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企業風險分析與對策范文

2024-04-18

企業風險分析與對策范文第1篇

一、內部審計風險成因分析

(一)內部審計風險的主觀成因

1、內審人員專業能力和道德因素風險

內審人員是內審工作的主導和實施者,其道德因素和職業水平均會對內審工作的質量及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內審人員的道德因素對審計風險有著根本的影響。內審人員一旦缺乏足夠責任心,使得審計工作沒有按照既定程序進行,或者是在進行中沒有嚴格遵守規范,不主動思考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有可能對某些重大異常事項遺漏或缺乏足夠關注。還有相當部分內審人員因難以遵守獨立中立原則,或是經受不住有關方面的經濟誘惑,或是害怕保持中立遭受打擊報復,結果導致沒有對重大事件進行追查和跟進,導致最終審計結論有著較大偏差。道德因素將給審計工作帶來直接的風險。

內審人員的職業勝任能力也對審計風險有著根本的影響。首先是內審體制在總體上欠缺風險管控機制,導致了內審人員無風險管理意識,只重任務的工作認識;其次是內審人員專業知識和執業經驗不足,同時內審機構普遍欠缺建筑、工程、機械專業知識和計算機審計等前沿技能,導致審計工作難以深入高效進行,從而引致審計風險。

2、內部審計方法本身引致的風險

內部審計方法落后、審計程序使用不當、抽樣審計誤差估計錯誤等因素也是內部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

審計方法正在經歷向以風險導向為基礎的方法的轉變,但在實際實施中尚未被廣大單位內審人員所接受和掌握,許多內審機構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這也對審計質量和審計風險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因內審人員專業勝任能力所導致的審計程序選用不當不但會導致審計工作的低效率,增大審計業務工作量,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審計工作達不到質量要求,審計風險無法降低。抽樣審計誤差因素同樣對內部審計正確性有重要影響。運用抽樣審計技術要求內審人員依據職業判斷確定樣本規模、總體特征,并根據局部樣本推斷總體,從而得出審計結論。在審計環境日益復雜的今天,審計的抽樣風險也越來越大,對審計工作質量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二)內部審計風險的客觀成因

1、內審機構設置所引發的風險

內審機構的設置應當保持較高的地位和最大程度的獨立性。在實際執行中,許多單位往往并沒有單獨設置內審機構,而是在財務部門內設內審機構,甚至是由財務人員兼任內審工作。另一部分單位雖然名義上實現了內審機構的獨立性,但內審機構在機構內部地位較低,使其實際工作難以獨立的開展,同樣影響了內審工作的效果。因此,內審機構設置的地位和獨立性對內部審計質量和風險是很大的影響因素。

2、內部審計工作環境所引發的風險

內審工作環境是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實際條件,是內審職能履行的基礎和環境條件。所在單位不重視內審工作和風險,對待內審工作的偏頗認識都增大了內審工作風險。單位對于內部審計專業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培養缺乏重視,內審人員待遇、穩定性都面臨挑戰;單位對內控制度作用認識不足,內控制度浮于形式或存在漏洞,都直接影響著內審工作和內部審計風險的高低。

3、內審規章制度缺失所引發的風險

目前內部審計工作所依據的法律法規主要是審計署于2003 年修訂的《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和審計協會配套頒布的相關指南;內部審計法律的建設仍然任重道遠,政府層面對于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仍然偏低。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在做出職業性判斷時仍缺乏直接明確的法律依據,這也會導致內部審計工作的高風險。

二、防范內部審計風險的對策分析

(一)提高單位內部審計機構人員的綜合素養

首先是要加強選用內部審計人員時對道德因素的考量。錄用后也要加強內部審計人員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的培訓教育,使他們能夠在內審工作中保持獨立性和足夠的專注,強化內部審計風險意識。其次是要加強對內審人員職業能力的培訓力度,重視后續繼續教育工作。通過展開各種內部審計專業技能培訓,使得內審人員不僅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也使他們掌握實際工作中的審計技能及辦法。同時,通過培訓工作也可以使內審人員提高學習工程、信息化等方面的復合性知識,使內審人員對所要面對的審計對象有更好的了解,實際化解內審風險。最后要注重內審人員實際工作過程中的磨練、反思和提升。內部審計人員在內審工作中不斷進行經驗總結,在工作中總結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信息化審計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切實提升內部審計的質量。

(二)使用更為現代化和合適的審計方法

應當在內部審計工作中推行以風險導向為審計基礎的審計方法。風險導向下的審計方法,將審計風險的概念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流程,通過對風險的識別、分析、計量和控制,運用各種審計手段和辦法,結合實質性審計證據,對審計風險進行規避、控制的一種審計模式。這種審計模式下對風險的全過程關注和控制使得它能夠切實降低被審計單位審計風險水平,因而已得到廣泛采用。

信息化審計手段也應當在內部審計工作中得到全面采用。隨著企業管理系統和手段全面實現信息化,企業的各項信息實際上已經轉變為信息流。因此,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及時更新計算機知識和信息化審計知識,強化對各信息管理系統審計學習。在信息化審計過程中,內審機構還應當通過使用和強化數據挖掘技術來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并控制審計風險。隨著企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信息化審計和數據挖掘在內審工作中也要得到更加全面廣泛的應用。

(三)保持內部審計機構的地位、獨立性

在內部審計機構設置過程中保持其獨立性同時確保其不是居于單位從屬地位非常重要。單位如若想真正達到內部審計的監督和控制職能,就應當在職能機構設置中獨立設置內審機構和工作人員,并確保內審機構領導者同公司具體職能業務負責人不是同一人,以此確保內審人員在開展工作時能夠充分發揮獨立性,自主確定審計重點、審計方法,并完成審計工作。

(四)改善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環境

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環境對內部審計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首先,單位領導層要對內部審計工作形成高度的重視。盡量做到由監事會負責內部審計工作,監事會應同時會同公司領導人加強對公司內部審計文化的建設,使得各單位養成對內審工作的重視,要求各下屬職能部門加強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支持和重視。對于內部審計工作中發現問題的部門要嚴格要求其按照審計意見、決定,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整改,依法依規處理。對于相關部門和人員阻撓或不配合審計工作的,應當責令其配合工作并追究責任。通過以上措施,來保證內部審計工作在單位內部的順利開展,降低審計風險。

同時,還應加強單位內控制度建設工作。單位內部控制是單位實現預先防范、自我調節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各單位要加強對內控制度的切實理解,結合本單位的經營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出適用于本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和牽制措施,以防發生內部舞弊事件。內部控制制度是內部審計工作的基礎和命脈,直接關系到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高低。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內控制度,才有可能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良好效果,降低內部審計風險。

(五)加強內部審計法律規章制度建設工作

完善的內部審計規章制度應當是既能夠保障內部審計工作圓滿順利進行,也能在此過程中降低審計風險;因此,應及早加強內部審計法律制度的建設工作。

一方面,應著手建立內部審計的質量保障體系。首先是要從職業道德、內審責任、職業勝任準則等方面來建立整體性的控制體系;然后要從主審負責、工作底稿分級復核、內部審計報告內容規范、審計質量保證及責任追究等各方面建立內審質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嘗試建立關于內審工作質量效果的激勵和監督制度。對內審工作實施監督和考評的制度。根據量化內審效果,對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物質和精神獎勵,對于不能保持獨立性、玩忽職守或謀取不正當利益的人員則應進行責任追究。通過這種制度來提升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效果。

國家也應當加快確立內部審計法律國家層面的地位??梢酝ㄟ^制定頒布《內部審計法》來促使內部審計工作早日走上法制化建設道路;同時也要通過對各層級審計法規體系的完善來構建縱橫交錯的內審制度體系,使其早日實現規范化和制度化。

三、結束語

內部審計工作所面臨風險也不是一成不變。作為單位內部審計人員,也要及時的認識到單位已有的和潛在的內部審計風險,并及時采取措施、對策,對風險因素及時加以消除,以此來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摘要:內部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幾個因素。筆者在分析了造成內部審計風險成因的基礎上,對企業如何防范內部審計風險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內部審計風險,成因,對策分析

參考文獻

[1]王靜.內部審計風險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思考[J].企業導報.2014;03

企業風險分析與對策范文第2篇

國際競爭壓力的加大, 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對國有通信施工企業造成很大的壓力, 尤其在其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中, 施工企業內部與外部都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風險與挑戰, 因此如何預防風險, 迎接挑戰, 成為國有通信施工企業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內容。

2 國有通信施工企業在國際競爭壓力中面臨的風險

2.1 無處不在的訂單風險

我國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對國有通信施工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主要表現為:

2.1.1 外資企業資金融入我國電信行業, 對我國電信業進行參股的現象會越來越普遍, 造成國有電信業的失調。

2.1.2 國外電信企業已經盯好我國的國內市場, 準備進入基礎

電信市場, 這樣當其實行增值業務或者成立跨國公司時, 會對我國國有電信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 十分容易減少其訂單的數量, 這樣一來, 國有通信施工企業面臨的競爭與挑戰會越來越激烈, 對其造成極大的沖擊。

國有通信施工企業的發展要經歷一個起步———發展———發展上升———事業平緩———下降的過程。我國的電信企業正處于發展平緩的階段, 因此在面對國外通信施工企業施加的壓力的同時, 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證任務的承攬, 也沒有強大的實力與國外的技術以及管理水平相抗衡, 因此國有通信施工企業面臨著十分大的風險。

2.2 低報價中標的效益風險

以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 還未進入完全競爭的氛圍中, 在進行競標時完全沒有考慮國有通信施工企業的現狀, 而是由最大的接受者即承包者所決定, 由此一來便造成了低標價中標的現象, 這種現象造成了施工公司經營手段不完善, 管理成本不足以滿足中標的要求, 導致惡性投標競標的事件發生, 對通信施工企業的效益造成很大的威脅。

2.3 有關合同問題的信譽風險

合同是保證施工企業與業主之間的權益的法律保障, 然而由于資金、管理以及各方面的因素, 造成施工企業并不能夠滿足業主的要求, 導致施工的工程質量不合格、工期延長以及企業虧損, 既使業主從心理上無法接受, 又造成了施工企業所得利益微薄, 在這種情境中, 還會對通信施工企業的信譽造成污損。

2.4 企業經營層次的投資風險

我國的國有通信施工企業項目還十分單一, 不能夠同時實行生產經營、資產經營以及資本經營, 難以對企業的經營層次進行提升。而由于國有通信企業面臨的困境, 造成大批技術人才流失, 使企業進入經營的窘境。

2.5 第三只手

受我國國家體制的影響, 國有通信施工企業在進行工程承包、企業經營的過程中, 不僅僅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 還要受到我國的國家政策, 以及政局變化、自然災害等的影響。

3 應對風險的對策措施

針對國有施工企業面臨的風險問題, 要勇于找出發生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 并進行對癥下藥, 采取相應的措施應對挑戰, 減小國有通信施工企業的壓力。

3.1 解決訂單問題

由于我國通信施工市場還處于不規范的狀態, 因此在進行競爭時十分無序。如何能夠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 成功爭取更多的訂單, 成為應對風險的重要舉措。

風險意識的提高能夠增強我國國有通信施工企業的防范意識, 從而改變公司管理機制, 對復雜的市場環境進行分析、定位, 并且制定出合理科學有效的方案, 在每一個環節上都要進行預測, 將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認真分析, 從實際出發, 慎重進行風險決策。

3.2 提高國有通信施工企業的效益

國有通信施工企業在進行承包施工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總承包企業的資質標準進行實施方案的制定, 按照一級、二級、三級不同的資質標準進行施工, 最大程度上保護施工企業的效益。施工單位進行投標競標時, 一定要分析市場形勢, 對自身的資金投入進行預算, 并且加強國有通信施工企業的成本控制, 通過合法手段進行合理競標, 嚴格控制招待費用支出, 并且強化施工人員對工程質量的監督強化意識, 努力保持企業的活力, 提高企業的效益。

3.3 提高通信施工企業的信譽

通信施工企業的信譽是企業獲得利益, 中標的標志所在, 因此施工企業在進行合同簽訂之前, 一定要對各個細節進行詳細考慮, 不能夠因為建筑公司施壓、開出的不合理條件而造成工程進程無法跟上, 對業主的權益造成損害, 從而成為雙方矛盾的導火線。

3.4 完善企業經營層次

很多國有通信施工企業由于資金不足, 因此將目光投入股市以及證券公司等, 想通過風險投資獲取資金以及經營利潤, 然而股市以及證券行業行情瞬息萬變, 并不能夠保證通信施工企業決策完全正確, 因此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 采取正確的融資手段可以阻止企業投資風險的產生。

我國國有通信施工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 一定要認識到自身管理經驗的不足, 管理水平的缺陷, 增強抵御能力, 進行強有效的管理措施。

3.5 以市場為中心, 優化用人機制

當今社會, 是人才的社會, 通信施工企業要加強人才資源的招聘管理, 對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并且學習國外先進理論知識, 在市場經濟這樣一個大背景下, 進行全面的創新, 形成全方位的發展格局, 進行企業的優化, 既符合我國的現狀, 又能夠有充分的空間應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 增加電信施工企業的經濟收入。

4 結語

國有通信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站穩腳步并且獲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就必須對其面臨的風險進行規避性的預測, 增強企業的科技水平以及培養高科技人才, 通過技術占據市場, 并且一步一步的對企業的管理方式進行改進, 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實現風險風范、風險控制、風險化解、風險規避。努力對國有通信施工企業進行技術上的創新, 強化其綜合實力, 努力滿足我國市場經濟的要求, 游刃有余的應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 開拓國有通信施工行業的新局面。

摘要:我國自加入WTO以來, 面臨的風險與挑戰越來越大, 國際競爭壓力也日益增加, 因此國有通信施工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阻力與挑戰, 如何應對這些風險, 成為國有通信施工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完善發展機制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因此本文就國有通信施工企業在國際競爭壓力中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 提出有利的應對對策以及措施。

關鍵詞:國有通信施工,企業面臨的風險,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1]王立平.國有通信施工企業面臨的風險與對策[J].現代商業, 2007, (26) :96-97.[1]王立平.國有通信施工企業面臨的風險與對策[J].現代商業, 2007, (26) :96-97.

[2]岳曉萍.通信施工企業績效管理系統的研究與設計[D].內蒙古大學, 2007.[2]岳曉萍.通信施工企業績效管理系統的研究與設計[D].內蒙古大學, 2007.

[3]張艷.樹立科學發展觀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訪中國鐵路通信信號上海工程公司總經理朱洪忠[J].施工企業管理, 2004, (10) :16-17.[3]張艷.樹立科學發展觀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訪中國鐵路通信信號上海工程公司總經理朱洪忠[J].施工企業管理, 2004, (10) :16-17.

[4]汪黎.論國有通信施工企業在市場經濟下的生存和發展之道[A].黑龍江省通信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05.[4]汪黎.論國有通信施工企業在市場經濟下的生存和發展之道[A].黑龍江省通信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05.

企業風險分析與對策范文第3篇

企業為其產品和勞務制定合理的售價,是銷售環節的一項重要決策內容,定價過低,企業的總收入會因此下降。利潤減少,甚至會造成產品生產成本無法得到補償;反之,定價過高,企業在市場上將失去競爭的優勢,造成銷售量的下降,同樣也會導致企業的收入下降,最終結果依然會使企業利潤的減少。所以說,銷售的決策就是定價的決策,即企業應為其銷售的產品選擇最優的售價,以保證企業能夠取得足夠的銷售收入來彌補其產品的生產成本并取得盡可能多的利潤。

企業的定價方法較多,各種方法在應用中并不十分完美,但在為企業的產品定價工作指明了方向。企業的定價方法主要有:需求導向定價法.競爭導向定價法.成本導向定價法等。企業的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商品的價值一般包括產品的正常生產成本、應獲得的合理利潤、應繳納的稅金和一定數額的流通費用,產品成本是商品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確定企業產品的銷售價格的關鍵是正確計算企業的產品成本,企業在彌補產品的成本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利潤。

二、企業定價的重要依據——正確計算企業的產品成本

企業產品或勞務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費用、加上間接分配轉來的間接費用構成。直接費用可以直接計入該產品的成本,間接費用是不能直接計入產品成本,而是先按其發生的部門或單位進行歸集,然后選擇一個合理的分配標準,在受益的產品中進行分配,分配的標準或基礎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勢必導致企業產品定價決策的基礎發生差異,從而影響到產品的競爭能力。

三、傳統制造成本法的缺陷

(一)側重點是關注企業的生產環節產生的成本、費用

在傳統的制造成本法下,產品成本中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其余的都歸入制造費用,然后,采用單一的分配標準,按各產品所用的直接人工小時或機器工作小時的比例進行分配,形成各種產品應負擔的制造費用成本。這種成本核算方法所核算的間接費用是企業的生產環節產生的成本、費用,不包括與產品有關但并非是生產環節產生的成本、費用,如產品投產前的開發研究、設計以及產品的售后服務、維修等間接費用。采用這種成本核算方法計算成本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傳統的成本計算誕生于二十世紀初期,當時的企業以大規模生產為主,產品品種單一,直接人工在產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大,成本的產生與生產有密切的聯系。但在今天高度發達的社會,人們對產品追新逐異,并且追求個性化等情況下,企業為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在開發研究、設計以及產品的售后服務、維修等方面的間接費用將會不斷增加?,F行成本計算廣泛采用制造成本法,將產品研發及設計階段的費用統歸為期間費用,從產品成本中剔除出去,而花大量精力在投產后的成本控制上;而對于一些配送成本、顧客服務成本等與產品定價有關的成本不包括在傳統成本的范疇,這容易誤導成本定價決策。

(二)間接費用分配標準單一

在傳統成本計算法下,對間接生產費用的分配是運用單一的數量基礎計算方法,即運用生產工人的工作時間(工時)或機器臺時作為分配標準,其計算公式是:

某產品應負擔的間接費用=該產品的分配標準×間接費用分配率。

這種簡化的成本分配方法是在假設所有這些費用的發生與分配標準之間存在著線性比例關系,但現實中并非都能找到這種關系,這種缺陷在傳統的人工密集型企業,直接人工成本占主要地位或制造費用所占比例不高的情況下不會很突出,但在今天高度自動化生產的先進制造企業中,同樣還是這個企業,當它采用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后,實現了自動化,則成本的構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制造費用在產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因為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成本以及操作這些先進技術設備的非直接生產人員的成本,屬于企業的間接費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在生產中的應用,使得企業的間接費用大幅增加而直接費用則有下降的趨勢,間接費用成為企業生產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按上述的分配的方法分攤,則這些間接費用將按其總數,以車間或生產工人工時為分配標準分配給與該間接費用相關的各個車間。但這些間接費用與企業的生產產品數量并沒有直接聯系,因此,按產量或直接人工工時來分配間接費用會扭曲成本的資料,其結果將會對企業的業績產生不利的影響。也不能正確反映產品的消耗,從而不能正確核算企業自動化效益,最終不能為企業提供控制和決策有用的成本信息。

四、作業成本法的興起及運用

作業成本法是西方國家于80年代末開始研究,并從90年代運用于先進制造業的一種全新的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將企業作為一職能價值鏈來看待,這個職能價值鏈是由:研究與開發—產品、服務及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配送—客戶服務等一系列職能組成。在作業成本法下,企業產品成本產生的動因,是決定執行作業所需要的工作量和工作耗費的因素,這些因素既包括本作業與前一作業相關的因素,也包括本作業內部的因素,即:生產—作業產生—消耗資源—產生成本—直接或間接計入成本。對間接費用的分配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數量分配標準,而是采用多元化分配標準,并且集財務變量與非財務變量于一體,且特別強調非財務變量。如產品和零部件數量、生產調整準備次數、運輸距離等,這種財務變量與非財務變量相結合的分配基礎,提高了它與產品實際消耗費用的相關性。作業成本法以作業為核心,而作業的劃分是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物料供應,從生產工藝流程的各個環節,質檢、總裝,到發運銷售的全過程。在企業內部,作業或“串行”或“并行”,環環相扣,構成“作業鏈”。通過對作業鏈及其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并依據產品與作業的關系,一方面,計算出產品成本;同時,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的跟蹤分析,可以盡可能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從而達到提升企業盈利競爭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作業成本計算與其說是一種先進的成本計算方法不如說是一種實現成本前饋控制與反饋控制相結合,成本計算與管理相結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統。作業成本法采用的分配基礎是作業的數量化即作業的次數,是成本的動因。計算公式如下:

某產品應擔的費用=該產品的作業量×分配率

下面通過例子說明這兩種成本法在計算產品成本中的差異:“某公司生產甲、乙產品,其生產工藝以機械化為主,甲產品成本的生產工藝較簡單、乙產品的生產工藝復雜、并且要經過多道生產工序才能完成;同時需要少量的人工。該公司本月制造費用共發生300,000元,公司一直采用傳統成本計算法分配制造費用,并按直接人工小時分配。該月直接人工小時預算為500小時,其中甲產品400小時,乙產品100小時。按直接人工分配的制造費用率為:300000/500=600元/小時。

從以上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1)作業成本法計算的產品成本不僅包括與企業產品有關生產環節的成本、費用,而且擴展到產前研究、開發設計和產后的配送、服務等領域,為企業定價提供了基礎。(2)作業成本法分配間接費用的標準由單一的生產車間人工工時或機器工時擴展到按成本動因的多標準分配,以此產品成本作為定價的基礎也充分體現了“費用與收益相配比的原則”,成本費用高的產品在確定價格時應該相對高些。如上例中的乙產品應比甲產品高。(3)作業成本法提供了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為企業定價指明了方向。在傳統成本計算法下產品高、復雜程度低的產品,其核算的成本(如甲產品136元)高于實際發生的成本(100.28元);而產量低、技術工藝復雜的產品,其核算的成本(如乙產品120元)低于實際發生的成本(253.6元)。所以,產品成本的準確性受到影響。相反,作業成本法是以成本的動因作為產品成本計算的基礎,提供了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更加準確地反映技術含量高,生產技術復雜的產品價值,如上例中的乙產品。從上例中,按傳統成本法計算定價,對于工藝簡單的甲產品定價過高(176.8元),但工藝水平復雜、要求條件高的乙產品價格(156元)比甲產品低,這樣的成本定價信息是管理當局不可理解的。相反,按作業成本法計算的成本定價卻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工藝水平復雜,要求高的乙產品由于耗費大,單位成本達到253.6元,而甲產品只有100.28元。因此,乙產品的價格應該比甲產品高。

企業風險分析與對策范文第4篇

一、施工合同常見法律風險類型

(一) 施工合同主體的法律風險

對于施工企業而言, 施工合同主體的法律風險主要是指發包人即業主的資信風險, 判斷發包人項目手續的合法性、能否按照合同約定支付工程進度款、結算款等。

(二) 施工合同效力問題的法律風險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常見的情形包括施工企業沒有資質或者超越資質等級承攬工程、掛靠、必須招標而未招標或者中標無效、非法轉包、違法分包等幾種, 以及“黑白合同”問題, 未經備案的黑合同屬無效合同, 施工企業有可能面臨著工程款及預期利潤損失。

(三) 工程款問題的法律風險

合同條款中如果約定的付款條件和結算條件不明確或難以實現, 對于付款和結算的數額、時限存在爭議, 那么施工企業索要工程款就會非常困難。一些施工企業為了中標, 往往接受墊資或者變相墊資的條款, 加之建設方通過拖欠工程款、拖延結算時間, 把大量風險轉嫁給了施工企業。

(四) 工期問題的法律風險

在合同條款中, 往往約定了工程的開竣工時間以及總日歷天數, 施工企業如果沒有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節點完成工期進度目標, 則業主很可能會提出工期違約, 此時施工企業如果拿不出充足的材料證據, 那么將面臨被業主工期索賠的風險。

(五) 工程質量問題的法律風險

施工企業如果不按照圖紙和施工技術標準進行施工, 或者由于圖紙設計失誤、設計變更缺陷、建筑材料和設備不合格、未經驗收擅自使用等原因出現質量問題, 將會產生法律糾紛。

二、施工合同法律風險產生原因分析

(一) 缺乏合同法律風險防范意識

很多項目管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 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合同風險的認識不足, 對合同法律風險防范的重視程度不夠, 對合同談判、簽訂、履行階段的關鍵問題未能認識到位, 對計價方式、付款條件等重大問題約定不明確, 導致合同存在法律風險。

(二) 承包方迫于壓力放棄應有的權利

當前建筑市場競爭激烈, 施工企業為了爭取中標, 對許多隱藏著風險甚至重大風險的中標條件、不合理要求, 不敢與發包單位進行平等的協商, 對合同條款中的壓價、墊資、遲付工程款等霸王條款只能接受, 因此產生了很多的法律糾紛。

(三) 對業主的資信審查不到位

在訂立工程合同前, 施工企業應深入了解業主的資金信用、經營狀況、履約能力等相關信息, 但是施工企業為了項目中標, 往往對業主的資信審查沒有做獨立深入的調查, 給合同履行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四) 對合同訂立把關不嚴

在合同的談判和簽訂過程中, 如果業務人員對合同條款審查不到位, 或者對業主提出的苛刻的、單方面的約束性條款不據理力爭, 往往會造成合同條款不全面、不完善, 權利義務不對等, 缺乏權利保障、違約處理、風險轉移、索賠等相應條款, 致使合同存在漏洞。

(五) 合同履行過程管控不到位

合同履行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合同部分條款的變更、合同履約環境及條件發生變化等情況, 因此如果忽視對合同履行過程中的風險管控, 處理不當則會引起糾紛造成損失。

三、施工合同法律風險防范對策

(一) 增強合同法律風險意識, 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對合同法律風險管理要堅持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為主, 事后補救為輔的風險管理原則, 做好合同的法律風險防范和過程控制。

(二) 強化合同審核, 把好合同簽訂關

施工企業要讓熟知和精通合同的專業商務人員和法務人員參與合同起草、談判等工作, 合同簽訂前要做好合同主體資格的審查, 簽訂合同時要重視工期、質量、進度款撥付、結算價款、索賠及違約責任條款的審查, 盡量減少苛刻的、單方面的約束性條款。

(三) 加強合同履行的過程管理, 注重證據的收集

在施工合同履行過程中, 要強化合同交底和合同履約情況的監督檢查, 對合同履行瑕疵、違約等事項及時收集證據。要規范簽收行為和公章管理, 未經授權不得隨意簽字和出具書面材料, 對往來文函、聯系單、會議紀要等重要的書面材料要留存完整, 以作為發生糾紛時的有力證據。

(四) 加強過程索賠和簽證, 合理轉移風險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 如果要降低和轉移風險, 就要勤于索賠和簽證。要認真研究合同條款, 對于索賠事由要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合法, 注意簽證的形式要件, 確保簽證合法有效。要學會科學的索賠方法, 巧妙運用索賠策略和方法, 在合同條款允許的范圍內提出索賠, 最大程度地降低和轉移風險。

摘要: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時有發生, 施工企業作為承包人能否進一步加強施工合同管理, 有效規避合同簽訂和履行的法律風險, 已成為當務之急。在對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常見法律風險分類的基礎上, 通過對合同法律風險產生原因的分析, 進而提出切實有效的風險防范對策, 降低建設工程合同法律風險, 避免因合同糾紛帶來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法律風險

參考文獻

[1]胡斌.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的法律風險和防范之考察研究[D].蘭州大學, 2011.

企業風險分析與對策范文第5篇

一、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現狀分析

中小企業具有建設資金少, 建成周期短, 決策機制靈活, 管理成本低廉, 能夠適應市場多樣性的需求等特點, 特別是在創新機制和創新效率方面具有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目前, 我國中小企業中, 有相當一部分單純追求銷量和市場份額, 忽視了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 管理思想僵化落后, 使企業管理局限于生產經營型管理格局之中, 企業財務管理和風險控制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 由于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體制的影響, 中小企業在加強財務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礙, 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財務風險。

企業財務風險是一種微觀的經濟風險, 是企業財務活動未來實際結果偏離預期結果的可能性。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特定的客觀情況下和特定的期間內, 在企業經營運作過程中, 由于各種難以或無法預料、控制的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經營條件等不確定性因素的作用, 使得企業資金運動 (資金流) 的效益性降低和連續性中斷, 進而使得企業的實際經營績效與預計目標發生背離, 從而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和盈利目標產生負面影響或不利結果的可能性。盡管每一個企業都希望盡可能地提高財務績效, 優化財務狀況, 但由于多種因素制約, 財務風險總是難以避免的。企業主管及企業財務人員的責任就在于全面認識財務風險產生的環節, 并能加以識別, 采取相應措施予以防范和控制, 盡量避免財務成果的損失和財務狀況的惡化。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在企業發展的不同環境和階段中, 針對不同的財務主體和財務對象、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 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形成不同的財務風險類別。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按不同的標準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按產生原因不同劃分為:制度性財務風險、固有財務風險、操作性財務風險等。二是按財務管理主體不同劃分:所有者財務風險、經營者財務風險等。三是按來源不同劃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收益分配風險、連帶財務風險、外匯風險等。

二、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原因分析

(一) 宏觀環境的復雜多變性

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包括法律環境、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環境等因素, 它們雖然存在于企業之外, 但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重大影響。宏觀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來說是無法準確預見和無法改變的, 這種變化既可帶來某種機會, 也可帶來風險。宏觀環境的不利變化必然會給企業帶來風險。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如不能適應變化, 就會給企業理財帶來困難, 表現為對外部環境的不利變化不能科學地預見, 反應滯后, 措施不力等。

(二) 風險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對稱性

中小企業對外界的信息擁有量不可能是完全的, 有無限接近完全信息的趨勢, 但永遠不能達到。尤其是在新企業和連鎖企業中這種現象更加明顯, 有些企業存在層層的委托代理關系, 在委托者與代理者的博弈中, 委托者所掌握的信息永遠小于代理者所擁有的信息量, 一直處于信息的劣勢地位。而代理者又不可能擁有其競爭對手、產品的消費者、材料的供應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全部信息。

(三) 多元化經營帶來的財務風險

中小企業要獲得快速發展要么是專業化, 要么是多元化。從理論上來說, 企業實施多元化發展策略有利于擴大市場影響力和分散經營風險等。但取得這些優勢也是有其必要前提的, 從國際上比較成功的集團公司的發展經驗來看, 其多元化成功的原因可歸結為:擁有超越于具體業務的公司戰略, 從而更加強調未來遠景與總體控制;擁有強調組織學習能力與創造性的核心競爭力, 從而使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能夠支撐多業務的擴張;擁有競爭性的公司遠景與具備篩選功能的業務模型, 從而使公司業務多而不亂。如果不具備條件盲目擴張, 在多元化業務中的每一項都達不到有效的經濟規模而缺乏優勢, 或企業實行無關聯多元化經營戰略, 進入不太熟悉的行業或從事不了解的業務, 不僅起不到預期的分散風險的作用, 反而會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

(四) 財務制度不完善導致的財務風險

目前我國諸多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存在諸多漏洞, 主要表現在:一是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來, 仍存在過度依賴經濟政策和缺乏成本控制意識的現象;二是投資決策制度不科學, 由于內部風險決策的權限不明確, 或者完全放松投資決策權的控制, 造成決策失當、投資失控;三是財務報告披露和處理制度不健全, 有些中小企業不能及時上報財務報告和報表, 很難及時對其做出正確評價和考核;四是內部財務審計不健全, 不少中小企業沒有專設審計部門, 即使有審計部門也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對公司進行財務審計, 往往是遇到公司出現大的財務管理漏洞或嚴重問題以后, 才知道財務風險的嚴重性, 結果已造成不可挽回的風險損失。

(五) 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不高所產生的財務風險

由于人的精力、所掌握的知識、所具有的能力有限, 不可能總是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且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受成本效益原則的限制, 不可能去收集足夠多的信息, 自然會影響到決策結果。對于中小企業來說, 因其面對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 對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應格外嚴格, 尤其公司高層財務管理人員, 更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協作精神, 因為人員素質不高, 往往會使已經建立的風險管理制度形同虛設。

三、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對策

(一) 合理使用金融工具, 轉移企業財務風險

對于在生產經營中無法回避或難以回避的財務風險 (如產品銷售市場風險、運輸風險、財產火災等不可預見的風險) , 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管理能力有限難以從根本上回避, 或即使可以管理此類風險, 但管理的成本和代價太大。根據企業的經營實際, 考慮企業現有資金以及未來的財務收支狀況, 靈活運用資本成本決策法。因此, 處理此類財務風險的方式是將其進行適當的轉移。中小企業應該加強保險決策在控制財務風險方面的應用, 有條件的企業逐步推行通過保險合同轉移風險和通過金融衍生工具轉移風險。企業財務風險轉移一般采用三種基本方法:保險、分散和對沖。

(二) 堅持風險收益原則, 規避企業財務風險

中小企業若能在某項財務風險發生之前, 就發現該項財務風險可能會給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風險損失, 就可以有意識地采取規避措施, 主動放棄或拒絕承擔該項風險。

一般而言, 中小企業在下列情況下, 應采取風險規避措施:一是該項業務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過大, 超過了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例如, 某項業務所包含的風險具有較大的發生概率, 且這種風險一旦發生, 會給企業造成致命打擊。二是該項經營業務其風險承擔與風險收益不平衡, 其獲得的預期收益遠遠小于可能出現的風險損失。三是該項財務風險較為復雜, 超出了企業現有的風險管理能力, 且企業無法將其轉移或分散。四是對于僅有損失沒有收益的純風險, 企業應采用風險規避的處理方式。

(三) 根據風險承擔能力, 保留企業財務風險

對于那些無法規避、又不能轉移的財務風險, 或者由于自身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而必須承擔的財務風險, 中小企業采取保留此種風險的方式。如果風險發生, 則產生的風險損失由企業自行消化補償。

中小企業一般在如下情況采用財務風險保留的方式:一是企業自身業務特點決定, 為了獲得某種風險收益, 必須承擔此種風險。即雖然某項經營業務有風險, 但是對企業整體生產經營活動至關重要, 不承擔此種風險, 將影響其整體業務和發展。如企業不會因存在技術創新風險而停止技術開發和新產品開發;銀行不會因貸款風險而放棄貸款業務等。二是企業財務風險保留的費用低于其風險控制的成本。三是企業面臨較好的投資機會, 而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四是企業所面對的某種風險, 其發生時最大的風險損失預期較小。五是企業對某種財務風險具有充分的風險控制能力和風險管理手段。

(四) 加強內部控制管理, 防范企業財務風險

中小企業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 不僅面臨諸多外部風險因素, 同時還面臨各種內部風險因素。這些內部風險因素, 除了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有關的風險外, 內部人控制所導致的財務風險, 個別處于關鍵崗位的管理人員利用企業內控制度不嚴, 個人違法違規行為所導致的企業財務風險也屢見不鮮。如挪用資金轉移資產、偽造憑單和篡改票據;或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疏忽、責任心不強導致假合同、假匯票、假承兌等欺騙行為得逞, 從而造成國有資產的巨額損失。因此,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管理, 是防范企業此類財務風險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之一。

建立有效的財務信息系統, 強化財務預算管理, 合理調度資金, 保持合理的現金儲備, 以確保企業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加快存貨的周轉, 重視資金的時間價值;加快貨幣資金回籠, 確保銷售資金的安全性;流動資產、固定資產和其他資產應保持合理的比例。合理確定銀行融資規模與結構;動態地平衡短期、中期和長期負債比率。重視投入產出率, 增加公司的資本積累。注意保持資本彈性化, 平衡自有資金、借貸資金和預收資金的規模與結構, 確保資金的邊際效用最大化, 以提高公司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與盈利性。

(五) 建立財務預測機制, 完善財務預警系統

財務預測是指對未來融資需求的估計。準確的財務預測對于防范財務風險有重要作用, 通過財務預測和風險預警, 使企業在財務風險實際發生之前, 捕捉和監視各種細微的跡象變動, 使企業能預先知道自己的財務需求, 提前安排融資計劃, 估計可能籌措到的資金, 企業就可以了解籌資滿足投資的程度, 再據以安排企業生產經營和投資, 從而使投資與籌資相聯系, 避免由于兩者脫節造成的現金周轉困難。而且, 預測也包括了對未來各種可能前景的認識和思考, 通過預測可以提高企業對未來不確定事件的反應能力, 從而減少了不利事件出現帶來的損失。同時, 通過建立預警系統, 使企業具備風險自動預警功能, 一旦發現財務風險信號, 就能準確地傳至管理者, 以防事態的逐步擴大。

參考文獻

[1]鄭雯穎.中小企業財務風險識別與控制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 2011 (4) :195-196.

[2]丁丁.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對策[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 2010 (8) :101-103.

[3]高友民.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監測預警研究[D].天津大學, 2008.

企業風險分析與對策范文第6篇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對策分析,財務風險,防范措施

在企業中一旦發生財務風險問題, 直接會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且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 也使得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但是相應的也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對于企業來說, 財務管理工作在企業工作中占據著重要位置, 而財務風險管理又是財務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企業就有必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和防范財務風險, 促進企業良性、健康的發展。

一、在企業中實現內部控制的對策

1. 以企業文化促進內部控制

在企業中, 內部控制是否具有效果與企業的文化建設有很大的關系, 所以對于企業來說, 想要達到內部控制的效果, 就必須建立起良好的企業文化, 就企業員工來說, 在企業文化的影響下, 可以增強員工與企業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凝聚力, 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建筑企業中的內部控制可以保證企業在規范要求下運行, 同時還能夠展現出一個企業的精神面貌, 通過將兩者進行有機融合, 可以促進企業的發展。另外還要將建筑企業的內部控制理念融入到風險管理中去, 這樣才能保證讓每一個員工都有一定的認識, 才能促使員工之間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內部控制的效果才會更好, 上級領導部門才會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2. 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企業的管理過程中, 財務管理人員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只有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才能發揮出財務管理的職能, 也可以說, 做好財務的內部控制工作是企業中內部控制的又一大重點之一。因此在實際控制過程中, 就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不斷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在做好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上, 發揮出財務監督的職能, 定期進行財務工作檢查, 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必須向上報領導部門匯報的要及時匯報。強化企業資金的管控工作, 建筑企業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好內部的控制工作, 促進企業全面快速發展。

3. 強化內部控制信息化

所謂的信息化其實就是在企業中, 采用先進的技術與手段以及各類先進的管理工具等, 通過不斷收集與分析信息, 利用信息進行企業管理, 并保證信息的暢通。對于建筑企業來說, 要認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運用信息化管理做好企業內部的控制工作。在實際工作中, 建筑企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方式來收集內部與外部的信息, 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篩選出有用的信息, 并要注重提高信息的使用效果, 同時還要結合建筑企業中各部門之間的實際需求來對信息進行分類, 滿足各部門的需求。

4. 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

想要做好企業的內部控制工作, 就必須要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管理機制, 通過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來提高建筑企業內部各單位、各部門的自律行為。建立健全內部監督管理體系, 保證監督管理部門工作的獨立性, 同時保證其有效行使相應的權利。如通過內部審計部門的有效工作, 可以發現企業內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從而促使工作的改進和提高;再如采購的建筑材料由相關部門進行聯合檢驗, 可以保證合格的材料用到工程上去, 在提高工程質量的同時, 也體現了內部控制監督管理的質量水平。

二、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管理措施

企業在運行中, 需要不斷面對各種風險, 而財務風險顯得尤為重要。在實際工作中, 建筑企業要結合自身的特點, 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識別風險、防范風險, 做到能夠有效控制財務風險, 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1. 投標階段

對于企業自身來說,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 對將要承接的工程項目進行全面的評估, 以科學的方法承接施工任務。其次企業還應當要深入分析與研究招標文件, 明確招標文件的內容, 掌握業主的要求, 考慮到風險, 同時還要全面分析招標人須知與設計圖紙等, 在企業自身實際能力承受范圍內, 確定是否投標。

2. 合同簽訂

在企業財務風險防范過程中, 做好合同簽訂階段的防范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因為所簽訂的施工合同是后續工程施工的依據和防范風險發生的前提。因此在針對此類風險進行防范的過程中, 就要求相關人員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安全意識與履行合同意識。在簽訂合同時, 要熟悉我國的法律法規, 全面分析合同條款, 或是可以采用合同談判等方式來完善合同, 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現損害自身利益的條件。在履行合同過程中, 企業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 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 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

3. 項目施工與資金結算

(1) 資金短缺

為了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出現資金問題, 建筑企業要建立完善的資金調度管理體系, 可以成立資金結算中心的方式, 統一管理資金, 規范資金的使用。轉變傳統的資金結算與收付方式, 通過將零散的資金沉淀轉變成為整體上的積聚, 以此來保證資金的順利周轉, 降低資金成本。另外在管理上, 首先要劃分出各職能部門的具體責任, 這樣有利于在實際工作中, 發揮出各個部門之間的作用。同時對于建筑企業來說, 還應當要建立專門的資金預算制度等, 真正將資金業務的流程做到規范化的管理。

(2) 資金籌集

造成資金籌集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因為舉債而造成的。所以在實際施工中, 要堅持穩健的財務發展戰略。首先要全面分析工程項目能夠帶來的利潤, 只有保證其利潤率高于銀行的貸款利率, 才能保證實現按期歸還貸款。其次還要考慮到企業的償還能力, 如現有的資金數量以及資產變現能力等。

(3) 資金回收

工程竣工后要及時辦理工程決算, 保證資金回收。資金回收主要體現為被拖欠的工程款, 在建筑企業中, 清理拖欠款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因此為了避免出現壞賬的風險, 就要求建筑施工企業要明確清理拖欠工程款的原則, 依據施工合同建立有效的清收管理制度, 加快欠款的回收。

4. 利潤分配

針對此類風險, 施工企業要建立起有效的利潤分配政策, 綜合考慮企業的經營戰略以及未來發展的投資需求等方面。通過制定出科學的分配方法, 來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 在企業中做好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的防范工作可以促進和保證建筑企業的長遠發展, 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建筑企業在行業市場中的綜合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璐.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與企業績效的相關性分析——基于我國中小企業板的數據[J].濰坊學院學報, 2014, (14) :53-57.

[2]游春.我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J].南方金融, 2010, (01) :52-55.

[3]李江波.趙俐佳.高級管理層薪酬與公司績效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小企業板公司2006~2008年面板數據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10, (26) :80-86.

上一篇:淺析移動互聯網時代范文下一篇:企業公共服務云平臺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