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現狀范文

2023-10-01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現狀范文第1篇

本文簡述了食品溯源體系概念及國內外食品追溯系統現狀,論述了食品安全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提出系統建立的必要性和幾點相關建議。

吉林省作為中國農業大省,農業產品深加工企業眾多,食品安全問題更是作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來看待。更為重要的是吉林特產的人參,鹿茸,林蛙油等作為出口創匯類商品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為符合歐盟等國家食品衛生標準,此類生產加工企業在食品溯源體系建立更應與國際接軌在更多方面得到重視。由于本人以前在進出口公司工作,所以從食品類商品出口層面對食品溯源體系對企業發展做相應的闡述。

一、 概述

1. 食品安全溯源體系

食品安全溯源體系,最早是1997年歐盟為應對“瘋牛病”問題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質量在消費者端出現問題,可以通過食品標簽上的溯源碼進行聯網查詢,查出該食品的生產企業、食品的產地、具體農戶等全部流通信息,明確事故方相應的法律責任。具體是通過開發出食品溯源專用的各類硬件設備應用于參與市場的各方并且進行聯網互動,對眾多的異構信息進行轉換、融合和挖掘,實現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完成食品供應、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的信息采集、記錄與交換。

一般來說,建立可追溯制度有三個方面的意義,即當對人類健康或環境構成危險時,可以及時有效的從市場上撤出有問題的產品;促進對危害環境和人類與動物健康的無意識的、長期的影響進行識別與監測;有助于對標識管理進行統一控制??勺匪葜贫扰c標識管理有著不同的目標,但二者又是互相聯系、互為補充的關系??勺匪葜贫饶軌蛱峁┻M行標識的信息,良好的標識管理有助于可追溯制度的實施。

建立和完善多級互聯互通的可追溯網絡,即通過建立國家、省、市、縣、企業(包括生產企業、銷售企業)、消費者多級共享互聯互通的可追溯網絡,食品一旦出現問題,通過管理標識(如二維碼)就會很快通過可追溯網絡進行追蹤,從而保證了食品安全。并可通過可追溯網絡對原材料供應進行追溯,即使上市的食品出現問題,食品廠家也能快速找出原因,鎖定食品消費者,快速采取補救措施。開發推廣普及多樣性食品可追溯終端。要大量開發可追溯終端,滿足各種環境下的使用和應用,特別是要加快開發和推廣便攜性終端?;诋斍笆謾C用戶的廣泛性和普及性,利用3G網絡和FRID技術,開發基于手機的可追溯終端,以滿足各種環境下使用的便利性和靈活性,同時在出現問題時又能通過手機碼進行及時的溝通和警示,從而體現可追溯系統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2. 食品安全溯源體系的必要性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食源性疾病危害越來越大。實施食品可追溯系統的重要性日益凸現。雖然iso9000等多種有效的控制食品安全的管理辦法紛紛被引入并在實踐中運用,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上述的管理辦法都主要是對加工環節進行控制,缺少將整個供應鏈連接起來的手段。追溯系統強調產品的惟一標識和全過程追蹤,對實施可追溯系統的產品,在其各個生產環節,可以實行iso9001等質量控制方法對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產品信息進行跟蹤與追溯,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可以有效地追蹤到食品的源頭,及時召回不合格產品,將損失降到最低。

二、 世界各國對食品安全溯源體系的應用

歐盟的食品可追溯系統應用最早,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統。歐盟把食品可追溯系統納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歐盟發表了《食品安全白皮書》,提出一個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為基礎,明確所有相關生產經營者的責任。2002年1月歐盟頒布了178/2002號法令,規定每一個農產品企業必須對其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輔料及相關材料提供保證措施和數據,確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依據牛肉標簽法,歐盟國家在生產環節要對活牛建立驗證和注冊體系,在銷售環節要向消費者提供足夠清晰的產品標識信息。歐盟《食品法》中規定,食品、飼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以及與食品、飼料制造相關的物品,其在生產、加工、流通的各個階段必須確立這種可追蹤系統。該系統對各個階段的主體作了規定,以保證可以確認以上的各種提供物的來源與方向. 2000年7月17日,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共同制定了(EC)第1760/2000號法規,建立了對牛的驗證和注冊體系,并對牛肉和牛肉制品的標簽標識作出了規定。根據法規,歐盟每一成員國都必須建立牛的驗證和注冊體系,這一體系包括以下因素:牛耳標簽、電子數據庫、動物護照、企業注冊。根據該法規規定,凡在歐盟市場銷售的牛肉,均必須執行強制性標簽標識規定。 日本2003年5月獲得國會通過《食品安全基本法》,將實施食品健康影響評價作為確保食品安全的實施政策的基本方針。2003年6月獲得國會通過編列11億日元預算執行,2003年12月1日開始實行《牛肉生產履歷法》. 對牛出生以及進口的提出,耳標的裝配,禁止取下耳標、轉讓和接受轉讓的提出、死亡、宰殺以及出口等方面作了詳細說明。每頭牛的個體識別號碼,必須傳達給生產農家、加工業者、流通業者、零售業、外食業者,消費者可以在家畜改良中心的首頁中,用標明在牛肉包裝上的個體識別號碼,查到牛肉的8項基本資料,如性別、出生年月日、飼養地點、飼料等。法律規定每頭牛從出生開始就要佩帶耳標,耳標應注明牛的識別履歷,包括出生報告(時間、地點、母體識別號)、農家條碼、種別等。屠宰分解后的每一部分也必須加上標簽方能出售,要讓消費者從貨架上拿到的每一小包裝牛肉盒上都能查到上述信息,違者將處以30萬日元的罰款。日本在全國建立了牛個體識別數據庫,從2004年12月開始消費者將能直接從網上核對所買食品的各種信息。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食品可追溯系統主要是企業自愿建立,政府主要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2003年5月,美國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蹤條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運輸、配送和進口的企業要建立并保全相關食品流通的全過程記錄。美國的行業協會和企業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統。由70多個協會、組織和100余名畜牧獸醫專業人員組成了家畜開發標識小組,共同參與制定并建立家畜標識與可追溯工作計劃,其目的是在發現外來疫病的情況下,能夠在48小時內確定所有涉及與其有直接接觸的企業。

三、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在我國的發展

我國關于食品溯源體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實施過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標準和指南。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蹤制度,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購進和銷售食品要有明細賬,即對購進食品按產地、供應商、購進日期和批次建立檔案。同時,批發企業建立主要銷售對象檔案,便于經營企業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后追查供貨源頭。全國所有龍頭食品企業從2005年開始建立食品原料可溯源制度,根據這項制度的要求,國家和地方食品龍頭企業將通過“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等形式,從原料選種環節推行標準化操作,種植、加工和流通環節實行全程質量監控,同時在產品包裝上張貼食品原料信息標志。消費者可以通過信息碼查到蔬菜的藥物殘留、生產基地的質量認證情況,甚至還可以查到具體生產責任人的姓名。福建省首個肉品質量查詢系統于2005年8月在廈門市正式開通,這種系統可讓消費者獲知肉品生產經營的所有信息,從而將肉品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每個環節都置于肉品質量安全規范制度之下。濟南市從2005年9月起開展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市場準入制、食品安全事故可溯源制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等。

由此可見我國建立食品可追溯體系不僅能為人民群眾的飲食健康提供優質安全的食品,同時也是打破國外因食品安全追溯而設置的貿易壁壘的重要手段,對提高我國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2010年發出《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指出“要建立統一規范的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立食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和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按照《商務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于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指導意見的通知》(商秩字[2010]279號)精神,為進一步明確試點工作任務與要求,特制定了相關規范。規定了全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的建設目標、基本原則、總體框架、追溯流程、追溯實現方式及信息采集、傳輸、應用等內容,明確了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的基本準則和要求。適用于中央、省級追溯管理平臺和試點城市流通追溯體系的建設和驗收。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法規標準為依據,以發展現代流通方式為基礎,建設以中央、省、市三級追溯管理平臺為核心,以生豬屠宰環節、批發環節、零售環節、消費環節及“產銷對接”核心企業追溯子系統為支撐,以追溯信息鏈條完整性管理為重點的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實現肉類蔬菜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行業自律和消費者監督相結合的長效機制,提升流通行業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各試點城市按照商務部制定的統一標準,開展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實現統一采集指標、統一編碼規則、統一傳輸格式、統一接口規范、統一追溯規程“五統一”,確保不同城市、不同追溯技術模式信息互聯互通。

四、 食品溯源體系對于企業發展的必要性

1. 食品安全問題對企業毀滅性的打擊

近年來發生最著名的食品安全事故就是在2008年發生的三鹿“毒牛奶事件”。三鹿集團曾是中國集奶牛飼養、乳品加工、科研開發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是中國三大乳業集團之一。發生了“毒牛奶事件”以后,給企業帶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2011年11月28日,坊間流傳著長春可口可樂公司產品喝死 人事件,從11月28日事件發生到12月6日國家食品質 檢驗中心發布了對相關批次產品的檢測報告,結果顯示未檢 出有害成分為止,可口可樂公司在短短幾天內將國內產品下架 并發表各種聲明應對事態發展。

還有雙匯火腿腸事件、麻辣火鍋調料事件……都給生產企業的正常經營帶來極大的沖擊。

由此可見食品安全對食品企業生存是多么的重要。 2. 食品安全溯源體系為食品企業出口帶來的作用

自1995年中國進入WTO以來,WTO成員國對食品類商品安全立法逐年增加,我國的食品行業對此應對不及,被禁事件屢見不鮮,嚴格的技術標準直接限制了我國食品類商品的出口。下面以日本為例說明食品溯源對出口帶來的重要作用。

食品溯源制度是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廣的一項安全新制度,目的是利用當今發達的信息技術,對每一件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所有環節監控,將其產地、農藥使用情況、 生產 者、加工者、銷售者等通過電子信息進行記錄,一旦出現問題,通過記錄能夠快速的找出原因,并已將此制度立法。這些產品安全體系的標準未來勢必成為進口商品準入的標準,從而提高了進口食品類商品的門檻。

吉林省作為中國農業大省,玉米、大豆等深加工企業都以出口創匯作為企業發展的大方向。而作為世界獨有的養生佳品,吉林特產的人參、鹿茸、林蛙油等產品更是以出口世界各國的特種食品為全世界各國追捧,如何保證此類商品的食品安全性已經成為此類商品出口的重點考察項目,被各國商人作為重點。而現在世界各國進口類商品除ISO9000ISO9002 Organic Product(有機產品)等認證以外對食品溯源類認證也做了詳細的規定,并在進口入關檢驗資格上面做了細化的規定。發展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必然 要成為此類生產加工出口型企業的重點工作。對于企業來說,早改革早發展,其拓展的空間就越大越有競爭力。

3. 食品溯源體系為企業帶來的效益

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對于食品安全管理非常重要,這是縮小、降低食品安全問題影響的最后防線,追溯就是追到根源。它主要作用就是在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發現問題后,能夠通過分析、追蹤找到引起問題的根源,并能夠較為準確的將可能存有隱患的產品、半成品、原材料進行區分、隔離、處理,避免問題的繼續擴大。

如果企業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平臺,會大大的提高食品生產者的安全責任意識,強化防范措施;打消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顧慮,促進消費,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消費者查詢和維權;有利于增強政府部門對問題食品的發現和處理能力,避免因個別產品的問題,波及全部產品的信譽;有利于促進食品流通體系的不斷完善;有利于促使生產者按照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加工,從源頭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下面以武夷巖茶生產企業建立溯源平臺的必要性舉例說明:

中國作為茶的故鄉,種茶、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茶葉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中國這樣的茶葉消費與出口大國來 說,茶葉的質量安全更顯得尤為重要。而武夷巖茶作為中國烏龍茶類的代表茶類,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半天腰等品種飲后齒頰留香、喉底回甘、湯色澄黃、葉底明亮、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因而令人傾倒,暢銷海內外。近年來發現武夷巖茶還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可以防治高血壓、心腦血管病,可以防癌,降低血脂、膽固醇,還可以抗輻射、搞損傷、搞衰老,減肥、消食、健身、美容等,更成為世界茶市場的搶手貨。食品安全追溯平臺對于茶制品生產企業發展會帶來以下優勢:

一、 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

今年上半年最為引起社會關注的茶葉農藥殘留事件,將茶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提到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

食品溯源平臺建立了普通消費者、食品生產企業、相關監督職能部門之間的橋梁,真正將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以信息化的手段加以管理、監督和展現,第三方平臺的建立較之食品行業自建追溯系統,具有公正、安全、快捷、完整、覆蓋面廣的特點,真正把食品安全監管從口號提升到行動上來,全力促進食品行業的安全生產。通過食品安全追溯平臺的建設政府監管部門通過此平臺可及時對企業生產的食品進行跟蹤、抽檢,并拉近了企業與消費者的距離,實現健康安全消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食品信息查詢的完整性

食品溯源平臺通過對茶葉的種植、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信息錄入,建立起了全套信息數據系統。消費者對所購買產品的信息進行查詢后,可通過解碼軟件獲取該產品的詳細信息,包括原材料采購信息、生產加工環節的各工序信息、倉儲信息、物流信息等,通過對各個環節信息的了解,獲取所購買產品的完整信息。 2.實現食品信息的真實性

通過二維碼的形式能夠唯一定位到一個(批次)包裝產品。 3.食品信息查詢的準確性

消費者查詢到的食品安全信息應與企業食品實際生產過程相一致,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同時應對數據傳輸各環節進行監控,防止數據篡改和前后不一。

4.食品信息查詢方便性 消費者可通過手機、PC、超市掃描設備等終端隨時隨地對食品安全信息進行查詢??蓪崟r了解所購買產品的詳細信息,令消費者對所購買的產品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提高產品的可信度。 5.食品安全可監控追溯性

政府部門可根據平臺對應相關產品進行時時跟蹤、監管,當食品安全問題出現時,相關部門可根據商品信息條碼找出出現問題的環節,追究其責任人員法律責任。

由此可見,如果企業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平臺,會大大的提高食品生產者的安全責任意識,強化防范措施;打消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顧慮。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消費者查詢和維權,促進消費;有利于增強政府部門對問題食品的發現和處理能力,提高食品安全監管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利于促進食品流通體系的不斷完善;有利于促使生產者按照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加工,從源頭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二、 追溯平臺對茶產品出口的必要性

2005年8月歐盟開始實施新的茶葉檢測標準。2006年1月1日,歐盟開始實施新的食品衛生法規,認為食品要實現“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管理,食品生產企業要確保在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所有階段滿足規章所規定的相關食品衛生要求。2006年5月日本正式實行《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其中涉及茶葉的檢測標準由89項增加到276項。茶葉產品的品質衛生成為困擾茶葉出口的重要問題。因此,只有從源頭抓起,對茶葉生產實施可追溯管理,做到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實現對茶葉衛生品質的有效監督,并通過與相應的食品衛生體系相結合,提高茶葉的衛生品質,才有利于打破出口壁壘,實現福建茶葉出口的穩定和持久增長。因此建立食品追溯平臺具有以下必要性:

1.通過茶葉可追溯管理可以實現每批茶葉產品的差異性,減少茶葉出口中的風險。在茶葉出口的過程中,時常遇到一批茶葉有問題,所有茶葉均遭拒,部分的茶葉品質問題影響到茶葉的整體出口,進而影響到出口競爭力。而實施可追溯性管理,向進口方提供每批次茶葉產品的可追溯信息,通過標簽代碼的識別,可以有效的區分不同批次的茶葉產品,加大茶葉產品間的差異性,從而保證大部分茶葉產品的順利出口,減少出口風險。

2.通過茶葉可追溯管理有利于開拓出口市場,提高茶葉產品知名度。隨著日本、歐盟等茶葉進口國家和地區紛紛采用更為嚴格的質量標準體系,要求茶葉出口方提供有效的可供追蹤的信息,以保證茶葉產品質量的做法將被更多的國家所效仿。及早的實施茶葉可追溯性管理,滿足茶葉進口國的需求,有利于福建省在茶葉出口方面確立先發優勢,提升武夷巖茶的知名度,同時茶葉可追溯管理也能夠體現武夷巖茶茶葉衛生品質管理的高標準,成為武夷巖茶開辟新的茶葉出口市場的重要武器。

3.通過茶葉可追溯管理有利于推動茶葉產業鏈各環節積極合作,監督茶葉產品的質量。茶葉出口受阻的問題,既有技術壁壘的約束,同時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質量問題,如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等,這主要源于生產、加工各個環節間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實施茶葉可追溯性管理,通過對重要信息的記錄和依次傳遞,可以促使茶葉產業鏈上的各方互相積極監督,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機制,提升茶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4.通過茶葉可追溯管理有利于更好的實現茶葉生產。由于可追溯性體系的建立,對于茶葉產品出現的任何品質問題都能夠及時追查到源頭,從而有利于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和方法,在問題發生后實行有針對性的改進,減少問題的發生。

三、提升企業形象

食品安全追溯平臺在提供食品基本安全信息的同時,對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又是一個挑戰,所以能夠進入食品安全追溯平臺的企業,在生產和管理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并且企業通過產品信息的展示,讓消費者了解食品生產的各個環節,真正讓消費者做到明白消費,物有所值,這無疑對企業形象的樹立和企業產品的宣傳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食品生產企業使用食品安全追溯平臺后,所生產的產品包裝上均打印有二維碼,消費者在購買此商品或者同類產品時,可通過二維碼,直觀的獲取到食品生產各環節的詳細信息,在購買前即可對該食品安全性有一個整體了解從而指導消費者進行安全消費,同時通過對不同企業生產的產品進行橫向對比后,可指導消費者進行理性消費。

四、總結

作為茶葉生產企業來說,要想在國際國內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鞏固住自身的優勢,就必須要解決茶葉品質衛生的問題。茶葉食品追溯平臺提供了這樣一條有效途徑,通過對茶葉中主要存在問題進行分析,采取從上往下和從下往上的雙向追溯,從而確定問題的關鍵并加以改善,實現武夷巖茶的整體競爭力的穩步提升。

五、我國的食品溯源平臺建設

2012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國辦發〔2012〕36號)其中建設目標中提到: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預防為主、全程覆蓋、責任明晰、協同高效、保障有力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米、面、油、蔬菜、肉、乳品、蛋、水產品等重點食品質量安全狀況持續穩定良好,食品安全水平顯著提升,城鄉居民飲食安全得到切實保障。乳品電子追溯系統覆蓋所有嬰幼兒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生產經營單位。肉類蔬菜電子追溯系統覆蓋全國城區人口100萬以上以及西部城區人口50萬以上城市。酒類產品電子追溯系統覆蓋試點產品生產經營單位。保健食品電子追溯系統覆蓋所有保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商務部市場秩序司的相關人士介紹,為建設追溯系統,每批試點城市將有4億元的專項補貼,而按照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1:1的補貼比例,約有16億元的財政資金用于城市追溯管理平臺建設和批發、屠宰、零售、團體采購等流通節點進行相應的信息化改造,為各流通“節點”統一開發相關軟件,配備必要的電子結算、電子秤、信息采集及傳輸等硬件設備。

吉林省長春市是作為省會城市已于2012年6月20日,成為全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工作第三批試點城市。

六、我們的優勢

吉林省食品溯源有限公司擁有一支成熟的科技信息服務團隊,并與吉林大學等著名高校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開發了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六合碼”商品雙重防偽溯源專利技術,是吉林省內專注于食品——農產品溯源、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農業開發與應用、防偽保真技術服務,食品——農產品科技信息咨詢和產品整合營銷策劃服務的科技型文化創意企業。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現狀范文第2篇

一、市場狀況

《中國消費品市場監測與分析報告2006》指出,中國玩具市場上約有產品3萬多種,按大類分主要有電子類、機械模型類、塑膠玩具、木制玩具等。除傳統的玩具之外,模型玩具、專利授權玩具(電影玩具、卡通玩具等)、玩偶、高科技玩具、益智玩具、互聯網相容玩具以及適合成年人休閑娛樂的成人玩具也不斷推出。

內地玩具市場規模龐大、發展迅速。以兒童玩具市場為例,年銷售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企業玩具銷售額從2001年的21.3億元升至2006年的44.4億元,增幅達108%,年均增長率為15.8%。

中國兒童玩具年銷售額 (單位:億元

)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只包括年銷售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企業

內地玩具市場上升空間巨大。來自玩具聯合網的行業報告顯示,中國14歲以下的兒童人均年玩具消費僅20-30元人民幣(2.4-3.6美元),遠低于亞洲兒童人均年玩具消費13美元和全世界兒童人均年玩具消費34美元的水準。若達到亞洲平均水準,兒童玩具市場規模預計就將突破300億元人民幣。

隨著城市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的改善,內地居民對玩具的需求已開始從傳統的、中低檔次的電動型、拼裝型、裝飾型玩具轉向新穎的電子型、智慧型玩具及高檔的毛絨、布制類裝飾型玩具。

兒童玩具市場中,DIY玩具成新寵。隨著中國的幼稚教育從傳統的知識教育轉向智力開發,使得DIY玩具成為市場新賣點,并由原來的個別玩具發展到一系列的玩具。目前的DIY玩具主要以動手為主,旨在提高孩子們的手指靈活能力,鍛煉他們的小肌肉,并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創造力等綜合能力。在幼兒早期教育越來越被重視的教育背景下,DIY玩具的開發前景很可觀。在價格上,由于這種DIY玩具還屬于一種相對比較新型的產業,并且在開發的過程中含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因此價格也較高。

成人玩具:市場需求大,供給小,品種單一,亟待開發。市場調查顯示,64%的消費者表示如有條件,會考慮購買適合自己的玩具,其中33%的成人認為自己喜歡并愿意購買玩具。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成人玩具市場尚未真正形成,所以現階段成人玩具行業利潤較高。成人玩具的特點是制作精巧、樸實、大方,靠益智性、創造性吸引消費者。

不同類別的成人消費者對成人玩具的需求各異。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調查顯示:39%的被訪青年人認為,他們需要智力參與和自己動手的復雜的智力玩具及適于擺設的觀賞類玩具;31%的被訪中年人則鐘情于消遣型、輕度運動型玩具,因為這一年齡階段的人生活負擔最重,最需要適度的放松與運動;與成年男性相比,33%的被訪成年女性則更喜愛一些能拿在手里把玩,擺在家里又起裝飾作用的玩具;16%的被訪老年人表示,他們喜歡極具溫情的小動物玩具、娃娃玩具。

電子玩具:近年來高科技電子玩具受到更多的歡迎??萍己枯^高的電子互動式玩具成為市場主流,培養兒童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益智玩具成為發展趨勢,寓教于樂型玩具受到孩子和家長們的喜愛。

毛絨玩具:近來的毛絨玩具市場出現以下新特點:(1)造型新穎、奇特,尤其和流行電視劇、動漫等結合是近幾年毛絨玩具比較流行的趨勢。(2)將電子和毛絨玩具結合成為潮流。(3)毛絨玩具與家居飾品相結合成為居家選擇。

傳統玩具:在沉寂了一段時期后,近年又開始復蘇。鐵皮、木制等傳統玩具開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具有懷舊感是傳統玩具最有力的武器。設計者們將傳統玩具加上一些現代元素,也使傳統玩具煥發

出了別樣的魅力。

動漫及衍生玩具:玩具是動漫形象最好的終端載體之一,玩具業與卡通業在內地的融合已經顯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日本玩具制造商Takara Tomy日前宣布,從2009年開始將把動漫人物模型和卡片游戲等產品陸續投放中國市場,計畫三年內使在華銷售的產品種類翻一番。

自制玩具手工藝:自制手工藝品除了簡單、便宜外,還可以讓人靜下心來享受生活?,F在的工作壓力比較大,生活節奏比較快,閑暇時做做自制手工藝品,能放松自己的身心,有利于緩解壓力,排解情緒,所以才廣受人們的歡迎?,F在十字繡無疑成為最流行的自制手工藝,甚至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各地都可以找到專賣十字繡的商店甚至市場。

2007

年內地主要玩具產品進口量

二、競爭狀況

中國是一個玩具生產大國:據估計中國玩具規模以上企業數6000多家,全球約75%的玩具在中國生產。最重要的玩具生產和出口基地是"五省一市":廣東、江蘇、上海、山東、浙江和福建。其中,廣東、福建以電動和塑膠玩具為主;江蘇、上海以毛絨玩具為主;浙江以木制玩具為主。廣東又是我國的玩具大省,占全國玩具生產的70%以上,主要集中在深圳、東莞、廣州、汕頭澄海、佛山南海、揭陽揭西等地。中國玩具業長期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狀態,80%以上的出口是為國外品牌加工生產,僅僅是"中國制造",自主研發設計的產品和自主品牌缺乏。

內地玩具消費市場上,外國產品、中外合資產品占了近八成的市場。國外各大知名玩具廠商在占據了國內玩具的高端市場后,加快了對中國市場的進一步擴張。市場擴張的腳步正隨著外資超市的擴張向二線市場逼近。

中國自行生產的玩具大多停留在中低檔水準,品種單調,主要以長毛絨和木制材料為主。但是,內地本土的玩具與國際品牌相比有較大的價格差距,因此在中低檔市場有很強的競爭力,基本壟斷了一般的批發市場和小商小販等銷售管道。

玩具生產企業將加大內銷比例。由于能源、原材料緊缺,成本壓力增大;勞動力、土地等商務成本不斷攀升;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面臨國外越來越嚴格的技術標準、產品品質、環保和企業社會責任等要求,近年來,中國玩具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利潤空間縮小。為了分散風險,各企業紛紛轉向開拓內地市場,這將進一步增加中國玩具市場的競爭。

迅速壯大的中國玩具市場正引起越來越多海外廠商關注,據調查,目前世界著名的玩具企業都在內地設有分廠或與國內廠家合作生產玩具。世界玩具銷售排名前10名的公司大多已通過銷售代理或設立中國市場部進入我國市場,如美國的美泰集團、孩之寶集團以及日本的世嘉公司等。

雖然中國的玩具制造業是典型的傳統OEM經營模式,但中國玩具制造業的模式已經開始發生一定變化。中國玩具業一些企業開始重視自主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品牌的行業骨干企業正在成長起來,涌現出一批國內著名玩具品牌,如"北京藍貓"、"澄海奧迪"、"江蘇好孩子"、"福建好易達"、"廣州星月"。在珠三角的東莞、深圳等的一些勞動密集型OEM玩具企業,也開始嘗試轉型,有意識的把自己的經營策略逐步轉移到價值鏈的其他環節,比如市場行銷、產品研發等。

三、銷售管道

內地的玩具零售管道主要有百貨商場、貨倉式商場、專門店、個體零售,以及兒童用品專賣店。其中百貨商場和貨倉式商場是消費者購買玩具的主要地點,一般經營綜合類玩具產品。生產商可以通過產品代理商向零售商供貨,或透過玩具批發市場批貨。

外來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通過代理機構滲透,或者像偉易達一樣直接進軍中國市場。這些外國公司的產品主要以電子玩具、益智型玩具及游戲機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玩具為主,直接沖擊著內地傳統的玩具市場。

動物園、博物館和科技館等等也是玩具銷售的管道之一,但與百貨商場式的銷售有很大區別,各有自身的側重點。如動物園中動物類造型的玩具較多,博物館則經營各種各樣的恐龍玩具,科技館則以形形式式的智力玩具為主。

內地大部份玩具專業/批發市場都以銷售中低價玩具為主,但部份近年亦已升格,例如廣州一德路玩具批發市場,近年便吸引了不少玩具品牌在那里設立展銷廳。目前內地主要的玩具專業市場如下:

玩具連鎖經營成為一些大品牌所選用,其中又以特許經營或稱連鎖加盟最受歡迎。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有關人士認為,特許經營在中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市場環境日趨完善、規范。

兒童玩具市場中電子商務方興未艾,面向低齡兒童網上玩具商店還不多見。3-8歲的孩子是兒童玩具最大的消費群體,他們的父母是最終消費的決策人。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婦認識并接受網上購物,如果能夠憑借高質低價的玩具產品樹立值得信任的形象,兒童玩具網上商店有可能取得如母嬰服務類網站一樣的成功。目前已有一些創業者加入這一領域進行開拓,有望成長為新的玩具主要銷售管道。

2008年下半年到2009

年上半年內地將舉行的部分玩具展會如下:

四、進口及貿易法規

《進出口玩具檢驗管理規定》規定:進口布絨玩具、機械玩具、電動玩具、塑膠玩具、充氣玩具、木制玩具、童車以及列入《種類表》內的其他進口玩具必須逐批實施檢驗,未經檢驗合格的,不準銷售、使用。(詳情可參見:http://.cn/html/200704/07/78567.htm)

從2004年10月1日起,中國新的《兒童玩具國家強制性標準》正式實施。新標準更加關注于玩具潛在的危險性,盡可能降低對兒童的傷害。新舊標準最大的不同是對有害重金屬元素限量,增加了對"硒"元素的檢驗,而且大部分指標比舊指標嚴格。新版玩具強制性標準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對玩具標識有了嚴格要求;

玩具劃分年齡等級;

試用品贈品玩具同樣實行新標準;

玩具測試安全雙保險;

全部材料都要檢測。

玩具根據制作材料和功能的不同,有不同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另外,政府還制定了玩具使用說明標

準,其中對標準和警示作了強制性規定。與玩具有關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如下:

內地對玩具還有第三方安全認證,即CCTP(Conformity Certification of Toy Products)標志,該認證證書由中國玩具產品認證委員會(CCTP)頒發,實行自愿性產品認證。該認證委員會是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成立的全國唯一一家國家級玩具產品認證委員會,成立于1992年8月,2002年改名為"北京中輕聯認證中心"。(詳情可參見:http:///)

從2006年3月1日起,中國對童車、電動玩具、彈射玩具、娃娃玩具、塑膠玩具、金屬玩具6類玩具產品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即3C認證)。3C玩具標準主要是從玩具的使用原料、結構設計、電路設計等幾方面對兒童在使用中的安全性進行保障;自2007年6月1日起,上述產品凡未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

和未加中國強制性認證標志的,不得出廠、銷售、進口或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詳情可參見:http:///)

從2007年6月1日起,新版《玩具使用說明國家標準》(GB5296.5─2006)正式實施。本版標準修改了1996版標準關于"年齡范圍"、"安全警示"、"主要成分和材質"、"使用方法"、"維護和保養"等方面的標注要求,增加了"耐久性標簽"和"安放位置"的規定,并刪除了1996版標準的附錄A"玩具使用說明有關內容的表述"。

2007年9月3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并施行《兒童玩具召回管理規定》,該規定將進一步規范兒童玩具召回活動,這給國內的玩具生產商和進口商在品質管制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9月1日起,中國將執行依照1993年《毛絨、布制玩具安全與品質》標準修訂的推薦性新標準。新標準中要求玩具中的填塞物要均勻、軟硬適中且無硬塊并體現必要的造型等。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現狀范文第3篇

(常州工學院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江蘇,常州,213000)

摘 要:本文從中小學信息教育與高校信息教育銜接的新視角出發,通過對目前中國高校信息教育中存在的若干突出的問題及對現代大學生特點的分析,給出了問題的解決對策與建議。

關鍵字:高校信息教育;創新能力;課程改革;信息素養

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進入了“知識爆炸”的時代,面對無限豐富的信息,人們再也無法按照傳統的處理信息的方式去記憶它們,而要學會如何有效地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交流信息和運用信息,信息素養已經成為未來社會中每個公民必備的素養。

體現在人才培養策略上,就是要從傳統的培養知識積累型人才轉向培養創造型人才,教育觀念也應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轉向“培養能力”的軌道上來。目前世界各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信息教育,而發展中國家更要迎頭趕上,否則在信息通信技術發展中產生的“數字鴻溝”將更進一步加劇世界發展的不平衡。我國也充分意識到了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在高校乃至中小學紛紛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

根據教育部的規劃,2001年底前,全國普通高級中學和大中城市的初級中學都要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2003年底前,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初級中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2005年前,所有的初級中學以及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并爭取盡早在全國90%以上的中小學校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綜合課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新思想,它們在實施過程中都需要涉獵信息技術和其他多門學科的知識,這給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中小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如果從2001年在高中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算起,部分高中學生將于2002年將升入大學,初中學生也會相繼步入大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勢必推動高校也要相應地進行信息教育課程的改革,從而與中小學信息教育有很好地銜接,而筆者經過調查發現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中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

一、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課程低水平重復建設。高校信息課程設置上仍然是傳統的計算機應用基礎,并且假設學生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為“零起點”。高校與中小學所教的知識點重復,并且有些內容到畢業時已經淘汰了。這種狀況使得高校和中小學這兩個本來應該承上啟下、不斷拓寬加深的兩個學習階段變得壁壘分明,如同“井水不犯河水”,課程設置缺乏統一規劃,嚴重阻礙了學生信息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目前在大學非計算機專業的課程里普遍開設的都是《信息技術基礎》,教學內容上和中學的信息技術課程存在很多低水平重復的地方。另外,大多數大學還沒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學生名義上有按自己的學習進度、興趣選課的權利,但事實上只有很有限的課給學生選,為了湊滿學分學生還得上那些課,即使他們早已掌握了內容、哪怕他們完全可以自己自學達到要求,這與學分制的可選擇性的本意背道而馳。

(二)信息化條件不高、學習資源缺乏。 雖然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網絡中心,都很重視計算機網絡和數字圖書館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但落實到學生課余使用和課堂教學還是很難讓人滿意,幾乎完全靠國家投入的高校信息化水平難以滿足廣大學生的需要,加上近幾年高校擴招后學生人數增多而相應的教育經費的投入跟不上教育規模的發展,很多學生感嘆高校的

信息化條件甚至不如中學。

學校機房緊張,也不可能對所有學生全天開放,很多學生只能在外面網吧上網,網吧的經營者本著利益驅使,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反而用一些手段吸引學生玩游戲聊天,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學生沉迷于游戲、聊天與虛擬網絡生活,結果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另外,網絡上可用的教育資源缺乏也是導致學生容易沉迷于網上娛樂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的教育網站的功能往往側重在“行政管理、對外宣傳、新聞傳送”方面,不可能也做不到用學習資源和研究信息來吸引學生,忽視學生學習功能的開發。

(三)學科性傾向替代了工具性和綜合性。 高校開設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處理的能力為中心,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的基本生存技能[2]。

然而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學科性傾向嚴重,片面追求學科系統化、教育內容偏深而不實用。學生往往為了通過等級考試而去學一些計算機理論、概念、編程等,參加各種輔導班、費了很大精力通過考試后才發現學的東西沒有實用價值。

學生沒有把信息技術看成是用于解決問題的工具,沒有把信息技術整合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研究中,信息技術對大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的改變和幫助遠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

(四)教師缺乏教學策略和方法。 大部分大學教師由于硬件條件的限制和缺乏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上課時仍沿襲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方式,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一些學生逃課、找人代聽課現象的一部分原因,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更是無益。

而信息教育實質上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而且是學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率地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樹立起終生教育的觀念。信息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造素質,它應該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創造型人才培養的任務。

二、現代大學生的特點分析

如何針對以上問題給出對策要考慮教師的教學方式的改變、課程設置的調整、國家政策的支持,但考慮的最終目的還是要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對現代大學生的特點展開研究。

在對江蘇地區高校的學生狀況展開調研后,筆者總結出現代大學生的幾個特點:

[3]

(一)現代大學生平民意識較濃,但社會危機感欠缺。近幾年高校逐年擴招,大學教育由

原來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大學生由原來的“天之嬌子”變為“大眾學子”,在思想上由貴族意識轉為平民意識,認為大學時光人人有,不值得珍惜,導致思想放松、紀律渙散、學習懶惰、不求上進。而他們因為缺乏工作經驗,和社會接觸少,還未體會到將來就業的壓力與挑戰,缺乏危機感 。

(二)過于自我,價值取向多元。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當代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在父母長輩的過分關注中長大,自我意識較濃、團隊協作意識較淡。在生活中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和群體,在學習上追求實用性知識和技能、功利性強,在目標上追求自我發展、自我成才,價值取向多元化

(三)學習態度和計劃性有待提高 。大多數同學能完成學習任務,認為自己“能主動學習,力求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不斷擴展新知識”,但部分同學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預習、做筆記、復習和總結等 。學生在課余時間里能自覺地學習、看報紙雜志、學習實用技術、上網學習的人占多數,但也有部分學生缺乏計劃性,課余時間主要是休息、聊天。

(四)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自制力。大學生大都在20歲左右,生理、心理正逐漸走向成熟,邏輯思維能力不斷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自制力,具有強烈的想獨立的愿望,但對未來、對社會很迷茫,缺乏職業規劃和對社會的關注。

三、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一)精選教材、采用學分制。首先,鑒于大學生信息技術基礎非“零起點”的狀況,選擇或編寫培養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材。

將學分制落實到實處,將選課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信息技術的教學可以按照難度和內容進行模塊教學,例如分成信息技術基礎模塊、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多媒體技術模塊、網絡技術模塊、數據管理技術模塊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興趣對教師和課程進行選擇,進行符合個別需要的學習。實施的困難在于選課學生數少的教師會很有很大壓力。在教學進程中,可以鼓勵學生自學部分課程,只要通過考試就可以拿學分、申請免修,達到一定學分的學生可以提前畢業,縮短培養周期、減少培養費用、提高辦學效率,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學能力。

(二)引資辦學,開發學習資源。 在硬件上,建議國家增加教育經費撥款,改善信息化環境,國家應當按照擴招后的規模核撥經費,減輕高校創收壓力;也可吸引社會力量和學生自己投入的方式改善硬件環境,例如學生自己購買電腦,學校提供網絡支持和機房,進行統一的管理等;在軟件上,開展一些關于信息及其使用的研究和實踐項目,開發符合高校教育規律、符合教學特點和能發揮學生主動性和探索性學習的教育軟件,建設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和實用性的工具型、資料型、平臺型輔助教學軟件與素材、資料庫。

(三)整合多科教學、培養復合型人才。針對目前高校信息技術課程中存在的學科性傾向,提倡教師在教學時應按照ACM/IEEE-CS提出的“廣度優先原則”對信息技術課程作粗線條、全景式的介紹,引導學生從應試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確立學以致用的觀念。利用信息技術課程工具性的特點使之跨學科,培養綜合課程的意識,提高對知識的整合創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同時,高校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了解國家目前的就業、經濟、政治形勢,體會到一定的社會危機感,從而珍惜大學時光,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尤其是課余時間)進行合理安排,以成為“復合型人才”為自己的目標,對自己的職業做出規劃。

(四)改革機制,促進教學。采用學生選教師、學生參與教師教學質量評定的制度,鞭策教師改進教學方法。鼓勵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學習心理展開研究,對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與策略的理論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進一步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合作式、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培養大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創新精神,定期召開小組教學研討會進行研究和討論,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4]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國家教育部,2000 .

[2] 祝智庭 鐘啟泉 .信息教育展望[M] .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肖育亮 .對大學新生導向教育的思考.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3(5).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M],2001 Problems and Solution to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CAI Xiaoli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Changzhou, 213000)

Abstract : this essay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a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isproposed.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現狀范文第4篇

一是強化學習領會,確保認識到位。集中一段時間系統、全面地學習縣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全省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座談會精神,準確把握報告的精神實質,把思想統一到縣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全省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座談會精神上來,把力量集中到推進下半年各項工作上來,扎扎實實,不折不扣地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二是強化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確保職責到位。認真履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確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按照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的要求,以開拓創新的精神,以更加務實的作風,積極作為,奮發進取。三是強化監管網絡,確保組織到位。全面落實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和企業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覆蓋、無縫隙的監管責任網絡;加大政府及機構編制管理部門的協調力度,促進新增監管機構設置、人員盡快到位。四是強化監督執法,確保監管到位。結合新形勢下的食品藥品違法違規案件特點,適時調整工作思路,創新監管舉措。進一步加大食品藥品市場監管頻次,開展暗查暗訪,實施重點抽檢,采取重典治亂,加大查處力度,對在食品藥品監管中發現的苗頭性問題按“五不放過”原則,一查到底。五是強化工作投入,確保保障到位。要進一步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把個人價值追求與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宗旨融為一體,振奮精神,團結鼓勁,全身心投入到食品藥品監管工作中來;加大對《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的落實力度,確保檢驗檢測經費落實到位,促進全年檢測任務的完成。六是強化宣傳培訓,確保輿論到位。進一步加大食品藥品安全宣傳力度,堅持開展好“食品藥品安全進萬家”活動,進一步普及食品藥品安全知識;加強對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單位誠信道德意識教育,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人員和從業人員培訓,提高兩支隊伍的素質;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協調,圍繞食品藥品監管中心工作,全面、及時、準確、真實地反映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動態、重要情況和取得的成效,進一步擴大宣傳面。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現狀范文第5篇

我國為了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和趨勢, 國家也相應的開設了碳交易平臺。2008年8月5日,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北京環境交易在一天同時成立了;同年的9月25日天津碳排放交易市場也成立起來了。七個碳交易平臺也都開始運營起來了, 至2017年12月31日, 全國碳配額累計交易額109.94億元。從價格上來分析的話, 成交的總交易額度為109.94億元。以價格這方面展開討論的話, 2017年12月, 北京地區的試點價格穩定在55-60元/t, 幾大碳試點中屬于最高的。

上海和深圳處在25-35元/t區間。雖然我國碳市場交易市場相比較上千億美金的歐洲, 碳市場規模還小, 但是我國碳市場潛力是巨大的, 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017年12月18日, 國家發改委頒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 (發電行業) 》, , 在本次方案中明確的指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的工具, 電力行業的相關企業作為破局的突破點。交易的交易體系率先啟動, 多個階段的對碳交易市場進行建設, 不斷地增加和進階碳排放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的類型。

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帶動了全球交易市場的熱度, 2005年碳市場就表現出巨大的活力來, 2011年交易額創新高1760億美元, 2013年交易量也創出新高104億t。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 碳交易市場突然遇冷, 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 2015年碳交易量跌至60億t, 交易額也降到了500億美元。2016年雖然想比較前年交易量相差很小, 2017年雖然漲幅一點, 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是65億多噸、520多億美元, 但整體仍處于平衡。

二、碳排放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

碳排放交易市場當前的情況下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我們要對此付出更多精力和智慧??傮w分析來講, 我國的碳交易市場權存在著六大問題:

(1) 碳排放權具有金融屬性、政府創設性和生態屬性, 因其本身的屬性, 導致無法將其法律的屬性進行界定。我國現階段還沒有統一的明確的法律來對碳交易市場進行規范。清晰界定產權屬性是碳市場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 而法律依據的缺失使其產權邊界難以界定, 碳排放交易也就被限制。全國碳交易市場正處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主要依據國家發改委的部門規章, 但是很多部門層級比較低, 沒法處理碳排量交易的問題, 導致部分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難以建立, 碳排放體系的權威地位無法得到保證, 缺乏維護體系安全運行的保障。因此交易體系的法律基礎需要進行補充, 逐漸健全碳排放涉及到方方面面, 用以保證交易的順利實現。

(2) 氣體排放權初始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于兩個原因導致的:第一, 企業間不愿過早承擔過多的減排工作, 因此在規定碳排放總量的時候以租賃的形式向其他有關企業借用碳排放權, 這樣就造成了大企業可以按質按量完成碳排放量, 而有一些小企業僅僅是空殼, 僅僅負責向大企業匹配碳排放權, 市場的“手”在這里沒有得到作用, 無法對市場進行調節。

(3) 通過碳排放權產生的過程可知, 國家碳排放量標準先設定下來, 然后國家對配額進行分配, 相關的企業超過了分配的配額, 就需要在市場上購買額外的配額, 企業未使用的配額可以放到市場上進行交易, 碳市場從而形成了。政府作為監督者和分配者, 這期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容易受到操控, 很多的企業的熱情被這些出格的行為打消了。即使, 我國已經啟動了7個碳交易試點, 有一點非常不好, 那就是碳交易試點, 流動性低是當前最為明顯的特征。每年履約之前, 交易額都會獲得飛速的成長。這也是市場有效性不足的一個重要的體現。我國排放的主要力量參與碳交易的活動, 主要是受到政府和相關法定措施的要求, 并非主動性的進行投資。因此, 企業的評估中對碳配額的占比也是很低的。例如:天津碳市場近幾年的數據顯示, 碳交易活動機制并未正常的運行。

三、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對策與啟示

加大CDM項目的技術投入外國買家與我國進行CDM項目合作時, 大多數情況是資金替代技術輸出為主, 我們在碳交易方面有一點非常關心, 以防生產技術被竊取, 即使是技術合作, 也是引進一些國外淘汰的生產技術。因此, 我國要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進一步提高, 只有對知識的尊重, 才可以激活經濟效益。當然, 遠水解不了近渴, 我國應該在技術援助時, 對自我的技術不斷地革新, 加之與國外先進的技術相融合, 逐漸縮減與國外技術的差距, 逐漸創造出一套中國的清潔生產技術?,F階段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量國家之一, 而我國所處的碳交易產業鏈是最大的CDM碳排放權供給方, 我國在國際上的碳排放市場話語權很微弱, 也很長一段時間處在碳排放產業鏈的最低處。發達國家經常會低價買入我國的CER, 低買高賣, 謀取利益, 在這個過程中, 我國損失了很多經濟利益。我們要加大對碳交易市場相關的人才的培養, 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改造, 將清潔技術做進一步的提高, 逐步將我國在碳交易市場的地位提上來, 使自己擺脫交易產業鏈最低的位置。完善碳交易市場的法律體系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平穩發展碳交易市場的重要手段。然后, 我國將碳排放相關法律進一步的分析和制定, 完善當下有些缺漏的法律方面, 加快建設我國碳交易市場交易過程中問題的法律條文, 制定出碳交易過程中的制定、分配、交易、懲罰規則等等, 使國內企業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通過上述的一系列措施, 提高我國碳交易市場在國際上的地位, 提高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經濟效益。

本文通過對中國碳排放在國際交易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展開討論, 分析了現階段我國碳交易市場的一些問題, 并且針對這些對策, 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可以給教師一些指導和幫助。

摘要:1990年, 聯合國的氣候變化委員會發表了第一份評估報告, 確認了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這之后, 各國不斷談判, 達成了幾個關于碳減排的國際公約。1998年的《京都議定書》進一步確定了一個原則, 叫作“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就是說, 所有人都得面臨碳排放導致的后果, 所以各國就都有減排的責任。

關鍵詞:碳排放,國際交易,問題,對策

參考文獻

[1] 何少琛.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發展現狀、改革方法及前景[D].吉林大學, 2016.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現狀范文第6篇

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新趨勢

3、中國新外交:國內變遷、外部環境與國際秩序

4、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等

5、以科學和發展的視角理性看待中國印染業的發展現狀(三)

6、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城鎮化與都市化抉擇

7、試論中國外交新政的國際戰略環境

8、建筑施工安全生產管理淺析

9、淺析新形勢下高校新生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

10、陸上油田油氣集輸站場安全現狀評價

11、中美環境正義問題及實踐差異的比較研究

12、三十年中國環境法治的理論與實踐

13、輸配電線路外力破壞現狀分析與防治對策

14、社會主義現代化視域下中國生態安全的建構邏輯與實現路徑

15、包容性發展視角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治理與完善

16、社會矛盾視角下安全感的影響因素分析

17、世界大變局下的中國周邊外交

18、農業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的協同治理

19、《極地規則》對當代國際法的影響及中國的應對

20、移動社交媒體用戶隱私風險感知與保護策略

21、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周邊安全戰略評析

22、大學生安全意識調查分析

23、甘肅慶陽南佐遺址保護規劃探索

24、我國湖泊環境司法之檢視與完善

25、高職院校安全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

26、中國參與自由貿易區的現狀和戰略選擇

27、中國外交現狀與發展戰略

28、當前基層環境執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29、國際水資源開發與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構建

30、中國的深海戰略與海洋強國建設

31、關于水庫大壩安全監測相關問題探討

32、中國與湄公河國家的經濟關系:內容、特征和啟示

33、新時代環境資源審判的基本制度與實踐發展

34、基于DSR模型的中國海洋戰略資源安全評估和預測

35、環境可持續在中國對外援助中的主流化

36、“水邊的城市:未來視域下的環境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37、中國FTA戰略中的國際環境合作:現狀問題與對策

38、非傳統安全與中國在湄公河國家的海外利益保護

39、淺析工民建施工安全管理

40、中國經濟發展與東北亞經濟合作的意義

41、北京市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報告制度設計

42、南海問題與中國南部地緣安全

43、從高校校園安全現狀調查談大學生保險問題

44、習近平民族復興大戰略

45、從供給側觀察大學生旅游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提升對策

46、陜甘寧蒙晉交界地區的生態建設和治理探索

47、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人才培養戰略的思考

48、中國領土主權安全的戰略再審視

49、淺議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策略

上一篇:中國移動培訓心得體會范文下一篇:職工食堂管理服務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