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知識論文范文

2024-02-02

文化知識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以“百度指數”為數據來源,以公眾關注和媒體關注兩個視角,從趨勢研究、輿情洞察、人群畫像三個模塊統計分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社會關注度特征及變化趨勢,以期為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社會關注度提供基礎,并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決策支撐。

〔關鍵詞〕百度指數;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關注度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7

〔Key words〕Baidu index;public culture;service system;internet attention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2014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務院分別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作出了部署。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標志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1]。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公眾越來越多地利用網絡搜索各種信息。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搜索引擎用戶規模達5.93億,使用率為83.5%;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手機搜索用戶數達5.24億,使用率為79.8%,互聯網搜索服務正成為僅次于即時通信服務的第二大互聯網應用[2]。利用搜索引擎提供的海量數據研究網絡用戶對特定事物的關注度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主題和思路。本文嘗試使用搜索引擎提供的大數據,分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眾關注度及媒體關注度特征,了解社會公眾及媒體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注程度和需求傾向,以期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1數據與方法

百度指數作為以百度海量網民行為數據為基礎的數據分享平臺,提供自2006年6月至今任意時間段的PC端搜索指數,2011年1月至今的移動端無線搜索指數,指數每日更新,反映網民的主動搜索需求和網民對網絡信息的關注程度,故也稱“網絡關注度”。利用該數據分享平臺不僅可以研究關鍵詞搜索趨勢、洞察網民需求變化、監測媒體輿情趨勢、定位數字消費者特征,還可以從行業的角度,分析市場的特點和變化[3]。因而,近年來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被運用于旅游、投資、健康、市場信息分析、區域規劃、經濟預測等眾多領域。例如俞慶進、張兵利用百度指數逐日可測的優點,實證檢驗了百度指數和創業板股票市場表現的相關性[4];肖衛兵通過百度指數,回答了“誰在關注中國的政府信息公開”這一問題[5];黃先開、張麗峰、丁于思則利用百度指數開展預測研究,結果顯示故宮實際游客量與百度關鍵詞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和格蘭杰因果關系[6];涂志芳、劉茲恒以“百度指數”為工具,統計分析我國公眾對“圖書館”及其相關事物的社會關注及趨勢,據此探討了圖書館在社會形象構建、圖書館營銷與公共關系、基層圖書館關注度提升等方面的策略[7]。

本研究利用“百度指數”(http:∥index.baidu.com/)搜索平臺,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搜索關鍵詞,分別從趨勢研究、輿情洞察和人群畫像3個模塊獲取搜索平臺最長時限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探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公眾和網絡媒體關注度的特征及變化趨勢。

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眾關注度特征

2.1公眾關注度的時間分布特征

以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為統計時間段,按年度和月份從百度指數搜索平臺提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整體搜索指數(包括PC和移動端)的平均值進行統計。年際變化和月份變化情況如圖1、圖2所示。近6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眾關注度呈現了“先升后降”的趨勢,2012年呈現突破性增長,2015年達到最高點,2016年開始快速回落。2016年的公眾關注度低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3年的平均值。在近6年的70個月中,2012年6月和2015年1月是兩個值得關注的時間節點,前者在平穩中取得突破,搜索指數132;后者達到頂峰,搜索指數196。指數的背后透射出的是政策和宣傳的蝴蝶效應:2012年6月13日文化部舉行“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系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8],系統介紹了十七大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的成就;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9],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它們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帶來了社會關注度,以及公眾熱情的增長。

2.2公眾關注度的地域分布特征

將2011年至2015年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注度進行統計排序發現(見圖3),北京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注度遙遙領先,緊隨其后的是浙江、山東和江蘇,位列第2位至第4位,而海南、西藏和寧夏則名列后3位。從全國七大地理分區來看,華東地區的關注度最高,其公眾關注度為17.14;其次為華中和華北地區,其公眾關注度分別為16.33和16;再次為華南、西南和東北地區,其公眾關注度分別為10.67、9.8和8.67;公眾關注度最低的為西北地區,公眾關注度7.5,還不足華東地區的1/2。

2.3公眾關注度的人群屬性特征

利用百度指數搜索平臺的“人群畫像”模塊獲取的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數據進行分析:從性別看,男性關注者占64%,女性關注者占36%;從年齡來看,20~49歲的中青年,占90%,其中以30~39歲最多,占47%;40~49歲位居第2,占27%;20~29歲位居第3,占16%;50歲及以上和19歲及以下者分別占7%和3%。

2.4公眾關注度的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特征

百度知道是百度自主研發、基于搜索的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平臺,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問答平臺,自2005年上線以來,運營10年,累計解決超過4億個問題,擁有1.2億活躍注冊用戶,每天有4.1億人次通過百度知道獲取知識和信息[10]。通過百度指數搜索平臺“輿情洞察”模塊,選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百度知道”的數據,按月統計排名前10位的相關提問,發現“百度知道”涉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問題高度集中,表1列舉了出現頻次最高的15個熱門問題。其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什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所涵蓋的內容具體是什么、為什么要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為什么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這4個問題,每月都位居前列。這一數據反映了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情況以及涵蓋的內容都缺乏必要的了解。

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媒體關注度特征

3.1媒體關注度的時間分布特征

選取可以獲取數據的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每月媒體指數的平均值進行統計,發現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的媒體指數除2013年11月和2015年1月外,媒體指數都在1~3之間呈現小波浪式的增減變化趨勢(見圖4),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的媒體指數均為0,一定程度上說明網絡媒體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注很少。圖4顯示媒體指數的極值時間為2015年1月,與公眾關注度的極值時間相一致。

3.2新聞頭條的媒體及主題分布特征

選取與媒體關注度相同的時間段,統計每月排名前10的新聞頭條,共獲得169條新聞頭條(2014年2月獲得9條,2015年4月及以后沒有新聞頭條數據);169條新聞來源于59個網絡媒體,包括網易、新浪、鳳凰網等大型綜合門戶網站,新華網、人民網、和訊網、光明網等重要新聞網站及專業門戶網站;其中刊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聞頭條數量3條及以上的網絡媒體見圖5。

對每條新聞進行標引,提取3~5個關鍵詞,得到180個關鍵詞,對每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進行統計,得到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媒體關注的主題分布。整體而言,新聞頭條的主題分布呈現集中與分散相融合的態勢,一是關注的問題相對集中,即重點關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的建設,“示范區”這一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高達60次居首位,其次是建設、國家、創建、現代4個關鍵詞,位居2~5名,緊隨其后的熱點關鍵詞有構建、推進、打造、文化部、協調組、督查等(見圖6);二是關注的地域范圍高度分散,幾乎涵蓋全國各省市,出現頻次較多的有嘉興、洛陽、天津市河西區、重慶市、廣東省等;三是關注和探討的主題內容涵蓋豐富,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府主導、制度設計、服務模式、資源整合、服務成效、體制機制、實現路徑、全域覆蓋,以及如何開展文化惠民、滿足百姓需求,加強對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主題均有涉獵。

4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百度指數為數據來源,通過衡量以網民群體為代表的公眾和媒體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注程度,初步勾勒出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關注的特征和趨勢,得到以下幾點主要結論。

4.1公眾關注度先升后降,政府驅動特征明顯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眾關注度從2011年至2015年呈現快速上升的勢頭,至2016年出現拐點,變化軌跡呈現先升后降的態勢。這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府驅動密切相關,因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建立在政府主導下財政投入的基礎上,所以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與制度供給,從制度設計、產品供給和體系建設等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持續增加[11]。

4.2中青年群體為關注主力,且地域性差異顯著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注人群中,20~49歲的中青年群體占90%,其中以30~39歲的關注者為最多,占47%。受歷史文化背景、公共文化財政投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眾關注度呈現顯著的地域差異,北京、浙江、山東、江蘇、廣東、四川等省市的公眾關注度名列前茅,東部地區的公眾關注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呈正相關[12]。

4.3公眾認知不足,主流媒體輿論引導乏力

由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既是政策性術語,同時也是專業性術語,一般公眾缺乏應有的認知,關注這一問題的公眾大多數停留在“什么是”、“是什么”、“為什么”這個層面,公眾更熟知諸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網絡媒體雖然做到了有時效性的輿論引導,但持續關注乏力,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的媒體指數均為零,不得不發人深思。

5結語

網絡關注度是現實關注度在虛擬空間的鏡像,擁有更強的跨越屬性、跨越距離的能力[13]。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了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社會關注現狀及特點,據此思考如何利用大數據及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更加實時精準的信息,強化輿論引導,強化政府主導,有效激發社會的關注和參與熱情,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持續發展,是當前以至將來都值得關注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張永新.深入學習貫徹《意見》《標準》全面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J].人文天下,2015,(3):7-15.

[2]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2016-09-10.

[3]百度指數產品簡介[EB/OL].http:∥index.baidu.com/Helper/?tpl=help&word=#pdesc,2016-09-18.

[4]俞慶進,張兵.投資者有限關注與股票收益——以百度指數作為關注度的一項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2,(8):152-165.

[5]肖衛兵.誰在關注中國的政府信息公開:以百度指數為視角[J].情報雜志,2013,(11):159-163.

[6]黃先開,張麗峰,丁于思.百度指數與旅游景區游客量的關系及預測研究——以北京故宮為例[J].旅游學刊,2013,(11):93-100.

[7]涂志芳,劉茲恒.從網絡搜索看我國“圖書館”的社會關注及趨勢——以百度指數為例[J].圖書館,2016,(4):51-56.

[8]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系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EB/OL].http:∥news.cntv.cn/special/wenhuabu2012/diqichang/,2016-10-12.

[9]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133920319.htm,2016-10-14.

[10]百度知道品牌合作指南[EB/OL].https:∥zhidao.baidu.com/special/view/cooperation,2016-10-20.

[11]陳祥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四大特征[N].光明日報,2014-12-09,(7).

[12]時濤,胡,閆月霞,等.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省區差異及空間格局[J].知識管理論壇,2014,(6):1-7.

[13]蔣大亮,孫燁,楊鈿,等.基于百度指數的東南亞國家網絡關注度區域差異[J].熱帶地理,2015,(5):708-718.

(本文責任編輯:郭沫含)

文化知識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探討了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定義、理論基礎、國內外研究的現狀與研究的價值,以及研究的內容、目標與創新之處。

【關鍵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讀·思·達教學法;話題語篇教學;理論探討

A Study on Topic Discourse Teaching of Senior English Based on \"Reading·Thinking·Expressing\"

(Longyan No.1 Middle School, Fujian Province,China) ZHONG Yingfang

一、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關鍵概念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以下簡稱《標準》)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是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二)“讀·思·達”教學法

“讀·思·達”教學法(teaching method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expressing”)的內涵是:教學過程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是閱讀、思考、表達的過程,閱讀、思考、表達是教學的三個基本環節、步驟和流程?!白x·思·達”教學法是指以讀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以思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以達為導向的讀思達模式?!白x”是基礎和前提,“思”是關鍵和核心,“達”是提升和鞏固?!白x思達”三者有機統一,保持和諧關系,缺失任何一個要素一個環節,都會使學習及其功能受損。

“讀·思·達”教學法的英語學科性特性是:英語語感: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英語閱讀+英語思考+英語表達=英語學習/教學。學生經過用英語進行閱讀、用英語進行思考、用英語進行表達這三個相對完整的學習環節,把英語知識轉化、內化為英語素養?!白x·思·達”教學法以學生學習為本位,讓英語核心素養在課堂中真正落地。

(三)語篇教學

語篇(Discourse)是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交流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的語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從功能上來說,它相當于一種交際行為。構成語篇的語段或句子各成分之間在形式上是銜接的,在語義上是連貫的。語篇可以是對話,也可以是獨白,它包括書面語,也包括口語。語篇能夠確定語言運用的場景和具體的語境,體現語言的表意功能,同時又能反映語言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因此可以作為話題教學的背景?!稑藴省窂娬{,“在開展對主題意義探究的活動中,語篇不僅為學生發展語言技能和形成學習策略提供語言和文化素材,還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供平臺”。

語篇教學(Topic Discourse Teaching)是相對于以詞匯和句子結構為中心的教學而言的,提倡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從篇章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所學語言材料。語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用目的語來交流思想,包括文化背景、認知等方面的知識。語篇教學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

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與語篇教學密不可分。在閱讀教學中,語篇教學從理解整篇內容入手,運用所學語言和知識游覽和捕捉重要語言線索,對所讀文章獲得一個總體印象,然后分段、語篇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對語篇功能和結構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思考。在寫作教學中,語篇教學通過寫作活動鞏固詞匯語法,強調寫作過程是一定情景下實現一定的交際功能的語篇創作過程。所以在語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四)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

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以特定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整體呈現的語言材料的教學,其核心思想在于創設有效高中英語話題語境,置教學于具體話題語篇語境中,置語言運用于具體話題語篇情境中?;凇白x·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是基于英語教材話題和語篇,指導學生解讀體驗學習話題語篇,發掘體驗話題知識的交際意義與語篇意識,創設話題語言情境,結合學生的經驗而有效開展的話題語篇教學活動,倡導教師基于語篇整合話題知識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二、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依據是《標準》倡導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認知理論和“窄式閱讀”理論。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

《標準》基本理念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著力提高學生學用能力。標準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認為教師設計的英語學習活動應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應用實踐(Applying and Practising)、遷移創新(Transferring and Creating)等一系列容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Discourse)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

(二)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是“讀·思·達”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認知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學的基礎上的,在這種意義上也被稱為“場的理論”。認知心理學將認知過程看成一個由信息的獲得、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連續的認知操作階段組成的按一定程序進行信息加工的系統。信息的獲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信息的編碼是將一種形式的信息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貯存和提取、使用。信息的貯存就是信息在大腦中的保持。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據一定的線索從記憶中尋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將它取出來。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對新信息進行認知加工。認知加工理論認為,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三個環節構成完整的認知過程。同樣,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構成完整的學習過程。這兩條主線相互對應,其中,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分別對應求知欲望、探究欲望、表現欲望,前者是“讀·思·達”教學法的顯性要素,后者是“讀·思·達”教學法的隱性要素。

(三)“窄式閱讀”理論

美國著名語言教育家克拉申在1981年提出了窄式閱讀的概念,窄式閱讀指學習者通過閱讀同一風格、同一主題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來提高閱讀能力的一種策略(reading on the same topic, books by the same author, and/or in the same genre)??死暾J為教師可以采取專題性原則引入窄式閱讀的方法設計教學內容。窄式閱讀有利于增加學習者閱讀的趣味性,使輸入的語言材料既有趣又相關,有利于語言的習得與輸出。窄式閱讀的優越性表現在:同一主題的文章在詞匯的使用上有不斷地重復,能促進閱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習得句法結構并記憶詞匯,并運用相關詞匯進行寫作。

三、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一些學者探索實施“讀·思·達”教學法

全國優秀教師余文森教授指出閱讀、思考、表達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三種。他在第九屆基礎教育改革論壇中指出“讀·思·達”教學法讓學生的學習在課堂真實發生;讓核心素養在課堂真正落地。認為“讀·思·達”教學法的內涵是面向所有學科、學段的通式教學法、基本教學法,學科閱讀+學科思考+學科表達=學科學習/教學。余文森教授認為閱讀的本質/功能是認知輸入和信息吸收。從個體發展角度講,閱讀是一個人精神發展的根基,閱讀決定一個人思想的高度和發展的潛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教育的根基性工作。思考的本質/功能是加工、建構,教學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知識或以知識為媒介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鑒賞力。使用語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潛力。表達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能力。

其他一些學者探索實施“讀思達”教學法或“讀思言”教學法。學者王福瑞探究“讀思達”教材分析模型建構與實踐策略,從課程資源開發、整合與生成的角度,以“讀思達”教材分析思想為指導,探索建構“讀思達”教材分析模型,并探究運用這一模型分析教材的有效策略。學者黃遠振、蘭春壽探討英語讀思言的隱喻意象與教學互見,指出英語讀寫教學的讀思言指的是閱讀、思維和書寫,讀思言教學流程包括讀的互見、思的互見、言的互見;教學互見過程就是師生相互學習、互惠共生的過程。學者黃遠振、黃睿進行英語深讀教學讀思言模型構念與實踐研究,指出讀思言構念具有簡潔性、靈活性與可復制性優勢。學者許華華進行“讀—思—言”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反思與探究。

2.國內外一些學者探索實施基于語篇的教學研究

國外一些學者認為通過語篇可以實現語言的交際。系統功能語法指出語言是語義潛勢系統網絡,它能夠實現概念、人際和謀篇三方面的功能;語言的交際是通過語篇而不是通過句子來實現。功能主義語篇教學理論認為,語言教學是語篇教學,它以篇章為中心。應該當代語言家韓禮德和哈桑把語篇定義為具有功能的語言。有人認為,四個階段構成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第一階段是建構話語范圍知識,第二階段是建立語篇模式,第三階段是合作創造語篇,第四階段是獨立創作語篇。哈蒙德的語言模式為語篇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認為語篇是任何語言交際模式的最里層,是實現語義功能的手段。也有人指出,語言在本性上是語篇敏感的。

國內一些學者探索實施基于語篇的教學研究。學者何慧仙探討語篇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學者李莉進行高中英語閱讀“語篇思維”教學實踐研究,從“讀解—探究—創生”三個環節設計教學,培育學生的批判性、邏輯性以及創造性思維。學者陳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語篇分析策略,從呈現、泛讀、精讀、復述等方面探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的實施。學者吳圓圓探討語篇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構建。學者曲國紅從語篇層面談高考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結合具體的讀后續寫教學實例,提出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提供科學的閱讀內容、重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等培養學生讀后續寫能力的策略。學者姜麗萍探索通過英語語篇教學培養高中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學者邢文駿、張復海探討基于主題和語篇的高三英語復習,指出有效提高高三英語課本復習,應做到基于學情,突出學生主體實踐性;基于主題整合教學,鞏固提高知識與能力;基于語篇,指向真實語言應用。學者劉紅麗探索以語篇為依托,話題為載體的高三英語第一輪詞匯復習策略。學者徐繼田探究基于語篇與話題的詞匯教學模式。這些研究合理設計具有情境性的語篇,從判斷辨析、邏輯思維和拓展創新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二)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英語教學要體現語篇意識,是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教學有效達成的重要途徑。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意識指導課堂,可為原本或有或無關聯的高中英語語言點的教學提供一個平臺,從整體入手,展現給學生完整的英語話題語篇概念,通過有意義的英語話題語篇輸入來激活有意義的英語話題語篇輸出,從而把詞言的習得和語用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語篇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

國內許多高中英語課堂存在走程序、教學不深入的現象,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不利于學生對語篇內容的思考與表達。因此,針對在教學實踐中高中英語傳統的詞篇教學方式和教學缺乏整合的現象,為了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英語語篇閱讀、語篇思考、語篇表達,我們反復思考: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整合運用教材話題進行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鑒于上述考慮,我們嘗試實施課題《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思考在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分析語篇教學的優勢,整合運用話題語篇,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在語篇情境下進行話題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把語篇與高中英語話題教學結合起來,在語篇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學習語境、語用、語篇意義,幫助學生在交際中創造性地使用話題語篇,引導學生在語篇學習中掌握與運用話題知識,促進學生的語言習的和語言輸出,從而達到話題語篇教學的目的。因此,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整合運用教材話題進行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很有實踐意義。

四、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目標、內容與創新之處

(一)研究的目標、內容與重點

研究目標:努力探索在新高考、新要求、新對策背景下,在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于“讀·思·達”教學法,聚焦探索形成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的策略。

主要研究內容與重點: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對高中學生進行話題語篇教學實踐操作。

關鍵問題: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能否活化高中英語語篇教學?能否提高教學效果?

問題假設: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能提高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于“讀·思·達”教學法,結合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根據高中英語教材中的主要話題進行有系統性和針對性的語篇教學研究,把話題知識教學與相關話題的教材單元語篇或教材外語篇教學結合起來,使語篇教學不脫離教材,且能體驗按話題教學的優勢。圍繞“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閱讀、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思考、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表達”,采用“讀·思·達”教學法,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力圖構建一個學生樂學的話題語篇學習環境,使教、學、用三結合;突出語用、突出能力、突出學習英語話題語篇的目的——有效的應用。

創新之處:(1)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采用“讀·思·達”教學法,教師整合話題語篇,指導學生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閱讀、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思考、運用話題知識進行語篇表達,契合《標準》英語學習活動觀提倡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因此,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具有實踐性和創新性。(2)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具有如下優勢:一是話題相關知識在不同語篇中多次復現,與記憶的規律相符合;二是采用“讀·思·達”的話題教學方式,教師指導學生把話題知識運用到話題語篇閱讀、話題語篇思考與話題語篇寫作中,實現運用話題知識完成以讀促思、以讀促寫和以思促寫、以寫促讀的目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注:本文為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課程研究中心2020年開放課題“基于‘讀·思·達’的高中英語話題語篇教學研究”(項目編號:KCZ202009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王福瑞.“讀思達”教材分析模型建構與實踐策略[J].教育評論,2019(05).

[4]黃遠振,蘭春壽.英語讀思言的隱喻意象與教學互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11).

[5]黃遠振,黃睿.英語深讀教學讀思言模型構念與實踐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4).

[6]許華華.“讀—思—言”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反思與探究[J].名師在線,2018(07).

[7]何慧仙.淺談語篇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教師,2019(12).

[8]李莉.高中英語閱讀“語篇思維”教學實踐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11).

[9]陳濤.語篇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名師在線,2019(10).

[10]吳圓圓.語篇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構建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19(11).

[11]曲國紅.從語篇層面談高考英語讀后續寫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9(10).

[12]姜麗萍.通過英語語篇教學培養高中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19(09).

(責任編輯  王小飛)

文化知識論文范文第3篇

2、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3、核心素養視野下基于學校人文資源的校本課程探索

4、《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

5、透視高考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語言表達題

6、中國版本圖書館月度CIP數據精選5

7、閩南非遺資源開發與幼兒園特色文化建設初探

8、開發民族文化資源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9、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子舞的校園傳承方式探索

10、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研究

11、民國大眾期刊中的科普與設計改良教育(1930—1940)

12、閱讀與踐行讓傳統文化進課堂肋生雙翼

13、傳統文化與英語寫作教學融合的四個方法

14、淺析高職院校全面融入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

15、中國版本圖書館月度CIP數據精選(3)

16、本刊理事單位最新書目

17、兒童書全球傳播的創意策略研究

18、體育圖書出版的選題方向探索

19、挖掘區域文化特色,校內外聯合開展中國“魚文化”傳承與實踐活動的研究

20、堅持文化為根 實現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

21、試論拓展語文教學空間的途徑

22、論現代文學中的江西地域文化因素

23、淄博地域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課文教學中的運用初探

24、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校園綻放

25、情境德育:一種有品位的道德生活

26、本刊理事單位最親書目

2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下小學生責任教育的研究

28、恩施民俗土家女兒會的傳承研究

29、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三個層面

30、基于歷史與現實視域的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探索

31、守望鄉土文化 激揚家國情懷

32、金華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及利用的探索

33、蒙古族祭火儀式與文化記憶的變遷

34、借力PBL,架構傳統文化學習路徑

35、文化資源視角下的東北主要城市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36、皮影戲在主題大單元活動課程中的探索

37、校內外有效融合,在傳承中國“魚文化”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

38、高職語文教學民俗語言文化導入策略探析

39、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價值體現及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40、少兒類圖書申報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策略探討

41、關于如何將民俗文化引入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設想

42、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

43、中國傳統節日教學與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

44、一堂高中文言文課引發的道德思考

45、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探究

46、民族歌曲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分析

4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推薦活動”入圍圖書

48、大運河研學旅行課程育人體系研究

49、校本課程開發要注重“五結合”

文化知識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及黨的幾代領導人關于文化建設的理論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與時俱進的,共同匯成了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源泉。因此,只有制定并踐行科學的戰略原則,才能實現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理論基礎;戰略原則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這為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作為農村社區龐大系統建設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相對于較為成熟的國外研究來說,在國內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農村社區文化建設與公益性文化建設兩個方面。但由于各國在社會制度、經濟水平和文化傳統以及國際環境上的明顯差別,我國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應在借鑒其成功經驗的同時,依據自身特點,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國情、尊重本國文化發展規律的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模式。為此,明確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社會價值、理論基礎及戰略原則對于我國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社會價值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農民的致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都離不開文化的哺育和支撐。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弊鳛槲幕闹匾M成部分,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事關我國廣大農民的文化權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強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具體說來,其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是傳承創新民族文化傳統,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內在需求。公益性文化的精粹必然包含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偉大的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繁衍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直接關系到國家生存發展的根基,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發端于農耕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文化之根在農村”,其本根就是農業文化。農村傳統文化資源極為豐富,民間工藝、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舞蹈、地方戲曲、神話傳說、史詩民謠、傳統建筑等數不勝數,它們經過歷史的沉淀,已經扎根于農村的廣闊土地,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精神血脈和延續基因。中國最深厚最古老的文化在農村,文化建設的根砥也在農村?!班l土社區文化”乃是“中國現代社區文化建設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創新農村傳統文化資源,賦予農村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征和嶄新面貌,促進其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實現農村文化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一,筆者認為,以農村社區為合理切入點,以公益性文化建設為具體內容,讓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實推進,是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二)加強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是引導宣傳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我國當前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它通過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對整個社會與文化起到一種引導和教育作用,并對保持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其基本內容包括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公益性文化在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引領主旋律文化、凸顯核心價值觀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無可替代的。在我國,公益性文化建設是突顯社會主義制度特征的重要內容,無論是作為黨的重要喉舌的報紙刊物,還是為公眾服務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以及從事優秀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事業單位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代表和宣傳著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農村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重要輿論陣地,相對于政府的號召、組織的說教灌輸來說,在農村社區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化產品和多樣化的文化服務,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的輿論引導作用更具廣泛性和日常性。因此,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無疑是宣傳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途徑。

(三)加強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是建設文明農村、打造和諧農村的動力需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學素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公益性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提升人們的審美水平、道德與文化素養,而且有利于凈化社會環境與社會風氣、規范生產秩序與社會行為,特別是在調節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中能夠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獨特作用。同時,我們要注重發揮公益性文化軟實力在農村社區的作用,使公益性文化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支撐,使村民在思想觀念、人文素質、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勞動形式、人際關系等方面得到整體改善或提升,既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又能有效協調農村社會關系,推動農村社區事業健康發展。因此,農村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及和諧新農村建設,必然需要其公益性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四)加強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是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實現農民人文素養的追求目標。公民雖然職業、地位、身份和收入各不相同,但都有平等地無償或少量有償地享有知識,獲取審美、文化,享受健康娛樂的基本文化權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它可以從一個側面起到調節社會分配并體現社會公平的重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物質層面上的差別容易引起關注,精神文化層面的差別卻容易被忽略。特別是在我國,城鄉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社會經濟發展城市中心化,農村農民的文化權益則邊緣化,而且長期以來處于弱勢地位。深入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深度聚焦農村社區,深切關注社區農民自身,深情傾注人文關懷,實施以人為本的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設刻不容緩。

(五)加強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是發展農村經濟、提升農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綜合國力的

競爭,根本上是經濟實力的競爭,但實質上是文化力的競爭。文化力是指一個國家文化發展和文化積累所形成的現實力量,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所產生的作用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公益性文化無論在精神還是在物質方面,都包含著巨大的文化作用力。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可忽視其公益性文化的強大作用力:其一,經濟發展的規律是,任何經濟發展都是從理論突破開始的,知識經濟的產生必須以知識、科技、文化為主要內容作先導。其二,文化從層面上看,包括技術層面、制度層面、觀念層面。在技術層面,新的技術在理論上有了飛躍,才有可能引發生產的進步和革新;在制度層面,經濟建設離不開社會制度和社會環境,先進的社會制度、先進的生產關系和優良的發展環境能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保障;在觀念層面,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只有通過文化建設,才能激發生產力中最活躍的人的因素——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從社區公益性文化人手,只有不斷提升農村文化力,才能為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長久的內在驅動力。

(六)加強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推進農村政治民主進程的內化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社區作為農村社會的新形態,已經成為社會矛盾醞釀、擴散和集中的敏感地帶。農村的穩定和良性發展,直接關系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和政權的穩定。農村社區穩定需要依靠硬性的綜合治理,也需要軟性的文化建設。能否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村文化建設的公益價值,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民對改革開放政策的認同感和對執政黨的認可度,也必然影響著農民對政治民主的熱情與參與度。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通過文化的教化和觀念的引導,在實現農民文化權益、提升農民文化素質的同時,也使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深入民心、內化人心;另一方面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可以折射出文化民生意識。因此,堅持民生理念,切實解決好農民在文化方面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對于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推進農村政治民主進程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治久安,意義重大而深遠。

二、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

歷史有延續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我黨的幾代領導集體核心,歷來都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注重從文化層面來探討和解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等不同時期的問題,其文化發展的歷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結果。其中,關于文化建設的一些重要觀點和理論,為我國當前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化理論為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思想。他們對文化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科學闡述,為我們今天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蓖瑫r,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又提出了“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發展不平衡關系”,指出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生產,它們所產生的價值也不同。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肯定精神生產同物質生產的作用同等重要,“作家”、“詩人”、“畫家”都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階層”,他們進行藝術勞動的目的是創造在思想上、藝術上具有特殊使用價值的精神產品。這些論述對我們今天進行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公益性文化建設作為獨特的文化藝術生產過程,它可以充分挖掘人們內心所固有的超越物質非功利性的一面,引導人們對真善美的深層追求。在某種意義上說,公益性文化給民眾提供的是這樣一種遠離功利、回歸精神的環境,也是對人們審美情趣的一種培養和熏陶,這正是我們今天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所承擔的責任和具有的功能。

(二)中共幾代領導集體的文化發展理論為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幾代領導集體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建設指針,也為我國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健康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與指導。

1.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端,毛澤東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認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毛澤東系統闡述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將新民主主義文化概括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鮮明突出了革命年代中國先進文化的主要內涵。在對待古今中外文化的關系上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指出文化發展“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并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的方針,為我國當前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2.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國共產黨人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思想和毛澤東提出的先進文化理論,明確提出:“我們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编囆∑綇娬{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強調文化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條件;明確指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強調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四有”新人培養的重要性,“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指出要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原則,抓好“四有”新人的培養和塑造。這為我國當前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3.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創新思想,特別是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為“三個代表”的重要內容,提出“先進文化”的概念,為新世紀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理論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創新的重要思想,“同時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江澤民在黨的歷史上首次系統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綱領,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綱領、任務、方針、政策等一系列的重大問題,為我國當前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4.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他們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事業的全局出發,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等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強調了“四位一體”的整體建設思想,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建設確立了應有的戰略地位與戰略選擇。就文化建設而言,要“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論述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對我國當前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作用。

三、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戰略原則

馬克思主義及黨的幾代領導人關于文化建設的理論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與時俱進的,共同匯成了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源泉,離開了它,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必須吸納馬列主義的相關優秀成果,與時俱進,制定并踐行科學的戰略原則,才能實現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堅持政府主導、主體多元原則。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非功利性使其無法單純依靠自營而發展,更不可能將其完全依靠市場,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生產,而必須緊緊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這就決定了在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過程中,基層政府在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是至關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時,整個社會的重視和關注也是其有效開展的巨大動力。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應樹立起社會文化社會辦的意識,通過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法規和政策,積極鼓勵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引導社會資金對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投入。

(二)堅持以民為本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主力軍。在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中,以民為本的原則就是以農民為中心,堅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始終把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現和保障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和滿足農民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為評價和衡量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作為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個性、精神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各種類型的文化活動倡導農村新型倫理精神,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不斷滿足村民對居住環境、文化氛圍的進一步要求,使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

(三)堅持“雙輪驅動”原則。盡管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以最大限度的實現社會效益為目標,但仍可以借鑒市場經濟的某些意識和觀念,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自己。經營性開發與公益性服務是文化的兩大屬性,但文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加社會精神文化產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中應該貫徹“雙輪驅動”的理念,既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又要重視經營性文化產業,以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帶動公益性文化事業進步。通過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更好地增加對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設施、項目的投入,降低文化消費門檻,引導公益性文化消費,進而培育農村文化市場,促使農村文化產業與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互為補充、相互作用,推動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四)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原則。我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依然嚴重,落后的農村仍處于傳統的自然經濟社會,城鄉一體化進程面臨著復雜與艱巨的任務。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是進行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必然舉措,它不僅有利于推動農村社區由傳統向現代轉變,還對于改善農村社會風氣、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作用。針對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中存在的重視城市、忽視農村,導致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過大的現象,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對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設的傾斜力度,統籌城鄉文化發展,促進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五)堅持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原則。經濟和文化的關系十分緊密,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相互包含,這種關系也是當代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特征和趨勢。文化水平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水平,文化也會反過來影響經濟的發展。就新農村建設而言,社區公益性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區農民的行為和心理的功能。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從根本上說是人的建設,核心是提高農民的素質,為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經濟建設是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基礎,繁榮的經濟,良好的基礎,能為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提供財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高素質農民是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動力。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那么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就失去了積極的內在驅動力。

(六)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原則。繼承與創新是文化事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延續與發展。從繼承的方面來看,農村文化具有傳統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應當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努力剔除腐朽沒落的文化糟粕;從創新的方面來看,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是一項新鮮事物,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效,只有創新,才能顯示出活力,才能吸引群眾、團結群眾,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從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方面來看,既要對不同社區的優秀文化進行借鑒與吸收,又要加強對農村社區本土文化的創新,完成對多元文化的整合與創新,從而增強農村社區公益性文化建設的內在活力。

責任編輯:梁習琴

文化知識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組織制度管理強調一視同仁、統一管理的思想,而人本管理更重視人文關懷、差異化管理的思想,兩種管理思想看似矛盾,但若能較好地取長補短、統一協調,將使企業管理剛柔并兼,更好地發揮組織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優勢。本文從管理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在對組織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特點分析的基礎上,初步探討了組織制度管理剛性與人本管理柔性之間的矛盾與統一,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組織制度管理;人本管理;矛盾;協調

現代企業中,人才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組織制度管理與人本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主要管理模式,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之處:剛性的組織制度管理模式強調一視同仁、統一管理,尤其是在國企中,員工基本上都在按部就班地工作,接受統一化管理;而柔性的人本管理模式重視人文關懷、對員工進行差異化管理。但不可否認的是兩種管理模式各有優劣,那么,看似矛盾的兩種管理模式能否實現協調統一?以各取所長,剛柔并兼,優化企業整體的管理模式。

1 剛性組織制度管理與柔性人本管理的矛盾與統一

1.1 組織制度管理的剛性內涵 組織制度管理的一視同仁保證了企業內成員可以得到公平對待,營造出了一種公平融洽的工作氛圍。如獎懲制度的一視同仁,使得員工在得到獎勵或受到懲罰時能夠有統一的標準,這樣員工心理才會感到平衡,不會因為犯同樣的錯誤,自己受到懲罰而別人沒有受到懲罰而產生抱怨情緒,進而降低工作的積極性;薪酬制度統一的薪資標準,可以使員工對自己的付出與回報進行正確的衡量,公平理論提到,員工會將自己的努力和回報與他人的或者自己過去的情況進行比較,以感知自己是否得到公平對待,進一步決定自己以后的努力程度。建立統一的薪資標準,使員工在與企業其他成員進行比較時從心理上感到公平,這樣員工自然就會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工作績效。

1.2 人本管理的柔性內涵 人本管理中的人性假設與麥格雷戈的“Y理論”的假設基本一致,人本管理洞悉人性、把握人性,關注人的動機、需要、素質和發展,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人本管理與以往管理方法的不同之處是將管理看作一種人文關懷活動,不僅關注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還重視員工的心理活動。人本管理依據員工個人不同的能力、特長、心理狀況等來為其安排合適的工作、制定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到人職匹配,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資源,在提高工作績效的同時又能實現員工的成長和全面發展。如成熟度理論提到的,因個人能力、心理狀況等的差異,同一員工在不同的工作時期,或同一工作時期不同的員工有著不同的成熟度,企業應根據員工的成熟度狀況進行不同程度的指導、授權和采取不同的領導方式。

1.3 剛性組織制度管理與柔性人本管理的矛盾與統一 組織制度管理要求對員工一視同仁、統一管理,而人本管理要求依員工的個性進行差異化管理,兩者在執行的過程中看似存在著矛盾,然而在筆者看來,組織制度管理與人本管理也存在著統一的目標,即企業績效的提高;統一的存在基礎,即企業發展的遠景和利益共同體。企業管理的演變歷史告訴我們,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必須統一。企業管理的成功離不開運用科學的管理、建立符合生產要素的規章和制度等剛性管理;同時也離不開柔性的領導方式、差異化的人員管理等柔性管理。

2 剛性組織制度管理與柔性人本管理協調的對策

本文就如何協調剛性組織制度管理與柔性人本管理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2.1 人是利益導向的個體,在受組織制度規范的同時需要人本管理來進行利益誘導 企業管理通過建立嚴格的組織制度來規范和引導員工的不自覺行為,并通過建立規范的產權制度、嚴謹的組織制度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來界定組織內部每個員工的利益區間,以保證組織內部成員能夠看到業績好壞的標準以及因此帶來的結果,為員工營造一種公平競爭、利益分配合理的工作環境。在這樣一個公平的環境下,采用人本管理對組織內部的不同群體進行激勵和約束,以保證員工能夠看到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空間以及因能力提升而帶來的利益,進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比如,注重職工的個人發展,如進修、工作豐富化、輪換制等;改善勞動組織,如實行彈性工作制、崗位分擔制等;通過推廣“目標管理”、“質量管理小組”等方法,組織職工參與管理。

2.2 人本管理在激勵員工的同時,需要組織制度來規范員工利益獲取的行為 企業通過人本管理,洞悉人性、把握人性,關注員工個體的需要、動機、素質和價值,對個體實施針對性的激勵,滿足員工的利益需求。然而,人是具有利益導向的,在采取某種行動時其經濟動機一般情況下要多于非經濟動機,在組織激勵的過程中,如果不對員工的利益獲取行為進行規范將導致個體的動機產生歪曲,形成不正當競爭。尤其在國有企業中,由于溫情主義和裙帶風等原因,企業管理原則性相對較差。因此,應推行制度化管理,重視管理法規建設,以規范員工行為:①在群體層面,群體規范通過建立明確的是非判斷標準來規范群體成員行為,通過在員工心理上施壓來制約和同化群體成員。企業需要建立合適的組織制度,使得群體規范的行為與實現組織目標的行為相一致,促使員工努力的方向與組織目標實現的方向相一致。如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可以保證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按要求完成合適的工作,促進良好的群體規范的形成以及組織目標的順利實現。②在組織層面,企業可以通過建設健康積極的組織文化來規范員工的行為。組織文化是組織成員的共同價值觀體系,是引導和塑造成員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有效工具。強有力的組織文化能夠催生組織成員的內聚力、忠誠感和組織承諾,對員工的行為有一定的規范作用。

3 結語

總之,組織制度管理為人本管理提供了一個公平可靠的企業環境,人本管理進一步提高了組織制度管理的管理效率。剛性的組織制度管理與柔性的人本管理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的,管理者應認識到這兩種管理方式的優缺互補、剛柔并兼,協調統一兩種管理思想,以實現長久的最大化管理效益。

參考文獻:

[1]李曉蓉.試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J].經營管理者,2009(06):36.

[2]張少杰,吳蘭貞,石寶明.組織制度創新視角的協同知識管理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07):31-33.

[3]范麗平,王浩.堅持人本管理促進涉外型地勘企業經濟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13(08):239-240.

課題項目:江蘇大學教改課題項目(2013JGYB011)。

作者簡介:黃?。?966-),男,江蘇丹徒人,鎮江飛馳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級經濟師。

上一篇:體育文化建設論文下一篇:衛生保障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