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市場營銷與競爭者界定論文范文

2023-12-15

市場營銷與競爭者界定論文范文第1篇

目前國內學者已有從政府補助、政治關聯、產權性質及公司治理等視角來研究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在文獻中,影響企業創新績效中研發投入(R&D)出現的次數較多。國內外對二者之間關系研究基本趨同。多數學者通過實證發現研發投入強度與企業創新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隨著不斷地研究,研發投入與創新績效之間的正相關的結論缺乏穩健性。于是開始研究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因素有哪些。國外的學者認為我國面臨嚴重的流動性限制,利用內部資金起著重要的作用,行業之間的競爭加劇和我國法制的變化,負利潤的表現會促使到企業進行研發創新來避免資不抵債和長期虧損的局面。王素蓮等人(2018)將企業家冒險傾向的心理特征引入R&D投入強度與企業創新績效的研究中,企業進行研發正是為了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形成區別于競爭對手的異質性資源優勢,獲得巨大的創新收益,他們通過實證發現,R&D投入強度決定企業創新績效的水平,同時還發現家族企業的企業家冒險傾向對R&D投資與企業創績效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效應,從而使其結論更加有說服力。李佳霖(2016)認為研發投入是企業創新績效的源泉,以此來提升企業競爭力,她采用了2006-2016年全部上市公司相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了,研發投入與創新績效呈現正相關關系,即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有利于企業創新績效的增長,同時李佳霖發現企業應當有一個合理的資本結構,否則會使企業盲目的增加研發投入而不利于企業的長久發展。但有的學者認為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產生消極的作用;也有學者認為研發投入并不總是一成不變的促進作用,研發投入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影響。隨著我國不斷鼓勵加大研發投入相關的政策,企業進行研發活動,對企業提升創新水平存在正向作用。

在熊皮特(Schumpeter)早先提出了創新理論,競爭的加劇容易使企業減少研發活動的意愿,市場競爭與創新關系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國外學者認為創新績效會隨著市場競爭的增加而增加,但達到了一定值后,競爭的增加反而使企業的創新減少。企業創新績效不僅僅受到內部因素影響,還會受到外部動態因素影響,因從本文在引入市場競爭納入實證,再次探究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影響顯得關鍵。有學者認為有市場競爭才會有創新的動力,市場的壓力是企業不斷使用并學習的機會,競爭者會通過不斷創新來減少競爭對手的數量,即市場競爭的增加,企業創新績效越高,即逃離競爭效應。

企業進行創新活動需要大量的現金流量,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時,企業決策者可能會產生一種熊皮特效應,即市場競爭增加不利于企業的創新效果,而且市場競爭的增加,市場競爭程度加大,會使大量企業進行模仿,進而導致份額壓縮,這時企業再次加大研發投入,研發投入產生的效益可能不是很樂觀。

根據以上理論論述,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1:企業創新績效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而增大。

假設2:市場競爭具有調節性,市場競爭的增加能夠降低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

為了驗證上述假設,本文因變量為企業創新績效,以專利申請量的自然對數界定,自變量是研發投入強度,以研發支出在營業收入占比是多數學者界定的方法,在審計角度上,其被認定為一個特別風險環節,本文將研發支出/總資產界定,使得數據具有客觀性。本文的調節變量為市場競爭,界定的方法有行業集中度、勒納指數(lena)、行業內企業數量、主營業務利潤率和赫芬達爾指數等?;诤暧^視角,赫芬達爾指數能夠較好的反映公司的競爭狀況,其數值越小,企業之間的競爭越激烈,進而間接或直接影響企業的創新績效,因此本文以赫芬達爾指數界定市場競爭納入實證研究體系。參照以往學者的研究,本文以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le、企業成長性Gro、資產收益率roa、股權集中度top1作為控制變量引入實證模型中。

參考以往研究,建立經濟學模型(一)、(二)

模型(一)

模型(二)

本文選取原始樣本近三年內2015-2017年的上市公司的數據,剔除殘缺樣本和異常樣本得到了3417有效數據。在進行實證前對變量均進行了縮尾處理。

為保證實證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采取方差膨脹因子檢驗方法,由數據統計知,VIF的值在10以上可能存在變量間的共線性問題,本文相關變量與因變量的VIF值最大在10以內。因此,可以展開下一步的模型(一)和模型(二)的實證回歸。

本文通過實證結果表明:研發投入強度(R&D)與企業創新績效(IP)的回歸系數為19.882,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表明增加研發投入強度,企業創新產出越多。根據資源基礎理論知,企業進行創新活動,會使企業得到別樹一幟的產品,得到獨特的資源,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積極的化學反應。由此,企業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有正向的影響,該結論與所提的假設1相同。

在模型1的基礎上引入市場競爭與研發投入交互項,由表1可知:市場競爭(HHI)與研發投入強度(R&D)的交互項回歸系數為136.299且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市場競爭的加劇,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正向影響減弱。這可能是因為與我國特色有關,企業創新是期望得到創新后的利潤,那么市場競爭程度加大,會使大量企業進行模仿,競爭對手的任意增加會降低企業創新,進而導致份額壓縮使企業創新績效沒有達到預期。由此得出結論,市場競爭在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顯著負向作用即市場競爭可以顯著降低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自此,假設2得以檢驗。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市場競爭是否可以抑制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正面影響。本文以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實證得出,市場競爭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市場競爭可以顯著降低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

關鍵詞:市場競爭,研發投入,創新績效

參考文獻

[1] Paul M. 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06):1002-1037.

[2] 王素蓮,趙奕超.R&D投資、企業家冒險傾向與企業創新績效——基于不同產權性質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8,32(06):45-50.

[3] 王素蓮,阮復寬.企業家風險偏好對R&D投入與績效關系的調節效應——基于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15(06):80-83.

[4] 王玉春,郭媛嫣.上市公司R&D投入與產出效果的實證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8(06):44-52.

[5] 劉志強,盧崇煜.地區市場異質性、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12):99-106.

[6] 李佳霖.研發投入、資本結構與企業的創新績效研究[J].商業會計.2018,(15):48-50.

市場營銷與競爭者界定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來,資源基礎觀已成為理解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理論依據。通過回顧以資源異質性為核心的傳統資源基礎理論,到以人的異質性為核心的企業能力理論的資源基礎理論演進歷程,分析資源基礎觀研究對象層次化、動態化和無形化的研究趨勢,進一步闡明未來應用資源基礎理論可對資源、動態能力和知識之間的關系,以便在公司治理和管理層收購及企業家精神等領域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資源基礎理論;競爭優勢;研究領域

Study on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Future Research Field

YANG Chun-hua

(School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Key words:resource-based theory;competitive advantage;research field

近年來,企業競爭優勢成為戰略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Porter,1985;Rumelt,1984),而資源基礎觀也已成為理解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理論依據,在理論界和實踐界具有越來越廣泛的影響。本文在回顧資源基礎理論演進歷程的基礎上,分析了資源基礎觀的研究趨勢,并進一步闡明了資源基礎觀未來的研究領域,為資源基礎觀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一、資源基礎理論的演進

嚴格地說,最早賦予資源基礎觀理論基礎的是Penrose,在其所著的《企業成長理論》一書中,他用經濟學原理探討了企業資源與企業成長間的關系,提出了“組織不均衡成長理論”,使資源基礎觀不再只是觀念上的討論而具有了理論上的支撐。Penrose認為企業是“被一個行政管理框架協調并限定邊界的資源集合”,企業成長的源泉來自企業的內部資源,正是企業內部的資源和能力是企業績效和發展方向的堅實基礎。以后資源基礎觀的研究一度陷入沉寂,直到1984年Wernerfelt(1984)的論文《企業的資源觀》的發表,資源基礎觀才獲得應有的重視,后來一些學者(如Barney,1991;Shuen,1990;Pandian,1992;Peteraf,1993等)對其進行了豐富和完善。

所謂“傳統資源基礎理論”即是以“資源”為企業戰略決策的思考邏輯中心和出發點,以“資源”連結企業的競爭優勢與成長決策。由于企業擁有稀有、獨特、難以模仿的資源和能力使得不同的企業之間可能會長期存在差異,長期占有獨特資源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持久的超額利潤和競爭優勢。傳統資源基礎理論的實質就是以企業為分析單位,著眼于分析公司擁有的各項資源,以企業內部資源為分析的基礎和出發點,通過探討獨特的資源與特異能力,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和獲取超額利潤的目的。

傳統資源基礎理論把競爭優勢的源泉定義在具體的作為物的資源上,完全脫離了企業中人的因素,造成了資源與資源配置者之間的分離。實際上客觀存在的物質資源能夠發揮多大的效用完全取決于使用它的人,資源異質性的背后是人的異質性。一些學者對傳統資源基礎理論進行了批判性的繼承和發展,產生了企業能力理論,以Prahalad和Hamel(1990)的論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為標志。Prahalad和Hamel(1990)在該論文中提出了核心能力概念,認為企業本質上是一個能力的集合體,但不是所有的能力都能形成競爭優勢,只有核心能力才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積累、保持和運用核心能力是企業的長期根本性戰略,即核心能力理論。Sanchez 和Heene(1997)在核心能力基礎上,提出了綜合動力性的、系統性的、認知性的、整體性的能力概念,把基礎能力作為研究競爭戰略的基本理論框架,形成基礎能力理論?;A能力理論認為,企業應該把能力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來進行管理,重視企業網絡和聯盟的作用,快速配置臨時資源鏈以獲得短期市場機會的競爭優勢?;A能力理論還提出了能力的動力性思想,認為能力的動力性是環境與組織的變化與共同進化的動態性,是形成能力和基礎能力的主體,其分析包括企業內人員與團隊的相互作用、企業與企業外部資源提供者的相互關系、企業與顧客的相互關系、競爭對手與競爭伙伴的相互關系。

Teece(1997)將該能力動力性思想進一步延伸,提出了動態能力理論。動態能力理論強調為適應激烈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必須不斷獲取、整合,具有能確認內外部的行政組織技術、資源和功能,動態能力可以在給定的路徑依賴和市場位勢條件下,不斷獲取新的競爭優勢。動態能力理論與熊彼特的“創造性毀滅”相容,創新特別是能力的創新是企業利潤的真正源泉。波士頓顧問公司的Stalk 和Schulman(1992)提出了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論,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于核心能力,成功企業極為注意生產能力的組織活動和企業流程,并把改善這些活動和流程作為首要的戰略目標。

盡管研究者們所使用的概念各不相同,分析問題的框架與角度各有差異,但基本思想卻是一致的,認為企業是一系列能力的集合體,企業多方面的資源、技術、能力的有機組合決定企業的競爭優勢。然而,企業能力理論沒有對為什么企業擁有核心能力以及一些企業在獲得了核心能力的同時,反而出現了“核心剛性”,而最終喪失核心能力等問題給出解釋(Derothy Leonard Barton,1992)。新近出現的企業知識理論認為隱藏在能力背后,決定企業能力的是企業的知識以及與知識密切相關的認知知識,同時,在一定情況下正是知識所固有的性質導致了企業的核心剛性。Kogut and Zander(1992,1996)、Spender(1996)認為,企業是一個知識的獨特集合體,蘊藏在企業組織或組織層次的社會知識或集體知識構成了企業長期競爭優勢源泉。

二、資源基礎理論的述評

從上述資源基礎理論的演進來看,傳統資源基礎理論、企業能力理論和企業知識理論具有相同的內核。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主要回答“企業是什么”和“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從何而來”。由于不同學者的答案是不一樣的,資源基礎理論分化為三個主要的流派,即傳統資源基礎理論、企業能力理論和企業知識理論。傳統資源基礎理論學者(Penrose,1959;Wernerfelt,1984;Barney,1991等等)認為,企業是“資源的獨特集合體”,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來自于企業所擁有和控制的特殊資源和戰略資產。企業能力理論學者(Prahalad和Hamel,1990;Foss,1993、1996;Teece,1997等等)認為,企業是“能力的獨特集合體”,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來自于企業的核心能力或動態能力。企業知識理論學者(Kogut and Zander,1992、1996;Spender,1996)認為,企業是一個知識的獨特集合體,蘊藏在企業組織或組織層次的社會知識或集體知識構成了企業長期競爭優勢源泉。盡管這三個流派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不同流派的學者認為這些要素應該是“資源”、“能力”或“知識”,而擁有特殊性質的要素是“特殊資源/戰略資產”、“核心能力/動態能力”或“社會知識/集體知識” (程兆謙、徐金發,2002)。

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體現出了研究對象層次化、動態化和無形化三個發展趨勢:(1)研究對象層次深化。大部分的傳統資源基礎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層次和組合層次上,即主要分析資源的類別,與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相聯系的資源所具有的特質,資源與資源之間的關系的類別、特征。企業能力理論的研究以企業層次的研究為主,企業作為一個總體具有終極意義,不論基于何種解釋都要落實到這里。(2)研究對象動態化。傳統資源基礎理論以具體的作為物的靜態的資源為研究對象,將其視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發展到能力理論和知識理論則以不斷獲取的能力和知識為研究對象,將其視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反映了面對激烈變化的外部環境,資源的動態性將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研究的趨勢。(3)無形資產成為研究的重點。資源基礎理論從以研究有形資源分配對競爭優勢影響的傳統資源基礎理論,發展到了以研究能力、知識等無形資產對企業競爭優勢影響的能力理論和知識理論,反映了以能力、知識等無形資產越來越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研究的重點。

三、資源基礎理論的未來研究領域

近幾年資源基礎理論已經被應用到諸如戰略人力資源管理(Wright, Dunford & Snell,2001)、經濟與金融(Lockett and Thompson,2001)、企業家精神(Alvarez and Busenitz,2001)、市場營銷(Fahey and Christensen,2001)、跨國企業(Peng,2001)等領域的進一步研究中。根據上述的研究發展趨勢,在未來還可以應用資源基礎理論對以下幾個領域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1.資源、動態能力和知識之間的關系。一些文獻認為資源、動態能力和知識是緊密相互聯系的,例如Wright, Dunford和Snell(2001)探討了對戰略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橋梁而言,這些相互關系的重要性。Fiol(2001)將這些聯系與持續重構企業競爭優勢結合起來考慮得出結論,在某些環境中,持續競爭優勢是不可能的。這些觀點與不斷增長的知識與競爭優勢文獻中的觀點一致(Spender和Grant,1996)。許多這類文獻聚焦于動態能力的角色,認為它是企業用于轉變它們資源基礎的特殊過程,是競爭優勢的來源(Eisenhardt和Martin,2000)。正如許多文獻得出結論,認為競爭優勢可以在動態市場中存在,但是持續競爭優勢僅僅因為企業擁有持續變化的能力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些文獻似乎認為競爭優勢的“動態能力”觀點與資源基礎觀相矛盾。但Barney(2001)認為,資源基礎觀的邏輯既可應用于穩定市場和資源與能力,同樣亦可以應用于快速變化的市場和動態能力,“動態能力”僅僅是“能力是動態的”的另一種提法,提法不同不能改變理論基礎,“動態能力觀”應與傳統資源觀邏輯保持一致。

2.公司治理與管理層收購。資源、動態能力、知識這三者之間到底存在什么樣的相互關系,它們如何相互作用,這種聯系對競爭優勢的作用如何,“動態能力觀”、“知識觀”是對傳統資源觀的繼承與發展還是顛覆,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探討。資源基礎觀在公司治理領域有更多進一步研究的可能性,Mahoney(2001)認為識別機會主義含有重要的戰略管理意義,因為獲得超額利潤的戰略的執行不可能自動進展(Barney,2001)。Peng(2001)提出了關于子公司管理監督問題,Wright(2001)認為錯誤管理可能意味著人力資源沒有有效應用。很明顯資源基礎觀的一個重要問題就出現了,即在什么條件下公司治理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經驗認為一些企業具有更多實施技能,這些技能在企業中可能是不均勻分布的(Barney,2002),而且是不為理解的(Keasey和Wright,1993;Shart,Keasey,Wright和Hull,1999)。因此,公司治理可成為競爭優勢的源泉,只有當不正確的治理導致不能充分實現它們所控制的資源的價值時,公司治理就不可能是競爭優勢的源泉。盡管必要的資源可能已存在,但因公司治理系統不能激勵和監督管理者去執行相關行為,超額利潤可能無法獲得。治理選擇可能對怎樣通過使用有價值、稀有的、不易模仿和無法替代的資源產生價值具有重要影響。對這方面的研究才開始。

在公司治理文獻中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即董事會的運作和效率。資源基礎觀認為這問題存在一些重要的研究議題。如提高董事會效率的提議是不是被設計來僅僅使企業和它的股東代理矛盾最小化,或者說它們是不是被設計來幫助企業充分實現經濟租?更廣泛地說,董事會結構和功能的不同是設計來最小化代理成本,還是最大化企業的經濟租?公司治理的一個特別的主題是利潤的產生與分配。Coff(1999)認為,如果管理者不能得到反映它們緘默知識貢獻的收益部分,他們可能尋求管理層收購。Castanias和Helfat(2001)同樣認為管理者如果不能獲得管理技能的足夠補償,他們可能會尋求將企業變成私有。盡管近年來基于補償機制,公司已經提高股份,但這有沒有對管理知識產生足夠的報酬補償?Wright,Hoskisson,Busenitz和Dial(2000)已經關注管理者進行管理層收購所擁有的特殊企業家技能的重要,對管理層收購進行了除主流代理成本觀之外的分析。管理層收購涉及到企業價值的評估,這時外部股東就面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與外部股東相比,管理者擁有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這就需要建立價值評估機制,需要研究確定管理者知識的真正價值。除了信息不對稱問題,管理層收購同樣涉及外部資金,涉及風險投資,因此需要研究風險投資企業在選擇企業和最佳企業家時要擁有哪些有效的技術和知識。

3.企業家精神。資源基礎觀研究的許多焦點是基于大企業的,然而小企業同樣面臨著獲取資源創造超額利潤的問題。Rangone(1999)基于14個案例的詳細分析,對于關于中小企業怎樣能夠創造超額利潤問題提供了資源基礎觀分析角度,界定了三個基礎能力,即創新能力、生產能力和市場管理能力的重要。然而,盡管Rangone定義了企業家精神在中小企業是一項特殊資源,但卻沒能找出能夠嚴重影響企業家創造超額利潤能力的個人特性。Alvarez和Busenitz(2001)采用的方法提出了集成企業家關鍵角色和其他重要資源的一種方案,他們認為認識到企業家是異質的這一點很重要。Castanias和Helfat(2001)強調人力資源認知因素本質的重要性,認識到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擁有產生租所必要的能力組合和水平。企業家異質性被忽視的一面是要區分企業家和習慣性企業家。這就產生了一個重要議題是關于習慣性企業家能夠產生更大持續競爭優勢的限度。習慣性企業家是否從重復的企業家行為中學得識別和開發“更好”機會,或者企業家是否經常重復先前的錯誤。新近出現的觀點是長期優勢在動態市場是不經常獲取的,分析習慣性企業家行為可能有助于幫助理解需要動態能力獲取新的資源結構以達到一系列臨時優勢的重要性(Eisenharht和Martion,2000)。

企業家精神一個進一步研究的領域是資源基礎觀可能應用于大學與企業之間的知識傳遞。學者可能發展新的創新,但可能沒有擁有將這些創新應用于企業的能力,一些研究認為企業家可以承擔這一角色。

4.其他領域。資源基礎觀還可應用于其他領域,如企業行為。資源基礎觀提供了連接微觀企業行為過程與企業成功與失敗的機會?,F存的資源基礎觀研究已經有效驗證了資源對于結果的作用(Combs和Ketchen,1999;Miller和Shamsie,1996),但這些研究很少描述資源發展過程,而企業行為研究可以幫助完成這方面的研究。倫理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研究已經長期奮戰于界定是否和何時企業講社會責任看作影響它們基礎的因素。Russo和Fouts(1997)從資源基礎觀角度分析了公司社會責任,認為企業的社會行為可以成為競爭優勢的源泉,特別是高速發展的行業。資源觀同樣可以應用于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在過去幾十年間,信息和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因而不少研究開始關注企業是否能夠利用信息與交流技術為企業帶來超額利潤。

參考文獻:

[1] Amit , R. and Paul Shoemaker.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1):33-46.

[2] Barney ,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 1991,171(1):99-120.

[3] Barney , J. , Wright , M. , David , J. and Ketchen , Jr.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ten years after 1991 [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625-641.

[4] Eisenhardt , K. M. & Martin, J. A. .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11):1105-1121.

[5] Grant ,R.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1,33(3):114-135.

[6] Kogut , Bruce and Zander , Udo. Knowledge of the firm ,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2(3):383-397.

[7] Porter , ME.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 : free press,1985.

[8] Prahalad , C. K. and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5/6(3):79-91.

[9] Peng, M.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6):803-829.

[10]Sanchez R and Heene A. Managing a rticulated knowledge in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M].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 1997.

[11]Teece , D. , G. Pisano , and A.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 (7):509-533.

[12]Wernerfelt ,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1984,5(2):171-180.

(責任編輯:關立新)

市場營銷與競爭者界定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闡述了數字媒體的概念,分析了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數字媒體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建議。從電子商務與數字媒體概述著手,針對我國數字媒體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數字媒體應采取的對策。隨著科技的發展,市場競爭的激烈化,數字媒體技術為電子商務平臺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技術化、專業化的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電子商務;數字媒體技術;電子商務環境

1 數字媒體概述

1.1數字媒體概念

數字媒體是以信息科學和數字技術為主導,以大眾傳播理論為依據,以現代藝術為指導,將信息傳播技術應用到文化、藝術、商業、教育和管理領域的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綜合交叉學科。數字媒體包括了圖像、文字以及音頻、視頻等各種形式。

1.2數字媒體特性

數字媒體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1)交互性。數字媒體的交互性實際就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如人機交互,用戶通過人機交互界面與系統交流,并進行操作。

(2)娛樂性。網絡游戲、數字電視、抖音和快手等為人們提供了自娛自樂的空間,媒體的娛樂性真正體現出來。

(3)整合性。數字媒體技術是靜態和動態的結合,靜態包括文字、圖形和圖像等;動態包括影像和動畫等,以上這些都是利用數字媒體技術來完成的。

2 電子商務與數字媒體

2.1電子商務的概念及環境

2.1.1電子商務的概念

電子商務就是通過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進行的商務活動。其實電子商務就是計算機和市場場營銷兩大學科的交集,既有計算機技術,又有市場營銷的內容。

2.1.2電子商務環境

電子商務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利用瀏覽器/服務器的運行方式,實現消費者和商家信息的交流與溝通。在電子商務環境下賣家和買家雙方不用見面就可以進行各種商務活動,實現消費者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以及線上線下的各種商務活動。

2.2電子商務與數字媒體的關系

2.2.1數字媒體是電子商務的支點

電子商務中的信息流是靠數字媒體技術來實現的,比如電子商務平臺阿里巴巴、淘寶、京東和唯品會等想要將信息傳遞給客戶,必須依靠數字媒體技術來完成,像淘寶的主圖、詳情頁、海報這些信息只有數字媒體技術才能完成。電子商務只有以數字媒體技術為支點,才能實現信息的快速傳播。所以說數字媒體技術是電子商務跨區域傳遞信息的保障。從電子商務平臺依靠圖片傳遞信息到利用短視頻傳遞信息的升級就是最好的證明。

3 電子商務環境下數字媒體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3.1數字媒體在電子商務平臺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在眾多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中,數字媒體主要是以圖片和短視頻的形式存在。同時,附加了一些必要的文字說明。其他形式的媒體較少,瀏覽一些當前國內中大型的電子商務網站,如天貓商城、京東商城、當當網,可以發現圖片和文字是主要的數字媒體。Flash文件、視頻文件以及其他形式的數字媒體文件相對少一點。由此推斷,數字媒體在目前電子商務平臺中內容簡單,缺乏創新。

3.1.1存在問題

(1)商品展示方式簡單

通過對不同電子商務平臺的對比和觀察不難發現像阿里巴巴、天貓、唯品會和京東等這些大中型的電子商務平臺,在展示商品時都是相似的框架,就是圖文并茂。商品主要的展現方式是圖片和短視頻,這樣的展現方式是存在缺陷的。

(2)顧客交互媒體形式單調

縱觀各類大中型電子商務網站,不難發現,網站的反饋程序,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現,像前期的注冊,到后期的商品信息反饋,我們唯一可以看到的是文字的堆疊,購買者必須一字一句地去看、去讀,在一定程度上,它讓反饋程序變得更加繁瑣。而此時單一的文字表現形式,讓越來越多的網購者感到乏味和厭煩。

3.1.2應用策略

(1)網站設計多元化

電子商務網站在創建的時候,要進行整體的規劃,要突出核心內容,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圍繞它們進行展開和設計。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創意的緊密結合,使網頁的平面設計向立體化設計擴展。

(2)三維展示商品

從電子商務的初期期發展到現在,我們的視覺一直停留在平面階段。而平面展示的商品是靜態的,無法將商品所有的外觀展示出來。而三維(立體)卻恰恰相反,能將完完整整的商品展示給每一位消費者。

三維(立體)商品的展示必須是依靠不同角度的拍攝來實現的,最后利用數字媒體技術處理后生成的視頻文件。但是,相對于上述兩種展示方式,視頻展示較為局限,因為視頻文件太大,遠遠超過圖像文件的大小,無論是存儲還是加載都比圖像文件要困難,所以視頻三維展示商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盡管如此,Gif動圖和Flash動畫展示已日趨成熟,用它們來代替簡單的圖片展示,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3)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的實現,主要是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建立虛擬空間,顧客像是進入了百貨商場一樣,有旋轉的玻璃大門,有熱情的迎賓人員,有逼真的商品展柜,有琳瑯滿目的商品,唯獨沒有熙攘的人群。在這個虛擬的商場里,人們可以試穿試戴。在試穿或是試戴過程中,只需要輸入自己的尺碼即可以看到試穿或試戴后的效果圖,更能通過肢體和器官感受到穿戴后的感覺。消費者不再像往日那樣,點擊瀏覽一張張的圖片,然后看商品的參數,最后看商品的評論等。

電子商務網站要想獲取更多的流量,必須和虛擬技術結合。試想一下,在電子商務網站中,你輸入自己看中的車型,然后點擊試駕功能,在你的電腦屏幕前出現了與實際車身中等比例的虛擬控制器,那么你就可以足不出戶輕松享受愉悅的試駕過程了。

4 實現數字媒體在電子商務平臺中的應用建議

4.1培養數字媒體人才

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對數字媒體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對數字媒體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

由于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較之國外起步晚、起點低,相應的培訓課程和設備都有待提高和加強,這就更凸顯我國數字媒體人才的嚴重缺口。而根據數字媒體公司數據,一般的數字媒體人才,無論是在經驗上還是在個人技能上,與企業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要正式上崗,同時具備從業資格,必須進一步的培訓和鍛煉。

雖然近年我國大多高校已經開設數字媒體技術等相應課程,但是這類學生畢業后,對技術的掌握只停留在一個基礎的層面,沒有獨當一面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另外,針對數字媒體的培訓行業近些年也較為火爆,但是,他們的培訓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般的培訓行業都是針對學員的弱項進行授課或是直接的單一專題授課。這樣一來,系統性的學習也就不太可能,結果培訓出來的學員達不到專業數字媒體人員的要求。同時,精通數字媒體的專業型人才,在從業數年之后,面臨向管理崗位的過渡,新的從業人員培養起來已屬不易,好不容易精通數字媒體的人才卻要走上管理崗位,這也是數字媒體人才缺乏的要素之一??偟膩碚f,我國現階段數字媒體人才極其匱乏,而且其需求量與日俱增。

5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數字媒體技術如何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是數字媒體技術在21世紀的基本定位與挑戰。電子商務為數字媒體技術指出了光明出路,數字媒體是電子商務的必由之路,是電子商務的核心競爭力量。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和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數字媒體在中國將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1]  李敏寬.BTOC型電子商務網站市場現狀與提高盈利的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2]  王會,田士威.數字媒體研究述評[j].當代傳播,2008,5:82-84

[4]  金鐘琪.多媒體設計應用[M].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5]  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市場營銷與競爭者界定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為促使高校經濟學課程內容盡快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需要,通過產品市場理論、要素市場理論、市場失靈理論、經濟增長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等五個方面,介紹了數字經濟與這些理論的相關內容;提出數字經濟在這些理論教學中的融入點,通過闡述將數字經濟與經濟學課程的融入方法和建議,促進我國數字經濟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數字經濟 經濟學課程 融入 

一、數字經濟融入產品市場理論的內容設計

(一)產品市場理論

在經濟學教材中,產品市場理論主要包括:①供給和需求理論,介紹產品的需求定理和供給定理,影響需求和供給的因素,供需均衡模型等。②消費者選擇和效用理論,討論消費者對不同產品的偏好和選擇,價格和收入變化對消費者均衡的影響等。③生產和成本理論,討論企業如何分配各種生產要素使得產品的產量最大化,以及不同產量情況下企業的生產成本變化情況等。④市場結構理論,討論市場的類型,分析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廠商的均衡產量和收益的變化情況。

(二)數字經濟中的相關內容概述

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下,互聯網造就了一大批以前端展示信息為核心的企業。如電商平臺、資訊平臺、社交平臺、交易平臺、支付平臺等,微信、淘寶、京東、美團、滴滴等巨頭企業拔地而起。例如,在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信息消費應用于疫情防控的各個方面,諸如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在疫情防控期間進一步促進了信息消費的推廣和升級,多領域多群體疫情促進信息消費普及和邊界拓展。信息消費打破了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消費與供給的精準匹配,有力提升了企業運營效率。

(三)數字經濟在產品市場理論教學中的融入點

在講解產品供需理論的時候,可結合“數字經濟下產品市場供需關系的轉變”來進行闡述。先對供需關系概念和理論進行講解,然后通過舉例進行鞏固。例如分析這個案例:我國機械加工產業從傳統制造技術以金屬切削的“做減法”方式轉換為數字化制造,采用以信息技術與智能制造技術融合為核心的3D打印的“做加法”方式,讓學生深刻理解數字經濟正在打破傳統供需關系。又如,在講述消費理論時,可以提出問題:“在信息消費數字化發展下,中國老百姓為何喜愛儲蓄,是由于消費傾向引起的還是由于收入引起的?”引發學生思考。這種案例教學可以由老師講授為主,也可以提出問題后,讓學生課堂討論掌握理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數字經濟融入要素市場理論的內容設計

(一)要素市場理論

[HJ1.9mm]要素市場理論可分為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其中生產要素的需求方面包括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完全競爭廠商的生產要素需求曲線和完全競爭市場的要素需求曲線等理論。生產要素的供給方面則討論從要素所有者的最大化行為出發來分析其對要素的供給量是如何隨要素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的。

(二)數字經濟中的相關內容概述

1.數據成為核心生產要素,具有要素報酬遞增的規律。數字經濟下的產業互聯網市場,不再是傳統產業的單一市場,而是為滿足需求跨產業的要素融合市場。數字經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物聯網的發展帶動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根據IDC的數據,新摩爾定律主導下全球數據總量將由2015年的6ZB增加到2020年的44ZB,到2035年將達到19267ZB。在智能商業時代,數據所帶來的影響力將不亞于甚至超過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大生產要素,成為不可替代的第四大生產要素。

2.健全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機制。數據本身就是一種商品,作為生產要素由市場合理配置,參與收益分配屬于初次分配,要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通過市場方式完成。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經營活動,對數據的保護和規制勢必要厘清數據自身的產權制度,產權的大小決定了數據主體參與市場分配利益的多少,數據產權制度的建立能夠使數字經濟參與主體間的權利義務相配套,引導各主體平等有序地參與數字經濟發展與市場競爭。

(三)數字經濟在要素市場理論教學中的融入點

生產要素理論實質上就是收入分配理論,當前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把數據作為其生產要素的經濟思想是與傳統經濟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在講述要素理論時引導學生舉例分析生活中信息是如何影響勞動供給和需求、勞動的邊際產量以及勞動均衡價格,通過案例的講解,從而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要素對于均衡價格和數量的影響。同時,在講述要素報酬分配理論時,在同學們掌握了要素與邊際產量值關系的基礎上,可結合數字經濟中“將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這一機制的建立來引出話題,并提出問題:電腦程序員為什比加油站工作員工資高?同時可播放當前區塊鏈發展現狀視頻,通過一系列的時代生活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數據如何參與分配來維持市場的競爭秩序。

三、數字經濟融入市場失靈理論的內容設計

(一)市場失靈理論

經濟學教材中指出市場失靈理論是指利用價格的自動調節不能使社會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它包括①公共產品理論,討論公共產品若由私人提供必然引起的嚴重的成本收益失衡。②外部效應,討論正負外部效應對市場的影響以及矯正。③市場信息不對稱,討論不完全信息引起的逆向選擇行為和道德風險行為如何導致市場失靈。

(二)數字經濟中的相關內容概述

1.發揮數字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當社會經濟基礎從工業經濟轉變為數字經濟時,基于數字經濟的“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之間形成了新的組合方式或資源配置機制,如基于大數據的“看不見的手”可能轉變具有局部“看得見的手”的功能,而“看得見的手”則由于大數據、人工智能轉變為部分“看不見的手”的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加強市場、政府和社會自組織三種資源配置機制之間的融合創新以及有形實物資源與社會無形資本之間的融合創新。

2.數字經濟中企業市場支配的壟斷問題。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可以成為一家企業的競爭優勢,卻也可能妨礙市場競爭,并被壟斷經營者作為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工具;數字市場中企業之間數據資源共享與專享之間的矛盾將成為主流,從經濟學層面看,實際上是數據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數字經濟中存在諸多的市場問題,如何處理生產與定價效率之間兩難的“馬歇爾沖突”問題,如何處理具有壟斷地位的平臺型企業與雙邊市場中的眾多小企業之間的關系。

(三)數字經濟在市場失靈理論教學中的融入點

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平臺經濟迅速崛起,新的數字平臺通過掌握消費者數據,壟斷了流量入口,擁有對平臺內的企業的較大決定權。因此在市場失靈理論的講述中,把數字經濟下產生的新形式的市場壟斷和市場失靈作為主要講述點,通過案例分析中國電子商務平臺強制要求經營者“二選一”的壓制競爭的行為,解釋當前平臺數據產權化造成的數據壟斷的現象,從而造成市場信息不對稱而失靈。另外,從數據到大數據所引發的跨界競爭,展現的是與以往不同質的競爭效果,可結合谷歌的跨界競爭導致了傳統巨頭的衰敗案例進行講解。另外,舉例德國的Facebook案以及國內的人人公司訴百度案,解釋數據壟斷和競爭是怎樣運行的問題。數據資源以及技術構成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在數字經濟市場上的支配地位經營者,具備排他性的實力,極易形成寡頭數據控制者,很容易拉升數字市場的進入壁壘。這又是其數字經濟下市場失靈的另一展現形式。將數字經濟特點與市場失靈的表現加以融合,通過經濟的現實問題來討論數字經濟下市場失靈的背后原因與理論。讓學生不僅理解經濟理論,更要具有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思考。

四、數字經濟融入經濟增長理論的內容設計

(一)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理論是研究解釋經濟增長規律和影響制約因素的理論。大致劃分為古典經濟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①古典經濟理論強調市場自由,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分析討論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問題。②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研究長期內如何達到較低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以及在適當的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率目標,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種經濟變量使其滿足穩定增長條件以及選擇什么樣的生產函數是研究經濟增長的關鍵。

(二)數字經濟中的相關內容概述

1.數字經濟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成為軟件產業增長點。截止2019年底,全國光纜總長達到4538萬公里,全國所有城市基本建成光網城市,2019年5G基站建設量達到15萬座.,為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數字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源,為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新興業態的快速落地和應用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這些新技術和新業態的發展為軟件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隨著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很多交易系統和智能硬件設備需要通過嵌入式軟件來實現“賦智賦能”。還通過支持智慧醫療、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智慧系統的發展創造出了新的市場需求,使得在交通、安防等領域的信息技術需求增長明顯。

2.數字經濟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改善。世界貿易組織(WTO)稱,目前預計2019年全球商品貿易僅增長1.2%,大幅低于4月預估的增長2.6%;目前預估2020年增長2.7%,也低于此前預估的3.0%。貿易到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再到一些關系到全球生產力提高而急需解決的制度建設,特別是同數字經濟相關的制度建設,都因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處于止步不前的狀態,中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推動力,特別是在數字經濟方面的發展,為我們進一步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全要素生產率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在人口和資本積累貢獻下降的情況下,更多要靠全要素生產率,而發展數字經濟正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途徑。

(三)數字經濟在經濟增長理論教學中的融入點

在講述經濟增長理論這一章節時,可采用實行“財經新聞—經濟理論—政策運用”的模式來進行知識傳輸,例如,在講述GDP有關知識,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對傳統經濟與數字經濟下GDP的區別,同時通過“兩會”新浪網“等財經新聞的熱點,提出思考的問題:是否GDP總量越高越富有,通過數據展現二者的關系;另外,在講述影響GDP增長的關鍵因素,可結合數字經濟發展下全生產要素的必要性,引導學生分析當前我國近年來GDP增長幅度較小這一經濟現象,并舉例有關投資、消費和外貿等對GDP影響的案例,從認識GDP指標的內涵延伸到分析影響GDP增長的因素,加強理論知識的應用,同時讓學生課后對《華爾街日報》《經濟學家》等經濟類的報刊雜志的評論板塊以及熱點專題進行閱讀。從而了解GDP增長背后的市場需求變化來加深理論理解。

五、數字經濟融入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的內容設計

(一)宏觀經濟政策理論

宏觀經濟政策是指國家或政府有意識有計劃地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調節控制宏觀經濟的運行,以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標。它包括①財政政策,討論通過財政收入與支出的變化來影響宏觀經濟活動水平的政策。②貨幣政策,討論如何調節貨幣供應量,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于均衡的一系列措施。③收入分配政策,討論如何針對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來制定原則和方針實現宏觀目標。④對外貿易政策,主要討論政府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和發展目標而制定的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出口貿易活動的準則。

(二)數字經濟中的相關內容概述

1.數字貨幣改變貨幣經濟體系,推動零利率、負利率時代的到來。以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出數字貨幣。數字貨幣需求不再是利率的函數,因為數字貨幣的出現,使得未來資本不再稀缺,原來經典意義的資本有可能面向消亡。政府的公共投資、公共消費和公共產品會大幅度地增加。另外,數字貨幣最終導致IS-LM模型失靈。IS講的儲蓄和投資的關系,LM講的是貨幣偏好和貨幣供給的關系。不論是IS,還是LM最終都受制約于利率。數字貨幣對傳統貨幣體系和宏觀經濟的滲透,加速了IS-LM模型失靈。

2.數字貨幣全面侵蝕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基礎。數字貨幣將全面侵蝕總需求與總供給的模型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庇古效應,凱恩斯革命以及傳統國際貿易模式。數字貨幣和數字經濟加劇了股市波動和物價水平之間相關性越來越強的趨勢,凱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論,在進入數字經濟和信息時代之后,投資與就業的相關性不斷削弱?;ヂ摼W革命和信息時代到來,基于全球化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形成,服務貿易崛起,傳統貿易正在被改變,數字貨幣和數字經濟將會進一步改變國際貿易產品的結構,同時影響國際貿易在宏觀經濟中的位置。

(三)數字經濟在宏觀經濟政策理論教學的融入點

數字經濟的發展意味著供給效率的提升,抑制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物價和利率上升壓力。在講解宏觀經濟政策理論時,可將數字經濟融入,例如在財政政策方面可舉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彌補財政赤字”的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利用P2P網貸、眾籌以及支付寶、余額寶、QQ錢包等金融產品,來分析探討數字經濟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應用降低信息不對稱對金融信貸的約束,讓弱勢群體享受金融服務,改善金融結構。在產業政策方面,大數據降低信息不對稱,提升資源包括勞動力使用效率,增加了勞動力有效供給,來抵消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減少問題。

在數字經濟時代,把數字經濟融入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有利于培養既掌握經濟學理論知識體系又熟悉數字經濟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復合型人才。如何凝練數字經濟特點,將其內容更好地融入經濟學課程的產品市場理論、要素市場理論、市場失靈理論、經濟增長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理論中,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勇堅,夏杰長,劉悅欣.數字經濟平臺壟斷問題:表現與對策[J].企業經濟,2020,39(07):20-26.

[2]龔月.數字經濟背景下產業結構優化策略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2):176-178.

[3]石中金,單寅.認識數據要素市場,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J].互聯網天地,2020(06):38-39.

[4]王佳欣.數字經濟成為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J].財經界(學術版),2020(17):17-18.

〔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3396);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jg203081);重慶郵電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XJG19229);重慶郵電大學國際化教育研究項目(項目編號:GJJY19-2-17)階段性成果〕

(楊波、陳園園,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市場營銷與競爭者界定論文范文第5篇

1 全國電視新聞市場格局縱覽

縱觀全國電視新聞市場格局, 不難發現, 不同于國外電視新聞市場百花齊放的狀態, 我國的市場結構較為單一。中央電視臺在電視新聞方面的壟斷優勢較為突出。這使得我國電視新聞的市場競爭結構接近完全壟斷, 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 混合競爭”。完全壟斷并不是說整個市場的供給全部由一個廠商提供, 而是說在某一個市場上, 該廠商具有絕對的控制力, 領導整個市場的價格制定和數量決定。CSM的統計數據顯示, 央視新聞節目的收視份額在全國電視新聞節目中獨攬風騷, 其市場份額在最近的幾年中一直穩居全國第一, 保持在70%以上, 而43個省級衛視只能夠占到25.2%左右的份額。

具體地來看, 央視的壟斷地位得益于其強大的壟斷資源。無論是中央的時政要聞, 還是國內外重大的新聞事件報道、跨區域的輿論監督報道等等, 由于獲得了國家單一的行政許可, 央視具備了其他新聞電視臺無法獲得的新聞資源??梢? 我國電視新聞市場的壟斷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特許權利, 即屬于行政性的壟斷。這不僅僅保證了政府權威信息高效直達的傳達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也引導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成立及傳播。

有鑒于此, 盡管壟斷可能帶來整個市場的低效率, 但新聞不同于其他的商品, 其社會意義決定了它的傳播更多地需要依仗更具權威性以及公信力的機構。而央視正是憑借這些由體制所享有的特許權利具有地方臺無法獲得的資源、渠道等方面的優勢。但地方臺也具有其自身可以積極拓展的優勢。比如, 地方臺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以及與當地群眾生活上的貼近, 立足地方, 開拓屬于自己的優勢資源, 培養核心觀眾。

2 現有電視新聞市場績效分析

電視新聞市場的市場績效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下, 通過媒介的市場行為所達成的運行效率。理想的市場效率即是要整個市場以及社會從中收獲最大的利益。以下從市場盈利、生產效率、發展動力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從市場盈利來看

盡管電視新聞節目并不是電視臺盈利的主要來源, 但從長期來看, 新聞節目能極大地提升公眾對其的信賴度并成為其長遠盈利的基礎。一般而言, 廣告收入是電視新聞節目的生命線, 是其市場價值的最關鍵的體現。因此, 簡化地以廣告收入分析經濟效率。某機構的2008年的電視新聞廣告投放額的研究顯示, 在排名前十的頻道中, 央視占據四席。盡管部分地方臺的全年廣告收入呈現高速遞升的狀態, 但其廣告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電視劇, 而電視劇往往不是電視臺的自制產品而是從市場上購買而得, 因此對于該電視臺的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較弱??梢? 新聞節目的弱勢影響了除央視外其他電臺的長期發展, 央視的“一個中心”的地位對于整個市場的經濟效率而言, 并非是最優化的結構。

2.2 從生產效率來看

生產效率即是說廠商盡可能地以最小的生產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回報。電視新聞行業也是如此。但是, 由于中國的電視新聞業一直缺乏長期的規范的成本預算以及發展規劃。成本意識乃至效率意識的缺乏導致我國電視新聞業長期的市場的低效率。僅以伊拉克戰爭期間央視與鳳凰衛視比較為例。在伊拉克戰爭期間, 央視的投入人數達到2000人, 其中包括30幾位的專家評論員以及15位同聲傳譯員, 而反觀鳳凰衛視, 只有700多人參與了全部的報道活動, 其評論員多由主持人或者記者直接兼任。但是, 投入上的優勢并未給央視帶來真正的產出的高效。光就節目時間而言, 央視的總節目時間量只有275個小時 (包括央視一套和央視四套兩個頻道) , 而鳳凰衛視僅一個臺的播出時間就達到357個小時。而這還并未計算電視節目質量水平的差異。

2.3 從長期的發展動力來看

從媒介經濟學的角度而言, 電視節目的長期發展有賴于其不斷地創新。創新并不僅僅是內容或者形式上的, 還包括理念、形態、包裝等各個方面。創新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市場的需求。但是, 縱觀我國的電視新聞市場, 明顯缺乏創新的動力與成效。報道點缺乏新意, 程序模式化等問題一直是牽絆電視新聞市場不斷進步發展的最主要阻力。央視處于政治的需要改革創新較為謹慎, 而地方臺又安于循規蹈矩, 而將絕大部分精力投入的到其他節目的創新, 以至于電視新聞業的發展停滯不前。

3 改善我國電視新聞市場競爭格局的建議

誠如上文所述, 我國電視新聞市場“一個中心, 混合競爭”的競爭格局并沒有為社會帶來最大化的效應。其體現在各個方面的低效率都敦促我們調整現有的市場競爭結構, 以使得整個市場實現效率的最優化。

3.1 降低行業準入門檻

從媒體經濟學的角度說, 電視新聞業的壟斷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準入門檻。這里所稱的準入門檻主要是針對全國性的新聞議題的準入設置。在保證我國新聞發布準確及時的前提下, 除了部分政策性極其敏感如時政要聞的新聞等, 其他新聞資源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被各家媒體共享。只有降低行業的準入門檻, 使得更多的新聞機構有機會參與其中, 才能鼓勵市場競爭的形成, 并在形成市場競爭的過程中, 促進整個市場的效率。

3.2 放松管制

放眼世界的電視新聞市場的發展歷程, 無不經歷了弱化管制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 在公眾對開放電視新聞業的呼喚聲中, 西歐的大部分國家開始了放松管制的歷程。具體的做法是積極地引進競爭機制, 建立公營電臺和私營電臺并行的模式, 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使整個市場更為完善。

對于我國而言, 尤其是在電視傳播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 放松管制以使得各個電視機構無論是在新聞的選材還是播放方式上都具有更大的選擇權將是我國電視新聞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總之, 我國的電視新聞市場的競爭格局尚不成熟, 各個電視機構的競爭意識不強, 且缺乏突出的競爭特色以至于無法形成長期的發展戰略, 這些都需要整個市場內的參與者反思調整。電視新聞承擔著傳承社會文明、推動人文發展的責任, 有鑒于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一直處于不斷摸索進步的過程, 其市場的發展不僅僅依賴于其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外界的扶持, 需要政府機構等為其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摘要:電視新聞不僅是傳播社會信息的載體, 也是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工具。其市場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 電視新聞市場的競爭結構對于其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關鍵詞:電視新聞,競爭格局,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 川潘聽.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下降了<深度的魅力>聚焦“深度報道[”N].新聞午報, 2007.

[2] 龔維敬.壟斷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 朱羽君, 高傳智.進退之間——中國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心態錄[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5.

市場營銷與競爭者界定論文范文第6篇

引言: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與深入,網絡營銷開始成為越來越多餐飲企業所青睞的營銷方式,這個傳統行業正因為互聯網而煥發出新的生機,悄悄地進行著一場網絡革命。但是,隨著餐飲業網絡營銷的深入發展,許多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如何更好的運用網絡這把利器成為眾多餐飲業者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一、網絡營銷對餐飲企業的影響

(一)打破了餐飲業地域限制,提供了廣闊的顧客渠道

在沒有網絡營銷之前餐飲業是個地域性很強的服務行業,一個餐廳通常只能服務于其所在地一定范圍內的群眾,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尤其是一些中小業者很難向外擴展市場,進行異地營銷。而網絡營銷打破了餐飲業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為餐廳提供了廣闊的客戶渠道,餐廳的目標客戶一下子增加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二)營銷工具更多樣,提供服務也更多樣

透過網絡,餐廳的可以選擇營銷工具大大增多了,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達到營銷目的。不僅如此,通過網絡餐廳還可以為顧客提供更多樣的服務,而這些服務在沒有網絡營銷之前是很難實現的。比如餐廳可以通過開設消費者論壇,讓相互陌生的消費者進行互動,這在之前是比較難實現的。

(三)降低了餐廳營銷成本且營銷時效性大大增強

運用網絡營銷只需將餐廳產品信息、服務環境、促銷活動等等輸入計算機系統傳到互聯網,顧客就可以任意瀏覽,而不需要花大量的成本用于宣傳單的印刷等等。此外,網上銷售可與省去大量中間環節,這都使得餐廳各類費用大大降低了,而這些節省下來的費用可以投入到提高產品品質和新產品的研發上,進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網絡營銷沒有時間限制,可以一直進行,即時更新內容,靈活應變各種狀況。

(四)有助于餐飲企業信息、資源的整合管理

餐飲企業的各種信息、資源在分散的狀態下對其來說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只有把分散的信息、資源進行統一的收集、整合和分析,才能形成對企業有用的信息,進而幫助企業進行決策。在沒有網絡之前要做到這點很困難,網絡營銷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網絡相當于一個信息收集、處理中心,使得信息的獲取、分析、整合變得更加方便,從而有利于餐飲企業進行決策。

二、餐飲企業開展網絡營銷的問題

(一)缺乏特色,創新意識薄弱

餐廳業者要如何樹立自己的特色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就成了網絡營銷成功的關鍵之一。但是現階段網絡上很多餐飲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都缺乏鮮明的特色,或者是沒有把自己特色和文化在網絡上表現出來。這還表現在多數餐廳的網站、廣告通常很呆板,了無新意,缺乏創新意識,如此,自然也就無法吸引到顧客,提不起顧客的消費熱情。

(二)企業缺乏網絡品牌觀念

餐飲企業不重視網絡品牌的建設,尤其是一些中小餐飲企業,很少會花時間、精力去建立、經營自己的網絡品牌和品牌文化,很多企業甚至連一個簡單的商標都沒有,這些企業可能就是僅僅依托于像口碑網、大眾點評網這些知名的大型社區網站來開展營銷活動,事實上它們用的都是別人的品牌,長期來看這對企業是非常不利的,這樣的企業永遠不可能做大做強。從長遠看,只有打造自己的網絡品牌,才能使企業在網絡上真正具備競爭力。

(三)不善運用網絡口碑營銷

低成本也是網絡口碑營銷的一個很大的優點,網絡口碑營銷的主要成本在于教育、開發意見領袖的想法,比如一些知名美食評論家,因此成本比面向大眾的其它網絡廣告形式要低得多,而且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餐廳視口碑營銷為“廉價營銷”,運用手法非常粗糙,像是花錢買話題廣告,雇用學生在各大論壇灌水。這些企業通常以發布信息的數量作為衡量營銷效果的標準,這些信息往往側重于餐廳的訴求,而非消費者的真實感受,廣告色彩濃厚,很容易使網友產生反感的情緒,嚴重的話還可能會遭到網友的抵制。

三、應對策略

(一)走特色化經營道路,強化創新意識

餐飲企業要進行網絡營銷,就必須走特色化經營道路,提升網絡餐飲的特

色文化,摒棄傳統餐飲業低層次的服務方式。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不能只是

簡單地介紹地址、聯系方式或幾張圖片,一定要突出餐飲的深層次服務,同時,

還要注意兼顧網絡營銷的特點。

此外,富有創意的廣告也會引起網友的興趣。

(二)加強網絡品牌建設

品牌的價值是通過消費者表現出來的,所以,網絡品牌的建設者應放棄品牌主導者的位置,充分利用網絡互動性的特點,打造一個品牌和消費者之間自由交流的平臺。品牌在當中應該以朋友或交流者的身份出現,以開放的胸懷讓品牌的消費者參與甚至主導品牌建設,將品牌由企業的品牌向大眾的品牌推進。

(三)加強網絡口碑營銷的運用

網絡口碑營銷實質上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是口碑的建立,第二才是口碑的傳播??诒慕⒁蟛惋嬈髽I要提供符合消費者期望的、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這對口碑營銷來說至關重要,它是口碑營銷的前提,沒有了這一點,口碑營銷也就無從談起。但現實中很多餐飲企業卻只專注于營銷投入而無視產品質量,現在網絡上消費者傳播的負面消息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產品的質量問題。

(四)有效進行網絡口碑信息的管理

一些餐飲企業在社區網站上發表文章來宣傳餐廳,但由于各種原因卻引來了網友的負面評價,于是,餐廳開始采取刪帖的方法試圖來阻止負面消息的擴散,但網絡上負面消息的傳播速度往往要快于正面消息,這種方法常常適得其反。

網絡口碑營銷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吸引消費者,它還可以幫助企業從消費者的角度來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勢。企業應該學會傾聽消費者的聲音,通過搜集、分析消費者的口碑信息,關注論壇的動態,以此來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對現有的營銷效果進行評估,并且預測未來市場的趨勢,有效地把握消費者心理,了解消費者,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參考文獻

[1]孫強.拓寬餐飲網絡營銷[J].中國餐飲運營網,2012.

[2]吳海威.營銷策略分析[M].遼寧: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指導教師 徐一楠

上一篇:中學教學觀念美術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專業結構發展學校關鍵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