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藥方劑范文

2023-09-18

中藥方劑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資料均來源于由王明惠、趙亞平、楊磊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于2005年2月出版的《疑難病名醫特色經驗叢書》之《皮膚病性病名醫秘驗絕技》[2]。

1.2 藥物分析方法

以《中藥學》教材[3]、《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4]中的藥物藥名、性味、歸經、功效為依據進行統計分析, 若《中藥學》教材已收錄該藥, 則以教材為標準, 若《中藥學》教材中沒有收錄該藥, 則以《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為標準, 統一藥名, 并輸入藥物功效及性味歸經。

2 結果

筆者搜集了《皮膚病性病名醫秘驗絕技》第3章“蕁麻疹”中李壽山、趙炳南、朱仁康等28名中醫名家治療蕁麻疹的內服中藥處方40首, 對藥物的功用歸類、四氣五味、歸經等進行整理和分析。共涉及中藥130味, 其中植物藥112味 (占86.15%) , 動物藥12味 (占9.23%) , 礦物藥6味 (占4.62%) , 出現的總頻次為616次, 平均頻次為15.4次/首。

2.1 藥物功用分類

筆者參考《中藥學》的內容, 將130味中藥按功用進行歸類, 分為清熱藥、解表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祛風濕藥等共19類。其中味數大于10味的藥物有清熱藥20味、解表藥17味、補虛藥13味、活血化瘀藥13味、祛風濕藥12味5類, 共占總味數的57.69%。出現頻次前5位分別是解表藥115次、清熱藥136次、補虛藥117次、利水滲濕藥38次、活血化瘀藥31次, 共占藥物總頻次的77.44%。

2.2 藥物歸經

文中涉及的130味中藥均具有明確的歸經記載, 共涉及肝經、肺經、脾經等十二條經脈。藥物的總歸經頻次為1 556次, 其中歸肝經的71味藥物出現頻次為339次, 歸肺經的43味藥物出現頻次為254次, 歸脾經的41味藥物出現頻次為232次, 歸心經的32味藥物出現頻次為207次, 歸胃經的49味藥物出現頻次為185次。歸于這五條經脈的236味藥物占總歸經頻次的78.21%。

2.3 藥物氣味分類

文中涉及的130味中藥的四氣五味分類統計情況顯示, 在藥物四氣方面, 48味寒性藥物寒藥出現256次, 48味溫性藥物出現247次, 30味平性藥物出現102次, 2味涼性藥物出現9次, 2味熱性藥物出現2次。在五味方面, 65味甘 (淡) 味藥物出現325次, 61味苦味藥物出現283次, 57味辛味藥物出現267次, 9味酸 (澀) 藥物出現34次, 13味咸味藥物出現33次。

2.4 藥物使用頻率

使用頻率在5次及以上的藥物共有37味, 占藥物總味數的28.46%, 總使用頻次為448次, 占藥物總頻次的72.73%。使用頻率僅為1次的藥物達51味, 占藥物總味數的39.23%, 而使用頻次為51次, 僅占藥物總頻次的8.28%。統計顯示, 使用頻率位于前20的藥物, 頻次為333次, 占藥物總頻次的54.06%。其中5味解表藥的頻次為111次, 7味清熱藥的頻次為98次, 5味補虛藥的頻次為84次, 2味利水滲濕藥的頻次為30次, 1味瀉下藥的頻次為10次。詳見表1。

3 討論

從以上的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出, 文中搜集的28位名家治療蕁麻疹的內服方劑中, 以解表藥、清熱藥、補虛藥為多, 共50味, 占總藥味的38.46%, 頻次為408次, 占藥物總頻次的66.23%。解表藥中, 以發散風寒藥為主, 發散風熱藥為輔;清熱藥中, 以清熱燥濕藥為主, 清熱涼血藥為輔;補虛藥中, 以補血藥為主, 補氣藥為輔。從歸經的情況來看, 以歸肝經為主, 肺、脾、心、胃經次之。四氣方面, 寒溫并用, 溫藥基本傾向于祛風通絡, 寒藥大多同時兼有祛濕和涼血作用。五味方面, 甘、苦、辛味為主, 甘有補虛、和中、調和藥性、緩急止痛之效, 苦有泄熱、燥濕、堅陰之功, 辛有發散、行氣、行血之能。從上文分析結果來看, 蕁麻疹的中醫內服方藥多以甘溫解表、苦寒清熱為主, 兼以補虛滲濕, 活血化瘀, 標本同治。在藥物使用頻率方面, 防風、荊芥、甘草、蟬蛻、當歸五種藥物的使用頻率大于20次, 共131次, 占總頻次的21.27%, 說明祛風解表、補虛和血之法在蕁麻疹的中醫治療中居首要地位, 同時也提示風邪和體虛是導致蕁麻疹的重要病因, 正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此證俗名鬼飯疙瘩, 由汗出受風, 或露臥乘涼, 風邪多中表虛之人?!碑敋w、白芍、何首烏、赤芍、生地、丹皮等治血之藥均蘊含“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之意。施向紅[6]、劉真[7]、周琳[8]等都采用玉屏風散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 總有效率分別為94.2%、95.8%、95.0%。王朋軍[9]、陳煜華[10]、陳訓軍[11]等用當歸飲子加減治療該病, 總有效率分別為91.0%、97.6%、88.6%。

28位名家的40首內服方劑的統計分析結果與祖國醫學長期以來對蕁麻疹的病因認識和治療原則相符合。在蕁麻疹的治療過程中, 除遵循甘溫解表、苦寒清熱兼以補虛滲濕的治則, 祛風解表、補虛和血之治法外, 在遣方用藥時多注重藥物的性味歸經, 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索治療蕁麻疹內服方劑的組方用藥特點, 以期為蕁麻疹的中醫藥治療和研究提供參考。方法:通過查閱文獻搜集28位中醫名家治療蕁麻疹的40首中藥內服處方, 對其所用藥物的功用、四氣五味、歸經、使用頻率等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為防風、荊芥、甘草、蟬蛻、當歸等, 寒溫并重, 甘苦辛為主, 多歸肝經。結論:風邪和體虛是導致蕁麻疹的首要病因, 祛風解表, 補虛和血之法在蕁麻疹的中醫治療中居重要地位。

中藥方劑范文第2篇

1 材料

1.1 供試藥品

中藥提取液由濰坊諾達藥業有限公司提供;中藥發酵液由濰坊諾達藥業有限公司提供;甘草次酸對照品、黃芩素對照品、柴胡皂苷對照品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驗所提供;乙腈、色譜純由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提供;甲醇、優級純由天津市福晨化學試劑廠提供;硅膠G板由青島海洋化工廠分廠生產, 批號080411。

1.2 儀器

Agilent1200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 (四元泵、柱溫箱、在線脫氣機、自動進樣器、紫外檢測器由美國安捷倫公司生產) ;Agilent ZORBOX SB-C18色譜柱 (5μm, 4.6mm×150mm由美國安捷倫公司提供) ;XS105十萬分之一電子分析天平由瑞士梅特勒公司提供;WFH-204B便攜式紫外燈。

2 方法與結果

2.1 發酵前后柴胡皂苷薄層分析變化

取中藥發酵液10ml、中藥提取液10ml, 分別離心6000r/min, 離心10min, 取上清液, 分別加乙醚15ml萃取3次, 混合萃取液, 在水浴中揮干乙醚, 殘渣加95%醇2ml使溶解, 供點樣用。柴胡皂苷a, 柴胡皂苷b, 分別用95%的乙醇溶解, 供點樣用。分別將提取液10?l, 發酵液10ul和標準品溶液10ul點樣于同一薄層板上, 展開劑分別為氯仿:甲醇:水 (70:25:5) 展開5cm, 揮干溶劑, 噴灑10%的硫酸加熱顯色。分別在可見光和365nm的在外觀下觀察, 結果如圖1。

1, 2為中藥提取液s為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混合物3, 4為中藥發酵液S2為柴胡皂苷d S1為柴胡皂苷a

從薄層層析圖可以看出, 中藥提取液和中藥提取發酵液中都存在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薄層點, 提取液和發酵液中均存在2種成分, 在中藥發酵液的薄層點中還存在2個明顯的點, 跑在了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前面, 說明該物質的極性比柴胡皂苷a和d的極性差, 根據文獻報道, 上述幾個物質為柴胡皂苷的苷元。

2.2 發酵前后甘草次酸含量變化

2.2.1 色譜條件

色譜柱Chromsphere C18柱 (150mm×4.6mm, 5μm) 、流相乙腈-水-甲醇 (7:2:1) 、流速0.8ml/min、檢測波長268nm、柱溫室溫、進樣量20μl。

2.2.2 標準品溶液的配置

精密稱取甘草次酸對照品約成甘草次酸對照品溶液。再精密吸取0.5、1.0、2.0、4.0、6.0、8.0ml, 置量瓶中, 配成各個濃度的甘草次酸標準品溶液。

2.2.3 標準曲線的繪制

分別取各個濃度的甘草次酸對照品溶液20μL, 依次進樣, 測定峰面積, 記錄色譜圖及色譜峰面積, 以進樣量 (μg) 對峰面積進行線性回歸, 得標準曲線方程為Y=1341206.1X+87543.5 (相關系數r=0.9996) , 線性范圍為0.0768~1.2288μg。

2.2.4 樣品處理方法

中藥提取液、發酵液的處理方法:分別取中藥提取液和發酵液10ml, 加入5%的鹽酸20ml, 搖勻10min, 分別離心10min, 6000r/min。取上清液10ml, 用氯仿萃取3次, 20ml/次。合并萃取液, 蒸干, 用甲醇溶解, 定容到50ml容量瓶中。

2.2.5 精密度試驗

取標準品溶液, 分別連續進樣5次, 每次進樣20μl, 記錄吸收峰面積, 測定結果RSD為0.22%。

2.2.6 穩定性試驗

取供試樣品溶液, 室溫放置, 每2h上樣1次, 記錄鋒面積, 測定結果RSD為1.87%。說明樣品在12h內穩定。

2.2.7 重現性試驗

根據樣品處理方法, 分別制備供試樣品, 每個樣品制備6分。分別測定含量, 測定結果藥渣的RSD為1.74%, 發酵產物的RSD為1.58%。

2.2.8 加樣回收試驗

取已知含量的提取液和發酵產物樣品, 精密稱定5份, 置于錐形瓶中, 分別加入甘草次酸對照品溶液, 分別處理樣品。測定樣品中甘草次酸含量, 結果如表1、2。

2.2.9 含量測定

按照設定的色譜條件和標準曲線計算, 提取液和發酵產物中各3批產品中甘草次酸的含量, 結果如表3。

2.3 發酵前后黃芩苷、黃芩素的變化

2.3.1 色譜條件

色譜柱Chromsphere C18柱 (150mm×4.6mm, 5μm) 、流動相為甲醇-0.4%磷酸溶液 (51:49) 、檢測波長277nm、流速1.0ml·min-1、柱溫25℃, 理論塔板數按黃芩苷峰, 黃芩素峰計算應不低于2500。

2.3.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黃芩苷對照品溶液制備:取黃芩苷對照品適量, 精密稱定, 加70%乙醇制成每1ml含25μg黃芩苷的對照品溶液, 搖勻, 既得。黃芩素對照品溶液制備:取黃芩素對照品適量, 精密稱定, 加70%乙醇制成每1ml含100μg黃芩素的對照品溶液, 搖勻, 既得。

2.3.3供試樣品的制備中藥提取液、發酵液的處理方法:分別取中藥提取液和發酵液, 分別離心10min, 6000r/min。取上清液5ml, 轉移置于25ml容量瓶中, 加無水乙醇5ml超聲溶解, 加入無水乙醇定容。從容量瓶中移取5ml至50ml容量瓶中, 用70%的乙醇定容。

2.3.4 檢測波長的確定

黃芩苷與黃芩素對照品經DAD檢測器進行紫外吸收光譜掃描, 二者均在277nm處有最大吸收, 故檢測波長確定為277nm。

2.3.5 專屬性試驗按處方比例配制缺黃芩的陰性樣品,

制備樣品溶液, 根據色譜條件測定, 結果黃芩苷和黃芩素對照峰處均未出現色譜峰, 說明發酵液和提取液中其他成分對黃芩中黃芩苷和黃芩素的測定均無干擾。

2.3.6 線性關系考察

(1) 黃芩苷的標準曲線:精密稱取黃芩苷對照品4.08mg, 置100ml量瓶中, 加70%乙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 配制成濃度為40.8μg/ml的溶液。分別稀釋成濃度為10.2、15.3、20.4、25.5、30.6、35.7μg/ml。精密吸取上述6個濃度對照品溶液10μl, 注入液相色譜儀, 按色譜條件測定峰面積。以進樣量 (μg) 為橫坐標 (X) , 峰面積為縱坐標 (Y) , 繪制標準曲線。結果表明:黃芩苷在0.102~0.357μg范圍內與峰面積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其回歸方程Y=33309.29X+2233.611 (r=0.9999) 。結果見圖3。 (2) 黃芩素的標準曲線:精密稱取黃芩素對照品13.43mg, 置25ml量瓶中, 加70%乙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 配制成濃度為0.537mg/ml的溶液。分別稀釋成濃度為53.7、107.4、214.8、322.2、429.6、537.0μg/ml。精密吸取上述6個濃度對照品溶液10μl, 注入液相色譜儀, 按色譜條件測定峰面積。以進樣量 (μg) 為橫坐標 (X) , 峰面積為縱坐標 (Y) , 繪制標準曲線。結果表明:黃芩素在0.537~5.370μg范圍內與峰面積呈良好的線性關系, 回歸方程為Y=51392.68X-666.28 (r=0.9998) 。結果見圖4。

2.3.7 穩定性試驗

制備供試品溶液, 室溫下放置, 分別于0、1、2、4、6、8、10、12、24h后依次注入液相色譜儀, 測定黃芩苷與黃芩素的峰面積并計算RSD值。黃芩苷與黃芩素的RSD分別為0.22%和0.52%, 結果表明供試品溶液在24h內基本穩定。

2.3.8 精密度試驗

取樣品, 制備供試品溶液, 連續進樣6次, 測定峰面積值并計算RSD值。黃芩苷和黃芩素的RSD分別為0.26%和0.53%, 結果表明儀器的精密度良好。

2.3.9 重復性試驗

取同一批號樣品, 制備供試品溶液6份, 測定其含量及RSD值。黃芩苷和黃芩素的含量分別為1.31mg/g (RSD=1.09%) , 8.43mg/g (RSD=0.48%) 。結果表明該方法重現性良好。

2.3.1 0 回收率試驗

(1) 黃芩苷回收率試驗:稱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批供發酵液和提取液各1ml (5份) , 精密稱定, 分別精密加入黃芩苷對照品, 測定黃芩苷含量, 計算回收率, 結果見表4、5。 (2) 黃芩素回收率試驗:稱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批發酵液1ml (5份) , 精密稱定, 分別精密加入黃芩素對照品, 測定黃芩素含量, 計算回收率。結果見表6、7。

(mg、%)

(mg、%)

(mg、%)

2.3.1 1 黃芩苷、黃芩素在發酵液和提取液中的含量

分別取3批中藥發酵液和提取液各2ml, 處理樣品, 進入高效液相, 測定含量。

(mg/ml)

3 結論

從試驗結果來看, 發酵液和提取液中均有柴胡皂苷a, 柴胡皂苷d的薄層特征, 并且發酵液中的薄層點要比提取液多兩個, 并且特有的斑點移動距離大于柴胡皂苷a和d, 這說明這兩種物質的極性、分子量小于柴胡皂苷, 根據相關文獻報道, 這兩種物質疑似柴胡皂苷a和d的苷元。從液相測定的甘草次酸、黃芩素、甘草酸、黃芩苷的含量來看, 通過發酵后甘草次酸、黃芩素含量升高, 而甘草酸和黃芩苷含量降低, 通過研究發現甘草次酸和甘草酸的區別就是, 甘草次酸比甘草酸少了一個葡萄糖, 而黃芩苷和黃芩素的區別也是如此, 黃芩素、甘草次酸、柴胡皂苷苷元, 在腸道內可以不經過腸道微生物的分解, 直接吸收進入血液, 藥效要比黃芩苷、甘草酸、柴胡皂苷快, 因此, 通過生物發酵提高了中藥的藥效, 加快了中藥的作用速度。

參考文獻

[1]王麗宏, 吉紅, 張寶彤等.中草藥保肝作用的研究進展[J].飼料博覽, 2012, 11:41-45.

[2]胡元亮.中獸醫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6.

[3]劉鐘杰, 許劍琴.中獸醫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0.

[4]鐘秀會, 劉占民.獸醫中藥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9.

[5]汪德剛.獸醫中藥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8.

中藥方劑范文第3篇

春季到來, 很多傳染病進入了高發期。其中, 容易造成豬場巨大損失的疾病就是仔豬急性病毒性胃腸炎。豬急性病毒性胃腸炎多見于10日齡以內的仔豬, 此類腹瀉不同于細菌感染, 又無明顯里急后重、下痢膿血等典型癥狀, 病情來勢兇猛, 發病突然, 嘔吐, 體溫升高, 發熱畏寒, 糞黃綠或灰白色, 喜臥, 不食或少食, 抗菌消炎藥治療效果不明顯。近年來, 抗生素的濫用導致國內疾病難以防控, 耐藥性的產生使疾病治療更加棘手。因此, 現在中獸藥逐漸受到了行業的關注。介紹一個中藥方劑, 具體藥方如下:黨參15 g, 土炒白術20 g, 干姜15 g, 甘草10 g, 茯苓20 g, 澤瀉10 g, 桂枝10 g (此方為30~40 kg豬藥量) 。水煎2次, 混合后2次灌服。方中黨參補脾補虛溫中利水;土炒白術補脾;干姜溫中;甘草補脾;茯苓利水;澤瀉、桂枝溫陽化氣。 (本文轉自:華夏養豬網http://www.pigol.cn)

中藥方劑范文第4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月—2014年10月于我院門診就診的146例圍絕經綜合征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3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6~58歲, 平均 (53.21±1.59) 歲, 病程4~22個月, 平均 (11.03±2.01) 個月;對照組患者年齡46~58歲, 平均 (53.03±1.67) 歲, 病程4~23個月, 平均 (11.11±1.98) 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補佳樂 (戊酸雌二醇) 1mg口服, 1次/d, 連續治療25天, 第16天開始加服安宮黃體酮4mg/d, 連續治療10天, 中斷7天后繼續下一個療程。觀察組患者采用自擬中藥方劑清心安神方治療, 藥物組成:熟地黃、黃芪、百合、夜交藤各15g, 白芍、當歸、郁金、阿膠各12g, 知母、黃柏、鱉甲、白術、酸棗仁各9g, 淮小麥、煅龍骨各30g, 山茱萸、炙甘草、巴戟天各6g。早晚各服1次。兩組均治療3個月。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臨床癥狀的變化完全消失、癥狀減輕、未發生變化分為治愈、好轉、無效。治療前后檢測患者雌二醇 (E2) 、卵泡刺激素 (FSH) 和黃體生成素 (LH) 及子宮內膜厚度 (B超) 。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 表示, 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1.78%;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0.41%, 組間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χ2=0.08, P>0.05) 。見表1。

[n (%) ]

2.2 兩組患者E2、FSH、LH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E2、FSH、LH均無明顯差異 (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FSH、LH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 E2高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見表2。

2.3 兩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子宮內膜厚度分別為 (2.41±0.71) mm、 (2.39±0.68) mm, 治療后分別為 (3.73±1.11) mm、 (3.71±1.09) mm, 組間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73例患者中發生不良反應1例, 發生率為1.37%, 表現為惡心;對照組73例患者中發生不良反應11例, 發生率為15.07%, 其中惡心嘔吐4例, 乳房脹痛3例, 胃部不適、陰道不規則出血各2例。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9.08, P<0.05) 。

3 討論

圍絕經期是每個女性的必經階段, 絕經綜合征表現程度不一, 部分女性通過自身內分泌的調節可以不出現臨床癥狀或臨床癥狀較輕, 不需要治療。另有25%左右的女性臨床癥狀較重, 嚴重影響其心理、軀體健康, 需要引起重視[2,3], 可適時實施臨床干預措施。圍絕經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減退, 血液中雌-孕激素水平下降, 導致血管收縮和舒張功能紊亂, 引起血管擴張, 皮膚血流速度增加[4], 表現為多汗、潮熱等癥狀。雌激素降低后兒茶酚胺等神經介質釋放紊亂, 導致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改變, 影響5-羥色胺的分泌和代謝。后者刺激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并干擾體溫調節中樞的正常功能, 導致患者出現潮熱或者孕激素釋放增多[5], 并出現情感、認知、骨骼等方面的紊亂, 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帶來不良影響。

激素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療效確切[6], 可改善血管舒縮癥狀及泌尿生殖道萎縮相關疾病, 調整月經周期, 并可預防骨質疏松[7]。激素還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 從而可以保護血管壁、防止形成動脈粥樣硬化[8]。但使用后可能導致體重增加、陰道出血等癥狀, 長期使用甚至導致生殖系統腫瘤、肺栓塞、心血管疾病、老年癡呆等[9]。因此, 是否給予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激素治療, 一直是臨床討論的問題, 也是患者關注的問題。

中醫認為該病是由于絕經期婦女腎陽虛腎陰不足, 經脈失于溫煦所致[10]。中醫藥治療的目的在于補腎氣、調氣血, 標本兼治, 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11]。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自擬中藥方劑清心安神方治療。方中熟地黃養肝益腎、補血滋陰;黃芪為補氣補血之圣藥;百合、夜交藤、酸棗仁清心除煩, 養心安神, 助眠;白芍養血斂陰, 疏肝理氣;當歸補血活血;郁金疏肝利膽, 行氣解郁, 清心涼血;阿膠補血養陰, 斂精、固精;知母、黃柏滋陰除煩, 清熱瀉火;鱉甲滋陰、散結;白術健脾益氣, 酸棗仁、淮小麥、山茱萸斂汗固表;煅龍骨平肝潛陽、鎮心安神, 斂汗, 炙甘草補中益氣, 清熱除煩, 巴戟天能補腎陽?,F代藥理學證明, 熟地黃可以升高外周白細胞, 調節激素水平;黃芪、白術可增強免疫力等。諸藥合用, 可滋陰養血、補精益腎、除煩止汗、鎮靜安神, 具有調節陰陽平衡之功效。諸藥盡管不含性激素成分, 但可發揮類激素的作用, 改善卵巢功能, 調節激素水平, 增強機體免疫力, 可長期服用。

中藥方劑范文第5篇

然而, 近年來方劑學課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許多地方仍需經過改革來進一步完善。下文在描述方劑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基礎上, 探究了方劑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方劑學課程教學的現狀

長期以來, 方劑學課程教學與中醫專業的其他學科教學是混同的, 不排除當前仍存在國內部分高校的方劑學課程無統一教學大綱和專用教材的現象。

以我校的方劑學課程教學為例, 其教學要求 是把握85首常見常用方劑的主治、功用、組成、加減運用及配伍意義, 引導學生理解組方原理, 培養學生運用成方和臨床組方的能力。相對于中醫專業的教學要求, 此要求并無實質性差別, 缺乏針對性和具體性。在此背景下, 有相當部分學生意識不到方劑學課程的重要性, 不僅方劑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嚴重不足, 而且選方用藥、辯證立法的能力十分欠缺, 甚至有的學生對臨床經典明方的主治與功效還不清楚, 導致有的處方有方無法, 表現在方與法之間邏輯性不強甚至相互矛盾, 有的處方有法無方, 表現在藥物組成雜亂無章或者基本屬于堆砌同類藥物的行為。學生大多數也是為了考試而學, 整個方劑學課程教學的質量令人擔憂。

出現此種現狀的根本原因在于當前方劑學課程教學大綱未體現出專業特征, 教和學都缺乏相應的指導。所以, 要想實現通過一定數量的成方學習來讓學生掌握組方配伍或者依照患者病情需要靈活調整成方的目標, 還需要進一步的課程內容改革。

二、方劑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主要思路

1.制定明確而又具體的教學目標

明確而又具體的教學目標是方劑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第一步。

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 能夠從事中藥生產、分析、鑒定、銷售管理 (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材等) 、新藥研發、臨床科學用藥等方面的合格人才。該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主要包括:藥事管理、藥品銷售、藥品生產、藥品檢驗、藥物研發、新藥推廣等方面, 直接從事臨床中醫治療工作的畢業生所占比例較低。所以, 學生在校期間更加重視中藥新藥研發、方劑配伍等方面的知識學習。方劑學課程教學目標應該基于學生需要, 通過一定量方劑的教學, 讓學生把握方劑的組方原理、配伍規律及方法, 培養其基本的方劑分析能力, 為其今后工作所需做好準備。

2.抓住重點調整教學思路

對于方劑學課程中關于經典方劑的配伍方法、配伍結構、配伍變化的內容以及反映治法的代表方、基本方都屬于重點內容。對于這部分內容, 要在課堂教學中剖析深刻、詳盡說明, 讓學生充分理解。但是, 以往方劑學重點在于闡述單個方劑, 重視方劑個性方面的理論, 而忽略基于整體角度歸納、總結不同類型、不同方法方劑的配伍規律及方法, 導致學生難以意識到不同方劑之間的邏輯性關聯, 忽略了方劑的共性之處?,F有大部分教材章節內容實質上即為由不同要素所構成的方劑集合體, 導致教學內容之間缺乏邏輯關系, 甚至出現雷同和重復, 整體方劑學課程體系欠缺規律性、邏輯性, 學生在學習中難以循著既定的思路掌握所學內容, 所以死記硬背, 產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的反感情緒, 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習積極性。

因此, 在方劑學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該基于宏觀角度把握全部教學內容, 然后按照一定的邏輯和思路組織教學, 在教學思路上作一定的更新和改善。

3.充實與革新教學內容

方劑學大部分參考教材選用的方劑通常是數十年未做更新的, 但是實際上隨著現代臨床研究的日新月異, 一些名方、經方的治療效果相對于以往的更具優勢, 而這些最新研究成果并未融入教材之中, 導致教學內容落后于學科發展實踐, 制約了人才的成長空間。對此, 教

參考文獻

[1]馬少丹, 苑述剛, 阮時寶.對中藥學專業《方劑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的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 2008, 46 (25) :123—124.

[2]熊洪艷, 奏竹, 張勝.方劑學教學改革探討[J].中醫雜志, 2007 (4) :368—369.

[3]張衛華.方劑學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 2010 (4) :20—22.

中藥方劑范文第6篇

中藥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活性成分, 可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 能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并且能增強抗病力和抗應激能力, 促進動物生長和發育, 相對西藥而言具有獨特的效果, 經過科學合理的用量和配伍, 對禽病防治能起到很大作用。中藥以高效性、安全性、穩定性以及成本的低廉而成為國內外科研工作的關注焦點, 尤其是中藥復方最能體現中醫用藥的特色, 在提高機體免疫力、免疫缺陷病以及防治病毒性疾病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本試驗采用自制復方中藥制劑, 并以中醫藥理論基礎為指導, 從臨床應用的角度出發, 以人工感染IBV為疾病模型, 研究復方中藥制劑的治療效果與作用, 并與西藥治療進行比較。以期為復方中藥制劑治療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提供理論依據, 為臨床治療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提供新途徑。

1 試驗材料

1.1 實驗動物

一日齡健康海蘭白雛雞, 山西第一種雞場 (康牧禽業) 提供。

1.2 毒株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由實驗—復壯增殖后所得病毒。

1.3 藥物與器材

清熱敗毒顆粒:由山西奧信動物藥業公司提供, 主要成份為板藍根、黃芪、黃芩、白芷、苦杏仁、甘草、忍冬藤等, 批號20100801;利巴韋林:四川百利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51023508;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陽性血清, 順勃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公司) ;0.22μm孔濾器, 購自賽維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微量血凝板 (V型、96孔) 、微型振蕩器、移液器等。

2 試驗方法

2.1 實驗雞的處理

試驗用雞購自非IB免疫1日齡雞群, 雛雞飼養于已消毒的雞舍里, 攻毒前 (第15日齡) , 對雞群進行編號, 稱重并將體重一致的個體進行分組, 分為6組, 每組20只。1~5組為攻毒組, 人工造病;試驗組均在15日齡時用IBV種毒滴鼻攻毒, 第6組為空白對照組。

1~3組 (治療組) :于攻毒72 h多數雞出現癥狀時, 開始飲水給予中藥液。1組為低劑量治療組, 飲水用藥為0.25%;第2組為中劑量治療組, 飲水用藥為0.5%、;第3組為高劑量治療組, 飲水用藥為0.75%, 連續飲用5 d;第4組 (利巴韋林治療對照組) :于攻毒72 h多數雞出現癥狀時, 開始在飲水中加入0.01%利巴韋林, 連續飲用5d。第5組 (攻毒對照組) :攻毒后, 不喂任何藥物, 隔離飼養。第6組 (空白對照組) :不攻毒, 不喂任何藥物, 隔離飼養。

試驗雞自由飲水和采食。觀察用藥前、后雞只的臨床癥狀, 從給藥后每天記錄雞只的死亡數, 最后統計死亡率以及藥物對雛雞的有效率和治愈率。

2.2 實驗數據處理

實驗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中的ANOVA程序進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較。

3 藥效判定標準

3.1 臨床癥狀

攻毒后每天觀察雞的臨床癥狀, 采食量、飲水量的變化, 是否有呼吸困難、咳嗽、氣管啰音、羽毛松亂、精神沉郁、怕冷擠堆、減食消瘦、渴欲增加, 排白色稀糞等情況, 并做記錄包括發病率, 死亡率, 治愈率及用藥4 d后、用藥11 d后和用藥18 d后空腹稱重, 記錄試驗雞增重情況。

(1) 發病率:凡在試驗期間出現IB典型癥狀者為發病, 以此計算發病率。發病率=發病數/該組試驗總數。

(2) 死亡率:具有IB典型癥狀及病變的死亡雞占試驗雞數的百分比。死亡率=死亡數/該組總數。

(3) 治愈率:試驗期間, 治療組病雞經給藥后精神狀態、食欲恢復正常, 不再出現臨床癥狀者均定為治愈, 并計算治愈率。治愈率=治愈數/該組發病雞總數。

3.2 病理剖解

對于攻毒后死亡的雞進行病理剖解, 觀察病變, 是否有IB典型的腎腫大、蒼白、小葉突出, 輸尿管變粗、充滿白色尿酸鹽結晶, 直腸和泄殖腔同樣有多量尿酸鹽沉積, 氣管內呈卡他性炎癥等表現。

4 病毒的鑒定

4.1 病料處理

無菌取病死雞的氣管、腎臟和肺臟, 按1∶5 (W/V) 加入含加入青霉素1000 IU/mL和鏈霉素1 000 IU/mL的滅菌生理鹽水研磨后, 經-20℃/37℃反復凍融3次后, 3 000 r/min離心15min, 取上清液過0.22μm孔濾器除菌, 濾液4℃保存備用。

4.2 接種

取處理過的病料上清液經尿囊腔接種10日齡SPF雞胚5枚, 每胚接種0.2mL, 同時設等量生理鹽水對照, 并觀察記錄雞胚發育及胎兒病變情況。同時再進行盲傳2代, 每代次均選用5枚雞胚, 并設立對照組。置37℃孵化器內繼續孵化, 每日照胚2次, 記錄雞胚死亡情況, 棄去24 h內死亡的雞胚, 將36~48 h死亡胚和活胚置4℃冰箱過夜, 無菌采集尿囊液。

4.3 血凝試驗

取第一代死亡雞胚尿囊液, 分為2份, 其中1份加入1%的胰酶, 37℃水浴作用4 h, 另1份加入1%的生理鹽水, 作為對照, 同時取對照雞胚尿囊液加入1%的胰酶, 37℃水浴作用4 h, 也為對照。按常規微量法測定紅細胞凝集價, 以出現100%凝集的病毒最大稀釋倍數作為該樣品的紅細胞凝集價。

4.4 血凝抑制試驗

據HA試驗結果, 確定病毒的血凝價, 配制出4個血凝單位的病毒液。用標準IB陽性血清按常規HI微量法試驗。凡被已知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陽性血清抑制血凝者, 該病毒為IBV。

5 實驗結果

5.1 人工感染后的發病情況

5.1.1 臨床癥狀:

試驗雞于攻毒24 h后陸續發病, 并迅速波及全群;患雞精神沉郁, 食欲減退或廢絕, 畏寒怕冷, 羽毛松亂, 垂翅呆立, 羞明流淚, 鼻黏膜腫脹, 流清涕;繼而呼吸困難, 伸頭直頸, 氣促喘粗, 咳嗽、噴嚏, 拉稀便, 出現明顯的氣管啰音, 尤其夜間清晰可聞。

5.1.2 病理變化:

對于攻毒后死亡的雞進行病理剖解可見鼻腔、咽喉、氣管及支氣管有漿液性、卡他性和干酪樣的滲出物;氣囊呈現渾濁或含有黃色干酪樣滲出物, 在大的支氣管周圍可見小區域的肺炎;氣管后段或支氣管內可見到干酪樣的栓子, 腎臟出血, 嚴重的可見尿酸鹽沉積。

5.1.3 實驗室診斷:

微量血凝試驗和血凝抑制試驗結果表明, 從病雞病料分離得到的病毒經1%胰蛋白酶37℃水浴處理4 h后, 具有典型的血凝性, 能夠凝集雞1%紅血球, 而且這種血凝性可以被傳染性支氣管炎特異抗血清所中和, 說明病料中含有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故實驗室診斷可以確診試驗雞感染了傳染性支氣管炎。

5.2 復方中草藥對雞支氣管炎治療結果

連續用藥5 d并停藥3 d, 期間觀察試驗雞的各項指標, 結合解剖病理觀察結果來綜合判定藥物療效。判定標準:停藥后3 d試驗雞精神、食欲均恢復正常, 啰音消失, 咳嗽音消失, 體重上升, 解剖無病變等判為治愈;停藥后3 d試驗雞精神、食欲有好轉, 啰音與咳嗽音減弱, 體重也上升, 解剖無病變等判為有效;停藥后3 d試驗雞精神、食欲仍未見轉好, 病雞咳嗽或啰音等癥狀未見減弱, 相反甚至還有加重的趨勢, 解剖病變嚴重, 支氣管和腎臟出血, 或腎臟有尿酸鹽沉積等判為無效。治療結果如表1。

雛雞感染IBV后, 染毒對照組死亡率明顯增加, 藥物治療組死亡率明顯降低, 且治療0.5組、治療0.75組與染毒對照組差異顯著 (P<0.05) 。各藥物治療組之間, 治療0.5組、治療0.75組治愈率明顯高于治療0.25組、利巴韋林對照組, 其中治療0.5組與治療0.25組、利巴韋林對照組之間差異顯著 (P<0.05) :治療0.25組、利巴韋林對照組的治療效果相當, 無顯著性差異 (P>0.05) 。

表2結果表明, 在用藥后4 d, 感染對照組雛雞平均增重與空白對照組, 治療0.75組、治療0.5組、治療0.25組、利巴韋林對照組平均增重差異顯著 (P<0.05) ;而治療0.25組、治療0.5組, 治療0.75組、空白對照組各組間雛雞平均增重差異不顯著 (P>0.05) ;在用藥后11d, 空白對照組、感染對照組、利巴韋林對照組雛雞平均增重與治療0.25組、治療0.5組、治療0.75組平均增重差異顯著 (P<0.05) ;治療0.5組、治療0.75組雛雞平均增重與治療0.25組, 空白對照組, 感染對照組, 利巴韋林對照組雛雞平均增重差異顯著 (P<0.05) ;治療0.5組, 治療0.75組雛雞平均增重差異不顯著 (P>0.05) ;在用藥后18 d, 治療0.5組, 治療0.75組組雛雞平均增重與治療0.25組, 空白對照組, 感染對照組, 利巴韋林對照組雛雞平均增重差異顯著 (P<0.05) 。

6 討論

6.1 復方中草藥對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 治療0.5組的治愈率與治療0.25組的治愈率, 利巴韋林對照組的治愈率差異顯著 (P<0.05) , 治療0.75組與治療0.25組各組治愈率, 利巴韋林對照組治愈率間的差異顯著 (P<0.05) ;治療0.75組、治療0.5組各組之間的治愈率差異不顯著 (P>0.05) 。說明復方中草藥的高、中劑量組對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防治效果明顯, 高、中劑量組用藥3 d即控制了病情, 治療效果最佳。

6.2 復方中草藥治療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對試驗雞增重的影響

經比較可知, 治療組中高劑量組 (治療0.75組) , 中劑量組 (治療0.5組) 的雛雞平均增重較快, 而低劑量組 (治療0.25組) 次之。傳染性支氣管炎可引起雞只精神沉郁, 無食欲, 體內機能紊亂, 導致體重下降, 明顯低于健康組。試驗證明采用復方中藥治療后, 試驗雞病情得到緩解, 食欲恢復, 生長良好。治療組中中劑量組 (治療0.5組) 復方中草藥中濃度組治療效果最好, 治療0.25組效果次之。而藥物對照組效果較差。

只、%

g

注:表中數據為平均數±標準誤。同行數據肩標不同字母者表示差異顯著 (P<0.05) , 肩標相同字母或不標注者表示差異不顯著 (P>0.05)

6.3 復方中藥制劑配方用藥依據

根據IB的發病特點, 從中獸醫辯證的理論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屬瘟疫之中的濕熱病, 《素問》中說:“其病瘟癘大行, 遠近咸若”。中獸醫認為瘟疫的病原異于傷寒、溫病, 是另有一類特殊病原“癘氣”、“戾氣”、“病氣”, 認為瘟疫有特殊的病原體, 通過口鼻傳入體內, 并特異性侵入有關組織器官中致病。清代葉天士提出了外感熱病的演變可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 認為應盡可能早地祛除病邪, 防治其入里生變。疾病傳變符合中獸醫整體觀念地思想, 也符合現代傳染病學地觀念。中獸醫認為動物機體自身是一個整體, 機體內部各個臟腑之間都有一定地關系和影響, 因此, 一臟有病, 可以影響他臟, 同時中獸醫也強調動物自身和環境的整體性和關聯性。因此, 中獸醫學治病, 從“整體觀念”、“辯證施治”出發, 提出“扶正祛邪”、“扶正固本”等基本治療原則。

任何抗病毒藥物的應用以及任何用來防治病毒感染的方法, 都必須與機體自身的防衛機能相協調。腎型IB主要侵害雛雞的腎臟、肝臟、氣管器官組織, 造成雛雞機體水鹽代謝失調, 因而遵循“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指導思想, 確定了“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燥濕散結”的治療原則, 選用板藍根, 黃芪, 黃芩, 白芷, 苦杏仁, 甘草, 忍冬藤等中藥組方制成中藥, 治療人工感染腎型IBV雛雞取得了顯著效果。方劑中運用的清熱解毒的板藍根、甘草能夠抑制病毒增殖, 使炎癥部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得以改善, 抑制炎癥滲出和限制炎癥發展, 又具有解毒、鎮痛和修復受損組織的作用, 同時能促進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活動的加強, 增強機體抗應激能力。研究表明板藍根對流感病毒、腎綜合癥出血熱病毒、乙型腦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乙肝病毒以及柯薩奇B4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田慶來等研究表明, 從甘草中提取的甘草多糖 (GPS) 不但可直接滅活VZV、腺病毒 (ADVⅡ) 和牛痘病毒 (VV) , 而且對細胞內的病毒有作用。黃芪等左麗等認為黃芪組分有較強的抑制甲型流感病毒作用, 對大劑量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且預防作用大于治療作用。100%黃芪水煎劑對流感病毒株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抑制作用, 對流感病毒感染雞胚也表現不同程度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黃芪對免疫系統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對自然殺傷細胞都有重要的影響, 并證明黃芪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和抗病毒及腫瘤作用。黃芪抗流感病毒作用是通過提高機體誘生干擾素能力,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的繁殖。黃芩具有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體病毒、SARS冠狀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人巨細胞病毒、柯薩奇病毒及豬生殖和呼吸系統綜合征病毒等作用。

7 結論

7.1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用雞胚成功增殖與培養并可引起較特征的病變或死亡。

7.2 選用試驗種毒IBV以200EID50劑量人工感染雛雞建立病例模型是成功的。

7.3 復方中藥制劑可降低人工感染IBV雛雞的死亡率。

7.4 通過觀察臨床癥狀、剖檢變化確定病例模型復制成功并統計各組死亡率及藥物的有效率和治愈率, 說明復方中草藥的高、中劑量組對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顯著。

7.5 通過比較復方中草藥的高、中劑量組, 空白對照組對與感染對照組雛雞平均增重情況, 說明復方中藥制劑對雞的傳染性支氣管炎有其很好的臨床療效。

摘要:雞胚培養法是常用的病毒培養法之一, 取9~11日齡SPF雞胚, 將IBV按每胚0.2mL接種雞胚尿囊腔, 剔除24h內死胚, 將36~48h死亡胚和部分活胚置4℃冰箱過夜, 無菌采集尿囊液 (F1代) 。同時觀察記錄雞胚發育及胎兒病變情況。并測定其IBV半數感染量 (EID50) 及血凝特性試驗, 結果顯示: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株在SPF雞胚中復壯增殖, 并引起雞胚死亡, 經連傳2代后測定收獲的尿囊液中病毒效價為10~4.50/0.1mL, 凝集效價為1:256。

上一篇:文化創意市場報告范文下一篇:給排水施工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