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企業審計人員審計風險論文范文

2024-05-03

企業審計人員審計風險論文范文第1篇

企業并購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自主選擇。通過并購,企業能夠迅速實現低成本擴張,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利潤最大化和經理個人效用最大化。在并購過程中,選擇實力強、經驗豐富的中介機構參與并購活動,可以有效降低并購成本,減少并購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其中,審計人員在長期的審計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并購活動中能夠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企業并購風險審計

風險基礎審計作為現代審計方法,在發達國家的審計實踐中得到日益普遍的應用,方法本身也隨之不斷地完善。在我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頒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也提出了運用風險基礎審計方法的要求。風險基礎審計是指審計人員以風險的分析、評價和控制為基礎,綜合運用各種審計技術、收集審計證據,形成審計意見的一種審計方法。風險基礎審計的基本模型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內控風險X檢查風險

企業并購審計是一個風險較高的審計領域,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審計風險,是審計人員都在認真思索的問題,充分重視并積極介入并購企業的并購過程,則是減少審計風險的有效途徑中之一。

二、企業并購過程中的審計風險分析

審計人員的職責是協助企業管理人員認識和評估并購風險,并且運用會計、審計、稅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來判斷并購過程為審計人員帶來哪些審計風險,以努力消除和化解這些風險,努力將并購的審計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并購過程中的審計風險領域包括以下方面:

1、并購環境引發的審計風險。

企業并購行為與國際、國內的經濟宏觀運行狀態密切相關,同時敢與經濟發展周期、行業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密不可分;從微觀上去考察,企業的經驗是否豐富、組織文化是否成熟、資本結構是否合理也對企業并購戰略的確定產生重大影響。一般而言,在經濟處于上升期開展并購活動,并選擇那些與本企業產品關聯度高的企業作為并購對象,可以減少并購風險。

2、并購雙方的優劣分析。

要確定合理的并購策略,主并購企業必須首先正確衡量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然后全面分析目標企業的優勢和不足,認真評價并購雙方經濟資源的互補性、關聯性以及互補、關聯的程度,并要研究主并購企業的優勢資源能否將目標企業具有盈利潛力的資源利用潛能充分發掘出來等。無論主并購企業擁有多少優勢資源,也無論目標企業具有多大的盈利潛力,如果并購雙方的資源缺乏互補性、關聯性,就不可能通過并購產生協同效應。

一是對主并方的分析。分析內容與相應審計風險包括:①經濟實力。審查的主要內容有獎金實力、業務水平、市場上本企業主導產品占有率、盈利能力、公眾形象和信用級別、市盈率等。②發展戰略。主并方未來發展戰略是確定并購對象、選擇并購類型基礎,若目標企業與主并企業的戰略方向吻合程度不高,甚至相反,則并購風險加大,相應的審計風險加大。

二是對目標企業的分析。分析內容與相應審計風險包括:①目標企業面臨的行業環境、國內競爭狀況;②目標企業的市場份額與實力強弱;③目標企業的利潤水平與發展前景;④目標企業的所有制性質、隸屬關系,以及政府對該企業或該企業所處的行業現狀與所處行業與發展前景的態度;⑤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⑥目標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員整體素質水平;⑦目標企業產品市場狀況。

三是企業并購的聯合風險。①資源互補性。資源互補程度越強,雙方并購后的效益增長就越明顯,在流動資金、固定資產、利潤分配各方面都能夠取長補短。資源互補性差的企業進行并購有較高的審計風險。②產品關聯性。產品關聯度高的企業,經營上的緊密程度強,能夠很快實現一體化。產品關聯度低,則并購容易失敗。③股權結構。股權結構決定了公司的控制權分配,直接影響到分司的高層對并購的態度和采取的措施。④員工狀況。員工的素質、結構直接影響并購后的成本與效益。⑤無形資產狀況。無形資產的遞延效應能夠覆蓋并購后的新企業。⑥未決訴訟。未決訴訟對并購是很大的威脅。⑦抵押擔保。抵押擔保常常形成潛在或有負債或未決訴訟。

三、企業并購中的審計風險的防范

1、恰當的確定并購的換股比例。

為了節省現金,很多企業采用換股方式進行合并。在企業采用換股合并的情況下,正確確定換股比例是決定企業合并能否成功的關鍵一環。確定換股比例有多種方法:每股市場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凈資產之比等。這些方法各有優劣,適用范圍也各不相同。正確確定換股比例應合理選擇目標企業,綜合考慮合并雙方的賬面價值、市場價值、發展機會、未來成長性、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合并雙方的互補性、協同性等因素,全面評估雙方企業的實際價值。

2、恰當的選擇并購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方法。

價值評估方法包括:收益現值法、市盈率法、清算價格法、重置成本法。由于企業并購的并不是目標企業的現有資產價值,而是目標企業資產的使用價值以及所能帶來的收益能力,也就是目標企業的未來價值。因此,并購方實際上是在選擇與并購目標和動機相應的估價方法。當企業并購的目的是利用目標企業的資源進行長期經營,則適合使用收益現值法;當證券市場功能健全、上市公司的市價比較公允時,可以采用市盈率法;當企業并購的動機是為了將目標企業分拆出售,則適應使用清算價格法;如果企業作為單一資產的獨立組合,則可以使用重置成本法。

審計人員在選擇評估方法時期,要注意區分不同的方法的特征與適用性。一般而言,貼現價格法把企業未來收益或現金流量反映到當前的決策時點,能夠反映目標企業現有的資源的未來盈利潛力,理論上的合理性易于為并購雙方所接受,但是預測未來收益的主觀性太強,有時難以保證公平。貼現價格法需要估計由并購引起的期望的增量現金流量和貼現率(或獎金成本),即企業進行新投資,市場所要求的最低的可接受的報酬率,程序包括預測自由現金流量、估計貼現率或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以及計算現金流量現值、估計購買價格,主觀判斷的因素很強。市盈率法操作簡便,但需要以發達、成熟和有效的證券市場為前提,而且涉及大量的職業判斷和會計選擇,比如應用市盈率法對目標企業估值時,需要選擇、計算目標企業估價收益指標,重置成本沒有對企業進行全盤統一考慮,不適用于企業無形資產規模較大或品牌資源豐富的情況。

3、適當選擇并購會計處理方法。

吸收合并的會計處理有兩種方法:購買合并通常用購買法,換股合并通常采用權益聯營法。采用權益聯營法編制的合并會計報表,被并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均按原賬面價值人賬,股東權益總額不變,被并公司本年度實現的利潤全部并入主并公司當年的合并利潤表,而不論換股合并在年初還是年末完成。與購買法相比,權益聯營法容易導致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進而有可能對公司的配股申請產生有利影響。另外,主并公司還可以將被并公司再度出售,只要售價高于賬面價值,就可獲得一筆可觀的投資收益或營業外收益。而購買法由于主并公司要按照評估后的公允價值而非賬面價值紀錄被并公司的資產與負債,評估價值又通常因通貨膨脹等周素而高于賬面價值,因此,購買法將產生較低的凈資產收益率很難獲得再出售收益因此,審計人員必須留心并購公司是否利用會計處理方法進行利潤操縱。

4、對企業并購過程進行監控,全面降低審計風險。

企業并購審計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對并購過程進行嚴密的監控,這種監控應隨并購活動的進行而隨時展開,并在并購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工作結束之后進行分階段的總結性審查。

隨時審查的目的在于密切監控并購計劃中每一項工作的進展,便于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跟進措施,以確保并購計劃的順利實施。分階段審查的目的在于審查并購計劃每一階段的完成情況,各階段目標的實現程度,并結合隨時審查中發現的問題調整下一階段的計劃,以便于對各種特殊情況和突發事件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

總之,審計人員也應當能夠成為企業并購活動當中的重要角色。審計人員必須充分重視對并購情況的了解,擴展審計證據范圍,形成對并購企業審計風險的評價,包括它的環境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財務風險、這些風險的評估,是審計人員確定企業持續經營能力、有效利用內控評價結果,合理選擇測試性質、時間與范圍,充分利用分析性測試,科學地把握審計質量并且積極參與并購企業的并購過程,根據管理理論的發展及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審計技術的不斷調整和完善,運用電腦技術使風險的評估工作程序化,以保證審計的質量和效率。

(作者單位:宜春市審計局)

企業審計人員審計風險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企業內部審計風險能夠控制和決定企業審計工作質量的好壞,企業往往按照此審計結果決定資源的分配;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何提高審計質量并防范審計風險,發揮內部審計對企業管理及經濟實體“監督和服務”的職能,是擺在每個審計人員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首先對企業內部風險審計概念進行了介紹,然后針對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有針對性的提出來一些改革的措施,希望相關研究結論能夠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礎性的研究資料,并期望得到讀者的共鳴。

關鍵詞:企業內部審計;風險防范;原因;對策

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逐步實施,我們會繼續尋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在此過程中我國企業如何把別人的先進管理技術和理念吸收和轉換并據為己用是完成企業治理結構的轉變的重要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內部審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日漸突出,逐漸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和控制措施。企業內部審計風險能夠控制和決定企業審計工作質量的好壞,企業往往按照此審計結果決定資源的分配;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何提高審計質量并防范審計風險,發揮內部審計對企業管理及經濟實體“監督和服務”的職能,是擺在每個審計人員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首先對企業內部風險審計概念進行了介紹,然后針對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有針對性的提出來一些改革的措施,希望我的研究能夠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礎性的研究資料,并期望得到讀者的共鳴。

一、企業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簡介

在以“風險導向審計”(risk-oriente daudit approach)為特征的現代審計領域中,它克服了制度基礎審計在理論和實踐上存在的各種缺陷。該模型所考慮的影響審計風險的因素主要有: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用模型表示為: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這種以審計風險模型為基礎進行的審計即為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由于其在理論和實務兩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所以被稱作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帮L險導向內部審計”是指在審計過程中內部審計人員依據企業風險(不是審計風險)來選擇項目,測試管理者降低風險的方法,并以企業風險為中心做審計報告,協助企業管理風險。審計人員可以通過對財務報表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的定量評估來確定審計實質性測試性質、時間和范圍(審計風險用模型表示=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審計風險用模型不僅解決了以制度測試為基礎采用抽樣審計的隨意性問題,而且有助于引導審計人員將資源投入到容易出現重大錯報的地方,從而達到資源的最優化分配。內部審計風險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潛在性和可控性等特點。

二、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客觀方面因素

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控制是建立在企業內部完善的控制制度、穩定的經營狀況基礎上的;換句話說,如果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欠缺或形同虛設,必然會造成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產生。再者,內部審計難度(也就是說審計工作面臨失誤與差錯的概率)也會隨著企業經營方式和內部管理層次復雜程度而增加。同時企業內部審計范圍通常必須圍繞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目標,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全部活動中,由單位負責人或企業管理層統籌安排,具有不確定性和無法選擇性。

(二)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主觀方面因素

如果一個企業的內部審計程序欠規范、內審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并不能勝任審計工作的要求和內部審計人員工作責任和職業道德有問題,是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主觀方面因素。如何克服并解決這些問題是消除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主觀方面因素。

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防范控制對策

(一)加強法制和內部審計建設,保證審計機構的獨立性

企業內部審計機構應在綜合考慮業務規模和范圍、組織形式、分支機構設置及區域分布、成本與效益原則、人員素質及構成等其他影響控制政策和程序因素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內部運行機制和質量控制制度。要抵制審計風險的發生,首先要從體制入手,內部審計人員直接聽從同上級領導安排,這樣在審計過程中能夠控制審計風險,這是審計工作的雷區超越不得,只有這樣才能有保障內審部門獨立地、有權威地開展工作,同時也能減少審計工作中的阻礙,爭取更好地為企業經營管理出謀劃策。

(二)科學應用審計抽樣方法,積極改進和吸收內部審計方法

現代審計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充分運用現代經濟統計技術和方法,以抽樣審查代替全面審查,從而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審計抽樣是指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程序時,從審計對象總體中選取一定數量的樣本進行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推斷總體結果特征的一種方法??茖W應用審計抽樣方法可有效保障抽樣審計的合理性,保證審計結論的恰當性,從而有效降低審計風險。在企業內部審計方法上,應采用以風險為導向的風險基礎審計。在審計工作結束后,審計人員必須運用恰當的審計技術對所選取的樣本進行審查,控制其分析樣本誤差從而為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奠定基礎;與此同時,還應該積極改進和吸收內部審計方法,從而更好的控制企業內部控制風險。

(三)樹立審計風險意識,建立風險評估機制

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如果具有較強的審計風險意識,能夠從專業技能上控制風險產生的根源,提高審計的質量并且從思想上加強對審計風險的預防,必然會遏制審計風險的產生。在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中,為了規范審計程序,加大監督和控制的力度,應該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源頭上杜絕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產生。

(四)雙管齊下提高內審人員的綜合素質

企業內審人員的綜合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內部風險審計的質量,其中企業內審人員的綜合素質包括審計技能和職業道德。為了提高內審人員的綜合素質,企業可以邀請高校教授名師為他們講授諸如會計學、審計學、管理學、經濟學、政策法律法規、稅務學、財政學、職業道德、企業文化、行業特有的內容以及溝通交流技巧、自我解壓方法等。除此之外,審計人員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加強審計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提高。在加強在職人員培訓的過程中,企業可以引進內審方面的高學歷人才,通過“魷魚效應”更加激烈內審人員的發展。

結束語:綜上所述,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逐步實施,如何提高審計質量并防范審計風險,發揮內部審計對企業管理及經濟實體“監督和服務”的職能,是擺在每個審計人員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首先對企業內部風險審計概念進行了介紹,然后針對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有針對性的提出來一些改革的措施,希望相關研究結論能夠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礎性的研究資料,并期望得到讀者的共鳴。

作者單位:湖南電廣傳媒華豐達控股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張繼偉.淺議內部審計風險的成因與防范[J].現代商業,2009,6.

[2]魏曉勇.企業內部審計風險控制的探討[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8,1.

[3]劉鳳英.淺談內部審計風險的成因及控制解決途徑[J].人口與經濟,2009.

[4]郝北平.內部審計風險成因及其對策[J].財會通訊,2009(13).

[5]郝艷艷.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產生原因及防范對策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1).

[6]楊錦水,翁俊涵.試論國家審計風險的成因與控制措施[J].審計月刊,2008,2.

企業審計人員審計風險論文范文第3篇

內部審計是現代企業自我監督、自我約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企業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內在需要。長期以來,我國內部審計受管理體制、職能定位、人員素質、法律法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缺乏必要的獨立性和足夠的權威性。難以發揮應有的監督作用。從內部審計職業自身分析。普遍存在審計風險意識淡薄的問題。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頒布實施后,內部審計的風險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實際上,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有審計的地方就必然存在審計風險。作為獨立監督和評價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務收支及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行為的內部審計,由其所引發的風險也必須引起審計工作者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以便識別風險,規避、化解和防范風險,確保內部審計工作健康發展。

一、內部審計風險的特點

一般認為,廣義的內部審計風險包括審計職業風險和審計工作風險。前者是指對內部審計職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與環境總和;后者是內部審計主體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實施審計時,由于不確定因素影響或者由于審計人員能力所限,作出不恰當的審計判斷或是對存在的錯弊未予揭示。從而造成企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并由此引起審計主體承擔這種責任的風險。

內部審計風險具有如下特點:(1)客觀性。即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無論審計人員如何努力,審計風險絕不會為零。盡管審計人員不能完全消除工作中的風險,但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改變風險存在和發生的條件,降低其發生的頻率和減少損失是可以實現的。(2)普遍性。即什么樣的審計活動,就有與之相對應的審計風險。審計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導致風險因素的產生。任何一個環節的審計失誤,都會增加最終的審計風險。(3)潛在性。即審計風險無法通過數學方法精確計算,只能依賴于職業判斷:同時。審計風險的發生是以審計責任的存在為前提,這決定了審計風險在一定時期內具有潛在性。(4)可控性。即審計人員在審計風險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審計風險是可以被控制的。只要審計人員保持職業謹慎,運用職業判斷。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制定并實施合理的審計程序和方法。就可以將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二、內部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

內部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形成因素,也有外界因素變化和主觀因素所導致,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內部審計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有些法律法規出臺相對滯后。國家審計有《審計法》、社會審計有國家頒布的《注冊會計師法》作為法律依據,而內部審計目前只有20世紀80年代審計署頒布的《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法律級次明顯偏低,可操作性不足。以此來指導現代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明顯存在滯后現象,致使在審計過程中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時,出現無法可依的情況,對有些問題難以認定。

2,內部審計機構獨立性不強,影響內審工作的權威性

我國內部審計是在政府的推動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其行政性很強,審計人員往往與被審單位的各種利益密切相關,使得內審機構及其人員獨立性不強,不能自主地開展工作。內部審計的組織形式也反映出其獨立性的弱化,企業、單位的內部審計很難站在客觀、公允的立場上對自身的財務狀況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特別是當面對領導參與或法人違規時,內部審計往往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如若服從于長官意志而出具虛假審計報告,就會因不能對企業、單位的財務進行有效監控。不能做出真實、客觀的評價而埋下巨大隱患。獨立性是審計工作的靈魂,不能有效保證審計機構和人員在組織上的獨立性及其在業務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權威性,就不能保證審計質量和規避審計風險。

3,內部審計對象和內容的復雜性

內部審計的審計對象是組織的經濟活動和內部控制。隨著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內部審計的對象和內容也日益復雜;審計對象逐步發展為企業集團、股份公司和連鎖經營店等。由于企業內部機構層次增加,所進行的交易也日趨復雜,給內部審計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審計風險也隨之增加。另一方面,內部審計的內容從傳統的財務審計發展為效益審計、管理審計、風險審計、投資審計等,這對內部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人員作出正確結論的難度也就越大,審計風險隨之增大。

4,審計人員缺乏高素質

審計人員的素質包括從事審計工作需要的專業知識、審計經驗、應有的職業謹慎性、高度的工作責任感與積極的工作心態等。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與審計經驗是審計人員的重要素質。但是專業知識需要不斷更新,審計經驗也需要實踐才能積累。面對紛繁復雜的審計對象和內容,專業知識的陳舊與審計經驗的不足都會造成審計責任無法履行和審計判斷出現錯誤,直接導致審計風險的提高。

另外。由于審計人員風險意識不強,也會加大審計風險。我國多數內部審計機構在初建時,并非出于組織管理的需要,而是基于國家的強力要求,導致一些內部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淡薄,認為內部審計僅是奉命行事,履行手續而已。即使出現誤差或疏漏。也沒有多大影響。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如果沒有風險意識,就會加大出現重大差錯的可能性,致使審計職責無法有效履行。不恰當的審計信息有可能誤導組織管理層做出錯誤的決策,最終給組織造成損失。

5,審計方法落后

我國內審方法仍以賬項基礎審計方法為主。主要審計目的是“查錯防弊”,內審人員風險觀念淡薄,審計風險控制因素考慮較少,更談不上運用最新的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審計方法來防范和化解風險。內部審計中抽樣技術雖已被廣泛應用,但是內審人員在運用這一技術時,基本上全憑審計人員的主觀標準和經驗來確定樣本規模和評價樣本結果。另外,如果內部審計人員經驗不足。會導致在選取樣本時無法正確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甚至遺漏重大事項,加大審計風險。

三、內部審計風險的防范

(一)積極規避客觀因素所導致的審計風險

1,完善內控制度。加快內審法規建設

建立良好的內部運行機制,完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風險的有力保證。質量控制制度應從全面質量管理和單個項目質量管理兩個方面構建。全面質量管理應著重從職業道德原則、專業勝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級督導制度和對全面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的執行情況的監控等方面人手建立控制程序。以保證審計質量,把風險水平調整到可接受水平。單個項目質量管理應重點建立主審負責、審計底稿3級復核、審計部門主管巡視、審計項目質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個審計項目的質量和風險關。同時。政府有關部門應抓緊制定、頒布內部審計法規和內部審計業務準則,以統

一內部審計執業規范,降低審計風險。

2,理順內部審計管理體制

企業在設置內審機構時應堅持兩條原則:一是獨立性原則。這是設立內部審計組織機構最重要的原則。在這個原則指導下,內審組織機構在組織人員、工作和經費等方面應獨立于被審計單位,獨立行使審計職權,不受股東、總經理、其他職能部門和個人的干預,以體現審計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二是權威性原則。這是內審工作充分發揮作用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內審組織機構的組織地位和設置層次越高,權威性越大。內審的作用就發揮得越充分。實踐表明,內審的組織地位和作用的發揮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擴大為內部審計贏得較高的組織地位創造了機會;另一方面,組織地位的提高,獨立性增強又為內部審計人員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職責,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提供了條件。

3,加強對被審單位的日常監控工作

在實施審計之前,要做好審前調查工作。了解被審單位工作開展情況、重大經營項目的運作情況、內部管理控制情況,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和市場環境狀況。通過詢問相關人員,了解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經營理念、被審計單位面臨的外部環境與壓力,經營活動的性質,復雜程度以及相關人員的業務熟練程度。通過閱讀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業務手冊、內部控制手冊等資料。了解經營活動的流程以及是否涉及容易受到損失或被挪用的資產,判斷內部控制的充分有效性。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經營工作、內部管理工作的了解,評估風險。從而制定合理的審計方案,規避和降低審計風險。

(二)有效控制由主觀因素引起的審計風險

1,加強內審隊伍建設,提高內審人員素質

內部審計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工作,是高層次、綜合性的經濟監督,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具有過硬的政治思想素質、嚴謹的工作作風和高度的職業責任心:必須具有扎實的會計、審計理論功底和審計技能,具有敏銳的分析能力和準確的判斷能力。加強內審行業的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審計人才是推動我國內部審計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防范審計風險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必須改變目前的用人機制,選派那些具備相應的技術資格和業務能力的人員充實內審隊伍;其次,加強對內審人員的后續教育,使內審人員及時更新專業知識,掌握與內審有關的法規動態。適應組織業務和管理發展的需要。

審計人員要樹立較強的風險意識。由于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于識別和防范。在審計工作中,內部審計人員要認真履行職責,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性,嚴格執行審計程序,并通過分析判斷。準確識別審計風險,制訂防范風險的措施。

2,科學應用審計抽樣方法,積極改進和吸收內部審計方法

現代審計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充分運用現代經濟統計技術和方法,以抽樣審查代替全面審查,從而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運用審計抽樣技術和方法,不僅符合組織規模擴大的客觀要求,而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發揮審計抽樣的作用,關鍵是科學合理地使用審計抽樣方法??茖W運用審計抽樣方法,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統計抽樣與判斷抽樣兩種抽樣方法的優劣以及使用的范圍,在審計中,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用。這樣即可有效保障抽樣審計的合理性,保證審計結論的恰當性。從而有效降低審計風險。

在審計方法上,應采用以風險為導向的風險基礎審計。風險基礎審計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審計戰略,制定與組織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使審計工作適應組織發展的需求。風險基礎審計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對控制風險進行評價,而且要對產生風險的各個環節進行評價,用以確定審計人員實質性測試的重點和測試水平,確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種性質證據的決策。風險基礎審計的優勢在于,通過對被審計單位風險的評價,有利于尋找高風險的審計項目,從而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對降低審計的檢查風險,使重大的差錯和舞弊可以揭露出來,使審計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風險基礎審計為更有效的控制和提高審計效果和審計效率提供了完整的思路。有利于減輕審計風險。

企業審計人員審計風險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 制度變遷總是需要動力(動因)的,若沒有動力(動因),我國企業內部控制也不會實現變遷。文章在回顧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的基礎上,通過借鑒新制度經濟學關于制度變遷的理論,深入探討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的內動力(動因)和外動力(動因),以加深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過程的認識,以期對推動企業內部控制的變遷和實現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提供借鑒。

【關鍵詞】 內部控制; 制度變遷; 變遷動因

制度變遷或者制度創新就是新制度產生、否定、揚棄舊制度的過程,也就是一種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另一種制度的過程。制度變遷原因的最早研究者之一的諾思和戴維斯認為,一項新的制度安排的出現,是因為人們對它的預期收益超過預期成本。國內學者黃少安則利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將制度變遷的動力(動因)劃分為內動力(動因)和外動力(動因),認為經濟制度與生產力發展的內在矛盾是制度變遷的內動力;制度變遷主體對自身利益或對別人、對社會利益的訴求構成制度變遷外動力,內外動力相互結合、共同作用推動制度變遷。本文通過借鑒該理論深入探討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的內、外動力(動因),以期加深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過程的認識。

一、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回顧

隨著企業管理實踐的豐富及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國外企業內部控制先后經歷了內部牽制、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結構、內部控制整合框架四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經濟轉軌的要求,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以提高抗風險能力,政府監管部門嘗試進行了內部控制規范的制定和實施。早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學者就開始了對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這些研究僅限于對國外理論的介紹,還沒有在企業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內部控制理論的創新發展,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提供了有益借鑒,推動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變遷?;诖?,筆者重在對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內部控制變遷脈絡和特點進行梳理和分析。

(一)企業內部控制探索建設階段(1996年至2006年)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財政部、證監會、銀監會、央行等機構借鑒國外的理論和經驗,頒布了眾多的內部控制規范,在各自的監管范圍內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給予引導和規范。這一時期,從民間到政府監管部門都積極展開了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研究。這一階段的內部控制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方面,由于財政部的有力推動和監督,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得到了規范建設和有效的實施。另一方面,企業內部控制也開始逐漸從單純重視內部會計控制轉向了企業其他領域內控的建設,呈現出以內部會計控制為基礎、管理控制甚至風險控制并重的發展特點。經過多年的探索建設,雖然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得以強化,但是相關的管理控制還相對薄弱。從整體上看,政府各監管部門的內部控制體系數量多而零散,還有待于進一步協調和統一。

(二)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統一階段(2006年至今)

2006年7月我國成立企業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以建立一套以防范風險和控制舞弊為中心、以控制標準和評價標準為主體的內部控制體系,加快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統一的步伐。2010年4月,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該配套指引包括了18項《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連同2008年6月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標志著我國與國際接軌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基本建成。

統一的企業內部控制標準體系的建立,不僅有助于企業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而且也是企業取得參與全球競爭“通行證”的現實要求。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實現了由片面單一的內部會計控制向系統全面的風險管理控制的轉變,實現了由多樣的內控標準向統一的內控體系的轉變,實現了由單純的借鑒模仿向靈活創新運用的轉變,企業內部控制實現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遷。

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的內動力

企業內部控制的制度安排不能適應和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內在矛盾,是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的內動力或者是根本原因。推動企業內部控制實現變遷的內動力,主要是由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自身缺陷和執行的低效率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發展要求導致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企業也真正開始獨立于政府,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企業內部控制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必須加以改變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迅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全球市場競爭,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的配置和管理。安然、世通等財務丑聞以及國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內控失敗等事件,投資者蒙受了巨大損失,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引起了廣泛關注。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美國《薩—奧法案》404條款要求在美上市的公司全部都要遵循該法案的要求,這對內部控制比較薄弱的中國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做大做強我國企業,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客觀上也要求企業內部控制從會計控制向全面風險控制拓展,以應對全球資本市場的競爭。

(二)企業內部控制的自身缺陷及低效率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曾涉及財政部、央行、銀監會、證監會等多個監管部門,政出多門。在實施過程中,各部門職責交叉,客觀上形成誰都管、誰都不管的局面。同時,內部控制標準的多樣導致企業執行難度大、成本高,也影響著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已實施的內部控制還都只側重于業務活動的日??刂?,缺乏對未知風險的靈活應對,更沒有對內部控制的本原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朱榮恩等(2004)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內部會計控制總體應用效果進行調查。問卷調查發現,從企業類型看,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狀況較差;從企業規模上看,中型企業內部控制現狀不樂觀。從內部會計控制方法的應用效果看,內部報告控制、會計系統控制的執行效果也差強人意,分別有近半數調查企業認為自身的執行效果“一般”。企業內部控制自身的缺陷以及執行的低效率,也就成為企業內部控制不斷改進和完善的內在要求。

三、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的外動力

雖然企業內部控制自身缺陷和執行的低效率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發展的內在矛盾是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的內動力,但是,若沒有制度變遷主體的創新和努力,企業內部控制的變遷同樣無法實現。制度變遷的外動力就是制度變遷主體從事變遷的動因或動機。在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中,政府、企業等制度變遷主體基于自身利益的訴求進而推動了企業內部控制的變遷,成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的外動力。

(一)政府加強監管的需要

近二十年來,在內部控制變遷中發揮作用的部門主要有人大常委會、財政部、央行、保監會、證券會和銀監會。除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會計法》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外,其他部門都是針對各自的監管對象頒布的不同的內部控制規范,在含義、目標、原則等方面存在眾多的差異,都具有非常強的行業和部門特點,不僅實施難度大而且執行效率低。建立統一的與國際接軌的內部控制體系,不僅有助于政府提高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效率,而且有利于降低政府的監督成本。政府推動企業內部控制變遷的預期收益表現為企業的健康發展對于穩定的市場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減小企業的舞弊和違規行為對市場經濟秩序的消極影響,維護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經濟轉軌時期,政府基于履行公共職能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在不同程度上約束其他社會行為主體的行為,為加快企業內部控制變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企業增強風險管控能力的需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企業控制跨度增加、經營地點分散、控制層次增多,所面臨的風險錯綜復雜,管理任務異常艱巨,風險管控壓力的劇增促使企業完善內部控制以應對各種風險。另外,現代企業的職能部門增多,內部利益錯綜復雜,通過內部控制機制協調內部機構,不僅有利于優化企業管理、減少內耗、節約資源,而且有利于提高經營效率,保護資產的安全。實踐證明,良好的內部控制不僅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而且是防范企業面臨的復雜風險的客觀要求。美國安然、世通等財務丑聞以及國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內控失敗等事件表明,一旦企業內部控制失效,將會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甚至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是增強企業風險管控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注冊會計師提高審計效率的需要

從國外企業內部控制的發展可以看出,國外注冊會計師在內部控制的變遷中一直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而國內注冊會計師也較早開始了在執業中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評價和研究,并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變遷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對于日趨復雜的公司業務和日益增大的審計風險責任,傳統的全面詳細測試的賬項基礎審計模式無法滿足審計要求,為了規避審計風險,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所采用的審計技術,實現了由傳統的詳細審計向抽樣審計及至風險導向審計的轉變。風險導向的審計技術,尤其注重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評價,這樣不僅有利于節省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時間和審計資源,而且有利于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和審計效率,進而減輕被審計單位的審計成本?;谔岣邔徲嬓屎蛯徲嬞|量為目的的風險導向審計技術的廣泛采用,促使注冊會計師更加重視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和完善,從而引導幫助企業及時改進內部控制設計或執行上的缺陷,及時完善內部控制以適應管理的要求,客觀上不僅增強了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而且節省了企業的審計成本,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內部控制變遷的成本,加快了企業內部控制的變遷。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變遷是內動力和外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前者為制度變遷主體提供了通過實施制度變遷獲利的機會,而后者的作用就是促使制度變遷主體抓住機會實施變遷。政府、企業以及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積極參與,對內部控制的變遷起著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尤其是政府在內部控制變遷中承擔了制度供給的角色,從而使得企業內部控制的變遷具有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特征。當然,我們應該認識到,政府推行企業內部控制變遷,雖然具有推動力大、制度出臺時間短、減少制度需求不足造成的損失等好處,但是也容易導致制度供給過多和制度執行的低效率,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所以我們應該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內部控制變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使內部控制的變遷始終保持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隨著經濟的日趨復雜和市場的變化,企業內部控制變遷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102-105.

[2] 黃少安.產權經濟學導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322-343.

[3] 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62-190.

[4] 金小英,唐予華.內部控制觀念的變遷及啟示[J].財會月刊,2005(9):9-10.

[5] 朱榮恩,應唯,吳承剛,等.關于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應用效果的問卷調查[J].會計研究,2004(10):22-23.

[6] 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0(5):2-7.

企業審計人員審計風險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企業并購是企業資本運營的主要方式,也企業實現低成本擴張的一種主要方式。它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自主選擇,具有高風險性。而企業并購風險的客觀存在往往使企業并購未能實現預期目標,造成并購失敗。因此對于審計者而言,有必要采取措施防范和降低并購交易各階段的審計風險。

關鍵詞:企業并購;審計;風險防范

1 企業并購風險基礎審計

風險基礎審計作為現代審計方法,在審計實踐中得到日益普遍的應用,方法本身也隨之不斷地完善。主要是指審計人員以風險的分析、評價和控制為基礎,綜合運用各種審計技術、收集審計證據,形成審計意見的一種審計方法。其基本模型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內控風險×檢查風險。

2 企業并購各階段審計風險與防范

2.1 企業并購準備階段的審計風險與防范

企業并購準備階段,即并購試探,這個階段審計風險主要與并購環境以及實力評估相關。這個階段防范審計風險的重要步驟就是對并購的收益成本進行初步分析比較,來確定風險的大小。如果初步分析表明,成本高于收益,則風險很大;反之,如果收益遠大于成本,則表明并購具有可行性,風險較小。相應的,審計風險也就降低。

2.2 企業并購實施階段的審計風險與防范

在對企業并購實施過程進行的嚴密監控中,企業并購中審計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階段,并購審計的風險主要存在于價值評估、出資方式、籌資、并購協議簽訂等幾個環節。

2.2.1 與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相關的審計風險與防范

對目標企業價值的評估方法有很多,包括收益現值法、市盈率法、清算價格法、重置成本法等。 當審計人員面臨不同的方法選擇時,應當考慮在風險和成長性上的綜合性與可比性。在利用價值評估方法和模型估算目標企業價值的同時,必須對目標企業進行審查,確定目標企業經營風險的大小。在最后估價時根據此風險對估算結果進行適當的調整,以反映目標企業對買方的可能價值。另外,對主并企業進行價值評估,可以確定最為合適的出資方式。

2.2.2 與企業并購合同的簽訂及履行相關的審計風險與防范

在并購合同中首先涉及到陳述與保證條款的風險防范。陳述與保證條款是股權并購合同中最重要的條款之一。為了有效防范其風險,應要求買方對目標企業任何一件事物均作詳細而真實的“陳述”;要求賣方就目標企業對第三者所負的債務,開列詳細清單,并保證除所交割清單上所列債務外,對其他人不再負任何債務。

其次是合同履行的條件條款與風險防范。該條款的風險防范措施如下:至交割日,雙方于本次交易行為中所做的一切陳述及保證均應屬實;雙方均應以合同約定的內容和方式,全面履行義務;一切條件滿足、義務履行后,賣方于交割日將股份移交的所有文件交付買方,買方也應按照約定支付價金。

最后是履行合同期間的義務條款風險防范。對該條款可采取如下措施以防范其風險:雙方應盡快取得涉及本項交易或與本項交易實施有關聯的第三方的同意、授權及核準;賣方應承諾在此過渡期內妥善經營該公司的一切業務;賣方在此期間內,不得進行股利或紅利的分派,并不得將其股份出售、轉移、抵押,非經買方同意不得與第三者從事任何對目標企業的運營或財務狀況有損害的行為。

2.2.3 與并購會計處理方法相關的審計風險與防范

吸收合并的會計處理有兩種方法:購買法和權益聯營法。與購買法相比,權益聯營法容易導致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進而有可能對公司的配股申請產生有利影響。審計人員必須留心并購企業是否利用會計處理方法進行利潤操縱。當審計人員發現在企業并購會計處理方法的具體運用上存在可能導致企業并購相關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可能引起各利益相關人的誤解的問題時,應提出修改財務報表的要求,如遭拒絕,應在審計報告中予以保留。

3 結語

企業并購是企業擴張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面對日益逼近的強大國際競爭對手,戰略性并購是最佳選擇。我國的企業并購風險審計是審計實踐及注冊會計師事業中的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增長點。隨著市場的日趨成熟,企業并購和風險基礎審計也將會在實踐中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民,陳蘭輝.企業并購交易中的審計風險與防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管理科學版),2005,(1).

[2]林鐘高,尤雪英,徐正剛.獨立審計理論研究[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89-222.

[3]張龍平.注冊會計師審計控制系統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4.

企業審計人員審計風險論文范文第6篇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7.25.193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也不斷提高,對電能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這是對電網企業的嚴峻考驗,同時也對電網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提前和保障,風險管理是電網企業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審計是風險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線,因此,探究電網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內容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電力企業 風險管理 審計 內容和方法

近年來,隨著國家風險管理審計準則和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的先后出臺,電網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電網企業的內部審計職能作為電網企業風險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線,在很多方面還有待于完善和提高,因此,如何運用科學的風險管理審計方法,對電網企業的風險管理工作全面、客觀、實事求是和有效的進行評價,從而降低電網企業的風險,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是值得深思的問題?,F將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一些拙見總結如下。

1 主要內容

1.1 監察審計

通過效能監察審計,對電網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做出正確的評價,分析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風險隱患,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使企業改變經營方式和管理策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電網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加企業的市場競爭實力,使電網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1.2 基本建設審計

基本建設審計是電網企業控制造價、加強風險管理的關鍵環節。是指審計工作人員通過對項目的實地勘察、現場測算、查閱工程預算、決算,并進行復算審核,同時,對整個項目的審批、施工過程、物資的購買、工程的成本、交工驗收等一系列過程進行跟蹤審計。

1.3 追蹤重大風險預警

重大風險的監控和預警是風險管理工作的重點,也是審計部門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電網企業通過對風險情況的有效識別,會在每年的年初確定出重大風險,并有效運用各種有利的資源對重大風險根據預警指標進行監控,內部審計工作人員需要運用自己的敏感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跟蹤重大風險的全過程,進而對企業重大風險的管理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

1.4 審計目標的設定要準確

在審計風險管理中,目標的設定是關鍵。一般應設定管理層或各部門比較關注的目標,如果目標的設定的有偏差,審計風險管理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因此,在審理風險管控的過程中,一定設立恰當、準確的目標。有了目標之后,應明確風險識別的范圍,主要包括風險識別的方法是否恰當合理、過程是否嚴謹周密、結果是否準確完整。

2 主要方法

2.1 加強審計人員的隊伍建設

加強對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經常組織審計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學習,學習審計的理論知識,了解電網企業的行業規范,學習和審計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風險評估理論,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自身修養。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現行的法令法規,提高審計工作人員的政治覺悟,勇于和企業內部的不良行為作斗爭,堅決抵制各種貪污腐敗的行為。實行獎勵激勵制度,對工作認真負責,堅持正義,貢獻突出的審計人員,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獎勵和鼓勵,進而調動審計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可能的情況下,加大資金投入,多為審計工作人員提供外出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學習其他企業先進的審計工作經驗和管理方法,開闊視野,并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運用于自己的審計工作實踐。引進專業性強的優秀審計人員做定期講座或到企業擔任重要的審計工作,為審計人員隊伍增添新鮮的血液,促進審計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

2.2 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電網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相關內容,明確控制的范圍,詳盡規定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內容,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依據會計報告對審計建議進行合理的修正,擴大審計控制的范圍,提高審計報告的說服力。充分發揮電網企業的內部評價的作用。

2.3 加強項目審計

項目審計是電網企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電網企業內部的審計溝通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審計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管理經驗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在溝通過程中,重視一些重要的過程性書面材料,要隨時準確的記錄在項目審計溝通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并一定要求對方簽字認可,這樣,溝通記錄才能作為審計的有效證據。待溝通結束,要提取對方的記錄底稿,作為以后補充遺漏的依據。另外,在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察言觀色,通過對方的行為、表情等非語言信號,了解和判斷對方對項目的接受或拒絕的態度。通過有效的溝通,加深彼此的信任和理解,增加合作的機會,使項目審計工作更加有效。

2.4 價值鏈分析法

“價值鏈分析法”是審計工作人員通過審計項目的價值鏈,分析企業內部或部門存在的風險并提出審計建議的過程。首先要對被審計的項目運用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進行風險識別,一旦發現了被審計項目存在重大的風險隱患,就要立即對企業或部門的風險管控措施進行分析,并對其是否發揮作用做出評估,同時要對和價值鏈相關的內部聯系和縱向聯系進行風險評估,查找出每個環節的風險管控的不當之處,或是由于高成本的原因,或是管控的效果不理想等等,最后對重大風險的管理措施是否有效做出公平、公正的評價,并給出審計的合理化建議。

2.5 概率分析法

概率分析法也叫“風險分析法”,一般用于電網企業大中型項目的評估以及重要決策。這種方法首先要分析目標的預期實現都受到哪些不確定的風險因素的影響,這些風險因素對目標的影響程度怎樣,各個風險因素可能發生的頻率,進而根據分析的情況對風險的等級做出判斷,并推測風險管理策略的有效性。由于風險因素的不確定性,“概率分析法”是一種不確定的分析方法。但“概率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 結語

電網企業是電能的主要來源,電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風險管理是電網企業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內部審計是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新形勢下,從電網企業的具體實際出發,提高審計工作人員的自身的素質,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電網企業的項目審計,運用“概率分析法”、“價值鏈分析法”等科學的審計方法,正確分析電網企業內部存在的風險,通過內部審計給出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使企業或部門不斷對風險控制措施進行修正和完善,從而減少和避免各類風險特別是財務風險發生的幾率,促進電網企業能夠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進而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孫惠士,周偉,包凌霞,等.經濟新常態下電網企業內部審計職能轉變——強化全面風險管控推進“全覆蓋網格化”審計[J].中國內部審計,2017(2):18-22.

[2] 田桂申,劉佳.風險導向內部控制審計在電網企業的實施路徑與實踐應用[J].中國內部審計,2016(4):9-16.

[3] 田攀.風險導向審計在電網企業內部控制評審中的運用[J].貴州電力技術,2016(6):91-94.

[4] 閆亦輝.企業風險管理審計分析[J].商,2015(24):120.

[5] 燕超源.電網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模型及其信息系統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

上一篇:煤礦企業社會保險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生鮮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