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育學校論文范文

2023-09-16

教育學校論文范文第1篇

一、關于“學校人文教育”的認識

談到學校人文教育,對于“人文”的概念把握是無法避開的。關于“人文”的定義,去“百度”搜索,可謂是五花八門。針對師生員工的學?!叭宋摹?,筆者認為,要把“人文”二字分開來理解,“人”就是要關心人———師生員工素質的發展,“文”就是要關注“文”———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教育家高煥祥在《人文教育:理念與實踐》一書提出:每一個人都有三種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識世界和心靈世界。心靈世界要通過人文教育來完成。從學校層面上看,人文教育涵蓋人文積淀、人文體驗和人文實踐。

二、文化元典與人文教育的內在聯系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育,而人文精神的源頭在文化元典,人文教育需要元典精神的指引。

“文化元典”指的是在人類文明的初始階段,那些杰出的圣賢先哲集原始文明之大成,而后首創的文化經典,包括著作和經后人整理而成的著作。武漢大學歷史系馮天瑜教授說:“這種典籍因其首創性及涵蓋的廣闊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該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成為生活的指針,我們把它們稱為文化元典?!?/p>

馮天瑜教授認為元典精神是指一個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體現的原創精神。丘吉爾曾說:“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就因為有它獨立于世界的科學和哲學,有它的文化,有它古老的智慧和杰出的人才?!睙o論人文精神在其時代性上如何變遷,人文精神都具有民族性,文化傳統特別是文化元典都是其根植的基礎。文化元典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樹立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形成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具有其他載體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討人文精神,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繞不開傳統文化。我們無法繞開文化元典去講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中小學生適當誦讀文化元典,既有利于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又有利于培養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學校以文化元典為載體加強人文教育的實踐思考

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應該有機地融合在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理念之中。建設“人文學?!?,才能為實施人文教育提供保障。所謂的“人文學?!?,就是有利于師生員工人文素養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成,符合人類精神家園構筑需求的學校。

1.營造以文化元典為主的人文環境。思想家愛爾維修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古今中外的一切教育家,都重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睂τ谌宋慕逃?,環境的作用和價值也許會更重要。建設人文環境,營造以文化元典為主的人文校園,是我們重要的辦學理念。我們的目標是將學校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家園,在學校的每一處角落都浸潤著文化元典的因子,讓師生員工處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得到無聲的教育,從而積淀自己的文化底蘊。

我們可以創設以文化元典為主的石刻碑林,每一塊石刻碑林都追求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品位,運用“超級鏈接”的理念傳播人文知識,讓每一塊石刻碑林起到“化育、熏陶、感染、導向”的作用。例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有教無類,學而不厭”“祖逖聞雞”等。

建設以文化元典為主的“元典書屋”。書屋里除了陳列文化元典書籍,還展覽古代教育家的生平史略,介紹其教育思想。走進“元典書屋”,學習圣賢先哲的理想追求,感悟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在與古人的思想碰撞中,激發教師的教育理想和創造欲。

倡導師生一起建設以文化元典為主的人文環境。學校向師生征集與文化元典相關的道路命名,如,“景行路”“文心路”等。學校的走廊墻壁懸掛師生創作的以文化元典為題材的作品。發動畢業生建設與文化元典有關的孔子雕塑等“愛校工程”。努力做到無處不人文,無處不教育。

2.開展以文化元典為主的人文教育實踐活動。人文教育不是說教而是實踐,人文精神是實踐出來的、體驗出來的、感受和感悟出來的。人文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實踐,包括讀書實踐。有人認為,目前我們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見識,因此,不提倡誦讀人文經典而大力提倡創新。但我們試想一下,創新要有基礎,要有積累,沒有文化積淀,沒有厚積薄發,就很難有創新。沒有承傳,何以創新?又遑論建樹?學生經典誦讀,是“取法乎上”的策略。讀文化元典未必能讀出“大師級”的人才,但是,要想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卻離不開堅實的文化底蘊,離不開豐厚的人文素養。

學校要積極制定文化元典讀書活動方案,精選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推薦書目,利用校園廣播、網站、學生刊物等文化媒體為讀文化元典創設文化氛圍,通過開設專家講座、閱讀課、展覽讀書筆記、舉辦讀書報告會、舉辦征文演講、網上讀書論壇等系列活動,讓師生的心靈得到舒展,個性得到張揚,精神與智慧得到成長。

3.倡導以文化元典所體現的人文價值為主導的學校精神文化。學校文化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學校的精神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開展一切工作和行為的理念導向。學校精神文化有其穩定的“文化力”導向,這種“文化力”具有“感染與熏陶之力”“導向與化育之力”。而校訓就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積淀,因此要積極倡導以文化元典所體現的人文價值為主導的校訓,從而在今后的學校教育活動中弘揚校訓、實踐校訓。哈佛大學的校訓就是一例。

因此,我們要倡導以文化元典所體現的人文價值為主導的學校精神文化,借鑒和學習文化元典和先賢的智慧及品格,形成基本的文化認同,提升師生的人文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惠安縣東周中學)

教育學校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中國三線建設孕育了偉大的三線精神,三線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奮斗精神的組成部分。三線精神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產物,代表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形成的優秀文化。三線精神源于傳統優秀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發展,具有與時俱進的文化品質。通過實踐研學、課堂教學、調查訪學、網絡自學等多種途徑,推動三線精神融入學校思想教育,拓展學校開展新中國史教育的途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形成區域特色教育資源協同育人長效機制。

關鍵詞:三線建設;三線精神;思想教育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比€精神是民族精神、奮斗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推動三線精神融入學校思想教育,是在學生當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是新時代弘揚民族精神、奮斗精神的需要,也是落實中央構建學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迫切需要。

一、三線精神的內涵與時代特點

三線建設是新中國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特殊的國際局勢背景下實施的重大經濟社會建設戰略。三線建設構筑了我國國防工業的強大基礎,促進了工業布局的東西部平衡,促進了廣大中西部地區的長足發展,有效遏制了外部勢力對中國的戰爭威脅,為新中國的和平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線建設戰略核心在于備戰,卻有力牽引了國防軍工、基礎設施、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是新中國技術創新、區域開發、東西互動的最早的綜合性探索與實踐。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2月在四川視察期間對三線建設做出過重要評價。橫跨三個五年計劃、歷經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的三線建設不僅是共和國建設史上的壯舉,更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財富即三線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產生的精神文化,三線精神有著特別意義和內涵。

(一)三線精神的內涵

三線建設是特殊歷史條件的產物,既是國家安全戰略,也是經濟建設行動;既是舉國體制動員的結果,也是人民群眾主動作為的成就。三線精神集中概括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十六個字。艱苦創業是三線精神的價值內核。三線建設前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不久,物質生產極為不豐富,疊加三年困難時期,國民經濟處境極為艱難。但外部環境突然變化,促使黨中央迅速作出戰略決策。在三線建設過程中,全國人民共克時艱,面對生活困難、技術落后、條件艱苦的多重挑戰,三線建設者在祖國西部的崇山峻嶺中戰天斗地,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開工建設了近2000個大中型項目。無私奉獻是三線精神的基礎。三線建設開始后,毛澤東同志曾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幾十萬上百萬的建設者,響應黨的召喚,背井離鄉,奔赴偏遠鄉村,扎根祖國西部地區。他們不計報酬,不畏艱辛,懷著“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的忠誠擔當和無私奉獻精神,義無反顧地投身三線建設事業。團結協作精神是三線建設的重要保障。在國家層面,發揮“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和實施國家重點投入政策,集中全國資源建設三線;在地方和行業層面,采用東部企業整體或部分搬遷到三線地區,行業企業直接對口承接或援建等方式;在個人層面,或組織選拔,或主動請纓,或現場招工,短時間內幾十萬建設大軍齊聚三線區域。精誠合作、鼎力相持的團結協作精神,是中華民族團結互助精神的重要體現。這種精神正在新時代國家抗震救災、扶貧攻堅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勇于創新是三線精神的時代特色。從戰略決策、組織實施到項目的科技攻關,整個三線建設都體現了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敢于創新的學科精神。

(二)三線精神的特點

三線精神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產物,代表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形成的優秀文化。三線建設歷經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建設期基本在改革開放前已經完成,改革后主要是調整改造。從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和國家一直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走了不少彎路,黨的決議已經對歷史經驗和教訓都進行了深刻的總結。三線建設是這段歷史中最重大的國家戰略,其持續時間長、資金投入高、成就影響大,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三線建設和三線精神是我們開展 “新四史”之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最好的素材和案例。三線精神與同時代的“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等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的優秀文化,是民族精神、奮斗精神的體現,構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來源。

三線精神源于傳統優秀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發展,具有與時俱進的文化品質。三線精神的形成,是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召喚和廣大人民家國情懷深度融合的結果,是特定背景下國家命運、社會需要和個人責任三者成為價值共同體的文化表達。三線精神是時代精神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的一種復合體,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繼承創新。以“創業、奉獻、創新”為特質的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全吻合,與新時代倡導的“雙創”型社會建設完全吻合。正是因為三線精神與時俱進的文化品質,在大力培育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今天,三線建設和三線精神才超越了特定的時代,成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鮮活素材和精神食糧。

二、三線精神融入學校思想教育的價值

(一)推動區域特色教育資源協同育人機制的形成

中國區域性特色文化特別豐富,且種類多、品質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廣泛分布于各省區市,都是學生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區域教育資源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特點,開發利用前必須進行形式再造和內容提升。資源所在的地方政府、企業需要聯合學校等教育機構,對特色教育新源進行開發,形成適應學校教育需要的載體和內容,構建多方協同運行管理機制。三線建設持續時間長,覆蓋廣大中西部區域,建設成就巨大,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三線精神文化特色鮮明,全面融入了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構成了地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像攀枝花、六盤水、綿陽、成都、重慶、貴陽等城市,都是三線建設的重地,同時也成為三線精神傳承發展的典型。政府打造文化名片、企業塑造企業文化、高校引領文化育人,高校、政府、企業構建共享共建共用的文化模式,推動三線精神整體融入經濟社會生活,形成地方教育資源協同育人的創新路徑。

(二)豐富學校開展“新四史”教育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講話上指出,“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敝醒搿安煌跣?、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把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作為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三線建設是新中國經濟建設史上的光輝一頁,在國防工業發展、平衡工業布局和促進西部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作出了重大貢獻。三線建設的實施主要在改革開放前,雖然與“文化大革命”在時間上有很大的重疊,卻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黨和國家長達三個五年計劃的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二十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1]三線建設作為新中國經濟建設史的重要內容,現在已經寫進了學校課本,成為了開展新中國史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弘揚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光榮歷史的見證,它滲透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尚道德和優良品質,包含了體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價值目標的精神形態,要大力予以傳承和弘揚。[2]三線建設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最初的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為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三線精神與黨的紅色革命精神一脈相承,是革命精神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繼承和發展[3],是中華民族精神、奮斗精神的組成部分,充實完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它的“根”,革命文化是它的“魂”,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源、同向、同質,在新時代下發揮著更廣泛更充分的獨特價值。[4]青少年認知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有真實的載體,在實踐過程中體悟和感受精神的價值與力量。三線建設留存了大量的遺址遺跡,是離我們最近的工業文化遺產。很多三線建設的親歷者、英雄模范就在我們的身邊,他們是最好的三線歷史講述者,也是踐行愛國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的道德標桿。通過社會實踐、課堂教學、人物訪談等多種形式,增強學生對新中國史的教育學習,培育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和信仰,促進他們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三線精神融入學校思想教育的路徑

(一)利用三線建設資源開展社會實踐研修研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社會實踐是學校各階段教育中都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了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開拓社會認知視野,教育主管部門相續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文件,指導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社會實踐研修研學活動。利用三線建設文化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最大的優勢在于三線建設不僅保存了大量的遺址遺存,像攀枝花鋼鐵基地、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綿陽核工業基地等這些三線建設重大項目,至今仍然在發揮巨大作用,甚至成為國之重器。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綿陽“兩彈城”、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等,這類以展陳為主要內容的博物館均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各類學校社會實踐基地,適合所有類別的學生參觀學習。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每年寒暑假都要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開展夏令營活動,研修研學活動效果非常好。攀枝花鋼鐵基地、綿陽科技城等,包括長安集團、成飛集團、貴航集團這些在市場經濟中勇立潮頭的科技創新型三線企業,更適合學生去開展社會調研,培育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激勵他們養成勇于創新的品質。遵義1964文化產業園、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六盤水三線文化創意小鎮、江津2383熱火文創園等,是屬于依托三線建設工業遺址遺存建成的三線文化創意產業園,這些園區的三線文化氛圍濃厚,是各類學生開展文化創意認知、大學生開展文化創新創業活動的理想場所。在利用三線建設資源開展實踐育人的探索中,攀枝花市的學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樣。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三線建設寶貴財富”的重要指示,攀枝花市委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開展以三線文化助推公共文化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把攀枝花獨特的三線文化作為學生開展研修研學的重要資源。攀枝花學院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特色更加鮮明,學校每年設置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實踐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參與調查研究,形成了系列主題鮮明的調研報告或活動視頻。實踐活動被各級媒體廣泛宣傳報道,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攀枝花學院“共和國三線建設歷史與文化考察”社會實踐團隊獲得團中央的表彰,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經驗被四川教育網以優秀案例的形式刊登并在全省推廣。

(二)組織編寫教材開展課堂教學

學生的思想教育離不開課堂教學,即便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網絡教學普及的今天,傳統的課堂教學仍然是學生思想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彼枷肜碚撜n重在課堂講授和啟發,依托的是教材或讀本,因此編寫適用于各學段學生的教材尤為重要。在高校,此類課程可作為思想政治選修課或通識課開設,教材編寫側重于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成就貢獻、問題不足和三線精神的挖掘與解讀。通過教學,主要引導大學生思考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強化大學生的“四個自信”。攀枝花學院是最早探索在大學生中以課程教學形式開展三線建設歷史文化教育的高校,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攀枝花學院面向在校學生開設了“三線建設歷史與文化”通識課程,作為全國首門三線建設類網絡慕課,該門課程已經在超星學習平臺上線,十多所高校6000多師生在線學習。

(三)走進田野開展口述歷史調查

三線建設始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其調整改造階段甚至已經延伸到本世紀初,三線建設歷史并不遙遠。三線建設的親歷者大多已入耄耋之年,部分老人已經離開人世。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搶救三線建設親歷者鮮活的記憶,是學者的職責擔當,也是運用三線歷史教書育人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谑鰵v史不僅僅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教育方法。崔永元曾在北京一零一中學以“口述歷史:給后人留下一個千百年以后可以與先人溫馨對話的機會”為題,講述自己如何結緣口述歷史以及做這件事的意義。高校學生最適合在老師指導下做三線建設親歷者的口述歷史。上海大學歷史系徐有威教授帶領他的學生團隊,開展小三線建設口述歷史研究,出版《口述上海:小三線建設》《小三線建設研究論叢》等多部口述史專著。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從2013年開始組織本科生、研究生從事口述歷史實踐教學活動,專門成立了“四川大學口述史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中心”。該中心以歷史文化學院師生為參與主體,針對成都平原近代經濟社會發展、三線建設等廣泛開展口述歷史實踐教學活動。中心在李德英教授的帶領下,承接了成都市高新區中和街道“中和場口述史”項目,獲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三線建設歷史資料搜集整理與研究”的立項。在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心已經出版《多元視角下口述歷史方法的探索與實踐》《塵封的記憶——中和場口述史》等多部著作,并即將出版成昆鐵路建設口述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四川外國語大學社會與法學院張勇教授,也是較早從事三線建設及其移民研究的專家,成立了“三線建設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在學術研究之外,作為社科普及專家張勇教授還倡導歷史書寫的公眾參與、研究成果的普及與推廣,做了大量的口述訪談和田野調查。他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挑戰杯,“地域與群體——三線建設移民的調查與研究”項目獲得省級特等獎并入圍國家總決賽。攀枝花學院依托當地豐富的三線建設資源,把研究重點放在三線歷史文化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推動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協同育人。學校成立“三線建設歷史與文化教學與研究創新團隊”,開展三線建設精神文化的內涵挖掘、三線精神的時代價值研究,推動三線建設精神文化融入到學生思想教育過程。攀枝花學院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或立項科研課題等形式,組織師生廣泛開展三線建設親歷者口述史的訪談和整理,形成了《戰成昆》等系列成果。

通過參加課題調研、口述訪談、田野考察等實踐活動,青少年學生能有興趣了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感受新中國道路建設探索的艱難歷程,感動于三線建設時期廣大建設者舍家為國、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容易產生價值的共鳴。上海大學張程程同學在《跟著徐老師從事小三線研究的四個一工程》一文中寫到:“他們當年奮戰在三線建設的不同崗位上,盡管分工不同,但大家懷有的理想卻是驚人的一致。我在同這些老同志溝通交流中,總有一種‘似是故人來’的親切感,仿佛我也置身當年的三線建設一樣,體驗著他們在大山深處的工作與生活?!闭峭ㄟ^面對面的交流訪談,兩代人之間形成了對歷史和價值的共同認知。[5]四川外國語大學社會專業的蔡茂竹同學有幸參加了本校張勇教授的三線建設田野調研,由此徹底改變了他對專業的認識和職業發展。他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篇長文《從旁觀者到探索者:重慶90后大學生的三線建設研究分享》?!疤拱讈碇v,我當時沒有特別深入的了解這個項目,甚至連三線建設這場運動都沒有完全明白,只是內心評估了一下,覺得自己平時有剩余的時間,可以去嘗試一下新的專業調研,于是我就報了名。但令我沒想到的是,三線建設這個項目完全改變了我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看法,也由此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盵5]蔡茂竹同學考上了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在文章最后他說“希望我能保持對田野的熱情,同時也能有致力于學術研究的精神?!迸手▽W院長期開展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社會調查,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學校每年匯編學生的優秀調研報告,推薦學生的優秀論文到期刊公開發表。何悅老師指導李諾輝、王琳、張蓉等多名學生撰寫并公開了《試論三線建設中的抗爭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新時代下三線精神的傳揚路徑探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為例》《民族精神視野下的三線精神探究》等系列文章。文以載道,只有進行了深刻的體驗和深入的思考,學生才能創作優秀的文章。

(四)邀請親歷者講述三線建設歷史

事件親歷者講述歷史故事,最能還原歷史的真相,也最容易打動人心。中央電視臺青年勵志類節目“開講啦”就是邀請各行各業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代表與當代青年共話成長,達到引導和教育青年人的目的。在利用中國革命遺址遺存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時,主辦方通常會邀請老紅軍或他們的后代來現場分享革命經歷,或講述上輩人的革命生涯。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最能使聽眾達到精神上的共鳴,而且這種教育方式可以覆蓋包括學生在內的所有聽眾,教育效果也最好。三線建設期間,各級基層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發揮先鋒帶頭作用,幾百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上萬的民工建設者,成為主力軍,擔負起修鐵路、鉆礦井、開煤礦、架電線、建高爐、辦工廠等繁重的建設任務。[6]三線建設不僅為國家培養出了一大批黨和國家領導人、國防元勛和杰出科學家,在生產一線還造就了一大批敬崗愛業、勇于創新的勞動模范和技術標兵,不少建設者甚至為祖國的需要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成為時代英烈。三線建設發生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距離現今五六十年的時間,當年的建設者很多人都健在,他們是講述三線故事、傳播三線文化、弘揚三線精神最寶貴、最直接的資源。學??梢栽陂_學典禮、傳統節慶日、重大紀念日等有特殊意義的時段,邀請三線建設勞模到學校開展專題宣講活動。在學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社會主義初期建設、國防工業歷史、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時,邀請三線建設親歷者走進課堂,講述當年的建設史。三線建設的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可以直接聘請三線建設勞?;蛴心芰Φ钠胀ńㄔO者定期舉辦講座,甚至直接做現場的講解員或導游。丁愛譜1971年從山東來攀枝花參加三線建設,她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曾連續378個星期天沒有休息,18個春節沒與家人吃團年飯,先后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省勞模、冶金戰線先進個人等100多項榮譽稱號。雷永1965年通過招工來到攀枝花,成為礦務局建材總廠電桿廠的鍋爐工,并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45個春秋。他在最普通的崗位上做出了最不平凡的成績,曾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省十大杰出勞動模范等榮譽和稱號。丁愛譜和雷永,他們是千千萬萬三線建設者中的一員,是從生產一線走出來的英雄模范代表。他們走進大中小學校的課堂,講述三線建設的人生經歷,分享艱苦創業的英雄故事,是對三線精神最好的詮釋和展示。親歷者的講述,內容真實、歷史感強、感染力大,三線精神育人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網絡資源開展云端學習

互聯網和教育的融合催生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教育的傳統生態?,F代網絡使得各類教學資源的獲取變得簡單和高效,當代學生早已習慣通過網絡搜索利用各類資源。利用三線建設教育資源育人,也必須順應現代技術的發展趨勢,適應學生的網絡化生活學習方式。三線建設的網絡教育資源大體有四種模式。一是利用實體博物館的網絡化展示資源。目前幾乎所有實體類三線建設博物館都建立了自己的專屬網站,對博物館的基本情況有比較全面地介紹。為了更好地宣傳推廣,有的博物館進行了數字化建設或利用VR技術把整個博物館都“搬遷”到了網上。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就建設有360度全景展示的網絡博物館,用戶可以在手機上瀏覽博物館的展陳內容,收聽重要內容的詳細解說。二是利用以研究、介紹、講述三線建設歷史為主要內容的專欄、網站、公眾號等教學資源。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主辦的“中國三線建設”網站、公眾號“三線視點”“小三線今昔”“三線文化遺產”“紅色三線”等是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新媒體。學生很容易搜索到這些資源,并選擇感興趣的內容瀏覽和閱讀。三是利用網絡慕課教學資源。慕課是最近幾年開始流行的致力于優質教學資源開放共享的網絡課程。攀枝花學院開發了全國首門以三線建設為教學內容的網絡慕課“共和國三線建設的前世今生”。該課程全面介紹了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決策實施過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闡釋了三線精神的內涵和時代價值。該課程已經在超星學習平臺上線運行兩年,有超過5000名學生選修或自學,對三線建設歷史與三線精神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四是利用VR虛擬仿真教學資源。通過虛擬仿真技術,重現三線建設時期的真實場景,復原人物故事和歷史瞬間。學生穿戴特殊設備在虛擬環境中可以體驗和感受三線建設者堅苦創業的奮斗精神。攀枝花學院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開發了首個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為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共和國三線建設史提供更好的途徑和方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11-112.

[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6.

[3]朱云生,何悅.三線精神的歷史生成邏輯與精神內涵[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4):12-14.

[4]何悅,朱云生.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度研究[J].理論觀察,2020(2):35-38.

[5]徐有威,陳東林.小三線建設研究論叢(第六輯)[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

[6]朱云生.致敬共和國:三線精神永放光芒[N].攀枝花日報,2019-9-3.

教育學校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通用技術是以培養學生技術素養為目標的技術類課程。文章著眼點是在梳理國內外通用技術教學模式發展軌跡及特點的基礎上,透過此視角反思傳統通用技術教學模式,以期為通用技術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建構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通用技術;教學模式;發展軌跡;反思

一、前言

技術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前進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及現代生物等新技術,正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及對世界的認識。因此,技術素養是現代青少年的最基本素養,通用技術課程也是普通高中生必須修學的課程。

“通用技術”是指普通高中新課程技術領域中的通用技術學科,是指信息技術以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并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它是從技術體系中根據高中技術課程的任務和性質選擇出來的,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的生活中,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它不同于勞動技術課,勞動技術課的教學目的是主要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等,注重學生對某一基本技能的掌握,強調勞動的德育功能與技能培訓,當然也不同于專攻一技之長的職業技術教育。通用技術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創新精神及技術素養,內容是與國際上先進國家的技術教育相關?!锻ㄓ眉夹g》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注重創造、高度綜合、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

二、國外技術教育模式的發展歷程

馬克思在1866年就提出將教育技術作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對當時處于工藝學校、工業學校和農業學校的工人階級子女進行了最基本的、綜合的技術教育,但是在世界范圍內,技術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一直不高。但是進入工業革命以后,由于技術的進步,導致對工業發展、生產起到了重大的影響,使得技術課程慢慢進入到各個普通學校中。技術教育現已成為國際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在各國受到很大的重視。在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23個發展中國家進行調查后指出:“幾乎在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已經或者開始采取措施,把技術類課程列入普通教育的課程計劃之中”。

技術教育進入高中,大致始于上世紀初,但早在手工業時期,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中就已經含有技術教學模式的雛形。在這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對我國的技術教育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筆者從時間的維度對技術教學模式的演變進行了梳理。

(1)手工業時期

在早期的西方國家,學校的教育體系中技術基本上是沒有地位的。技術的保存和傳承基本上是通過師徒相傳、父子相繼等口述的方式進行的。其中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中就記載著學徒制,它是集培養、操作為一體的,以全面培養為目標,技術為中心,重視從操作中獲得和領悟的直接經驗和隱形經驗。其過程一般可以表現為“模仿操作-訓練操作-半獨立操作-獨立操作”4個步驟。

(2)文藝復興時期

在這個時期,課程設置上已經出現和技術相關的科目了。如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中,他把學校的四種不同層次特點分別與人的四個智力發展階段相結合起來,這樣除大學以外其他三種學校均都包含一些技術課程,但遺憾的是這些都是以理論講授為主,并未涉及到實踐操作問題(即動手操作)。

另外從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對自然科學、藝術、語文等三門學科教學上的詳細論述來看,顯然他提倡分科教學,但他所提出的教學模式對各門學科基本上都適用,是具有通用性的,并沒有提出針對技術學科的專用教學模式。

(3)啟蒙運動時期

到18世紀后期,技術課程已經普遍存在于普教的初等學校教育中,不過此時的技術教育主要是以手工教育的形態出現的。這個階段的技術教學模式與夸美紐斯的教學模式相比較,有四點不同:首先,它以學生通過獲取謀生的本事、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能力,從而達到改善生活條件、獲得一定的經濟成效為主要教學目的;其次,以手工作業為主要教學內容;再次,教學環境主要由專門的手工操作教室或者現實的勞動場所提供;最后,教學過程是學生通過模仿、觀察教師的操作,并理解意會教師的解說,然后在教師的指引下一步一步的動手操作,所以教學程序可以理解為:操作示范——模仿練習。

(4)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爆發,機器大工業代替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廠手工業。這時技術教育開始在歐洲(如英、法等國)中等教育教學體系中逐漸顯現出來,扮演起了為機器大工業革命的興盛和發展而培養社會所需技術型人才的職責和義務。

在這個時期,心理學家赫爾巴特從統覺論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學模式:即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后來他的徒弟萊因對此進行了改良與擴充,成為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五段教學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種教學模式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得到了較好的推廣,成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經典教學模式。

(5)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迅速的發展,技術與科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技術的提高與進步越來越離不開科學原理來的支撐。此時,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促使歐美各國的經濟不斷迅猛發展,而且社會生活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歐洲新教育運動作為歐美社會改革的一部分,也逐漸興盛起來,其中一些代表人物先后創辦了一系列學校,都普遍重視技術教育,并將技術課程作為十分重要的必修課程。在此期間,如幻燈、投影、電影和電視等新技術手段不斷出現在課堂教學中,因此技術教學模式開始從原來只注重學生單純技能的獲得,逐漸轉變為既注重學生對技術知識的理解又注重學生技能的獲得。

歐洲的這種新教育思潮很快傳播到了美國,促使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興起并發展,這對美國的教育教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此期間,杜威對赫爾巴特的教學模式給出了一番評價,指出赫爾巴特的教學模式重知識的傳授、不重獨立思維的發展,重教材,不重活動的組織形式。對此他從實用主義哲學理論、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兒童中心主義的教學觀角度出發,提出了“以活動為中心”、“以興趣為中心”和“以兒童為中心”的實用主義教學模式。其基本過程可歸納為:疑難的情境-確定問題-提出假設-推論-驗證等五個環節。

(6)二戰后至20世紀80年代

二戰后以計算機技術、原子能技術、網絡技術等新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革命的爆發,使社會對精英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因此世界各國開始越來越重視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改革問題,如美、日、法、英等國家紛紛將技術教育納入到基礎教育體系,從此高中階段的技術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

同時,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效果越來越明顯。美國的布魯納在60年代提出了結構主義教育理論,布魯納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發現的過程,“發現并不限于尋求人類尚

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彼鲝垖W生扮演發現者的角色,要求教師能夠激發學生潛在的內部學習動機,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布魯納提出了“發現學習”的教學模式,其基本教學過程:即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材料-作出假設-檢驗假設-作出結論

(7)20世紀80年代以后

在1987年-1998年期間,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KarcnZuga教授對220項技術教育研究成果進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結果:大部分研究其中在課程(49%)、職業,教育(18%),只有一小部分涉及教學模式。

2003年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Thomas Lankan,Wolfgang Haunt和Jorgen Welling等人向國際設計與技術教育研究會議提交的論文《Technology learnmg byTheatre-playing》中認為,“角色表演”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因為技術的大部分教學內容都具有某一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即使是歌舞、繪畫等在技術教學的“角色表演”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所以這一切還是取決于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跨學科的綜合性這一特征。芬蘭學者Aki Rosaune在《An Analysis ofthe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ofsix counties》中通過分析詳細闡述了英國、美國、法國等六國技術教育課程的相關文獻資料及其實施現狀。其中法國在技術課標中提出:學生的技術學習必須置身于現實的生活環境,并讓他們學以致用,即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而瑞典在技術課標中則指出,技術課程所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

以上內容看出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技術教育是未來社會成員基本素養的教育,是開發人類潛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和經歷的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大多數國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僅在課程改革中突出了技術教育的地位,而且在思想上也越來越重視對技術問題的設計與解決,并強調學習過程的“做中學”等方式,同時注重不同學科和技術之間的聯系。

三、國內通用技術教學模式的發展軌跡

通用技術是我國第八次課改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從建國后技術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通用技術教育在中國共經歷了三種具體形式:綜合技術教育、基本生產技術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因此,通用技術課程的出現是勞動技術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

20世紀50年代初期,學校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術能力,讓學生了解一般的生產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通過讓學生參觀、模仿等實物教學法進行教學,強調課堂教學與社會生產的密切結合。如在初等教育體系中設置以技能訓練為主的勞作課和制圖課。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全國文化工作會議上,國務院明確提出要在全國中小學課程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教育部于1956年5月頒發了《關于普通學校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的提示(草案)》,其中明確提出“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需要具有文化科學的知識,同時還要具有現代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正式提出“技術教育”的概念,而且在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學計劃》中明確提出要開設與勞動技術教育相關的課程。計劃中還提出要求中小學生既要學習現代生產技術的基本知識,又要參加一定的社會生產勞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現代生產技術等各種基本技能,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便為今后從業打下基礎。統一的教學大綱和統一的教材是這個時期的特色。

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家教委明確提出,“勞動技術教育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需要,是中小學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要求將中小學勞動技術科都列入課程計劃范圍之內,并根據實際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出相應的教學大綱,并在全國進行試驗。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教委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學勞動技術教育的意見》,重申“在普通中學開設勞動技術課,是改革中學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為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所確定的目標,適應新形勢對基礎教育提出的要求,必須加強普通中學的勞技教育。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開始了規模浩大的“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研究國際技術教育改革的趨勢基礎上,進行了我國技術教育的改革,把技術教育提高到了教育發展的戰略高度,是技術教育成為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2001年,我國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技術教育是小學至高中學生必修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并提出在高中階段要積極創造條件“開設技術類課程”。正是在此綱要的指引下,最終研制出《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進入課改實驗區后,與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實施相關的研究逐年增多。筆者通過文獻分析法,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搜索與通用技術相關的文章,通過篩選卻發現,大部分教學模式都強調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學內容過于抽象,與社會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聯系不夠。

四、傳統通用技術教學模式的反思

縱觀古今中外通用技術教育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看出;通用技術的教學模式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需求下,以不同的形態存在著。它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而變化著,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教育理論的更新而發展著。但從國內外整體來看,講解一操練式的通用技術教學模式還是具有一定的主導地位。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一般性教學模式上,且較為零散。過去這種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技術能力方面確實有一定效果,它僅要求學生能夠模仿教師所傳授的技術操作手法和技巧即可,但現在社會的技術教育正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注重的是與初等教育中其他學科的教學相區分,主要提倡在師生之間營造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即在教師的講解操練與學生的自主學習之間建立一種動態平衡關系,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課程的發展與演變不僅是文化不斷創新的結果,更是是新舊文化之間不斷對立、沖突和融合的過程。在充分吸收和借鑒傳統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把對通用技術教學傳統的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是通用技術教學模式未來發展必須正視的問題。

基金來源:本文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通用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基金資助(批準號新教高[2010]50號)

作者簡介:劉君玲,昌吉學院物理系,碩士。

收稿日期:2011年9月9日

編輯:小禾

教育學校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城市化的發展給鄉村道德建設特別是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帶來了沖擊和挑戰。家庭道德教育和社會道德教育的乏力,使學校道德教育在鄉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凸顯,鄉村學校承擔著更重的促進學生道德成長的任務,但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創新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任務十分緊迫。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樹立以人為本、德育為先、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進行積極取向的道德教育等理念。推動鄉村學校道德教育路徑的創新,應調整道德教育目標、完善道德教育內容、挖掘道德教育資源、改革道德教育方法。

關鍵詞: 城市化;鄉村學校;道德教育

城市化一般是指一個地區的人口向城市、城鎮相對集中的過程,這種人口向城市集聚、空間向城市融合的過程也即“鄉土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的過程。在城市化過程中,相伴發生的是以農業的工業化、農村的城鎮化和農民的市民化為基本內容的鄉村社會變遷。傳統農業鄉村社會的這一變遷,推動了鄉村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促進了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也使得鄉村道德價值觀念和倫理關系的圖景發生改變,進而對鄉村道德教育產生直接的影響。在城市化進程中,家庭、家族、鄰里等傳統血緣或地緣共同體在鄉村道德發展中的影響力趨于弱化,各種現實的原因也使社會道德教育效果不夠明顯,在此背景下,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城市化的推進使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學校道德教育的創新成為鄉村社會道德建設極為緊迫的任務。

一、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面臨的挑戰

城市化的發展,首先表現出對鄉村經濟發展的影響,鄉村現代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都提升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城市化在帶動技術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也會加強鄉村的對外交流,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進入鄉村社會則會改變鄉村居民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班l土中國”向“城市中囯”的轉型發展在提升鄉村道德水平的同時,也給鄉村道德建設特別是學校道德教育帶來諸多挑戰。

1.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社會呈現道德迷茫狀態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向城鎮轉變,農民向市民轉變,傳統的鄉土倫理在城市化過程中漸趨淡化,新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道德觀念上感到迷茫。在鄉土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在新的道德觀念體系形成前,社會仍然處于一種道德“真空狀態”。城市化發展導致傳統鄉土倫理中的家庭倫理觀念淡薄,部分家庭成員之間情感淡漠,親情缺失,責任感模糊。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一些人環境保護意識缺乏,遵章守紀觀念淡薄,社會公德意識不強。一些鄉村居民進入城鎮企業工作后,對企業規章制度的要求感到不適,也不能很好地遵守愛崗敬業的道德規范。此外,鄉村的城市化變遷必然會伴隨著各種價值觀念的涌入,西方文化中消極、不健康的因素造成了鄉村居民道德觀念的消解。一些人受此不良影響,出現理想信念動搖、價值觀迷惘、道德觀混亂、個人主義膨脹等現象?!坝捎趥鹘y道德所構筑的理想與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因素之間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一個信仰的斷代期?!?① 這些現象在鄉村青少年的道德成長中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城市化發展中家庭和社會道德教育的乏力使學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凸顯

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父母過分溺愛子女,設法滿足孩子的各種物質要求,但卻漠視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良行為,放松對子女的道德教育,導致一些中小學生道德意識淡薄、道德行為失范,而一些父母甚至未能意識到子女道德成長問題的嚴重性。城市化背景下,一些家長自身的道德意識呈現混亂、迷茫狀態,家庭道德教育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鄉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上,父母外出打工后,絕大多數孩子是由祖父母監護的。父母道德教育的缺位,祖父母監護和教育的不力,使留守兒童在成長中面臨很多問題。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的易生性表現為道德認知易欠缺、道德品質易弱化、道德行為易失范等。 ② 市場經濟的局限性給鄉村市場主體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市場的逐利性使得一些鄉村居民拜金主義、金錢至上觀念膨脹,甚至有一些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鄉村經濟交往中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坑蒙拐騙的現象時有發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使鄉村社會道德教育難以發揮應有的功效,于是,促進鄉村青少年的道德成長、開展對鄉村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任務就轉移到了學校。

3.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效果不明顯

雖然鄉村社會道德教育及家庭道德教育所遭遇的問題使學校道德教育的地位凸顯,但是,目前我國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與預期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學生們在道德規范遵循、道德心理發展、道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表現,總體上還有較大上升空間。一些鄉村學校的道德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陳舊、教育效果較差,再加上學校對道德教育工作考核的漠視,導致預期的道德教育目標難以實現。大多數鄉村學校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導,對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學校道德教育課程的教學時間沒有保障,常被其他課程擠占;德育師資隊伍情況更是堪憂,專職的德育教師嚴重缺乏。在鄉村中小學,德育教育課程安排課時較少且常常被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教師占用。德育相關課程也常常由行政管理人員或其他課程的教師兼任。一些學校開展道德教育也僅是進行道德說教,不強調學生道德習慣的養成、道德觀念的培育,不重視學生的道德實踐,難以讓學生實現道德上的知行統一。所以,鄉村學校的學生也隨之形成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

二、城市化背景下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

城市化已經深刻影響鄉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而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在城市化背景下面臨的各種挑戰也呼喚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道德教育理念是相關的教育主體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對于道德教育目標、作用、方法等問題上的總體觀念。目前,鄉村學校在應試教育觀念支配下總體上仍然是重智育輕德育,陳舊的道德教育理念不能適應城市化發展的要求。在破解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難題中,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首要任務。

1.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立德樹人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教育事業的核心要求。城市化背景下鄉村思想文化發展的環境極為復雜。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定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應該是鄉村道德教育要堅持的根本理念。良好的道德素質是鄉村青少年發展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條件,鄉村學校樹立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就要求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把青少年道德觀念培養與青少年全面發展、人的現代素質培養結合起來,強調對青少年的發展性關注,實現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人性化。鄉村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校道德教育工作中應該注重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因人施教,把握學生的道德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道德發展需求,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既要努力實現社會對學生成長的要求,又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

2.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樹立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道德對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意義,這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要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要求為新時期城市化背景下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學校要面對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和挑戰,道德教育成為鄉村中小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依托。德是人才素質的靈魂,鄉村學校應該改變一直以來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改變重視學生考試分數、輕視學生成人的思想,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鄉村學校應該強化育人為本、立德為先的理念,認真落實德育課程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確保德育課程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推動德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升道德教育效果,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找尋教育本真。鄉村學校在堅持立德為先的理念中還應該充分發掘各學科課程所蘊含的道德教育資源,強化道德教育的學科滲透,形成學校道德教育的合力,實現全員育人的任務。

3.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樹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理念

一些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理念陳舊,不能與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城市化背景下,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注重倡導平等、競爭、權利、義務、法治、效率、創新等意識。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反對只講金錢不講道德、只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的錯誤傾向;堅持尊重合法的個人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樹立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合法個人利益的義利觀;堅持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在全社會形成注重效率、維護公平的價值觀念;要把道德教育的先進性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既要為全社會樹立先進的道德榜樣,又要從實際出發,區分層次,照顧多數,鼓勵先進,循序漸進” ③ ??傊?,在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注重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更新理念,實現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效率與公平、權利與責任等的有機統一。

4.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樹立積極取向的道德教育理念

傳統的鄉村學校道德教育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在發現受教育者出現道德失范問題時才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并告知正確的做法,這種消極取向的道德教育儼然成了對問題的糾偏或者對行為的矯枉過正,容易使受教育者產生厭煩情緒,也容易使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鄉村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探索樹立積極取向的教育理念?!胺e極取向道德教育倡導從受教育者的積極道德品質、道德發展愿望與潛能出發,采用以肯定、鼓勵、欣賞、強化等積極、正面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營造充滿尊重、真誠、理解、關愛、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關系,以增進受教育者的積極情緒體驗為教育契機與途徑,激發受教育者道德發展的愿望和潛能,促成受教育者積極道德品質的培養,并在積極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質,預防惡習的萌芽與產生?!?④ 這種積極取向的道德教育理念從肯定人性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人的需求,促進人的自我主動調節,易于實現較好的教育效果。對于鄉村中小學生而言,積極取向的道德教育展現出對他們的關懷、愛護、尊重、理解,也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三、城市化背景下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創新的路徑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理念的更新、思想觀念的變化為實踐提供了一個指導方向。為了提升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適應城市化發展的要求,鄉村學校應從調整道德教育目標、完善道德教育內容、挖掘道德教育資源、改革道德教育方法等道德教育路徑的創新上進行探索。

1.調整鄉村學校道德教育目標

道德教育目標是指在人才培養工作中道德教育的標準、規格和方向。根據《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教社政〔2005〕11號)文件精神,小學教育階段德育的目標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情感目標,主要幫助小學生初步培養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二是認知目標,主要幫助小學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集體意識;三是行為目標,主要幫助小學生初步養成孝敬父母、團結同學、講究衛生、勤儉節約、遵守紀律、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逐步培養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樂觀向上的性格。中學教育階段德育目標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國家觀念上教育幫助中學生初步形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學習的理想,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二是在個人素質上逐步形成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科學意識以及誠實正直、積極進取、自立自強、堅毅勇敢等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中等職業學校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和正確的職業理想。

從目前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目標設置情況看,道德教育目標明確且全面,包含了情感、認知、行為上的目標,內容涉及國家意識、集體觀念、法律意識、個人品質等方面。道德教育目標已經注意到了不同施教對象的層次性,結合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客觀實際,分別確立了不同階段的德育目標,“初步”“逐步”等詞也體現了發展性的特點,目標也注重把社會要求與個人發展結合起來。但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目標首先強調的是國家觀念、集體觀念,其次才談個人行為規范。國家利益、集體意識固然重要,但從個人道德成長的規律看,這樣自上而下、由遠及近的要求不利于個體道德品質的養成與發展。國家意識、集體觀念容易成為口號,容易脫離實際,因此難于實踐?!霸诮逃卸嘧⒅爻橄蟮睦硇运季S的訓練和僵硬的政治教條的灌輸;而對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科學的人性價值、社會功能和倫理規范等人文精神較少涉及。結果造成了德育內容空洞化、功能虛置化、地位邊緣化,使得許多學生患上了厭學、畏學等心理疾病?!?⑤

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應該在國家統一目標框架下,結合學校自身實際和生源實際,合理設定具體的道德教育目標。在目標的確定上,應該繼續細分層次,小學可以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層次。在目標的設定上,要先強調個人的道德規范養成,繼而強調國家意識、集體觀念等。也即在道德教育目標的創新上,學校應首先注重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公民個人所需具備的各種素質的培育,然后再強調對家庭、集體、社會、國家應有的素質培養。一些農村學校積極探索設置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標,通過不同層次的孝道、感恩等教育活動,培養不同年級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學生遵守適合年齡特征的道德規范。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2.完善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內容

道德教育內容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而設定的具體教育條目。目前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內容基本完善。小學教育階段德育的主要內容涉及愛國情感教育、立志成才教育、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社會生活基本常識和安全教育等。中學教育階段德育的主要內容涉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傳統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公德和勞動技能教育等。中等職業學校還涉及職業道德教育、勞動紀律教育和職業規范教育。

雖然目前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內容已經比較全面,但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通過開展傳統鄉土倫理教育、革命道德教育等活動,來打造農村道德教育的“農村”特色和“地域”特征。新時期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還應該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強現代禮儀教育、生命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教育等?,F代禮儀教育是指在個人儀表、儀態、儀容以及生活、交往中應該遵守一定規則的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禮儀后會產生一種道德的力量。鄉村學校應該幫助學生根據現代文明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合乎時代禮儀的要求,能順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生命道德是調節人與生命關系的道德,生命道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知生命、珍愛生命、了解追求生命的意義,從而能夠尊重生命、關心生命、敬畏生命。城市化進程中,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手機的廣泛應用,給農村生活帶來了新的氣象,中小學生開始學會運用手機及網絡,因此對于農村中小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鄉村學校要教育中小學生增強網絡責任意識和網絡道德觀念,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虛擬世界,提升對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主動拒絕不良信息;教育學生拒絕使用低俗語言,自覺抵制網絡不法行為,學會在網絡環境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生態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觀點出發,教育學生為了人類自身更長遠的利益以及更好地利用自然,養成愛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道德責任感。

3.挖掘鄉村學校道德教育資源

鄉村社會有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挖掘鄉村學校道德教育資源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從傳統節日活動中挖掘道德教育資源。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不僅是民族歷史發展中的文化積淀,也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傳統節日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道德觀念,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資源。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都凝結著一定的道德情感,鄉村學??梢园l揮道德傳承的功能,通過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習俗及節日文化,培育學生感恩他人、熱愛祖國、敬老愛老、勤儉節約等品質。二是從本地區的革命歷史中挖掘道德教育資源。鄉村學??梢酝ㄟ^介紹本地區的革命歷史,宣傳革命中的優秀人物事跡,樹立榜樣,激發學生崇敬英雄,學習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跡和優良傳統。三是從新時期本地區先進典型中挖掘道德教育資源。鄉村學??梢猿浞掷帽镜貐^經濟社會發展中涌現出來的創業人才、勞動模范、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通過學習身邊的典型事跡,發揮典型人物的標桿作用,通過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共鳴,使他們認同相應的道德原則與規范,增強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實效性。

4.改革鄉村學校道德教育方法

創新鄉村學校道德教育還需要改革德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學校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需要改變傳統道德說教的方式,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道德成長的積極性?,F實德育教育中,枯燥的概念、抽象的原則等往往會讓受教育者敬而遠之,甚或出現反感、回避的現象。道德敘事和道德情境教育法是值得推廣的道德教育新方法。道德敘事是指教師把道德理念、道德價值、道德規范融入故事敘述中,讓學生體悟生動、親切的教學內容,自然接受教育,促進學生道德成長發展的活動,是一種易于讓學生接受的道德教育方式?!暗掠龜⑹率怯脛e具匠心的方式為德育研究提供了不同于理論表述的另一種話語體系,在提供語言工具的同時,引進表述內容的變革,關注德育事件的真實?!?⑥ 情境教育是一種較好的道德教育方式,它通過設立特定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進行道德思考,做出道德判斷。學生通過心理和行為的道德體驗來提升道德興趣,這對學生的道德能力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道德情境教育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責任感也會得到增強。

鄉村學校道德教育工作中還應加強道德實踐活動。道德教育只有走進中小學生的生活才能收到實效。鄉村學校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應把道德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學校要重視中小學生道德行為養成的實踐性,充分考慮學生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需求,通過開展各種主題道德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和文明素養。唯有如此,鄉村學校才能使青少年在“鄉土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注釋

①唐奇林、劉鎮江:《社會主義新農村道德建設的若干思考》,《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②王露璐、李明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現狀與思考》,《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年第6期。

③陳敏:《論當前道德教育的創新問題》,《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5年第35期。

④周圍:《道德教育的理念更新:論積極取向道德教育》,《現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12期。

⑤俞冬梅:《創新:學校道德教育的必然選擇》,《現代教育科學》2004年第4期。

⑥孫燕:《德育敘事:關注德育事件的真實》,《思想理論教育》2004年第1期。

責任編輯:思 齊

教育學校論文范文第5篇

學校藝術教育對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是推行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藝術教育對于學生培養審美觀、提高人文素養、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強創新意識、形成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藝術教育仍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對藝術教育認知不足、藝術教育體系不健全、教育實踐流于表面等問題仍然制約著學校藝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束縛著藝術教育育人作用的發揮。

教育部曾出臺《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就如何推進藝術教育做出具體指導;當前“雙減”政策的出臺,使藝術教育成為課后服務的重要內容,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愈發凸顯。在新的教育發展階段,如何完善藝術教育體系,提高藝術教育質量,使學校藝術教育真正在學生靈魂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切實以藝術化育人心?本次論壇邀請教育專家、一線教育工作者就學校藝術教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議題一     學校藝術教育的本質與發展

學校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什么?當前,學校是如何聯系發展實際,推動藝術教育發展的?

其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三部分的實施情況如何?

曹京蓉:學校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旨在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幫助學生掌握一至兩項藝術特長。浙江省杭州春芽實驗學校在建校初就確定了“營造書香氛圍,創建書法特色”的辦學工程,提出了“一筆一畫寫好字,一撇一捺做好人”的書法教育總目標,打造春芽書苑精品課程,彰顯辦學品質。

校園景觀營造書法氛圍。學校先后四次改善校園環境,添加了水寫書法體驗區“墨醒園”“篆刻小徑”、書法長廊、書法藝術展廳,以及含有經典作品展示區、學生優秀作品展示區、文房清供展示區的書法門廳,為學生營造更為開放的書寫氛圍。學校還邀請著名書法家參與學校建設,駱恒光先生為學校題寫校名,吳瑩先生為“春芽書苑”題寫匾額。

名家名社助力學校發展。學校借力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省書法家協會、西泠印社等機構,邀請杭城書法界名家駱恒光、杭州師范大學莫小不、西泠印社方國梁等專家多次來校指導,形成高起點、高站位的教學優勢。目前,學校已成為浙江省書法教育研究會實驗基地學校、中國印學博物館杭州市中小學生第二課堂教育基地校。

學校還嘗試跨學科融合育人,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三方面進行課程開發,并通過必修課、選修課、共享課三個層面和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兩條途徑來實施。春芽書苑兼容并蓄,打造“觀、學、摹、練、游、評+書法文化”的沉浸式教學體系,鼓勵學生以書法為載體,進行跨學科研究和知識分享。

如今,00后、10后一代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多元化,學習方式更加信息化,對藝術文化的學習更注重體驗感知,因此,營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打造讓學生充分享受書寫體驗的課堂十分重要。春芽實驗學校在書法課堂植入人工智能教學思維,引進基于人工智能的書法測評系統,運用AI技術、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手段,使書法學習更加精準化、高效化、智慧化。

2020年初居家學習期間,春芽摸索打造出“自主課堂+AI交互+系列微課+戰疫作品”的書法線上學習內容,讓特殊時期的書法教學變得有趣且高效。借助智慧書法系統,學生的書法練習可以得到實時的精準化測評,從而實現作業自評。

方業菊:藝術素養是人綜合素養的重要體現,藝術教育是學校美育的一部分,其目標是挖掘潛能、張揚個性,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提高鑒賞和創造能力。安徽省合肥市紅星路小學堅持“博”文化的辦學之道,培養全體師生的博學之識、博雅之趣,提高師生的審美素養和精神情操。

20世紀60年代,學校小百靈合唱團成立,多次在國際、國內大賽中獲得榮譽。去年建黨百年之際,“歌聲中的黨史”“指尖上的黨史”活動在校園內全面展開,師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黨的祝福,讓藝術綻放時代的光芒。

營造校園藝美環境。學校用師生作品代替制度、標語,校園里的主題雕塑、樓梯區角、藝術景墻、過道長廊均是巧設計、精施工,力圖構建“美的空間、藝的意境”。2019年,承載學生課后活動和社團服務的“星宮”投入使用,其融入科技、生態、藝術、關愛四大元素,力圖以美的環境熏陶、滋養孩子的成長。

驅動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將“營造藝術教育教研氛圍、鍛造優秀藝術隊伍、打造藝術特色課程”作為藝術教育規劃要求。每周三上午,來自不同校區的藝術教師們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開展學科教研活動,進行課例研究、案例分享。學校還以課題研究帶動教師專業成長,成功立項省級課題“美育視角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舞蹈表演模塊的教學研究”,并以梯隊培養為引領,建立新進教師、種子教師、骨干教師、名師隊伍梯隊培養模式,打造高質量教師團隊,構筑“金字塔”型師資隊伍結構。

推動課程體系建設。學校在藝術課程架構與實施上充分做到整體架構,特色打造。首先,確保國家課程高質量實施。學校建立了“教、研、評”一體化考評機制,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嚴禁占課、挪課,提高藝術課質量。其次,豐富校本課程和社團課程。學校以每日一曲、年度專場音樂會、小百靈合唱團、文化藝術節等方式豐富藝術教育的內容和載體,整合校內外優質藝術教育資源,把國畫、紙雕、戲劇、經典誦讀等近40門特色藝術社團課程納入課后服務。第三,開啟學科分項等級評價模式。學校立足學生差異,關注學習過程,分項目評價學習成效,分等級激勵學生可持續發展,著力發揮評價的增值性、激勵性、表現性和導向性功能。

學校的追求是讓師生在教育中感受美、表達美、創造美,用藝術教育培養每個人體驗幸福、獲得幸福的能力,讓每一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李純旭: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第三中學(以下簡稱“揭東三中”)創辦于2010年,置于市區名校之中舉步艱難。要快速走出困境,唯有根據學校實際,與周邊名校錯位發展,走特色教育辦學之路。

揭東三中打造藝術教育特色校有其發展優勢和前景:一是天時。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廣受關注,尤其在藝術方面,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高等院校藝術專業設置也是層出不窮。二是地利。學校坐落在中國玉都陽美腹地,“天下美石,陽美成器”,這里孕育出大批玉雕大師,精雕細琢的玉器藝術品在中國乃至世界屢獲大獎,一年一度的揭陽玉文化節如火如荼。三是人和。學校發展藝術教育特色得到了當地群眾,尤其是中國玉都的企業家、藝術家的大力支持,他們主動到校出謀劃策,參與活動。此外,學校藝術組教師有良好的專業素質,決心大,信心足;學生熱情高、干勁足,對藝術學習充滿期待。

凝聚師資力量。學校藝術教師均畢業于重點高校,學校還邀請國家級玉雕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書畫家、聲樂、器樂界名師為學生授課,壯大師資力量。

優化環境設備。學校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不斷加大藝術教育投入。學校成立了多個學生社團,并為每個社團安排活動場所,配備相應設備,還組織了音樂會、觀摩會、書畫展覽、攝影展覽、文藝匯演、現場書畫比賽等活動,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

形成特色理念。學校認為,高中美術特長教育屬于基礎性教育,基礎的打造和培養是否科學,決定了人才發展的可持續性。藝術教育應該回歸學科本真,教學要緊扣學科素養,為藝術學科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制定培養方案。學校以技能為基礎,以審美為導向,以人文為提升,以創造為目標,以素養為追求,制定合乎校本實際的教學方案和計劃。學校及學生都制定三年計劃、一年計劃、學期計劃和階段計劃,既做好學校統一部署,又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切實提高教育質量。

經過長期的努力,揭東三中藝術教育取得顯著成效。學生在各類書畫比賽、音樂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一些美術生畢業后從事玉雕創作,反哺家鄉,推動玉都產業提質升級,助力當地經濟發展。

2017年,學校被評為廣東省藝術特色學校,學校拍攝的快閃視頻《我和我的祖國》被廣東省“學習強國”采用,隨后又在“學習強國”全國平臺展播。

康建華:小學藝術教育更強調的是參與性、體驗性,以藝怡情,以情育美,以美修德。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賓山小學始終堅持藝術教育的根本宗旨,從技能到審美,從審美到情操,全方位、常態化開展藝術教育。

做好頂層設計。在嚴格執行藝術類課程計劃的基礎上,學校會同南通大學等高等院校的課程專家,從增強學生審美意識和增進幸福體驗的層面,對學校社團進行全方面、多層次的頂層設計,共開設科學技術類、音樂類、信息技術類、美術類、體育類49個社團,藝術社團活動定人、定時、定場地,每個社團每周集中活動兩次以上。學校行政導護人員每天進入活動場地檢查社團活動開展情況,察看學生參與率與活動效果。

完善培訓機制。學校為一二年級開設“小紅花”藝術課程,三年級開設軟筆書法課程,學生可根據愛好和專長選擇各層次的社團與興趣小組。為了彌補師資的不足,學校完善“培訓者再培訓”機制,利用教師優勢開展“一帶多”培訓。比如,馮宗兵是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在開設學生軟筆書法課的同時,還舉辦教師書法團隊活動,邀請縣書法家協會成員切磋書藝,促進學校書法指導團隊水平的快速提升。

發揮教師作用。學校的藝術教育堅持以現有師資力量為主,發揮教師的藝術專長,盡可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藝術素養發展需要,并在社團活動中鍛煉藝體教師的能力;學校還適度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課后服務,做好社會類培訓活動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目前,學校已經形成以學校教師為主,少量有專長的志愿者為輔的藝術教育培訓格局。

培育大美情懷。學校著力發揮校園文化環境對審美情操的陶冶作用,利用學生藝術作品布置校園,荷園、子園中景觀石上的所有題字皆出于學生之手;依托“新教育”實驗,每個班級都積極創建“完美教室”,發揮每個學生的創造性;“生態課堂”教學著力打造“真、簡、活、樂、思、美”的課堂愿景,讓學生的德行得到鍛煉。

學校教育在任何時候都要以育人為本,堅持以情育美,以美修德,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賓山小學在“智能杯”小巧手比賽中成績喜人,在縣三獨(獨唱、獨奏、獨舞)比賽中榮獲九個單項一等獎、四個二等獎。此外,學生的自信與大方也傳遞給教師,在基本功比賽和優課評比中,三名教師獲省現場比賽一等獎。

吳天書:頂層設計,孕藝術之思想。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第四小學校秉承“海軍精神”和“生本理念”兩大校園文化,深化五育融合實施路徑,提出“德育情境化”“智育優質化”“體育序列化”“美育泛在化”“勞動教育日?;钡男1緦嵤┎呗?,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學校還先后制定《成都市龍泉驛區第四小學校課程規劃》《成都市龍泉驛區第四小學校體育藝術“2+1”的實施辦法》《成都市龍泉驛區第四小學校藝術教育特色班級創建制度》等,確保藝術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巧構課程,行藝術之大道。學校聚焦學生發展的根基力、生長力和視野力,以跨學科整合、校內外資源融合為切入點,縱向建立基礎課程、拓展課程、探究課程三大課程群,橫向建立“本心”“本慧”“本體”“本美”“本創”課程,形成系統的課程實施方案和評價體系。在豐富課程方面,學校將藝術學科與“海軍文化”相融合,開設軍事歌曲、海軍繪畫、海軍旗語操等課程;結合本土傳統文化,以古驛文化為主題,組織蜀繡、剪紙、書法、四川清音、舞蹈、淡彩等藝術社團活動,增進學生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認同感。

在課程資源開發方面,學校充分挖掘藝術和國防教育資源,建立與軍營、紀念館、藝術館、旅游景點等場所的長期合作機制,建設了一批主題鮮明、體驗豐富的藝術審美基地。在拓展專家資源方面,學校邀請專業藝術家、民間藝人,以及擁有特長的家長走進課堂,成立由非遺傳人、古驛文化傳承人、航空學院專家、退伍軍人、骨干教師等組成的課程開發團隊。

活動多元,開藝術之天地。在學校的升旗儀式、新生入學典禮、分批入隊儀式上,每個學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藝。每年建隊節前后,學校都要開展班級合唱比賽,還組建了校級合唱團,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各類賽事活動。學校還舉辦“春之約”藝體節、“夏之樂”創造節、“秋之韻”教學節和“冬之夢”體育節,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

桃李芳妍,結藝術之碩果。近年來,學校藝術教育碩果累累,很多作品在國家、省、市、區分別獲獎,但學生們自信、優雅的談吐、豐富的審美情趣是藝術教育的更大收獲。學校還培養出一批優秀教師,在校長的帶領下寫作《二十四節氣歌》《大運會主題歌》等作品,充盈內心。

議題二     學校藝術教育如何走出誤區,提質增效

長期以來,重視少數特長生,忽視大多數學生;重藝術賽課,輕課堂教學是普遍存在的藝術教育問題。此外,藝術教育還存在哪些誤區,學校應當如何走出誤區,實現藝術教育的提質增效?

王善剛:藝術是生命的教育,無論到什么時候,青少年藝術教育都是教育最重要的存在之一。

學科“等級制”需要打破。當下,學校課程設置、師資配備、藝術教育途徑都還未達到理想程度,城市和鄉村對于基礎藝術教育的實施也存在不小差距。無論是重視程度,還是師資配備和授課時間,藝術課程都處于弱勢地位,藝術教師受重視程度也不如其他科目教師。要做好藝術教育,必須打破這種“等級制”,將藝術類教育教學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藝術教師素養需要提高。過去的藝術教育是興趣教育、技能型教育,是局限的、不完整的,而理想的藝術教育是素養導向、能力導向,是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其核心是培養健全的人。

理想的藝術教育要發揮作用,藝術教師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不斷學習,以更開闊的視野為學生帶來更優質的課程。比如,要設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藝術課程,需要教師充分運用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內容,在實踐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如北京師范大學青島城陽附屬學校教師以抗美援朝紀念日等主題為設計框架,在音樂、美術、舞蹈等方面展開富有文化內涵的美育教學。

藝術教育范圍需要強調。以音樂、美術作為范本的藝術教育,在中小學中普遍成為藝術教育的全部指代,這在藝術教育初期,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隨著藝術教育的蓬勃發展,音樂和美術已經不能滿足青少年越來越高的文化素養需求。比如,美術教育中,更多地以繪畫作品為主體,書法、剪紙、泥塑等藝術形式卻經常被排除在美術教育之外,亟須擴大視野,容納多元藝術,形成多樣化藝術教育格局。

此外,戲劇、戲曲、書法、舞蹈、電影都是提高青少年藝術素養、媒介素養和應對智能時代的多維素養的需要。北師大青島城陽附校以話劇形式展現海洋教育等德育內涵,鼓勵學生參與家長、教師的服裝設計、舞臺美化過程,掌握藝術技巧,熏陶藝術精神,提高藝術的鮮活感和領受力。

線上藝術教育空間需要發掘。疫情期間,電視傳媒和互聯網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方式,學生們通過網絡觀看各式各樣的藝術短視頻,感知多元藝術氣息。學校音樂組教師發出線上音樂會的倡議,為學生舉行了一場線上音樂會,有效利用網絡給予青少年藝術教育和熏陶。

肖節長:藝術教育是精神文明教育,是修養的教育、靈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真實的藝術教育是“以美育人”。湖南省長沙市湘郡長德實驗學校堅持去除藝術教育功利化、技術化,回歸育人本位,在提升素養、陶冶情操、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

以美育德。藝術教育能啟發人性中求知、樂善、好動、愛美的本能,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學校選用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內容研發校本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幫助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強化全校音樂、美術、書法教師德育意識,帶領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深入挖掘德育內容,把德育作為集體備課的研究重點;科學設計教學環節,將德育、美育理念滲透教學全過程;聯系實際開展教學,摒棄生硬說教;拓展教學空間,在社會實踐與研學中開展藝術的體驗活動。

以美啟智。藝術教育側重形象思維的開發,靈活多樣的藝術形式更能給學生直接的、感性的影響,使人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發展。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兒童就是天生的藝術家。湘郡長德小學部在國家課程基礎上每周增加了兩節藝術課程,還開設多種藝術選修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藝術教育一大功能,藝術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手法和方式,通過視聽、想象來解放學生深層的素質和能力。著名科學家及小提琴愛好者愛因斯坦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p>

學校推崇“雙優”教育理念,即在保證學業的同時,讓孩子發展一項體育、藝術方面的特長。學校校本課程實行“2+2”模式,即每個學生必修2門校本課程,再選2門興趣愛好課程(書法、民族舞、街舞、鋼琴、創意美術等)。學校藝術課程實行小班化教學,充分考慮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生可選用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富有個性的藝術活動,使自身的創造潛能得到極大開發。

以美潤心。學校積極探索美育與各學科教學過程的有機融合,一是教學目標設計要融入美育內容,進行審美教育、情操教育;二是教學過程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視覺、聽覺的最佳方式展現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三是增強教師美育教學能力,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書寫美、語言美、形象美。

索曼莉:藝術是通向幸福的,廣東深圳鹽田區鹽港小學一直非常重視藝術教育工作,將“尚美”作為學生的五大素養之一,堅持用藝術教育表現真、呼喚善、創造美。

面向全體,做好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學校根據音樂課標,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開設唱歌課、欣賞課、創編課、器樂課四大課型,并在教學中對每個年級各有側重,打造特色課堂教學。在美術方面,學校把現有的美術課程從人與自然、社會、自我三個維度進行學科內融合,開展綜合性美術學習。

打造多元化社團課程,推動個性發展。學校開設多個舞蹈社團、音樂社團,以及數十種根植生活美育的美術社團,精品社團一經選擇,必須堅持學習三年以上,以此幫助學生培養長期的藝術技能和美好品格。

依托藝術節,創設藝術實踐環境。學校舉辦面向全校學生的才藝大賽、書畫作品展、藝術節目展演,以美的方式和內容回顧一年的課程發展,為學生搭建展示美、創造美的平臺。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創造美好生活。校園里充滿幻想和童趣的手繪墻、樓梯間分畫種展示的藝術作品讓學生浸潤在藝術的海洋里,圖書室、餐廳也成了“小畫家”們一展身手的天地。學校還設置“創美空間”,用于把學生們的優秀美術作品加工成文創產品。

課題引領,打造新型家庭教育模式。學校開展“靈性音樂教育在提升親子關系中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研究,將靈性音樂教育融入家庭教育,通過改善親子關系的靈性音樂活動方案設計,如親子才藝大賽、音樂情景劇、情緒管理等研究靈性音樂教育,讓家庭成為孩子成長的幸福港灣。

讓藝術教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橋梁?!对娊洝肥俏覈姼璧纳瘘c,學校用《詩經》搭建美好之橋,組織教師唱詩班、學生唱詩班,通過歌唱《詩經》,傳承經典,豐厚知識涵養,收獲傳統文化的溫潤與美好。

藝術教育要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接受藝術教育,又要因材施教,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要重視藝術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藝術的價值追求。經過多年努力,鹽港小學獲評廣東省首批藝術特色學校、深圳市創意示范校、深圳市藝術教育典范學校,《少兒國畫》《超輕黏土制作》《詩情畫意——小學生畫(詩經)》等多門校本課程成為“深圳市好課程”。

萬菁:藝術教育實施的策略、方式必須隨著后疫情時代、“雙減”政策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而不斷創新,學校要擁有創變思維和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才能在藝術教育上得心應手。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墨水湖小學根據“尚自然、有靈氣、啟智慧”的學生成長目標,實施“3C”發展模式,讓每一個學生擁有自己的成長舞臺。

創設每一個學生都做主角的“C位”環境。學校每層樓的玩樂吧、墨慧大廳的展臺,隨處可見學生的藝術作品;每一個功能室的墻壁上,都展現著學生在課程中的精彩瞬間。學校非常注重校園鈴聲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自制了一套四季歌單,每到換季,就拿出學生最喜愛的符合季節特點的歌單作為鈴聲。

開設每一個學生都能創造的“C位”課程。墨小構建了“墨慧”課程,并打造“禮”“藝”“思”“行”四大課程群,讓學生形成優雅從容的生活情趣和自由獨立的精神境界。學校制定了個性化的“藝”課程菜單,以網絡自主選課、走班式學習的方式組成95個社團,帶領學生感悟藝術之美,用藝術的語言展現自我風采。

學校的“行”課程開發了具有古典韻味的四季節日課程。學校舉辦“多彩的秋天”月亮節,帶領學生走進田園,學習傳統禮儀,用畫筆創作自然筆記,用天文望遠鏡在校園操場觀月,接觸自然,探索生活。

“思”課程為學科特色拓展課程,學校引傳統樂器鳴鳩琴進入音樂課堂,鼓勵音樂團隊在專業培訓中學技法,在教研活動中勤練習,培養了學生對中華傳統音樂的熱愛,還獲評“全國鳴鳩琴教學示范學?!?。

“禮”課程包括問候禮、進餐禮、運動禮、清潔禮、集會禮、課間禮、上課禮和社交禮,學校將“國旗下講話”變成周一“禮”課堂,作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以歌舞、情景劇等形式融創藝術之新。此外,學校編寫了“墨水湖小學禮儀碼書”“小墨帶你學禮儀”等校本課程。

構建每一個學生都被激勵的“C位”評價體系。學校不斷完善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考核成績,還注重挖掘學生的素養潛能。線上進行實踐創新、藝術審美、心靈手巧等方面的評價,線下開展“禮儀魔法書”“禮儀號強國列車”等綜合評價,為每一位學生制作專屬的評價檔案。評價主體由教師、學生、家長等承擔,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充分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過程的動態化、方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充分享受成長的快樂。

教育學校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構建;安全教育;體系;加強;安全工作

學校安全教育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學校安全事件的不時發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學校安全教育的滯后和缺失。其主要原因:一是僅單純依靠學校力量進行學校安全教育,學校安全教育力量薄弱,沒有形成系統健全的安全教育力量體系;二是校園安全建設缺乏充分的制度支持,我國現有校園安全法規從規范的主體和內容而言,比較泛化,缺乏可操作性,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其他法規和強有力的措施;三是教師開展安全教育,僅憑蒼白無力的說教,無系統安全教育課程指導,顯得無所適從,教育效果不明顯。因此,要夯實學校的安全教育的基礎,我們需針對以上原因,有的放矢,不僅要相應建立、健全、完善學校安全教育體系和校園安全法律體系,而且要在全國各學校開設系統的安全教育課程的同時,發動各方力量,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共同發力的安全維護力量體系,共同協調和維護校園安全。

一、形成共同參與的教育資源體系

在每起校園慘案的背后,都折射出社會各方面的影子,這也顯示出校園安全問題不能僅靠一個社會部門來解決,而需要整個社會來協調和維護。因此,要創造一個安全、和諧的校園環境,就不僅僅靠學校力量,同時需要動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到校園安全的保護之中。

在學校的安全教育上,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可以形成多方合力,構筑教育網絡,形成學校主導、家長配合、全社會參與的中學安全教育局面,確保社會和諧。同時,極大地拓展教育資源,既豐富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內容,又可以讓學生置身于具體的特定的真實的社會情景中,切實增強學校安全教育的震撼性和實效性,而非蒼白的說教。

(一)把學生的安全教育延伸到社區

社區(村居)積極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宣傳防溺水、防火、防災、交通等各類安全知識,幫助社區(村居)民眾樹立安全意識,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進一步增強轄區內學生對自己在校園中所學安全知識和技能的理解,使學生的安全意識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并不斷強化。

(二)把學校的安全教育延伸到家庭

在每學期期初、期中和期末階段,寒暑假前以及節假日,學校要通過安全提醒、家長會和給家長一封信等形式,將相關安全教育和有關安全情況向家長進行通報。就不同階段要求學生注意什么樣的安全問題,向家長們提出預警。就如何配合學校做好學生安全工作,向家長提出具體的建議與要求。通過這樣,達到家校溝通渠道的暢通,助力建立家校共育體系,敦促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對自己的孩子開展校外和家庭的安全教育。使學校、老師和家長之間建立一種共同的責任,使安全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把學校的安全教育延伸到社會

邀請公檢法部門、消防單位以及食品衛生檢驗檢疫等有關部門到校,為師生們舉行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和食品衛生等安全知識講座和圖片展示。這些講座和展示聯系社會實際,教育性強,震撼力大。其中來自社會生活前沿的相關案例,更能促使師生們深入反思,進而有效增強師生們的法制、交通、消防和食品等安全意識。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法規體系

如果要達到校園安全教育長效化、制度化、規范化的目的,就必須通過相關的立法程序建立和完善校園安全法律體系。

(一)出臺校園相關安全法規

國家應當盡快出臺校園安全法等相關法規,在明確學校建設安全環境的目標和管理機制,厘清政府、學校管理者和社會其他各團體三者在維護校園安全中的安全教育責任、法律義務的前提下,相應建立安全事故賠償和補償機制,以便學校一旦發生安全問題,相應的責任承擔和事后補救措施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得以落實。

(二)制定校園安全管理規范

在國家校園安全相關法規的基礎上,各學??梢愿鶕约旱膶嶋H情況,依法依規相應制定切合自己的具體可行的安全教育等校園安全管理規范。

(三)在法律上強化教育效力

一是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明確規定的“學校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很多國家都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了學校應當定期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練,將安全內化于學生“心”,外化于學生“行”。國家應當將對青少年安全教育列為學校的必修課程,安排財政??罱W校進行經常性的安全演習機制,幫助學生提高應對侵害的能力,并通過法律強化這一做法,從而切實地培養起學生日常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二是要在法律上規范媒體報道和宣傳有關校園安全事件的“尺度”。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和正視媒體報道在安全事件中的負面影響。對于此類事件的細節和受害者的悲慘情況,如果媒體進行過多的描述和渲染,就會誘發社會中的潛在犯罪,從而模仿其犯罪的模式,實施類似的暴力行為。因此,必須要在法律上為媒體戴上“緊箍咒”,強化媒體的社會責任。對媒體報道的相關事件的范圍、內容進行規范,限制媒體報道校園安全事件的范圍和內容。加強對相關報道的審查,要求媒體在報道相關事件時,必須力求客觀、真實地反映事件本身,而不能一味地迎合獵奇心理,對于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報道,應當追究其法律責任。

只有從立法上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校園安全法律體系,在開展校園安全教育時,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行,責任分明。

三、開設系統的安全教育課程體系

(一)編寫系統的安全教育教材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校教育研究部徐美貞副研究員在一次調查中表明,受訪的教師中有59.1%表示,學校對學生開展安全主題教育活動的時間,每學期累計并不超過10課時。受訪的教師都認為,開展安全主題教育活動的時間之所以少,是因為學校缺乏相應的安全教育課程,教師開展安全教育無本可依,無從下手。從這個角度來看,開設系統的安全教育課程是勢在必行的。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盡快組織力量編寫一套系統可行的中學安全教育教材,開設安全教育課程,使教師在開展安全教育時有本可依、有的放矢,使學校安全教育更加系統化、規范化。中學安全教育教材的內容首先是要注重學生安全意識的養成。引導中學生了解在自身生存與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安全因素,認識這些不安全因素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幫助學生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識。其次是要注重學生安全知識的學習。多形式讓中學生了解交通、溺水、校園欺凌、毒品、食品衛生、消防、網絡、環境污染、自然災害(雷擊、坍塌和地震等)等各種安全問題,分析這些安全問題的原因,并施以具體應對方法。其三是要注重安全技能的培訓。安全教育課程要理論結合實際,在安全意識養成和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注重實踐。定期進行地震、消防等避震防災安全演練,促使中學生實實在在掌握在遇到安全問題時的避險本領和措施,學會自救和救人。最后是要注重安全心理學的學習。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質,促使中學生加深對安全問題的認識,在面對突發安全問題時不慌亂,能夠充分利用客觀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去積極應對險情。

(二)構建獨特的安全教育模式

各地各校要在國家相關法規的框架下,在統一的安全教育教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校的實用性強的校本安全教育內容,進行每學期不少于12課時的安全教育課程。中學應該構建開放式安全教育模式,“走出去”,大膽鼓勵學生在教師組織帶領下,走進水庫、湖泊、道路等安全隱患地,進行實地學習安全知識;“請進來”,學校與駐地公安派出所開展共建工作,以警察駐校、校園周邊巡查和放學路段駐守等方式維護學校安全。同時,定期邀請當地公檢法部門宣教人員、消防官兵、醫生、衛生防疫等專業人員進校園舉行安全知識講座、座談、安全演練等活動。通過系統可行的防范方法、觸目驚心的圖片展示、詳實而活生生的安全事件案例、切實有效的安全演練,促進中學生理論結合實際,正確有效地掌握相關安全防范技能。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電子屏幕、橫幅、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課、板報等宣傳途徑,舉行知識競賽、辯論賽、故事會、手抄報比賽等多種活動,營造濃郁的校園安全文化氛圍,讓學生耳濡目染,從中受感染、受教育,把學到的安全知識內化于心,外化為長久的安全防范技能。

(三)進行系統的安全教育培訓

從一個教師的成長歷程看,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從教以后,絕大多數教師都缺乏必要的系統的安全教育培訓。多數教師獲取的安全知識主要來源于生活經驗,其次是電視、報刊、網絡等。因此,隨著校園安全形勢不斷嚴峻,加強師范生、教師的安全教育培訓迫在眉睫。師范院校要未雨綢繆,根據當前嚴峻的校園安全形勢,在師范生即將畢業的學期設立安全教育必修課程,進行系統的安全教育培訓。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能只著眼于教師的業務和班級管理能力培訓,更應該在每學期對教師開展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培訓,組織師范生或教師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增強其安全意識,形成科學的安全觀。引導師范生從教后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結合校園及其周邊環境特點、學生特點,預判可能發生安全問題的地點和激發因素,從而針對課堂安全(實驗課程及室外課程)、活動安全等作出積極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時培訓師范生或教師正確掌握安全防范技能,關鍵時刻能夠自救和救人。

安全知識和安全防范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備的,它需要一個長期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安全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任務,必須通過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必須警鐘長鳴,堅持安全教育和宣傳常抓不懈。

參考文獻:

[1]校園安全讓多國百姓揪心血腥慘案頻現多國校園[EB/OL].環球網.

[2]孫曄.國外校園安全措施及啟示[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0,5.

上一篇:教育相關論文范文下一篇:土木在線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