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必修一岳麓版22課

2023-06-26

第一篇:歷史必修一岳麓版22課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2課

第22課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岳麓版教案2009版 點擊數: 228 【字體:小 大】 【收藏】 【查看評論】 接收回傳 【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能夠分析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識記“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史實;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及我國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的建立、實施情況;結合事實分析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通過閱讀、分析各種歷史材料,訓練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論從史出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各種歷史資料的舉例、分析,了解新時期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鼓勵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實和我國目前基層民主選舉的有關情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文革”發動及“文革”期間我國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學習和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成就,加深學生對民主法制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通過開展社會調查,認識我國的基層民主建設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繼續改進和提高。 【 教學重點 】

“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巨大成就。 【 教學難點 】

新時期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 教學方法 】

探究式、啟發式、歸納法和討論法。 教 學 過 程 【 復習鞏固】

新中國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幾年間,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引入新課】

導言:新中國成立后,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并非一帆風順, 尤其是文革對民主法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文革結束后,中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不斷取得了進步。 補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管理國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靜態的法律法規;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靜態的法律法規也包括動態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活動,它體現的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

一、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1、性質:文革,1966-1976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的,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的,對黨、國家、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內亂。

2、文革發動的原因:

歷史根源: “左”傾錯誤,最終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 其它原因: 毛澤東錯誤地估計了當時國內的階級斗爭形勢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瀾。 狂熱的個人崇拜破壞了黨內的民主決策。

毛澤東犯了什么錯誤?認為中央出了修正主義,出現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注:修正主義 修改馬克思主義;否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區別,否定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區別;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反對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資產階級思想。 反革命集團利用中反革命集團指的是? 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人們對毛澤東的崇拜,對文革的發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毛澤東決定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來維護社會主義制度。毛澤東的錯誤個人決定成為了黨和政府的決定而且無法更改。 這是為什么??

個人專斷個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集體領導制造到破壞。 中國是個有著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國家,人治傳統影響深遠。 我們來看文革是對黨、國家、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內亂。

3、經過:在毛澤東的“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得鼓動下,紅衛兵運動興起,文革全面發動,全國陷入一片混亂當中。

4、文革的危害

政治上: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民主法制遭到野蠻踐踏、民主政治建設嚴重倒退; 經濟上:國民經濟發展緩慢; 科教文上:對文化的摧殘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出身唯成分論)

大學 大學 大家都來學。大家指的是工農子弟兵。工農兵大學。 拉大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5、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表現:舉劉少奇案。 (1)、人民的生命財產得不到任何保障; (2)、社會秩序極端混亂; (3)、人大制度、多黨合作和政協制度遭到破壞; (4)、中共各級組織遭到破壞,黨的規章制度被踐踏。

6、文革的教訓 (1)、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條件下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 (2)、必須花大力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3)、必須堅持國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1、歷史的轉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決定改革開放。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成為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指導思想。

2、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1)平反冤假錯案; (民主政治建設的首要環節)

(2 )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改進人大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基層政權和基層民主建設; (3)頒布1982年新《憲法》并多次修訂,相繼出臺各種法律法規,建立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4)頒布《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規范政府行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證;(民主政治建設一大進步) (5)1999年,“依法治國”被寫入憲法。(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時期) 強調:“依法治國”寫入憲法。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據法律規定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一國法律體系的基礎是根本大 法憲法。

三、基層民主選舉制度

1、必要性?;鶎用裰鬟x舉是我國落實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進行民主建設、保證人民投票表決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舉措,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基礎的一環。 內容:城鄉居民依法直接選舉居委會、村委會。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基層民主選舉的示意圖

上級政府指派

(前) 城鎮居委會

干部

農村村委會

(后)

根據選舉法由人民選舉

思考:根據基層民主選舉的示意圖,性質、職能轉變? 性質:自治組織,職能:由監督管理轉變為人民服務。

2、居委會、村委會的性質、職能

村民自治權的核心內容:民主選舉,民主決策, 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3、意義:中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大建設的重大進展。是中國政府為貫徹“依法治國”精神, 保障群眾的民主權利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總結: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在文革期間遭受巨大的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向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目標前進著。

一、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1、性質:

2、文革發動的原因:

3、經過:

4、文革的危害

5、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表現:

6、文革教訓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三、基層民主選舉制度

1、必要性。

2、居委會、村委會的性質、職能

3、制度的意義

第二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課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熟悉秦朝政權機構和統一措施,記憶主要官職名稱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體制的權力格局。

二、能力與方法

1、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實依據。初步了解如何閱讀與歸納歷史材料的方法。

2、簡要分析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弊,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

3、學習小組分別收集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概況,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等,以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認識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權、嚴密、殘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深遠影響,滲透文明進步原則與道義原則相悖的價值判斷標準。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難點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先進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式

基本原則:

沒有疑問——掌握

自主學習:

自行探究解決——掌握

產生問題——研究性學習

或合作探究解決

教師講授:定義性的概念、規則或學生集體探究仍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教師講授。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各學習小組通過對網絡、書籍、報刊、雜志、光盤等媒體的找尋和瀏覽,找到與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秦滅六國的時間與經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圖片以及近期關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報道等資料。

2、查閱與本課有關的歷史史實。

3、思考課后閱讀(探究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天下共主與中央集權的區別等)。

(二)導入設計

情境營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畫像。

教學導語

“六王畢,四海一”,秦國統一天下標志著中國集權政治的開始。秦王朝建立起來的統一的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歷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

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結構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三、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機構

2.官吏的選拔考察

3.鞏固統一的措施

4.制定嚴苛的法律

(四)師生互動

課堂設問

問題1:周天子分封諸侯,“授土”“授民”,諸侯則向周天子履行各種義務;請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條件來統治諸侯?

周天子必須有威望和實力,大部分諸侯必須擁戴周天子。

問題2:既如此,為何春秋時期周王室卻開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經開始瓦解,“國人暴動”更直接打擊了周王室;平王東遷后,實際管轄面積大大縮小,地位下降;諸侯國各自獨立,以分封等級從屬關系形成的統治體系廢弛。

這樣,周王室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力量逐漸強大,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然后導入新課。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情境營造

由各學習小組代表講述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經過、結果;簡要介紹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最終滅掉六國而完成統一,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建立了強大的、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大帝國。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課堂設問

問題1:秦朝中央政權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權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襲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設置。

問題2:皇帝應該穿黃色的皇袍,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卻是黑色的袍子?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秦始皇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認為周代以火德立國,顏色尚紅;秦能滅周,應是以水德立國,取水能克火之義。水色為黑,故服飾尚黑。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情境營造

據《史記》載:始皇曾外出巡游,見到丞相車騎多,認為不是好事。宮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丞相,丞相隨即減少車騎。始皇大怒,遂將當時在場之人全部殺掉。

課堂設問

問題1:你認為誰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為太仆負責宮廷車馬,皇帝出游,他會一直跟在皇帝身邊。

問題2:你認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九卿中有哪幾個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

沒有。因為三公九卿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還兼為皇室服務。其余四卿則僅僅是為皇帝、皇室服務的。

第三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4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影響;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分析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危機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關于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的比較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 中國近代社會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甲午戰爭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關于19世紀后半期中國的民族危機加深總體情況(歸納、建立知識體系)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必要性)。同時,隨著西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的增長,對外擴張的能力增強(可能性)。于是擴大了對中國的侵略。

具體表現:①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危機。如:美日侵略臺灣,沙俄侵略新疆,英國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②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如:各國在中國的租借地和勢力范圍。

危機的新特點:(與19世紀中期比較)

①危機由東南沿海向內地和西南,西北邊疆擴展(以東南沿海為主)

②外國的侵略由軍事向經濟領域延伸(以軍事侵略為突破口)

③更多的國家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以英國單個國家為主)

④外國對華商品輸出的同時,加強資本輸出。資本輸出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華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輸出為主)

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協再到相互勾結) 危害:①政治上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

②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清政府的統治更加腐敗無能

1、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

1)、侵華野心由來已久(文化因素)。歷史上,日本就覬覦亞洲大陸。如:明朝時日本的豐臣秀吉就兩次就于159

2、1597年兩次侵略中國。近代,日本將“開拓萬里波濤”作為大和民族的國家理想。

2)、(經濟因素):19世紀后半期,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向帝國主義過渡,強烈要求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同時政治與經濟實力的增長,對外擴張的能力增強。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日本寄希望于戰爭,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

4)、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日本向中國挑釁的機會。

日本對外擴張的路線

臺灣——朝鮮——滿州——全中國——東南亞——全世界。

2、戰爭的經過

3、戰爭的結局及影響

《馬關條約》內容及危害

請同學們分析:這一條約在內容上與《南京條約》《天津條約有何不同》?(允許日本在華設廠。這一條款表明西方國家對華侵略的主要方式變化,即由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

危害:①列強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國內地。

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嚴重地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當然,在另一方面,給出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即同時具有正面、負面影響)。

③巨額賠款回生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財政負擔。

④日本的“勝利”刺激了西方列強對華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強隨即拉開了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

⑤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嚴重地破壞了中國主權。

二、八國聯軍侵華與人民的反抗

1、義和團運動爆發

原因: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激起了中國人民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仇恨。特別是外國傳教士在山東胡作非為,激起了山東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國民間有習武的傳統,樸素的愛國熱情遭遇外國資本主義的罪惡,引發了這次反帝斗爭。

1)、義和團與清政府關系的變化:利用——圍剿(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認識不清)

2)、對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

這個口號鮮明地反映出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挽救民族危亡的強烈愿望和要求,對于動員和吸引更多的人參加義和團運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扶清”表明義和團對清政府認識不清,使義和團放松了對清政府陰謀手段的警惕,給義和團帶來了災難。“滅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3)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

背景:①19世紀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過渡,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同時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②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從中國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權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欲望。

③西方國家借口義和團運動威脅到他們在中國的侵略權益。

時間:1900。6

3、《辛丑條約》簽訂及影響

(1901.9)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嚴重不平等條約。 戰后的巨額賠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便于列強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第四篇:岳麓版歷史必修一第1課教學案

第1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課程標準】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考試大綱】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教學重點】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基本內容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分析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課前自主預習區】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出現公共權力;出現 2.商朝:內外服制度

(1)內服:。外服:。

(2)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的實際權力。商王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有很大的自主權。

(3)商朝彌漫著神權色彩。商王通過。

二、西周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為鞏固對全國的統治。 2.內容:

(1)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周王的直接駐地。

(2)對象:是分封的主體,還包括、以及等。 (3)內容:是土地和人口,主要是土地。

(4)周王與諸侯的關系:西周各諸侯國與王室的關系比較密切,關系更加明確。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各種義務(服從命令、隨從作戰、定期朝覲、交納貢賦)。 3.影響:

(1)通過分封,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2)周王確立了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3)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的等級序列。 (4)弊端:地方勢力強大,影響了周王權力的集中,后導致國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鞏固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和的矛盾。 2.內容:

(1)確立嚴格的體系。實行。

(2)傳宗繼統,稱為大宗,嫡長子的為小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3.作用:

(1)確立起一整套、和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2)有利于,防止,強化。即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動腦筋】:宗法制度有什么特點?

(1)最大特點:(2) (3)(4) 【思維拓展】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互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其區別在于,分封制是一種國家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以家族血緣為基礎的政治制度。 (三) 禮樂制度:

三、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結合。(祭祀、占卜)

2.家庭血緣關系和國家政治權力相結合。(宗法制) 3.最高統治集團尚末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諸侯國有一定的統治權) 4.嚴格的等級制度。

5.世卿世祿制的貴族政治。

【課堂展示探究區】

【走進高考】 1.(08上海歷史,A組1)“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句話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縣制D.行省制 2.(2009全國文綜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時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字,則盂孫叔孫;氏于居,則東門北郭。”由此推論,司馬、司徒等姓氏應源自()A.官名B.爵位C.溢號D.行業 3.(2010高考廣東文綜12題)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忠孝觀念源遠流長,其源頭是()

A.宗法制B郡縣制C君主專制D中央集權制 4.(2010年高考湖南文綜24題)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中,其簡稱源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東、山西D.廣東、廣西 5.(2011·上海單科·6)在商代,商王和許多邦國首領都稱“王”。不過,商王不僅是本國君長,他還是邦國的()

A.國主B.領主C.盟主D.君主 6.(2006廣東,26, 13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禮記》

材料二凡進食之禮……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飯類食品; 羹:有濃汁的食品)----摘自《禮記》

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 ……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燕通宴)----摘自《周禮》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無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禮記》 材料四考古發現的戰國以前的餐叉據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飲食生活的狀況.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飲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譯

和摘抄原文)(13分)

【課后鞏固反思區】

一、單選題:

1.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諸侯國,其中齊國是姜尚(傳說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屬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親屬B.功臣C.先代的貴族D.歸附的部落首領 2.《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初“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說明 ① 周的封國中,周王親屬做諸侯的居多;② 利用血緣紐帶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團結同姓貴族;③ 西周初年民族隔閡嚴重;④ 利用同姓貴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貴族。() 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3.依據西周的禮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諸侯七個,在春秋時期諸侯墓中出現九個鼎的現象,這說明()

A.貴族生活更加腐化B.當時人們更迷信C.等級秩序遭到破壞D.當時青銅鑄造業更發達 4.對西周宗法制的作用認識正確的是 ① 有助于解決貴族之間的各種矛盾 ② 鞏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 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 ④ 有利于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⑤ 保障了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 的特權()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周的封國。魯國的宗法體系中,處于大宗地位的()

A.周王B .魯國國君C .卿大夫D.士 6.《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趙姬請逆盾與其母……以盾為才,固請于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記載:“季武子無適子(嫡子),公彌長,而愛悼子,欲立之。” 《孔子家語·曲禮公西赤問》:“公儀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郡縣制度D.監察制度

7 (03上海歷史2)據史書記載,奄國(今山東曲阜)曾隨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長子伯禽于奄國稱魯,并轄“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遺民C.周朝百姓D.少數民族 8.(2006年上海)《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可見同姓親族是西周分封的主體。這些同姓親族受封時,周王會給予他們() A.封號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鐵梨

9 近十年來,家譜作為一種歷史文獻,受到了史學界的高度重視,成為除正史、方志、考古資料以外最重要的資料來源。家譜取得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記載了某一家族興衰榮辱B.能彌補正史缺載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歷史材料的種類數量D.能起到凝聚社會群體力量的作用

10.(2007上海歷史)商鞅一人多姓。史書上說:秦封于商,故號商君。衛之諸庶孽公子也,人稱衛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來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親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二、非選擇題

11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表現。閱讀下列有關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

問題。(28分)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郡邑,廢侯衛而為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論》

材料三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摘自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書省。中書省也稱都省,為全國行政中樞,總領各行省,又兼轄“腹里”(中書省直接管轄的地區)。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請回答:

(1)材料一主要敘述了哪一歷史現象?“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變化?作者對于這種變化的基本態度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一切收了”具體指哪些措施?作者對此有何看法?(10分)

(4)材料四中的“腹里”指哪些地區?元朝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有何不同?(4分)

第1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走進高考】

1.解析:A. “封建”就是“封邦建國”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衛周王室”的意思,因此這句話指的是西周時期的分封制。 2. A 3. A 題眼:“家國一體” 考點:中國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它保證貴族的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有利于凝聚宗族,“國”“家”結合起來,強化王權。答案:A. 4. C

[解析]測量目標:歷史知識/知道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評價??荚噧热荩悍址庵?。分析:知道各省簡稱,熟悉西周封國,即可解答。選項中各省的簡稱依次是:(豫、冀)(湘、鄂)(魯、晉)(粵、桂)。

5.【解析】C 本題考查商時期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商實行內外服制,商王控制著支配內外服的實際權力。故選C項。 6.答案:

本題要求考生從兩個層次回答問題。

第一層次信息:宴飲時,按身份(等級)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擺放有一定的規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規矩;飲食行為有禮儀要求。(8分)

第二層次信息:飲食之禮起到加強宗教團結,溝通社會關系的作用;周代已經形成一定的飲食禮俗;飲食禮俗體現了等級有差,貴賤有序的思想。(5分)

【課后鞏固反思區】

一、選擇題:

1--10. BACCBBBCBD

二、非選擇題:

11.(1)歷史現象:周初實行分封制,諸侯之間爭戰,周王權威受到挑戰。(4分) 主要原因:諸侯國力量強大后與周王朝抗衡,分封制崩潰。(4分) (2)變化:用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2分)

基本態度:肯定了郡縣制有利于秦朝的統一。(2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州郡長官,設通判監察; 各州郡的財賦,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將禁軍劃歸三衙統領,但發兵權歸樞密院,實現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8分) 看法:防止地方割據取得了成功。但是導致地方財政軍事力量削弱(或積貧積弱),造成外族進攻時的失敗。(2分)

(4)腹里:河北、山西、山東。(2分)

不同:唐朝的中書省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和頒發;元朝的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關。(2分)

第五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6課教案

1.

重點分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特點及其體現是本課重點。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作為這種特點的體現。雅典人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政府機構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學生要想很好的理解什么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就需要對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作用及其運作方式有很好的理解。對于同學們來說,這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民主的例子,所以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2.

難點分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得失是本課的難點。我們學習了雅典的民主制度。講解了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辦事原則。這些對同學們來說都是很好理解的。從表面上看來,這種民主是很完美無缺的民主形式。而且雅典民主制度中的許多原則做法在今天的民主制度中仍然有所運用。比如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運作方式等等。但是我們同學卻不知道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而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也有自己的缺點。這就需要同學們擁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也應該對這些學生不知道的知識適當的加以補充。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我們上節課學習了愛琴文明與古希臘的城邦政體。那么,愛琴文明包括哪些組成部分?這些文明都有哪些特點?古希臘城邦的特點是什么?古希臘城邦都有哪些政體?這些政體中最為流行的是什么政體?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一回答教師的提問。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的內容掌握的很好。古希臘城邦中最為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和民主制。而在古希臘實行民主制的城邦最為典型的就是雅典的民主制度。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并通過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來加深對古希臘城邦中最為流行的民主制的特點的了解。

講授新課:

教師:首先,我們先來了解雅典城邦的建立和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演變。根據目前的史料分析,古希臘城邦雅典是民主政體的發源地。當然,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不是一天兩天建立的,也不是某個天才的瞬間發明,而是在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經過200多年的顛簸曲折,不斷創新的產物。關于雅典民主制建立的過程及原因,請同學們自己看課文來掌握。雅典的政治制度都經歷了那些政體最終發展到民主制?在發展到民主制度的過程中都經過了哪些重要的改革?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

教師:(提問)總結: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確立,和古希臘的城邦政體的演變是相同的,經歷了由君主制到貴族制再到民主制的演變過程。在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過程中,兩次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梭倫改革,一是克里斯提尼改革。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貴族制的特點。課文中也給出了貴族制和君主制相比的不同特點。那就是,貴族制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因此必須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于是君主制時期的終身制和世襲制變為集體領導的任期制和選舉制,著就為政體進一步向民主制轉化準備了條件。雅典之所以能夠確立民主制度和人民的斗爭和偉大人物的貢獻是分不開的。公元前7世紀末,雅典的貴族制走向了它的盡頭。這時候,貴族和平民的對立十分尖銳,平民準備以武力來推翻貴族政權。這時,梭倫當選為執政官。公元前594年,當選為執政官的梭倫進行了對貴族制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就是梭倫改革。請同學們看教材關于梭倫改革的內容。請同學們根據梭倫改革的內容,說說梭倫改革的哪些內容有利于平民參加政權。

學生:看課文了解梭倫改革的內容及其所起到的作用。

教師:在梭倫改革以后,雅典的公民開始擁有自己的權利了,他們開始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雅典的民主制度最終的確立是通過克里斯提尼改革完成的。

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當選為執政官,作為平民的的領袖,克里斯提尼在自己的任期內實行了我們今天稱之為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革新。在他的改革措施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陶片放逐法”。由此,雅典的民主制度正式確立并執行了幾百年之久。

教師:那么,雅典民主制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制度?它有哪些特點?請同學們閱讀課文。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教師:(提問)雅典民主制度的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那么?雅典是如何保證自己的民主制度順利實行的?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的特點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是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體現出來的。

教師:那么,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作用是什么?公民又是怎樣通過這些機構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力的呢?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作答。

教師:(提問)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甚至個人小事。所有的合法公民都有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就充分的體現人民主權的特點。五百人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并主持大會。在兩次公民大會的休會期間,議事會是大會的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由于議事會的成員由選舉產生,并且一個公民一生只能當選兩次,所以它體現了輪番而治的特點。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民眾法庭終審。民眾法庭在執法過程中,始終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是最大限度的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當然,除了這些主要的機構以外,雅典的人民主權的特征也表現在眾多規模不大的行政和軍事機關上。這些機關采取的都是少數服從多數的管理原則。

那么,同學們知道雅典公民在公民大會以及各種機構中是如何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的嗎?他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學生:辯論!

教師:對!雅典公民在各種機構中表達自己觀點的方法是通過辯論。古希臘作家留下了眾多有關公民大會開會情況的記錄,其中洋溢著熱烈、公開、有序、文明的辯論和表決氣息,這在古代其他地區的政治決策中是從未有過的。公民大會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項議案展開辯論。雅典人認為,煩瑣的辯論雖然延長了決策時間,卻可避免魯莽行事帶來的災難。為了保證辯論的效率和秩序,雅典人擬訂了一整套辯論的章法。雅典的辯論制度需要很深的知識學養。所以,雅典成為語驚四座的大演說家輩出的古代國家。雅典公民正是在這雄辯中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行使自己的權力的。

現在,我們對雅典民主制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雅典民主制度有哪些得失呢?它給我們的啟示在什么地方呢?

學生:閱讀課文內容,思考作答。

教師總結:對于雅典民主制度的評價。我們應該分兩個方面來看。首先,雅典民主制是偉大的創舉。在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盛行的情況下,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治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運作方式,實現了古希臘人關于“輪番而治”、既是統治者有時被統治者的設想,這無疑是偉大的創舉。并且它實行的若干基本制度。今天我們仍然在應用著。第二,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發揮的程度。如果每個人都以主人翁的態度去從事各項事業,就會產生巨大的效率。

但是,同學們也應該認識到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它和我們今天所向往的民主制度是不同的。首先,它僅僅是對視若手足的公民集體而言的,對于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他國公民,則沒有享受民主的權利。其次,塌實以男性為中心的民主,婦女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并沒有享受公民的權利。

所以,雅典民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盡情發揮積極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臻于極盛的同時,也殘忍的窒息、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因此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步弓的一種暴力機器,這是其最大的

歷史局限性。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雅典的民主政治。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與產生于古希臘城邦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了深刻的了解。而雅典的民主政治除了給我們人類提供了一種除君主制度以外的一種管理制度以外。在許多其他方面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梢哉f,雅典的民主制度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源頭。而今天西方人民主法治的思想,就是來源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那么,我們下節課就要學習古羅馬的政體和法律。從而給同學們一個完整的認識。

課堂習題:

本課的課后習題。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雅典政治制度會由君主制度走向民主制度,而中國和其他如印度、埃及等國家卻是走向了專制制度呢?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讓世界充滿愛作文下一篇:七年級語文上冊第12課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