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責任會計論文范文

2023-03-22

責任會計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會計責任審計責任界定

當前會計信息失真引起了社會對會計的普遍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少數上市公司為了圈錢、國有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主管部門的經濟指標、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為了偷逃稅款、轉移利潤,都在不同程度地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提供不實會計信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由于市場競爭秩序不規范,個別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出于自身的經濟利益、或屈從于政府部門、企業的壓力,未能保持應有的謹慎和遵循職業操守,而向社會出具虛假審計報告。因此,辯明解析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市場競爭規范、有序、健康地發展,具有重在的現實意義。

一、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涵義

會計責任是對被審計單位而言的,是被審計單位對經濟活動進行會計核算、編制會計報表所應負的責任。會計責任可以確定為會計反映責任和會計監督責任。會計反映責任包括對經濟業務進行完整的記錄,運用專門方法對會計事項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遵循會計核算的一般要求,及時編制和報送會計報表;會計監督責任包括會計一般監督和會計再監督兩個方面的內容。所以,會計責任是指與會計目標相對應的會計活動應承擔的責任,從而保證會計目標的實現。

審計責任是針對注冊會計師而言的,是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核算和會計報表是否公允地表達了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進行審查,依據獨立審計準則出具審計報告并保證其真實性與合法性。審計責任是注冊會計師對委托人應盡的義務,是審計職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注冊會計師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注冊會計師如果工作失誤或犯有欺詐行為,將會給委托人或依賴審定會計報表的第三者造成重大損失,嚴重時甚至導致經濟秩序紊亂。

二、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辨析

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區分。最高法院《關于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強調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區分。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包括主管財務的企業高管和財務負責人等,受所有人委托承擔著會計核算和管理方面的職能,包括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應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承擔會計責任,提供真實的、公允的會計信息,對受托資產經營管理的保值增值負責。若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人未能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而提供虛假會計資料,則被審計單位承擔的是會計責任,會計責任直接導致企業的經營失敗。為被審計單位提供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過程中要依據審計準則和執業判斷來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信息做出審計判斷,該審計判斷是基于會計判斷之上的再判斷。若會計師事務所未能通過審計過程發現和披露企業會計資料中存在的錯誤、舞弊和企業經營風險的,出具的審計報告,承擔的是審計責任。

會計責任對審計責任的影響。一是若被審計單位充分履行了其會計責任,重大錯報風險充分降低,審計的總風險也就容易控制,便于審計責任的充分履行,減少審計人員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二是如果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薄弱乃至失效,財務報告中存在重大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不能查出重大錯弊的可能性也會加大,檢查風險增大,審計抽樣未能觸及重要錯報事項,會計責任無疑將牽連審計責任。

審計責任對會計責任的影響。一是預防和威懾作用。被審計單位知道其財務報告將接受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這就促使其按規范進行會計處理,否則,審計報告就會如實地披露或揭露;二是糾正和改善作用。注冊會計師充分履行審計責任,通過審計過程,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告中存在的重大錯報、漏報提請其進行調整,以及就其內部控制方面的重大缺陷提出管理建議書,可以促進被審計單位充分履行會計責任。

三、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具體界定標準

根據《會計法》和有關制度的規定,下列行為應界定為單位的會計責任:一是違反《會計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未依法設置會計賬簿及進行會計核算。如在法定的會計賬簿之外,另設一套或多套賬簿,使會計資料不真實、不完整;偽造、變造會計憑證和其他會計資料,編制虛假會計報表;隨意改變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和計量方法,人為調節利潤;對應確認的費用、損失、負債不確認或不披露,高估資產和利潤;通過巧立名目進行虛假資產重組或債務重組,粉飾會計報表等。二是違反國家及地方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偷稅、漏稅。如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非法取得納稅憑證;對應稅經濟事項不做或多做會計處理;提供虛假資料,騙取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等。三是在接受注冊會計師審計過程中,企業故意弄虛作假、隱瞞事實真相,推脫本應由企業擔負的會計責任。如不提供真實、合法、完整的會計資料或對提供給注冊會計師的資料進行變造;對注冊會計師的詢問不如實回答導致注冊會計師誤解或拒絕回答;對注冊會計師要求所必須執行的審計程序不給予必要配合或有意設置障礙,導致注冊會計師產生審計錯誤等。四是注冊會計師通過審計,出具了審計報告,發表了審計意見,企業不予采納,該調整的賬務不調整,該披露的信息不愿意披露;或者對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和審計意見采取避重就輕的處理方式,這就應界定為企業的會計責任。企業與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共同作弊,企業也應該承擔相應的會計責任。五是企業違反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法律、法規。如未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會計監督制度、拒絕接受依法檢查。未依法設置會計機構和配備會計人員;未妥善保存會計資料,造成丟失和毀損導致注冊會計師無法取得必要的審計證據等。

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下列行為應界定為審計責任:一是注冊會計師在進行審計時,未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對企業的會計報表憑主觀臆斷就出具審計報告。二是注冊會計師雖實施了必要的審計程序和審計方法,卻沒有索取被審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要的審計證據,遺漏或回避了企業重大問題而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如沒有披露出企業重要的購銷、投資、擔保等合同;或者在審計過程中發現了被審企業會計處理的重大錯誤及其高層管理人員的舞弊行為,但迫于客戶關系或某些方面的壓力,未能根據事實真相記錄在審計工作底稿上,而出具了不恰當意見的審計報告。三是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類型與審計工作底稿的證據和結論不符。注冊會計師通過審計,發現被審企業個別經濟事項存在差異,在審計工作底稿上也進行了記錄,但在出具審計報告時,未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出具與審計工作底稿相符的審計報告,如本應出具保留意見類型但出具的卻是無保留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四是注冊會計師為了個人私利和被審企業共同作弊,出具虛假、違法的審計報告,應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五是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違反《注冊會計師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等。

參考文獻:

[1]劉凱旋.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界定標準[J].財會通訊,2002,(6).

[2]張忠民.會計責任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3]趙建梅,等.論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22).

[4]高明.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N].中國財經報,2008. □

責任會計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大政府,小社會”的思想束縛下,行業協會和企業對承擔社會公益責任問題不甚重視,文章從企業社會公益責任的含義入手,結合社會現狀,分析行業協會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的可行性和正當性,為行業協會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提供依據。

[關鍵詞]公益責任;行業協會;企業

一、企業社會公益責任的內涵

企業社會公益責任這個問題,從法哲學角度分析應該追溯到富勒對法律和道德的論述,他認為向往的道德是我們應當追求的道德,如果我們的行為符合向往的道德標準,就會因此受尊敬;如果沒有達到向往的道德標準,將因此使人感到惋惜。①企業的社會公益責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種向往的道德,若企業將其利潤的一部分用來回饋社會,這就達到人們對它的期待要求,會受到大眾的尊敬。

1924年,美國的謝爾頓就把企業社會公益責任和企業經營者滿足產業內外各種人類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并認為企業社會公益責任含有道德因素。美國的卡羅爾(Archie B. Carroll)更是明確指出企業社會責任乃是社會寄希望于企業履行之義務;因此,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公益責任之和。所謂公益責任是社會期待一個良好的企業公民應采取的行動,包括企業為促進人類福祉或善意而在財務資源或人力資源等方面對藝術、教育和社區的貢獻。劉俊海教授則認為企業社會公益責任一是企業倫理的維持,一是期待企業對社會的善行。②

綜上,筆者認為企業社會公益責任是指企業在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之外,主動承擔的人們期望企業做的增進社會公眾福祉的道德責任。

二、行業協會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的現狀

2007年爆出方便面行業協會聯合企業漲價的丑聞,今年又出現了大閘蟹行業協會壟斷市場,抬高蟹價的消息。當然,也有企業主動承擔社會公益責任,比如今年福建達利集團在泉州惠安縣捐資一千萬設立愛心敬老基金。

綜合種種情況,總體上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公益責任感不強,即使有些企業主動承擔社會公益責任,但要兼顧企業運營與公益事務對企業來說難度有點大。怎樣才能很好的協調這些矛盾呢?作為企業和社會的天然協調人——行業協會,必然要作出一些分內的調節促進工作。

三、行業協會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的正當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行業協會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的正當性分析

1.預防企業濫用其社會力量

企業被看做是“人類的成就”。它聚集著資源、分散了風險,創造了人類經濟生活的新文明。根據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公司的力量》知,2009年企業為全球81%的人口提供了工作機會,構成了全球經濟力量的90%,創造了全球生產總值的94%,全球100大經濟體中,51個是企業,49個是國家。再參考美國華盛頓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安德森(Sarah Anderson)和卡瓦那(John Cavanagh)在1996年12月25日發表的研究報告《經濟二百強——全球企業經濟力量的崛起》中,1982年全球企業二百強的銷售總額占世界GDP的24.2%,到了1995年則進一步提高到28.3%。③

這還僅僅是從經濟方面來看企業對社會的影響。政治上,在西方國家,企業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左右立法,游說立法者放松對自己的控制,爭取政府補貼,削減自己稅收負擔?,F今,企業在社會發展中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不創造環境(即鼓勵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讓企業將利潤回流到社會,一旦其濫用經濟力量,后果將不堪設想。

2.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支持

利益相關者的概念最早是通用電器公司經理Owen D. Young在1929年演說中提出來的,股東、雇員、顧客和廣大公眾在公司中都有一種利益,公司的經理們有義務保護這些利益。美國學者唐納森(Donaldson)、托馬斯(Thomas)和普利斯頓(Lee E. Preston)運用合法性的標準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做了如下定義:在企業的程序性活動和實體性活動中享有合法性利益的自然人或社會團體。美國學者克拉克森(Clarkson)則認為,對于企業及其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活動享有或者能主張權利或利益的自然人或社會團體??梢?,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涉及的范圍非常廣,這些相關的利益者的存在也為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提供了正當性依據。

3.社會本位理念的樹立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社會對企業的評價不再只局限于它創造的經濟價值,還包括它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從民法的角度來看,1804年法國民法典確立了契約自由、所有權絕對和過失責任三大基礎原則,而后隨著權利本位到社會本位的轉變,這三項重要的原則就被修正了,以誠實信用限制契約自由,以禁止權利濫用限制所有權絕對,以社會責任限制過失責任。由此也可看出在社會本位的理念下,行業協會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是眾望所歸的事。

(二)行業協會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的可行性分析

1.行業協會的作用

美國《經濟學百科全書》認為,行業協會是一些為達到共同目標而自愿組織起來的同行或商人的團體。④作為企業自發組建起來并為企業服務的社會團體,它具有獨特的性質:非營利性,中介性以及自律性。

行業協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供服務,即行業協會為成員企業提供包括公益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便利,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能力的提高;二是協調行動,即協調組織在內外行動的一致性,比如政策游說、聯合訴訟、價格協調等,⑤這在企業舉行公益活動有爭議時可以給予調整使得一些爭議很好的解決。

正因為行業協會的獨特作用,所以對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有著其他社會力量所替代不了的作用。

2.企業自身長遠發展的需要

按照經濟分析法學家的理論,企業被視為“謀求自我利益極大化的理性主體”,理性主體在社會行動中會堅持三個原則:第一,最有效的手段達到目的的原則;第二,包含性原則;第三,或然率較高的原則。結合企業公益責任,可以從企業利潤分配角度來解讀社會公益責任。在社會大環境中成長的企業,它與消費者及各種相關群體有著微妙的聯系,若不做出一定的回饋,那么企業的根基很難牢固,即使有所成就也將被社會公益效應的力量所淘汰。所以說,承擔社會公益責任是具有可行性的。

四、行業協會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的建設性意見

(一)觀念上,推進企業轉變意識,營造承擔公益責任氛圍

妨礙行業協會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的主要理論障礙就是,傳統理論堅持企業的本質在于營利,企業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最大限度的實現股東的利益。在這一點上,需要行業協會推動企業轉變觀念,樹立營利性和承擔社會公益責任并重的新型企業目標定位。新修改的《公司法》第5條明確規定了公司的社會責任,這也有助于企業觀念的轉變。

(二)制度上,聯合企業制定規章,使企業承擔公益責任規范化

如果行業協會和或企業一方面高喊企業要主動承擔社會公益責任,另一方面又沒有任何相關規范的制度,那么企業在社會公益這一塊是不會有什么突破的。行業協會和企業在制度發展與創新上可以參考學習政府已經出臺了《企業所得稅法》《公益捐贈法》等相關法律。同時,行業協會也應該在內部制定相關的鼓勵政策,激勵企業主動承擔社會公益責任。只有有效地規范才能使各方面有機的運行。

(三) 運作上,建立專門的部門,統一管理企業的相關公益事務

企業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且企業若將本應該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過多的運用到公益事業中,也會對企業的財政方面造成壓力,這就得不償失了,因此合理的管理與規劃顯得尤為重要。行業協會作為社會和企業的紐帶就應該主動承擔這個重任,建立專門的公益運作部門,統一管理企業的公益投資基金,組織活動,落實好公益投資,從而優化企業內外部的結構。

(四)監督上,發揮企業監督,政府監督以及社會監督的共同作用

有資金運作的地方,就會出現資金漏洞。為了防止行業協會不落實各項公益投資項目,甚至有違法行為出現,對行業協會公益基金的運作需要進行有效監督。鑒于在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中,行業協會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對行業協會運作資金的監督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在企業方面,行業協會應該制作完備的財務報表資料,對資金的使用情況和受贈方的資金使用回饋情況做出詳實的說明;在政府方面,啟動審計監督,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對行業協會公益資金運作的財政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做出客觀的評價;在社會方面,發揮社會輿論的重要作用,鼓勵社會大眾積極監督行業協會的相關工作,使行業協會的工作在陽光下進行。

行業協會在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具有它內在與外在的正當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隨著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制度的完善,行業協會在促進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方面才會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效。

[參考文獻]

[1]盧代富.企業社會公益責任的經濟學和法學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

[2]金曉晨.商會與行業協會法律制度研究.氣象出版社.2003.

[3]周梁.論提升企業社會公益責任的機制構建.商場現代化.2009(3).

[4]徐盈群.推進民營企業承擔社會公益責任的對策研究.管理觀察.2008(9).

[5]袁惠平.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及分析研究.經濟視角.2009(12).

[6]周祖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形式與內涵.理論學刊.2005(2).

[注釋]

①張顯文,《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頁

②劉俊?!豆镜纳鐣熑巍?,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

③劉俊?!豆镜纳鐣熑巍?,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5.

④國家經貿委產業政策司編:《中國行業協會改革與探索》,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9:274 .

⑤賈西津、沈恒超、胡文安等:《轉型時期的行業協會——角色、功能與管理體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4.

[作者簡介]徐茜,西南政法大學2010級經濟法本科生;楊穎,西南政法大學2010級行政法本科生;許祺,西南政法大學2010級經濟法本科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科研創新活動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12XZ-BZX-083(主持人:徐茜)。

責任會計論文范文第3篇

實際上很多時候對于同一個領域, 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從誤區的認識開始的, 會計責任和會計審計也是這樣, 會計信息編報不斷的更新, 并日益復雜, 以及會計信息常常失真。這將會直接導致會計報表的使用者產生一種與事實不相符的, 完全依賴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 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假設會計報表可能出現較大錯報或漏報, 在這樣的情況下, 注冊會計師卻沒有在審計時發現, 而原因不是注冊會計師本人, 但卻會直接給報表的使用者帶來損失。此時, 會計報表的使用者很有可能將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混為一談, 并根據自個的推論和分析擅自的認為審計過報表人 (也就是注冊會計師) 就是會計報表質量唯一保證人, 按照這個理論的推斷, 會計師報告人可以認為注冊會計師即要承擔會計責任的同時又要承擔審計責任, 這是目前存在較為嚴重認識誤區之一。

2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不同

2.1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本質不同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層面的二個問題, 而要了解兩者的本質不同, 我們還是要從概念說起, 會計責任是被審計單位在經濟管理活動中, 為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會計資料的真實可靠而應負的直接責任。請注意, 它是保證資料的真實可靠, 而審計責任是注冊會計師在經濟監督活動中, 或者在經濟行為中, 為發現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存在的重大錯誤或者做假, 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負有的更高層次的責任, 這跟注冊會計師的規范審計是有必然因果關系。所以, 當我們在發現會計報表出現重大問題時, 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追究, 一方面在追究被審計單位會計責任的同時, 另一方面要更加嚴格地追究作為高層次監督活動的審計責任。

2.2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內容不同

會計責任的內容主要包括:會計責任是對被審計單位而言的。根據《獨立審計準則》的規定, 被審計單位負有以下會計責任:建立和健全本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保護本單位的資產安全和完整;保證提交審計的會計資料真實、合法和完整。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應寫入審計業務約定書中, 以示負責;而審計責任的內容主要包括: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應該如實反映審計范圍, 明確審計的內容和過程, 并有充分的審計依據和已實施的審計程序, 并應給予發表的審計意見、通審計意見來明確了解過程, 通過審計報告的編制和出具必須符合《注冊會計師法》的獨立審計準則的規定, 特別是對會計報表上能否達到的總體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所列金額的真實性、資料的完整性、以及所有權、估價、分類、交易截止時間等內容, 同時報表所披露的公允性進行評價和判斷。從以上內容可以分析得出, 審計責任主要是對被審計單位履行會計責任的情況進行評價。是平等于會計責任的一種法律責任, 在司法中不能被忽略的相同責任。

2.3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主體不同

主體上因為涉及到會計責任的承擔者、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追究而在這些承擔追究的過程中主體在不停的變化, 而會計責任的追究一般是財稅部門;而有權追究會計責任的部門包括: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審計部有權追究審計責任的部門包括:省級以上財政部門、省級以上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證券管理委員會、司法部門和相關部門以及企業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從以上可以明確有看出,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是有著許多不同之處的。

3 清晰界定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兩者具有的重要法律價值

3.1 責任意識

由于責任意識的淡薄, 有許多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過程中未嚴格遵照《獨立審計準則》和《注冊會計師法》的要求執行。太多的案例可以說明, 由于審計者自身的原因或者大意, 以及責任心不強, 最終出現的司法糾紛。

3.2 必須在法律上界定兩者的關系和司法的獨立性

筆者認為, 一定要在司法實踐中強化獨立審計的概念, 這種獨立性至少不能形成一種利益關系圈, 形同虛設。也就是說政府在行政上不能去干預, 要按市場規律辦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難以實現真正的獨立, 也很難打破行業和地區壟斷。這是造成實務中會計責任、審計責任界定不清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一定要通過完善立法來確認兩者的關系, 從而在實務上具有獨立性, 形成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的良性循環。

3.3 加強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合法性

從當前的審計實務過程中, 我們一般都會選擇監定審計業務約定書和實行會計資料承諾制這兩種比較可行的方法, 而如何把這種過程進行合法的認定, 筆者認為非常重要。兩者其實有著本質的區別, 但是為何在實務中我們還是比較容易混淆呢?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所以我們要通過立法, 對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 當然我們可以通過強化比較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和加強社會監控力量, 建立健全良好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和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控制制度, 來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會計工作和審計工作質量和有效性。

4 結束語

通過會計責任和審計的責任比較, 我們發現了兩者之間的不同, 實際上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人為的因素, 也有體制的因素, 更有立法的因素, 那么這就告訴我們比較的目的, 不僅僅是發現不同, 而是要從根本上去區別兩者的不同。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 會計對于經濟的監督管理功能變得尤為突出, 同時隨著會計立法工作的進一步完善, 會計責任也提升到了法律的范疇。審計是監督管理的手段, 它是對市場經濟秩序和行為是有制約和控制作用的。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都是屬于審計內容, 兩者之間由于一些認識上的原因, 還存在界定不清的問題。那么如何對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進行科學的、合理的界定呢, 這對于強化和提高會計核算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注冊會計師的不斷發展是司法完善的必然產物, 而對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兩者之間進行比較我們可以認清兩者間各自的責任范圍, 重點是發揮審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中的作用和價值, 我想如何更好的引導和完善會計市場經濟的發展, 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責任會計論文范文第4篇

一、為什么說會計就是責任

1.會計功能的發揮彰顯會計就是責任

歷史學研究表明,文字是從記賬演變中產生的,記賬是最早的書寫形式。會計將遠古時的結繩記事、刻在計數作為會計的萌芽。最初的會計作為記錄經濟活動的一種方法,由所有者(生產者或經營者)兼辦,會計自身有相當的自發性,怎么有效就怎么搞,怎么想就怎么搞。工商業的出現,使得所有者不再自行兼辦會計工作,而是雇傭賬房先生,這時的會計工作主要憑賬房先生自己的經驗,帶有相當的隨意性。直至到了近代,會計才發展成為一門內容廣博、體系眾多、通用性很強的科學。由會計的發展演變歷史可以看出,會計責任是天生俱來的。由所有者自己兼辦的會計工作主要是反映所得與所費,使自己盡量明白所從事活動的投入與產出。雇傭賬房先生所做的會計工作主要是對業主負責,滿足業主的要求,并在業主的監督下對自己的工作盡責,同時還通過業主的授權對經濟活動進行監督,其會計責任比較重大。近代以后的會計,無論對會計主體,還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中介機構或者政府機構,都意味著極大的責任。完成會計工作是一種責任,進行會計監督是一種責任。甚至可以這樣說:用來描述會計科學的詞句諸如概念、原則、理論、原理、方法等都意味著責任,或者都賦予會計人的責任。

2.會計學本身就是一門關于會計責任的科學

會計學的每一個概念、原則、方法都意味著會計責任,每一個關于會計職業的準則、制度、法規都鑄就了會計責任。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曾把會計的基本職能概括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的總結”。這里的“過程”是指社會再生產的過程,是經濟活動的過程:這里的“控制”一般理解為監督:這里的“觀念總結”一般理解為“反映”或者“核算”。關于會計的概念以及對馬克思“控制”與“總結”論述的理解,雖然多種多樣,然而一般教科書給出的會計概念是:“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依據,采用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地核算與監督并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甚至以嶄新視角將會計定義為“會計是體現權利與知識關系的一種書寫形式”并認為“會計=權力”的理論,同樣把“會計權力”概括為書寫力量(記賬)和規訓力量(管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一章總則第五條的規定可視為對會計基本職能的描述,即“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由此可見,無論是傳統的經典,還是現行的教義,或者是特別視角的新論,抑或是新修訂的法規,都表述了相同的會計基本職能。會計核算是會計責任,會計監督同樣是會計責任。會計原理、會計方法、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會計法規等等都是為了讓會計責任得到充分發揮而對會計自身疊加起來的重重責任。

3.會計的基本功能(任務)明示會計責任

從會計學自身講,會計的基本功能大致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1)反映和監督經濟組織的財務狀況及預算執行情況,以求加強經濟管理;(2)反映和監督經濟組織對國家法律法規,尤其是財經、金融、稅收等方面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情況,以求維護財經紀律;(3)反映和監督經濟組織的財務與資產的安全與完整,以求合理經營、合理使用和保值增值;(4)反映和監督經濟組織經營活動及其過程的投入與產出,以求經濟性、收益性和績效性。會計工作可以改善經濟組織的經濟運行質量,提高經營的管理水平。會計要發揮這些功能,或者說完成這些基本任務,除了要盡會計自身的工作職責,恐怕還要在自身工作責任以外,盡很多很多的會計所具有的責任。

二、會計的主要責任

提起會計責任似乎是十分明了的,然而真要理出個條條道道又是不易的。因為會計職業或天生或發展了太多的責任,現述管見如下:

1.從會計在經濟和社會所起的作用看會計責任

會計信息是決策的依據。會計信息因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而成為經濟決策的依據,同時滿足宏觀與微觀管理的需要。會計對已經發生的所費與所得進行反映,準確完整地揭示有關信息,不僅僅是為了過去,更是為了預測、規劃和把握未來。既然關乎未來,責任自然巨大。

會計信息是衡量和評價企業經營者履行經濟責任的一把標尺。企業經營者受所有人的委托或任命,就有責任完成或約定或規劃或下達的任務目標。經營者履行責任,必須合理利用企業資源,加強經營管理與經濟核算,提高經濟效益。經營者的工作如何,尤其是有關財務指標的完成情況,需要會計來說明,需要會計來為經營者的行為結果作注解。與此同時經營者還必須接受來自投資人或資產所有人或政府管理部門的監督、考核和評價??己?、評價、關注經營者履行職責的各方,同樣需要利用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是改善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的“晴雨表”。會計信息能夠幫助企業經營者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和了解企業經濟行為以及行為結果,并在此基礎上預測和規劃未來;會計信息可以剖析過去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并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有針對地提出改進措施;還可以通過預算指標的分解與落實,建立起內部經濟責任體系。會計信息與所有“預期”的差異,是企業經營者為改善經營管理的“晴雨表”。

2.從會計核算的基礎前提看會計責任

會計核算的基礎前提有四項,即會計主體、會計分期、持續經營和貨幣計量。

會計主體的基礎前提要求會計在日常的核算中對各項交易或者事項正確判斷,對會計處理方法、會計處理程序作出正確選擇。這個前提不僅明確了會計處理事項或者交易的范圍和立場,也明確了必須將會計主體與其所有者的經濟活動區分開來。

持續經營的基本前提要求會計在會計方法、會計程序以及會計報告的編制等方面作出正確選擇和判斷。因為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在很多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連上述的會計主體就要發生變化,更不用說會計處理方法、程序了。

會計分期的基本前提產生了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產生了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應收、應付、預提、待攤等等會計處理方法由此產生。會計分期要求會計核算時適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會計報告。同時會計分期也預示著企業必須將目前的規模和狀態保持下去并負有保值增值的義務。會計分期更使各項數據、指標的縱橫比較成為可能和有意義。

貨幣計量的基本前提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的過程中采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來記錄、處理、分析和報告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行為結果。對于那些不能用貨幣計量的因素如經營戰略、企業文化、環境等等,則要求會計采用非貨幣指標進行反映,并作為會計報告的補充,即進行說明或者附注。

3.從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看會計責任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進行會計核算的指導思想和衡量會計工作成敗的標準,是必須準確把握和加以貫徹應用的。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即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則。

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包括客觀性、可比性、一貫性、相關性、及時性、明晰性原則。這些原則既是會計工作的追求目標,也是對會計工作的起碼要求;既是會計工作自身評判的標準,更是會計信息使用者、監督者、管理者、驗證者評判會計工作的尺度和要求。

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包括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和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要求凡當期實現的收入和已經或應當承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加以確認和計量,否則即使款項在當期收付,也不能作為當期收入與費用加以確認和計量。配比原則要求會計應根據收入與費用的內在聯系,將一定時期的收入與為所得收入所發生的相應費用在同一時期加以確認和計量。歷史成本原則要求企業的各項資產應當按照取得時的實際成本確認和計量,若發生減值,應按規定計提減值準備,除法律、法規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按歷史成本確認的賬面價值。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要求凡支出的效益僅僅及于當期(或者一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列為當期成本或者費用;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幾個會計期間(或者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作為長期資產,其價值的補償以分期轉為費用的形式獲得。

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則包括謹慎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謹慎性原則要求在會計核算時要考慮企業經營活動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保持必須的謹慎性,既不得高估資產多計收益,也不能低估負債少計費用,更不得因此計提秘密準備。重要性原則要求在會計核算過程中,要對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重要程度,并據此選擇不同的核算方式。它要求首先對交易或事項作重要或次要的準確判斷,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然后分別不同方法、不同程序予以核算和處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要求必須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不應該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或者人為形式作為核算依據。否則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

遵循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會計必須的責任,違背其中任何一項原則,都會導致不良后果。那么多財務丑聞,幾乎皆因違背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4.失卻會計誠信之果

會計履行誠信之責是會計的功能及其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決定的,具有客觀性。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它既是社會性的,又是目標性的。失卻誠信將會造成“信用危機”,最終導致市場經濟賴以存在的基礎發生動搖。沒有誠信就沒有公平公正,也不會有規范和秩序。市場經濟的主體客體或者參與各方。包括政府及其部門、社會公民都要講誠信。會計履行其職責,必須要講誠信,守誠信,否則經濟、社會、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就會出現混亂或者災難。會計履行誠信之責就要嚴格執行會計規范、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就要將會計科學的理論方法、原則在實踐中準確地加以應用,并在實踐中發展、創新會計科學;就要把國家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尤其是財經法紀在具體工作中加以全面貫徹。對投資人講誠信,就是不論投資人的大與小,身份與屬地,都不欺不詐;對債權人講誠信,就是要忠實履行作為債務人的義務;對政府各主管部門講誠信,就是要誠心接受監督和管理;對客戶講誠信就是要嚴格履行承諾;對員工講誠信就是要讓其享有知情權,明知本單位的經濟決策和真實的財務狀況;對社會講誠信就是要重視對社會的貢獻、對社會的維護、對社會的承諾、對社會的責任,通過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5.經濟衛士之責

作為重要會計信息的資本運動,表面上看是錢與物的流動和狀態的變換,而資本運動過程所體現的經濟關系,才是資本運動的本質。辦經濟離不開會計,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已是至理名言。會計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會計必須對經濟進行監督,如同警察要維護社會治安一樣,會計必須維護社會的經濟秩序。從這一層面講,把會計稱為“經濟衛士”一點也不為過。

就企業而言,企業要參與市場競爭,必然面臨著市場風險和內部風險,財務風險是其中最重要的風險。因為財務風險往往是企業風險的先兆,企業出現危機肯定是企業財務首先出現危機。我們提倡建立全面預算體系和預警體系,其用意無非是加強對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和把握,最終避免、降低、改善企業風險,避免企業隱入危機。

就社會經濟而言,20世紀30~50年代,西方經濟大蕭條時,整個社會,企業管理的重點幾乎都是維持企業的生存。旨在利用會計來治理經濟,重整經濟,維護社會秩序,擺脫危機,促進發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多次對會計進行改革,加入WTO后,對會計所表現的困惑日顯突出,對會計改革的呼聲也十分強烈。其意義恐怕也是希望會計適應新的形勢,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發展。

近期全球性的財務丑聞接連不斷,世界經濟深受影響。美國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這些曾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公司出現危機破產,有百年歷史的安達信的分崩離析,加拿大北電網絡虛報盈利受到起訴,瑞典ABB公司賬目欺詐被揭露,日本索尼、東京電力、三井物產等相繼發生經濟丑聞,法國媒體威望迪驚爆15億元財務黑洞,中國上市公司接連不斷的造假案等等似乎都是會計惹的禍。原因很多,甚至可以說實質性、根本性的原因不在會計。但之所以會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并受到質問、指責、批評、攻擊,是因為會計造假。會計為什么造假往往少有人問,會計成了替罪羊,但會計決不是替罪羊。因為造假千真萬確的是會計行為,畢竟會計沒有頂住造假壓力,沒有拒絕造假。上述財務丑聞,在全世界為之震驚的同時,引發了世人對會計模式的再認識、再思考,甚至已被證明和使用多年的傳統的、有效的會計理論、會計準則等統統被驚疑的眼光所籠罩。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美國世貿大廈的倒塌,損失的只是皮毛,安然、世通的倒塌才使美國經濟傷筋動骨。

6.社會之責

企業是社會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甚至直言“企業即美國,美國即企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各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內容與方式,幾乎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生存方式,甚至主宰了社會發展方向和過程,從而充分顯示了企業的社會主體地位。企業對社會實在太重要了。企業的目標無論是利潤最大化或者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在圍繞目標而實施企業行為時,必須盡到自身對社會的責任,努力維護公眾利益,起碼不能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犧牲將來。會計作為一種方法,是為企業服務的,尤其是籌集資金,使用資金的時候,能夠監督和保證企業對社會的責任目標不出現偏離和違背,保證資金的使用和投向有利于社會。

另外,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也是企業必須盡力維護的。法制觀念,法治與德治結合觀念,社會公德,誠信廉潔,對事業的熱愛與忠誠等等都是企業行為應當特別重視并切實操守的。會計也應將這些作為目標,加以支持和維護,從自身工作做起,模范履行對社會承擔的責任和所做出的承諾,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尤其是職業道德規范。

企業只有對社會盡責,才能長久生存并獲得持續發展,會計只有圍繞、支持、保證企業對社會的正確行為,才能體現自身的責任和價值。最終體現和實現會計對社會的責任。

責任會計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從研究方法的角度,綜述了當前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一個系統、完整、公認的社會責任會計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來。通過對已有研究的評述,提出了相關的研究建議。

關鍵詞:社會責任會計 規范研究 實證研究 綜述

伴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愈演愈烈以及跨國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人們對企業的認識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從早期將企業單純地看作是一個為盈利而存在的經濟組織,到逐漸認識到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除了經濟責任之外,還擔負有其他責任。國內外的許多研究已經證明,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從短期來看可能會耗費一定的企業資源,但從長期來看,承擔社會責任給企業帶來的諸如樹立良好企業形象,提升企業品牌價值等長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出于以上考慮,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正在逐漸認識到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但企業如何向外界報告、披露自己已經履行的社會責任的情況?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對社會責任會計的規范研究。本文即是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對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情況進行綜述。

一、社會責任會計規范研究

( 一 )社會責任會計的涵義 國內對社會責任會計這一概念的定義根據其對象不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核算企業經濟活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吳?。?994)把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當作社會責任,而社會責任會計就是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活動,它的任務在于測定企業的經營活動對社會各方面所帶來的效益和損益。陽秋林(2000)認為社會責任會計是以會計特有的方法和技術對某一單位經營活動所帶來的社會貢獻和社會損害進行反映和控制。;二是以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為核算對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社會責任信息,主要代表觀點有:葛家澍、林志軍(2001)提出:所謂社會責任會計,就是通過一定的以貨幣或非貨幣的形式,把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努力與成就通過一定的會計方法加以衡量和報告反映。黎精明(2005)認為社會責任會計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維護可持續發展,為企業管理當局、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社會公眾等相關利益集團和個人決策提供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會計信息系統。李東生、陽秋林(2005)對社會責任會計的涵義作了如下歸納:社會責任會計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它運用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種計量屬性和手段,對企業社會責任及其履行情況進行反映和監督,以便于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有用的社會責任信息,其最終目的是提高社會效益。

( 二 )社會責任會計的目標我國關于社會責任會計目標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論和二元論兩種觀點。其中大多數學者,如陽秋林(2000),鐘子亮(2001),白世秀、章金霞(2007),胡素華(2008)等,認為會計目標受到社會經濟環境和企業目標的共同影響與制約,同時由于會計系統的多層次性,社會責任會計的目標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提高社會效益是社會責任會計的基本目標,向利益相關者提供社會責任信息則是社會責任會計的具體目標。李東生、陽秋林(2006)則將上述兩個目標稱之為社會責任會計的最終目標和基本目標。持一元論觀點的學者大多是從會計反映和監督的基本職能出發,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目標是上述二元論觀點的基本目標或具體目標的一種,比如:陳今池(1998)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目標是對各會計期企業經營活動所實現的凈社會效益或社會收益進行鑒別和計量。張亞梅(2001)則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目標是計量和報告企業各項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為相關客體提供社會責任會計信息。

( 三 )社會責任會計的假設與原則鐘子亮(2001)、李昕(2002)、胡素華(2008)均認為社會責任會計假設與傳統財務會計假設在會計主體、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上是一致的,不同的一點在于社會責任會計的多重計量假設,原因在于目前理論界對“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的內涵缺乏明確的界定,使得企業社會責任會計需要核算的內容并不確定,如果僅依靠貨幣計量單位進行計價往往不能全面恰當地反映核算對象。趙娟(2005)、胡承德(2009)在此基礎上還提出了環境價值假設,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有價值,而環境資源只有使用價值。因此,傳統財務會計沒有將對環境的消耗與破壞納入核算范圍,他們認為要進行社會責任會計核算,首先必須承認的一點就是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在會計原則研究方面,鐘子亮(2001)、李昕(2002)、胡承德(2009)等認為社會責任會計除適用傳統企業會計原則外,結合企業社會責任的特點還應強調社會性原則、充分揭示性原則以及政策性原則。陽秋林(2000,2005)根據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具體方式,提出了強制和自愿相結合,誰投資誰受益、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以及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姚正海、孫自愿(2003)提出了社會責任會計的可控性原則、靈活性原則以及預警性原則。章金霞(2009)則強調了社會責任會計的綜合性、多樣性和系統性。

( 四 )社會責任會計的要素與核算內容 國內對社會責任會計要素的研究主要有“四要素論”、“五要素論”、“六要素論”三大觀點。胡素華(2008)構建了社會責任會計的概念框架,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會計要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社會交易、社會資產、社會負債和社會損益。李素枝、譚翀、劉勝花(2009)認為社會責任會計要素可借鑒傳統會計要素形式進行分類,但又有所區別,提出了社會責任資產、社會責任負債、社會責任收入與社會責任成本四大要素。張亞梅(2001)則提出了社會責任會計核算的五個要素包括社會成本、社會效益、社會產權、社會資產和社會資產凈額。陳東升、陽秋林(2008)初步討論了建立社會責任會計準則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社會資產、社會負債、社會成本、社會收益、社會凈資產等社會責任會計概念。姚正海、孫自愿(2003)認為社會成本效益法下會計制度的設計可以確定六個社會經濟要素:社會收入、社會成本、社會收益、社會資產、社會求償權、社會資產凈額。王愛國(2009)從傳統會計恒等式出發,提出了社會責任會計的六大要素:社會責任資產、社會責任負債、社會責任權益、社會責任收入、社會責任費用及社會責任利潤。在核算內容方面,眾多學者(吳俊,1994;劉長翠,1997;田昆儒,1998;張亞梅,2001;羅金明,2006;等)多首先是從企業利益相關理論出發,探討企業社會責任所應當包含的具體內容,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提出了我國社會責任會計所應當反映、核算的內容應當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企業對員工履行的責任;企業對生態環境維護的責任;企業對社會及本地區的責任;企業對消費者應履行的社會責任;企業應履行的其他社會責任;企業收益方面的責任以及企業對政府履行的義務。此外,宋獻中(1997)、劉秀琴(2003)認為社會責任會計核算的內容包括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的組成項目。前者包括質量效益、環境效益、充分就業效益、社會保險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和其他效益;后者則包括社會物耗成本、社會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資源耗損成本、資金使用成本、環境污染成本、社會管理費用、工傷及職業病成本和其他社會成本。岳彥芳、袁晉芳(2005)則認為社會責任成本包括環境成本、資源成本、消費者責任成本、社區公益成本和其他責任成本。

( 五 )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與報告 會計計量是進行會計核算的前提和基礎,社會責任會計的難度就在于其計量的問題。潘清平(1995)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具有模糊性和復雜性兩個特點。復雜性表現在計量屬性不能單純以交易價格為前提,計量單位不能僅僅局限于貨幣,計量形式具有多樣性;社會責任模糊性是指對象類屬邊界和性態組織的不確定性,有鑒于此,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有客觀歷史成本與主觀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機會成本法,間接評價法、社會公正法、預防成本法等。宋獻中(1997)、許家林(1997)指出社會責任會計除應用貨幣計量以外,還要采用調查分析法、替代品評價法、歷史成本法、復原或避免成本法、法院裁決法、影子價格法等。劉長翠(1997)、文建平(1999)則認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計量主要有貨幣計量方法和非貨幣計量方法兩種,前者包括支付成本法和成本收益法,后者包括文字表述法和評價法。陽秋林(2005)認為社會責任的計量,是將涉及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收益等主要內容作為會計要素,加以正式記錄并列入會計報表而確認其金額的過程,對自然資源的計量主要采用成本法、收益現值法、市價法進行計量,對人力資源的計量提出了綜合報酬收益折現法進行計量,對生態環境的計量采用直接市場法、替代性市場法和意愿調查評估法,對社會收益的計量則采用成本收益法、歷史成本法和替代品評價法。

( 六 )社會責任會計報告的形式大部分國內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報告采用非貨幣性信息敘述報告、貨幣性信息定量報告,非會計基礎型和會計基礎型相結合的方式,如郭黎、霍建偉(2000)認為對一些非貨幣性的企業社會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說明的敘述報告形式,而對貨幣性信息則有以下幾種報告形式:在現有財務報表中增加反映企業社會責任的新項目;編制社會收益表,反映企業的社會收益和社會成本以及社會損益;編制社會經濟營運表,反映企業與社會公眾、社會環境、社會產品等方面的情況;編制社會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的社會資產和社會負債。李正(2006)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具體國情,指出我國目前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模式應從年度報告內的分散披露形式過度到年度報告內的獨立性報告階段,可以采用描述性披露結合簡單報表形式或者單獨采用兩種形式中的一種。他并不贊成采用復雜的社會利潤表、增值表、社會資產負債表等高級報表形式。謝良安(2007)指出,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專家設計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制定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對企業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應當強制要求其在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中用貨幣形式披露,而對企業應該履行的道德責任則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對自愿披露的部分,可以非會計基礎型與會計基礎型并舉,披露工具應當靈活多樣:招股說明書、財務報告、公司網站、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等。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宜采用按行業、規模、地域等特征先試點執行。時薛原(2008)則認為根據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可以按照企業的不同規模分別采用不同的報告模式:中小型企業可以采用敘述性披露模式、大型企業可以在傳統財務報表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社會責任項目或在報表附注中披露、上市公司則應當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宋獻中(2009)總結了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三種形式:年度報告披露形式、年度報告外的獨立披露形式及大眾媒體披露形式。也有學者認為企業應當編制對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表,對外報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如黎精明(2004),裘莉婭、徐植(2006)對建立和完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提出了如下建議:社會責任會計科目盡可能單列,并與傳統會計科目相對應;會計基礎型和非會計基礎型并舉;以傳統三大會計報表為核心,并在必要時附加輔助報表和說明;提倡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陽秋林、曾嬌益(2005)認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會計制度的不斷健全,在我國企業中編制獨立的以傳統三大會計報表為核心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社會資產負債表、社會利潤表和社會現金流量表,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二、社會責任會計實證研究

(一)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研究 同規范研究解決的是“怎么辦”的問題相比,實證研究解決的主要是“是什么”的問題。我國關于社會責任會計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現狀以及社會責任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的研究。肖淑芳、胡偉(2005),陳玉清、馬麗麗(2005),劉長翠、孔曉婷(2006),沈洪濤(2007),李正(2006)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總體水平還不高,自愿披露定性方面的社會責任信息情況甚少,在信息披露內容方面很不全面且主要是敘述式說明,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還處于年度報告中分散披露的階段,市場對社會責任信息反應不靈敏,信息使用者對社會責任信息不關注。

(二)社會責任會計績效研究 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的研究,但研究結論尚未統一,二者之間正相關、負相關甚或是不相關的研究結果均存在,如王懷明、宋濤(2007)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對國家、投資者和公益事業的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績效正相關,而對員工的社會責任貢獻與企業績效則是負相關關系。任力、趙潔(2009)則發現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表現會顯著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汪冬梅等(2008)發現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與企業價值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對現代企業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在企業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邵君利(2009)的研究卻得出了與之相反的結論。劉冬榮等(2009)、王秀麗(2009)等的研究則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情況與企業價值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沈洪濤(2007)、馬連福與趙穎(2007)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們的研究發現:公司績效、行業屬性以及規模是影響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包括上市地點和披露期間在內的披露環境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也存在顯著影響,但是公司財務杠桿、再融資需求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等因素并未表現出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顯著影響。

三、社會責任會計研究評述

從規范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相類似的一個系統、完整、公認的社會責任會計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來,在社會責任會計的內涵及目標、假設與原則、要素與核算內容、計量與報告等方面均存在值得探討之處。由于對“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的內涵缺乏明確的界定,使得社會責任會計需要核算的內容不確定;由于“責任”的“多樣性”,使得對企業履行責任的計量需要采取與之相對應的計量方法,同時,不同的計量方法所產生的不同結果,使得社會責任會計也不能像傳統財務會計那樣單純地采取會計報表的形式對外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從當前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來看,存在著報告名稱、格式缺乏統一標準,報告內容以定性信息為主,定量信息較少,缺乏可比性等問題。從實證研究的角度看,目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總體狀況經過檢驗已經證實不容樂觀,目前的研究熱點也是主要分歧在于社會責任信息的決策有用性以及與企業業績、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方面,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眾多學者在研究此類相關問題時,所采用的社會責任信息各有不同,由此方法論上的不同進而可能導致研究結論上的差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社會責任會計概念框架依然沒有建立起來。本文認為,目前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框架之所以尚未建立,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對作為其理論基礎之一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企業社會責任的早期研究一直停滯不前。伴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產生與發展,與利益相關者理論相結合逐漸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主流,引入利益相關者理論使得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具體內容及范圍得到了明確,并為測量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提供了科學方法,而上述幾方面問題也正是社會責任會計理論當前的爭議之所在。筆者認為,社會責任會計理論的發展完善可以有兩種選擇:從宏觀角度,社會責任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不妨也從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借助利益相關者的分析框架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諸多爭議將會得到合理的解決,從而可以在宏觀上對社會責任會計做出一定的規范;從微觀角度,則可以選取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要求較高的某些行業,如采礦業、石油化工業、房地產行業等,將其社會責任與行業特點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吳?。骸蛾P于社會責任會計的八點思考》,《會計研究》1994年第6期。

[2]劉長翠:《試論社會責任會計的幾個問題》,《財會通訊》1997年第7期。

[3]宋獻中:《建立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總體構思》,《財經理論與實踐》1997年第5期。

[4]田昆儒:《社會責任會計淵源極構造初探》《北京商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5]陳今池:《現代會計理論》,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年版。

[6]鐘子亮:《關于社會責任會計的構思》,《財會通訊》2001年第1期。

[7]黎精明:《社會責任會計發展的國際現狀及啟示》,《上海會計》2005年第1期。

[8]岳彥芳、袁晉芳:《循環經濟下社會責任成本信息揭示》,《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8期。

[9]陳玉清、馬麗麗:《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市場反應實證分析》,《會計研究》2005年第11期。

[10]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1]肖淑芳、胡偉:《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體系的建設》,《會計研究》2005年第3期。

[12]裘莉婭、徐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的構建——基于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的分析》,《技術經濟》2006年第10期。

[13]劉長翠、孔曉婷:《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2006年第10期。

[14]謝良安:《社會責任會計理論研究:回顧、綜述與思考》,《財會通訊(學術)》2007年第7期。

[15]王懷明、宋濤:《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實證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16]沈洪濤:《公司特征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7年第3期。

[17]汪冬梅等:《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關聯性分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18]陳東升、陽秋林:《芻論社會責任會計準則》,《財會通訊(學術)》2008年第11期。

[19]任力、趙潔:《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績效的實證研究》,《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9期。

[20]胡承德:《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編輯 聶慧麗)

上一篇:會計基礎論文下一篇:優秀會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