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合同范文

2023-09-18

課程合同范文第1篇

課程合同范文第2篇

1 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的內涵

英國教育社會學家巴茲爾·伯恩斯坦根據課程內容之間關系的不同提出了集合型課程和整合型課程的概念。前者不同學科內容間邊界清晰, 而后者不同學科內容間界限模糊。相應地, 前者指分科課程, 后者是綜合課程, 二者是對應而生的。

綜合課程的英文表達為“i n t e g r a t i o n curriculum”, 意如其名, 其含義指把本來具有內在聯系而又人為地被割裂的內容重新整合為一體的課程模式。[1]其既覆蓋學科知識, 也包括學生的主體經驗。綜合課程意圖彌合原本密切關聯的知識內容之間人為的分割, 在尊重知識本質聯系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以及社會進步的要求對其加以統整。與綜合課程相比, 分科課程所包含的知識內容彼此間更具有相對獨立性, 界限更為分明, 更主要以分科而非整合的方式向學生傳遞知識, 強調課程內容的邏輯性與系統性。

通過對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的界定可以發現, 二者的劃分并非絕對。正如伯恩斯坦所言“課程這種信息系統的基本建構是通過分類強度的變化而形成的”。從分科課程到綜合課程實際上是一種漸變的過程。在分科課程中也存在知識的整合, 但整合的比例和程度要遜于綜合課程。綜合課程因整合程度不同, 從弱到強依次為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而在整合程度較低的綜合課程如相關課程中依然留有較明顯的分科的痕跡。

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雖然依據知識之間的關系而定義, 但二者內涵的差異卻并非僅限于此。二者在師生關系、評價方式等教學的方方面面都存在不同。在師生關系方面, 分科課程中不同學科內容邊界清晰, 師生角色明確, 在教學活動中嚴格遵循著既定的行為準則。教師一般具有較大的權力, 控制著整個教學過程。綜合課程中各學科內容界限模糊, 不僅相聯系的學科知識得到了整合, 出現了交叉學科與跨學科, 而且學生個人的日常經驗也成為課程的重要內容, 他們對課程與教學活動有了更大的控制權。在評價方式方面, 分科課程中教師具有較大的權威, 他們是對學生評價的決定者。評價標準往往是外在于學生的、單一的、絕對的, 如考試成績。綜合課程中伴隨學生權力的強化, 評價方式也日益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呈現出多元化、靈活化的趨勢, 如學生的內在能力。

2 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的關系

在對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內涵的探討中我們對二者已有了初步的認識, 二者既相互區別, 又有密切聯系, 下面將詳述二者間的關系。

2.1 不同的理論基礎

知識是課程的來源之一, 課程是對知識的選擇組織, 對知識的不同看法影響著課程的形成, 知識觀成為課程的重要理論基礎。從理論基礎出發認識兩種課程, 更有利于從本質上把握二者的區別。

在知識生成方面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理論:歐洲大陸哲學的“科學的理性主義”、英美哲學的經驗論以及建構主義知識論。這三種理論與不同歷史時期知識的發展狀態密切相連, 影響著課程的制定。

在人類認識早期, 人們主要依靠哲學思辨或數學推理的方法從籠統的整體上形成對世界的認識, 相應地科學的理性主義重視理性、邏輯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重要性。隨著科技的進步, 人們逐漸重視利用科學手段認識世界, 獲取的知識日益廣泛深刻, 對知識分門別類成為必然, 課程相應地也以分科為主。在這種歷史條件下, 經驗論應運而生, 強調觀察與實驗是獲得知識的可靠渠道??茖W的理性主義與經驗論二者雖然在知識的獲得途徑方面有不同看法, 但都指導著分科課程的生成, 認為知識一經形成, 就是唯一的普遍的客觀的真理。課程依據國家權威和學科邏輯制定而成, 再依靠不容置疑的知識的具體化身——教師, 傳遞給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地位, 教學活動失去了創造性。

建構主義知識論認為知識源于主客體間的相互作用, 是通過人的能動性活動把人與客觀世界相聯系而生成的。其強調知識的多元化獨特性與相對性, 指出不存在唯一的普遍的絕對的知識, 個體的本地的民間的知識都被納入課程——學科知識與生活經驗、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都得到了有機整合。以建構主義知識論為基礎的綜合課程在廣泛接納各類知識的同時, 也賦予學生、教師以及學校以新的權力。主動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教師和學??梢愿嗟貜谋拘1镜氐膶嶋H出發從事教育教學活動, 評價主體日趨多元化評價方式日益多樣化。

2.2 互補的教育功能

雖然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建立于不同的理論基礎, 存在著諸多差異, 但二者并非截然對立, 在教育功能方面反而相互補充, 共同構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分科課程重視基礎知識技能的系統傳遞, 有利于教學效率與質量的保證;但學科分割使學生難以對世界形成完整的認識, 某些學科內容的重疊還造成學生重復學習, 加重了他們的負擔。綜合課程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社會與人生, 獲得豐富全面的知識;但又缺乏了分科課程的有序性與嚴密性。

分科課程強調專業性, 有助于某一學科的深入研究, 適合某一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但往往因過于偏重某一方面的學習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課程利于學生形成比較寬厚的普通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和比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但在專業知識技能培養方面有所欠缺。

分科課程注重系統性與邏輯性, 更多強調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 其教材編寫、知識傳遞以及教學評價的依據相對單一, 比較容易把握、有章可循;但也因此常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以及不同學校地區間的差異, 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綜合課程具有開放性與整合性的特征, 更加重視學生的情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養成;但這也為制定明確的課程標準帶來了難度, 如果不能妥善處理“綜合”常常會成為“拼合”。

總之, 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知識觀, 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 各自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二者有機整合才能取長補短, 使課程在教育活動中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

3 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的整合

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的整合不僅包括二者之間的統整, 也包含二者各自內部的建設。其內部建設是二者整合的基礎, 只有二者的優勢真正得以發揮, 二者的統整才能有效實現。

3.1 二者的內部建設

分科課程強調學科間的區分, 注重學科的相對獨立性, 但并不是要切斷學科之間的天然聯系。當前課程中出現的各學科彼此封閉、相互隔絕的現象并非分科課程的本有特征, 而是因人們對分科課程缺乏正確理解造成的。因此, 要有效實施綜合課程, 建構合理的課程體系, 必須從改進分科課程開始。在更適宜實施分科課程的情況下, 如意圖培養在高精尖領域學有所長的人才時, 要使分科課程的組織更符合學科之間的本質聯系以及學生的可接受程度。

綜合課程把相互關聯的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 更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但綜合課程并非萬能, 適用于一切教育情境。此外, 綜合課程內部依據不同的標準也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中知識一體化和教師合作化的程度都相應有所不同, 在教育活動中只有對這些類型既有準確的定位又能把其有機統整才會構成完整的綜合課程。目前在綜合課程建設中許多學科內容之間仍然是一種機械聯系而非有機整合。在綜合課程的編寫、傳遞以及評價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并沒有擺脫分科課程的思維框架, 還尚未發現科目之間的同質性。

總之, 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本身并無優劣之分, 只存在哪種教育情境中運用何種課程更為合理的問題。當前, 我們必須克服傳統教育思維的框架, 要做到從知識之間、從教育與生活之間的本質聯系出發來制定實施課程。

3.2 二者的有機整合

系統論指出整體的功能大于局部之合。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在完成自身建設的基礎上, 還要進行有機統整, 這樣才能實現二者功能的最大化。

從教育系統的縱向方面看,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綜合與分科課程的要求并不相同。為了給學生奠定比較堅實的普通科學文化基礎, 使他們對世界形成完整的認識, 也為了符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 課程一般以綜合為主。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 課程體系中綜合課程的比重逐漸降低, 分科課程的比重則在提高。在高等教育特別是其研究生階段, 學生的學習方向將集中于某門學科或某個研究領域的某一方面, 這時分科課程邏輯性與精細化的特點將更符合學習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 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并不能彼此取代, 只能是某一階段以某一類型為主。

從教育系統的橫向方面看, 一方面, 在學習的某一階段, 由于對不同知識的要求不同, 有些知識以分科形式傳遞給學生, 有些知識則采用綜合形式。通才的培養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其要求即使在高等教育階段, 學生也不能僅專注于自己的專業領域, 其他方面的學習也要成為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 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專業教育采用分科形式, 而普通教育采用綜合形式可能更為適合。另一方面, 不論分科課程還是綜合課程, 作為學校教育的體現形式, 二者都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 都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變化的實際, 都要做到和系統學校教育之外的各種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

摘要: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課程, 卻又都是完整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將從二者的內涵、關系以及整合三方面對其做出分析, 以期對二者形成更加清晰的認識。

關鍵詞:綜合課程,分科課程,內涵,關系,整合

參考文獻

[1] 有寶華.綜合課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01:16.

[2] Michael.F.D.Yong.知識與控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65.

[3] 叢立新.課程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

[4] 謝維和.綜合課程建設與伯恩斯坦的編碼理論[J].教育研究, 2003 (8) .

[5] 劉麗玲.論巴茲爾.伯恩斯坦的教學話語理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3 (4) .

[6] 李曉宏.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淺論[J].晉東南師范??茖W校學報, 2003 (6) .

[7] 王金娜, 馮建軍.課程知識的合法性與合法性權力主體——一個社會學的視角[J].教育科學論壇, 2006 (3) .

課程合同范文第3篇

關于《集體合同》、《工資專項合同》

履行情況的報告

各位代表:

二O一一年是我單位第六輪《集體合同》履約的第一年,同時年初依照《協商集體合同制度》的規定,由行政和工會分別代表企業方和職工方進行平等協商,簽訂了《工資專項集體合同》,一年來,在企業和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兩個合同的履約率達到98%,現在我受公司委托,將本單位二O一一兩個合同的履約情況向大家報告如下:

一、關于《集體合同》

1、勞動用工

我單位嚴格按照《勞動法》進行用工,不以任何理由收取保證金、風險抵押金等。

2、勞動報酬及工作時間

企業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自身的實際情況,推行以崗位、工種等為主的工資分配制度,月標準工資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資標準。工資按月兌現,年終結清。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小時,節假日、職工加班按國家規定結算加班工資。

3、保險福利

企業每月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定期向職工核對確認養老保險個人帳戶清單。按職工工資總額提取14%作為職工福利資金,絕不挪作他用。特殊工種和一線施工人員還辦理了工傷保險。

4、勞動保護

- 1 -

按規定向職工發放勞動保護用品,如手套、安全帽等。

5、職工教育

結合企業實際,建立教育與培訓組織機構,管理職工教育與培訓,并按規定提取職工教育經費,特殊工種人員持證上崗率達100%。每年用于職工教育的培訓費用11萬多元。

二、關于《工資專項合同》

二O一一年我單位實現利潤76.8萬元,比上年增加18.1萬元,企業勞動生產率達13萬元/人,全年職工工資總額達2026萬元,職工人均貨幣工資達3.63萬元,圓滿地履行了合同約定的各項指標,并能按照《工資專項合同》的約定,按時向職工發放工資,不存在拖欠現象。

三、合同履約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從總體上來說,職工對兩個合同的履約情況還是基本滿意的,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與《江蘇省一辦法兩條例》規定的標準相比,我們在合同履約方面尚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職工教育培訓。職工的職業技能培訓還不能滿足工程施工的需要,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抓好。

二是職工的保險。雖然已經搞了職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保險工傷,但職工的還沒有辦理失業、生育保險等。

三是職工民主管理。企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雖然建立了,但還沒有能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對廠務公開未能長期開展。

以上報告,請各位代表審議。

報告人:朱家寶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課程合同范文第4篇

一、高職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基礎

(一) “課程思政”拓展的方向

高職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必須方向準確, 指向明確, 否則南轅北轍, 收效甚微, 或事與愿違。“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 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 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 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這為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明晰了方向, 實踐中必須遵循英語課程教學規律, 遵循學生成長規律, 以學生為中心, 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

(二) 課程標準的頂層設計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英語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英語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載體。要發揮好載體作用, 在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必須融入思政教育目標, 使其成為英語課程完整的組成部分, 而不是教學的零星點綴, 或可有可無的內容。并且重在落實, 將“價值引領”貫穿到英語教學全過程。

(三) 教學內容的發掘和甄選

依據課程標準, 整合教學資源和社會資源, 發掘適當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教學內容要兼有教育性、知識性、技能性。深挖語言教學中字、詞、句、篇的思政教育的融合點。在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技能的掌握和運用的同時, 使英語教學更富內涵, 更具思想深度。

(四)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適用性

向“課程思政”拓展的英語課程不能成為讓學生反感的說教課, 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讓課堂氛圍更有溫度, 使課程的思政教育更有力度。既要保留傳統教學手段有利的一面, 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手段。例如, 用“疏而不堵”的方式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機, 實現線上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 使之成為有效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

(五) 教師“課程思政”意識的提升

如何用好課堂教學這個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關鍵在于教師。“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 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教師首先要有責任擔當, 對課程思政教育有認同感, 努力提升自身思想認識水平和格局, 引領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堅定文化自信, 才能實現英語課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實證研究

“課程思政”并非將所有課程都當作思政課程, 它是一種教育理念, 是強化所有課程的教育性, 更是教育價值理性的回歸。本人在教學中對此做了一些實踐探索。以我校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教學為例。

案例1:第一單元 (Unit One:Hello!Hi!) 為例

學習Business Card時, 教師課前在學?;旌鲜浇虒W平臺發布任務:搜集Jack Ma (馬云) 使用過的6張和目前使用的名片。這個任務學生很感興趣, 而且通過網絡查找完成任務并不困難。從第一張馬云創辦“浙江省杭州海博翻譯社 (1994年1月) ”使用的名片到如今阿里巴巴公布的新名片;他從一名高校教師到創造無人能及的商業帝國, 再到希望回到原點 (“重回課堂”) , 開啟另一段征程。通過24年來馬云名片變化, 見證其創業歷程, 尤其是新名片上的身份和11個頭銜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心靈震撼。

為鞏固學習內容, 我布置了課后任務:i, 搜集Steven Jobs, Bill Gates, Mark Zuckberg, Larry Page等名人的名片;ii, 分享在網上收集到的比較有特色的名片, 并為自己設計一張英文名片;iii, 學習混合式學習網絡平臺發布的源于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 (CNBC) 的2018年9月10日教師節當天馬云發出的題為"教師節快樂"的公開信的英文翻譯, 并請學生在平臺上發布評論。

該案例以教材為切入點, 結合學生實際, 選取融入思政教育的鮮活案例和素材, 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案例2:第二單元 (Unit Two:Saying Thanks or Sorry)

該單元教學引導學生理解“American gift-giving culture”, 正確認識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 增強跨文化意識, 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中提供了a thank-you note、a gift card、a congratulation card樣例。我通過混合式學習平臺給學生推薦美國比較有名的提供賀卡服務的公司, 如American Greetings, Bluemountain, Cardstore, justWink App及網站的鏈接, 讓學生了解美國的賀卡文化。

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習慣了使用短信和社交媒體溝通的青年人, 對聊天軟件樂此不疲, 很難想象卡片在現代美國人生活中的作用。我請學生思考:“在信息時代, 賀卡已經過時了嗎?”對于美國人來說這個答案是否定的。時代變遷, 載體和形式無論怎樣變化, 賀卡連接彼此經歷與記憶、心情與心意的內核未變。為進一步認識美國的送禮文化, 我為學生推薦了發表在《環球》雜志上的一篇名為《傳情達意, 歷久彌新――美國的賀卡文化》的文章。請學生討論中美送禮文化差異, 并在學習平臺上發布評論。學生一致認為“送禮文化”在美國十分盛行, 但禮物的意義大過價值 (比如一張卡片就能表情達意) 。美國人送禮的風氣的顯著特點是輕松務實。課后任務:制作一張英文卡片送給你最想表示謝意的人。

此教學案例目的是使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 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 通過小小的卡片的教育效果肯定強過空洞的說教。

案例三:每年“聚焦兩會”的專題英語學習

教學設計包括用英語介紹兩會, 普及學生“兩會”的有關知識;通過“我有話要對總理說”活動引導青年人將個人的發展根植于國家的發展中;在學習平臺上推送“兩會”英語新聞, 特別是國外新聞媒體的報道, 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選學China Daily上刊發《政府工作報告》部分章節, 及時了解國家方針政策等。

在探索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教學實踐中這樣的案例很多, 教師需要不斷優化拓展的途徑和資源的整合, 增強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結語

“課程思政”的理念如何同英語課程教育教學目標和內容相統一和銜接, 達到潤物無聲的思政效果, 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探索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 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發揮英語課程的隱性思政教育的作用, 實現課程的立德樹人的目標, 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 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摘要: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到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中, 首先要明確拓展方向, 然后從課程的各維度夯實基礎。實踐表明高職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 既豐富了英語教學的內涵, 也有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拓寬。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 2016-12-09 (1) .

課程合同范文第5篇

一、開展創業課程的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創業是發展的大勢, 如今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各大公司都在縮減人才, 國考招聘的人數也在每年遞減, 就業情況十分嚴峻, 越來越的人走上創業這條道路上來, 高校開展創業課程是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學校通過加強組織大學生參加創業活動, 不僅可以讓大學生對創業有了全新的和全面的認識, 激發大學生對創業的熱情, 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基本技能, 還可以改善當前的就業壓力, 通過創業來帶動就業。

二、創建創業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現在大部分的學校還在沿用傳統的教學形式, 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傳授知識, 從而實現教學的目標。雖然現在創業教學課程在大學的眾多課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由于興起的時間較短, 開設的課程內容還不夠成熟全面。而且高校對于創業這門課程仍然只是停留在理論的階段, 學生聽的也是似懂非懂, 沒有進入實踐的課程, 這樣極容易與現實脫軌。對于創業這門課程來說, 理論知識固然重要, 但是必須要通過實踐, 學生才能對創業有更深的認識和體驗, 通過實踐才能讓學生發現在創業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再通過老師的指導下解決, 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 無法正確的幫助學生在現實中所面臨的創業問題。許多學校還沒有意識到創業課程對于新時代社會和學生的重要性, 將創業教育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分割開來, 學校的教育者也不加以重視導致學生對于創業迷茫, 熱情不高漲。

資源缺失也是當前創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由于是新型課程, 課程創建時間較短, 沒有大量的教材供學生研究學習, 導致學生缺乏對創業的正確認識。對高校來說缺乏相應的創業教學團隊指導學生, 一些學校的創業老師可能是輔導員擔任, 也可能只是請一些具有創業經驗的老師或以往的校友給同學進行講解, 而沒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培訓。任課老師對于創業深度把握不夠, 勢必會導致教學結果產生偏差, 影響教學質量。

三、改善創業教育現狀的措施

(一) 完善的教學體系

開設相應的創業課程時, 要根據每種專業的學生單獨設立, 每個專業所學知識的不同, 對于創業的要求也不相同, 學校要分別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 老師在講授時以創業為主, 專業知識為輔, 把創新的理念融入到各個學科中, 將理論與專業結合起來。對于師資力量也要注重和培養。學??梢酝ㄟ^內部的培訓對老師的專業知識進行梳理和系統的總結, 使老師能經常掌握在創業這個領域的最新動態。學校也可以時常聘用一些具有創業經驗的知名人士對學生進行輔導教育, 通過他們自身的創業經驗來告訴學生創業路上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并且通過他們成功的創業也可以激發學生對創業的熱情。同時學校對與創業老師的聘用也可以從以前只是在學校內部進行篩選, 轉而從在社會上的一些具有豐富創業經驗的人士或者企業高級管理人才, 對學生進行講解督導。這樣的人進入到校園能夠更大的激發學生對創業的熱情, 同樣會增加豐富的實戰演練。

(二) 將創業教育與實戰演練相結合

實踐課程是創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過實戰演練可以加深學生對創業過程的認識, 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 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學??梢怨膭顚W生積極參加相應的創業大賽, 如“挑戰杯”, 大學生創新創業實戰項目等等, 學生可以比賽中, 不僅豐富自己的人脈, 激發對創業的熱情, 還可以提高創業技能, 增加經驗。學生可以在校積極舉辦創業社團, 雖然社團不及在外真正的創業, 但是在社團中, 與校外一些公司和組織進行對接時, 同樣會遇到與創業一樣的各種復雜的問題, 這對于社團中擔任領導者的學生來說非常鍛煉其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學生通過在社團中的鍛煉, 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 這對于往后學生進入社會中真正的創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 通過網絡教學推進創業教育

如今是互聯網時代, 網絡已經普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十分便捷, 教育方面也是如此。網絡課程是當下非常流行的教學趨勢, 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尋找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 可以自由安排時間進行學習。并且在創業課程中或者正在創業中所遇到的問題, 通過網絡向相關專業人士進行提問并得到解答。網絡也可以使學生獲得最新的創業資訊, 與時俱進, 了解如今社會趨勢是創業成功的必要準備。

四、結語

綜上所述, 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需要循序漸進,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在校的老師和學生們的共同努力。創業教育這是一門較為全新的課程, 是新時代發展的產物, 也為以后的教學理念奠定了新的基礎。改善課程的教學內容, 實行新的教學方案, 將實踐融入到全新的教學中, 開展相應的課外活動, 通過種種途徑來提高學生對創業技能的豐富, 增加學生對創業的熱情, 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而創新能力對于學生在其他學科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今就業環境十分嚴峻, 大量的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 通過創業課程的熏陶和培養, 幫助大學生為日后尋找就業出口, 也可以緩解就業壓力, 改善當前的就業現狀。

摘要:如今,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社會嚴峻的問題之一, 大學生畢業就是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可以幫助緩解如今就業難的問題, 并且帶動社會經濟發展。大學生要想創業成功, 必須具有創業的能力, 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對于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高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大學校要制定相應的創業課程, 設置合理的教學方案, 本文主要講解了大學創業課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措施。

關鍵詞:創業課程,大學生,就業壓力,創業技能培訓

參考文獻

[1] 高志剛, 戰燕, 王剛.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體系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6 (3) :93-95.

課程合同范文第6篇

關鍵詞:合同欺詐;合同詐騙;認定要素;法律后果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的合同糾紛不斷出現,而合同詐騙罪也是以合同形式出現的。二者相似性以及法律后果不同,給司法機關認定行為性質帶來了很大難度,本文結合理論和實踐對二者進行了明確區分。

合同 ,又稱契約 ,是指當事人之間立、變更 、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當事人達成協議并建立了合同關系 ,標志著合同成立 ,但合同成立不等于合同生效。欺詐 ,意思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者隱瞞真實情況 ,使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

合同欺詐行為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 ,行為人的行為表面上是合法的 ,行為人通過訂立 、成立 、履行合同行為 ,使自己的行為合法化 另一方面 ,行為人的行為本質是非法的 ,行為人的行為破壞了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使相對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

合同欺詐行為作為一種民事行為 ,其構成要件有四點:⑴ 須有欺詐人的欺詐行為。欺詐行為之情況有三:一是捏造虛偽事實;二是隱匿真實事實;三是歪曲真實事實。⑵ 欺詐人必須有欺詐的故意。⑶ 須表意人因相對人的欺詐而陷于錯誤。⑷ 須對方因陷于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即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 ①“合同欺詐行為具有以下特點:第一 ,隱蔽性 。合同欺詐行為人的欺詐行為 ,相對于如標的、標準、能、合同主體等合同的主要信息 ,行為人是清楚的,在明處合同相對人則是不清楚的,在暗處。真實信息的隱蔽性 ,造成合同當事人雙方的地位不平等 欺詐行為人處于優勢、強勢 ,合同相對人處于劣勢、弱勢 ,直到欺詐行為敗露 。這種對信息掌握的不平等導致的地位不平等 ,并不是因為相對人認識能力的局限 ,而是因為行為人的惡意而為 。 ①蘇輝,試論合同欺詐[J].宿州師專學報,2002,(9)。

第二 ,干擾性。合同欺詐行為人的欺詐行為 ,把要約或承諾的錯誤條件反映到相對人大腦中 ,使相對人在規避合同風險和實現預期利益的決策中作出與自己本來意愿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決策 —錯誤的意思表示 。相對人的“意思 自治”由于行為人的干擾而成為“意思他治”。第三 ,破壞性。I破壞了合同當事人的地位平等 ,由于其隱蔽性 ,使合同欺詐行為人處于優勢、強勢 ,使相對人處于劣勢、弱勢。II破壞了等價交換的原則。任何當事人從事交易活動,都要遵循等價交易法則 ,不得爾度我詐 ,強取豪奪III破壞了交易的自愿性。通過欺詐等方式使對方作出與其真實意思不相符合的意思表示IV破壞了社會信用 。欺詐行為敗露后 ,人們將對正在或即將作出的交易行為時時處于懷疑 、恐懼之中。第四 ,非法性 欺詐行為都危害了社會濟秩序 ,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在法律上屬于應受禁止的非法行為。”

關于合同欺詐行為的法律效力, 我國《合同法》一般認為合同欺詐行為損害了私人利益 ,可以撤銷 ,表明損害私人利益的合同欺詐行為并不必然無效 ,即并不是必然不受法律保護。如果被損害人放棄撤銷權 ,則法律保護合同欺詐行為 ,如果被害人主張撤銷權 ,則法律不保護合同欺詐行為 ,被撤銷的合同則無效。 我國《刑法 》第224條規定:合同詐騙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 ,數額較大的行為。它具有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 ,應受到刑法懲罰。

①“合同詐騙犯罪的認定要素,從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看,只是列舉了合同詐騙罪的客觀行為表現形式,要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還必須以行為人的履約能力為基本出發點,結合行為人的履約能力、對取得財物的處置情況、事后態度等方面綜合認定。在具體認定要素上,主要應審查:主體資格是否真實。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即以虛假面目出現,顯然可說明其主觀上非法占有目的之存在。行為人有無履約能力。具備履約能力是合同得以適當或完全履行的基礎,如果明知沒有履約能力或只有部分履約能力,卻與他人簽訂遠超過自己履約能力的①劉恒然,合同詐騙犯罪的認定要素[J].江蘇法制報,2008,(12)。

合同,騙取對方財物,應視為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行為人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行動。

即著眼于行為人有無履行能力還不足以證實其主觀上非法占有目的的有無,還要看行為人履行合同的實際行動如何。盡管有履約能力,但無實際行動或履行小部分義務,目的是套取更大的回報,行為實質上屬非履約行為,充滿欺騙性,則足以認定行為人主觀上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行為人沒有履約的原因。如果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并無欺騙手段,簽訂合同后也積極履行合同,但因決策失誤等正常商業風險或不可抗力等原因,導致最終無法履行合同,并給對方造成損失,因行為人主觀上無非法占有之目的,故不能成立詐騙犯罪,僅成就民事上的違約事由;相反,若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或履行合同中存在“借雞生蛋”,賺了就還,虧了就不還的心理,且履約過程中確實不盡力,并最終導致他人財產損失的,應以詐騙罪認處。行為人對財物的主要處置方式。目前的做法是,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不是按照合同的約定進行處置而是隱匿或是任意處置,主要表現在用于償還債務、揮霍、用于非法活動、非經營性支出等或攜款潛逃,就應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反之,無論行為人簽約時對于到手的款項心理態度如何,不管是依約還是挪作他用,只要是用于正常經營,因商業風險而導致最終損失的,則不認定為詐騙犯罪。”

① “合同民事欺詐糾紛與合同詐騙的聯系與區別:

合同詐騙犯罪與合同民事欺詐糾紛有許多相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兩者得以發生的基礎相同。無論是合同詐騙犯罪還是合同民事欺詐糾紛,都既可以發生在合同的簽訂過程中,也可以發生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

第二,行為人的主觀心態都是故意。既具有欺騙對方,使對方的認識陷人錯誤,從而違背其真實意思而與之簽訂合同或履行合同,以謀取一定的非法利益。而且,這種故意都是直接故意。

第三,客觀上都具有欺騙對方當事人的行為。合同詐騙犯罪與合同民事欺詐①周韻,論合同民事欺詐與合同詐騙犯罪的界限[J].新疆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2(3)。

都帶有“詐”字,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或是利用對方的錯誤或進一步加深對方的錯誤等等作為及不作為,都是合同詐騙犯罪與合同民事欺詐的共同手段。

第四,合同詐騙犯罪與合同民事欺詐糾紛,都主要是發生于經濟交往過程中,且都是以合同的面目出現。這些合同從表面上看,條款是規范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合法的,合同的虛假性不易被識破。

第五,受欺詐人與對方簽訂或履行合同,表面上看也都是自愿、真實的,實質上這種意思表示都是有瑕疵的,并且都與欺詐行為有因果關系。

合同詐騙犯罪與合同民事欺詐糾紛,盡管存在上述相同之處,但在法律性質上存在重大差異,兩者之間主要有以下區別:

第一,行為人主觀故意的內容和目的不同。雖然合同詐騙犯罪與合同民事欺詐行為在主觀上都存在著直接故意,但故意的內容和目的不同。在合同詐騙犯罪中,行為人的目的是為了非法占有對方當事人的財物,主觀上并沒有履行合同的目的,而僅僅是利用合同這一合法的形式;但是在合同民事欺詐中,行為人的目的是為了謀取不當或不法的利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尤為重要的是,行為人所謀求的不當或不法利益,恰恰是意圖通過合同的履行而實現的。這一點是區分兩者的關鍵。

第二,客觀上有無基本履約行為不同合同詐騙犯罪行為的目的由于是為了非法占有對方當事人的財物,因而在客觀上沒有基本的履約行為。犯罪行為人或者是簽定虛假的合同,或者是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千方百計地創造借口逃避履行合同義務。在有些情況下,行為人即使也有少量地履行合同的行為,但這僅僅只是一種假象,其實質在于騙取對方的信任以達到非法占有的目的,合同規定的大部分義務,他是不會履行的。這種情況即所謂的“鉤魚合同”。但是對于合同民事欺詐行為而言,由于非法利益的獲得正是通過合同的履行而得以實現的,因此行為人客觀上必然會有合同履行的行為。

第三,法律上對于欺騙行為有無財產數額的要求不同。合同詐騙犯罪是一種財產型犯罪,對于財產犯罪刑法上一般要求數額較大,這是區分罪與非罪的標準之一。因此,利用合同詐騙犯罪,合同標的數額應當符合刑法關于“數額較大”的要求。但是合同民事欺詐糾紛中,欺詐行為的構成不以受欺詐方有財產損失為

必要條件,因而合同標的數額的大小,并不影響合同民事欺詐的成立。

第四,行為性質不同。合同詐騙犯罪和合同民事欺詐雖然都是一種欺騙行為,但性質上截然不同。在合同詐騙犯罪中,盡管表面上也存在合同且合同的訂立程序也相當完備,但由于行為人只是想利用合同來達到非法占有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目的,因而該類行為的性質已經超出了民法及合同法等私法的調整范圍,是一種嚴重違反公法的行為。這里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合同詐騙行為,根據其對社會危害程度的大小和輕重,可以向利用合同進行治安詐騙的行為轉化,但無論如何決不可能橫跨公法、私法的二大領域而轉化為合同民事欺詐。換言之,合同詐騙犯罪與合同民事欺詐不可能亦此亦彼,存在重合的情形。因為合同民事欺詐雖有欺騙,卻是在履行前提下的欺騙,它作為一種意思表示有瑕疵的私法行為,歷來就屬于私法的范疇。正是因為這種性質上的差別,合同民事欺詐屬于經濟糾紛,而合同刑事詐騙則是經濟犯罪的一種。

第五,行為的完成形態不同。合同詐騙犯罪是一種結果犯,在行為的完成形態上有既遂與未遂之分。因此,凡發生了法定的危害社會的結果即構成犯罪既遂。相反,如果行為人已著手實施詐騙犯罪行為,而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發生法定的社會危害結果,則應認定為犯罪未遂。合同詐騙犯罪雖未造成合同相對人的實際損害,但這種行為有其較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因而行為人仍應承擔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指出:“已經著手實施詐騙犯罪行為,只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獲取財物的,是詐騙未遂。詐騙未遂,情節嚴重的,也應當定罪并依法處罰。”但是在合同民事欺詐中,如前所述,該行為要么成立,要么不成立,不存在行為完成形態上的既遂與未遂。

第六,行為的責任追究原因不同。合同詐騙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較大,因而國家對之干預的強度也較大。無論是既遂還是未遂,只要符合犯罪構成的要件,該行為都因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接受國家的刑事制裁。任何人,包括當事人相互之間都不能對于這種犯罪行為進行“私了”,免除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相反,合同民事欺詐雖然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對其干預的程度不象對于合同詐騙犯罪一樣強烈,要受到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也就是說,合同民事欺詐糾紛容許在當事人之間“私了”,一方當事人可以放棄自己的權利而免除對方當事人的

上一篇:關愛老人活動總結范文下一篇:小學教師師德個人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