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OTC市場會計信息論文

2022-05-01

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OTC市場會計信息論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菊?011年中國23家海外上市公司因會計信息“瑕疵”受到“賣空襲擊”,導致股價大跌,這表明在允許賣空的資本市場中,會計信息的市場環境不同于“單邊市”市場,“信息瑕疵”本身也是一種投資機會,并且股價往往會放大對負面消息的反應。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層應審慎對待市場環境的變化,規范信息披露行為,盡可能避免公司受“賣空襲擊”而帶來的市值損失。

OTC市場會計信息論文 篇1:

金融衍生品風險監管改革及展望

摘要:金融衍生產品可謂此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此次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監管當局都在探索對金融衍生品市場加強監管。本文系統地總結了各國衍生品監管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梳理了各國監管當局提出的衍生品監管改進措施,并分析了這些措施的改革效果。

關鍵詞:金融市場;金融衍生品;風險監管

一、衍生產品市場基本情況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截至2007年底,全球衍生品名義本金存量為630萬億美元,為同年全球GDP總量的11.81倍,而這一比值在1998年還僅為2.94倍,比2006年末增長了42%。全球三大類金融衍生品在場外和場內的交易額比例關系分別為:利率類場外占83%,場內占17%;貨幣類場外占99.4%,場內占0.6%;股票類場外和場內各占50%。場外金融衍生品名義持倉總額為596萬億美元,其中393萬億美元為利率類,近60萬億美元為信用衍生品,其余為貨幣和股票類衍生品。從場外和場內的市場結構看,場外金融衍生品占據主導地位。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近年來全球衍生品市場規模增長異常迅猛,衍生品交易場外化,金融衍生品是衍生品中的絕對主流,信用衍生品發展迅速。

二、金融衍生品監管的國際模式

(一)美國的多方監管模式

美國是多個監管機構并存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是機構型和功能型監管模式的混合體。從機構監管的角度來看包括:(1)聯邦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專職負責監管期貨市場。(2)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按照法律規定,SEC有權對有價證券期權、外匯和股票指數期權交易監管。(3)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貨幣監理署,負責監管商業銀行從事的衍生品交易。

從功能監管的角度來看,CFTC和SEC同時也是功能監管者,鑒于股票期貨既具有《聯邦證券法》中證券的特征,也具有《商品交易法》中期貨合約的特征,因此由CFTC和SEC聯合監管。此外,股票期權和股價指數期權歸SEE管轄,期貨期權歸CPTC管轄。

此外,美國衍生品市場還有全國期貨業協會和期貨交易所這樣的自律監管組織。

(二)英國的單一監管模式

英國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實行的是單一制監管模式。1997年10月,原有的證券投資局正式改名為金融服務局,開始全面負責英國金融業的監管;1998年6月,接收了英格蘭銀行的銀行監管職能、保險監管職能以及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審查職能等,成為身兼銀行、保險和證券期貨監管職能的唯一監管機構。從2001年12月1日起,金融服務局開始全面行使金融監管權,負責對本國銀行、保險公司、住房協會、互助會、信用協會、勞埃德、養老金顧問、證券經紀人、投資服務的專業公司、衍生品交易者、從事投資業務的專業人士和抵押放款人等金融行業的監管。

(三)日本的行政監管模式

日本的金融監管實踐與英國的監管模式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突出表現在日本的金融監管特別重視大藏省的行政權力。由于銀行業在日本經濟發展過程的重要推動作用,因此逐漸形成了由日本銀行(央行)實施貨幣政策、大藏省制訂其他所有金融政策的獨特的監管體制。作為日本金融業獨一無二的監管機構,大藏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掌控日本經濟,留給日本央行的監管空間非常狹小。

1998年6月,日本終于成立了單一的監管機構——金融管理廳,該機構享有制訂金融政策、管理證券、衍生金融、銀行業等的權力。然而,從大藏省到金融管理廳的轉變,日本還是沿襲了政府監管和掌管經濟的傳統,行政監管權力仍然非常強大。就衍生金融交易而言,金融管理廳有權隨時檢查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出臺衍生金融內部風險管理的措施,對衍生市場出現的欺詐和違法事件進行防范和處理。

三、金融衍生品風險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監管環境的寬松導致場外衍生品市場監管缺失

1999年美國總統金融工作小組(PWC)的《場外金融衍生品與商品交易法》報告認為《商品交易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市場操縱和保護投資者,而參與場外衍生品交易的大多是金融機構,這些機構都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身的利益和控制對手方的違約風險,因此不必進行監管。

2000年頒布的《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CF-MA)明確將多項場外衍生品交易排除在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監管范圍之外。所以,OTC市場在美國既不屬于CFTC監管,亦不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監管范圍之內。

(二)OTC市場缺乏擔保機制與逐日盯市制度

OTC市場交易大多數是交易雙方的兩兩合約關系,雙方都面臨著對方的違約風險。隨著OTC交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大量交易向少數幾個大的交易商集中的趨勢。雖然場外市場的高集中度可以產生規模經濟等好處,但也增加了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本次危機表明,CDS產品過于集中于少數大機構,容易導致系統性風險,如貝爾斯登、AIG等。這些機構一旦違約,由于OTC市場缺乏中央對手方,將導致眾多市場參與者面臨風險,進而引發系統性危機。

(三)金融衍生品的會計信息未能準確反映價值和風險

OTC交易的表外特性使得傳統會計的以資產負債表為基礎的監管方式不再有效。銀行大規模地參與復雜的場外衍生品交易,使利用資產負債表比例為基礎的資本要求失去效力。并且,很多場外衍生品頭寸由于沒有受到監管,暴露在未來潛在的風險之中。如果產品的到期日越長,潛在的風險暴露也越高。因此,未被記入資產負債表的場外頭寸很可能在未來帶來巨大的風險。

(四)衍生品交易的高桿杠桿蘊藏著巨大風險

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數據顯示,美國投資銀行的資金杠桿率超過了20倍,高盛為24倍,美林為28倍,雷曼為34倍。按照杠桿原理,這些大型投資機構只需要3美元~4美元的自有資金,就能撬動100美元的投資。資金運用的高杠桿不當使用造成金融體系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四、完善衍生品監管的改進措施

自金融危機爆發伊始,各國監管當局都在探索改進和強化衍生品市場風險監管。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明確指出,強化金融衍生品市場風險監管目的在于,防范衍生產品市場上的活動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系統性風險”;大規模提升OTC衍生產品交易市場的“透明度”;防止OTC衍生產品市場上的市場操縱和欺詐行為;確保OTC衍生品在銷售時,不會被用來誤導不成熟的客戶。

同時,美國財政部2009年5月13號公布的《OTC監管改革方案》和6月17號公布的《金融監管改革方案》都明確指出:所有標準化的場外衍生

品交易均要通過中央對手方結算,鼓勵交易者在交易所交易,任何場外交易均要向中央儲存庫(central repositories)報告,對持倉施加頭寸限制。

特納也在其報告中指出,由于大量復雜的衍生產品交易通過柜臺交易進行,一方破產就可能影響整個市場。同時,由于每個交易參與者都需要提供保證金,而保證金的比例與其信用水平相關,因此當交易對手的信用評級發生變化時,會引發破壞性的親周期性。對此,FSA強烈支持通過中央清算系統對CDS交易進行可靠的清算。同時對衍生產品交易和抵押融資交易設置最低的保證金要求。

德拉羅西在其報告強調了危機暴露出應重新審視衍生品市場的功能。并提出建議:簡潔并標準化場外衍生品交易;在歐盟建立并使用信用違約掉期交易建立資本充裕的中央清算系統;確保證券化產品的發行人在其自身賬戶終身保有必要數量的未對沖風險工具。

總體來看,上述監管當局提出的建議基本可以分為:提高場外衍生品市場透明度,加強對場外衍生品市場的監管;由專業清算機構作為場外衍生品交易的中央擔保方,為場外衍生品提供逐日盯市結算與風險管理;改進會計準則,增加場外衍生品信息披露;提高衍生品的資本要求和準入限制,降低衍生品市場的杠桿程度。

五、效果評析及展望

總的說來,金融衍生品監管改革方案涉及方方面面,能否成功實施取決于:

監管架構能否順利理順,監管權力與責任能否有效分配與平衡。當前,SEC是向國會的銀行委員會負責,而CFTC是向農業委員會負責。這兩個監管機構與這兩個委員會在監管改革過程中能否有效配合,形成全面“無縫式”監管構架,對衍生品的有效監管能否實現至關重要。

監管要求的提升能否順利實施。各主要監管機構提出了加強衍生品的資本金和保證金的要求,以防止衍生品使用者產生過高的杠桿風險。如:AIG就是因為參與了過多的和抵押貸款證券相關的CDS交易而最終步入破產的邊緣。但是,在現有市場下行階段,這些監管要求的提高無疑會進一步推進“去杠桿化”進程,將給金融機構帶來更為嚴重的壓力。

監管工具和監管方法的革新能否跟上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當前,主要監管當局都提出要通過集中清算和結算系統的建設,來強化對衍生品交易對手的風險控制,并達到場外交易“場內化”的目的。但是,監管工具和監管方法的革新如果跟不上衍生品市場發展的話,監管的有效性將大打折扣,包括衍生品估值方法的改進、保證金的“順周期性”效應的緩釋以及對沖風險交易工具的開發和實施等。

據此,我們可以對金融衍生品探索采取“分類監管”的措施。具體而言:金融衍生品可按照其遠離基礎產品(真實交易)的程度分為五類,并采取不同的監管措施。

第一類可視為“正?!鳖?,即利率掉期、外匯掉期等有真實交易背景的衍生品,對于這類風險不太大,并可迅速對沖風險的衍生品,監管部門通過數據統計和信息匯總,掌握情況即可。

第二類為“關注”類,包括期權、期貨等具有套期保值和投機功能的基本衍生品,其杠杠效應較為明顯,風險傳染速度較快。這類衍生品若在交易所內交易,監管部門可用保證金制度和交易流程予以規范;若在場外交易,則需要監管部門通過統計報表匯總相關表外科目,并且要求金融機構逐日盯市計算市場風險敞口。

第三類是“高度關注”類,表現為信用違約掉期、結構性產品等多種市場因子模型化后的高級衍生品,其風險復雜、透明度不高、難以認識和控制風險。監管部門應要求金融機構能夠對有關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進行合并管理,并分類報送數據,對不同目的的交易設置不同的賬戶間應設置“防火墻”,向監管部門提交風險報告。

第四是“限制”類,包括擔保債務憑證(CDO)等資產證券化產品和有對沖性質的基金缺乏真實交易背景、為交易而交易的衍生品,特別是合成式、非現金交割的衍生品,其風險和收益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性與嚴重的風險外溢效應。對于此類產品,監管部門必須采取例外監管方式,設置杠桿倍數的最高限值,并把凈值交割限定在合格投資者范圍之內。

第五類是“禁止”類,它是杠桿倍數畸高、賭博傾向明顯的高危性衍生品,現階段除少量在實驗室進行外,應明確禁止,待今后對這種衍生品有了充分認識、有了有效的監管手段后,再考慮解禁。

作者:羅 猛

OTC市場會計信息論文 篇2:

賣空交易機制在我國具有會計信息的外部治理作用嗎

【摘 要】 2011年中國23家海外上市公司因會計信息“瑕疵”受到“賣空襲擊”,導致股價大跌,這表明在允許賣空的資本市場中,會計信息的市場環境不同于“單邊市”市場,“信息瑕疵”本身也是一種投資機會,并且股價往往會放大對負面消息的反應。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層應審慎對待市場環境的變化,規范信息披露行為,盡可能避免公司受“賣空襲擊”而帶來的市值損失?;谥袊C券市場首批融資融券試點標的股數據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并未充分考慮賣空交易機制對市場環境帶來的影響,融資融券標的股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與其他上市公司無顯著差別。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賣空機制試點期間尚存在較為嚴格的賣空約束,二是上市公司管理層對賣空風險反應不足。

【關鍵詞】 賣空交易; 融資融券; 會計信息質量

一、引言

賣空交易(Short Sales)是現代證券市場中的重要交易機制,也是衡量證券市場是否完善的重要標志。這項最早由荷蘭人發明的交易方式,是指投資者出售自己并不擁有的證券,或投資者以借來的證券完成交割的出售行為。賣空投資者是證券市場中相對于“做多”投資者的一支重要制衡力量,賣空機制在豐富證券市場投資方式的同時,能夠增強證券的定價效率,提高證券的流動性,并且對證券價格的暴漲暴跌具有抑制作用。

2010年3月30日,我國證券市場確定了首批融資融券標的股,自此,“賣空交易”這種先于證券市場誕生的古老交易方式,開始在中國證券市場出現。首批標的股主要考慮股票的市值與流動性,從上證50和深市成分指標股中選取了90支股票作為融資融券標的股。2013年1月,融資融券標的股進一步擴容至500支股票。融資融券這一中國證券市場中的創新機制是否起到了其預期效果,許多學者從證券定價效率、流動性和波動性等對這種機制的實踐效果進行了研究。但到目前為止,融券賣空機制對上市公司管理層會計信息披露行為及信息質量的影響效應還少有人關注。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賣空交易機制與證券市場的信息效率

從證券價格波動的暴漲和暴跌角度來看,賣空交易機制能夠通過向市場提供一支持續的制衡力量來抵消證券定價中潛在的非理性因素。股票價格的波動主要受其供求關系影響,賣空機制通過改變股票的供給方式,影響了證券市場中某一股票的供求結構,進而反應至該股票價格的形成。在我國,由于長期缺乏賣空機制,導致中國證券市場中明顯的單邊市特征。雖然引入賣空機制可能會導致證券價格的劇烈波動,但是,陳淼鑫、鄭振龍(2008)基于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證券市場的研究發現,賣空機制不僅不會加大市場的波動性,而且能夠降低市場崩潰的概率。這是因為證券市場中賣空交易者的持續交易,會使與證券相關的負面信息逐步釋放,而不會積聚到一定程度猛烈爆發,導致證券價格暴跌。

從證券交易的流動性角度來看,賣空機制事實上為證券市場提供了一種額外投資機會,有利于增強證券交易的流動性。流動性是證券市場功能得以發揮的重要前提,若證券市場流動性較弱,則會嚴重削弱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而推出賣空機制會顯著提升市場流動性水平(胡華鋒,2012)。雖然賣空交易在本質上是一種“投機”工具,甚或還帶有一定貶義色彩,但客觀地看,證券市場中的大量投機活動增強了市場流動性,提高了交易量,增加了市場的參與者,而這些方面恰恰有助于確保證券市場產生最公正的價格(戈登,2005)。

賣空交易機制對提高證券定價效率和流動性的積極作用,從本源上看,是因為賣空交易機制提高了證券市場的信息效率。FAMA(1970)的有效市場理論,將信息與證券定價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其所指的信息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信息,也包括信息本身,即信息自身的質量問題。由于信息質量的高低不易被市場參與者直接觀測,因此若證券市場中缺少與此相關的制衡力量,則會使涉及信息本身的“信息”(信息質量)被摒棄在證券定價之外。而賣空交易機制,有助于證券定價過程充分吸收與證券定價相關的各類信息,尤其是與之相關的負面信息。

(二)賣空交易機制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外部治理作用

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是證券市場中的一項重要信息來源,其質量高低對市場參與者交易行為具有直接影響,進而決定了證券交易的市場結構。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因素繁多,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和外部治理環境兩個方面。

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治理機制方面,公司的權力制衡安排與激勵契約設計是其主要影響因素。組織治理中,控制權配置與激勵安排是解決代理問題的兩個重要工具,前者通過企業控制權的相互制衡來解決代理問題。而公司的信息披露行為作為企業控制權的一種體現,自然受其權力制衡安排結果的影響。但是,企業的權力崗位設置與運行、權力的非均衡特征和權力的產權性質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機理現在還沒有一個廣為認可的一致結論,例如在權力的非均衡特征方面,股權集中度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就有正相關、負相關和U型關系等不同觀點。相比于會計信息的內部治理機制,公司外部治理環境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機理,在學術界有著較為一致的認識,即隨著投資者保護制度的健全、信息披露監管的加強和會計規制的不斷完善,會計信息質量整體上會有明顯提高。

那么,作為實現證券市場中“多”“空”雙方自然制衡的賣空交易機制,是否能夠促進會計信息質量外部治理環境的改善?或者說,證券定價是否能夠反映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信息”,并通過股價的波動反饋于會計信息的生成呢?2011年,香櫞公司(Citron)和渾水公司(Muddy Waters)利用會計信息質量這種特殊“信息”,做空了23家中國概念股(紐交所4家,納斯達克16家,多倫多交易所1家,在美國OTC交易的2家)。其結果是7家退市,1家被停牌,11家出現60%以上的巨幅下跌。香櫞和渾水公司主要通過分析企業是否存在遠高于同行業的毛利率、報給工商稅務部門的文件是否與報給SEC的一致、是否有隱瞞關聯交易或收入嚴重依賴關聯交易的情形、管理層的誠信、審計事務所更換、復雜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超低價發行股票等特征,來判斷企業是否有可能存在“財務信息瑕疵”。兩公司利用上述方法實施的賣空交易,獲得了巨額回報。雖然賣空交易者的交易行為并非基于道德的要求,而僅是為了追逐自身利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類公司的存在及其賴以生存的賣空交易,在客觀上起到了證券市場中虛假信息的“清道夫”作用。

綜上,在證券市場中引入賣空交易機制就具有了一項附帶功能:優化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外部治理環境。當證券市場上存在一定數量合法的賣空交易機構時,上市公司管理層出于維持公司股價方面的考慮,在披露相關財務信息時“投鼠忌器”,會盡可能地減少盈余管理行為,以降低股票的賣空風險。

(三)研究假設

上述理論分析和香櫞、渾水公司的做空案例表明,上市公司公開披露信息的質量本身就提供了一個投資機會,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層必須盡量避免此種賣空交易機會給公司股價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2010年開始試行的融資融券交易,為我們驗證賣空交易機制對會計信息的外部治理作用提供了實驗數據。但是,我國證券市場的賣空交易機制起步較晚,且當前仍處于試點階段,在證券賣空的范圍和深度方面還存在較為嚴格的賣空約束,這些市場局限有可能導致賣空交易機制在我國證券市場的效應不夠明顯。比如,許紅偉、陳欣(2012)研究了我國融資融券試點對股票定價效率和收益率分布的影響,發現其僅在少數指標上有一定積極作用,總體上效果仍然相當有限?;诖?,我們提出如下兩個備擇假設:

Ha:在我國當前證券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管理層會充分考慮“信息瑕疵”的賣空風險,規范其會計信息披露行為,因此,融資融券標的股的會計信息質量顯著優于其他公司。

Hb:在我國當前證券市場環境下,證券賣空這種新興交易形式受制于賣空約束和管理層認知,可能導致融資融券標的股會計信息質量與其他企業無顯著差別。

三、研究設計與變量設定

依據證監會對行業的分類標準,我們選擇施行融資融券制度以來的相關樣本,包括2010年和2011年我國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不含金融保險行業),剔除部分數據不全的股票樣本,最終確定了以下樣本數據:2010年的1 740家樣本和2011年的2 066家樣本。

我們使用修正的瓊斯模型計算樣本公司的會計應計質量(分行業和年度回歸),以應計質量的絕對值表征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絕對值越大表明會計信息質量越差)。自變量為賣空交易機制標的股公司,同時,借鑒國內大多數學者的研究,我們選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規模和資產負債率為控制變量。研究模型如下(變量定義及說明見表1):

ACCi=α0+α1RZRQi+∑control var s+εi

四、實證結果

表2提供了融資融券標的股樣本和全樣本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由表2可見,2010年融資融券標的股樣本的會計信息質量均值和極端值要優于全樣本的會計信息質量,但2011年的差異不夠明顯。此外,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規模的均值和中位數也與其他企業具有明顯差別。這說明融資融券標的股確有一些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特征。由于融資融券標的股的選擇側重市值和流動性,為控制選擇偏差,我們首先設定了同類樣本,選擇滬深300指標股樣本單獨回歸(模型1),然后基于全樣本再進行回歸(模型2)。

表3是兩個模型的回歸結果。模型1主要考察在滬深300指標股樣本中,融資融券標的股是否具有更高的會計信息質量,模型2是滬深A股的全樣本回歸結果。由表3可知,無論是在滬深300樣本中還是全樣本中,融資融券標的股與會計信息質量均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且回歸系數在模型1中為負,模型2中為正。因此,回歸結果不支持假設Ha,故接受假設Hb。這表明,在我國證券市場中,賣空機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治理作用并不明顯。

五、結論與啟示

賣空機制的引入,結束了我國證券市場長期以來的“單邊市”格局,雖然賣空機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具有“雙刃劍”效應,但從整個證券市場的長期戰略發展來看,積極推動賣空交易機制仍是現代證券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國外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表明,賣空交易機制在充分吸收證券各類信息、提高證券定價效率和流動性、防止市場崩潰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我國施行賣空交易試點以來,一些學者使用我國證券市場數據,研究了賣空交易與定價效率和流動性的關系,現有研究大多發現,國外證券市場中的賣空交易市場效應在我國還未完全顯現。

由于賣空交易主要利用上市公司股價高估或其他方面的“瑕疵”進行交易,因此,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具有“瑕疵”將會受到賣空交易者的關注,而基于“信息瑕疵”的賣空交易則會通過股價的波動反饋至上市公司,從而促使其管理層修正自身行為,客觀上起到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外部治理作用。我們基于中國首批融資融券標的股兩年來的市場數據對這一過程進行了驗證,但研究結果與證券定價效率和流動性方面的研究結論相似,即:在我國當前證券市場環境下,賣空機制尚不能夠發揮會計信息的治理作用,融資融券標的股的會計信息質量與其他企業無顯著差別。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是:一方面,融資融券標的股數量偏少,加之當前融資融券交易仍存在較為嚴格的賣空約束,從而限制了其發揮治理效應;另一方面,我國的投資者以及上市公司管理層對這種新興交易機制還不熟悉,上市公司管理層對此類市場行為對公司的影響缺乏足夠關注,也就是說,即使賣空交易確實引發了市場效應,上市公司管理層也對其反應不足。

賣空交易機制正在改變中國上市公司所面臨的證券市場環境,面對這種變化,上市公司管理層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信息披露行為,盡力避免“信息瑕疵”遭致的賣空風險給企業再融資、股權激勵計劃等方面帶來負面影響??梢哉f,賣空交易機制在中國證券市場的實施過程,既是中國證券市場日臻成熟的過程,也是上市公司管理層不斷成長的過程。

【主要參考文獻】

[1] 陳淼鑫,鄭振龍.賣空機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基于全球市場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8(12):73-81.

[2] 胡華鋒.賣空交易與市場波動性、流動性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2(3):82-89.

[3] 許紅偉,陳欣.我國推出融資融券交易促進了標的股票的定價效率嗎?——基于雙重差分模型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2(5):52-61.

[4] 約翰·S.戈登.偉大的博弈[M].祁斌,譯.中信出版社,2005:52.

[5] Malkiel,B.G.,& Fama,E.F..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0,25(2):383-417.

作者:李曉東 王潔重 李占領

OTC市場會計信息論文 篇3:

淺析會計信息在資產評估中的運用

【摘 要】 不論資產評估使用哪種方法,資產評估主要依據會計信息作出。資產評估的結果在不同的評估方法下會與會計計量的結果出現不同的相似度。在利用會計信息進行資產評估時,要高度關注失真的會計信息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會計報表附注中提供的大量非貨幣化信息。

【關鍵詞】 會計信息 資產評估 信息失真

1.資產評估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產權交易的興起,資產交易行為已經變得日?;?。從經濟行為上講,企業的合并、對外投資、改制、破產清算、拍賣、兼并等普遍存在。從投融資市場上看,抵押貸款、融資租賃、信托融資等市場活動幾乎已經與每個企業發生著關系。而這些經濟行為都與資產評估離不開關系。

我國資產評估業發展的初期,主要是為國有資產交易服務,資產評估的目的也多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之后,隨著資產交易活動的豐富化,各種經濟事項都需要進行資產評估。為規范我國資產評估業務,我國頒布了中國資產評估準則體系。

目前資產評估主要使用的評估方法有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和市價法。

1.1收益現值法

收益現值法指以一定的折現率將未來各期的現金流折現成為現值。即是將資產未來各期帶來的現金收益折算成現值作為資產當前價值方法。

影響收益現值法的主要因素為未來各期現金流的測算和折現率的選擇。

1.2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即以目前重新得到資產的成本視為資產的評估價格。

重置成本法的主要因素為重置價格的尋找與選擇。重置價格的公允性在于是否存在該資產活躍的交易市場。目前我國比較活躍的只是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場和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其它資產目前缺乏活躍的交易市場,但隨著我國OTC市場在全國各地的建立,這一局面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1.3市價法

市價法是指結合市盈率或市凈率等市場化指標與目標公司的相應指標,評估得出目標資產的評估價格。

市價法的關鍵是對市盈率或市凈率等市場化指標的選擇,所選對象的行業、地區、規模等與評估對象應盡量一致。

2.會計信息系統

會計信息系統是指使用會計方法以貨幣形式對企業經濟活動事項進行計量與反映,同時伴隨著會計報表附注信息的被運用和重視,非貨幣化信息已經越來越被更多地披露。隨著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我國企業進行會計計量時可采用歷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可變現凈值法、公允價值計量法等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其中歷史成本法是傳統的計量方法。對大部分資產如存貨、投資等都以公允價值進行計價,這大大增加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相關性,同時也為資產評估提供了會計計量基礎。

會計信息體系與資產評估體系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系統,前者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通過會計系統來報告企業的經營狀況與經營成果;而資產評估則融匯了金融、統計、會計、法律、審計等多種學科,其主要目的是要對資產作出公正、合理的評估;會計的計量方法使得企業財務報表中數據的計量與列示具有了唯一性,而資產評估因其方法的多樣性和評估因素的選擇性,使其評估依據也具有推理性和判斷性,評估結果也往往呈現多樣性。兩者之間的聯系主要體現在資產評估依據的主要基礎就是會計信息,而資產評估的結果也可以作為會計計量的依據。

3.會計信息系統在資產評估中的運用

3.1會計信息是資產評估的基礎

在資產評估實際操作中,評估人員無論使用哪一種評估方法,會計信息都是評估人員進行資產評估的主要依據,并且會計信息的質量也影響著資產評估的質量。

3.1.1收益現值法

收益現值法中對未來各個期間企業現金流的預測是基于會計體系的測算。在折現率的選擇上,也與企業的財務信息,如資產負債率等息息相關。

3.1.2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中,會計信息中各資產的取得時間、使用情況等都對使用重置成本法對資產進行評估時影響重大。

3.1.3市價法

市價法中參考公司的市盈率或市凈率的計算要依據會計信息,資產評估目標公司的盈利情況或凈資產情況更是在會計信息基礎上得出。

3.2資產評估方法與會計信息的關系

資產評估通過科學的方法得到資產的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得出可以通過多種資產評估方法。當存在活躍交易某項資產的市場時,公允價值計價下的會計信息與資產的公允價值就會趨向一致。而當不存在該類資產的交易市場時,該項資產的公允價值需要在參考會計計量結果的基礎上進行評估。

資產評估利用收益現值法得出的資產現值與會計計量結果多數情況下是不一致的,因為收益現值法的評估思想是將資產未來的現金流收益通過一定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其結果受到多種預測的人為因素影響,而會計計量結果卻可能是通過歷史成本法或重置成本法得出,所以兩者一般情況下不會相同,有時差別可能很大。

資產評估利用重置成本法得出的資產評估結果與使用重置成本法得出的會計計量結果應該一致或者比較接近,因為資產評估中的重置成本法與會計中的重置成本法的基本思想一致。但由于評估人員的角度不同或參考的標的物不同,所以兩者得出的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離。

資產評估市價法多用于非上市公司股權評估,這與會計計量股權投資時確認的價值可能不一致。會計計量非上市公司股權時,根據交易雙方確定的最終價格進行計量。交易雙方的最終交易價格可能是利用其它方法評估得出,所以資產評估市價法與會計計量的結果可能不一致。

會計計量的依據來講,資產評估的結果往往會成為會計計量的依據或重要參考。

3.3資產評估對會計信息有選擇的利用

由于資產評估與會計業務的目標與作用不同,所以資產評估在利用會計信息時不能不加選擇地使用,尤其是在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下,必須對會計信息進行必須的選擇與調整。

3.3.1對失真會計信息的處理與利用

經濟實際中,因為各種原因可以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比如為調整利潤而進行關聯交易、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發生非經濟性損益事項,為了虛假提高資產質量而隱瞞或有事項,為滿足監管要求而將資產轉移至表外等等。所以,進行資產評估必須對以上可能引起企業信息失真的經濟事項給予高度關注。否則,可能導致資產評估結果的不準確,甚至發生嚴重錯誤。

資產評估時,要對企業各項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進行了解,并對重大資產的計量(包括計提的各項減值準備)、收入與費用的確認進行分析。資產評估時要對會計報表附注給予高度重視,因為會計報表附注中可能對大量的會計信息進行背景性或結構性的介紹與解釋,同時也能對會計報表真實性作出進一步的佐證,所以會計報表附注對對資產評估十分重要。

3.3.2對真實會計信息處理與利用

真實的會計信息也并非就能直接用以資產評估。受會計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真實的會計信息有時對于資產評估來講并不“真實”。比如目前會計政策要求對于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不能轉回,所以當固定資產的價值回升時,會計計量并不改變,這時會計信息就沒有正確地反映經濟基本事實。對于類似的會計信息,在進行資產評估時必須加以調整,使其符合資產的目的。

結論

(1)資產評估的主要依據是會計信息

資產評估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市價法、重置成本法以及收益現值法。不論使用哪種方法進行資產評估,都需要會計信息作為其主要的評估依據。

(2)不同的資產評估方法得出的結論與會計計量結果相似程度不同

市價法和收益現值法的評估結果由于與會計計量的思路存在較大的不同,所以資產評估的結果可能與會計計量的結果會存在較大的差異;重置成本法的評估結果與采取重置成本法進行會計計量的結果一般會比較接近。

參考文獻:

[1]《會計學》,徐經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1日.

[2]《資產評估》,俞明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1日.

(作者單位:哈爾濱鐵路公安局)

作者:郭駿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論文下一篇:風險投資基金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