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案例論文范文

2023-04-15

案例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來,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紛紛建立起心理問題應急處理預案。但是高校的心理相關工作重點大多放在危機事件的干預處理上,對于更好地調節學生不良情緒等一般性心理問題、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質不夠重視。本文通過分析考試焦慮學生的案例,初步探索結合學生個人情況,干預學生不良情緒、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 考試焦慮 案例分析

一 案例概述

1、成長經歷

L,女,22歲。該生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離異,她由父親撫養,哥哥由母親撫養。母親自離婚后從未看望過她,父親將她安排在老家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自己在其他城市組建了新的家庭,并且有了孩子,只給她少量生活費。該生經濟比較困難,上大學后負擔較重,平時生活很節儉。

刺激因素:

(1)從大三開學初該生就開始準備專升本考試,報了線上的培訓班,但近期總是完不成自己制定的學習任務;

(2)該生最近發現她所認識的一些在名校讀書的朋友在熬夜學習;          (3)最近得知家里一直陪伴她的貓因病不治而亡,心里非常難過。

目前的困難

該生主動前來咨詢,自述自己近期夜里常常睡不著,或者睡著了又頻做噩夢。因為完不成自己的學習任務而感到非常焦慮,擔心如果不能通過專升本考試,自己將要怎么辦。同時,對在名校讀書還在熬夜學習的朋友表示欽佩和羨慕,但自己如果熬夜就會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導致學習效率低,所以晚上睡覺時內心很矛盾,造成既沒有學習又無法睡好的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二 案例分析

心理學研究發現,考試焦慮與學習動機二者之間呈倒U關系,適度焦慮有助于增強學習動機,發掘內在潛能。但實際中,考試焦慮往往會造成學生的睡眠質量差,學習專注力下降,非但不能讓學生發揮出自身潛能,反而更多地影響著學生正常水平的發揮。本案例中,L因家庭、個人認知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其對專升本考試太過看重,引起了焦慮情緒,導致睡眠、學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分析主要原因為:

1 心理因素

(1)認知方面:該生將專升本看作改變其人生軌跡的重要節點,對專升本成功帶來的結果有過度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不喜歡自己現在的學校,向往更好的大學,如果不能專升本后繼續讀書,就不認為自己有踏入社會工作的能力。近期意識到自己現在的學習狀態不夠好,時間不夠充裕,焦慮情緒的產生又導致學習效率不高,而其他人在熬夜學習,認為自己與他人差距越來越大,如此反復導致小李焦慮情緒愈發嚴重。

(2)原生家庭的影響:該生內心感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放任不管的,內心很孤獨,缺乏依靠。家中一直陪伴自己的貓的死亡,讓她非常難過,這似乎重現了自己被拋棄,孤獨一人的恐懼感受。這也可能是其頻做噩夢的誘因。該生自述高中時可以花錢去一所更好的學校讀書,但是爸爸沒有支持她,因此她想通過專升本來證明自己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去好學校讀書,同時迫切想要獨立。

(3)個性方面:該生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溝通,與室友和班級同學關系融洽但不親近,遇到問題時無法敞開心扉與人交流,因此無法得到良好的社會支持,情緒得不到釋放和舒緩。

2 社會因素

(1)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高職院校學生初就業收入較低,達不到學生的心理預期,專升本成為很多同學的選擇,導致競爭壓力大。

(2)本校大三學生大多在外實習,同學之間心理和物理距離變大,朋輩間支持較少。

(3)家庭支持較少,與父母基本不聯系,爺爺奶奶只能勉強照顧她的生活,對她的學習和心理上的壓力無法提供支持和幫助,學生要一個人面對各方面的壓力。

(4)其他支持體系未成功建立。該生主動去做心理咨詢,但認為咨詢師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而不愿意繼續咨詢;申請學費減免沒有申請上,認為輔導員盡管了解她的處境,卻沒有幫她爭取名額,而表現出對輔導員的疏離。由此早年的客體關系模式影響,對來訪來說別人總是拋棄她的,不能幫助她的,所以在和外界互動的過程中,她會把這種客體類型投射給身邊的人,認為別人都是幫不了自己或不愿意幫助自己的。這給她建立支持系統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三  解決思路與實施辦法

1 理解關懷,重新建立信任關系

L同學自小就生活在離異家庭,母愛缺失,父親又將重心都放在新的家庭中,導致小李內心孤獨、自卑。作為輔導員應該從心理上理解她,生活上關懷她,主動約談,傾聽她心里的想法,給她提供傾吐內心、排解不良情緒的通道。首先當面交流學費減免情況,說明這個名額是根據評選要求公平公正地給到了更需要幫助的同學。解開L與輔導員的心結,重新建立信任關系。建立起信任關系后,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溝通交流。

2 糾正認知,樹立正確考試觀念

L同學焦慮情緒的產生一方面是對專升本結果的過分看重,即對考試失利帶來的后果嚴重性的錯誤認知。另一方面是總認為自己的學習效率和進度與別人有很大差距,即嚴重缺乏自信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專升本,從社會上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情況和統招專升本之外的升學渠道等方面,讓L同學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挖掘學生自身的優勢, 提升自信心。如該生能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并能努力按照計劃學習不拖延;能堅持學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有相對充足的學習時間,雖然學生自己認為時間不夠用,但相對于邊實習邊準備專升本考試的同學,該生有明顯的時間和精力優勢。正確看待與別人的差距,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比較意識,要專注于自己的學習而不是專注于別人的學習。筆者:你知道國家現在高度重視高職擴招工作嗎,說明社會對高職畢業的應用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我們學校在高職類院校中排名靠前,你們如果畢業就出去工作的話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3 剖析需求,制定合理學習計劃

L產生焦慮的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有時不能完成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剖析原因,有相對充裕的學習時間,但完不成學習任務,那么可能的原因就是兩點:學習效率低和計劃的學習任務較重。針對學習效率不高,建議學生調整自己的焦慮情緒,提高自己的睡眠質量,在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與L一起根據考試時間和學習內容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任務,在按部就班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4 家校聯動,共促學生健康成長

L產生焦慮情緒的最深層次的原因是家庭,其對校園愛情的向往和覺得自己找不到另一半的矛盾來源于自卑和對家庭關系的不信任。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后,聯系其父親,向其父親說明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建議給予學生應有的關愛、包容,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并保持及時溝通。

四 工作成果與案例啟示

1、工作成果

通過以上措施,L的焦慮情緒得到了很大的緩解,睡眠質量也恢復良好,并且其每天的學習任務完成度在逐步提高,自信心逐漸恢復,更多地專注于自己的學習而不是過度關注他人的學習方式。父親和爺爺奶奶的關心,也讓她在心理上感受到了支持。該生最終通過專升本考試,順利進入本科學校學習。

案例啟示

焦慮、暴躁、偏執等一般性心理問題在大學中是非常常見的,除了危機事件的處理,對于如何幫助學生舒緩不良情緒,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同樣需要足夠的重視。

(1) 加強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創建良性心理環境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豐富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什么是健康心理,什么是心理問題,如何正確看待心理問題。增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和危機引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掌握解決心理危機的方法。創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及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順利開展,構建良性的心理環境。

(2) 提高輔導員工作能力,輔學生成長,導學生成才

輔導員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朋友及導師,作為輔導員應扎實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及技能,掌握相關工作方法,落實輔導員工作職責,輔學生成長,導學生成才。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成為學生值得信賴的愿意傾訴的人,我們才能準確地干預,合理處置相關問題,達到好的效果。

(3) 構建心理健康關愛網絡,發揮朋輩互助作用

構建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多級心理健康關愛網絡,充分發揮各層級作用,建立起學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屏障。充分利用朋輩互助作用,提高班干部問題識別敏感度,培養朋輩輔導能力。同學之間共同上課甚至共同生活,最先發現問題的往往是同學,利用好朋輩互助作用,有利于心理問題的早發現及時干預。

(4)落實家?;ヂ摍C制,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結合很多案例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根源往往在家庭,爆發往往在大學校園。只有家校聯合,建立并貫徹落實家?;ヂ摍C制,輔導員和家長相互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才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蔡瑩. 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分析與對策研究[J]. 決策探索(10):1.

林竹. 社會支持理論視角下的輔導員幫扶問題學生個案研究[J]. 高校輔導員, 2017, (004):76-79.

陳紅義, 王波. 大學生考試焦慮所致心理問題案例分析[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4, 34(011):17-18.

【作者簡介】王倩(1990—),女,工學碩士,助教,輔導員,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國際經濟法學;案例教學;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要求,運用挑選出來的案例材料,使學生進入某種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過組織學生對事件的構成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究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案例教學來源于國外,一般認為,哈佛商學院是管理學方面推行案例教學的先驅。1910年,學校開始實行案例教學法。到1923年,學校已有三分之二的課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講授。案例教學法在20世紀90年代才逐漸進入我國的法學教育課堂。我國法學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在教育理論與具體實踐上均不成熟,本文擬結合《國際經濟法學》教學的特點和教學實踐,對案例教學法的運用作一探討。

一、《國際經濟法學》案例教學的價值分析

第一,激發學生對《國際經濟法學》的學習興趣。作為研究國際經濟交往中的法律問題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國際經濟法學》是一門具有綜合性、交叉性、邊緣性特點的新興學科,其發展變化快、體系龐大、內容繁多,學生常望而生畏。另外,與傳統學科相比,《國際經濟法學》離學生的生活相對要遠一些,學生缺乏足夠的感性認識。對學生而言,這門課程具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僅注重《國際經濟法學》理論知識和基本概念的灌輸,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而開展案例教學則能有效地改變這種狀況。來源于豐富多彩的國際實務的教學案例,不僅能使學生意識到《國際經濟法學》的應用價值,而且能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案例教學民主和諧的討論氛圍也有利于學生在沒有壓力和顧忌的狀態下進行探討,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將知識傳授轉化為能力培養。與課堂教學中選用的案例相比,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所面臨的案例更加復雜,因此,法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已經成熟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讓學生獨立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解決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辨和綜合分析能力對法律專業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案例教學無疑可以增強他們這方面的能力。盡管課堂上使用的案例與現實的案例相比法律關系比較簡單明了,結論也相對明確,但與其他課程相比,《國際經濟法學》的案例還是顯得比較復雜,案情描述需要占用較大篇幅。因此,掌握如何有效地閱讀和分析案例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第三,司法考試的考核目標決定了案例教學法的重要性。自2002年以來,在實行統一的司法考試后,無論法學院(系)是否情愿,其教學質量都必須接受司法考試的統一檢驗,成為法學院(系)學生就業的一道高門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法學教育不能不關注司法考試的題型、內容和考核目標。司法考試從法律職業素質著眼,全面考查學生的法律知識、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法律事務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并不是傳統法學教育方式所能達到的。案例教學法強調對案例的分析、提問、討論、辯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契合司法考試的要求,促進法學教學模式與司法考試的接軌。

二、《國際經濟法學》案例教學的組織實施

1.精選案例

案例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案例教學質量和效果。作為教學使用的案例,必須根據教學目的進行選擇。在選擇過程中,應主要遵循以下四項原則。

第一,典型性原則。所謂案例的典型性是指案件事實與所探討的法律規則具有較強的對應性,案例能夠較好地說明或解釋一個或幾個法律規則。由于受課時數的限制,國際商法的教學案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關鍵在于所選案例能更好地適應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的需要。選用案例時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圍繞所要傳授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理論選編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供學生分析,以達到通過案例討論使學生加深理解法學基本理論且能夠舉一反三的目的。

第二,新穎性原則。也就是案例的選擇應盡量反映現代生活中所出現的國際經濟法新問題。因此,在案例的選擇過程中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內容。國際經濟法隨著國際經濟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選取一些新近發生的案例則可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在學習世界貿易組織法之后,筆者組織學生討論新近發生的中美兩國貿易摩擦案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的理解。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關心世界和中國經濟的良好習慣。

第三,啟發性原則。一個好的國際經濟法案例還必須蘊涵一定的問題,問題要能啟發人們的思考,問題越誘人,就越能給學生留下較大的思維空間,教學效果就越好。因此,對案例的選擇應注重啟發性。眾多的國際經濟法案例源于社會生活,教師應以有利于啟發學生理解國際經濟法的規范、原則、制度、精神為標準來選取,通過選擇具有一定啟發性和疑難性的教學案例,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從而培養學生全面的思維能力。

第四,針對性原則。案例的選擇應服務于教學需要,切忌脫離當前的教學實際。選擇的案例在內容上要與課堂講授內容相契合,學生通過討論可以加深對課堂中某些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能利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大提高?!秶H經濟法學》體系龐雜、內容繁多,而課時數又非常有限,這在客觀上決定了課堂上案例的選取和講授要緊緊圍繞課程內容來展開,剔除那些無用的信息,使案情介紹言簡意賅,力求知識點的集中,不必面面俱到。

2.運用案例

《國際經濟法學》教學案例的運用,是實施案例教學的重要步驟,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呈現案例。一個成功的案例討論,必須有充分的課前準備。這就要求教師應事先將案例呈現給學生,以使學生在課前充分地收集和閱讀相關資料,進行深入思考。關于案例的呈現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教師在課堂上口述或者通過板書、多媒體等載體展示;二是教師在課前事先給學生指定案例,讓學生自己閱讀案例、梳理案情并整理概括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我國目前的案例教學實踐中,基本上都是采取第一種由教師展示案例的方法。對于第二種由學生展示案例的方法,筆者認為,可以使學生在梳理案情的過程中鍛煉法律思維,培養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剝離出法律關系并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將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案例的分析上,而不必在介紹案情及背景資料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在實踐中值得推廣。

第二步,分析討論。分析討論階段是對課堂效果的檢驗,討論越深入、辯論越精彩,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就越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在整個分析討論階段,應該注意教師只是引導者,學生才是討論的主體。教師要充分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分析,不必給學生過多提示,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注重課堂內容的開放性。當學生無從下手時適當予以提示,當學生思維陷入誤區時適當予以引導。在學生發言不踴躍或觀點碰撞不激烈時,教師可以適時進行提示,以促使學生積極發言,讓觀點激烈碰撞。法學理論在思想交鋒中可以漸漸明晰,實務操作能力在唇槍舌劍中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步,總結評述。案例討論是全班同學發散思維的過程,學生各抒己見,再加上有時對知識理解得不夠,錯誤觀點的表述難以避免,必然會出現觀點分散的局面。因此,在討論結束前,教師需要對案例討論進行客觀的總結點評,好的歸納總結是認識升華的必要保證。在總結評述時,教師應側重于對學生分析思路和結論的評價,指出學生在辯論中的可取之處或不足之處,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在總結時,教師不要輕易指出學生的觀點是錯誤的,更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針對所討論的案例還可以啟發學生在課后做進一步的深入思考。

3.撰寫總結

案例教學課后的總結撰寫是案例教學的后續環節,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當要求每個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撰寫一篇案例總結報告,以此使學生將討論中迸發的思想火花用文字的形式進一步深化,一些尚不成熟的想法通過寫作進一步論證成熟,對課堂上言猶未盡的問題進一步思考、拓寬思維空間,提高寫作能力。教師可對學生撰寫的小論文中所反映的問題,從寫作技巧、寫作規范、理論研究上進行指導和評價。撰寫案例分析總結也有助于將課堂上傳授的知識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熟悉判決書、公訴書、辯護詞等法律文書的寫作。

三、《國際經濟法學》案例教學應處理好的兩個關系

筆者認為,根據我國法學教育的實際,在《國際經濟法學》案例教學中要處理好兩個關系,即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不處理好這兩個關系,案例教學法就難以有效開展,難以發揮作用。

一是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教學方法的確定并非是非此即彼的簡單選擇,而是一種多元化的結果。在《國際經濟法學》教學過程中,確實要將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但也不可提倡了案例教學而丟棄了理論教學。法律理論特別是基礎理論是整個法學學科的基石,是眾多法律現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法律的最一般的原則,它對部門法的學習和法律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沒有必要的理論基礎作鋪墊,案例討論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沒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培養能力也就成為一句空話。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其目的都是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課程的知識點,提高他們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對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理解不透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不可能解決復雜的案例的。因此,只有將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教與學的關系。案例教學法能夠克服“填鴨式”教學的缺陷,但同時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學生的積極思維相配合,否則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缺少了學生的積極配合,案例教學就會流于形式,變成“教師自己推舉案例,對案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模式。由于案例分析要比一般原理、法律條文的簡單記憶難得多,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有畏難情緒,對案例不注意思考,在討論過程中習慣于當聽眾,滿足于教師給出的所謂“標準答案”,這些都影響了案例教學應有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注意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討論空間,使學生處在情緒飽滿、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之中,自覺參與討論并各抒己見,以期達到案例教學應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衛國.案例教學模式在教育學課中的運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增刊),2002.

[2]楊楨.英美契約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焦小英,黃彬.課堂討論教學中的控制藝術[J].教育科學論壇,2008,(5).

責編:路 童

案例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現代畜牧業;發展;畜牧技術;提升

1 現代畜牧業發展中的畜牧技術推廣現狀

1.1 實用技術與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缺失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畜牧技術推廣主要是圍繞畜禽品種改良、提升畜禽生產水平的一系列單項技術開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國畜牧業的發展。但是,30年的畜牧技術開展也存在著諸多缺失,如畜禽品種質量較差、采用簡陋的畜禽舍、科學飼養管理技術未被全面利用、沒有嚴格的衛生防疫制度等,這些都說明了現代畜牧發展沒有將實用技術全面整合利用,導致肉、蛋產量不高,畜牧發展受到制約。另外,畜牧業發展環節中的品種選擇、飼料應用、飼養管理、環境控制、實驗推廣等一系列標準化生產技術沒有落到實處,也導致畜牧業不能全面發展。

1.2 標準化畜牧小區與污染治理技術的缺失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當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的縣、鄉兩級由于資金短缺、小區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并沒有將畜牧小區科學規范化的特點體現出來。畜牧業的生產范圍擴大及生產方式的轉變,促使其污染的量與質已經達到了工業污染的水平,在危害與治理難度方面甚至已經超過了工業污染程度,而我國對畜禽污染防御及治理的水平正處于剛剛發展的地步,技術還沒完全得到開發與施展,于是,縣鄉中的畜牧區的畜禽糞便等污染物對周邊的空氣、河流的污染影響日益加劇,致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創新污染治理技術的實施。

2 現代畜牧業發展中的畜牧技術提升方案

2.1 推廣實用技術是基礎

2.1.1 重視畜禽品種質量 選擇仔畜禽時,應該從正規的有種畜禽生產許可證的場家引種,這樣可以優化整個畜牧環境,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畜禽出欄率。

2.1.2 采用先進的畜禽舍,引進帶有先進設備的畜禽舍,讓畜禽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成長 尤其是在寒冬季節,更應該確保畜禽舍內的保溫設施齊備,保溫效果得到提升,畜禽生產性能也會隨之提高,其生產周期會隨之縮短。

2.1.3 使用正確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進行科學管理 把握創新管理技巧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認識畜禽飼養與飼料應用之間的關系,引進優質飼料,讓畜禽更好的長肉、產蛋,提升飼料轉化率,促進畜禽質量不斷提升。

2.1.4 建立嚴格的衛生防疫制度 在生產中不僅要抓住重點,還要通盤考慮預防問題,將治療與預防兩個重要的內容重視起來,加大防治費用的投入,不斷提升畜產品質量。

2.2 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是重點 采取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方法,從環境控制、飼養管理、衛生消毒、疫病控制等重要環節入手,促進畜禽生產在量與質上實現新的突破;在蛋雞、肉雞、肉羊等養殖小區實行綜合性的生產技術規范,發展現有技術的創新之處,對于各省、市、縣、鄉進行標準化生產試驗的推廣,將其中存在的產品污染與藥殘等突出問題進行全面總結,及時做出調整,加大試驗過程中的改善力度,使新的生產技術能夠獲得大家的公認;建立省、市、縣、鄉畜牧業信息服務網站,將新型的畜牧業技術發展試點中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進行總結與交流,并在專門人才的幫助下將畜牧技術廣泛地應用到實處,促進標準化生產技巧的完善。

2.3 推廣標準化畜牧小區是核心 改變畜牧業生產方式,讓畜牧生產小區化的生產方式變為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主要動力,使更加完備的小區化畜牧管理技術能夠滲透到縣、鄉的畜牧業發展中去,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并促進畜牧業生產向規?;?、產業化方向發展。要達到這一目的,就應該對小區化的畜牧業生產建設標準與創新實施方案認識清楚,選取的小區地址應該與周邊的公路干線、農村居住區的距離適中,盡量符合現代病害防疫的要求,在布局方面,要將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開,凈道與污道分開,并且配備糞污無害化處理場所及相關設備,將畜牧小區中的聯動式的管理技巧順暢地運用到細節中去,確保管理者能夠將衛生防疫與嚴格的畜牧管理技術結合起來。

2.4 推廣污染治理技術是保障

地方性的污染危害主要是由于畜牧業發展導致的,尤其是畜禽糞污與有害氣體,都嚴重影響著周邊的空氣、水環境,所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刻不容緩。

2.4.1 從生產源頭上來減少糞污及有害氣體的生產量與排放量 必須推廣先進的生產工藝,提升飼料的轉化率,降低氮、磷及其他惡臭氣體的排放量,對糞污等污染物進行有效分離,采用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糞尿分離的辦法,將畜禽產生的糞污進行一次性處理,不給周邊環境帶來危害。

2.4.2 推廣先進的糞污處理工藝 對液體分級沉淀的污水處理技術、強制通風防滲靜態垛堆肥等固體糞便處理技術、沼氣技術、干燥技術等進行應用,提高污染廢物的利用率,給民眾帶來更多的經濟實惠。

2.4.3 將畜禽糞便中的可用微量元素提煉出來,制造有機、無機復合肥 因為畜禽糞便中多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可用的微量元素,制成肥料對農作物生長有很好的幫助,所以增強提煉技術,改變現有模式,是當下的一個重點。

3 總結

通過對現代畜牧業發展進程中我國各地存在的整體缺失現象進行了總結,將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的預防性、施治性的技術缺失點呈現出來,然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將畜牧小區建設中的畜禽生產、生活促進標準重視起來,提升污染治理技術,保證畜禽養殖在最優良的環境中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我國在現代化的畜牧業發展進程中走在世界前列。

參考文獻:

[1] 劉春燕,黃國楨,周培. 都市畜牧業功能定位與可持續發展新路徑——以上海市為例[A]. 生態環境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畜牧獸醫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和第七屆全國畜牧獸醫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T04家畜健康養殖模式專題[C]. 2012

[2] 沈啟云,潘曉榮. 甘肅絨毛羊產業可持續發展之思考[A]. 生態環境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畜牧獸醫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和第七屆全國畜牧獸醫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T01畜舍環境與調控技術專題[C]. 2012

[3] 沈啟云,王娟妮,賈玉峰. 試探寧縣肉羊產業的開拓與發展[A]. 生態環境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畜牧獸醫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和第七屆全國畜牧獸醫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T01畜舍環境與調控技術專題[C]. 2012

案例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案例教育;德育實效

作者簡介:唐彰新(1975-),男,廣西全州人,廣西玉林師范學院講師,華中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及德育;蔣關軍(1980-),男,廣西興安人,碩士,浙江工商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

建國以來,我國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如德育目標的“假、大、空”、德育內容的“繁、難、舊”、德育手段的“管、限、壓”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校德育工作的“失效”,那么如何提升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呢?我們認為,采用德育案例教育就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德育案例教育是指學校德育老師利用具有啟發意義的、典型的德育案例作為教育資源,以案例的具體事實和問題作為探討的基礎,經過老師和學習者的雙向互動來探究案例中存在的深層次的、復雜的道德問題,從而讓他們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識,提高道德思維力、道德判斷力。那么德育案例教育能否起到這樣的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馬克思曾告訴我們:“……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下面我們就從五種教育理論來探討德育案例教育的可行性、要義及其與德育實效的關系。

一、教育交往——提升德育案例教育實效的現實訴求

教育交往理論,其英文名稱為Teaching interaction Thoery,該理論認為,交往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必須的要素,[1]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經過與同伴、同學和老師的溝通與交流來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發展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獨立人格;在教育過程中,老師和學習者都是主體,即老師是主導中的主體,學習者是學習中的主體,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民主、平等、尊重和理解;老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各種角色(如學習的促進者、鞏固知識的輔導者、人生發展的引領者)來與學習者進行交流與對話;學習者則在民主、自由、輕松、愉悅、和睦的氣氛中學會求知、學會分析和學會總結。這樣,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充分顯現,獨立個性得以充分弘揚,個體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

教育交往理論是對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單向的師生信息交流方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為它要求打破傳統的那種老師高高在上的形象權威,打破那種對學習者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的無限壓制,打破那種你中無我、我中無你的獨立的、斷裂的和非本質的師生關系。因此,該理論為建立新型的、生態型的師生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空間和指導思想。

而德育案例教育以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和現象作為教育資源,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討論,并在師生的公共交流下來學習道德知識和獲得道德能力。因此,在德育案例教育中,開展小組分析與討論,通過合作、交流和溝通,來發揮集體的力量,用集體的智慧來達成對道德問題和現象的恰當認識。比如“討論愛國的問題”,經過小組討論,最后大家得出結論:大公無私是愛國(奉獻青春),公私兼顧(既關心國家,也關注個人)是愛國,無公無私也同樣是愛國(不給社會增加負擔,這只是最低層次的愛國而已)。從而讓大家共同意識到道德修養的層次性特點。由此可見,德育案例教育是充分利用了老師和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學習小組與學習小組之間的交流來達到對學習者教育的目的。而這種交流則是通過平等、民主、自由、理解、去權威、無中心等活動場域來實現的。即:在平等的交流中民主提問,在自由的討論中互相理解,在理解對方觀點中去權威以養成獨立的思考能力,在獨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無中心思維模式,在無中心思維模式中形成尊重理解他人的個性張力,最終把這種張力升華為學習者平等待人、公平處事、真誠協作、樂于傾聽和共享體驗道德品質。

二、探究教育——提升德育案例教育實效的基本途徑

探究教育理論,其英文名稱為Inquiring teaching theory。該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在自己積極主動的參與中,在自身的活動體驗中,在個體切身的探索實踐中才能形成對知識的準確理解與把握。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習者單單學會一些死板的知識點,而應該是把知識點作為分析與理解問題的切入點,從而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形成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該理論也認為,學習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學習和習得了自身對外界事物和他人的情感、價值觀和態度;該理論還認為,學習者雖然是一個不完善的個體,但他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特的人,他們同樣有自己的思考和創造。因此,老師不能認定學習者永不成熟、不完善而加以管理和壓制,而是設法扮演好他們的引導者、指揮者、合作者角色。

探究教育理論本質上是一種從“做中學”的思想,也就是說,學習者依據問題境遇來開展學習,同時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以強烈的求知渴望來著手探究問題,形成問題假設,闡述研究結果,重構自我的知識系統或價值系統,并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于新情境,在與老師共同回顧和評價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拓寬著知識和理解。[2]

“一個問題要與科學發現發生必然的聯系,就必須與發現本身所提供的知識發生某種必然的聯系”。[3]就必須對現存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批判,提出疑問。而在德育案例教育中,老師憑借那些富有啟發意義的德育案例,讓學習者來分析和理解,并通過思想投射來洞知他們在道德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思維方式和思維策略。老師再依據學習者的道德現狀和表現,精選某些有針對性的典型案例,以貼近學習者實際狀況的這種“親和力”,來把他們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為探究道德科學的“志趣”。例如通過對“雷鋒叔叔是否還是今天的榜樣”的大討論,學習者就會自由表達各種觀點,從道德過程的各方面來評價雷鋒叔叔,而此后,德育老師因勢利導,在與學習者一起回顧探究的過程中,認識到雷鋒叔叔雖然離我們已很遙遠,但是他的螺絲釘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依然放著光芒。不僅如此,甚至還會讓學習者更深刻地認識到道德過程的“知、情、意、行、信”五端的各自意義和價值。因此,通過探究教育,就能很好地讓學習者養成令人振奮的思辨理性、穩如泰山的探究毅力、和諧統一的集體情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

三、信息加工——提升德育案例教育實效的認知基礎

信息加工理論,其英文名稱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該理論認為,教育是學習者攝取信息的一種程式,教育過程可視為信息的流通過程。[4]老師在系統分析影響學習者學習和知識獲取的內外部要素以后,就會將影響學習者學習的各種要素模型化為一系列教育事實所構成的“流程”中,這種流程就是學習者學習的內部結構以及每個結構所完成的信息加工過程。該理論還認為,學習者學習首先是從“內外環境”中接受一定的刺激開始的,在接受刺激之后,感受器獲得激活,對刺激形成“感覺記憶”,感受器再進一步有目的、有選擇性地攝取相關信息以形成“短時記憶”,最后經過大腦的編碼轉變成為言語單元或句段圖式,并經過學習者不斷重復的學習后變成“長時記憶”,而這種“長時記憶”就成了我們平常所說的“知識或經驗”。這種“知識或經驗”一旦遇到類似的情景和事件就立刻引起感受器和效應器發生作用,具體表現在學習者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技巧、策略反作用于外界,從而獲得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

而信息加工理論正是用“程序性知識”來表征信息變動所生成的這種“知識和經驗”,其特征是“一個條件產生一個活動”的產生式系統,而通過學習或積累而構成的多個產生式系統歷經復習和鞏固后,就貯存在學習者的記憶中,這樣就形成了學習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相對固定的方法和策略。

而德育老師采用案例教育,以鮮活的、現實中發生過的道德問題和事件來刺激學習者的興奮點,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充分喚醒他們先前所儲存下來的知識和經驗,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解答所面臨的不同境遇。這有效化解了傳統德育中只注重陳述性知識教學而忽視程序性知識的教學不足。突出強調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知識儲備形成程序性知識和產生式系統對于德育的意義。[5]例如,對“前幾年南方出現大雪災,公路不通,一盒快餐面可以賣到50元”現象的分析。學習者就能從所熟知的經濟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等背景知識來獲得對此問題的全面認識。德育案例教育正是通過信息加工來喚醒學生的知識或經驗,并不斷強化這種知識或經驗,最后促成學習者將道德知識或經驗轉化為一種相對穩定的道德能力。

四、自我建構——提升德育案例教育實效的內在機制

建構主義理論,其英文名稱是Constructivism Theory。該理論提出,知識和經驗并不是理解或解釋現實問題和事件的固定“模具”,而是在一定的境遇下對現實問題和事件的一種特定解釋,所以學習者內化知識和經驗與否不在于老師,而在于他們依據自己平時的生活實踐經驗和需要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進行優化組合;另外,該理論也認為,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者被動地、單向地學習,同時也是他們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識并在自身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構建的過程,即“在問題解決中學習”(赫爾巴特語),而這一過程就包含了新知識和經驗與舊知識和經驗的雙向互動過程;該理論還認為,學習者在日常生活、學習和交往中所積累下來的知識和經驗,是其對外界新知識和經驗進行構建的基本條件,即學習者獲取新知識和經驗的生長點。故此,教育不是知識和經驗的簡單和單向輸入,而是更深層次和更高目標的遷移與構建。

建構主義理論充分肯定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凸顯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建構性、學習方式的互動性和問題和事件處理的情境性,它要求老師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積極引導學習者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并對新舊知識進行符合自己認知方式的、有意義的構建。

而德育老師采用案例教育,以實際生活中的道德問題為基礎,巧妙設置環環相扣的典型案例,引人深思,啟迪思路,是理解教學內容的時空“線索”,是引導學習者進行學術探討的支撐點。[6]例如對“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如何體現,為好朋友是否可以做一切事情”主題的討論,經過集體分析與討論,得出結論:如果是幫助好朋友做好事或積極進取,就可以為他做任何事情;如果幫助朋友做不正當或不恰當的事,那就是助紂為虐了。德育老師正是通過類似的案例來幫助學習者建構個人認定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和經驗,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問題判斷和決策能力。另外,德育案例教育也能通過案例本身的情景式“問題鏈”來給學習者提供替代性經驗,這類替代性經驗能夠幫助學習者在原來知識和經驗系統的基礎上對新知識和經驗進行相應的編碼,從而促進學習者的思想轉化和認知結構的重構。

五、批判創新——提升德育案例教育實效的新的生長點

后現代主義,其英文名稱為Post-modernism。其特點之一就是批判與創新。該理論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應從優越的文化決定論中解救出來,應該充分肯定學習者的個人知識和經驗,并憑借老師的全面參與和引導來培養學習者的個性特質和批判思維;該理論也提出,教育課程的組織和設置應堅持開放性、合作性、靈活性、多樣性、對話性和生成性;該理論還提出,教育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的過程,也不是簡單的學習者學習的過程,而是老師傳道、授業和解惑的活動與學習者的學習活動相統一的過程;是教育的雙邊互動中的自我創生過程(創生就是指創造性生成,也就是說學習者將知識和經驗內化為自身的知、情、意的心理過程和外顯的行為);是師生堅持以人為本,在平等交流和對話中攜手探究知識,在相互啟發中實現雙贏的過程。同時,后現代教育理論還堅持“異質平等觀”,主張去權威、非中心、拆結構、擯歧視,反對用統一標準評價教育,主張接受差異,保護學生的豐富性、多樣性,提倡教育者把關注的視線投向具有無限發展潛能和各具獨特性的學生個體。[7]由此可見,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以多元紛爭的思維方式、非理性的研究視角、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對話創新以話語解構的方式審視教育[8]。

而德育老師采用案例教育,用鮮活的、典型的、有啟發意義的德育案例來引導學習者自由民主地表達觀點,這就像是在模擬游戲一樣,能讓學習者重復決策境遇或探討新的解決問題策略,研究新的可能結局及其背后隱藏的理論基礎,從而提升學習者的道德解決能力。另外,由于“案例是敘述發生在一定情境中的、蘊涵著一定的德育原理、能啟發人思考的、具有典型性的道德故事,這個道德故事中可能也必須包含有一個或多個德育疑難問題或矛盾沖突。”[9]例如,“籃子里有一大一小的梨子,母親叫女兒吃,女兒跑過去就拿了那個自己喜歡的大梨子,母親于是就問:孩子,你應該拿小的啊!大的讓給媽媽吃啊?老師不是教了你孔融讓梨的故事嗎?”這例中就出現了成人禮讓道德和小孩誠實美德的矛盾與沖突。因此,在德育案例教育中,老師和學習者都應成為積極的“參與者”,以“相互傾聽”和“共同探討”的對話方式來促進“人人是中心”的氛圍,通過相互支持、相互帶動,共同尋找道德問題的解決辦法。在這一過程中,案例、理論和策略在為學習者所認知、剖析、應用時都被解構了。在案例、理論和策略被解構的同時,德育自身所蘊藏的知識也被解構成了學思交融、教學相長、民主交流和批判創新。

參考文獻:

[1]肖川.論教學與交往[J].教育研究,1999(2):58.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Education Standards.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pp.P24-27.

[3]周謙.學習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250.

[4]李秉德,李定仁.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

[5]徐延宇,湯小紅.案例教學理論基礎探悉[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6):38-40.

[6]張家軍,靳玉樂.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4(1):48-62.

[7]李三福.論后現代主義的教學觀[J].外國教育研究,2004(1):21-23.

[8]蔣關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后現代轉向[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7):114-117.

[9]孫軍業.案例教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3.

責任編輯時紅兵

案例論文范文第5篇

任何組織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種非正式溝通途徑。對于這種溝通方式,管理者既不能完全依賴用以獲得必需的信息,也不能完全加以忽視,而是應當密切注意錯誤或不實信息發生的原因,設法提供組織人員正確而清晰的事實,加以防止。在非正式溝通中,小道消息屬于一種特殊形式,它具有如下特點:不受管理層控制;被大多數聽眾視為可信;傳播迅速;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小道消息的源頭,有可能是官方的,也有可能是非官方的;或者是組織的,也或個體的。

讓我們看看下面一件事情:

某公司班子調整已醞釀了整整一年,這一年干部們一直在等待和觀望中工作和生活,小道消息時時傳出,而且越傳越神,連常委會議誰怎么發言都清楚。最近幾來年也邪乎,某些領導干部也不講什么組織紀律了,把人事消息當做感情送,常常向心腹透露,透露得越快,說明兩人之間的感情越深。最近聽說又研究了一次人事問題,這次人事會議之后小道消息傳得很具體。李某在組織部當科長的同學打電話告訴他,說他有可能被提拔。這個消息在職工當中也不脛而走,議論紛紛,甚至于有人舉報李某,人們一片嘩然。過了一段,人事變動也未發生,之后很快就平靜下來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通過非正式溝通傳播小道消息的例子,可以看出,它對李某造成了很大影響,對他的提升很不利。

小道消息傳播的目的,既有可能是官方故意傳出來,主要是想得到對大道消息的補充、驗證和說明;又有可能是某些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傳播,或者毫無目的地傳播。

小道消息所造成的結果是:引起公眾反應,或者得到認同支持;或者無所謂;或者反對??傊?,它的出發點不一定是最后的結果。有時候會發生這種現象,若干消息匯總在一起,使人們不得不信。但應切記,任何消息在未得到驗證或未形成事實之前,都可能是小道消息。作為管理者,可能喜歡也可能不喜歡小道消息,但小道消息卻禁止不了。因此,管理溝通中所能做的是盡量合理控制小道消息,并正確使用或利用它,來達到組織所要的最終目的。通常,人們一提到非正式溝通,總會將其與小道消息聯系起來。同時,對通過這一渠道散布的消息,人們總是會在一定程度上持有懷疑態度。確實,不能否認,正式溝通的優點顯而易見,它溝通效果好,信息準確,比較嚴肅而且約束力強,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溝通保持權威性。但也應看到,它也存在著溝通速度慢,很刻板,有時也可能會使信息失真。因此,組織為順利進行工作,還要依賴非正式溝通來補充正式溝通的不足。

而事實上,我們也發現,通過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并非總是造成信息的完全失真。據調查表明,非正式渠道傳達信息的準確率一般在80%左右,其通常的變化范圍也在75%~95%之間,這大大出乎一般的意料。由此,可以引伸出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嘗試改變傳統上對非正式溝通渠道的偏見,進而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在組織內有意地培養這一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合理有效地利用它的作用,來達到組織的目標。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有必要對非正式溝通渠道的優點有一個詳細的了解:

首先,它具有及時性。通常組織內部信息都是通過組織內部的正式溝通渠道,或是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地進行書面或口頭傳播。因為層級較多,需要層層傳達,勢必造成信息傳遞的速度較慢,由此會導致一個時間差,即人們需要適當的信息的時刻和信息最終到達時刻之間的時間差。而非正式的信息傳播渠道,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空缺,由于它是一種多方位的信息傳遞方式,即信息傳遞不僅可以是垂直的,還可以是橫向的、斜向的甚至是跳躍的,信息通道全方位發散,使信息的傳遞更迅速。此外,這種信息由于是個人之間的私人交流,所以信息傳遞也不受時間限制,可以在24小時內全天進行有效傳播,這無疑也加快了它的傳遞速度。

其次,它還使信息的傳遞者具有更大的參與欲望。一般來說,在一項正式的信息發布之前,人們總是最先從其它非正式渠道獲得一定的信息。尤其是當它與個人自身利益密切相關時,如公司將裁員、遷址、被兼并等消息,人們會更加關注事態的變化,期待著更進一步消息的傳達,甚至是主動向上級部門詢問消息的真實性、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最終影響或改變決策。所以,通過非正式溝通渠道,人們會有更強的參與意識,而不是以往的(正式渠道)的被動接受命令或向上級報告工作結果。它使員工深刻地意識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員,有權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

第三,非正式的溝通也有助于增進組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除了道聽途說,在多數情況下,非正式的溝通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非正式交流,當人們在一種輕松、友好的氣氛中進行這種交流時,更容易表達個人內心的一些真實想法,緩解平時工作中所產生的壓力,以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情狀態,從而更有效投入工作。試想一下,當一位部門經理在保齡球館或酒吧與其它部門經理、上級或下屬相遇時,大家一起坐下來聊聊天,喝杯酒,通過這種方式所傳遞的信息和進行的感情交流可能遠比在辦公室或會議室里進行的溝通要好得多,不是嗎?

第四,從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可以獲得許多從正式渠道所無法獲得的信息。因為盡管有許多關于公司的目標、宗旨、程序等已經以公司章程等形式規定下來,但仍有一些信息,如公司的背景、內部明爭暗斗的人際關系、上司的喜好、或公司內部一些未成文的約定俗成的做法等等,是根本無法從正式渠道獲得的,而這些有時卻是員工在一個組織中工作所必須了解的。所以,需要從這種非正式的溝通渠道獲得這一補充信息。

非正式溝通渠道的缺點也很明顯,并且一旦發生作用,其破壞力是巨大的。因此,管理者在決定利用組織內部的非正式溝通渠道時,需重視以下三點:一是非正式溝通自發地存在于組織內部,我們無法規定它是否應該存在,同時也無法將它從組織內部徹底根除,那么,作為高層領導者,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它的存在,并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加以合理利用。二是非正式溝通可以作為正式溝通的一個有益補充。雖然非正式溝通渠道有著以上的種種好處,但是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也應明白,非正式的溝通渠道遠遠不能替代組織內部的規范的、權威性的正式溝通渠道。它的作用只能是作為一種有效溝通的補充手段,來促成組織內部信息的快速暢通的傳遞。所以說,一個組織內的信息溝通絕不能完全依賴予非正式渠道。如果這樣的話,后果是極其嚴重的。第三,建立通暢的正式溝通渠道,盡量消除非正式溝通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非正式溝通往往是由于缺乏正式的信息溝通才產生的,并且由于非正式溝通的不規范性和不權威性,經常會引起信息的失真。當通過這種非正式的渠道所傳遞的信息嚴重失真,并引起組織內部的人心渙散、惶恐時,它就會對組織造成極大的危害。為此,作為管理者,首先應致力于在組織內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正式的信息溝通渠道。當組織內的員工對組織的任何情況產生疑問時,有一個合法的渠道獲取真實的信息,這樣就能把非正式溝通給企業所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綜上所述,應該承認,在傳統的管理及組織理論中,并不承認這種非正式溝通的存在;即使發現有這現象,也認為要將其消除或減少到最低程度。但是,當代的管理學者知道,非正式溝通現象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無法加以消除的。應該加以了解、適應和整合,使其有效擔負起溝通的重要作用。例如,管理者可以設法去發現在非正式溝通的網狀模式中,誰居中處于核心和“轉播站”的地位,也許通過這種溝通網可以使信息更迅速傳達。也可以設法從非正式溝通中去發現所流傳的信息內容。不過,這些做法也有其危險或代價:過分利用非正式溝通的結果,會冷落或破壞正式溝通系統,甚至組織結構。而設法自非正式溝通中探聽消息,其結果會造成組織背后的一套“諜報網”和打“小報告”者,從而帶來管理上的問題。隨著人際溝通的日趨成熟,人們會逐漸改變對非正式溝通渠道作用的片面看法,既然無法從根本上消滅這種形式的信息傳遞,不如通過一些有效的合理手段對非正式溝通方式加以利用,以便充分完成組織內外的有效溝通。(作者單位: 唐山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人力資源部)

上一篇:閱讀體會下一篇:學??偨Y會主持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