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審計風險控制范文

2023-09-19

審計風險控制范文第1篇

一、審計風險的相關理論

(一) 審計風險的概念

關于審計風險的概念由于理解角度不同, 并沒有達成統一的定義。有的將審計風險解釋為財務報表不能按會計原則公允地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或審計人員沒有覺察到被審計單位或審計范圍中存在重要的錯誤的可能;有的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審計人員對實質上有問題的財務資料而沒提供適當意見的風險。我國對審計風險定義為在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誤或漏報, 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傊? 審計風險是由種種因素造成的不恰當的審計結論而給審計主體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二) 審計風險的基本特征

1.審計風險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現代審計主要通過采用抽樣審計的方法, 也就是從總體中抽取一部分樣本, 根據樣本的特性來推斷總體的情況。使用這種方法多少總會出現一些誤差。這種誤差可以控制, 但一般難以消除。因此, 不論是統計抽樣還是判斷抽樣, 若根據樣本審查結果來推斷總體, 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差, 即便在詳細審計中, 也會由業務的復雜、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術和道德品質等因素, 造成審計結果與客觀實際存在一定偏差的情況。同時由于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控制能力問題;數字的遺漏, 項目的錯誤評價和虛假注釋, 抽樣技術局限性等都會使審計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出現審計風險。因此, 審計風險是客觀普遍存在的, 只能控制其發生的頻率和減少損失的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

2.審計風險的可控性

審計風險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并沒有使審計職業界捆住手腳而失去其活力, 相反現代審計從制度基礎審計逐漸發展到風險審計表明人們對審計風險的認識深刻, 認識到審計風險是可控的。盡管審計人員的責任會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但我們可以通過識別風險領域, 采取相應的措施而努力降低其風險水平, 提高審計質量。

二、企業審計風險的分析

(一) 企業審計風險的組成要素

企業審計風險的存在可能會導致審計失敗, 從而令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不能真實掌握業務和管理信息造成監管與決策的失誤;也不能使對被審計對象及時發現業務中的風險隱患而發生損失等造成一系列損失。因此企業要根據審計風險的模型: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更好的掌握控制審計風險。

1.固有風險

固有風險是獨立于會計報表審計之外的, 與被審計單位相關的內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無關的一種風險。企業主要從事經營業務繁多, 業務流程復雜, 在不考慮其內部控制管理制度時, 企業的經營、管理各個環節中出現重大違法違規問題的可能性較大, 企業的固有風險較高。

2.控制風險

企業的控制風險表現在企業未能利用建立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預防、發現和糾正經營、管理等環節存在的違法違紀問題而造成的風險。我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市場化改制較晚, 多年形成的弊端短時間難以全部消除。企業的服務、管理意識落后, 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管理人員權力集中, 業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企業行的內部控制的執行力不足, 形成了比較高的控制風險。

3.檢查風險

企業的檢查風險是指審計人員通過固定的程序未能發現企業的經營管理業務環節中存在的違法違紀問題。

(二) 新形勢下審計風險的影響增大的成因分析

1.外部環境的變化加大了固有風險

企業尤其是國際化的大企業集團本身的業務經營活動決定了它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 經營管理風險較大。大企業集團的管理體制不健全, 眾多的分支機構和生產經營場所, 企業的資金收付、賬務管理以及國際業務的轉賬、票據、匯兌等業務繁雜、工作量較大, 同時還經常發生不涉及資金轉移的承諾致使會計處理系統與控制系統難以保持一致等??傊? 國際化的大企業本身就存在著較高的固有風險。同時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受國內外的環境影響較大。這些外部環境包括信用狀況、利率變化、市場波動及國家經濟政治環境的變化。比如在金融危機發生的情況下, 大量企業經營困難, 流動資金十分緊張, 經濟效益下降, 利潤大幅縮水;個人的收入劇減, 資產縮水, 往往會導致企業及個人的信用出現問題使企業的生產經營面臨著巨大的信用和債務風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往往還伴隨著利率和市場的大幅波動, 借貸利率和各種金融產品或銀行債權、債務等商品因大幅的波動而造成利率風險和市場風險, 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這些都加大了審計的固有風險。

2.內部環境的變化加大了控制風險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行業都建立了電子經營管理系統。近年來, 我國的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迅速, 逐步實現了企業的數據處理與營業機構的分離。從內部控制角度來說,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一方面提高了管理運營效率, 強化了內部管理。另一方面, 計算機系統的操作流程及控制設計中可能存在著缺陷, 不能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現實中的所有問題, 需要在以后發現并加以完善。企業信息化技術的使用減少了傳統的審計證據, 導致舞弊活動頻發等都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此外, 企業為了開拓市場, 不斷推出新產品, 開展新業務進行多元化經營。在增加了企業的盈利的同時, 往往也可能會由于偏離或影響核心主營業務而給企業的發展埋下風險隱患。

3.企業內部審計問題

企業內部審計中存在著許多問題, 無形中都加大了審計風險。在企業的內部審計的運行機制上, 企業相對獨立的審計體系尚未真正建立起來, 內部審計機構權威性不高, 影響了審計結論的客觀公正性。在內部審計管理上, 缺少規范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科學的審計體系和評價標準尚未建立, 審計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大, 內部審計管理不規范。另外內部審計的手段和方法落后、審計內容廣泛、復雜以及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等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審計風險。

三、企業審計風險的控制措施

1.提高審計風險的防范意識, 更新審計觀念

審計工作要根據風險基礎審計理論, 從評估分析風險入手。要對被審計對象存在的固有風險及控制風險進行準確評估以確定審計重點和審計抽樣量。對于企業而言同樣要在全面了解相關情況的基礎上, 重點關注企業的經營風險, 確定審計目標并合理選擇相應審計對策和審計程序, 確保審計成功。具體而言, 首先, 要增強審計人員的審計風險防范意識, 判斷其對被審計對象風險的影響。要認識到由審計的外部環境等客觀因素造成的審計風險不可避免。因此, 企業的審計人員要加大審計工作力度, 比較研究我國與國外企業經營的宏觀政策的異同, 發現其風險環節所在。要了解被審計對象的經營管理體制和所處的外部環境;了解被審計對象的業務發展情況, 要關注新產品、新業務的發展情況;了解被審計對象的內部控制制度和管理程序, 發現薄弱環節。加強對審計主體的風險控制, 建立健全審計風險識別和預警系統, 提升審計質量, 降低審計風險。

2.增強計算機審計水平

鑒于企業普遍實行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 企業審計的內容已然變為網絡環境風險評估與防范、電子交易和電子證據的合法、可靠性。因此, 要對被審計單位的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及工作能力的可靠性進行評估。隨著計算機審計的普遍使用, 大大擴展了審計的范圍和增加了審計的內容, 為審計從抽樣向詳細調查提供了可能。近年來, 企業業務的不斷擴展, 創新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 業務電子化的程度和水平也不斷提升, 這客觀要求審計人員也應不斷地開發新的審計的電子軟件, 以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 要建立直接與被審計單位相接的數據接口, 以便對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數據進行接收、處理和分析, 為審計工作提供更多的線索和更大的方便, 達到提升審計工作效率和降低審計風險的效果。

3.提高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微觀組成, 其發展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國內的企業面對國外企業的激烈競爭的情況下。國內企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不斷的進行新商品和服務的創新, 以增強企業和行業競爭力。在這種復雜的形勢下, 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更應該了解更多的業務操作和經營細則, 掌握更多更細關于審計事項的合規與否的判斷標準。因此, 企業內部審計人員要增強審計風險意識, 不斷學習前沿業務知識, 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降低技術因素造成的檢查風險。企業本身也要與相關部門加強溝通, 聘請經營等部門業務骨干結合年度審計工作要點, 對審計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 不斷加強審計人員的專業基礎知識培訓, 增強審計人員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蔡雨杉.審計風險及其控制研究[J].黑龍江金融, 2009, (29) .

[2]周景冉.淺析審計風險控制[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0, (3) .

審計風險控制范文第2篇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水平的顯著提升,推動了企業的迅速發展,也因此擴大了企業的生產規模,但是也因此導致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時也使得企業審計風險的不斷增加。為了滿足當前社會經濟市場的實際需求,企業內部加強審計風險控制、切實提高審計質量是當前的重中之重,以便于能夠盡可能地消除潛在的危險因素,以及推動企業的更長遠發展。近年來企業審計風險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重視,所以本文對企業審計風險出現的原因展開了較為詳盡的分析討論,并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控制對策,希望能給企業審計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建議。

關鍵詞:企業審計風險;產生原因;控制對策分析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促使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活動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審計風險控制、工作目標和工作要求等也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了重大改變。企業審計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對企業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與核查。但是,由于企業經營方式和信息使用越來越復雜化、多元化,使得內部審計風險控制的任務更加艱巨,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認真分析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樹立和增強審計風險防范意識,并制定有效的風險控制對策,才能夠真正發揮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效能,為現代企業的高效運作、生產效益的提高以及長遠發展奠定夯實的內部條件。

二、企業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審計工作主體獨立性差

為了保證審計結果的客觀公正性,要求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必須具有獨立性,這是進行審計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我國絕大多數審計工作都是在企業領導的指揮下展開的,由企業負責人直接支配,甚至有一部分審計工作人員是由企業財務人員轉過去的,而財務人員首先考慮的是企業的經濟利益,從而導致審計工作缺乏客觀、公正。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通常會面臨兩難選擇,不僅要接受政府審查部門的監督檢查,還要時刻準備接受領導的支配。由此可見,這種雙重管理,很難使得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審計方法不能及時得到更新

盡管當前大多數企業內部的審計工作均以采用了抽樣技術,但是由于審計人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行為不當,只是依靠既有的審計經驗對樣本規模與評價結果進行確定,這種抽樣方法往往會導致許多重要問題被忽略,最終造成了嚴重的審計風險。另外,部分企業內部仍不具備完善的審計制度,在開展審計工作時沒有事先制定審計計劃與審計程序,也沒有完善的審計工作底稿,只是記錄審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這就使得審計工作過程無法全面反映,也就使得審計質量得不到保障。

(三)審計工作開展缺乏必要的質量控制措施

諸多企業由于缺乏審計工作開展所必須的質量控制制度,使得審計工作的最終質量無從考核,同時也缺少與之相配套的獎懲機制,往往使得審計人員的工作熱情不夠高,不會積極主動參與到企業的管理過程中,對審計工作敷衍了事,撰寫的審計報告不夠嚴謹,而且僅僅停留在表象描述。

(四)信息化發展對企業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幾年來,由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使得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主要依托財務軟件來完成,導致新型的財務管理模式與傳統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也因此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環境與工作切入點也隨著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舉例來說,針對財務數據的審計工作,由于當前大多數企業都通過財務軟件收集財務信息,數據錄入人員也僅僅只是負責數據的輸入,財務軟件會自動根據輸入數據形成財務報表,但是如果企業采用改變記賬或口徑的手段,就會使得最終呈現的結果不同,尤其是財務報表。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給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進行造成更大的難度。

三、企業審計風險的控制對策分析

(一)增強審計工作的獨立性

獨立性可以說是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生命,審計工作開展缺乏獨立性就無法發揮其真正作用?,F代企業應當重點強調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因為內部審計工作是企業自我約束、自我監控、保障所有者權益的手段,其組織地位應當獨立于其它的管理部門,而這一獨立地位應當在企業規章制度中加以明確規定,否則很容易造成使審計角色面臨尷尬定位的局面。只有明確規定,才能為日后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真正發揮出企業內部審計所具有的效能,這也是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能否真正發揮監督作用的關鍵所在。

(二)及時更新審計方法,提高防范審計風險的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及時更新審計方法,有利于防范審計風險能力的提高,同時這也是符合時代背景、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傳統的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通常是事后進行審計,審計工作比較被動,不能及時規避和化解事先存在的風險,很難杜絕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舞弊行為,這很明顯不符合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形勢,所以企業應當變被動審計為主動審計,高度關注審計的事前和事中監督功能,以便于讓審計工作可以始終貫穿于業務經營的各個環節中。另一方面,企業應當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不斷完善監督職能。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不僅僅是依靠法律法規展開,還需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建設中,審計人員在充分考慮企業實際運轉情況的基礎上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符合企業實際利益的內部控制制度,從而能夠確保企業經營與管理的科學化、效益化。

(三)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制度

企業應當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制度,以及相應的獎懲機制,加強對審計人員工作質量的考核,特別是對于審計報告、審計結論等關鍵性內容進行考查,以便于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審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減少或消除由于人為審計而導致的誤差,進而能夠充分確保審計計劃的順利進行,最終得出公正、客觀、合理的審計評價,有利于降低企業內部的審計風向。審計結果與審計人員的工作績效相掛鉤可以有效規避風險,同時也能提高了審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防范審計風險的意識,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解決信息化中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

信息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對企業內部審計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各個企業應當著力推進審計信息的發展,及時研討并制定出與信息化背景相適應的內部審計制度,充分保障審計工作的規范化開展。企業應當及時添置高質量的內部審計硬件軟件,定期檢測網絡系統,確保審計工作時可以有高質量網絡,加大力度開發審計應用軟件的功能。另外,企業還需要定期實地查看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實情況,可以詢問審計工作人員、檢查審計日志系統,如若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調整控制制度,長此以往,可以不斷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從制度體系上防范審計風險的出現。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審計工作所發揮的作用對于一個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是毋庸置疑的,企業管理人員應當高度重視審計風險控制,應當委派專門的監督管理部門展開審計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導致審計風險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適應新形勢變化的風險控制措施,從而實現了企業管理的現代化、科學化,為企業經濟效益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安杰.互聯網環境下電商企業審計風險探析[J].中國中小企業,2019(07):116-118.

[2]  楊探秋.淺談企業審計的風險及防范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9(12):21-22.

[3]  喬鎮,楊穎.企業審計風險規避措施探究[J].中國市場,2017(29):204-205.

審計風險控制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電力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地增加,電力企業要想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好地發展,就要對自身的稅務風險控制點進行整合,合理規避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稅務風險管理部門要對其規避措施進行分析,對各個稅務風險管理內容進行總結,避免在電力企業實際的發展中出現稅務風險。文章為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特點以及控制措施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給相關的電力企業提供幫助。

[關鍵詞]電力企業;稅務風險;控制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139

電力企業在社會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其經營環境比較復雜,所以電力企業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還存在稅務風險,要想合理地規避這些風險,除了要對導致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的因素進行綜合性地分析,還要積極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創新管理模式。在規范運營管理的時候,主要加強對稅收風險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員對稅務風險的管理能力,一定要在合法運營的基礎上,促進電力企業在社會中的穩定發展,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電力發展體系。

1 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的產生原因

1.1 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稅務不僅是電力企業財稅管理中的主要內容,更是促進電力企業在社會中穩定發展的基礎。為了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讓電力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對電力企業稅務風險進行了研究。但是,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沒有完善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管理體系,工作人員不僅不能對其中的風險問題進行有效地控制和分析,還沒有明確自己的職責。

相關的電力企業對稅務風險管理工作還不夠重視。即便是在實際的管理中,已經經歷了資產重組或合并等深化改革的過程,但是在按時足額報稅和繳稅的納稅管理等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管理人員在實際的工作中沒有及時地更新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理念,這導致電力企業不能適應新時期企業稅務風險管控的要求,對電力企業的穩定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1]

1.2 工作人員的稅務風險意識較弱

在對電力企業稅務風險內容進行整合的過程中,由于受到以前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影響,工作人員對稅務風險管理并不是特別的重視。同時,由于工作人員的稅務風險意識不高,這就導致稅務中存在一定風險,沒有提前做好計算與繳納稅費工作。尤其是在網改項目施工階段,他們不清楚自己的職責,在網改項目施工前合同訂立的時候,沒有對合同進行全面的檢查,更沒有對合同中所存在的風險進行有效評估,如果不提高工作人員的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意識,就會對電力企業在社會中的持續發展帶來影響。

1.3 沒有加強對財務的管理

在對影響電力企業稅務風險因素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財務管理機制不完整,企業對相關的工作內容并不夠重視,這將導致電力企業在實際的發展中出現稅務風險問題。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由于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財務管理機制還沒有進行有效地創新,相關的財務信息不完善,這會導致電力企業在稅務中出現風險,從而對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帶來一定的影響。

2 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大部分企業對電力企業稅務風險沒有一個全面和正確的認識,所以在對其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總是認為當稅務風險管理出現問題的時候,才能對其進行有效分析,這種想法嚴重影響了風險管理質量。要想在我國電力發展體系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加強對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的控制,合理規避稅收風險,在完善管理機制的同時,還要提高對影響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的因素進行分析和整合,制訂合理的管理計劃,這樣才能有效地規避電力企業稅務風險。

還要清楚企業稅務風險主要是指由于稅法的強制性和無償性所帶來的影響,所以在完善電力企業稅務風險機制的過程中,要提前對這些不確定性進行總結,加強對偷稅和騙稅的管理,避免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經濟損失。部分電力企業仍然認為,當稅務問題明顯的時候,才能對其進行稅務風險管理,這個時候對其風險管理是最有效果的。[2]

由于電力企業稅務風險是由不確定因素導致的,所以要想加強對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的管理,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將重點放在合理規避風險上,對電力企業稅務風險進行提前預測和評估,避免在實際的稅務過程中出現風險。因此,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電力企業作為我國的能源支柱,要想進一步保障我國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穩定性,滿足人們的用電要求,加強對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的管理和重視。相關的電力企業還要在稅務風險管控方面做出管理計劃,主要對合理規避風險等工作進行完善。

在對電力企業稅務風險控制方式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以前的傳統稅務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這個時候人們就要結合電力企業在社會中的實際發展特點,采取措施突破相對陳舊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完善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機制,主要采取精細化管理模式對風險進行提前預測和評估,降低潛藏稅務風險,提高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水平,從而讓電力企業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3 電力企業稅務風險控制的措施

3.1 加強對財務稽核工作的落實

在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主要根據上級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定期對財務進行仔細的稽核,在第一時間對費用報銷以及專項費用內容進行分析,保障稽核工作的順利開展。工作人員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將相關的電力企業稅務風險匯集為財務稽核監督月報,或者是對日常財務情況進行稽核監督匯總,對檢查的問題以及風險進行整合和分析,結合具體的內容,制定合理的調控措施。

在開展這項工作的時候,還要積極響應國家稅務號召,要采取措施強化和稅務機關交流與溝通,完善稅收管理機制,制定稅務風險管理制度,不定期對其進行自行檢查,不斷降低稅務風險,加強對其中問題的控制。此外,還要安排財務人員學習稅務稽查工作中的主要內容,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在實際的檢查過程中,能夠及時地發現風險,還要對最近幾年的納稅風險點進行總結和研究,主要查看營業稅與教育附加費用的具體應用情況,從而有效地規避電力企業稅務風險。

3.2 完善監督機制,避免出現違法行為

由于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工作中的內容比較復雜,工作人員有的時候并不能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在對大型發電企業進行管理的時候,要對高層管理人員和基層工作人員進行全面監督,保證他們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完善監督機制,不斷完善管理機制。[3]

完善監督機制還有利于規范稅務審核流程,這個時候電力企業要結合具體的管理情況和內容,合理設置稅務專業管理和強化審計等崗位,主要發揮工作人員的監督職能。同時,還要豐富內部審計稅務知識,加強工作人員對稅收政策和稅負計算的學習力度,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稅務處理。在實際的稅務風險管理中,他們才能夠準確判斷稅務工作中的問題,從而對其進行更加全面的監督。在對大型發電企業進行項目審計的過程中,更要完善監督機制,在這個過程中,中介機構還要依據業務類型,加強審計力度,從而避免出現風險。

3.3 制訂好計劃,協調管理各項工作

在對電力企業內容進行總結的時候,由于日常生產經營種類比較繁多,在對其進行管理的時候,要注意經營活動的種類,這樣才能找到適合稅收政策的法律。當發生了經營活動,電力企業如果再去計劃稅費,這個時候非常容易發生逃稅和漏稅等狀況。[4]

所以,電力企業在開展納稅活動前,就要結合具體的工作內容,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加強對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的管理和評估,還要協調好各部門間的工作,主要了解納稅方案,結合實際的工作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案,這樣才能對其進行合理經營。電力企業在取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的過程中,還要對各項工作中的風險進行提前評估,一定要按免稅文件的要求,對相關資料進行整合。

在對資金管理以及賬務處理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涉稅風險,采取措施加大資金管理力度,一定要嚴格財務支出標準,完善財務報銷程序,讓電力企業發展中的資金能夠得到合理的應用。[5]此外,相關的管理人員還要加大集中支付力度,對資金的應用情況進行有效控制,不斷規范會計信息檔案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對會計數據和信息進行整合,從而保證財務信息的安全性。

3.4 加強對稅務風險的評估

加強對稅務風險的評估是電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工作之一,更是保證資金的主要手段。大部分企業都會采用稅務風險評估方法規避風險,主要集中在定性以及定量這兩種方法上。其中,定性方法主要出現在訪談和調查中,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對具體內容和問題的綜合性討論,對可能出現的稅務風險進行定性評價,對內控方面的風險要進行著重考慮。

在這個過程中,稅務從事人員也要對調查內容和實際調查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和分析。在對定量的稅務風險方法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主要是對已有的事項進行評估,以及對未來的數據進行分析。在電力企業稅務風險管理中的應用,能對財務支出進行全面分析,加強對資金的合理應用,對未來稅務風險進行綜合性評價。還可以根據已有的數據信息,對電力企業在未來發展可能發生的稅務風險進行評估,進而幫助相關的管理人員制定出合理的風險規避方案。[6]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機制不斷完善的今天,要想進一步促進電力企業在社會中的穩定發展,就要加強對稅務風險的管理,加強對內部風險的控制,完善風險評價機制,加強對電力企業稅務風險全過程的監督,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電力企業在社會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衛斌,楊秀春.芻議電力工程項目風險的管理與控制[J].環球市場,2019(19):151.

[2]姚琴英.電力企業稅務風險點與有效控制方式分析[J].消費導刊,2018(31):190.

[3]歐陽雄光.企業內部控制對稅務風險管理的影響芻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4):140.

[4]葉仁蘭.電力企業的稅務風險控制問題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11):168.

[5]郭清林.芻議電力企業工程財務管理內部控制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經貿,2018(18):124-125.

[6]高麗英.電力企業稅務風險點與有效控制方式分析[J].現代國企研究,2018,134(8):48.

審計風險控制范文第4篇

一、審計風險的含義及特征因素

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審計風險的特征是審計風險的本質及其發生規律的表現。其與一般意義上的風險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審計風險的全面特征應包括下述方面:

1、客觀性

風險的客觀性是指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 是人們不能拒絕與否定的。審計風險獨立于審計人員的意識之外而客觀存在, 審計人員不能完全消滅它。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為基礎的審計程序, 在審計的方法上使用抽樣審計, 而抽樣審計又存在審計風險, 所以說審計風險是客觀的。

2、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風險最本質的特征, 由于客觀條件的不斷變化以及人們對未來環境認識的不充分性, 導致人們對事件未來的結果不能完全確定。同樣, 審計風險也是審計活動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的伴隨物。

3、潛在性

所謂潛在性是指一種損失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的審計風險都轉化為實際的損失, 形成審計失敗才會造成實際的損失。而審計失敗是需要認定的。假如這種錯誤被人們無意中接受, 即不再進行驗證, 則不會形成實際的損失。

4、可測性

審計風險不確定性是審計風險的本質, 但這種不確定性并不是指對客觀事物變化的全然不知, 注冊會計師可以根據以往審計的經驗資料, 經過分析, 對審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經濟損失程度做出主觀判斷, 從而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預測與衡量。

5、雙重性

審計風險的雙重性是指審計風險會帶來損失或收益。審計風險在某些情況下, 也會被認定并轉化為審計失敗而造成審計損失。實務中, 因審計失敗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接受處罰時間與不實審計報告的出具時間間隔較長, 公司在上市環節存在的包裝造假行為及事務所出具的不實審計報告通常在公司出現財務狀況異常后方被查處。也就是如果沒有被發現, 則不構成審計失敗, 不會受到處罰, 因此, 這種情況我們把它認定為審計風險的收益。

二、風險效應機制在審計風險中的應用

風險效應是風險事件本身的特征和內在機制所產生的效果, 認識這種效應是做出正確決策的重要條件。審計風險特征的全面分析為認識和描述審計風險效應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誘惑效應

審計風險的不確定性、雙重性及潛在性給許多注冊會計師會帶來誘惑力。如果沒有這種因潛在利益而產生的誘惑力, 很難想像會有注冊會計師甘愿去接受純損失的風險。風險誘惑效應可以被定義為:審計風險利益作為一種外部刺激使注冊會計師萌發了某種動機, 進而作出某種選擇并導致行為的發生。

審計風險誘惑效應程度的大小主要決定于下列因素:

(1) 審計風險事件帶來的潛在發展機會或贏利機會

(2) 審計風險成本小于審計風險利益的機會與大小

(3) 審計風險被發現和識別的難度與程度

(3) 審計風險事件激發決策者的潛能、創造性和成功欲望的強度

上述四種因素中, 其中 (1) (2) 主要與審計風險事件本身有關, 而 (3) (4) 則主要與注冊會計師個人有關。因此風險誘惑效應程度的大小, 并不單純取決于傳統意義上的風險利益這一因素, 而是一系列因素的復合函數。

2、約束效應

審計風險約束效應可以被定義為:當人們受到審計風險事件可能的損失信號的刺激后, 所作出的為了回避或抵抗損失的選擇以及進而采取的回避行為。一般地說, 審計風險因素所產生的威攝、抑制和阻礙作用就是審計風險的約束效應。這種約束效應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損失帶來的處罰。構成風險約束效應的阻礙性因素一般不是單一的, 而是多元的, 多層次的, 并具有集合性與系統性的特點。該礙阻性因素可能來自主體的外部, 即外部約束, 如對于注冊會計師來說, 國內社會經濟政策的變化、市場競爭程度的加劇、會計行業的特征、被審計單位方面的原因、審計方法的局限性等, 如2002年7月, Sarbanes-Oxley法案的簽署, 作為外部約束的機制, 將讓財務欺詐行為付出更高的代價:“20年的監禁和500萬美元的罰款”!對一個人來講, 20年鐵窗是一個心理天平中沉重的砝碼。而有些則可能來自于主體內部, 即內部約束, 如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存在的過失或欺詐行為等。

審計風險約束效應程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下列因素:

(1) 審計風險事件發生損失出現的概率

(2) 審計風險結果造成的損害程度

(3) 審計風險分析與管理的投入成本及其變動幅度

(4) 審計風險事件發生損失的多樣性

正確認識風險約束效應, 可以避免在管理決策活動中的盲目性, 促使人們在制定戰略、計劃、目標和進行活動時, 要充分考慮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和負面結果。

三、風險效應平衡點下的審計風險

注冊會計師在從業過程中, 其行為的選擇, 是在平衡誘惑效應和約束效應之后做出的決策, 也就是注冊會計師在權衡審計風險帶來的潛在收益與審計失敗的不良后果之后作出的。

審計風險一方面具有誘惑效應, 驅使審計師造假而有可能不被發現;另一方面風險又具有約束效應, 這種約束效應的作用就在于能很大程度上保證:其他人一定會遵守協約的。如果誰違反, 重罰必然會施加!

這兩種效應同時存在, 同時發生作用。每一種風險事件必然存在這種效應上相互沖突、相互抵消的作用, 其結果是在兩種效應之間會出現一交叉點, 形成平衡點的過程, 實質上是注冊會計師對誘惑與約束兩種效應進行認識、比較、權衡的過程, 即是一個觀念過程、思想過程、判斷過程和選擇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注冊會計師結合自己的經驗、根據特定審計風險的客觀性, 對風險損失和收益進行的一種“模擬平衡”。上述這個風險效應平衡過程可用決策者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可改變需承擔的風險環境, 使其誘惑效應與約束效應達到平衡。例如在風險導向審計中, 不信守職業道德的注冊會計師可能會為了節約審計成本而不惜犧牲審計質量, 事務所可以通過購買執業保險, 轉嫁部分賠償風險等方法和措施, 改變自己承擔的風險環境, 盡量爭取一個自己能接受的風險環境, 這就是風險誘惑效應與約束效應相互作用并達到相對平衡的過程和結果。

四、解決的對策

我國審計失敗案中幾乎未發現復雜的作假手段, 而注冊會計師在面臨審計沖突時妥協的主要原因是作假成本遠低于作假收益。作假成本低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發現概率低;二是處罰輕。因此, 控制好注冊會計師面對的風險, 根據風險效應理論, 設計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風險控制措施如下:

1、注冊會計師應當保持職業懷疑態度

我國的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很難始終保持懷疑態度, 有時過于“輕信”管理當局。中天勤一位參與銀廣夏審計的注冊會計師事后承認, 缺乏對管理當局所提供資料真實性的質疑是導致審計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 我國應借鑒國際慣例, 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懷疑精神, 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實施審計過程中始終保持懷疑態度, 對相互矛盾或者可靠性存在疑問的文件或管理當局聲明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以增加發現和揭示重大錯弊的可能性, 從而降低審計風險。

2、大力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能力

審計是一種依靠經驗和知識進行判斷的職業, 在很多情況下, 各審計風險要素的評估, 審計證據收集的數量和方法等, 都主要依靠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 存在很強的主觀性。不管審計準則制定的再具體再詳細, 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都是審計工作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將對審計質量產生重要影響。而我國注冊會計師一般專業知識較扎實, 但缺乏豐富的職業經驗, 職業判斷水平還不是很高, 特別是在涉及審計風險的時候。因此, 建議通過后續教育和工作培訓來強化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 增強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風險評估和控制方面的職業判斷能力, 使其以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和超然獨立性執行審計業務, 從而降低審計風險。

3、強化注冊會計師檢查監控機制

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機制是指財政部門依法對注冊會計師行業進行行政監督檢查與處理處罰工作的方式、方法、程序、行為及其相互間的關系。行政監督機制包括日常監控機制、重點檢查機制、協調指導機制、處理處罰機制等四個方面。我國日后應配置專業技術人員, 強化注冊會計師檢查監控機制, 提高問題發現概率, 并從法律責任代價、摘牌代價和聲譽代價等方面提高處罰力度, 加大約束效應, 降低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1]Jake Ansell, Frank Wharton.Risk Analysi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M].John Wiley&Sons, 1992.

[2]劉力云:《審計風險與控制》, 中國審計出版社, 2002年。

審計風險控制范文第5篇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審計風險,控制

近年來,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 企業經營者的受托責任也隨之轉型與發展, 由原來簡單的財務責任發展到經營責任甚至更為廣泛社會責任。與之相對應, 對企業經營者的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也發生了變化, 由原來的財務責任審計轉向財務責任審計、管理責任審計、法紀責任審計和社會責任審計等, 由于經濟任期審計內容內涵和外延不斷地拓寬, 加之審計對象具有時間跨度長、涉及范圍廣、工作量較大的特點, 因此審計結論具有較大的審計風險, 而審計結論的準確與否, 不僅影響到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工作業績, 而且往往關系到領導干部的評價。因此, 對經濟責任審計結論科學與否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要想得到科學的審計結論, 對其中審計風險控制就是很顯關鍵的一步。利用好有限的審計資源, 嚴格控制經濟責任審計風險, 建立科學的、規范的經濟責任審計風險防范機制, 不僅有利于對經營者在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內部控制和加強風險管理方面所做工作做出科學評價, 也對促進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規范對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的管理和監督,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風險成因及其表現形式

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在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 所收集的會計資料不真實、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責任者所在單位的情況而做出了錯誤的估計和判斷, 從而導致對責任者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不準確或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 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一) 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因素分析

從現代審計理論視角來看, 審計的風險產生應該是有環境、檢查、內在三因素影響所致, 結合經濟責任審計來看, 環境風險往往主要表現為:審計人員在工作時獨立性和工作結論的客觀性受到干擾, 使審計評價受到不應有的影響, 給審計結論產生帶來一定的審計風險, 影響審計質量。檢查風險表現為:由于審計結論需要全面、準確、充分、合法的審計證據, 而經濟責任審計者往往時間緊張、審計內容復雜的情況, 讓審計人員難以獲取審計證據充分性和有效性。內在風險表現為:由于經濟任期者所在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有效等, 企業經和財務管理處于無控制狀態, 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和不全面, 使審計人員不能全面發現離任者的個人問題而做出錯誤判斷。這些內在因素的影響, 都會形成經濟責任審計風險。

(二) 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和具體表現

1. 復雜審計對象讓審計任務艱巨

經濟責任者任期時間長, 所形成的會計資料多, 財經法紀的變化大, 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多、工作量大。其中, 尤其是換屆調整, 面廣量大, 時間集中, 對廣大審計人員來講更是一件巨大的工作任務。在實際工作中, 相關管理工作往往步驟不一, “先離后審”、“先任后審”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存在, 增加審計工作難度, 蘊含著潛在的審計風險。

2. 缺乏統一的標準帶來評價困難

由于在目前審計實踐中, 尚未建立經濟責任審計的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 經濟責任審計往往需要審計者進行界定, 這給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和界定增加了難度, 其中難度的具體表現: (1) 超范圍進行評價。有時經濟責任審計需要全面評價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 以致超越被審計者單位相關經濟責任的范圍, 把不屬于經濟責任的評價內容也加到評價之列。諸如精神文明建設、干部的使用等等; (2) 審計中需要主觀判斷。在實際審計中, 由于分析性復核審計方法的大量運用, 由于受審計經驗、工作方法、業務能力的影響, 有的審計評價難免需要主觀判斷, 加之由于離任審計時間緊張, 審計資料取證未必全面, 證據充分性差, 這勢必影響經濟責任的審計質量, 削弱經濟責任審計的嚴肅性, 增大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風險; (3) 審計責任難以界定。由于離任審計中難免涉及原任責任和現任責任, 主管責任和直接責任, 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等。有些審計事項, 既有離任者的個人行為, 又有領導班子的集體作用時, 審計很難界定個人所起的作用大小, 致使責任難以區分, 審計結論難以準確。

3. 準備不足影響審計質量

在現實生活中, 審計力量普遍偏緊, 領導班子換屆是經濟責任審計任務非常集中的時期, 審計人員準備不充分倉促進點, 很難在審前對審計對象進行充分的了解, 只能在審計過程中邊了解邊審計;審計取證只能查閱被審計單位提供的財務資料, 對一些重要事項不能進一步調查取證核實, 影響了審計廣度、深度和審計質量。同時, 面對繁重的經濟責任審計任務, 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具備查賬能力, 還要熟悉宏觀經濟管理知識、政策法規、具備綜合判斷分析能力等, 這也是制約和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的重要因素。

4. 被審單位會計信息存在錯弊

審計評價是靠審計證據來進行的, 而有時被審單位會計信息失真, 會計資料的可信度不高, 直接影響審計評價的客觀性, 甚至造成判斷上的錯誤。審計人員如果發現不了重大問題, 反映不出事物本來的面目, 出具的審計結論就偏頗, 形成審計風險。

二、經濟責任審計風險防范的措施

為防范經濟責任審計風險, 在實施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 除嚴格執行審計規范, 認真執行審計程序外, 還應注意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降低審計風險。

(一) 審前充分準備, 明確相關法律責任

審計之前認真準備, 仔細掌握相關情況, 是減少審計風險的一項舉措。重點做到如下。 (1) 加強對被審單位的信息掌握。審計人員對掌握好被審單位的基本審前情況, 分析判斷審計工作的關鍵點, 做到心中有數。其中, 應當重點調查了解被審計對象的經濟性質、管理體制、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情況;財務會計機構及其工作情況;相關內控制度及執行情況;重大會計政策選用及變動情況;以往接受審計檢查情況等, 為下一步審計工作打下基礎。 (2) 要求被審單位做出鄭重承諾。實行承諾制有助于明確審計各方責任, 對審計風險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實務中, 以書面形式明確被審計單位和審計組的法律責任, 要求被審計單位及負責人做出書面承諾, 保證所提供的資料真實、完整, 進一步明確提供虛假資料所應承擔的責任, 從而減少審計風險。 (3) 審計小組在送達審計通知書時進行必要的預告。審計預告應在被審計單位或相關內部媒體上進行審前預告, 公布審計依據、審計內容、審計時間、舉報電話、舉報信箱、接待來訪的時間和地點及其他有關事項。通過審前預告, 要求被審計單位員工支持配合審計小組的工作, 給予幫助和方便, 并積極提供審計線索, 協助審計小組查清和澄清問題, 同時對審計小組執行審計工作紀律情況予以監督。

(二) 各部門加強聯系, 保障審計信息暢通

由于經濟責任審計范圍廣、任務重, 單靠審計部門單打獨斗難以發揮作用, 審計機關要加強與組織、人事、紀檢等部門的聯系, 建立審計聯席會議制度, 將與審計有關的上游、平行職能部門聯系和組合到一起, 達到交流情況, 相互配合, 協同作戰, 充分履職, 不斷拓展審計的空間, 彌補了審計手段的不足, 加強了審計的職能;在具體實際中, 可以要求各部門從思想上統一, 行動上配合, 效果上共享, 形成互動效應, 達至良性循環。比如, 對經濟責任聯席會議成員進行合理分工, 組織人事部門重點抓“人”的管理, 審計部門重點抓“事”的審計, 財務部門重點抓配合, 紀檢部門重點抓處理, 使各部門明確職責, 齊抓共管, 協同作戰。當中, 還應注意, 在部門溝通中, 部門間要交流、通報離任審計情況, 研究解決離任審計中出現的問題;溝通時要解決離任審計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對于審計中遇到的責任不清、難以評價的問題, 可以通過部門之間形成一致意見向公司管理層匯報情況, 取得支持, 以此降低和防范審計風險。

(三) 改善審計模式, 推廣風險導向型審計

風險導向型審計的指導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職業懷疑假設”的基礎之上, 其特點是把風險評價和分析性復核的方法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之中。具體說來, 就是在審計人員在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評價的基礎上, 分析、判斷被審計單位的風險所在及其風險程度, 把審計資源集中于高風險的審計領域, 針對不同風險因素狀況、程度采取相應的審計策略, 加強對高風險點的實質性測試, 將內部審計的剩余風險降低到最低水平, 它確保把審計資源分配到最容易導致會計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的領域。在經濟責任審計中, 要求審計人員做到: (1) 掌握審計對象的審計環境, 審計人員需要對經濟責任審計實施風險評估程序, 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 以便充分識別和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 (2) 改進審計業務的流程, 風險導向審計要求審計人員運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審計思路, 對被審資料做出合理的專業判斷。分析評估經濟責任審計可能出現重大錯報風險的領域, 設計控制測試程序和實質性測試程序, 把有限的審計資源就集中到高風險領域, 能夠有效地控制風險和節約成本, 增強經濟責任審計的實施效果; (3) 審計人員提高自己專業勝任能力, 由于風險導向審計是一種全新的審計思路, 審計人員要學習借鑒先進的技術方法及工作經驗, 提升專業水準, 提高識別風險、評估風險的能力, 尤其是從產生重大錯報的根源去把握和評估風險, 進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來降低風險。

(四) 延伸結果審計, 落實離任者任中審計

經濟責任審計一般是事后審計, 審計時間性滯后, 審計時效性較差, 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最佳效果。審計實踐告訴我們, 只有審查動態控制過程, 審查責任人的動機, 才能深化結果的審計, 才能客觀評價經營者的經營業績與經濟責任, 實現審計目標。與此不同的任中審計可以克服這一不足, 通過任中審計, 將離任審計的“事后監督”變為任前、任中審計的“事前監督”和“事中監督”, 更有利于問題的早發現和預防, 從而降低審計風險。在任中審計時, 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明確任中審計的內容是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基礎。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在審計調查過程中, 是將監督“關口”前移, 因此審計內容選擇上要體現經濟責任審計內容互補、口徑一致、前后呼應等特點, 達到充分發揮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預防、教育、監督作用, 為后面審計減少風險、提高效率做準備。 (2) 規范任中經濟責任審計的流程是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關鍵。任中審計工作不僅要突出重點, 而且要統籌規劃、方法適當, 把握全局, 著眼于防范, 通過審計督促責任人正確履行經濟責任, 增強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的經濟管理和決策意識,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促進領導干部的廉政建設, 將違紀、違規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更好地發揮“報警器”的作用, 為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降低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3) 加強任中經濟責任后續審計是落實審計成果的有力保障。通過后續審計, 監督審計處理決定的落實情況, 維護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嚴肅性, 進一步促進、提高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質量, 并為今后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也可以達到規范管理的目的。

總之, 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我們只有通過分析, 充分認識, 科學評價, 積極防范, 采取有效措施規避, 可以把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達到經濟責任審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許天祥, 范國右, 韋華寧.如何做好內部審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6.

[2]馬亞紅.論審計風險防范與控制[J].現代商貿工業, 2007, (12) .

審計風險控制范文第6篇

1 內部控制的概念及作用

內部控制就是單位各級管理部門, 利用單位內部因分工而產生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關系, 所制定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并使之規范化、系統化而形成的嚴密的控制機制。

內部控制是被審單位自我設計、自我制訂。自我實施, 最終自我收效的管理制度, 是被審單位有意識地制約內部管理和核算工作“假”“亂”的重要工具, 是扼制經濟領域違法亂紀的重要防線, 是保證組織自身“經濟安全”的屏障, 也是審計人員得以依賴的對象和手段。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 各種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的采用, 對于任何一個經濟組織來說, 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環境的要求, 都必須擁有一個強有力的、高效率的內部控制體系, 以保證經濟活動高效有序的運行。而內部控制能否順利運行并發揮作用, 并成為審計工作依賴的基礎, 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如:有關內部控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有關內部控制的生存性、適應性和持續性, 內部控制的成本效益, 實施內部控制的人員素質, 組織領導者對內部控制的態度等。有時內部控制制度基本健全并能發揮相應的作用, 但由于某些內部和外部因素發生變化, 其作用可能被加強或弱化, 審計人員能否利用被審單位內部控制系統和在多大程度上利用這一基礎, 完全依賴于特定的審計環境下內部控制的運作狀況及其有效程度。

內部控制是被審單位內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 建立和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不是審計人員的責任, 而屬被審計單位自身的管理責任和會計責任, 也就是說, 其內部控制的存在與否及其發揮作用的程度如何與審計人員職責無關;但是被審單位內部控制的有無、好壞與審計工作存在密切聯系, 特別是與審計風險有直接關聯, 由此審計人員不是從自身職責, 而是從審計工作及其管理的角度, 關注被審單位的內部控制。

2 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的關系

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實施審計后表達錯誤意見的可能性。一般來說, 審計風險由三部分組成, 即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固有風險是指被審單位自身會計、統計和業務核算中存在錯弊的可能性;控制風險是指被審單位對其存在固有風險不能通過內部控制系統加以防范、發現和糾正的可能性;檢查風險是審計人員對控制風險未能通過既有的審計程序加以查處的可能性。顯然它們的關系是: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有此可以看出被審單位部控制制度的有無、好壞與審計風險呈因果關系。被審單位內部控制越是有效, 就能在較大程度上將會計核算中存在的錯弊控制在核算程序之中, 并及時消滅于審計工作開始之初。審計工作不僅可以對其形成信賴或部分信賴, 相應減少工作量, 而且還能夠降低審計風險。反之, 如果被審單位內部控制不存在或雖然存在但實際無效, 那么審計人員不僅因為無法依賴其內部控制制度而增加了相應的工作量, 同時還承受著較大的風險。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 經常發現審計人員對內部控制不夠重視。如有的審計人員一進駐被審計單位, 便投人到大量的帳表中, 而不對內部控制進行測試, 僅根據被審單位的財務收支基本符合財政制度, 就在審計報告中得出被審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結論, 無疑加大了審計風險。因此, 審計人員對被審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應予充分關注。首先, 審計人員通過調閱被審單位有關方針、政策和規章制度等文件, 了解被審單位組織機構系統和各級管理人員的業務范圍和素質狀況, 了解憑證的填制的傳遞程序, 通過向被審單位的負責人和有關人員詢問, 對被審單位業務處理過程進行實地觀察和參閱以前的審計檔案等方法, 了解被審單位內部控制狀況, 并對此形成比較全面和深人認識。如果被審單位已有現成的反映內部控制的文件資料, 審計人員可以直接通過借閱或復制等手段, 以加速對其內部控制的了解。其次, 審計人員要對內部控制的狀況和運行規律進行描述。從審計實踐來看, 凡管理比較嚴密的單位都制定了一套內部控制制度文件, 審計人員可以通過調閱這些文件及其所描述的內部控制, 視其是否符合被審單位的實際。還可以運用以前對該單位進行審計時形成的審計工作底稿, 運用過去對該單位內部控制的描述資料, 復核其所描述的內部控制制度的狀況以及發生的變化。這樣能夠在不增加審計風險的情況下, 明顯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如果對該單位是初次審計, 而又無類似的資料準備, 那么對內部控制的描述應從頭開始。這樣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評價內部控制制度:

(1) 該單位發生過哪類舞弊, 其內部控制系統控制效果如何?在現有內部控制的工作狀態下, 哪一類差錯或舞弊發生的可能性大?

(2) 通過何種內部控制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及時發現這些錯誤或舞弊的發生?當內部控制失效時其舞弊是否會失控?

(3) 是否對必要的內部控制都做了嚴密的規定, 并在實際中得到遵循?內部控制失效的概率有多大?

(4) 是否存在內部控制不健全或有嚴重缺陷的情況, 如果結論是肯定的, 這些隱患是否會導致錯誤或舞弊的發生?

通過對上述重點內容的分析評價之后, 就可以對被審單位的概況有了全面的了解, 就可以對其內部控制的可信賴程度做出適時和恰如其分的評價, 實質上是對被審單位的風險控制做出評價, 是對審計的策略做出調整, 對后續審計工作的基本定位:它對后續審計工作具有重要影響, 因此審計中決不可小視內部控制。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步完善, 企業也建立了比較健全的現代內控制度, 由于審計人員與企業管理人員所處位置、環境、職責不同二者之間有相同之處, 也有根本的區別。本文將在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二者關系分析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內部控制,審計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1]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

[2]國際審計準則第25號.重要性和審計風險.

上一篇:高三學習計劃范文下一篇:春節優秀作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