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審計管理論文范文

2023-09-16

審計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內部審計制度創設是指由誰來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其創設模式包括所有者創設、管理層創設、強制創設。從邏輯上來說,所有者創設優先,管理層創設次之,強制創設最后。不同的創設模式都有相應的創設條件,內部審計潛在需求較強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是通用的創設條件,不同創設者的創設動力及能力是關鍵的條件因素,所有者創設能否出現的關鍵是其創設動力及能力,管理層創設能否出現的關鍵是其動力,而強制創設能否出現的關鍵是其對內部審計潛在需求的估計及對所有者創設和管理層創設能否出現的估計。上述理論框架能解釋現實生活中不同情形的內部審計制度之建立。

【關鍵詞】 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制度創設; 所有者創設; 管理層創設; 強制創設

一、引言

任何一個組織都會建立治理機制來應對威脅其組織目標的消極因素,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是這個治理機制的重要要素之一。不少研究已經發現,內部審計在組織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已經成為組織治理的基石。再好的制度,也需要有創設者;沒有創設者,制度效果就無從談起,內部審計制度也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來說,要發揮內部審計功能,首要的事項是推動內部審計制度的創設?,F實中,許多問題較嚴重的組織并沒有內部審計機構,這些組織不是不需要內部審計制度,而是缺乏內部審計制度創設者,也就是沒有機構或個人來推動或主持設立內部審計制度,這些組織的內部審計需求沒有成為有效需求。

關于內部審計制度創設,有文獻介紹了國外強制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一些情況,也有文獻建議對一些組織實施強制性的內部審計要求。關于內部審計制度創設模式還缺乏相關的理論框架。本文將內部審計創設區分為所有者創設、管理層創設、強制創設三種模式,提出內部審計制度創設的理論框架,并用這個理論框架來分析若干例證。

隨后的內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個文獻綜述,梳理相關文獻;其次,對內部審計不同創設模式進行理論邏輯分析,提出內部審計制度創設的理論框架;再次,用這個理論框架來分析不同創設模式的例證,以一定程序上驗證這個理論框架;最后是結論和啟示。

二、文獻綜述

關于內部審計需求,多數文獻研究需求因素[ 1 ],一些文獻涉及外部審計機構的法定審計[ 2-4 ],但是,鮮有文獻研究內部審計制度由誰來創設。與此相關的文獻是關于實行強制性內部審計的研究。強制性內部審計,就是由法律規定必須建立內部審計機構,這是強制性創設。有文獻介紹了國外強制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一些情況,也有文獻建議對國內一些組織實施強制性的內部審計要求。

美國通過《1978年督察長法案》《1988年督察長修正法案》《2008年督察長改革法案》,創設了聯邦政府各部門強制內部審計制度[ 5-9 ]。瑞典通過《政府機構內部審計條例》(1994年),荷蘭通過《荷蘭政府賬戶法》(2001年),英國依據國庫部的規定,加拿大按照國庫委員會秘書處制定的《內部審計政策》,創設了政府機構強制內部審計制度[ 9 ]。一些文獻也建議通過立法來推動我國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制度的建立[ 10 ]。

2003年之后,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對上市公司實行強制內部審計制度[ 11 ],我國對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也強制要求建立內部審計制度[ 12-13 ]。鑒于我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現狀,一些文獻建議在國有企業實行強制內部審計制度[ 14-15 ]。

總體來看,現有文獻主要介紹了國外的強制性內部審計制度,并就國內一些組織實行強制性內部審計制度提出了建議,但關于內部審計制度創設模式還是缺乏理論分析。本文擬提出這個理論框架,并用這個框架來分析若干內部審計制度創設例證。

三、理論框架

內部審計制度創設模式主要關注誰來創設內部審計制度,而可能的創設者有多種,所以,本文首先分析由多種可能的創設者來創設內部審計制度的邏輯過程,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創設者創設內部審計制度的條件。

(一)內部審計制度創設的邏輯過程

內部審計制度的可能創設者有三種,一是所有者及其類似者,二是管理層,三是政府強制。那么,這三者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時,何者優先?一般認為,內部審計主要是經營權監督,然而,在特殊情形下,也可能是所有權監督。當內部審計是經營權監督時,內部審計制度創設者應該是組織的管理層;當內部審計是所有權監督時,內部審計制度創設者應該是組織的所有者。然而,無論是所有者,還是管理層,要成為內部審計制度創設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則內部審計制度難以創設。此時,如果影響組織目標的消極因素較為嚴重,就需要政府來強制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傮w來說,內部審計制度創設模式分為三種:所有者創設、管理層創設、強制創設,三者創設內部審計制度的邏輯過程如圖1所示。

圖1中,首先內部審計制度創設的優先者是所有者,其次是管理層,最后是政府強制。為什么會具有這種優先權呢?首先,政府強制應該是最后選擇,當組織本身的利益相關者都不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時,如果該組織確實需要內部審計制度,政府才出來作出強制性規定,強制創設內部審計制度。如果組織本身的利益相關者自己能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政府就不宜干擾組織內部的制度創設。所以,強制創設應該位于最后。事實上,政府強制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是對所有者創設的替代,當所有者有創設動力,但是沒有創設能力時,政府就替代所有者來行動,所以,政府強制創設,本質上可以是一種所有者監督。

其次,就所有者創設與管理層創設來說,在委托代理關系合約中,所有者和管理層法律意義上平等,但是事實上并不平等,所有者處于優勢地位,對代理人的選擇及合約的主要內容,所有者作為委托人具有主導權;同時,組織目標是否達成,對所有者利益影響最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組織目標是所有者利益的體現,也是所有者對代理人的托付,還是代理人承擔的經管責任,組織目標達成了,所有者利益也就實現了,代理人的經管責任也就履行了。所以,所有者非常重視組織目標能否達成,當然也就關注抑制影響組織目標之消極因素的內部審計制度了。所以,如果所有者具有創設內部審計的需求,同時還具有創設能力,那么所有者應該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此時的內部審計就是所有權監督。當然,通常情形下,既然所有者將組織交托給管理層來營運,組織目標的達成主要應該由管理層來關注,只有當所有者預期管理層創設內部審計制度動力不足或者所有者創設的內部審計制度更加有效時,才會真正行動起來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所以,所有者創設的這種優先權通常情形下是不會行使的。

最后,當所有者沒有創設內部審計制度的動力或不具備創設能力時,管理層才有機會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此時的內部審計就是經營權監督。當然,完全可能出現的一種情形是,某類組織確實需要內部審計制度,所有者無創設能力,而管理層無創設動力,此時,政府應該進行強制創設,此時的強制創設,既可以從所有權監督出發,創設所有權監督屬性的內部審計制度,也可以從經營權監督出發,創設經營權監督屬性的內部審計制度。

當然,從邏輯上來說,還有一種情形,就是上述三種創設主體都沒有創設,該組織就沒有內部審計制度。這其中的原因較多,主要是不具備創設條件,此時,該組織如果確實需要內部審計,就是創設主體不作為。當然,首先是所有者不作為,其次是管理層不作為,最后是政府不作為。當政府是組織的所有者時,政府就是雙重不作為。

(二)創設條件

以上分析了三種情形的內部審計創設:所有者創設、管理層創設、強制創設。接下來,筆者分析這些創設發生的條件。

人們都是理性的,不會為審計而審計,所以,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發生。這些條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有較高的內部審計潛在需求,沒有這種潛在需求,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創設內部審計制度;二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內部審計雖然能發揮抑制影響組織目標的消極因素之作用,但是,其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只有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時,這個制度才有可能創設;三是具有創設動力及能力,沒有創設動力及能力,內部審計需求只能是潛在需求,不會轉換為現實的有效需求。正是這三個條件的共同作用,內部審計制度才得到創設,其大致關系如圖2所示。

內部審計需求直接源于影響組織目標的消極因素,而這些消極因素又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由于人性特征產生的消極因素,包括自利產生的代理問題及有限理性產生的次優問題;二是由于組織環境產生的風險因素,包括內部風險因素和外部風險因素。為了應對這些消極因素,由各種機制組成的治理框架得以建立,內部審計是其中的重要機制之一,所以,對消極因素的抑制形成內部審計潛在需求。

然而,在多種可選擇的治理機制中,是否會選擇內部審計,需要依賴成本效益原則。根據這個原則,首先,估計內部審計制度的成本及其功能,內部審計人財物方面的投入及其耗用會形成內部審計成本,而內部審計審核、監督和評價功能的發揮就會產生抑制消極因素的效果,這二者之間應該有個比較,只有產出大于投入,內部審計制度才是合宜的。其次,還要將內部審計制度的投入產出比與其他治理機制相比較,只有內部審計制度的投入產出比大于其他治理機制時,內部審計制度就具有了比較優勢,此時的內部審計制度才是真正意義上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即使具有比較優勢的內部審計制度,還需要有創設者,沒有創設者,內部審計制度的優勢只能是潛在優勢。本文前面已經指出,可能的創設者包括所有者、管理層和政府,而這些創設者是否會行動,決定因素是各自的創設動力及能力。

就所有者來說,其創設動力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對組織目標的關注程度,所有者對組織目標達成程度越是關注,其創設動力越強。從理論上來說,組織目標達成程度是所有者利益的基礎,所有的所有者都應該關注組織目標的情況。然而,在有些情形下,所有者不一定真正關注其投資或供資的組織。例如,上市公司的小股東投資于上市公司是投機,而不是投資,這種所有者當然不會關注公司各種目標的達成程度;又如,一些公共部門,其上級作為所有者本身也是公共部門,上級部門本身可能就不關注其組織目標達成情況,對其下屬組織的目標當然也就更不關注了。二是對潛在內部審計需求的估計,估計的內部審計需求程度越高,所有者預期內部審計制度的作用越大,從而其創設內部審計的動力也就越強。當然,不同的所有者對內部審計需求的估計可能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創設動力。三是對內部審計制度成本效益的估計,內部審計制度越是具有成本效益性,所有者創設內部審計制度的動力也就越強。當然,不同的所有者對內部審計成本效益的估計可能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創設動力。

所有者創設內部審計制度需要有較強的動力,沒有創設動力,當然也就沒有創設行動。然而,如果沒有創設能力,創設動力也無濟于事。那么,所有者創設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主要是所有者作為一個整體的行動能力,如果所有者作為一個整體具有行動能力,則在創設動力的驅動下,可能具有行動能力;如果所有者作為一個整體不具有行為能力,則創設動力也難以成為創設力行動。一般來說,所有權越是分散,所有者作為一個整體越是難以具有行為能力,大家都會搭便車,都指望其他的所有者來行動,最后是大家都不行動[ 16 ]。所以,所有權分散的組織,所有者創設內部審計制度的能力較差。當所有權較為集中時,所有者從事制度創設的激勵密度高,組織目標的成敗與所有者本身的利益關聯度較大,所以,一般不會搭便車,從而其創設能力較強。因此,所有權越是集中,所有者創設內部審計制度的能力越強。

就管理層來說,其作為一個整體具有行為能力,不存在創設能力問題,關鍵在于其是否具有創設動力。管理層創設動力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對影響組織目標的消極因素的關注程度,管理層對消極因素的關注程度越高,其創設動力越強。從理論上來說,管理層當然應該關注影響組織目標的消極因素。但是,在一些情形下,管理層可能并非如此。例如,在管理層看來,如果消極因素對組織目標的影響并不顯著,或者是管理層本身就對組織目標是否達成并不在意,或者是對下屬的代理問題采取容忍態度。在上述各種情形下,管理層可能并不關注影響組織目標的消極因素,當然其創設應對這些消極因素的內部審計制度也就動力不足。二是對內部審計制度的成本效益估計,即使管理層關注消極因素,但是,應對消極因素的機制有多種,內部審計制度只是其中之一,管理層會在多種治理機制中進行選擇,只有當其認為內部審計制度具有成本效益性時,才會選擇內部審計制度。綜合來說,當管理層關注影響組織目標的消極因素,并且內部審計制度具有比較優勢時,管理層就有動力創設內部審計制度。

就政府強制創設內部審計制度來說,主要是通過立法的方式來強制某些組織建立內部審計制度,所以,政府對內部審計制度的創設能力并不存在問題,關鍵之處在于其創設動力。換言之,就是政府如何確定何種組織需要建立強制性內部審計制度。一般來說,政府強制某些組織建立內部審計制度,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所有者創設及管理層創設難以出現,二是內部審計潛在需求強烈,只有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時,政府才用立法的方式來強制創設這些組織的內部審計制度。

內部審計潛在需求強烈是指某些組織存在較嚴重的代理問題、次優問題及風險因素,并且,內部審計制度應該是治理這些消極因素的有效制度之一,內部審計制度具有不可或缺性。一般來說,所有權越是分散或者所有者越是眾多,代理問題就越是嚴格,次優問題也會得到放大,風險因素的控制也可能越松弛。同時,組織環境越是具有動態性、復雜性、競爭性,風險因素越多。

所有者創設及管理層創設難以出現是指以下兩種情形:一是所有者沒有創設動力或者有創設動力但沒有創設能力;二是管理層沒有創設動力。當上述兩種情形同時出現時,如果沒有政府強制創設,該組織可能就沒有內部審計制度。一些股權分散的上市公司,很有可能處于這種情形,一些公共組織也很有可能處于這種情形。

所以,一般來說,當某些組織存在強烈的內部審計需求,并且所有者創設及管理層創設難以出現時,政府就應該充當內部審計制度的創設者,通過立法的方式,強制這些組織建立內部審計制度。政府這樣做,從某種意義來說,是充當了沒有整體行為能力的所有者,本質上類似于所有者創設。

四、例證分析

以上提出了內部審計制度創設的理論框架,下面,筆者用這個框架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內部審計制度創設,以一定程度上驗證這個理論框架。

(一)所有者創設例證分析

現實生活中,大型組織有多層級的內部審計機構,對于多層級的內部審計機構有兩種體制,一是垂直管理,二是分級管理,前者是內部審計機構向總部審計機構報告工作,后者是向所在內部組織的領導報告工作。由于總部和內部組織之間具有委托代理關系,總部類似于所有者,所以,各內部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在垂直管理體制下,實質上是所有者創設的內部審計制度①。例如,中國建設銀行總行設立審計部(這個層級不是所有者創設),各一級分行作為中國建設銀行的內部組織,全部都建立了總審計室,但是,這些一級分行的總審計室不向所在分行領導負責,而是向總行審計部負責,總行審計部對各一級分行總審計室實行垂直領導,各一級分行的總審計室事實上是由總行創設的??傂袑τ诟饕患壏中衼碚f,類似于所有者,所以,各一級分行的總審計室屬于所有者創設。

下面,用本文提出的理論框架來分析中國建設銀行各一級分行內部審計制度創設。本文的理論框架指出,所有者創設具有優先權,中國建設銀行各一級分行內部審計制度創設也是如此。在垂直管理體制之前,各一級分行(當時稱為省分行)都建立了內部審計機構,向分行領導報告工作,這些內部審計機構是分行的內設機構[ 17 ],后來,總行感覺到分級管理的內部審計體制不能有效地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所以,將分級管理體制改為垂直管理體制,實質上是所有者創設取代了各一級分行的管理層創設,這體現了所有者創設的優先權。

那么,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創設內部審計制度的動力來自何種呢?總行認為,分級管理下的內部審計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垂直管理體制更加有利于內部審計發揮其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垂直管理體制下的內部審計獨立性增強,能發揮一些在分級管理體制下無法發揮的作用或者是促進這些作用發揮得更好,從而有助于內部審計更好地為組織目標服務;另一方面,垂直管理體制下,不同層級的內部審計資源能整合,從而能提升內部審計的效率和效果,更加提升了內部審計制度的成本效益性[ 18 ]。上述原因與本文的理論框架關于所有者創設之預期基本一致。

(二)管理層創設例證分析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是由管理層所創設,所以,不少文獻認為,內部審計是經營權監督[ 19 ]。本文的理論框架能解釋這個現象。其中的原因是,所有者創設雖然具有優先權,但是,通常只是在估計到管理層創設動力不足或所有者創設的內部審計制度效果更好時才會自行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所以,如果估計到管理層會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所有者通常不會創設。而政府也是估計到所有者創設和管理層創設都不會出現時,才會出現強制創設。綜合起來,只要管理層愿意創設,通常會由管理層來創設內部審計制度,這就是現實世界中管理層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最多的原因。

(三)強制創設例證分析

現實生活中也存在由政府通過立法的方式來強制創設內部審計制度的情形,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公共部門,例如,本文前面的文獻綜述指出,美國、瑞典、荷蘭、英國、加拿大等一些國家就強制政府部門建立內部審計機構;二是公眾公司,例如,2003年之后,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對上市公司實行強制內部審計制度。我國對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也強制要求建立內部審計制度。本文的理論框架能解釋這兩類組織的內部審計強制創設。

就公共部門來說,政府是所有者,這種情形下,所有者創設和強制創設合二為一。如果政府預期到某些組織內部審計潛在需求較強,同時還預期到這些組織的管理層不一定有動力來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政府就會通過立法的方式來創設內部審計制度。就公眾公司來說,股東眾多,代理問題較為嚴重,內部審計需求較強烈。但是,由于股東眾多,對于一些股權分散,不存在大股東的公司,小股東作為一個整體沒有行為能力,所以,需要政府代替小股東這個整體來行動,從而出現內部審計制度的強制創設。

五、結論和啟示

內部審計制度創設是指由誰來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其創設模式包括所有者創設、管理層創設、強制創設,本文分析內部審計制度創設的邏輯順序及創設條件。

就創設的邏輯順序來說,首先是所有者創設具有優先權,但是,所有者只有預期到管理層創設內部審計制度動力不足或者所有者創設的內部審計制度更加有效時,才會真正行動起來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所以,所有者創設的這種優先權通常情形下是不會行使的。其次是管理層創設,因為組織目標主要由管理層來實現,而內部審計是抑制影響組織目標達成之消極因素的制度設計,所以,現實生活中,管理層創設最多。最后是政府強制創設,當預期所有者創設及管理層創設難以出現時,政府代替所有者通過立法的方式強制創設內部審計制度。

就創設條件來說,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有較高的內部審計潛在需求;二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三是具有創設動力及能力。影響不同創設者創設動力及能力的因素不同,從而這些創設者也具有不同的創設動力及能力。所有者創設能否出現的關鍵是其創設動力及能力,管理層創設能否出現的關鍵是其動力,而強制創設能否出現的關鍵是其對內部審計潛在需求的估計及對所有者創設及管理層創設能否出現的估計。

研究啟示,內部審計制度創設是內部審計需求轉化為現實內部審計制度及行動的關鍵,沒有創設者,內部審計只能處于潛在需求階段?,F實生活中,一些公共組織的代理問題、次優問題較為嚴重,風險因素對組織目標的影響也較嚴重,但是,這些組織卻沒有建立起能應對這些消極因素的內部審計制度,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創設者。這些組織的管理層本身缺乏創設動力,在這種情形下,政府應該出面來創設內部審計制度,既是所有者創設,也是強制創設。我國的國有企業、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各類問題都較為嚴重,內部審計潛在需求較強烈,而這些組織的管理層本身可能缺乏創設動力,但是,政府相關部門也沒有出來強制創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些相關部門失職。201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建立審計部門向董事會負責的工作機制。這是關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強制創設的最高也是最原則的要求,這個原則如果得到落實,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將得以強制創設。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的類似強制要求還未見到?!?/p>

【參考文獻】

[1] 李曼,施建軍.企業內部審計需求動機研究:文獻綜述與未來發展[J].財貿研究,2012(6):132-138.

[2] 劉燕.論我國《公司法》法定審計模式的選擇[J].會計研究,2005(8):25-29.

[3] 郝自賢.公司財務會計報告法定審計制度的法理機理[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9(2):53-56.

[4] 鄭石橋,施然.法定審計與選擇性審計的區分:理論框架和例證分析[J].會計之友,2015(17):133-136.

[5] GAO.Federal inspectors general-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R].1998.

[6] 王光遠.建立政府機關內部審計制度強化政府施政效率和效果[J].中國內部審計,2006(4):16-17.

[7] 劉力云.論發展和完善我國政府部門內部審計[J].審計研究,2007(3):30-35.

[8] 范文萍.美國聯邦政府內部審計的發展及其啟示[J].財會通訊,2010(3):68-70.

[9] 張慶龍.完善我國政府部門內部審計的建議[J].中國內部審計,2010(10):27-29.

[10] 鄭石橋,張文秀,王旭輝,等.中國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內部審計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2.

[11] 李曼.高管態度、政府監管與內部審計: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J].審計研究,2014(2):100-107.

[12] 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內部審計工作指引[Z].2007.

[13] 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指引[Z].2009.

[14] 余金樹.從資產所有者角度談內部審計制度的建立[J].財會月刊,1999(3):43.

[15] 魏昌東.中國企業內部審計法律制度:定位缺陷與完善對策[J].學海,2010(2):164-168.

[16] 戴春平.充分競爭:補償所有權監督不足的市場安排[J].江蘇社會科學,2000(5):61-65.

[17] 張一平.中國建設銀行改革內部審計體制[J].中國審計,1999(9):37.

[18] 曲德洋.建設銀行內部審計體制改革構想[J].遼寧經濟,2005(1):42-43.

[19] 孫立.內部審計動因的委托代理分析:兼論內部審計導向模式的演進[J].財會通訊,2005(12):62-64.

審計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微時代”的到來,隨著“中國夢”的提出,我國面臨并正在進行各級政府部門一系列整改,在時代的推動下,各個行政單位的財務狀況將走向透明化、民主化,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更應做好資金管理的各項工作,尤其是在審計環節上。

關鍵詞:基層行政單位; 資金管理 ;審計

1 概述

基層行政單位的廉潔以及對財務控制的有效與否關系到這個地區長遠發展以及當地人民有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作為政府在財政支出上應做出合理的決策,對當地納稅人負責,全心全意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為人民辦實事。隨著審計覆蓋面的不斷推廣,直到基層行政單位,而對于它們來來說,審計不僅有助于其提高自身財務管理規范,也可起到監督的作用、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2 新時代下基層行政單位的審計控制管理研究

2.1 基層行政單位審計控制現狀及的問題

在“中國夢”的號召之下,我國加大了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的改革規范的力度,在全國范圍內也卓有成效,但是根據近來發布的審計結果顯示,地方政府負債極為嚴重,而償債能力卻不容樂觀;這一現象也說明,目前我國各行政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方面應從基層單位抓起,不斷規范完善。從實際情況來看,基層單位在審計控制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基層行政單位在對內部審計上的整體認識不全面,內部控制不足,另外在預算控制、財務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方面力度不夠,從而造成了財務控制與業務活動的脫節,由于在項目預算、核算、審批等環節有控制不力而出現提前透支、項目工程不達標等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財務管理的監督而常引起挪用公款、“小金庫”、集中購置的固定資產流失等現象。

2.2 基層行政單位審計控制的建議

政府審計也被稱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健康運行的免疫系統”,不僅要求關注被審行政單位的財務責任,也要求關注它們的績效責任。但從某種角度來說,審計工作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常需要結合內部控制的以彌補其不足,且可以達到降低風險、提高效率的作用;而且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度,可以起到單位內部各個部門間的相互制約、相互監督、防止腐敗。對于基層行政單位的內部控制的作用以及意義則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點:其一是保證財政資金的效用,其次是加強審計職能的發揮。因此,要搞好基層行政單位審計控制管理,應當在審前做好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

基層行政單位的財務管理與一般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區別,但都要涉及到資產、收入、支出這三個會計要素來反映、核算單位的財務狀況;所以在對基層行政單位進行審計時,同樣要求嚴格落實核查具體經濟業務,特別是對重大項目要進行重點審計。首先對于資產的審計,即現金、銀行存款、固定資產;應重點關注現金、銀行存款等流動性、貨幣性很強而容易發生舞弊的資產,如:在領用報銷時,要嚴格審查其原始票據、報銷手續;另外,固定資產的審計也屬重點事項,行政單位資產歸國家所有而不計提折舊,因此與固定資產相關的各事項如應如實反映以防國有資產流失。因為基層行政單位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即當地政府的上年國家批準下來的預算經費,行政單位的其它收入來源還包括:收費和罰沒收入;因此在對收入進行審計時需要將重點放在財政撥款是否按照預算經費批準投入,有無截留和挪用的情況的存在,以及收費項目的合法性以及該類項目的收入反映、核算的正確性上。行政單位的支出反映發對預算的執行狀況,在對基層行政單位進行審計時需要檢查各項經費的開支、使用是否在規定范圍內、是否符合標準,有無擠占、挪用、超標情況;對于其它各類開支應檢查其真實性、合法性,嚴查虛設名目套取資金的項目;在審查固定資產購置上應道先檢查其是否已達到政府集中采購的標準,在審批、采購流程是否符合批準。

行政單位獲取資金的數額常通過財政票據反映,因而票據常與收入密切相關,在對于票據進行審計時需檢查票據的領用、核銷是否合法、手續是否齊全、使用是否符合規定、是否存在丟失、亂開、自制等情況。國家對基層行政單位的重要項目投入了專項資金,所謂??顚S?,其也限定了該類資金的使用范圍,因而對專項資金的管理與控制不但是相關單位的資金管理重點,也是審計的重點。在審計時應核查專項資金所對應項目的真實性,檢查是否存在用同一個項目申請多次專項資金的情況;是否按批準使用,有無擠占、挪用、套取、提高開支標準的情形。專項資金通常數額很大,涉及的項目對民生、社會常有重要作用或影響,因而在審計時需要對重要項目重點核查。

3 總結

本文探討了基層行政單位在新時代下的審計管理控制的現狀各其普遍存在的不足,繼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幾點需要加強的地方:首先要將審計與內部控制緊密結合發揮更強效用,再者是在對具體業務、活動審計時應從會計三要素:資產、收入、支出出發開展審計工作,另外對于重要項目要進行重點審計;使財政資金得到安全高效的利用。

參考文獻

[1] 張俐.《淺析行政單位后勤內部審計與管理》[J].管理觀察.2009(12)

[2] 孫國明.加強國有企業集團審計的幾點思考[J].審計理論與實踐, 2005, (3)

[3] 胡俊成,雷春平.行政事業單位審計 [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5

審計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西方發達國家央行大多按照COSO風險管理框架建立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且有較為成熟的風險評估方法。本文擬借鑒國外風險管理理論和發達國家央行風險管理模式,對我國基層央行風險管理狀況進行分析,并嘗試構建基層央行風險管理框架,以期提高基層央行的風險管理水平。

關鍵詞:基層央行;風險管理;COSO

基層央行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派出機構,既是金融調控與監管體系的組成部分,又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隨著中央銀行職能的轉變、新業務的拓展、新系統的使用,基層央行面臨的風險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目前西方央行大多根據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風險管理框架建立了各具特點的風險管理體系,基層央行可參照其主要做法,運用COSO風險管理框架構建符合自身實際的風險管理體系和方法。

一、西方央行風險管理開展狀況

2004年10月,COSO對沿用了近10年的《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進行了修改和延展,發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風險管理整體框架由內部環境、目標制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控等八個相互關聯的要素構成。目前,西方央行大多是按照COSO風險管理框架開展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活動的。

(一)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簡稱紐聯儲)風險管理模式

1. 紐聯儲風險管理架構。紐聯儲與風險管理相關的組織層次很多,體現了全面風險管理原則。一是董事會層面有審計與操作風險委員會。二是業務部門負責人層面有操作風險委員會、風險監督委員會、信息安全委員會、應急管理委員會等。三是業務部門層面,機關管理部下設的業務流程優化辦公室負責協調全行業務流程優化,戰略投資與風險評估辦公室負責協調全行的操作風險管理、投資審查和業務連續性管理,法規部下設的合規與道德辦公室負責對全行雇員的行為規范進行指導和檢查,技術服務部下設的信息安全處負責協調指導全行的信息安全政策。四是人事部門和內審部門也參與紐聯儲全行層面的風險管理工作。

2. 紐聯儲風險評估方法。紐聯儲將識別出來的風險分為操作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戰略風險、信譽風險五類。其中:操作風險包括業務流程、技術和信息管理、持續經營計劃、人力資源、外部環境/事件等五個方面的風險。每類風險設置不同權重。各類風險又分為1到4四個等級,等級越高、風險越大。

紐聯儲風險評估模型為:V=∑A(i)*Wi 。其中V為風險評估值,A(i)為第i項風險因素的評級,Wi為權重。

通過計算風險評估值,即風險等級乘以相應的權重,既可以對被評價對象上述風險因素分別進行評價,也可以將各項風險得分相加進行總體評價。風險評估值越高風險越大。

(二)英格蘭銀行風險管理模式

1. 英格蘭銀行風險管理架構。英格蘭銀行在不同層次上都設有風險管理組織機構。一是董事會。負責內部控制系統和風險管理框架的建立。二是審計及風險委員會。協助董事會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有效性進行監督和評價。三是行領導層。分類審批風險管理標準,在風險運營委員會的監督下建議制定有關風險領域的應對策略。四是部門主管層。各部門總監除負責管理各自部門層面的風險外,還需要共同管理和決定全行層面的風險。五是風險運營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確保風險管理框架適用和有效運行,及時和適當地向各部門總監和董事會報告操作風險事項。六是風險監控中心。作為日常辦事機構,向高級管理層提交全行層面的風險報告。七是各部門內設的風險管理處。

2. 英格蘭銀行風險評估方法。

(1)英格蘭銀行將其面臨的風險分為金融風險、操作風險和政策與分析風險共三類風險。其中,金融風險分為市場風險、信貸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分為人力資源風險、業務中止風險、信息系統風險、安全風險、項目風險、聲譽風險、法律風險和操作控制風險。

(2)風險評估。一是將風險事件按發生的概率分為5個等級:1—幾乎不可能、2—不太可能、3—可能、4—非??赡?、5—幾乎確定。二是將風險事件造成損失的影響程度分為5個等級:1—可忽略、2—小、3—明顯、4—重大、5—十分嚴重。三是將風險事件描繪到矩陣上,其中:矩陣的橫向坐標代表風險帶來的影響,數值越高影響越大;矩陣的縱向坐標代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數值越大可能性越高。矩陣的區域Ⅴ代表的風險程度為緊急;區域Ⅳ的風險程度為重大;區域Ⅲ為風險程度明顯;區域Ⅱ為風險程度??;區域Ⅰ為風險程度可忽略(見圖1)。

圖1:英格蘭銀行風險矩陣

(三)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風險管理模式

1.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風險管理架構。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主要由風險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中心、審計部組成。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統籌安排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各項風險管理活動。風險管理中心的主要職能是協助風險管理委員會履行職責,具體工作是幫助各業務部門在全行統一的框架之內管理各自的風險環境。審計部獨立于風險管理中心,作為風險管理中心的補充,確保儲備銀行的風險管理政策有效,測試銀行各個層面流程和控制的充分性。

2.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風險評估方法。

(1)選擇能夠較好地代表央行各職能部門業務風險的最具代表意義的10個因素, 作為其風險因素及權重應用模型的變量因素,并分別確定這10類風險的權重(見表1)。

(2)設定各風險因素的風險等級衡量方法。其中對于前4項風險因素采取定量分析的風險評價方法,5-10項風險因素采用定性分析的風險評價方法。每個風險因素分為5個等級,等級越高、風險越大。

(3)風險評估值的計算與紐聯儲一樣,為:V=∑A(i)*Wi 。但不同的是,澳大利亞儲備銀行考慮了控制有效性因素(上次審計至今的時間長度、內控質量),對剩余風險,即管理層采取風險應對措施之后所殘余的風險進行評估。

(四)啟示

通過考察西方主要央行的風險管理情況,不難發現西方央行風險管理體系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大多實施了全面風險管理模式,按照COSO框架開展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活動。二是根據組織的管理模式,設計出與之對應的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架構,以便能在組織的各個層面對風險進行控制。三是都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統一標準劃分全行風險類別,進行風險事項識別。四是重視風險評估工作,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量化評估模型進行風險評估。

二、基層央行風險管理框架設計

(一)基層央行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基層央行的風險管理模式屬于“分散控制與集中監督”的模式,“分散控制”主要指風險管理分散于各部門,“集中監督”是指在基層央行多個監督部門中,風險管理監督職責相對集中于內部審計。通過多年實踐,基層央行現行風險管理模式在促進央行履行中央銀行職責、有效發揮風險管理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同時存在以下問題:

1. 風險管理組織、制度體系不夠完善。一是在風險管理組織機構的具體設置上,缺乏一個集中統一的風險管理部門。二是在風險控制功能的實施上,主要是事后管理,事前防范和事中監控有待進一步提高。

2. 風險管理意識有待加強。目前部分基層央行員工對風險管理的認識不足,尚未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風險觀念和規范意識不強。

3. 尚未形成完善的風險評估方法。一是風險評價方法比較單一,缺少定量方法對風險進行評估。二是未建立相關的風險信息數據庫,與風險評估相關的資料和數據掌握不全面。

(二)基層央行風險管理體系的構成及運轉

通過了解西方央行風險的管理狀況不難發現,要完善基層央行的內部控制、加強風險管理,可以以COSO風險管理框架為參照,建立基層央行風險管理機制。一是在管理的理念上,COSO風險管理框架是將單位戰略與風險管理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全面風險管理戰略,這將有助于基層央行最大限度地實現風險管理的目標。二是從管理技術上來看,COSO風險管理框架要求有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做依托,因此在實施該框架的過程中,新管理技術的不斷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層央行管理技術水平。三是從管理文化上來講,COSO風險管理框架體系的實施強調風險管理觀念的普及,強調由共同風險管理文化的建立而帶來企業各個層面的支持。由此可見,COSO風險管理框架的特點與基層央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具有較強的對應性,其應用能夠提高基層央行現有的風險管理水平,對基層央行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1. 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構建。針對基層央行風險管理體制的現狀,結合COSO風險管理框架,建議對基層央行風險管理組織結構做出如下設計:一是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作為基層央行風險與內控管理的決策執行機構,由行長擔任委員會負責人,委員會成員包括行領導、風險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內審、紀檢監察等部門負責人。二是在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立辦公室。辦公室負責日常風險管理組織工作與信息溝通,業務上接受上級行風險管理部門的指導。三是成立專業風險評估小組,由單位內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人員組成。四是在各業務部門設立風險管理崗。五是設立監督部門,主要包括內審和紀檢監察部門,重點負責對風險管理運行情況進行監督。

2. 風險管理組織體系的運轉方式。風險管理組織體系的各組成部門主要按照以下職責進行運轉,從而將COSO風險管理整體框架中提出的八個組成要素融入其中。

(1)風險管理委員會。一是研究并確定組織要實現的總體目標、業務管理目標、風險管理目標。二是確定全行性風險管理措施和重大風險應對措施。

(2)風險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一是組織風險評估小組開展風險識別和評估,定期向風險管理委員會報告評估結果以及風險監測分析報告。二是按照重要性原則,向風險管理委員會提出重大風險應對措施建議,確定一般性風險應對措施,督促業務部門落實風險應對措施。三是具體組織業務部門制定風險控制措施,收集、整理風險管理信息。四是根據風險管理委員會要求開展全行性風險管理理念培養活動。

(3)專業風險評估小組。一是根據風險管理委員會的安排,對業務部門和下屬機構開展風險識別和評估。二是根據風險識別和評估情況,向風險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及被評估對象提出具體風險應對措施。

(4)各業務部門。一是根據全行性風險管理要求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二是要制定具體風險管理措施。三是落實風險管理以及風險應對措施。四是及時向風險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報告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5)監督部門。一是對風險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定期進行監督,保證其認真履行風險管理職責。二是對業務部門定期進行監督,重點是對風險管理和風險應對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三是為風險管理委員會和業務部門提供風險管理咨詢服務。四是定期向風險管理委員會報告風險監控情況。

三、基層央行風險識別和評估方法研究與實踐

風險識別和評估是進行風險管理的關鍵。只有采取科學的風險識別和評估方法,才能對風險管理狀況進行準確判斷,從而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

(一)基層央行的風險識別

開展風險識別首先要對風險分類。央行風險主要可分為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資產風險、信息技術風險、效率風險、操作風險等類型。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主要集中在總行層面。因此本文將基層央行的風險分為法律風險、聲譽風險、資產風險、信息技術風險、效率風險、操作風險等六類風險(見表2)。

確定基層央行的風險類別后,在風險管理實務中,需要對基層央行所面臨的重要風險事項進行系統、詳盡的識別,形成一個風險清單,并按照風險發生后果確定各個風險事項所屬的風險類別和風險等級(可以按照嚴重、較大、中等和輕微四個等級)。然后根據風險清單開展風險評估,確定風險控制措施。風險清單被確定之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還需要對清單進行不斷的完善。實踐中需要盡可能多地收集風險樣本,進而使風險清單能夠盡可能完整地囊括并反映會對基層央行產生潛在影響的事項,為之后的風險評估奠定基礎。

(二)風險評估

在對基層央行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類、對具體的風險事項和相應的風險等級進行識別的基礎上,擬從六類風險角度構建風險評估模型。

1. 構建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由于基層央行所面臨的風險事項很多,為便于將風險事項歸類,可對六類風險進行再次細分。

(1)法律風險:①行政管理違法,包括處罰主體、處罰內容、處罰對象不合法,以及程序違法;②合同訂立違法,主要指主體不符合法律規定、合同內容違法或合同要素不完整。

(2)聲譽風險:①決策失誤風險,包括決策的信息不充分、決策程序不合規;②道德風險,主要指行政不作為、利益驅動導致逆向選擇;③媒體、輿論等負面報導或評論,指由于履職不到位、內部管理缺陷或違規操作,被傳媒報道或受到非議。

(3)資產風險:①資金損失風險,指由于舞弊、業務差錯或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導致資金損失的風險;②實物資產損失風險,指由于舞弊、業務差錯、管理不到位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導致實物資產損失的風險。

(4)信息技術風險:①基礎設施風險,指機房、網絡等軟硬件設備管理方面的風險;②運行維護風險,主要指設備運行環境不合規定,因維護不足或遭到破壞等原因導致系統無法穩定運行的風險;③信息安全風險,主要指系統的訪問權限不明確、口令密碼管理混亂以及感染病毒等原因致使數據記錄不完整、被篡改或非法訪問;④應急、備份和技術支持風險,包括應急管理、備份和外包技術服務方面的風險。

(5)效率風險:①資源浪費,指由于業務差錯、管理不善或信息溝通不暢等原因造成各類資源的浪費;②行為低效率,指人員素質差異、管理監督不力或信息溝通不暢等原因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6)操作風險:①業務流程風險,指流程設計和執行中存在的風險;②人員風險,主要指人員舞弊、業務差錯、關鍵崗位配置不當等方面;③外部事件風險,指由于自然災害、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根據上述兩層基本要素的內容,構造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如下(見表3)。

2. 風險評估模型構建方法的選擇。根據上述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特點來構建風險評估模型,需要解決兩個重要問題:一是需要科學確定各指標所占權重。二是如何根據風險評估小組成員對各指標的評分,結合所確定的權重計算出風險評估綜合分值。

(1)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要素的權重。層次分析法是對一個問題的多個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進行判斷時,先將這些因素進一步分解,形成一個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然后對這些元素進行相互“兩兩比較”得出一定的重要性數值,計算確立各元素的權重,以此作為評價和選擇方案的依據。它綜合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適用于解決多層次因素的復雜問題。

(2)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計算風險評估綜合分值。由于進行風險評估離不開主觀判斷,所選擇的評估要素具有一定主觀性,評價的結果不可避免帶有一定主觀判斷,因此本文選擇模糊綜合評價方法來具體計算風險評估總分值。其基本思路是:根據上述綜合評估指標體系,針對每個指標要素,運用專家意見法進行評分,結合層次分析法所確定的要素權重,逐級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出風險評估綜合分值。

3. 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要素的權重。具體步驟:第一,對同層次各評估指標的重要性按“1—9標度”法予以賦值,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第二,運用幾何平均法,求得特征向量(權重向量)。第三,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CR。第四,若CR<0.1,說明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可以確定該層指標的權重,否則就需要調整矩陣,直到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為止。

(1)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采用美國匹茲堡大學薩迪教授于二十世紀80年代建議的1—9標度方法(見表4),根據本級別指標要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構建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2)運用幾何平均法進行計算:計算判斷矩陣每一行指標元素的乘積Mi:Mi=;計算Mi的6次方根:=;對向量=[ ]T規范化,Wi=,得W=[W1 W2 W3 W4 W5 W6]T。

(3)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計算一致性指標CI:;計算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CR:。按照上述方法計算得出如下數值:W=[0.1984 0.1114 0.3335 0.1114 0.0469 0.1984] T,最大特征值,一致性指標CI=0.0116,平均一致性指標CR=0.009(見表6)。

(4)由于CR<0.1,所以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確定權重向量W=[0.1984 0.1114 0.3335 0.1114 0.0469 0.1984] T(見表7)。

表7:各類風險權重

風險類別 法律風險 聲譽風險 資產風險 信息技術風險 效率風險 操作風險

權重 0.3800 0.2511 0.1599 0.0686 0.0396 0.1008

同理,建立二級指標要素比較判斷矩陣,使用上述方法計算相應二級指標的權重Wij,并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必要時對矩陣進行調整,直到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為止,以最終確定指標權重(見表8)。

4. 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風險評估綜合分值并確定風險等級。

(1)確定風險等級評分標準。本文將風險等級確定為“輕微、中等、較高、嚴重”四個等級,為了便于量化評分,采用百分制將四個等級分別賦值為100、75、50和25,據此形成風險等級的量化評分標準(見表9)。

(2)運用專家意見法確定各個風險要素等級。對于每個二級指標,評估小組成員均要按照“輕微、中等、較高、嚴重”的等級進行討論確定分值。

為了更好地說明模糊綜合評價法如何計算風險評估綜合分值,本文選擇轄內某中心支行進行風險評估,評估小組評分結果如下(見表10)。

(3)計算風險評估綜合分值。將二級指標評分Ri和對應的權數Wij(i=1,2,…,n)相乘求和, 運用公式V=ΣWij×Ri(i=1,2,…,n)逐項計算一級評價指標的加權分數,然后再運用加權平均公式計算得到一級指標要素的綜合評分值V為84。參照評價定量分級標準表9,可知該中心支行風險總體評估結果為風險水平“中等”,屬于Ⅲ級。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中國人民銀行境外短期調研報告選集[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2]中國人民銀行內審司.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內部審計基礎.

[3]戴春蘭,揭火艷.企業內部控制風險評估數學模型探析[J].財會通訊,2010,(4).

[4]中國人民上??偛空n題組.內部審計對央行風險管理的監督與評價[J].中國內部審計,2008,(3).

[5]呂永波.系統工程(修訂本)[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6]美國反欺詐財務報告委員會,方紅星,王宏譯.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7]劉艷瓊等.風險評估理論方法及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第十三屆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年會會議論文集,2004.

(責任編輯 孫 軍;校對 SJ)

審計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從財政審計與財務審計的概念辨析入手,圍繞厘清全口徑審計覆蓋范圍、建立完善財政管理制度、深化績效審計法合理運用、強化財政財務審計隊伍建設四個層面,探討了財政財務審計在財務工作中的具體運用策略,以期為財務工作的持續穩定與規范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財政財務審計 全口徑審計 績效審計法

財政財務審計是由審計部門依法針對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狀況進行審計的重要手段,致力于及時糾正其中存在的經濟問題,防范舞弊行為的發生。將財政財務審計引入到財務工作中,能夠有效發揮其對公司或單位財務工作人員的規范約束與審查監督作用,幫助公司或單位彌補財務漏洞、促進其良性發展。

一、財政審計與財務審計的概念辨析

(一)財政審計

財政審計的主要工作內容包含財政預算執行、財政收支、財政決算審計三方面,在具體實行層面,需結合審計工作內容編制差異化審計工作方案,并且在執行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及時調整并優化工作方案,厘清審計重點、提升財政審計效果,為財務工作創新發展提供有效支持。

(二)財務審計

財務審計工作以企事業單位作為主要對象,針對其資產、負債、損益情況進行審查,同時也可以針對相關組織機構的財務經營狀況進行審查,因此又被稱為會計報表審查,能夠為相關公司或單位財務制度的改善與財務狀況的良性運轉提供保障,促使其財務實際狀況得到及時、全面、真實的反饋[1]。

二、財政財務審計在財務工作中的具體運用策略探討

(一)厘清全口徑審計覆蓋范圍,規范審計程序設計

1.實施全口徑審計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財務審計的工作范疇得到持續擴張,全口徑審計的實施對于財政財務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縱向維度出發,要求在原有針對一級單位進行審計的基礎上,將審計對象擴展至二級、三級單位以及接受上級補助的單位,并落實財政審計監督。從橫向維度出發,財政審計的監督范圍由以往的普通財政資金逐步擴大至國有企業、國家投資建設項目、貸款項目、社會保險基金項目等,要求對上述各類財政資金收支情況嚴格落實審計監督。與此同時,對于審計電子數據處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審計人員在向信息化審計平臺批量導入各類審計數據的基礎上,需將后臺處理后生成的審計數據進行綜合篩選、計算與評判,提升審計證據質量與審計結論的可靠性,保障能夠利用審計數據實現對財政資金運作情況的有效監督,進一步提升財政審計工作效率。

2.程序規范化處理

在財政財務審計流程設計上,需圍繞以下四個環節入手:其一是制訂審計項目計劃,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形勢與本單位實際經營情況完成審計工作目標任務的提前部署,明確財政財務審計的重點內容與保障措施,確定審計工作目標。其二是審計準備階段,依據審計項目與流程建立審計組,提前三天左右下達審計通知書,針對相關主體的經濟行為、會計信息進行審計,在實施審計前需做好調查走訪工作、編制出具體的工作方案,保障依照工作方案推進審計工作的有效實施。其三是審計實施階段,重點針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等信息進行審查,并依照規定完成審計日記的編寫。其四是審計終結階段,在經過審計單位同意的基礎上,提交最終審計報告,由上一級審計單位針對報告進行查核、出具審計報告,并針對再次查核過程中發現的財政收支違法行為、財務收支不當手段提出具體意見[2]。

(二)建立完善財政管理制度,深化內、外部審計相融合

首先,應系統完善財務審計工作的相關制度,基于審計工作目標推進管理制度體系的建設,實現財務相關工作與日常審計任務的有機整合,引入創新技術手段實現對財務工作、各階層工作情況的有效監督。其次,需強化內、外部審計工作密切結合,圍繞不同審計部門之間建立制約監督機制,推動財政財務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并引導單位內部加強財務會計控制制度的建設,用于保障其財務信息的完整性與財產使用的安全性,防范出現內部會計信息泄露、數據造假、虛報偽報等問題。最后,還應加強各單位在債務、資金、財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依托制度推進財政預決算與總決算間的有效銜接,并針對財政財務審計的工作機制實行規范化管理,引入最新審計技術、簡化后期審計流程,針對各級管理人員經手財務工作實行全過程監督與記錄,嚴防職務犯罪、經濟犯罪等行為的發生,提升財務工作質量。

(三)深化績效審計法合理運用,實現監督服務評價

1.績效審計準備環節

基于成本績效視角,針對財政資金運行效果進行監督服務評價,首先需針對被審計單位所處的外部市場環境特征進行觀察分析,結合公共財政規模、使用方向、審批流程等,判斷財政是否受外部環境干預,明確審計目標。同時,需針對財政項目的實際投入與計劃投入比例、實際投入與實際產出比例、計劃投入與計劃產出比例、被審計部門實際產出與計劃產出比例等核心指標進行科學計算,以此實現對被審計部門財政績效的科學評估。最后,還應對照原計劃目標,針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績效進行綜合評價,判斷有無目標偏離、財政浪費等問題,并向被審計單位提出審計建議。

2.績效審計實施階段

在績效審計的實施過程中,首要前提是完成審計證據的收集工作,要求審計人員綜合運用觀察法、盤點法等方法,獲取被審計單位的照片、視頻、庫存樣本等實物證據。運用審閱法,針對被審計單位的部門審批流程、賬表、合同、會議記錄等文件證據進行篩選與分析,厘清業務中存在的漏洞與問題。還可以采用問詢方式針對被審計單位的主管人員、負責人或第三方單位人員進行口頭訪問或出具書面問卷調查,將調查收集到的結果匯總成為詢證證據。在詢問人數較多的情況下可以引入函詢法完成調查問卷、問答方式的科學設計,進而結合比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凈現值法等技術方法進行審計證據的深加工,進一步提高審計證據的可信度與利用價值,為后續追蹤排查工作提供參考依據[3]。

3.出具績效審計報告

在完成審計證據獲取的基礎上,基于量化的績效數字、實現績效的行政工作質量兩個層面,針對被審計單位的績效進行評價,并出具審計報告、提出相關改善建議,便于利用實踐經驗為理論的改善與財政審計應用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依據。

(四)強化財政財務審計隊伍建設,提升管理實效性

1.強化工作隊伍建設

基于財務工作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針對財政財務審計人員,定期創設會計處理能力、計算機應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活動,確保工作人員提升任務完成效率與會計信息處理質量,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深化審計結果的共享與利用,為財政財務審計工作的系統優化提供方向導引。從財政財務審計人員自身視角出發,需注重引導其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與業務技能,實現對現有財務工作的有效創新,為財務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提供智力支持。

2.突出管理工作科學性

在完善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上,還需依靠科學管理為財政財務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創設先行條件。具體來說,首先應注重引入科學的管理手段,依托管理手段,創新提升工作實效。其次,應推動財政預算與財政工作的有效銜接,提升二者銜接的連續性與穩定性,針對具體工作流程、各環節進行規范化設置,進一步提升管理工作實效。最后還應引入合理的獎懲激勵制度,針對不同財政財務審計工作的任務要求與具體內容進行詳細劃分、厘清不同工作人員的責任,最大限度調動工作人員潛能與熱情,借助財政財務審計力量,進一步推動財務工作的穩定健康發展。

三、結語

高效的財政財務審計工作能夠幫助單位改善內部財務問題、預防職務犯罪行為的發生,保障會計信息的合理、合法與真實性,對此還需圍繞審計程序設計、財政管理制度、財務工作方法、工作隊伍建設等層面予以系統完善,進一步增強單位或公司經濟行為的公開化、透明化建設,推動財務工作體系的良性運轉。

參考文獻:

[1]江軍.財政稅務制度改革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作用分析[J].財會學習,2018(1):167.

[2]張瑜.內部審計在企業財務風險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財會學習,2019(20):185.

[3]李犇.探索新時期Excel在財務、會計和審計中的高效創新應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9(25):198-200.

審計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隨著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逐步轉變,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做好風險的識別、分析、應對和控制等風險管理工作,切實將與企業發展相伴相生的各項風險防控到位。針對如何將風險管理與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開展了審計理念創新探索,并從客觀需求、項目特點和理念梳理等三個方面來進行思路分析。

關鍵詞:風險管理;經濟責任審計;思路探析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從現在到建黨一百年時,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等攻堅戰”的要求,讓我們在明確了肩負歷史責任的同時,也對經濟工作中的風險管理有了更為清晰和準確的認識。在財政部等部委2008年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就指出了應對企業內部控制給予高度重視,包括風險識別、分析、應對和控制等風險管理相關內容。因此,在貫徹黨中央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要求的過程中,如何把風險管理與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進行審計理念創新,成了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一個新的探索方向。

下面本文從客觀需求、項目特點和理念梳理等三個方面來進行思路分析。

1 基于風險管理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客觀需求

1.1 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要求

2014年10月9日,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國發[2014]48號文)中提出:“要加大對經濟運行中風險隱患的審計力度,積極提出解決問題和化解風險的建議?!?/p>

2016年3月31日,國務院國資委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通知》(國資發評價[2016]48號)中明確指出:“中央企業要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風險預判方面的能力和作用,促進企業健全風險防控體系”。

2018年5月2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針對如何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更好發揮審計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大對經濟社會運行中各類風險隱患揭示力度”。

通過上述簡要摘錄,我們不難看出黨中央、國務院在國家治理層面對審計,尤其是國企的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方面提出的明確要求和給予的高度關注。

1.2 審計業務管理層面的規定

審計署于2018年1月12日以第11號審計署令發布了新修訂的《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取代了2003年以第4號審計署令發布的舊版本,其中對內部審計職責范圍作了進一步拓展,特別是在內部審計的定義中將監督范圍拓展至“內部控制、風險管理領域?!?/p>

審計署同日發布的《關于加強內部審計工作業務指導和監督的意見》(審法發[2018]2號)中也明確要求各級審計機關在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指導監督制度時“要強化內部審計在防范風險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加強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業務指導時“要引導被審計單位內部審計堅及時發現權力運行中存在的重大風險隱患等問題?!?/p>

1.3 國有企業發展層面的需求

2017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18年經濟工作的發展基調和根本要求,圍繞推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部署了重點工作。因此,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逐步轉變,國有企業的發展也必須把提增發展質量效益作為根本目標,需要進一步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在生產經營管理的協同高效、多元管理的專業分工、基礎管理的信息化等方面精益求精,通過充分發揮創新效應,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擴大市場競爭力。

在這個過程中,全面做好風險的識別、防范和化解等風險管理工作應成為底線要求,特別是在企業誠信、質量安全、項目管理、法律合規等重點領域,必須嚴守流程、嚴格管控,切實將與企業發展相伴相生的各項風險防控到位。

2 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特點

2.1 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內容

2014年7月27日,中央組織部聯合審計署等部委發布了《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其中第十六條規定了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有關經濟責任目標完成情況;企業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資產負債損益情況;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情況;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經濟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情況;企業內部管理制度落實情況;履行黨風廉政建設職責及廉潔從業情況等。

2.2 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特點

在審計行業管理部門的統一要求之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又會根據內部機構設置、經濟責任的具體情況來設置更加詳細的內部機構年級責任審計項目內容。一般而言,可以分為子公司、分公司和項目部等三種類型,分別對應的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特點如下:

首先,子公司類型。這種類型在大型國有企業比較常見,往往具備完善的公司治理環境和明晰的經濟責任界定,其發展戰略、人員配置、財務核算、內控管理、監督考核等環節都會比較健全,因此這類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的內容是比較全面的,一般會包括如下內容:(1)子公司被審負責人任職內經濟責任完成及真實情況;(2)子公司被審負責人任職內財務收支核算的合規性情況;(3)子公司被審負責人任職內資產質量變動情況;(4)子公司被審負責人任職內經營績效變動情況;(5)子公司被審負責人任職內有關經營活動和重大經營決策的合規性、科學性情況;(6)子公司被審負責人任職內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及領導廉潔從業情況;(7)子公司內控制度的建設與執行情況;(8)子公司各項管理基礎工作的完善情況;(9)子公司章程等賦予其他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

其次,分公司類型。這種類型又會被稱為事業部類型,主要特點是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但是又會承擔企業一部分重點生產領域或一部分重要管理職能的工作,相應的經濟責任則與機構職能密切掛鉤,全面程度不及子公司類型。這類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的內容往往側重于對其分管工作內容的重點監督,一般會包括如下內容:(1)分公司執行國家相關財經法規及企業規章制度的情況;(2)分公司完成職責范圍內工作的效率及效果;(3)分公司財務預算的執行情況;(4)分公司內控制度的建設與執行情況;(5)其他需要審查的事項。

第三,項目部類型。這種類型的最大特點是企業專門為某一項具體的工作任務臨時設置的,比如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總承包項目部、工程監理項目部等,隨著具體工作任務的完成一般會撤銷,當然也有可能就地轉變成子公司或分公司。它的臨時性決定了經濟責任審計內容會更加集中于項目工作任務的績效完成、質量安全、財務收支、項目內控等方面,具體內容介于子公司和分公司兩種類型之間,這里就不再贅述。

3 以風險管理視角梳理國企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的思路

風險管理的主要思路就是通過對企業各種風險的識別和研判,在綜合平衡風險與獲益后再來決策風險應對策略、開展對風險的控制措施。其中,企業涉及風險種類包括但不限于創新、安全、質量、市場、金融、技術、管理、財務等因素;風險管理策略主要包括風險降低、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等類別。

把風險管理的主要原則與國企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的特點放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慮,既充分發揮風險管理的分析權衡、機動應對的長處,又能更好地實現經濟責任審計對企業負責人任職內經濟責任的客觀評價和對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目標的確保。因此,本文試圖用風險管理的視角及應對策略,對國企內部不同類型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的思路進行梳理。

3.1 對于項目部類型采用基于短期盈利能力分析的風險降低管理思路

項目部類型的特點決定了它在風險管理上的重點是高度偏向于收益而不是風險,也就是說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承擔盡可能小的風險去盡快地完成項目任務。

用這樣的風險降低管理思路來梳理項目部類型經濟責任審計項目思路時,就會發現內部審計部門應把工作重心放在核定項目盈利真實性上,通過結合內部控制、財務收支、項目驗收的審核結果,以及任中經濟責任審計時對盈利風險的事中識別,對經濟責任進行綜合評判。

3.2 對于分公司類型采用基于中期績效理念分析的風險分擔管理思路

分公司類型特點決定了它在風險與收益的權衡過程中更傾向于收益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也就是說它更關注一個考核周期或一個戰略階段內的績效完成情況,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中期績效,這個時候做風險分析時往往會充分考慮分公司在較近的生命周期中大量的經營、生產、財務等考核數據,通過這樣大數據分析的方法去尋找一個周期內風險與收益的最穩定平衡點,即通過業務外包、保險兜底等分擔方式,將風險穩定地控制在平衡點可承受范圍之內。

用這樣的風險預警管理思路來梳理分公司類型經濟責任審計項目思路時,就會發現內部審計部門應把工作重心放在分公司盈利能力變動趨勢上,通過對分公司若干年考核指標的綜合分析和趨勢對比結果,全面評價分公司穩定的績效實現成果及風險管控措施有效程度,并對其經濟責任進行綜合評判。

3.3 對于子公司類型采用基于長期創新戰略分析的風險承受管理思路

子公司的類型特點決定了它對于收益的追求一定是貫穿企業發展的完整戰略周期的,也就是它在風險與收益的權衡過程中重點關注收益的成長性,而確保企業的戰略收益的答案就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也就是說,收益成長的基礎必然離不開企業創新體系建設,但必須看到,企業在創建創新體系的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各種風險,這些風險是企業在創新道路上必須承受之痛。

用這樣的風險承受管理思路來梳理子公司類型經濟責任審計項目思路時,就會發現內部審計部門應把工作重心放在子公司戰略規劃實現程度及創新目標完成效果上面,通過對子公司貫徹落實母公司重大戰略布局、科學制定子公司戰略規劃、創新體系建設及未來市場培育等方面的綜合考核,全面評價子公司創新戰略的實現成果,并對其經濟責任進行綜合評判。

參考文獻

[1]時現.最新發布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的特點分析-基于修訂前后比較的視角[J].中國內部審計,2018,(3):4-7.

[2]葉曉鋼.構建容錯糾錯機制的審計思考[J].中國審計,2018,(2):55-56.

[3]孟華.國有企業內部巡視與審計如何有機結合[J].審計觀察,2017,(3):34-36.

[4]朱方偉,宋昊陽,王鵬,等.國有集團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選擇[J].南開管理評論,2018,(1):75-87.

[5]周律俊,方道偉,郭燕杰,等.大數據審計在建筑企業風險防控中的應用探索[J].湖北內部審計,2017,(3):6-12.

[6]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等.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Z].2007-03-02.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Z].2014-10-9.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資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通知[Z].2016-3-31.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的若干意見[Z].2017,(4).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Z].2018-1-12.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關于加強內部審計工作業務指導和監督的意見[Z].2018-1-12.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等.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Z].2014-7-27.

審計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狀況的不斷完善,在現有的社會背景模式下,現代企業也在進行著進一步的提升,企業在經營當中存在的風險問題也在不斷地加大。想要將企業內部控制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完善,使用內部控制等方式進行風險管理也變成了現階段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一項關鍵性內容。本文在分析過程中,首先將企業內部控制以及風險關系的概念與關系進行進一步的討論,然后將現代企業內部控制與現階段風險管理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現階段的問題進行逐步的風險管理機制完善。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管理機制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逐步推進了很多發展力與競爭力并存的企業模式,這種全新的企業類型規劃,使得它們的業務更加廣泛,對于國內以及國外的投資也有十分突出的潛力。但是在現有的發展模式背后,針對風險問題的管理也是不能缺少的關鍵內容,這種風險性的內容在企業的運作過程中會出現比較普遍的負債率,這種負債率的展現使得企業在遇到金融波動情況時,就會給企業的整體發展帶來十分嚴重的經濟損失。在現有的管理內容模式下,將大型企業進行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對企業今后進行科學性的管理可以有比較全面的推動,提升企業在社會競爭狀況中的抗風險能力,但是由于國內外企業模式存在的狀況有十分明顯的區別,在這種環境下,應該將企業的各類狀態進行全面的調整,并將相關的問題進行創新與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風險管理在企業內部控制中發揮更加明顯的作用與效果。

一、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之間的關系

想要將企業內部控制以及風險管理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融合與發展,首先就應該按照現有的模式狀況將企業內部的控制以及風險管理的內容進行關系鏈接,對于企業內部的控制與風險管理之間的關系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企業內部控制

企業的內部控制概念思想發展于18世紀歐洲產業革命之后,到了20世紀,隨著國家企業的內部控制模式進行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理論建設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相關的管理研究人員也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企業內部控制的描述。關于這種描述的形式來說,現代的學者認為內部控制就是企業管理層與企業的全體員工進行共同實施的一項管理內容,這種內容的展現就是為了實現企業的基本目標控制建設,在該過程中,包括企業的戰略實施內容,經濟效率以及效果,企業財務報告以及管理信息的真是可靠程度,企業資產的安全以及符合國家相關法律的模式情況。

2.企業風險管理

企業風險管理的內容就是將企業中的管理人員或者個人通過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選擇企業管理技術、風險控制等一系列的企業管理活動,將企業現存的風險問題降到最低的限度值,并將這種管理內容進行充分的運用與融合,企業風險管理的主體可以是組織也可以是個人,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風險管理的模式逐漸變成了一種特殊性的管理系統,這種系統將在今后的企業運行中進行進一步的推廣與應用。

3.企業內部控制與企業風險管理之間的關系

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與建設,在現有的企業管理模式中,內部控制逐漸融合到了企業的風險管理概念中,這種雙方的融合使得企業的內部控制內容進行了全新的內容規劃,并將企業的內部控制研究帶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1992年美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發布了《內部控制統一框架》,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模式進行了問題的剖析,并將所有的問題進行了理論性的研究。2004年該組織又在《內部控制統一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全面風險管理統一框架》的提出。這種內容性的完善使得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進行了更加全面的推動,為這兩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正確性的指導。

從現有的社會企業內部模式中進行分析,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存在著共同的地方,但是也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異,從以上的框架中可以進行了解,風險管理的模式形成就是將企業內部控制的內容進行基礎性的建設,將企業內部控制為基礎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并且,擴展出了相對應的內容,比如:風險識別、目標設定、過程監督、過程控制、過程評估等內容。企業的風險管理模式更加全面與細化,在這種管理模式的運行過程中,貫穿于整個企業管理的全面內容,內部控制就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分支,這種內部控制在運行的過程中,就是將企業針對的相關風險進行各種防范措施以及方式的引導,這種內容性的實現就是企業風險認定為基礎的模式落實情況。完成企業自身的發展目標,就應該將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行統一性的規劃,在這兩種內容當中,對各類的風險進行有效全面的控制,并將企業內部控制的內容進行環節的細化以及手段的提升,以保證企業最終的風險程度降到最低的狀態。

二、現代企業的內部控制存在的各類風險問題

現代企業之所以會出現各項的風險問題,就是由于自身的風險管理機制并沒有將企業自身的風險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調整。想要將現代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全面性的完善,就應該將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風險狀況進行逐步的推進。針對現代企業的內部控制存在的各類風險問題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企業風險管理意識不高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的企業也應該與世界的企業模式進行接軌。將國家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走出國門,推向世界,這種能力的展現就可以于外國的企業進行競爭,并將國家的市場不斷進行擴大。由于競爭能力十分的激烈,在這種背景下,更應該不斷將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針對性的提升。在這種競爭能力十分強大的環境下,企業面臨的風險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這種問題的產生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隱患,但是由于國內的風險管理受眾面積比較小,相關管理人員對于該內容的認識也不到位,只是將眼光放在現階段企業的財務模式方面,對于企業風險管理的內容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忽視。這種企業風險管理意識不高的問題,就會導致企業在今后的風險管理機制的建立過程中出現不容忽視的疏忽,這種疏忽的問題也就會間接性的提升企業的風險系數,降低企業在現有管理模式中的安全程度。

2.企業治理結構不夠完善

想要將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盡最大限度的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應該將治理結構進行內部控制的有效融合。企業的管理層就是內部控制的主要操作人員,這種人員的安排就是為了讓內部控制在企業的風險管理模式中起到針對性的作用。但是想要將這種作用進行全面的展現,首先應該將管理人員的能力進行全面的發揮,對于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進行全方位的監督與控制,并對企業的風險識別與控制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勾畫與構建。企業的董事會成員就是企業的核心管理人員,這種人員的配置將在今后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中進行最核心的推動與發展,將他們的能量進行最大程度的展現。假如企業的治理結構不夠完善,就會約束企業人員的能力展現,阻礙了企業今后的發展。

3.我國企業現存的風險管理體系不夠健全

在我國現有的企業管理中,對于風險管理部門來說應該屬于一種全新的部門設置,但是,由于企業對于這種管理類型的疏忽,很少有企業進行獨立風險管理部門的安排,這種問題的展現就使得企業在今后的發展中很難適應于現階段復雜的市場環境模式。想要將該問題進行解決,就應該在現有的企業中設計獨立的風險管理機構,對企業的發展進行全方位的監督,時刻將企業風險的識別與控制工作進行完善。我國現有的企業還缺少相對應的科學風險評估、排序以及控制的手段,這種問題的產生使得企業面對風險的時候不能進行及時的判斷與處理,導致企業在今后的內部控制內容提升過程中不能將內部控制的細節進行有效地展現與實施。

三、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機制完善策略

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機制完善的過程中,應該將企業的內部人員進行統一性的規劃,只有這樣才能將企業的中心力量進行最大化的展現。將現代企業風險管理內容中現存的種種問題進行統一性的整合,就可以將相關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完善,將企業的風險管理內容進行最大限度的展現。對于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機制完善策略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提高現代企業自身對于風險管理的認識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想要將風險管理的內容進行逐步的推進,首先就應該提高企業對于風險管理的認識,這種管理內容的認識就是現代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首要步驟,只有將企業對于風險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重視,才能更加全面性的提升管理以及風險內容。想要將風險管理的認識進行全方位的滲透,現代化企業的管理者就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去認識企業的風險管理內容,以企業董事會人員為核心進行風險管理內容的學習,提升對企業全體人員進行風險管理內容方面的培養與教育,使得在現代化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位企業員工都能夠具備比較突出的風險管理意識,將風險管理的內容進行自我能力的融合,在日常的工作中,創建一種比較良好的風險管理氛圍,為現代企業今后的內部控制奠定扎實的基礎性保障。

2.完善現代化企業的風險治理結構

在現代化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董事會對于企業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企業的董事會應該將自身的優勢進行全面的展現,并將這種能力導入到企業的管理內容中,變成企業管理的主導型位置,準確的認識到自身的職責范疇,認真履行自己的職業內容,將企業的風險管理監督工作進行逐步的推動。企業的組織應該設置專門的企業風險管理機構,方便對于企業的風險問題進行全面性的監控與管理,企業各位董事在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將風險管理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工作融合,并把風險管理當做自己的職責與任務,企業在建立獨立性的風險管理部門過程中,應該將企業的風險管理內容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統一管理,并由企業的董事會成員進行針對性的負責。除此之外,還應該提升企業中每位董事會成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讓他們在進行企業人員選擇的過程中能夠按照企業現存的狀態進行針對性的選擇,根據企業的要求進行人才的挑選,為企業今后的風險控制進行最大限度的推動,增強企業風險防控的綜合能力。

3.建立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機制

在現代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的建立過程中,首先應該將企業的內部控制進行逐步的分析,建立在風險正確識別、評估的基礎上。企業在進行正常的生產過程中,應該將自身的所面對的風險進行科學的評估,將事前的預警進行細節性的完善,找到企業風險產生的關鍵性原因,并按照這方面的風險問題制定相關的防控方案,為企業今后的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盡心全面性的指導。

然后還應該提升企業風險管理的預見性內容,按照企業現在內部控制體系進行風險管理的內容融合,針對不同的風險狀況采取相對應的風險解決方式,以保證將風險的存在降到最低的程度。

最后,應該提升企業自身管理層的反映能力,加強企業的信息系統模式建設,這種模式的建設可以保證將企業的重要數據類型在企業的管理層中進行共享,這種信息的交流模式可以將企業的信息進行最大程度的傳播,通過企業中所有工作人員的力量進行企業風險管理內容的監控,并按照這種及時性的處理形式采取技術的措施模式。逐步完善就是企業在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機制運行的主要過程,這種過程應該按照企業的發展與現實的社會情況進行逐步的規劃,將這中環境模式融合與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能夠更加全面有效地推動企業今后的發展。

在現代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將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機制與企業的經營模式進行融合,以上的策略還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將該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落實,就應該將相關的策略運行于現代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在使用的過程中才能顯露出應該出現的關鍵性問題,在問題出現的過程中,將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處理,將相關的技術人員以及企業的管理者進行思想方式的交流,在這種交流的模式下進行企業內部控制與管理風險機制的確定,才能將這兩種管理內容的優勢充分的展現于企業的實踐過程中。

四、結語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經濟狀況的不斷提升,在現有的社會模式下,企業的發展變得越加關鍵。想要將企業的內部控制中的風險管理機制進行統一性的規劃與完善,就應該將該問題扎根于人們的心中,只有這樣的足夠重視,才能保證這兩者能夠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進行最大限度的融合。在現有的企業模式運作中,將企業的內部控制以及風險管理的內容進行融合變成了最為關鍵性的一項內容,企業管理人員應該進行相關手段的研究與分析,提升企業全體人員的風險意識能力,建立相對應的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體系,加強企業自身的風險防范功能。只有這樣的風險管理體系才能保證企業在今后的發展與運行中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保證在這種競爭狀況不斷提升的環境下,極大程度的展現自身的優勢力量,保證企業今后的發展能夠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師金玲.淺談如何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J].科技經濟市場,2016(04).

[2]王琳.內部控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4).

[3]李維安,戴文濤.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關系框架--基于戰略管理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04).

[4]陳佳.基于風險管理理論下的企業內部控制策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22).

[5]孫皓程,紀海榮.論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及現實協調[J].商場現代化,2013(34).

上一篇:平面設計畢業論文范文下一篇:生物結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