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內涵論文范文

2023-09-17

文化內涵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水族文化建設是有效實現三都經濟發展的途徑之一,是通過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來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水族文化建設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三都水族文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社會公共文化建設不足,學校教師的專業化有待提高。為了通過文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政府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以人民為主體,增強內生動力;建設師資隊伍,培養創新人才。

關鍵詞:鄉村振興;水族;文化建設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09

2018年國務院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統籌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在保護村落原有建筑、格局下,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各行人員投入鄉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村文化業態[1]。2021年,國務院在《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指出: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2]。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少數民族地區以文化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具有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優勢,水族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富含人文、自然景觀,具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不斷加強三都水族文化建設,不僅能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也能傳承與發展我國水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認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谏鲜龇治?,本文以貴州省三都縣水族為研究對象,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將水族傳統文化與鄉村發展進行融合,以此推動三都水族自治縣的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三農”問題。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水族文化建設的價值意義

(一)完善當地政府管理體制

文化建設是在國家政策支持、政府引導以及市場無形的調控中不斷進行的,能夠為政府提供實踐經驗,完善政府管理體制,對民族地區發展具有實際意義。三都縣富含獨特的水族文化資源,如水語、端節文化、馬尾繡刺繡等,凸顯了三都縣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文化。近幾年來,三都縣認真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政策,利用當地獨特的文化資源推動經濟發展成為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而如何建設文化資源,使文化資源得到有效挖掘、規劃并利用,這就需要政府結合當地的發展特征來探討,提出建設性意見,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就考察了當地政府的管制能力并促使其不斷加以完善。

回顧已有研究發現,水族端節文化品牌在傳播中遇到了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政府的資金投入、宣傳以及群眾參與等方面[3]。因此,文化建設拉動經濟的增長,需要三都縣政府加強扶持力度,制定傳播策略。例如,拍攝端節中端坡賽馬活動以及端節服飾介紹的短視頻,利用多媒體大力宣傳端節文化,其中政府足夠的資金投入以及對市場的監管能力是關鍵因素。

(二)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國新時代發展的總任務之一。要實現水族地區的發展,就要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4]。水族文化是當地水族人民的“根”與“魂”,加強當地的水族文化建設,能夠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為全面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實現文化產業和事業的發展。在文化建設過程中,不能只著眼于市場利益而失去根本,要在留住“鄉愁”、留住“根”的基礎上來進行[5],否則空心化的文化建設失去了民族根本,也會對經濟產生一定的反作用。

例如,通過打造水族的端節文化品牌來增加市場競爭力,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三都水族的“端節”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相當于漢族傳統的春節,從水歷十二月(農歷八月)第一個亥日至水歷新年二月(農歷十月),主要分七批過完,由水書先生推算具體時間和地方,主要活動有祭祀和賽馬[6]。端節文化品牌的打造,要挖掘端節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價值,從而獲得消費者的認同,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但在打造“端節”的品牌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不斷努力才能成功塑造“端節”文化品牌,拉動三都縣的經濟增長。

(三)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我國少數民族產生、變化、發展的間接體現,展示了我國各民族古往今來的全部面貌[7]。通過文化建設來發掘水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傳承和弘揚水族優良傳統的體現,能夠振奮民族精神,從而作用于地區發展。因此,鄉村振興政策的提出與實施,正是水族文化得到大力宣傳并傳承的重要支撐。

三都縣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蘊含的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尤其是水族的“水書”“端節”“卯節”“馬尾繡”等,體現了水族獨有的民族特色?!八畷笔怯盟逭Z言記載水族文化的百科全書,是了解水族文化和水族語言的重要讀本;“端節”有著獨特的祭祀和賽馬活動;“卯節”被稱為最浪漫的“東方情人節”,并且有著過端不過卯的說法;馬尾繡則是刺繡的“絕品”。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文化建設,是對水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在?!案北!盎辍钡幕A上不斷地發揚和傳承水族的優秀民族文化,使水族歷史性的民族文化不被消退以及侵蝕,有利于促進各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多元融合,增強民族團結和民族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利用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保證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四)提升當地社會文明程度

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sup>[8]文化建設是提高群眾精神文明的重要法寶,也是提升社會文明的重要方式。文化建設重點在于人,將民族文化與教育相結合是傳播民族文化和提高群眾科學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改善群眾的傳統認知,保持思想積極,并且從中領悟道德準則,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風氣。

三都縣將水族的文化帶入了校園,如彭城中學、中和小學等。教育能夠大范圍地傳播水族文化,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水族的語言、文字、服飾等,增加對水族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傳承水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介紹馬尾繡的歷史及方法,不僅是對刺繡技藝的傳承,也是學生深刻感悟水族優秀文化意蘊的過程。當地部分錢包、香包、帽子、鞋等使用了馬尾繡刺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情感傳達意義。學校教育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最簡便、最快捷的方式,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民族精神,并為當地培養建設人才,從而增強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當地經濟建設,進一步推動地區振興。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水族文化建設的困境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自《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以來,三都縣致力于水族文化建設來促進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文化優勢。但在文化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公共文化建設不足、師資隊伍專業化有待提高等問題。

(一)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首先,由于當地政府的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品牌的打造難以成型,說明在科技發展時代,政府資金投入不合理,會導致宣傳渠道、公共服務建設等方面資金缺乏。其次,三都縣政府雖積極發揮了引導作用,卻重在關注當地的經濟發展,致力于提高當地的物質生活水平,而忽視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從水族文化逐漸淡化的現象就可以看出當地對水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最后,政府工作人員缺乏相關的民族文化背景,在開展文化建設工作過程中找不到思路,導致鄉村文化建設缺乏系統、長遠規劃[9]。從水族文化的傳承渠道來看,傳承的渠道較為傳統,水書先生對水族的民族文化更為了解,而政府工作人員對水族文化了解不深,很難在文化建設中將水族的文化內涵和精髓展現出來??偟膩碚f,政府工作人員缺乏相關的民族文化知識背景,對當地的資金分配不合理,導致文化建設的成效較低,凸顯了政府對當地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

(二)社會公共文化建設不足

1.文化主體地位缺失

實施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0],體現了文化建設關鍵在人,應重視人的主體性。

文化建設在于提高人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一旦社會公共文化建設脫離了“人”,浮于人之上,其意義將不復存在。一方面,部分文化設施的建設脫離了群眾,忽視了人們的主體地位,無法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建設淪為“表面工程”,為了應付而存在。另一方面,公共文化建設設施重在人們的參與,參與度高才能使文化建設更加有意義,達到傳承水族文化的目的。而有些地方由于宣傳不足或內容脫離實際,針對性不強,難以吸引廣大群眾的注意,導致人們的參與意識不強,活動頻率較低。建設公共文化設施要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從人們的實際需求出發,重視人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增強人們的融入感和參與意識。當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時,才能為當地經濟建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2.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匱乏

在民族地區,由于青壯年外出務工,出現了“空心村”現象[11],使得當地文化建設人力資源匱乏,缺乏活力。首先,由于當地經濟發展緩慢,大量青壯年為了生計不得不外出務工,一些老人和小孩被迫留下,致使文化建設的勞動力嚴重缺失,孩子的身心發展也受到一定的不良影響。其次,由于水族文化的傳承模式較為傳統,宣傳渠道單一,且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水族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留下的老人對外來文化接受程度遠遠不夠,加之對當地文化缺乏系統了解,無法實現當地文化與現代市場的無縫對接[12]。最后,文化自覺的缺失。有學者指出:“擁有文化自覺則意味著對自己所擁有的文化的形成、發展、特色與未來有較為清晰的認識,能夠辨明文化對自己的補益、針砭作用,同時也擁有文化更新發展的精神動力與前進方向?!?sup>[13]然而,部分水族人民在現代文化的強烈沖擊下,對現代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渴望心理,導致了對本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缺失,鄉村文化建設與發展失去了精神動力。

“鄉村文化建設需要外力推進,更需要內生動力的主動促進,只有具備充足的內生動力,才能使得鄉村文化建設蓬勃發展”,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三)學校教師的專業化有待提高

三都縣民族文化進校園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將水族的文化帶入校園,開設了水族文化課堂,如馬尾繡的技藝班、水書班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揚和傳承了水族的優秀民族文化。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班級中師生人數不對等及教師專業程度不高等[14]。一方面,師資力量薄弱,易降低學校教育質量,使學生難以接受到高質量教育,不利于為社會培養建設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民族班授課的教師由其他科目教師兼任,教師專業水平較低,難以深層次地向學生傳授水族文化,導致學生對水族文化知之甚淺,創新程度不高,難以為當地培養文化建設的創新人才。學校教育是培養文化建設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也是保護和傳承水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關乎學校教育質量,因而,必須加強建設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水族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政府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

1.增強政府的文化建設意識,打造專業干部隊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注重培養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增強干部隊伍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能力?!被鶎痈刹渴青l村文化建設的排頭兵,是基層管理工作的主要執行者和領導者[15],因此,在水族文化建設中政府必須有所作為。

首先,要增強政府的文化建設意識,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細化各項條例,制訂有效措施。三都縣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做到文化先行。作為水族聚居地,利用水族文化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刻不容緩,而政府在建設中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其次,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應加深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只有對當地民族文化深入了解,才能制訂出合理的建設方案。為此,可以面向政府工作人員開設民族文化培訓班,請專業人士培訓,強化政府工作人員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打造一支專業干部隊伍,促使他們致力于文化建設,提高文化建設的專業性,滿足當地民眾對文化的需求。最后,做好統籌規劃,合理分配資源。文化的發展不是單一的,要聯系當地政治、經濟、教育實際,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一個地區的發展不能“隨波逐流”,各級政府應正確引導,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規劃,符合當地發展特征,在文化建設過程中予以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促使文化建設呈現良好態勢。

2.塑造文化品牌,加大資金投入

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對民族文化具有極大的推廣作用,且較為生動和直觀。由于民族文化品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有別于其他同類產品,在提高競爭力的同時,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推動當地發展[16]。

三都水族具有較大的文化優勢,因而,打造優秀的水族文化品牌能給當地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首先,挖掘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塑造有價值和品質的文化品牌。其次,文化品牌的建立要根據當地水族的發展特征及其規律,科學地利用水族文化資源[17]。最后,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重在積極宣傳。只有加大文化品牌的推廣,創新傳播形式,拓寬宣傳渠道,才可能真正獲得經濟效益。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合理分配資金投入,在文化宣傳上予以足夠的資金支持。若是缺乏資金的投入,則難以塑造文化品牌。如水族“端節”的文化品牌由于資金不足,宣傳力度低,且對“端節”文化最精華的部分挖掘不足,導致其文化品牌的塑造不夠成功,并沒有帶來理想的經濟效益。

(二)以人民為主體,增強內生動力

1.重視人的主體地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其中包含鄉村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以鄉村學校、醫院、圖書館、超市等建設為重點,著力推進生活設施便利化,不斷改善農村居住環境”[18]。在這類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中,人的主體地位不容忽視,人既是文化的踐行者,也是推動鄉村現代化發展的主力軍[19]。一方面,要實地考察人們對水族文化建設的意見,可采取問卷發放、訪談、觀察等形式,關注人們對水族文化的需求,建設符合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滿足人們的精神世界,激發創造活力,從而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提高人們的參與意識,讓人們積極參與文化建設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主體意識,滿足其內心的文化需求,增強其對水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水族文化底蘊深厚,積極利用水族文化建設圖書館、民族博物館、技藝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能夠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例如,民族博物館展示水族馬尾繡服飾,向人們呈現馬尾繡技藝的獨特之處及蘊含意義,就像馬尾繡背帶往往寄托著長輩對子女的無限憐愛之情[20]。因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應重視人民的主體地位,讓人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并傳達一定的情感價值意義。當然,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并不是建設得越多越好,而要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及人口等各種因素進行合理規劃,通過文化建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2.增強地區內生動力

費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自覺就是對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過程。作為內生動力的文化自覺,必須得到提高,才能在文化建設中擁有不竭動力。在當地政府積極主導下,完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能使人們正確認識當地水族文化,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理性選擇,培育文化自覺意識,增強文化自信,積極主動地參與鄉村振興活動。一方面,傳遞現代文化理念。當前,由于一些水族人民無法接受現代文化或者一味地崇尚現代文化,而忽視了本民族的文化,政府、社區等工作人員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渠道將現代文化理念傳遞給他們,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文化,喚醒他們的互助合作意識。另一方面,增強老人和小孩的幸福感。由于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了大批的老人和小孩,使得他們產生孤寂感,因而,應努力提高老人和小孩的參與度,增強其幸福感,使其為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如馬尾繡的技藝是水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考驗人的耐心及手法等,老人大多都喜歡繡服飾,因此,增加老人的參與度對傳承水族文化有一定作用,這也是催生內生動力的一種方式。

(三)建設師資隊伍,培養創新人才

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文件要求各地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21]。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教育,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重在教師隊伍的質量,也在學校自身的教育發展規劃??梢苑e極打造一支高質量、高水平的專業化教師隊伍,融合現代元素,促進交流合作,為文化建設培養創新人才,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1.建設師資隊伍,培養專業教師

三都縣彭城中學、三洞中學、中和小學等多所學校增加了馬尾刺繡課程等民族文化課程,傳承和發展了水族刺繡文化與技藝,讓學生在學習中增加了文化認同感,減少了外來服飾的“入侵”。學校教育是傳承水族文化快捷、有效的方式,也是培養文化建設人才的最佳途徑,應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化教師隊伍。首先,民族文化興趣班的教師必須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師,應選擇具有豐富、專業的民族文化背景的教師來教授,才能凸顯教師的專業程度,也不耽擱其他學科的教學效果;或者請專業的民族文化教師對本校的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本校教師的民族文化教學能力。其次,開設適量的教學班。只有適量的學生才能使教師呈現高效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再次,樹立教師的“終身學習”理念。鼓勵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成長,提高民族文化授課技能,并在教學中實現文化的創新發展。最后,建立獎懲機制,激發教師的競爭力,提高教育質量,并通過鄉土教材的研發來深化教師的文化積累。如水書教材的研發能夠讓教師對水族的水書和語言音標等有更清晰的認識。

2.增進交流合作,促進多元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發展不可能保持同一和不變,任何民族不可能為了追求文化相對主義而成為‘深居洞穴、尊崇雷電和野獸的小型的、原始的群落?!?sup>[22]這句話深刻表明了在新時代發展下,多元文化融合成為了文化發展的走向,只有各民族相互借鑒、共同交流,才能體會到文化的多姿多彩。

各校之間可以進行民族文化的交流,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以此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當地學??梢赃M行水族文化的歌舞比賽、刺繡比賽等,考查學生對水族文化的接受程度;可以開展各民族的文化分享會、服飾展覽會等,讓師生深刻感受各民族文化蘊含的思想與情感,為當地建設注入新思想,激發創新思維,增強本民族的文化活力。例如,分享水族的馬尾繡背帶,背帶上的圖案刺繡并不單單代表著水族的一種刺繡方法,其中飽含了母性的情感,它集技術性、技巧性、藝術性和母性文化為一體,帶有濃厚的民族氣息。在與其他學校進行民族文化互動交流時,能夠促進情感共鳴,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及民族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們的審美疲勞,使人們的情感得到滿足,精神得到慰藉。

3.文化創新,融合現代元素

英國作家艾略特曾說:“假如傳統或‘世代相傳’的意義僅是盲目地或一絲不茍地因循前人的風格,那么傳統就一無可取?!边@說明文化的傳承是一個結合時代創新發展的過程。在當今科技發達時代,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產業競爭力刻不容緩。文化經過千年歷史的沉淀,傳統古老的思想觀念需要及時更新,當現代科技元素融入民族文化發展過程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學??梢远ㄆ阱噙x學生去社區或廣場等進行歌舞表演,在炫目的燈光、精美的舞臺上向人們展現水族刺繡服飾、歌舞,宣傳和弘揚水族的優秀文化。

當現代元素與傳統元素融合,使得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建構。例如,水書的傳承主要依靠水書先生,且通過水族人的手抄本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傳承渠道。而在大數據時代,依靠科技進行文化傳承極為便利,但有人認為存在文化“泄露”的危險;也有人認為在科技發達的時代,在校學生利用科技手段了解水書的渠道更為快捷方便,保存效率較高。

四、結語

習近平指出:“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sup>[23]

三都縣水族文化經過歷史沉淀,帶有地域性和民族特性的文化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是當地發展的“根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建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應整合國家指引和市場調試,利用水族文化的優勢,積極建設當地文化,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并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然而,文化建設并非易事,它與政府、社會、群眾、教育等息息相關,缺一不可,政府的文化意識、群眾的參與、教育對人才的培養都影響著水族文化的建設。因此,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律,整合水族優秀的文化資源,制訂合理的規劃,結合新時代的科技手段,傳承和創新發展水族文化,促進多元融合,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07-06].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EB/OL].(2021-02-21)[2021-07-06].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3]王海波.貴州三都縣水族端節文化品牌傳播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0(17):170-174.

[4]馬驍.農村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的雙向互動[J].人民論壇,2019(5):134-135.

[5]陳曉霞.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建設[J].理論學刊,2021(1):141-149.

[6]孫紅鶯.水族“四絕”[J].中國民族,2008(2):59-62.

[7]謝鳳蓮,李國社.民族地區文化建設[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39+85.

[8]王永貴,夏禹.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10):35-43.

[9]馬珍.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文化建設及對寧夏的啟示——評《從文化視角探索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J].中國果樹,2020(3):152.

[10]張照新,吳天龍.培育社會組織推進“以農民為中心”的鄉村振興戰略[J].經濟縱橫,2019(1):29-35.

[11]李澤璐.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路徑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12]劉玉堂,高睿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重構研究[J].江漢論壇,2020(8):139-144.

[13]文立杰,紀東東.鄉村文化振興進程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轉向[J].圖書館,2021(4):20-25.

[14]韋文華,王得梅,章雪.2018年貴州省民族文化進校園調查——以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小學為例[J].教育文化論壇,2019(1):117-123+140.

[15]童成帥,周向軍.提升農村基層干部治理能力的實現理路——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分析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9):185-193.

[16]付江波.將文化認同融入民族文化品牌創建探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4):89-91.

[17]凌經球.推動民族文化發展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雙向互動的路徑選擇[J].廣西民族研究,2019(6):30-35.

[18]傅瑤.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空間建設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1(4):59-61.

[19]金偉,金妮.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中的文化困境及其價值超越[J].湖北社會科學,2021(5):60-65.

[20]柳國強,王宏付.馬尾繡背帶紋樣的藝術構思與情感表達[J].絲綢,2014(6):63-67.

[21]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EB/OL].(2021-02-23)[2021-07-06].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22]王鑒,萬明鋼.多元文化與民族認同[J].廣西民族研究,2004(2):21-28.

[23]王永貴,尤文夢.習近平關于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的四個向度[J].江蘇社會科學,2020(6):1-10+241.

Predicament and Path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Sandu Shui Ethnic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EI Wenhua,WU Shansh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China,550025)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hui ethnic group; cultural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楊 波)

收稿日期:2021-11-12

基金項目:2020年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U-S’合作培養師范生校本課程開發素養研究——以《校本課程開發》線上線下教學改革為例”(2020039)。

作者簡介:韋文華,男,水族,貴州施秉人,博士,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民族教育。

吳珊珊,女,貴州黃平人,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文化內涵論文范文第2篇

公共文化人才是指為社會發展、群眾娛樂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創作人才、文化成果傳播人才、文化事業服務及文化服務志愿者等。公共文化人才主要承擔著群眾娛樂、文化思想宣傳和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等社會職能。文化強國建設離不開優秀的公共文化人才。目前,很多基層公共文化單位,人員老化,人才短缺,存在著明顯的“三低一少”現象(文化程度低、技術等級低、管理水平低、專業人員少),公共文化人才能力的高低,實實在在影響著群眾文化活動的完成質量,公共文化人才素養的高低也實實在在影響著社會公共文化的呈現水準。

公共文化工作需要深入群眾,落地性很強,服務場所多為地方文化館站、社區服務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開展活動廣泛,如文藝演出、各種賽事、社會輔導與培訓、廣場文化活動等,工作時間常常為公眾休閑時間,工作任務和壓力也往往繁重,從事公共文化工作不僅需要公共文化人才“一專多長”的業務能力,更需要對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有神圣使命感和熱情,有強烈責任心和自豪感。

高校是公共文化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一直以來,職業院校在技能培養方面頗為重視,強調工匠精神,周建松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體系建設》中說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充滿“工具主義”的價值而缺少對職業教育人本價值的關懷。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由于所從事工作的文藝性,不僅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人文精神。藝術職業院校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面對當前職業教育現狀,面對文化知識相對薄弱的高職生源,該如何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公共文化人才來支撐地區公共文化的發展,響應新時代全國人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向往呢?

習近平指出職業教育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職業教育承載著廣大青年“成才”“成功”“出彩”的重要責任。黃炎培早期職業教育思想提出的職業教育的三個要旨也體現出人本價值關懷:“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三重遞進式目標將個人謀生和服務社會結合,將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道德教育結合,將一技之長和全面發展結合。中國職業教育實踐在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12年以來體現出逐漸增強的人本主義意涵。人本主義宣稱對“個體、人類內在尊嚴、人性權利和價值……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在新時代的中國,職業教育更應吸收人本主義教育理念。職業教育在傳授給學生生存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教會如何實現自身價值和回報社會,懂得如何運用技術改善我們的生活和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以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為例,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自2012年(2015年之前,該專業名稱為文化事業管理)成立以來,一直積極探索高職藝術院校公共文化人才的培養模式。

本文針對目前公共文化人才培養的供需問題和高職學生未來發展問題,以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社會文化系在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上的人才培養探索為例,基于“人本價值”理論,提出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凸顯人本關懷,真正實現“以生為本”,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我國公共文化輸出高質量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一、培養公民意識,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公共文化人才進行文化藝術創作和傳播,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力量,因此,公共文化人才的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在學生核心價值觀建設方面,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每年召開德育研討會、開展開學思政第一課,平日也舉辦豐富的培訓與教育活動,為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人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把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作為使命和目標。

二、以生為本,反饋式培養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堅持從崗位出發,到崗位中去。首先,從崗位出發,以實地調研為基礎,嚴格遵循社會和崗位需求。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地處珠三角廣佛地區,在劃歸廣東省教育廳之前屬于廣東省文化廳唯一一所直屬藝術職業院校,有比較充足的公共文化環境和文化藝術資源。學科帶頭人來自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工作的一線崗位,多次帶領學生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實地走訪與調研,與珠海文化館、中山文化館、佛山文化館、花都區文化館、三水文化站等廣東省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機構交流并簽署實習基地。文化館、文化站現場教學,學生目睹真實工作場景,直觀認知將來的工作崗位,清晰用人單位需求,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目標性更強,在職業規劃中有更清晰的定位。學生聆聽文化工作者分享工作經驗,感知到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必須深入基層,走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創作出人民群眾真正需要和呼喚的文化藝術,前輩們對公共文化活動的熱情和熱愛也讓學生們受到人格感染和鼓舞。然后,到崗位中去,給每位學生安排實習就業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團隊持續跟蹤學生實習與就業,定期去做崗位回訪,一方面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實習生的滿意度和對崗位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了解畢業生實習生的工作進度、工作環境、勞動強度、實習收獲、工作感受等情況,為課程修訂與優化提供參考,做到以生為本,反饋式教學。

三、依托學院特色,服務地方區域文化發展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組織,肩負著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責任。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依托強大的音樂、舞蹈、粵劇等藝術優勢資源開設藝術通識課,培養出的學生“一專多能”,能說會唱,能演會跳,多次為社會提供公益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志愿等服務。另外,高職院校還可與政府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聯合,開展共建與合作,為一線公共文化服務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在職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亦可開展小規模定向委培,為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定向培養和輸送人才。

四、因材施教,細分培養

文化志愿者、業余文化骨干、文化專業技術人才是基層公共文化隊伍的主要構成。程瑩在《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研究》中提到針對生源特點進行學生分層。也就是對所有學生進行思想和藝術通識教育,使他們畢業后能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成為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和藝術常識的文化志愿者。對藝術類生源開展文化理論教育和藝術技能培訓,這類學生畢業后可進入企事業單位開展文藝活動,進入地方文化館、社區文化站等基層公共文化場所成為業余文化骨干。為優秀藝術特長生開展更加專業系統的藝術訓練,在能跳會唱方面凸顯職業性和專業性,畢業后可直接進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成為藝術活動的引導者,成為文化和藝術的繼承人。根據學生特長和興趣因材施教,學生可揚長避短,學其所樂;根據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人才的構成進行細分培養,人才培養更有指向性。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目前有兩個細分方向:藝術培訓和文化管理,在專業設置上凸顯人性化,有效解決了學生通而不專、就業與個人興趣不和諧的問題。

五、終身教育,出彩人生

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首先要培養合格勞動者,實現零距離就業,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讓每個人收獲更好的人生。零距離就業是基本目標,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擁有提升和晉升能力才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職業教育不應止步于??平逃?,應有更高發展,可通過專插本、專升本選擇繼續提升,解決就業時一些公共文化崗位學歷門檻高的問題,滿足社會公共文化工作對文化程度高的公共文化人才的需求,滿足學生對提升職業技能和獲得理想崗位的渴求,成就出彩人生。

以文化感化人,以藝術熏陶人,服務就業,服務社會,服務人生?;谌吮局髁x探索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之路會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程瑩.四川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中心課題“地方高校藝術教育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研究——以樂山師范學院為例”成果[J].傳播力研究,2018(18):199-200.

[2]周建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4(10).

[3]習近平:加快發展職業教育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EB/OL].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1111276223.htm.2014-06-23.

[4]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集(1-4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何麗華

文化內涵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往在應用研究中很少系統地從文化產業的終端——文化消費上進行研究,本論文通過分析2010-2013年廣西文化消費現狀,指出文化消費不足成為制約廣西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以文化消費主線,將產品、消費市場和消費主體作為戰略思考基點,提出了廣西文化產業走消費拉動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與戰略對策。

關鍵詞:文化消費;廣西文化產業;戰略思考

引言:2010年國家提出把文化產業地位上升為國家支柱產業,十三五期間提出實現文化產業國家支柱產業目標。文化產業成為引領經濟增長方式由出口拉動向擴大內需傾斜的戰略基點。而文化消費需求狀況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文化產業提高競爭優勢的原動力,把握文化消費需求就抓住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當前廣西文化消費能力如何,如何提高廣西文化消費能力,實現文化生產供給與文化消費需求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進行戰略上的思考。

一、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

(一)文化消費的內涵。文化消費的概念是在1985年全國消費經濟研討會上被首次提出。研究學者對文化消費的內涵認識基本趨向一致,只是定義的視角有所差別,當然也帶來了對文化消費外延的不同認識。施濤(1993)認為,文化消費指以文學藝術為主體,包括對音像、出版和與此相適應的文化藝術服務。此定義可以看作狹義定義的典型。而曹俊文(2002)則從廣義角度認為文化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消費精神文化產品和精神文化服務的行為。胡秀麗(2008)從文化消費的目的性角度認為“文化消費主要是指居民在教育學習、享受藝術、休閑娛樂等活動中為獲得知識、藝術熏陶、精神享受與滿足而實施的消費行為,它直接關系到社會主體的生活質量”。 唐秀麗(2006)是從文化消費的對象及其范圍來界定文化消費的,認為文化消費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包括人類社會的活動及其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費從地域范圍講既包括本地、本民族、本文化體系(如東方文化)的文化產品和勞務,又包括世界范圍的、外民族的、其他文化體系(如西方文化)的文化產品及勞務。

(二)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關系。(1)文化產業以文化消費為目的。文化消費需求對文化產業起著巨大的拉動作用。以視聽感受、情感滿足、精神愉悅為特征的文化消費需求決定文化生產,成為產業形成發展的源泉。根據恩格爾原理,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收入的提高、收入結構的改變帶來需求結構的變化,物質需求讓渡于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費的比重將不斷上升,此外文化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休閑時間彈性高于一般物品,伴隨著文化消費能力提高,文化消費規模將不斷擴大,拉動文化產業增長。(2)文化消費能力是文化產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文化消費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它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素質、閑暇時間、文化價格、文化基礎設施等因素。文化消費能力與收入、消費者文化涵養、閑暇時間、文化基礎設施具有正向關系,與文化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呈反向關系。上述因素將直接影響文化消費的走勢。所以,提高文化消費能力是擴大文化消費、發展文化生產的前提條件。發展文化產業應提高文化消費能力,實現文化生產供給與文化消費需求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二、廣西文化消費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廣西文化消費潛力巨大。居民收入是消費支出的基礎,消費的提升依賴收入的提高?!笆濉逼谀?013年,廣西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為23305.4,較“十一五”期末

2009年的15451.5元提高了7853.9元,增幅為50%。但與橫向全國平均水平的26955.1元比較,差距分別為3649.7元。

(二)廣西文化消費總體增長速度緩慢,在整個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

文化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增長緩慢。究其原因,一方面,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費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無論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是農場居民人均純收入來看,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物價的持續上漲,隨后又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本省域外向型產業就業和收入的降低影響,居民首先在消費支出中保證物質剛性需求滿足。在此壓力下,文化軟性需求成為當減之項。

三、文化消費對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1)廣西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不能有效轉換成為文化產業資源。廣西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先輩留下了豐富文化資源,從整體上看文化資源具有極大的經濟和市場價值,從西部地區本身看,具有先天的地緣優勢,但歸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味,廣西人對祖輩的文化資源習以為常;同時經濟尚處于較為不發達階段,工業化程度較低,文化資源轉換成文化產業資源所依賴的現代科技與現代工業都不具備。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文化資源并不等于文化產業資源,更不等于文化產品、文化商品。文化資源要轉化為文化產品,必須經過現代的生產轉化,文化產品要成為文化商品,必須經過市場的轉化,通過消費市場才能最終實現得了。(2)文化消費群體培育滯后,本地消費市場與外來消費市場都難以形成產業良性循環。廣西的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本地市場,也需要外部市場。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經濟又相對落后,難以形成消費群,本地市場難以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培育非常艱難。因此,廣西的文化產業必須考慮吸引外來的消費者,而交通、食宿等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在短時間內完善并不可能。(3)廣西文化產業規模偏小,產業結構失衡,不能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文化產業與文化資源相比,產業屬性主要體現在從文化產品研發—文化產品生產—文化產品推廣—文化產品消費等環節是以產業化運作方式進行,相對傳統方式而言,規?;蔀閮仍谝?。但與東部發達地區和中部的一些省份相比,由于需求上的巨大差異,廣西的文化產業規?;缆愤€有很長的路要走。以廣西實力較強的出版業為例,報紙固定資產偏小,一些報紙經營規模與資產比例不吻合,而粵傳媒總資產達達73億元,比整個廣西報業還大。

四、文化消費拉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

(一)以提升文化消費能力作為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

基礎。(1)考慮城鄉收入現實差距。文化消費與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費結構存在著密切地聯系。鑒于目前廣西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盲目走高端路線,應該提供從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產品,以適合不同收入階層對文化消費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政府利用財政、稅收等政策合理調節、引導文化產品的生產及價格,采取差別定價,票價補貼等多種方式,降低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成本,促進文化產品的消費均衡。(2)提升消費者的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增加文化消費設施建設投入。目前人們文化消費意識還不強,其中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增加對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投入,讓更多的人可以免費或低價格地受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熏陶,提升藝術趣味和欣賞水平。另一方面,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資源向文化商品轉換的載體,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賴于設施的完善,這一方面同樣需要政府的鼓勵與財政支持。

(二)以創新文化產品,不斷引導新文化消費熱點作為戰略發展動力。(1)對文化資源的市場挖掘。廣西八桂大地,文化資源豐富,具有豐富獨特的文化、旅游等價值,但前提是找到這些價值能傳播的普適性商品載體。所以需要借助現代商業、市場的手段,運用現代科技與現代工業生產加工的平臺將文化資源才能轉變成為具有普適性的現代文化商品。(2)引導文化消費。一方面,要以優質的文化消費滿足消費者現實和潛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引導消費,文化產業是以內容為主要載體的產業,創意位于產業價值鏈的頂端。創意能力能夠創造文化消費熱點,抓住消費者內心深處的文化需求,成為文化產業持久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以延展文化價值鏈作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1)以文化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制作為核心,延展產業鏈條。通過現代技術創新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創意內容通過不同的承載方式,不斷改進和完善其文化服務價值,實現文化產品的邊際效用遞增。(2)充分發揮聚集效應。在桂林、南寧、柳州等文化資源豐富地區,要發揮文化產業聚集效應。首先,以特色文化產品聚集形成經濟增長點;其次利用文化產業的外部性,帶動上下游企業聚集形成經濟增長極;再次通文化產業輻射作用形成形成文化經濟增長帶。

結語:以消費拉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廣西文化產業來說是一條“內生式”發展道路,是對以往單純強調政策優惠的“外生式”發展道路的矯正,同時也是縮小與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上的差距提供了可實施戰略路徑。

參考文獻:

[1] 曹文俊.精神文化消費統計指標體系的探討[J].上海統計,2002,(4):43

[2] 葛紅兵, 謝尚發.文化消費:文化產業振興的根本問題——兼評2009年上海文化消費狀況[J].2009,(12):83-94

[3] 顧江,郭新茹.文化產業價值鏈及其引申[J].改革,2009,(06):150-152

[4] 胡秀麗.談文化消費的社會意義[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 2008, (5): 13

[5] 李建平.廣西文化產業現狀分析和發展研究[J].學術論壇,2003,(06):149-151

[6] 李炎,林藝.差異性競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4,(05):

[7] 歐翠珍.文化消費研究評述[J].經濟學家.2010(3):91-96

文化內涵論文范文第4篇

當前,文化產業正在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迅速崛起的“朝陽產業”。處于從要素積聚向爆發增長過渡階段的南京市建鄴區,正努力培育壯大文化企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成為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一、建鄴區培育發展文化企業

的基礎條件與有利機遇

建鄴區培育和發展文化企業有一定的基礎條件:

發展定位明確,產業空間布局清晰。立足“現代化新南京標志區”定位,區委區政府重點打造以廣告創意、動漫游戲為主導的新城科技園板塊,以文博會展、數字傳媒為主導的中央商務區板塊,以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為主導的江東商貿區板塊,以創意智慧、生態旅游為主導的生態科技島板塊,以創新科技研發為主導的南部生態智慧城板塊等五大文化載體,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開放靈動的文化產業空間新格局,強化了對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載體支撐與規劃引領。

文化底蘊深厚,傳統和現代資源并存。建鄴作為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空間,既有歷史文化的豐厚積淀,更有潮流文化的時代內涵,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獨特的地方文化形態,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深厚的文化稟賦,充滿張力和活力的現代氣息,使其擁有了發展文化產業不可替代的獨特資源,對具有前瞻意識的文化產業投資者將產生極大吸引力。

區位優勢明顯,綜合實力增勢強勁。建鄴區作為南京主城區之一,東倚主城,西臨長江,與老城僅一河之隔,與江北隔江相望,暢通的主次干道、便捷的地鐵專線,溝通天塹的跨江大橋和過江隧道,構成了建鄴環網相連、綜合交錯、水陸并蓄、輻射周邊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近幾年來,建鄴區經濟社會發展較快,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培育壯大文化企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政府高度重視,配套設施日臻完善。河西新城作為南京現階段及未來傾心打造的新城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組織程度、推進強度、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務實、有序、規范的管理機制,公開、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日益完備的配套服務設施,為吸引更多的文化企業與文化項目發揮了良好的集聚、輻射作用,營造了文化企業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

建鄴區培育發展文化企業更面臨有利機遇:

產業發展的市場機遇。建鄴區文化產業發展后發優勢和潛力十分明顯,無論是從近期青奧的籌辦還是從城市新中心長期發展來看,其文化產業市場都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消費能力和巨大商機。

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近年來,區委區政府以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1+5+1”文化政策體系為契機,先后出臺了《關于建設現代文化強區、推動建鄴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強力推進了全區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產業發展的人才機遇。近年來,建鄴區著力打造人才高地,匯聚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商業精英人才和優秀管理人才,為建鄴文化企業培育與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最為重要的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

產業發展的青奧機遇。2014年青奧會落戶南京。青奧會的舉辦必將形成推動建鄴區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現實優勢。

二、建鄴區文化企業整體發展態勢喜憂并存

近年來,建鄴區以“文化南京”發展戰略為契機,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突出園區先行,強化文化產業政策扶持、招商引資和項目引進,加速文化企業、文化項目集聚,轄區內文化企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成長過程,文化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貢獻率逐年提升、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文化企業數量不斷增加。2008年全區文化企業共有290家,截至2012年10月,增加到560家,一大批有發展前景、產業特色和市場潛力的中小企業迅速成長,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文化企業經濟貢獻率日趨提升。建鄴區文化企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9年的2.50%逐漸增加到2012年的3.91%,文化企業在建鄴區的發展成效日益顯現,對整個建鄴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作用日益增強。

文化企業涉及領域持續拓寬。2008年全區文化企業主要分布在7個行業,并沒有形成相對獨立的行業形態。至2012年,分布行業擴展到13個,而且具有文化產業特色的新興文化企業蓬勃發展,尤其是廣告傳媒行業迅速崛起,成為建鄴區文化產業類企業最多的新興行業。

重點文化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逐漸顯現。2008年全區年營業額4000萬以上的文化企業只有23家,占整個文化企業數的8%,2012年已經達到56家,占整個文化企業的份額已提高到10%。大型文化企業數量的增多,產生了顯著的示范帶動效應,引領全區文化產業發展走上了一個繁榮發展的快車道。

但是,建鄴區培育壯大文化企業過程中仍然存在明顯不足。

龍頭骨干企業偏少,引領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全區2012年文化企業總數是560家,其中4000萬元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為56家,只占10%;2012年全區資產過億的文化企業數量只有26家,僅占整個文化企業數量的5%,而資產超過10億的文化企業僅有5家,只占整個文化企業數量的0.9%。龍頭骨干文化企業的偏少已成為全區文化產業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制約。

園區軟環境不“軟”,載體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全區盡管正在建設或相繼建成國家廣告產業園、第壹區文化街區、青奧產業園等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園,然而西祠街區等一些文化產業功能園區已經廢棄。較多的產業園區還處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階段,相應的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服務理念、科學管理、科學調配、人文環境的建設和打造方面比較滯后,與全區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格局態勢難以匹配與適應。

文化企業科技含量不高,文化創意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轄區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文化企業很少。在2012年規模以上的56家企業中,從事技術研發設計性的文化企業僅有7家,而在規模以下中小文化企業中,從事技術研發設計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

文化企業人才緊缺,人才制約瓶頸有待進一步破除。高端原創人才匱乏,創意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高素質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企業效率與優勢難以有效發揮,文化企業發展普遍面臨著人才瓶頸制約。

三、發達國家培育發展文化企業的成功經驗

當前,國外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紛紛采取有力措施培育發展文化企業,并在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與做法。

歐美文化企業與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以下一些創新舉措:

文化自由貿易原則的推行為文化企業的全球經營鋪路。在全球化背景下,歐美尤其是美國倡導的自由經濟、自由貿易為文化企業的輸出疏通了道路,一大批的文化產品在全球化經濟流通過程中輸入到世界其他國家。

繁榮完善的資本市場為文化企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歐美國家擁有一個龐大而完善的金融市場,能夠使文化企業發展獲得巨大資金支持。比如,美國的文化企業發展得益于國家和社會資本的投入,如通過基金會、個人贊助等方式,但更多的發展所需的資金來源于資本市場,來源于文化企業自身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

發揮行業協會在文化企業發展中的指引協調作用。政府力量在市場上的弱化,更多的管理職能被賦予了行業協會。行業協會作為中介組織有效地承擔起了政府賦予的職能,維護了各個文化企業和整個文化產業的市場秩序和健康發展。

日韓是亞洲文化創意產業最為發達的兩個國家,在文化企業發展培育方面的經驗做法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減少對文化創意企業的發展規制。比如日本的動漫與游戲企業不像其他國家有太多的規制,除了個別專門面向兒童的文化產品外,大多數在內容方面并沒有受到太多的制約。

發揮相關文化企業之間的互動效應。例如日本的內容產業中各個企業之間,無論是電影、漫畫、游戲或是音樂的生產設計企業,都是相互聯系的,媒體的綜合性和多元化更進一步推動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推動了相關文化企業的發展與整個文化產業的繁榮。

加強文化企業發展與城市特色的融合。日本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十分注重和城市文化特色發展相結合,在日本的東京、神戶以及名古屋等主要城市,當地政府引進、培育了一批文化特色企業,例如仙臺只引進培育電影企業,提出了要依靠電影產業的特色搞好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加大政府對文化企業的援助支持。韓國文化企業的培育最主要的舉措就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如游戲產業中,網絡游戲公司起步門檻較低,主要得益于政府實行的援助計劃,援助計劃的實施促進了網絡游戲產業的大力發展,可以說,韓國網絡游戲產業發展的模式是政府主導型的。

四、建鄴區培育壯大文化企業的路徑思考

堅持量質并舉,著力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建鄴區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明確了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走向、產業布局與發展目標。針對當前文化產業既缺乏規模雄厚的大型文化企業,也缺少專、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業的發展現狀,在文化企業的引進與培育方面,要著力培育發展龍頭骨干文化企業,加快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通過推動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傾力打造一批有實力、有活力、有競爭力、有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充分發揮骨干文化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同時又要積極培育專、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業,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業分工協作、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

依托項目帶動,著力推進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要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制定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工作責任制和獎勵辦法,編制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完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儲備、培育和扶持機制,全力推進重點文化產業工程項目建設。要按照“儲備一批、規劃一批、建設一批”的滾動發展原則,籌劃、論證、篩選、確定好各類重點項目,建設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庫,加快推進南京國家廣告產業園、新緯壹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南京報業傳媒大廈、云錦坊、第壹區文化街區等市級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強化青奧產業園、歡喜城、港華文化產業園、網商產業園以及知海教育、應天智匯、西祠街區、建筑師公社等特色文化產業園等載體建設;加大對新與力傳媒、原力動畫、舜禹科技、魔盒信息科技、學府翻譯、養墨堂等重點文化企業扶持力度,形成具有規模集聚效應的金融、廣告、會展、商貿等主導產業品牌,不斷增強文化企業的發展活力、規模品質、市場競爭力和整體實力。

突出人才建設,著力強化文化企業發展人才支撐。一是要加快文化領軍人才集聚。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深入推進落實“321”人才計劃,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領軍人物,推動動漫游戲、數字出版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二是要加快文化創業人才集聚。以主導產業為引領,按照專業化、特色化、集約化的要求,重點培育和引進各類文化產業人才,形成“引進一個人才、辦起一個企業、興起一個產業、聚集一批人才”的鏈式效應;三是要加快文化領導人才集聚。要把懂文化、愛文化的專業人才放到黨政領導崗位上去,推動文化產業專業化、融合化、創新化發展;四是要加強校企深度合作。依托南京“1+8”和“科技九條”等創新創業政策,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深入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文化創新人才,形成企業、科技、教育協同推進的合力;五是要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構建以人才評價、培養、激勵、流動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人才政策體系,培育尊重知識產權、尊重文化創新、尊重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創造促進文化人才、文化企業脫穎而出的城市文化沃土。

優化服務體系,著力完善文化企業發展政策環境。一是加強文化與金融融合。要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文化企業的對接合作,加大有效的信貸支持,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積極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進行基金投資或上市融資,重點支持中小文化企業進入創業板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的方式投資開發文化項目。二是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相關部門和園區要加大資金投入,建設適合建鄴區文化企業需要的公共技術服務載體,同時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扶持技術創新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大企業、大項目,建立關鍵技術研發中心、服務中心,要通過科技計劃對文化產業中的共性技術研發進行直接干預,促進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跨越式突破,促進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成果共享,激發文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助推文化企業做大做強。三是不斷搭建新平臺、打造新載體。努力打造品質較高、規模適度、特色明顯、效益突出的文化產業集群和文化產業園區,推動文化產業由企業集聚向產業集聚轉變,推動科技資源的共享與文化創意的轉化,促進文化企業集群化、產業技術專業化。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建鄴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責任編輯:黃 杰

文化內涵論文范文第5篇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就業競爭與壓力不斷加劇。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直接目標的教育,在日益突出的就業問題中,機遇與挑戰并存。為了使中職生能夠順利就業,且在今后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斷發展和提升,作為從事中職教育的一名教師,在面向即將步入實習工作崗位的畢業班學生們,在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方面,更要以就業為導向,貼近社會,貼近企業,貼近生活,使學生在校就鍛煉成為具備扎實技能,厚重人文底蘊,德技雙修的現代職業人,為其步入實習崗位,步入社會在職業生涯的準備期就打下堅實的基礎。

下面我就來簡述一下,在教育一線,作為班主任管理班級的過程是如何以就業為導向的進行畢業班管理的。

一、班級文化浸潤企業文化,打造班級靈魂

有人說:“文化是一個民族最真實的性格,是一個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睂τ谝粋€班級來說,也是如此。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是一個班級的品格,是每個班級特有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言行、情感,甚至未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畢業班的學生在不久后就要走向實習工作崗位,與之在高一、付出高二注重養成教育,專業的規范與專業的認同相比較,中職畢業班的班級文化建設便要更加密切的對接企業文化,廣泛了解市場文化,與市場文化融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做好從學校人到職業人的轉變。于是我們為班級打造魅力形象,旨在通過一種具體的形象可觸摸的形象傳遞班級文化和企業文化。首先讓班級的每一個地方都成為教育學生的平臺,讓班級的每一面墻都會說話,使學生受到企業文化的熏染。

二、班級制度與企業制度相結合,做到“小班級大管理”

眾所周知,相對于普教而言,職業學校學對于學生的培養更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經營能力,學生的職業能力、社會能力和適應能力,特別是面對畢業班學生,學校和老師是否在校期間,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培養和鍛煉,對于步入實習崗位和踏入職場大門的學生們都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培養鍛煉夯實學生們的職業素養,我仍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進行畢業班班級管理的理念,學習和借鑒職業教育的同仁中,關于“模擬公司制”的班級管理模式,把班級作為公司運作,調動學生的市場經濟意識,使他們認識企業的模式,轉變觀念,融入社會,做到與企業生活“零對接”,力爭讓學生們在畢業班的生活中就能夠感受企業氛圍,得到職場體驗。

三、以就業為目標,設計開展畢業班的班級活動

活動載體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其主要特點就體現在動手“做”,讓學生在“做中學”,通過親身體驗生活現實以獲得直接經驗,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社會與職業的完整認識,在活動中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面對畢業班的學生時,我們要以就業為導向,對學生開展“職業化”的教育,有意識地設計、組織各種活動,將職業指導思想寓于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在活動中得以提高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其在不久的將來步入社會的舞臺時能夠迅速適應,謀求發展。

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主題教育課、主題班會、社會與職業考察實踐活動、生涯訪談活動、校園慈善拍賣活動、校園模擬招聘會、校園創業模擬活動等?;顒觾热菘梢苑譃橐韵逻@幾個方面:

(一)重視禮儀修養,做好求職準備

畢業班的學生,即將步入實習工作崗位,崗位要求必然與學校有很大區別。首先表現在對社交禮儀上,一個職業人,其禮儀是修養的水平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其在職業生涯中的能力發揮與個人發展。通過禮儀講座和培訓,塑造良好形象。重點內容有:容貌、服飾、儀態。社交禮儀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稱呼禮儀、介紹禮儀、握手禮儀、用餐禮儀、電梯禮儀、電話禮儀、接待禮儀、拜訪禮儀等非常實用的社交禮儀。

(二)組織職業或社會考察,在活動中滲透職業意識和綜合能力培養

職業考察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職業及未來職業選擇、訓練社會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三)組織模擬面試會,校園拍賣會等,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和求職能力

由于年齡、知識、經驗、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響,處于就業弱勢群體的中職生該如何做好就業準備呢?一般來說,中職生在就業前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心理準備、信息準備、求職能力準備。學生需要學習搜集、梳理就業信息,學習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職業定位和生涯設計;指導學生了解求職程序、求職渠道,學習如何通過簡歷、求職信來展示自己,學習與面試官溝通的技巧等,逐步培養學生的求職能力和職業生涯設計能力。 于是我嘗試通過組織模擬招聘會、慈善拍賣會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求職技能。

四、以就業為導向,調適好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國家正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中職畢業生已成為就業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眾多的競爭對手,畢業生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很難成功的。由于中職畢業生年齡偏小,身心發展不夠成熟, 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時,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心理困擾, 以至于影響他們順利就業。如何調適自己,走出心理誤區是中職生成功就業的關鍵。

首先在大多數中職畢業生擇業時存在的心理問題是自卑心理。大多數中職生都經歷過中考的失敗,有的在中學階段就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差生,他們認為上中職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因此,他們往往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棄,認為自己各個方面都不如大學生。加上近幾年來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標準不斷提高,社會上還有一些人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甚至歧視,使得中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處處碰壁。這些更加劇了中職畢業生的自卑情緒,致使他們對前途擔憂,缺乏信心,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競爭機會前顧慮重重,生怕失敗。由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他們就會更沒勇氣去接受挑戰和面對落選。這種情緒狀態會使中職畢業生在擇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必須克服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針對這種心理,我組織召開了主題為“學會積極自我暗示,悅納自我成就自我”的心理輔導活動課。

以上就是我在自己中職畢業班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借鑒、探索的一些做法與心得。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探索和不斷實踐。

文化內涵論文范文第6篇

本文談談校企合作訂單班班級文化建設和企業文化對接研究之物質文化建設對接問題。

一、企業物質文化的研究范疇

企業物質文化也叫企業文化的物質層,是指由職工創造的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等構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種以物質形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表層企業文化。相對核心層而言,它容易看見、容易改變,是核心價值觀的外在體現。優秀的組織文化是通過重視產品的開發、服務的質量、產品的信譽和組織生產環境、生活環境、文化設施等物質現象來體現的。企業物質文化即企業內部環境的物質因素,是企業發展的基礎與支撐,也是企業發展成果的表現與載體,欲培養合格的企業訂單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首先適應企業的物質文化即環境氛圍建設。目前,企業環境分析論將企業物質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1.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

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果,它是企業物質文化的主要內容。

2.企業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

企業創造的生產環境、企業建筑、企業廣告、產品包裝與產品設計等,它們都是企業物質文化的主要內容。

二、以企業物質文化建設為導向進行訂單班物質文化建設研究

校企合作訂單班的教育首先要以企業的物質文化建設及環境氛圍為導向,課題研究小組基于企業物質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以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現有的恩布拉科雪花壓縮機訂單班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研究為基點,進行了如下研究:

1.以企業生產模式為導向調整訂單班學生的學習方法

面向企業產品,調研分析企業產品生產環節、成果與生產模式。例如,恩布拉科雪花壓縮機廠不斷提高與整合生產結構。按期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實施“清潔”生產。以其為導向,課題小組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研究:

(1)不斷提高與調整學習方法。對于學生學習成果即為其生產的“產品”,所以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中要強調根據不同課程的具體內容及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不斷提高與調整相應的學習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勇于展示學習成果,如各課程作業或實訓加工的零件等,并評分定級。

(2)不斷提高班級班委成員領導結構,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對于一個班級來講,班級班委成員領導結構及學生組成即為該班級的生產結構,適時合理地調整班委成員,辭退不合格的班委,保障班級工作順利、高質的開展。

2.以企業生產、生活環境為導向,設置訂單班學生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恩布拉科雪花壓縮機廠加強生產技術和設備管理,杜絕跑、冒、滴、漏,充分利用好各種資源、能源,提高原料、能源利用率,不產生或少產生廢棄物。以此為導向,我們的訂單班環境建設應著重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開展班級和宿舍公共設施及教學物品維護工作。班級公共設施及教學物品應有專人維護,個人桌椅及宿舍床品維護責任到個人,維護環境衛生、整潔規范內務。

(2)開展班級環保工作。班級可設有廢品回收站,例如對礦泉水瓶、廢紙等進行回收;也可開展圖書角等活動,整合資源,讓每位同學將自己讀過的比較好的書拿到圖書角給其他同學分享。

(3)開展班級板報、宣傳標語、班級形象策劃工作。公司的商標、產品包裝也屬于企業文化的物質層。作為訂單班建設則可以班級板報、宣傳標語、班級形象策劃研究為對接點。板報設計應立足于訂單班的班級特點及所學專業,著力于班級文化的系統性,打造個性鮮明并符合學院要求的板報及宣傳標語。班級日常形象及參加校內外各種活動時的形象應體現訂單班特點,并做到合理、規范、系統。

三、結論

基于以上研究,以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恩布拉科雪花壓縮機訂單班為切入點,課題小組得出以下訂單班物質文化與企業物質文化建設對接方案:

第一,鼓勵學生摒棄落后的學習方法,積極探究新的適應不同學習階段及學習內容的方式方法,以對接企業按期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實施清潔生產的生產模式。

第二,適時調整班級班委成員,合理整合班級領導結構,以此對接企業不斷提高與整合生產結構的發展模式。

第三,開展班級和宿舍公共設施及教學物品維護工作,使學生提前適應未來企業加強設備管理,維護良好環境的物質文化建設模式。

第四,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積極開展環保及資源整合相關的活動,使學生適應現代社會及現代企業的環保需求。

第五,將企業的形象設計、廣告宣傳活動轉換至訂單班的板報、標語宣傳及各類活動的形象設計中,立足于訂單班的班級特點及所學專業,著力于班級文化的系統性,完成班級物質文化建設形象設計與企業物質文化建設形象設計模式的對接。

(作者單位: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上一篇:大學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油氣儲運專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