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范文

2023-09-16

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研究與實踐展開中居于學科最新與最先領域,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和發展的前瞻性和趨向性重大理論問題。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內涵基礎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進行回顧,并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新態勢進行探索。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前沿研究; 回顧與發展

縱觀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理論與實踐研究動態,涉及學科建設與學科發展、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問題研究等幾大根本性問題,這些前沿問題的研究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形態的未來發展,對思想政治前沿問題進行回顧和展望具有重要意義。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問題進行研究時,基于從要知、已知、未知三個邏輯層面進行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已知哪些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發展趨勢是什么?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內涵闡釋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問題,概念的明晰非常重要,必先知曉前沿內涵是什么,才能進一步探究前沿的理論與實踐形態。

1.前沿題解

與前沿相關性較強的詞有熱點、難點等,熱點是研究中的焦點,難點是研究中遇到的困難之處。前沿是熱點的前奏和基礎,但熱點問題并不一定是前沿,二者是充分非必要條件關系。難點是研究中的阻礙、難以推進之處,前沿問題可能是研究的難點之處,難點也可能是前沿問題。從發展變化性角度來分析,與前沿相關性較強的詞有發展、變遷、整合、轉型、進化、革命、超前、先導、超越等反應變化態勢的詞,可以說前沿的推動是由發展、變遷、整合、轉型、進化、革命等推動前進的,具有動態性、發展性、前進性等特征。

2.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內涵理解

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基本內涵,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本質屬性的總和,具體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意識、前沿視域、前沿行為?!盵1]二是以從思想政治工作前沿五個要素:前沿發展、前沿矛盾、前沿規律、前沿結構、前沿環節論述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理論。①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重大問題、焦點和熱點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黨、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制約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創造性回答的帶有普遍性、關鍵性、集中性的迫切問題?!盵2]四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是思想政治工作向前發展中所呈現出來的走向、所顯現出來的運動狀態的形勢及其顯現出來的趨向走勢”[3]

上述四種觀點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前沿性,對前沿本體內涵有所闡釋,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呈現出新向勢、新問題、重要性的表征,但并未揭示其內涵本質。借鑒上述前沿理解的合理內核,筆者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中出現的居于學科最新與最先領域,具有發展的前瞻性、趨向性、爭議性、迫切性、復雜性屬性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學創新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梢詮囊韵聨追矫孢M行理解:一是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的前瞻性,是理論研究者在“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意境中承擔“早行人”的角色,是超越于熱點和難點問題的理論前瞻性問題;二是強調前沿研究的爭議性,只有在爭議之中才能引起關注,才能有“否定之否定”的發展,才能具有發展性;三是強調趨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向勢,是處在學科的前沿趨向性的理論問題;四是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中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和創新的重大復雜問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回顧

綜觀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存在著許多影響和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前沿問題,學者們展開了大量研究與實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

(1)學科定位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之間的關系存在三種有代表性的爭議觀點:“重合論”、“主從論”、“滲透論”。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學科定位不明確、學科邊界模糊、學術研究水平不高、對學科的功能和作用認識偏差問題。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歸屬和學科定位,這是新時期第一次鮮明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之間應有的依托和支撐關系。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指導思想,同時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中存在的“一”與“多”的關系問題,[4]“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研究”[5]。

(2)學科層次學科理論體系包括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發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6],學位點建設要按本(專)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三個層次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學位點重點抓學科基本知識與基礎理論的研究與教育,碩士學位點是重點進行專門知識與專業理論研究與教育;博士學位點要重點開展前沿理論基礎和前沿知識研究與創新。

(3)學科體系學科體系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六個二級學科同屬于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之下;在學科研究范圍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史與實踐史的研究,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的研究,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及其創新與發展的研究”[7];在課程體系方面,“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系統大體包括理念、課程、制度、設施、環境、主體、活動等要素,由這些要素組成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系統整體”[8];在學科范式方面,以“現實問題研究為核心基點,以‘論’(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史’(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發展研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為主要支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轉換。[9]

2.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研究

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不斷被反復檢視、傳承創新發展。

(1)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發展中不斷與時俱進,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也在不斷發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借鑒吸收其他學科如政治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合理理論知識增強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

(2)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發展標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教科書的編寫和不斷重新修訂,出現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經典理論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等。在理論形態上分為“原始形態、前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形態、系統化形態、一般化形態、學科群體化形態等五種形態”[10];在范式上“包括目前占主導地位的經典教育學范式(以陸慶壬、張耀燦等的論著或教材為代表)、思想政治工作學范式(以張蔚萍等為代表)、軍隊政治工作學范式,以及以學科交叉為取向的交叉學科范式(具有代表的有以陳秉公為代表的人格學中心范式、以孫其昂為代表的社會大系統論范式)和及海龍的場際空間論范式、余仰濤的思想關系學范式,還有尚未完全成型的文化學范式、行科學范式等”[11];在專題研究上,從“范疇建構、價值追問、結構優化、功能發揮、過程分析、機制轉換、活動研究、主體間性、文化環境、社會規化、評估探討”;“實踐論、需要論、人學論、價值論、溝通機制、正義觀教育、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發展”;“從思想政治教育結果、過程和要素有效性研究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實現規律的基礎”③等專題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多層次探討。在現代轉型方面,包含“思維轉型、主題轉型、目標轉型、內容轉型、載體轉型和方法轉型等”;[12]在基本理論要素系統研究上,“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價值、結構、環境、方法、載體、評估等”[13]取得了大量成果。

3.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科,而且還是一門應用性社會科學,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研究經歷了從經驗層面向理論層面的漸次躍遷提升過程。主要集中在一系列關于高校、軍隊、企業、農村、網絡、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論文及相關著作中,如人大復印資料幾乎每期都有轉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等相關文章。學界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與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系逐漸展開了研究。

4.研究方法研究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從基本概念、研究對象、功能特點、歷史發展等方面,采用系統論方法建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方法、實施方法和調節評估方法為主體的方法論體系。劉新庚教授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在對繼承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方法理論基礎上,系統闡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方法、決策方法、基本方法、特殊方法、網絡方法、調控方法、評估方法、方法藝術和方法體系創新等問題。此外在分支學科方法論方面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學》等分支學科形成與發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新態勢

根據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內涵的發展前瞻性、趨向性、爭議性、迫切性、復雜性屬性的理解,以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發展、矛盾、規律、結構、環節等理論結構為基礎,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實踐發展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發展在以下五個方面處于前沿發展新態勢。

1.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新態勢

(1)學科分化與整合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分支學科的產生和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形成學科整合,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一、二級學科及分支學科的關系問題,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重大問題。在分支學科發展方面要發展“主旋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與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有關的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研究,婚戀道德、婚戀規范研究,事業理想、職業選擇研究以及現代人際交往研究”[14]。如何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一、二級學科關系、如何處理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學科關系、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學科整體化等問題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前沿問題,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迫切性問題。此外,學習學、成功學、創造學等結合實際進行本土化路徑也值得研究。

(2)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發展與科學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與科學發展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前途。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前提,科學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前進方向。從基本原理角度,思想政治教育范疇論、本質論、價值論、結構論、主體論、接受論、過程論、載體論、方法論、環境論、管理論等需要完善;從教育對象角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軍隊思想政治教育、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社區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需要不斷拓展提升。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科學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數量擴大、領域拓展和結構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3)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二級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如何借鑒人文社會科學成熟的學科建設經驗,如何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既注重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科學依據和核心內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與規律,大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身獨立建設的豐富和發展等問題,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的迫切問題。

(4)思想政治教育多學科研究與發展如何借鑒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形成一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概念和理論體系的分支學科,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學科發展的前沿問題,如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等,這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豐富與發展。

2.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研究新態勢

(1)正確處理理論基礎與基本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為主,以多學科理論為輔,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在不斷與時俱進,如何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具體指導,如何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科基本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體系中的原理部分。研究對象如何進一步科學規定,概念范疇如何進一步科學抽象,基本原理如何進一步科學完善等,都是基本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如理論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論中的元概念、范疇、價值、理念、環境等進行重新審視,這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結構的不斷拓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中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經驗問題研究多理性分析研究少,理論分析多而實證研究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收集、預測、決策、實施、評價方法等方法途徑也需要不斷發展創新。如何系統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特有方法和一般方法,如何操作運用和優化,如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有效性的前沿問題。

(3)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轉化為實踐成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從理論研究到轉化為應用性實踐成果,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增加對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感、歸屬感等,是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如何提高高校、軍隊、農村、網絡、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科學性和自覺性問題,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4)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要素各自構成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思想政治教育運動是系統及系統之間的系統運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化、學科體系化、層次體系化、結構體系化、內容體系化、方法體系化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的重要表征,如何運用系統論思維作為方法論和認識工具,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系統分析,用系統思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理論和實踐系統建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理論的一個新問題。

3.思想政治教育實證研究新態勢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證研究缺乏,脫離于生活世界和現實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僅要有哲學的追問和現實生活世界反思來檢驗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和科學性,還要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性問題。如信息化時代“智慧地球”的廣泛發展,網絡事件頻發的社會格局中,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網絡新媒體,占領網絡思想政治陣地,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對全球變暖、生態惡化等危及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何打破原有價值局限,重視生態價值;關注社會重大理論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化問題;青少年、大學生、研究生、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教育、活動教育等問題研究;根據社會、自然風險與危機頻發的新情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風險預測、預防以及危機干預理論與方法等,這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前沿應對社會挑戰的現實需要。

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新動態

(1)思想政治教育人學范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活動的實踐共同體,而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尚未把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人的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局限于抽象的主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割裂開來,沒有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拒斥和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學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和人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人為本,如何從需要論、利益論、主體間性轉向、人的實踐性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發展、人的精神生活發展、虛擬社會人的發展等新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前沿問題。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超越、對西方文化批判與吸收、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如何在多元文化社會環境中利用豐富的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網絡文化、大眾文化等建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學,如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是一個研究熱點問題。

5.思想政治教育現代轉型與創新研究

現代化帶來了一個不斷變遷的社會,由于技術、競爭、政治、經濟、全球化等因素影響,人們生活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如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如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轉型來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如何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和國際化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前沿課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立足于理論與實踐進行“完善性創新、集成性創新、原創性創新”[15];如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基礎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生活化教育;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課題與新思路的研究中,推動不同領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如何深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研究、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研究,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沿問題中的熱點問題。

注釋

①參見余仰濤,李珂:《論“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發展”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陸巖,張俊華:《論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發展內在矛盾運動的驅動力》,《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黃治國,余仰濤:《論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發展的基本規律》,《江漢論壇》,2009(3);黃治國,余仰濤:《論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結構》,《人大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5);黃治國,余仰濤:《論思想政治工作前沿運行環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②一是“重合論”,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完全一致,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完全等同于、或者完全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二是“主從論”,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一個方面,甚至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六個二級學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的局部任務。三是“滲透論”,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參見袁銀傳:《近年來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趨勢述評》,《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年第3期第16-20頁。

③參見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王學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參考文獻

[1]王志軍,余仰濤.論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基本內涵[J].江漢論壇,2008(4):64-67.

[2]王學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8.

[3]黃治國,余仰濤.論思想政治工作前沿運行環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18.

[4]寇清杰.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中的“一”與“多”[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50.

[5]顧鈺民.關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2):48-50.

[6]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

[7]沈壯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6(6):34.

[8]孫其昂.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7(3):63-67.

[9]沈壯海.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與新形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2):40-46.

[10]余仰濤,上官莉娜.論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形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2(19):28-30.

[11]戴銳.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中國氣派”之路[J].思想理論教育,2009(13):56.

[12]孫其昂.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轉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7(8):5-9.

[13]劉建軍,馬瑞萍.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述要[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1):5l-57.

[14]鄭永廷,胡梅花.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創立與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28-30.

[15]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新趨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3):45.

[責任編輯:張俊華]

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學科視野偏窄、思維方式單一等瓶頸問題妨礙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進一步的發展。拓展交叉學科的視野,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得到寬厚的學科資源的供給、滋養和促進,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路徑建構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有利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視角和研究范式,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由解構到建構的新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交叉學科視野;建構

自20世紀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首次作為一門學科建設以降,在近三十年的發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科學定位、基本理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等基礎性建設方面成績顯著,發展比較迅速。然而,作為新興的年輕學科,學科視野偏窄、思維方式單一等瓶頸問題妨礙著其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發展乏力,既是表征,也是問題產生的原因。拓寬交叉學科的視野,拓深交叉學科的研究和建構,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成熟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學科交叉與交叉學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不同意義

學科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水平和知識增長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學科交叉,即是通過“學科際”或“跨學科”的研究活動,促成不同學科科學思想的交融、思維方式的綜合和系統創新思維的形成,在學科交叉的基礎上,構建專門的系統知識和理論體系,就形成了所謂的交叉學科。據統計,在近萬個獨立學科中,一半左右屬于交叉學科。交叉學科之所以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和巨大的潛力,可以從認識論的角度探尋其根源。

首先,事物之間存在著的普遍聯系的本質特性使得不同學科之間的集合和交融成為必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各種事物之間原本就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人類對于自然界和社會的認識所形成的科學知識體系也就具有整體化的特征。如物理學家、量子論的創始人M·普朗克所揭示的,科學是內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門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隨著人類認識視野的擴大、認識能力的提高和認識手段的更新,這種人為造成的分離必然會消失。馬克思早已指出:“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p>

其次,學科交叉所形成的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有利于有效地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面對復雜、多樣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僅靠任何一門單一學科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需要從多個視角,利用多元的知識,采取交叉思維的方式,進行跨學科研究,才能形成科學全面的認識并解決問題。這是因為,在各學科的交叉點上,常常能夠產生新的科學研究發現,獲得突破性的重大創新成果。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論述“電化學”時提出,恰恰就在學科之間的接觸點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恩格斯的這一科學觀點為科學發展的實踐所證實。以近百年的諾貝爾獎為例,交叉學科獲獎占獲獎總數的41.02%。尤其是20世紀最后25年,交叉學科獲獎的比例達47.4%。

再則,交叉學科的建構促進學科的創新發展。一方面,通過多領域、多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學科,形成了新的學科生長點,其本身就是一種新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這也促使原單一學科突破某些局限,啟發并活躍研究者的思維和跨越學術邊界的理念,拓寬了研究的視野,有利于促進原單一學科的創新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綜合性特征明顯的二級學科,其學科發展亟需學科交叉認識及其研究資源的滋養。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身體系資源尚比較匱乏、獨立學科體系建構不足的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乃至自然學科的交叉、滲透,相互汲取、豐富和創造新的思想和學術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其他學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嵌入和滲透,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交叉學科”與“學科交叉”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意義是有所不同的。學科交叉,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僅在于解決某個或某些實際問題和課題,因而其中兩個或多個學科之間發生的相互接觸與交涉是局部的、單面的、暫時的;隨著即時性問題的解決和課題的完成,其相互聯系的紐帶也就斷裂了。而交叉學科則完全不同,由于其已然形成了新的系統性、綜合性的知識體系,作為一門相對完整的獨立學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作用和影響力是持久的、恒定的、系統的和有寬度的。從學科際的相互影響的角度,交叉學科對于學科建設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遠甚于即時性的、局部性的學科交叉。因此,在學科交叉基礎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意義更加深遠。

二、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建設:解決學科發展困境的現實訴求

判斷一門學科的成熟性,有兩個最基本的參數:一是其學科獨特的相對統一并得到廣泛認同的范疇體系、理論體系和完整的學科體系的建構程度;二是該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對于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及其指導解決實際問題的張力。自1984年我國正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的建設,經歷了從初創到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雖然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較為迅速的學科成長,但是用比較成熟的獨立學科的標準客觀地進行評估,其整體發展仍然處于成長期。

從第一項參數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在學科范疇體系建設方面,近年來雖有一些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作了專門的研究①,對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特性、作用、分類等分別作了比較深入的分析,但總體上看,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范疇研究仍是比較薄弱的,缺乏不同觀點的討論和交鋒,沒有形成為學界普遍認同的學科范疇體系。在學科理論體系建設方面,從起初的側重于專業教材的編寫,到后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探討,其基本的理論觀點、理論內涵、理論框架逐步得到闡發和建構,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領域形成了聚焦效應。但問題在于,聚焦而不聚合,在有關學科體系中重大基本問題的重要理論觀點上尚缺乏共識。例如,對學科研究對象的認識,即存在“一個規律論”、“兩個規律論”和“三個規律論”。由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涵產生了多樣化的理解和闡釋,莫衷一是。還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的構建問題上也存在不同看法。設若在學科體系或某些理論問題上,由于研究者各自的分析角度和側重點不同,產生一些不同的具體看法和理論觀點,這本來不足為奇。問題的關鍵在于,對于學科根本性問題上的重要認識存在差異,以及重要領域的研究和建設程度嚴重不足,對于一個學科而言卻是要害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勾連的重要科際關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領域的根本問題上,實際存在著缺乏共識或者研究、建設程度不夠的問題,這就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整體發展。

從第二項參數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總體上屬于應用性學科,檢驗其科學性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其范疇體系和理論體系對于現實問題是否具有較強的解釋力,換句話說,正確運用其理論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能否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工作成效。嚴謹地講,可能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成效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體制、機制、內容、渠道、方法、隊伍素質、環境等,這些方面的因素固然與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的領導、管理、操作的水平和質量直接有關,但又無一不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程度有關。思想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沒有強大的理論支撐,就很難有良好的實踐發展前景。目前的現實狀況卻是,無論在學科領域還是在社會生活中的話語權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學都呈現出式微態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建設的成熟度不夠,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體系建構的廣度和厚度不夠,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及其理論體系本身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指導功能和影響作用未能持續和充分延展,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以此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本身的發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公共性認同的缺失已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二級學科的獨立地位得到確認,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實際地位和影響力卻遭遇危機。

對這兩項參數考量的結果,既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現實水平之局限,同時也顯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面臨的實際困境之窘迫。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現實發展困境產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和研究視野偏于狹窄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應用性學科特性,使它與生俱來地擁有綜合性的學科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直接相關的單一學科有哲學、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門學科,這些學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影響在現存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體系中可窺其一斑。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內容體系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的闡述,即主要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的本質的學說”、“物質與精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懊苓\動規律”、“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等理論;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對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等規律的研究,則是運用了心理學中關于知、情、意、行的發生、變化及其相互聯系、滲透、制約、促進、辯證發展的規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需要理論、激勵機制理論等,是對于行為科學理論的部分吸收和借鑒;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管理的理論,是對系統論和管理學理論的吸收和運用;還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成果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體與客體關系問題,實際上是對哲學中的主體、客體這一基本范疇的引入和轉換。

盡管初建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體系中的內容已經呈現吸取其他學科的知識理論的成果,然而,學科交叉的影響還不夠充分和深透,學科領域的寬度也比較局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學與已被部分借鑒的鄰近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單一學科交融的交叉學科沒有得到很好地發育和成長。雖然在部分交叉學科領域已產生一些成果,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等,但總體上發展程度不高,其中教材性質的成果居多,深入研究的著述不夠。諸如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學(行政學)、思想政治教育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學、思想政治教育美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則更少人涉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學與相關學科的科際關系沒有得到深入研究,這些學科的知識理論資源能在多大程度上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借鑒和利用,其方式是什么,邊界和限度是什么等,都不甚明了。這就使學科交叉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推動和影響或者沒有充分展現,或者顯得生搬硬套、“消化不良”,也往往容易引起較多爭議。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尚不夠重視的人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等領域,以及隨著新的社會現象出現應運而生的新興學科領域(如現代傳媒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之交融的步伐則更為緩慢,相關專門研究則少之又少,甚至出現空白點。此外,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具有特殊的借鑒意義,諸如政治社會學、政治心理學、文化社會學、知識社會學、哲學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社會語言學、教育統計學等交叉學科本身所能供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吸收和借鑒的知識理論營養、研究方法及實務方法實際上是不可低估的,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對這些學科領域的研究和關注則更加不夠,可謂束之高閣、少人問津。

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建設的滯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這門年輕的學科因缺乏寬厚的學科資源的供給、滋養和促進,其原本比較單薄的學科體系得不到不斷地充實和改善,以致在歷經前二三十年的初步構建之后,學科發展顯得有些“空間狹小”、后勁不足,似乎進入一個相對停滯的敏感地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要擺脫困境、走向成熟,一個重要的出路是——重視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建設力度。

但凡新學科的發展,都需要經過初創一分化一整合的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當學科獨立的體系初步創立后,需要進行“分化”研究的過程,即分化出專門的分支學科,分門別類地細化研究。在分化研究的基礎上,學科需要突破自身的邊界,與其他學科領域進行交叉、相互滲透,創造性地形成新型的交叉學科,此乃學科整合發展的新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也需要這樣的成長過程。在歷經體系初創及一定程度的分化發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亟須與其他相關學科交叉、滲透,充分吸取其他學科的知識、理論、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養分”,根據相互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進行集合、交融和再創造,產生系統性、創新性的重大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和交叉學科群。交叉學科的充分發育,將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斷獲得新的“給養”,突破學科研究的“瓶頸”,并由此擺脫學科發展及實踐發展的現實困境。

三、建構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重在方法論上的意義

更進一步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獨立研究發展,對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成熟之所以具有特殊重要的價值,除了理論和知識體系上的借鑒作用外,其最重要的貢獻應該是方法論意義上的。

其一,有助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視角和研究范式。交叉學科的學術視角是比較特殊的,它不是單純居于兩門或多門學科中的任何一門學科領域的視角,而是居于學科相交的邊緣地帶上,部分交叉學科由此被形象地稱為“邊緣學科”。其實,在解釋或解決學術領域或實踐領域的某些特殊問題時,交叉學科的作用不是“邊緣化”,而是“中心化”,因為這個特殊視角的存在恰恰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學與哲學交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哲學,選擇的是將哲學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種新的研究視角,旨在著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如: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及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學中重要概念范疇的內涵界定等。這些問題認識清楚了,思想政治教育學中的許多重要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比較容易獲得共識。交叉學科的建構,使學科交叉的支點和邊界得以明晰化,相關重要問題得到專門的歸類研究,既避免了生搬硬套的尷尬,又能使學科資源得到科學的借鑒和整合。另則,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的話語方式及論證方式工于理論探究性、邏輯思辨性,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常用的經驗描述性、實證論證性的傳統范式是一種超越和補充,由此也充實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范式??傊?,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科際整合,使哲學學科資源能夠在內洽的基礎上充分地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吸收利用。

又如,本身就是交叉學科的政治社會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應該是關聯度較緊密的學科,政治社會學關于社會與政治互動關系以及政治過程的社會影響因素的研究,對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角也具有很好的借鑒性。例如,政治社會學中一個新興的概念——“政治社會化”,意指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在政治文化的潛移默化和國家、社會有意施加的政治影響下,通過政治交往和學習,形成政治觀念和信仰、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傾向,培養政治生活能力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到,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的和特性是相交的,交匯點在于政治的教育。但是,在分析視角和分析框架上,兩者又有不同。政治社會化比較強調政治文化及環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一點恰恰是以正面灌輸教育為主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太注重卻很有必要予以關注的方面。因此,設若在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政治社會學交叉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的建構中,引入“政治社會化”的概念并加以深入研究,不僅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概念工具更加豐富化,而且也實際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視角和分析框架,有助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眼界和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踐研究。

其二,有助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發展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其他學科的知識理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滋養,更在于這種知識理論的邏輯背后蘊藏著的獨特的思維方式。融入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遠。

自然科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融合形成的交叉學科,往往會帶來思維方式的創新。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學與生態學結合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學,便可成為這樣的典型例證。這門交叉學科的主旨,不在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這一方面的具體任務和內容,而在于研究和揭示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發展的啟迪。借鑒生態學研究生命主體與其所在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及關系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重要意義在于吸收和借鑒生態學的獨特而鮮明的思維方式——系統思維方式。將之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具體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視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加以系統研究,既注重其內部有機系統的運作規律研究,更注重其與外部環境系統的聯系與沖突研究,突出研究達到動態平衡和有機協調的路徑和方法。二是將生態學原理具體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內部的優化與控制研究。例如:“限制因子效應”、“木桶效應”等原理提示人們,不要忽視對系統中影響事物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的考察研究,此類關鍵因素如果不解決好或者不具備的話,往往就沒有整體向善;“手掌效應”啟發人們,在一定條件下教育系統中多樣化、差異化的教育要素存在著合理性與協同性效應,在一個系統中有時不是越整齊劃一就越好,差異性也會帶來優勢互補的效果;“生態鏈效應”則昭示我們研究教育過程中各階段教育目標和教育資源的合理分布和有序設定,只有生態鏈中各生態因子的“生念位”設定合理、各得其所、相互銜接,才會有良好的整體效應??傮w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學的研究重在幫助人們確立系統思考的思維習慣和建立普遍聯系的研究視界。

與包括交叉學科存內的其他學科的交叉,還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獲得更豐富、更有效的研究方法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教育統計學交叉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統計學,科學運用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由教育調查和教育實驗等途徑所獲得的數字資料,并借以進行科學推斷,研究蘊藏在思想政治教育現象中的客觀規律?,F實中,盡管許多思想政治教育學者都知曉教育調查和教育實驗與統計分析方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重要性,但礙于相關知識和能力的缺乏,不少人無法根據研究需要對此類方法加以科學運用,從而使其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三,有助于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由解構到建構的整體發展。發展交叉學科本身不是最終目的,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整體發展才是交叉學科建設的旨歸。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研究的充分展開,其實是初建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經歷的一次解構過程,其目的是為了開展深入的學科交叉細化研究,并由此建構一批有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交叉學科的充分發育,將大大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資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綜合發展奠定堅實的學理基礎。在此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再進行整合。這種整合,不單單是將各分支交叉學科作簡單的排列組合并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序列中就算了事,而是需要深化分析每一分支交叉學科的學術成果,并對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做出具體的評估,將其中的有益成分吸納、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主干學科、基礎理論學科和基本理論體系之中,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整體提升和發展。這后一個過程,其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新的更高層次上的建構過程。

四、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體系建設的目標、價值導向與方法探索

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總體存在不足的狀況,使得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研究和體系建構成為當前學科發展的迫切任務。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把握的重點包括目標、價值導向和方法等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縱橫發展,是目標定位的核心。從橫向上說,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體系應當有相當的寬度,不僅要形成一個門類內部的交義學科群,還應形成跨門類的交叉學科群,如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學等;不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學與其他單一學科融合而成的交叉學科,還要有與其他交叉學科融合形成的交叉學科,如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思想政治教育調查統計學等;不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學與人文社會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還應有思想政治教育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學、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學等;不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學與傳統學科的交叉學科,還應關注與新興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學等;不僅包括兩個學科之間的單一交叉學科,還包括多個學科之間的復合交叉學科,如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學、思想政治教育規劃學等。從縱向上說,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自身內部還應向縱深探析研究,即可以有某一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分論,如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可以進一步分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論、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等。

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建設在價值導向上需要關注如下三個導向:

一是學術價值導向。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創新性、科學性和學科性三個方面。作為交叉學科,由于其研究視角及研究領域的獨特性,創新幾乎是其天然的特性,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交叉學科的誕生。然而,創新必須建立在科學之上,交叉學科的創新成果仍應符合科學規律,體現事物的客觀本質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作為一類綜合性的分支學科來建構,就必須有獨立學科的衡量標準和學術特征。例如,應當形成交叉學科自身獨立的范疇體系,應當形成交叉學科的創新理論,等等。

二是社會價值導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具有意識形態性和政治性的學科屬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也帶有這一學科屬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仍要堅持服務社會發展、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服務導向,以及服務于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政治導向。

三是實踐價值導向。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實踐價值表現在實踐指導性、實踐檢驗性和實踐發展性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研究成果是否符合科學,是否有社會價值,說到底需要用實踐的標準,看其是否能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實踐的指導,能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確證,能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自覺地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建設在方法探索上必須抓住“創新”這一根本。如前所述,沒有創新就沒有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產生。因此,探尋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建設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探索學科理論創新的方法。理論創新通常有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不同的層次。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建設所需要的創新方法屬于哪個層次和類型呢?交叉學科是學科滲透與科際組合的產物,如果把它稱作“子學科”,那么它同時接受了“母學科”的基因和有效成分,一般較少體現“原始創新”的特征。雖則它同時反映了“母學科”的影響,但它又不是兩個或多個“母學科”簡單疊加組合而成,因而也主要不以“集成創新”為主。它實際上是在吸納兩個或多個“母學科”的有價值的學術要素后,在新學科的理論邏輯下,進行細化研究并拓展其內涵后加工產生新的概念、范疇、理論和學說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論,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創新應更多地屬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類型。當然,從完整的意義上說,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的創新研究中,也不排斥三個層次的創新共具的情形。

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學分制是一種現代教育管理制度。成人高等教育引入學分制是深化教育改革、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培養社會所需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成人高等教育尚存在思想認識有偏差、課程體系單一、教師素質有待提升、教學方法落后以及學分認證不完善等困境,因此,基于學分制的視野,探索促進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有效策略,是當下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改進教學方法;實行學分互認識;學分制

基金項目:2016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學習化社會的社區教育工作者專業化研究”(項目編號:HB16JY015)

一、學分制概述

學分制是一種先進的現代教學管理制度,它以因材施教和注重學生個性等特點,受到世界各國高等院校的重視和青睞。1810年,德國實施的選課制是學分制產生的萌芽;1869年,美國哈佛大學引入選課制,經不斷改革和完善,真正意義的學分制在全美高校普遍實施。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導下,我國于“五四運動”前后從歐美引進學分制的教學理念,并逐步發展成為既具中國特色又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教學管理制度?!皼]有準確的概念,明晰的思想和文字也就無從談起?!盵1]明確學分制的內涵,是基于學分制的視角探討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提。綜合已有研究可知,學分制是高等院校以學生自主選課為機制,以學分作為基本計算單位來衡量學生學習量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學分制以“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個性發展”為核心教育理念,對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出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和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2] 由此,學分制成為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它具有學年制不可比擬的特點和優勢。(1)學分代替學年。學年制事先規定學習者的修業年限和學習時數,學習者在規定時間統一入學,按照統一教材和教學計劃、教學內容進行考試、升級和畢業;學分制以學習者個體需求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學習者可根據自身興趣自主選擇學習課程和學習時間,具有較大的靈活性。(2)選課代替排課。學年制以班級授課為組織形式,學校根據不同專業和學習時數,統一進行排課;學分制以選課代替排課,學校依據教學計劃和要求,結合學習者學習經歷、工作經驗、文化水平和職業需求等,指導他們到“選課中心”或在網絡上選擇課程和教師。選課制是學分制的核心內容,建立和完善以選課制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是高等教育學分制走出困境的突破口。(3)彈性代替剛性。學年制是剛性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全部由學校制定,學習者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在規定時間內按時完成學業;學分制是具有彈性的教學管理制度,它規定,學習者在3~6年間修滿專業所需最低必修學分即可畢業,不受學年制的升留級制的影響。(4)指導代替指令。計劃和指令是學年制的顯著特點,在學年制教學管理制度下,國家嚴格制定各行業人才培養計劃,嚴格限定人才培養規格和數量,并以政策、法律和條文等形式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遵守和執行;學分制明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強調要制定相匹配的個性化培養方案,教師以為學習者服務為旨趣,按需對學習者進行指導和幫助。

二、學分制視野下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困境

成人高等教育對象復雜,任務繁重、形式多樣,是開放性的大眾化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引入學分制是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及深化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學分制仍面臨諸如思想認識有偏差、課程體系單一、教師素質普遍不高、教學方法落后以及學分認證不完善等困境。研究和探析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現狀,是成人高等教育走出困境,創建特色品牌、提升自身發展實力的核心要務。

(一)思想認識存在偏差

學分制傳入我國較早,已在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但調查發現,在成人高等教育領域,推行學分制仍存在思想和認識層面的偏差,導致其發展陷入尷尬的境地。有學者認為,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移植化”現象嚴重,作為一種“舶來品”,學分制不適合在中國推行,它不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成人數量基數較大等基本國情,因而,很難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取得實質性進展;也有學者認為,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換湯不換藥”,傳統學年制教育管理對成人高等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學分制很難在短期內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桎梏”,導致成人高等教育質量堪憂,社會聲譽下降;還有學者指出,有的辦學者對成人高等教育的性質和功能認識錯位,他們把成人高等教育視為斂財的工具,忽視其育人價值,導致許多成人高校重創收、輕管理,重規模、輕培養,把成人教育作為“副業”來抓,把謀取經濟利益放在首要位置。顯然,這種片面的、錯誤的認識,使成人高等教育不能得到應有的關懷和重視,阻礙了學分制的發展進程。

(二)課程體系單一化

選課制是學分制的核心內容,成人對象的廣泛性和復雜性要求成人高等教育開設數量充足、質量優質的選修課以滿足成人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目前,成人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采用“拿來主義”,一味照搬普通高校課程模式,致使課程體系單一化。

1.課程結構單一。受指導思想偏頗和教學資源匱乏等影響,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普遍存在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比例設置不合理,理論課多實踐課少,基礎課多專業課少等不合理現象。[3]

2.課程設置主體單一。多數成人高校課程多以國家課程為主,即各級各類高校按照國家計劃統一開設課程,成人自主權和選擇權受限,這與學分制倡導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相悖,嚴重打擊了成人高校辦學的積極性。

3.課程內容單一。部分成人高等院校堅持功利性的辦學理念,注重理論課程,輕視實踐課程,且理論知識陳舊落后,缺乏時效性與針對性。單一的內容設置使成人不能有效行使自主選擇權,學習需求得不到相應滿足,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與社會脫節。

4.課程評價方法單一。學分制要求建立的及時、科學、合理的評價反饋機制,是改進課程設置以及提高成人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手段。重教師、輕學習者,重結果、輕過程,重量化、輕質性等單一的評價方法,顯然不符合學分制多元評價方法的要求。

(三)教師素質不高

學分制給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整體素質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目前,成人高校教師在服務理念、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等方面仍存在需亟待解決的問題。

1.服務理念缺失。受傳統學年制影響,成人高校教師教育理念落后,服務意識淡薄,他們把自己定位于教育教學的主體而非主導地位,以“權威者”“管理者”的身份開展教學活動,成人學員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要根據教師要求隨時調整學習進度和安排,嚴重阻礙了學分制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貫徹與落實。

2.知識結構單一。我國傳統成人高等教育采用“條塊分割”、專業對口的培養模式,教師專業面窄,一名教師一般只能主講1~2門課程,,不具備開設新課的能力,使成人對知識的渴求和教師能傳授知識之間矛盾突出。[4]

3.教師質量有待提高。成人高校教師隊伍多以兼職教師為主、專職教師為輔,影響到了成人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一方面,招聘制度不健全導致成人高校教師準入門檻較低,尤其是兼職教師來源復雜,結構多樣、素質不一,缺乏專業的成人教育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對與學分制相關的學籍制度、選課制度和保障制度等認識不深刻;另一方面,成人高校教師管理手段落后,使他們在指導成人選課、實施教學、計算學分、組織重修等環節中不能有效發揮作用。

(四)教學方法落后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5]科學合理又具藝術性的教學方法是成人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障。我國成人高等教育依托普通高等教育的辦學體制,使成人高等教育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落后的教學方法給學分制實施和發展帶來多重障礙與挑戰。一方面,單一、固定的課程“授—受”模式,教學堅持傳統的“中心論”,即以教室、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單向的課堂灌輸成為主要的課程教學形式。教育者往往在培養模式中追求整齊劃一,以統一標準和模式培養大批量人才,忽視了成人獨立性和個性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傳統觀念將教師定位為教學的管理者、領導者和權威者,即教師在教學過程處于主體地位。他們以完成教學目標為首要任務,枯燥乏味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難以激起成人學員的學習興趣。此外,終身學習意識淡薄以及培訓服務體系不健全等,也是成人高校教師不能有效運用現代化教學方法的重要因素。

(五)學分認證不完善

學分認證指已經獲得由國家統一認可的各級各類學校、各級各類培訓機構給予的學分,如何科學地轉換為所需的學分。[6] 學分認證是高校教育資源得以最優化整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成人高等院校學分認證仍處在初級探索階段,需克服多重阻力和障礙。(1)各成人高校教學計劃、培養目標與培養人才層次等的差異,給學分互認、課程互選及教學大綱以及教學計劃編排等帶來一定難度;(2)各成人高等院?!案髯詾殛嚒?,學分設置及質量標準不規范,沒有統一的標準,即使在統一學校內部,學分與學分之間在價格、學時和質量上也不等值;(3)成人高校研究人員、教務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缺乏專業的管理經驗和操作技能,使學分認證管理難度增大,管理成本提高。此外,物價、人事、勞動等部門的各項政策不配套,由于收費標準不一等引起的深層次利益沖突問題也是阻礙成人高等院校學分互認的主要因素。

三、學分制視野下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應對

在成人高等院校推行學分制,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質量和促進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應針對上述成人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推動成人高等教育穩步發展。

(一)端正思想認識

“沒有思想的變革就沒有其他變革,思想的變革是發生于思想結構本身中的革命?!盵7] 實行學分制是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大變革,關鍵在于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

1.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在學分制以人為本理念的倡導下,成人高等教育應實現教育價值觀由“創收型”向“創業型”的轉變,應在以“利潤”為動機的市場環境中堅守自己本真的教育價值觀,扎根成人的生活世界,以培養成人的創業精神與創業能力為教育目標取向。

2.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發達國家完善和成熟的學分體系為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提供了有益借鑒。但我們決不能原封不動、不切實際地照搬別國模式,而應以批判性的思維,將中國元素和國外先進經驗有機整合,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且切合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發展實際的本土化教學管理制度。

3.樹立制度自信。學分制真正契合成人的學習特點,豐富成人的精神世界,實現成人的終身學習。因此,在認識成人高等教育實施學分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礎之上,明確學分制在踐行終身學習理念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作用,并以堅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遠見的卓識,堅信學分制必將在成人高等教育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二)完善課程體系

選課制的有效實施基于質量高、數量多的課程,開設足夠數量和高質量的選修課,是學分制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應基于學分制視野,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推進成人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1.科學合理設置課程結構。學分制視野下成人高等教育要始終以成人的學習需要為出發點,著重考慮成人的學習需求,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加大選修課的比重,合理調整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

2.注重課程內容的實踐性。諾爾斯認為,成人教育是社會實踐的第一領域。學分制視野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內容設置應堅持實踐性、開放性和個性化原則,不僅開設與成人職業相關的專業實踐課,也要增設諸如文學藝術、健康教育、法律修養等與成人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課。

3.鼓勵多元主體參與課程開發。在堅持國家課程主導地位的前提下,成人高等教育應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專業人才需求,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為成人提供更多課程選擇的機會。

4.實施多元課程評價方法。每個成人都有與之匹配的個性化培養方案,整齊劃一的評價方法顯然不能彰顯學分制的優越性,堅持教師與成人雙向評價、過程與結果并重、量化與質性評價相結合,使課程評價更為全面和有效。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打造一支專業化、高水平、高素質的現代成人教師隊伍是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堅實后盾和質量保障。

1.轉變成人高校教師角色。成人高校教師必須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盡快完成由“知識權威”向“學習指導者”身份的轉變,體現現代教育的“主體間性”。教師必須根據學分制的原則和要求,通過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適應成人自主學習的需要。

2.確立生本位的管理理念。成人高校教師應轉變以學?;蚪處煘楸镜膫鹘y管理觀念,堅持成人學員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成人學員的意愿和要求,重視其多元全面發展。

3.健全獎勵機制。學分制允許成人學員自主選擇教師和課程,對成人學員反饋較好或開課數量較多、教學質量較高的教師,采用物質獎勵或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法,激發其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4.注重成人高等教育教師培訓。一方面,要結合崗位和職責的需求,為教師創造參與培訓的物質和時間保障,督促他們及時關注社會最新發展動態,不斷更新教師理念和內容;另一方面,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培訓機構要積極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學分制相關理論知識,讓他們了解學分制的機構設置與運行機制,掌握其復雜的管理操作技能。

(四)注重教學方法的科學性

對方法的迷戀,是教學世界中的獨特景象。審視和批判舊方法,想象和構建新方法,發掘和闡發方法背后的思想,由此構筑一個新的教學世界,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師的重要使命。[8]

1.更新傳統教學理念。忽略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對象的復雜性,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或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因此,要更新傳統落后理念,堅持以人為本,遵循成人教育教學規律,把握成人身心發展特點,選擇適用于成人的靈活的教學方法。

2.樹立創新意識。成人的學習需要創新方法的支持,學分制的教學管理制度旨在培養既能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又能服務社會的“雙創”人才,這需要成人高等教育教師認清形勢,增強市場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強化創新意識,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3.整合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從來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師要結合成人已有經驗和工作經歷,實現講授法、討論法、啟發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教學方法的有機整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4.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萍嫉陌l展為新媒體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數字電視等移動終端為成人學習提供信息傳遞與實時交互的平臺,引導并鼓勵成人運用現代化的學習工具,為實現終身學習提供可能。[9]

(五)實行學分互認

學分互認“任重而道遠”,它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更需要政府、高校、教師和成人等多元主體共同推動,才能逐漸日臻完善與成熟。

1.建立完善的學分互認制度。這需要政府相關教育機構提供政策上的認可和保證,為學分制的建立提供外部環境支持。同時,成人高等教育要不斷完善組織體系和制度保障,研究學分互認制度的相關理論,設立相應的學分互認的組織系統和各級運行機構。[10]

2.加強各高校之間的聯合互動。各級各類高?!案髯詾闋I”的局面不利于學分互認和信息資源共享。為此,要以開放的視野,合作互助的原則,著重加強成人高校內部、成人高校之間或與普通高校的交流互助。

3.運用現代化網絡信息管理手段。要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須改進管理手段,實現網上管理是必由之路。成人教育領導者必須要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建立各種數據信息庫,從招生到學生畢業期間的各種資料歸檔處理以及數據報表上傳教育主管部門等均在網絡上進行,提高成人高校之間學分互認的效率。[11]

參考文獻:

[1] 沃爾夫岡·布列欽卡.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2] 祖桂玲.成人高等教育實施學分制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3] 朱雪波.高校實施完全學分制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3-118.

[4] 李向偉.中等職業學校實行學分制若干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5] 鄭秀坤.探索學分制條件下高校教學管理運行模式[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57-59.

[6] 琚超.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與學分互認制度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7] 埃德加·莫蘭.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7.

[8] 李政濤.從教學方法到教學方法論——兼論現代教學轉型過程中的方法論轉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31):32-36.

[9] 劉奉越.基于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主體性障礙的質變學習[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6):57-61.

[10] 趙躍強,強麟,胡東鳴.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學分制的新舉措[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2):38-40.

[11] 劉奉越.西方成人自我導向學習理論發展的比較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2):28-33.

[責任編輯 金蓮順]

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舉措。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我國城鄉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存在著明顯差距??s小差距,實現均衡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措施

作者簡介:邵娟(1985-),女,河南杞縣人,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王小?。?957-),男,四川內江人,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四川 南充 637000)

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而言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宏觀上,它擔負著提升整個民族文化素養的重任:即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越普及、越發達,其國民的整體素質就越高,社會發展的根基就越深,經濟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也就越快。微觀上,它是每個社會個體健康成長的基石,它對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格、性情等的形成產生重要促進作用。當代人格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內在的價值觀念、思想操行一旦定型,幾乎終生不會改變。由此可見,基礎教育在塑造一個完備的人,進而塑造一個卓越的民族的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是何等重大。

一、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以后,“三教統籌”、“一無兩有”、“普九達標”、“兩基驗收”等措施推動著農村基礎教育不斷穩定快速地向前發展。這期間,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的確非常迅速,農村基礎教育發生的巨大變化,甚至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仍然很落后。十六大報告指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仍很高。建國以來,國家把教育政策和財政投資的重點一直放在城市,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太少,地方財政無暇也無力顧及教育,再加上傳統的教育體制的束縛等等原因,這一切都致使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方財政對教育投入太少,農村學?;A設施建設普遍較差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實行的是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所有地方經濟的發達程度會直接影響基礎教育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教育觀念存在很大差異、各地區自然環境條件也十分懸殊,使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具有非常明顯的區域差異。尤其是“老、山、邊、窮、少”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難度極大,許多地區“暗房子、破桌子、石凳子”,“一無兩有”的現象還大量存在。2008年12月26日,路透社的《中國中小學危房面積達3358萬平方米》引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的說法稱,全國普通中小學中危房面積達3358萬平方米,占普通中小學校舍面積總數的2.5%,危房面積相當于國家體育館“鳥巢”占地面積的134倍。路甬祥稱“其中90%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農村?!盵2] 沒有房子,更沒有教學實驗儀器設備、體育設施、實驗場地甚至教師工資也被拖欠的情況下、師生怎么可能有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農村基層教育質量如何得到保障?

2.農村師資力量素質參差不齊,流動性大

農村師資力量素質參差不齊,流動性大是目前農村中小學十分突出的問題。由于城鄉學校建設投資不均衡,導致城鄉學?;鶎釉O施相差懸殊,廣大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惡劣,再加上教師工資低、福利待遇差,許多優秀教師都爭相遷往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即使勉強留下來任教的教師,抑或心不在焉工作態度不認真,抑或被家庭瑣事、農活牽絆無法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工作,這更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難以保障。目前農村地區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學歷真正的達標率其實很低,尤其是代課老師門檻很低。一般受過一些正規教育且有點“社會關系”的人都可以去農村中小學擔任代課老師。這導致農村師資力量總體素質不高,小學美術老師不懂繪畫技法的;語文老師不會漢語拼音用方言教學的;音樂教師不識五線譜等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一切都嚴重影響著農村基礎教育的教學質量。

3.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農村家庭教育缺位

目前農民素質整體不高使得農村孩子家庭教育嚴重缺位。與城鎮人口相比,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整體偏低。調查顯示,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8年,初中、小學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大概占16.8%,比例不是很高。另外跟城鎮的人口相比,城鎮受教育程度平均在11年,這反映出農村基礎文化教育還任重而道遠。[1]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受自身素質低的限制,對孩子的教育形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局面,無法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更不用說胎教、早教,這些都與城市孩子有著巨大的懸殊,農村家庭教育嚴重缺失。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完善家庭教育,保障孩子所受基礎教育完整,是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

二、城鄉基礎教育失衡的原因

目前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城市化水平卻不高,至今中國仍有80%的人口住在農村,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要靠國家政策和財政的支持,更要靠農民素質的提高,而農民素質的提高只能靠教育。然而,中國基礎教育在城鄉間的發展是極其不均衡的,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從一般意義上來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對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仍是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一直以來,受國家的經濟政策“先富帶動后富”的影響,使大部分基礎教育資源、資金、師資、榮譽等,同樣偏向性地投向了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進而使得城市基礎教育不管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飛速發展。而農村基礎教育,由于受經濟發展的限制加之政策層面的歧視性對待,發展緩慢,后勁不足;導致城鄉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狀態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明顯,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俺鞘械膶W校像歐洲,農村的學校像非洲”,這句話形象地指出了我國目前城鄉教育的差距。雖然目前國家早已經開始轉變政策,但是這種傳統思想和長期形成的巨大差距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轉過來的。早在很多年前我們就提出每年對教育的財政支出要占到當年GDP總量的4%,但這一目標至今仍未能實現。

2.師資素質和教師工資待遇問題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教師待遇較低、教師隊伍不穩定是城鄉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許多鄉村教師由于收入過低、工作負擔重、壓力大,出現了心態失衡,部分教師萌生了棄教從商的思想,不少年輕教師辭職外出打工。國家教育政策的轉變也使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產生了諸多新的矛盾,比如競爭機制引入基礎教育,商業化、產業化發展都使得農村優秀教師資源流向了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另外,當前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績效評定標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資源進一步兩極分化。這種“馬太效應”導致了城鄉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最大化。

3.二元經濟制度造成了農村經濟和教育觀念上的落后

我國建國初期采用的是犧牲農業發展重工業的制度,從一開始就導致了城鄉之間的經濟差異。這種二元的經濟制度使城鄉居民在經濟收入、家庭教養方式等很多方面出現差異。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現在,我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上升。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有而農村居民不能享有的住房、醫療、物價等補貼和各種社會保險,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更大。農村居民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時間遠不如城市居民,在農村普遍存在的觀念是,孩子的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最多督促他們完成作業,而城市則存在大量的陪學現象。收入的差距,以及學校教育脫離農村實際,使很多農村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以及對子女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沒有很高的要求。二元經濟制度是城鄉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根源。

三、實現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研究

中國是一個80%人口為農業人口的農業大國,但農村教育資源不足、師資力量不強、教育質量不高卻是一個令人不可回避的現實,入學率低、留級率高、輟學率高、學習年限低等也成為農村基礎教育中的普遍現象。要改變這種現象,使農村孩子享受到應有的受教育權,盡快實現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我們應該重點從以下幾方面放手去做。

1.抓住新農村建設契機,創新籌資渠道,完善基礎教育設施

教育設施的完備是開展教育的必要前提,一個地區的教育基礎設施不健全,會直接影響這個地區的教育質量。建立健全廣大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設施是個艱巨的工程。完成這個工程,全部依靠政府或國家財政的扶持是不切實際的。教育自身必須想辦法走出這個困局。如此,我們可把基礎教育建設當做一項可盈利性投資,進行多渠道吸納資金。所籌得的資金交由專門管理機構進行統一管理,將全部用于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建設。這樣既能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農村基礎教育建設的積極性,又能最大限度地把社會閑散資金籌集起來,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同時我國新農村建設正在火熱進行中,完善農村學?;A設施,這也應該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標志,保證下一代的優質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新農村。新農村社會風貌的整體改變,對農村教育發展的影響是顯著的?,F代知識分子對物質生活的高要求已成為一種趨勢。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滿足了未來教師和公務員對生活品質的基本要求。城市生活的快節奏壓力和勞動力市場的飽和,促使他們在將來擇業時偏向農村。這股新鮮血液的注入,會給農村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這一切歸根結底還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改善??傊?,國家政策和財政的支持是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最強有力的保障。

2.調整農村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壯大農村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的完善和提高是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城鄉教師工資待遇不平等,是農村吸引不到優秀師資力量的最主要原因。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統一城鄉教師崗前考試制度和錄用標準,統一工資發放標準等。城鄉教師錄用標準的統一是教師工資待遇等同的前提。

但由于受到農村地區環境和發展的限制,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卻多勞少得,同等能力前提下,卻不能享受城市相對舒適、快捷、方便的生活環境——包括便利的交通、方便的購物、相對發達的醫療衛生條件及其子女享受更優質教育的機會等,實際上,這些都應計入他們的勞動成本。因此,理論上講,在工資水平統一的前提下,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應優于城市教師;評職稱時,相同條件下,對農村教師也應優先考慮。

現實卻不盡人意,農村基層教師不論是在工資水平、福利待遇、還是社會地位上,都遠比城市教師低,光榮職稱離他們更遠,除非個人教育事跡非常突出,原因只因為他們的工作地點在農村。這種陳舊的傳統思想已經束縛我國農村教育發展很久了,急需割除,這樣怪誕的現實也亟待改變。欲走出“農村師資力量差——教育水平低”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必須切實提高教師工資水平。師資力量的完善和提高是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

3.切實提升農民素質,使農村家庭教育科學化、合理化

農民素質的整體提高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聯系是間接但密切的,從教育學基本內容來看,兒童在成長期所受教育,不僅來自學校、社會,更重要是來自從小到大生長的家庭環境。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行為舉止、思維方式、為人處事和教育孩子的方式等,尤其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就目前現實情況來看,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這種狀況令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十分被動。

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高度支持和政策上的偏向,使得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狀況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也產生了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教育部門應抓住這個時機,通過各種形式提高科學文化農民素質,提高農村地區的社會文化文明風貌?,F在農村孩子普遍缺失的家庭教育也會隨之彌補過來。這會為農村基礎教育追趕城市平添一份不小的籌碼。從這方面來看,農民素質的提高是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催化劑。

4.設立“農村兒童心理”的心理學研究方向

目前心理學上關于“農村兒童心理”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已經開展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把整個兒童界定為研究對象,如兒童心理學。雖然可以借鑒和運用這些研究結果對農村兒童進行心理教育,但是其專業性和針對性不強。因為這些研究結果大部分是西方心理學家根據對自己國家兒童的長期研究而得出的結論,而我國的國情,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著顯著的區別,這些研究結果并不完全符合我國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是國家的主體,農村是應給予最多關注的特定領域,但是由于國家政策長期傾向于城市,造成城鄉諸多方面存在差距,農村兒童跟城市孩子的成長背景、心理狀態等有諸多不同。實際上,目前我國心理學上對于農村兒童的研究是個薄弱點,甚至可以說是個盲點,因此我國的心理學尤其是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應該有針對性地對此設立研究方向。比如,可以把研究重點放在:某個年齡階段內,農村跟城市兒童認知結構的差別,形成這些差別的原因是什么;教育者應該怎樣利用農村特定的社會環境去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農村和城市的不同生活背景會給孩子的成長及以后的生活學習帶來多大影響;農村和城市兒童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問題解決方式有什么區別等等。如此深入地了解這個特定的群體,既能很好地把握我國農村兒童心理特點,又拓寬和完善了我國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而且能給以后農村教育帶來許多可借鑒的研究結果,解決一些相關時問題時也能對癥下藥。長此以往,必定使城鄉孩子們所受的教育質量趨于一致。

四、結語

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曾預測說: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在中國,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廣大農村。我國要實現由傳統農業國向發達工業國轉變的質的飛躍,歸根結底,在農村基礎教育。隨著國家政策和財政支出對農村地區彌補性的偏向和支持,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和其他公共設施會逐步建立并完善,農村師資力量的擴充以及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肯定會以更加穩健的腳步向前邁進。

參考文獻:

[1]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質差中國農民素質不容樂觀[EB/OL].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8-04/25/content_15016903.htm,2008-04-25/2011-06-28.

[2]商江.淺談中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EB/OL].http://home.4132.com/space.php?uid=787&do=blog&id=190,2011-04-16/2011-06-28.

[3]毛化平.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江蘇教育,2009,(11).

[4]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1998.

[5]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6]夏茂林.論和諧視閾下我國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失衡與解決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5).

[7]陶應虎,等.統籌城鄉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農村經濟,2006,(10).

[8]楊穎秀.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視點[J].教學與管理,2002,(22).

[9]周峰.試論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問題[J].教育研究,2002,(8).

[10]談松華.農村教育:現狀、困難與對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

(責任編輯:麻劍飛)

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星海學校是蘇州工業園區第一所按現代化標準興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辦學近10年來,學校以“人人成功、人人成星”為教育理想,以“關注主體、科學創新”為辦學策略,以“讓教育成為發現與創造的藝術”為基本理念,努力打造“科技學園,雙語樂園,數碼校園和短時高效的質量名園”辦學特色,學校先后被評為中國基礎教育網絡實驗學校和蘇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學校,走出了一條初具星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之路。

以管理制度為基石,保障信息化工作展開

1.組織管理:作為提高師生信息素養,培育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校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星海學校始終高度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工作。建校伊始,就成立了以校長親自負責,各處室主要負責人、現代教育技術部成員及各學科教研組長共同參與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構建了管理組織網絡,全面負責學校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

2.制度管理:為推進和保障工作正常、有序、規范地開展,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結合學校實踐和發展要求,逐步制定和完善了《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工作職責》《教師教育信息化培訓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將信息化工作納入學校每學期的工作計劃中,常抓不懈。定期召開相關會議,及時商討學校信息化發展方向,用嚴格科學的管理制度為我校信息化工作“保駕護航”。

3.實踐管理:信息化領導小組堅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必備的教學基本功加以重點考查,著重圍繞學習培訓、教學展示、評優競賽、信息化資源建設和教育信息化課題研究等方面工作實績進行考核評估,以此帶動學校教育信息化理論和實踐向更高層次邁進。每兩年學校都要評選出了若干名教育信息化能手進行表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以網絡平臺為支撐,豐富信息化教育資源

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高效應用,離不開軟件的開發與建設。對此,學校采取有選擇性地購買引進和鼓勵老師自主開發并舉的策略,加以統籌規劃。

通過對先進技術和平臺的引進消化吸收,學校先后開發了諸如《星海視頻資源庫》《沉浸式語文教學網》《星??萍季W》等課程整合和資源庫網站二十余個,這里列舉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網站。

1.服務于國家課程的專題網站:動感物理課堂網站(http://www.sipxw.cn:8080/)是我校物理組開發的一個專門服務于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教育資源網站,里面包括了Flash動畫、JAVA動畫、Sketchpad動畫、Video視頻、Inspiration概念圖等多種類型資源,它為物理學科的可視化教學提供了重要資源保障。

2.服務于各學科日常教學的專題網站:“星海明燈”網站(http://218.4.84.35/moodle)是我校實施課堂教學和進行課外學習延展的重要平臺,在該網站正逐步形成具有星海特色的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課堂輔助教學課程包。

3.服務于綜合實踐活動和學生社團的各類工作室、工作坊。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和學生社團組織是星海的一大特色,為了使這些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和規范,各活動小組紛紛建立自己的網上工作室或工作坊,如“文學社”、“星海星空”,這些網站或是由輔導老師設計,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和學習,或是直接由學生們自己組織管理和制作,形成學生自己的學習社區。

4.服務于教育科研專題網站:“星海教科研數字化平臺”(http://218.4.84.38:80

08/jky/)網站是我校擴展Moodle平臺應用領域的成果,是它與教育科研管理進行整合的一次創新。在這個平臺上實現了教師的理論學習、博客撰寫、“七個一”上交、課題研究、教研組活動、專題學習交流、論文寫作與投稿等多項教科研功能。

由于引進與自我開發并舉,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不斷得以充實,有力保障了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深入實施。

以技術創新為杠桿,促進信息化教育改革

1.綜合運用Inspiration與Blog技術,提高課程整合實效

為了更好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化資源的育人功能,進一步推進新課標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早在建校伊始,星海人就不斷的進行著這方面的求索。2003年沈堅校長撰寫了一篇題為《關于網絡技術與課程整合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的論文,對學校的課程整合實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引領作用。學校課程整合實踐開始從以演示呈現為主的多媒體層面,逐步向以學生自主參與、信息互動為特征的網絡化層面過渡,并率先在語文、物理和英語等學科中取得成功。

科學組率先將概念圖Inspiration軟件引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并取得成功。2004年9月,在江蘇省南通中學舉辦的“第二屆全國中學物理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比賽中,課程整合課案《光的折射》,獲全國一等獎。

2005年學校在整合教學中,又巧妙地將互動性很強的Blog引入課堂,并通過實施Inspiration和Blog的整合策略,指導新一輪的整合實踐,再次取得成功。在2005年11月舉行的由70所學校參加的蘇州市教育技術能力競賽評比活動中,初中語文組借助這一整合策略,榮獲了“蘇州市十佳網絡教學團隊”稱號。

2.探索Moodle在教學中的應用,改進整合教學方式

Inspiration是星海學校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所邁出的堅實一步,但要通過它實現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理論的高度融合,讓信息技術不再成為課程整合的障礙,Inspiration還是顯得勢單力薄。

信息技術組率先將Moodle平臺引入課程實踐中,并取得豐碩成果。2008年初,“蘇州市研究型教師培訓班公開課展示活動”在星海召開,胡益兵老師基于Moodle平臺設計的公開課 “Excel圖表的設計與制作”讓與會教師領略了Moodle給課堂教學帶來的深刻變革。

經過幾年的應用實踐,我校已經在語文、數學、信息技術、物理、地理、綜合實踐活動等諸多學科開展使用Moodle輔助課堂教學,有力促進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初中信息技術學科于2007年率先完成基于Moodle平臺課程開發,今天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今天的老師們的精力不再是制作技術,而是不斷優化課程設計。Moodle在星海正在進入常態化、體系化,精品化階段。

3.推廣信息化課程整合成果,深化綜合實踐課程

為了進一步拓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深度與廣度,學校將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相整合,尤其是研究性學習部分納入信息技術整合的范疇,使學校的教育教學信息化工作呈現出了課內課外多層次的良性互動。

勞技組與信息技術整合,努力打造星海學??萍冀逃铝咙c。2006年引進機器人教育,將程序設計教學實戰化。目前我校分別有2位學生獲2007機器人世界杯中國賽區第一名,17人次獲省級機器人比賽各項獎勵,20人次獲市級機器人比賽各項獎勵。2008年學校又斥資修建了機器人專用教室、購買電腦和機器人設備,星海學校的機器人教育正在由競賽精英型教育模式向課堂普及型教育模式轉變。

信息化課程有機整合,進一步豐富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和外延,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提高學生信息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這方面研究和實踐的一項成果,《星?!癳”時代》學生篇已由上??破粘霭嫔缯骄幱〕霭?并在“首屆全國研究性學習研討暨成果交流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以教育信息化為依托,提升學校發展內涵

星海身處園區、放眼世界,立足現在、面向未來,努力將學校辦成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并舉、理想追求和實踐探索并重的新型基礎教育學校。

1.促進學校整體發展

從管理的角度來思考,當教育管理處在常規工作的層面時,管理者往往會將嚴格、規范作為其工作的核心或目標。信息化教學課程整合的推行,打破了各自為政、互相孤立的部門關系,形成了部門之間、個人之間緊密聯系、互為補充的良好格局,促進了良性循環,學校也就隨之發展,大大提升了知名度。辦學效應同時輻射到星港、新城、星灣等周邊學校,并在市內、省內、甚至省外產生良好影響。2008年以來,學校共獲得36項榮譽,并成為“江蘇名校俱樂部”重要成員,江蘇教育學會初中專業委員會先進單位,得到了《中國教師報》《創新教育》等教育媒體的積極關注。學校教育質量也得到穩定提高,獲得了廣大市民的認可。

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發展的前提。學校通過專家講學、課題研究、評優競賽、教師論壇和網絡研習等形式,從理念引領和實踐交流的角度,進一步深化學校教師的信息化培訓工作,有效拓展了學校和教師信息化的視野。這些學習活動的促進下,老師們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先后涌現出了胡益兵、倪敏等教育信息化行家里手30多位,以他們為代表的星海教師們獲得全國、省和大市以上級獎項的信息化資源成果已達九十余件。蘇州市歷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評優課比賽有10余人獲一等獎,有五個學科先后榮獲蘇州市十佳網絡教研團隊稱號,一個學科榮獲全國第六屆NOC教育信息化發明創新大獎,一人被評為蘇州市十大網絡教學能手,2人被評為蘇州市教育信息化應用能手……教師在專業發展中找到了職業幸福感,是最實在、最有效的成果。

3.促進學生幸福成長

在研究過程中,學??吹搅藥椭鷮W生掌握成功學習的金鑰匙,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指導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將學習融入自己的生命,可以使常態的學生發揮出超常的水平,創造出優異的成績。

通過積極營造“自信、主動、求真”的學風,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評價?!靶〗M交互式學習”、“個人專題性學習”、“網絡遠程學習”、“主題實驗探究”等新的學習方法的運用和網絡技術的大力輔助,為學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優化了學生的學習觀念,使學生的生命更加精彩。就近兩年中,學生區獲得各項獎項1100多項,幾年來,各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文明素養、學習成績、創新能力均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星海學校努力“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學生,努力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教育理論,努力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教育藝術”,努力為明天譜寫輝煌的樂章。

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隨著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決策的出臺,鄭州市產業結構將面臨再一次升級調整,這無疑給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鄭州地方各高職院校要專注內涵建設,打造自身特色,河南省、鄭州市各級各類政府要宏觀調整、合理布局高職教育層次和類型,校地企三方要深度合作,以適應和促進鄭州市產業結構的調整。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鄭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決策的出臺,鄭州市產業結構將面臨再一次升級調整,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要謀求內涵式可持續發展,必須從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出發。本文將在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來探究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鄭州地方高職院校辦學實力、辦學質量和育人水平不斷提升。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頗具規模。目前,鄭州地方公辦高職院校3所、民辦高職院校7所,在校生85762人,專業360余個。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整體頗具實力。目前,鄭州地方高職院??傉嫉孛娣e4089916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178333萬元;生均固定資產總值為2.71萬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為42726.65萬元,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為0.65萬元。鄭州地方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頗有成效。目前,鄭州地方高職院校共有教職工5150人;專任教師3679人;教授227人;副教授751人;“雙師型”教師1079人。當前,鄭州地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頗見成效。采用“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與行業、企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共同為鄭州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

但是,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在適應和促進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 不能正視高等職業教育和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聯接關系

對地方高職教育與產業結構調整聯系關系的節點,誤認為是“職業性”。從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高等職業教育逐漸由以職業為核心去尋求對某一職業的適應與勝任,轉變為以技術為核心的教育;從注重職業性逐步轉變為技術主導的態勢。由于對高職院校本質屬性的認識不全面或者不清,致使高職院校無法正確理解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互相促進作用,也就找不到高職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的動力。

2.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有些不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

第一,表現為學科專業所學內容不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問題的原因在于誤解:“適應” 是指以“技術”為連接點的,并不是簡單地專業名稱與產業結構類別的一致而已。第二,表現為學歷層次上的不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僅限于??茖哟?,應用型本科層次很少,更沒有研究生層次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在層次上不能滿足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現實需求。第三,表現為培養質量上的不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半p師型”教師的缺乏、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不足,經費投入不足,這無疑都會造成高職生的技術基礎達不到產業界的需求。

3. 高職教育與產業界缺乏有力的協調合作機制

首先,合作的環境還不夠完美,需要進一步優化。其次,合作組織機構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鄭州市政府尚未構建相應的組織機構,搭建校政企三方合作平臺。高職院校內部雖有相應部門且建立了制度,但和企業的溝通不夠深入,這樣的合作組織很難發揮應有的紐帶作用。再次,合作途徑層次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當前校企合作辦學仍然處于淺層次,表現為援助、頂崗實習、短期培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校企合作還沒有真正成為高職院校辦學的必然的選擇。

二、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與高職教育之間的邏輯關系

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吻合點是以“技術”邏輯起點的一致性?;卩嵵菔挟a業結構調整的背景,在本質內容上、類型上和層次上,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要做好與之的有效聯接。

(一)本質上、內容上的聯接

高等職業教育必須緊緊地抓住“技術教育”這個核心內容,才能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相互促進。從國際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高等職業教育逐步由“職業教育”轉向“技術教育”。因此,針對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趨勢,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在本質內容上要主動適應此趨及所涉及到的需求,在“技術”這個核心維度上,合理規劃,有針對性的調整、改革,適應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并促進發展。

(二)類型上的聯接

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導致人力資源轉移和升級,而學校形態高等職業教育由于長期戰略規劃,不能及時按照產業界的需求輸送特定類型人才,這種滯后性,其結果導致了高職生的結構性失業。為了滿足產業界的需求,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要在類型上適應,培養產業界所需要的常規人才和長期緊缺型及戰略型人才,還要滿足產業界現狀調適的需求,真正意義上適應并推動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

(三)層次上的聯接

技術不斷地革新,必然要引發所需人才的學歷和能力層次的逐步提高。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滿足這種需要,就必須不僅僅有??茖哟?,還要有本科層次和研究生層次,建構一個由低漸高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還要建立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界的相互溝通機制。

三、基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

在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既需要自驅力,也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助推力,且三者的關系日益密切。

(一)高職院校專注內驅力,強化內涵建設,打造自身特色

1. 定位準確,凸顯培養人才特色

第一,培養目標定位。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定位于鄭州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所需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高端技能型人才。具體說來就是要使培養出的人才具有高素質,理論與實踐并重、能把技術成果轉化到生產中去;生產管理的知識經驗頗為豐富,執行力強等等。第二,方向定位。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定位就是要以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規律為依據,培養的人力資源要完全適應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中從業人員在三次產業中轉移、升級的規律。第三,內容定位。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容定位必須是技術教育,高職院校的教育都要圍繞這個核心內容來進行。

2. 打造技術教育,凸顯實踐特色

一是加強“雙師型”師資建設。高職院校要打造多種類型的教師,既有技術研究型,還要有雙師型或者雙師素質型,還要有實踐型,或者綜合素質的三者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其方法可以引入產業界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來校專職或者兼職。也可采用在職進修、掛職鍛煉或到企業頂崗實習等培養方式提升現有教職工的雙師素質,進而優化校本教師的“實踐性”結構,打造高職教育的實踐特色。二是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三是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和手段,校內的模擬訓練、案例分析、實驗操作、仿真模擬、課程設計等,校外的參觀見習、專業調查、崗位實習、社會實踐等,內容豐富并有效整合。

3. 專業結構調整重組,凸顯時效

第一,專業結構設置要密切關注地方產業政策。產業政策可以使高職院??辞迦萎a業的發展方向;對于鄭州市產業結構會有清晰的了解。鄭州地方高職院校需要關注和把握鄭州市產業政策,對校本專業建設進行規劃,使專業結構趨于合理化。第二,專業結構重組要突出特色。鄭州地方高職院校要明確特色專業,并以此為主干,規劃建設輻射專業,并拓展和開發新專業。第三,專業設置要靈活。鄭州地方高職院校既要現在產業結構針對職業群,還要考慮到職業群的更新速度,可以采取“寬專業,活模塊”方式,進行專業集群建設,教學資源共享,主輔兼顧,融合、交叉結合,以此來適應鄭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地方政府要專注宏觀調控,企業要專注協同,從外在助推鄭州地方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

1. 政府要合理布局地方高職院校的規模、結構

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把適應當前發展和未來需求相結合,依據產業調整需要,對規模和所設專業結構科學布局,使得所有高職院校形成合力,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功效。

2. 地方政府要與高職院校、企業聯合耦合,搭建校政企合作平臺。地方政府要促成校政企合作搭建平臺,建立校政企三邊領導組織,成立校政企合作委員會,由具有高職教育、企業、行政等多重知識背景的人員擔任委員。委員會統一規劃、統一商定校政企業合作的關鍵問題,幫助企業和高職院?;ネ萍己褪袌鲂畔?,激發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熱情,起到橋梁紐帶和潤滑劑的作用①。政府建立有利于校政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在稅收減免、財政支持、獎勵補助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鼓勵高職院校、企業積極開展合作,為校政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②

3. 地方政府要整合區域內高職教育、企業等方面資源,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

整合資源,更有利于促進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能進一步提升教育水平,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用性。鄭州市政府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可由鄭州市示范性高職院校牽頭,相關高職院校、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及相關行業協會參與的混合型職業教育集團建設。

4. 地方政府要吸引國內外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來鄭合作辦學

首先,選擇適合中原經濟區、鄭州市建設的國內外知名應用型高?;蛘唔敿墝?茖W校。其次,在合作模式的選擇上,應選擇融合型模式。再次,在合作策略的選擇上,應筑巢引鳳,租購結合,循序推進。一旦合作學校確定,政府迅速規劃,建設校舍,提供學校租用,并在初期運營費用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待其有了一定的積累,再行回購。最后,在合作方法的選擇上,最好一次合作到位。如果一次不能合作到位,就采用先牽手后擁抱的方法推進,先在某些學科上合作,再擴展到全面合作。

高職院校、地方政府、企業三方協同,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要求而聯結起來,形成三種力量交叉影響,將會有力推動鄭州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呈螺旋上升發展態勢。

注釋

①魯揚.“校政企”戰略聯盟形成動因、成功關鍵因素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09(4):90.

②徐輝,郁漢琪.校企合作共建的實踐與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2):128.

參考文獻

[1]余本祜.產業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張巖,王小志.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8(11).

[3]蔣鍵,陳搏.基于產業結構調整視角的東莞高職教育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33).

[4]許士群,邵癸.論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以沿海開發戰略中的江蘇鹽城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

[5]劉旭平.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1).

上一篇:護理學業畢業論文范文下一篇:城市安全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