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自信論文范文

2023-09-16

文化自信論文范文第1篇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自身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核心競爭能力建設, 就必須加強創新精神的培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容, 一個民族沒有創新精神就會逐步走向衰亡, 而大學的校園文化能夠孕育著學生的創新精神并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大學競爭力是全方位的競爭, 而人才的競爭是其核心競爭, 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往往是吸引學者的重要因素, 他們希望能在一個學術氛圍濃厚, 人際關系融洽, 實驗條件優良的學術環境下進行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因此, 一所有競爭力的大學必定擁有獨特的、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大學文化精神支撐。

2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構建與創新

要加強文化自信, 就必須創新校園文化的路徑。作為高職院校, 學生畢業后就要進入企業工作, 所以, 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來, 讓學生們在校期間去感受企業環境, 培養學生的企業精神, 構建新型的校園文化體系。

2.1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為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讓企業文化深入人心, 我們在學生宿舍中實行“6S”目標管理, 這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最好的融合方式。通過宿舍“6S”目標管理, 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杜絕不良現象的發生, 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圍, 努力將宿舍建設成為安全、文明、舒適的德育教育基地。

2.2 傳承軍工文化的建設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 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都積淀了各自的文化底蘊, 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校園文化環境, 它是學??茖W精神的具體凝聚, 是師生員工精神文明的高級形式, 是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充分挖掘學校辦學歷上崇高精神品質, 充分吸收學校辦學理念與思想精華, 充分發揮師生繼承和弘揚學校精神的主體作用, 不斷培育弘揚和豐富學校精神及其內涵, 使之成為廣大青年學生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與遠景目標。西航職院原隸屬空軍, 在近60年辦學過程中形成的自己的文化基礎, 形成了“航空報國家追求卓越的西航精神”, 軍工文化是西航精神的具體體現。

2.3 強化專業文化建設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不斷創新文化育人形式, 主動探索適合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新思路、新舉措, 不斷探索以專業文化為引領導, 將德育工作融入到育人全過程。

汽車文化藝術節是學院以“汽車文化”為主題的專題性專業文化盛典。它以感受汽車文化, 了解汽車知識, 傳播汽車文明為中心, 匯聚全院汽車愛好者共同參與, 促進了全院師生對汽車知識的了解, 向廣大汽車愛好者傳播豐富多彩的汽車文化, 促進學院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每一屆的汽車文化節圍繞汽車模特大賽、營銷模擬大賽、變速器拆裝大賽、汽車長廊展示、馬路執勤、汽車義診等活動展開, 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3 學院文化建設主要成就及經驗

由于學校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去, 學生們在校期間就能感受到企業的文化, 在進入企業后就能很快適應新的崗位。受到了企業的高度評價, 彰顯文化建設的功效。學子優秀事跡不斷涌現, 榜樣引領校園風尚。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張新超、王星辰等六名學生獲得學院“見義勇為”榮譽;學生張兵兵、趙浩剛在南京汽車檢測技能大賽獲一等獎, 王林焰、苗君偉在16年中銳杯汽車營銷大賽中獲一等獎;學生李永杰、關博同學在16年全國空調大賽中獲二等獎……汽車工程學院黨支部獲得陜西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學院本著主題艷明、規劃系統、品位高雅、活力充盈、形式創新的方針, 著力實施系統化的校園文化工程, 把文化建設貫穿育人全過程, 從而不斷提高育人質量。

摘要:加強文化自信, 創新文化育人途徑, 拓寬文化育人渠道,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校園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將人才培養質量要求, 融入到校園文化之中去, 加強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化、育”, 從而實現文化育人的功能, 從而不斷提高文化育人質量。

關鍵詞:文化自信,校園文化,文化育人

參考文獻

[1] 張道坤.論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J].發展, 2016 (12) :52-53.[1]張道坤.論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J].發展, 2016 (12) :52-53.

文化自信論文范文第2篇

——淺談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解

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還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總書記關于“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創造性地拓展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譜系,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本質和理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了更加明確而開闊的建構。

“四個自信”重要論述,從歷史創造的厚度上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歷史依據

展開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于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是一種奠基于道路、理論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創造與意義建構,是我們黨和人民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百年歷史進程中,堅韌不拔而又與時俱進地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創造、文化積累、文化提升的歷史性成果,是中華文化的歷史連續性、空間廣延性和價值普遍性在當代中國充滿生機活力的現實展現與意義拓展。

“四個自信”重要論述的提出,反映了總書記堅持以中國為主體并注重從總體性這一內在屬性來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創造,也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提出了必須要在更為廣闊的歷史時空中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要求,是在貫通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文化創造的長時段歷史尺度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歷史依據。

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推動中國先后跨過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貧窮就要挨餓”這兩道巨大的歷史溝坎,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正所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然而,面對當今世界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歷史趨勢,面對當代中國成功實現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能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現經濟崛起的同時進一步實現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過“失語就要挨罵”的新的歷史溝坎,進而為21世紀和人類世界對美好精神家園及其意義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貢獻中國力量,無疑也在深刻地考驗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懷、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領。

因此,“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的提出,不僅意味著我們必須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并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歷程,更提示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還必須進一步展開當代中國偉大的文化創造與意義建構,從而在當今世界的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自覺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使命和責任。

“四個自信”重要論述,從意義詮釋的深度上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刻本質

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性、主體性和總體性,無疑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的又一重要理論創新。這一理論創新的意義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本質,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獲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說它更基礎,就在于文化本質的把握與闡明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和價值前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否在人們的精神實踐領域獲得信念扎根與牢固認同;之所以說它更廣泛,就在于文化本質的把握與闡明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堅實地走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世界并獲得最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就此而論可以看到,首先,“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總體,是以文化這一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為支撐的具有中國主體性的偉大事業。這樣的一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性把握與意義建構,正是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內涵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制高點。

其次,“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創造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過程中和基礎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指導,堅持以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強國實踐為基礎和本體,不斷追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進行文化表達、價值創造和意義建構的歷史成果。

其三,“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不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自覺地把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文化自覺與文化借鑒結合起來,不斷開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歷史成果。

其四,“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還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內涵就在于,它始終堅持以中華文明5000多年發展中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源頭和根脈,始終堅持以我們黨和人民開展結束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完成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社會變革的偉大斗爭孕育的革命文化為基礎和依托,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的偉大革命孕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題和主線,推動了中華文明、科學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不斷煥發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機與活力。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刻本質,就在于它內涵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開啟了中華民族最廣闊的精神創造。

“四個自信”重要論述,從理想建構的高度上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永恒魅力

“四個自信”重要論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維度和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實際上也就從理想建構的高度上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永恒魅力。

首先,“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是對中華民族天人合

一、大同社會、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繼承。中華文明能夠延續5000多年而不中斷,以天人合一等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維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個中國人都緊密地連接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和而不同”的社會意義與倫理網絡之中,形成了超強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轉化力,成就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個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對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繼承與自信。

其次,“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更是對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承諾和現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實現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昭示,確立了人類解放的永恒精神燈塔;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奠定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設新中國”“為人民服務”等,培育了億萬群眾參加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政治激情、犧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新的歷史時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覺與倡導,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成就、雄渾力量和輝煌前景。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豐滿內核和連續譜系。

其三,“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還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把握和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心誠意。進入21世紀以來,時代變化和中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象。與此同時,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事業的新發展和遭遇的新情況新問題,不僅需要我們在實踐上大膽探索、在理論上不斷突破,而且也需要我們在文化理想上實現新的充實和高瞻遠矚,通過面向并指向未來的“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把當代西方文化霸權的現實性和不合理性都視為“當下的東西”而收攝并涵化在中華民族和我們黨的文化理想的視野和把握之中,從而牢牢占據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實現人類美好理想的道義制高點。對此,總書記明確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這就表明,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遠而務實的文化理想,并堅持以這一文化理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的、具體的文化創造與意義建構,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時代聲音,把握世界潮流,堅定地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始終不渝地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不僅將全面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將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美好、更為廣闊的進步前景。

文化自信論文范文第3篇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全會《決定》),作出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部署,吹響了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步伐、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進軍號角。深入學習全會《決定》,再次研讀《紅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發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以下簡稱《文化“三自”》),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發展,最關鍵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認識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簡單地說就是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一、文化自覺本質上是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提升文化自覺需要我們有對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從遠古的結繩記事、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到當代的廣播電視、互聯網絡、移動傳播,人類一直保持著對文明進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史實際就是人類文化進步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每一步前進都以相應的文化覺醒為前提為基礎。中國共產黨在90年的艱辛探索和建設實踐中,每一次跨越式前進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論覺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覺?,F在已進入知識經濟社會和信息化時代,文化自覺的不斷提升,對我們來說仍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振興和繁榮,而且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這種文化自覺的進一步提升主要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對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二是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第一,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文化是人類基于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是那樣永恒。社會發展進步到現階段,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說說唱唱、敲敲打打、寫寫畫畫,卻看不見文化對人的感化陶冶、激勵鼓舞、團結凝聚之重要意義,是膚淺的;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形而上、虛而玄、泛而空,卻認不清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導航、引領、推動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種認為文化不過是經濟的附屬、產業的點綴、甚至是財政的包袱,卻看不到文化能夠自主發展、形成產業、創造財富之重要地位,則是短視的。我們應當認識到: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這樣的認識,對每個人都應當是一種“自意識”而不是“被認同”,并且是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涵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這才是我們所講的高度文化自覺。

第二,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因為,文化是在長期的延綿不斷的建設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個點滴積累、長期積淀的過程。所以,我們對文化的責任擔當理所當然要包括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文化進步的引領。如果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樓大廈,那么它必然是一磚一瓦、一層一級建造起來的。文化大廈建造的主體,是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偉大人民。文化大廈建造的過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續傳承、接力推進。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當成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的建設者、創造者、傳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覺悟深、創新能力強、文化造詣高的人,就成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師、文化大家。誠然,文化發展的歷程,又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向前的過程,而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過程,有曲折、有斷層甚至有毀滅的可能。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這種復雜性和多變性,決定了文化進步推動者責任擔當的艱巨和使命履行的艱難。在中國歷史上,中華文化走過了五千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有多少人奉獻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飽受了屈辱艱辛,有多少人甚至犧牲了寶貴生命。在當代中國,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和繁榮興盛的歷史重任,已經莊嚴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肩上。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創造,為中國歷史發展、社會進步注入了強大動力,不僅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生存境遇,也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國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國共產黨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責任擔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疑要表現為更高層面的文化自覺。這種責任擔當,應該是一種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的責任擔當,是一種永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擔當,是一種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責任擔當,是一種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條件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責任擔當。

二、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如果說文化自覺是一種意識、責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種信念、信心。對文化的認識、態度是否正確、科學,不僅關系著文化的現實發展狀態,而且決定著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開放包容、繼承創新,既不搞全盤西化,也不搞文化復古,而是以改革創新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容而堅定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但在當前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深刻糾結、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種形態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遠遠超過以往,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認清文化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趨勢,正確看待過去的文化和現在的文化,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別人的文化,樹立應有的文化自信?!段幕?ldquo;三自”》指出: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保持這樣的文化自信,要求我們理性審視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積極借鑒和包容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內在價值有科學的判斷,簡單明了地講就是三句話: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對待自己的文化,那種蔑視傳統的看法,那種數典忘祖的做法,實在是要不得的。特別是一個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現在講中國傳統文化,一些人只講孔孟,或者大多講到兩漢唐宋明清文化,而對近現代歷史文化、對紅色革命文化,卻視而不見或少有提及。其實,十九世紀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浴血奮戰的革命斗爭中、在艱苦創業的建設實踐中、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中,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鍛造了獨特的文化精神,創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寶貴財富,同樣不能忘記也不應忘記。那種消解紅色經典、顛覆英雄人物、褻瀆革命傳統的現象,其實是一種反文化行為;那種看不上當代中國制度文化、看不見中國非凡發展成就、看不到中國文化空前繁榮,其實是一種沒有文化自信的表現。當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須進行理性的審視和科學的分析。正確對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認真梳理的基礎之上,摒棄糟粕、保留要義、革故鼎新,不斷開掘出文化新義、創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對外來文化采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當然中華文化歷史長河確有過封閉保守的年代,也有過閉關鎖國的教訓,但開放包容始終是主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對外來文化的學習了解、包容吸納達到了一個新階段,遠勝于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傲慢甚至敵視態度。在這個世界日益成為地球村的新時代,中華文化包容外來文化的氣度和胸懷不會收縮、只會更大。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開放包容,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堅持文化開放,又不能丟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鑒,還必須是吸納基礎之上的創新再造。曾經有一種傾向,吸收借鑒外來文化,似乎主要是對西方文化或者歐美文化。其實,人類文明多種多樣,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歐美文化外,諸如曾是古代文明發祥地的中東文化、南亞文化,創造過瑪雅文明的拉美文化,還有被古人類學家稱為人類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對外來文化關注的視野越廣闊,對中華文化補充的養分就越豐厚。全會《決定》強調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就是一種堅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長遠的文化發展戰略。在推進文化開放過程中,應當始終堅守中華民族文化立場,按照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要求,吸納世界各國文明之優長,采擷異域民族文化之精華。在此基礎之上,經過轉化再造、創新創造,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具備中華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氣質,這才是在文化開放中發展中華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強本質上是對文化強國的向往追求,實現文化自強需要我們有對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靈魂的正確把握,對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培養的協同推進

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實現文化自強?!段幕?ldquo;三自”》對“文化自強”的闡述深刻而又透徹:文化自強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文化自強的“強”,就是要使我們的文化具有強大吸引力影響力、強大活力創造力、強大實力競爭力,把我國建設成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長期以來都稱我國是文明古國、文化大國,《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國建設成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體現的是一種具有歷史感和時代性的遠見卓識。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把我國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定位于“文化強國”,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這是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深刻總結文化建設歷史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著眼推動我國文化長遠發展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其基礎就是我們黨擁有的高度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也是全體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強的合理表達。如何實現這樣的文化自強,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對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靈魂有正確的把握,對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培養有全面協調的整體推進。

第一,要有對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靈魂的正確把握。路徑關系全局,方向決定成敗。選擇什么樣的文化發展道路,就能培育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這一文化發展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逐步開辟的,也是對五千多年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繼承與弘揚。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一條不斷孕育先進思想文化的正確道路,是一條實現文化科學發展的正確道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建設發展的文化,必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即是反映先進生產力要求、代表歷史前進方向、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當今時代潮流、引領社會發展進步的文化,具有強大凝聚力、創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堅持文化發展的正確道路和方向,關鍵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靈魂和精髓。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魂聚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應有之義。實現文化自強、建設文化強國,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本任務,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各方面。實踐證明,文化之于民眾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滲透其中的核心價值體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國家的軟實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代表的核心價值體系的競爭力。只有堅持不懈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我們的文化建設,才能形成鞏固團結奮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當代中國形象的文化軟實力。

第二,要有對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培養的協同推進。文化建設,內容為王。促進文化繁榮興盛,文化創造是第一要務。這里講的文化創造,既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還包括新聞寫作、圖書出版、理論創新與闡釋等多個方面。我國當下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其數量和規??芍^歷史空前,關鍵是如何提高質量和水平。應當看到,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開放的時代,新的社會實踐為文化創造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新思想、新題材、新土壤。我們的文化工作者應當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秉持正確的文化理想和價值追求,在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的基礎上,潛心創作、細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質量的、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精品力作,來謳歌偉大時代、來激勵廣大人民。新形勢下,文化的影響力既取決于其內容的獨特魅力,也取決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傳播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應注重搭建更廣闊的傳播平臺,建立更通暢的傳播渠道,采用更豐富的傳播手段,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對受眾的影響更深刻更有效。這當中,還有一個借助科技和市場提升文化傳播力的問題。要大力倡導利用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增強文化傳播的效果,大力推動利用市場機制和產品營銷進一步提高文化傳播的效率。文化創造也好、文化傳播也好,都必須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為基礎。無論實現文化自強,還是建設文化強國,都離不開文化事業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產業的強壯。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優先安排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文化項目,深入實施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實行大戰略引領、大項目帶動,以大企業為骨干,走集約化規?;l展之路,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領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設的領軍人物,是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緊培養一大批善于開拓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大批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培養一大批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一大批適應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推動文化創造、文化傳播,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文化人才隊伍培養,還有一個體制機制、動力源泉的問題。好的體制機制來自改革,文化發展動力源于改革。黨的十六大以來,是改革給文化發展帶來好的體制環境,是改革給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動力活力,這已經得到宣傳文化界和社會各方面的普遍認同?,F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體制改革正處于攻堅克難、深入推進的新階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總思路,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著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關鍵難題,著力破除文化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包括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文化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使文化建設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文化自信論文范文第4篇

前不久,觀看了一場《吉林日報》報社黨委書記邴正先生的關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報告,深感自己身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身背國家文化建設與傳承的重大任務,我們理應冷靜下來仔細分析,在日后的學習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故此有幾點感悟列出與各位探討。

一·何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自覺是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中的覺悟和覺醒。顧名思義,自覺地把握古今中外的文化發展脈搏,深刻總結文化在歷史進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制定出在現今社會正確的先進的文化發展策略,并且牢牢抓住未來最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這三點的總和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從新文化運動的爆發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新中國的建立到如今我們國家的蓬勃發展。應該說中國從自尊到自強,從獨立到富強,任何一步都離不開先進的正確的文化力量的支撐。從戰爭年代的革命思想到建國初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三個代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到如今當得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新審視。無不體現出我們黨,我們國家對文化建設的極大地重視,同時也正是由于文化上的持續快速的發展,才有了今天我們國家經濟政治方面的繁榮景象!

二·文化建設對于全黨全社會的重要作用。

翻開歷史的長卷,古往今來,我們會發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在文化上達到發達的地步,才能在世界上成為一個大國,一個強國。從唐朝的開元盛世到貞觀之治,從明代的永樂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治世無一例外的都體現出了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再看國外,二戰后的德國和日本,國內經濟,政治,均被瓦解的支離破碎??墒菦]有過多少年,這兩個國家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他們靠的也正是發達的文化軟實力。而面對文化改革發展的新形式,黨中央提出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大學生應該如何切實為我國的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我們是當代大學生,文化的傳承與文化的建設歸根究底是我們的使命。作為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我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等無不影響著文化建設的方向。那么我們大學生應如何切實做到為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而貢獻我們的力量呢?考慮再三,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首先,作為高素質的大學生我們不可以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如今社會對我們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的評價雖然不如以往,但是我們不能看低自己,盲目自卑不思進取。相反我們應該心系國家,以自信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并切實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以扎實的專業基礎投身到國家的文化建設上來。其次,我們應該加強理論學習,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最后,我們大學生應牢牢把握文化前進的方向,緊緊跟隨先進文化的步伐,面向世界文化,不關門閉戶,不拒世界先進文化于門外,學習借鑒世界文明當中

適合我們國家國情民情的先進文化。

文化自信論文范文第5篇

今天,我方的觀點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覺。

我方認為文化自信的確需要有一定基礎,但這個基礎不是文化自覺,而是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社會群體/對文化的認可狀態,是文化被認識,被接受的過程。而文化自覺是在文化上的/覺醒和覺悟,兩者相去甚遠。對方的定義顯然扭曲了文化自覺的定義。

費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覺”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機關/理論刊物《紅旗文稿》中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定義,即:文化自覺是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歷史進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充分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

我方堅定認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覺,理由如下:

第一,從文化的發展角度來說,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覺的先決條件。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文化得到傳承, 而文化得以傳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過程中,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們勇于發現/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 ! 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續,何談發展,更遑論/文化自覺? 第二,從心理學/認知角度來說,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覺的/直接推動力。社會認知心理學的羅森塔爾效應,表明學習目標價值的內部期望/會對社會學習產生強大的推動力。也就是說,文化自信作為一種內部期望,直接推動/文化自覺。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價值,才有可能對文化傾注極大的熱情與精力,進而深刻認識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發展規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只有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堅定信心,才能主動擔當/發展文化的歷史責任。正是基于以上兩方面,才能通過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覺,最終達到/文化自強。

第三,從哲學/認識規律來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是感性認識經實踐,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實踐過程/的把握和再總結,再提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社會群體而言,沒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動性的文化實踐,是沒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斷的文化實踐,才能發現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終對自身文化有理性認識,充分把握文化的發展規律,主動擔當歷史責任,實現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論文范文第6篇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

習總書記的十九大報告內容多,范圍廣,涉及到國際國內、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我對十九大報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習近平在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圖書館作為文化信息中心,其中一個突出作用就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有精華有糟粕,我們要去其糟粕,擇其精華,發揚傳承下去。

作為圖書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和一名普通黨員,我們應該帶頭發展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在閱讀推廣工作中,為讀者推薦好的、優秀的、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圖書文獻資料,引導讀者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讀者閱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單位故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文化軟實力。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為民族文化強區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上一篇:錄音藝術論文范文下一篇:綜合治稅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