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市場一體化論文范文

2024-03-12

市場一體化論文范文第1篇

2012年,雖然傳說中的世界末日沒有來臨,但對于中國的煤炭生產企業而言,卻是一個美好時代的終結。驟然之間,中國的煤炭從以往的供不應求變得過剩了,秦皇島煤炭庫存量屢創歷史新高,下游電廠煤炭庫存天數達到30天以上。

與煤炭庫存增加相對應的是煤炭價格的直線下跌,自去年11月政府的煤炭限價令出臺后,秦皇島動力煤平倉價格就應聲而降,至去年底降至805元/噸,與最高點相比較,下降了50元/噸。

進入2012年,煤炭價格跌勢依舊,但1-4月份還略為平緩;進入5月份后,伴隨著電煤需求量進一步萎縮,加劇了煤炭價格的快速墜落。至7月11日,秦皇島平倉價格跌至640元/噸以下,與年初價格相比較,動力煤價格下降了160元/噸(5 500大卡)。與去年最高點相比,價格下跌約210元/噸!

煤炭價格“過山車”般下降,促進了煤炭市場恐慌情緒發酵,一時間貿易商紛紛割肉拋售;各種悲觀論調在網絡及媒體上喧囂,例如煤炭企業減薪裁員等等,對于市場下行推波助瀾。此時,不禁想起總理的話“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市場寒潮襲來時,需要冷靜思考,而非驚慌失措。作為煤炭行業專業咨詢機構,智誠達能源愿意就上述市場亂象與困局進行深入探究,發現問題、思考對策,供參考。

1 煤炭市場困局成因

1.1 國內煤炭供需脫節、國內煤炭產量過剩

“十一五”期間,由于國內經濟高速發展,帶動煤炭下游需求旺盛,促進了煤炭生產的快速增長。進入“十二五”后,山西、內蒙古等主產地在建煤礦陸續投產,加大了國內煤炭的供應量。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大幅下降,直接遏制了火電、鋼鐵等下游需求增長,但是煤炭行業仍然憑借慣性增長,導致過剩加劇。

2012年1-6月,中國火電量為18 515.5億千瓦時,同比增速僅為1.43%;同期全國煤炭產量18.9億噸,增速高達6.17%。

山西省1-6月原煤產量4.64億噸,同比增速12.87%,同期省內火電量為1 192.3億千瓦時,同比增速為11.85%;內蒙古1-6月原煤產量5.17億噸,同比增速為14.8%,同期區內火電量為1 298.1億千瓦時,同比增速為7.31%。

1.2 下游需求減弱導致用電量增幅放緩、水電增加遏制電煤需求

電力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經濟增長趨緩,直接導致用電量增速下降。2012年1-6月,中國用電量為23 755億千瓦時,同比增速僅為5.5%,低于全國GDP增速。

2012年1-6月,中國水力發電量為2 957.74億千瓦時,同比增加8.27%。而1-4月的水電量的同比增長為-1.07%,5月水電量環比增長51.67%,6月水電量環比增長13.17%。

火電用煤占中國煤炭總體消費量近一半,水電量增長減少火電量,進而減少電煤消費量。2012年5-6月,全國水電量增發約242.87億千瓦時,同期共減少電煤消費量約1 121萬噸。

1.3 進口煤炭襲擊華南和華東煤炭、貿易糾紛叢生埋隱患

煤炭的有效供應量=國內煤炭產量+煤炭凈進口量,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2009年開始中國成為煤炭凈進口國,2011年以1.82億噸進口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2012年,中國的煤炭進口量呈“井噴”之勢,對于華南和華東市場形成巨大的沖擊,直接遏制了國內“北煤南運”。

預計中國2012年煤炭進口量將達到2.4億噸以上,同比增加33%。

在進口煤炭量節節攀高之際,7月中旬,中國最大的煤炭進口企業——潮州亞太能源暫停煤炭進口業務;此外,還有秦發、藍粵、大優等主要煤炭進口企業也相繼暫停煤炭進口??此品睒s的進口煤市場,卻因市場秩序混亂,貿易糾紛劇增而加劇了遠期運作風險!

2 煤炭企業內部戰略決策和市場營銷中存在的不足

除上述外部客觀因素外,此次市場寒潮也凸顯了煤炭企業內部戰略決策和市場營銷中存在的不足,簡單列舉如下:

2.1 煤炭企業以我為主、各自為戰、慣性決策

國內煤炭生產企業習慣延續多年煤炭供應偏緊時期的思維,在制定“十二五”規劃和年度計劃時,仍然是只關注于本企業的發展,忽略下游客戶的經營困難,憑借企業歷史發展的慣性決定新一年的銷售,加速了煤炭產量增長。

2.2 煤炭營銷中重短期銷售和收益、輕市場研究和風險控制

單個煤炭企業的營銷區域有限,因此往往關注自己的區域市場,對于宏觀經濟放緩增長而帶來的煤炭總體需求影響認識不足,由于現金流和利潤等指標壓力,更多人力財務放在促進短期銷售量和收益增長,對于中長期的市場研究和面臨的外部風險重視不夠,缺乏風險預警機制。

3 破解煤炭市場困局之策

目前的煤炭市場走勢恰應了一句俗話“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短期內很難有靈丹妙藥能扭轉乾坤。但愿拋磚引玉,為市場改善盡綿薄之力。

3.1 國內煤炭限產

綜上所述,煤炭產能過剩是根源,所以,必須在政府推動下,國內煤炭主產地和主要生產企業理性限產,利用三季度“去庫存化”,實現煤炭價格止跌趨穩。

內蒙古和山西省的原煤產量占全國總量的51.7%,并且,均有60%以上的煤炭外供其他省份。年初,兩地政府都確定了非常低的產量增長目標,但如前分析,事實上前半年的煤炭產量增長遠超計劃,因此,必須在后半年予以控制。

3.2 煤電一體化

煤炭需求下降,源于煤、電企業各自為戰,相互之間除了年度談判的“頂牛”之外,雖然彼此難以分開,但也僅停留在“生意和業務”層次,價格敏感度極高,供需之間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而“煤電一家”也僅成為寒暄語。

此處的煤電一體化,意在加強煤炭與以電力為代表的下游產業鏈之間的聯系,可分為三個層次:“資產重組、戰略聯盟、系統研究”。

資產重組是最深入的煤電合作模式,繼河南、陜西等省之后,山西省內同煤集團重組漳澤電力、煤運集團重組山西國電等。此模式既減少了電廠的煤炭價格變化所帶來的成本壓力,更在當今市場為煤炭企業保證了市場份額。

國內最大的煤炭生產企業——神華集團在現有的“煤-路-港-電-化”產業鏈基礎上,加大了對于華東等地火電企業的資產兼并。

但是資產重組的規模畢竟有限,且需要大量的時間。因此,煤炭企業還需要與其他重點電力企業建立緊密型的戰略聯盟,而非單純的業務伙伴。依靠產品質量、優質服務和及時供應等舉措,改善雙方的供需關系。

系統研究是指煤炭企業在研究市場時,首先要考慮電力等下游行業,以及目標客戶所在區域的需求;其次,考慮替代能源對于火電等客戶煤炭需求的影響;再次,國內其他供應商;第四,國外進口煤炭的沖擊;最后,由宏觀經濟后期走勢預判煤炭客戶的產品未來需求價格變化趨勢。

3.3 政府適當控制劣質煤炭進口,保護國內煤炭生產企業

按照“自由貿易”原則,政府不應干預正常的國際貿易,而且,中國也有鼓勵進口煤炭來保護國內優質煤炭資源的政策。但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中國進口低變質程度的褐煤4 684.67萬噸,占當年動力煤進口總量的34%。2012年,中國政府取消了褐煤進口3%的關稅,更加刺激了褐煤進口。1-5月,中國進口褐煤4 099.56萬噸,占同期動力煤進口總量的44.74%,增長了近10個百分點。褐煤由于揮發份、灰份和水份均遠遠高于其他煙煤,所以價格也低廉。

筆者在今年4月份的國際煤炭大會發言時曾擔憂進口煤炭市場存在“投機性強、劣幣驅逐良市”等弊端,不幸言中。但如果不加以控制,一則影響沿海電廠的節能減排;二則沖擊國內煤炭市場,劣帛驅逐良幣;三則促進別國需求增長,遏制國內煤炭生產企業及其他相關行業的需求增長。

4 結語

如同中國經濟發展軌跡,中國煤炭行業在高速發展后應有個增速放緩和自我調整時期,并且此后會經歷較長時期產能相對過剩,但現在的關鍵是實現“軟著陸”。對此,政府應出臺更多的支持和引導政策,煤炭企業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電力企業則要在市場有利時保持冷靜,加強與煤企合作。

市場一體化論文范文第2篇

矛盾產生的焦點所在

生產廠商與經銷商的矛盾焦點在于企業戰略差異, 這在很多企業看來似乎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試想一下, 生產廠商與經銷商作為兩家不同的經營主體, 實際上很難達成戰略上的統一。即便經銷商成為生產廠商的專營商, 即只經營生產廠商一家企業的產品, 但依舊會存在戰略難于對接, 這決定了戰術上難于對接, 乃至執行上的偏差。這樣就會在合作中出現一些具體矛盾, 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生產廠商追求份額與經銷商追求利潤的矛盾

對于生產廠商, 往往是戰略型的, 往往視市場份額重于眼前的利潤。而經銷商則是功利型的, 以最快、最大化獲得產品經銷利潤為目標。這就導致二者矛盾的產生:生產廠商強調市場覆蓋, 可能對經銷商的經銷成本考慮不足。經銷商則強調經營行為要創造利潤, 對于沒有或者難于快速產生經濟利益的經營行為不支持或不配合。

2. 生產廠商產品組合與經銷商產品組合的矛盾

生產廠商有自身的業務組合, 或者說產品組合, 而經銷商也有其產品組合目標, 或者說產品搭配。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生產廠商生產出的個別品類或品項如果不符合經銷商產品搭配原則, 經銷商就很難有積極性去推廣, 甚至根本不愿意配合去推廣。然而, 這是生產廠商所不希望看到的,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人扼殺。

3. 生產廠商重視品牌與經銷商輕視品牌的矛盾

生產廠商往往不但要做產品營銷, 還要品牌營銷, 希望經銷商亦是如此。但是, 很多經銷商愿意接受產品的“接力棒”, 卻不愿接受品牌的“接力棒”, 因為經銷商做品牌往往難于盡快見到效益, 并且還需要做不間斷地投入。在這種情況, 生產廠商做品牌往往得不到經銷商的配合, 或者不貫徹生產廠商的品牌系統 (BIB) , 或者在經營中出現一些有損品牌形象的經營行為, 諸如重銷售不重服務、問題產品出售、恣意降價銷售等等。

4.生產廠商有限資源與經銷商等、靠、要的矛盾

生產廠商通常會給區域市場經銷商以資源支援, 但是經銷商往往不善于利用資源, 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導致資源的浪費, 對此廠家可能很不滿意, 越是不滿意越是減少支援的力度, 結果惡性循環, 越合作關系越僵。同時, 很多經銷商總是喜歡等、靠、要, 總是伸手向生產廠商要資源、要政策, 但要了又用不好, 結果造成合作上出現問題。

5.生產廠商服務支持與經銷商服務需求的矛盾

生產廠商希望經銷商不但能夠承擔產品銷售、品牌營銷職能, 還要擔負起服務職能。諸如在空調、太陽能等行業, “七分產品, 三分安裝”, 銷售服務很重要。但是, 往往存在這種情況:生產廠商在技術服務培訓方面不足, 或者經銷商雖然能夠為客戶提供服務, 但卻不符合廠家的服務標準與服務質量, 這也容易產生矛盾。

價值戰略的核心是廠商價值一體化

生產廠商若想與經銷商之間統一目標, 統一行動, 最好的辦法就是戰略協同。但是, 這可謂難上加難。為此, 很多生產廠商在與經銷商合作的渠道模式上進行了嘗試性操作:第一種是資本融合模式, 生產廠商通過與經銷商組建合資公司來實現戰略協同, 諸如空調行業的格力空調, 格力空調把上市公司10%的股份放進去給經銷商做股權融合。在區域市場上, 和實力型經銷商聯手成立銷售公司。如此行事, 生產廠商與經銷商之間通過資本紐帶有效地粘合在一起;第二種模式是俱樂部模式。由生產廠商出面組織組建經銷商俱樂部, 通過俱樂部平臺為經銷商咨詢、銷售、服務等工作, 同時也密切合作關系。很多企業都采取了這種俱樂部模式, 這種做法將經銷網絡統歸到俱樂部形式的體系中來, 同時在俱樂部的內部建立嚴格的區域銷售、價格保護政策;第三種模式是契約合作模式。對于沒有資本聯系而以契約形式存在的渠道聯盟以娃哈哈公司的渠道聯合體為明顯。娃哈哈聯銷體在運作上, 采取如下模式:每到年底 (12月份) , 娃哈哈公司都會在杭州總部召開全國經銷商大會, 而參會經銷商的一個最基本條件就是要交完來年的保證金, 并順利與娃哈哈公司簽訂新年度的經銷合同。保證金的交納額度為全年度任務額的15%~20% (簽訂合同的條件為如數交納保證金) 。經銷商向娃哈哈公司交納的保證金, 以預付款的形式存到娃哈哈公司帳戶, 娃哈哈公司以高于中國人民銀行的同期利率向經銷商支付利息, 同時要求經銷商在每次用預付款提貨后的15個工作日內將預付款補齊。這樣既保證了經銷商的利益, 更保證了娃哈哈公司在經銷商群體中的號召力……實際上, 還有很多模式。

無論上述哪種模式, 實際上都具備一個特征, 那就是“廠商價值一體化”, 通過價值化合作、價值化目標來實現戰略協同。實際上, 生產廠商與經銷商之間把產品營銷當成兩家的事時, 自然會有矛盾了。如果當成一家的事, 就會坐下來好好商量。生產廠商與經銷商之間是對立的, 也是統一的, 二者之間的矛盾也是可以調和的。解決上述癥結的關鍵是實施價值化戰略, 實現廠商價值一體化。即通過價值化戰略實現“三對接”:市場戰略對接、渠道模式對接、營銷計劃對接, 這是消除生產廠商與經銷商矛盾的根本。

以協銷增值渠道價值鏈

上述提到了資本融合模式, 實際上生產廠商由在市場上助銷 (或協銷、輔銷) 變成主銷, 但是, 更多的生產廠商與經銷商之間根本沒有資本紐帶聯系, 還主要是靠契約這一紙合同。在這種情況下, 生產廠商只有對經銷商“貼身操作”, 通過協銷打造渠道價值鏈, 并不斷去增值價值鏈。協銷有四個終極目標, 即提升經銷商的核心能力、提升經銷商的忠誠度、提升經銷商市場貢獻度和強化并穩定市場終端, 歸結起來就是增值渠道價值鏈。

首先來認識一下什么是協銷。在通常情況下, 協銷是生產廠商為了達到市場覆蓋、實現銷售增長的目的, 通過投入人、財、物等各類組織資源, 全面、系統地支持經銷商拓展市場, 或者說協銷是生產廠商向經銷商提供系統的營銷支援。協銷作為網絡通路技術, 對于生產廠商而言, 主要操作點如下:一是派駐廠方代表, 全面負責區域市場內的市場拓展與管理事務, 使廠方從經銷商的談判、專營銷售小組的管理、客戶訂單回款、價格協調控制、促銷安排、新產品上市鋪貨、賣場貨位等方面都進行深度的管理;二是組建經銷商下屬的專營銷售小組, 并有目標地、有針對性地開展銷售工作;三是提供專業的銷售培訓, 通過專業培訓, 訓練出一支高度敬業、高度專業的銷售隊伍, 提高了相關營銷人員的營銷能力和維護品牌形象的能力;四是系列銷售附加費用的支持, 諸如一些渠道費用;五是公司設置專門的市場部全面保障協銷理念的實施, 市場部是公司營銷的策略中心, 除常規的媒介廣告促銷安排外, 還負責協銷人員的派駐、銷售培訓、費用支持、促銷贈品的調配, 整體策略的策劃等等。由此可見, 協銷理念下的銷售體系, 不再是銷售人員的孤軍奮戰, 而是團隊協同作戰, 不僅有利于提高業績, 更有利于營銷綜合管理體系的完善, 在這方面生產廠商必須有一個正確認識。

從表面上看, 協銷增加了生產廠商的組織資源投入成本, 包括人、財、物成本, 但是這種組織資源的投入能使生產廠商獲得更為持久、穩定的回報, 并且這種回報具有戰略意義, 遠非單純提升銷量那么簡單:一是最大限度控制銷售終端;二是最大限度管控經銷商, 確保生產廠商各項政策高效實施;三是最大限度利用經銷商資源, 節約生產廠商經營成本, 加快市場開發步伐, 達到銷售力疊加后的累進效應;四是深化廠商關系, 由傳統交易關系轉為價值鏈合作伙伴關系。

做好協銷的八個要點

生產廠商與經銷商互為價值鏈合作伙伴, 這條“鏈”因“價值”而存在, 因“增值”而緊密。那么, 生產廠商如何操作協銷才能更有利于價值鏈增值呢?

1.市場協銷計劃要獲得經銷商認同

對于生產廠商而言, 市場協銷計劃的出臺, 經銷商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對于生產廠商而言, 經銷商逐步壯大了, 渠道管理順暢了, 終端競爭力也就自然而然獲得了提升, 從而實現了真正的“雙贏”和“全線受益”。但是, 這并不意味生產廠商推出市場協銷計劃就會為經銷商所接受, 還需與經銷商進行必要的溝通, 這樣經銷商才能充分配合生產廠商的工作。

2.做好協銷的前提是渠道模式對接

渠道模式的構成要素是多方面的, 筆者認為應該包括以下內容:組織模型 (渠道力量團隊構成、人力資源等) 、流通手段、網點素質、配送方式、結算方式、服務模式、促銷手段、渠道信息、管理技術等一攬子內容, 但不是簡單組合, 而是系統集成。既然稱為“模式”, 那就是對于該企業或該企業產品而言在操作上有自己特色的、成型的、規律性的內容, 在市場上可以局部復制甚至完全復制的操作程序、運作方法或管理流程。只有生產廠商與經銷商在渠道模式上實現對接, 才能更好地接受生產廠商輸出的組織資源, 這是核心。

3. 協銷實際提供的是經整合的組織資源

協銷絕對不僅僅是生產廠商派出協銷代表或促銷員就可以了, 而是一整套組織資源的輸出。隨著生產廠商與經銷商市場意識的不斷增強, 組織資源輸出也越來越豐富, 其實這也是營銷深度化、精細化的重要體現。從組織資源形態來講, 組織資源有很多種類型:政策性資源、產品資源、資金資源、工具資源、人力資源等等, 并且多形態資源組合輸出已成潮流。因此, 從這種意義上講組織資源輸出是生產廠商的一種營銷投資行為, 必須研究這種營銷投資的科學性。

4. 協銷是生產廠商的主動營銷行為

從事協銷的銷售力量, 往往不是由經銷商自覺支配的, 而是由生產廠商管理控制下的一種銷售力量, 它是廠家銷售管理由企業內部向社會銷售網絡的延伸, 其目的是加強經銷商的管理, 強化市場開發管理, 形成完善的客戶服務體系。因此, 協銷是生產廠商根據渠道戰略發起的旨在長遠提升渠道競爭力的主動營銷舉措, 包括主動輸出組織資源、主動提供服務、主動接近市場、主動開展促銷活動等等。

5. 協銷對象不僅是經銷商還有終端商

協銷的重心是經銷商, 諸如協助經銷商提升組織能力、協助經銷商規范基礎營銷體系、協助經銷商拓展零售終端、協助經銷商開展促銷活動等等。從渠道環節上來講, 對于終端商的協銷也是一個關鍵環節, 諸如家電、建材家居等大賣場, 核心就是終端生動化, 包括商品陳列、柜臺理貨和現場POP。另外, 在零售終端開展有效的消費者促銷也是針對零售商協銷的另一重要內容, 通過抓住最終消費者的利益點來引發需求, 從而層層向上帶動產品在渠道中的流通。

6. 協銷組織是成功協銷的根本保證

生產廠商開展協銷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協銷組織機構可能是常設性的, 也可能是臨時性的。我們知道, 一項戰略的執行, 必定要依賴于整個組織的保障, 協銷體系的運作成效, 也將取決于組織結構的合理性。企業必須要為協銷模式的運作, 構建良好的內部管理平臺, 部門設置要合理, 職能定位要明確, 工作職責要清晰, 業務流程要精簡高效, 如此方能支持協銷體系的順暢運作。同時, 還必須建立科學的績效考評政策與考評體系, 旨在調動協銷系統人員尤其是一線銷售人員行為的積極性, 這是提升協銷效果的關鍵所在。

7. 必須制定協銷計劃以指導行動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協銷亦是如此。開展協銷必須充分平衡各區域市場關系、科學測算協銷成本、合理配置協銷人員等工作, 這需要一個周密的計劃來統籌。同時, 在戰術執行層面, 協銷也需要一個計劃、實施、檢查、調整的過程 (即PDCA循環) , 也就是說沒有一蹴而就的協銷。在這種指導思想下, 生產廠商增派協銷人員需以計劃為先導, 行為才能受到良性引導與控制, 并在執行過程中不斷檢查、調整, 提升協銷質量。

8. 協銷需要規范的標準體系來保證

協銷也必須做到標準化, 即制度化、程序化。要知道, 標準化是體現協銷效率的關鍵因素, 也是過程管理的核心內容, 對于經銷商和終端零售商協銷過程中的經銷商拜訪、終端生動化等工作, 都應該采用標準化的操作體系將其予以固化, 制定相應的規范, 作為指導、監督、檢查、考核協銷人員的標準。對于協銷標準體系, 可以將其寫入企業《營銷人員手冊》, 也可以單獨建立企業《協銷操作規范》, 但必須把標準書面化。

市場一體化論文范文第3篇

自亞當·斯密開始, 經濟學們就大力推崇自由貿易, 強調自由貿易能夠促進財富增長、增加國民福利, 之后的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和俄林資源稟賦理論、馬歇爾外在規模經濟理論, 也闡述了這樣的觀點, 并被各國學者和政策制定者所推崇。國內貿易由于避免了國家主權所帶來的諸如關稅等方面的貿易摩擦和貿易障礙, 而本應享有充分的“大國優勢”, 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一國內部由于包括行政自然邊界、人為干預等形式在內的各種區域貿易壁壘的存在, 會使得區域間貿易減少, 地區間出現市場分割, 國內市場一體化進程受到阻礙。地區間的自然行政邊界或人為壁壘就會降低地區間的貿易額, 不利于區域間自由貿易, 邊界成為區域雙邊貿易的障礙, 即所謂的邊界效應。盡管美國憲法明確禁止任何阻礙州際貿易的行為, 各州具有文化和制度的同質性, 并且該國的一體化進程已經超過200年, 但仍未形成完全一體化的市場。1978年改革開放后, 中國逐步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經過30多年的建設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 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72881.6億元, 大約是1978年的129倍。此外, 區域間要素流動性加強, 地區間合作不斷增加, 各種經濟區的建設促進了地區間經貿往來和合作。但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豐碩成果, 地區間的壁壘沒有因市場經濟改革而逐漸消失, 地方保護主義現象較為嚴重, 不利于跨省際邊界商品的流動, 進而阻礙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統一市場的建立。理解世界經濟運行方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從研究國家內部的情況開始 (Krugman, 2000) [1]。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國國內市場是逐步走向一體化還是持續分割、哪些因素影響或阻礙了市場一體化、區域間的貿易壁壘是否明顯改變, 應該成為政策制定者關注的焦點。

目前國內外對邊界效應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通過估計一國省份之間的邊界效應來研究一國內部市場一體化或分割問題;另一方面是計算一國與貿易國的邊界效應來探討國與國之間市場一體化程度。最早研究邊界效應的是Mc Callum (1995) [2], 他將體現邊界效應的虛擬變量引入到引力模型中, 運用1988年加拿大各省份之間以及加拿大各省與美國各州之間的貿易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發現在控制雙方距離和經濟規模不變的情況下, 加拿大各省份之間的貿易量是加拿大各省份與美國各州之間貿易量的22倍, 說明了加拿大與美國兩個國家之間的市場一體化程度較低, 存在顯著的邊界貿易壁壘。Helliwell (1997) [3]利用1996年的數據也發現加拿大與美國之間顯著的正的邊界效應。之后大量的學者把邊界效應的方法應用到分析國內和國外市場一體化問題中去。Wolf (1997) [4]運用邊界效應分析了美國國內各州市場一體化程度, 發現美國各州之間存在顯著的邊界效應, 但是邊界效應有逐步減少的趨勢。Chen (2004) [5]運用重力方程估計了歐盟國家之間的邊界效應, 并探討了邊界效應的原因, 結論發現歐盟各國家之間存在邊界效應, 國家間技術性貿易壁壘增加了邊界效應, 而非關稅壁壘的影響不顯著。Anderson and Wincoop (2001) [6]把引力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相結合, 分析OECD國家的邊界對貿易的影響, 研究發現邊界的存在阻礙了大量貿易往來, 其邊界壁壘相當于關稅的50%。除了邊界效應存在性的檢驗之外, 一些學者還對影響邊界效應的因素進行了分析。Evans (2003) [7]探討了不同因素對于國家之間和一國內部貿易的影響, 結論表明進口商品與國內產品之間的替代性以及共同的語言傾向可以解釋邊界效應產生的原因。Head and Mayer (2000) [8]運用邊界效應模型考察了1976~1995年歐盟一體化的障礙, 分析顯示各個成員國之間的非貿易壁壘和消費者偏好是邊界效應顯著存在和阻礙歐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國內學者在研究邊界效應方面更側重于邊界效應存在性的檢驗。葉裕民 (2000) [9]利用1997年我國各省份鐵路貨物運輸流向的數據, 分析了省份之間的經濟聯系程度, 從側面證明了區域間貿易壁壘的存在及其嚴重性。趙永亮、劉德學 (2009) [10]以“中心———外圍”模型為基礎, 引入邊界效應假設, 推導出三區域模型, 利用市場潛力函數對我國不同區域的工業增加值和工資率進行回歸, 分析邊界效應對區域一體化的作用, 結論表明1995以來, 我國區域一體化呈現加速趨勢, 其中收入是主要因素, 而邊界壁壘的減少對市場獲得的貢獻次之, 在部分年份甚至阻礙市場獲得。行偉波、李善同 (2010) [11]采用2002年中國區域投入產出表數據, 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分析我國地區間貿易的結構以及省際邊界效應, 實證結果顯示, 各省份間存在較大的邊界效應, 地區間貿易存在較大的本地偏好, 服務貿易在地區間的流動明顯小于制造業產品在地區間的流動。

總體來說, 大多數研究集中于國家之間邊界效應的定量研究, 關于國家內部貿易邊界效應的實證分析比較少;采用的方法雖然各不相同, 但都是從重力引力模型發展推導而來, 其實證研究多是以美國、歐盟為研究對象, 缺乏對發展中國家適用性的檢驗;同時國內外學者都主要是檢驗邊界效應的存在性, 對影響邊界效應因素的探討較少。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從D-S壟斷競爭模型 (Dixit and Stiglitz, 1977) [12]出發, 引入邊界效應分析法, 通過消費者和生產者均衡推導出分析邊界效應的關系式, 并以此進行模型修正和計量模型構建, 以我國1996~2011年28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為研究對象, 通過估計邊界效應來分析我國國內市場一體化以及我國邊界效應的演進過程, 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影響我國邊界效應的因素。

1 模型建立與分析

本文從Krugman (1980) [13]的壟斷競爭模型出發, 遵循Head and Mayer (2000) [8]的邊界效應的方法, 通過消費者偏好和生產商行為分析, 推導出一個分析邊界效應的方程。

1.1 消費者及其均衡

假定地區i的代表性消費者不僅消費本地區生產的產品, 而且還從其他地區購買產品。cijh代表地區i的消費者從地區j購買的商品h的消費量, aij代表地區i的消費者從地區j購買商品的消費偏好。因此, 代表性消費者的效用函數采用不變替代彈性效用函數的形式, 定義如下:

上式中, N表示地區的數量, nj表示地區j生產商品的種類, σ表示消費者消費任意兩種商品之間的替代彈性 (σ>1) 。地區i的代表性消費者用于購買本地區和外地區商品h的支出mi為:

上式中, pik表示地區i從地區k進口商品的到岸價格。在約束條件 (2) 下極大化效用函數 (1) , 并對所有商品求和, 可以得到:

由 (4) 式可以看出i地區購買j地區的支出即i地區從j進口額, 取決于i地區的mi、j地區商品種類nj、i地區消費者偏好aij和到岸價格pik。由于 (4) 分母部分過于復雜, 因此我們依然遵循Head and Mayer (2000) [8]的方法, 用相對量來替代絕對量。根據 (4) 式, 我們可以寫出區內貿易總額, 即:

(4) 、 (5) 兩式相除, 整理得到:

1.2 生產者及其均衡

我們遵循D-S壟斷競爭模型的假設, 每個企業在某一產品的生產中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 每個工業企業規模都比較小, 同時產品是多樣化的, 因此每個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 并且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定價策略是根據邊際成本的不變加成定價法。進一步假定企業雇用勞動力進行生產, 勞動力是唯一的生產要素, 企業生產每一單位產品, 需要固定投入 (F單位的勞動力) 和可變投入 (每單位產出需要am單位的勞動力) , 因此j地區生產x產量的成本函數為w (F+amx) , 其中w為勞動力的工資, x為企業產出量。故j地區代表性企業的利潤函數為:

在這個壟斷競爭模型中, 企業不考慮自身對全國整體價格水平的影響。根據企業利潤最大化條件可以得出:

從上式可以看出, 產品價格與產品種類無關, 也就是j地區所有種類產品的出廠價格是一樣的。根據模型假設所有企業在該產品領域都是壟斷企業, 利潤最大化的定價策略是加成定價, 均衡時每個企業不可能獲得正利潤, 所以均衡利潤為0, 即πj=0, 并把 (8) 式代入整理得:

從上式可以看出, 每個企業的產出量和產品種類也無關, 每個企業的產出量相同, 即企業規模都一樣。設gj為j地區生產總額, 則有如下關系式:

因此在 (6) 中, 產品種類nj就可以用nj和生產總額gj的關系式來替代, 即, 同理。我們對i地區消費者對j地區產品支付的價格pij和消費傾向aij進行定義。pij包括3個部分, j地區產品的出廠價格pj、兩個地區間的運輸成本τij和兩個地區間貿易壁壘u, 兩個地區間的運輸成本τij將其定義為距離的減函數, 即, 其中δ為衰減參數。因此j地區產品在i地區的銷售價格為:τij=dδij

其中Bij是一虛擬變量, 貿易跨邊界流動時, Bij=1, 其他情況下為0。因此當i≠j時, Bij=1;當i=j時, Bij=0。同理可以寫出pii的表達式, 即:

關于消費偏好aij, 假定它由本地偏好Dij和一個具有分布的隨機項εij組成, 即:

上式中, 當i=j時, Dij=0;當i≠j時, Dij=-α, α表示消費者對來自外區產品的厭惡度, 且α>0, 因此, Dij<0。將 (10) ~ (13) 式代入 (6) 式, 并兩邊取對數, 整理可得:

上式中, eij= (σ-1) (εij-εii) 。從 (14) 式可看出, 方程中的常數項- (σ-1) [σ+ln (1+u) ]包含了區域貿易壁壘u、消費者對外來產品的厭惡度α, 由于σ>1, 這一常數項為負, 這個負的常數項正好測量了邊界效應, 它代表了實際的貿易量和模型所預測的無貿易壁壘下的貿易量之間的差額。

1.3 模型修正與計量模型建立

我們將用這個模型來估計我國的平均邊界效應及其演變過程, 但要對 (14) 式進行估計, 就必須知道我國任意兩個省份的貿易量, 但這一數據很難獲得??紤]到數據的可獲得性, 我們將對模型進行變形。給定某一省份i, 將我國其他所有省份定義為rc。那么我國其他所有省份的特征就可以用其組成省份的相關特征的和或者平均值來表示。例如, 我國其他所有省份的生產總額, 省份i和其他所有省份的貿易流, 將 (10) ~ (13) 式代入 (4) 、 (5) 式, 有:

因此有:

由于, 雖然幾何加權平均總是小于算術加權平均, 但是dδ (1-σ) ijp-σj的數值近似等于0, 因此算術加權平均可以用幾何加權平均來近似表示, 即

通過相關性分析可知, dij和pj相關性很低, 因此可有:

將 (16) 、 (18) 式相除, 并兩邊取對數, 令, 整理得到:

同樣, eij= (σ-1) (εij-εii) , (19) 式即模型的回歸方程, 邊界效應通過方程中負的常數項來加以體現, 方程第二項反映的是省份的相對距離, 省份i與其他省份的實際距離dij用該省與其他所有省份距離的加權幾何平均來替代, 方程第三項反映的是省份之間的相對價格, 其他省份的平均價格用這些省份價格的加權幾何平均來替代。

2 實證分析

2.1 數據來源及其描述性統計

由于西藏、青海某些數據以及重慶1998年之前數據的缺失, 我們利用除了西藏、青海、重慶之外的全國大陸28個省份1996~2011年的數據。文章中的各種數據均來源于《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相應年份《中國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以及中國區域投入產出表。由于數據的缺乏, 我們無法得出mi-rc和mii的精確值, 就只能用其他指標來近似替代。mi-rc用各省份的商品購進總額減去從國外進口額來表示 (單位:億元) , 本省自身消費mii用GDP減去出口 (包括國外和省內其他省份) 來衡量 (單位:億元) , gi用各省份GDP來衡量 (單位:億元) , Gi則是其他各省GDP的和;dij任意兩省份的距離用兩省份省會之間的距離 (單位:千米) 來衡量, 利用Google Maps根據省會城市的經緯度測算得到;dii內部距離借鑒Wei (1996) [14]的方法, 他認為內部距離可以按照區域面積來計算, 一般設定為一個固定比率, 即, 其中Areai表示省份的面積 (單位:平方千米) ;Pi用各省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來衡量。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2.2 我國邊界效應的估計及其區域差異

運用我國1996~2011年的面板數據對 (19) 式進行回歸, 分析我國邊界效應的整體平均水平。取對數后各經濟變量的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整體上顯著, 故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我國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區域差異, 因此東中西部的貿易壁壘也會表現出不同, 為了研究三大經濟區邊界效應的差異, 我們還分別就東中西3個樣本對 (19) 式進行回歸。通過F檢驗和Hausman檢驗來設定模型形式, 同時為了避免自相關和OLS估計不一致, 本文采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法 (FGLS) 估計, 得到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注:***、**、*分別代表在1%、5%、10%顯著性水平上統計顯著, 括號外數字表示解釋變量的系數, 括號內數表示t值相對應的概率。下表同。

總體上來看, 回歸方程的解釋能力良好, 回歸結果顯示:從回歸1可看出, 常數項系數為負并通過顯著性檢驗, 較穩健地說明我國省際間邊界壁壘效應的存在。此外從回歸2至回歸4可以判斷我國三大經濟區貿易壁壘的情況, 總體上看, 回歸2至回歸4的常數項都為負且顯著, 說明東中西部都一定程度地存在貿易壁壘, 其中東部平均邊界效應為21.12 (exp (3.05) ) , 中部為33.78 (exp (3.52) ) , 西部為44.26 (exp (3.79) ) , 因此我國邊界效應存在地區差異, 西部貿易壁壘高于東部, 中部居中, 說明東部地區市場一體化、區域一體化程度比中西部高, 其市場開放步伐要快于中西部。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1) 自然壁壘, 我國區域間的自然地理分割, 導致中西部地區普遍與東部省份相比交通條件欠發達、信息不通暢; (2) 行政壁壘, 在現有財政分權體制下, 中西部地區的地方政府更傾向于采取地方保護主義, 保護當地企業的發展, 對外來貿易設置較高壁壘, 這是產生邊界效應差異的根源所在。

2.3 我國邊界效應的演進及其影響因素

從以上分析得出, 我國省份間存在顯著的邊界效應, 但只是反映了我國貿易壁壘的平均水平, 不能反映邊界效應在時間上的差異性。為了分析我國邊界效應的變化趨勢, 我們分別按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4個年份進行回歸, 如果方程常數項的絕對值不斷增加, 說明我國省際間的邊界效應不斷增加, 國內市場并非走向一體化而是市場分割?;貧w結果如表3所示:

回歸結果顯示:

(1) 各回歸結果常數項的絕對值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說明我國省際貿易壁壘的不斷增加和國內市場的非一體化。具體地, 平均邊界效應分別從1996年的24.05 (exp (3.18) ) 增加到2001年的31.50 (exp (3.35) ) , 2006年增加到39.25 (exp (3.67) ) , 2011年上升到42.52 (exp (3.75) ) 。從增長幅度來看, 2001年增幅最快, 比1996年增長30.99%, 之后出現增幅遞減的趨勢, 2006年比2001年增長24.6%, 2011年比2006年增長8.32%。2001年邊界效應增長最快, 原因可能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財稅體制改革, 地方政府比以前具有更高的財政自主權, 在地方經濟發展最大化的激勵下, 地方政府就會更具地方保護主義。2001年以后邊界效應仍在上升, 但是增幅有所下降, 可能是我國區域一體化的結果。隨著“北部灣”、“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新絲綢之路”等經濟區或經濟帶的提出和實施建設, 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按區域經濟原則統一規劃布局、統一組織專業化生產和分工協作, 建立統一的大市場, 優勢互補、聯合協作, 形成為一個利益命運共同體, 從而有利于打破行政區劃界限, 降低區域貿易壁壘。

(2) 從相對距離的系數來看, 系數的絕對值在遞減, 說明區域距離的遠近對區際貿易的阻礙作用越來越小, 這與我國迅速發展的交通運輸有關, 2011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32萬公里, 公路里程達到410.64萬公里, 鐵路里程比1996年增長了64.38%, 公路里程是1996年的3.5倍。迅速發展的交通運輸, 給省際貿易帶來了便利, 自然貿易壁壘減少, 從而促進了區域間經濟合作。

從以上分析顯示我國邊界效應在1996~2011年之間呈現上升的趨勢, 國內市場并未走向一體化。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我國區域間貿易壁壘持續增加并阻礙市場一體化。為了研究邊界效應的影響因素, 我們就要對方程 (19) 按不同樣本重新進行回歸, 分別對各省4個年份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 并通過省份固定效應來得到每個省份邊界效應的均值, 然后在表3基礎上, 利用我國邊界效應的增長率對均值進行調整, 最終得到各個省份4個年份的邊界效應值, 計算結果見表4。從表4可看出, 東部省份的邊界效應值明顯比中西部要高, 其結論與表2的結論相一致。

注:邊界效應值為指數值。

本文利用計算出來的不同省份4個年份的邊界效應值作為因變量, 并尋找可能的解釋變量來對此進行再估計。邊界效應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自然壁壘和行政壁壘。自然壁壘方面, 地區交通運輸越落后, 其自然壁壘就越大, 交通條件的改善能縮短地區間距離, 從而減少區域間貿易壁壘。行政壁壘方面, 財稅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地方政府財政自主權, 從而更具地方保護主義, 阻礙區域貿易;林毅夫、劉培林 (2005) [16]提出國有企業比重高, 意味著地方政府干預經濟能力增強, 同時也更具地方保護欲望。因此回歸主要考慮交通運輸條件、財政自主權、國有企業比重這3個因素。同時選取對外開放程度和就業率作為控制變量, 對外開放程度是一個可能影響省份貿易的關鍵變量, 就業率是政府干預經濟的標志, 具有地方保護主義的政府更傾向于促進本地經濟發展, 擴大就業以便穩定本地經濟。故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i表示省份, t表示年份, 即t=1996, 2001, 2006, 2011, BFit為各省份4個年份的邊界效應值 (見表4) , TRit為各省份4個年份的公路和鐵路總里程 (單位:萬公里) , FIit為財政自主權變量, 用各省4個年份的財政收入占GDP比重表示, STit為各省份4個年份的國有企業比重, Xit為控制變量, 為各省份4個年份的對外開放程度IMit (即進出口貿易額占經濟活動總量的比重) 和就業率EMit。以上相關解釋變量的數據均來自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份統計年鑒。運用我國28個省份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4個年份的面板數據對 (20) 式進行回歸, 分析影響我國邊界效應的因素。上述變量因存在一階單位根, 故變量均取對數進入模型?;貧w結果見表5。

從回歸9結果來看, TRit的系數為負但不顯著, 說明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并沒有顯著地減少區域貿易壁壘。FIit的系數大于0且通過顯著性檢驗, 說明地方政府保護能力與邊界效應存在正相關關系, 顯示財稅制度改革后地方保護壁壘并未減少, 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權更大, 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 地方政府會更具保護主義, 使得區域貿易壁壘人為地增加。同時STit的系數也顯著大于0, 從側面反映一個省份的國有企業在該省份經濟中比重較高, 而非國有企業的份額較少, 則地方政府在實施地方保護主義策略上會具有更強的干預能力。綜合來看, 影響我國邊界效應的因素主要是行政壁壘或人為壁壘, 自然條件壁壘的影響不顯著。

對外開放程度IMit的系數為負但是不顯著, 這意味著對外開放程度高的省份, 與國外的頻繁交往沒有使其國內貿易減少, 而是促進了其與外省的經貿往來, 減少了邊界效應, 國際市場并不能取代國內市場。就業率EMit的系數為正但是也不顯著, 這說明一個就業率高的省份的地方政府更傾向于地方保護主義。

為了對回歸9進行穩健性檢驗, 我們還分別作了回歸10、11。TRit的系數仍為負且不顯著, FIit、STit系數的符號不變且依然顯著。為了嚴謹起見, 對解釋變量的相關性進行檢驗, 考慮到TRit和IMit存在可能的相關性, 我們去除變量對外開放程度IMit后, 繼續對方程 (20) 進行回歸, 結果見回歸12, TRit依舊不顯著, FIit、STit兩個變量始終很穩健。因此, 從影響我國邊界效應的因素來看, 自然壁壘不是主要原因, 行政人為壁壘更具有解釋力, 其中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權和國有企業的比重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3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區域自由貿易的益處早在幾個世紀前就受到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認同, 世界各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區域貿易的蓬勃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今天, 各國不僅以積極姿態參加全球市場一體化, 而且還致力于國內統一市場的構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 深刻的全面變革也在中國展開, 我國各省份之間的平均貿易開放不斷提高, 區域經貿往來和合作不斷增加, 但是國內市場并未走向真正一體化, 地區間市場壁壘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 出現地區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 (何雄浪, 2014;何雄浪, 張慧穎, 2014) [17,18]。本文在D-S壟斷競爭模型的基礎上, 引入“邊界效應”來構建計量模型, 探討我國國內市場一體化, 采用1996~2011年我國28個省份的面板數據, 估計我國的平均邊界效應及貿易壁壘的區域差異, 按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4個年份進行回歸進一步分析我國邊界效應的演進過程, 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影響邊界效應的因素。得出以下結論:我國省際間存在明顯的邊界壁壘效應, 且由于自然壁壘和行政壁壘的原因, 邊界效應存在地區差異, 西部貿易壁壘高于東部, 中部居中;我國的平均邊界效應存在上升的趨勢, 國內市場并非走向一體化, 從增長幅度來看, 2001年由于財稅制度的改革使得增幅最快, 之后各種經濟區和經濟帶的建設使得增長率小幅下降;從影響邊界效應的因素來看, 自然壁壘不是主要因素, 行政人為干預才是影響我國市場一體化進程的主要因素, 其中地方政府財政自主權和國有企業比重這兩個變量始終很穩健。

市場一體化論文范文第4篇

1.1 農地市場演變

從20世紀80年代初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1984年, 農村開始出現自發的農戶之間的土地轉包。1984年中央1號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出, 允許農戶土地承包權自主、有償流轉。隨著發達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鄉鎮企業的發展, 土地流轉的比例加大。到20世紀90年代初, 土地流轉主要發生在發地區和城郊地區, 主要形式是集體組織出面, 推動土地規模經營。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 農村土地流轉在中西部地區有所增加。土地流轉的形式包括轉包、轉讓、租賃、互換、代耕、反租倒包、入股等。

1.2 非農用地市場演變

改革開放前, 我國實行的是土地供應無償、無限期使用的制度。1986年頒布的《土地管理法》規定行政劃撥和有償出讓兩種形式并行的土地使用模式。1987年12月1日, 深圳市首次公開拍賣一幅8588平方米地塊的使用權, 土地使用權在中國第一次作為資產進入市場。

1988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原先《憲法》第十條第四款規定的“土地不能買賣”修改為“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這是現行城市國有土地轉讓制度的憲法依據。同年8月《土地管理法》重新修訂。1990年5月, 國務院發布了《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明確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采用協議、招標和拍賣三種形式。從此, 城市的土地都采取了有償出讓的方式。自那以后, 廣東、江蘇、浙江等市場經濟發育程度較高的地區, 對土地市場建設展開了積極探索。2000年1月6日, 國土資源部頒布了《關于建立土地有形市場促進土地使用權規范交易的通知》, 建立健全了土地交易管理制度, 規范了有形市場運作。

2 存在問題

2.1 農民土地權利弱化

當前法律規定集體土地不得出讓、轉讓、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 集體土地所有者不得擅自改變土地用途, 向非農用地者提供土地所有權須經人民政府審批等。同時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 只有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這就嚴格規定了集體土地所有權只能向國家以征用的方式轉移, 任何自愿的橫向轉移和向國家的自愿縱向轉移都不允許[1]。另外, 土地所有權主體界定不嚴, 帶有較大變動性與不確定性, 缺乏明確的規范的土地產權主體??梢? 集體土地所有權被弱化, 收益權和處分權受到嚴格限制。

2.2 地方財政過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

現行做法助長地方政府對土地強制征用的不健康依賴, 因為地方既要依靠它獲得預算外收入, 也要以此去補貼發展。根據相關統計, 土地出讓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20%~30%, 有的地方的土地出讓收入甚至超過了預算收入, 形成所謂的“土地財政”。

3 產生原因

3.1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

1949年10月1日后, 在資金稀缺的條件下, 我國為了保證城市工業的快速發展, 通過嚴格的戶籍管理體制、嚴格扭曲產品和生產要素價格的宏觀政策、高度集中的資源計劃配置制度以及沒有自主權的微觀經濟機制等手段, 建立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和二元管理體制。城鄉分割的土地市場制度就是在這種二元體制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不能自由流轉。

3.2 法律制度不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 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 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也屬于集體所有?!边@兩種不同所有制的土地具有不同的權利體系。農村集體土地僅限于農用;城鎮建設使用農地由國家征收, 征地按農地原用途補償, 有償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收入全部歸政府所有。也就是說, 農民的土地權利僅限于農用范圍, 而城鎮化過程中農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以及由此產生的巨大收益完全由政府掌握, 土地所有者被排除在外。

3.3 土地征收制度阻斷城鄉土地市場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發展, 必然有相應數量的農村土地轉換為城市或工業用地, 在我國, 這種轉換的唯一合法途徑是土地征收?!稇椃ā返谑畻l第三款規定,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該土地用途轉換制度包括兩個環節:一是國家或其代理人各級人民政府征收農村集體所有、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 “轉換”成國有性質的土地;二是通過城市土地市場, 以“招、拍、掛”、協議、劃撥等形式出讓土地。國家壟斷土地征收市場, 既是農村農民土地市場的獨家買者, 又是城市一級土地市場的獨家賣著??梢? 土地由農業用地轉為城市用地, 并非是土地的供給者和土地測需求者直接進行市場交易, 正是這種人為設置的制度壁壘把城鄉土地市場割裂。

3.4 宅基地使用制度割裂城鄉居住用地市場的統一

農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可以概括為:集體所有, 無償無期限使用;一戶一宅, 面積要相當;不能流轉[2]。城市居民和農民的房屋均屬于個人財產, 兩者并無多少區別。但城市住宅包括其占用的土地使用權可以自由買賣, 農村宅基地的轉讓就受到限制, 不能自由轉讓, 這顯然不合理。當前宅基地使用制度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 這與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相去甚遠, 引發不少問題, 如不能合法抵押和流轉, 存在地下交易;農村宅基地閑置嚴重, 小產權房等。

4 城鄉土地市場一體化的實踐模式

4.1 南海模式

從1992年開始, 南海市縣、鄉兩級政府抓住外地資金在當地投資建廠的時機, 試行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的前提下, 對農村集體土地統一規劃, 將土地或廠房出租給企業使用, 村民憑股權分享土地非農化的增值收益。這樣, 集體土地不用經過國家征收就可直接轉為建設用地。南海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土地股份合作制。

4.2 蘇州模式

該模式是在吸引外資的過程中形成的, 其主要內容是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 可以在不改變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進行轉讓、出租和作價入股, 集體存量非農建設用地可以直接進入市場交易, 但不得用作大型娛樂和高檔房地產開發項目。2002年, 蘇州市在城鎮規劃區內全面探索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國有、集體兩種產權、同一市場、統一管理”的土地流轉新途徑。

4.3 蕪湖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 蕪湖市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 以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為主要形式, 通過轉包、轉讓、出租等方式減少土地撂荒, 擴大農戶土地規模經營, 在轉讓、租賃、作家入股等形式的流轉行為期限結束后, 土地仍然是農民集體所有。土地收益由縣、鄉、村集體按照1∶4∶5三級分成。蕪湖模式的實質是鄉鎮政府自行供應建設用地, 流轉土地的村集體所有權不發生變化, 是一種建設用地供應方式的創新[3]。

5 政策建議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 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 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s小征地范圍, 規范征地程序, 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 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這為中國土地制度的進一步改革指出了方向。筆者認為, 構建城鄉統一土地市場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5.1 修改相關法律、掃清制度障礙

現行土地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成為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城市建設用地市場的法律障礙。為構建城鄉統一土地市場, 必須對相關的條款進行修訂, 為城鄉土地市場一體化提供法律保證。

首先, 應修改《憲法》。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 屬于國家所有”, 但是這里的城市指建成區, 還是行政區, 憲法并沒有予以明確, 這就造成實踐中一些地方政府濫用土地征收權利, 盲目擴張城市邊界的問題。

另外, 需要修改《物權法》及《土地管理法》。按照物權法定的原則, 確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及其內容, 規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與城市建設用地使用權一樣, 享有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抵押的權利。

5.2 明確村名小組為集體土地所有權產權主體

明確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農地的所有者, 代表村民行使土地所有權, 并發給土地所有權證書, 以法律形式予以確認。因為在組的范圍內保存了幾十年來中國農地制度變遷的最完備的信息資料。同時, 較小范圍內的村民小組具有歷史形成的巨大內聚力, 這種內聚力具有較強的排他性, 而這種對土地資源的排他性占有、使用和收益的獨享正是形成完整產權的必要條件。

5.3 打破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行政壟斷

構建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 打破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行政壟斷, 讓農地直接合法入市是必然和現實的路徑選擇。打破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行政壟斷, 就是改革征地時農轉非的唯一合法途徑的制度安排, 把征地行為嚴格限定在公共利益用地范圍內??梢詫⒐怖娼缍椤肮嫘?、非營利性”, 對于公益性可以采用列舉式的規定, 將其嚴格限制在國防建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等范圍;對于“非營利性”可以采取列舉式和定義法相結合的方式加以界定, 如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交通運輸用地、能源建設用地等[4]。

5.4 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要按照初次分配給基于產權、再次分配稅收參與的原則, 合理分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和流轉中的土地收益[5]。第一, 將土地出讓收入和成本支出全部納入財政專戶和收支兩條線管理, 實行收支全額預算管理, 保障征地補償資金能夠全額到位, 并由政府機關直接向被征地農戶支付征地補償費;第二, 讓中央政府參與土地出讓金的分享, 通過分享比例的調節, 弱化地方政府擴大土地收益的動機, 加強對地方政府土地開發的節制力度;第三, 建立合理土地出讓金使用制度, 借鑒香港土地基金成功經驗, 建立國有土地收益基金, 規范土地收益的管理和使用, 將土地出讓金收入按土地出讓年度分期使用, 控制當期政府土地收益使用規模, 在當期政府與未來政府之間合理分配土地出讓金。

參考文獻

[1]付光輝, 劉有兆, 吳冠岑.論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城鄉統一土地市場構建[J].中國土地科學, 2008, 22 (2) :37-38.

[2]盛榮, 許惠淵.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J].國土資源, 2004 (10) :35-35.

[3]張合林, 都守一.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制度創新及政策建議[J].國土資源, 2007 (2) :22.

[4]劉小玲.建立我國城鄉一體的土地市場體系探索[J].南方經濟, 2005 (8) :37-40.

市場一體化論文范文第5篇

自古以來, 修橋鋪路都是政府的義務。公路作為國家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 不僅承擔著加速兩地間商品流通的任務, 更為區域市場一體化進程起了推動作用。然而近年來, 收費公路之多, 收費價格之高已成為民生難題, 長期為社會所詬病, 更是阻礙了區域間市場整合的進程。影響區域市場一體化的因素很多, 本文從收費公路角度出發, 探討其存在的各種問題, 并結合實際提出相關建議對策。

二、現狀分析

市場一體化包括從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到經濟政策的統一逐步演化。只有市場參與主體在全部經濟活動中組成一個規模適當、結構合理、聯系密切的聚集體, 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聚集經濟效益。

毋庸置疑, 我國收費公路呈現著跨越式的飛速發展, 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用一組組傲人的數據不斷刷新歷史紀錄。

2010年底, 全國公路總里程突破400萬公里, 比上年末增加14.74萬公里。“十一五”期間共新增66.3萬公里。在1988年之前, 中國還沒有高速公路, 而到2010年底, 中國建成的高速公路已達7.4萬公里左右, 僅次于美國, 比“十一五”規劃目標增加9108公里。發達密集的公路網絡加速整合了要素資源的有效流動, 推動了產業鏈的外沿發展, 進而拉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其時間成本的節約效應和建設意義的后發效應對市場一體化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 在我國95%的高速公路、61%的一級公路都是收費的, 所占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據審計署公布的數字, 在我國相關的18個省區中, 平均每個省有240個收費站, 收費站存在過多過密問題。湖南長沙縣星沙收費站和星沙南匝道收費口, 距離不到500米。此外, 各地區收費標準、收費年限不統一, 存在行業暴利。廣深高速全長120余公里, 2010年下半年的公路日均路費收入達1011萬元, 同期路費總收入達18.59億元, 廣東省河源江面收費站還貸年限竟然長達756年。我國公路的總體通車能力與效率遠不如發達國家, 因收費造成的交通擁堵不僅將收費公路節約時間成本的優勢磨滅殆盡, 其高昂的收費費額更是引來民眾的怨聲載道與強烈不滿, 嚴重阻礙了市場一體化進程。

三、原因分析

收費公路對于市場一體化的阻礙作用主要體現于高昂的物流成本。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 2010年中國物流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18%左右, 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助推了CPI的驚人增長, 造成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市場分割現象突顯。收費公路目前已是阻礙市場一體化的主要根源之一,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

1、收費公路建設出發點扭曲。

收費公路建設熱潮為經濟騰飛開辟了加速車道, 通過建設愈加發達的公路網為民眾提供更多的出行選擇與便利條件。然而, 收費公路建設數量失衡與規劃的不合理等問題也伴隨著這股熱潮逐步顯露:一些地區基礎設施投資過剩, 重復建設收費公路雖然分散車流量卻降低了還貸能力;與此同時, 一些偏僻落后地區則投資不足甚至不具備基本的簡易公路。收費公路儼然成為了地方政府為其政績加分的首選工具。

此外, 在招標、建設、驗收、養護及使用過程中, 收費公路為地方政府聚斂大量財富, 重復建設和盲目建設有增無減。地方各自為政謀取私利的局部觀念造成公路建設未能實現大區域間的統籌規劃與合理安排, 而小區域內的加劇整合使得彼此之間經濟壁壘增加, 進而使得整體區域市場一體化的實現步履緩慢。

2、收費公路建設養護成本高。

“貸款修路, 收費還貸”的辦法使我國公路建設突飛猛進, 然而收費過高卻為人詬病。公路的建設支出和日常的養護費都被列在貸款之列, 用之于民取之于民地將貸款壓力攤薄于民眾。許多收費公路項目開發時缺少全面科學的分析, 銀行貸款比例相對過大, 還貸能力普遍不足致使還貸期限延長, 利息負擔加重, 最終還貸金額增加致使收費金額更高, 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在建設源頭上就為收費公路未來之困埋下了伏筆。

目前, 我國大多數公路養護是根據路況進行的矯正性養護, 而非預防性養護。各管理部門雖然設立了養護機構, 但由于養護標準難以界定、通用性強的養護定額難以實現、養護經費投入不足, 致使公路基礎設施使用壽命周期縮短, 進而增加了大幅度修理或重建擴建等一系列養護成本。

由路橋費、汽油費、道路損壞補償費和各種罰款構成的物流運輸成本大幅增加, 造成區域內的資源配置與流通受到阻礙, 市場一體化受到負面影響。

3、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修建收費公路, 尤其是修建高速公路, 其初衷是打破區域間地理分割, 進一步加強區域間合作交流, 加強區域市場一體化程度, 促進區域內不同地區的快速發展。因此, 修建收費公路在很大程度上應屬于政府應執行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但如今很多修建的收費公路, 其商品屬性遠遠超過了公益屬性, 這必然會導致公路收費問題日益突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在監管方面不夠嚴格, 政府和企業間的管理職責相互混淆。

目前收費公路中主要包括政府還貸收費公路和經營性收費公路。政府還貸收費公路目前的管理體制主要按“誰投資, 誰管理”的原則, 因此很多企業單位都擁有政府還貸公路的管理, 包括地方各級的公路局、地方政府的經營公司等, 這就造成了收費項目經營分散, 管理模式多樣的問題。而目前的經營性收費公路經常存在管理主體多元, 職能定位不清, 管理機構政企、事企不分的現象。這些現象導致了收費公路產生多頭管理, 事務管理不協調, 財務管理不規范以及會計核算主體復雜等問題。因此, 在收費公路的經營活動中, 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如何合理的進行協調分工, 是保證收費公路高效順暢運行的主要問題。

4、收費公路定價機制不合理。

目前, 相關部門每年都可收取一筆相當可觀的收費公路通行費, 但還貸能力依舊普遍較低, 甚至部分經營者擅自延長收費公路還貸期限, 增加公路收費時間的。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關部門在通行費的收入支出管理中存在問題。

首先, 我國的收費公路與國外的收費公路相比, 收費費率明顯偏高,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高等級公路主要依靠私有資金融資建設, 融資成本高, 同時國內目前通行費費率的形成機制還不夠完善。其次, 我國收費公路的收費在不同區域內缺少一個統一的標準, 沒有考慮地區差異。在中西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 政府為了從收費公路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制定的收費標準不低反高。這不但加劇社會財富與基礎設施分配的不公平現象, 有悖于我國的西部開發戰略, 而且會進一步抑制消費者對公路的需求, 加大區域間的市場分割程度, 不利于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最后, 我國收費公路的定價機制不夠合理完善。目前的收費定價方法主要以維持其財務平衡或實現經營收益最大化為收費目的, 簡單地從經濟角度出發反推收費標準, 并沒有充分考慮到道路使用者的承受能力, 進一步造成了通行費居高不下。

5、收費公路財務管理不完善。

目前國內收費公路年征收的通行費金額是相當可觀的, 但是大多數收費公路現仍處于入不敷出的財務狀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營管理者對通行費的支出使用不夠規范合理, 包括管理費用在內的各項費用支出巨大, 有時甚至超出范圍使用收費收入, 導致用于還貸的款項大打折扣。以北京為例, 根據政府的官方統計數據顯示, 截至2010年年底, 北京市內長達816.3公里的收費公路尚有債務余額439.23億元, 其中高速公路尚有債務余額421.11億元。在2010年收取的59.77億元通行費中, 利息償還支出20.14億元, 養護支出8.75億元, 運營支出10.7億元, 而償還貸款本金僅用了5200萬元??梢娪糜谶€貸的金額僅20.6億元, 只占34.5%。

這樣的數據不禁讓人產生質疑, 大額的管理費用及養護支出, 最終帶來的效益有多大。而且對于公路的養護, 車輛已經在燃油附加稅中繳納了養路費, 而公民在通行費里卻又需要再次繳納養路費用, 這種重復收費的現象進一步增加了物流成本, 阻礙了區域市場一體化的發展。另外, 個別地方政府甚至挪用還貸資金, 未按規定將原本用于償還公路建設債務的還貸專項資金, 挪用于市政建設或其他與公路無關項目上, 致使無法償還到期銀行債務, 使收費公路的債務危機越來越嚴重。

四、改革建議

1、樹立整體觀念打破行政分割。

市場一體化有利于整體經濟的增長和地區專業化分工, 一般要經歷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區域合作逐步擴大階段、制度建設和整合階段。在基礎設施建設階段, 各地方政府應樹立長遠眼光, 立足于地方定位與戰略規劃, 打破行政分割界限, 加強合作交流。為消除地區間的制度障礙努力建設相互融合、優勢互補的市場環境, 以現有的基礎設施網絡為依托, 樹立整體觀念進行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 避免出現局部地區因盲目建設和追求超速跨越而造成的浪費, 只有實現市場一體充分發揮集群效應與市場整合的優勢, 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才可水漲船高, 短視之略絕不可取。

2、科學謹慎評估節約建設成本。

冠以還貸之名的過路過橋費已經引起了自上而下的調查清理和自下而上的口誅筆伐, 因此減少收費公路債務壓力是當務之急, 企圖通過向民眾開源收取更高的費用是愚笨之舉, 只有節流才是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門的明智之選。首先, 應科學評估項目必要性, 避免項目倉促啟動。其次, 優化設計方案, 將成本控制提前至設計階段, 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條件下, 盡可能地通過技術優化、材料選擇等降低預算。

3、加強財務管理加大監管力度。

首先, 加強收費公路的財務體制建設, 完善財務監督機制, 執行定期收支公示制度, 向社會公布、公開還貸收費路橋的還貸基數、收支情況、還貸余額、剩余收費年限等情況, 實現財務上的公開透明。其次, 政府部門要從各方面加強財務收支管理, 實行收支兩條線, 從前期的規劃建設到后期的養護管理, 從籌集資金到費用支出, 每個環節都對費用收支監管到位。最后, 政府部門還應加強對收費公路的審計工作, 明確經營者在收費公路還貸中應承擔的責任, 增強對收費公路投資者和經營者的約束, 避免發生挪用收費資金作為他用的行為, 進一步增加收費公路的還貸能力。

4、合理制定費率創新定價機制。

政府應首先明確收費公路作為公共商品的福利性, 以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為根本利益, 降低收費公路的商品屬性, 減少亂收費的現象。其次, 做好市場細分, 在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實行差別定價制度。在各地區消費者可接受的范圍內, 宏觀上對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制定較高的費率, 對經濟較落后的地區制定較低的費率。微觀上對價格彈性小的用戶制定較高的價格, 對價格彈性大的用戶制定較低的價格。另外也可以采用分時段定價的方法, 對改善收費公路的交通環境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五、結語

收費公路問題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它的未來發展, 不僅關系到不同地區間市場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而且事關中國的民生與民富問題。但目前收費公路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并不是在短期內所能解決的, 這需要全社會成員長期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鄢自棟, 我國高速公路收費管理現狀及改革建議.粵港澳市場與價格, 2007 (9) :第11-12頁.1.鄢自棟, 我國高速公路收費管理現狀及改革建議.粵港澳市場與價格, 2007 (9) :第11-12頁.

[2].季鳳飛與翟光耀, 加強高速公路養護管理的探討.經營管理者, 2009 (11) :第365頁.2.季鳳飛與翟光耀, 加強高速公路養護管理的探討.經營管理者, 2009 (11) :第365頁.

[3].楊海龍, 收費公路規??刂蒲芯烤C述.交通標準化, 2011 (10) :第134-138頁.3.楊海龍, 收費公路規??刂蒲芯烤C述.交通標準化, 2011 (10) :第134-138頁.

上一篇:經紀市場論文下一篇:農村產權制度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