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創新論文范文

2023-09-16

文化創新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能有效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文化強國的建設步伐,因而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文化產業的初級發展階段面臨持久發展潛力與資金短缺的矛盾困境。為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借助政府和金融業等多方力量,形成政府政策支持和金融創新服務共同提升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的社會局面,實現金融業與文化產業的有效對接。

關鍵詞:金融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新思路探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能幫助擴大社會就業、繁榮文化市場、調節經濟結構,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強調要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提出“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鼓勵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相結合,切實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然而,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基礎薄弱,受社會經濟條件和地區資源的制約表現出一系列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融資困難,與金融資本融合不足,嚴重阻礙著文化產業的發展。

本文主要以金融服務文化產業鏈為切入點,通過研究我國現有文化產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結合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促進文化產業與金融資產相融合的新思路。

二、金融創新與文化產業的內涵

(一)金融創新的內涵

金融創新是指通過支付制度促進銀行及一般金融中介作為資金供求紐帶作用的改變,即通過新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新的金融市場、新的組織機構、新的經營方式和新的制度安排所進行的金融變革。

(二)文化產業的內涵

在黨的十六大上,文化產業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國家文化部認為文化產業是按照工業標準,通過生產、再生產、儲存及分配等方式從事文化產品相關活動的經營性行為。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伴隨著現代生產方式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能有效推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三、金融創新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研究

(一)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文化產業在促進經濟、改善內需、轉變發展方式、緩解就業壓力、抗擊經濟下行壓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即將到來。1.文化產業即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文化產業將進入深度深化變革期;3.文化產業進入將進入強化融合期。二是“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需要解決的問題。1.文化產業放權力度不夠;2.文化產業存在國有企業壟斷;3.文化產業品牌競爭力不足;4.文化產業支持落實難。

(二)金融創新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研究

目前我國主要從三個方面研究金融創新助推文化產業發展:一是我國文化產業和金融資本融合現狀;二是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政策和渠道;三是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創新方式。但是,目前我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處于瓶頸期,遇到一些障礙,主要包括:金融機構因為對文化產業了解不夠導致對接主動性不強;傳統文化產業不能合理有效利用金融工具;金融機構制定的門檻比價高;文化產業自身的特殊性與金融資本融合度不高;服務與文化產業的金融中介體系薄弱等?;谝陨犀F狀,急需探究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融合新思路,促進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的有效融合,推進我國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四、金融創新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思路探究

“產業鏈聯姻模式”有助于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和金融資本有效融合。在這種模式下,不僅僅是讓文化產業和金融資本簡單合作,而是基于雙方各自的產業鏈發展戰略,進行優勢互補進而實現金融資本支持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金融助推文化產業發展要求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資本的前提下提供項目建設和管理服務,利用自身優勢使金融資本更深入到文化產業中去,實現二者高效結合,最終實現高效利用金融資本降低文化產業投資風險的目的。

金融機構依托文化產業鏈的核心企業,針對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設計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產品,為產業鏈上的不同企業提供綜合解決方案。文化產業鏈下游企業的特點是交易活躍,比較有規律性且各企業相互依存,所以適合金融機構設計綜合性和標準化的金融服務方案。

五、加快金融資本與文化產業融合的政策建議

當前文化產業提高發展速度才能滿足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民群眾的需求,要實現這一發展就必須破解金融難題,實現金融資本的有效融合,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完善資本市場和文化產業的融合機制,實現文化產業投資的多元化。二是金融機構積極創新融合路徑,突破文化與金融融合的瓶頸,包括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分散對文化產業的貸款風險;創新與文化產業更匹配的金融產品;引進保險和風險投資基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三是文化產業自身大力發展核心競爭力,創造融資條件,包括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行上市融資;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發放債券融資。

參考文獻:

[1]段桂鑒.加快文化金融服務創新[Z].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2-08-29.

[2]許新,彭宇臻.中國文化產業金融投資前景分析[J]產業經濟,2012,(11).

[3]劉昕.當前中國文化產業財稅金融政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徐鵬程.當前阻礙金融資本與文化產業融合的主要問題[J].經濟要參,2016,28,2-8.

作者簡介:

高利英(1992-),女,漢族,山西呂梁人,金融碩士,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研究方向為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

侯攀(1992-),女,漢族,山西晉城人,金融碩士,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研究方向為金融理論與政策。

文化創新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政府主導的科普文化產業公益性已成為學界的共識,通過對科普文化產品的界定和分析,探討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公益性科普文化產品屬性的定位,把握屬性之間的交互性和合理性。

【關鍵詞】科普文化產業;展品;屬性

作者:廣東科學中心  廣東廣州  510006

1 引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研究機構、政府、企業、科普場館等為主體的科普文化產業中,科普場館作為直接接觸公眾(即消費者)的部門,在科學普及與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科普文化產業的生產聯合體在面向公眾方面發揮著主導性作用??破瘴幕a品處于產業鏈的末端,直接影響著產業的發展和公眾。目前國內的學術研究對于科普文化產業的產品屬性關注度較少,本文以嘗試從人本位設計和制作的視角,對科普文化產品的屬性進行初步的探討。

2 科普文化產品的界定

2.1  科普文化產業的概念

科普文化產業是近年來才開始形成的比較新的概念,眾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嘗試對此進行界定,基本達成的共識是“科普不僅僅是文化的,還與文化產業有密不可分的關聯”[1]。從當前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前沿動態老看,與創意產業以及科學普及的創作、生產和消費等情況基本趨合,因此,文化產業與科普產業有較大的重疊空間,能夠在研究院所和公眾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促進產業和科普的長足發展。目前,國內學者對于科普文化產業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對門類劃分、性質定位和公共文化屬性及其發展等方面。勞漢生[2]從文化產業的視角,將科普文化產業定義為滿足人們的科普文化需要、科普文化消費需求而產生的一種產業。任福君等[3]認為科普產業是以滿足科普市場需求為前提,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向國家、社會和公眾提供科普產品和科普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2.2  科普文化產品的界定

科普文化產品是為滿足公眾(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生產活動的成果。,不管是政府還是第三方購買,其成果或服務都要通過市場運作,這是區分科普文化活動和科普文化產業一項重要標準。無論是科普文化產業還是事業,公眾都是其最終的服務對象,尤其對于科普場館而言,公眾參與是其核心理念。大量國內外的成功經驗表明,科普文化產業在結合市場和公眾需求的前提下,能夠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馬蕾蕾等[4]通過分析《鐵臂阿童木》這部日本動畫片的歷史,從產業發展和社會文化綜合效應剖析了其成功之處,得出科普文化產品不僅要求嚴謹的科學性和教育性,也要有趣味性和娛樂性的結論?;谝陨系慕Y論,科普文化產品需要充分考慮“人”的因素,才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從而實現產業的良性發展。

3 科普文化產品的屬性

科技講究以人為本,這個理念也是科學傳播和普及的宗旨。落實到科普產品(即展項)的問題上,就是貫穿于展項設計規劃制作全過程的“人本位”的價值觀??v觀目前國內科普文化產品開發的現狀,以科普場館為例,創新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往往在前期建設中投入大量的成本和人力來保證創新率,而后期的更新和改造則相對困難,因此在產品的設計之初要立足公眾需求的層面,充分考慮科普文化產品的屬性,最大發揮展品的功能。

本文將廣東科學中心的展品為基礎,研究了原始設計到運行整改的400多個展品展項,發現盡管產品從設計到投入運行使用均經過了多次的論證和修改,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是出現諸多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前期考慮不夠充分,設計和制作成型的考慮與后來實際情況的的差異等等,因此,科普文化產品的屬性,與公眾的利益切身攸關,也是對科普文化產品的市場化運作和科普教育功能產生直接影響的要素。

3.1  安全性與互動性

廣東科學中心以“自然、人類、科學、文明”為主題,在展品展項的設計之初,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求證工作,展品的互動率達到了90%以上。如何在現在已有基礎的空間和條件下實現最佳的體驗效果?成為展品展項設計中的一個亮點,也是一個難點。前期的設計往往會要符合整體協調,另一方面對于公眾的可操作性的不足就會暴露出來,從而影響產品的功能和效果。以兒童天地展廳為例,在展品設計規劃的時候,主要以12歲以下兒童為研究對象,更加注重視覺形象和動態效果,著重增加了可操作性的考慮,也作了相當充分的安全考慮,但是由于兒童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平衡能力的不足,在日常的展覽和運行中,還是存在一些無法預料的的安全隱患。

互動性強的展品,多以機電驅動和程序控制為主,以多媒體展示虛擬體驗或者進行實物操作體驗。一些操作性強的展品明顯損壞率較其他展品更高,且長期會產生無法預測的安全隱患,如果維修耗時較長,又會影響觀眾對科技館體驗的情緒;另外,人流量較大的情境下,部分展品也會因為不正確的操作,暴露出安全問題。因此,安全性與互動性是科普文化產品設計,尤其是科普展教展品設計中拍在首位的要素和屬性,兩者不可偏廢的。

3.2  趣味性與教育性

趣味性是產生吸引和實現教育的最好的手段,而教育性是科普最終要實現的目標,這是科普文化產品形成競爭力的重要屬性。為了實現最佳的展教效果,首先就要使展品能夠激發公眾的興趣。兩者是互為依存的關系。提倡展品的設計結構一方面要盡可能激發觀眾的興趣,優化展區情景,增加展品與觀眾的互動效果,增強展項及展教形式的立體感,吸引觀眾的參與興趣;另外一方面也要趨向觀眾的感官體驗,結構設計更人性化,使得展品結構服務于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做動畫這個展項中,將展臺的高度定位考慮了人體工學的因素,操作臺面和轉盤的高度就是選取了廣東省12歲以下兒童的身高范圍的數據。

科普場館作為公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場所,盡可能激發觀眾的熱情和主動參與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展品展項的教育功能。產品的操作方法不能繁瑣,蘊含的科學原理不能過于抽象。展品的設計結構要服務于展示教育的功能。需要更多地把趣味性和教育性結合起來。此外,還要注意進行展項維護。如果能夠能夠考慮規范展品維修和保養,就能有效的提高維修的效率,能極大提高觀眾的參與體驗次數。

4 小結

科普場館作為公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場所,在設計之初要考慮科技與文化的結合,堅持“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必須從公眾的角度去考慮,產品的設計要人性化,充分考慮產品的屬性,以公眾的興趣和感受為出發點,兼顧科學原理的表達,才能更好地實現科普教育的功能,成為科普文化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任福君等.科普產業的界定及統計分類[J].科技導報,2013(31):67-70

[2]勞漢生.我國科普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思路和模式)框架研究[J].科技導報,2004(4):55-59

[3]任福君等.科普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1,6(3):5-13

[4]馬蕾蕾,曾國屏.對科普文化產品經典之作《鐵臂阿童木》的回顧和思考[J].科普研究,2009,6(3):44-50

文化創新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國企政工工作的創新道路上,通過不斷地強化企業文化的建設,能夠依靠優秀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充分發揮。從而對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設,起到推動作用。對于各項工作的順利發展,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持和保證。本文首先分析了企業文化在國企政工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又論述了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促進國企政工工作創新發展的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企業文化;國企;政工工作;創新發展路徑

前言:

在當前國企改革持續深入的背景之下,也對于國企的發展以及各項工作的推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能夠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國企政工工作的開展,也能夠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對各項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導。所以就要推進企業文化和政工工作的共同促進,不斷地加大對于政工工作的重視力度,在企業文化建設的背景之下,積極的進行各種工作策略的探索,推動國企政工工作的創新發展。

1 企業文化在國企政工創新中的作用

首先,能夠強化引導作用。隨著國企政工創新的推進,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企業文化的持續建設,能夠將其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國有企業中所開展的政工工作,以企業內部的干部和職工為中心。通過企業文化,能夠實現良好的輔助效果,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實現。對于國企政工的不斷創新,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時,在企業文化的影響之下,能夠在企業內部構建一個良好的氛圍。從而從精神層面上,對國企內部的員工提供有力的支撐,對其起到激勵的作用,讓干部職工能夠在自身的工作目標和企業發展的基礎之上,不斷地努力工作。因此,從功能和目標層面上來看,企業文化與政工工作具有一致性,二者能夠相互促進和影響。所以通過企業文化,能夠對于國企政工工作的開展,起到推動和引導的作用。

其次,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有助于國企政工工作內涵豐富。隨著對于政工工作的探索,在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之上,能夠不斷地實現政工工作范圍的擴大,有助于國企內部的職工對于企業的發展前景和使命,進行深入的了解與把握,更加積極的參與到企業的持續建設中。在企業文化的影響之下,能夠有效地促進政工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具有更加深刻且豐富的工作內涵,確保政工工作作用的有效發揮。

最后,企業文化能夠為國企的政工工作,注入全新的生機和活力。在當前的國有企業政工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枯燥、單一的常態化工作模式。因此,這也會對于政工工作的效果,帶來直接的影響。通過政工工作和企業文化之間的結合,能夠將政工工作的各項方針、路線,充分的聯系起企業文化的道德規范以及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內容,讓政工工作具有更豐富的內容,為其注入全新的活力,從而提高政工工作的水平。

2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推動國企政工工作創新發展的路徑

2.1 強化企業文化宣傳

在企業文化的建設角度,為了充分的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推動國企政工工作的創新發展,就要加大對于企業文化的宣傳力度。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轉變企業內部職工對于政工工作的認知,改變傳統的工作理念。通過促進企業文化的宣傳的不斷深入,讓企業內部的職工能夠高度的認可企業的各項工作,轉變對于政工工作的固有認知和看法。針對企業文化宣傳來說,具體工作的開展分為三個層次,分別要面向企業的領導層、政工人員以及基層的職工。首先要發揮企業領導層人員對于各項工作的引領和導向的作用,并且依靠政工人員進行企業文化的傳播,從而促進企業文化在基層職工中的落實。在大力宣傳和弘揚企業文化的基礎之上,在企業內部構建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突出人性化的特點。并且按照職工具體的思想情況,能夠針對其所存在的思想問題,實現有針對性地解決。從而對政工工作的開展,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服務。依靠多樣化的企業文化活動,讓國企內部的干部職工對于政工工作,具有更高的認可度和理解程度。加大對于政工工作的重視力度,確保政工工作的有效落實[1]。

2.2 貫徹落實多個層次的創新

首先,要強調理論創新。確保其能夠滿足當前的時代發展需要,這樣企業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就能夠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為了促進企業政工工作,從理論角度上的創新,就要轉變當前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的工作狀態,促進各項思想觀念的革新。并且在工作中,要積極的學習先進的工作理念,不斷的提高理論的先進性。同時,還要進一步的調整所存在的落后的、無法適應當前工作發展的思想理論。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銜接企業文化,促進企業文化和政工工作的協調統一。為了實現理論創新的目標,就要確立起大局意識,并且在政工工作性質的基礎上,對于當前職工的思想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促進思想的統一,轉變以往的錯誤認知和偏見。

其次,要積極地推進制度上的創新。為了確保企業政工工作的順利開展,就要具有堅實的制度保障。隨著各項工作實踐的落實,要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度的轉變,確保所制定的各項制度,能夠符合企業的發展需求,對于企業文化具有較高的適應性。通過科學化、系統化的政工工作制度,有助于政工工作創新目標的實現[2]。

最后,要促進政工工作方法的創新。積極引進信息技術的應用,充分的發揮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在政工工作中所具有的積極作用。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地革新工作方法,確保政工工作的開展,充分的對接當前職工的生活習慣,提高政工工作的推進效率。

2.3 促進先進表彰體系的完善

通過不斷地健全先進表彰體系,能夠針對先進個人和集體的突出事跡和優秀的表現,進行相應的表彰。從而對于國企內部的員工起到激勵的效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企業凝聚力的提高,推動政工工作的開展,充分的發揮政工工作的引領效果。在具體的表彰中,具有多種方式選擇,同時還可以借助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充分的彰顯政工工作的價值,推動政工工作的創新發展。

總結:

綜上所述,對于國有企業政工工作的創新而言,企業文化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不斷地強化企業文化的建設,在此基礎之上,促進政工工作思想方法的創新與改革,從而不斷地提高政工工作的質量水平,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將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胡萍萍.基于黨建引領下國企政工工作創新思路的幾點思考[J].中外企業文化,2021(08):115-116.

[2]韓波.基于企業文化的國企政工工作創新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1(12):39-40.

作者簡介:王國娟(1978.03-),女,浙江杭州人,大專,助理政工師,政工方向。

文化創新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在我國社會和經濟水平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企業文化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文化建設工作被列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深,企業管理創新成為必然,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提高自身管理質量和效率,從而提高管理優勢,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中,宣傳企業文化、傳遞企業文化,是體現企業價值觀和發展觀的重要方式。另外,企業文化建設能夠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提高企業管理效率,最終完成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F代化企業的發展,只有通過不斷地創新升級,才能與時代發展保持同向,為企業的發展增添動力。

關鍵詞: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創新;管理創新;必要性;影響分析

1企業文化建設的定義及分類

企業文化建設指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權力型導向就是集權式管理,個人色彩較為濃重,以強人統治為基礎,在這樣的原則基礎上,無條件地守護企業家的絕對領導和個人權威,企業家就是權力的象征,是一種較為極端的統治文化。角色型導向,就是自己就其事,人人都有事情做,從不互相干涉,以遵守規章制度為宗旨,要求做事嚴謹,順著規章制度走,完成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任務導向型就是遵守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人的欲望出發,滿足人性,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而相信自己,激發潛力,為企業效力。

2企業文化的特點

企業文化的特點可概括為三個方面:隱形性、時代性和具體性。其一,隱形性特點。企業文化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而是通過理念、觀念、準則規范進行傳遞。因此,隱形性是企業文化的特點之一,不能用存在的物體對其進行描繪。其二,時代性特點。在時代不斷更迭的過程中,企業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企業文化也隨之變化。因此,在企業不斷發展中,企業文化具有時代性的特點。其三,具體性特點。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企業文化作為核心內容,不斷指引著企業的發展方向,使企業的發展步伐更加堅定。因此,企業文化發揮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并在企業員工價值觀中體現出來,企業文化形象由此形成,這也正是企業文化具體性特點的體現。

3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企業文化是在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按照社會發展形態以及大體局勢而形成的文化體制。在企業正常運營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各方面的發展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不斷地豐富充實員工的思想,讓員工對于企業前景具有比較樂觀的態度,對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企業文化建設對于企業發展也非常重要,明確了公司的發展方向,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使整個團隊具有凝聚力,對于企業預期具有超常發揮的作用。企業文化對于員工而言,共同知曉并且大家一起去遵守,不僅僅是文字可以描述的,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靈魂、企業戰略、企業使命的一部分,多數較為模糊。例如,“使顧客滿意,讓業主放心,令社會信賴”或“為社會創造價值”等等,首先,文化觀念包含于其文化建設中,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將文化觀念的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有助于企業對于員工做出一個較為精準的判斷,以用來約束員工的工作態度,從而提高公司的總體素質。再次,環境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因素,可以推動或者抑制公司整體的發展,優異的環境氛圍有助于企業的發展,企業環境包括了諸多方面:文化素質環境、企業經營環境等。最后人才是一個企業的牌匾,有了專業的人才,企業的發展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優秀的企業文化會帶動員工,把人才優勢利益發揮到最大化,增強整個企業的凝聚力,從而不斷的優化企業的良好形象。

4企業文化創新對企業管理創新的影響分析

4.1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質量

企業員工在工作中是否具有積極的工作態度,將會直接影響工作成效。如果員工以飽滿、熱情、積極的態度投入工作中,工作效率就會得到提高,工作質量也會因此提高,所以員工主動地開展工作,而并非被動地接受工作,是企業管理質量提高的關鍵。員工積極地對待工作,對工作熱情,則工作效率肯定高于其他員工。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企業文化對員工的思想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4.2構建企業文化融合機制

要想使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還要在構建企業文化融合機制方面狠下功夫,將企業文化融入到企業管理工作當中,使二者具有很強的滲透性、互動性以及融合性,形成作用與反作用的良性循環。要將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進行有效結合,為了能夠促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和創新,應當強化文化的引導性和激勵性,除了在員工教育培訓方面強化企業文化宣傳、引導和傳承之外,也要更加重視培養員工的文化意識、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發揮企業文化在人力資源教育培訓、員工自我管理等諸多方面的積極作用。要將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結合,既要加強對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在打造“文化陣地”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傾力構建“學習型企業”,進而能夠不斷提升員工素質,并引導員工參與到企業管理當中,如多召開一些關于企業管理方面的征求意見會等等。此外,還要強化企業文化建設與創新發展的有效結合,如引導員工樹立創新意識,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發揮作用。

4.3促進企業管理的健康發展

企業文化創新作為企業管理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對企業各項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因此,企業文化的創新發展,不斷推動著企業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同時,企業文化不斷引導著員工的發展,無論是從思想理念還是服務理念層面都是如此,可以為員工發展和企業發展提供指引,是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建設堅實的文化基礎。與此同時,企業文化創新對企業資源管理創新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結語

中國現在各方面迅猛發展,在這樣的局勢下,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企業管理和文化建設相輔相成,企業管理依賴于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管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員工來說,要遵守規章制度,為企業效力,對于企業來說,不僅要不斷更新制度,更要學會兼容文化,學習優秀的文化管理制度,創新生產將利益最大化,以自己絕對的優勢和實力立足于國內外市場。

參考文獻:

[1]蒙卿宇.企業文化建設在國有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21(10):1-3.

[2]許春寧.企業文化建設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業文化.2021(25):18-19.

文化創新論文范文第5篇

一、群眾文化創新的時代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边@一論述不僅指明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而且還從社會主義關懷的角度表達了對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還指出要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創新。要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因此,文化創新被放到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事實上,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很難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一種缺乏創新觀念和創新精神的文化,也難以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目前,群眾文化建設正處在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要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就必須大力創新。只有不斷推進群眾文化創新,以創新為動力,不斷提升群眾文化工作的整體質量,才能適應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因此,群眾文化創新的時代意義在于:

其一,推進群眾文化創新是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需要。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是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的文化。它植根于構建和諧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充分體現著時代精神。群眾文化要參與和推動先進文化建設,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必須堅持創新,和時代同步。

其二,推進群眾文化創新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建設和諧文化。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文化藝術對于創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早在先秦兩漢時期,《禮記·樂記》中曰:“禮別異,樂和同”。說的就是通過文化藝術活動的引導使人在新的道德高度和審美境界上達到和諧。文化藝術具有團結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推進群眾文化創新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群眾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讓社會成員之間和諧相處。

其三,推進群眾文化創新是群文事業單位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群文事業單位迫切需要改革,在體制、機制方面進行創新。這些年的實踐表明,變則通則盛,不變則衰則敗。一大批群文單位正在不斷創新中抓住機遇,乘勢而上,適應市場經濟規律,擺脫困境,開創出事業和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二、群眾文化創新的方法

1、創新觀念。群眾文化創新,首先要創新觀念。思想、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觀念的創新,是激發人們無窮活力和創造力的基礎和前提。創新觀念,即意味著告別束縛人們手腳的一切陳規,告別“等、靠、要”的工作作風,告別無所作為的工作狀態。要創新觀念,就應強化一下五種意識:一是強化政治意識,發揮文化教育功能;二是強化前沿意識,占據文化發展制高點,保持領先地位,以發揮導向示范作用;三是強化服務意識,更新文化服務的內容、形式、手段;四是強化市場意識,通過公益性活動的市場化運作,實現事業發展的良性循環;五是強化博愛意識,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體現文化的公平、公正。

2、創新服務。文化站存在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豐富的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因此,文化站必須強化服務意識,完善服務手段。要不斷根據社會的需求擴大服務領域和服務內涵,不斷放大服務效應。文化站應根據本地區的情況,站在社會大文化的高度,重新審視群眾文化的基本規律,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順應發展,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增強群眾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開辟群眾文化新天地。

3、創新精品。文藝精品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標志,亦是衡量一個地區整體文化水準的重要標尺。一件精品的綜合效應遠遠超過一大批平庸之作。隨著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日趨多元化和審美情趣的提高,迫切需要群眾文化為社會不斷奉獻出文藝精品。群眾文藝扎根于群眾之中,有豐沃的生活土壤,完全有條件出精品。要出精品,各級文化站首先要強化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要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一,應根據當地的創作人才特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創作規劃;其二,應組織廣大作者深入生活,向生活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大自然學習;其三,應采取改稿會、作品討論會、新作匯演或演唱會等多種途徑,并邀請有關專家對重點作品進行“審查”,以求不斷提高作品的質量;其四,通過電臺、電視臺等媒體的播出,通過藝術節、廣場文化活動、文藝調演等形式,在社會大舞臺上“亮相”,接受觀眾批評,進而反復打磨,不斷修改、提高,使作品日臻成熟和完善。

三、群眾文化創新的途徑

英國的社會學家馬克.J.史密斯在《文化——再造社會科學》一書中講到文化的三種重要形式:一是作為理想典范的文化,二是作為文獻記錄的文化,三是作為社會生活方式的文化。這三種文化正是基層文化站應該以其為中心來開展工作的內容。在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文化在其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這給肩負著公共文化傳播職能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新的思考。

1、花樣翻新,提高吸引力。如今,基層文化站的活動如果仍局限在唱唱跳跳的傳統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上,肯定會陷入不景氣的局面。當今,在電視、網絡幾乎覆蓋全球的形勢下,文化站如果不積極拓展自己的活動空間,銳意改革,花樣翻新,在活動的策劃上走在時代前列,就會難逃被邊緣化的命運?;臃戮褪枪ぷ饕行滤悸?,首要的就是加強和引導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提高文化活動對群眾的吸引力。如舉辦各種主題的自我展示秀,開展別具匠心的綜合才藝競賽,著力在活動的策劃上把舞臺與觀眾作為一個綜合體進行打造等。在靜態的文化活動舉辦中,要注重把傳統文化形態進行拓展延伸。比如在舉辦書畫展覽時,可在展廳備上筆墨,讓每個觀看展覽的人即興揮毫,即便是沒有任何書法、繪畫基礎的愛好者,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一幅習作。具有一定水平的書畫作品可由文化站保存,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再舉辦一個“業余即興作品展”。如此,對于舉辦者來說,辦展覽已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普通人來參與,使群眾書畫活動真正體現出其應有的群眾性。與此同時,還可以組織愛好書畫的群眾進行寫生采風活動,使群眾書畫活動變得更有層次、也更具普及性。

要保持老年文藝團隊的旺盛活力,其中重要的一條是要在活動形式上不斷有所創新,并爭創特色。平時,基層文化工作者要注意組織團隊進行學習、觀摩,幫助團隊創作、排練新的節目,打造新的活動項目。要注重普及性、廣泛性,要時刻不忘文藝團隊的建設。藝術團要有完善嚴格的規章制度,每年應該進行綜合藝術考核,有機地把普及與提高結合起來,例如2007年南門文化站組織藝術團隊走進社區基層演出達30多場次,把藝術送到了基層,把歡樂留在了基層,實現了老年人參與社會、回歸社會,再現人生價值的生命意義,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此外,2006年,南門文化站還專門組織藝術團隊赴常州學習木蘭扇系列,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改編,在半年的時間里就在市區組織培育了六七支各種木蘭扇隊伍,組織他們進行表演,并到社區之間開展比賽,請專家和群眾進行評判,調動了老同志的積極性。2009年春,由文化站組織輔導的老年木蘭扇《鶴舞云天》代表蘇州市參加華東地區的比賽榮獲優秀創新項目獎。通過比賽,加強了與各地的交流和學習,樹立了品牌、贏得了聲譽。目前這些團隊已成為開展活動的重要力量,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組織老年、青年、少年、殘疾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動,尤其是代表本社區外出演出,不僅會大大吸引社區不同成員的積極參與,而且在社區集體演出活動中還會增強對本社區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增強其對社區的強烈歸屬感。通常,居民的社區歸屬感越強,就越能夠意識到自己作為社區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進而越加喜愛和參與社區文化活動。

2、改進內容,加強指導性。說到群眾文化活動,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娛樂。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新的社會問題擺在基層文化工作者的面前,迫切需要基層文化工作者拓展活動內容,在充分娛樂群眾的同時,著力加強群眾文化的教化作用。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追求高品質的生活,飲食、服飾、居住、消費等強烈地體現出了它們的文化屬性。因此,文化站應審時度勢,審視新時代的新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例如目前在社區開展文藝活動的隊伍有很多,表演的形式也可謂豐富多彩,但其水平也是各有千秋、參差不齊。作為基層文化工作的組織者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引導。如滄浪區南門街道十三個社區中的老年文藝活動團隊開展的文化活動大多形式單一,項目不外乎是打腰鼓、打太極拳、舞劍、扭秧歌等??吹亩嗔?,觀眾就會對此失去興趣。從去年開始南門街道文化站有意識地深入到重點社區,從開展活動的團隊中選出一批隊伍來,引導他們學習新式大秧歌及傳統的河蚌舞、打蓮湘、蕩湖船、并組織起盤鼓隊、中老年模特隊以及舞蹈隊,這大大激發了老同志們的興趣。在2007年—2008年的藝術節開幕式上,這些特色文化隊伍相繼亮相,開場舞蹈《開門紅》熱熱鬧鬧、紅紅火火;時裝表演《古韻風采》秀出了老年人的高雅氣質和端莊儀態,豐富多彩的民間特色文化表演受到國內外來賓和觀眾的普遍歡迎,為盛大的開幕式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通過加強活動的指導,把單純的娛樂活動提升到一個新的質量高度。

作為基層文化站,要以各街道、社區居委會、住宅小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的文化活動場所為活動陣地,以為社區居民搞好各種服務為基礎,利用各種載體引導群眾廣泛參與,開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使不同文化修養及情趣愛好的群眾都能各展其長,各得其樂。這樣,既滿足社區居民求知上進做文明市民的心理需求,展示社區文明風尚,又增進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豪感,進而增強了社區廣大居民群眾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參與意識。

3、拓展陣地,走出老圈圈。一般來說群眾文化活動大多只是演出,不管是在劇場演出,還是在廣場、村頭演出,它的受眾面總是因空間、時間、信息傳播等因素的制約而顯得十分有限。二十一世紀已步入了信息時代,現代化的設備技術、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具備了對受眾最廣泛的覆蓋能力,這是基層文化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的一種優質資源。目前由文化部推廣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正是從某種程度上革新了基層文化活動,具有現代特色的一種創新拓展,這十分有效地增加了公共文化機構的吸引力。另外,文化站還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頁,在互聯網上開辟自己的平臺,通過網絡迅速發布文化信息,傳播文化知識,開展文化活動,讓更多的受眾通過網絡來接受文化服務。電視、電臺、報刊也是可以利用的資源。文化站是普及主流文化的職能部門,因此應該主動與這些方面合作,通過共同的努力,使這些媒體成為文化站與群眾溝通的渠道,有效地拓展群眾文化工作陣地。因此,拓展陣地進行社區文化建設必須提高思想認識,根據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文化生活的特點,強化社區文化建設的意識,不斷將社區文化推向更高層次:一是強化“社區文化力”意識。這里的“社區文化力”特指通過文化建設而逐步積累起來的現實力量,它包括社區文化的實力和現實水平,也包括社區文化對社區綜合競爭力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力和影響力。二是強化社區文化的創新意識。社區文化的創新是社區文化建設的突破,而這種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區文化的整體發展格局上,即:立足于社區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態文化、網絡文化、休閑娛樂文化等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同時也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三是強化社區文化的特色意識。強調特色意識就是要充分尊重社區絕大部分居民群眾和組織團體的意愿、利益,制定一個符合本社區長遠發展的賦予遠見的文化發展戰略目標,并以此作為社區文化發展的主題。主題鮮明的社區文化才富有個性。

4、擴大覆蓋面,體現群眾性。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文化站的服務對象必須覆蓋所有的社會人群。對待特殊群體如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民工、殘疾人、外來人員等應特別地加以重視,努力對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服務。首先,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隊伍的組織。老年團隊開展活動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們的興趣。實踐證明凡參與者大多是進入奶奶輩分的老同志。他們有退休金,經濟上有較穩定的保障,現在子女已哺育成人,無后顧之憂,保持良好的心態、鍛煉好身體、過上愉悅的生活是這些老年人的追求。這些老同志有一定的組織紀律性,集體意識和榮譽感很強。另外,他們追求完美,為了使演出取得實效,不少老同志情愿自掏腰包,購買道具,統一制作服裝,對演出進行包裝。因此,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要有意識地去組織他們,按照工作和演出的需要,讓他們在有關活動中一顯身手,以開展活動來提升檔次,以多參與演出來激發熱情。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一是要注意發現主要骨干,明確活動的牽頭人物;二是建立組織機構,對隊伍人員進行分工,明確各藝術團的團長、政治指導員,還有各隊隊長、小組組長,有什么任務直接與負責人聯系,并層層落實責任,市里有重大活動推薦他們參加社會活動。文化站要經常組織各老年業余團隊人員學習,通過看錄像資料、觀摩優秀節目、開展技術講座輔導等活動,幫助各團隊提高藝術水平。平時根據需要,文化站還要不斷為藝術團隊增添活動道具,把這些老同志緊緊團結在文化站的周圍。對待殘疾人,因為行動上的不便,文化站應該組織送文化上門,去敬老院慰問演出,去特殊學校慰問演出,給這些社會弱勢群體帶去精神的安慰和社會的關懷。對未成年人的文化服務可邀請家長一起參加,以諸如知識競賽、與成年人互動等方式,來讓未成年人獲取知識,提高道德水準,健全人格,懂得如何與父母、朋友、同學和諧相處,幫助他們長大后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在加快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農民工是一個特殊群體。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他們向往豐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可采用大多數人喜聞樂見的卡拉OK大家唱等形式,給他們提供一個愉悅身心、展示自己的舞臺。社會的發展使各地流動人員越來越多,他們來自不同地域,各自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對這部分人員的文化服務,更能體現群眾文化的多元性。人文關懷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高層次服務,是群眾文化工作者對全體社會成員應有的奉獻。

總之,群眾文化事業是充滿魅力、充滿希望、充滿生機的事業。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只要堅持創新,以創新求發展,以創新求突破,以創新求飛躍,就一定能夠不斷創造群眾文化事業的新輝煌,為構建和諧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單位:陳露,蘇州市滄浪區南門街道文化站站長。)

文化創新論文范文第6篇

[收稿日期]20090311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專題研究項目“中國高等教育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地位與作用”(教高函[2005]23號)

[作者簡介]陳何芳(1976),女,湖北襄樊人,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南京210097)

[摘要]高等教育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和強大的文化功能,能夠在社會的文化建設中發揮傳、創新、輻射和示范作。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高等教育應當成為創新文化的中心,充創新活動和創新體制的前提與基礎,發揮相應的文化引領、精神支持與價值引導作用。因此,創新型國家建設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實施創新文化發展戰略,其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深刻認識高等教育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文化意義;二是通過高等教育導引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三是發揮高等教育對于社會改造的參與和評論作用;四是發揚“和合”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只有切實采取以上這些戰略措施,才能確保高等教育文化創新功能的實現。

[關鍵詞]創新型國家;高等教育;創新文化;發展戰略

當前,我國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種奮斗目標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高等教育的表現。高等教育是新知識、新技能和新思想的主要源泉,創新型國家建設所面臨的幾乎所有問題莫不與之直接或間接相關。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高等教育應當成為創新文化的中心,通過采取相應的戰略措施保證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實現。

創新文化是有利于創新活動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社會環境的綜合體,是激發創新活動的精神因素,是催生創新靈感、激發創新潛能、保持創新活力的良好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創新主體才能具有強烈的創新欲望、敢于探索冒險、勇于標新立異、善于開拓進??;創新主體之間才能樂于團結、協作、競爭,共享成功的經驗與教訓;整個社會才能容忍失敗、給創新者恰當的評價和鼓勵,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文化是創新活動和創新體制的前提與基礎,創新文化孕育著創新事業的發展,只有創設優良的文化環境,才能有效促進創新活動的開展。因此,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力發展創新文化,中國高等教育實施創新文化戰略意義重大。

一、 深刻認識高等教育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文化意義

教育是屬于文化范疇的,教育本身起源于文化,其中的高等教育更是教育的文化屬性和功能體現最為集中的地方。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包括文化功能,應當在社會的文化建設中發揮傳承、創新、輻射和示范作用。創新型國家建設同樣離不開高等教育的文化引領、精神支持與價值引導。

首先,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利于促進人們對于社會新興文明的認同和適應。無論是創新型國家建設還是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都像是一場悄然興起的革命,強烈地沖擊著現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面。要想使社會的方方面面適應這種變革,使社會個體對于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保持高度認同,就必須發揮教育的深層次文化功能。教育是教育者以人類社會所積累的知識經驗授予受教育者,使之轉化為受教育者個人精神財富的一種社會化過程。它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它繼承和發揚著人類的文明成果,傳播、保存、融合、發育著民族文化,也是民族形成、生存及發展的生命機制。其中的高等教育擔負著傳授與研究高深學問、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它對社會的文化貢獻正是通過選擇與批判文化、傳承與傳播文化、適應與創新文化而實現的,這種文化“加工”過程有助于國家、社會、組織與個人從文化上適應時代的變革。

其次,大學的先進文化能夠引領社會其他類型亞文化的發展。為了對外發揮強大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要加強自身的“內在修煉”,構建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大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機構,大學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的組織文化雖然在內容上也可以劃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環境文化等,但它的精髓卻在于:它是多元的、開放的、和諧的文化,是以學術文化為主的高品位文化,是有著深厚底蘊和傳統的文化,是不斷發展的良好的生態文化。與其他社會組織相比,大學的文化更多地體現出多元的辯證統一,比如科學與人文的統一,民族與世界的統一,大眾與精英的統一,傳統與現代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傳承與創新的統一,多元與主導的統一,等等。大學文化所擁有的這些良好品質,使它具備了引領其他社會組織文化的天然潛質。但是,在知識經濟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背景下,大學文化還要特別強調“創新”,通過各種努力培育出激勵創新的組織文化。具體來講,一是要從整體上倡導拼搏進取、自覺奉獻的愛國精神,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二是要提倡個體的理性懷疑和批判,倡導學術自由和民主,鼓勵大膽探索、勇于冒尖。這樣才能激發學者的創新思維,活躍學術氣氛,形成寬松和諧、健康向上的創新文化氛圍。三是要加強大學的學術道德建設,遏制科學研究中的浮躁風氣和其他各種學術不良風氣。面對整個社會浮躁風氣的巨大壓力,大學必須堅持自身的創新立場,要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構筑起自己的“防火墻”,營造并保護自己的一方凈土,讓大學的組織文化真正成為社會文化中的先鋒。

最后,高等教育能夠通過文化輻射宣揚社會急需的創新文化。面對外界社會,大學要通過文化輻射作用,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樹立一種以創新為主導的社會價值觀。不論是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還是社會服務,大學都應該充分利用與社會接觸的每一次機會,傳播一種旨在創新的文化。要呼吁和鼓勵整個社會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合作的創新環境;營造一種鼓勵創新、崇尚創新,允許失敗、寬容失敗的政策環境和文化氛圍;宣揚一種崇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價值觀,進一步激發整個民族和社會的創新活力。在這個過程中,大學要始終以敏銳的時代眼光,預測社會發展的趨勢,領悟時代發展對人才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要求,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高水平的人才,以研究成果和信息服務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奠定大學文化向社會輻射的物質基礎。

二、通過高等教育導引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

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帶來了知識創新的高速度,這不僅需要加強相應的制度創新,也使得社會文化的創新顯得尤為迫切。人類在享受新時代繁榮的經濟成果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社會文化建設的相對滯后。只有克服工業化導致的各種文化矛盾,消除工業化特別是過度工業化給人類造成的許多文化陰影,才能使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成為一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美好時代。無論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對峙的消除,還是個人、社會與自然的新型和諧關系的重新確立,都取決于人類文化的創新。

在這種文化創新中,高等教育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等教育是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是社會先進文化的示范區和輻射源。一方面,作為文化保存的基本力量,我國高等教育扎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為弘揚民族優秀傳統,塑造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在中外文化交融中實現文化的創新。正如原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所說,“高等教育負有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引導世界和平、協調和持續地向前發展的責任。因而新世紀的大學面臨著如何更好地幫助社會‘健康’發展的使命”[1]。高等教育要通過對文化的選擇、傳承和批判,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社會乃至人類文化建設的基本力量,成為社會文化的領航員和先進文化的代表者。紐曼認為,大學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社會理智的格調,培養大眾的心智,凈化民族的情趣,給大眾熱情提供真正的原則,使大眾熱望達到固定的目的,擴充和節制時代的觀念,促進政治權力的行使,以及改善私人生活的交往”[2]。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其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應加強其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尤其應采取學科間和跨學科的方法來分析有關的問題,加強旨在消除貧困、偏執、暴力、文盲、饑餓、環境污染和疾病的活動”,“高等教育應以最大限度地努力創造一個無暴力、無剝削,由很有教養、懷有崇高理想、熱愛人類和富有智慧的人組成的新社會為己任?!辈⒄J為,“解決21世紀前夕面臨的問題取決于對未來社會的展望和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所起的作用”[3]。

為了發揮這些功能,高等教育應該執著于發展人類文明,應該關照個體的人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一方面,在宏觀的層面上,高等教育需要努力提升社會文化的境界,充當社會的文化高地。高等教育不僅要教給人生存的技能,還要教給人發展的特質;不單純為現實與某種體制服務,還要高于現實,引導現實,為社會的理性發展確立標尺。不管社會發展到何種階段和形態,在大學里應該始終可以找到人類的精神家園和文化歸宿。大學應該成為一塊“飛地”,成為不受銅臭味和市儈氣污染的凈土,有一種超然于社會通俗價值的獨特價值追求。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具有濃厚的人文精神和高尚脫俗的文化追求,具有一些對于社會來講是神圣而不容忽視或褻瀆的東西,讓社會能夠找到希望的終極所在。另一方面,在微觀的層面上,高等教育還需要從實踐入手引導社會民眾樹立科學的文化取向。當今時代不僅提供了大量新的文化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支配著大眾文化和大眾傳媒,而且通過其特有的形式改變著人們看待自身以及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方式,從而改造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比如,在當前社會,人們越來越生活在聯成一體的網絡組織之中。而網絡不僅是知識和信息傳播的載體,更是一種文化。電腦網絡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縮小”和物質生活方式、生產(工作)方式的改變,而且是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徹底革命。面對網絡生存方式的凸顯,高等教育要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文化生活乃至思維方式上積極倡導先進文明,批判消極落后的方面,引導社會民眾樹立科學的文化取向。比如,在價值觀念上要變一元價值觀為多元價值觀、變天人分離對峙的價值觀為天人合一的價值觀、變科學精神與人文價值相對立的價值觀為科學精神與人文價值相統一的價值觀,重點突出人的價值、知識的價值、學習的價值和創造性工作(活動)的價值,使其成為人類基本的價值觀;在文化生活上,高等教育要提倡個性化的閑暇文化消費方式;在思維方式上,由于人類從事的活動越來越要求具有創造性,所處的人文與技術環境日趨復雜,所以大學要倡導發散性思維和辯證思維方式以促進創新,要駁斥偏激與絕對化而提倡溫和與相對化,等等[4]。

三、 發揮高等教育對于社會改造的參與和評論作用

大學歷來是理性的殿堂與智慧的中心,閃爍著理性和智慧的光芒。它教人思考和探索,使人類由黑暗走向光明、由愚昧走向智慧。所以,高等教育既不能脫離現實社會,又不能與其完全合拍,而應與社會保持適度距離,成為現實社會的評判者和先進思想的輻射源。

一方面,從歷史上講,大學歷來具有批判意識,發揮著社會“思想庫”的作用。自中世紀大學的地位確立后,凡對人類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思想理論基本上都與大學密切相關,它們或是產生在大學里,或是通過大學而得以傳播,或者二者兼具,從而使大學最終成為促進人類思想進步,走向更加文明未來的重要陣地。大學匯聚著大批思想深、思維敏銳的學者,他們在探索真理的同時也創造和開啟著人類的美好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個外在于政府的監督和批判者,需要有一個隨時獲得精神支持和思想引導的地方,而大學最有資格充當這種角色。特別是在當前的21世紀,大學已經走出了象牙塔,從經濟社會的邊緣走向了經濟社會的中心,人類社會在遵從科技指引向前發展的同時,更需要有一支力量不斷地進行價值評判,去校正前進的方向,政府也需要用新的思想去實踐、去服務公眾?!按髮W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延續和發展了人類的文明和智慧,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為社會提供了多少優秀人才,更在于它最終成為促使人類社會從一個文明階段跨越到下一個文明階段的思想源泉”[5]。

另一方面,從現實社會來講,當前的新型時代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參與社會改造。在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中,需要不斷更新社會結構和制度環境以適應變化,相應的社會變革上比以往更為頻繁和復雜。但這種社會革命的動力和形式卻有了巨大變化,它不再依靠強權或武力進行,而是依靠自覺行動來改造那些有礙時代前進的制度體系。社會越進步,社會改造的知識含量就越高。在一個復雜、開放且充滿變化的時代,在以和平方式改造社會的時代,社會改造必然需要知識和高等教育的參與,高等教育將成為社會改造的主要力量。正如布魯貝克所指出的,“今天的大學受到了市政廳、州及聯邦國會前所未有的重視。政治家需要新的思想來解決新的問題……大學現在‘不僅是美國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國生活的中心。它僅次于政府成為社會的主要服務者和社會變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導者、推動者和交流中心’”[6]。杜威也曾直截了當地指出,“學校是社會進步

和改革的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7]。

為了發揮促進社會進步的功能,高等教育需要在參與社會改造的具體形式上進行創新。高等教育參與社會變革有著悠久的歷史。比如我國漢代太學生營救鮑宣和指點朝政事件、明代的東林書院事件、1919年的“五四”運動、國外20世紀60年代連綿不斷的學生運動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或影響了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改造。在當前和未來的國家建設中,高等教育與社會改造的關系更加密切,雖然它不是以激進的“運動”方式與社會統治者開展政治斗爭以變革社會,但它能夠依賴自身在人才培養和政治智慧上的獨到優勢而發揮影響。高等教育可以通過政治人才以及公民政治素質的塑造間接影響社會改造,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智能優勢為社會改造提供理論指導與決策咨詢服務,從而直接或間接參與社會改造,成為社會改造的一員。正如有學者所言:“大學樹立的不僅僅是知識權威?!粌H在關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重大判斷和決策上,而且在區分善惡、建立信念、認識真理等許多方面,人們也轉向大學。而‘以往的時代,這些問題的答案的看管人是牧師和各王朝的國王、皇帝、朝臣、官吏和部長。但今天,所有這些人都必須讓位給全體學者’,因為‘在認識事物、認識真理和謬誤方面,現代世界中還沒有什么社團比大學學者社團犯的錯誤更少’。通過吸收知識和運用知識來拯救自己已經日益成為‘現代人的宗教’,大學同時也成為‘社會的良心’,成為現代社會‘世俗的教會’”[8]。

四、 發揚“和合”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創新型國家建設不能忽視我國所面臨的種種失衡狀態,比如人口的數量與質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經濟增長的數量與質量、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之間的失衡等。要解決這些失衡,就要追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和諧”,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成為人口與經濟、經濟與環境、物質與文化、數量與質量、眼前與長遠等諸方面和諧發展的經濟,成為一種“整合”發展的經濟。要達到此目標,高等教育無疑要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協同發展的“和合”因素、“整合”因素。它可以多途徑地實現社會的整合發展,比如通過教育的功能提高人口的素質,實現人口質量與數量的和諧;通過教育程度的提高改變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通過教育與文化功能的滲透,提高經濟的道德倫理水準,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文明的和諧,等等??梢哉f,教育既相對獨立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要素之外,又蘊含和作用于各種要素之中;既滲透于經濟社會發展各種要素之間,又超越于各種要素和功能之上,發揮著“和”的功能,“合”的作用。作為“和合”因素,教育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并達到“和諧”狀態的根本途徑。

我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萬事萬物的普遍聯系,強調整合性、和諧性。由“天人合一”演變而來的普遍和諧思想,以及由此建立的“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但以往的經濟發展強化了人與自然的對抗、人與人的對立、人與社會的異化以及人的內心與行為之間的矛盾。單純的經濟發展雖然滿足了人們必要的物質需求,但也帶來了一些副產品,破壞了人類自身發展的條件,有時甚至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比如對資源的過度耗費、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文明病”等。這就要求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必須關注人類更高的精神需求,通過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改善人類的生存空間和生活質量。在思維方式上也要克服機械、分割、過度分解的思想,實現中國傳統的和諧思維方式的復歸,努力尋找新的“和合”因素,為社會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總之,適應知識經濟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選擇。但是,高等教育對時代需要的適應并不是被動的有求必應,而是一種有選擇的主動適應。高等教育既要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積極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與合理的需求;又要發揮其社會批判與引導功能,有選擇地回應經濟與社會的要求,引導國家建設朝著有利于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新,馬萬華,陳向明.21世紀的大學: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召開的高等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0.

[2]?[美]克拉克•克爾.大學的功用[M].陳學飛,等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

[3]?UNESCO.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J].教育參考資料,1999,(3):4.

[4]?陳彬.知識經濟與大學辦學模式改革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4.

[5]?劉少雪.試論大學的社會責任[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1999,(1):100.

[6]?[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鄭繼偉,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9.

[7]?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 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3.

[8]?楊東平.大學精神[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2.

(責任編輯李震聲)

上一篇:飛行安全論文范文下一篇:多元文化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