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精神論文范文

2024-01-11

文化精神論文范文第1篇

一、班主任的愛是班級凝聚力的“太陽”

班主任的愛應該體現在對學生的尊重、處事的公平上。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具有幾十個家庭成員的大家庭,班主任就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要想“家庭”團結和諧、充滿愛意,作為“一家之長”的班主任就必須“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誰都希望被尊重被公平對待??鬃釉唬骸凹核挥?,勿施于人?!币虼?,班主任對班上的每一位學生都應該一視同仁。當學生違紀犯錯時,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后進生都要嚴肅批評、用心指正;當學生心中迷茫時,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要幫其掃除迷霧、助其走出“心魔”??傊?,不以學生成績的優劣、出身的好壞等條件的不同而對學生區別對待。

作為班級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心里要充滿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多變和善變,“多變”是指身份的多重性,“善變”是指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時,能快速地切換身份。在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情況時,班主任不可能只是授業解惑的導師,還可能是嚴肅認真的“父親”,可能是和藹可親的“母親”,可能是勇敢無畏的“兄長”,可能是善解人意的知心“姐姐”??傊?,班主任要身懷一顆愛心、心藏一座天平。隨時隨地變換出最適合的身份,最貼心的角色,成為學生最需要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家中人人敬愛的“家長”。班主任才會成為班上發光發熱的“太陽”,學生才能成為那蓬勃生長的“向日葵”。當葵花朵朵向太陽的時候,不就是班級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的時候了嗎?當然,這樣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須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班主任的愛就灌注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在與學生相處的一點一滴里。例如,筆者在平時稱呼學生就只稱名不道姓,如張曉明(化名),筆者只叫曉明,這樣就如親人稱呼孩子般讓學生感覺到親切,從而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在班級中有了家的感覺。平時班主任要用發現的關愛眼光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如一個學生把書桌收拾得整整齊齊,教師就會及時地在班上表揚他(她)。這樣不僅被表揚者受到了鼓舞,學生們也會向他看齊,以他為榜樣規范自己。

總之,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要充滿關愛。如,平時經過走廊時,筆者會自覺把地上的垃圾撿起扔進垃圾桶;看到學生頭發遮住眼睛時會下意識地幫他們把發絲挽起;看到寫字駝背的學生就輕輕地拍拍后背;看到趴著睡覺的就會伸手摸摸他的額頭,再詢問一下是否不舒服……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使學生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關心和愛護,從而形成向心力,使班級凝聚成一個牢不可破的集體。

二、班委會是班級凝聚力形成的“火車頭”

一群肯干、能干、會干的班干部就是班級這列小火車的“火車頭”?!盎疖囶^”正能量足、勁兒大,火車就會跑得快。如何才能選舉出這樣的一群班干部,組成一個工作能力強、對班態度好、為“官” 威信高的班委會呢?這就要看班主任的“慧眼識珠”能力了。為了這“火車頭”,筆者可是費了一番功夫。開學伊始,筆者就開始調查、收集學生的個人信息資料和小學的入學材料,進行仔細的研究。初步掌握了哪些學生學習比較好,擅長哪一科;哪些學生小學做過班干部;哪些學生有文藝才能等。對學生的情況有一個大致了解后,再通過近距離的觀察、電訪其家長和原來的班主任,并鼓勵他們參加競選活動。通過他們在競選中的自我介紹和演講,再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從中選出品行端正、學習較好、能力較強而且又愿意干的學生作為臨時班委成員。班委會成立之初,班主任要定期對班干部進行培訓、指導。讓他們既要有明確的分工,又要有全局的觀念;既能各司其職處理好分管事務,又能抱成一團,形成一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超強凝聚力。只有凝結成團結奮進、勇往直前、充滿正能量的“火車頭”,才能引領著班級這列小火車快速向前奮進。為此,筆者從不忘為他們加油鼓勁,潤滑保養。每周至少與班委碰頭兩次,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規劃布置下一步的工作。

三、共同的奮斗目標是班級凝聚力的“北斗星”

班級的共同奮斗目標就像是指明奮斗方向的“北斗星”,因此,設立好班級的共同目標尤為重要。因為它能影響到班級的追求精神,影響到班級的凝聚力。正因如此,所以入學不久,筆者就確立班級奮斗目標為:建立和諧、健康、文明、向上的班集體。并通過舉辦班名、班徽、班歌設計活動,最后由學生投票選出班徽并確定班名為“820晞?班”,班歌由《我們都是追夢人》改編。班名、班徽、班歌作為班級和班級特色標志可以幫助學生對班級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而且通過目標的確立和班名設計活動發揮出學生的創造力和合作能力。

四、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磁力芯”

活動最能調動一個班級學生的情感,最能形成班級凝聚力?;顒臃譃閷W校組織的活動和班級內部活動。學校組織的活動有軍訓、校運會,英語花樣背誦比賽、建黨100周年系列比賽等。學校組織的活動規模大、影響深。對形成健康向上、團結進取的班級精神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軍訓既能磨煉意志,強健體魄,又能增強競爭意識,培養集體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其中的隊列比賽、拉歌比賽、拔河比賽等都能增強班級凝聚力。班級內部活動有主題班會、辯論賽、演講比賽、元宵節猜燈謎……這些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既增進了友誼又增強了合作意識。這些大大小小的活動同樣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表現個性的舞臺。這些活動就像磁場中心,形成超強的凝聚力把學生緊緊地吸引住,讓他們團結在班集體中,為班集體的榮譽而努力拼搏。

五、典型、榜樣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風向標”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筆者在班級管理中常常抓典型、樹榜樣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例如,每次期中、期末考后會及時調整小組成員、小組長和副組長,前八名為組長,八到十六名為副組長,組長和副組長就是這小組的學習榜樣。筆者還會選出“朗讀之星”,他們就是早讀的榜樣。還通過主題班會選舉出“晞?班賢能之星”三名,分別讓學生們給他們寫了事跡介紹詞,做成宣傳欄讓他們成為大家的榜樣。通過一系列的推選榜樣活動,學生們了解了何為榜樣,班級需要什么榜樣,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自覺地向榜樣看齊,主動聚集在榜樣周圍,“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慢慢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班級精神文明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班主任長期不懈的一點一滴的努力。

[本文系惠州市2019—2020年度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論語》中的君子品質在中學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19hzkt017)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溫鐵雄

文化精神論文范文第2篇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正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重視,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國學熱,傳統文化在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中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這樣的局面下,李程先生的著作《傳統文化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面世可謂恰逢其時。它通過詳細且全面的論述,縝密細致的分析,系統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精神文明的一致性,既能夠幫助廣大人民群眾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思想資源和方法論指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該書共分為五章,分別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倫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人文主義的文化精神”、“集體觀念與愛國主義精神”、“倡導和諧的文化精神”、“開放進取的文化精神”、“誠信與求真的文化精神”五個基本精神。在每一章中又分為若干小節,雖然每一章內各個小節的內容各不相同,但總體而言每一章的寫作思路是基本一致的,即沿著文獻資料搜集 文本內涵詮釋 思想延伸和發揮 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作用(或意義)這樣的理路前進,讓全書顯得體例嚴謹,邏輯清晰,便于讀者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和思想認識。例如:在第四章“倡導和諧的文化精神”中,各小節依次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思想的提出與發展”、“人身修養與人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世界大同的理想”、“和諧的功用、意義及對大學生進行和諧觀教育”,就充分彰顯了作者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寫作思路。

縱觀全書,本書的最大特色在于兩個方面:第一是文獻資料的豐富翔實,第二是闡述的全面細致。從導論開始,作者就始終一絲不茍地堅持“言必有據,論必有理”的行文原則,每一個知識點的講解,每一處思想內涵的詮釋發揮,都有著強有力的古典文獻資料支撐,使得全書立論嚴謹,結論令人信服。比如在導論的開篇,作者從“文化”一詞的含義入手,先整理了“文”字在古文獻中的意義,分別從《說文解字》《易》《禮記》三部經典文獻的論述中總結歸納“文”字的內涵以及引申義;而在講解“化”字時,又分別以《莊子》《易傳》《黃帝內經》《禮記》中的用法梳理了“化”字的不同含義以及引申義;最后才提煉概況了“文化”一詞的主要意義??梢?,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確實下了磨杵成針之功,令人感佩。另外,該書闡述的全面細致也尤為值得稱道。比如在第一章“崇尚倫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中,作者先總論了中國傳統主流思想——儒家對倫理道德的高度推崇,然后從眾多儒家經典中整理了儒家的主要德目,再著重論述了儒家德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幾大德行——仁道、孝悌、忠恕的內涵,最后系統闡述了倫理道德與大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之間的關系。第一章如此,其他各章亦然。作者在各章的寫作中沒有絲毫的投機與敷衍,而是力求全面、細致、深入地厘清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與現代精神文明的內在聯系和一致性,為本書的“含金量”增值不少。作為一部論述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專著,本書在每一章的最后一節都立足于當前我國大學生的思想狀態,闡述了傳統文化精神中的某一方面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聯系,探討了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傳統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和路徑,為推進我國廣大高校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

本書以通俗平實的語言、縝密嚴謹的構思、豐富翔實的文獻、全面細致的論述為讀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走進現代精神文明的畫卷。雖然全書在行文過程中因為頻繁穿插古典文獻與現代白話解讀,為閱讀帶來一定障礙,一板一眼、連篇累牘的大段闡述也讓閱讀體驗略感枯燥,但畢竟瑕不掩瑜。不論對于想要更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通讀者,還是對于高校思政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和教師,本書都是一本值得仔細研讀、學習的好書。筆者通讀全書以后的感受是受益匪淺,相信讀者閱讀以后也一定有不少收獲。

(作者系長安大學講師)

文化精神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作為學校所擁有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文化產品、道德準則等精神形態的文化氛圍,是學校的靈魂,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素。一所學院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可以振奮學生的情緒,調節學生的心理,規范學生的行為。因此,充分了解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大力加強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 精神文化 內涵 建設

我國高職院校是從20世紀80年代建立,并于其后十年迅速崛起。各類高職院校的校園物質環境建設突飛猛進、面貌日新月異,但其校園文化建設層面卻面臨先天“發育不足”和后天“營養不良”的尷尬境地。校園精神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一所學校整體精神面貌的體現,更是學生成長進步的一種潛在的“動力系統”。因此,充分了解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大力加強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對實現校園人的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

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園精神、校園文化傳統和校園人際關系等。

1.校園精神是指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基礎上,尤其在其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通過校園文化主體活動,并經過歷史的積淀、選擇、凝聚、發展而形成的,是校園文化體系中高度成熟并正被學校師生一致認同的主體精神文化。它通過校風反映出來。校風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和精神力量,是無形的、看不見的;但它作為一種規范力量,又是有形的、摸得著的,常常以心理氛圍的形式表現出來。它在大學教育過程中發揮著特殊的背景作用,是任何規章制度和任何管理機構所不能替代的。

2.校園文化傳統是指一所高職院校區別于另一所高職院校的文化物質,是學校在辦學方針、文化底蘊、學校風氣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任何東西,也不像傳統那樣鞏固集體。培養傳統、保持傳統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務?!贝髮W文化傳統作為一種文化模式的具體表現,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積累、積淀而逐漸形成。它所形成的學校氣氛能使大學生產生歸屬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并使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大學生不斷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便與學校文化傳統保持一致,同時得到師生的肯定,實現文化整合。同時,校園文化的新發展又是在繼承和發揚原有校園文化傳統精髓的基礎上予以延續和創新。

3.校園人際關系是指高職院校中人與人之間直接的心理關系和交往關系。在校園精神文化中,師生是主體,其中,學生是學校的主要群體,他們的人際關系、心理狀態等,都將深刻地折射校園精神文化狀況,成為校園文化的聚焦點。同時,在營造和參與校園精神文化的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的作用,他們的思想境界、行為作風對于校園文化建設有著重要影響,成為校園文化的晶核。因此,作為校園文化主體的學生和教師,他們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校園精神文化發展的關鍵。

二、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作為學校所擁有的精神形態的文化氛圍,是學校的靈魂,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素。一所大學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可以振奮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大學生的心理、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因此,職院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1.加強校風建設

校風是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綜合反映。高職院校校風建設應逐步推進,一是孕育校風。它的培育和確立原則上要不空泛、不抄襲、有內涵、有特色,要用科學的哲學思想為指導,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二是宣傳校風。校風一旦確定就要多方宣傳,提高學生對校風的感性認識,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理論導向和政策導向。三是強化管理。對于所倡導的校風,切不可變成空洞的口號,應重在引導人們去踐行。最后,內化校風,即通過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和行為感化教育工作,促使外在要求逐步內化為大學生的思想和自覺行為。

2.培育創新精神

創新是建設校園精神文化的原則。我們不僅要有弘揚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同時,也要結合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主體的現狀、面臨的問題、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并結合學院自身的特點吸收國內外先進文化素養,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遵循“批判繼承”的原則,才會建立起先進、健康的校園文化。

3.加強社團文化建設

學生社團以其自身特點,深受大學生的青睞。一個優秀的社團,更能給社員以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和一種對集體的責任感;社團中倡導的價值觀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成員的心靈,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達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

加強大學生社團的建設,一是要明確社團的重要地位。高職院校應從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學生社團存在的積極意義,確保社團在學校黨委領導和團委指導下,健康成長發展。二是引導社團發展方向。在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指導方針的基礎上,引導社團堅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之路。三是完善社團管理機制。制定靈活有效的管理機制,使社團活動規范化、制度化,避免因個人感情、經驗、興趣給社團發展帶來盲目性和隨意性。四是教育、培養和關心社團骨干。我們應加大對社團骨干隊伍的選拔和考核力度,同時,應關心愛護社團干部,注重干部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升。

4.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旨在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求學與做人的環境,而在求學與做人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教師的率先垂范是真實而鮮活的,學生易于接受和效仿,這種教育示范作用常常是主動的、自覺的內化過程,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

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應以真誠、熱情消除學生的排斥心理,使學生從內心感到關心、獲得滿足,從而愿意接近老師,最終實現教育學生的目的。第二,教師應以尊重、理解贏得學生的支持認可。要形成尊重學生的良好教風,鼓勵學生表達觀點,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質。第三,教師應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師本身就能成為學生學習和仿效的榜樣。

5.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校企聯合使校企文化在交流與碰撞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它是促進職業院校校園精神文化與企業精神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其途徑主要有:一是強化專業知識,促進與企業文化的聯系。二是利用實習、實訓的機會把握、理解企精神文化的具體內涵。三是邀請企業文化工作者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四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企業文化內容的展示,實實在在地把企業文化引入校園,融入并發展校園精神文化。

總之,發展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要在充分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針對新的時代特征和高職院校的特點,進行合理有效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健康持續發展,才能實現對學生的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卡連科.論共產主義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陳啟文.論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優化[J].云夢學刊,2005.

[4]呂春雷.優化成才環境校企合作共建校園文化[J].教書育人,2001.

(作者單位:湖南湘潭職業技術學院)

文化精神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重視對于空間的探索。因此,在過去被認為是靜止、固定的物質空間才上升到精神文化層面,真正的被看作是社會關系、文化演變的平臺或容器??臻g研究方法在中國電影文本分析中的運用改變了過去將電影的空間單純看作是物質場景的思維定勢,開辟了電影文本由視聽語言本體分析和敘事分析到影片社會學、文化分析的新路徑。

[關鍵詞]空間研究方法電影文本分析 電影批評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32

一、空間研究方法興起的原因及在新時期中國電影文本批評中應用的可行性和意義

時間和空間是人們感知世界的兩種途徑。然而在上個世紀,人們對于空間的重視和研究,始終滯后于對時間問題的關注。人們對于線性時間過分的信任和依賴,他們相信世界是隨著時間發展的偉大生活,一切現存的問題和矛盾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滌清。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類矛盾的加劇,人們似乎明白,時間只是自己虛構出來的一顆包治百病的“大力丸”。在對線性時間的懷疑中,人們開始重視對于空間的探索。因此,在過去被認為是靜止、固定的物質空間才上升到精神文化層面,真正的被看作是社會關系、文化演變的平臺或容器,甚至動態的相互影響和滲透。

作為一種時空藝術的電影,其空間并不單指故事發生的場景(物質空間),以及如何利用場景來講述故事(敘事空間),它更像是影響和制約著故事發展走向的背后推手(社會文化空間)。因此,對于電影空間的研究,也就由研究“說什么”“如何說”上升到了“為什么這么說”的層面。如影片中的物質空間可分為私人住宅空間(如商品樓、棚戶區等)、公共休閑空間(酒吧、百貨商店、影院等)、交通空間(立交橋、站臺、火車等交通工具)、自然空間(田野、河流等)、非寫實性空間等多種空間類型。研究每一類空間在不同影片中呈現方式的特點和其原因,以及它在影片敘事上的作用,就會發現影片是如何隱喻人物心理空間或當代社會文化空間來突出影片的主題表達的。

空間研究方法特別適用于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分析研究。這是因為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及對外開放的進一步加深,中國的社會文化空間也逐漸走向多元化,傳統、現代以及后現代不斷的相互抵抗、交織和滲透,加之電影創作環境的更加寬松,制作設備的更加精良,以及高科技帶給電影的新鮮元素,這些都使得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呈現出更為紛繁多元的形態。分析這些影片中不同的空間體驗、認同以及焦慮,或許會發現電影文本與中國新時期以來的諸多社會文化因素的一個“耦合”的過程。

二、空間研究方法的理論旅行

關于空間理論研究方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西方對于空間理論方法的探索;中國的社會學、文化研究領域的空間轉向 ;空間研究方法對當代中國電影理論批評的影響。

1.西方對于空間理論方法的探索

西方對于空間問題的研究開始得較早,如??略缭诎耸甏衅诰鸵庾R到“我們所經歷和感覺的世界可能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由時間長期演化而成的物質存在,而更可能是一個不同的空間互相纏繞而組成的網絡”。列斐伏爾在他的著作《空間的生產》中更是得出這樣的結論:“空間性的緯度將會在歷史性和社會性的傳統聯姻中注入新的思考和解釋模式,這將有助于我們思考社會、歷史和空間的共時性及其復雜性與相互依賴性”。然而索亞在他的《第三空間》中所提出的,有別于傳統非此即彼二元空間的一個亦此亦彼的多元化第三空間,更是對于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2.中國的社會學、文化研究領域的空間轉向

目前中國的文化、社會學研究領域也早已開始了空間轉向,文化地理學、空間社會學成為新的方法論。如包亞明、陸楊等人將???、列斐伏爾、索亞的空間理論引進,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論述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獨特性,如其主編的“都市與文化論叢”、《游蕩者的權力:消費社會與都市文化研究》、《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象》等著作,以及汪民安的《身體、空間與后現代性》,他們的理論和闡釋無疑改變了中國人平面化和靜態化的傳統空間觀念,將其拓展到歷史的、文化的層面。

3. 空間理論研究方法對當代中國電影理論批評的影響

關于中國電影的空間研究方法,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關于電影本體形式和美學意義上的空間研究,如周登富的《銀幕世界的空間造型》,包括了對電影場面調度等方面的研究。此類研究多從視聽語言角度來分析電影的物質空間,屬于電影空間的基礎研究。另一類是敘事學意義上的空間研究。如李顯杰的《電影敘事學》中關于空間敘事的章節,這類研究多用敘事學的理論來分析電影中的空間呈現對于敘事的影響及作用。這兩類屬于舊有的傳統研究方法。第三類是對于中國電影空間的文化社會學研究。如戴錦華的《<二嫫>:現代寓言空間》、徐敏《電影中的交通影像》,這些文章大多將影片中的空間呈現與中國的社會文化進程相結合論述。此外,對于都市文化的研究也涉及到了電影的空間分析,如張一瑋的《異質空間與都市意象》,陳曉云的《電影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旅美學者張英進的《電影的世紀末懷舊——好萊塢·老上?!ば屡_北》等著作。這一類新方法改變了過去將電影的空間單純看作是物質場景的思維定勢,開辟了電影文本由視聽語言本體分析和敘事分析到影片社會學、文化分析的新路徑。

三、空間研究方法在電影分析中的幾種實踐應用途徑

1. 空間研究方法與作者研究相結合

將導演所生活的歷史文化及地理環境與其影片空間呈現特點結合分析,來發現某種暗合的關聯。如香港導演王家衛,這位敏感的香港文藝青年,香港特殊的地理和文化歷史狀況使得他的影片帶有濃厚的無根感。他所有影片的空間幾乎都是一種碎片化的呈現,畫面總是支離破碎,缺乏統一感和整體感。比如在他的《春光乍瀉》里,“空間、場景就被杜可風(影片的攝影師)碎片似的光、陰影、顏色以及影像的顆粒分切開來。于是它們自此失去了應有的完整性,電影中所表現的城市再也無法復原現實中的那些城市?!雹?/p>

2.空間研究方法與敘事分析相結合

電影中的空間有時并不僅是故事發生的場景,在很多影片中還被當作重要的敘事元素推動故事的發展。如影片《瘋狂的石頭》中主要的敘事線索——那塊讓眾多人瘋狂的“石頭”是在即將拆遷改造的工藝品廠的廁所內發現的。而影片敘事的主導推動力即是現代空間的改造者房地產公司與傳統空間的代表者老式的工藝品廠對于土地的“守征之戰”。

3. 空間研究方法與原型批評的結合

借用原型批評的研究方法,會發現影片中的一些典型空間呈現已上升為一種意象,具有某種象征意義。如河流,因為流動性,可以作為通向外界空間的一種途徑。正因為于此,在《太陽照常升起》中母親通過河流以一種奇特方式的“公

開出走”才具有意義。

4.空間研究方法與符號學電影理論結合

通過一系列的編碼解碼的過程會發現空間在影片中的隱喻意義。如《圖雅的婚事》中,駱駝、輪椅、卡車、寶馬等眾多的交通工具,亦可被視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隱喻。

5. 空間研究方法與文化研究相結合

分析影片中物質空間的強烈的文化內涵。如在影片《雞犬不寧》開頭的平行蒙太奇,將鄉間小路上的驢車與高速路上飛速行駛的大巴交叉剪輯,并最終讓驢車導致了車禍的發生,表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并為之后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豫劇團倒閉做了鋪墊。

6.空間研究方法與社會學研究結合

發掘電影中的空間呈現與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關聯。如《卡拉是條狗》中的派出所,關押起來的不僅有男主人公老二當下的精神寄托(卡拉),還有他將來的希望(兒子亮亮),這正如??滤枥L的那樣,整個社會就是一座“敞視的監獄”?!度龒{好人》中曲折坎坷的道路、淹沒故鄉的大水阻擋住了韓三明尋找妻子的腳步,但那些生活在燈紅酒綠下的富人卻可以一個按鈕天塹變通途,對空間的占有和改造預示著對于話語權占有。

正如馬爾丹所言,“空間永遠不是一種單純的框框,也不是一種真實的描述性環境,而是一種特殊的戲劇容積”②??臻g研究方法在中國電影文本分析中的運用改變了過去將電影的空間單純看作是物質場景的思維定勢,開辟了電影文本由視聽語言本體分析和敘事分析到影片社會學、文化批評的新路徑。

文化精神論文范文第5篇

內容摘要: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體現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本文將以山東理工大學校訓為例,從模因論視角著重探析如何打造強勢校訓模因,以期對其他大學的校訓制定和修改有所啟發。

關鍵詞:模因論 大學校訓 強勢模因

一.引言

《辭?!穼Α靶S枴钡慕忉屖牵骸皩W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制成匾額,懸見于校中公見之地,是為校訓。其目的在于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988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校訓,即學校為了進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選擇若干符合本校辦學宗旨的醒目詞語,作為學校全體人員的奮斗目標?!倍S枌挠⑽淖g名是“school motto”。其中“motto”翻譯為漢語是“座右銘”,是指個人、組織等引以為自我警誡的短句,代表著精神、意志、信念等,一般以排比形式出現。學校、國家、城市、公司、家族等都可能有座右銘,當中學校的訓詞稱為校訓。(轉引自維基百科)

從中英文對于校訓的定義來看,校訓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校訓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代表著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校訓,作為一個標尺,激勵和勸勉在校的教師和學生,即使是離開學校多年的人也會將校訓時刻銘記在心。校訓也能體現學校的辦學原則與目標。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面向社會的精神標志,能對學校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有些校訓還對其本校的創建歷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著較多的信息??傊?,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

鑒于校訓對于學校的重大意義,許多學者已經從教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角度對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如李承先、徐輝[1]1-6從大學校訓和大學理念的關系角度入手,著重論述了以道德為核心的大學理念在大學校訓中的體現;胡剛[2]68-70總結了大學校訓的句式特點和功能;王慶華、張慶彬[3]7-12從功能語法的“評價系統”視角對中外大學校訓的意義進行了研究。但到目前為止,鮮有學者從模因論角度分析大學校訓。所以,我們接下來將從模因論角度來探析山東理工大學校訓“厚德、博學、篤行、至善”,以期對高校打造強勢校訓模因,營造積極向上、富有內涵的校園文化有所啟發。

二.模因與模因論

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生物進化論觀點來解釋文化傳承規律的一種理論假設,它試圖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來解釋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以及文化進化和傳承的規律。模因論的核心概念就是“模因”。1976年,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4]在其暢銷書《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文化傳遞的基本單位---模因(meme)。該詞在拼寫上模仿了基因(gene),詞源上它來自希臘詞語“模仿”(mimeme)?,F在幾本主要英語詞典都收錄了該詞。其中,牛津英語詞典對meme的解釋是: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imitation.(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得到傳播)。美國韋氏詞典對meme的解釋是:an idea, behavior, style or usage that spreads from person to person within a culture.(在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散播開來的思想、行為、格調和習慣)。而道金斯的學生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kemore)進一步發展了模因理論,指出,判斷模因的基本依據是模仿,任何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模仿的過程而被更多的接受和使用,它就可以成為模因[5]66??梢?,模因既是文化的基本單位,也是一種信息單位?!罢Z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語言之中。任何字、詞、語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可以成為模因”[6]32。根據布萊克摩爾的觀點,人腦中有許多潛在的模因,每種模因都為搶奪在人腦中的復制機會而斗爭,只有成功的模因才能獲得被不斷復制的機會傳播開來成為強勢模因,而那些失敗的模因則被淘汰。事實上,判斷成功模因的標準有三條:長壽性(longevity)、多產性(fecundity)、復制的忠實性(copying-fidelity)。長壽性是指模因在模因庫內存留很久,也就是模因能在紙上或者人們的頭腦中流傳的時間很長。多產性是指模因的傳播速度快和傳播的范圍廣。模因的多產性取決于人們對它的接受程度和它的存活價值。而復制的忠實性是指模因在復制過程中會保留原有模因的精要,而不是絲毫不發生變化[7]131-133。語言模因在復制與傳播的過程中往往與不同的語境相結合,出現新的集合,組成新的模因復合體,從而具有模因的選擇性、復制的周期性和傳播的變異性特點[8]83-85。

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四個階段(Francis Heylighen,1998):

(1)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應該能“傳染”它的宿主并進入宿主的記憶。被呈現的模因要得到同化,就必須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白⒁狻敝傅氖悄R蜉d體的顯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關注;“理解”指宿主能將呈現的模因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接受”則是某個新的思想或現象能與宿主已有的認知結構相連接。(2)記憶(retention)。模因在宿主大腦里停留的時間越長,通過感染宿主使自己得到傳播并影響其他個體的可能性就越大。記憶具有選擇性,所以只有極少數模因才能被保存下來。(3)表達(expression)。模因若想傳遞給其他個體,必須由記憶模式轉化為宿主能夠感知的有形體。話語是最突出的表達手段,其它常見手段有文本、圖片以及行為等。(4)傳播(transmission)。模因傳播需要看得見的載體和媒介,它們應有一定的穩定性,以免表達內容在傳遞過程中失真或變形。模因載體可以是書本、照片、工藝品或光碟等[7]133-134。從模因論的角度觀察,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內容各異”的表現型兩種方式。布萊克摩爾指出,模因基因型傳播包括相同的信息直接傳遞和相同的信息以異形傳遞。

三.從模因論角度探析校訓模因“厚德、博學、篤行、至善”

根據判斷成功模因的三條標準:長壽性(longevity)、多產性(fecundity)、復制的忠實性(copying-fidelity)[4],山東理工大學校訓“厚德、博學、篤行、至善”屬于成功語言模因。首先,它具有長壽性的特點,厚德---語出《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博學 ---語出《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焙V行---語出《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敝辽?-- 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盵9]可見,該八字校訓皆來自傳統儒家經典,在中國文化模因庫內已經留存很久,在紙上或者人們的頭腦中流傳的時間已足夠長,可謂是長生不老。至于多產性是指模因的傳播速度快和傳播的范圍廣。模因的多產性取決于人們對它的接受程度和它的存活價值。我們姑且不提現在國內掀起的國學熱,單看中國各個高校校訓訓詞,這八字四詞的校訓出現頻率極高,足見其傳播范圍之廣、傳播速度之快。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山大學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廈門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止于至善”。因此,該校訓符合多產性的標準。而復制的忠實性是指模因在復制過程中會保留原有模因的精要,而不是絲毫不發生變化。山東理工大學校訓引“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師生員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載天下重任。用“博學”二字就是倡導師生員工努力學習,博采眾長,追求廣博的學識和淵博的學問。取“篤行”二字是引導師生員工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學以致用。以“至善”二字勉勵師生員工追求人格、學識和諧統一的完美境界。校訓四個詞語中,“厚德”突出了德育為首的教育理念;“博學”是求學、治學的目標;“篤行”強調的是重視實踐、知行合一;“至善”則是人格與學識和諧統一的完美境界,也是教育所能達到的最高理想[9]。該校訓既保留了傳統儒家經典的精髓,同時又結合學校自身特點,賦予了它獨特的歷史使命,即對學校師生提出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綱領性要求。在這則校訓中,儒家經典與大學教育有機結合,組成了新的校訓模因復合體,成為一個強勢模因。但是,要保持校訓這種強勢地位,更好地發揮校訓的功能和作用,學校領導和師生還需要遵循模因生命周期規律,做許多工作。正如前文所述,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四個階段(Francis Heylighen,1998):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而且,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形成一個復制環路,選擇在每個階段存在,一些模因在選擇過程中被淘汰[10]40。

山東理工大學校訓“厚德、博學、篤行、至善”屬于二言四句校訓,簡潔凝練,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便于同化模因宿主(學校師生),進而被其記住。對于校訓模因的表達和傳播,學??梢詮囊韵路矫媾Γ海?)把校訓放置在醒目的標志性地方,當作隱形課程和文化名片。如山東理工大學正門迎面立了一塊校友捐贈的校訓石,沉穩大氣醒目,時刻提醒師生要以八字校訓鞭策自己。(2)將校訓印刷在各種出版物和?;招松?,當作宣傳廣告。(3)利用各種講壇和場館等輿論陣地詮釋并宣揚校訓的精神內核。如將校訓當作接待來訪賓朋的宣講內容、新生入校教育和畢業生離校教育的內容。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校訓寫入招生簡章、學校簡介、網頁、校標、入學通知書、畢業紀念冊和畢業證書等。[11]34總之,學校師生應該共同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宣傳校訓,踐行校訓,使其入眼入耳入心,進而轉化為每個人的實際行動,感染周圍的人。

四.結語

儒家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與學校教書育人的宗旨是一致的。因此,山東理工大學校訓從儒家文化中吸取營養、提煉精華,注重弘揚儒家文化精髓。同時結合時代特征,將文化傳統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打造了立意高遠深刻、措辭簡潔明了的八字強勢校訓模因“厚德、博學、篤行、至善”。該模因的確立和傳播對于其他高校也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承先、徐輝.大學校訓與大學理念---兼論道德論大學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5,(6):1-6.

[2]胡剛.大學校訓芻議[J].現代大學教育,2006,(2):68-70.

[3]王慶華、張慶彬.基于語料庫的中外大學校訓意義研究---“評價系統”視角[J].外語教學,2013,(6):7-12.

[4]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5]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謝朝群、何自然. 語言模因說略[J]. 現代外語, 2007,(1):30-39.

[7]何自然、謝朝群、陳新仁.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8]周瑞英.語言模因特點探討[J].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3-85.

[9]山東理工大學校訓釋義.http://www.sdut.edu.cn/782/list.htm[EB/OL]. 2016-12-02.

[10]尹丕安.模因論與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39-42.

[11]王春喜、程斯輝.中外大學校訓比較研究.[J].教育科學,2007,(3):31-34.

(作者介紹:晏剛,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用學;張健,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上一篇:城市文化論文下一篇:心律失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