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金融風險控制論文范文

2023-10-02

我國金融風險控制論文范文第1篇

隨著我國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金融體系的不斷優化發展,在處理金融風險上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化的應對策略,但是相對而言,很多融資方面內部控制的問題仍然未得到妥善的解決。對相關的金融融資體系不斷加以完善和提高,強化對金融企業的有效管理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金融企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國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金融市場出現了迅猛的發展,在金融創新以及信息技術的更新發展上也有著顯著的提高。在全世界各個行業中,金融的自主創新有著迅猛的發展,我國的金融企業也取得了在全球多個國家中排名靠前的顯著成績,因此金融企業的再融資情況也不斷發生。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最近幾年以來,我國的有些金融企業開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擊,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國的金融制度不夠健全和完善,很多部分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失誤及漏洞,因此重視對金融企業融資制度的完善和強化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對于我國的金融企業來說,強化對其內部風險的控制,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對于金融企業而言,進行風險的內部控制,是其一項非常重要的管理策略,也是金融企業采取的有效的組織規劃方法和將各個環節加以協調和完善的手段,對于金融企業來說,進行風險的內部控制,可以有效保障期生產經營的穩定運行,而且有效的風險內部控制對金融企業資源的保護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保障企業財務信心的一致可靠性,同時還能夠有效地提升金融企業的經濟效益。不論是以往的金融危機還是之前的歐債危機,這些金融風險的爆發都證明了有效的金融企業內部風險控制意義的重大。

二、我國金融企業再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很多金融企業在進行融資時,存在著內源融資相對匱乏的情況,這直接造成間接融資比例一直不高狀況的存在。由于內源融資的成本比較低而且效益較高,結合當前國內外的發展狀況來看,隨著企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變化,其進行內源融資的比例是一直呈上漲趨勢的,在企業規避金融風險和改善企業融資現狀時,這是具有相當大的優勢的。然而,由于我國的金融企業進行內源融資的比重一直較低,企業及體制的不夠完善,所以造成間接融資比例低的狀況的發生。

另外,由于我國的金融企業在進行間接融資時存在著很大的欠缺,并且加上銀行的整個金融體系還存在不夠健全的情況,所以導致銀行并未完全實現市場化的發展。對銀行而言,大型企業是其進行服務的主要對象,所以無法有效地滿足企業融資的需要,而且因為銀行的扶持力度較低,很多企業在進行間接融資時存在著較大的缺口,造成嚴重的資源不足狀況的存在。

很多企業有資金需求時,將其融資方向和融資目光朝向了民間融資。正是因為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非常的不健全,許多金融機構無法滿足企業較大的金融資金的需求,所以造成了民間借貸狀況的興起,所以這其中存在著較大的融資風險,而且這種風險是非常不好把握的。

金融企業在進行再融資時對其內部控制的環境把握不當。很多金融企業在進行內部控制時環境亟需改善,而且有些金融企業的治理也相當不健全,落后的治理理念導致其在進行風險的內部控制時,對風險環境的認識嚴重不足。而且有些也根本沒有意識到進行風險內部控制有何種意義,所以在企業內部的風險控制時,也沒有相應的崗位設置,最終造成一旦風險出現,處理不夠及時妥當。

三、我國金融企業再融資風險內部控制應遵循的原則

(一)系統化的原則

之前爆發的歐債危機已經給我國的金融企業產生了一定的經驗教訓,雖然我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在金融市場上遭受的風險相對較小,遭受的打擊也不如發達國家大,但是其對我國金融行業也造成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要知道全球金融系統是一個大環境,我國的金融企業處于一個小的發展體系中,但是其中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在進行金融企業再融資過程時,務必要把握好系統化的原則。

(二)有效性原則

持續化的、有效性的監督體制是強化金融企業再融資的關鍵要點,同時健全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可以促使金融企業能夠對其經營的風險進行及時的反應。而且要想保證此預警系統的完整有效性,必須建立組織相關人員和相關部門成立專業的團隊對其進行評估與考察,將其日?;右钥刂乒芾?。

(三)經濟效益化原則

對于金融企業而言,有效的內部監督對其進行風險控制十分的重要,但是這項工作的執行不能耗費過多的資源,畢竟金融企業的資源時有限的,如果為了維持內部風險控制而造成資源的消耗,就需要對金融企業的資金進行預測和權衡,最終確保金融企業內部監控成本的合理控制,保障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四、健全我國金融企業再融資風險內部控制的對策

(一)積極進行金融創新

1、加強對金融體制的創新

相關銀行應當重視對其金融體制的創新發展,當前我國已經對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將其改變成為股份制的形式,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商業銀行適應市場環境。通常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對先進的管理機制的引進,同時在金融企業的內部業務活動中也制定國際化的標準,逐步向先進國家邁進。此外,還可以積極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發展,積極對部分個人理財業務的開發,這些理財業務多數包括證券以及保險等業務。再者,強化對保險業的創新發展。保險公司應當對其的業務流程加以積極的創新,將其業務重點主要放在對核賠以及風險問題的控制上,將金融企業的績效資金不斷加以提升,最終實現對其服務和產品的創新。

2、對現有的金融監管機制進行改進優化

其一,深化對金融企業監管理念的轉變。對監管部門的管理理念進行改變,將以往的合規監管轉變成為風險監管,將單一化的風險監管轉化成為向法人整體風險的監管,將定性監管轉變成為定量與定性結合的形式。最終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享,保障交流的順暢,實現監管形式的完善化。其二,積極引導并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創新,可以適當地引入有效的監管激勵。將問責機制和成本收益理念適當加以引進,最終在適當的條件下,對監管措施的成本進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將上述評估結果予以公布,最終實現公眾對其的有效監督。再者,對牽頭監管的模式進行完善和健全,實現金融機構間的相互協調,最終達到資源的互享。站在金融機構運營的角度上分析,為了能夠妥善發揮監管部門職能化作用,對監管模式進行完后桑拿可以防止對金融子市場的分割。

(二)積極開拓資本市場

基金市場、銀行信貸市場、股票市場以及在全市場都是所謂的資本市場。由于股票市場具有著較大的市場規模,所以其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而且投資者對其的熟悉程度也是最高的。相比較而言,貨幣市場的融資期限比資本市場短,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其資金使用的不確定程度就很大,所以對于資本市場來講,其也存在著比較大的風險。融資時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功能,而且我國由于其資本市場不夠發達,所以在財富的儲備以及風險的分散上具有著一定的功能。當前,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作用下,我國的資本市場正在逐漸的進行著戰略轉型。所以加強對資本市場體系的不斷建設,在寬度和深度上對市場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在證券市場上是一條發展的主線。并且在這一發展的進程中還應當注意到的是,資本市場的上述變化也僅僅只是階段性和初步化的。對資本市場進行影像的內外部因素還未發生任何的變化,沒有穩定的根基,要想推進資本市場的穩健發展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所以只有不斷持續地發展資本市場,將再融資的比重加以擴大化,最終才能更好地改善這一局面。

(三)加強對融資比例的逐步擴大

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的飛速變化,對于廣大人民群眾而言,投資和儲蓄是居民個人行為的主體。但是由于居民存在著比較單一的投資方式,絕大多數居民的金融資產都是銀行存款,銀行將其帶給企業,最終導致企業低資本高負債狀況的發生。而且由于受到高融資成本和市場融資條件的限制,所以只有不斷加強對資本市場的開拓發展,深化金融企業融資的比例,這樣企業的資本金才能更好地將其從居民手中的金融資產轉變過來。對于金融體制來講,站在改革的角度上看,構建合理的融資結構、擴大直接的融資以及不斷加強對資本市場的深化,是最主要的改善銀行關系、分散銀行風險的舉措。同時在幫助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上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國有企業是國有企業主要信貸資金的來源,所以很容易導致企業出現嚴重的虧損以及較高的負債,最終將其轉嫁給銀行,造成銀行出現不良資產。但是通過直接增加融資的情況,對于企業信貸資金的比重是一種有效的減少,企業的經營效益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最終將企業的資產結構加以改善,這也是有效改善銀行與企業關系的方式方法。為了能夠實現社會資金的分流,可以直接進行金融融資,這樣銀行的負擔也能得到一定的緩解,銀行所面臨的風險也會得到有效的降低。通常而言,在進行直接融資時,個別的金融風險主要有直接融資,所以當體制轉變未完成,銀行與企業關系沒有根本轉變時,銀行進行融資時將有著更大的風險,這樣風險的成本也是較大的。為了能夠妥善消除金融體系風險溫床的出現,對金融結構加以有效的改善,將儲蓄朝著投資渠道的拓寬,資本形成的效率也會得到不斷的提高,最終可以實現對資源的優化形成融資,這在很大程度上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起著巨大的影響,也關系到能否成功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發展。

(四)完善相關的融資法律規范,加強對機構投資者的培育

為了保障融資市場的穩健發展,強化對融資法律的建設并完善,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盡快出臺。同時對于權力和義務,要求市場各方以及中介機構、投資者必須加以明確。對于中介服務機構以及融資者的行為需要不斷加以規范,對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應當積極加以保護。對企業的信息披露要升華并嚴格,對企業的利潤分配進行合理化的規范??傊?淫蕩對市場進行規范化的管理,確保金融融資市場可以穩定的發展,最終不斷壯大并完善。在嚴格的管理前提下,確保社保機構以及保險公司等在證券市場能夠穩健的發展,對證券投資的基金加以規范化引導,幫助居民進行多元化的證券投資。對于中小企業的入股以及內部集資問題還應進行規范和合理的引導。在目前的市場形勢下,對中小企業進行入股和內部集資是有一定存在的必要的,這樣可以保障其處于穩定有序的發展變化中。

摘要: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不斷加劇,各個國家在金融上的合作也逐漸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世界經濟的發展主題就是實現一體化的發展形式,這同時也是各個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和趨勢。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只有加強對金融企業融資風險的控制,才能在面臨經濟危機時更好地應對和解決。本文就據此展開對我國金融企業再融資風險控制問題的研究。

關鍵詞:金融企業,再融資,風險,內部控制

參考文獻

[1]楊旭波.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的比較研究及中國的選擇[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

[2]趙安明.金融創新鼓勵發展金融控股公司[J].國際融資,2014

[3]張文平.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風險及控制對策[J].海南金融,2013

我國金融風險控制論文范文第2篇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 西方金融機構為從增強自身競爭實力, 擺脫危機出發, 在組織結構上不斷創新, 美、日、英等國紛紛拋棄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轉而選擇了混業經營體制。英國的金融機構在世界金融環境大轉變的背景下率先向其他金融業務擴展, 其后1986年10月27日倫敦證券交易所采取的史稱“大爆炸” (BigBang) 的證券制度改革, 使所有金融機構都能參與證券交易, 并廢除了證券自營商和證券經紀商分離制度。二戰后的日本金融業基本上沿用了美國的分業經營制度, 但隨著國際金融環境的變化, 在歐洲金融改革的沖擊下, 1981年日本修改銀行法, 允許銀行銷售政府債券和辦理有關公共債券的募集等業務, 打破了證券公司獨營有價證券業務的局面, 標志著日本金融業務開始趨向綜合化。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 面對長期的經濟蕭條、金融機構競爭力下降、風險抵御能力持續下降等不利局面, 1996年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提出的《我國金融制度的改革——2001年東京市場的復興》開啟了日本的“金融大爆炸”。其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取消分業管理體制。目前, 日本已經形成幾家大型金融控股集團并列金融格局, 由日本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日本興業銀行聯合重組的瑞穗控股集團總資產更位居全球金融控股集團之首。作為金融分業策源地的美國, 在日本、歐洲的大型銀行大舉進入美國后, 綜合金融公司的優勢使美國銀行的競爭力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對此, 美國的金融機構開始設法繞過金融監管的約束, 并積極推動政府放松金融管制, 以尋求一個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1999年美國最終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宣告了金融分業體制的正式終結。金融混業體制成為明顯的主流趨勢。

二、混業經營實踐的基本模式比較和我國的選擇

混業經營, 也稱全能制或綜合經營制, 是指銀行不僅可以經營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 而且可以通過戰略聯盟、市場銷售協議等形式安排, 同時向客戶提供多種金融業務, 包括證券、承銷交易、代理保險等?;鞓I經營不是具體的一種模式或組織結構, 其形式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經濟基礎、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和金融監管環境下, 混業經營呈現出不同的模式。從組織結構上, 混業經營模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綜合銀行模式、銀行母公司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一) 綜合銀行模式 (Integratedbanking)

在這種模式下, 允許在一個公司實體內從事銀行和所有的非銀行金融業務。其典型代表是德國的全能銀行, 全能銀行的業務范圍廣泛, 可以在內部設置各類業務部門, 全面經營傳統的銀行信仰業務、證券業務、保險業務、信托業務等, 如圖1所示。德國一直實行全能銀行制, 有其具體的歷史原因, 加之德國政府對銀行提供全面金融業務給予了鼓勵和支持, 德國全能銀行制隨著壟斷集團兼并與收購的發展, 地位與作用不斷上升, 不僅控制著巨額貨幣資金, 而且直接掌握了生產資金, 形成了以大銀行為中心的壟斷集團, 它們包攬了包括企業融資、投資貸款、代理發行證券、證券交易等在內的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業務。全能銀行的優勢體現在:公司內部各個部門可以共享資源, 增加信息的流動性, 發揮信息優勢, 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這種模式能最大限度的擴張單一機構的功能和經營規模, 壯大金融機構的競爭實力, 降低經營成本。

但是, 綜合銀行模式也存在不足之處:不利于協調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 銀行的經營風險大大增加, 也不利于加強金融安全網的建設;金融透明度不足, 其信息披露日漸弱化, 容易導致損害投資者利益行為。應當鼓勵各子公司建立“防火墻”, 防止風險可能在全能銀行內傳遞, 交叉感染。監管部門在審批金融機構組織模式的過程中, 可以提出“防火墻”要求。

(二) 銀行母公司——非銀行子公司模式 (Bank-Parentcompany, non-bank subsidiaries)

在這種模式下, 銀行和非銀行子公司之間有嚴格的法律界限, 證券業務、保險業務或其他非銀行金融業務是由銀行的子公司進行的。由于在銀行與證券公司等子公司之間建立有“防火墻”, 因此銀行與其他各類業務活動的一體化目標只能部分實現。

銀行母公司模式在許多方面與綜合銀行模式比較接近, 但兩者不能完全等同, 在這種模式下, 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受到限制, 但其仍然能夠有助于實現風險分散化, 并且通過業務的交叉銷售獲得較高的收入流, 提高銀行品牌價值。與全能銀行可以通過自己或下屬子公司從事某項金融業務不同, 英國的銀行母公司只從事商業銀行業務, 非銀行業務必須通過控股的專門子公司進行, 在銀行與證券等其他金融業務之間建立起“防火墻”, 有助于減少利益沖突和擴展銀行其他金融業務的安全網。但實際上如果子公司出現問題, 這種風險也必然會通過傳遞效應影響到銀行的聲譽。

(三) 金融控股公司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權下, 完全或主要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中至少兩個不同的金融行業大規模提供服務的金融集團。在這種模式下, 控股公司擁有銀行和證券等金融業務子公司, 在各種金融業務之間建立“防火墻”, 限制商業銀行與證券等金融業務部門的一體化程度, 實際上控股公司與其子公司組成金融控股集團。不同業務的子公司專門從事各自的金融業務, 每個子公司都有獨立的資本金、管理隊伍、會計標準。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 子公司仍然是分業的, 或者說是專業化的, 而集團是“全能”的, 從而兼顧了安全和效率。其結構如圖3所示。

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 集團內的信息、人力資源或其他投入要素的流動一般都受到了限制, 降低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 削弱了銀行開發和利用信息優勢獲取協同效應的能力。但控股公司的一個優勢就是減少了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 規避了風險的相互傳遞, 對內部交易起到了遏制作用, 擴展了證券部門的安全網, 同時, 控股公司在市場和分銷網絡上可能實現協同效應。綜合銀行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控股公司的各個業務子公司的資本由控股公司控制, 各子公司是獨立法人, 而綜合銀行的證券業務等是由銀行直接控制經營的。正是由于控股公司對資本投資負有限責任, 其各個子業務部門受證券經營失敗的影響不大。此外, 金融控股公司的透明度高, 正日益成為各國混業經營趨勢下的優選模式。表1為三種混業模式的比較。

注:資料摘自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1.

(四) 我國金融混業模式的現實選擇

以混業經營為背景的國外金融機構的競爭優勢格外明顯, 在已經加入WTO的中國, 資本單一、業務范圍單一、金融創新滯后的中國金融機構如何應對國外金融業巨頭的競爭是當前金融分業混業經營之爭的焦點所在。在“分業經營, 分業監管”的現階段, 急需選擇一種既符合當前我國現實又能增強國內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的混業經營模式。選擇我國金融混業經營模式要考慮三個前提:第一, 要充分估計到信息革命的影響, 其要求金融機構具有快速反應能力, 否則金融機構即使規模再大, 也無法與國外的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金融巨頭相競爭;第二, 我國的金融監管能力與金融機構的經營水平;第三,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保守性文化、官本位體制與金融創新活躍、快速發展的投資銀行等氛圍格格不入。

首先, 對于全能銀行而言, 由于把社會公共金融安全覆蓋到非銀行金融活動, 缺乏“快速反應能力”, 其投資銀行部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比其投資銀行對手要慢, 不能很好的耦合信息革命。而且, 全能銀行在技術層面具有很高要求, 需要金融機構具有健全的風險控制能力、金融監管當局對全面混業經營具有有效的監督管理能力和傳統, 決定了它在我國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過渡的初始階段不是一個合適的模式, 不能滿足第一和第二個前提。

再看銀行母公司-子公司模式, 對于第三個前提, 進行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文化融合是不經濟的, 同時該模式由于資金調試的黑箱操作性, 不僅會放大銀行的經營風險, 而且增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 在我國當前的風險監管能力及商業銀行自我風險意識和風險承受能力都極為有限的情況下, 與第二個前提相沖突, 并不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由此可見, 面對著國際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必然趨勢, 面對中國入世后帶來的影響與沖擊, 面對我國當前現行的法律的約束條件, 基于我國的現實國情, 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構集規模性與靈活性于一體, 并能較好的耦合信息革命, 是目前我國金融混業經營的一種現實選擇。

三、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現狀及其風險控制對策

(一)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現狀

自1993年以來, 為了抑制經濟過熱和防止銀行信貸資金進入房地產等實體經濟部門, 我國選擇了分業經營的道路, 提出了“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由此, 我國形成了銀行業與證券業、信托業、保險業的分業經營制度。近幾年, 受到國際上混業經營趨勢以及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影響, 我國對混業經營的呼聲越來越高, 中國的金融業已經出現了混業發展的初步嘗試, 這些以規避分業經營的創新形式的嘗試主要是通過控股公司的形式出現的。

一般的可以將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 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團。如光大、中信和平安集團, 它們都是由于執行1993年分業政策, 將原有的混業經營企業分離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第二階段, 各產業集團, 尤其是上市公司紛紛進入金融行業。同時, 工商業企業、信托投資公司也可以運用自有資本向金融機構投資。產業資本向金融業的滲透形成了海爾集團、寶鋼集團、山東電力集團和招商局集團等金融控股集團。第三階段, 金融機構作為投資主體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成為主流, 以國有銀行和保險公司為母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成為了市場的主導力量。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被批準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成為“銀行系”金融控股公司崛起的標志??梢? 與西方國家通過并購擴張形成金融控股公司不同, 我國的金融控股公司更多的體現了政府主導與金融機構內部推進并舉的特征。

注:資料摘自唐旭等著:中國金融機構改革:理論、路徑與構想.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8

同時, 由于我國現在仍然實行分業經營, 分業監管, 而且金融控股公司形式的嘗試還不成熟, 實踐中尚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難免存在發展過快過急等現象。首先, 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 存在著諸多不足和尚待完善的地方, 極易引發風險。當前,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治理結構面臨著所有者缺位、國有股一股獨大加大股東風險、內部人控制嚴重加大道德風險等治理問題, 這些都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經營風險;其次, 缺少有效的內部風險控制, 防火墻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容易導致風險在集團內部感染, 迫切需要全面推進改革進程;再次, 金融控股公司方面的立法相對滯后, 分業分治的金融法律體系導致綜合經營投資的法律存在空白與沖突;最后, 外部監管效率較低, 監管成本較高, 分業監管阻礙了行業間的聯系和協調。

(二)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控制對策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規模日益龐大、復雜的內部結構和諸多的利益沖突等問題, 其風險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應對。

1. 優化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 防范內部風險。

從金融控股公司的治理結構對風險控制的作用機制來看, 股權集中度越高, 公司風險越大;高管薪酬激勵越到位, 公司風險越小;董事會規模越大、獨立性越強, 公司風險越小。因此, 需要構建一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 減少“內部人控制”等問題。同時, 提高控股公司系統治理的整體性, 加強內部管理, 明確母子公司之間的功能與關系, 完善集團組織體制, 構建整體治理鏈條以保持對下屬公司的控制權。

2. 健全內部風險管理體系, 形成有助于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 完善金融風險預警機制, 建立金融系統內部安全網。

構建多層次的預警系統。我國的金融控股公司不僅面臨通常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 還面臨著交叉持股或擔保等復雜資金往來、集團或子公司頭寸不足以償債、集團內部利益沖突以及資源配置失誤等風險。加之產權結構、體制建設、組織結構、管理權限劃分等方面的制度性缺失所導致的風險, 迫切需要構造符合我國金融控股公司實際的風險管理系統或風險控制體系。合理的風險管理組織結構是防范金融風險的基本方法, 保證公司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的獨立性, 將組織結構中各層級的績效評價與風險管理效果相掛鉤, 形成令行禁止、統一高效、管理有序的組織體系, 從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識別、控股手段、信息與溝通以及控制目標等方面加強金融控股公司的內控體系建設。健全科學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3. 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減少信息不對稱, 做好機構協調, 防止形成利益沖突。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多種金融業務交叉經營和金融創新活動的出現, 容易造成監管空白, 風險積累, 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有助于增加其經營運作的透明度, 既能滿足社會公眾和監管機構的不同需求, 又可降低信息成本, 提高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動力。

4. 設計有效的“防火墻”防范風險傳遞。

由于在風險傳遞過程中, 金融控股公司內部各種金融業務風險具有疊加性, 表現出“雪球效應”, 增加了系統性風險, 需要對金融控股公司建立有效的防火墻。當前我國“防火墻”設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 明確金融控股公司的業務范圍, 應確保其子公司業務的健全經營其業務以投資及對被投資業務的管理為限;其次, 對其關聯交易在性質和規模方面提出要求, 限定其資金運用范圍;最后, 對金融控股公司高管人員之間相互兼職進行規范, 并在共享信息、共同營銷、相互提供技術支持等資源整合方面規范。

5. 加強資本充足率風險控制。

資本充足率體現了金融控股公司自身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 在沒有存款保險保險制度的我國, 這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最后一道防線。為了有效應對金融控股集團中母子公司之間以及各子公司間存在資本的重復計算———即資本金套利 (capital arbitrage) 問題、母公司將債務或下游利潤轉成股權所造成的杠桿效應問題、金融控股公司內的資本充足率不受監管等問題, 需要規定最低資本要求, 在合并報表基礎上剔除重復計算的資本充足率;以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為依據進行監督檢查;根據適當性、協調性、重要性、定時性等原則對金融控股公司資本充足率風險進行信息披露。

6. 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立法開創規范的法制環境, 轉換監督管理方式。

從歐美國家的經驗來看, 不斷完善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和政策對于這些國家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分業監管模式, 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沒有明確的定位, 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來為控股公司開展多元化的業務提供法律依據。與統一監管相適應, 切實轉換監管模式, 從重心在于以機構市場準入和機構合規經營為主的機構型監管向以業務資格準入和業務合規監管為主的功能型監管轉變是監管模式發展的基本方向。

摘要: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的浪潮沖擊下, 金融業傳統經營模式被打破混業經營成為各國的共同認識, 金融控股公司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以其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并有利于競爭能力的增強, 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目前我國實行“分業經營, 分業監管”的體制, 但也出現了許多跨行業經營的機會和“變相”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趯γ烙⒌碌葒鹑诨鞓I發展模式的比較和我國金融混業的現狀, 提出金融控股公司是適合我國金融混業經營的現實模式, 并在此基礎上對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從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金融監管、風險傳導等多視角進行考量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混業,經營模式,金融控股公司,風險控制

參考文獻

[1]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康華平金融控股公司風險控制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洪虹主編中國金融前沿課題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4]張春子金融控股集團組建與運營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5]王國剛主編全球視角下的金融混業現象多維度度透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唐旭等著中國金融機構改革理論路徑與構想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我國金融風險控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帶動了金融業向新的階段邁進。作為左右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金融活動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金融業的高速發展也給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風險的監控帶來更大的困難。如何有效監管、規避風險,抵抗經濟打擊,是我國金融監管部門面臨的巨大挑戰。本文首先介紹金融風險的概念,然后就我國金融風險管理的主要技術方法做簡要的介紹,最后為我國當前金融風險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風險管理 監管 建議

一、金融風險管理概述

(一)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是指在金融領域內的經濟參與者因為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金融風險的范圍廣泛,包括技術、操作、信用、市場等多種風險。不同領域都存在不同的風險,然而由于金融風險獨特的影響性,使金融風險監管備受社會各層的關注。

金融風險具有以下特點:

1.兩面性。金融風險可能會導致經濟參與者遭受損失,也可能會為其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

2.伴隨性。金融風險伴隨著資金借貸與經營的全過程。

3.直觀性。貨幣資本的變動是金融風險的體現形式,可直接觀察貨幣的變動情況判斷風險的影響。

(二)金融風險管理

所謂金融風險管理,是我國從事金融學研究的學者通過運用多種學科理論對金融風險做出評估與監管,以達到規避風險、利用風險創造更多價值的目的。高風險伴隨著高回報,進行金融風險管理可以創造更多收益。如何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是從事金融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們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般來說,金融風險管理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三個步驟:

1.風險識別的目的在于對潛在或已存在的風險進行分類管理,研究其可能帶來的后果。

2.風險評估是對已識別的金融風險的發生幾率以及影響程度做出評估,以便于風險控制中控制工具的選擇與成本控制。

3.風險控制是在上述兩項步驟完成的前提下,選擇風險控制工具對金融風險做出最有效的控制。

二、我國金融風險管理的主要方法

我國的金融風險管理從1986年開始進入起步階段,本文對1986年到1993年的金融風險管理不做闡述。1994年,我國投資規模急速擴大,物價上漲與貨幣的大量發行成為我國當時面臨的最大的金融風險。國家通過控制貨幣的發行量、控制投資,降低了貸款規模,最終有效規避了金融風險。此時我國已頒布相關金融法律,為金融風險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時我國建立了一套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對于經營與貸款施行責任制。

1998年后,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我國強化了風險管理意識。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人民銀行具有對金融機構的不良行為進行監管的權利。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銀行管理機構,非商業機構,不可參與商業活動。此外,銀行減少了對不良貸款的資金輸出,擴大了自身資金的供給渠道。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對各金融結構的債務與損失提出相應的承擔與補償的措施。另外通過增加商業銀行的外匯儲備來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速度,都是我國繼亞洲金融風暴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金融風險管理措施。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經濟影響。由于社會性質與經濟結構的不同,我國受到的經濟打擊相對要小很多。在對此次金融危機的應對中,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政策上的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穩定經濟增長速度。其次通過國家財政投資,為群眾的住房和醫療困難的解決給予支持。通過建設大型設施,如三峽工程等眾多國家設施的建設,增加就業崗位,緩解群眾就業壓力。然后,國家通過頒布一系列政策,降低了稅率,加大了對企業的貸款支持,刺激消費,增加市場活力,提高了企業活力。最后,及時調整貨幣政策,提高了貨幣政策的靈活性,為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提供了雄實的貨幣保障。

然而我國各階段實施的金融風險管理方法卻造成了金融領域的道德風險與新的金融風險。并且在我國不斷的金融風險管理與完善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我國金融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總結出我國金融風險管理大致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風險防范意識薄弱。二是經營者的風險控制積極性不高。三是缺乏健全的風險管理法制。

本文對我國金融風險管理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及建議做敘述,此外還存在的其他一些不足之處,本文不做論述。

對于以上提出的問題,先給出自己的幾點看法與建議。

第一,對于加大風險管理教育,強化風險管理意識。被教育對象包括人民銀行、國家金融機構以及企業與個人等全部資本活動參與者。強化人民銀行的風險管理意識可以提高對國家金融機構的監督力度;提高企業與個人的風險管理意識可以促進企業與個人在加強金融風險管理的同時提高對其他經濟參與者的監督。第二,施行經營者崗位責任制。對包括經營者在內的一些重要企業內部人員實時監督、責任到人,刺激經營者金融風險管理意識的提高。第三,健全法律法規。參考國外金融風險管理措施發現,我國頒布的金融法律不足,現有的法律法規也有待完善。國家通過頒布新的金融風險管理政策法規,完善現有法律,為各經濟單位提供法律約束和依靠,讓我國的金融風險管理有法可依,實現有序發展。

四、結束語

無論經濟發展到何種階段,金融風險將一直存在。及時有效的規避風險,利用風險制造收益將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新的經濟發展時期對我國的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將產生新的挑戰,只有不斷發現與自我完善,才能在面對經濟打擊時迅速應對,國民經濟才能得到持久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宗遠.國家金融風險的形成及防范[J].經濟問題,2005(02).

[2]黃海峰,馬弘毅.論中國金融風險管理的主要方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09).

[3]劉陽,馮茅軍.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創新的啟示[J].中國集體經濟,2010(25).

我國金融風險控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使用網絡消費、投資、理財的需求,催生了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同時,伴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潛在的風險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針對我國互聯網金融業的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分析,并闡述了互聯網金融業存在的風險,進而提出了幾點風險防范的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風險 防范措施

一、前言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體,是金融與網絡結合的新型領域。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務模式有:網絡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在人們肯定互聯網金融的便捷性的同時,其存在的風險隱患也值得人們關注。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

我國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進行金融電子化的進程,為互聯網金融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互聯網金融所需的基本技能及運營框架。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信息科技的迅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等新技術被廣泛應用,我國互聯網金融業迎來了快速發展?;ヂ摼W金融具有信息化與虛擬化、高效性與經濟性、一體化等特點,與傳統金融業相比,不僅是技術的改進和發展,更重要的是運行模式和行業理念的變革。

互聯網金融是基于國際互聯網開展的金融活動的總稱。目前,我國主要兩種運行模式:

1.自有或第三方支付平臺。自有支付平臺,即企業為自己的支付業務專門建立的虛擬支付平臺。例如“支付寶”、“財付通”等都屬于自有支付平臺。而第三方支付平臺,則一般沒有自己的購物網站,它們主要是為其他的企業提供來自于第三方的支付服務,代表企業有“快錢”、“首信易支付”等。

2.P2P模式。P2P模式,也稱為對等連接,是一種通信模式,在互聯網金融中,P2P是指“個人對個人”的網上借貸,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并完成小額借貸交易,P2P本質其實是一個互聯網平臺通過網絡一端對接有小額借貸需求的人,另一端對接有理財需求的人。所以,P2P的本質拆成兩半就是一個理財平臺加上一個小額貸款平臺。正常的P2P具有單筆交易金額較小,供需雙方以個人、小企業為主的特征。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趨勢

隨著電子商務引發的全球商務變革和經營革命,預示著我國正在經歷從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發展的重大變革時期。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互聯網在我國飛速發展,目前我國以近億網民,成為世界上上網人數最多的國家?;ヂ摼W金融是2014年最火熱的話題之一,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為主力。產生于市場、民間、草根、民營資本的互聯網金融也吸引了商業銀行包括四大國有銀行開始涉入并進入到P2P網貸平臺。P2P網絡借貸平臺,是P2P技術與民間借貸相結合的一種互聯網金融服務網站。是個人通過收取一定費用的第三方平臺向他人提供小額借貸,或從他人獲得小額借貸的多對多網上金融借貸模式。我國互聯網金融成為民間資本爭相涌入的新領域,尤其P2P網貸行業由于門檻低,前景號等特點,更是迎來了爆發式的發展。將來互聯網金融將呈現更加多元化趨勢。步入2015年,P2P網貸行業將不可避免會經歷必要的轉型期和調整期,在龐大的網貸藍海里,P2P網貸未來的趨向一定會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三、互聯網金融產生的風險

從宏觀與微觀風險兩個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主要存在六大風險,分別為政策風險、經濟周期風險、流動性風險、審貸風險、IT技術安全風險和人員操作的道德風險。

1.政策風險。雖然,我國高科技的互聯網金融獲得了較為寬松的政策環境,但對于所有互聯網金融公司而言,未出臺的監管政策都是不確定的風險。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其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突發性有所增加。因此,政策風險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將不可避免。

2.經濟周期風險。按經濟周期的規律來說,通常幾年就會經歷一次,我國大概在5至8年左右,最近的一次是08年的金融危機。面對經濟周期的系統性風險時,我們能做的是預警,對其做好應對準備。因此,企業需要很強的金融基因,需要對經濟周期的系統性風險有準確的預判能力。

3.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在金融行業是普遍存在的,同時也是金融行業最懼怕的風險,但它屬于微觀風險,屬于可控范疇?;ヂ摼W金融公司的流動性風險主要有以下2種:(1)理財資金遠大于債券資金。(2)企業規模越大,流動性風險也越大。

4.審貸風險。審貸是一家網貸平臺最關鍵的技術,而審貸中的關鍵又在于貸款額度的控制。貸款額度是根據借款人提供和出示的相應資產的數量價值、形式以及借款人出具的借款理由,通過對借款人的綜合表現進行審核,可以考慮向借款人借款的最大貸款額度?,F在最常用的審貸模式是審貸分離制度。

5.IT技術安全風險。IT技術安風險是決定一家互聯網金融企業能否長期、穩健發展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系統存在暗門或漏洞,面臨著被黑客攻擊和平臺“跑路”的雙重風險。

6.人員操作的道德風險?;ヂ摼W金融行業是一個年輕的行業,有很多年輕的公司在快速增加人員數量,然而公司相應的管理機制沒能同步跟上,因此,容易出現人員操作的道德風險。

四、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建議

(一)構建有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隨著中國參與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大量外資金融機構涌入中國,對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想要有效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1.加強對國內金融業的綜合監管。首先,要加強對金融業的內部約束。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管系統,確立內部監控的檢查評估機制、風險業務評價機制以及對內部違規行為的披露懲處機制,做到對問題早發現、早解決。其次,進行金融行業自律建設。要對所屬成員定期進行檢查,包括業務檢查、財務檢查和服務質量檢查;要對操作人員的經常性業務進行監督,包括對業務運作的監督指導,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違規行為的預防與處理。

2.明確法律監管主體?;ヂ摼W金融的創新在于產品的重新組合和形成的改變,其本質就是傳統的金融產品,建議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和產品進行重新梳理和界定,分類明確其監管主體,其他機構配合監管。

(二)建立和完善相關金融法律法規體系

加大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立法力度,盡快建立統一的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體系,讓監管執法有法可依、明確責任。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規范。應盡快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法律規范,加強對網絡信貸、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業務的約束,嚴厲處罰違法、違規現象。

(三)加強人員的素質提升,加快人才的科學培養

加強隊伍管理,一是引進相關互聯網金融專業人才,適當緩解我國目前的人才緊缺問題。二是為行業內部更長期的發展,可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爭取在企業內部培養出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三是開設互聯網金融專業。隨著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快速擴張,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業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各高校應盡快將金融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有機整合,開設互聯網金融專業,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四)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投資的風險教育

投資者是風險的最終承擔者,個人信息遭泄露,投資資金受損失,個人信譽受影響都是由互聯網金融風險帶來的直接后果。因此,一是需要推廣互聯網金融知識的普及。二是注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教育。投資者往往只看重互聯網金融的高收益性,而對其風險卻不夠重視。并且在進行相關操作時風險防范意識不強,有的甚至遭到損失。因而,應該加強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提高投資者的風險防范意識。

五、結語

隨著互聯網金融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互聯網金融風險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風險防范以及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要想切實加強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運行質量就必須把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及相關防范工作擺在首位。加大研究力度,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使得互聯網金融業平穩快速發展。

我國金融風險控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金融風險會嚴重的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的安全與穩定,發生金融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內部控制制度不當而導致的。本文通過對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特性、危害性、來源及產生原因的分析,探討了加強內部控制建設防范金融風險的措施。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措施,通過對銀行經營全過程進行動態的有效的監測、監控和評價才能實現防范金融風險的目的。才能為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為國民經濟的高效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關鍵詞】金融風險 內部控制 防范 措施

前言

金融風險指的是與金融有關的風險,如金融市場風險、金融產品風險、金融機構風險等。引發金融風險的原因來自與多個方面,如果有一家金融機構爆發金融風險就會影響到多個金融機構,所帶來的后果會是非常嚴重的,有的甚至會給金融機構的生存帶來威脅。目前我國正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但是城鎮化建設的資金從哪里來,一談到城鎮化,全國一片相應,各地蜂擁而起,大量的花錢,都來搞城鎮化建設,但是對于城鎮化建設相關問題處理不好,就會促成金融方面危機的發生。一個銀行倒閉了就一連串的倒閉,一家企業陷入債務危機,資金鏈就斷了。就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來講,如何使金融產業健康、良性的發展,避免發生金融風險,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

一、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及特性

金融市場為經濟發展所需資源的流通和配置提供了場所,并通過信息的傳遞,確保了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對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即金融具有資金轉化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因此金融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金融可以使投融資水平和效率得到提高;能夠促進技術進步,吸引使企業良性發展的優秀人才;還可以使企業組織結構和規模得到改變;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金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即可以使要素總量增加,又可以通過通過要素生產效率和投融資效率促進經濟的發展。金融對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金融產業受外因影響,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問題即產生金融風險,其主要表現形式有信貸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經營風險、外匯風險、市場風險、犯罪風險、金融國際化風險等。金融風險具有不確定性、普遍性、擴散性、隱蔽性和突發性。

二、發生金融風險的根源

我國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是在國家及銀行,這是有我國的財政、銀行及企業的制度所決定的??v觀我國的財政政策及財政規劃,從國家財政預算到銀行金融的轉變,國家把企業資金供應推給了銀行,這就為銀行發生金融風險提供了前提。政策性貸款存在管理不佳,利用率低下,這就給金融風險增加了發生的途徑。國有企業經營不良,但是仍享受著國家優惠的貸款政策,這又是一個增加金融風險的途徑。金融風險可能來自借款人不履行約定的還款承諾;來自金融機構支付能力的不足;來自市場利率的變動;來自匯率的變化;來自國家宏觀經濟金融決策的不適時宜或失誤;來自金融機構重要人員的違規經營;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來自金融衍生產品的過度使用;來自金融機構的過快發展等方面。另外銀行內部控制體系缺失也是發生金融風險的一個關鍵環節。

三、商業銀行產生金融風險的原因

商業銀行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內部,如果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存在問題就會導致金融風險的發生。由于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時間還不算不長,一些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銀行內部控制度還不健全,對相應的權力仍缺乏有效的制約方法?;鼘徏帮L險監督部門還不能充分發揮監管職能作用,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不到位。銀行各部門之間、各崗位之間缺乏必要的制約監督機制;沒有完善科學合理的業務規程,崗位分工不明確,責任落實不到位,缺乏足夠的控制機制;授權機制不完善,管理層對規章制度的建立不過重視,風險管理還相當落后等等都有可能引發金融風險。

四、加強內部控制建設防范金融風險的措施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對金融風險危害的認識

要想使金融風險得到有效的防范與控制,就應從教育著手,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大有關金融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尤其是讓各級領導干部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并做到從自身做起,對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給予關注,充分認識,及早判斷,嚴格遵守金融法規,加大執法力度,把一切金融風險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建立健全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銀行內部應該建立一套嚴密有效的控制監督機制。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是商業銀行的一種自律行為,是商業銀行董事會、高級管理層和各級管理人員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評價的動態過程和機制。一個有效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系統主要由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識別與評估、控制活動與措施、信息交流與反饋、監督評價與糾正機制等五個相互獨立、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要素組成。其中,內部控制環境是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基礎,直接影響著其他四個要素功能的發揮。構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是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系統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建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制度。銀行經營管理制度是建立商業銀行風險內部控制制度的宏觀制度基礎,它是在國家法律制度約束下所形成的有關商業銀行業務經營范圍的一種制度安排。根據各國法律制度的不同,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制度主要分為分業經營下的專業銀行制度和混業經營下的全能銀行制度兩種模式。因此,在金融國際化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如果缺少防范金融風險的方法,就無法抵御金融風險的發生。所以為避免商業銀行發生金融風險,就應建立健全經營管理制度,并做到認真執行。第二,建立商業銀行產權制度。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是由商業銀行既定產權關系和產權規則結合而成的、能夠對商業銀行產權關系實行有效組合、調節和保護的制度安排。合理的產權制度具有界定商業銀行交易界限、規范交易行為、形成穩定的收益預期、提供有效的激勵約束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內在功能。第三,構建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治理結構是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管理過程中制度執行的基礎,它決定了商業銀行風險內部控制中的權力和責任分配體系,是商業銀行的內部組織結構和權利分配體系的具體表現形式。第四,健全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管理組織結構體系。內部控制管理組織結構是在特定的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下,有關銀行內部控制制度的決策、制訂、組織實施和協調的銀行內部組織制度安排。做到分工合理、職責明確、報告關系清晰的內部控制管理組織體系是確保內部控制及時有效的前提條件,也是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的微觀制度基礎。第五,形成商業銀行風險防范文化。風險防范文化是商業銀行風險內部控制制度中的一種“非正式規則”,它包括銀行員工的風險防范意識、風險觀、風險內部控制意識和風險管理職業道德等。這些內容決定了商業銀行在內部控制管理上的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和道德水準,對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建立監督管理信息系統

商業銀行為支持國家大型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配合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政策調整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新的經濟形勢及金融體制下,建立完善的銀行監督管理信息系統是勢在必行的。建立完善的信息監督控制系統,可以實現剛性管理和控制,實現銀行業務現代化辦公管理的同時,也可以增加內部控制效果,使銀行業務經營更加安全和可靠。根據銀行業務特點,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及銀行經營特點的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可以有效的實現銀行業務風險評價并及時化解和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

(四)完善商業銀行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商業銀行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是最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手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在當今社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單純的管理信息已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企業必須將管理信息、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融合起來,擴大管理的范圍和深度,建立起對變化反應敏捷、靈活的管理信息系統(MIS)。完善的、強大的銀行管理信息系統可以確保安全保障機制安全性的大幅提升,可以滿足用戶對銀行的基本要求。銀行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可以對金融風險的發生做到事前預防,一旦發現金融風險有發生的跡象可以做到及時的控制,同時還可以實現風險發生后的監督和糾正,即對金融風險實施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和控制。在對銀行金融風險實施全過程監督和控制的結果就是實現銀行長期贏利的目標,并且能確保銀行各類報表的質量,完全符合報表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時性的要求。商業銀行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還可以有效的督促銀行認真執行相關的法律、管理條例、政策、計劃以及內部管理制度及程序,從而為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結束語

商業銀行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內部,防范銀行經營風險,內部控制是根本的、主要的。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是防范金融風險最有效的措施,內部控制建設包括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風險監控體系,建立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及自身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抓好內部控制,就抓住了防范銀行經營風險的關鍵環節。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良好態勢,宏觀調控的積極效應逐步顯現,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價格調控總體有效,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切實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繼續采取綜合措施,維護我國經濟和金融安全。我國應切實采取負責任的財政、貨幣政策,減少財政赤字,妥善處理債務問題,保持市場投資安全和穩定運行,維護我國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云國民.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有效防范金融會計風險.《科技資訊》,2010年03期.

[2]汪蓉,葛佳.構建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管理機制.《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2009年第5期.

[3]裘冠民,魏喜愛.強化內控制度建設有效防范金融風險.《青海金融》,1997年09期.

[4]曲天軍,王吉衛.強化會計內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有效途徑.農業發展與金融,1998年09期.

作者簡介:繩繼敏(1970-),男,漢族,吉林長春人,本科,財務部副經理,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我國金融風險控制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作為規避風險和投機套利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為金融機構、非金融性公司、企業和投資者進行保值、風險管理、資產組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時,它以小博大的特性及在市場博弈中所表現出的較強的獲利能力使其成為部分投資者投機獲利的最佳選擇。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國家對衍生金融工具限制的逐步放開,衍生金融工具不斷發展,其將成為企業理財的重要工具。本文通過對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避險功能的分析,論述了企業選擇和應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控制策略。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 風險控制; 理財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特征

(一) 金融期貨的風險特征。金融期貨是一種完全不同于金融現貨的交易方式,兩相比較,前者具有獨特的保證金制度、結算制度和數量限額制度。其中,交易保證金是金融期貨投資者獲取收益或承擔損失的杠桿。從交易結果上來看,交易保證金既不限制收益,又不限制風險,合同持有者最終究竟是受益還是受損,關鍵取決于其對市場價格走勢的判斷是否正確。當然,有時即使判斷正確,也有可能在短期的逆勢中因支付不起保證金而被迫平倉受損。

由于金融期貨主要是在場內交易的,各交易所完善的保證金制度、結算制度和數量限額制度,使得金融期貨交易的信用風險和流動風險相對較小。信用風險是指交易對手不能履行合同而形成的風險,若金融期貨交易在交易所內進行,則每一個交易者最終都將和清算所進行結算,這樣,清算所實際上承擔全部可能違約的責任,在此情況下,即使有一部分交易者違約,對其他的交易者也不會產生影響。至于流動風險,在正常的交易過程中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因為交易所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確保交易對象的流動性。

(二) 金融期權的風險特征。期權是一種不對稱的合同,所謂不對稱是針對期權所特有的風險和收益機制而言的。正因為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稱,所以期權的風險要分買賣雙方來進行識別。在期權交易中,合同買方所承擔的風險是有上限的(最大損失為期權費),而其獲利的可能是無限;與買方相反,合同賣方所承擔的風險是無限的,而其獲利的卻是有上限的(最大收益為期權費)。因此,從表面上看,期權交易對合同買方是有利的,因為合同購買者可以根據現貨市場的價格來決定是否履行合同,從而既可得到市場價格波動可能帶來的好處,又可避免市場價格波動可能帶來的損失,最大的代價只是付出一筆期權費。但是,在實際交易中,買賣雙方獲取收益的概率也是極不對稱的,通常賣方獲利的概率要大于買方,期權交易的首要風險是市場風險,而且在市場風險方面,合同賣方承擔的風險要大于合同買方。不過,期權市場中的四種期權工具可以進一步降低交易者的市場風險,這四種期權工具是買入看漲期權、賣出看漲期權、買入看跌期權、賣出看跌期權,它們提供給那些剛做賣出或買入的一方,在發現價格波動不利于自己時做出反向對沖來彌補損失。一般來說,在行情看漲時,采取買入看漲期權或賣出看跌期權的做法,而在行情看跌時,則采取賣出看漲期權或買入看跌期權的做法。此外,就市場風險而言,合同買者支付的期權費的大小也是衡量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 金融互換的風險特征?;Q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條件,在約定的時間內交換一系列支付款項的金融交易?;Q主要包括利率互換和貨幣互換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都蘊涵著遠期合同交易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互換只是將遠期合同的限定范圍放大而已。然而,互換又具有其本身特有的功能,它的產生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回避因利率、匯率變動可能造成的風險損失;通過利率和貨幣互換來降低籌資成本;沖破當事人之間因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差異以及各國外匯管制法規所造成的壁壘以開拓更為廣闊的籌資途徑。這些背景對于互換的風險識別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金融期貨和期權不同,互換在業務發生時就對交易雙方都有利,即合同雙方都可以通過互換來降低籌資成本、轉移價格風險、調整資產和負債的貨幣結構等。但這并非意味著互換沒有風險?;Q不僅伴隨著風險而產生,而且這類交易在風險上還具有獨特之處,互換涉及的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風險、兌換風險、差額風險和替代風險等,其中兌換風險、差額風險和替代風險則是互換交易所特有的風險。(1)市場風險在互換中主要是指由于利率、匯率變化而給互換交易者造成的損失?;Q包括利率互換和貨幣互換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在市場風險方面是有區別的,就利率互換而言,由于互換的只是根據名義本金計算出來的利息支付,而本金并不參加互換,所以市場風險不是很大,遠比金融期貨和期權要小。而在貨幣互換中,由于本金要交換,因此交換的資金比利率互換交換的資金量要大得多,所以市場風險也就更大,當某一方換出的貨幣在將來匯率下跌時就有承擔因匯率變動而發生的損失,所以,交易的關鍵在于交易者對未來匯率走勢的判斷上。(2)在信用風險方面,由于互換交易主要是在場外進行的,所以此類風險較大。就利率互換而言,當交易的一方違約時,交易的另一方將承擔信用風險,這種風險的程度將視現行市場利率的水平而定。就貨幣互換而言,當交易的一方違約時,交易的另一方將承受比利率互換更大的信用風險,這種風險的程度視現行市場匯率水平而定。(3)在流動風險方面,由于早期的互換合同是無法轉讓的,所以此類風險也較大,但是,近年來,隨著互換業務的迅速發展,很多商業銀行也參與到互換交易中來,并在交易中扮演了類似期貨交易所和期權交易所的角色,從而使得互換合同的流動性有所增強。而且國際互換交易協會和英國銀行家協會共同推出了標準化的互換合同,使得互換合同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流通轉讓,從而大大降低了互換的流動風險。

(四) 金融遠期合約的風險特征。遠期合約在風險與收益的設計上類似于金融互換。它是在合約簽訂時就確定未來交易的日期、價格,這就意味著既避免了未來價格不利于自己變動而帶來的風險,也失去了有利于自己變動而帶來的利益。因此,遠期合約的價格風險較小。但由于遠期合約是由交易雙方直接商定的,是一對一的預約交易,不僅流動性極差,而且還面臨較高的信用風險。

二、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企業內部控制策略

(一) 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內部管理體系

作為交易主體的企業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風險管理,是整個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的基礎,因為只有有效地限制了微觀上的風險,才有可能有效地防止宏觀上震蕩。企業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進行管理和控制,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

1. 建立自上而下的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系統。企業的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系統包括高層和基層兩個層次。(1)董事會及高層管理人員。董事會和高層管理人員是企業風險管理體系中的高級管理層,他們在風險管理中發揮著核心的作用。高級管理層的風險管理意識就是企業的風險管理意識,企業風險管理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級管理層。(2)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管理工作日益重要,設立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是必要的。衍生金融產品投資的風險,是傳統的風險管理辦法所無法承擔的。衍生投資的巨額虧損失敗血案已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設置這樣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管理部門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獨立性,即它被授權在監督、控制企業風險中能不受干擾地依制度辦事。風險管理部門應與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具體操作部門完全分開,負責這項工作的人員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業所從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同時,企業應有足夠的激勵機制吸引和穩定能勝任這項工作的專業人才。(3)其他部門。交易部,是指企業從事衍生金融工具業務操作的前線部門,也是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交易部的風險管理責任有:遵守企業風險管理的各項規定,制定本部門投資策略及風險管理的各項辦法,及時傳遞交易的有關信息,按時制作并傳遞部門投資及風險分析報告,配合其他部門的風險管理工作。結算部,與交易部是相互獨立的兩個部門,人員不能重合,結算工作一般由會計部門處理,結算部門應根據企業風險管理的有關規定運作。財務部,根據企業財務狀況的總體分析,從部門的角度提出對企業風險承受能力的意見,并在稅收、會計處理上做出適應金融衍生工具業務特性的相應安排?;瞬?,對業務部門如財務部、結算部、交易部、風險管理部的工作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核查,對企業衍生金融工具的業務制度及執行情況進行核查,提出有關結論和改進意見,是企業內部稽核制度的執行部門。法律部,對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有關法律問題提供意見。信息部,保證業務操作中信息資源傳遞的暢通、準確、及時。

2. 確立合理的風險管理過程。(1)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度量。應該以整個企業為基礎把所有的交易業務和交易業務的風險盡可能地全面地進行度量。企業應保證管理層在綜合的基礎上對企業風險暴露狀況做出估計。風險度量及風險度量的處理過程應十分明確,能正確地反映投資企業所面臨的多種類型的風險,投資企業中所有層次的有關人員都應懂得風險度量的標準,而且這種度量標準應能為限制和監督各種承擔風險的業務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框架。一個積極參與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交易工具活動的投資企業應至少每天監督一次信用風險、交易頭寸和市場變化情況。(2)風險限額。由整個投資企業的總風險限額和具體業務活動風險承擔指導方針組成的健全的系統是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系統應對投資企業承受的風險設置界限,還應確保那些超出某一預定水平的頭寸將及時受到管理層的注意。這一限額體系應與投資企業總的風險管理工作相一致,并與資金實力相一致。企業在進行衍生金融產品的交易時,對不同投資組合所面臨的各項風險不僅要制定總風險額,還要制定分項投資的風險限額,這些限額應與投資企業的總體風險度量方法相一致,并盡可能完全與企業范圍內其他業務活動中發生的同類風險綜合起來。企業所能承受總風險的底線受該企業經濟實力、高層管理者的風險偏好、衍生金融產品品種等因素的影響。如果風險限額被超過了,應告知高層并必須得到被授權的管理人員的許可。這些超額頭寸對企業的總體風險承擔情況的影響應立即加以研究。在實際工作中,常用的風險限額有以下幾種:第一,名義頭寸、合約頭寸或總頭寸限額。名義頭寸、合約頭寸或總頭寸限額是最基本、最簡單的風險限額方法。它們提供衍生金融工具業務活動量的信息,但不反映價格敏感性和波幅,對于即時的市場風險暴露情況也提供很少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參與者不能把這些限額作為所使用的唯一的限額工具。第二,止損限額。這種限額是用于避免在某一頭寸達到特定水平時的可能損失的限制性指標。在具體操作中,當這些限額到達時,須采取行動或者將其變現或對其進行套期。第三,缺口或到期階段限額。這種限額是通過控制在一定時期到期或重新定價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數量或金額來控制損失的限制性指標。這種限制對利率風險管理和流動性風險管理比較有用。與名義限額和止損限額類似,缺口限額作為其他限額的補充時較為有效,但單獨使用時則不夠理想,因為它不能合理地代表特定頭寸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市場風險。第四,VAR限額。所謂VAR限額就是風險價值限額,這種限額能有效地反映特定的衍生金融工具組合可能給予企業帶來的市場風險。在設定這種限額時,管理人員先計算頭寸的當期市價,然后用統計模型來估計這種金融衍生工具給定的市場因素變化時可能造成的損失。(3)資訊系統。一個準確、信息量大而及時性強的管理信息系統對于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審慎運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相應地,管理信息系統的質量是決定風險管理處理過程中整體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風險管理的職能部門應監視風險,并將風險度量情況報告給高級管理人員和董事會,在交易商的日常運作中,至少每日應將風險暴露情況以及損益情況報告給監督這些業務的管理人員。具體的講,管理信息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提供即時準確和有意義的資料給各階層的管理及有關人員;保持資料的完整和可靠;提供早期警告訊號。高級管理人員須每天在適當時間審閱和了解機構的交易損益額、未平倉凈額、未平倉總額。(4)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內部控制是風險管理各部門在職能上有分工,做到既互相監督又互相補充、支持,使機構風險管理工作穩健地進行;內部審計指機構的稽核部門對其他部門及有關制度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

(二) 強化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內部控制策略

1. 市場風險的內部控制。市場風險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種主要風險,其內部控制可按如下步驟進行:第一步是計算風險敞口頭寸,即市場價值。敞口頭寸的大小決定需對該頭寸可能遭受的潛在損失進行評估的次數。對于交易商(Dealers)來說,每天至少應評估一次;對于套期保值者(Hedgers)來說,一個月或一季度評估一次即可;第二步是確定交易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根據交易者的資信,計算其總敞口額度。確定下來后,若交易者超出額度交易,則可對超額部分采取對沖措施或要求其重組敞口頭寸;第三步是嚴格交易程序。交易所應制訂高效的信息系統,將稽核人員與交易人員獨立開來進行審計。對衍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模型進行定期檢查,保證新開發的衍生工具品種只有在完全并入管理系統后才能運用;第四步是進行“壓力測試”。模擬在市場崩潰或流動性極差引發價格劇烈震蕩的情況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測試在極端情況下,敞口頭寸所發生的變化,對沖還能否實現以及尋求防范或彌補的措施。同時,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復雜性,對衍生金融工具市場風險的管理除了和其他資產的風險管理一樣,對市場價格(如匯率、利率、證券行情等)有良好的判斷能力外,還應注重對產品的特性加以了解,開發出合適的管理軟件由專家實施管理。

2. 信用風險的內部控制。信用風險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場外衍生產品交易最為嚴重。信用風險的內部控制措施主要有:(1)信用額度。信用額度是對單一信用風險敞口設定信用額度,以控制信用風險的集中度,這是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事前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設定信用限額時,應仔細分項以下信用額度的影響因素:一是外界評級(如標準普爾、穆迪公司)的評級結果;二是交易時間的長短。時間越長,額度越??;三是金融衍生工具價格的變動。價格變動越大信用風險也就越高。如在利率互換中,如互換期間利率上升,則支付固定利息的一方將受益。但由于對方支付浮動利息的成本增加,相應所承擔的信用風險也會增大;四是第三者保證和抵押品可減少信用風險。一般抵押品(現金除外)價值作一定的折扣后確定交易額,折扣比例視抵押品不同而有差異。(2)運用信用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金融衍生工具是參與方允許將信用風險進行剝離和轉移的契約或協議,其實質是將信用風險與標的金融資產的其他風險分離,并轉移給其他機構或個人。對于單個現金流的信用風險,可以通過購買信用期權來轉移風險,對于來自多個現金流的信用風險,則可以利用互換產品來轉移風險,信用遠期和期貨可以用來對沖信用風險。(3)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使用凈額軋差協議來減少信用風險。凈額軋差協議就是當交易雙方有兩個或多個交易時,這些交易的盈虧可以相互抵消的協議。根據美聯儲的估計,該協議會使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風險減少40%—60%。

3. 流動性風險的內部控制。流動性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資產組合流動性風險,二是資金短缺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的有效措施是實行多元化投資。在多元化投資組合中,每種投資都要有一定的額度限制,保證部分投資具有高度的流動性以應付不時之需。如可將部分資金投到貨幣市場上,一旦期貨或期權市場出現不利變動,需補充資金時,可立即將貨幣市場工具變現。對于資金流量也要實行多元化管理,避免各種貨幣、產品在某一時期集中支付。同時也可實行內部使用資金收費的方法以促使各方關心資金的使用成本。

4. 法律風險的內部控制。在法律風險的管理中,企業應加強對法律風險的評估工作,認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合約的合法性,嚴格審查內部授權文件,分析有關國家法律性制度在金融衍生工具合約方面的相關規定、分析由于這些規定給交易造成的影響、分析有關國家的破產法律、分析金融衍生交易擔保文件的效力問題、關注有關國家法律變更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高音.衍生金融工具風險與會計對策[J].市場周刊,2005,(10).

[2]李霞.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分析[J].經濟師,2005,(8).

[3]張愛俠.我國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控制研究[J].特區經濟,2006,(1).

責任編輯 王友海

上一篇:金融風險分析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冷鏈物流電子商務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