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審計專業判斷范文

2023-09-13

審計專業判斷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審計教學; 審計職業判斷; 教學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65

1 審計職業判斷是審計過程的核心

審計職業判斷在審計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95)指出:在執行審計的過程中,審計職業判斷是一項最為重要的因素。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2012)中也指出,要求注冊會計師在整個審計過程中運用職業判斷和保持職業懷疑。從審計實務的層面上看,審計判斷在審計實務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在會計報表審計的各個階段,都充滿了審計判斷,審計實質上是一個連續的判斷過程(張繼勛,2002)。但是,審計職業判斷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審計人員在具備相當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不斷地通過審計實踐來豐富和改善。為此,在審計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學生審計判斷的訓練。但是,面對初學審計的學生,審計教學中對于學生審計職業判斷的教育和訓練偏少,學生的職業判斷意識和能力均不強。

2 審計教學中關注審計職業判斷較少的原因

審計教學中對審計職業判斷關注較少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審計教學中,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很嚴重。一方面,初學審計者要面對許多審計的專有名詞和理論,所以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從應付各種考試(比如學校的期末考試、專升本考試,甚至注冊會計師考試)的角度出發,片面強調要重點掌握各種專有名詞和理論,以至于有些學生認為學好審計不過是“背書”。這種機械的知識記憶,隔斷了審計知識本身的內在聯系,根本談不上審計職業判斷的意識。另一方面,審計教學中專業的實踐安排很少,實訓工作更是嚴重不足,學生也沒有機會接受審計職業判斷的教育。

二是審計教學理念狹窄。首先,在課程設置、課時安排等方面,沒有考慮審計學自身的專業性,片面地以會計論審計,審計學只是作為會計專業的一門課程,而像管理審計、內部控制評價等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則安排得較少甚至被忽視了;再者,忽略了企業管理知識、法律知識及人際關系的教學,即使是獨立設置的審計專業,其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單一。而審計職業判斷本身離不了審計人員自身經驗和相關知識的積累,落后的教學理念顯然不能滿足進行審計職業判斷的知識積累。

三是審計專業的師資力量薄弱。在教學上,由于缺乏審計專業師資隊伍,審計學基本上由會計專業教師進行講授,而這些教師既沒有經過系統的審計專業培訓,也沒有相關的審計工作實踐,在審計理論知識和審計實踐上缺乏經驗。因此,課堂教學就理論講理論,就練習講練習,理論與案例之間聯系性不強,根本談不上審計職業判斷,只是“對錯”判斷和變通的簡答題。

3 審計教學中應如何關注審計職業判斷

一是應合理安排審計專業的相關知識。針對審計專業,應考慮與之相關的公共基礎知識、職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公共基礎知識要以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為主。職業基礎知識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審計人員職業判斷的的前提是其職業知識范圍的廣泛。比如,審計人員一定要具備如下職業基礎知識:一是會計和相關知識,包括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以及證券和資產評估等相關知識;二是國家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這是一名審計人員作出職業判斷所必需的儲備,比如公司法、經濟法、稅法等;三是企業管理知識,審計人員對企業進行審計,必須要有一定的企業管理知識,主要包括經濟學、組織學、國際貿易等;四是信息技術知識,無論從企業管理信息化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審計技術不斷進步的角度考慮,一名審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如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內部控制、信息系統管理、計算機審計技術的運用等。審計專業的學生只有具備了以上學科的知識內容,才有可能運用多學科知識有意識地進行職業判斷的訓練。專業知識應突出審計的特點,對審計理論、方法、程序、內容等進行系統的學習,并注意體現針對性,以培養學生的審計能力為主。比如,審計職業判斷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來實現的,因此要在教學中,對審計職業判斷的方法不斷地學習、鞏固。

二是重視審計職業判斷的教育。首先,在教學中,應不斷地讓學生認識到審計職業判斷在審計工作中的普遍性,在會計報表審計的各個階段,都需要審計職業判斷,審計實質上是一個連續的判斷過程(張繼勛,2002)。所以,審計理論的學習也應該是建立在增強審計職業判斷的基礎之上的。再次,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導致審計風險的主要根源在于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比如,審計報告在其意見段中會使用這樣一個術語“我們認為”,這就表明:審計結論是以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為基礎的。既然審計意見是審計職業判斷的結果,就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也就是說有可能出現判斷的結果與事實不符的情況,從而導致了審計風險的存在。所以,從一開始學習審計,就應該意識到審計職業判斷在審計工作中的重要性,認識到審計工作就是一系列的審計職業判斷,讓學生在認識領域里重視審計職業判斷的鍛煉,為以后從事審計工作打好基礎。

三是利用案例訓練學生審計職業判斷的意識和能力。審計案例是審計教學中經常用到,并且必須要用到的。審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實踐,無論理論知識如何灌輸,也無益于學生判斷力的訓練,導致學生在實踐中容易犯錯誤。審計案例是通過審計實踐或其他渠道收集的真實案例,既與理論緊密結合,又充分考慮其社會性,能為理論知識提供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可以更易于掌握理論,并逐漸明白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案例分析中,形成一定的審計判斷,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審計職業判斷的能力,可以說,對學生審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需依賴案例教學進行。

四是重視審計實訓。首先,學校應創造條件進行教學過程中的審計實踐,在課時安排、硬件條件上給予支持;其次,鼓勵和努力爭取校外實訓。比如與校外會計師事務所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學生參與具體的審計工作進行實習,學生在具體的審計工作中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體會審計職業判斷在審計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五是組建高素質的審計專業師資隊伍。首先,審計專業的專業課教師不僅應當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而且應當有較為豐富的審計實踐經驗。審計專業教師應當在知識上保持先進性。比如,通過積極研究現代審計理論、定期參加職業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工作,把握并及時更新審計專業知識,能夠向學生傳達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審計專業教師應積極參加審計實踐活動,整理和收集審計實踐活動的第一手資料,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重視審計判斷的應用,提高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其次,審計專業教師不僅應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成為幫助學生主動思考的推手,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審計判斷意識和能力。

審計專業判斷范文第2篇

【摘要】 作為衡量、考核、評價審計對象績效水平的判斷尺度,績效審計評價標準具有可計量性、可調整性和可實現性特點。選擇評價標準是效益審計的關鍵環節,應聯系具體的審計目標區分基本標準和卓越標準,其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審計結論的正確性。在操作上,選擇績效審計標準應堅持尊重被審計單位實際、保持可接近的高標準、與被審計單位溝通協商、開展專業論證、考慮環境變化以及兼顧各種利益統一等原則。

【關鍵詞】 績效審計標準; 卓越標準; 最佳實務

實施績效審計評價,首先是要建立一個科學、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根據這些指標需要事先制訂評價的標準,然后根據各指標的實際水平進行比較評價??冃徲嬙u價標準是衡量、考核、評價審計對象效益高低、優劣的判斷尺度,是與審計判斷直接相關的,是提出審計意見、作出審計結論的依據,是績效審計項目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冃徲嫎藴手兴闹笜梭w系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反映政府機關、公共機構、企業等相關單位所從事的管理活動內容。例如:資源投入情況、資源利用情況、資源節約情況、產出情況、投入產出比較、基本職能履行情況、單位對社會責任的回應情況或經營狀況、公眾的滿意情況等等。然后針對相關指標進行調查取證,計算或測算各項指標的實際水平,為了判斷各指標實際水平的高低,審計人員就需要參照一個基準進行判斷,而這個參照基準就是績效審計的評價標準。最后審計人員需要對每一個指標的實際水平和參照基準進行比較,得出審計意見,針對產生的差異分析。

一、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的運用過程

無論是對政府基本職能的評價,對企業職能的評價,還是對政府負責的公共投資項目進行評價,對企業主要經營項目的績效評價,或是對政府管理的公共資源進行評價,對企業資源利用情況評價,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其中,使用的評價標準包括基本標準和卓越標準?;緲藴适菍Χ鄠€被評估對象而言期望達到的水平,這種標準是每個被評估對象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的水平。對一定的績效來說,基本標準可以有限度地描述出來。卓越標準是指對被評估對象提出要求和期望,目前沒有達到但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績效水平。卓越標準并非每一個被評估對象都可以達到,而且卓越標準不像基本標淮那樣可以有限度地描述出來,有的卓越標準甚至是無邊界的。卓越標準可以促使被評估對象朝著更高、更優秀的目標而努力。不同的績效審計項目有不同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應該具體、明確、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并且必須與被審計單位就評價指標達成共識??冃徲嬛笜?、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績效審計評價的運用邏輯見圖1。

二、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的特征

績效審計評價標準可以來源于多種渠道:既可以來自于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也可以來自于部門(或單位)制定的計劃、預算和定額;既可以是其歷史業績水平、行業水平或國際水平,還可以是相關的理論依據或科學計算數據。由于績效審計作為一種建設性審計而不是防護性審計,以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審查作為基本內容,不同于合法性審計和真實性審計,要圍繞這些方面得出準確的審計意見和結論,績效審計評價標準還應具有與傳統財務審計評價標準不同的以下特征。

(一)可計量性

績效審計評價標準要求能夠對每一指標水平有一個明確的計量數值,無論該水平處于哪個層次。有了明確的數值標準,才可以為審計判斷提供正確的結論依據。

(二)可調整性

隨著環境的變化、經濟和技術水平的發展,績效審計評價標準適時作出調整和修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另外,不同的被審計單位、項目都有其不同的職能和目標,因此應按照不同的水平設計其審計評價標準??冃гu價標準應適應被審計單位的組織特征,不像傳統財務審計的標準那樣比較固定。值得注意的是,要求所有活動、系統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水平都完全達到標準是不現實的。另外一點就是要認識到,令人滿意的績效水平并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是在考慮到被審計單位具體環境之后,一個富有理性的人所期望的績效水平①。

(三)可實現性

績效審計評價標準應當是被審計單位應當負責、可以實現的水平,與被審計單位的努力程度密切相關。換言之,在被審計單位現有條件下通過努力應該或可以達到的水準。如果該標準水平遠遠超出被審計單位的能力,則不能依此評價被審計單位績效實現程度。而財務審計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標準則不是以被審計單位的能力、意愿為轉移的。

三、選擇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的基本思路

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指出,在開發效益審計評價標準時爭取被審計單位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冃徲嬙u價標準的恰當與否決定了效益審計工作的成敗,選擇評價標準是效益審計的關鍵環節,其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審計結論的正確性。

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的確定是績效審計的關鍵工作,績效審計的審計評價標準決定績效審計意見和結論是否正確、適當和有說服力。對財務收支審計來說,審計評價的標準具有法定性,是由財經法規、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等強制性的法定標準來規定,審計評價標準的選擇具有法定性,選擇審計評價標準具有剛性。與財務收支審計不同,績效審計的標準很多并不是在法律、法規中事先確定,需要審計人員根據被審計單位實際情況、被審計單位所處的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與被審計單位不斷協商加以選擇、制定。

績效審計的目標是評價受托者績效責任的履行情況。因此,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的形成依據是特定審計對象的受托責任應該達到的績效目標,受托人所承擔的責任可依據法規、合約和慣例等來加以規范,②通過法規規范的受托績效責任具有法定性的特征,屬于強制性標準,其形成的依據比較明確,法律是怎么規定的就執行什么樣的績效審計評價標準。但通過合約或慣例來加以規范和約束的受托責任,由于合約的不完全性,難以將受托責任履行中的所有情形涵蓋其中,很多情況下對受托責任的界定只是原則性的規定,或者按照慣例,依據社會通行的習慣性規定約定俗成地履行受托責任,該標準就不具有強制性。

但無論屬于哪種類型的標準,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評價受托績效責任的履行情況,評價標準的選定必須依托特定受托績效責任的特定目標。因此,選擇和確定審計評價標準,必須要從被審單位(對象)的實際出發,充分重視對被審單位(對象)的實地調查。要根據被審單位(對象)的行業特點和管理要求,了解和確定被審單位(對象)應建立哪些考核評價標準,已經建立和使用了哪些評價標準,并對這些標準進行分析和評價。以便選擇和確定審計所需要的“合適的”評價標準。同時,選擇和確定審計評價標準,必須要聯系具體的審計目標,并圍繞審計目標來進行。

理論上講,所有受托責任的內容必須加以計量,受托責任的目標也應該是可計量的。但對于公共受托責任而言,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自身在很多情況下難以用經濟的手段精確加以計量,公共委托人對受托人的預期期望水平也會出現一個難以衡量的無止境的理想境界,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根據現實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績效審計評價標準。

四、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的選擇原則

(一)尊重被審計單位實際

選擇和確定審計評價標準,必須從被審單位的實際出發,充分重視對被審單位的實地調查。要根據被審單位的行業特點和管理要求,了解和確定被審單位應建立哪些考核評價標準,已經建立和使用了哪些評價標準,并對這些標準進行分析和評價。以便選擇和確定審計所需要的“合適的”評價標準。審計人員應該明確不同的公共機構,政府機關的職能不同,有些機構是監督機構,而有些機構是服務機構,它們的功能和目標都不同,因此對不同的機構績效水平應采用不同的標準。即使一些相同機構由于它們的公共管理活動和范圍不同,產生的效益特征也各不相同。例如在財政支出方面,社會治安、治理環境污染、農民減負等支出應當側重考慮社會效益,而重大投資項目等則應側重考慮經濟效益。這樣,各公共機構及相同機構不同活動的評價指標就不能統一化。同時,審計人員必須要聯系具體的審計目標,并圍繞審計目標來進行。評價標準還應能為社會各方所理解和接受。根據《世界審計組織績效審計指南》,合適的績效審計評價標準需要具備可靠性、有用性(相關性)、客觀性、可比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等一系列要求和特點。

(二)保持可接近的高標準水平

選擇和確定績效審計評價標準不能僅僅依賴某一類標準,這對于評價被審計單位實際績效狀況是不全面的,也容易出現偏頗。因此審計人員應充分把握好從不同類型的審計評價標準進行選擇和比較,善于宏觀性、整體性、建設性地開展工作,站在宏觀經濟層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定一個具有先進水平的績效標準,這個先進水平總體上而言比被審計單位的績效實際水平略高(不排除個別標準水平可以低于實際水平),這樣在評價過程中便容易得出標準水平與實際水平之間的差異,通過差異分析和發現原因,促進被審計單位在今后工作中由于有更高的目標而更加努力,做到“跳起來摘桃子”。

(三)與被審計單位溝通協商

在績效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通常要與被審計單位進行討論與溝通,被審計單位衡量或評價自身工作成果的績效標準是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的主要來源。例如美國和澳大利亞在績效審計中都要充分考慮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標準,英國主張在績效審計中審計人員要與被審計單位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合理地利用被審計單位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成果?!妒澜鐚徲嫿M織效益審計指南》認為審計師一般應該在主要績效審計工作開始時將審計評價標準告知被審計單位,以便發現、討論并及早解決他們和被審計單位管理人員發生意見分歧的審計評價標準。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指出,在開發效益審計評價標準時爭取被審計單位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四)開展專業論證

由于績效審計評價標準既要滿足審計人員發表意見的需要,又要結合被審計單位實踐,還要具有一定的先進性,這是一個“三難”的問題,往往在選擇過程中會導致審計人員和被審計單位存在較大爭議,即便是依據一個公認的標準,這種分歧仍不可避免。為了能夠在“三難”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選擇和制定標準需要審計人員認真細致地開展專業論證,甚至要借助外部專家的力量。特別是在調整績效審計評價標準過程中,可能存在沒有可以借鑒的基準,開展專業論證就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五)考慮環境變化

有的績效審計評價標準往往會由于時間的變化、地點的變化或對象的變化導致審計目標的變化,從而不適用于某一審計事項之中,所以確定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的建立應當考慮環境的變化。特別是與績效審計評價標準有關的公共管理方針、計劃、控制制度和決策過程,著眼于未來活動的改進和規范,使其處于不斷修訂完善的動態過程中,這更需要審計人員運用專業判斷合理選擇確定,否則容易形成不恰當或不準確的審計結論,影響審計質量和審計聲譽。例如:某些項目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公共機構的產出和最后的效果之間存在時間的滯后性,這些項目的效益需要較長時期才能體現出來,甚至建成初期可能有較大虧損,如果此時審計人員套用常見的績效評價標準可能會造成評價的不公形成不恰當的審計結論。

(六)兼顧五個統一

在績效審計方面審計人員首當其沖就會想到無論是評價績效還是選擇績效審計評價標準,需要兼顧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的統一、大局利益與個體利益的統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統一、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統一。只有兼顧這五個統一,才能夠正確發現和評價公共機構的大局觀、社會責任觀,才能正確評價當前利益、個人利益、短期利益對社會持續、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p>

【參考文獻】

[1] 王光遠.管理審計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 審計署科研所課題組.效益審計程序與方法研究[R].研究報告,2004.

[3] 審計署科研所課題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研究[R].研究報告,2004.

[4] 葉忠明.論政府績效審計應用模式[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5).[5] 政府審計管理協調機制研究課題組.公共資源審計——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趨勢[J].中國審計,2006(23).

[6] 陳宋生.政府績效審計研究[J].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審計專業判斷范文第3篇

【摘要】  文章采用調查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從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領導的必要性和基本內容出發,以“審計項目計劃的統籌和管理、審計項目經費的分配和管理”等方面為切入點,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審計項目計劃的管理、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加強審計項目規范化建設、拓寬審計監督渠道和范圍等措施來改進審計機關領導工作方法,以及進一步提升審計機關的整體合力、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

【關鍵詞】   上級審計機關;下級審計機關;領導

一、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領導的必要性

(一)法律賦予的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九條規定“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這就以法律形式明確了上一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業務領導的職權?!稇椃ā分幸裁鞔_規定,地方各級審計機關要在本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依照法律的規定正確地行使審計監督權,但是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因此,在下級審計機關審計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并保證充分自主的前提下,應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

(二)審計工作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審計工作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關系到居民的安居工程、地方債務問題、經濟糾紛問題等,這些工作的順利完成需要審計人員的認真、負責和上級審計機關的有效檢查與監督。但審計機關在執行審計程序或實施審計項目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執行效率低、程序不規范、工作熱情不高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審計工作的高質高效完成。通過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發揮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的作用和職能,加強內外部監督及上下級監督、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從而保障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條件

審計機關以其法定賦予的權力優勢、地位優勢和組織制度優勢,通過監督市場經濟秩序,及時揭露違背市場規則的行為,從而督促這些企業單位、機關或個人查錯糾弊,能夠及時識別風險并提出加強風險防控的措施,懲治違法行為和個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地方審計機關在各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地方審計機關的工作完成情況會對國家審計機關工作產生影響。

(四)深化審計體制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國大部分審計機關的行政模式存在“雙重領導”的情況,尤其是基層審計機關受本級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雙重領導。但法律規定的雙重領導審計體制在實踐中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由于地方審計機關的人事權、財物權完全在地方,導致上一級審計機關對下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權無法有效執行,實際上弱化了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權力。因此,在我國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促進審計體制改革,通過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從而優化審計機關頂層設計,保證審計的獨立性與權威性。

二、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領導的現狀分析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定量研究方法,針對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領導的六個方面設計了調查問卷。為了使調查對象具有代表性,調查結論可靠,選取了某省審計廳相關人員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55份,收回54份,有效問卷54份,回收率為98.18%。

(一)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計劃指導和審計項目經費監督方面

1.審計項目計劃統籌不合理。根據問卷調查,針對審計項目計劃的統籌,61.11%的受訪者對審計計劃的編制是“滿意”的,27.78%的受訪者對審計計劃的編制持“一般”態度;61.11%的受訪者認為在編制審計計劃的過程中,上級審計機關給出的建議具有指導性和決定性;72.22%的受訪者認為審計項目的實施是按照計劃執行的。目前審計項目計劃統籌不合理,上級審計機關有絕對的領導權,在編制審計項目計劃時,直接下派項目,而下級審計機關缺乏獨立性與自主選擇權,受上級審計機關及本級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即使審計項目計劃編制不合理,也只能按照計劃執行,導致審計項目執行中困難重重,審計項目計劃執行與實施的時間銜接不緊密,審計項目計劃的執行存在滯后性。詳見下頁表1。

2.審計項目計劃管理不規范。根據問卷調查,針對審計項目計劃的管理,88.89%的受訪者所在審計機關的審計計劃編制周期為1年及以內,審計計劃編制周期為1—2年、3—5年的分別占5.56%、5.56%;對于“審計項目管理的過程中,反饋的問題能夠很好地落實”的調查中,50%的受訪者持“同意”態度,16.67%的受訪者持“一般”態度,11.11%的受訪者“不同意”此觀點;對于“在審計項目的管理過程中,相關審計風險得到很好控制”,16.67%的受訪者“不同意”此觀點;對于“在相關審計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得到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督”,11.11%的受訪者“不同意”此觀點。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審計項目計劃在管理的過程中監督不到位,審計風險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反饋的問題不能有效落實并解決,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審計計劃的執行效率。完善的計劃是項目有效實施的前提,有效的管理是項目高質高效完成的保障。此外,審計項目計劃也存在編制周期不合理的情況,應實施審計項目滾動計劃,計劃編制周期不宜過短,也不宜過長,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在每次編制或調整年度審計項目計劃時,均將計劃按時間順序向前推進一個計劃期,動態編制審計項目計劃。

3.審計項目經費分配不均衡。根據問卷調查,50%以上的受訪者對審計項目經費的分配結果、分配流程持“一般”態度,5.56%的受訪者對審計項目經費的分配結果、分配流程“不滿意”;61.11%的受訪者認為審計項目經費不夠充足;44.44%的受訪者對審計項目經費的分配與管理制約機制持“一般”態度,而5.56%的受訪者對此“不滿意”;55.56%的受訪者對大額審計項目經費的決策權限與決策程序感到“滿意”。調查結果表明使用大額審計項目經費時,決策權限和決策程序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但是審計項目經費存在分配不合理問題,這可能與審計項目經費的分配與管理沒有制定有效的制約機制有關。另外,審計項目經費不夠充足,經費的下撥只按工作量進行統計,面對突發事件或額外支出時,就會出現審計經費不足,不能有效保障審計項目計劃的有效實施,這也與審計項目經費的管理不規范、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分配不合理有關。

(二)審計人員的資格認定和能力培養

1.資格認定方式單一。根據問卷調查,50%的受訪者對所在機關的審計人員的資格認定方式持“一般”態度;55.56%的受訪者對所在機關的審計人員的配置感到“滿意”,5.56%的受訪者對此“不滿意”;針對“執行相關審計項目的過程中,本級審計機關內部有足夠的專業審計人員”,44.44%的受訪者持“一般”態度,11.11%的受訪者對此“不滿意”;55.56%的受訪者對所在審計機關重要干部的選拔任命感到“滿意”;16.67%的受訪者對所在審計機關的內部牽制制度(包括上下牽制和左右牽制)感到“不滿意”。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審計人員的資格認定方式仍采用較為傳統單一的方式。但目前隨著審計環境的日益復雜,審計工作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審計人員僅僅具備單一領域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審計機關的內部牽制制度不健全,導致審計人員配置不合理,審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在審計過程中往往意見不統一,降低了審計執行效率;審計機關內部重要干部的選拔任命不夠合理,缺乏專業的審計人員,大大降低了審計質量。詳見表2。

2.培訓方式不合理。據問卷調查,在對審計人員培訓方式的調查中,29.27%的受訪者選擇“本機關內部培訓”,24.39%的受訪者選擇“上級審計機關指導培訓”,17.07%的受訪者選擇“外部機關舉行的公開培訓”,14.63%的受訪者選擇“網上授課培訓”;44.44%的受訪者對所在機關開展的培訓方式培訓頻率持“一般”態度,5.56%的受訪者對此“不滿意”;50%以上的受訪者對培訓人員的選定、培訓作用感到“滿意”。這一調查結果說明目前審計機關的培訓存在很大的問題。一方面,目前各行業各領域工作都在不斷完善不斷細化,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出臺,相關領域的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審計人員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對新知識的學習能力。但審計機關的培訓停留在理論層面,不具有針對性、實踐性和時效性;另一方面,培訓時間安排不合理,忙于工作的審計人員很難被抽調參加脫產的集中性培訓;再者,培訓方式較為單一,且多采用上級審計機關指導培訓的方式,利用外部機關或網絡等方式進行的培訓較少。

(三)上下級審計機關之間的監督情況

1.形式主義突出。受訪者對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業務檢查次數、業務檢查內容持“一般”態度的比例分別占27.78%、27.78%,而持“滿意”態度的分別僅占11.11%、11.11%;55.56%的受訪者對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經濟責任審計持“一般”態度,5.56%的受訪者對此“不滿意”。且受訪者在調查問卷綜合問答部分指出當前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業務檢查及監督存在“方法簡單”“頻率不高”“懲戒不足”等突出問題。

2.下級審計機關缺乏獨立性。根據問卷調查,44.44%的受訪者對所在審計機關重大事項報告制度感到“非常滿意”;77.78%的受訪者對所在審計機關遇到的問題“基本能做到”及時反饋給上級審計機關;83.33%的受訪者所在審計機關反饋給上級審計機關的問題“基本能做到”及時解決;55.56%的受訪者對所在審計機關向上級審計機關反饋問題的途徑感到“滿意”。但有38.89%的受訪者所在審計機關遇到重大問題時,采取的措施是“上報上級審計機關”,而不是“本機關內部解決”。從這一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當前下級審計向上級審計機關反饋渠道、反饋方式單一,反饋的信息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主要原因是下級審計機關受“雙重領導”模式的限制,缺乏獨立性。下級審計機關沒有人、財、物方面的實權,在審計項目實施中就很難有話語權。

三、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領導的措施

(一)加強審計項目計劃管理

加強審計項目計劃管理,應體現在審計計劃的制定、實施、監督的全過程。首先,審計項目的選取應是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人們熱切關注的項目;審計項目計劃的制定應考慮審計資源,上級審計機關要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統籌組織本地區審計機關力量,開展好涉及全局的重大項目審計,從而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保持審計資源與審計工作的協調一致,制定的審計計劃還應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實施審計項目滾動計劃,做好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中長期審計項目計劃和年度審計項目計劃的有序銜接,確保審計項目目標任務的落實。

(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優化審計人力資源的配置,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即宏觀方面和微觀方面。就宏觀層次而言,要協調好審計人力資源配置與其他監督力量人力資源的配置的關系、國家審計人力資源配置與社會及內部審計人力資源配置的關系。就微觀層次而言,可以通過實施審計類型組合、改進審計組織方式、選用先進合理的審計取證模式、優化審計質量控制等方式來優化審計人力資源的配置。

(三)加強審計制度規范化建設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要進一步加強審計制度規范化建設,推動完善審計制度,確保嚴格依法依規履行審計監督職責。一方面,要全面規范現有內部管理制度,通過修訂、廢除、完善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制度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相關配套制度,對原有的管理制度進行補充完善。加強審計制度規范化建設應體現在重要干部選拔任用、審計人員考核、大額資金使用、重大事項決策等方面。

(四)拓寬審計監督渠道與范圍

上級對下級監督檢查過頻則影響下級工作,過少則不能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因此,上級審計機關應當完善對下級審計機關審計質量的監督檢查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合理安排監督檢查時間和頻率對下級審計機關進行監督檢查,促進下級審計機關不斷提高審計質量。另外,還應在審計監督方式上進行創新,將社會監督與輿論監督相結合,明察與暗訪相結合,以調研或暗訪的形式代替檢查,達到降低檢查成本,消除形式主義、弄虛作假,促進反腐倡廉建設的目的。

(五)創新審計方式

首先,應加強審前調查的資料收集工作,細化調查方案,明確審計工作步驟。其次,改進審計技術方法,積極探索在審計實踐中運用大數據技術的途徑,加大互聯網等科技綜合利用力度,提高運用信息化技術查核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加快推進以“大數據”為核心的審計信息化建設。再次,強化審計人員“大數據”意識,對審計人員及時進行相關培訓,掌握先進的審計手段。最后,建立完善的審計信息系統,建設從中央審計機關到省、市、縣、鄉地方審計機關的網絡互連、數據互通,使各級審計機關及時了解各部門審計工作運行情況,極大地節省審計人力資源,且能夠及時發現審計人員的違規行為,建立全面、系統的監督機制。

(六)提高審計獨立性

強化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進一步探索省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統一管理,提高下級審計機關的獨立性。但如果一味地強調獨立于地方政府之外去執行審計程序,脫離上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級審計工作就會偏離正常的發展軌道,陷入被動的尷尬處境,也不可能有所作為。因此,應當在“雙重領導”的審計體制下,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審計制度,充分發揮國家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Z

【主要參考文獻】

李愛華,寧馨.審計機構在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中的責任研究[J].商業會計,2019,(16).

審計專業判斷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信息系統審計; 課程建設; 教學探討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9. 050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隨著審計對象的信息化,信息系統審計作為新興的職業和學科體系近年來逐漸升溫,信息系統審計業務越來越受到審計職業界的重視。為了能培養出適應現代信息化社會所需要的審計專業人才,許多高校的會計學、審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專業都開設了信息系統審計課程。然而,信息系統審計在我國作為一門新興的、理論性和應用性較強的綜合性課程,如何培養出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信息系統審計高級人才,是在課程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我校是國內最早開設信息系統審計課程的高校之一。自課程開設以來,課程組圍繞課程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結合我校建設信息系統審計省級精品課程的經驗和體會,對信息系統審計教學中的有關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教學以及教材與教輔資料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相關探討。

一、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搞好信息系統審計課程教學,必須合理進行課程定位,明確教學目標。首先,清晰的課程定位直接關系到課程教學的方方面面。該課程是一門集審計學、會計學、管理學、計算機技術等學科知識于一體的交叉性、綜合性課程,與其他經濟管理類課程相比,它的綜合分析性、判斷推理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我們依據該課程的學科特點,從社會及審計行業的人才需求出發,結合我校“培養基礎扎實、視野開闊、適應性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我校以審計為特色的辦學定位,對課程教學進行了合理定位。我們將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定位為:使學生系統掌握信息系統審計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信息系統審計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注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根據審計學、會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專業的專業特色,進行針對性、差異化的教學,從而使學生能適應信息化社會對審計工作和審計人才所需信息系統審計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其次,在課程定位基礎上,必須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的安排、師資隊伍的建設等課程教學工作都有賴于教學目標?;谡n程目標的重要作用,我們明確了以下課程教學目標:掌握信息系統審計的基本概念、理論及其發展趨勢;理解并掌握信息系統審計的基本程序步驟;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統審計的內容及其技術與方法;通過案例教學環節,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掌握分析、解決信息系統審計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教學環節,掌握審計軟件等審計工具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課程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過硬、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教學團隊是搞好課程教學的重要因素和重要保障,因此,必須加大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從課程對師資專業知識結構要求看,信息系統審計課程涵蓋技術、管理等專業領域,要求課程主講教師既懂審計又懂信息技術,具有審計學、管理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計算機技術等專業背景。而從現實狀況看,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課程師資缺乏、結構不合理等現象。如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該問題,我們采取課程師資優化配置,教師在職讀博或進修、出國深造,組織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與定期聽課指導,以及觀摩教學、教學研討等措施,著力解決師資結構不合理、力量不足、教學水平不高的問題。我們還積極鼓勵和組織課程教師參與有關學術研究,申報國家級、省級課題,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以提高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學的良好環境。信息系統審計作為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純理論課教學解決不了動手能力問題。為了提高課程教師的實務水平和能力,我們依托審計行業的背景優勢,通過讓教師進行掛職鍛煉,積極參與審計署、審計廳、特派辦等審計機構的信息系統審計項目,參與審計暑組織的聯合國審計項目,以及與事務所開展信息系統審計項目合作等,有效地提高了課程教師信息系統審計的實務水平和能力。通過以上措施,打造了一支知識結構全面、能適應理論和實踐教學需要的課程教學師資隊伍。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要實現課程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學習和掌握更多的課程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離不開與課程教學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的質量。為此,我們通過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討論教學等方式方法,通過采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模擬實訓等手段,通過課程考試環節強化實踐環節的考核和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多側面地考核學生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等,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課程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的滿意度高,成效突出。

(1) 在教學方法上,通過將課堂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與自學、導學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除講好教材的基本內容外,對學生通過自學基本能掌握的內容,根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列出參考書,讓他們根據自學提綱自學有關教材內容,教師則抓住重點、難點進行精講,選擇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問題進行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教學的對象變成學習的主人,也培養了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因為該課程具有較強的實際應用價值,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大量采用案例方式,通過對精心編制的信息系統審計案例的剖析,通過課程知識講解與案例分析相結合,使知識點更加突出,問題也更容易理解,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論聯系實際,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理論、技術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在教學手段上,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具有優化教學過程,改善教學效果,加大課堂的信息傳輸量等優點,在本課程教學中,我們全部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現了邏輯縝密、重點突出、體系完整的教學內容,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取得了省時增效等效果。學生上課時可以專心聽講和參與討論,不用忙于記筆記,課件可以從老師處拷貝,或從網絡課程中下載,便于其課后復習。課程組成員對課件進行了精心設計,做到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內容精練,易于理解,獲得學生好評。

(3) 在課程作業布置環節,徹底改變了書面作業的單一方式,一切從學生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實際掌握和運用出發。我們采取了書面作業、課堂測驗、小論文、課堂回答問題、分組討論等多種作業形式,加大了案例分析題、理論聯系實際題等的比重,注重知識點的掌握和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使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 在課程考試考核環節,改革和完善考試考核體系,增強考核的科學性、全面性。在考核內容上,首先,根據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特點,改變了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既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又注重實踐能力的考核;其次,減少了以再現書本知識為主的考試內容,加強了對學生理解性、綜合性、創造性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核,促進了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在考試成績評定上,改變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狀況,加大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并將平時出勤、學習態度、完成作業、課堂測驗、小論文、課堂回答問題等內容納入考核的范疇。在考試手段上,積極探索了現代考試手段和方式的運用,我們嘗試建立了網上考試系統。通過考試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既全面有效地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全面考核了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四、實踐教學與實踐教學環境建設

信息系統審計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要真正實現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的目標,純理論教學解決不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問題,必須強化實踐教學。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和應用能力,我們建立了“實驗與實訓相結合,側重于實訓”的實踐教學新體系。通過采取課堂上機實驗、課程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強化實踐環節教學。對于上機實驗環節,我們采用了直接在機房上課,教師一邊講,學生一邊做的方式,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與審計機構、企業、軟件公司等共建審計模擬實驗室,增強了學生的信息系統審計技術、方法與工具的掌握與運用能力。我們還通過與有關會計師事務所等共建“信息系統審計”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真實的工作環境,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解決實際工作中信息系統審計問題的能力。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信息系統審計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了解常用審計工具的基本功能,并掌握其操作方法;熟悉和掌握運用各種計算機審計技術、方法及工具解決實際信息系統審計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課程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搞好實踐環節的教學,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作支撐,為此,我們建立了信息系統審計課程實驗室,建立了“審計信息工程實驗室”、“信息管理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有關合作單位共建了“信息系統審計”模擬實驗室、實踐基地等,構建了高水平、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環境,從而為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教學實踐環境。從課程實踐教學的效果看,取得了預期成效。

五、教材與教輔資料建設

教材建設是保障課程教學質量、達到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目前,鑒于國內缺乏本課程所需優秀教材和精品教材,本課程組組織教師在參考國內外各種教材資料的基礎上精心編寫了適應課程教學目標需要的、體現我校辦學特色的教材,如《信息系統審計》(清華大學出版社)、《信息系統審計實驗指導書》(自編教材)、《信息系統審計案例集》(講義)、《信息系統審計習題集》(講義)。為了使學生能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便于學生的課外自學,結合課程的特點與課程體系的統一性,我們組織編寫并推薦了一批頗具特色的教輔參考資料,向學生推薦了一些相關數據庫及網站資源等,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擴充知識面以及相關主題的研學探討。在實踐教學中,對課程實驗提出了規范化的要求,組織教師研究制定了實驗教學大綱,編寫了實驗指導書,并按照培養目標的要求不斷更新實驗內容。旨在通過實驗教學,鞏固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經過多年建設,目前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授課進度計劃、實驗大綱、教科書、實驗指導書、教案、多媒體課件、實驗報告、習題集、案例集、課程教學網站都已設計制作完成,投入教學使用,并日趨完善,一套完整的教學和管理體系已經形成。

總之,搞好信息系統審計課程教學,必須依據信息系統審計課程的特點及目標定位,針對信息系統審計課程教學涉及的各個環節,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教材與教輔資料建設,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強化實踐環節教學。通過以上各方面的措施,并積極探索搞好課程教學的新途徑和新措施,從而提高課程教學效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 陳鳳霞. 高等院校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96-98.

[2] 李立成,劉宏. 會計學專業開展信息審計課程教學的思考[J]. 商業會計,2009(21):55-56.

[3] 饒艷超,陳建勇,等. 計算機審計專業人才培養及教學問題研究[J]. 會計研究,2008(10):84-87.

[4] 曾暉,王娜. 淺談高校審計信息化教學體系的構建[J]. 會計之友,2008(13):77-78.

審計專業判斷范文第5篇

關鍵詞:商科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畢業實習

商科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持續下滑已成了公認的事實,“假”、“大”、“空”似乎成了很多商科類大學生畢業論文的一種常態。輕視畢業論文的寫作和畢業實習將嚴重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而從源頭上厘清商科類大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與畢業實習的互動機制,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改善大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商科類大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及現實困惑

本科畢業論文撰寫作為高等院校專業培養方案中的最后一個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對大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行一次綜合性訓練,旨在培養和全面檢閱學生對本專業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并為學生畢業后從事本專業各項實際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顯然,畢業論文的上述功能定位之重點是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的素質。更具體地說,就是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文獻檢索與梳理、問題調研和論證及文字組織等方面的能力。

遺憾的是,隨著我國大學教育的漸近普及, 部分學生的綜合素質逐步下降。調查顯示,許多本科學生在文獻檢索、社會實踐、資料處理、獨立思維、論文的寫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欠缺。再加上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很多院校商科類大學生的畢業論文總體質量堪憂。筆者認為,從寫作實施層面出發可將其原因概括為以下幾方面。一是時間安排上的沖突,由于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個學期,許多學生認為畢業前的重中之重是求職,因此對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導致了畢業實習走馬觀花,畢業論文寫作應付了事。二是學生對畢業論文的撰寫陷入了認識誤區。在思想上僅把畢業論文看作是獲取文憑的最后一塊敲門磚,而忽略了畢業論文寫作本身具有的發展自我能力的功效。三是寫作過程的指導和管理不嚴謹,不僅學生開題前的準備工作不足,而且提綱寫作、文獻述評和調查論證等重要環節常常缺失。四是論文寫作的實訓背景缺乏,學生沒有直接參與社會調研工作,不了解畢業論文的應用價值,從而缺乏專業探求興趣,寫作心態浮躁。

二、商科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與畢業實習的互動機制

(一)商科類專業的內在屬性決定了畢業實習是論文質量提升的源泉

一般說來,商科類專業畢業后的工作職位安排相對靈活,此屬性要求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儲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例如,工商管理專業作為一個高度復合的商科類專業,其培養目標通常定位于造就職業經理人等中高層管理人才,課程設置方面強調現代企業管理、營銷管理和市場經濟理論等基礎理論知識的牢固掌握和融合應用。顯然,其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綜合性的畢業實習。

畢業實習的切實實施也是畢業論文寫作的動力和活力所在。筆者調查發現,商科類專業中有不小比例的畢業論文常常是“空對空”——利用空洞的資料去探討一個抽象或過時的論題。其根源在于學生對論文選題缺乏實際背景,導致寫出來的論文要么是大量堆集復雜的理論文獻,要么就是對各種網上觀點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因此,強化商科類專業的畢業實習,使學生對專業實習中出現的現實問題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可以使學生直接感受到論文研究的實際價值,并可激勵學生積極踏實地去完成畢業論文寫作。另外,學生在企業實習時還能廣泛收集相關數據信息和論證素材,有利于學生在論文寫作中結合應用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從而提升論文研究結論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二)畢業論文寫作可強化畢業實習效果,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近年來,商科類大學生“實習難”已成了一個社會問題。不過,相對于課程實習而言,大學生的畢業實習較受企業歡迎,這主要是因為商科類大學生較長時間與畢業論文寫作相聯系的畢業實習常常能為企業帶來某些正效應。事實上,若學生以畢業實習中發現的專業具體問題作為選題,并通過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的系統研討,往往可激發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在實踐中進行靈活運用,并為企業提出有一定參考價值的解決方案。

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的有效結合除了可為企業產生一定的實際效益外,還可鍛煉學生自身在實踐中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通過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撰寫這兩者的良性互動,可現實地促進商科類大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同步加強,并最終提升其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三、基于畢業實習平臺的商科類大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與指導

根據筆者多年的論文指導實踐,本文認為高校應充分利用畢業實習平臺來提升商科類畢業論文的寫作質量,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嚴把選題關

好的選題能夠喚起學生足夠的信心和動力,并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專長,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商科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的總要求可概括為“三個相關”,即“與專業相關、與興趣相關、與實習或就業單位相關”?!芭c專業相關”是專業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與興趣相關”是論文能夠深入完成的持續動力;“與實習或就業單位相關”則是為了增強論文寫作的對象性,此為關鍵之關鍵。因為,如果缺乏對相關企業的調研與實踐,僅憑期刊或網絡資源等二手資料,則論文撰寫難以落到實處,更談不上有所創新。為了實施“三個相關”,必須強調畢業實習單位的選擇性。一般可由學校對實習單位篩選后擬定那些適合學生畢業實習的企業,并充分考慮學生興趣愛好、家庭住址、未來工作方向等因素后協調出合適企業的合適崗位,當然學生也可經學校核查同意后到自己或家庭聯系的單位自主實習(已簽訂就業協議的同學允許其去就業單位實習)。

(二)重視開題時的文獻綜述和論文提綱的寫作指導

首先,文獻綜述是論文寫作的前提和基礎,了解已有研究狀況不僅可拓寬學生對選題相關知識的了解,也有利于學生在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明晰自己的寫作思路,并避免學生辛苦寫出來的東西與別人重復。雖然不敢奢望本科生在其畢業論文寫作中完整地提出全新觀點,但學生至少應該明了其擬研究的領域別人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觀點、有哪些不足之處、目前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是什么。忽視文獻綜述既不利于學生新思想的萌發,更不利于培養大學生對前人科研成果的尊重及嚴謹務實精神的養成。

其次,論文寫作提綱也異常重要。若指導教師沒能在論文開題時及時就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提綱進行把關,就無法幫助學生梳理思想,那么文章內容的完整性和論證結構的邏輯性與可操作性就無從談起,結果學生將極有可能在后期寫作中花費大量精力做無用功。畢業論文寫作提綱應強調學術規范,要求論文內容完整,論證過程具有邏輯層次感和一定的分析深度。畢業論文指導就是要教給學生論文寫作和問題處理的一般方式,使學生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現實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性或應用性研究。

(三)強調論文的調研和實證分析,重視外文資料的閱讀

一篇好的商科類本科畢業論文通常是針對現實中的某一具體問題做“解剖麻雀”的細致工作,為此必須強調深入企業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對獲取的直接數據信息進行定量分析。學生可以利用畢業實習平臺,在校企雙導師指導下進行針對性的問卷調查或實地訪談,并對調研情況在論文中以圖表或計量分析的形式顯示出來,通過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有機結合,最終可使論文的研究結論更可信、更具實際價值。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還應督查學生重視外文資料的閱讀和借鑒。眾所周知,商科類外文文獻一般學術水平較高、前沿性強。閱讀外文資料是學生多年來學習外語的重要目的之一,期間可獲取國際上的最新研究信息、研究方法及大量的索引。通過借鑒國外文獻的研究思路來研究國內問題,可有效拓寬學生的研究視野,并提升論文寫作的整體質量。

(四)規范過程管理,改進論文質量的評價機制

搞好畢業實習背景下的論文寫作必須完善論文指導的全過程組織管理。具體包括:論文寫作的動員、論文選題的審查、論文開題報告的指導和答辯、論文寫作的中期檢查、論文的預答辯和正式答辯等。其中,要特別把握住中期檢查關。由于畢業論文的時間跨度長,需要指導教師在論文寫作中期對學生文獻的查閱、材料的整理與運用、內容的組織和文章的布局及寫作進度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動態監控。在管理制度建設方面,還應建立指導教師負責制和匿名評審與答辯制,并根據學生的論文質量對指導老師兌現制度性的獎罰。

論文質量的評價是約束學生做好畢業論文寫作的最后一道屏障。筆者認為,其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兩個,即規范性和價值性。規范性是指論文的內容和形式方面必須符合科研的普遍程序和學術范式,在內容結構方面一般要求必須有“選題背景-概念界定-文獻綜述-理論分析-實證分析-對策建議”等主要環節,在論文形式方面必須注明參考文獻,并力求行文流暢、規整。價值性是指商科類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必須立足于解決現實問題,突出論文研究成果對企業的實際應用價值。鑒于一篇寫作規范且有實際價值的畢業論文往往能使畢業生在就業和讀研等諸多場合受益,因此,以上做法還將有效緩解畢業生找工作、公務員考試及研究生復試等問題對畢業論文寫作質量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吳欣.大學生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實踐思考和改革研究[J].華章,2013(04).

[2]伍汝輝.高校本科、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現狀調查研究[D].西南大學,2008.

[3]劉琳,楊亦民,李繼志.對會計學本科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問題的思考[J].大學教育,2013(11).

[4]桑大鵬.工商管理類專業實習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08).

[5]孫梅.對指導高校學生寫好畢業論文的幾點思考[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

[6]郝桂珍,欣然.試論外文文獻對大學生論文寫作的價值[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XJK011BJG003及XJK012BGD038)。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

上一篇:施工監理合同下一篇:民用建筑施工技術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