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基礎論文范文

2023-09-16

文化基礎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文化自信 文化發展 思想保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引導力、感召力和推動力,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創新文化發展的理念、制度和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
提升文化自信,要增強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獲得感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充分肯定自身文化價值,并堅信自身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信念。文化是國家建設的精神動力,因而世界各國都注重發揮文化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大力推動文化的繁榮發展,不斷提升整個民族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從而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提升文化自信,要增強人民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認同感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只有增進文化認同,尤其是人們對文化內在核心價值的認同,才能提高人民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心。當前,提高人民文化認同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促進文化發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改革文化發展體制,創新文化發展機制,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汲取優秀文化資源,不斷充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滿足了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了人民的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自信,要增強人民的文化獲得感。近年來,我國文化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物質層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消費規模逐漸擴大,人民從中享受到了文化發展的種種實惠,也堅定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在精神層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國夢,讓每個中華兒女都有了夢想和追求,增加了他們在心理和精神上的獲得感,增強了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提升文化自信,要解決怎么認識中國文化和怎么發展中國文化兩大問題

怎么認識中國文化是一個文化心態問題。文化自卑者認為,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具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文化自負者宣稱,中國文化超越了西方及其他民族的文化,沒有必要學習或汲取其他文化的優秀成分。文化肯定者堅信,中國文化雖然目前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其未來發展依然值得期待。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不僅要拋棄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負的心態,更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發展中國文化。

文化源自歷史、面向未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精神根基與靈魂支撐。發展中國文化,首先要明確發展什么樣的文化。全盤西化者認為,中國要融入世界發展潮流,就必須割斷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學習西方文化。固步自封者認為,中國文化有不容侵犯的權威,較其他民族文化更悠久、更尊貴。自覺自為者認為,中國文化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他們能夠認識到中國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向,了解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也能夠講清楚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脈絡,主張向其他優秀文化借鑒。結合我國的發展現狀來看,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增強文化發展的定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提升文化自信,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發揮文化在國家治理中的凝聚和團結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從文化立場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反對唯我獨尊的文化中心觀,也反對全盤西化、文化虛無和歷史虛無。從文化資源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來源包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文化構成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現了以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為代表的物質文化,反映了以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為特征的制度文化,彰顯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精神文化。
增強文化活力,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創新文化發展方式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增強文化活力。2017年5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提出,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文化發展改革全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黨和政府的這些方針政策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指明了方向,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創新文化發展方式,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國家建設中,文化始終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標識,在我國的文化建設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我們應當始終堅持的方向。當前,面對價值多元的文化環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例如一些外來負面價值觀沖擊了人們的價值信仰,西方霸權主義威脅到國家文化安全等。針對這些問題,黨和政府必須旗幟鮮明地保持文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全面推進公民思想文化道德建設,將體現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民的生活中,堅定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仰和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創新文化發展方式。創新是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創新文化理念、文化制度和文化實踐,才能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根據當前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轉變文化發展方式,破解文化發展桎梏,提高文化發展的有效性。創新文化發展方式首先要明晰文化發展的工具屬性和情感屬性。工具屬性要求文化發展注重效率、效益和效果,任何發展都要按照這些原則來進行;情感屬性則強調文化發展的精神、價值和信仰追求,強調人文價值。按照這兩個屬性創新文化發展方式,就要在追求文化發展效率、效益和效果的基礎上,發揮文化的感召力、精神引導力,根據文化的多樣化發展趨勢,整合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力量,以“接地氣”的方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7年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人文社科)“中國優秀文學作品舞臺戲劇呈現研究”(項目編號:2017SK14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新華網,2017年5月7日。

③沈壯海、史君:《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于文化發展改革全過程》,《黨建》,2017年第7期。

④陸衛明、孫澤海:《論習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文化基礎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分析中職學?;A課教師的“惰性”表現及其成因,提出克服中職基礎課教師惰性,應重視文化基礎課程,加強基礎課的教學督導,增強基礎課教師的幸福感,并引領基礎課教師自主發展。

【關鍵詞】中職基礎課教師“惰性”對策

近三年來,雖然廣西對中等職業教育實施了“攻堅”等發展計劃,但是廣西中職教育仍很薄弱,與此同時中職教師的待遇和地位也不盡如人意,尤其是長期得不到重視的基礎課教師。于是,一些基礎課教師在教學中逐步滋生了“惰性”心理。惰性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具有隱蔽性的消極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這也將嚴重影響中職教育的良性:發展。為此,筆者試分析教師“惰性”表現及其成因,并探究其對策。

一、中職基礎課教師“惰性”的表現

(一)備課不充分。一直以來,基礎課在中職學校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基礎課教師以一種敷衍的態度對待備課,對教材內容缺乏鉆研,沒有把本門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補充到教案中去,備課內容不更新,多年沿用同一教案,處于一種超穩定的狀態。

(二)教學積極性不高。由于備課不充分,課堂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方式呆板、傳統,教學手段缺乏創新,課堂學習氛圍沉悶沒有活力,學生的學習熱情低下,一節課提供給學生的有效信息量很少。甚至有的教師不備課就走上講臺,信口開河,用廢話、套話、空話和與教學內容毫不相干的故事來充斥課堂。

(三)研究熱情不濃。以2011、2012年廣西中職教改立項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獲批的328項教改項目中基礎課僅54項,約為19.92%;在2012年獲批的280項教改項目中基礎課立項僅49項,約為17.5%。據此可隱約發現:基礎課教師的研究熱情不夠濃。

(四)專業化發展意識不強。在中職學校,相當一部分基礎課教師存在著教育觀念陳舊落后、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不強、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識面狹窄等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也有不少基礎課教師認為在中職學校沒有什么發展前途,缺乏追求,專業化發展意識淡薄。另據不完全了解,目前在各中職學校高級職稱教師中,基礎課教師數量甚少。

二、成因分析

(一)中職基礎課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當前的中職生普遍認為,只要學習專業課,獲得“一技之長”就達到目的,基礎文化課可學可不學。對基礎課存有偏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有的基礎課理論性較強,比如數學內容抽象、枯燥,而中職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缺乏學習積極性;二是少數基礎課教師課堂教學“滿堂灌”,方法單一,缺少足夠的教學吸引力;三是職教宣傳有誤導,不少中職學?;谡猩枰?,過分強調職業教育的功利性;四是一些學生片面理解職業教育,認為職業教育教學一切為就業服務,只要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就能充分實現就業,而基礎課可學可不學。此外,中職學校在開設課程時,過于側重專業課程,對基礎課程的開設不夠重視且在學時上隨意刪減,沒有達到規定的學時。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基礎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教學被動低效。

(二)中職基礎課的教學質量監控不夠。由于基礎課在中職學校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同時各中職學校更多的是關注專業課程教學及專業實訓教學問題,于是對基礎課的教學監控也就相對淡漠,久而久之基礎課教學就成了學校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比如,在日常教學質量檢查中主要針對專業課,較少關注基礎課;學校開展的公開課、示范課等賽課活動,也以專業課程為主,基礎課涉及不多;學校的聽課活動,教務管理部門和學校領導也常常先聽專業課,較少深入基礎課堂去聽課指導。種種現象均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基礎課教師的積極性,讓基礎課教師普遍認為,他們在中職學校是不受重視的。

(三)中職基礎課教師缺乏成就感。由于中職學校較重視專業課,于是在師資隊伍建設時,更關注專業課教師,給予非常多的外出學習和培訓的機會,而基礎課教師很少有外出學習和培訓的機會,這讓相當一部分基礎課教師感到自己不是學校的業務力量。由于學校對基礎課教學質量監控的不到位,一些基礎課教師在教學上缺乏動力,教師認為再怎么努力教好學生也不會得到學校領導的重視和認可。另外,不少中職生并不將基礎課當回事,學習成績很不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讓教師感受不到教學的喜悅。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基礎課教師在教學上所取得的成就及自身專業發展的可塑性,導致基礎課教師缺乏成就感。

(四)中職基礎課教師的自我追求不高。中職基礎課教師缺乏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基礎課教師對自身的發展缺乏動力,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在教學工作上缺乏教學的主動性和創新性,課后缺乏反思,對課堂上存在的問題缺乏思考,沒有主動去了解影響教學活動的因素及進一步尋求解決的方法,缺乏有效的自我監控。此外,基礎課教師對拓展自身的發展途徑缺乏思考,輕視自身的職業生涯與個人發展規劃,忽視了自身的專業化展。

三、對策分析

(一)重視文化基礎課程。中等職業學校的主要任務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一大批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各中職學校重視文化基礎課,畢竟它具有三個功能:滿足國家對學生基本文化素養的要求;滿足學生的專業學習需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需的基礎。為此各中職學校,一是按照教育部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大綱安排教學,當然也可以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二是提高對中職基礎課的認識,始終將它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三是重視中職基礎課教師,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是學校的重要一員;四是積極引導學生學好基礎課程,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

(二)加強基礎課的教學督導。教學督導模式正被各高校和中職學校廣泛采用,以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指導教師的教學業務、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對創建職教品牌也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為了提高中職基礎課的教學質量,中職學校有必要成立專門的基礎課教學督導小組,成員由語文、數學、英語和其他德育課程的業務骨干教師組成,經常深入到課堂去進行教學業務督查和指導,檢查教師有沒有按要求進行備課和教學,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需要改進的地方,做好相關的督導記錄,并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各基礎教研組也應該借助教學督導組的督導情況,選定若干個問題,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共同尋找解決策略,達到基礎課教師集體成長的效果。

(三)增強基礎課教師的幸福感。教師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職業,同時也承受著種種不幸福的壓力,尤其在發展相對滯后的中等職業學校?;A課教師的不幸福感顯得更加突出,極易產生消極的惰性心理。為此,各中職學校有必要提高基礎課教師的幸福感。一是同等對待專業課和基礎課教師,讓基礎課教師感受到主人翁的尊嚴,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二是加強對基礎課教師的人文關懷,提高他們對學校的情感依存度,爭取他們自發高效地搞好教學工作等。三是引導教師拋開“以分數論英雄”的錯誤觀念,樹立“與學生一同快樂成長”的理念,享受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快樂過程。四是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鋪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在自我成長中感受自我價值。

(四)引領基礎課教師自主發展。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各中職學校也應該重視基礎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當然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導教師自主發展,畢竟它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高境界,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更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一名基礎課教師,一要加強業務學習。文化課教師應該孜孜不倦地鉆研業務,提高教學能力,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進修和學習培訓,開闊視野,積累經驗,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二要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積極參加課題研究。通過相互聽課評課深入開展教學研究,主動尋找解決教學問題的辦法。三要加強教學反思。堅持在行動中研究,對教學實踐進行自我反思,堅持寫教學后記,總結經驗,尋找不足,采取措施,不斷改進教學。

文化基礎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人類已進入智能時代,探討全面提高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教改措施,使中西部高校大學生精通計算機基礎知識,熟練操作技巧,通過計算思維、計算行動,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生活,滿足時代發展需要。

[關    鍵   詞]  分級教學;學習自覺性;計算思維;計算行動

教育部司長吳巖指出[1]:“建設雙一流高校根本在于建設一流本科教育,而一流本科教育重點是一流人才培養,核心是一流課程、教學方法”。智能時代,計算機越來越顯現卓越性,智能化程度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滯后,既懂計算機又懂專業的人才匱乏,迫使高校進行教學改革,使計算機通識教育更滿足社會發展需要。[2-3]

一、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師及學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認識有誤區。學生層面:有些學生認為中學學過,意識上極度輕視。教師層面:學生入校時計算機技能水平參差不齊,難以統一施教。然而,清華大學從事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李秀老師的一句話耐人尋味“講好這門課,好似房屋裝修,常筑常新”。如何常新?

其次,中西部高校畢業生在計算機應用方面大多停留在制作電子文檔、表格及PPT水平,較難滿足行業發展高要求。問題在于:教材陳舊;考核方式單一,學生重理論輕實踐,與培養總目標相差甚遠;教學模式單一,教師以知識灌溉為主,學生積極性不高。

最后,教學環境落后。隨著“互聯網+”行動,很多高校將這門課作為必修課,強調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而中西部高校機房網絡不暢,計算機配置低,慕課等優質資源未被充分利用,學生實踐機會少。針對以上問題,探討教學改革。

二、教學方法探討

雙一流建設下,核心是一流課程、教學方法,重點是一流人才培養。計算機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教育理念已由以學科為導向轉向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導向。內地高校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偏重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4-5]2019年,邁克·蒂森鮑姆進一步提出計算思維到計算行動,強調年輕人應該利用所學創造對生活和社區有直接影響的事物。由此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培養目標更加明確。即精通計算機基礎知識,熟練操作技巧,通過計算思維、計算行動,解決實際問題。

(一)平臺建設

1.“互聯網+”教育

國內已建設知名MOOC平臺,“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超星慕課”等。其中“中國大學MOOC”和“學堂在線”計算機文化課程最為豐富。新疆大學與“超星爾雅”制作了適合中西部地區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支持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傳統授課模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無法充分體現。而MOOC教學模式,力求學生完全在主動狀態下線上自主學習?;贛OOC平臺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采用“線上”(MOOC教學)+“線下”(課堂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師及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解決了教材陳舊對教學效果影響的問題。

2.題庫建設

為方便學生檢驗所學計算機基礎知識,本校購買了題庫系統。本系統分為理論、上機兩部分。理論部分以單選題形式覆蓋所有計算機基礎知識。上機部分以操作訓練方式強化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技術的掌握,每類200~300道上機練習。該題庫系統還具備數據分析功能,教師通過后臺獲取學生答題情況大數據,便于有針對性地輔導及有重心地教學。

3.分級教學[6-10]

新疆是多民族地區,語言障礙及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學生入校后計算機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分級教學營造了個性化學習環境。具體方案:學生入校后,預留半個月至一個月時間,熟悉課程內容,通過開放題庫系統訓練計算機基礎知識,熟練計算機基本操作,最后參加開學前校級統一考試。通過的學生,可利用剩余時間學習(如:C語言、Python等);沒通過的學生,根據課程計劃學習。分級教學讓不同層級的學生都有成長空間。

4.線上學習線下交流

新疆大學與“超星爾雅”合作制作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既方便學生利用零散時間借助互聯網平臺聽課、學習,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又方便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及社會需求,靈活調整、有效增減學習內容。相對傳統授課方式,還方便學生重復學習知識點,充分滿足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需要學生具備高度的學習自覺性,“超星爾雅”小程序會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同時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教師與學生有更多交流溝通,提升學習效果。

(二)計算思維培養

2006年周以真教授首次提出計算思維,十多年間計算思維在全球被廣泛重視。2017年周以真教授再次定義計算思維,即:計算思維是為一個問題提供一種可以通過計算解決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執行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機器,計算思維不僅用于解決問題,還用于定義問題。通過計算思維構造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推動計算機、生物學科發展,對職業也有越來越大的影響。

文獻《計算思維視角下的學生信息通曉能力培養》[11]有意識地將計算思維融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信息通曉能力。中國大學MOOC平臺哈爾濱工業大學戰德臣教授團隊制作的國家精品課程大學計算機——計算思維導論讓各專業學生設計、構造、應用計算機系統,強調計算思維與各專業思維結合,充分體現了普適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三)計算行動方案

計算行動是一個新的計算機教育概念,強調在學習計算機的同時,利用計算機創造對生活有影響的事物[12]。當前“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受到全國各高等院校重視,它由李克強總理在2015提出,目標是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入融合和創新。

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要求作為最后提交的綜合大作業,能有效促使學生結合專業領域問題與計算機應用技術,拓展創新創意空間。具體方案如下。

1.創新創業綜合大作業

●成立小組(4~5人),查閱文獻,選題背景;

●項目創新點,重點、難點分析;

●項目實施應用到的專業知識、計算機技術;

●項目規劃,進度安排;

●團隊合作,項目分工;

●項目總結,成果展示;

●項目答辯,小組評分。

以大學生創新創業作為實踐任務,學生自主命題,在完成綜合大作業過程中啟發學生思考:專業領域的問題如何運用計算思維和計算機技術解決?全面提升學生計算機的實際應用能力。

此外,多年來考核體系決定著學生的努力方向。一直以來本課程期末綜合成績由筆試(50%)、機試(30%)、平時(20%)三部分組成。筆試為主,則大部分學生忽視上機實踐。改革考核體系勢在必行,考核方式多元化更有利于培養目標實現。如筆試降到(25%),其他為:機試(25%)、考勤+MOOC學習+討論+作業(20%)、綜合大作業(30%)。

2.教師自我完善

同時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教師既要立足本專業,又要超越本專業,汲取各方面知識;既要有創新精神,又要有開拓精神,用全新頭腦開啟學生智慧,在教學及指導學生完成綜合大作業過程中收獲喜悅。

此外,教師還應與外界多交流:組織集體討論,交流教學經驗,進修學習,邀請內地專家作報告等,教師唯有提高自身素養,才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

三、結論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步入社會后的工作實踐能力。時代發展,社會需要更多精通計算機技術的人才。圍繞如何提高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本文提出教改方案,如分級教學,基于公共課平臺建設,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技能;基于完成綜合大作業,提升計算思維、計算行動能力;強調教師自身學習的重要性。通過以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巖.一流本科 一流專業 一流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7(11):4-12.

[2]商娟葉.“互聯網+”時代民辦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策略[J].今日財富,2017(1):98-99.

[3]胡平霞.分層教學法指導下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與實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24):233-234.

[4]周鋼,郭福亮.基于計算思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教學改革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7(1):23-26.

[5]趙瑞華,許雯雯,董天平.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的創新[J].通訊世界,2016(13):275-276.

[6]黃敏.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J].現代職業教育,2015(22):128.

[7]王磊.專業應用需求導向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J].科教導刊,2016(34):62.

[8]方向.因材施教: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勢在必行[J].計算機教育,2004(5):64-65.

[9]鄧明.教學型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改革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35):8443-8444.

[10]吳瑰.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9(6):46-49.

[11]于清,阿里甫·庫爾班,加米拉·吾守爾.計算思維視角下的學生信息通曉能力培養[J].計算機教育,2015(7):12-16.

[12]邁克·蒂森鮑姆,喬許·謝爾登.從計算思維到計算行動[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9,15(5):74-77.

◎編輯 馬燕萍

文化基礎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浙江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賦予浙江精神豐富的內涵,它內含著奮斗、奉獻、創新的精神品質。浙江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主體的精神動力,是弘揚中國精神的具體展現,是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自信的生動詮釋,而要得以實現就要從融進日常生活、融進課程體系、融進校園文化、融進高校教育管理四個方面進行思考。

關鍵詞:浙江精神;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價值;路徑

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群眾創造的精神財富,更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6年初,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提出要與時俱進地培育與弘揚“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浙江精神凝聚了浙江地域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彰顯著浙江文化的魅力和傳承,也是中國精神在浙江的集中體現。

一、浙江精神時代內涵分析

(一)浙江精神內含奮斗的品質

浙江精神內含著深刻的奮斗品質。浙江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的浙江兒女辛勤勞作、艱苦創業,為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是奮斗出來的。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就是為共同目標而奮斗勞動的人,就是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謀幸福的人,也就是最幸福的人[1]。在這個奮斗精神當中體現的是為國家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追求,為國家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始終貫穿于黨的奮斗全過程之中,而這本身也是浙江精神的題中之義。這種潛移默化的區域文化精神,與浙江人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求真務實、不畏艱辛,勇于進取的精神氣質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2],正是由于浙江精神中的奮斗品質,“浙江精神”才得以提煉和升華,并得以充分展示和發揚。

(二)浙江精神內含奉獻的品質

浙江精神內含著深刻的奉獻品質,這一品質是浙江人民在艱苦奮斗追尋中凝練出的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在革命年代,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經過頑強拼搏、奮力斗爭才取得了革命的勝利[3]。浙江精神不僅要體現在對民族、集體及社會的無私奉獻,也需要體現在為自己的同時,要為大多數人謀幸福。奉獻品質是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無私奉獻,沖鋒在先,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的品質。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需要依賴國家各方面的有利支撐,而國家繁榮與社進步更脫離不開每個人的奮斗和奉獻。新時代的青年干部要擔當起重任,把自己追求的小理想與社會大理想相融合,樹立愛國主義情懷、立報國之志,將“小我”注入“大我”之中。要發揚奮斗精神,不斷提升勇擔使命的奉獻意識,為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國家的興旺富強而不懈奮斗。

(三)浙江精神內含創新的品質

浙江精神內含著深刻的創新品質。艱苦奮斗離不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進取精神與奮發有為的精神。中國共產黨用民族傳承的奮斗精神,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辟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這都體現著創新品質。進入新時期,必須緊緊跟隨時代的步伐,推陳出新,努力探求新的思想解放,努力實現理論和實踐創新,國家和民族才能實現健康長足發展?;厥字腥A民族的歷史,從根本上說就是對奮斗精神傳承和弘揚的歷程,就是用奮斗精神來鼓舞及激勵人民砥礪前行的不竭精神力量。

二、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體現

(一)浙江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主體的精神動力

任何精神動力都是一定主體的精神動力。精神動力作用的發揮只有通過落實在主體身上,才能成為調動起每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的力量,才能真正發揮精神動力作用。

浙江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是在浙江的具體彰顯,是推動浙江快速發展的精神動力與精神指引。它是中國精神在浙江的孕育和創新,為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內容的豐富作出了貢獻。浙江精神凝結了歷史傳承又關注了改革創新需求、注入了新的時代內容和時代標識[5]。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加深對浙江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更能夠體悟“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精神內涵,也會有效調動大學生的精神動力。運用浙江精神內蘊的思想去弘揚浙江文化,可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情感與價值需要,也可以激發其勤勞奮斗、積極向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與力量。因此,我們要運用浙江精神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崇高理想與信念教育,以引領大學生正確的目標導向,并為其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與支柱。

(二)浙江精神是弘揚中國精神的具體展現

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精神在形成、發展、創新過程中,孕育了許多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民族精神。浙江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浙江文化中的具體展現,也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浙江精神作為中國精神的組成部分,既彰顯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內涵和精髓,又充分體現了浙江獨特的精神價值遵循,從不同視角展現浙江人民創造的地域特色與文化。浙江精神是激勵著大學生開拓創新,努力奮斗的精神指引,展現著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中國精神從形式上看,是中國人民的精神樣態或姿態;從內容上說,是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有機融合與淬煉[6]。要更好地構筑和弘揚中國精神,則需要厘清其時代的要求,需要融入新時代的元素。把弘揚浙江精神作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動體現[7]。

浙江精神中的“創新、開放、務實”品質是新時代中國精神凝練在浙江文化上的高度概括。它是中國精神在浙江文化大地上的積累與沉淀,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融入了特定的文化元素及獨特的歷史內蘊。浙江精神豐富著中國精神的內涵,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呈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因此,浙江精神展現和弘揚著中國精神,是其具體的體現。

(三)浙江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自信的生動詮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礎、最廣泛、最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建立在主體對其所處文化環境中文化內容的認知基礎之上,能夠使主體產生積極樂觀、驕傲自豪的情感體驗。文化自信是推動和凝練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浙江精神對于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良好的培育作用,為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與精神世界提供滋養,使新時代大學生產生價值認同感,并自覺地融入浙江精神的弘揚、傳承、創新中。浙江精神是對浙江人民智慧文化層面的深入解讀,凝結著浙江人民的創造,弘揚浙江精神有利于新時代大學生正確理解自己所處文化的方位,也是激發大學生文化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了新時代文化自信的主要內容[8],文化自信的提升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創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動作用又為提高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強大的動力[9]。將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與形式之中,進行本土化創新和變革,創新性融入區域性特點和地方精神,從而能夠達到提升思政課堂教學的目的,實現傳承浙江精神時代性的要求。

將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讓大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深入理解精神內涵,也可以增進大學生對時代精神的認知,并感受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樂趣,進而激發他們對地方優秀文化的自覺,建立文化自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

三、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現路徑

(一)融進高校日常生活,實現浙江精神基礎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又是現實的人,日常生活是人生活的維度,也是培育奮斗精神的基礎,更是奮斗精神培育的起點與歸宿。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奮斗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能夠讓青年干部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奮斗、體會其精神,提高青年干部對黨忠誠的黨性修養。學會認真對待日常生活中每件小事,養成良好習慣,建立、奮發圖強和開拓進取的奮斗精神。在工作、生活、學習中,自覺提升責任與擔當意識,引導青年干部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用奮斗精神來約束行為。因此,應當把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放到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中去[10]。

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往往源于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交往之中的矛盾和問題,解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認識問題,就成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這就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的感悟與體驗出發[11],啟發高校學生的智慧和思想,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加強學習、勤奮探索,不斷增強自主發展能力,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從中找到人生真諦和生命價值。

(二)融進高校課程體系,實現浙江精神載體

新時代培育高校大學生浙江精神需要融合優秀的資源,把浙江精神融入課程體系中。主體培育部門在立足于打造精品培育課程的同時,需要融入浙江精神核心內容,使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內化奮斗精神內涵和意義。并且,要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發現和發掘這座巨大的思想寶藏,堅持古為今用,堅持創新,用前人創造的精神財富來引領和照亮前行的道路,用這座巨大的思想寶庫的精神內核來影響大學生。

浙江精神內容及其核心要貫徹到日常培育工作中去,要堅持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還要積極推進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的相關研究,為大學生浙江精神教育注入鮮活內容,用更加進步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傊?,浙江精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彰顯出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引領大學生自覺汲取浙江精神精髓,并融合新時代不斷地推陳出新。高校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僅能夠實現抽象的理論與鮮活的實踐結合,而且深化了教學內容,使思政課教學更具實效性。

(三)融進高校校園文化,實現浙江精神核心

浙江精神融進校園文化是培育浙江精神實現的核心,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集中地,也是弘揚浙江精神的平臺。校園文化是高校的核心元素,因此浙江精神融進校園文化,彰顯其必要性。高校要把浙江精神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與網絡新媒體文化建設中,并作為重要的內容,通過開展特色的校園活動宣傳教育活動進行。將新時代浙江精神等內涵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深思與沉浸在校園的浙江精神氛圍中,深刻體悟浙江精神凝聚的力量,并內化到價值體系之中。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效果。

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推動校園文化發展和建設,在高校的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可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還能夠讓學生有一個好的道德品質,從而讓他們在畢業以后可以又快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12]。浙江精神本身又蘊含在文化體系之中,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了同一時空的耦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可能。讓浙江精神的文化氛圍彌漫在校園環境中,進而促進了大學生健康成長。

(四)融進高校教育管理機制,實現浙江精神保障

高校教育管理不僅包括高校的學生管理、課程設置,還涉及教育職能、發展規劃、后勤服務等諸多要素,這都是高校得以正常進行的基礎,也是黨與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得以貫徹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教育的認同以及人才培養的質量,及時地進行高校教育管理機制創新是現代化發展大勢所趨,是加快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必經之路。高校教育管理也關乎著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10]。

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是提高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的個人素質重要因素,所以只有不斷提高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水平,創新管理機制,才能發揮高校的社會價值。浙江精神內涵奮斗、奉獻、創新的品質,這為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提供了精神基因。高校要不斷地發展與進步,高校創新管理理念、創新教育管理制度,改進教育的管理方法與更新教育管理的內容,這樣才能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培養更優秀的時代新人和教學精湛的教師。這樣才能讓原有的教育管理目標實現,高校才能可持續健康發展。而浙江精神蘊含的創新理念,是推動高校管理創新的元素,這不僅是推動學校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

四、結語

浙江精神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精神在浙江文化上的地域表達,更是培育高校大學生新時代精神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因此,需要將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尤其在新時代背景下,浙江精神的融入顯得更為重要與迫切。

參考文獻:

[1]薛琳.論艱苦奮斗精神的歷史傳承與時代價值[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20,13(3):86-94.

[2]汪巖橋,陳海紅.浙江文化和浙江企業家精神[J].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8,24(6):106-111.

[3]岳名揚,李桂紅,劉宴銘.論新時代青年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37-41.

[4]陳海燕.實現偉大夢想需要偉大奮斗精神[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9(1):49-51.

[5]張祝平.浙江精神與高校校園精神的培育[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Z1):62-68.

[6]王引蘭.中國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其倫理支撐[J].倫理學研究,2021(3):89-96.

[7]陳立旭.與時俱進地秉持浙江精神[J].浙江社會科學,2017(5):4-12.

[8]樊建新.國家安全視域下的社會思潮觀察:筆談[J].紅旗文稿,2017(7):7.

[9]呂德才,許俊偉.文化自信的時代審思——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探賾[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3(1):103-106.

[10]孔麗華.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現狀與機制創新[J].科學咨

詢:科技·管理,2021(3):44-45.

[11]駱郁廷,趙方.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理[J].江海學刊,

2021(3):230-235.

[12]羅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機制探析[J].

繼續教育研究,2021(5):121-123.

(責任編輯:張詠梅)

文化基礎論文范文第5篇

1 現階段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的不足和原因

(1) 現階段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是每周有一定數量的理論課和實驗課, 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分開并且有的院校的理論課和實驗課并不是同一個教師講解, 甚至有的班級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時間間隔有4~5天的時間。這樣的教學模式最大的缺點是:學生不能在學習的興奮期把學到的知識在計算機上實現, 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吸收和應用, 以至于部分學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失去了興趣。

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計算機實驗室和計算機實驗設備的缺乏。隨著計算機硬件水平的不斷發展, 在高等院校里計算機已經不是非常昂貴的實驗設備, 但是和不斷增加的學生數量相比, 很多高等院校仍不能滿足國家對每百名學生使用計算機臺數的標準。

(2)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覺得這門課程比較深奧學起來比較困難, 希望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夠再細致一點, 再慢一點。然而有的學生又說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在中學的時候已經學過, 希望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夠快一些甚至跳過這部分內容。這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拿捏不準教學速度, 不能對全體同學做有的放矢講解。

在學生中產生的這種差異最主要原因在于他們之前所打下的計算機知識基礎的不同。我國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已有數年, 全國的普通高級中學和大中城市的初級中學都要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 所以, 很多中學生曾經學習過計算機基礎的部分知識。但是由于不同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造成了很多高中并沒有足夠資金去完善計算機實驗設備讓學生去學習。并且由于計算機在高考中占到比重幾乎為零, 也使高中階段部分學校對計算機教學不夠重視, 這些就導致了學生計算機知識水平的差異。

(3) “考核與社會證書掛鉤”的弊端[1]。實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考核與社會證書掛鉤的考核方法不可否認有非常有積極的一面。雖然這樣可以考察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水平的高低, 但是這種評價的方式, 最后的考核結果是其最注重的, 因此造成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缺少應有的關注, 對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創造性學習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極作用。

“考核與社會證書掛鉤”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就業時能夠拿出足夠多的競爭資本。這種出發點是好的, 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過分看重證書本身, 而不去關注證書背后真實的知識水平。

2 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幾點建議

(1) 理論課和實驗課合二為一。在上課時, 老師用一臺計算機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同學們演示本次課的知識點, 在多媒體教室里每個學生也有一臺計算機, 學生能夠及時實踐老師剛剛講述的知識點, 這樣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也能增加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再每次課最后的一段時間, 讓學生做本次課的綜合練習讓學生能夠真正對這次課的知識點作到融會貫通。

(2) 實行分層次教學。將學生按照前期基礎水平劃分為2~3個層次。按層次高低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案。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明顯緩解基礎差異問題。但是如果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必須首先處理好劃分層次這一個關鍵問題。學生人數眾多, 可以采用入學摸底考試判定學生的基礎水平。不過, 為了避免摸底的判斷失誤, 應提前告知學生不同級別的教學方案, 摸底成績好的學生可以自行選擇, 做好心理準備。[2]

(3) 結合現階段學生的就業形勢, 還是應該實行“考核與社會證書掛鉤”的方法, 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向學生講明這個方法的初衷。告訴學生不應該片面的追究證書本身, 而是應該讓證書能夠真正代表學生操作計算機的能力, 否則當學生真正踏入社會后會很快被社會發展的潮流所落下。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一門關系當代大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課程, 只有讓學生真正從這門課程中學到知識, 提高應用計算機的水平, 才能讓學生在踏入社會后能夠快速的適應各種崗位對計算機的要求程度。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對任課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教師應當不斷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不斷學習本專業的前沿知識和前沿技術, 不斷提高使用計算機的水平, 不斷完善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 以適應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需要。為了讓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能夠與時俱進, 應該對課程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勇于實踐和創新, 逐步形成一套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特點、科學有效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體系。

摘要:計算機文化基礎這門課程是大學各個專業培養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直接影響著大學畢業生在社會上的就業能力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這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足以及造成這些不足的原因, 提出了幾點提高這門課程教學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高等院校,教學

參考文獻

[1] 胡秀琴, 李蕭, 李偉.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與探索[J].山東教育學報, 2008 (5) :10~11.

文化基礎論文范文第6篇

1 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中學信息技術課的普及和正規化, 學生的計算機文化意識與基本應用常識有了明顯的提高, 從近幾年的教學現狀和教學效果來看, 又出現了新情況和新的問題。

1.1 學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 教學起點難以把握

由于各生源地的經濟條件、師資力量、以及對信息技術課的重視程度不同, 不同生源地的學生計算機基礎差距較大, 加上同一學生對不同軟件的熟練程度也可能因為個人愛好導致不同。因此, 對于剛入校的新生來說, 來自大城市或者重點中學的學生已經有了比較熟練的計算機操作基礎, 部分學生甚至已經對計算機非常精通。而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學生, 真正受過良好的計算機教育的卻不多, 對計算機的了解仍停留在最基礎的操作上。面對這些基礎差異過大的學生, 如果對他們實行統一的教學計劃及教學內容, 勢必會影響到整體教學的效率。起點過高, 會挫傷基礎差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會, 干脆不再學習, 甚至失去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 導致惡性循環;起點過低, 基礎好的學生易產生驕傲自滿情緒, 認為自己什么都會, 不用心聽課, 甚至遲到、早退、曠課, 很難達到預期教學要求和效果。以往的教學模式明顯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要求。

1.2 授課內容重復, 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受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現狀的影響, 有些知識是初中學, 高中學, 到大學繼續學, 例如文字處理軟件Word。這種教育現狀難免會使部分學生對這些不斷重復性學習的知識產生厭煩情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種情緒一旦產生, 難免會為職業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1.3 教學模式及考試模式與現實脫節

目前職業院校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大都是在多媒體教室, 采用教師演示講解學生聽講的方式進行。這種授課方式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化, 但是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就是過于重視學生的操作水平培養, 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這在這個提倡終身學習的時代顯然是不行的。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 單純采用學期末對學生進行一次考試的方式來考核學生對該門課的掌握程度, 很難客觀的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水平, 而且這種單純的考試方式也不利于學生水平的提高。

2 應對策略

針對以上教學現狀分析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筆者認為可以在教學中采取以下策略來改善這一局面。

2.1 分層次教學與小組合作共同進行

針對目前學生水平存在差異的現狀, 筆者所在院校采用在教學初期對全體學生統一進行一次摸底測試方法, 成績優異者可以免于參加該課程的學習, 直接拿到學分。然后我們根據成績將其余學生分成不同小組, 每組成員中都有計算機操作水平好的, 也有操作水平相對較差的。上課時尤其是上機課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首先將每組學生安排在相近的座位上, 遇有問題, 小組內同學先討論解決, 實在解決不了的再問老師。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之間交流的機會, 培養其合作精神, 也可以減輕教師的輔導負擔, 防止因時間或教師精力的原因導致某些學生遇到問題得不到及時輔導。

2.2 改革教學方法

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比較呆板, 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難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教師, 應善于引導學生, 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下兩種是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采用且認為較好的教學方法, 在此提出供大家參考。

案例教學法:經過外出考察及多方研究討論, 筆者所在院校決定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授課。案例教學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一種教學方法。比如講excel時, 我先讓學生在紙上設計他們畢業后的求職表, 然后選出有代表性的表格作為例子, 一步一步教他們怎么完成這個表格, 然后怎么對這個表格加以修飾, 讓它更加美觀。

問題討論法:在教學中, 對于授課時碰到的一些疑難問題、可以采取討論式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的形式, 可以是小組討論、小組辯論。討論式教學法使學生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學習, 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例如, 講授word操作時, 筆者在演示完要讓學生制作的電子板報之后, 沒有直接就進行講解, 而是對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 然后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這樣的討論, 很利于教師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去引導學生將教學內容和重點歸納出來, 為下面的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2.3 改革考試模式

考試雖然不是最終目的, 但是目前學校檢驗教學效果比較有效的手段。計算機作為一種實用工具, 檢驗學生學習的好壞不能僅憑一次考試來判定, 這樣會使學生死記硬背, 從而埋沒學生的創造欲和求知欲。采用案例教學以后, 將過去以理論為主的考試轉變為現在以案例為主的上機考試+平時考試, 總成績=機試60%+平時40%, 平時考試=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這些考試又都是以具體的案例形式出現, 因此既強化了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理論的學習, 又有助于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改變了學生過去重理論, 輕實踐的不良學習習慣, 引導學生對實踐操作技能的重視, 不斷追求自身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充分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 全面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綜合技能的提高。

3 結語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廣泛普及, 使計算機基礎教育越來越重要, 不斷總結教學經驗, 根據新的形勢增加新的教學內容, 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是提高《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對于《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的改進方案, 筆者就提出以上幾點, 希望能對相關課程的教師有所幫助。

摘要:針對目前職業院校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參差不齊, 為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授課教師帶來極大不便的情況, 本文從分析該課程的教學現狀入手, 結合筆者在教學中的實際體會, 圍繞如何有效開展該課程的教學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育新階段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 2004 (9) .

[2] 孟琦.課堂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06.

上一篇:平面設計軟件論文范文下一篇:服裝專業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