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育與政治論文范文

2023-03-21

教育與政治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生命是人類發展的前提,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很寶貴。生命教育不僅是保全生命的教育,它是要引導人們理性對待生命。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很多因素正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學生們的生命觀和價值觀,漠視生命和不尊重生命的行為頻頻發生。為使大學生明確生命價值觀,思想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生命的理性教育。文章從闡述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間的關系出發,分析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從而提出兩者相融合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目前,生命教育作為新興的教學理念逐漸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都是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所以兩者之間關系十分緊密。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多元化的社會環境讓當今大學生面臨的困惑也慢慢增多,一些消極的觀念和思想潛移默化地侵蝕了學生們的世界觀,弱化了道德意識,還淡化了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因此,將生命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的生命教育從不同角度為大學生身心健康提供教育保障,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命,樹立三觀,實現人生價值。

一.生命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的聯系

1.生命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生命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正確引導受教育者認識生命,讓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質量的一項教育實踐活動。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正確認識自我,協調發展身心健康;二是正確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創造人際交往的和諧共處;三是正確對待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接受社會和個體的多樣性。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沖擊,現實中的個體不斷被物質化,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又重要的的群體,其中一些人隨意對待和漠視生命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在大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意義深遠。一方面,只有進行正確的生命教育,才能幫助大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生死觀,提高生命的質量。另一方面,生命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幫助大學生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

2.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特點和關系

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教育。生命教育主要引導受教育者正確認識生命的寶貴,從而教育受教育者愛惜生命,只有合理運用寶貴的生命,才能創造無限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政課程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達到培養人和發展人的教育目的。

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密切。生命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受教育者在自覺的基礎上,達到教育的目的,但前提是以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為條件,才能有效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以生命教育是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為生命教育提供了載體和平臺。生命教育主要在于引導受教育者從自身、他人和社會三方面出發,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培養受教育者的健康人格,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生命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問題

1.生命教育體系構建的缺失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專業知識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點,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人才培養的催化劑在高校也有條不紊的開展,而大學生生命教育卻沒完全重視。比如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任務和內容不一樣,特別是理工類高校的學生還有實訓學習,考試不及格,直接會影響將來的就業,這多方面的壓力讓很多大學生應接不暇,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同時,這些外界壓力對大學生身心健康也帶來了直接影響,如果忽視了生命教育的根基作用,會直接弱化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不利于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推進。所以,生命教育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體系,解決外部因素對兩者相融造成的影響。

2.教育者和大學生思想意識上的偏差

當前,一些高校教師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只單純的認為學生在生命教育上出現的問題主要來自本身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引起的,短時間內不會對學生思想意識造成大的影響,便不會對學生加強生命教育,這樣使得生命教育難以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師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一言一行對學生會有很大影響,如果自己都不能建立正確的生命教育的思想,那么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會遇到更多的困難。

當今大學生,特別是職業院校的大學生,有些學生家庭的經濟情況和父母的教育能力與普通高校的存在差距。這些大學生之前受到正確的生命教育很少,家長在其成長過程中缺乏及時的關注和教育,導致部分大學生的生命意識淡薄,對于生命價值缺乏正確的認知,這些思想意識上偏差讓他們一旦遇到外界壓力和挫折,自己又不能解決時,便不知道如何去應對,最終釀成悲劇。

3.生命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新意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如果教育模式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那么將無法再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動力。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多為理論知識和道德說教,理論性強,期末結課也是以一張試卷定學習的好與否,這種學習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難以讓學生接受并實現內化,難以運用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缺乏新意的教學模式,不再能激起學生興趣,課堂中也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有效對策

1.構建大學生生命教育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教育實施的重要載體,生命教育作為基石,如果最開始就沒有筑牢,那后面的一切教育就無從談起。所以高校要重視生命教育,針對大學生思想問題和生命教育方面的問題,對生命教育進行合理規劃,使生命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要把生命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大學生生命教育體系。首先,高校在教育教學規劃中,要給與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教學空間,讓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作用。其次,高校要組織課堂內外的生命教育,提高生命教育的環境適應性及融入性,讓學生更易接受。

2.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導向

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導向,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改變對生命的認識。第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者對生命的理解,給受教育者樹立榜樣,這樣在教育過程中不斷融入生命教育,并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影響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時刻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是最近的,能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能及時的幫助學生去調整。第二,教育者要把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生命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多種形式的生命教育。例如在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認識自我內容時,可以對生命意義角度展開延伸,讓學生從自身出發,實實在在的感受到如何實現自我價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創新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變化,生命教育對于受教育者的差異性也要隨著變化,所以要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功能,就需要注入新的理念,創造新的教育模式。例如,教師在理論課的教授過程中,適當的穿插實踐課,可以讓學生去孤兒院和養老院開展對生命教育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們實地去感悟生命、敬畏生命。

思想政治和生命教育都是關乎于思想層面的教育,單調枯燥的理論教學模式并不能激發學生內心的興趣,更不能達到最終育人的目標。大學生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需要教育工作者創新教育模式,最終達到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這一目標。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都是育人,兩者在教育過程中相互有效的融合,有助于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我,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關欣.大學生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第33卷第2期

[2]任夢月.生命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路徑研究 [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11)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岳思思

教育與政治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國有企業政治資產包括健全精干的黨務政工機構隊伍;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黨的優良傳統與作風;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以及經過實踐檢驗的黨務政工經驗等?,F今,由于種種原因,國有企業的“政治資產”流失現象越發嚴重,引人深思。防止國有企業“政治資產”流失,要切實加強國有企業的黨建工作,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形成企業黨建工作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國有企業;政治資產;企業;政治思想建設

國有企業是國家的經濟支柱,在深化企業改革和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進程中,國有企業的資產流失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并成為頻見于各種新聞媒體和常掛在各級領導嘴上的熱門話題。事實上,一些企業流失的不僅僅是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還流失了與物資資產一樣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政治資產”,而這一問題卻沒有引起人們應有的重視。

國有企業的“政治資產”指的是什么?有關專家認為,國有企業“政治資產”包括健全的、精干的黨務政工機構與隊伍;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黨的優良傳統與作風;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以及經過實踐檢驗的黨務政工經驗等等。

要有效地防止國有企業“政治資產”的流失,就要切實加強國有企業的黨建工作,切實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形成企業黨建工作的良好氛圍。企業黨的建設既要抓住根本,以不變應萬變,又必須跟上企業改革發展的新形勢,跳出舊的框框,實現觀念和工作方式的更新。因此,不但要建立企業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把企業的生產經營與黨建工作有機地統一起來,防止“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企業的生產經營與黨建工作“兩張皮”的現象發生,而且要經常召開關于企業黨建工作方面的專題會議,還要建立企業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實行“一把手”對企業黨建工作負總責的體制。制定和加強企業黨建工作的規劃、目標、措施,針對不同情況進行分類指導,督促檢查企業落實黨建目標任務。

一、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企業黨務干部隊伍,強化企業黨建工作力量

抓好企業黨建關鍵在于能否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黨務干部隊伍。在企業內部改革中,企業黨的工作機構可并不可撤,人員可減但要精,黨政“一把手”一人兼的必須是企業管理和黨務工作“雙通”型干部,分設的要與企業行政領導干部同職、同薪、同責,企業黨組織副職一般兼任行政副職,讓他們有職、有權、有位。為提高企業黨務干部的素質和能力,要舉辦企業黨務干部培訓班,強化業務學習;組織他們外出參觀學習,轉變思想觀念;及時總結各方面的經驗,召開會議進行研討交流,從而使他們從思想認識到工作水平方面上升到新的層次,更加得心應手地開展企業黨建工作。

二、切實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改進管理方法,建設高素質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

積極探索實現企業黨管干部原則的方式和途徑,特別要做到依法辦事,把黨管干部原則和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以及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結合起來。建設高素質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必須積極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積極探索選人用人新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人才資源上的基礎性作用,在競爭中淘汰相形見絀者、選用優秀者,打破人才部門所有、條塊分割,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優化人才資源配置,促使大批優秀企業家不斷地涌現出來。要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把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緊密結合起來,依法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有效制衡;充分發揮黨組織監督和職工民主監督的作用;建立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和決策失誤追究制度,實行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對由于人為因素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的,要依法追究責任;對因缺乏經驗造成某些失誤,在實踐中又能改正錯誤的,要注意保護他們的積極性。

三、從實際出發合理設置黨組織,并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最終要靠基層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團結帶領群眾去貫徹落實。按照黨章要求和企業實際情況,本著有利于企業發展、有利于發揮黨組織作用和有利于黨員管理的原則,區別不同情況,合理設置企業黨組織,及時理順隸屬關系。同時,搞好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還必須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把我們黨的政治優勢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一是以思想政治建設為重點,切實加強企業黨委領導班子建設,提高領導成員的素質。二是把黨支部建設好,把黨員教育和管理好,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三是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改進黨組織活動的方式方法。在活動時間上,改變占用工作時間和采用大塊時間的做法,做到工作時間與業余時間相結合;在形式上做到單向灌輸與雙向交流相結合;在立足點上,改變重形式、輕效果的傾向,做到動機與效果相結合;在活動內容上,結合企業生產經營開展黨員責任區、黨員目標管理、民主評議黨員、創先爭優等活動,加強對企業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保證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四是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開展黨的工作,為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服務。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處在經濟組織中的企業黨組織更應該如此。也只有如此,并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黨組織才有生命力。相反,如果脫離企業改革和生產經營這個中心,企業黨建工作就難以取得好的效果。

四、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突出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精神文明建設一項基礎工作和搞好兩個文明建設的基本保證。要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凝聚群眾,引導企業廣大干部職工積極支持和參與改革,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從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困難等一件件具體的事情做起,把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做細、做實、做活。使穩定人心、凝聚力量、激發職工主人翁責任感的工作在企業蓬勃展開。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決定了我們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離開企業廣大職工群眾這個最厚實的基礎,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多年的實踐證明,國有企業和廣大工人階級,為中國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鞏固和加強國防,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

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學的運行機制,促進企業黨建工作開展

一是規范企業的領導體制,鞏固和提高黨組織在企業中的地位。二是規范企業黨組織參與企業重大問題決策的范圍和程序。按照上級有關規定,結合企業的自身特點,制定有關企業黨組織參與企業重大問題決策的意見,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明確黨員董事、監事、經理在企業重大問題決策上的具體責任,按照黨章要求,明確向黨組織報告工作的責任。三是規范企業黨組織參與企業中層干部任免的程序,企業中層干部的任免必須先由企業黨組織負責進行考察,凡未經企業黨組織考察的,董事會不得隨意任免。四是加強和改進黨組織自身建設,切實抓好發展黨員工作,不斷壯大和優化企業黨員隊伍。此外,還要加強對工會和群團組織的領導,積極有效地做好職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六、強化企業政治思想文化陣地的占領意識,筑牢企業干部職工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企業面臨著日趨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蝕,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是當前企業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任何時候思想文化陣地都不會是“真空地帶”,先進的、積極的東西不去占領,落后的、消極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因此,各級黨組織和各級領導必須強化企業政治思想陣地的占領意識。

占領企業政治思想陣地,就要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企業干部職工的頭腦,打牢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蝕的思想基礎。許多事實說明,有些人信念動搖,思想墮落,價值觀扭曲,最根本的是思想理論素質差造成的。因此,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來源于理論上的清醒和堅定。只有使廣大企業干部職工真正掌握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認清社會發展趨勢,始終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才能在各種困難和風險面前明辨是非,站穩立場,始終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增強思想敏銳性,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清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的界限,不斷增強對腐朽思想文化侵蝕影響的免疫力。因此,要大力加強對企業干部職工進行科學理論灌輸的力度,把學習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學習胡錦濤同志的重要論述、黨中央的重大決策結合起來,與自身工作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學習,使廣大企業干部職工從根本上提高政治覺悟,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占領企業干部職工的政治思想文化陣地,就要堅持不懈地開展以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核心的思想教育,筑起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蝕的思想防線。世界觀、人生觀問題是根本問題,是精神支柱問題。如果沒有正確的精神支柱,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思想行為,就不可能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和影響。特別是針對當前社會上封建迷信沉渣泛起,甚至影響和干擾社會正常秩序的情況,下大力氣搞好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教育,充分揭露和批駁封建迷信、偽科學的唯心主義本質和政治危害,用教育引導企業干部職工自覺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保持思想道德的純潔性,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堅決與封建迷信和偽科學作斗爭。

占領企業政治思想文化陣地,還要努力活躍企業文化生活,優化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蝕的內部環境。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腐朽思想往往是通過文化渠道滲透到企業中來的。針對企業干部職工“求樂、求知、求新、求美”的特點,努力把文化生活的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統一起來。積極開展與時代旋律合拍、與社會發展同步、與企業干部職工興趣相投的文化活動,增強活動的時代感,針對迷信書籍、灰色文學等“地攤文化”的沖擊,要組織企業干部職工廣泛開展讀好書活動,努力為企業干部職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用健康的企業文化充實企業干部職工的精神生活,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對企業干部職工的侵蝕。

教育與政治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文化對高校學生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多元化的文化內容開始滲透到高校,信息化時代的網絡文化具有公開、自由、平等、快速的特性,這也就導致網絡文化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傳播力顯得非常重要。該文將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力的現狀、重要性以及提升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傳播力  提升策略

目前,雖然網絡的發展很快,信息化技術教學模式也在學校廣泛開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傳播力并不是很強,覆蓋面也不是很廣。在高校利用網絡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基本是微信、微博、APP、論壇等網絡平臺,但是由于體系不完善、平臺管理松散等原因,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傳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1  高校思想政治網絡傳播力的現狀

1.1 覆蓋范圍狹窄

高校作為培養國家復合型人才的院校,十分注重各種硬件和軟件設施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習者繼續深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技術教學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并不完善,無論是從知識的覆蓋面還是地域的覆蓋觀察,我們會發現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還存在很多問題。很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都是嵌入在學校官網,內容相對平淡,沒有高質量的思想政治內容,基本是一些老生常談的理論知識;內容更新相對滯后,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學習者應該隨時關注國家的時事政治、社會熱點、法律法規等常識,但是現實是很多高校只是簡單的照本宣科,并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對學習者的思想政治進行教育,教學內容與實際嚴重脫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

1.2 管理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都創設了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但是在人員的配備和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有些高校為了節約成本,在人員的選擇上,并沒有從工作的需求進行選擇,甚至有些學校利用學習者資源對網站進行管理。學習者由于對社會經驗的嚴重缺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信息的敏感度偏低,在內容的把控上也并不是很好。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相關工作人員管理也比較松散,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較差,網站的內容更新不及時,更新的時間也不固定。對于網站內容的更新,更多的時候是取決于有沒有相關領導來檢查,有時候為了應付檢查,相關工作人員會在一周之內更新無數條內容,而平時有可能半個月都不會更新一次。直接導致網絡平臺形同虛設,沒有達到組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真正目的。

1.3 開放性較弱

現階段,很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都是封閉的,并沒有對外開放。因此很多高校建立這個平臺,是為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并不是以教育學習者為目的。因此,在建立之初,對于平臺內容的構建以及開放性并沒有進行充分策劃。

校與校之間的聯系也不夠緊密,各個學校之間都是閉門造車,導致平臺的一些思想政治內容較弱。而且學校為了規避一定的風險,在對網站平臺開放時,并不是完全開放的狀態,這也就使學習者無法正常掌握相關的信息和內容,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

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力的意義

2.1 凈化學生的心靈

由于網絡平臺公開、自由的特性,導致網絡文化形形色色、差次不齊。有的網絡平臺為了吸引大眾眼球,置職業道德操守于外,故意在網絡發布各種不健康的文化內容。如今,很多商家為了贏取利益,在設計軟件時,故意設置了很多隱蔽的功能,當我們打開電腦時,會時常彈跳出各種信息,而這一些信息大多是不健康的,不利于人們的心理健康成長。而高校的學習者由于缺乏豐富的社會經驗,對于誘惑的抵抗力相對比較差,出于好奇心的心理狀態,學習者會下意識地去了解這些不健康的網絡文化,久而久之,這些不健康的網絡文化一點一點吞噬學習者的心靈,導致學習者的心理處于一種扭曲的狀態。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傳播力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不斷提高人們在思想政治、道德觀念、人格等各方面的認知能力,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學校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讓學習者對網絡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在面對不利誘惑時,能夠及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2.2 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在高強度的社會環境下,高校的學習者無論在生活、學習還是即將面臨的工作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壓力。很多學習者為了逃避這種精神壓力,開始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以至于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今的網絡游戲對學習者的影響力尤其巨大,很多學習者在遇到壓力時,會通過打游戲的方式緩解自己的情緒。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很容易讓人產生錯局。因為在虛擬的網絡游戲世界中,他們能夠找到自我,尤其是在游戲勝利的那一刻,他們有一種自我的滿足和成就,以至于很多學習者不愿意面對現實生活,終日沉迷于網絡游戲,對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不斷更新的網絡文化對于充滿好奇心的高校學習者而言,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傳播力,能夠讓學習者隨時隨地了解思想政治內容,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面對困難的決心;在思想發生偏差時,能得到及時的糾正。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力提升的方法

3.1 組建專業的管理和傳播人員

信息化時代,無論是科技還是網絡文化每天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傳播者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首先,學校需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能夠付諸實施。在組建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工作者時,要選擇思想政治過硬,具有較強工作責任心的人員,建立一支素質過硬、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其次,對于管理者和相關的工作人員,需要進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以及信息化技術的培訓,以此保證能通過最新的傳播技術將最新的思想政治內容傳遞給每一位學習者。最后,要加強校與校之間的聯系,通過彼此之間的學習交流,分享經驗,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有利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傳播力。

3.2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建設

在高校學習者對網絡文化極具興趣的今天,打造一個有特色、有個性、有內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是尤為重要的,不僅有利于推動其的傳播力度,也能極大地吸引學習者的專注力。平臺的打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相關的工作人員根據學校學習者的個性,打造符合實際的平臺內容以及風格;平臺的內容應該精致有內涵,每一個版塊的名稱和內容需要對應,不能華而不實,版塊盡量精細化,不能過于籠統,不利于學習者查找相關內容;同時需要定期對內容進行清理更新,對于陳舊的內容,應該進行及時清理,要摒棄糟粕取其精華,例如,在召開全國兩會期間,學校就需要每天上傳相關的信息內容,讓學習者第一時間了解到國家的時事政治;對于學校的優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也需要及時進行上傳,讓學習者通過學習優秀的成果,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修養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3 增強互動性

輸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不利于信息的傳播,也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習者思的思想動態,因此,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交互模式,增強教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例如,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開設一對一的溝通平臺,當學習者遇到問題時,可以通過平臺和教師進行溝通,教師則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到學習者的情況,進行適當的開解和引導。在不斷的交流和溝通中,教師可以及時準確地了解到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不僅能夠增強教師的教學經驗,也能提升學習者的思想政治境界。教師根據學習者所反應的情況,可以認識到學習者的需求以及想法,并將其反應給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相關工作者,為他們創新平臺提供相應的素材。只有符合學習者的教育平臺才是真正的教育平臺。加強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能夠讓學習者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吸取其他同學優秀的地方,以此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

3.4 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活動

高??梢岳镁W絡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樣有利于思想政治內容的傳播和提高學習者學習的興趣。例如,可以通過網絡在全校開展思想調查活動,這有利于學校準確了解學習者的思想動態,并做出相應的教育措施;可以就某一個問題,發起網絡討論,讓學習者們各抒己見,鼓勵學習者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還可以通過開展有獎知識競賽的活動,讓學習者了解思想政治的理論知識和最新的思想政治內容,采用有獎的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在高校中,有些學習者比較內向,有很多問題不愿意別太多的人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學??梢蚤_設專門的輔導渠道,方便相關工作人員及時與學習者進行溝通,為他們排憂解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3.5 通過線下推動線上

雖然網絡的覆蓋面很廣、很及時,但是很多時候,由于高校學習者緊張的學習生活,容易忽略相關的信息內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采用線下活動的方式推動線上的傳播力度??梢栽趯W校開展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賽活動,通過線上拉票、線下實戰的方式,讓學習者了解、認識、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知曉度和影響力。

4  結語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傳播力度,是目前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一工作的開展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構建出一個行之有效的網絡傳播方式,以此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為社會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希.新媒體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2):137-138.

[2] 鳳啟龍,劉瞡潔.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11,21(7):92-95.

[3] 賀軍生.運用新媒體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傳媒,2017(5):80-82.

教育與政治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初中生學習了解和掌握基礎政治知識的方式是在學校接受道德與法制教育,在校學習完成政治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初中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內容中,時事政治是重要內容。在教學工作中穿插時政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教學要求,所以,將時政教學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時政教學

一、時政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重要意義

(一)滿足國家新課程教育改革要求

根據教育部下發的中小學品德課教育工作意見要求可以看出,中學思想品德課在依賴教材進行教學工作時還要注意社會發展的腳步,將國內外時事政治引入思政課堂,培養學生關心時事政治的習慣,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時政熱點,讓中學生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有所了解,這不但能抵消初中教材存在的滯后性,還能為學生理解實事政治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符合國家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二)決勝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隨之而來的是各國經濟、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與發展。由于各國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文化的不同,特別是西方國家意圖通過文化影響改變我國青少年意識和立場,這對我國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識的形成具有極大的沖擊和影響,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育方式都受到嚴峻挑戰。為了培養我國青少年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意識,思想教育工作也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方式。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學意識,引導學生關心我國與世界發展情況,讓我國青少年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肩負社會發展責任和歷史使命,腳踏實地,擁有社會責任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開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加強學生對科學的認識,致力于將中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兼具的綜合型人才,也就是說學生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來培養自身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課程兼具實踐性、人文性、思想性,在該門課程中融入思政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并獲得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腐朽思想入侵時不被誤導,不隨波逐流,正確認識我國的發展情況和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讓初中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接班人。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存在的弊端

(一)教學方式落后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過于抽象且偏理論,對于初中生來講,他們的意識形態并不健全,很多學生并不關心國家政治,因此對課堂教學內容提不起興趣,整節課都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方式來完成。在整個課堂中教師是主導,并未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往往用灌輸的方式進行知識的講解,不重視課堂知識的延伸和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因此,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更重視理論教學而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無法將所學內容運用到實際環境中去領悟、學習和交流。長此以往,許多學生對該門課程失去學習興趣,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師欠缺知識儲備

初中道德與政治課程教師隊伍龐大,其中不乏部分教師本身的政治素養就不高,也沒有對時事政治過于上心,進行知識積累,不重視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世界政治體系發展的了解;還有部分教師本身歷史知識不健全,也未及時更新自身的教育經驗和教學理論,沒有良好的教育邏輯性,無法正確對時事政治進行分析和判斷,更不用說將其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工作中;而有部分教師即便其政治理論知識非常扎實,但由于不重視吸收新的思維,不利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所以,教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不但要重視提高自身綜合文化素養,還要不斷吸收當今正在發生的時政知識,以彌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中的不足。

(三)教材資料存在滯后性

在過去的初中政治課堂中,教材是課堂的關鍵,教材內容涵蓋了學生要學的所有理論知識,雖然教材也在進行不斷地調整,但仍然無法跟上時代變化,因此教材中所撰寫的案例對學生來講都過于陳舊,部分案例雖然時間上比較新,但也無法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產生聯系,致使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政治知識與當今時代發展的關聯,不能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幫助。由于教材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導致課堂教學和學習也會產生相應的滯后性。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融入時政知識作為理論支撐。

(四)不重視政治教育的開展

對于初中學生來講,大部分學生會將多數學習精力放在“語數外”上面,而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專注度并不高,也并未將其放在心上,甚至某些學校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工作都沒有教學保障和時間保障。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講,其知識點偏理論且枯燥,學生主要通過死記硬背來達到考試獲得高分的目的,多數學生都希望通過少量時間的背誦而獲得考試優異的成績,因此并不重視政治理論知識的運用與政治素養的培養。所以,為了有效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和關注時政熱點,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過程中融入時政知識來改變學生對課程的看法成為教師最為重視的問題。

三、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時政教學的措施

(一)利用微課來開展課堂教學

當前,新媒體技術被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新媒體技術也讓該課程更具時代吸引力和創新性,政治教師在初中政治課堂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搭建微課教學平臺,使學習環境更加自由、生動和有趣。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微課教學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理清所有的知識點,這種簡短的課程學習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獲得學生喜愛。目前,在思政課堂上運用微課比較廣泛,尤其是以PPT的形式展現的微課最為常見,因為PPT形式的微課制作簡單,能將時政熱點所需的視頻、照片、文字等融入其中,讓本身枯燥乏味的思政課堂充滿生氣。

(二)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以培養學生道德修養為主的課程,本身課堂理論知識就過于抽象和枯燥,無法引起學生注意力,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討論,通過優秀的教學設計讓課堂生活化、情境化,為了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學習,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可以通過收集資料、分析問題、討論問題、得出結論、進行展示等幾個方面來開展教學,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翻轉課堂進行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三)融入有趣的時政教學素材

在思想與政治教育中融入時政素材時,教師要注意挑選素材內容,將近期發生的有趣的素材融入教學中,吸引學生注意力。首先,教師本身要關注國際時事,及時收集最新素材內容,時刻關注國家會議開展情況,以與初中生聯系密切的新聞實踐為主,讓教學課堂更加豐富,挑選時政材料時還要重視學生的理解和知識面拓寬;其次,挑選的時政信息不能所有的都是正面信息,還要挑選部分能讓學生產生深刻印象的負面信息,進而激發學生思考,讓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反面教學案例讓學生感受社會的不良誘惑與危害性,時刻警惕社會誘惑,增強自身保護意識。

(四)實事求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國一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力求實事求是,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發展方向,通過中國革命客觀規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盲從。新時期,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意結合正確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原則以及教育目標,堅持實事求是。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與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密切相連,它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教師要重視結合時事政治,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合理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觀念,有利于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巨生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時政教學淺析[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0(3):58-60+71.

[2]陸晨.時政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19):16-17.

[3]冀心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政教學的應用研究[J].法制博覽,2019(2):295.

(責任編輯:呂 研)

教育與政治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是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現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而社會治理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系統工程,加之西部民族地區自身的特殊性,在社會治理上必須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本文分析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相關部門在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上給予了大量的政策傾斜和支持,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得西部民族地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也正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逐步暴露了西部民族地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基層地區,各種問題錯綜復雜交織在一起,使得社會矛盾越來越突顯,這對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西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必須轉型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需要不斷的探索創新、與時俱進,這對于提高西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水平、實現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至關重要。

一、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但社會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尤其是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傳統的治理模式不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治理觀念不能與時俱進,社會治理主體缺位,社會治理法治化程度低、治理方式和手段單一等是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問題。

(一)社會治理理念稍顯落后

我國實行計劃經濟時期,社會治理奉行高度一元化的管理模式,管理上高度集權,在動員社會各方和集中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國家重大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成分多元化和經濟活力增強,尤其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社會轉型加快,社會事務增多,傳統的一元化社會管理模式解體,傳統的社會管理理念不再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國西部民族地區面臨的情況相同,“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基本上囊括了我國西部的民族地區,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迎來新的機遇,社會發展正在快速追趕東部、中部較發達的地區。但是目前西部大部分民族地區對社會治理缺乏應有的認識,很多地方習慣用傳統理念進行社會治理,又或者更愿意用傳統習俗認可的方式和手段解決社會沖突、糾紛及相關問題。西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理念轉變的自覺性稍顯不足。在基層社會治理上,西部民族地區有些基層干部把社會治理簡單等同于社會治安,認為只要不出事,社會治理工作就做得很好。有的基層干部隊伍不去探索社會治理方法,在處理重大、緊急事件上沒有完備的應對措施。同時,很多西部民族地區基層干部隊伍很少外出學習,基層社會治理理念不能與時俱進。

(二)治理主體缺位,公眾參與度低

現代社會治理理論將社會治理的主體分為: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公眾四類,政府是其中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一個主體。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改進社會治理方式,要以政府為主導,“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边@就對民族地區的社會組織提出了要求,社會組織要有治理社會的能力和擔當社會責任的勇氣。社會組織數量不足是民族地區面臨的相同困境。根據中國社會組織大數據展示顯示,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組織數量遠少于東、中部地區。一些地區的社會組織參差不齊,多家社會組織年檢不合格。社會組織的作用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另外公眾的積極參與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西部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眾多,群居現象普遍,少數民族與非少數民族社會關系錯綜復雜,相熟的公眾之間彼此了解,約定成俗的解決方式比較普遍?;鶎庸妳⑴c度低,尤其是農村地區,有的完全依靠政府,公眾幾乎是漠不關心,不能真正發揮公眾參與的積極作用。

(三)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化程度較低

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基本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在一個基層治理單位中,大部分人或存有血緣關系,或有相同宗教信仰?;鶎邮聞盏奶幚砩稀扒椤痹凇胺?,理”先的情形多于“法,理”先于“情”,在甘肅省臨夏州就曾出現一村民不滿村干部合理決策觸犯自身利益,私下舉報報復的行為。再有一些偏僻地區,自治組織的領頭人甚至會因某些小利益包庇違法行為。

(四)治理方法落后、治理手段單一

我國目前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方法落后、治理手段單一。在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中,主要集中在政府權力部門的運用上,運用國家權力機關強制治理,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很少參與。長此以往,打擊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人民群眾對于基層社會治理不理解、不參與,即使有好的建議也不愿意提,基層治理方法手段的創新得不到支持,基層社會治理單一一元化的治理方式也就得不到改變。

二、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西部民族地區有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治理觀念不能與時俱進,社會治理主體缺位,社會治理法治化程度低、治理方式和手段單一等問題在西部民族地區普遍存在,其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獨特的自然環境,制約經濟的發展

西部民族地區包括西南五省和西北五省以及廣西和內蒙,其中西南五省包括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和重慶;西北五省包括新疆、甘肅、寧夏、青海和陜西。從西部民族地區的地形特征來看,西部民族地區地理復雜多樣,西南地區山川縱橫,西北地區遼闊無垠,青藏高原起伏跌巖、嚴寒高拔。西部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西部民族地區人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文化習俗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西部民族的地區基層生產力落后,產業發展不平衡和發展受限,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東中部地區相比較為落后。經濟基礎薄弱和貧困發生率高,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求難以得到充分的滿足,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也就很難提高。

(二)民族地區社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影響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西部民族地區有多樣化的社會組織,且這些組織是在各民族發展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對民族成員有較強的心理認同和文化認同。這些獨特的社會組織用極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社會規范維系本民族的社會秩序。另外我國西部的少數民族大多保有自己原始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作為精神信仰深刻影響一個民族的情感、心理、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認同,一旦形成不會輕易改變。這導致民族地區在基層社會事務上,更習慣于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范解決社會問題,法治化手段讓位于社會規范。

(三)社會治安的不穩定性制約了其他治理主體積極作用的發揮

西部民族地區宗教文化盛行,宗教在規范其成員的社會行為的同時,由于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會造成彼信仰與此信仰、信教者與非信教者的沖突和矛盾,一些非法的宗教活動始終存在。給當地的社會穩定帶來挑戰,社會治理的環境非常復雜,需要政府的強制力來制約群眾,緩解沖突和矛盾,這也使得政府在治理過程中更加積極。社會組織、市場和公眾無法調節激烈的沖突和矛盾,其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也就無法有效的發揮。

(四)長期歷史習慣制約了社會治理方法、手段的創新

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西部民族地區獨特的思想文化。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靠近邊境線,生活著不少的跨境民族,境外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西部民族地區受地緣環境的制約,與東部、中部思想的交流碰撞有限,受限于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獨具特色的民族觀念,在基層社會治理上傳統歷史影響較大,在治理方法和治理手段上具有歷史傳承性,制約了社會治理方法、手段的創新。

三、創新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的路徑探索

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一環,關乎社會治理整體實效?;鶎由鐣卫淼膭撔?,需要創新基層治理理念,探索基層治理新的路徑,建立多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機制,更要堅持“法治化”原則。

(一)創新社會治理理念,強化教育引導

堅持馬克思主義治理觀的指導。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治理思想在經濟領域中的指導地位,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對物質生活的依賴程度降低,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社會觀念隨之轉變,有利于社會治理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族文化中的引領作用。最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動民族認同,為西部民族地區的民族融合提供堅實基礎。

轉變社會治理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治理觀?;鶎由鐣卫砩婕暗缴鐣P系的調節、社會行為的規范以及社會矛盾的化解,而這一切都與人有關,都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利益。歸根到底,社會治理中人是關鍵,所以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治理觀,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明確治理主體,建立多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機制

堅持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是黨的領導,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領導作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要不斷強化基層政府在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改革目標的實現需要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力配合才能實現。社會治理研究專家俞可平提出:“中國的治理主體已經多元化,但是在所有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盵4]他又指出:“無論從歷史傳統看,還是從現實生活看,政府和公共權力部門在中國的社會發展中都起著關鍵的作用,公共治理或政府治理對中國社會來說,其作用甚至比西方社會更重要。 ”[5]因此,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要堅持黨的領導。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政府要努力解決好民生問題。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基層人民群眾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對基層人民群眾來說至關重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吃得飽、穿得暖、睡得好。另外,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需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以及社會組織的參與和支持,要充分發揮好居委會、村委會的積極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宗教的社會功能,宗教信仰有利于化解西部民族地區的某些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在特定環境中積極將宗教信仰轉化為社會力量,推動國家方針政策的落實。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政府應當提供多種形式的公眾參與決策途徑,尤其是涉及基層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應該多聽聽人民群眾的聲音,了解基層人民群眾的真實想法,爭取得到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再做決定,這樣既能充分體現民主,又能更好解決問題。

(三)堅持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西部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要緊緊圍繞這個布局,把法制建設貫穿基層社會治理的始終,實施源頭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打造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逐步形成多樣化、多元化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堅持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針對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要牢牢把握法治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作用。在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舉辦法律知識講座,組織基層干部隊伍學習法律知識,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強化基層干部隊伍和基層群眾的法律責任意識。

強化公共服務部門公共服務意識,建立完整的考核機制體系,與基層干部隊伍薪資和晉升掛鉤;同時,加強監管,針對個別干部服務表現開展全員學習教育警示。

(四)創新治理方法和治理手段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新的治理體系。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得以迅速發展,科學技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加之現在是信息時代,基層社會治理要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計算機等先進技術,整合社會信息,形成統一的信息交流平臺,構建新的社會治理體系。

創新基層干部隊伍社會治理的方法和手段。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情況,基層干部隊伍要開動腦筋,建立源頭治理、依法治理、系統治理、動態治理和綜合治理的思維方式,切實創新社會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促進基層政府社會治理向透明化轉變。社會環境在變,基層政府的治理方式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停滯不前?;鶎诱臋嗔\用要透明化,要有完整的監督體系,要讓基層政府的權力運用經得起檢驗、耐得住檢驗;基層政府的公共服務要透明化,基層政府要提供完成、準確的辦事指南、服務過程和服務結果都要展現在公共視野下。

參考文獻:

[1] 馬正業.民族地區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以積石山縣為例[J].中國民族報報,2017(7).

[2] 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4(1).

[3] 沈忻昕.論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基本思路.[J].遼寧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2015(3).

[4] 俞可平.中國治理30年(1978-2008).[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9) .

[5] 俞可平.中國治理評估框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研究,2008(6).

[6] 王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的歷史考察[J].科學社會主義,2013(6):102-106.

作者簡介:

孫再護,男,1995.09.19,漢族,云南,碩士在讀,北方民族大學,中國民族政策與民族地區發展

上一篇:教育和政治論文下一篇:大學生政治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