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市場理論論文范文

2024-02-05

市場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為促使高校經濟學課程內容盡快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需要,通過產品市場理論、要素市場理論、市場失靈理論、經濟增長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等五個方面,介紹了數字經濟與這些理論的相關內容;提出數字經濟在這些理論教學中的融入點,通過闡述將數字經濟與經濟學課程的融入方法和建議,促進我國數字經濟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數字經濟 經濟學課程 融入 

一、數字經濟融入產品市場理論的內容設計

(一)產品市場理論

在經濟學教材中,產品市場理論主要包括:①供給和需求理論,介紹產品的需求定理和供給定理,影響需求和供給的因素,供需均衡模型等。②消費者選擇和效用理論,討論消費者對不同產品的偏好和選擇,價格和收入變化對消費者均衡的影響等。③生產和成本理論,討論企業如何分配各種生產要素使得產品的產量最大化,以及不同產量情況下企業的生產成本變化情況等。④市場結構理論,討論市場的類型,分析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廠商的均衡產量和收益的變化情況。

(二)數字經濟中的相關內容概述

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下,互聯網造就了一大批以前端展示信息為核心的企業。如電商平臺、資訊平臺、社交平臺、交易平臺、支付平臺等,微信、淘寶、京東、美團、滴滴等巨頭企業拔地而起。例如,在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信息消費應用于疫情防控的各個方面,諸如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在疫情防控期間進一步促進了信息消費的推廣和升級,多領域多群體疫情促進信息消費普及和邊界拓展。信息消費打破了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消費與供給的精準匹配,有力提升了企業運營效率。

(三)數字經濟在產品市場理論教學中的融入點

在講解產品供需理論的時候,可結合“數字經濟下產品市場供需關系的轉變”來進行闡述。先對供需關系概念和理論進行講解,然后通過舉例進行鞏固。例如分析這個案例:我國機械加工產業從傳統制造技術以金屬切削的“做減法”方式轉換為數字化制造,采用以信息技術與智能制造技術融合為核心的3D打印的“做加法”方式,讓學生深刻理解數字經濟正在打破傳統供需關系。又如,在講述消費理論時,可以提出問題:“在信息消費數字化發展下,中國老百姓為何喜愛儲蓄,是由于消費傾向引起的還是由于收入引起的?”引發學生思考。這種案例教學可以由老師講授為主,也可以提出問題后,讓學生課堂討論掌握理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數字經濟融入要素市場理論的內容設計

(一)要素市場理論

[HJ1.9mm]要素市場理論可分為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其中生產要素的需求方面包括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完全競爭廠商的生產要素需求曲線和完全競爭市場的要素需求曲線等理論。生產要素的供給方面則討論從要素所有者的最大化行為出發來分析其對要素的供給量是如何隨要素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的。

(二)數字經濟中的相關內容概述

1.數據成為核心生產要素,具有要素報酬遞增的規律。數字經濟下的產業互聯網市場,不再是傳統產業的單一市場,而是為滿足需求跨產業的要素融合市場。數字經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物聯網的發展帶動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根據IDC的數據,新摩爾定律主導下全球數據總量將由2015年的6ZB增加到2020年的44ZB,到2035年將達到19267ZB。在智能商業時代,數據所帶來的影響力將不亞于甚至超過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大生產要素,成為不可替代的第四大生產要素。

2.健全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機制。數據本身就是一種商品,作為生產要素由市場合理配置,參與收益分配屬于初次分配,要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通過市場方式完成。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經營活動,對數據的保護和規制勢必要厘清數據自身的產權制度,產權的大小決定了數據主體參與市場分配利益的多少,數據產權制度的建立能夠使數字經濟參與主體間的權利義務相配套,引導各主體平等有序地參與數字經濟發展與市場競爭。

(三)數字經濟在要素市場理論教學中的融入點

生產要素理論實質上就是收入分配理論,當前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把數據作為其生產要素的經濟思想是與傳統經濟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在講述要素理論時引導學生舉例分析生活中信息是如何影響勞動供給和需求、勞動的邊際產量以及勞動均衡價格,通過案例的講解,從而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要素對于均衡價格和數量的影響。同時,在講述要素報酬分配理論時,在同學們掌握了要素與邊際產量值關系的基礎上,可結合數字經濟中“將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這一機制的建立來引出話題,并提出問題:電腦程序員為什比加油站工作員工資高?同時可播放當前區塊鏈發展現狀視頻,通過一系列的時代生活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數據如何參與分配來維持市場的競爭秩序。

三、數字經濟融入市場失靈理論的內容設計

(一)市場失靈理論

經濟學教材中指出市場失靈理論是指利用價格的自動調節不能使社會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它包括①公共產品理論,討論公共產品若由私人提供必然引起的嚴重的成本收益失衡。②外部效應,討論正負外部效應對市場的影響以及矯正。③市場信息不對稱,討論不完全信息引起的逆向選擇行為和道德風險行為如何導致市場失靈。

(二)數字經濟中的相關內容概述

1.發揮數字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當社會經濟基礎從工業經濟轉變為數字經濟時,基于數字經濟的“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之間形成了新的組合方式或資源配置機制,如基于大數據的“看不見的手”可能轉變具有局部“看得見的手”的功能,而“看得見的手”則由于大數據、人工智能轉變為部分“看不見的手”的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加強市場、政府和社會自組織三種資源配置機制之間的融合創新以及有形實物資源與社會無形資本之間的融合創新。

2.數字經濟中企業市場支配的壟斷問題。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可以成為一家企業的競爭優勢,卻也可能妨礙市場競爭,并被壟斷經營者作為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工具;數字市場中企業之間數據資源共享與專享之間的矛盾將成為主流,從經濟學層面看,實際上是數據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數字經濟中存在諸多的市場問題,如何處理生產與定價效率之間兩難的“馬歇爾沖突”問題,如何處理具有壟斷地位的平臺型企業與雙邊市場中的眾多小企業之間的關系。

(三)數字經濟在市場失靈理論教學中的融入點

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平臺經濟迅速崛起,新的數字平臺通過掌握消費者數據,壟斷了流量入口,擁有對平臺內的企業的較大決定權。因此在市場失靈理論的講述中,把數字經濟下產生的新形式的市場壟斷和市場失靈作為主要講述點,通過案例分析中國電子商務平臺強制要求經營者“二選一”的壓制競爭的行為,解釋當前平臺數據產權化造成的數據壟斷的現象,從而造成市場信息不對稱而失靈。另外,從數據到大數據所引發的跨界競爭,展現的是與以往不同質的競爭效果,可結合谷歌的跨界競爭導致了傳統巨頭的衰敗案例進行講解。另外,舉例德國的Facebook案以及國內的人人公司訴百度案,解釋數據壟斷和競爭是怎樣運行的問題。數據資源以及技術構成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在數字經濟市場上的支配地位經營者,具備排他性的實力,極易形成寡頭數據控制者,很容易拉升數字市場的進入壁壘。這又是其數字經濟下市場失靈的另一展現形式。將數字經濟特點與市場失靈的表現加以融合,通過經濟的現實問題來討論數字經濟下市場失靈的背后原因與理論。讓學生不僅理解經濟理論,更要具有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思考。

四、數字經濟融入經濟增長理論的內容設計

(一)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理論是研究解釋經濟增長規律和影響制約因素的理論。大致劃分為古典經濟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①古典經濟理論強調市場自由,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分析討論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問題。②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研究長期內如何達到較低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以及在適當的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率目標,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種經濟變量使其滿足穩定增長條件以及選擇什么樣的生產函數是研究經濟增長的關鍵。

(二)數字經濟中的相關內容概述

1.數字經濟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成為軟件產業增長點。截止2019年底,全國光纜總長達到4538萬公里,全國所有城市基本建成光網城市,2019年5G基站建設量達到15萬座.,為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數字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源,為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新興業態的快速落地和應用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這些新技術和新業態的發展為軟件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隨著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很多交易系統和智能硬件設備需要通過嵌入式軟件來實現“賦智賦能”。還通過支持智慧醫療、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智慧系統的發展創造出了新的市場需求,使得在交通、安防等領域的信息技術需求增長明顯。

2.數字經濟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改善。世界貿易組織(WTO)稱,目前預計2019年全球商品貿易僅增長1.2%,大幅低于4月預估的增長2.6%;目前預估2020年增長2.7%,也低于此前預估的3.0%。貿易到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再到一些關系到全球生產力提高而急需解決的制度建設,特別是同數字經濟相關的制度建設,都因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處于止步不前的狀態,中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推動力,特別是在數字經濟方面的發展,為我們進一步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全要素生產率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在人口和資本積累貢獻下降的情況下,更多要靠全要素生產率,而發展數字經濟正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途徑。

(三)數字經濟在經濟增長理論教學中的融入點

在講述經濟增長理論這一章節時,可采用實行“財經新聞—經濟理論—政策運用”的模式來進行知識傳輸,例如,在講述GDP有關知識,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對傳統經濟與數字經濟下GDP的區別,同時通過“兩會”新浪網“等財經新聞的熱點,提出思考的問題:是否GDP總量越高越富有,通過數據展現二者的關系;另外,在講述影響GDP增長的關鍵因素,可結合數字經濟發展下全生產要素的必要性,引導學生分析當前我國近年來GDP增長幅度較小這一經濟現象,并舉例有關投資、消費和外貿等對GDP影響的案例,從認識GDP指標的內涵延伸到分析影響GDP增長的因素,加強理論知識的應用,同時讓學生課后對《華爾街日報》《經濟學家》等經濟類的報刊雜志的評論板塊以及熱點專題進行閱讀。從而了解GDP增長背后的市場需求變化來加深理論理解。

五、數字經濟融入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的內容設計

(一)宏觀經濟政策理論

宏觀經濟政策是指國家或政府有意識有計劃地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調節控制宏觀經濟的運行,以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標。它包括①財政政策,討論通過財政收入與支出的變化來影響宏觀經濟活動水平的政策。②貨幣政策,討論如何調節貨幣供應量,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于均衡的一系列措施。③收入分配政策,討論如何針對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來制定原則和方針實現宏觀目標。④對外貿易政策,主要討論政府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和發展目標而制定的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出口貿易活動的準則。

(二)數字經濟中的相關內容概述

1.數字貨幣改變貨幣經濟體系,推動零利率、負利率時代的到來。以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出數字貨幣。數字貨幣需求不再是利率的函數,因為數字貨幣的出現,使得未來資本不再稀缺,原來經典意義的資本有可能面向消亡。政府的公共投資、公共消費和公共產品會大幅度地增加。另外,數字貨幣最終導致IS-LM模型失靈。IS講的儲蓄和投資的關系,LM講的是貨幣偏好和貨幣供給的關系。不論是IS,還是LM最終都受制約于利率。數字貨幣對傳統貨幣體系和宏觀經濟的滲透,加速了IS-LM模型失靈。

2.數字貨幣全面侵蝕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基礎。數字貨幣將全面侵蝕總需求與總供給的模型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庇古效應,凱恩斯革命以及傳統國際貿易模式。數字貨幣和數字經濟加劇了股市波動和物價水平之間相關性越來越強的趨勢,凱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論,在進入數字經濟和信息時代之后,投資與就業的相關性不斷削弱?;ヂ摼W革命和信息時代到來,基于全球化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形成,服務貿易崛起,傳統貿易正在被改變,數字貨幣和數字經濟將會進一步改變國際貿易產品的結構,同時影響國際貿易在宏觀經濟中的位置。

(三)數字經濟在宏觀經濟政策理論教學的融入點

數字經濟的發展意味著供給效率的提升,抑制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物價和利率上升壓力。在講解宏觀經濟政策理論時,可將數字經濟融入,例如在財政政策方面可舉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彌補財政赤字”的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利用P2P網貸、眾籌以及支付寶、余額寶、QQ錢包等金融產品,來分析探討數字經濟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應用降低信息不對稱對金融信貸的約束,讓弱勢群體享受金融服務,改善金融結構。在產業政策方面,大數據降低信息不對稱,提升資源包括勞動力使用效率,增加了勞動力有效供給,來抵消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減少問題。

在數字經濟時代,把數字經濟融入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有利于培養既掌握經濟學理論知識體系又熟悉數字經濟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復合型人才。如何凝練數字經濟特點,將其內容更好地融入經濟學課程的產品市場理論、要素市場理論、市場失靈理論、經濟增長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理論中,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勇堅,夏杰長,劉悅欣.數字經濟平臺壟斷問題:表現與對策[J].企業經濟,2020,39(07):20-26.

[2]龔月.數字經濟背景下產業結構優化策略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2):176-178.

[3]石中金,單寅.認識數據要素市場,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J].互聯網天地,2020(06):38-39.

[4]王佳欣.數字經濟成為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J].財經界(學術版),2020(17):17-18.

〔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3396);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jg203081);重慶郵電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XJG19229);重慶郵電大學國際化教育研究項目(項目編號:GJJY19-2-17)階段性成果〕

(楊波、陳園園,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市場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學性

引言

長期以來,人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認為只有資本主義才可以搞市場經濟。而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應該統一地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鄧小平突破了這種傳統思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創造性地提出了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設想。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內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一種經濟制度,是鄧小平在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現過程中在經濟領域的重大突破和理論創新。它是符合中國現階段發展的正確理論。

1.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經濟的發達形式。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并受市場機制的調節。市場成為了推動商品生產的基本手段和社會資源配置的基礎。所以,“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一種比較充分發展的現象和形態。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高度,就需要一個統一的市場并通過市場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這就形成了市場經濟。”簡言之,市場經濟是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其具體表現形式是隨供求的變化,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也就是所謂的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只無形的手,它自發地在市場中起著調節作用。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國家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調節,稱為有形的手。兩只手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無意識形態之分。

2.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結合。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調節經濟的手段并不屬制度的范疇,但當它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便被賦予了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由不同的利益主體通過市場的公平交易、平等競爭來促使資源合理配置。社會生產正常運行、生產和需求實現平衡,從而推動生產力發展。但它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大環境中運行的,不能脫離這個社會制度而單獨存在。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我們堅持實行市場經濟,即從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第二個是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這里的關鍵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鄧小平曾說過:“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保證不了。”所以實行市場經濟只是繁榮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手段。我們可以用,但不能脫離社會制度而用。

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在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摸索中逐步形成和確立的。符合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1.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初步思考。新中國建立之后,中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不可否認,它曾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起到過重要的作用。但在20世紀70年代末,計劃經濟的種種弊端已凸顯出來,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因此,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提出伊始,主要仍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只作為輔助調節的手段。但這已實現了由排斥市場到接受市場的偉大突破。鄧小平在1979年11月在與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等人的談話中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經濟。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可以結合市場。”1980年,鄧小平又強調:“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中,都再次重申了市場調節的重要作用。 雖然這一時期仍是以計劃經濟為主,但市場經濟的作用已初露端倪。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82年十二大已經再次強調了市場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搞清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鄧小平一直在進行理論上的思考。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實踐和理論探索。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明確指出了“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應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又再次明確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不再以計劃為主。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正式確立。從1987年10月的黨的十三大到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這一階段是集十四年改革開放之大成,終于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的思想束縛,最終提出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三大過后,經濟理論界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上已向市場傾斜。但1984—1988年間,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出現了物價上漲、宏觀調控失靈等諸多問題,加之1989年,社會主義國家動蕩不安,1991年蘇聯解體等問題。中國理論界出現了否定市場經濟的趨勢。鄧小平以革命家的氣概堅定了不是搞市場經濟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信念。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與經濟都只是手段。”這就對市場經濟的爭論作出了徹底的總結。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基礎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到確立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爭論和摸索的過程。但最終到得以確立在于它的科學性和充分的現實基礎。

1.計劃經濟體制種種弊端阻礙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新中國建立伊始,中國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下,工業化也處在比較落后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便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加速經濟增長和提高工業化程度,縮短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在當時中國的經濟結構比較簡單,經濟目標比較單純,人們積極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熱情比較高漲的情況下,這種經濟體制曾為經濟的發展和新生社會主義的鞏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結構的增加,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這種體制的種種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其一是這種體制信息的不完全。其二是對勞動者的激勵不足。導致國家不能做出及時和正確的決策和工人建設熱情退減、生產積極性不高。因此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的要求。鄧小平在分析中國現處階段時指出,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理論包含兩層含義:第一,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是屬于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初級階段意味著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性。中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還不符合馬克思對社會主義所描繪的那種水平。因此,實現資本主義條件下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現代化是不可逾越的階段。黨在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也客觀上要求市場機制在經濟生活中作用的發揮。通過平等的競爭機制提高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完成中國經濟的原始積累,為實現中國真正意義上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創造條件。

3.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要求。鄧小平把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自計劃經濟體制弊端逐漸凸顯,計劃經濟逐漸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的研究,都證明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優越性。市場經濟克服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它不是由中央機關統一搜集、傳輸和整理信息,統一發放生產指標,而是市場上分布的各個企業對市場上供求的變化及價格的變化作出及時的反應,有選擇地吸收和處理信息。這就大大提高了各個企業的積極性和為最大程度上發揮聰明才智提供了空間和環境。同時也會很大程度上減少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資源浪費。

結束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上第一次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的獨創性理論體系。自確立以來經歷了二十年的實踐檢驗,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無論從形成過程還是現實基礎來看,都是符合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需求的。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科學的理論,我們要繼續貫徹和實施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參考文獻:

[1] 劉國光.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3.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06-373.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38.

[4] 許新三 .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再解讀[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5] 沈承剛.鄧小平經濟政策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6] 蘇星.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中國經濟體制轉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刁永祚.鄧小平的經濟觀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 董建才.鄧小平經濟理論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當代發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責任編輯 吳高君]

市場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運用營銷學理論分析了“需要”、“欲望”和“需求”概念,論述了用戶信息需求的概念、類型和特點,認為用戶信息需求對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為了提高生存和發展能力,圖書館就必須借鑒、應用營銷學理論和非營利組織營銷原理中有關顧客需求的思想來更全面深刻地分析和把握公眾的信息需求。

〔關鍵詞〕用戶研究;信息需求;圖書館服務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0.004

現代營銷理論作為探討買賣雙方交換關系的學科,把顧客需求作為其核心觀念之一。把發現、確定顧客(目標市場)的需求并提供比競爭對手更為有效的方式來滿足顧客的需求作為實現組織目標的關鍵。在營銷學理論中,需求導向是相對于產品導向和市場導向的一種新型的定位導向。需求導向強調組織必須進行市場調查,分析顧客的需求,并根據需求的未來發展做出分析和判斷,為顧客創造和提供滿足其需求的服務和產品。營銷理論的本質就是發現需求、滿足需求。

顯然,隨著社會提供能夠滿足公眾信息需求的方式和途徑日益增多,圖書館必須借鑒、應用營銷學理論和非營利組織營銷原理中有關顧客需求的思想來更全面深刻地分析把握公眾的信息需求,尋找出既優于競爭對手、能夠滿足用戶信息需求,又承擔得起運行成本的合適方式?!肮矆D書館必須運用市場營銷學中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核心的戰略:細分需求(Segmentation)和確立目標市場(Targeting)戰略,使其自身發展愿景、使命和目標更加清晰化、簡單化。[1]”以需求為導向的實質就是要求圖書館瞄準人的信息需求,以符合用戶的知識信息獲取行為習慣和心理特征為前提,來謀劃、組織一切管理和業務活動。而圖書館要想吸引用戶,首先就是要弄清用戶的真正需求。

1營銷理論視野中的“需要”、“欲望”和“需求”

營銷理論的核心概念有需要、欲望和需求,產品、效用和費用,交換、交易和關系,市場、營銷和營銷者等等。這些概念相互關聯,其中,需要、欲望和需求是最為基本的概念,它們是構成營銷理論的最根本基石。

1.1需要

需要(need)是指人類感受到的有待滿足的匱乏狀態,它是營銷理論最核心的概念。按照心理學的一般觀點,在任何時候,每個人都有隨時等待著被滿足的各種需要。人們的需要既包括對食物、衣服、居所和安全的物質需要,也有對知識信息、受人尊重和自我表達的精神需要。這些需要不是營銷者創造出來的,而是人類自身本能的基本組成部分。任何一個人都具有獲得知識信息的需要,即便是文盲也是如此。用戶利用圖書館行為的基本動因是對于知識信息的需要,圖書館不能創造出這些需要,但是可以確認這些需要,并設法滿足其中合理的部分。

1.2欲望

欲望(want)是指人類的需要經由不同文化和個性塑造之后所采取的滿足形式。對于人類的知識信息需要而言,主要是通過閱讀、交流、師承和實踐中的摸索等非物質的形式來表示。描述人們知識信息需要的欲望可以多種多樣,并且這些欲望的形成和再現受到當時當地各種社會因素以及個人特質的影響。例如,同樣是描述知識信息需要,不同的人群可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欲望形式,充滿好奇和豐富想象力的都市兒童,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觀看動畫片和閱讀漫畫書刊;而十八九歲的青年人則可能“不習慣”讀書,而首先想到的是上網。這就意味著圖書館只有通過設置不同的服務項目(市場細分),才能滿足不同的用戶需要。

1.3需求

需求(demands)是指人類的具有購買能力的欲望。需求可分為休閑、認知、感悟以及心靈。對于圖書館而言,需求是指具備一定知識基礎、閱讀能力的個人能夠并愿意支付一定成本(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等開支的總和)的欲望。與人們的其他消費一樣,在其他個人特征相似的情況下,人們總是希望利用有限的成本,選擇那些最能夠滿足個人知識信息需要的產品(服務)。他們將各種知識信息類產品都視為利用的集合體,只會選擇那些成本一定卻能產生最大效益或者效益一定卻成本最低的知識信息類產品。正因為如此,面對眾多可供選擇的余地,如果通過其它途徑比利用圖書館能更便于得到知識信息類產品,人們往往就會離圖書館而去。2010年,美國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CLC)的一項調研顯示,正撰寫論文的大學生查找資料已首選互聯網,使用搜索引擎;30%的大學生遇到難題待解,不再到圖書館找書,而把難題貼到網上尋求答案——他們常常能得到網友中行家的熱心指點[2]。

2用戶信息需求的概念、類型和特點

2.1用戶信息需求的概念

信息需求的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逐漸增多并達到高峰。據有人統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上發表有關用戶信息需求的文獻約有1 500篇[3]。關于信息需求的含義,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認識,譬如“需求常常是某些未解決問題的產物。它可能與工作相關。當一個人認識到他或她現有的知識儲存不足以應付當前的任務,不足以解決某一主題領域的矛盾,不足以填補某知識領域的空白時,需求便出現了”[4]?!八^信息需求,就是指人們在從事各項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為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而產生的對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5]?!靶畔⑿枨笾感畔⒂脩魧π畔热莺托畔⑤d體的一種期待狀態”[6]?!靶枨螅―emand)是一種較強烈而主觀的偏好和要求,一般較常用于對于一個群體,而非個人現象的解釋。需求和需要(Need)不同,需要是一種‘真實和理想的落差’,指個體在生理或心理的要求能獲得滿足的感覺狀態,強調較為普遍客觀和處于人性本能的需索。需求亦和欲求(Want)不同,欲求則是個體對達成目標的渴望(不論目標是否遙不可及),其受社群文化環境的影響遠大過人類生理或心理本能的自發”[7]?!靶畔⑿枨笫切畔⒂脩簦ò撛谛畔⒂脩簦┎徽撈涫欠褚庾R到的對信息的一種待滿足狀態”[8]??v觀上述觀點,都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著重強調了用戶為實用的目的而產生的強烈的主觀偏好和要求。筆者認為,這還有欠缺。因為信息需求不僅是用戶個體對信息的渴望和要求,也與用戶為此而能夠并愿意付出的代價有著密切的關系?!皩τ谟脩舳?,當他根據實踐活動的需要決定其信息需求時,必然希望在付出最小代價的前提下獲取最適合的信息”[9]。所以,除了從認知心理學觀點出發外,還必須同時運用營銷學原理,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為全面地把握信息需求概念的實質。因此,所謂信息需求,就是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信息接受能力的人具有的能夠并愿意支付一定成本(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等開支的總和)去獲取信息的欲望。

圖書館界曾應用讀者閱讀需求這一概念,來分析圖書館讀者閱讀行為的機理,并對此作了較為系統的闡發。沈繼武等人認為[10],讀者需求是讀者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一種利用文獻的愿望;讀者需求是人類精神需求的一部分,具有社會性、個體心理性、發展性和可誘導性;它既是一種社會需求,也是一種心理需求。隨著信息技術和手段的發展及其在圖書館的應用,圖書館服務對象的范圍已從傳統的讀者圈擴大為更為寬泛的用戶圈,同樣,應用信息需求來分析用戶對利用圖書館服務的愿望可能更為貼切。

2.2用戶信息需求的類型

人的信息需求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有多種多樣的形態。按照信息需求的內容,可分為知識型需求、消息型需求、數據型需求和事實型需求等。按照信息需求的性質,可分為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按照信息需求的指向對象,可分為對信息內容及載體的需求,主要包括對信息的內容、其所屬的學科或專業領域、表達信息的形式等的需求;對信息源的需求,主要包括對信息的來源范圍、信息源的載體形式等的需求;對信息獲取方式和方法的需求,信息獲取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正式途徑和非正式途徑,正式途徑有信息檢索、閱讀文獻、利用信息系統和尋求專門的信息服務等;非正式途徑有社交、私人通信、會議等。

泰勒(Taylor)則認為,用戶的信息需求可分為4個級別,或者說是用戶在表達信息需求時要經歷4個階段:

Q1實際存在而未表達出來的需求(內在階段);

Q2有意識的,大腦中對需求的描述(意識階段);

Q3正式的需求表達(形式化階段);

Q4向信息系統(包括圖書館、圖書館員工)提交的問題(折衷階段)。

用戶的信息需求(Q1、Q2、Q3)有些是潛在的、隱性的,有些是顯性的,因此,用戶向一個信息系統(如圖書館)表達的問題(Q4)只是其全部信息需求的一部分,是一種他認為信息系統可以理解的已經折衷了的信息需求。

筆者認為,按用戶信息需求的形態及同圖書館營銷的關系,可分為負需求、無需求、潛在需求、衰退性需求、不規則需求、緩慢增長性需求、飽和性需求、過剩性需求和有害性需求等。負需求是指全部或大部分潛在用戶對某些信息服務或產品不僅不歡迎,甚至厭惡、反對,拒絕使用;無需求是指用戶對某些信息服務和產品既無正需求也無負需求,漠不關心,沒有興趣;潛在需求是指現行的多數用戶都有無法由現有各種信息服務項目和產品來滿足的需求,從而產生對現實中暫時不存在的某些信息服務方式的渴望;衰退性需求是指用戶對某些信息服務和產品的需求退化,興趣下降;不規則需求是指用戶對某些信息服務和產品的需求呈不規則性的變化;緩慢增長性需求是指用戶對某些信息服務和產品的需求目的不明、盲目跟風;飽和性需求是指用戶對某些信息服務和產品的需求呈飽和狀態,上下波動很??;過剩性需求是指用戶對某些信息服務和產品的需求超出了圖書館的預期和服務能力;有害性需求是指用戶對某些服務和產品有害甚至錯誤需求或者對某些特定信息內容的不良需求。

2.3用戶信息需求的特點

用戶信息需求除了具有客觀性、層次性、廣泛性之外。在現代社會中,面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用戶信息需求呈現出新的特點:

2.3.1向多樣化轉變

一是信息需求的內容不僅涉及與其學科專業和工作有關的知識,還需要實用性的技能培訓、個人保健、金融投資、時事新聞;二是所需信息的形態多樣化,既有印刷性書刊,也有電子版文獻和網絡資源;三是獲取信息的手段方式多樣化,有閱讀瀏覽、接受培訓、上網沖浪、手機短信等。

2.3.2向便捷化轉變

用戶對滿足其信息需求的便捷性和時限要求明顯提高,他們不再滿足于僅僅提供信息線索,而是要求盡可能方便、及時、快捷、經濟、豐富地獲得各種相關信息。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2011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數字閱讀方式(包含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光盤閱讀、PDA/MP4/MP5閱讀等)的接觸率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個百分點,增幅為17.7%,而國民對于傳統紙質媒介和電波媒介接觸時長均有所減少[11]。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數字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個百分點。有31.2%的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2011年的27.6%增加了3.6個百分點,增幅達13.0%[12]。

2.3.3向個性化轉變

越來越多的用戶已不滿足于一般性的信息提供和查詢服務,他們有著自己明確的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希望得到專指性的信息服務或專業的信息服務人員向其提供定制化信息產品。

2.3.4向實用化轉變

用戶對圖書館服務產品和服務項目的實用價值甚至是功利性的要求越來越高。

2.3.5向舒適化轉變

用戶對圖書館服務環境條件的舒適、安逸、愉悅程度的期望標準越來越高。

3用戶信息需求對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人不同于一般生命體(如動植物),他或她不僅有物質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的需要。按照馬斯洛(A.H.Maslow)的研究,人的需要可以歸納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和歸屬上的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五大類,它們互為相關,若以其重要性和發生的先后次序,由低到高排成一個等級。信息需求是一種精神需求、文化需求,與人的五類需要都有關聯。人的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和歸屬上的需要的滿足以“信息需求及其滿足”為中介,而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的滿足則可直接通過“信息需求及其滿足”來實現。

3.1用戶信息需求給圖書館提供生存空間

作為社會非營利組織的一員,圖書館“是社會知識、信息、文化的記憶裝置、擴散裝置”,“承擔社會文獻交流主渠道功能是圖書館長期存在的依據”[13]。為了切實履行自身的職責,圖書館必須分析、把握和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因為正是公眾的信息需求引起了信息行為,進而要求有相應的信息供給,才有了圖書館的生存空間?!皥D書館正是社會的這樣一種新生事物:當人類積累的知識大量增加以至于超過了人類大腦記憶的限度時,當口頭流傳無法將這些知識保留下來時,圖書館便應運而生了”[14]。不僅如此,圖書館的命運在過去、現在和可以預見的將來,都是緊密地與公眾的信息需求聯系在一起的,都是由圖書館對公眾信息需求的態度和滿足程度所決定的。

3.2用戶信息需求是圖書館事業建設與發展的強大動力對于整個圖書館事業而言,無限的用戶信息需求是其建設與發展的強大動力??藙诟#╓alt Crawford)與戈曼(Michael Gorman)提出“新圖書館五法則”的第一法則就是“圖書館服務全人類”。但對于具體的某一個體圖書館而言,則是一個需要智慧進行抉擇的難題,其有限的信息資源永遠無法全面滿足用戶無限的信息需求。有學者就認為[15],3個方面值得重視:其一,信息需求熱點并不是所有信息服務系統的直接市場,更不是所有系統的所有產品都能適應這種市場;其二,信息需求熱點一般是外化了的用戶的現實需求,而信息服務的戰略絕非只停留在用戶的現實需求上,而應將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統一在一起;其三,從產品生命周期和消費多元化角度看,信息服務市場發展的關鍵在于提高信息產品質量,改進與延伸信息服務功能,開展特色服務,從而達到主動創造市場的目的。就公共圖書館等政府公用信息事業機構來講,為了解決弱勢群體的上網技能和費用負擔問題,可以考慮免費或低費提供網絡培訓和使用。2010年6月,美國學員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search Libraries,ACRL)發布美國學術型圖書館2010年的十大發展趨勢,就把“用戶需求驅動學術型圖書館館藏資源增長,并將包括新的資源類型”(Academic library collection growth is driven by patron demand and will include new resource types.)作為十大發展趨勢之一[16]。

3.3倘若圖書館不能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用戶必然去搜尋其他的社會信息供給方式用戶是社會的人,用戶的信息需求是無限的,“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及在社會生活中常常面臨著無限的不確定性,因而就需要同樣多的信息來消除這些不確定性”[17]。中國社科院2007年2月正式對外發布《文化藍皮書》稱,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相比,中國居民文化需求滿足度不及1/4。藍皮書指出,按照有關方法計算,2006年中國城鄉居民家庭文化消費總量約為4 600余億元人民幣。作為人均GDP已達1 700美元以上的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文化消費總量在4~5千億元之間,并不是一個合理的數字。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萬億元以上。藍皮書作者認為中國文化消費總量過低的原因眾多。從消費層面視之,中國城鄉之間特別是不同階層居民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目前中國中低收入階層達至11.5億人左右,是基本的消費群體,居民收入扣除衣食住行、住房、醫療、養老和教育準備等支出后,用于文化消費的收入很少,消費能力嚴重不足。而從供給面看,中國文化市場開放程度過低,法律法規建設滯后,管理亦不規范,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場機制,最終導致有效供給短缺。另一方面,將書店當作免費圖書館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我們已見慣了書店的書架旁席地而坐的閱讀者,也見多了用傳統的工具——紙和筆奮筆疾抄的抄書人、用數碼相機等設備拍照的“拍書人”,更對各類數字化閱讀方式尤其是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等的逐年迅速增長現象已習以為常了。有人提出[18],這是因為公眾共圖書館制度不健全?!俺瓡F象”說明書店部分地承擔了圖書館的功能,暴露了圖書市場的尷尬:書價過高等于給公眾獲取精神食糧設置了門檻,抄書、“掃書”隊伍日益龐大;而廣大公眾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追逐數字化閱讀特別是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意味著傳統閱讀紙質性書刊的方式將可能逐漸走向頹勢!細細品味,這哪里又不是圖書館及其傳統服務方式的尷尬!我們正處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公眾的信息需求是多元的,社會的信息載體是多元的,社會面向公眾提供的信息需求的滿足方式和途徑也是多元的。如果我們圖書館不設法積極應對和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用戶必然會去搜尋其他的社會信息供給方式和途徑,目前,這樣的社會信息供給方式和途徑已經不再稀缺了!

4圖書館如何把握用戶信息需求

圖書館要想讓自己的信息服務和產品受到用戶青睞,就需要學會如何將公眾抽象的知識信息需要轉化成為具體的用戶信息需求形態,也就是所謂發現、滿足甚至引導用戶具體的信息需求。用戶信息需求的核心是“缺乏”,已經滿足的信息需求就不構成缺乏,只有未曾滿足的信息需求才構成“缺乏”。因此要想把握用戶信息需求,實際上就是要發現用戶在哪些方面處于未滿足的狀態。從營銷理論的觀點來看,圖書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去發現、滿足甚至引導用戶的現實信息需求:

4.1分析本館用戶服務的統計數據

圖書館只要堅持定期對用戶服務的各種統計數據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比較和評估,就能夠從中發現各類服務項目和產品的受歡迎程度,以及有哪些種類的用戶利用這些服務項目和產品等規律。

4.2分析其他知識信息服務機構的缺陷

營銷理論認為,競爭對手的服務缺陷就是市場的空白區域,那里往往蘊藏著絕好的機遇。其他知識信息服務機構是圖書館的競爭對手,他們的服務缺陷背后預示著用戶已經被喚醒的新需求和用戶對獲得新型服務模式的期待,這是圖書館發展的機會。如果盯住對手的缺陷,并設計出彌補缺陷的新型服務模式,就能把用戶吸引過來。例如,我國一些高校圖書館系統針對商業性網絡信息內容龐雜、真假難辨的缺陷,開發專題性特色數據庫供園區網的網絡讀者使用,吸引了大批用戶,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4.3分析用戶對本館服務的投訴

用戶投訴意味著圖書館現行的信息服務和產品及其服務方式方法等對于用戶來說,具有不方便、不完善、不盡如人意之處,即本館的服務存在某種或某些缺陷、錯誤。如果這些缺陷、錯誤長此以往得不到彌補、糾正,就可能漸漸失去用戶的信任,甚至促使用戶轉而去競爭對手那里了。圖書館通過分析用戶投訴,了解和發現服務的不足,找準問題的關鍵,并有針對性地改進或設計出彌補缺陷的新型服務模式。譬如,當前許多圖書館購書經費緊張,年購新書量銳減,一些縣級公共圖書館(含同級少兒圖書館)(32.5%)沒有一分錢購書費,導致書刊陳舊過時,用戶把圖書館譏諷為“舊書館”,圖書館對此絕不能視而不見、置之不理。

4.4分析公眾的困難和“幻想”

日本著名華裔企業家邱永漢先生有一句名言:“哪里有人們為難的地方,哪里就有賺錢的機會”。的確,公眾的困難就是市場的缺陷,就是一個絕好的市場機會。用戶的“幻想”不是空穴來風,它往往反映了他們在工作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便和無奈,這也是圖書館開發新的服務模式的良機。如果某個圖書館能夠率先體察到公眾的困難,準確地捕捉到這類開發新服務市場的機會,并及時地為公眾提供排憂解難的服務項目,這種服務項目往往會贏得公眾的青睞。

4.5分析信息市場的缺陷

現代社會提供知識信息服務的機構越來越多,人們選擇的余地越來越大。圖書館要想在競爭的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實現自己的目標,就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大量的限制。但是如果能夠巧妙地避開或降低限制,往往可以將限制因素轉化為發展機遇。例如目前有關數字資源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越來越嚴厲,圖書館可購買全文光盤版或實行集團采購買斷一些商業性數據庫的流通使用權,以Web的形式進行服務,吸引一定范圍的讀者以較低的成本使用這些資源,讓用戶和圖書館都從中受益得利。

4.6分析其他相關社會信息

對于善于聯想的有心人來說,一條看似普通的信息,也可能給圖書館開發新服務項目以很大的啟發。早在2005年,中國社會就已有逾14 408萬人口超過60歲,占總人口的11.0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0 045萬人,占總人口的7.69%)[19];而上海則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05年該市65歲以上的人口為212萬,占常住人口總數的11.94%[20]。各類公共圖書館就可以根據此類消息設計并推出一些適合老年人閱讀特點的服務項目。

參考文獻

[1]陳超.公共圖書館的戰略營銷管理[J].圖書館論壇,2002,(5):113-115.

[2]樊麗萍.傳統圖書館:拐點或終點[N].文匯報,2012-05-06,(1).

[3]馮花樸.用戶信息需求研究發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6,(2):40-44.

[4]M.L.Pao.Concept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M].Eegiewood:Libraries Unlimted,Inc.,1989:41.

[5]葛園園.用戶信息需求層次的時序結構分析[J].情報探索,2006,(10):5-6.

[6]劉新周.2000-2005國內信息需求文獻研究綜述[J].圖書館學刊,2006,(6):89-91.

[7]陳冠年.論讀者需求[J].臺灣:大學圖書館,2003,(2):100-121.

[8]鄧小昭,等.網絡用戶信息行為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3.

[9]倪波.信息傳播原理[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34.

[10]沈繼武.藏書建設與讀者工作[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344-350.

[11]國民數字閱讀呈快速增長勢頭[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whly/2012-04/25/content15133927.htm,2012-04-25.

[12]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初步研究成果公布[EB/OL].http:∥book.sina.com.cn/newsyc/v/2013-04-18/1257454088.shtml,2013-04-25.

[13]吳慰慈.圖書館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

[14]H.謝拉.圖書館學引論[M].張沙麗,譯.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6:56.

[15]鄧小昭.滿足因特網用戶信息需求的人文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2002,(5):7-10.

[16]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2010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EB/OL].http:∥crln.acrl.org/71/6/286.full,2012-05-27.

[17]徐引篪,霍國慶.現代圖書館學理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148.

[18]周婷.當“免費圖書館”遇到高科技……[EB/OL].http:∥www.libnet.sh.cn/tsgxh/xsjl/list.asp?id=3092,2007-08-23.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402310923.htm,2006-03-21.

[20]上海市統計局.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dfrkpcgb/t20060320402311562.htm,2006-03-21.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2013年10月1第33卷第10期1現?代?情?報1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1Oct.,20131Vol.33No.102013年10月1第33卷第10期1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成癮”成果研究1Oct.,20131Vol.33No.10

收稿日期:2013-07-01

作者簡介:左菊(1989-),女,碩士,研究方向:文獻管理自動化。

18

市場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新的時期,職業教育也進行了新的創新,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職教育為各行各業培養了職業的應用型人才,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過程中中職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F階段對于中職教育工商管理系學生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實踐技術應用能力。本文主要就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義、對中職學生現狀的分析、提高中職學生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習興趣的策略來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職學生 工商管理 學習興趣

隨著相關教育教學的發展以及政策的變化,對于中職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了新的要求,學校開始全面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感價值觀等。但是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發展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現階段如何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提高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是中職教育工作者關心的主要問題,需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學生厭學情緒的原則及配套的教學方法,進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中職學校畢業生的質量。

一、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職業教育的最主要目標是實現擇業自由和人的全面發展,使中職學生更好地發揮其技術才能,進而實現中職教育的重要意義。職業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了直接的職業技術、技能、專業知識的學習平臺,與中學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有平等的教育地位,其目的是有針對性的培養技術型人才和專業知識技能人才。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學生長期對于職業教育的片面認識,使得中職教育的發展有著嚴重的阻礙,另外國家對于中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多數學生更愿意選擇高等院校就讀,認為高等教育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并且多數學生是盲目的選擇專業,盡管選擇了高校,但其沒有明確自身的興趣愛好,對于職業規劃等沒有清晰地認識,因而高校畢業后學生同樣面臨就業難的問題。職業教育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實施培養,伴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對于技術應用型人才和專業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政府提出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職業教育規模,為職業教育提供技術性的指導,以營造良好的培養環境。隨著企業的用人需求以及職業技術型人才的優良表現,企業逐步的消除了對職業教育的偏見,部分企業在招納員工時開始優先考慮技術應用型人才。這種模式也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工難”的現狀。

二、中職學生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習的現狀分析

1.中職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中職學生在過去的教育中長期處于學習差的苦惱中,大部分學生學習差、基礎知識薄弱,對學習沒有信心,長期的自卑心理導致學生出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大部分學生對于文化課的學習沒有興趣,厭學心理強,中職學生對于文化理論知識學習的興趣不高,尤其在學習工商管理專業的時候,學生對于課本理論知識大多沒有興趣,而往往對于其他的實踐活動或者技術操作等感興趣,而這一點是中職生的最大優點,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來把握課堂教學,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創新教學。

2.中職學生自卑心理強。中職學生多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思想意識還未發展成熟,情緒容易激動、心理活動復雜、叛逆心理強,并且在過去的教育中一直處于“差等生”的行列,部分學生長期處于壓抑的心理狀態,自卑心理嚴重,在學校得不到教師的關懷,并且教師對“差等生”不斷地打擊批評,嚴重的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關愛、班級的溫暖,因而使得學生厭煩教師、情緒容易極端化。因此教師要了解中職學生的成長狀況,進而對其進行引導。

三、提高中職學生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習興趣的策略

1.加強學生德育教育。中職學生普遍在小學和中學學習能力較差,并且和家庭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中職學生普遍來自農村或者教育欠缺的家庭,這類學生有明顯的特征就是不愛學習。這些學生往往在小學教育或中學教育階段沒有良好的學習基礎,長期的應試教育考試使得這些學生學習受挫,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表現出自我、懶散、心理脆弱、敏感、自卑的心理,同時部分學生自我意識強烈,行為另類等。而工商管理專業學習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素養,因此提高學生對該專業學習的關鍵在于轉變學生的思想行為,這是進行學習的前提。案例:在工商管理專業班級教育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大多數學生不愛學習甚至厭學是有原因的,一個合格的教師首先是一名“心理醫生”,尤其面對中職教育的學生。教育管理者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對于一些自卑、心理脆弱的學生教師要善與其溝通,在班級管理中或者班級活動中要多鼓勵其參與班級活動,教師可以讓其擔任班級小干部等等,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集體責任感,讓學生學會團結互助、明確自己的責任意識,進而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結合實踐活動,體驗專業知識。在學習工商管理專業時,教師要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系統的學習理論知識,對于理論知識沒有很好的實踐應用,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相關的市場營銷課程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際營銷策略的培養。案例:在學習《市場營銷》這門課程時教師要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實踐鍛煉上,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學習具體的營銷策略時,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進行校園實踐。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物品的批發,將班級學生分成五個小組,讓五個小組分別批發同一種物品,并且每組對商品進行定價,然后讓五個小組在校園中進行物品的營銷活動,在此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商品市場調查商品的價格,綜合大學校園這個“商場”環境,進而對商品做出定價,銷售商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學習過的理論知識,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商品的拍賣,最后活動結束時教師對每個組的銷售情況進行分析并對每個組進行點評,給出自己的建議。通過這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會了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并且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組織安排更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操作應用能力。

3.培養學生的信心。中職院校學生普遍對學習沒有信心,在學習的過程中效率低下,使得教學難以進行,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要的工作是改變學生的心理狀態,其次才是實施創新教學。良好的自信心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當學生有了自信心就會不斷的超越自己,進而有了強大的動力,能夠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模范,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充滿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身上散發的教學熱情。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中職院校學生的個性鮮明,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要善于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來教育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能夠“賞識”學生的優點,在平時的教學中一旦發現學生的優良表現教師要及時表楊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作為教師一定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洞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從中找出學生的優缺點。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掌握中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善于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實施教學管理,并且要鼓勵引導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習工商管理課程時教師要善于創新教學方式,要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實踐中培養綜合性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田思偲.如何讓工商管理的課程更吸引學生[J].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3(4).

[2]張忻,楊鳳林.如何讓工商管理的課程更吸引學生[J].職業教育研究,2010(6).

[3]黃潔瑜.提高中職教育工商管理系學生實踐管理能力之我見[J].教學之思,2013(6).

市場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資本結構與產品市場競爭的關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受到財務學界的關注,對其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文章結合我國中藥行業的發展狀況、競爭格局及趨勢,分析了康美藥業的融資方式、產品競爭策略和財務結構。結果表明,企業的多元化融資戰略是基于產品市場競爭和融資環境,是為了后續發展和避免財務風險的合理選擇。

【關鍵詞】 資本結構; 競爭策略; 康美藥業

一、引言

國內大多數文獻都認為公司較多采用權益融資是沒有較好利用財務杠桿的行為,其違背了融資優序理論,這更多的是從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的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但如果結合各行業的競爭狀況、融資條件來分析公司的資本結構可能對公司的財務政策會有更好的認識。

下文從我國中藥行業的發展狀況、競爭格局和未來趨勢入手,研究康美在中藥飲片行業的地位、市場份額和財務業績,然后分析其取得競爭優勢所實施的競爭戰略,及支持其競爭戰略的財務結構。最后將資本結構、融資方式、投向與公司競爭戰略相結合,分析康美資本結構與產品市場競爭策略是否合理。

二、我國中藥行業發展狀況、競爭格局及趨勢

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國中藥行業發展迅速,總產值從1978年的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 172億元。據悉,到“十二五”末將突破10 000億元。目前,我國共有中藥企業1 636家,占全國醫藥行業企業(5 053家)的32%。其中,中成藥企業1 283家,中藥飲片企業353家。從企業規???,大型、中型、小型企業呈金字塔形分布,小型企業為絕大多數,約占整個中藥行業的4/5。近年來,行業內雖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然而中藥行業上規模的大型龍頭企業仍為少數。

中藥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未來我國中藥行業的發展趨勢:第一,整合醫藥資源,發展中藥供應鏈成為發展的重要課題。第二,中藥企業重組,形成具有更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第三,形成以客戶為中心,建立、發展和完善醫藥供應鏈管理。第四,營銷競爭,信息營銷和營銷技術化將成為競爭的重要方式。

三、案例介紹

康美藥業是中藥飲片行業的龍頭企業,產銷規模排名第一??得罁碛袊鴥纫幠W畲?、起點最高,實現中藥飲片產業化、規?;膰掖笮同F代中藥飲片產業化示范基地,是我國首批3家試點通過國家中藥飲片GMP認證的示范企業之一??得揽缮a各類中藥飲片1 000多種,共1萬多個品規,2009年中藥飲片銷售收入為8.7億元,產銷規模排名第一。從市場份額來看,公司在全國市場約占2%~3%的份額,占廣東省30%的份額,預計未來將達到50%??得赖拿屎蛢衾识硷@著高于行業的平均值。

目前中藥飲片的國家標準已頒布,并被明確列入全民醫保目錄,未來提供給了康美飲片業務發展的空間廣闊,而其他競爭對手很弱小,其競爭優勢明顯。

從表1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來康美的營業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都呈整體上升趨勢,只有2007年有所下降,這可能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每股收益2004—2007年呈下降趨勢,這可能是2006年增發6 000萬A股和2007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7—2010年呈逐年上升趨勢,總體都在0.3以上。業務收入增長率2005年較低,只有5.7%,除2006、2007年增長較高外,2008—2010年都逐年平穩上升。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康美財務業績一直較好,公司是采取什么樣的產品市場競爭戰略和財務融資策略來達到上述業績的?下文將結合康美的競爭戰略和資產負債率分析其財務結構和產品市場競爭戰略,探究其合理性。

四、康美藥業的資本結構與產品市場競爭策略分析

(一)康美藥業的產品市場競爭戰略分析

面對中藥行業激烈的競爭、行業內企業發展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康美藥業會采取哪些競爭戰略增強自身競爭力,在競爭中形成優勢?其以產品市場為導向的競爭策略表現在:

1.品牌戰略??得涝?002年后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投資建設了中藥飲片生產基地,增加了中藥、醫療器械經營業務,實現了公司經營結構的調整,使公司由單一的化學藥品生產向中藥、化學藥品的生產和經營轉化。公司也在康美利樂、康美諾沙、康美絡欣平和康美培寧化學藥品牌的基礎上陸續推出“西洋參含片、菊皇茶”以及新開河等中藥飲片品牌。

2.營銷戰略。公司在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時也在努力建立自己的營銷渠道,從醫院終端與藥店終端營銷到“品牌+品牌”的強強合作的營銷模式。早在2009年康美與深圳一致合作的“店中店”模式就作為廠店合作的創新之舉為業界所矚目。自2010年起,康美藥業對OTC市場制定了“名店+名企+名品”的合作戰略,提高了中藥產品的銷量,構建了健全的市場營銷網絡。

3.產業鏈整合戰略。2007年以前康美的發展戰略集中于壯大中藥飲片業務,加大研發力度,強化品牌效應和擴展營銷渠道。但2007年后,公司為了擴大產能和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開始以中藥飲片產業化為核心,逐步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康美實施的是細分市場戰略和差異化的品牌戰略,其依托化學藥品為基礎向中藥飲片細分市場進行成功轉型。然后致力于打造自己在中藥飲片的品牌來突出自己的特色,并且建立自己強強聯合的營銷網絡,保證企業的銷路暢通。特別是2007年以來的產業鏈整合,使康美加大了對上下游資源的掌控,同時擴大了業務范圍,降低了來自原材料和銷售等方面的風險。

(二)康美藥業的財務結構以及與同行業對比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康美的資產負債率2004年在40%以上,2005至2010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下;同時,流動比率較高,而且總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8年以后達到3%以上,即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來維持生產周轉和償還短期借款。這也可以從逐年升高的速動比率上看出,自2007年以后康美的速動比率都在2以上。較低的長期債務資產比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康美有較少的長期負債。

通過對比康美與中藥飲片加工業的資產負債率,可以進一步分析和了解康美資本結構的特點(見圖2)。

從圖2中可以看出,與中藥飲片加工業相比,公司2003—2009年的資產負債率都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公司所采取的是比較保守的財務策略。

(三)康美資本結構、融資方式及投向與產品市場競爭戰略對比分析

融資優序理論認為企業融資一般會遵循內源融資、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的先后順序。從表3中也可以看出康美進行融資時大部分依托自有資金,然后是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這與融資優序理論還是基本相符的,從其較低的資產負債率(27.4%~39.99%)中也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康美要集中資金尤其是自有資金和股權融資的資金進行研發、產品創新和投產新項目,同時兼并、收購其他上下游企業進行產業鏈整合。利用銀行信貸來補充流動資金的不足和進行一些短期項目的建設來避免財務風險,以免其在激烈的醫藥行業競爭中處于劣勢。這符合Myers(1977)所闡述的企業會采用權益融資來投資擔保價值低的增長機會業務,而采用債務融資進行擔保價值高的當前業務。這是因為負債融資的約束較多,風險也大。同時這也符合了康美近年來所倡導的多元化的融資戰略,一方面降低了經營和破產風險,在產品市場競爭中取得更大優勢;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財務杠桿,為股東創造更大的利益。

五、結論

從對康美藥業財務結構和產品市場競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康美處于中藥行業的激烈競爭環境下,制定了打造公司中藥飲片品牌、整合產業鏈和強強聯合的營銷戰略,同時根據融資市場的情況,為了能夠在產品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其選擇了以權益融資為主的多元化的融資戰略,這對企業的發展來說是有利的。

資本結構和融資決策是企業基于產品市場競爭環境、公司競爭戰略和融資市場環境的選擇。處于競爭性行業中的上市公司低負債率的財務結構是保持后續投資能力和避免財務風險的戰略行為。負債率低并不都是股權過度融資,這應當根據企業所處的產品市場競爭環境來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 James A. Brander and Tracy R. Lewis. 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5):956-970.

[2] 朱武祥,陳寒梅,吳迅.產品市場競爭與財務保守行為——以燕京啤酒為例的分析[J].經濟研究,2002(8):28-37.

[3] 劉志彪,姜付秀,盧二坡.資本結構與產品市場競爭強度[J].經濟研究,2003(7):60-68.

[4] 屈耀輝,姜付秀,陳朝暉.資本結構決策具有戰略效應嗎?[J].管理世界,2007(2):69-75.

[5] 姜付秀,屈耀輝,陸正飛,李焰.產品市場競爭與資本結構動態調整[J].經濟研究,2008(4):99-110.

[6] 鄧劍琴,朱武祥.戰略競爭、股權融資約束與高負債融資抉擇[J].經濟學,2006(7):1179-1196.

[7] 戴維.貝贊可,戴維.德雷諾夫,馬克.尚利.公司戰略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 李玲.資本結構與產品市場競爭關系:行業特征與案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上一篇:水電勘測設計論文下一篇:生態倫理思想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