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貿易論文范文

2023-05-20

文化貿易論文范文第1篇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規定,上海自貿區服務業的開放措施涵蓋了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及社會服務六大領域,演出經紀、教育機構、文化娛樂等以往對外封閉的文化產業業務將向注冊于自貿區內的企業解禁。這些政策無疑有助于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此番文化改革將令上海的相關文化企業受益,各文化巨頭紛紛乘著改革政策“春風”,擴大公司經營領域,創新變革經營理念,成為先行先試推動者。

東方明珠:自貿區設子公司享文化改革

從歷史上一些國外自貿區發展政策看,文化信息等產業都是重點扶持的領域。據了解,東方明珠旗下子公司—上海東方明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為首批在上海自貿區內成立并予以授牌的公司之一。新公司將借助自貿區文化改革紅利,依托上市公司的深厚背景,專注文化產業發展。東方明珠有意以新公司為平臺,加大對包括游戲、娛樂在內的大文化產業的投資,完善公司文化產業鏈,帶動現有文化娛樂業務的升級。

東方明珠作為文廣旗下一家綜合型傳媒公司,其新媒體、文化休閑娛樂等業務群都有望在自貿區的文化政策開放中獲得政策支持,新成立的東方明珠文化發展公司被首批授牌就是一個信號。其次,新公司在自貿區內成立也預示著東方明珠集團對于旗下文化產業整合拓展的決心。

而東方明珠方面也表示,作為上海第一家文化類上市公司,此次在自貿區內成立子公司將是新的契機。公司將通過自貿區的平臺,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增強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在文化發展領域做出重要突破,以實現公司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之一的目標。

時代出版:文化企業的使命將不僅是賣書

出版皖軍曾經創造多個“第一”,書寫下一個個業界傳奇。這一次時代出版依舊成為落實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的領跑者和踐行者。早在去年11月,時代出版傳媒公司就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設立全資子公司涉足文化貿易。建立一個全國最大的24小時全天候“日不落”的全世界圖書版權交易的現場平臺,是其設立之初的構想之一。

此平臺交易的范圍有可能從圖書領域拓展到各類文化衍生產品,比如藝術品、工藝品、知識產權產品、設計產品、文化產品、裝備、技術服務、外包服務以及文化金融業務等。作為自貿區唯一落地的出版集團和文化類上市公司,此舉無疑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跳出文化做文化”的發展思路,一直以來都是時代出版所奉行的。在文化貿易領域,文化企業的使命絕不只是賣書,而是把文化元素浸入到貿易的各個環節去,文化產品、文化技術、文化信息,各類產業延伸出的創意、信息數據都是文化企業可以發展的領域。秉承這一思路,時代出版傳媒公司旗下的時代漫游公司已進入玩具創意和服務領域。

今年7月下旬,歐盟頒布的號稱“史上最嚴”的《新玩具安全指令》正式實施,明確禁止和限制的化學物質從8種增至85種,給對歐盟出口的中國玩具企業蒙上陰影。面對這一玩具危機,時代出版預感到了一個新機遇:文化玩具是否可以興起?玩具圖書化、故事玩具化是否可行?游戲與玩具能否融合?這些都有空間。時代漫游公司開創的與玩具生產商合作的模式,利用兒童專業出版機構強大的編創能力,為玩具產品量身打造創意故事與游戲,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時代出版作為自貿區內唯一出版企業,也搶占了多領域的先機。近日,國家海洋局推出了沿海海洋線和島嶼進行勘探和出版大型項目,時代國際出版被選擇作為主要參與方,負責組織和參與海洋資源的勘探。在此項目中,時代出版將留下大量圖書出版資料、影視改編的立體出版內容資源以及積累獨家的數據、圖片、音像等信息資源。用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亞非的話說:“這樣的機會才剛剛開始”。

盛大網絡:入駐上海自貿區或籌備合資銀行

作為互聯網企業和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唯一代表,盛大網絡首批獲得自貿區營業執照,并在儀式上率先被授證,成為首批入駐自貿區的企業。

據悉,新成立的上海盛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由母公司盛大網絡100%控股。公司首期注冊在位于自貿區核心區域之一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內。

據盛大網絡集團總裁邱文友介紹,盛大網絡布局涉足游戲、文學、視頻、動漫和電影等,2013年全集團預計收入接近100億元人民幣,利潤超過20億元,全球文化貿易總額達到3億美元。

從2011年起,盛大就將海外戰略作為集團三大戰略之一,積極地向海外輸出中國制造的文化產品,并引進優秀的內容。游戲產品已出口到89個國家和地區并在美國硅谷、 新加坡建立了研發和運營中心;文學作品在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和中國臺灣地區的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酷6網早在兩年前就在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開設了專區。

盛大首席投資官朱海發表示,隨著自貿區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盛大在自貿區還有更為深入的考慮和計劃:

一是籌備設立盛大金融服務公司,并正在和外資銀行緊密洽談,有意在自貿區開辦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

二是基于其下屬的不動產投資企業盛大天地,盛大正在積極探討發行真正意義上第一支房地產信托基金的可能性。

另外,盛大也正在考慮將全球資金和投資管理中心放到自貿區。朱海發稱,目前盛大有多支國內人民幣基金和國外直投基金,如果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將極大加快盛大對外投資全球化的步伐。

改革創新是一種力量

文化與貿易“牽手”,帶來的是文化交流的大繁榮。 貿易讓文化“揚帆遠航”,自貿試驗區的成立又為這艘大船帶來了東風。統計顯示,自貿試驗區掛牌前后,基地新增企業數量和注冊規模都呈井噴式增長,僅10月一個月就新增入駐企業15家,新增企業注冊資本108.45億元人民幣。正如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亞非在微博上的感慨:“自貿區較明顯的政策優勢就是金融、文化貿易。作為集團,就是要在大環境下抓運作的機會”。

文化企業紛紛入駐,看中的是自貿試驗區將要開展的文化服務領域改革試點。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已明確要加快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并在試驗區內取消了外資演出經紀機構的股比限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為上海市提供服務。 這些開放新舉措將進一步為文化企業“松綁”, 激活文化產業新活力 。

相關鏈接:

文化部近日下發《關于實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文化市場管理政策的通知》,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內文化市場管理有關政策進行調整。具體調整如下:

一、允許在自貿區內設立外資經營的演出經紀機構、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為上海市提供服務。

(一)在自貿區內設立合資、合作、獨資經營演出經紀機構的,應當向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自收到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決定。

(二)在自貿區內設立合資、合作、獨資經營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的,應當自領取工商營業執照之日起20日內,持上述證照以及消防、衛生部門的批準文件,到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備案,領取演出場所經營單位備案證明。

(三)合資、合作、獨資經營的演出經紀機構,在上海市內舉辦營業性演出活動,應當向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舉辦國內文藝表演團體或者演員參加的營業性演出,自受理申請之日起3日內作出決定;舉辦涉外或者涉港澳臺營業性演出,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決定。

(四)合資、合作、獨資經營的演出場所經營單位,在本場所內舉辦營業性演出活動,應當向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舉辦國內文藝表演團體或者演員參加的營業性演出,自受理申請之日起3日內作出決定;舉辦涉外或者涉港澳臺營業性演出,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決定。

二、允許在自貿區內設立外資經營的娛樂場所。

在自貿區內設立合資、合作、獨資經營娛樂場所的,應當符合《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娛樂場所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規定的設立條件,向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決定。

三、允許外資企業在自貿區內從事游戲游藝設備的生產和銷售,通過文化主管部門內容審查的游戲游藝設備可面向國內市場銷售。

(一)在自貿區內注冊的外資企業,在國內銷售其生產的游戲游藝設備,應當向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內容審查申請。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決定,通過內容審查的報文化部備案并公示。

(二)面向國內銷售的游戲游藝設備,不得含有《娛樂場所管理條例》第十三條禁止的內容,游戲游藝設備外觀、內容、游戲方法說明應當使用我國通用文字。

(三)報文化部備案公布的內容應當包括:游戲游藝設備內容審查批準文件、生產企業名稱、設備名稱、基本功能和游戲規則、能反映設備外觀的圖片等基本信息。

文化貿易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通過實證分析和經驗分析相結合檢驗中國文化貿易偏離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論,得出中國文化貿易發生在收入水平差距較大的國家之間,以及產生這種結果的經濟學分析,為未來中國文化產品貿易的國際流向提供指導,以及在此基礎上如何擴大文化貿易出口、培育海外文化消費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會員制;文化貿易;需求相似理論;文化貿易結構

收稿日期: 2008-05-10

作者簡介:霍步剛(1970-),男,江蘇漣水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化財政財務管理等研究。E-mai:l miya675@126.com

一、問題的提出

2006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17 60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文化貿易①(①文化貿易總額包括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和文化服務進出口總額。2006年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03.2億美元,文化服務進出口為26.5億美元。)進出口總額為129.7億美元,其中出口47.9億美元,進口81.8億美元,文化貿易逆差33.9億美元。與龐大的貨物貿易額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比,我國的國際文化貿易發展滯后。突出的問題是:文化貿易進口大于出口,缺乏能夠吸引人的、占領國際市場的文化產品,尤其是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產品。

中國有著天然的人口優勢,使得中國成為文化服務的巨大市場。國內現有的文化產業生產水平已經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與之相反的是,國外文化大國卻通過其文化服務競相搶灘中國文化市場,大量的外國文化軟件產品和文化服務機構進入中國市場,造成中國文化貿易的巨大逆差。

2006年中國主要的文化貿易伙伴分別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韓國,這六大文化貿易伙伴都是高收入水平國家或地區,人均收入水平是中國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根據瑞典經濟學家林德(Linder, 1961)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影響不同國家之間貿易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國內需求特征,因此,各國應該與具有相似需求的國家存在大量貿易額。

如何擴大我國的文化出口貿易?文化貿易的情況是否符合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呢?本文將通過對中國2005年文化貿易的國別貿易結構進行實證檢驗,說明文化貿易情況偏離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從檢驗結果得出未來中國擴大文化貿易出口的有效途徑。

二、中國文化貿易結構的計量經濟分析

1·為什么需求相似理論不完全適用文化貿易

需求相似理論又稱重疊需求理論,是瑞典經濟學家林德于1961年在其論文《論貿易和轉變》中提出的,主要用來解釋工業制造業的產業內貿易。服務貿易是貨物貿易的延伸,文化服務的出口結構、流向及貿易量的大小決定于本國的需求偏好,而一國的文化服務的需求偏好更決定于該國的平均收入水平。這是由于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文化服務的出口建立在國內基本需求基礎上,并先為本國消費者所接受。其次,文化服務的出口流向、貿易量取決于兩國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最后,一國文化服務的需求偏好取決于該國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對文化服務消費需求的質和量都會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對服務的需求也越高。因此,兩國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兩國間文化服務貿易范圍可能越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較大,需求偏好不同,兩國文化服務貿易則會存在障礙。

一國在滿足文化服務市場需求的過程中,可以從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大致相當的國家獲得出口該類服務所必需的經驗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相當的國家之間的貿易量是最大的。

但是,文化貿易具有不同于貨物貿易的兩個特點:一是表現在平均收入水平僅僅決定文化貿易的交易數量,不決定文化貿易的內容。貨物貿易交易的是有形產品,而文化貿易交易的是無形產品,這種產品的消費與供給是同時進行的,而且,文化貿易的內容取決于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情結”,這種“情結”是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的,因此,文化貿易在收入水平相當的情況下,兩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不會有貨物貿易那樣大。二是文化貿易比貨物貿易更有可能發生在相鄰國家市場,因為文化傳播具有地域上的便利性和文化趨同性,文化趨同又表現為邊境附近的文化接受的漸進性。漸進式國際化經營的產業往往是國內外需求偏好相似的產業,產業一開始往往表現為國內經營,待國內市場飽和后或因偶然機會(被動地)才向外延伸到相鄰國家市場,而后才是全球市場?;谝陨显虻目紤],有可能存在需求相似理論不完全適用文化貿易的情況。

2·對中國文化貿易偏離需求偏好相似理論的實證檢驗

文化貿易結構是否符合需求偏好相似理論,與貿易國的國民收入水平是否高度相關呢?本文將對中國2005年的文化貿易情況進行分析,分析中國文化貿易結構對該理論的符合程度,從而從實踐上檢驗需求偏好、收入水平與文化服務出口貿易擴大是否具有一致性。

(1)中國文化貿易逆差的現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編制的《2005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我國在主要的文化產品貿易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逆差。除了錄音帶是我國完全出口、數碼激光視盤的出口明顯大于進口外,其他的都過分依賴進口。最嚴重的是版權貿易中的軟件和電視節目,只有進口而沒有出口;其次是期刊的版權,進口量是出口量的374.5倍。還有一種情況必須引起重視的是,雖然有些品種的文化產品逆差不大,但是,由于文化產品在文化認同性方面要求很高,所以,我國出口的許多文化產品大多流向單一,對世界文化貿易的格局和世界文化發展的格局起不到應有的影響。

(2)中國文化貿易國別流向分析。根據中國2005年國別文化貿易結構分析,中國文化貿易的伙伴集中在北美、歐盟和亞洲,中國與美國、歐盟、香港、臺灣、日本和韓國的文化貿易占文化貿易總額的75%。中國2005年人均GDP為1300美元,屬于下中等收入國家,而文化貿易的六大貿易伙伴如美國(37460美元)、日本(34063美元)、中國香港(25163美元)、中國臺灣(13252美元)、韓國(11915美元)、歐盟(26046美元)都屬于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根據林德需求相似理論的觀點來看,中國與下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應該占較大比重。而從結果來看,初步判斷中國的文化產品貿易情況與需求偏好理論有較大出入。

(3)計量經濟分析。

第一,模型的建立。根據2005年中國文化產品貿易國別情況,對中國文化貿易伙伴國(或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與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差額絕對值的對數、三類收入水平的國家①(①由于中國文化產品貿易伙伴國集中在高收入國家,上中等收入國家貿易量極小,為便于計量虛擬變量分析,將上中等收入國際和下中等收入國家都歸為中等收入國家。)、前二

者的乘積,以及中國與各國文化貿易總額的對數構建回歸方程,前三者為自變量,最后一個變量為因變量,檢驗三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利用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可以建立多元線性回歸的數學模型:

LnXM =C (1) +C (2)×LnAVGDP+C (3)×CLASS+C (4)×GDPC  (1)

其中, LnXM為中國與各文化貿易伙伴國進出口總額的對數, LnAVGDP為中國文化貿易伙伴國國民生產總值與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差額絕對值的對數,代表貿易伙伴國的收入水平; CLASS為依據世界銀行按收入將各國分為三類,代表貿易伙伴國的收入類別; GDPC為CLASS與LnAVGDP的乘積,代表貿易伙伴國的收入階段;本文構造CLASS和GDPC虛擬變量的目的在于考察收入結構對文化貿易額的影響。

為了初步判定各個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便為模型設計做出初步規劃,對各變量作滯后2期的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

從表1的檢驗結果看,中國文化貿易總額和貿易伙伴國國民生產總值與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差絕對值因果關系不強;收入類別和收入階段是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變化的原因;這說明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在一定程度上受貿易伙伴國收入類別和收入階段的影響。但是,直接對上述變量進行普通統計描述,以對模型進行修訂,得出圖1散點圖和表2統計描述表。

由圖1 (散點圖)可以初步判斷:中國與各國文化產品的貿易額和國民收入差距基本沒有相關關系。初步判斷現實中國的文化貿易情況偏離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論。上述兩種統計描述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究竟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是否能夠對中國文化貿易結構進行較好的解釋,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分析。

第二,計量經濟分析。由Eviews4.1對中國文化貿易結構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得出回歸方程如下:

由上述統計指標可以看出LnAVGDP、CLASS和GDPC均未通過T檢驗,模型擬合優度相當小, R2也太小,顯示出模型對現實的解釋力度不強??傮w來看,該模型對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國別的解釋能力較差;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不能完全用于解釋中國的文化貿易狀況。

接下來通過對殘差進行檢驗,以反映該模型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殘差檢驗結果說明模型的擬合方式符合計量經濟學的規范,模型本身設定并沒有問題,變量未通過統計檢驗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解釋力度較低,這說明中國文化貿易的情況確實偏離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論。

三、中國文化貿易偏離需求相似理論的原因探析

實證結果表明:中國的文化貿易情況偏離了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導致這種偏離性的原因是由文化貿易不同于一般貨物貿易特征決定的。本來,不論是在意識形態還是在文化傳統方面,西方國家都不應該是中國文化產品的主要進出口流向地,而實際卻出現了這種貿易狀況。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移民”可改變消費者行為,消除民族國家的文化“情結”,從而改變文化消費內容,擴大兩國之間的文化貿易。

首先,從中國文化輸出角度來看,西方國家對于中國文化產品的消費主要由兩部分人群構成:一是一部分需要了解中國的西方人,西方國家首先是中國的貨物出口流向地,伴隨著巨大的貨物貿易量,了解中國包括中國文化,成為搞好對華貿易的重要條件,這樣,文化產品貿易量的增加是自然的。二是移民及其后代。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移民90%是流向西方國家的。移民對于母國文化的自然的親和力,使其對于中國文化產品的消費量不斷增加,這也導致中國文化產品貿易的地域結構特點以及與需求偏好相似理論相違背。美洲是中國移民增長最多的地區,在20世紀最后10年中,移民美國和加拿大的中國人數增長很快,超過了500萬人,占中國海外華人移民總數的14%。歐洲的中國移民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有了顯著的增加。目前大約有40萬中國人合法居住在西歐各國,歐洲華僑華人總數有148萬人。大洋洲也是一個中國移民聚集較多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至2006年,大洋洲各國約有華僑華人90萬人。非洲大陸的中國移民目前才13萬人,大部分集中在南非等30余個國家。移民的上述分布情況,與文化產品出口流向正好對應,客觀上形成了中國文化產品的主要的消費人群,自然也就與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不符。

其次,從中國文化輸入角度來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文化貿易領域具有絕對優勢,占據了世界文化貿易總額的75%,發展中國家在總文化貿易量中所占的份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西方文化產品正在影響現在和未來部分中國人的文化產品消費偏好。任何產品在市場上銷售都面臨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問題,文化產品的消費偏好深層次上取決于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一種建立在明確的世界觀之上的信念體系。長久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就非常重視在他國培育西方的意識形態理念,并在發展中國家爭奪文化市場,在發展中國家培育自己文化產品的忠實消費群體。

從中國本身文化出口的現狀來看,文化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尤其是產業集中度過低,規模經濟的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而很多文化發達國家對外的文化出口都主要是集中通過少數幾個文化巨頭完成的,要與之競爭,并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經濟上沒有雄厚的規模是難以與其抗衡的。發達國家的文化產品在生產、銷售等環節形成了一套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成熟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如好萊塢的成功,歸根到底是市場營銷的成功。相比而言,中國的文化產業之所以至今還沒有在世界市場形成有效的競爭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世界市場觀念,盲目地陶醉于國內市場的龐大,結果不僅使內容的生產缺乏原創的想象力,而且使國內的文化消費資源在國際文化產品面前大量流失。

四、啟 示

一個真正的大國,不是通過成為所謂的“世界工廠”就能強大起來的,還必須擁有影響并引導這個世界的文化力量。而這文化力量,首先就表現為我們有多少文化產品能夠出口到國外,使外國的消費者對我國的文化產品產生消費依戀心理。但是目前我們沒有什么可供出口的,我們在這方面已經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甚至已經遠遠落后于韓國、新加坡這些新興市場國家了。從初級生產要素到高級生產要素升級的國際貿易模式來看,只有三流的國家才只去開展貨物貿易,而二流的國家卻開展服務和技術貿易,一流的國家去開展文化貿易。只有在技術、服務貿易,特別是文化貿易引導下的貨物貿易才是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造福于民的貿易。

通過本文的實證分析和經濟學分析,得出未來中國文化貿易的流向應該是和我們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和地區,而不是差距相近甚至更低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未來應重視培育發達國家市場,一方面,通過有效的營銷方式改變發達國家消費者行為,另一方面,重視移民政策的影響力,強行文化輸出,移民成為輸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擴大我國國際文化貿易是貫徹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載體,把我國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蔣偉·文化產業:國際貿易競爭的新領域[J]·商業研究, 2003, (16).

[2] 趙有廣·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國際貿易, 2006, (10).

[3] 趙有廣·中國文化產品對外貿易結構分析[J]·國際貿易, 2007, (9).

[4] 王蕾·試論我國對外文化服務貿易競爭優勢[J]·集團經濟研究, 2007, (1).

(責任編輯:楊全山)

文化貿易論文范文第3篇

2、基于CiteSpace的我國文化“走出去”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2001-2020)

3、“走出去”視角下的 中國文化企業社會責任

4、中國文化貿易偏離需求相似理論的實證檢驗

5、數字文化國際貿易的高端融合

6、中國現階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7、基于工業區位論的北京文化保稅區區位優勢分析

8、黑龍江省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策略研究

9、樹立邁向世界文化強國的新文化觀

10、上海自貿區的中國文產機遇

11、以韓國為鑒發展中國文化貿易對策研究

12、文化創意產業的高端融合

13、世界主要國家文化貿易影響因素研究

14、中韓文化貿易競爭性和互補性的實證研究

15、上海文化貿易發展的瓶頸與路徑選擇

16、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跨文化交流

17、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8、中國音樂產業對外貿易的困境與突破

19、國際文化貿易大國的衡量維度與中國文化經濟強國路探索

20、簡論我國文化貿易的發展現狀及對策

21、世界城市背景下北京文化貿易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22、我國文化貿易現狀與發展對策分析

23、深層解析安徽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

24、在建設文化強國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策略探析

25、中國文化保稅區的發展路徑

26、中國西部地區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27、中國電影創作內容國際化戰略路徑的思考

28、2021年度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招標課題成果綜述

29、后危機時代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機遇與對策

30、深港全球性文化創意中心的可行性

31、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問題研究

32、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PEST和SWOT模型分析與發展策略

33、全球化背景下法國文化保護主義政策研究

34、中國文化產業統計:要文化,不要泛化

35、產業輸出模式下的彩燈產品創新設計研究

36、基于國家文化利益的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研究

37、降低文化折扣以扭轉中國圖書出版貿易逆差

38、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

39、中國文化貿易競爭力淺析

40、“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貿易規則的構建

41、發展中國新聞出版業國際文化貿易的思考

42、“一帶一路”背景下西藏國際文化貿易產業發展問題研究

43、云南高職跨境電商人才就業勝任力創新培養研究

44、提升文化競爭力三重點:人才產業和貿易競爭力

45、時間與空間文化經濟學論綱

46、我國對外文化貿易政策研究綜述

47、“文化例外”原則對我國國際文化貿易紛爭的啟示

48、《國際文化貿易》雙語課程教學實踐探索及思考

49、關于奧運旅游紀念品若干問題的探討

文化貿易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2014年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實施“以我為主、保障產能、立足國內、科技支持、適當進口”的新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美國是中國糧食進口的重要來源國之一,確保中美糧食貿易平穩發展,對保障中國糧食供應、拓寬中國糧食安全路徑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分析中國與美國雙邊糧食貿易現狀基礎上,運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貿易互補性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對中美糧食的比較優勢、貿易競爭力、貿易互補性、產業內貿易程度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中美糧食競爭性強,中國競爭力較差;雙邊糧食貿易在一些領域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且兼有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的特征。針對中美兩國貿易特點,中國應在發展中美糧食貿易過程中,審慎把握形勢,針對不同貿易特點,采用與之相適應的貿易策略。

關鍵詞:

糧食安全;糧食貿易;貿易互補性;國際競爭力

文獻標識碼:A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shb.2017.04.13

中國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2013年糧食生產實現了“十連增”,產量首次突破6億噸。2016年,糧食產量達61 623.9萬噸,雖然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減幅0.8%),仍穩定在6億噸以上。由于人口眾多,中國亦是糧食消費大國,糧食供求總量趨緊,且結構性矛盾突出,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已經跌破90%。[1]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在農村調研時強調,“自己的飯碗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糧食安全要靠自己解決”。[2]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政府提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思路,將新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概括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3] 近年來,中國糧食進口不斷增加,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糧食進口總額已達到414.20億美元。其中,美國是中國糧食進口的最重要來源國之一,[4]近6年(2010—2016年)中國從美國糧食進口量占中國糧食總進口量的平均份額達到35%。加強中國與美國之間糧食貿易往來[5],確保中美糧食貿易平穩健康發展,對保障中國糧食供應、拓寬中國糧食安全路徑具有重要意義。[6]

近年,許多學者主要基于貿易結構及貿易特征對中美農產品貿易進行研究,其中對兩國農產品貿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熱點。[7]因為從經濟結構來看,中國同美國之間有很大區別,而且從口糧消費的組成來看,中美也有不小差距,所以,針對農產品貿易而言,兩國具有結構不協調問題;[8]當下兩國的農產品貿易還未形成較大規模,究其根源,人們對農產品存在質量方面的不同需求,卻不是相關的消費偏好問題。[9]還有學者借助貿易指數對兩國貿易情況進行計算,認為中美在相關貿易方面,競爭性較弱而互補性較強。[10]從現有文獻看,目前對兩國農產品貿易各細分品類的貿易特點研究較少,尤其對雙邊農產品貿易的重點品種——糧食,對中美糧食貿易歷史演進、影響因素和結構變動的研究尚屬不足。為此,本文依據2010—2016年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運用產業內貿易指數和互補性指數,對兩國不同種類糧食貿易特點和結構的研究與探討,立足于這些特點確定與其相應的貿易方式和貿易策略,以推動兩國糧食貿易更加精細化發展。

一、中國與美國糧食貿易現狀分析

對“糧食”的內涵和外延,國內外尚有不同認識。本文采用國內通用的“糧食”口徑,即包括谷物、薯類和豆類,參考中國海關協調編碼制度(HS2007)的商品分類,把薯類(0701馬鈴薯,0714木薯、甘薯)、谷物(1001小麥,1002黑麥,1003大麥,1004燕麥,1005玉米,1006稻谷,1007高粱,1008其他谷物)和豆類(0713豆類,含豌豆、鷹嘴豆、綠豆等,1201大豆)共12種品目作為研究對象。相關數據均來自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并以出口國報告的數據為基準??傮w上,中國—美國糧食貿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中美糧食貿易規模增長逐步放緩。中國是美國第一大糧食出口市場,表1數據顯示,2010到2012年,美國對中國的糧食出口發展很快,規模由117.30億美元提高為172.84億美元,增長了4735%;但自2014年起,美國對中國的糧食出口額出現大幅下降,2015年進口增長率為-1735%。2012年,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糧食貿易規模達118億美元,但2016年跌至0.68億美元,其中2015年下滑最為迅猛,達-220%。中美糧食貿易逆差亦從2010年的11671億美元擴大到2016的15223億美元,其中2014年為最高峰,貿易逆差高達18345億美元,2013—2016年隨著美國出口增長趨緩,中美兩國貿易逆差亦逐漸減少。

第二,中國常年處于貿易劣勢地位。就中美全部出口貿易而言,2010—2016年,由美國到中國的糧食出口額占據了全部數額的約12%;由中國到美國的糧食出口額僅占全部份額的近0.02%,兩者相差多達11%,所表現出的差距較大。

第三,中美糧食貿易結構單一。如表2所示,2016年,中國出口美國糧食以豆類(0713)為主,占中國糧食出口總額的45.55%;排名前三的還有大豆(1201)、薯類(0714),共占到98.72%。從美國出口至中國的糧食類型單一、結構不均衡,其中,大豆(1201)占據了我國糧食進口額的89.84%,排名前三的還有食用高粱(1007)、小麥(1001),占到糧食進口額的99%。

因此,當下中國與美國的糧食貿易逆差很大,且呈現日益上升的趨勢,但已有放緩趨勢,進出口糧食種類不協調。唯有全面研究兩國在貿易方式上的特點,針對不一樣的糧食品種,使用特定的方式,才可能妥善處理以上問題。

二、中國與美國糧食貿易結構特征

(一)中國與美國糧食的比較優勢分析

所謂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就是某國家的全部出口額中,某種產品所占據的比例同這種產品的出口額占全球全部出口額的比例之間的關系。若這一數字越大,就代表該國在這種產品上的出口活動更具有競爭力。公式如下:

RCAij=Xij/XkjXiw/Xkw

式中,Xkj代表j國全部的出口額,Xij代表j國i類產品的出口份額,Xkw代表全球全部的出口數額,Xiw代表全球i類產品的出口額。若RCA>1,則意味著j國在該種產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較優勢;若RCA>2.5,則意味著j國在該種產品的出口上占據十分顯著的比較優勢;若1.25

中國與美國的糧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知,2010—2016年,中國糧食RCA指數絕對值均在1以下,總體平均水平在0.068左右,而美國糧食RCA指數雖然存在波動,但均大于1,總體水平維持在314左右。由此可知,在糧食出口領域,伴隨我國出口份額絕對值的持續降低,總體上沒有比較優勢,競爭力遠遠不及美國。美國在這方面的比較優勢十分顯著,符合當地發展的實際狀況。

協調編碼制度(HS)分類下中國與美國糧食的顯示性比較優勢(RCA)如表4所示。從表中可

知,相對美國而言,中國沒有具有極強競爭優勢的糧食產品。中國糧食類RCA較高的是薯類(0701、0714),且近年呈持續攀升態勢, 2016年達到0676。豆類(0713)RCA從2011年的1.102下滑到2016年的0.383,跌幅較大;稻谷(1006)RCA近年呈震蕩走勢, 2014年以后在0.2之間徘徊。其他類別的糧食RCA則普遍在0.01以下,大麥、燕麥在2014年以后已趨近于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的玉米(1005)、食用高粱(1007)以及大豆(1201)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雖然在不同的年份有明顯的波動,但RCA都保持在4以上。以食用高粱為例,2014年以來RCA維持8以上。薯類(0701和0714)、小麥(1001)、稻谷(1006)、其他谷物(1008)的RCA指數雖有波動但大多都呈下降趨勢。最不具競爭優勢的是大麥(1003),2016年其RCA只有0256。從整體上看,美國雖然糧食RCA指數在某些細分類別不能維持較高水平,但整體的競爭優勢優于中國,近乎每一細分章節糧食的RCA都要高于中國。

(二)中國與美國糧食貿易互補性分析

對于全球貿易而言,某國家會運用專業化的手段完成某種具有顯著比較優勢的商品的制造與出口活動,同時進口國內不具備比較優勢的商品。若兩國在這些商品方面彼此互補,那么它們之間就存在較好的貿易發展潛力??梢越柚Q易互補性指數考察進口與出口結構之間的相關性水平,其公式為:

CCij=RXSki*RMXkj

其中:

RXSki=Xkiw/XiwXkww/Xww,RMSkJ=MKiw/MwwMkww/Mww

式中,RXSki代表i國在k種產品上的RCA(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體現出該國在出口方面的比較優勢狀況;在結構上,RMXkj同RXSki大致相似,體現著進口某一產品的國家的進口強度,即進口國在該種商品上的比較劣勢。若某國常見的出口商品種類同其他國家進口的情況相似,那么它們之間就具有較大的互補性指數;若不相似,那么它們之間就沒有顯著的互補性指數。也就是說,國家之間在進出口方面的互補性越大,指數也就相應增大。

以中國為出口國和以美國為出口國計算的兩國糧食貿易互補性指數如表5。從表中可知,以美國為出口國,美國在薯類(0701、0714)、黑麥(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具有出口優勢,特別是黑麥和其他谷物,中美貿易互補性

指數區別很顯著,這代表著兩國在這些產品上具有很強的貿易互補性。

(三)中國與美國糧食產業內貿易分析

Lloyd、 Grubel首次提出G-L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它可以用來衡量某種產業中的貿易程度。公式如下:

GLi=1-Xi-MiXi+Mi

式中,GLi指i商品或產業的貿易指數,Xi指第i種商品或產業的出口值,Mi指第i種商品或產業的進口值。該指數取值在0到1之間,若為0,意味著全部產業間貿易;若為1,意味著全部產業內貿易。若大于0.5,意味著產業內貿易具有優勢;若小于0.5,意味著產業間貿易具有優勢。

中美兩國糧食的G-L指數測算結果如表6所示。從表中可見,產業內貿易占優勢的糧食僅有豆類(0713),其產業內貿易指數近年一直維持較高水平,2016年達0.95。剩余種類的糧食則一般具備產業間優勢。近年糧食領域的貿易結構也出現了變動。如大麥(1003),2014年和2015年產業內貿易指數維持在0.4左右,2016年回落到0.12;稻谷2014年產業內貿易指數達到0.6,尚屬存在一定的產業內貿易優勢,但2016年卻急速接近于0,成為產業間貿易優勢。從時間走向的整體大勢來看,就糧食貿易而言,中國與美國正從產業內貿易逐漸轉變為產業間貿易,代表有小麥(1001)、大麥(1003)、燕麥(1004)、稻谷(1006),維持產業內貿易的有豆類(0713)。剩余種類的糧食還保持著產業間貿易??偟膩碚f,中美糧食貿易表現出產業內貿易較弱、產業間貿易較強的特征。

三、中美糧食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

有許多因素會對我國糧食進出口產生作用,作用最為顯著的因素如下:

(一)資源因素

1.耕地資源

糧食進出口活動的根基在糧食生產,也可說是農業生產,這種生產離不開土地,所以耕地的狀況會對糧食貿易產生十分直接的影響。我國總共有960萬km2的國土面積,美國同我國差別不大,也有983萬km2的國土面積,僅僅多出23萬km2,然而就耕地資源來看,美國為160萬km2,而我國僅有112萬km2,較之前者少了30.32%。從人均耕地來看,美國為0.51 hm2,而我國是它的1/6,僅為0.08 hm2,全球人均耕地約0.2 hm2,亦為我國的247倍,因此,就人均這一意義而言,我國耕地嚴重匱乏。[11]

2.水資源

糧食生產需要充足的水資源支持。我國年均水資源為28 400億m3,美國為30 690億m3,為我國的1.08倍,就人均而言,我國平均每人占有2 00471 m3的水資源,而美國為9 589.10 m3,為我國的5倍,可見,我國的水資源較為匱乏。

3.人口因素

中美兩國具有相似的耕地面積、國土面積和水資源占有量,然而在人均意義上,這些方面差距懸殊,究其根源,是因為我國是人口大國,占全球人口

的20%,美國人口總數僅為我國的1/4,少了約10多億人。因此,我們要用全球8%的耕地滿足全球20%人口的需求,問題十分嚴峻。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的糧食大多都被國內人口消費掉了,很少能用于出口。

(二)匯率因素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起伏勢必影響兩國的糧食貿易活動,該匯率的上升會增加我國進口美國的糧食。[12]同時,就糧食貿易而言,香港、日本、英國、歐盟等也同我國有密切的聯系。最近幾年,美元、港幣、歐元、英鎊、日元等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持續降低:1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在1994年為86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卻變為6.31元;1歐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在2005年為10.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卻變為8.11元;2005年到2015年,港元的匯率從1.05元變為0.81元;2006年到2015年,英鎊的匯率從15.06轉變為10元;僅日元匯率有所增加,然而增加并不顯著。我國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會隨人民幣的升值而提高,勢必會影響其他國家居民對我國產品的需求,導致出口規模持續降低。相反,我國要進口外國商品,只需要花費較少的人民幣即可完成外幣的兌換,所以進口產品的本幣價格降低,導致我國居民對進口的需求大幅上漲,規模持續擴張。就算我國貨幣的升值并沒有引起出口產品外幣價格的提高,但所取得的外匯收入卻不能兌換大量的本幣貨幣,出口商的獲利情況很不理想,必然影響我國的出口貿易。

(三)科技因素

從糧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糧食市場份額看,從世界糧食競爭力來看,中美兩國差距懸殊,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糧食附加值不高、科技水平較低。[3]我國糧食生產依舊保持著以往老舊的種植培育技術,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和使用,我國灌溉水利用率、化肥當季利用率、科技轉化率僅在30%~40%之間,而西方發達國家卻高達70%。同時,我國廣大農民的文化素養偏低,國家尚未構建出健全的農業創新制度,也使得我國糧食單位產量不高,勞動效率很不理想。

(四)農業生產方式

糧食生產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糧食生產效率及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在糧食生產形式方面,美國主要使用商業化的家庭農場方式,擁有超過200萬個農場,近幾年來“公司農場”數量持續上升,已經超過7萬個,在美國的全部農場中,無論銷售金額還是占地面積,這種農場都占據很可觀的比例。美國的糧食種植方式多為生產帶,比如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等,這種形式能夠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的優勢發展糧食產業,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成本。在糧食銷售方面,美國多采取“從土地到餐桌”的模式。比如,在食品銷售方面就構成了從給予農資、收購和加工農產品,到零售批發,最終走向政府食堂的一體化方式。

規?;?、產業化、產品科技含量和機械化水平高是美國糧食生產的典型特點,糧食產業在美國可謂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但我國卻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多為規模較小的小農經營,生產分散,依靠人力完成精細耕作是其主要特點,機械化程度很低。

四、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表明:(1)中國和美國在糧食進出口方面很不平衡,我國的貿易逆差嚴重??偟膩砜?,從2010到2016年,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始終以進口糧食為主,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但這一差額正緩步降低。我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貿易規模較小,盡管出口額在持續上漲,但增長速度過于緩慢,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貿易逆差。(2)較之美國,我國的農產品競爭力水平較低,但在很多方面還具有一定發展潛力。根據中國與美國糧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可以看出:盡管近幾年我國農產品貿易有所發展,但較之美國仍然欠缺競爭力和比較優勢。從協調編碼(HS)各類別的糧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不難發現:中美都有比較優勢較為顯著的產品,但在大部分產品上,我國的優勢十分微弱,就具有比較優勢的糧食種類而言,我國所擁有的種類數量也很少。(3)中美兩國在某些方面的糧食進出口活動存在較好的互補性。按照貿易互補性指數的統計結果,黑麥(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互補性很強,這意味著伴隨兩國在糧食進出口貿易方面專業化水平的加深,互補性將進一步提高。同時伴隨兩國貿易結合水平的上升,上述種類的糧食進出口活動還有一定的發展潛力。(4)兼備產業間與產業內兩種貿易特征。借助G-L指數不難看出,中美農產品具有比較居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但2016年僅一種產品的這一指數超過了05,這意味著兩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很不顯著,呈現較強的產業間貿易特點。這驗證了兩國在糧食進出口方面擁有良好的互補性,各具產業間的比較優勢;但在部分產業內部,競爭性較弱。(5)中美糧食貿易受諸多方面的條件制約,發展緩慢。中國與美國糧食貿易的幾個影響因素包括匯率、資源稟賦、生產方式、農業科技等,它們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國糧食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和農業的發展。因此,應主動予以改善,擴大糧食出口。

總之,我國出口美國的糧食貿易活動發展迅速,但因為不具備較高的競爭力,較之美國出口中國的糧食貿易活動,其發展勢頭還比較微弱。伴隨全球經濟的增長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行,我國農業市場還有待更深、更廣的開放,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糧食進出口活動還會持續發展。既要抓住機遇,又要應對競爭,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需要:(1)擴大具有比較優勢的糧食出口。不斷完善和升級糧食結構,重視薯類、稻谷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加大其生產和出口的規模;(2)提升科技含量,推廣產業內貿易。大力創新,不斷健全創新促進制度,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增強其出口競爭力;(3)進行差異化生產和銷售,增強互補性。立足于我國的發展現狀,充分結合自己的優勢,相互吸收借鑒,延長產業鏈,完成對產品的細分,立足于境外的實際需求狀況發展生產,增強產品之間的差異化,實現中美貿易的互補;(4)確保主糧生產,保障農產品安全。我國是人口大國,對農產品的需求巨大,只有保障糧食的充足供應,才能進行國民經濟建設,完成社會分工,但目前我國農產品嚴重依賴于國外,糧食安全亟需加強。盡管我國已經在政策層面強調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頒布了“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等政策,但還需要謹防糧食浪費,提倡節約,大力創新,使用不同的方式提高重要農作物的產量。

參考文獻:

[1]

馬曉河. 新時期我國需要新的糧食安全制度安排[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6(3):26-28.

[2]楊艷紅, 熊旭東. 加入WTO十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國際比較分析[J]. 世界經濟研究, 2011(12):40-43.

[3]陳曉華. 正確認識和把握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年會上的致辭[J]. 農業經濟問題, 2015(1):4-7.

[4]翁鳴. 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現狀及其特點[J]. 國際貿易, 2013(6):30-35.

[5]蔣和勝, 張新春, 余夢秋. TPP協議框架下的美國農產品貿易戰略及中國的應對之策[J]. 農村經濟, 2016(8):125-129.

[6]苗長青, 王鵬智, 郝英楠. 后危機時代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比較分析[J]. 商業經濟研究, 2016(12):127-128.

[7]宮智新.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美貿易產品結構影響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 2011.

[8]孫露晞, 黃楠. 匯率是否是決定中美貿易差額的主要因素——基于中美產業結構差異的實證分析[J]. 經濟科學, 2011(5):18-25.

[9]張寧寧, 呂新業, 白描. 產業內貿易對中國農產品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 2016(9):73-79.

[10]王曦, 帥傳敏. 中美農業貿易的互補性研究[J]. 經濟問題, 2010(4):81-84.

[11]朱紅波, 孫慧寧. 我國耕地壓力指數時空變化測度研究[J]. 價格理論與實踐, 2015(8):41-43.

[12]王銳. 我國糧食進口增長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2003至2014年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 2015(6):25-30.

[13]崔奇峰, 蔣和平, 吳潁宣. 我國糧食“十一連增”背后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 農村經濟, 2016(2):3-7.

(責任編輯:鐘昭會)

文化貿易論文范文第5篇

基于經濟全球化推動下,各國之間貿易往來更加密切,由于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促使各國家在嚴峻的貿易趨勢下加強跨文化交流?;诖?,本文闡述了在國際貿易背景下加強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分析影響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提出加強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路徑,包括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認識、強化跨文化平等交流等。

一、引言

我國加入WTO以來,加深了與世界之間的貿易往來,為有效促進國際貿易發展,加強跨文化交流至關重要,能夠有效協助企業提升市場中的競爭力水平。因此,相關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贏得更好的發展局面,必須加強企業創新升級,積極響應國家的各項政策,不斷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從而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在國際貿易下加強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促使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取得進一步的交流,然而在交流過程中文化差異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國際經濟貿易文化交流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驅使下,各國之間在地域、時間、空間等方面逐漸向一體化方向發展,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為國際貿易發展帶來更好的契機,基于國際大環境背景下,必須加強各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

文化、經濟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部分,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文化支撐,各跨國企業必須抓住發展的機遇,推動企業不斷向國家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新形勢發展下的市場是一個全球性的開放市場,企業要想獲得優勢地位,必須加強跨國企業之間的有效溝通,做好國際經濟貿易中的跨文化交流工作,為企業注入更多原創動力,不斷向國際化經營模式轉變。

三、國際貿易跨文化交流難度高的原因

(一)時間觀念之間的差異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發展中存在客觀性,忽視了時間的重要性,企業在管理上比較隨意;時間對于西方國家而言,視時間為第一要務,浪費時間就好似浪費生命。由于時間觀念導致的貿易分歧,影響了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

(二)空間觀念差異

中西方文文化差異驅動下,對空間的認同感有所不同,中國人相對熱情好客,喜歡分享自身的空間;西方的文化認知有著不同的差異,致使中西方國家之間在文化交流中產生沖突。

(三)人情與法制度

跨文化交流中,中國是注重人情的國家,西方在法制上有著更加嚴格的觀念,突出表現在商業談判中,造成貿易雙方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產生很大的困擾,因此對于各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四、加強快文化交流的有效路徑

(一)促進企業文化創新

企業在發展中必須始終秉持“引進來、走出去的”的發展理念,加強企業創新,重視跨文化交流在企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認識,不斷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的綜合實力,多渠道加大企業文化宣傳。在融媒時代下,善于利用新興媒體平臺宣傳自身的企業文化,包括廣播電視、微博等,通過微信公眾號軟文推送的方式加強企業文化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強企業與跨國企業之間的交流,積極引進先進的企業管理手段,促進國際文化的深度交流,不斷適應多渠道的文化融合。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強企業自身文化創新,打造企業的專屬品牌,樹立在國際經濟貿易中良好的企業口碑,確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二)采取文化形容和文化規避的策略

基于中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企業在具體發展中可以采用文化互補的方式進行文化融合,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確保兩國文化運用在同一企業發展中。選擇以自攻自為主,以母公司為輔的的文化方式,有效規避兩國之間的文化碰撞,尊重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平等進行商業活動和管理活動,加強跨文化之間的交流,促進國際貿易往來。在與跨國企業合作中,加強對當地文化的分析和探究,全面了解合作伙伴,本著積極健康的交流心態,促進文化交流順暢,并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宣傳,將本國文化滲透到合作國家的文化中,促進兩國文化之間的交融。始終保持一種求同存異的理念,促進企業之間有效進行跨文化交流,不斷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多角度了解不同文化優勢和差異性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尋求文化的平衡點,實現優勢互補,從而營造出適合跨國企業發展的特色文化。

(三)加強企業員工的文化教育

企業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職工群體應當定期組織開展企業文化培訓,培養員工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認識,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加強對企業文化的宣傳;從企業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員工晉升等方面加強運功對本企業發展導向的了解,促進文化教育,加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加強對西方國家文化的滲透,要求員工全面掌握中西方國家文化的差異性要點,不斷提升企業員工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從而更好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定期邀請相關專家以授課的方式進行中西方文化的宣傳教育,提升員工在新文化環境中的思想準備,通過對媒體加強對西方國家的了解,包括文化特色、風俗習慣、市場動態等,通過直觀的視頻觀看,加強員工在新形勢下國際貿易環境中的競爭意識,加強員工的應變能力,并將員工作為也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推手。

(四)強化文化平等交流

各國之間不同地區、民族的文化差異都是不同的,在長期的歷史沉淀中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地方文化,在本質上沒有高低執之分。在國際經濟貿易的驅使下,各國必須樹立平等的跨文化交流理念,將文化經濟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輔助力量,在跨文化交流中始終堅持和諧、互幫互助的原則,不斷為企業爭取在國際貿易市場中的話語權,通過平等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西方國家經濟健康發展。

國際貿易驅使下,加強跨文化交流發展為必然趨勢,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夠加強跨國企業之間的相互溝通,對于企業有重要的決策、指導、管理的很重要作用,通過企業內部的文化宣傳,加深了企業全體人員對跨文化交流的準備,為促進跨國企業之間的經濟發展夯實基礎。

(五)加快提升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

企業要想在國際貿易環境下提升企業文化的軟實力,必須加強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針對自身文化特點,找出不足之處,利用文化差異做好互動,均衡文化差異。從不同文化中探究出積極影響,客觀公正的看待文化的差異,不斷完善自身文化消極之處,充分尊重各國家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加快本國文化的創新建設,加強文化教育,在互聯網+時代下,加強企業文化信息之間的共享、交流,不斷提升文化交流的實效性,促進國際貿易大環境下的跨文化交流。

優秀的跨文化是增強新時代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載體,在國際經濟貿易環境下,充分尊重我國傳統文化,加強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在企業發展中沒加強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努力培育新時代文化產品。在國際貿易跨文化交流的大平臺上,中國文化被世界各國人民所認同,被贊譽的文化產品越來越多。因此,加強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顯得尤為突出,提升自身文化的自信成為首要戰略目標,確保在國際市場的大環境交流下,始終堅持“雙效統一”,不斷提升本國文化的軟實力,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為網絡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快文化的改革發展,推動文化產品向數字化、信息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更好傳播當代中華文化精神。

五、結語

總之,加強國際貿易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更多企業走出國門,占據國際市場地位,并在國際貿易中彰顯本國貿易地位;面對不同的文化差異,應當堅持求同存異的思想理念,以平等的心態看待外國文化,突出本國文化,做好跨文化交流工作。(作者單位: 沈陽師范大學)

上一篇:棋文化論文下一篇:歐美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