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育與管理論文范文

2023-03-03

教育與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感恩教育在德育教學當中存在重要的意義,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關鍵內容。對于一切的發展都存在關鍵的作用。因此,文章根據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與實施展開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感恩教育;小學;德育

引言

感恩指的是感謝得到的幫助和關心同時愿意回報的傾向。它屬于一種生活心態與處事理論,屬于中華民族的良好傳統,還屬于一個人的基礎道德素養。不明白知恩圖報的人會被大家所譴責,同時如果缺少一顆感恩的心一定會造成人的感情出現疏遠、社會變得冷漠?;诖?,人們都應該懂得感恩,愿意回報與付出,同時愿意獲得他人的感恩,繼而生成優良的循環的和諧社會環境,同時成就個人的品格獲得提高。

1.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必要性

1.1感恩教育有助于深層理解生命的意義

我們的生命是十分難得的,都是母親十月懷胎,通過分娩的痛苦與生命危險得來的,這不單單需要受到社會、家庭與國家的珍惜,最關鍵的是,它應該獲得自身的珍惜。為何目前十分注重生命方面的教育,不單單是我們自己的生命,還包括動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以及整個人類的生命。作者覺得,最關鍵的因素是這部分生命被任意糟踐,人類自身的生命也沒有獲得珍惜。這等等都時刻警醒著學校生命教育的關鍵性和價值。感恩教育可以將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著手點,培育學生對于父母給予生命的感恩,培育學生對于社會關愛的感恩,體會生命獲得的不容易,注重自身與其他人的生命。

1.2感恩教育有助于打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在小學階段的德育教學當中,感恩教育的實行能夠有利于學生生成優良的心態,用更加主動樂觀的心態去應對生活與學習。目前,社會中獨生子女相對多,大部分家長對于自己的子女過于寵溺,導致學生們在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很難合理的處理,很難獨立自強,受不了任何的風吹雨打。感恩教育的實行能夠讓學生用更加主動樂觀的心態去解決學習與生活當中碰到的一些困難,有利于學生打造優良的品格,建立健全的人格。

1.3感恩教育有助于責任感的培養

感恩屬于一種責任觀念與公共觀念。明白感恩就是回報和付出的基礎,懷揣著感恩的心才能夠明白自身有義務和責任去回饋社會、貢獻他人,從而懂得對自身的生命負責人。在這個價值之上,感恩教育能夠有效培育孩子的責任感。展開感恩教育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更加的明白父母和老師有多么不容易,感受自己身上所承擔的期許與獲得的關心,繼而格外具備社會與個人的責任感。同時責任感包含于社會道德內心的范圍當中,屬于思想道德素養的關鍵內容,其生成與強化重點要依賴于道德的教育。所以,在自身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的德育教學中的責任感教育與感恩教育存在十分密切的潛在關聯。

2.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實施

2.1學校需要注重感恩教育

學校需要開發系統化的感恩教育校本教學,分年齡、分學段,定時給學生設立感恩教育的課程。給學生開設一些和感恩教育有關的活動,來強化學生的感恩觀念,提高其感恩的舉動與感恩的程度。

2.2老師需要提升感恩教育觀念,落實標桿作用

老師需要將培育學生的感恩觀念轉變成自身的教育思路,給學生建立感恩的道德標桿;科學挖掘同時整合校文化當中所蘊含的感恩教育獨裁,開發課程當中的感恩教育素材;組織多元化的感恩教育主題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能夠懂得感恩老師、父母、社會和學校,引領學生建立準確的感恩意識。

2.3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貫徹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貫徹形式主要展現在經過德育的教學、班級的管理組織、團體活動與校園生活展開感恩觀念的貫徹,在實際教學當中貫徹感恩教育能夠有效落實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2.4塑造情感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感恩

在小學階段的道德教育過程當中,在展開感恩教育時,要求一種濃烈的教學環境當作支撐。很多的感恩教育實踐驗證,濃烈的感情環境能夠推動感恩教育的落實,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以過去的感恩教育落實狀況看來,其存在很大的限制性。比如,在展開感恩教育的時候,最多的是源于道德方面的教育,給學生傳授部分課本當中的感恩知識內容,這不能徹底反饋出對于感恩教育的關注。建立一種濃烈的感情環境能夠有利于學生建設一種感恩的情懷。在塑造情感環境的過程當中,可以選擇從以下兩個層面著手:(1)組織展開一系列和感恩教育相關的活動。比如,圍繞對于父母的感恩,組織展開主題演講,在學生著手準備的時候,老師要強化引導,促使演講的內容更加多元化,提高感恩主題演講的渲染力。塑造濃烈的感情環境,學生在建立感恩觀念的同時,可以更有效地懂得感恩和回報。(2)做一些和感恩教育相關的黑板報,給學生介紹和感恩相關的知識內容,并且在院校的報刊欄或者是顯眼的地方,張貼部分優質的和感恩教育相關的文章,提供給學生展開賞析,打動學生的內心。

2.5家庭是陪伴孩子成長的主要場所

第一,家長應該塑造優良的家庭文化環境,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形成和諧友善、互相尊重體諒的聯系;第二,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應該是民主的,不應該是過于溺愛或者產生家庭暴力,需要在給孩子愛的同時讓孩子懂得怎么愛別人;第三,家長需要花時間陪伴孩子親近自然,意識自然,懂得自然,培育感恩自然的感情;第四,家長要展現自身的標桿作用,言傳不如身教,運用自身的真實舉動教給孩子怎樣進行感恩。

2.6按照教學內容,實現感恩體驗

在小學階段的德育教學當中,感恩教育需要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效融合在一起。和生活相背離的感恩教育就變成了空話。所以,小學階段的老師應該善于找到課本內容和生活存在的關聯,推動感恩教育的落實。小學階段的老師可以按照教學內容展開感恩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回到家里尋找一些有關母愛的文章,在網上搜集有關發揚母愛的美文詩詞,同時引領學生每天到家以后,給媽媽表達一句溫暖的祝福語或者是一個擁抱,也可以給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媽媽對自己付出的愛,回饋母親的愛。老師還能夠帶著學生組織展開“難忘師恩”的教學活動,促使每個學生都可以討論一下老師有哪一件事情最令你難忘和感動,設立一些情境,讓學生能夠在講臺上進行演繹,體會感恩的氣氛,同時引領學生平常多給其他任課老師倒倒水、捏捏肩等等;塑造良好的師生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師生之間的情感。此外,在實際教學當中,如若碰到一些國家的節假日,比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等等,筆者可以綜合具體的節日,帶著學生展開感恩教學活動,在植樹節要感恩自然,懂得環保;在母親節和父親節,讓學生懂得感恩父母對自己的愛;回到家庭當中要為家里人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或是親手送出一件自己制作的小禮物當作祝福等等。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小學階段的老師需要充分運用課本當中多元化的教學素材,運用節假日,對學生展開感恩教育的貫徹,有助于學生懂得感恩身心獲得全方位的健康發展。

道德教育資源當中存在很多感恩的部分,大部分的道德教育資源文質兼美,在刻畫細節的時候,蘊藏著深厚的感情。大多數的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存在緊密的關聯,這十分易于在情感方面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在教學這部分文章的時候,老師需要引領學生經過科學的教學方式來感受,體會與提升學生的觀念認知。新課標規范在教學時展開小學德育教學。老師需要充分運用多元化的方式去引發學生的感情,在生活與學習當中得到更好地內心感受。

結束語

立德樹人??傊?,育人為本,德育為主,把德育的教學結合在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當中,合理開發課本當中的德育教學知識,落實對學生的及時引導教學;科學挑選教學方式,強化德育教學的實際成效;組織展開教學實踐活動,推動學生良好地形成三觀。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項長時間堅持的繁瑣工作,要求學校與老師為之付出努力,強化德育教學的渲染力,繼而推動學生完善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朱小蔓.中小學德育專題[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談宇賢.小學德育“選擇--養成”模式[J].教育研究,2001,2(1):75-77

[3]朱小蔓,王慧.關于大中小學德育課程銜接的思考[J]. 課程·教材·教法,2014(1):44-49

教育與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高校實行標準化公寓管理與服務的新形勢下,公寓中的大學生宿舍文化生活作為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何創新管理與服務模式成為了推進標準化公寓建設的突出任務,而新的管理與服務模式則需從管理體制與機制、管理理念、服務體系和自我管理與他我管理相結合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探析,通過創新管理模式,走出一條體制健全、機制協調、環境優化、模式新穎、提升軟實力的管理路子。

關鍵詞:宿舍文化生活;管理;服務;機制

作者簡介:劉光柱(1986-),男,廣西桂林人,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6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鄒君(1986-),男,四川峨眉山人,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6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教科文衛。(廣西 南寧 530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大學生宿舍文化生活管理研究”課題(課題編號:081059326)的部分研究成果。

標準化學生公寓建設作為當前高校后勤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使學生公寓的建設和管理有了標準和依據,能極大地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使學生的生活變得更加溫馨和方便,提高對宿舍文化生活的滿意度、舒適度,實現管理與育人的雙重目標。因此,隨著標準化學生公寓管理與服務建設的推進,大學生宿舍文化生活作為標準化學生公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與服務也需進行創新式推進。

一、管理體制與機制的創新

大學生宿舍文化生活作為一個具有多元素、多層次的有機復合體,甚至包括整個公寓樓和每個宿舍的整體布局、硬件設施、衛生狀況、人際關系、道德水準、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學識智能、行為方式、語言風格、生活習慣等方面。開展宿舍文化生活管理既要注重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管理體制與機制創新,又要注重行為文化生活和制度文化生活的管理體制與機制創新。

1.規范化的制度體制與機制

“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先行,在制度的基礎上建構體制和機制保障“以學生為本”管理服務宗旨能夠得到體現與執行,為此需要實現宿舍管理由“制度管理”向“制度管理”與“人本管理”相結合的轉化,使學生宿舍管理制度更加規范化、科學化、人性化,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制定《學生宿舍管理條例》、《學生宿舍管理員職責》、《學生宿舍文化生活管理細則》等多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上下功夫,使宿舍文化生活管理工作一同走上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并在規范化的同時,強化執行機制,讓每一環節相互協調、運轉高效、富有彈性和人性。

2.人文化的環境設計體制與機制

標準化學生公寓建設首要的就是硬件建設,而硬件建設中注入人文內涵,可更有效的創造優質的宿舍環境,營造和諧、優雅氛圍,使宿舍成為學生生活和成長的樂園。發展宿舍門廳、走廊、樓梯文化,在走廊、墻壁上粘貼名言警句、書畫作品,讓傳統美德、名言警句內化為大學生的行為、氣質和人格。在公寓區內適當設置宣傳櫥窗、板報, 樹立溫馨提示牌,張貼宣傳畫等。如設置“學生宿舍文化墻”,介紹宿舍先進同學的事跡、及時公布和更新每周宿舍衛生、安全、紀律情況;開設閱覽室、英語俱樂部等人文小天地,讓學生能夠每天受到文化的熏陶;布置溫馨提示標語和寢室文明用語;在“時事新聞”欄中及時、簡要介紹國際、國內大事,使學生關心時事,關注現實。

3.智能化的管理平臺體制與機制

利用數字校園網絡和信息化系統,建構智能化的管理平臺,實現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如網絡報修宿舍硬件設施,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生滿意度;宿舍內安裝智能用電系統可有效避免了熱得快等大功率電器的違規使用,學生人均用電數量明顯下降,實現節約用電的目的;使用宿舍門禁考勤系統,有效提高學生考勤管理的準確性以及住宿的安全性;利用數字校園網絡信息和資源共享平臺在開展宿舍網絡文化生活管理,及時掌控學生宿舍文化生活情況和進行管理。

4.品牌化的文化活動體制與機制

宿舍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必須有宿舍文化生活的注入。打造宿舍文化建設的“品牌”,在設計文化活動時,注重活動的系統性和主題性,樹立起具有強沖擊力、大影響力和極具代表性的品牌活動,從而在學生中間能確立強烈的認同感,起到相應的品牌效應。例如舉辦具有濃厚宿舍特色的 “和諧宿舍建設月”、“宿舍文化藝術節”,開展體育賽事、征文、心連心交流會、宿舍個性設計大賽、才藝表演等活動,既有集體項目又有個人項目,既有文體娛樂又有談心交流;創建特色示范性宿舍,包括:學風示范宿舍、英語宿舍、文藝宿舍、節約型宿舍和學習型宿舍等。營造宿舍的文化和濃厚的“家”的氛圍,拓展大學生活動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文明自律意識,促進了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人性化的管理與親情化的服務理念創新

管理心理學者認為,在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去鼓勵人與機器的配合,而犯了偏重機器而約束人的錯誤。[1]學生宿舍是大學學生學習、生活和活動的重要的場所,除上課外,相當多的時間是在學生宿舍度過的,因此,在其接受高等教育階段有著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的特殊成長和成才階段,勢必要求在對其人性上著眼,尊重本性,順其自然加以引導。對其行為行為塑造,利用習慣進行管理。營造宿舍文化,利用文化規范行為。注重大學生的創造力,利用創新推動發展。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就是管理學生不再單純的依靠“剛性管理”,要有“柔情”即管理要有“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宿舍文化生活管理中秉承“用情感人,用法管事,用理安人、自我管理”的管理理念,落實育人的教育管理目標。

人性化管理首要步驟就是培養感情,讓被管理受到情感的觸動,發自內心的遵守規則,服從管理?!坝们楦腥恕奔此奚峁芾聿块T和工作人員與學生人性化的交流,以“三心”即愛心、細心、耐心開展工作。如對待學生有“愛心”,下雨幫學生收棉被,生病幫學生送醫院,衣服破了幫助學生縫補,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家一般的溫暖。日常值班“細心”,針對學生遇到一些心理問題要及時發現,適時進行心理疏導,用細心去發現問題,努力滿足學生的學習生活需要。思想工作“耐心”,始終把學生放在一個對等的平臺上,對待學生的缺點和所犯的錯誤,即不一味的放縱,也不迎頭痛打,在分清是非、摸清事實的基礎上,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予以化解。

“用法管事”最大莫過于民主、法治、公平,對事不對人,在規范化的制度管理體制與機制的框架下,執行相關管理規章制度,換位思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在宿舍文化生活中違規的學生進行相關處罰時,讓其心服口服,更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過程。[2]中國人不喜歡別人管自己,更怕別人不理自己,所以宿舍文化生活中,學生也需要有人來“理”自己,使其感覺到是組織中的一個重要成員,自然而然便會心安理得,配合好各項工作的開展。安人就是把每個宿舍、宿舍成員這一部分“和”在一起,“合”成“一”個整體,并且促成“整體之和大于部分”,透過學生的“己安”和“人安”,增進整個宿舍單元文化生活“和諧”的效果,如圖1所示。

“自我管理”即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宿舍文化生活,宿舍是其成員所共有的一個小“單元”,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會產生共同的價值觀和愿景。因為共同的價值觀與共同愿景給了每個成員一個自主判斷的依據,一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的方向,使得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自我管理之后,不至于導致組織內協調的混亂。[1]人性化的管理創新,必須秉持自我管理管理理念。在宿舍中每個成員都有一定的個人空間和目標,需要個人的自我管理;而作為一個宿舍,成員則可構成一個小團隊,為使宿舍的文化生活更豐富,達成共同的愿景和實現共同的目標,需要團隊的自我管理。在個人的自我管理和團隊的自我管理下,宿舍成員獲得了一個屬于自己的“領域”,參與到宿舍文化生活的管理與領導,扮演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在獲得充分授權的前提下,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管理好自身,管理好宿舍團隊,管理好屬于自己的宿舍文化生活。

親情化的服務理念創新要求宿舍管理部門和宿舍管理人員提供親情化服務,在工作中,對學生如對親人。宿舍管理員愛生如子和“親情化”的服務,給學生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溝通、理解、鼓勵和支持,可為學生教育管理起到一種“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效果。如:針對學校大、校區多、分布廣的特點,設立學生公寓管理服務熱線,二十四小時服務,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在學生進出樓高峰時段,開展管理員和值班員“站立”、“微笑”迎送服務,既樹立了管理員服務形象,又增強了學生與管理員之間的親和力;管理員的“友情提醒”,通過“天冷了,請大家多穿些衣服”的一句很普通的話,從細微之處給學生以關愛;“畫蛋糕”為學生們過生日、進行生日祝福,給學生們一份快樂和溫暖;“知心阿姨”信箱等特色服務窗口,消除了學生們的許多“郁悶”和煩腦,化解了不少心理矛盾;學生生病了,及時探望和關心,使學生充滿了感激之情。

同時,親情化的服務又囊括學生團體、自我管理委員會、宿舍舍長和宿舍成員間的相互親情化的自我服務和他我服務等內容。促進學生進行充分的自我服務,更加獨立、自主地規劃自身的大學宿舍文化生活,解決文化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才能真正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培養、自我服務的效果,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創新自我服務形式一是要暢通信息獲取渠道。宿舍文化生活主角是學生,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的同時,我們需要提供給學生獲取信息的多種渠道,更加有效和便利地使學生了解到更多有關信息。建立有效的班級、公寓信息共享機制,通過信息公布欄、QQ群、飛信等方式使信息及時為宿舍每個成員所知。另外開辟其他途徑獲取信息,創新信息來源。比如鼓勵新老生宿舍交流、黨團員進宿舍交流、師生宿舍交流等,這樣可以更直觀、更有針對性地獲得最有效的相關信息,科學的開展屬于宿舍成員自己的文化生活。二是發揮學生團體、自我管理委員會、班級活動和宿舍文化活動等多平臺服務,讓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進宿舍,宿舍文化生活出宿舍,讓學生在完成各項宿舍常規性活動后追求自身能力提高和素質拓展方面的服務。

大學生宿舍文化生活管理與服務的創新沒有終點,更沒有固定的管理模式,需要結合各個高校的實際和不同宿舍情況,大膽的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與服務模式,以學校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為主體,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管理與服務水平,使宿舍文化生活成為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一極。

參考文獻:

[1]蘇東水.管理心理學(第四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94.

[2]曾仕強.中國式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

[3]芮明杰.管理學現代的觀點(第二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5:

424.

[4]尹曉菲,胡書金,徐琳娜.淺談大學生的人性化管理[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5,(7):43-44.

[5]岳海.淺談高校大學生宿舍的人性化管理[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24).

[6]彭倬平.高校宿舍文化建設的創新[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7]彭盈盈.大學生宿舍管理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 (6).

[8]張慧娜.芻議大學生宿舍管理存在問題的研究與分析——對大學生公寓及管理的研究[J].管理觀察,2008,(9).

[9]鄭現鎮,張朝喜.淺談高校學生宿舍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8,(4).

[10]雷志強.關于大學生宿舍建設和管理的思考[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8,(1).

(責任編輯:蘇宇嵬)

教育與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現階段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問題學生生源復雜,既有初中的學困生,也有社會上待業的青年和輟學在家的初中未畢業生等,有的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受不得委屈,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缺乏管教,有的父母離異缺少親情關愛,有的家庭困難缺少朋友自卑懦弱。如何管理好這些問題學生,對學校的管理者、班主任及科任教師來說,只有因策施教、因人施教,才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的問題。同時,這些學生又處在生理、心理發生較大變化的時期,在心理上具備強烈的自我意識,自尊心較強,但有時又有自卑感,但他們的心智還不夠成熟,一些問題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正確輿論的過程中常常存在著一些特殊心理活動現象,老師讓他做的事,家長叫他干的事他都置之不理,他們往往把家長和老師的批評教育和幫助理解為與自己過不去,認為傷害了自己,因而就會表現出嚴重的不合作。

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起點和基點,是學校教育的堅強后盾。不良的家庭環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強的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到侵蝕。有的家長忽視自身作為子女\"第一任老師\"的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他們簡單粗暴、糊里糊涂、放任自流。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學差學好全靠學校、全靠老師; 有的家長的自身劣習頗多,經常在孩子面前講歪理,扭曲他們的價值觀;有的學生父母,常常打架吵嘴,甚至草率離異再婚,在孩子的心靈上投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使他們無心學習。

(二)學校教育的缺失。一是教師對學生的思想狀況了解得不夠透徹。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來源不同,其思想認識也不一樣。有的是來繼續學習深造,掌握一門專業技能,而有的是因為家長管不了,送來混日子,加上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夠重視,造成了這些思想基礎差的學生帶壞了那些好學生,出現了“一條魚腥了一鍋湯”局面。二是科任教師對學生管理工作認識不夠到位。部分科任教師甚至將本該自己處理的學生管理工作,也都推到班主任身上,這大大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也加大了學生管理的難度。三是對某些有問題學生的處理只是敷衍了事,處理不嚴,教育不到位。怕管嚴了,部分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做出出格的事,部分家長不理解支持反而來找老師的麻煩,怕被抓住話柄有口難辨,造成學生教育管理的惡性循環。

(三)社會教育的缺失。一是有些網絡信息與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以及倡導的價值取向相背離,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消極的影響,造成道德選擇迷惘和價值取向紊亂,無法判斷是非,道德選擇能力因此下降,行為容易發生偏差,不道德行為增多。二是抵制不良信息誘惑的能力不足。網絡信息的跨地域特征打破了原有國家、地域之間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約束。學生是非判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較弱,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不良信息的污染對象。三是對網絡道德教育重視不夠。目前,德育教育工作面臨諸多困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沒有建立起可行的德育評價機制,網絡德育教育工作還未提到學校教育的議事日程。

(四)教育資源的缺失。職教基礎樹小根弱,在政府提供的政策、資金等的保障和支持下,盡管中等職業教育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但從總體上看,中職教育與其它類型(高等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教育相比,成為仍然是教育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特別是中職教育社會認可度不高的問題,更是中職學歷教育的硬傷。一些政策落實不到位、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較差、機制不靈活、培養的技術人才不能完全適應于市場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已成為中職教育發展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

三、措施與建議

每個問題學生都有一定的夢想和目標,這種夢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問題的方向。只有與問題學生多交流溝通,亦師亦友,幫助他們規劃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夢想,才能幫助問題學生走上良性發展的正確路徑。

(一)健全學校內部管理機制。中職學校的學生教育,不同于其他學校的教育,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既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對學生思想上的教育,這就要求中職學校的教職員工隊伍素質要足夠優秀,要讓中職學校的所有教師意識到加強與問題學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性,幫助他們糾正不良的想法、做法、說法。問題學生心理問題的矯正,不僅需要學生自我的學習、教師的引導,更需要所有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中給學生做個良好的示范。

(二)努力形成教育管理合力。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管理的主力軍,科任教師和其他教職員工是不可缺少的輔助軍。因此說,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的自身素質、工作態度、管理方法和教育藝術,對學生的管理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是問題學生心理問題能否得到改善的重要一環。

(三)加強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中等職業教育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直接培養生產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必須要狠抓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優化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專業結構,使教師即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成為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能講會做的“雙師型”教師。

(四)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確的思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指導學生就業和創業。那如何來加強問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我們可以通過專題性學習、寫學習心得、定期進行思想政治學習知識競賽,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思想精神得到升華,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水平,改變學生因來源不同造成的思想認識參差不齊的狀況。

(五)鼓勵學生明確人生目標。除了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教育的外因,提高問題學生自我思想認識這個內因同樣重要,可以組織一些其他的思想教育活動來夯實中職學校學生的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學生會、團委以及其他學生社團的作用,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

(六)加大宣傳力度正面引導。著力提職業技術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一是積極采取措施,逐步使職業教育成為主流教育之一。二是嚴格就業準入制度,并從制度上規范職校畢業生的工資待遇。三是舉行各行業勞動技能大賽,對獲獎者給予榮譽和經濟獎勵。四是加大現代傳媒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技能型人才的宣傳,促進社會觀念的轉變。

教育與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如何把班級管理與學?,F狀、社區經濟環境、新課程實施等有機結合起來,謀求新的思路和對策,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通過“以人為本”的理念對班級民主化管理及學生自主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班級管理 以人為本 民主化 創新

一、“以人為本”的班級民主化管理的概念界定

以人為本,是在對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種發展理念。以人為本的班級民主管理方式具有三層基本涵義:

1.它是一種對學生在成長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

2.它是一種價值取向;

3.它是一種思維方式。

二、“以人為本”的班級民主化管理的理論依據

(一)激勵理論

1.需要層次說

需要層次說給我們以這樣的啟示:(1)我們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和不斷進取,直至自我實現的潛力。(2)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主要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在集體生活中逐步提高需要層次,增強其高層次動機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努力朝著個人和集體的目標前進,而不僅僅是用社會需要來匡正學生不符規范的思想與行動。

2.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的基本模式是:激發力量=效價×期望值

依據期望理論,班級民主化管理應做到:(1)幫助學生制定恰如其分的目標,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努力的積極性。(2)強化反饋,經常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具體進步和對于實現總體目標的意義,并且從中得到愉快的體驗。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1.學習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2.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以人為本”的班級民主化管理的實施

(一)實施的策略

1.轉變管理觀念

(1)從“保姆”型向“引導”型轉變。很多班主任管學生,重點抓的是學習、紀律、衛生,教導學生如何循規蹈距;(2)從“獨斷”型向“民主”型轉變;(3)從“專業”型向“全面”型轉變;(4)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在多年傳統的教育中,班主任的工作大多是以經驗型為主,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的工作方法。

2.搭建管理框架

民主化班級管理的操作總體框架:

★ABC目標管理制度

※A 指的是實施某一計劃前的鼓動群體成員并共同制訂目標計劃的工作;

※B 指目標計劃實施過程中的行為;

※C 指實施計劃中,對執行情況的反饋;※ABC 公式確信:如果我們有了一個明確而有吸引力的A,又有了及時而有鼓舞力的C,那么我們就可以期望得到令人滿意的B;

※ABC 公式加以展開,可以演化成PRICE制度,它猶如這樣一個號碼盤:

※P 調查情況,提出預期目標;※R 制定目標計劃;※I制定目標計劃;※C 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反饋;※E 計劃執行結束時,對目標達成情況進行總結。

★三級自我管理制度

※個人自我管理包括引導、幫助學生自我定向、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三個環節;

※小組競賽管理:小組之間展開競賽,賽常規、賽學習、賽團結 、賽活動;

※值日班長制度:值日班長按學號每一個學生輪流擔任,負責對各項班級進行一天的日常管理。

★崗位專管員制度。班中設立各種為同學、為班級服務崗位,由學生自愿報名擔任崗位專管員。班級每月舉行一次無記名問卷式民主評議,評價班級狀況和目標計劃執行情況,評選優秀干部和優秀學生。

3.健全管理機制

在班級自主運作機制中,班委會作為班級的常務權力機構,工作要放在首要地位。

通過班級計劃和常規的制定和落實,讓每位同學都明白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職責;理解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同學之間、個人與班級之間、班級與學校、社會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和班集體觀念。(參見下圖)

民主化班級管理功能模型:

4.制定管理規范制定切實可行的班規法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持之以恒地落實過程中把重視個性、發展個性與形成班級良好的班風協調起來,使班級管理科學化。

5.創建評價體系我認為應通過多渠道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用不拘一格降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寬容、仁愛之心平靜地看待學生的成長,評價他們的行為、思想,使每個學生都通過適合其智能特點和學習方式的途徑展現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所以在評價學生時,我是這樣做的:(1)設置多種獎項;(2)創建公司制獎懲制度,凸出學業管理。

6.挖掘情感因素

(1)班級日記。為了激勵全員參與班級管理,我要求值日班長每天輪流寫本班工作日記。我也能從日記中了解班級學生思想動態、班級情況等,以便更好地搞好班級管理。班級日記就象班級的一本備忘錄,也象班級的一面鏡子,讓我們隨時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時查漏補缺,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集體生日。班里老師和同學為每一位同學過生日。由班主任和同學們在生日的前一天書寫生日賀卡,對于老師來說,這是難得的一次和學生交流,給學生鼓勵,給學生建議的好機會。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和同學們都在關注他。感覺到班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3)誠信考場??荚囈彩且环N教育形式,通過申請誠信考場,在誠信考場經歷考試,培養的是學生的一種集體榮譽感。一個人做錯事,影響的是整個班集體的形象。以誠信考場為契機,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4)電子郵件是我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的紐帶。(5)利用網上論壇與家長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

7.開發管理資源

班級管理者要善于發現和利用一切有用的教育資源(包括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為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和效益服務。

“以人為本”的班級民主化管理及學生自主發展的研究,發揚教育教學民主,既注重發揮班干部和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重視班級民主管理制度建設,有利于學生民主意識的提高、法制觀念的增強,對適應和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具有深遠意義。另外,民主開放型班級管理對于克服學生的自卑、逆反、孤僻等心理障礙也有積極作用,有利于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如何構建班級管理中的合作機制.班主任之友,2003,(9).

[2]班級管理社會化的實踐和思考.班主任之友,2003,(1).

[3]現代教育原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4]現代教育管理學引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5]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杭州大學出版社.

教育與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分析工學結合高職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對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影響,針對工學結合教育模式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工學結合與高職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機制創新路徑。

【關鍵詞】工學結合 高職院校 教育管理 創新

隨著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各大企業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成了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在高職教育管理中構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無論是對教育價值的實現,還是對社會價值的實現,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調查研究顯示,很多發達國家的高職院校之所以能夠培養出眾多品學兼優的高素質人才,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很好地運用了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分析工學結合高職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對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影響,針對工學結合教育模式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工學結合與高職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機制創新路徑,希望可以為教育機構改革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工學結合與高職教育管理的概念

所謂工學結合,就是將社會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市場與教學進行結合。我國高職教育旨在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因而,實施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非常必要?,F在我們就從工學結合的角度出發,探究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管理需要樹立的幾個基本的概念。

首先是市場的取向。工學結合中的“工”是指企業、行業、市場等要素,而“學”則代表學校、學生以及學術研究等內容。在高職教育管理中運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樹立市場化的觀念,在教學的過程中時刻注意圍繞市場展開教育,根據市場需求樹立培養目標,一切以市場的要求作為出發點。其次是合作的導向。高職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堅持合作的基本精神,只有加強教師、學生、校企以及政府之間的合作,才能保證教學設備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等滿足市場的需求。再次是開放的方向。高職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必須要有一個開放的姿態,在辦學、科研以及服務等各個方面都要堅持吸收其他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的優點,不斷地引進先進的設備與師資力量,在管理方法上進行有益的改革,實現與社會的完美對接。最后是革新的方向。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高職院校管理方法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化的人才培養需要,亟須進行不同于傳統的、不逐同大眾的、符合本校辦學特色的個性化改革,以適應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二、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對高職教育管理工作的影響

(一)主要因素發生變化

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的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環境以及教育的內容與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1.教育主體的變化。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體基本上就是學校的教師,而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體轉變為學校的教師與實習指導教師輪流擔任。這樣的轉變的主要原因在于實習指導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靈活,為教學管理工作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2.教育客體的變化。由于工學結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深入到企業內部實習的機會,學生的身份將向學生與學徒雙重身份進行轉變,提前適應企業的環境,為以后走入社會做準備。

3.教育環境的變化。在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下,校園會與企業進行合作而使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這樣的話,學生就不再處于單純的校園環境,而是開始進入企業,面對企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教育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四是,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的變化。為了更好的適用新型的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勢必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員在制定調整教學目標時需要做出及時的調整。

(二)對于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開展對于教育管理的實效性、學生職業素養的塑造以及學生的合作意識的培養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有助于提升教育管理的實效性。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深入到企業內部實習的機會,學生在實際的生產環境中所掌握的專業技能,是在高職院校接受教育時所不能獲得的。尤其是企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模式等等,只有親身體驗之后,才能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所以說,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專業技能的掌握以及嚴謹工作作風的養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有助于塑造學生的職業素養。企業環境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有著很強的促進作用,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通過耳濡目染與真實體驗,對于企業的文化與氛圍進行不斷地了解,職業品質與道德就會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再加上在學校接受的職業道德理論的教育,學生在走入社會、進入企業之后,很容易融入到現實的職業行為中。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與自律意識。學生身處企業的環境,除了更利于塑造職業素養之外,對于學生合作與自律意識的培養也有極強的促進作用。企業的條例、規范時刻都約束著學生日常的行為與思想,比如說,在進入企業之后,著裝整潔、自動熄滅香煙等等。而在與其他的企業進行項目競爭時,企業內部的成員一致努力工作,爭取為所處的企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對于學生的合作意識形成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現實困境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施與政府、企業以及當今的教育現狀有著緊密的聯系,從外界環境與實施要素兩方面來看,我國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面臨著較大的現實困境。

(一)從外界環境來看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現實困境

目前,工學結合的支持體系還未真正的確立,原因就在于我國的政府機構、企業建設以及學校自身都未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從外界環境來看,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的現實困境可以從三個角度出發進行探討。

首先,我國政府在教育職責的明確、鼓勵企業的參與等方面都處理的不到位,不能充分調動企業接受學生并對其進行教育的積極性,而企業更是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把選人用人方面看做是高職院校份內的事,不愿意接受實習的學生。其次,由于高職院校公益性的教學目的與企業營利性的招收目標之間有一定的教育差異,導致學生在進入企業接受實習時,會因為在校接受的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的價值追求存在沖突,降低學生實習的效率。最后,在政府鼓勵性措施不到位的情況下,高職院校自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受到了極大的遏制,在派遣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時往往只是單純為了完成任務,在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中處于被動的地位。

(二)從實施要素來看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現實困境

高職教育管理在進行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改革時,教學的內容與方法經常因為各種因素的存在而無法進行全面的改革。一方面,在新型的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下,傳統的課程模式勢必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尤其是在進行專業課程的編寫時,需要按照進入企業實習時具體的操作規范進行組織與編寫;另一方面,現有的課程改革只是單純的停留在教學內容的整合與教學形式的調整上,并沒有建立一套系統的課程設計,與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真正需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為了迎合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需要,很多高職院校都增加了實踐課程的課程數,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是,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立足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專業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職業道德的養成與試崗能力的培養,這是目前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中經常會忽視的重要部分。

四、工學結合與高職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機制創新路徑

在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下,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要面向市場、企業,積極尋求創新的辦法,使得工學結合與高職教育管理完美結合。調查研究發現,只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創新,才能保證高職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開展。

(一)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的傾向性

在進行專業課程設置時,高職院校要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尤其要把學校課程專業課程的設置與教育、社會的需求相結合,構建符合當地企業需求的教學管理體系。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要根據自身的教育特征成立主體專業的指導委員會,盡可能的讓企業的專家人員參與到專業課程的制定中來,鼓勵學生參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加快對于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的培養。

(二)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

由于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具有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難以進行大規模的實訓基地建設。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地發揮實訓基地建設對于高職院校發展的重大作用,高職院校需要盡快進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的建設,把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生產流程與職業崗位相結合,加大企業在實訓基地建設中的作用。在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參與實訓基地建設的過程中,要時刻秉承著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原則,使得高職院校管理更好的發揮工學結合這一教學模式的優勢。

(三)師資隊伍建設的“雙師”特點

在高職院校全面展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這一教學模式的改革之后,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一支“雙師結構”的師資團隊,師資團隊建設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高職院校主體專業的骨干隊伍與帶頭人。并且,為了更好地明確企業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高職院??善刚埰髽I的技術人員或專家領導,不定期地為學生講解企業的職業要求,使得學生在進入企業工作之前能夠增強對于企業的了解,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為正式參加工作做準備。

(四)科研開發的共同進行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教學管理模式改革,并不單單是指學校的教學內容與形式要與企業的需求相結合,而且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也要堅持走工學結合的道路,并把科研開發的重點放在應用與共享上面。具體的科研開發的措施有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相結合,共同開展科研開發的創新建設;根據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建立重點學科的實驗室與科研中心等等。

(五)人事機制的活力與激勵

為了更好地開展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在高職院校建立相應的人事分配機制,不斷地完善教職工的工作考核標準與獎懲措施,讓教師積極參與到工學結合的教學管理中。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要在與企業進行合作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完備的校園管理體系。

總之,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為了使高職學生在具備專業技能的同時,職業素養也得到很好的培養,高職院校應加快工學結合教學管理模式的建設,實現職業素質、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并重,通過增強實驗、實訓以及校企合作,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之后能夠盡快地融入企業做準備。

【參考文獻】

[1]韓奇生.高職工學結合課程改革中教師與學生角色重塑論析[J].高教探索,2013(6)

[2]余榮寶,王欣,劉紅新.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開發策略探析——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開發研究》成果介紹[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

[3]龍屏風,肖慶豐.構建高職“工學結合”課程評價體系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高教學刊,2016(8)

[4]周兵.構筑高職“工學結合”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有效運行的保障體系[J].財會學習,2015(12)

[5]呂益萍.中外高職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比較之淺見[J].教育與職業,2012(14)

[6]劉成堯,韓承江.高職工學結合跨課程項目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5(8)

【作者簡介】羅 梅(1980— ),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學院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管理。

(責編 劉健華)

上一篇:發表教育類論文下一篇:教育信息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