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藥品廣告現狀分析范文

2024-02-15

我國藥品廣告現狀分析范文第1篇

資源的浪費與枯竭,環境的破化和惡化,使得資源環境問題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最大困惑。為了更深刻地認識資源環境問題,尋求更好的破解資源環境難題的途徑,就必須首先認識資源環境問題。

我國能源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幾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對煤電油運和重要資源的需求量明顯增加,價格大幅度上漲,一些重要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國重要能源資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的制約進一步加劇。今后,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能源資源需求總量還會增加,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矛盾將長期存在。節約能源資源,大力促進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是緩解能源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以煤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量均占其排放總量的80-90%。目前我國環境形勢嚴峻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經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生態破壞呈加劇之勢,水土流失量大面廣,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大力節約能源資源,減輕能源資源消費增長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壓力,關系到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展。

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廣泛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創造了條件,但面臨的競爭也更加激烈。節約能源資源,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從源頭上減少污染,使企業生產過程和產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廢棄和處置等都能夠符合環境標準,關系到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和外貿可持續發展。

過去20年間,中國因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造成的損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環境污染引發的沖突達5.1萬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礦物質和有機物污染而出現富營養化;在監測的197條河流中,半數受到硝酸氨、過錳酸鹽和石油的嚴重污染;在監測的287個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氣質量達到環境保護部的標準上述環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業地區密集人群為中心生態危機的。實際上,那些“遠在深山”的生態退化更加危險。環境污染了,國土還在,還有修復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態破壞則很難修復,如消失的物種不能“死而復生”,損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濕地難以再現生機等等。中國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 (1)生態系統全面退化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國自然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10增至30只/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不足1.5萬公頃。 (2)水土流失急劇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3)瀕危物種增加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占189種。中國瀕?;驖u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棲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種瀕?;驕缃^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峽工程實施和環境污染,長江上已難尋

覓白鰭豚的蹤跡,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已功能性滅絕。 (4)天然濕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過去50年來濕地消失了90%,即便僥幸存留的濕地,八成以上也變成了污水排泄場所;陜西關中一帶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澇池”(池塘)。在南方,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面積從最高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區濕地狀況更不容樂觀:內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區過度開發黑河水,進入綠洲的水量由9億立方米減少到目前的不足2億立方米,致使東西居延海干枯,數百處湖泊消失。濕地被譽“地球之腎”,“腎”萎縮大大降低了其調節氣候、調蓄洪水、凈化水體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澇災害。 (5)人工林樹種單一幾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的傳統不但未有改觀,反而愈演愈烈。以楊樹為例,原來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楊家將”,現已發展成了“東西南北中,全是楊家兵”。如今,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整個大西北、華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區,也以楊樹為主。高密度、單一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土生態貽害無窮,單一樹種形成的種群實質上是一種生物多樣性極端下降的“綠色荒漠”。 (6)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危及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礎?,F代農業過分強調技術,用地而忽視養地。“化學化”盡管帶來了產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現退化,食品安全受到沖擊。大化肥、大農藥、除草劑、激素、添加劑、農膜,甚至反季節種植、轉基因技術濫用,使得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下降、病蟲害加劇、產量下降。中國生態危機現狀還包括生物入侵、全球變暖、海洋生產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視環境污染控制那樣高度警惕生態危機帶來的隱患,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解決這個難題,還中國一個真正的藍天。只有生態退化遏制了,環境才能夠從根本上得以改善。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力投入巨資保護生態環境,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生態環境總體上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還應該在如下幾個方面加強。

1、進一步加強恢復生態系統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木還草、恢復濕地、禁捕禁獵、治理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實現全處理,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是同等重要

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社會各界對生態保護的意識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態保護工作的必備群眾基礎。

我國藥品廣告現狀分析范文第2篇

一、煤炭資源利用現狀

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廣泛但不均勻。全國除上海外,其他省(區)、市均有探明儲量。從地區分布看,儲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內蒙古、陜西、云南、貴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儲量占全國儲量的81.8%,分布呈現出“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的特點。

我國煤炭資源人均可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發現的煤炭資源勘探程度低,精查儲量少,用于規模建設的資源供給能力不足?,F有生產礦井后備資源不足。按目前開采水平,世界煤炭剩余儲量可供開采192年,而我國僅可供開采110年。

我國含煤地層分布廣,厚度大,成煤時期長,煤炭形成環境與后期變化呈現復雜多樣,在煤層及其圍巖中共生和伴生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

在煤田勘探中對共伴生礦產資源基本都沒有綜合勘探和綜合評價。因為缺少煤炭共伴生資源的探明儲量,所以難以對煤炭資源的綜 1 合利用狀況作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厩闆r是:已利用量和共伴生資源擁有量不相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我國煤系地層中的硫鐵礦探明儲量豐富,但煤礦生產的硫鐵礦石主要用于化肥工業,但產量較少,與資源擁有量很不相稱。二是煤層中的高嶺土的分布廣、儲量大、質量高,有一部分高嶺土產品已經打入國際市場,但我國高嶺土的年產量相對發達國家比較低。三是我國硅藻土總儲量為8.8億噸,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云南。云南的硅藻土主要賦存于煤或褐煤產地。目前我國硅藻土的產量低,僅為世界的百分之幾,品種少且多為低檔產品。四是石煤遠景儲量豐富,主要分布于江南,且石煤中還有礬、鉬等60多種元素。目前我國石煤中釩的開發量僅占資源擁有量的極少部分,開發利用量與還富的石煤資源極不相稱。五是我國煤層氣儲量豐富,其分布結構與煤炭資源分布基本一致。從80年代開始,我國煤礦瓦斯的抽放由單純的生產安全型發展到抽放利用型。與此同時,解決了均衡抽放、儲用平衡、計量、灶具等技術問題。瓦斯的利用量逐年增加。

二、煤炭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率低

目前,我國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率相對較低,尤其對煤炭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探、開發和利用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和先進的技術支持。共伴生礦物利用率現狀無從考證,綜合利用技術尚未完全過關,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一些共伴生礦物還無法進行大規模具有經濟效益的開發利用,綜合利用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較低。

(二)、原煤入洗率低。

由于我國一直都是以銷售原煤為主,這種傳統的消費習慣是使得我國原煤入洗比重相對很低。目前我國原煤入洗率在24%以下,在世界主要產煤國家中是最低的。據調查,美國的原煤入洗率為55%、德國為95%、澳大利亞為75%、波蘭為50%、俄羅斯為60%、英國為75%、日本為100%。

(三)、煤炭開發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嚴峻。

在煤炭開發利用中,由于不合理的開采,忽視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礦區開采往往造成大面積的地表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量堆積的矸石山、煤炭自燃以及廢污水的排放等正在嚴重破壞著礦區的生態環境。

三、煤炭資源利用對策及前景

(一) 提高燃煤發電效率

煤對我國的戰略安全來說尤其重要,起了頂梁柱的作用。目前我國有兩大問題需要重視,一是煤的清潔利用,二是天然氣的高效利用。其中煤的清潔利用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80%以上的發電量來自火電。根據國際能源組織IEA2007年的統計數據,我國燃煤排放二氧化碳51.4億噸。在我國,每發一度電要排二氧化碳0.8∽0.9公斤,如果每度電的耗煤量降低1克,全國一年就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50萬噸。最近幾年,我國依靠提高燃煤發電效率每年都能減排二氧化碳幾千萬噸。

根據我國的戰略規劃,到2020年,風電、光伏、光熱、生物 質

3 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減排佔總減排量的12%左右,而提高燃煤發電效率能實現15%的減排。

目前提高燃煤發電率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參數。如亞臨界的發電效率在38%左右,而我國目前的超臨界能達到44%。在歐洲,最先進的技術能把發電效率提高到50%。倪維斗表示,經過科學研究把溫度和壓力再提高,優化運行,中國的燃煤發電率還有潛力可挖。

最近幾年我國實行“上大壓小”的政策,2009年全國平均煤耗達到342克標準煤/度電,已經低于美國350克/度電的標準。而華能、大唐等大型企業甚至已經降低到320多克/度電。根據有關規劃,2020年我國的平均燃煤單位能耗計劃降低到320克/度電。

(二)多聯產技術綜合應用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加上多聯產,被認為是目前最具發展前景的清潔煤技術,它在燃燒前先去除煙氣中的污染物,常規污染少,效率高,有利于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能同時生產甲醇、尿素等化工產品等等。

而煤作為一種多元素的能源,很多專家都認為將其一股腦燒掉相當可惜。把發電和化工結合起來,發展以氣化為基礎的IGCC多聯產,對煤加以綜合利用。

多聯產的原理很簡單,將煤氣化后先通過一個反應器做化工產品,剩下尾氣再去燃燒發電。多聯產相當于把化工和發電兩個過程耦合起來,能量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0%∽15%,同時,化工產品增值量比較大,并且能夠實現調峰。據悉,煤的氣化系統很貴,如果能實現

4 化工和發電相互調整,氣化系統就能始終穩定運行,降低發電成本。

多聯產的概念被很多國內外專家所認可。而對于中國這樣的煤炭大國,其意義尤為特殊。

綜合利用示意圖

5 國際上,美國還只有IGCC和制氫的聯產,真正用煤制化工產品,并且實現IGCC發電的,山東兗礦集團算全球第一個。該裝置是一臺小規模的多聯產示范裝置,以甲醇為主發電為輔——20萬噸甲醇輔以8萬千瓦的發電,已經穩定運行了3年,經濟性和二氧化碳減排效果都很好,目前正在準備發展第二代裝置,進一步提高效率。

碳捕集與封存(CCS)中二氧化碳的捕捉是最昂貴的環節。但在我國,煤化工中已經存在大量容易收集的純二氧化碳,如我國目前甲醇用量1200萬噸,年排放二氧化碳3000萬噸。甲醇是一種重要的化工中間體,將來可以用作燃料,需求量很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還將增加。

我國藥品廣告現狀分析范文第3篇

11級思政專轉本班馮芊芊1120220098

【摘要】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迅速的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不斷地擴大地趨勢。本文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從各方面闡述了產生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并解決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對策。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引言

城鄉關系始終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根本問題。30多年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的很大的提高與改善,整體由溫飽向小康型轉換。由于經濟的快速的發展,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也成為了人們的關注的焦點。同時我們看到了,在社會收入分配方面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收入差距,特別是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人們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一個無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因此,中共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擺在“五個統籌”之首的位臵,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指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

全面研究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狀況,深刻剖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并且提出關于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對策,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保證了社會地穩定,創建和諧社會,使城市和農村之間人們的收入的差距不斷地縮小,以達到共同富裕,都具有很大的現實的意義。

一、 概念的界定

1) 收入

收入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由于劃分角度的不同,收入具有不同的含義。按收入的主體劃分,有宏觀上的國民收入、部門收入、行業收入,中觀上的企業收入和微觀上的個人收入;按收入的形式劃分,有貨幣收入、實物收入;按地域劃分,有城市居民收入和農村居民收入;按收入的來源劃分,有勞動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等。以上由于收入的定義不同、資料來源及收集方法不同,不同途徑下產生的收入數據就會很不一致。

2) 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它是對收入在各主體之間進行分配的各個方面問題的一個總稱,由于涉及到很多與收入分配具體相關的研究對象,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的內容包括功能性收入分配與規模性收入分配,研究的角度可以從宏觀上研究國民經濟總體收入分配,也可以從微觀角度研究某個具體個人或單位的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個綜合性的名詞,它是一個包含許多相似、相近或者相對概念的名詞。只有弄清楚它的真正含義,才能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財富分配是指國民收入的分配,分配的物質對象是一年內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經濟分配。經濟分配主要分配某個特定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社會產品及長期積累的社會財富。收入分配則是在國民收入分配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稅收等政策工具進行收入分配的最終結果,即個人可支配收入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與生

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3) 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是收入分配結果得體現,是收入在經歷了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過程后形成的人們收入之間的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包括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絕對差距是指用貨幣或實物表示的不同群體和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絕對數表示,通過它可以了解不同階層居民的富裕程度差別,在考察貧困程度時較常使用。而相對差距是用收入的相對比或各階層居民收入所占的相對份額表示不同群體或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相對數表示,它在評價收入分配公平與否時具有重要意義。

一、 我國城鄉居民差距的現狀分析

城鄉差距根本地表現為收入差距, 城鄉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反映社會的協調發展程度, 它會進一步影響經濟整體的健康和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狀況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的綜合反映,是影響我國收入差距擴大的關鍵因素。我國收入差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城鄉收入差距,②城鎮居民收入差距,③農村居民收入差距,④地區收入差距。1978 年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改變了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配臵機制和城鄉各自內部的收入分配制度。

隨著經濟的快速的增長,城鄉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的同時,農村與城市之間,農村內部之間的差距也逐步拉大。

②城鄉收入差距過大,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

基尼系數是國際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標。一般來說,低于0.3屬于收入過分均等。高于0.4屬于差距過大。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隨著中國城鄉之間由政治分層逐步轉化為經濟分層,基尼系數尤其從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勢,2001年達到0.459,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進入不安全狀態。

1.收入差距擴大

目前, 反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標分別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改革開放以來,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先縮小后擴大的變化過程, 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4):我國改革開放前,政府的工作重點是重工業,實行農業支持工業策略,工作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城市"由此形成了很高的城鄉收入比;1978年-1984年期間由于我國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農村經濟體制不斷地變化,極大地釋放農村的勞動生產力,農村居民收入迅速地增加,六年期間總共增長165.9%,而城市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完全的展開,從而城市的居民收入在六年間只增長了89.6%。

第二階段(1985~1994): 這一時期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等使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由1985年的2.43倍上升至1994年的2.86倍

第三階段(1995~1997):由于我國于1994年和1996年兩次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大量的農民流入城市,農民的收入也增加,城鄉之間有所縮小,由1995年的2.71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倍。

第四階段(1998~2012)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數由1998年的

2.51倍上升至2009年的3.333倍,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這是政府采取相應的政策,對于抑制 城鄉收入差距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回落,達到3.2284:1。

2011年第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速度更是城鎮居民的2倍。根據報告,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6778元,實際增長12.3%。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比城鎮居民收入高出2.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77:1縮小到2.72:1,為近年來同期最低,并連續三年呈縮小態勢。

中國30年間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波動中呈上升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經歷了一個“由縮小到擴大”的變化過程。

2.社會福利差距 擴大

我國城鄉居民不僅統計收入上存在較大差距, 在收入統計之外, 享受的各種社會福利也存在較大差距。很多社會福利實際上是居民的一種隱性收入。

3.財產差距 擴大

對城鄉居民的財產情況目前尚無準確的統計, 但從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余額來看, 城鄉之間的差距相當大。

4.生活水平差距 擴大(從恩格爾系數來看城鄉居民的差距)

城鄉收入差距的最終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1999 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為6796 元, 而農民人均消費水平只有1927 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是農民人均消費水平的3. 53 倍。事實上, 近十幾年來城鄉消費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擴大。1978年到2011年城鄉收入之間作比較。

5.不同地區之間的城鄉居民之間收入也是有差距

通過不同我國不同地區的城市之間,農村內部的居民的收入情況作對比

二.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和擴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城鄉居民收入的擴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導致城市與農村之間收入的差異。概括起來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兩大類。

1) 歷史原因:產業偏向政策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歷史原因

a) 重點放在重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

b)工農業產品“剪刀差”過大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國內國外種種原因,我國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在這種戰略選擇的安排下, 國家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低價收購農產品, 將農業剩余轉化為工業利潤。

同時我國是個典型的二元結構的國家,由于二元結構的影響,使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不斷地拉大。

2)城鄉分割管理體制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

建國以后, 我國實行了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模式, 使城鄉在勞動就業和社會福利兩方面構筑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壁壘, 不僅傷害了廣大農民的感情, 也限制了農民平等競爭的權利, 表現在:

第一、在勞動就業方面: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將農民限制在土地上, 限制了城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第二, 在社會福利方面: 城鄉居民在享受各種補貼和社會保險費用方面差距十分懸殊。

3)城鄉不同的分配制度促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

我國分配制度的改革旨在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然而, 在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從一開始就直接面向市場, 農民在自主經營的同時, 自擔風險、自負盈虧, 實行的是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 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分配原則。同時, 農民在市場化的條件下, 不但要面臨市場競爭, 還面臨著自然風險, 收入不穩定。

現行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在這種分配體制下,個人收入多少,不僅與自己提供勞動的質量成正比,而且與個人所占生產要素的多少和質量存在密切聯系,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差異對個人收入的影響是巨大的。

4)現行農村財稅體制在客觀上強化了城鄉收入差距

第一, 農民承擔著本應由政府投入的公共產品開支。

一是農村公共產品的投資由農民承擔。

二是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經費由農民自己承擔。義務教育作為基礎性教育, 具備公共產品的

性質, 應由國家來承擔。

三是鄉鎮政府的經費完全來源于農民。鄉鎮政府作為一級政府部門, 其經費不是來源于國家稅收, 而是來源于農民, 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第二, 農民承擔著與收入不相稱的高額稅費

一是, 農民的稅費遠高于城市居民。

二是農村的稅收基本上實行“人頭稅” , 即不考慮納稅者年齡大小、承包田地的多少和收入的高低, 都得交大致相同的稅費

三是農村沒有對貧困人口實行稅費減免政策

5)農村的人們自身的原因

四、解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對策

1.深化農村改革,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消除價格“剪刀差”

2. 改革現行戶籍制度, 允許城鄉居民自由遷徙, 消除農民進城務工的政策性障礙;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 消除農民低素質障礙,, 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

一是取消限制農民進入城鎮務工的各種地方性規定,

二是認真清理對進城務工農民的各種不合理收費, 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進城務工農民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數量;

三是在工資水平方面保證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堅決杜絕對農民工的工資歧視和工資克扣現象。

3. 改革農村財稅體制, 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第一, 國家應改變其在農村公共物品提供上長期缺位的局面, 擔負起農村公共物品投資主體的角色

一是國家要加大對農村公共物品的投資。

二是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

第二, 改革不合理的稅收體制, 減免農業稅收。

一是改革“ 人頭稅”, 使所征稅額與納稅者的能力、收入和承包田地多少相聯系。 二是取消農業特產稅,

三是減免農業稅費,減輕農民的負擔

四是對農村特困人口實行稅費減免, 幫助這部分人口脫貧。

4.建立和完善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

二元的社會結構必然帶來二元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由于社會保障及福利制度直接與城市戶口聯系,所以要加強對農村戶籍的管理,不受限制。

5加強政府的管理的制度

五.結束語

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的要求,也是我國現階段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目標。城鄉居民之間收入也會影響到這一目標的實現,要縮小這之間的差距,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不要受到城鄉二元機制的限制,為農民提供均等的就業機會和教育機會,能夠使農村的孩子走出農村,到城市來發展,政府加強和促進農民的財政的支持力度,和諧發展,與城市同步的發展,增強農民的自身的能力。這樣以來,可以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差距。

參考文獻:

1.《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實證研究》白貴 張靜偉

2.《城鄉差距擴大的表現_原因與政策調整》 郭瑋

3.《淺論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和對策》 李華

4.《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的制度成因探析》彭嵐

5.《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與對策》鄭書耀

6.《現階段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研究》韓丹

7.《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現狀、原因及對策》王昊

8.1978-2010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9. 2011年我國按收入等級分城鎮居民家庭基本情況 (《中國統計年鑒2012》之表10-7)

10.我國居民人均收入的季度數據(單位,人民幣元)

11.1978-2011年中國經濟統計數據

12.《告顯示中國城鄉收入差達到3.23倍 》出自《法制晚報》

13.農村居民人均收入

14.城鎮居民人均收入

15.中國歷年GDP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 1978年—2010年中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爾系數

17.2011年我國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城鎮居民家庭基本情況(《中國統計年鑒2012》之表10-6)

我國藥品廣告現狀分析范文第4篇

我國服裝行業發展趨勢:

(1)產業轉型加劇

服裝行業作為傳統產業,近年來淘汰率明顯上升,企業數量增長時代已經基本結束。服裝市場升級對產品供給數量的要求大大降低,大多數企業已經從產品營銷轉向商品營銷,個別企業已經走向文化營銷,即強調產品的形象,品牌口碑和附加值。眾多品牌服裝企業在一線城市、省會和重點城市開設了專賣店、商場專柜,占據穩定的市場,但仍需加大投資力度,進行渠道的縱深延伸。

(2)國內市場成為企業發展重點,競爭加劇

受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運輸成本、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服裝出口數量增速明顯放緩。據海關統計:2007年服裝、梭織服裝、針織服裝出口數量增幅分別較2006年同期回落了約9.74%、8.49%和10.65%,出口交貨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2007年比重下降至41.33%,5年內下降了10%,內需增長已經超越了外貿增長速度,國內需求成為拉動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2008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幅較2007年下降10.7%。由于國際消費市場需求低迷,2008年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受阻,上半年的個別月份甚至出現負增長。全行業約2/3的企業一度出現虧損或處于虧損邊緣,資金緊張、產品積壓等問題較為嚴重。2009年1-6月紡織品服裝出口仍呈現下降趨勢,同比下降10.88%。

2007年我國服裝內銷市場活躍。2007年我國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銷售繼續保持較高幅度增長,銷售額較2006年增加了23.26%。服裝零售的總量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同比增長率繼續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平均增長率,說明紡織品服裝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是穩步增長的。2008年紡織服裝外銷市場需求變臉,內銷市場平穩走強。我國2008年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服裝類產品同比增長25.9%。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1-8月,國內紡織零售額累計298.6億元,同比增長11.09%;服裝零售額累計1,999億元,同比增長21.28%。除2月外其余月份的零售都保持了正增長且逐月擴大。8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的服裝零售額同比增長23.96%,創下了2008年10月來的最高增速。來自全國規模以上零售企業服裝類商品的零售數據表明,5月份以后,服裝零售額增速達到25%以上,特別是10月份以后是服裝業的傳統旺季,服裝內銷增速繼續攀高。

(3)品牌和市場細分時代到來

伴隨著新一輪國內服裝市場重新“洗牌”,品牌和市場細分已不僅僅局限于品種、檔次、區域的細分,更表現在以產品風格和消費群體的深度細分,深度細分的競爭焦點是文化、創新和研發,市場細分不僅僅為品牌生存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也為企業的多品牌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國際品牌加入競爭隊伍,市場細分也成為民族品牌生存發展的迫切需求。

(4)加工企業與經銷商進一步分化

近年來,中國服裝企業紛紛實施了“耐克”的“輕資產運營模式”,即借力于廣闊的產業資源,將產品制造業務外包,達到多方共贏的目的。該模式既可使品牌在短期內實現銷售收入的高增長,迅速擴張市場份額,同時又可降低企業的庫存和負債率,使企業能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環節,該模式加速了專業加工企業與經銷商的分化,促成了“職業經銷商”的誕生和成長。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專業加工隊伍,經銷商隊伍也在迅速發展壯大。

(5)服裝品牌商業發展活躍,國內外品牌商業競爭全面展開

服裝品牌是整個服裝行業的風向標,也是服裝商業金字塔的塔尖。服裝品牌的商業表現,往往帶動整個行業的商業潮流;服裝品牌的高商業價值,給具有自主品牌的服裝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通常服裝加工環節,只能獲得服裝品牌10%~20%的商業價值;商業渠道運營,能夠獲得服裝品牌的30%~40%的商業價值;而品牌運營,則可擁有40%~50%的商業價值。中國的服裝品牌多以生產制造為主,少數基于商業流通起家的服裝企業,給中國商業資本帶來了新氣象。目前國外一線品牌已進入中國,國際

二、三線商業品牌通過開設大型自有品牌專賣店的模式搶占市場,國內外品牌的競爭全面展開。

(6)產業供應鏈發展趨勢更加成熟

我國藥品廣告現狀分析范文第5篇

服務貿易作為一種20世紀興起的新興貿易類型,在國際對外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對國際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服務貿易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分析我國服務貿易及其結構的現狀,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與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服務貿易規模發展概況

(一)整體規模不斷擴大,但增速不穩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迅猛,1982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45億美元,到2016年規模已達到6575億美元,是1982年服務貿易規模的146倍。由圖1-1可以看出,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外,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整體呈上升趨勢,規模不斷擴大,到2015年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服務貿易進出口國。從增長速度來看,我國服務貿易增速不穩定,波動頻繁;整體來看,在經歷了高增長后,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率趨于平緩。

(二)逆差規模進一步擴大

1995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為9億美元,此后逆差程度逐漸加深。2016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2093億美元,進口額為4492億美元,進出口逆差達到2409億美元。這說明我國服務貿易規模雖然發展迅猛,但對外依存度過高。而長期的服務逆差,說明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競爭力低下的問題,抗風險能力有待加強。

(三)發展勢頭良好

服務貿易作為新興的貿易方式,具有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特點,各國越來越重視服務貿易的發展。盡管我國的貨物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大,但增速卻逐漸放緩。與貨物貿易相比,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提升,據統計,2000年我國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為12.29%,到2015年這一比重已經達到16.04%。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服務貿易由于資金流動性要求低、貿易保護壁壘少等原因,服務業的恢復要比其他行業迅速。因此,服務貿易作為經濟發展多樣化的重要推動力,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發展概況

從貿易結構分析,無論出口還是進口,我國的服務貿易主要以旅行和運輸兩種傳統服務貿易為主,尤其以進口較為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年鑒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服務貿易中運輸和旅行所占比重高達76.07%,且進口的旅行服務貿易比重(58.13%)遠大于出口旅行服務貿易的比重(21.32%),這說明我國對傳統服務貿易的需求巨大。

從發展趨勢來看,近年來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占比由2008年的54.12%下降至2016年的37.55%,而新型服務出口增長較快,保險服務、金融服務、電信計算機和電信服務、專業和管理咨詢服務的占比均顯著增加,專業和管理咨詢服務和電信計算機和電信服務為新興服務出口前兩大行業。進口方面,傳統服務貿易中的旅行呈現小幅增長,新興服務貿易中知識產權使用費和專業和管理咨詢服務占比較大。

總體而言,我國新興服務貿易結構正在逐步優化,但仍然存在發展滯后,規模較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國必須加大對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的投入,不斷優化服務貿易結構,從而帶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 (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

我國藥品廣告現狀分析范文第6篇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蓋,但是淡水資源僅占所有水資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極和格陵蘭的冰層中,其余多為土壤水分或深層地下水,不能被人類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約0.007%的水可被人類直接利用,而中國人均淡水資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資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于工業。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我們要加強保護水資源意識,不要讓最后一滴水成為我們的眼淚!

我國水資源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水資源匱乏, 供需矛盾突出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 81萬億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位, 人均水資源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是世界公認的13個水資源匱乏國家之一, 每年我國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21 世紀, 我國經濟處于高速增長期, 不僅工業用水增長幅度大, 而且城市地區也成為我國新增用水量的主要集中地區。隨著城市的發展, 城市供需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缺水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2、水資源分布不均

在我國, 南方擁有的水資源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81%, 而北方, 僅占19%。專家指出, 由于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 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 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 這就更加加重了我國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這樣的水資源分布格局導致南北方在發展經濟和利用水資源方面不均衡, 進而產生利用和爭奪水資源的矛盾。

3、地下水資源消耗嚴重

我國地下水占國內水資源總量的1 /3, 但近20 年來, 開采的地下水平均以每年25 億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在全國400多個城市中, 地下水的用量在城市用水總量中占30%, 地下水的用量如此巨大, 且其水質也不容樂觀。據國家環保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 在69個城市中,類水質城市不存在,類水質城市僅有10個, 占4. 5%,類水質城市有22個, 占31. 9%。1類水質城市有22個, 占53. 6%, 即1 /2 以下的地下水污染嚴重。地下水資源的過度耗用及質量過低不僅造成水資源匱乏, 還導致地表塌陷, 增加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可能性, 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4、水資源污染嚴重, 用水效率低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 工業、農業廢水和社會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大, 年排放污水800 多億立方米,城鎮日排污水約為1. 37億立方米, 水資源污染嚴重,污水的處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 污水處理效率僅為6% 。

2006年, 七大水系中,用水效率方面, 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全國平均只有0. 43, 城市供水未入戶前就有1 /3漏損,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55%左右。從我

國水資源的現狀可知, 我國人均水資源貧乏,水資源處于全面告急狀態中。因此, 保護水資源是我國的一項艱巨的任務。盡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我國對水資源保護意識逐步增強, 分別就在一些國家立法和地方法規方面增加了對水資源的保護條款, 但力度不夠, 保護水資源還有許多工作要開展。4. 5%,類水質城市有22個, 占31. 9%。

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戰略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水資源問題。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水利部黨組在總結歷史治水經驗,深入分析客觀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新治水思路。為緩解我國21世紀初期水資源供需壓力,應把水的問題放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進行統籌考慮,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認真研究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合理配置水資源,慎重論證重大水資源工程的布局,建立防洪減災安全保障體系、水資源供給與高效利用的保障體系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水利保障體系,實現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環境安全。

1、人與洪水協調共處,建立完善的防洪減災安全保障體系

要確保重要城市和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保證長江、黃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特大城市能夠防御百年以上洪水。要繼續建設一批防洪控制性樞紐,初步完成重點蓄滯洪區的安全建設,抓緊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基本消除隱患。在全國建立防洪保險、救災及災后重建機制。建立現代化的防洪減災信息技術體系和防汛搶險專業隊伍。

2、開源節流并舉,建立可靠的水資源供給與高效利用保障體系

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水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布局與經濟結構,有限滿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態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億m3,基本解決華北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和重要城市的水資源供需矛盾,解決現有24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飲水困難,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地區的生態環境用水狀況得到初步改善。在積極開源的同時,大力推行節約用水。要把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在保證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通過采取各種節水措施,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使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加強對城市工業和生活的節水管理,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0%,工業萬元產值取用水量下降到35m3以下,初步建設一個節水型社會。

3、加緊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期工作,“十五”期間盡早開工建設。

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地區缺水矛盾,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工程。

南水北調東、中、西三條線路將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聯接,形成“四橫三縱”的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達到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目標。三條調水線路年調水總量約380億~480億m3,可基本改變我國黃淮海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狀況。

水利部專門成立了由部長掛帥的南水北調領導小組,組建了南水北調管理

局。有關省(市)和流域機構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班子,抓緊開展前期工作。本著“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朱總理提出的“三先三后”(即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科學確定調水量、對工程配套、籌資方案、建設管理體制、水價政策、運營模式等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論證,以求取得最大的綜合效益。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南水北調城市水資源規劃》、《東線工程治污規劃》、《南水北調工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南水北調節水規劃要點》、《海河流域水資源規劃》,完成了東、中、西線規劃的修訂,正在抓緊水資源合理配置專題研究和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布局的編制工作。

4、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建立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水利保障體系

協調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采取措施切實保證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強水資源保護,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綜合治理,為廣大人民提供優美的水環境。

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質要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江河湖庫水質狀況惡化的趨勢要得到初步遏制。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和重點河湖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控制。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萬km2,其中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上游重點地區分別治理20萬km2和13萬km2,建立一批預防和監督區,劃定一批重點預防保護區,控制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保護水資源的對策

鑒于對我國水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我國水資源保護現狀, 本文對水資源的保護采取以下對策。

1、加強立法, 完善法律法規

目前, 我國對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相對較多, 但關于中水回用方面的法律法規現還未作規定, 如果能使工業企業的中水做到回用, 節約的水資源則是相當可觀的。因此, 國家應通過強制性的法律法規來對中水回用加以約束, 具體應包括: 新建項目凡是能夠使用中水的應同步規劃、審批、設計和施工工, 節水部門在核定用水指標時, 應扣除可用中水的替代水量, 以保證水工程的推廣。已建中水設施的單位要確保其正常運行; 要對中水出水水質的監測定期化、制度化; 要求城市草地樹木澆灌汽車沖洗等只允許使用中水等。此外, 政府還應對中水回用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如對自籌資金建設中水設施的企業, 可優先提供一定的環保項目貸款, 減免重水生產企業的增值稅、所得稅等。

2、統籌規劃南北水資源

我國水資源呈現南多北少的格局。因此, 要使水資源平衡, 就要統籌規劃, 綜合利用, 采用地表水與地下水進行跨流域的南水北調, 從而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減少南方的水害和長江的入海量, 改善北方的生態環境。

3、加強水資源的污染防治

污染是影響水資源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防止水資源污染是保護水資源的關鍵。要防止水資源污染首先要做到控制污染源, 做到 治污為本隨著工業化和人口的迅猛發展, 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廢水、農藥、生活污水以及

各種固廢棄物, 其中工業廢水是最為嚴重的危害。近年來, 隨著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視, 不斷強化對環境的綜合治理, 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部分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因此, 加強水資源的污染防治是保護水源水質、改善環境的必然要求。

4、合理開采地下水資源

地下水的開采, 應保持開采和補給平衡。對地下水的開采要做到: 優化開采布局, 劃分可采區和禁采區, 嚴格控制允許開采量; 建立計算機管理模型, 重視地下水的人工補給;利用雨季的雨水、江河湖泊水、地表水和經過處理的廢水作為補給源; 加強對地下水的資源統一配置、合理利用的科研工作。

5、建立合理的用水經濟獎懲體系 我國多年來在水資源的管理上重開源、輕節流, 工業及居民生活用水的水價格相對較低, 使得公眾對水資源浪費嚴重, 節水意識不強。因此,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合理的用水經濟獎懲體系, 如對城市生活用水,按每戶人口數制定每月標準用水量, 超量用水時, 超過用水的那部分應實行加價收費, 用水量未達到用水標準時, 不足用水的那部分實行獎勵; 對農田灌溉用水,采取國家、地方和個人三方投資的形式建滴灌和噴灌系統, 并制定每畝用水標準和獎罰制度等。

結語

我國水資源短缺且污染嚴重, 嚴重影響了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除應當加大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外, 還應針對我國水資源現狀采取其它的措施加以保護水資源, 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2011年12月15日

中國地理課程論文

我國水資源現狀及可持續利用分析

上一篇:舞蹈教師個人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違法用地整治實施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