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讓作文滋養兒童的心靈

2023-03-26

第一篇:讓作文滋養兒童的心靈

讓讀書滋養我們的心靈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冰心曾說“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讀一本好書將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獲,滋潤我們的心靈。

當我們遭遇不幸時,書里說“不幸對弱者是萬丈深淵,對強者則是寶貴的財富”;當我們被別人誤解時,書中有圣人勸誡我們“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我們虛度時光的時候,書教育我們“時不我待,不能任歲月蹉跎”。

古人讀書很刻苦。孫敬懸梁,蘇秦刺股,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孫康映雪,孔子韋編三絕,他們都是刻苦讀書的典范;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從書中讀出興味來,這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是一個愛讀書、讀好書的人 。而作為一名閱歷尚淺的中學生,如果我們不多讀好書,我們哪來的課外知識?我們怎樣去滋潤心靈,了解世界呢?

有的同學,愛看一些漫畫,或者網絡小說,卻將文學名著拒之于千里之外。你可知道只看漫畫會削弱我們的閱讀能力,讓我們成為只會讀圖,不會讀文的新時代文盲;而良莠不齊的網絡小說會讓我們沉迷于膚淺無聊的故事情節,削弱我們的理解能力,甚至于讓人在思想上誤入歧途。同學們,讀名著吧,它可以充實我們的大腦,滋養我們的心靈。

孤獨時,讀一些小說吧,你可以通過老舍的小說嘆惋祥子的三起三落;你也可以透過歐亨利的筆觸看到麥琪、蘇貝這些小人物,從他們身上了解一個作家對健康人性與健康社會的強烈向往與追求;你還可以在凡爾納的海底世界中感受探險的奇趣。在傷心時,讀些散文或詩集吧,畢淑敏會告訴你《風不能把陽光打敗》,讓你明白《我很重要》;在席慕蓉的詩歌中聞聞《七里香》,看看《時光九篇》中流過《無怨的青春》,明白什么是《幸?!?。在失敗時,讀一些名人傳記吧,在羅曼羅蘭筆下,認識一個“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在喬布斯的人生經歷中明白什么叫成功背后的艱辛。在愉快時,讀一些期刊雜志吧,《意林》、《格言》、《讀者》,只需要幾分鐘,就能讓你喝一碗心靈雞湯,在喜悅中領悟某種道理„„無論何時,書總是這樣,傾聽我們的內心世界,掃盡心中的一切雜念。

我知道,有同學會一臉無辜地說:不是我不愿意讀書,是我沒時間啊!古有歐陽修的“讀書三上法” ,所謂“三上”就是指馬上,枕上,廁上;董遇的“讀書三余法”,所謂“三余”,是指“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魯迅也曾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課間沒有事做的時候,飯后的悠閑時光,自習做完作業后,晚上就寢之前,周末回家完成作業后,這些不都是讀書的好機會嗎?就算學習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時間去閱讀,去充實我們空虛的靈魂。

書是最美的精神食糧,書是你最忠實的朋友,讓書香充盈我們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讀書滋養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讀書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去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吧!

第二篇:讓影視文化浸潤兒童的心靈

——小學影視德育的實踐和探索 夏伍華

[摘要]“小小屏幕,包容萬千”,影視文化是一種新形態的文化,它的產生雖然只有百余年的歷史,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藝術寶庫,形成了深厚的亟待開發的資源。它以全新的載體、形象直觀的動態表達,包容萬千的藝術門類,對社會不同群體的人們的生活、觀念、行為產生了廣泛深入的影響。它集自然與社會、文化與歷史,科學與藝術,宗教與道德,理想與現實于一身,融語言、音樂、美術等藝術表現形式為一體;加之題材的多樣性,表現形式的豐富性,可以說是生活的濃縮,人生的藝術再現。本文試以謝塘鎮小的影視文化教育為例,嘗試探索從影視資源開發整合入手,開辟素質教育新形式,創造一套學校德育教育新模式,從而提高德育效益,提升兒童生命價值。 [關鍵詞] 影視文化 兒童影視教育

一、影視文化的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

作為名導謝晉的母校——謝塘鎮小,開發“謝晉影視文化”校本課程,以“影視教育”為校本課程的切入口,是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慎重選擇的,主要基于以下考慮:

1、“影視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新變革

影視文化作為一種普世文化,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生活狀態。當今世界正處在世界文明的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以文字為中心的書面文化,正在轉化為以影視、網絡為中心的屏幕文化。電視、電影、電腦網絡已經滲透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變革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對社會不同群體的人們的生活、觀念、行為產生了廣泛深入的影響。影視媒介已經構成了我們的一種生態環境,是學校教育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2、“影視教育”是學校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69年前,魯迅先生說:“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 在當今時代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的知識結構、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和世界觀、入生觀都受到影視媒介的巨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而良莠不齊的影視文化時刻沖擊著青少年的身心,如何使學生學會分析鑒賞電影文化,以積極健康的文化陶冶孩子們的情操,正是在新時期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而影視教育將擔負這種歷史責任。世界上最好的影片都包含著人類的文明成果,把世界上的最好的影片獻給孩子,使學生獲得提高素質的精神食糧,這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形式。

3、“影視教育”是學校新課程開發的新資源。

影視文化的產生雖然只有百余年的歷史,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藝術寶庫,形成了深厚的亟待開發的資源。影視把繪畫與戲劇、音樂與雕刻、建筑藝術與舞蹈、風景與人物、視覺形象與語言聯結成為統一的綜合體。作為第七藝術的影視,能夠兼視與聽、時與空、動與靜、表現和再現于一身,成為一種全新的聲畫結合的時空藝術復合作,從新課程要求來看,符合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可以靈活地運用到我們的各學科教學中去,有利于教學改革的創新探索,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4、“影視教育”是學校打造優質教育的新途徑。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學校要發展就要構建有學校特色的優質教育。優質教育的內涵就是以歷史文化為承載,以時代創新精神相結合的有效教材。謝塘鎮小的影視教育正體現了歷史文化的承載,如果我們能進一步扎扎實實的把影視教育滲透到我們的學科教育中去,就能使影視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形式,真正把影視教育轉化為一種教育力,一種生產力,轉化為優質教育。 謝晉是20世紀后半個世紀中,國內外影響較大的中國文化人之一,他的藝術成就國內外著名,更重要的是謝導在從事長達五十多年的電影事業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事業執著追求,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還有他那從小對知識的渴求,無不閃出灼人的光芒,令家鄉的人民震驚、自豪。而謝導對母校謝塘鎮小(原名陳留小學)懷有深厚的感情:為母校題寫校訓“博愛、博學”,贈送圖書、電腦給母校,來母校參觀指導。特別是2001年回家鄉時把別人送給他滋養身體的野生龜在上虞港的海洋中放生這一舉動深深感動了全校師生。我們認為在謝導身上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可學可贊,謝導走過的路處處留下一個中華兒女的光輝足跡,是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教育活動中最生動、最形象、最典型的教材。

二、學校影視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1、和諧的影視環境-----兒童心靈的滋養場

任何一所學校的校園精神都在默默的對孩子們發表演說,孩子們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和影響。長時間積淀下的校園精神,是一部立體的、多采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的教科書,是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量,她是一種環境,也是一種管理,更是一種文化。讓孩子浸潤著校園影視文化的熏陶

(1)身邊的影視名人:作為身邊的校友--謝晉對學生的教育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校園里處處留下了謝導的諄諄教導,處處感受到了影視文化的熏陶。一進校門,映入眼簾的就是謝爺爺題寫的四個鎦金大字:博愛、博學;教學樓中間的校園主題詞提煉了學校特色:小銀屏、大世界、小梨花、大舞臺;教學樓的墻上,是謝爺爺題寫的話:感謝母校培育情、青出于藍勝于藍等等;綜合樓的墻上,是謝晉說過的話;教學樓的走廊上是學生影視長廊。學校還專門開辟了謝晉影視文化陳列室,謝晉電影博覽館,活動室里有謝導贈送給我們的電影光盤、書籍、禮品,謝導藝術人生的回顧和他的經典電影回顧。孩子們就在謝爺爺親切注視下開展活動、接受熏陶。

(2)影片中的典型人物:無論是卡通片還是動畫片、故事片,影視片中的主人翁代表著一定社會的主流價值,利用這些主流人物的形象,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非觀,讓真善美的種子播種心田,具有無可代替的價值。如我校評出的十大動漫形象,有勇敢的孫悟空,機智的哪吒,聰明的一休等,他們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是孩子向往的榜樣。

(3)心目中的影視形象:給孩子一個空間,繪出自己心目中的影視形象,既有外在的美觀、獨特,又有內在的綜合素養,這形象就會成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堵墻就會成為孩子的夢想起飛點。

2、生動的影視課堂----兒童素質的加油站

在影視文化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不僅引導孩子愛看電影,還讓影視走進了各類課堂。音樂課上,學唱影視歌曲,演奏、欣賞影視音樂;美術課上,設計影視海報,學畫卡通人物,捏起泥巴制作影視人物塑像;科學課上,在《動物世界》、《世界之謎》中破解謎團,探索自然的奧秘……運用了影視媒體,藝術更形象生動、科學更貼近生活,在這樣有情趣的課堂中,孩子們的潛力得到開發了,綜合素養不斷提升。正是影視文化校本課程的開展,讓孩子們通過電影認識了世界,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形成了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

(1)促進了學生智力的發展。

影視與表達研究小組的老師們普遍反映:“通過影視與表達課的學習,學生寫作水平顯著提高,習作以影片為依據,內容具體,人物形象生動活潑,文章寫得很大氣。”如四(4)班的杭璐同學在文章中表示“以前寫周記,不知道寫什么,內容也很空洞,現在每周都能寫一篇影評,而且內容多樣真實。其中的一篇《急促的最后一分鐘》還刊登在《紹興晚報》上,爸爸、媽媽看了也特別高興,從而大大提高了我的寫作興趣。”有些學生從以前害怕作文到現在喜歡看電影,主動寫觀后感、影評。原來基礎不理想的學生,也開始從寫幾句到一段話,從寫一段話到寫一篇文章,把“寬松的觀看,痛苦的寫作”變成了“寬松的觀看,主動的寫作”。低年級老師也紛紛反映:“觀看影片后,對片中的有關鏡頭、影片內容,

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也能有條理地在教室里、家里講述,有的小朋友還能加以動作,以姿勢助說話。”

(2)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通過影視與人文校本課程的實施,學生在《走近謝晉》綜合實踐活動課中,了解鄉賢謝晉的高尚藝術情操和愛國、愛家鄉的赤子情懷,在深受感染的同時轉化為自己的道德指南,付諸于行動中去。如五(2)中隊與鎮敬老院的老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個月都要去敬老院開展活動,有時打掃衛生,有時送上自編自演的節目,有時湊起零花錢送上水果,真摯的付出感動了許多老人,敬老院多次送來錦旗,表示謝意,此事在當地已傳為美談。同時在我們的影視教材中,有許多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材料。如反映新中國建立前后歷史的影片《長征》、《孫中山》、《開國大典》、《毛澤東》、《一代偉人周恩來》、《狼牙山五壯士》等,介紹祖國大好河山、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影片《長城》、《啊!臺灣》、《火燒圓明園》等,這些影片以其生動、形象的特點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起到很好的作用。再如,許多反映了關心他人、遵紀守法、團結協助等人類真善美優良品質的影片《寶蓮燈》、《一個獨生女的故事》、《一個都不能少》、《背著爸爸去上學》、《海底總動員》等,對培養學生高尚情操、良好的行為規范起了積極的作用。

(3)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心理個性。

許多優秀的兒童影視片,通過講述主人翁的故事,如《豬八戒吃西瓜》、《我的九月》、《四個小伙伴》、《三個和尚》等,告訴孩子們該怎樣處理年齡階段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該怎樣承受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挫折,該怎樣養成健康的心理個性。孩子們通過觀看影片,以及議論影片,受到很多有益的啟發,明白了在學習與生活中要善于與人溝通、合作,正確處理與同伴、師長的關系,養成健康的心理個性。

(4)培養了學生審美、表達美的能力。

在諸多的影片中,畫面美、音樂美、景物美等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我校舉辦的“首屆影視文化節”中,孩子們的電影廣告、電影人物畫、電影服裝、電影節節徽、吉祥物設計等,就反映了他們從觀看影片中提高了審美情趣。在眾多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孩子們構思、設計、材料選擇、造型、色彩塔配等方面無不閃爍著創新的火花。在各類社團活動中,更是陶冶了孩子們的情操,正如小鴨子舞蹈團的朱夢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一樣:我從學校的舞臺跳到了市里的舞臺,又從市里跳到了七藝節的大舞臺„„可以推論,影視文化校本課程的開設給學生發現美、表達美的舞臺,必將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5)培養了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科學精神。

學生在觀看了《ET外星人》、《天外來客》、《外星來的小精靈》、《第三類接觸》等一系列外星人電影后,引起了極大的興趣。這些影片的故事情節曲折離奇,扣人心弦,深深地吸引著學生。特別是外星人有很多地方異于地球人,他們大多數本身擁有超人的法力或者是來自科技發達的星球,能做到地球人所做不到的許多事情,實現許多人的夢想。所有這些都引起學生無邊的遐想:外星人是什么樣子的?他們的家是怎樣的?如何生活?離我們地球有多遠?那浩瀚無邊的宇宙里到底蘊藏了什么?„„好奇心驅使學生主動地去看課外書、到圖書館、上網查找有關飛碟(UFO)與外星人之謎、人類起源與史前文明之謎等資料,他們或向周圍的親朋好友咨詢、或請教老師,并把所得資料進行交流,在校園里掀起了一場探索宇宙之謎的熱潮。六(1)班朱榮輝在《ET外星人》的觀后感中寫道:“其實外星人就是我們幻想的真實寫照,不管宇宙中是否有外星人,我都會努力學習,長大后用我的知識來解開這個“宇宙之謎”。

3、豐富的影視活動----個性魅力的展示臺

活動,由于擺脫了課堂在時間地點上的束縛,無疑成為孩子們最感愉悅的歡樂時光。長期以來,我們學校十分重視寓教于樂,搭建各種平臺,讓影視走進學生課余活動。

(1)謝晉鄉賢少兒分院:

學校授牌成立了市鄉賢研究會——謝晉少兒分院。分院開展了民族精神代代傳活動、沿著謝導的足跡“知名人、學名人、做名人”系列活動和一系列特色活動:走進謝導故居體驗活動、小記者“我眼中的謝爺爺”采訪DV大賽、 小影評評比、影視海報設計比賽、影視歌曲演唱比賽、課本劇表演擂臺賽、動漫風箏節,學校大隊部還組織了每月的我最喜歡的影片、我最喜歡的影視人物、我最喜歡的卡通人物評選,提高了孩子們影視欣賞能力。等。在活動中,涌現出了一系列校園小名人。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成功,感受快樂,自信成長。

(2)影視社團活動:

各類社團在謝晉的人品、文品、藝品的指導下開展社團活動:小梨花藝術團、小梨花電視臺、謝晉文學社、小梨花DV興趣小組等。其中小梨花藝術團又開設美術、舞蹈、器樂、聲樂、文學等小組 ,分別成立了“七色花美術組”、“小鴨子舞蹈組”、“lala聲樂隊”等小團體,學校還聘請群藝館、越劇團、文化館、兒童作家等文化人士為校外指導老師,定期講課,開展活動指導。

(3)影視文化節:

為了集中展示學生的階段學習成果,學校采用了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辦節”形式,每學期舉辦一屆“校園影視文化節”。有“優秀動漫影片展播”、“影視海報設計比賽”、“影視歌曲演唱比賽”、“電影影評征文比賽”、“影視小報設計比賽”、“少兒DV創作大賽”、“影視片段表演欣賞”等。在濃濃的影視氛圍中,學生們感受著快樂,體驗著成功。特別是DV創作大賽,各年級積極參與,自己動手策劃、撰稿、攝制、配音,精心制作。最后經過學校小梨花電視臺的播放,又組織全校同學投票評選,產生了最佳影片獎、最佳制作獎、最佳導演、最佳配音獎等6個獎項。影視文化節為孩子們搭建了鍛煉自我、展示才華的舞臺,影視文化節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發展了他們的個性特長,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增強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每一屆影視文化節,都成為孩子們盛大的節日。

(浙江省上虞市謝塘鎮小)

第三篇:讀書滋養心靈

人的心靈就像土地一樣,也需要不斷地施肥、灌溉,以增加營養,否則就會干涸、貧瘠。當然,給心靈增加營養的方式多種多樣,但讀書則是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好書是哺育心靈的母乳,是鑄造靈魂的工具。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與其閱讀情況是息息相關的。“人若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觀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一個不愛讀書的人肯定容易缺失人文精神。一個會讀書的人,一般都會擁有“三個世界”,即過去、現在和未來,而不愛讀書的人在時間與空間上與之比較自然就相距甚遠,至少對過去和未來知之甚少。讀書對人的影響是全方面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那些在寂寞中散發著思想光華的好書,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檢驗和淘洗,被公認是能夠流傳于世的、具有相當藝術震撼力和藝術品位的文化精品,反復閱讀,仍不失其本質和品性,能夠豐富我們的心靈和文化記憶。品讀一本好書,猶如一片純潔蔚藍的天空,一片雪白圣潔的瑞雪,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

《紅樓夢》——一部經天緯地精妙絕倫的鴻篇巨著,一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一顆璀璨奪目、蜚聲文壇的閃亮明珠。深深的陶醉著我。于是,癡迷,沉醉,忘情,投入,難以釋懷,不能自拔。凄美經典的寶黛之戀,絕代天驕的金陵十二釵,貴賤裂變的四大家族之龍虎兄弟,茍延殘喘、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都像歷史悲劇的走馬燈似的,栩栩如生的飄逸于眼前,神奇異常的漫游于心靈的溫馨港灣,或喜,或悲,或愛,或恨,或惋惜,或賞識,或感動,或憤怒„„領略著語言的精華,憧憬著意境的深邃,感受著詩文的精美,追尋著人情的冷暖。眼隨文飛,心隨夢游,情隨境遷,意隨幻生。欣賞佳作,感慨萬千,文采飛揚,思泉噴涌: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讀“紅樓”非文人。

一個不好讀書的人,總會為自己找到種種借口,比如工作忙、會議多、應酬多等等?;仡櫄v史我們可以看到,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毛澤東同志還號召“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開展了延安的學習運動。從一定意義上講,正是這次學習運動,才為取得抗日、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讀書主要靠平日的習慣養成,關鍵要成為自身的一種需要,一種生存方式。那些認為沒時間讀書的人

思想根源在于,吃不了學習這份苦,耐不住苦讀的寂寞。

好的書籍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凝聚了人類世世代代的智慧和思想文化成果,展現了廣闊而新奇的領域。它像高級營養品一樣,能滋補你的頭腦,啟動你的智慧,頤養你的品性。我們要珍惜大好時光,以如饑似渴的勁頭多讀書、讀好書,真正把讀書當作自身工作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使我們的心靈永不干涸而浮躁。

讀書之得在于漸入佳境。潛心讀書,釀就讀書人一份無拘無束的讀書快意,而所謂的增長知識都是在似春雨潤物、春蠶食葉般的快樂閱讀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同一本書,年輕時讀,多半出于獵奇心理,不能深味;中年時讀,便能領會書中精髓,得到洞悉與啟迪;年高時讀,則猶如人置高處,一覽無余。即古人所說的“少年讀書如隙中望月,而老年讀書則如臺上觀月”。由此來看,讀書的品位也是漸入佳境的。

其實,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無字之書。漫漫人生,光陰似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腳踏實地地撰寫人生之書的每一個章節。人人都知道開卷有益,但忙人與書無緣,俗人與書無分,若非有情有義,便很難與書結為“百年之好”。沒有閱讀的人生是殘缺的人生,學會了讀書,就學會了閱讀人生,參悟天地,回報社會。讓讀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用閱讀滋潤我們的心靈,修身養性,增知致雅。唯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充實而有意義!

第四篇:教學論文:讓感恩的幼苗在兒童的心靈茁壯成長

教學論文:讓感恩的幼苗在兒童的心靈茁壯成長

[內容提要]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開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本文從“創設氛圍,提高學生的感恩認識;開展活動,強化學生的感恩體驗;延伸實踐,落實學生的感恩行為”等三方面介紹了我校開展感恩教育的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 感恩教育

所謂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處世哲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才會變得更加親切,更加和諧。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才懂得尊敬師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才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才會珍愛自己,勤奮學習;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才能學會包容,贏得真愛,贏得友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生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擁有一個美好未來。

但是,由于一些家長以及學校、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后,教育方法失當,加上受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目前的不少學生,甚至包括一些所謂的“優秀生”腦海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只顧自己,沒有長輩;只顧索取,不思回饋;只顧眼前,不想將來;自私冷漠,功利至上”的不良思想,不尊重他人,不懂關愛,缺乏責任感,學習浮躁等現象依然十分嚴重,這與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教育已經隱藏著一種令人擔憂的危機。因此,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引領學生知恩圖報,增強責任感,在當前的教育工作中已顯得重要而迫切。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校領導經過深刻的反思,審時度勢,根據本校的校情與學情,從2010年開始,把 “感恩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著力點,開展了以“學會感恩,與愛同行”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對全體學生實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引導學生不忘國之恩,黨之恩,老師教誨之恩,父母養育之恩,領導知遇、提攜之恩,他人幫扶之恩„„懂得知恩圖報,精心了培育學校的“感恩文化”,使“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意識情感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促進了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為我校的德育工作改革注入了勃勃生機。

下面談談我們的一些做法、思考和體會,以供同仁商榷。

一、創設氛圍,提高學生的感恩認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是育人的土壤。良好的環境氛圍,能夠陶冶學生的性情,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學生進入校園,首先接受的不是老師的教育思想,而是學校整體滲透出來的文化氛圍。學校如果盈溢著濃厚的感恩文化氣息,學生自然而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兩年多來,我校領導憑著強烈的環境意識,充分發揮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努力創設濃郁的感恩文化氛圍,不斷優化學校的育人環境,讓學生在美好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受到熏染,提高了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在小學生幼小的心靈播下了感恩的種子。

1、抓好感恩宣傳。任何教育活動的開展,都必須先做好宣傳動員,使教育活動深入人心,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都了解活動的意義、做法和要求。每次的“感恩教育”活動開始前,我們都要利用升旗儀式召開晨會,由學校主管領導作以“感恩”為主題的“國旗下講話”,組織全校師生學習學校的《“感恩教育”活動實施方案》,動員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感恩教育”活動,并要求各班在“講話”后,及時召開主題班會加以貫徹落實。通過“國旗下的講話”,讓全校師生經常受到“以知恩圖報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的德育熏陶,從思想上提高對感恩活動的認識。

2、張貼感恩提示。校園中很多地方都是學生的活動場所,只要恰當地利用,就可以引導學生自覺感恩,例如,在一些綠化帶中樹著“愛護樹木,享受綠葉”、 “花草很脆弱,需要我們呵護”,在垃圾桶旁貼著“地板不喜歡垃圾”、“舉手投足,彰顯公德之心”;在水龍頭上寫有“它不喜歡流淚”等標語。這樣一些隨處可見的溫馨提示語,句句飽含著對大自然、對他人、對學校的感恩之情。同學們在隨手、環視之間,都伴隨著感激的話語,感恩意識在他們的心中慢慢樹立了起來。

3、開設感恩專欄。要營造一種感恩的氛圍,單靠零零散散的宣傳標語是遠遠不夠的。感恩專欄的設置,恰恰可以第一時間讓學生形象地認識到何謂“感恩”。因為在感恩專欄中,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名言名句,又有古今中外名人的感恩事例,能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感恩。所以,我校專門在文化長廊里開設了一個感恩專欄,刊登了如程門立雪、毛澤東尊師、陳毅元帥孝母等小故事,讓學生一踏入這樣一塊地方就可以感受到什么是感恩。而且,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內心會自然聯系其自身父母以及曾經教育過自己的老師,即使只是一閃而過的想念,但已經在心田里播下了感恩的種子。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感恩文化浸染,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感恩類型,知曉各個層次的感恩行為,知道何謂“知恩”,何謂“報恩”,最終理解感恩,將感恩化為行為。

4、出版感恩板報。教室感恩環境的建設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行為。在教室環境布置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利用好黑板報。黑板報是呈現在班里最大的文化宣傳體,需要老師配合學校,指導學生結合不同的節日進行各類感恩意識、感恩文化的宣傳,而在這個過程中,參與板報制作的同學是第一批能夠最快樹立起感恩意識的同學,因為他們直接參與了資料的搜集以及版面的設計,在這其中他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感恩,自己應該感恩。而其他同學在觀看的過程中也逐步了解了感恩文化,對感恩有較為系統的認識,最終在心中形成系統的感恩思想。當然,還有一個方面也非常重要,就是創設一個感恩話語交流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可以用一些便利貼將自己的感恩話語貼在交流欄上,進行人際之間的溝通,而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感恩行為,當感恩行為的量達到一定的數量時,學生已經知道、懂得感恩了。通過這樣一個有利環境的熏陶和引導,感恩之心定能在學生的心中生成。

5、辦好感恩節目。“紅領巾廣播站”是學校重要的宣傳陣地。在“感恩”活動開展期間,我校的“紅領巾廣播站”都按時開播,每天20分鐘,由學校精心挑選出來的播音員任主播,稿件由各班的小記者、通訊員撰寫,內容可以是報道感恩活動,表揚同學之間的好人好事,介紹著名人物的感恩故事,也可以播放感恩歌曲,朗讀感恩詩文,交流感恩體會,還可以對校內外的感恩事件發表評論,暢談看法。

二、開展活動,強化學生的感恩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具有動力、強化、調節的功能。積極、健康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的發動、促進和強化作用。學校舉辦的教育活動,是人為有意識的、經過優化的、有利于兒童發展的客觀情境。它就像一個情感過濾器,剔除了消極因素,保留了積極的成分,能夠陶冶人的情感,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這種凈化后的情感體驗活動具有更有效的定向性、調節性、感染性、動力性、強化性等方面的輔助認知功能,可以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育內容,促進他們的思想、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因此,為了達成感恩教育目標,我校每年都有目的地結合特定節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感恩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讓感恩的種子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順利發芽。

1、開展“感激社會和同學間的愛心相助之恩”活動。每年3月份,舉辦以“同學如手足”、“牽手同學,共同進步”等為主題的作文比賽或演講比賽,大力倡導同學之間友愛互助之風。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發動大家開展給同學做一件有益的事、給班級做一件有益的事,給幫助過自己的同學、朋友以及社會上那些伸出關愛之手的單位和個人寫一封感謝信等活動,掀起同學之間互助、互學、互進的熱潮,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2009年秋季學期,由于得到社會熱心人士的慷慨捐助,我校更換了新桌椅,2010年3月,學校開展了“愛護新桌椅,感恩熱心人”的感恩活動,要求中高年級的學生給捐獻課桌的鐘阿姨寫一封感謝信,讓學生們知道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還有社會和他人的關心和幫助,懂得感恩社會。

2、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活動。每年4月份,清明節到來之際,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閱讀有關英雄人物書籍,講革命戰爭故事,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視片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戰爭歲月的艱辛,學習革命志士的精神,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3、開展“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活動。每年的

5、6月份,結合母親節、父親節,舉辦講“二十四孝”故事比賽;引導學生算“親情賬”,算一算自己從進入幼兒園到讀完大學,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要付出多少金錢,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假定自己畢業后的收入,計算自己大約需要多少年才能回報父母;組織學生寫 “親情作文”,每班擇優選取3—5篇上報學校參加以“孝敬父母”為主題的征文大賽;要求學生每人寫一封給父母的信,由班主任收齊存放,留待與家長交流使用。

4、開展“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活動。每年的9月中上旬,結合教師節,舉辦“人生路上的領路人——感謝您,老師”演講比賽;舉行“師恩難忘,師情永存”的作文競賽;開展創建“尊師敬長文明班”的活動。要求學生講十字文明用語,遇到老師主動向老師點頭問好。

5、開展“感激祖國之恩”活動。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結合國慶節,引導學生收集“祖國之最”、祖國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國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軍事強大、文化繁榮等有關的文字、圖片,收集黨和政府關懷青少年成長的有關資料,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出一期板報,辦一期手抄報展覽。

6、開展“看感恩影片,唱感恩歌曲”活動。學校利用閉路電視播放《二十四孝》動畫片;組織學生觀看《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再愛我一次》、《一個都不能少》等感恩題材的電影,向學生推薦并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觀看《當代孝子》、《暖春》、《讓世界充滿愛》、《背起爸爸上學》等優秀影片,組織高年級學生撰寫觀后感,把自己的觀后體會寫出來與同學分享。音樂老師教唱《感恩的心》、《說句心里話》、《母親》、《?;丶铱纯础?、《愛的奉獻》、《燭光里的媽媽》、《我愛米蘭》、《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五星紅旗》、《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并組織以“學會感恩,與愛同行”為主題的演唱比賽,使感恩歌曲唱響校園。

三、延伸實踐,落實學生的感恩行為。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說:“德之大成,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從德育運行過程來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實效,必須順利實現兩個“轉化”過程,即把教育者所傳遞的道德規范信息內化為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又將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外化為具體的道德行為。能否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并使之科學化和持久化,是德育成敗的關鍵所在?,F代教育理論指出,學生的發展主要是學生自己在實踐中實現的。若要順利實現道德的內化和外化,必須讓學生親身實踐,促發學生的切身體驗。只有學生獲得了切身體驗,才能入腦入心,珍藏久遠,才能對人生的成長與發展起到巨大的導引作用。因此,在實施感恩教育過程中,我們除舉辦形式多樣的情景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外,還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感恩實踐,要求學生利用特定日子給父母、老師等自己應該感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以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把感恩落實到行動上,使內心的感恩意識外化為具體的感恩行為,讓感恩的幼苗在學生的心中扎根成長。例如,母親節、父親節期間,讓學生親自幫父母做事,對父母說知心話,給父母送禮物,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腳,替父母洗衣做飯等,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培養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又如,教師節來臨,開展學生向老師獻真情活動,讓學生從 “四個一”(寫一封信,做一張賀卡,獻一束鮮花,表一個決心)中自選一項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感恩不只是簡單地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是健全人格的體現。作為一種品德的修養,“感恩教育”應該成為德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永恒課題。我們只有發掘所有的有用資源,抓住契機,運用環境熏陶、活動引導、實踐訓煉等有效策略,真抓實干,持之以恒,才能促使孩子常懷感恩之心,收獲高尚的品格,讓感恩教育結出累累碩果,我們的教育也才會更加完美!

讓我們將感恩教育進行到底吧!

第五篇: 關注留守兒童,讓他們走出“心靈圍城”

儀征市月塘中學 汪加田

近期讀了馬多秀博士關于留守兒童心靈關懷的文章,我深有感觸。文章指出了留守兒童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是心靈關懷的缺失,并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提出了教育工作者應多關懷留守兒童心靈。

由此,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應更多地去關注留守兒童心靈,走進留守兒童內心世界,讓他們閉鎖的心扉打開,從而感受生活的樂趣和希望。

一、通過家訪,貼近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

人們常把教師比作人類的工程師和辛勤的園丁,又把家長說成是無需任命的老師,這就是說教師和家長是教育學生的兩股力量。如果這兩股力量一致,互相配合起來就可以產生極大的教育合力。所以,家訪是轉化學生、拉近師生距離的最好方法。多數問題學生的癥結都與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有關,或直接的,或間接的。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通過家訪,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相關情況,可以讓學生和家長體會到教師的關愛,可以更貼近學生的內心世界。

二、通過無痕的教育,讓留守兒童感受成功

教育學生的至高境界便是無痕的教育,如果一位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被學生發現自己是在教育他,那么,這位教師的教育便失敗了。無痕的教育,它需要教師思考更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到自己的不足,尋求到奮斗的目標。我班有幾個調皮的學生,特別不遵守紀律,不求上進。一次班會課,我面對班上雙雙好奇的眼睛,宣布舉行一次唱歌比賽。以組為單位,表現認真的組爭奪一顆“挑戰星”。第一輪是全班齊唱,第二輪是分組唱同一首歌,第三輪是各組推薦代表唱。比賽開始了,各組都不甘示弱,不但表演得好,而且觀看得也非常認真。平時調皮的幾個學生也變得循規蹈矩了,都怕自己影響本組的榮譽。第三輪推薦賽時,有個“壞”孩子還主動代表本組唱歌奪星呢。他們的表現讓我深感欣慰。經過這次活動,同學們更團結了,更懂得積極爭取了。調皮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故意的,只是沒激起他們的興趣罷了。通過這次無痕的教育活動,不僅讓問題學生得到了改變,而且也讓我對教法有了新的認識。

三、通過發現閃光點,激發留守兒童激情

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贊賞,是每一個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教學亦是如此。一個成功的老師,會努力去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走進了新課程,教師的一切應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問題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天才一面的。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應“蹲下來看學生”。要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贊賞,特別是對“問題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贊賞就是沙漠里的綠洲,久旱的甘霖,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每個“差生”,特別是留守兒童中所謂的“差生”,他們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差生”。造成他們“差”的原因主要還是家庭教育不科學,對孩子的關心不夠,再加上教師、家長不細心分析,往往采取了簡單、粗暴的態度,使得孩子心中有苦無處訴,無處發泄,不能調整自己的內心。如果教師、家長再不與他們交流,進行引導,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會徹底封閉了,他們就不會再與任何人溝通,把所有的人拒之門外,包括他自己,那時再想引導他們就很晚了。

因此,作為留守兒童所表現出來的種種不良行為,我們全社會應引起重視,要細心分析原因,采取科學、人性化的方法與之交流、溝通,用自己的愛心感動他們,讓他們與所有孩子一樣擁有健康快樂,讓他們感受生活的樂趣和希望,讓他們和諧、茁壯的成長。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身邊的歷史的調查報告下一篇:入職離職員工操作流程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