淫和兒童的流離失所。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序言中說:“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女子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冉阿讓本來是一個善良淳樸、熱愛勞動的工人,但失業和家庭負擔逼迫他偷了一塊面包,結果是十九年苦役。雨果對此向社會憤慨地提出了一連串的責問:“愿意工作,但缺少工作,愿意勞動,而又缺乏面包,首先這能不能算他嚴重的過錯?”“犯了過失,并且招認了,處罰又是否苛刻過分?”“這種做法的結果,是否構成了強者對弱者的謀害,是否構成了社會侵犯個人的罪行?并且這種罪行一直繼續達十九年之久?”同樣,雨果筆下的芳汀原來也是一個天真純潔的少女,但受人欺騙有了私生子,結果被工廠開除。為了女兒活命,不得已把自己美麗的頭發和一對潔白的門牙出賣。仍然走投無路,最后被迫淪為娼妓。“芳汀的故事說明了什么呢?”雨果回答說:“社會造成了一個奴隸,即一個娼妓。”小珂賽特的悲慘處境更令人同情。雨果在指出不幸者的總的原因是現代社會的“文明”后,著重表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律對勞苦人民的迫害。在小說中集中體現法律的冷 7 酷和殘暴的人物形象是沙威。他是資產階級國家的鷹犬,他象不祥的陰影始終籠罩著芳汀和珂賽特的生活,象幽靈一樣緊緊追逐著冉阿讓。他身上只有“尊敬官府,仇視反叛”這一信條和迫害“違法者”的狂熱,雨果突出了這個人物的職業特點,力圖把他寫成令人憎惡的法律的化身。

雨果在小說中不僅提出了社會問題,還提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即宣揚以“仁愛”、“慈善”為核心的人道主義思想。小說中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讓這兩個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集中體現了這一思想主張。

雨果用了整整兩卷的篇幅描寫米里哀主教。米里哀主教是一個不同于一般的教會人物,此人德高望重,一生盡力為貧苦和不幸的人們造福。他把府邸獻出來充當醫院,自己搬到破舊的房子里住。他把大筆薪俸和津貼拿來救濟窮人,自己過著清苦儉樸的生活。他指責政府向窮人征收門窗稅是“拿空氣做買賣”。主張興辦義務教育以開發民智。米里哀是一個披著主教道袍的人道主義者。他收留冉阿讓,以德報怨,以仁慈感化他。主教的寬容和饒恕使一心要報復社會的冉阿讓立志為善。

雨果通過這個情節說明仁愛感化是改造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冉阿讓后來處處仿效主教。他成了市長后,他的善舉不僅使蒙特漪小城繁榮富足,窮人的生活有了保證和改善,社會風氣也日益淳化,而且他的憐憫同情消除了芳汀的誤解,他的舍身相助使割風由仇恨而變成感恩。特別是對待沙威,他也象主教一樣以德報怨,終使沙威“人性”復活,最后精神崩潰而投河自盡。雨果以此表明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虛弱以及它的破產、失敗。

第七章 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

簡述題:

1、結合具體作品闡述《人間喜劇》

答:《人間喜劇》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創作的一系列小說的總稱。其中代表作有《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幻滅》等。

《人間喜劇》是一部封建貴族的衰亡史,也是一部資產階級發跡史,同時還暴露了資產階級金錢道德的丑惡和它對社會的腐蝕作用。 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

2、結合具體作品闡述“社會問題劇”

答:“社會問題劇”,十九世紀挪威著名劇作家易卜生創造,他的作品觸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婦女、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問題,筆鋒犀利,貫穿著強烈的批判精神。

代表作有《社會支柱》《玩偶之家》《人民公敵》等。易卜生是歐洲現代戲劇的創始人。

論述題:

1、試析《紅與黑》中于連形象的意義

答:《紅與黑》的主人公于連是王政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個人奮斗者的典型。他的性 8 格交織著反抗性和妥協性的矛盾沖突。小說通過于連生活的三個階段刻畫了他的性格發展變化。

于連出生于一個鋸木廠主的平民家庭, 聰穎好學,才情橫溢。由于受啟蒙學派著作的影響和對拿破侖的熱烈崇拜,他這個政治上無權、社會地位卑下的平民子弟,對壓制他的上層統治者抱著極大的仇恨,強烈要求打破現狀,謀求出路。他原想以拿破侖為榜樣,憑借自己的才能走上成功之路??墒?,拿破侖垮臺了,波旁王朝復辟。那種穿上“紅”軍裝,建立功勛于戰場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教會的“黑”長袍轉而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于是,于連不信天主教卻走上當神父的道路;仇恨貴族卻混跡于上層社會。由此導致了他性格上種種矛盾沖突,直至其生命的最后。

經西朗神父介紹,于連先是到維立葉爾城德瑞那市長家做家庭教師。這時的于連高傲自尊,反抗等級觀念。德瑞那市長的等級觀念是很頑固的,他認為凡是在他家拿工錢的都是奴仆。他粗暴、傲慢的態度經常刺傷于連的自尊心,激起了他的反抗和報復心理。于連對德瑞那夫人的感情,最初就是占有欲、征服欲的表現,是由他對貴族階級進行報復和反抗的心理導致的。但是,后來于連對她的感情由假到真,由淺入深。最后,于連身陷囹圄時才悟到:德瑞那夫人是他一生中最敬慕的一個女人,因為她曾經“象慈母般地對待過他”。

由于和德瑞那夫人的私情敗露,于連不得不離開維立葉爾城,來到貝尚松省神學院。于連在這里沒有了起初的公開反抗和高傲,而代之以偽飾。神學院里陰森恐怖,如同人間地獄。于連厭惡這個環境,但為了在這個環境里求得發展,他就處處小心謹慎,偽裝虔誠苦行。正當于連偽裝虔誠、孜孜以求的表現,博得了彼拉院長的好感,被提拔為神學院的輔導講師時,神學院內教派斗爭復雜,彼拉院長被迫辭職,于連遂也離開了神學院,來到巴黎木爾侯爵府。

木爾侯爵府的生活是于連人生的最后一個重要階段。起初于連保持人格尊嚴,后來漸趨冷酷狡猾,最后走向妥協。

在這里,于連和瑪特爾小姐的關系,充分反映了他性格的變化。開始時,他認為瑪特爾美麗狂傲,所以用不予理睬的傲慢態度來對抗貴族的歧視,保持著自己的平民意識。當瑪特爾小姐愛慕他的才華和儀表,并主動寫情書約他午夜幽會時, 他仍然疑心重重,擔心是圈套,僅僅為了顯示自己不是懦夫,才冒險赴約。后來為了降服瑪特爾,他采用了“迂回戰術”——表面上取悅花菲格元帥夫人,以此刺激瑪特爾。當于連終于征服了這位頭腦發熱的貴族小姐,迫使木爾侯爵不得不接受這個既成事實時,他的思想實際上已經背離了平民階層。

同時,由于自己的才干和努力,于連受到了木爾侯爵的賞識和重用。侯爵給了他十字勛章,這使他感恩戴德,決定“要按照給我勛章的政府的意志而行動。”后來,木爾侯爵讓他參加秘密會議。他想到自己被拉進了一個陰謀,但“即使有危險,為了侯爵我也應該。”這樣,于連不知不覺地充當了復辟活動的工具。這在于連短暫而悲劇性的一生中是最不光彩的事。這些思想和行為都表現了于連作為平民階層的反抗性逐漸削弱了,不自覺地走向妥協。

正當于連躊躇滿志、扶搖直上之際,德·瑞那夫人的“揭發信”斷送了他美妙的前程。他在狂怒之下開槍打傷了德·瑞那夫人,因此被捕入獄。于連的晚節是可貴的。在他入獄之后,他終于認識到:他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并不在于開槍,而在于要突破等級制度。貴族階級最終不能容忍他超越等級制度的藩籬、躋身于上流社會的行列。他在法庭上的一段慷慨陳詞就是一個平民青年對黑暗社會的強烈控訴。于連最后拒絕上訴,拒絕懺悔,以示最后的反抗。

于連的悲劇概括了王政復辟時期一代青年的苦悶與追求,反抗與妥協,探索與失敗, 9 具有極大的典型意義。

2、試析《高老頭》中拉斯蒂涅形象的意義

答:《高老頭》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在《人間喜劇》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內容展示了《人間喜劇》的中心圖畫;其藝術成就標志著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風格的成熟。

拉斯蒂涅是一個從破落貴族子弟轉變為資產階級野心家的典型。他從外省來到巴黎學法律,目的是想“出人頭地”。他想利用種種機會爬進上流社會,不惜卑躬屈膝,結納權貴。后來憑兩個貴婦人鮑賽昂子爵夫人和紐沁根太太的援引混入上層社會成為一個花花公子,從而飛黃騰達起來。拉斯蒂涅這個人物性格的轉變,是通過“三課”而完成的。

他的遠房表姐鮑賽昂夫人給他上了第一課。鮑賽昂夫人是王政復辟時期的名門貴婦的典型。小說中這個人物出現時,適逢情場失意。她被洛希斐特小姐用2二十萬法郎利息的陪嫁,奪走了她多年的情夫阿瞿達侯爵,即將離開上流社會。鮑賽昂夫人對金錢勢力有所認識,同時她聰睿的頭腦使他看清了時勢的變化。因此,她半是控訴、半是哀怨地對拉斯蒂涅說:“拉斯蒂涅先生,你得以牙還牙地去對付這個社會„„你越沒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的打擊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當做驛馬,把它們騎得筋疲力盡,到了站上丟下來,這樣你就能達到欲望的最高峰。“這完全是利己主義的人生法則。

接著,逃犯伏脫冷給他上了“社會教育”的第二課。伏脫冷和拉斯蒂涅同住在伏蓋公寓。他是個黑社會頭目,逃亡的苦役犯,因受官方法律制裁而同資產階級對抗。他慫恿拉斯蒂涅追求維多莉,答應借故殺死維多莉的哥哥,使維多莉繼承她父親的百萬家財,但以事成后拉斯蒂涅給他二十萬法郎作為條件。然而,伏脫冷又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反面人物,他既是社會罪惡的制造者,又是社會罪惡的揭露者。由于他闖蕩江湖,飽經坎坷,這使他熟諳社會底蘊,深知人間不平,所以他對社會本質的揭露切中要害。他把“挖掘過人生之后“的”經驗“傳授給拉斯蒂涅:“你知道巴黎的人怎樣打出路來的”,“在這個人堆里不像炮彈一般轟進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鉆進去。清白誠實是一無用處的。”“要搞大錢,就該大刀闊斧地干,„„要作樂,就不能怕臟手,只要你事后洗干凈„„所謂的道德,就是這一點。”這番話使拉斯蒂涅聽得目瞪口呆。雖然他拒絕了伏脫冷的建議,但他并非不同意伏脫冷對于社會的看法。

高老頭之死,使拉斯蒂涅完成了他的“社會教育”。高里奧老頭在大革命前是個面粉商人,靠面粉投機成為一個擁有二百萬財產的暴發戶。他有兩個女兒,大女兒阿娜斯太齊嫁給貴族雷斯多伯爵,小女兒但斐納嫁給銀行家紐沁根。高老頭十分疼愛兩個女兒,把大部分財產都給了她們,自己只留下一點生活費用,住在伏蓋公寓里。兩個女兒過著腐化墮落的生活,常常來榨取父親最后一點養老費。等到高老頭把錢貼光,女兒、女婿都不愿再接待他。他臨死前才意識到:女兒已不需要他,因為他已經沒有錢了。他喊道:“錢可以買到一切,也可以買到女兒,啊!我的錢到哪兒去了。”高老頭下葬時,兩個女兒、女婿都沒有來送他。“檸檬干了,那些女兒就把空殼扔到街上完事。”拉斯蒂涅自始至終目擊了這場戲的演進,他料理完高老頭的喪事,在他的墳前“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淚”。他站在公墓的高處,以一個征服者的眼光俯瞰巴黎的上層區域說:“現在咱們來來拼一拼吧!”至此,拉斯蒂涅完成了性格的轉變。

《高老頭》通過拉斯蒂涅等幾個主要人物的命運,展現了《人間喜劇》的中心圖畫。鮑賽昂夫人的盛衰史,形象地說明了復辟時期階級關系的變化,貴族階級的衰亡和資產階級的得勢,高貴的門第敵不過金錢的力量,愛情被金錢破壞。高老頭的悲劇揭露和控訴了金錢毀滅人性、破壞家庭關系的罪惡,金錢取代了親情。拉斯蒂涅性格的轉變過程更能說明金錢的腐蝕作用,反映了貴族階級的衰亡,資產階級的興起。

10

3、從《雙城記》看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

答:

一、《雙城記》(1859)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作品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題材來影射英國現實,其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小說形象地揭示了法國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義性,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但是,作者也反對暴力革命,極力描寫群眾力量的瘋狂性和盲目性。這體現了作者對法國大革命和革命者的矛盾態度。

二、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作者認為應當用仁愛寬恕、利他主義、自我犧牲的精神來消除仇恨,進而拯救整個社會。小說中的梅尼特、代爾那、卡爾登等人物形象即體現了作者的這一主張。

梅尼特是小說的中心人物。狄更斯以他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統治階級提出了控訴,又以他的仁慈博愛來調和社會矛盾。他是狄更斯筆下理想的人道主義典型。

代爾那是狄更斯理想的具有仁愛精神和民主思想的青年貴族形象。作者通過這個人物給統治者樹立榜樣,要他們象代爾那那樣放棄剝削,進行道德修養,從而緩和階級矛盾,防止階級斗爭。

卡爾登這個人物帶有浪漫主義幻想色彩,是人道主義精神極致——利他主義的化身。作者用卡爾登的自我犧牲的“博愛”精神與革命的“恐怖”行為相對照,用卡爾登的“仁慈”和革命群眾的“殘酷”相對照,進一步宣揚了以德報怨的人類博愛思想。

三、《雙城記》正是通過描寫代爾那那樣的仁慈博愛、自動放棄財產和特權的貴族;梅尼特那樣寬恕、對仇敵也不報復的平民;卡爾登那樣的利他主義、為了別人的幸福不惜犧牲自己性命的青年,來宣揚用人道主義救世的主張,這些主張體現了狄更斯的溫和的人道主義特色。

4、試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及其悲劇根源

答:《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重要作品。小說通過安娜的愛情悲劇和列文經濟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劇,表達了作者對新舊兩種制度的批判和對理想社會、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

安娜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貴族婦女形象。造成安娜愛情悲劇的內在因素是她獨特的個性。安娜的感情強烈而真摯,有深刻豐富的內心世界,而這美好的素質卻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縛著。當她還是少女的時候,就由姑母作主,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省長卡列寧??袑幙菰锓ξ?,感情貧乏,主要興趣在官場。對她來說,妻子不過是件附屬品。安娜同這樣一個人生活在一起,不知愛情為何物。和渥倫斯基的相遇,喚起了她那長期受壓抑的處于沉睡狀態的愛的激情。她的天性決定了她無法欺騙自己,不能過那種虛偽的生活,“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愛情”。

安娜義無反顧地去追求屬于自己的生活。她拒絕丈夫的勸說,反抗丈夫的阻撓,沖破社會輿論的壓制,公開與渥倫斯基一起生活。然而,在她盡情享受愛的幸福與生活的歡樂之后,對兒子的思念之苦和來自內心的譴責之痛逐漸使她難以忍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恐懼感和危機感愈演愈烈。失去了一切的安娜想從渥倫斯基身上找回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種不顧一切的愛,而渥倫斯基對安娜的“反常”則越來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極為慘重的打擊。她的獨特的個性是把愛當作生命,她的生是為了愛,她的死也是為了愛,這是由她的性格所決定的。

造成安娜愛情悲劇的外在因素,是虛偽的上流社會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在上流社會,妻子欺騙丈夫,丈夫欺騙妻子的事屢見不鮮,但只要表面上保持“體面”,即丈夫和妻子 11 保持虛偽的“正常”關系,就算合乎常規和體統。安娜是個感情真摯的人,她不愿意過那種虛偽和欺騙的生活,所以毅然離開卡列寧,和渥倫斯基結合。因此,上流社會不能容忍她公開與丈夫決裂和不“體面”的行為,對她進行了嚴厲的懲罰,敵視她、侮辱她,對她關上了社交大門。安娜在臨死前恨恨地說:“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這也是托爾斯泰對那個社會所作的判決。

外國文學范文第4篇

清末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 ?老殘游記?、?孽花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初唐四杰和其代表作?楊炯《從軍行》盧照鄰《長安古意》王勃《滕王閣序》駱賓王《鵝》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

竹林七賢,建安七子分別都有誰?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 新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是? 《難夫難妻 《橋》

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

四大吝嗇鬼是? 夏洛克(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阿巴貢(莫里哀《慳吝人》)

葛朗臺(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 潑留希金(果戈里《死亡魂》

古希臘三大悲劇之父及其代表作

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死账埂抖淼移炙雇酢?,歐里庇《美狄亞》。

《神曲》是誰所寫?分為哪幾個部分?《神曲》作者但丁分為《地獄》、《煉獄》、《天堂》

新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留下他打老蔣》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

首部在競賽信國際A級電影節獲大獎的中國電影是?獲的是什么獎? 《紅高粱》1988年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有?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關漢卿《拜月亭》,白樸《墻頭馬上》,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

茅盾農村三部曲是什么?春蠶秋收殘冬

傷痕文學代表作家作品有什么?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是?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

巴金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山蛋藥派的代表人物是,及其代表作。趙樹理。代表作《李有才版畫》、《小二黑結婚》

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是指誰?湯顯祖{關漢卿}

名次解釋——第五代導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的,張藝謀 陳凱歌

史記的意義是?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是誰?他有什么作品?魯迅,,吶喊,彷徨,朝花夕拾,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處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漢代樂府民歌()標志著我國敘事詩的成熟??兹笘|南飛、木蘭辭。

名詞解釋 古典主義

流行于17世紀和18世紀前半期歐洲君主專制時期的文藝思潮或文藝流派。其特征為:在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上,把古希臘文學藝術作品視為必須效仿的最高典范,從中吸取創作經驗,并賦予它們新的歷史內容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明史》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誰?都有哪些作品?秘魯作家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代表作《城市與狗》„

美國總統稱她是“寫了一本書,發動了一場戰爭的婦人”。‘她’是誰?說的是哪部作品?

美國的斯托夫人、書是《湯姆叔叔的小屋》、說這句話的人是林肯

雙城記》的作者是誰?“雙城”是指哪雙城? 呵呵 狄更斯 巴黎倫敦 這是最偉大的時代 。。。

樓下 古代四大刺客是誰

聶政、荊軻和要離,專諸:魚腸劍

、《紅與黑》的“紅”代表什么?“黑”又代表什么? 紅代表革命力量,黑代表封建階級。

電影誕生于哪年哪國?

1895年12月28日誕生于法國

列舉三個獲得柏林電影金熊獎的華語電影作品及其導演名字

李安,陳凱歌,吳宇森。張藝謀《紅高粱》王全安《圖雅的婚事》謝飛《香魂女》、

鞏俐憑借主演的《紅高梁》榮獲了1988年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栋酝鮿e姬》榮獲了1992年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肚锞沾蚬偎尽窐s獲了《1993年第43屆嘎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中國畫的形式?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世界三大戲劇體系分別是布萊希特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梅蘭芳體系

桐城派代表作家方苞,劉大魁

現代戲劇之父和他的代表作 易卜生,《玩偶之家》„„

太康文學里的“三張”張協,張載,張亢 “二陸”陸機,陸云 “兩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俄羅斯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有哪些,作者是誰?

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萊蒙托夫的畢巧林、屠格涅夫的羅亭、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等

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指的是?雨果

閱微草堂筆記 是誰的?紀曉嵐、 紀昀

現代小說之父是誰?司湯達

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契柯夫、莫里哀、歐亨利,

我國古典十大悲劇

世界上三大男高音、現代舞的創始人.現代舞之母是鄧肯。三大男高音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

京劇四名蛋: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四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元曲四大家,蘇門四學士

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

《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

吳中四杰:高啟,楊基,張雨,許口

東西方“畫圣”分別是„樂圣、詩圣

東方畫圣吳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圖》、西方畫圣拉斐爾擅長畫圣母像,詩圣是杜甫、樂圣貝多芬、

米勒三部曲

《播種》、《拾穗者》、《晚鐘》被稱為‘米勒三部曲

北回歸線 黑色的春天 南回歸線-自傳三部曲 還有一個殉愛三部曲

(一)美國迷茫的一代是指那些人,有那些代表作品? (二)愛森斯坦在電影藝術中的不足? (三)新好萊蕪電影的特點。 (四)中國的三橫五縱是那些鐵路。 (五)電磁感應的發現者是誰?

美國迷茫的一代代表海明威,代表作品,(永別勒,武器)(太陽照常升起)。中國三橫。京包包蘭線,攏海線,貴州湘黔浙贛線,五縱。京滬,京廣,京九

愛森斯坦的不足。他的藝術追求走向了極端,對蒙太奇的過分強調,為此忽視了單鏡頭的表現能力。

文藝復興美術三杰

小達芬奇,米開郎祺羅和那個喜歡畫圣母的拉斐兒。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不朽》

五縱還有焦柳線、寶成成昆

我國現代畫家中“,南北二石”是? 二石”指齊白石和傅抱石。

請列舉5個以上的國際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奧斯卡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五神 赫拉,雅典那,特洛伊,阿夫羅狄忒,厄里斯

天神宙斯、天后赫拉、特洛伊是一個種族,海神波塞冬、太陽神阿波羅、智慧女神雅典娜、愛與美之神維納斯、文藝女神繆斯、死神撒那特斯

【影評】

—————————————————平淡中出奇————————————————

——淺析倫敦2012申奧宣傳片

這無疑,是一個申奧大國的傾情訴說——用西方人的節奏、生活方式,還有他們獨特的幽默感。

這部宣傳片,主要目的當然在于宣傳,通過片子的內容,向觀眾傳達他所要宣傳的觀點。那么,內容主題的表達無疑是最重要的,所有的技術手段都在為表現主題而服務

倫敦的這部申奧片,為倫敦帶來了高支持率,對最后的成敗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內容角度看,鏡頭是隨著一個女孩的晨跑貫穿全片的。以此為楔子,展現了奧運在倫敦的影響、倫敦的優點等。

一開篇,鏡頭聚焦在一處,一個跑步者的步伐躍入鏡頭,由此開啟了一天的早晨。循著女孩的路線,我們看到了四處著名的文物遺產,女孩的運動步伐帶給人靈感,隨著這足跡,我們又看到一個殘疾黑人在和白人打籃球,在為進球的一剎而歡呼,再比如,貝克漢姆看到女孩跑過時,找到了填字游戲的答案,當建筑工人看到女孩跑過時,用標桿當撐桿摔得滿臉是泥卻還是笑得燦爛„„

通過這些鏡頭的表現,體育和生活之間充滿了一種生動而妙不可言的關聯。這部4分26秒長的短片,可謂短小精悍,每個鏡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五個國家的申奧競爭中,英國人抓住了IOC委員們對奧林匹克運動未來的理想主義感情,強調為了奧林匹克運動的未來,要讓更多的孩子和年輕人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在片子3分45秒的一組鏡頭中,幾個孩子對女跑者的追逐,還有一個小女孩的幾下后空翻,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

此外,有的一組鏡頭表現了美好的公園聚集地,有的表現了友好而樂于助人的警

察形象,有的表現不同的文化交融,發達的公共交通,厚實的經濟實力等„„幾乎把一

個申辦國應有的完美資質都表現出來。

片中的一大亮點,就是西方人的幽默感。這在申奧會議現場幾乎是一劑催效藥。

試想,在申奧的最后關頭,充斥著嚴肅與緊張的氣氛中,如果有個人站起來謔而不虐地

幽他一默,那一定會令人印象深刻并深有好感的

倫敦的這部申奧片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比如,幾位空姐小跑步的神情及可愛模

樣,配合路旁的一位男子“高深莫測”的眼神,令人忍俊不禁。再比如,一男一女身著

正裝,一臉嚴肅的打來一個手提保險箱時,鏡頭上顯示一行字“Discreet and profes sional security(謹慎而專業地保障安全)”,箱子打開后,里面被“保險”的,是面包和香蕉——一份不錯的營養早餐。再比如,片子最后,那位“撐桿跳”的工人,在沙泥上留下了一個人形坑„„鏡頭上一行“absolutely possional about sport(絕對熱愛運動)”完成了最終的詮釋。

其他4國的申奧片中也不乏這種“笑容渲染策略”,但是不同即在于,其他片子,

把笑容直接的搬上了銀幕,觀眾是在看鏡頭里的人笑,而該片運用幽默感,是在和觀眾

心神交流后,讓觀眾自己領會而不由的發出笑來——兩種哪一個更動人呢?當然是后 者。

片中還選擇貝克漢姆出演部分鏡頭,這位倫敦申奧在英國本土爭取了很多的支持

率。要知道,貝克漢姆和布萊爾被倫敦人稱為“雙D”,而貝克漢姆在“雙D”中永遠排在首相之前。不得不說,做為申奧片的導演,這一人員的選用的確是有見地且有成效 的。 從技術手段來講,該片主要營造給人節奏感、陽光、積極、健康的感覺。片中并無

太多花哨的鏡頭,只是嫻熟的運用一些普通技術,把鏡頭做的自然和諧。

導演主要用到以下幾點:

在拍攝自然景觀時,自然界的顏色較為簡單,也有自然的鋪排,比如大草原廣

袤的綠,上面有一群白白的羊,頭頂是藍藍的天,或如一株盆栽,它有它的生長形態,

泛著茂盛的綠,或枯萎的只有枝干,這時導演只要選好角度調好光,是較容易拍出主體與背景構成的畫面感的。在嘈雜的城市里,很多形態是不具有平衡畫面感的,這時,很需要導演在鏡頭中取舍。本片即是如此,導演采取了很巧妙的辦法,利用畫面的模糊與清晰形成對比,來突出主體,使主體之外的東西模糊為一,形成背景。

舉例來說,23秒時,鏡頭推近,用特寫鏡頭拍人的面部,此時人的面部清

晰,背景模糊連成一片,人們的目光自然而然落在了主體——人的面部上,隨著人物頭 部的運動,主體與背景轉換,這個過程中,人的頭部漸漸模糊至一個黑色背影(逆 光),而原本的背影逐漸清晰——是一座古代建筑、文化遺產,此時人們的注意力自然

而然跟著轉換了。

之后在27秒處,也有一個此類的轉換,在一秒內完成,主體由男人轉向了跑

步的女孩,在片中,此類鏡頭還有多處應用,都是異曲同工之妙。很好的突出了主體,

調動觀眾的眼球跟上了片子的節奏感。

再一點,就是片中隱藏的線性美感。在五個國家的申奧片中,大都用到與奧運

五環相關的線條或色彩。如莫斯科的片中,用五環上的五種顏色分別染成的彩帶與本地

的文化主色調相關,以流線形的彩帶繞動,貫穿全片;再如巴黎的片子中則重用五環色彩。

而倫敦申奧片中雖未明顯強調與五環有何關系,但導演在拍攝中融入了含有運 動元素的線性美感。當一幅畫面中人物的動作較為突出時,人物的運動軌跡就會像一條

隱形的線條。片中這個女孩保持相同的步伐,在每個鏡頭中跑過時,就像一條無形的線,畫在鏡頭上,貫穿于鏡頭中的生活里,帶去了活力與美好的希望,這條“線”與其

說是女孩的軌跡,不如說是運動的軌跡,是奧運的軌跡。

而導演也很掌握角度,雖讓跑步的女孩貫穿片中,卻并未用鏡頭跟近式的跟在

女孩后面去“追隨”她,而是以不同的人,看到這個女孩的不同的地點,以及看到女孩

后不同的反應來進行表現。如果讓我們跟在一個人后面一兩分鐘還好,可用在這5分鐘長的短片,難免會讓人視覺疲勞。導演所選的拍攝角度,不僅僅突出的表現了人們的反

應(即運動帶來的影響),同時也保持了鏡頭的節奏感、新鮮感——因為你不知道下一個看到她的人是誰,會在哪兒,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使片子富有趣味,充滿活力。

另外,導演也注重畫面的平衡感,如在1分53秒時,女孩向右跑過,鏡頭并未

“戀戀不舍”的追隨,而是推近,拍湖面上一個人在劃船左行——一左一右,鏡頭的移

動是片子有了平衡感,類似于此,A鏡頭人物向左,下一個B鏡頭人物運動向右,雖然中間也會穿插一些鏡頭持續一個方向,但總會很快再“偏”回來。這樣避免了長鏡頭的使用,也未讓觀眾的注意力一直向左或向右的單一的追隨,也是一種保持畫面新鮮感的手段,同時也保證了情節的連續性。

無獨有偶,同為2012年的申奧宣傳片,紐約宣傳片也是類似于跑步為線索貫穿其中,但為什么倫敦的片子就深受好評呢?這就是下一點要說的——倫敦宣傳片以平淡真實打動人。

五個國家的宣傳片都看下來,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對比。無論莫斯科、巴黎、紐約還是馬徳里,無不在片中表現國力之強盛,用仰拍、大全景等手段,拍一些恢宏的場面,或精彩的體育賽事剪輯來表現,而倫敦并未刻意地在鏡頭中表現出這些,只是在字幕中蜻蜓點水般的略加描述,相比之下,低調許多。紐約片雖也相對低調,但那千萬人跟著圣火跑到自由女神像前的場面讓人覺得,還是倫敦的片子更貼近生活——這就是倫敦的宣傳片,以“實現自己的運動夢想”為主題,從多元的角度光大五環精神,很好的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

導演在片子的細節也很用心,首先是片子的剪輯,讓片子既有流暢感,又有節奏感;再者是人員的挑選,片中多次出現黑人白人和諧友好的畫面;再有就是人物表演的細節處體現片子的真實性,生活性,如在2分13秒時,女孩從一藍衣男子旁跑過,男子身邊一陣風過,他冷不丁的打了個哆嗦„„

奧運屬于生活,奧運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東西太過渲染,就會變得華而不實。所以,雖然呂克·貝松拍的巴黎宣傳片從電影技術角度講,堪稱大師之作,像好萊塢大片,但就是因為太像好萊塢大片,所以最終也沒能從英國“新月”公司一對毫無名氣的搭檔的小成本制作中獲得一點勝利。

一部真實的生活奧運片,配上國家領導人在演講中至情至理的言辭,再加上國內被調動的申奧熱情,致使很多IOC委員“用心而不是用腦”去投的票。

——他們,獲勝了。

外國文學范文第5篇

基金項目:本文是“秦惠   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英文為Hui-Chun Chin and Tsung-Dao Lee Chines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ndowment (CURE))”資助項目的研究成果。

摘  要:文學經典閱讀的真正作用是增進內在自我的成長,完善人性。讀者通過對文本的分析以及對深層社會內涵的思考,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與人文素養。然而基于文本的文學閱讀方式導致讀者閱讀興趣下降。本文從接受美學理論的視角,以《呼嘯山莊》為例,探究在閱讀中如何更好地體會作品語言特色、人物形象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內涵,進而探討外國文學經典閱讀的新模式。

關鍵詞:接受美學;外國文學;閱讀;《呼嘯山莊》

作者簡介:劉芝鈺(1999.3-),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在讀,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專業。

引言:

文學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經過多年歷史考驗而沉淀下來的精華。經典閱讀對讀者涵養心靈、人格塑造,對社會人文精神的構建、文化的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文素養是個體發展的重要內涵,其提升離不開經典文學作品的熏陶,尤其外國文學經典作品能夠使讀者開闊眼界,增強文化包容性,且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然而基于文本的傳統文學閱讀方式容易使讀者感到枯燥乏味,導致閱讀興趣下降。接受美學理論反對“以作者為中心”的文學解讀觀點,將研究重心轉向讀者自身。因此,研究外國文學經典閱讀方式需要重新考慮文學作品的讀者在閱讀中的地位,從而實現文學作品多元化的闡釋。

一、接受美學理論基礎

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又稱接受理論(Reception Theory),是由聯邦德國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漢斯·羅伯特·姚斯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的美學理論。在此之前,對于文學作品的研究主要著眼于作品本身,如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認為藝術的使命在于提供感觀的愉悅,而非傳遞道德或情感信息。因此基于唯美主義的文學評論多注重對作品本身藝術價值的解讀。不同于傳統美學理論重作品而忽視讀者,接受美學將視角轉向研究文學作品的受眾,即研究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狀態和地位。接受美學反對唯文本趨向解讀文學作品,重視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從讀者接受、體驗作品等角度解讀作者所表達的審美和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1]

姚斯反對將文學作品與社會歷史分開,他認為文學文本和文學作品不同,文學作品只存在于接受主體的審美感受中,受到接受主體即讀者的主觀思想情感支配?;诖擞^點,姚斯提出接受美學理論的一大特征“期待視野”。期待視野是由讀者已有人生經驗和審美經驗轉化而來的關于作品形式和內容的定向性心理結構圖式,即讀者在閱讀作品之前對作品顯現出的形式已經有了定向的期待。期待視野因人而異,且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意味著通過定向的期待,讀者能夠自行解構任何基于特定歷史時期的文本[2]。作品的期待視野給確定作品的審美價值提供了衡量的標準。期待視野是姚斯文學史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意圖在于盡量縮小文學和社會歷史之間的鴻溝,充分發揮讀者在閱讀活動中的作用。

二、基于接受美學視角探究《呼嘯山莊》的審美價值

《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是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最“怪異”的小說之一。小說首次出版于1847年,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作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一員,艾米莉·勃朗特在寫作上極具天賦,對英國文學做出了不遜色于姐姐夏洛特和妹妹安妮的貢獻。評論家指出《呼嘯山莊》是一部以約克郡荒原為背景的“充滿激情和仇恨的極富想象力”的作品。全書描寫了一場荒誕又轟烈的愛情悲劇,圍繞兩代人的愛與恨展現了當時英國社會中畸形的愛戀與扭曲的人性。

從接受美學的視角出發,讀者在閱讀《呼嘯山莊》之前可以搜集維多利亞時期社會背景、“金錢至上”婚戀觀的相關資料,進而與當今社會拜金思想相結合,為作品的整體感知與視界融合打下基礎[3]。通過讀者自身的生活閱歷更深刻地接受、理解作品,加深情感體驗。在閱讀中,讀者發揮其主體地位,加強對作品的整體感知,如讀者可以從希斯克利夫粗魯的口頭語中感受到他殘忍兇狠的性格以及艾米莉·勃朗特獨特的寫作風格。在閱讀中靜心體會小說中對每一個場景、情節、環境、角色等的細節描寫,從而激發讀者對作品多元化的闡釋。以下基于接受美學理論,探究在《呼嘯山莊》閱讀中如何更好地體會其語言特色、人物形象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內涵。

(一)語言特色

《呼嘯山莊》的語言蘊含了濃厚的浪漫色彩,理解作品的語言特色才能更好地體會作品的藝術內涵?!逗魢[山莊》的主要語言表達風格之一即口語和書面語相結合,通過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轉換來展現不同人物的社會地位、教育背景、性格特征。主角希斯克利夫的語言是典型的口頭語言,他陰郁、殘忍、兇狠的性格在他粗魯尖酸的語言中就可以體現出來。在第一章中希斯克利夫與敘述者洛克伍德談論狗咬人時,他說道:“我要是給咬著了,我可要在這咬人的東西上打上我的印記呢?!盵4]從中不難看出他偏執、兇狠的性格以及扭曲的占有欲。希斯克利夫很清楚語言的力量,他用粗魯的語言直擊他人的靈魂深處,不斷向老歐肖、林頓等人施加精神上毫不憐憫的折磨和摧殘,最終實現他的復仇。

而林頓和歐肖兩家作為書中上流社會的代表,在書信以及對話中則使用得體禮貌的書面語。從小說中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穿插使用可以看出希斯克利夫與歐肖、林頓之間矛盾的激化,凸顯了他們的階級地位差距,暗示了在維多利亞時期的愛情悲劇。

除此之外,象征手法在全本小說中隨處可見。象征是借用具體的意象來反映主觀精神世界的手法?!逗魢[山莊》中,自然天氣、山莊的動物植物等都被勃朗特賦予了深刻的象征寓意。從小說的標題來看,“呼嘯”原意為“(風)發出高而長的聲音”,用“呼嘯”來給山莊以及小說命名奠定了小說陰郁詭秘的基調,同時暗示了希斯克利夫如狂風驟雨一般兇狠的性格。在人物姓名方面,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的名字由“heath(荒野)”和“cliff(懸崖)”組成,這兩個意象給人以原始野蠻的直觀感受,同樣與他的性格相呼應。小說中還運用大量天氣描寫來烘托人物情感變化,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5]比如凱瑟琳離開人世的前一晚,初夏的天氣驟變,對那晚暴風雪的描寫不僅為小說增添了怪異的色彩,還體現了希斯克利夫人性的消失:滿腔的仇恨在風雪中滋生至頂端,復仇成為了他所有行動的出發點,寓意深刻。[6]

(二)人物形象

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人物在推動情節、揭示主題方面起到關鍵作用。成熟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必然是豐富的。評論家曾指出希斯克利夫是“善與惡并存”的矛盾體,隨著凱瑟琳的逝去,惡與仇恨才最終吞沒了他殘存的人性。希斯克利夫的悲劇根源在于維多利亞社會對金錢地位的追求。由于他只是個出身低微的棄兒,即使收養他的歐肖先生給他寵愛、凱瑟琳給他狂熱的愛戀,他仍然是呼嘯山莊眾人冷眼欺凌的對象,這給他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錯失所愛使他心中最后一絲人性隨之消散。他帶著滿腔恨意對林頓和歐肖家展開了瘋狂的報復:曾經的仇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成了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主人。然而這復仇并沒有給他帶來快意,希斯克利夫在折磨仇人的同時也在折磨自己。這只殘忍的野獸從哈里頓和小凱瑟琳的相愛中看到了他和凱瑟琳的影子,他對凱瑟琳偏執的愛最終喚醒了他殘存的人性?!熬眠`的人性終于在一個新的空間和時間里復蘇了”[7]不同于其他作品中溫文爾雅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更像一個偏執的瘋子。這一復雜的人物形象更能引發讀者對于愛、恨與人性的深刻思考。

凱瑟琳是《呼嘯山莊》中另一位主要人物。雖然在洛克伍德的視角中她只活在奈麗所講述的故事里,凱瑟琳的形象也已被塑造得生動豐滿。凱瑟琳是希斯克利夫眼中的天使,她是呼嘯山莊中唯一給予希斯克利夫精神慰藉的人,也是唯一能喚起希斯克利夫愛和人性的人。她骨子里的野性和叛逆精神吸引著希斯克利夫,使得兩人墜入愛河。他們的愛是勇敢、自由、隨性的愛,然而這份愛最終輸給了她的自私虛榮。在進入畫眉山莊后,她舍棄了真愛而選擇了家境富裕的埃德加,這一舉動點燃了希斯克利夫的仇恨之火,也最終導致了歐肖和林頓兩家的悲劇。嫁入林頓家的凱瑟琳只能壓抑著自己內心對自由的渴望,她像一只折了翅膀的鳥兒一般郁郁而終。凱瑟琳由最初的活潑天真逐漸被拜金思想所腐蝕,變得虛榮自私。勃朗特借凱瑟琳面臨的矛盾揭露了維多利亞時期“選擇愛情還是選擇面包”的現實問題,展現了維多利亞時期“金錢至上”的畸形社會面貌。

三、接受美學理論與外國文學經典閱讀

接受美學理論強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接受的過程,而不是對閱讀內容被動的吸收。接受美學理論真正的意義在于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進行文本解讀的想象與再造。接受美學理論弘揚人文主義的精神品質,凸顯讀者的開放性思維與主體特性,而這些都是傳統文學閱讀所忽視的。[8]

接受美學認為讀者是文學作品的接受主體,作品的教育、娛樂等功能在讀者閱讀中實現,并且這一實現過程是文學作品最終獲得生命力的過程。讀者閱讀外國文學的過程即個體接受文學作品,實現美學和歷史相統一的過程。傳統外國文學閱讀基于文本逐字分析,容易讓讀者產生文學學習無意義的念頭,認為文學閱讀枯燥乏味,嚴重影響閱讀動機?!耙磺€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接受美學鼓勵讀者基于自身已有經驗和對作品的期待視野從多元視角創新性解讀作品。這種不強迫接受文學信息的解讀方式充分尊重并發揮了讀者的主動性,讀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又受到作品中新的啟迪[9],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人文素養。

接受美學理論要求讀者將自己的經驗與文學作品相融合,要求讀者跳出文本的束縛,賦予作品新的內涵,有利于實現形成讀者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的總目標。除了針對文本的解讀,文學閱讀還需注意讀者對作者創作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的解讀。從歷史角度對作品作出多元化的闡釋,促使讀者充分激發出自己對文學和歷史的觀點,發現自身的解讀對文學歷史發展的作用,并積極在閱讀中再造對文本的解讀,賦予經典作品以當代涵義。

結語:

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學理論是以讀者的接受為根基產生的美學理論,其核心以讀者為中心。作為一種具有時代性的文藝理論,它不同于傳統美學理論注重作品,而是將視角轉向讀者,提倡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作者和作品的地位是平等的,研究閱讀過程中讀者的審美和情感體驗?;诮邮苊缹W理論基礎的文學閱讀為外國文學經典提供了全新的解讀視角,有利于激發讀者對文學作品進行多角度解讀,從而培養和提升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力及其文學、人文素養。

注釋:

[1]陳瑞英.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文化綜藝《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現象[J].戲劇之家,2020(05):80-81.

[2]“Horizons of Expectatio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3rd ed.). Retrived 12 March 2013.

[3]高向曄.接受美學理論對外國文學閱讀教學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6(14):17.

[4]楊苡.《呼嘯山莊》中譯本[M].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4.

[5]張艷紅.艾米莉·勃朗特作品語言研究[J].林區教學,2016(08):38-39.

[6]董雅娟.論《呼嘯山莊》的語言特征和翻譯特色[J].芒種,2015,(20):33-34.

[7]趙謙.獻上蒙娜·麗莎的微笑:祭奠《呼嘯山莊》中致命的愛[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2, 14(3): 20.

[8]高向曄.接受美學理論對外國文學閱讀教學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6(14):18.

[9]李濤.文本形式分析與閱讀教學[J].語文建設,2016,(01).

上一篇:鄉土文學下一篇:古代文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