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漢語論文范文

2024-01-06

漢語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漢語學習,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因此得以快速發展,但對外漢語教學質量問題也日益突出。教育思想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作為中國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論語》對教育思想有著精辟的見解,因此,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我們不但要研究漢語本身的教學,還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將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的精髓與當代對外漢語教學結合,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教育思想;《論語》;對外漢語教學

近幾年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發展迅速,教學質量問題日益顯現。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教育思想主導著教學實踐,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論語》體現了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古往今來,許多學者對其做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例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舉一反三,有教無類等。這些深入人心的教學思想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對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質量,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啟示。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弊勇穯柨鬃樱骸奥牭搅艘粋€道理就去實踐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么能沒有得到允許就去做呢?”冉有問孔子:“聽到了一個道理就去實踐嗎?”孔子說:“聽到了就去實踐?!惫魅A說:“仲由(子路)問‘聽到了一個道理就去實踐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冉有)問您‘聽到了一個道理就去實踐嗎?’您說:‘聽到一個道理就行動吧’。這使我感到迷惑,所以冒昧地來問您?!笨鬃诱f:“冉求(冉有)做事退縮,所以要促進他;仲由(子路)性格急躁,敢于作為,所以要使他謙退?!盵1]189這一則體現了孔子的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師要培養出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必須注意因材施教[2]。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掌握且很好地運用這個方法,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鬃俞槍W生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外漢語教學也應如此,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母語背景差異等,確定語言點精講程度、教學方法以及難易程度[3],采取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比如,對不同國別的留學生的語音教學的重點是不同的,這取決于其產生的母語負遷移現象的差異。在對日本留學生的漢語語音教學中,應側重聽力和發音,因為日語本身的語音因素比漢語少得多,日語與漢語相同的同位語音音素極少,此外,日語社會的語言習慣是,一般不大聲講話,否則會被認為粗魯沒禮貌。所以很多日本人講話時口部活動很小,嘴唇基本不動,造成了他們在學漢語時普遍存在聽力較差、學發音較難的狀況[4]15。而在對韓國留學生的漢語語音教學中,應側重平翹舌音的區別,唇齒音f,聲調等問題。很多韓國留學生常把f和p、h讀錯讀混,如把“服務員”錯讀成“胡務員”。韓國語中沒有聲調,只有語調,而漢語中不僅有語調,也有聲調,對韓國學生來說,學習聲調困難很大。因此,教師在教授韓國留學生中文時,需要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在對以英語為母語學生的漢語語音教學中,應側重聲調和聲母的教學。英語中沒有聲調,老師可以采用唱調的方式讓學生唱出四聲,聲母教學則可采用近似音的導入方法,如:p近似于英語put中的p。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了解學生母語與漢語的區別,從而逐漸克服母語負遷移現象,發揮語言遷移的正面影響,提高教學質量?!墩撜Z雍也篇第六》也提到了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水平的個性化教學: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笨鬃诱f:“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資質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盵1]96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漢語程度好與差的最大區別,在于會用和不會用。在詞匯練習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給他們設置不同的問題:對初級水平的學生,問句應該指向明確,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內回答問題;對中高級水平的學生,問句可以開放一些,給學生一些空間自由發揮。如下面的練習是針對初級水平的學生的,需要練習的詞語是“寄信、郵局、信封、貼、郵票”:教師:寄信去什么地方?學生:去郵局。教師:信寫好了放在哪里?學生:放在信封里。教師:信封上要貼什么?學生:要貼郵票。下面的練習則針對中高級水平的學生,需要練習的詞語是“演出、演員、精彩、鼓掌”:教師:你喜歡看什么演出?學生:我喜歡看晚會/演唱會……教師:你最近看的演出怎么樣?學生:我最近看了一場很精彩的演出,演員很有名,一上場就有很多人鼓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調整問話,引導學生說出要練習的詞語。

二、溫故知新的引導教學

《論語為政篇第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笨鬃诱f:“溫習舊的知識而能有新的見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當老師了?!盵1]20溫故知新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在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中,很多語法項目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在學習一個新的語法項目之前,通過帶動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相關語法項目引入新的語法項目,以舊帶新,是一個很好的引入方法。漢語的補語類型很多,結果補語和可能補語、簡單趨向補語和復合趨向補語都存在著有機的聯系。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些關系。例如在教可能補語之前,教師可以快速說一句話,然后問學生“聽懂了嗎?”,學生的回答可能是“沒聽懂?!苯處熯M一步追問“為什么?”學生的回答可能是“太快了?!苯處燀槃菘偨Y:“沒聽懂,因為太快了,他沒聽懂,同學,你聽得懂嗎?”引導學生說出“我也聽不懂”這個句子,教師適時把“聽不/得懂”寫在黑板上,引出當天的語法項目[4]253。在詞匯教學中,可以用已經學過的舊詞解釋新學的詞。如學習“迅速”一詞??梢愿嬖V學生意思是“很快(地)”。用舊詞解釋新詞可以有效擺脫學生用母語翻譯來理解詞義的局限,并可以復習、鞏固學過的詞匯,通過啟發讓學生自己用學過的詞語解釋新詞,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溫故知新的引導教學既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輕松簡單,也可以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三、舉一反三的啟發誘導式教育

《論語述而篇第七》: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鬃诱f:“教導學生,不到有問題想問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問卻問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如果學生講了一方面不能聯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導他了?!盵1]108孔子的啟發式教育給對外漢語教學帶來的啟示是教師的講解應具有啟發性。在對外漢語語法課堂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一味地把語法現象和規律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利用認知規律和語法的共性,使其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語法而不是死記硬背,啟發誘導式教學能使學生舉一反三,改善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以否定詞“不”和“沒”的教學為例。初級水平的外國學生經常是該用“不”的時候用“沒”,該用“沒”的時候用“不”。例如:把“我沒有紙”說成“我不有紙”。把“從前我不知道北京有這么多人”說成“從前我不知道北京有這么多人”?!安弧焙汀皼]”的句法位置完全一樣,但從句法上無法解釋什么時候用“不”,什么時候用“沒”。教師必須把二者語義上的區別告訴學生,學生才能舉一反三,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安弧庇脕矸穸ㄟ€沒有發生的情況以及習慣的、經常的情況,而“沒”用來否定已經發生的情況。句子中有表示過去的時間詞語的時候用“沒”。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動詞如“知道”只能用“不”否定,而“有”這個字只能用“沒”否定[4]223。

四、結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之際,我們不能忘了對外漢語教學最終的目的還是傳播中國文化,而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學會繼承,發揚,內化傳統文化的精華?!墩撜Z》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一,其中的教育思想對如今的對外漢語教學仍有寶貴的借鑒意義。以上所總結的《論語》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要求我們深入地理解孔子的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將其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指導對外漢語教學。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應對亟待解決的對外漢語教學質量問題,完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充實和豐富對外漢語教學,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同時也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金海民.論語譯注[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2]周健,彭小川,張軍.漢語教學法研修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5-66.

[3]朱芳華.對外漢語教學難點問題研究與對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13.

[4]彭增安,陳光磊.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概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漢語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兩 量詞 引申

“兩”就字形來講,許慎《說文·?部》有“兩”“?”之別。前者為銖兩之兩,後者為數字之兩。後代學者多不同意許的看法,認為是強生分別。不僅如此,對古文獻中兩的詞性、詞義孳乳及更替問題,學者們也多有探討,但仍無定論。在拜讀了前賢的大作之後,筆者又對文獻中“兩”的用例等進行考察分析,略有體悟,在此不揣淺陋,試陳述之。

一、量詞“兩”的緣起

在討論量詞“兩”的緣起之前,我們應先就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兩”和“?”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

《說文》有銖兩之“兩”和數字“?”之分,清代學者多從此說。囿於考古材料的缺乏,他們未能準確判斷二者的關係。于省吾《釋兩》一文從出土的商周車馬形制出發,認為“兩”“?”本屬同字。“兩字的初文作?,乃截取古文字車字的部分構形而為之。象車轅前部衡上著以雙軛。”[1]張光裕也認為二者原為一字,“‘?’加上一橫只是文字增繁現象”。[2](P553)筆者在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時有幸看到第五展廳展出的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晚期雙輪馬車,車身後部有陪葬的車夫。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指出:“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子實物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馬車。”“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從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3]從古文字材料和古代車馬形制來看,于、張二人的考察可信。因此我們認為“兩”和“?”本是一字。“?”是“兩”的初文,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增繁而成。“?”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是雙軛之形”,“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乃其本義。

可見,“兩”從一開始就包含“車”和“二”[4]兩重意義。後代文獻中“兩”用如“車兩”“馬兩”,及其表成雙之意,當直接緣於其造字時所取之象。

二、量詞“兩”的用例及相關問題考察

如前文所述,“兩”“?”實為一字。經考,甲骨文中未見“兩”字,金文“兩”字作“?”。從古代文獻來看,量詞“兩”的使用範圍頗廣,具體用例如下。

1.指稱車輛和馬匹

(1)孚車十兩(圅皇父簋·西周)

(2)大賓豕?章、馬?,賓五?章、帛束。(大簋·西周)

(3)伯賜小臣宅畫干、戈九,易金車、馬?。(小臣宅簋·西周)

以上用例中,例(1)“兩”表示車,例(2)指稱馬匹,例(3)同時指稱車和馬。後來,“兩”指稱馬的用例逐漸減少,直至消失。而指稱車的“兩”也逐漸為“輛”所替代,一直持續至今。

對於以上諸例中“兩”的詞性問題,學界存在爭議。一般學者認為“兩”用於車、馬時都是量詞;但馬國權認為“兩”指稱車是量詞,指稱馬是數詞;[5]杜鵑則以時間為限,認為在先秦文獻中“兩”是名詞。[6]

先來看馬先生的觀點。“兩”指稱車為量詞,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但馬先生認為“兩”指稱馬是數詞,未免有些表面化了。孫向陽曾撰文討論過馬先生的這一觀點。“金文馬以‘兩’‘乘’計,車也以‘兩’‘乘’計。在這樣的對應關系和發展系統中,說其他詞為量詞,偏偏用於馬的‘兩’是數詞而不是量詞,就會令人費解。”[7]孫所言極是。我們認為,“兩”用於車、馬都是量詞。只不過所稱數量不同而已。這要從它的造字本義來看。“?”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戰國以前車馬關係極為密切,二者往往並舉。於是“兩”就有了同時指稱車、馬的可能。而且,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從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所以,可同時指稱車馬的量詞兩,又有了指稱數量的不同,但卻有嚴整的對應性。張桂光對此進行過精闢的論述:商周金文存在不同事物共享一個量詞而所代表的數量不同的情形。最典型的就是車、馬及其量詞兩和乘。兩和乘指稱車時,代表之數為一;指稱馬時,代表之數為二和四。[8]

杜鵑認為,西周早期的語言中“兩”指稱戰車,是“車加馬加人”或“車加馬”的總和,與後世單純指車的物量詞“輛”大相徑庭,應為名詞。[9]我們承認,車是古代諸侯作戰的工具,古漢語中的車也多是車加馬(加人)的總和,但這並不能說明“兩”就是名詞。單就材料而言,“俘車十兩”“易金車、馬兩”等本就有名詞“車”和“馬”,此時“兩”和數詞組成數量詞組修飾前面的名詞車和馬,因此,將“兩”理解成名詞是不符合語法實際的。

在古漢語中,特別是先秦時期,漢語是極不成熟的,量詞也是如此。數、量、名之間常常“互相感染”,“界限頗不明晰”。如肖婭曼所言,“古漢語實際表明,越早的古漢語,語義越混沌,語法功能越不分明”[10],“詞匯源自渾沌語的分化,詞類是語言系統發展成熟后,人的語法意識和語法實踐的結果”[11]。先秦語言的混沌不成熟性導致了人們對“兩”修飾車馬時量詞詞性的困惑。

2.稱量布帛

(4)舍矩姜帛二?。(九年衛鼎·西周)

(5)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周禮·地官·媒氏》)

(6)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禮記·雜記下》)

以上諸例,“兩”都用來稱量布匹。其中最早當屬例(4),九年衛鼎銘文屬西周中期。至於兩為何稱量布匹,例(5)鄭玄注曰:“五兩,十端也。”孔穎達疏:“云五兩十端者,古者兩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五兩故十端也。”可見,兩用來稱量布匹也是從其造字本義引申而來。又鄭注例(6)曰:“十箇爲束。貴成數。兩兩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曰尋。五兩、兩五尋、謂每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即古代兩為五尋,合四十尺,也叫一匹?!墩f文解字注·匸部》匹字下段按語曰:“五兩則五匹爲一束也。凡古言束帛者、皆此制。”所以古代修飾布帛之兩為長度量詞,義同匹。

3.指稱衣褲襪履

(7)葛屨五兩,冠緌雙止?!对娊?middot;齊風·南山》

(8)襪一兩(《居延漢簡釋文合?!?87·24)

(9)布復絝一兩(《居延新簡·二》51·67)

用兩稱量的衣物“屨”“襪”“絝”等都有成雙成對的特點?,F代漢語中,“屨”“襪”乾脆用“雙”作單位詞??梢哉f褲子“一體兩分”的特點是其古代用“兩”作單位詞的原因。許慎《說文》中收錄了“緉”字,釋為“履兩枚也”??梢?,“緉”是在“兩”的基礎上增添了義符來分擔“兩”的義項。在後代文獻中,“兩”稱量衣物漸為“緉”字替代,如曹植《冬至獻履襪頌表》:“並獻白紋履七緉,襪若干副,上獻以聞。”

4.物體重量單位

(10)二十四銖為一兩。(《說文·?部》)

(11)正陽莫囂連……為正陽貸越異之黃金十益一益四兩以糴種。(《包山楚簡》111)

(12)絮七斤八兩十八銖絮六斤十五兩七銖凡十四斤八兩一銖(《敦煌漢簡》1408)

“兩”用作重量單位,多有假借之說。但就我國古代度量衡單位制度和“兩”的造字本義而言,我們認為,與表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一樣,“兩”作度量衡單位也源於其造字本義中“雙、二”的語義因素?!稘h書?律曆志》:“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重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兩者,兩黃鐘之重也。”又《淮南子?天文訓》:“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兩的這一用法一直延續至今,如“半斤八兩”等。

三、量詞“兩”的詞義孳乳與更替

從以上“兩”的各項意義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其中密切的孳乳關係。量詞“兩”的語義發展緊緊圍繞其字本義展開,呈輻射式分佈。見下圖。

“兩”,取象于我國古代雙輪單轅車“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自始就包含“車”和“二、雙”的語義因素。從“車”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引申為指稱車的量詞。在我國古代車馬往往並舉,於是兩又有了稱量馬的功能。雙馬駕一車,故稱量馬時,“兩”為集體量詞,數值為二。嚴格來說,這也與其造字取象“雙軛”相關。從“二、雙”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先後引申為稱量布帛的長度單位、物體重量單位和表示具有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由於兩負載意義過多,後來產生了輛、緉等字形,分別指稱車輛和鞋履。輛作為後起字被後世沿用下來,直至今日,但緉字卻中途消失了。

注釋:

[1]于省吾:《釋兩.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頁。

[2]張再興:《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三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王?。骸吨袊糯囻R制度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第2期。

[4]指“具有成雙特點”的“二”。

[5]馬國權:《兩周銅器銘文數量詞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26-136頁。

[6][9]杜鵑:《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

[7]孫向陽:《說“兩”》,廣東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8]張桂光:《商周金文量詞特點略說》,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10]肖婭曼:《語言背後沒有詞類——人為語言立法,還是語言天然有法》,待發表。

[11]肖婭曼:《“詞類”是“初始概念”嗎——“詞源”語源觀批判與混沌語源觀的建立》,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漢語論文范文第3篇

語言的影響力及其在世界范圍內的通用程度與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對世界的影響力與強盛程度密切相關。

漢語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系統。方方正正的漢字,是中國的根,是炎黃子孫的源。它凝聚著中華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承載著華夏繁榮復興的歷程。漢語——德潤人心,教安天下,是先賢孔子傳道授業的依托;翩若驚鴻,鐘靈毓秀,是蘭亭集序曲水流觴的源頭;橫平豎直,鐵骨錚錚,是華夏雄圖封狼居胥的見證。漢語里記載著先民的生活、華夏的文化、中國的歷史。漢語的輸出,正是中華文化繁榮復興的外顯。歷史上,東南亞許多國家,曾一度以漢字為官方文字。直至今天,還有不少國家的文字中保留著漢字或有明顯的漢字印跡。

漢語曾一度陷入消亡的危機。都德《最后一課》的情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也曾出現過:日占臺灣省曾被迫進行日式教育。“去漢文,學日語”,學校用日語教學,想找工作要會日語,日常生活逼著你使用日語。長達五六十年的日式教育,致使有的年輕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東北三省在淪陷后也有過類似的遭遇。國家危亡而令中國人居然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使用自己的語言,何其悲哀!多少中華兒女,為重新擁有漢語而浴血奮斗,直至抗日戰爭勝利,漢語終于又能響徹中華大地的每個角落!

中國崛起,漢語盛行。如今,漢語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熱”,正是中國繁榮復興最好的證明。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速度讓世界震驚: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儀器上所用皆為漢語,若想進入中國構建的空間站,你得學習漢語;中國的5G技術是實現人機物互聯的網絡基礎設施,若想掌握此先進技術,你得學習漢語;“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若想與“中國制造”進行密切的經濟往來,你得學習漢語;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若想來中國工作、學習、研究,你得學習漢語……曾經影響亞洲的漢語,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迅速走向全世界。

語言的崛起,背后是國家的崛起。漢語熱,正是世界迫切想了解中國、學習中國的印證。對很多人來說,漢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更是一把通向未來的鑰匙。漢語熱,將促進各國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推動中國和他國在各個方面的合作共贏。

[【點評】]

作為新聞評論,本文緊扣新聞內容發表見解,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述嚴密。小作者先從全球“漢語熱”的現象中評價漢語的世界影響力,進而論證語言的影響力及通用程度和國家的影響力及強盛程度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以漢字在古代亞洲的地位、漢字的危機、漢字的盛行為論據,以今昔對比的方式,論證了語言盛行的根本原因是國力的強盛。此外,文章還評論了漢字的文化內涵、“漢語熱”對中國與世界交流的積極意義等,展現了作者對漢語的認識與熱愛。大量的時事論據與嚴密的邏輯論證使評論嚴密、鮮明、深刻,具有時代意義。

(沈燕 紹興市建功中學)

漢語論文范文第4篇

世界漢語大會不僅吸引著各國的目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也無不因這次大會的成功而受到極大的鼓舞。到國外求學的中國學生、學者也將國際漢語教學看作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業,關注著它的每一個進展,并希望參與到漢語教學工作中來,希望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國際漢語教學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趨勢。本文從漢語國際傳播與世界和平發展的關系的角度,從漢語國際傳播與我國國家發展的關系的角度,談一談個人對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認識,并就對外漢語教學今后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廣大在外學生、學者在對外漢語教學事業中的作用談一點個人看法。

一、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需要包括漢語在內的各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

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方式,是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經過長期的積淀和發展歷史地形咸的。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五六千種語言。這些國家、地區和民族在歷史傳統、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發展階段等各個方面千差萬別,共同構成了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圖景。各種文明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處,是人類社會和諧的基礎和保障。保護民族特性.謀求共同發展.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不僅是一種靜態的生存狀態,更是人類文明生生不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動力之源?!秶Z》上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各民族文化因為存在差異而產生了交流的愿望和需求,通過相互交流和借鑒而產生出薈萃人類各民族文化精華的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因為得到了發展而使得本民族進一步保持了個性和生機。這一規律早已被各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所證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承認、尊重和有意識地保持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保障.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標志,尊重和推動不同文明的借鑒、融合與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對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所作出的莊嚴承諾和訴求。

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勢頭依然強勁。經濟全球化在不同的國家造成了不同的后果。對于其利弊得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共識,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對于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會消弭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個性,使各民族和國家喪失自我發展的內涵支撐,也將使人類文明因為日益趨同而喪失發展的動力。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經濟全球化要與文化的多元化和世界的多極化攜手同行,才能夠保持和促進人類社會的全面繁榮和共同進步。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徽記”。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世界語言的多樣性。語言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人類各民族的語言隨著民族的變遷而生生滅滅,而語言消亡的速度在近幾十年來呈現明顯加速的趨勢,不由得令人擔憂。據測算,今天人類語言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動物瀕臨滅絕速度的兩倍,是鳥類瀕臨滅絕速度的四倍。有人估計,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種語言,在21世紀將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語言將不復存在。一種語言的消亡對于人類人文生態造成的破壞,決不亞于一個物種的滅絕對于地球自然生態的影響。語言記載著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也是一個民族傳承文化的工具。一種語言消亡了,通過該語言代代相傳的文化和知識就會消失。語言的繁榮是人類多樣性文化生存、延續和發展的保障?;谶@樣的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實施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行動計劃》的要點之一,就是”提倡在尊重母語的情況下,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實現各級教育中的語言多樣化,鼓勵自幼學習多種語言。”

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對保持世界語言的多樣性提出了極大挑戰,不僅造成少數民族語言瀕臨滅絕,而且在人口眾多的民族語言之間也造成了使用和傳播的不均衡。近百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英語在全球的使用和傳播呈現強勢,英語文化的價值觀念也隨著語言的傳播向全世界滲透。目前,英語在互聯網信息中占了85%.在聯合國使用的語言中占了95%,在國際經貿活動中占了幾乎100%。英語使用空間的不斷擴張,造成其他語言使用空間的萎縮,引起世界有識之士對由此而帶來的世界文化生態惡化的憂慮。從這個意義上說,積極推進包括漢語在內的世界各種語言的發展,其本身就是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貢獻。

二、世界對漢語學習不斷增長的需求構成了漢語國際傳播的強大動力,形成了國際漢語教學發展的機遇期。

社會語言學研究告訴我們,一種語言從一地向另一地傳播的動力,來源于人們“交往”的需要,隨人們交往的改變而改變。國家之間的交往最基礎的是經濟貿易上的往來,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一國國民的經濟文化生活更加與其他國家息息相關,滲透到了我們每個人日常的生活之中。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看,在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的時候,其語言大多會在國際間比較流行。在東方歷史上.中國盛唐時期,漢字文化在周邊國家曾相當流行。在西方歷史上,17世紀之前,拉丁語是歐洲各國交流的主要語言。17-19世紀,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代表著當時先進的文化思想,標志著優雅時尚的社交和生活方式的法語取代拉丁語成為簽訂國際公約和進行國際交流的語言。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語開始逐步隨著先進的工業化浪潮和最新的科技進步等原因,特別是信息化的發展,日益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種語言在國際間的流行,并不是語言本身決定的,而是由其使用人數的多寡,

由該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吸引力和生產力的先進性,及其在世界的影響力來決定的,因此它是國家實力和地位的標志,更反映了世界各國對該國未來的預期。

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與世界大家庭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領域的融合進一步加深,使世界各國了解中國、與中國加強往來的愿望日益增強,也使得漢語在國際交往中的使用頻率和范圍迅速擴大,國際上對漢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根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的統計,目前漢語學習的快速升溫是全球性的,就連湯加這樣的太平洋島國也開始有學校開設漢語課程。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程度不同地開展了漢語教學,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學習漢語。各地漢語教學的發展和規模明顯與我國和世界各國的貿易、經濟、旅游、教育、文化往來的規模和程度成正比。目前漢語教學規模最大的要數亞洲的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其次是北美和大洋州的移民國家美、加、澳、新,再次是歐洲地區,非洲、拉美的漢語教學也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發展。

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動機之一是漢語作為一種重要商業語言的實用價值和潛在價值正在提升,越來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可以帶給學習者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就業機會,以及個人發展的競爭優勢。在對漢語學習者學習目的調查中,職業目的正成為越來越多的選擇。漢語水平考試(HSK)在韓國的年度參考人數在1999年還只有3000人,到了2004年已經達到2萬多人,發展如此之快的原因就是漢語水平考試的成績被韓國的許多大公司以及其他社會機構作為錄取員工時衡量漢語水平的標準。法國總統希拉克在會晤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時曾說到:法國青年人學習漢語,這是對未來的一個極佳選擇。

國際漢語教學的發展還得益于各國政府的政策推動。比如, 印尼教育部計劃在2004-2007年在全國8039所中學逐步開設中文課程。泰國教育部也號召全國的中小學校普遍開設漢語課程。韓國教育部長表示到2007年將在中小學普遍開設漢語課。中文已經成為德國許多州的中學會考項目,英國教育部支持制定了中學漢語教學大綱,法國教育部正在積極推動中學中法雙語教育實驗計劃。美國大學理事會將中文列入AP(在高中預修大學學分課程)項目,將極大地推進美國主流中小學漢語學習的積極性。2004年初,時任新加坡總理的吳作棟先生在新加坡華僑中學85周年和華中初院30周年的活動上曾發表過長篇演講。他說:“中國的崛起使華文的掌握變得更為重要。新加坡人對華文的掌握和對中國的認識,對新中官方關系和新加坡人在華經商大有助益,這是競爭優勢。如果降低華文教育的重要性,將失去這個優勢,是政府不愿看到的愚蠢做法。因此,新加坡要培養一批精通雙語的中堅分子,不僅能講寫流暢的華文,而且對中國文化、歷史、藝術有更深刻的認識。”加快培養本國的漢語人才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政府的戰略考慮,是他們著眼于國家未來幾十年長期發展的戰略需要。

漢語在世界各地的傳播還得益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華夏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歷經5000年而不衰,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其自強的力量,兼容的氣度,靈變的睿智,曾經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漢學家步入中華文化的殿堂。盛唐時期,長安曾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17、18世紀,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一度深為歐洲進步思想界所推崇,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東學西漸”現象。當今世界,中華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的東方品格和釋放著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對于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對于追求人類的安寧與福祉,必將提供重要的思想啟迪。優秀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產。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就是要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所包含的知識和智慧為全人類所分享。

傳播漢語文化不僅是中國的發展訴求,也符合世界各國發展的需要。中國和國際社會在這個問題上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

三、推動國際漢語教學是中國發展的需要。

語言的傳播不僅是國家發展的結果,也能夠反過來促進國家的發展,服務于國家的政治、外交、經貿、教育、文化、科技、社會等各個領域、其作用帶有基礎性、綜合性和一定的先導性,其投入所帶來的“回報”是巨大的、所產生的效應將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釋放出來。因此,世界發達國家為了促進本國語言向世界的傳播無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漢語的國際傳播對中國自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胡錦濤主席在許多場合一再強調,中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溫家寶總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一次重申了這一政策、并指出,中國需要“努力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要和平發展、就要廣泛開展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加強與其他民族的溝通和相互理解.減少偏見、消弭隔閡,消除誤解:就要在建設經濟、科技、國防等”硬實力”的同時,重視“軟實力”建設,追求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對其他民族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國發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環境在一定意義上是建立在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文化的認知、理解和喜愛之上的。在這方面,推廣漢語的作用是獨特的,也是無可替代的。漢語國際傳播工作是我國“軟實力”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不可缺少的一個舉措和有意義的標尺。它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其本身就應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

四,我國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政策和舉措。

我國傳播漢語的政策是建立在全世界各民族語言平等交流的觀念之上的。這不僅取決于我國所選擇的和平發展之路,也是由于中華民族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決定了中國推廣漢語不會排斥世界其他語言。列強發展史上充滿血腥的殖民擴張時代已經成為過去。近百年來飽受西方殖民主義列強侵害的中國,其語言傳播的目的、政策和手段和殖民時代的文化有著本質不同。中國語言傳播的道路絕不會走殖民者剿滅其他語言文化的路子。我們追求全人類語言文化的“共存、共生、共榮”,希望與其他語言一道,為世界人民的交流架設一座座雙向溝通的語言之橋,為世界各民族文化打開相互展示之窗和相互借鑒之門。為此,中國不僅重視本國語言的向外傳播,也十分重視國民外語教育的普及與提高。中國小學生自3年級就開始學習外語.大學中開設的外語門類達到近40種.全社會學習外語人數達2億人。在外語教學方面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中國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和傳播工作的出發點和

落腳點是為了滿足世界各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對漢語學習的強烈愿望和需求,也是擔負起母語國義不容辭的責任。

漢語在世界上的傳播有自己的優勢。首先,漢語作為母語的使用人口眾多。據估計,海內外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有近11億,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之一。其次,漢語具有文化優勢,漢字是世界上3000多年來唯一獨立發展又連續不斷使用至今的方塊字,對周邊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它負載著中國悠久、深邃的文化.蘊藏著強大的生命力,始終對世界各國散發著迷人的文化魅力。第三,漢語具有正在不斷顯現的經濟優勢,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掌握漢語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需要。第四.秉持傳統”和合”文化精神的中國,堅持和平外交政策,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追求共存,倡導共同發展,使得中國的對外形象充滿親和力。第五,中國在背負沉重的人口壓力的條件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經過新中國的建設和短短的20多年改革開放,實現了國民經濟翻兩番.初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的成功,引起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極大興趣,除了打交道,做生意,開展交流外,希望更多地了解和借鑒。而要真正深入了解中國離不開學習漢語。

漢語的國際傳播也客觀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就漢語語言本身來說,對于以拼音文字系統為母語的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確有一定難度。西方人在形容一種很難學的語言的時候,往往說“就像希臘語那樣難學”,而漢語更難得像“天書”一樣。就發展漢語的國內條件來說,我國用于漢語傳播的經費還相當有限,根本無法與英語、法語、德語、日語等每年動輒十幾億、幾十億美元的經費相比。漢字還有簡化字與繁體字之別。社會的語言規范意識尚較薄弱.大眾傳媒用語用字不規范不講究的現象還不少見。對外漢語教育、海外華文教育、中國少數民族的漢語教育等,不僅各自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尚未完全成熟,而且在組織和科研上也需要建立有機高效的協調機制。就漢語的外部環境而言,漢語在國際語言生活中還遠不占優勢。將漢語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或工作語言的國家和地區還相當少;漢語雖然是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的工作語言,但是地區性或國際性的組織中或會議上使用漢語的還不多。漢語在外交、貿易、科技、文化、教育等重要國際交際領域使用還十分有限:非漢語區域的華裔后代,保持漢語難度不小,放棄漢語的人不在少數:非華裔的外國人學習漢語的人數雖然正在快速增加,但絕對數量還有限。當今世界最強勢的英語其母語使用人口僅4.56億,但正在學習英語的人卻超過10億,而漢語的母語使用人口有近11億,位于世界十大母語使用人口之首,但海外學習漢語的人口卻相對少得多。

當前世界漢語教學的整體發展現狀,可以用兩句話加以概括:第一,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需求迅速增長,增長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范圍之廣超乎預料。第二,漢語在國際上的通行程度還較低,漢語教學的基數小,底子薄。世界漢語教學的上述狀況決定了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是在比較低的起點上開始的,又是在高增長超乎我們現有力量的狀態下運行的,其發展的空間和潛能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漢語向世界各地快速傳播呢?

2004年國務院批準了由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制訂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2003年至2007年的發展規劃——《漢語橋工程》。該“工程”確定了今后一個時期在對外漢語教學的機構建設、資源建設和宣傳推廣等各方面的重要舉措。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明確提出了“集成、創新??缭?rdquo;作為漢語對外教學和國際傳播工作的發展戰略,也就是要:集成一切資源要素,采取創新的舉措,實現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首先,我們要加快對外漢語教學的資源建設的步伐.盡快緩解學習需求與教學供給之間的巨大矛盾。在各種教學資源中漢語師資隊伍的擴大和提高是當務之急。對于教師隊伍的建設,我們已經采取了幾項重大改革創新舉措,如2004年我們正式推出了“漢語教師國際志愿者計劃”,至今已經向國外派遣了近500名志愿者,2005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000人。我們還大幅度增加了國家公派出國漢語教師的數量和派出的國別,教育部派出的公派教師從2002年的100人增加到2004年的170人。教育部2004年第19號令頒布了《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認定辦法》,對原來的《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定辦法》進行了改革,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使得能力認定工作更加便于中國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大學、中學教師和高校畢業生獲取對外漢語教學的能力資質,同時將能力考試和證書推向國際,便于國際友人以及遍布海外的華裔同胞獲得教授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的教學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加強海外漢語教師的培訓工作;擴大和完善了國內高校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本科、碩士、博士的培養。相對于國外對漢語教師的巨大需求,我們目前已經采取的措施還是不能滿足要求,還需要全面擴大教師培養的規模和質量,繼續大幅度且又穩步地增加漢語教師派出的數量。

教材建設是資源建設的第二個重點。最近幾年,中央財政對對外漢語教材的建設投入了大量的經費,使得一系列大制作的新教材陸續問世,如《新實用漢語課本》、《當代中文》、《跟我學漢語》、《快樂漢語》、《乘風漢語》、《長城漢語》、《中文》、《漢語》、《標準中文》等等。開展對外漢語教學的高等學校以及各大出版社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發展對外漢語教材。我們已經擁有了英、法、德、俄、西班牙、阿拉伯、日、韓等幾乎所有世界主要語言注釋的漢語教材,擁有適用于所有不同教學課型和滿足課堂、業余等不同學習形式的種類繁多的漢語教材,并且這些教材大多是與國外的同行合作編寫,有些還配有音像、多媒體光盤.有的專門為網絡遠程教學而設計。如今.在中國的大書店和世界很多地方的書店,都可以看到漢語教材,這在幾年前是難以想象的。教材建設已經取得的成績雖然明顯,但依然不能滿足要求,特別是符合國外教學環境的漢語教材還相當缺乏。因此,在今后一定時期內,漢語教材建設的任務還相當繁重。

資源建設的第三個重點是漢語考試的研發。截至2004年底,漢語水平考試(HSK)已在34個國家設立了151個考點,共有40多萬海外考生參加了HSK。近幾年HSK考生人數每年以40%的速度在增長,其中2004年一年國內外參考人數近9萬,占累積人數的22%。去年,漢語水平考試的發展與改革進一步加強力度,北京語言大學研發的HSK主干考試大幅度增加了題庫內容,分別由北京大學。上海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研發的HSK商務、旅游、文秘、少兒等4種專項考試將于今年正式向外推出。作為漢語水平考試研發基地的北京語言大學調整機構設置.

將原來的漢語水平考試中心分解為研發中心和考務中心,進一步加強研發和考務工作,統籌主干和專項考試的研發和考務。今后漢語水平考試還要不斷擴大考點和考生人數,不斷研究世界各地漢語學習的實際狀況,推出適銷對路的考試品種。

資源建設的第四個重點就是教學機構的建設。首先,要幫助各國盡可能多的教育機構開設漢語課程或專業,增加漢語教學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其次,要加強國內對外漢語教學基地的建設,保證國內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科研支撐和人才支撐。第三,也是重點工作之一的,就是加快海外孔子學院建設。要使之成為對世界各地漢語教學提供零距離支持的核心教育機構。海外孔子學院建設從2004年底起步,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已經得到世界各地高校、工商界、僑界、文化界、友協等各類機構和有關人士以及國內有關部門、省市及高校的熱情響應,27家海外孔子學院的合作建設協議或意向書已經簽署,世界漢語大會上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授牌儀式。今后,孔子學院還要進一步加強規范,加快建設。

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建設要取得快速發展.就要適應新形勢,不斷創新管理體制和教學手段。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管理和經營體制,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調動和配置教學資源,形成資源配置合理、運行順暢的對外漢語教學供需體系.建立能夠隨著需求增長而不斷自我壯大、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機制,為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和漢語教學工作者構建一個能夠提供及時、優質的教學和信息資源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媒介的服務網絡體系。要培育和引導漢語教學的需求市場,注意在國際會議、外交、貿易、科技、教育、文化、傳媒、體育等領域逐步增加漢語的使用量,以提高漢語在國際交往領域中的價值;要樹立品牌意識,大力培育漢語教學機構、教材、教師、考試和教學方法的品脾要不斷引進世界先進的語言教學理念,不斷完善課堂教學;面對教師、教材匱乏的局面,要特別重視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現代遠程教學同時,還要加強漢語本身的信息化建設,努力建造漢語的各種資源庫,使漢語在信息化方面的潛在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現。

對外漢語教學要取得快速發展,就需要“集成”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千軍萬馬”,共同致力于這個事業。這就需要將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切實納入國家的發展戰略,真正置于“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的戰略定位上。要在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和協調之下,整合各方面資源,充分調動教育、外交、發改委、財政、外宣、僑務、文化、對外經貿、出版、旅游、廣播電視等各相關部門的力量,形成合力,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及國內、國外學校等相關漢語教學機構和組織的積極性。對這項事業的經費投入也要體現”集成”的精神,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同時鑒于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目前還不可能與發達國家推廣語言的財力相比。國家財政的投入必須突出重點,集中投入在涉及事業全局的重點項目上,通過重點項目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調動和利用社會資金和資源共同參與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集成”還意味著要從漢語的國際傳播的角度.整合國內的語文教學、外語教學、民族語言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海外華文教學的教學隊伍和科研成果,使漢語教學的發展與漢語的國際傳播良性互動。“集成”還要求充分調動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發國內和國外漢語學習和使用的兩個市場。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需要本土漢語的強盛,需要大幅度提高漢語在國內的聲望,提高國內人民大眾的漢語水平。要國內外相互配合,形成推動漢語的國際使用和學習的新的局面。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快速提高,漢語推廣正處于難得的發展機遇期,其發展軌跡應當是跨越式的。我們要力爭用5年、10年。20年左右的時間走完其他國家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走完的路,因此,要樹立跨越式發展的觀念和思路,要在總結和借鑒其他國家語言傳播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尋找符合和平發展時代潮流和中國特點的漢語傳播之路。

國際漢語教學是涉及國內外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需要各界有識之士出謀劃策,也需要廣大在外留學人員和學者的積極參與。在這方面.廣大的在外留學人員和學者是一支積極而重要的力量。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有81.5萬人出國留學,19.8萬留學人員回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留學人員和在外學者的子女陸續進入就學年齡,他們發現,在國外的環境之下,孩子的漢語成了問題,擔心自己的下一代成為與自己無法進行文化溝通的“香蕉人”。于是.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成立中文學校,讓孩子利用周末時間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許多留學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投入了巨大的熱情,無私地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財力和知識,使周末中文學校從小到大,如雨后春筍般地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有上千所中文學校在北美、澳新、歐洲等地建立起來,有些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單校學生甚至達到2000多人,成為世界各地開展中國語言文化教育的生力軍。一些中文學校不僅為華裔子女提供漢語教學,也成為當地學生業余學習中文的理想去處。一些國家的中文學校還成立了自己的社團組織,僅美國的“全美中文學校協會”目前就已經聚集了300多所會員學校,在校學生達6萬多人。

廣大留學人員在中文教學中所起的作用還遠不止中文學校這一個方面。目前,在許多國外大學的中文系或中文專業教授漢語的教師都是改革開放以來出國的學生學者,還有一些留學人員將漢語教學選作自己熱愛的職業和專業,學有所成,學以致用,有些還擔當起漢語教授、系主任等重要的教學和管理職位,甚至成為教育行政部門漢語教學項目的主管。留學人員作為學生家長,在促進國外學區、學校開設中文課程方面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正是由于他們的呼吁和要求,主流社會的學校才有可能考慮開設中文課程,也由于留學人員在漢語教學方面所具有的能力,才使學校能夠找到合格的漢語教師。留學人員還是將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中文讀物介紹到國外的重要通道之一。從更廣泛的角度看,在一些移民國家,華裔人數的增多(據報道,漢語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語言,澳大利亞和除魁北克省之外的加拿大的第二大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漢語使用的市場.增加了漢語教學的需求。更好地營造了漢語需求的社會輿論。

總之,廣大在外留學人員和學者是推動世界漢語教學發展的天然生力軍,為在各國傳播中國的語言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世界各國對漢語教學需求的增長和我國對發展國際漢語教學的重視,也為廣大在外留學人員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投身于所在國的教育事業和報效祖國,開辟了越來越廣闊的天地。國家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需要成千上萬的在外學人的關心、支持和參與。讓我們攜起手來,為祖國的語言文化傳播事業,為在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架設增進友誼和交流的語言之橋,創造人類和諧美好的未來而共同努力。

(注:本文作者系教育部副部長、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

漢語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對外漢語 課堂 教學 非語言因素

一.非語言因素的概念

非語言因素是指在教學中非話語教學因素。最初對非語言因素進行研究的是在梁茂成的《副語言初論》中,他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闡釋了“非語言因素”的含義。[1]廣義的非語言因素包括一切非聲特征(non-vocal features),如體態姿勢、面部表情、視覺接觸。狹義的非語言因素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學中的韻律特征(prosodic features),如語氣、語調、輕音、重音等??傮w而言,非語言因素是文化差異的、聲音的或運動的身勢系統,其作用是輔助課堂語言教學的“補充”交際。

二.對外漢語課堂中非語言因素運用情況分析

1.非語言因素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選取真實的課堂案例,通過考察對外漢語初級階段的課堂非語言因素使用情況,就其中的所有非語言因素的形式進行全面分析,總結出非語言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在漢語教學中蘊含豐富的非語言因素信息,教師準確的使用非語言因素有利于消除其他國家漢語學習者對初學漢語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在對外漢語課堂中使用非語言因素也可以減少師生間因語言不同而產生的交流問題,可以避免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具有實用性和推動漢語教學發展的重要意義。

2.非語言因素使用案例分析

目前網絡上有很多高質量漢語教學視頻,因篇幅有限,本文以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陳默老師主講的《“把”字句語法教學》為案例。[2]本案例教學對象為零起點成年的外國留學生。教學內容是“把”字句型,課程視頻總時長為45分鐘。該教師在課堂中一共用了150個非語言因素教學,平均每11秒一個,可見課堂使用非語言因素頻率之高。該師在講授新句型的時候,整節課使用了大量的非語言因素,基本運用了各種形式的非語言因素。

案例中因為是零起點的留學生,所以在講授語法的時候難免會遇到無法用語言講解的地方,在晦澀難懂時教師及時準確的運用手勢、眼神,使學生對句型更容易接受,使語法點明白易懂。該名教師盡可能多地利用學生的物件和教室現有的資源,借用非語言因素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如: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把窗戶關上、把電腦打開、把門關上等。對于這樣的知識點講解最佳的方法就是使用非語言因素。因此,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準確的使用非語言因素教學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語法,并且獲得永久記憶。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非語言因素的作用

針對上述視頻案例分析,非語言因素在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教學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體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非語言因素能夠強調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有意識性地加重某些字詞的讀音,反復示范練習主要信息,是使用非語言因素最常用的表現形式。因此非語言因素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

其次,非語言因素可以緩解學生學習壓力,調節課堂氣氛。從心理學上來看,學生情感態度可以產生對語言學習的遷移。因此,教師準確使用非語言因素,能夠幫助留學生克服對目標語的緊張和抵制情緒。

再次,非語言因素可以起到暗示信息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課堂上出現個別學生違紀的現象,使用非語言因素既可以保存該名學生的“面子”,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如:走到學生身邊輕拍其肩膀)。

最后,學生的非語言因素也能給教師傳遞相應的信息,也就是說,學生的非語言因素能起到反饋教學效果,指導教師教學的作用。

非語言因素是要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使用的,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但是不同國家具有文化差異性,所以非語言因素也具有差異性。教師必須在對自己國家和其他各國的非語言因素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以尊重的態度,選擇性地應用。[3]對外漢語教師只有在包容和理解前提下,才能積極向留學生傳授漢語知識和中國人常用表達方式。如何選擇合適貼切的非語言因素,成功地運用到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是“一帶一路”視域下對漢語教師提出的時代性要求。

參考文獻

[1]梁茂成.副語言初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128-130.

[2](英)戴斯蒙德·莫里斯.身體語言[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3]李杰群.非言語交際概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JG17EB187)

(作者介紹:韓玲玲,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王紹舫,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

上一篇:漢語語法學論文下一篇:國際漢語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