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21課新文化運動范文

2023-09-23

文化21課新文化運動范文第1篇

【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使學生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情況,新中國的誕生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與人合作。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前分組,選舉代表、訪問調查,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面,使學生充分理解并體驗課本知識,并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人交流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史料,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歷史材料以獲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新中國成立的史實,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通過人大制度和政協制度曲折發展的學習,認識事物發展的曲折性,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成長中的事物,培養學生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為實現民主科學而奮斗的精神。 【 教學重點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 教學難點 】

如何認識中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 教學方法 】

探究式、啟發式、歸納法和討論法。

教 學 過 程

【 復習鞏固】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時期特征 【 引入新課】

觀看《開國大典》的視頻資料 新中國建立后,民主同盟主席張瀾曾說過:“我們的新制度當然放棄了舊民主主義中所謂的總統制、內閣制那一套陳腐的舊東西,也不同于蘇聯和東歐各國的政權治權合一的制度。”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政治制度?要想解開這道謎題,我們共同探索第21課: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 進入新課 】

課程標準要求: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開國大典

1、準備:中國人民政治政協會議召開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政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新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立新中國的有關事宜。

2、成立: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政權特點

新政權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團結建國的精神和政權特色。

4、意義 (1)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2)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二、法制建設(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目的:為了保證在政治上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順利過渡。

2、頒布: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并頒布。

3、內容:

(1)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 (2)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3)制定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并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憲法中。

4、性質:1954年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5、特點:

(1)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2)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6、意義:

(1)1954年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愿望。

(3)它的頒布極大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三、新中國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1、確立: 1954 年9月,一屆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以國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基本內容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2)人民代表產生方式:由全國人民普選產生。 (3)代表組成:由各黨派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組成。 (4)組織原則:實行民主集中制。

3、確立意義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基本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新中國的各項政治建設的基礎。 (3)它規范了政府與人民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4)它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

4、曲折發展 (1)曲折:1957年,發生了反右擴大化錯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設趨于停頓。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名存實亡。

(2)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恢復與發展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人大積極加強立法工作,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全國人大有哪些重要的職能?

說明全國人大的地位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與西方的三權分立制有何本質區別?(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提供參考答案: 職能:立法、監督、人事選舉和任命權以及 重大事項的決定權 地位:是全國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

不同:經濟基礎不同;行使權力的主體不同;活動的原則不同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

1、基礎:

中共與各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礎。

2、確立: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2)1954 年一屆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憲法》,以國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宣布了多黨合作制度的確立。

3、內容:

(1)指導思想: 1956 年4月,中共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的方針,作為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指導思想。 (2)合作形式:政治協商。

(3)基本組織:政治協商會議。

4、作用:調動了民主人士的參政議政熱情,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

5、曲折發展

(1)曲折:1957年,發生了反右擴大化錯誤,嚴重破壞了多黨合作制度,干擾了政協工作的正常開展。“文革”期間,大批民主人士受到打擊迫害,民主黨派被迫停止活動,政協工作陷入癱瘓。 (2)發展:“文革”結束后,多黨合作和政協制度得到恢復與發展,1982年9月,中共提出了各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人民政協迎來新的春天。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實行原因(必要性):(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是基于國情而實施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2、基本內容:在國家統一的領導下,實現全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團結,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構,行使自治權。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

(1)1949 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2)195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民族區域自治做了更明確的規定 。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施行的成果

在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新疆、廣西、寧夏、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區,加上此前成立的內蒙古自治區,形成了五個省級自治區,還建立了一百余個自治州、自治縣。民族區域自治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少數民族實現了當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區別。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即政體,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它包括民主選舉產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它擁有廣泛的權力,討論和決定國家的一切重大問題并監督其實施。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特點:

(1)我國的多黨合作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團結合作,為共同目標團結奮斗,是我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區別于西方多黨制的根本特點,也是我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優點所在。

(2)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的關系是一種政治上密切合作的關系。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而不是在野黨或反對黨。

(3)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共識,是多黨合作制的政治基礎。

(4)多黨合作的指導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5)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政治協商會議是最重要的組織形式,是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進行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場所。 【 小

結 】

請大家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寫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 板書設計 】

第21課節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一、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新政協召開

2、開國大典

二、法制建設

三、新中國基本政治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二) 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文化21課新文化運動范文第2篇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抗日戰爭時期的第一次勝利──平型關大捷,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百團大戰,及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的抗戰情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導學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搜集歷史資料的能力,以及對所掌握資料進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過設置相關活動內容,培養學生合作、溝通能力。

通過教師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分析抗日戰爭敵后戰場抗戰取得的戰績及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抗擊日本侵略者,顯示了中華民族反侵略、反壓迫的巨大力量。

【教學重點】

平型關大捷;抗日根據地建設;百團大戰 【教學難點】

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情景導入

一一五師集中隱蔽在平型關以東地區,從側面伏擊敵人的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一舉殲滅日軍一千多人,擊毀汽車100多輛、大車200多輛,繳獲火炮2門,彈藥300箱,長短槍1 000多支,機槍數十挺,擲彈筒20多個,戰馬100余匹, 以及大量的軍用物資。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史稱“平型關大捷”。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擊了日寇囂張的氣焰,駁斥了漢奸親日派“抗戰必亡”“戰不如和”的謬論。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

1 自主學習

一、平型關大捷

1.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入山西,企圖占領太原。1937年9月,日軍板垣師團一部向平型關開進。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師長林彪率領下,在平型關一帶隱蔽設伏,經過近一天的激戰,將日軍全部殲滅。

2.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等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起來。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

2.根據地軍民展開群眾性的人民游擊戰爭,根據各地不同地形特點,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打擊日軍,使日軍攻防無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寧。

3.為鞏固根據地,爭取抗戰勝利,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各項政策和措施。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

4.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三、百團大戰

1.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囚籠政策”,依托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

2.1940年下半年,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100多個團,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

3.百團大戰戰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4.日軍遭受打擊后,立即組織重兵對八路軍及抗日根據地實施報復性“掃蕩”,八路軍隨即轉入反“掃蕩”作戰。

合作探究

【探究一】什么是敵后戰場?有哪些作用?

結論:敵后戰場: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在戰略防御階段是抗戰主戰場,在執行全面抗戰路線,即動員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陜甘寧邊區是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2 敵后戰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縱隊和華北抗日聯軍所創造的。它從抗戰初期配合正面戰場友軍作戰,到戰略相持階段的1941年挑起中國抗日的重擔,上升為主戰場,成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作用:第一,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正面戰場的作戰,對維持中國持久抗戰的局面創造了有利條件。第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是敵后抗日游擊戰爭能夠長期堅持下來的戰略基地和后方。它的存在和發展,增強了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第三,為中國革命保存和擴大了力量,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給后來的新中國建設積累了政治、經濟經驗。

【探究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為何建設得好?

結論: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不是簡單的軍事根據地,而是在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它使中國共產黨在艱苦條件下積累了新民主主義的執政經驗,積累了打贏戰爭和行政管理的寶貴經驗,也為日后解放戰爭勝利和新中國建設提供了借鑒。

首先,中國共產黨在政治建設上的探索和創新,使抗日根據地成為具有強烈包容性和廣泛代表性的抗日民主政權,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和信任??谷崭鶕亟⒘艘粋€議行并列的政權體制,加強了人民對政府的監督,促進了法制建設,提高了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改變了傳統的鄉村政治結構;踐行“三三制”原則,建立了更廣泛的民主政治,提高了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效率;實行“精兵簡政”原則,減輕了人民負擔,提高了行政效率和軍隊效能;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確處理了黨政關系,切實為群眾謀利益。這一系列政治建設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理論,為日后新中國的政權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其次,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上的摸索和改革,使抗戰軍民有充實的后勤保障,通過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爭取到廣泛的群眾支持??谷崭鶕貙嵭械刂鳒p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原則,轉變經濟關系,既使農民獲得了更多經濟利益,鼓勵了廣大農民的抗戰熱情,又取得了開明士紳的支持,團結了抗戰力量;開展大生產運動,“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粉碎經濟封鎖,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培養的管理經濟的干部都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些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經驗,豐富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理論,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板書設計

3

鞏固新知

1.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某地伏擊來侵的日軍,并殲敵1 000多人,取得了全民族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這次戰役指的是(A ) A.平型關大捷 C.臺兒莊戰役 A.山東省 C.河北省 B.百團大戰 D.淞滬會戰

2.全民族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的地點在今天的 (D ) B.陜西省 D.山西省

3.關于平型關大捷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 ) A.在國民政府組織的徐州會戰中取得的 B.八路軍取得的戰績

C.全民族抗戰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D.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知識點二 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4.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樞紐是(D ) A.重慶 B.西安 C.成都

D.延安

5.抗日戰爭時期,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的土地政策是(A ) A.減租減息 B.沒收地主土地 C.地主不分田 D.富農分壞田

6.參加百團大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C ) A.國民政府軍隊 B.國共聯軍

4 C.八路軍 D.新四軍

7.在電視劇《亮劍》中,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李云龍說:“我們要主動‘關照’日本鬼子,讓它嘗嘗被八路軍打的滋味。”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大規模主動出擊日軍,以破壞敵人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戰役是(C ) A.淞滬會戰 B.臺兒莊戰役 C.百團大戰 D.忻口會戰

8.抗日戰爭時期的《軍政》雜志刊詩一首:“晴天霹靂太行頭,萬里陰霾一鼓收。英帥朱彭籌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這首詩是對下列哪一戰役的贊頌 (B ) A.武昌起義 B.百團大戰 C.七七事變 D.臺兒莊戰役 教學反思

文化21課新文化運動范文第3篇

第21課 新文化運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代表人物及其論述 難點: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及其發展深化的表現

教學內容 導入

當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對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時候,然而卻被軍閥統治的丑惡現實撕成碎片,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人們開始由器物和制度層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層面,最終形成有一次民族反思。

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條件

(1)政治:辛亥革命失敗后,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 (2)經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 (3)文化: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中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凱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復古逆流。所以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認識到新制度難以建立在陳舊的思想文化基礎上,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

封建制度在中國存在了2 000多年,封建思想毒害了許多人的心靈,辛亥革命之前,不論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還是革命派,都沒有徹底批判封建思想,革命后,北洋軍閥繼續用封建思想來束縛人們的頭腦,于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文化運動發生了。所以新文化運動主要“新”在較為徹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統思想。

2.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表現

(1)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興起。從第二卷第一號起改名為《新青年》。

陳獨秀,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清末秀才,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早年曾接受康梁的維新思想,后留學日本,曾參加反對清王朝和反對袁世凱的斗爭。辛亥革命后,面對日趨黑暗的社會現實,他認為中國人沒有覺悟是“造成今日危殆勢”的根本原因,指出“吾歷史學習資料

歷史鞏固學習資料

國之維新也,復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黨與在野黨所主張抗斗,而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動心”。為此,他主張首先在思想上進行啟蒙,把人民從專制及其意識形態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2)主要陣地和代表人物:《新青年》

1917年,陳獨秀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從上海遷到北京,攻擊舊文化的中心堡壘。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劉半農等人相繼參與《新青年》的編輯或撰稿工作。他們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大力宣傳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形成以《新青年》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1923年6月,《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的理論性機關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 【思考】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地區從上海到北京說明了什么?(經濟發展、政治中心、容易傳播、影響力大)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階級屬性是什么?(前期的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后期的李大釗等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

陳獨秀認為中國革命多次失敗的原因是由于幾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結果是否正確?(不完全正確。主因是中西之間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綜合對比)

(3)主要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后,銳意改革,以 “兼容并包”為辦學宗旨,提倡“學術思想自由”,聘請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阿、劉半農等具有新思想的學者到北京大學任教,使北京大學從“官僚養成所”一變而成為當時中國思想最為活躍的學術重鎮和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蔡元培,浙江紹興人。甲午戰爭后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他認為戊戌變法失敗是因為沒有培養革新人才,于是決心興辦教育,并創立愛國女學和愛國學社,作為培養革命人才和進行活動的機關。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期間宣布廢除忠君尊孔、讀經,改革學制,實行小學男女同校,推行義務教育等。五四動時,他站在維護新文化運動的立場上,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 【思考】政治、經濟等諸種解放與思想解放是什么關系? ——經濟決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經濟;思想解放是政治、經濟等解放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

歷史學習資料

歷史鞏固學習資料

會推動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變革,反過來,政治、經濟等的解放又為思想進一步解放創造條件。

3.《新青年》的作用

《新青年》大力宣揚民主與科學,猛烈地抨擊以孔孟為代表的文化專制主義和舊綱常倫理,鼓吹“文學革命”,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喚起廣大青年的覺悟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青年》的帶動下,宣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缎鲁薄贰渡倌曛袊贰秶瘛返瓤锒际艿娇是笮轮R、新思想的民眾的歡迎。毛澤東等進步青年還成立了新民學會,研討新知,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一)民主與科學

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內容,陳獨秀借用這兩個詞的英文發音(Democracy和Science),形象地稱它們為德先生和賽先生。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陳獨秀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國人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 1.民主的內容

新文化人士宣傳的民主思想,涵蓋的范圍較廣,不僅指人民享有主權、政府由人民投票選舉產生、權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專制反特權的共和、憲政、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理念。

2.科學 (1)主要內容

當時提倡的科學,主要指與迷信、蒙昧無知相對立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以及具體的科學技術與科學知識,同時還包括反對迷信、反對偶像崇拜,宣傳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等內容。

(2)影響

①新文化運動提倡科學,用來反對迷信、盲從和武斷,樹立起積極、進取的科學的精神。 ②科學思想的廣泛傳播,有力地打擊了民國初年社會上仍大量存在的迷信現象。

歷史學習資料

歷史鞏固學習資料

③隨著科學影響的擴大,科學知識也逐漸得到普及,人們對科學的重要性已不再懷疑,崇尚科學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

【思考】陳獨秀認為提倡民主與科學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評價? ——目的是醫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封建思想居于統治地位的中國,提出鮮明的民主與科學的口號,具有反封建思想的進步意義,也有利于科學事業的發展。但是,他們倡導的民主與科學是西方民權、平等的思想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思想范疇。而且,陳獨秀等把西方的民主與科學當作醫治中國一切黑暗的良藥,是偏激的。

(二)提倡新道德,反對舊禮教 1.“打倒孔家店”

(1)樹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孔子逐漸變成維護君主專制制度和禮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康有為反對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著尊孔的旗號來蠱惑人心。

③新文化運動要反對專制,就必然要批判作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思考】通過易白沙的話,你認為尊孔的弊端有哪些?

——易形成政治、思想的專制統治;易被別人利用,成為維護其利益的工具;重視做官不重民生易導致社會不安定。

(2)陳獨秀對舊禮教、舊道德的批判

陳獨秀連續發表《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與帝制,有不可離散之因緣”,“憲法者,全國人民權利之保證書也,決不可染以優待一族、一教、一黨、一派人之作用”,“非獨不能以孔教為國教,定人未來之憲法,且應毀全國已有之孔廟而罷其祀”。這實際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3)意義

①新文化運動對孔子及其學說的批判,其意義不限于對一個歷史人物或一派學術思想的褒貶。李大釗指出:“余之抨擊孔子,非抨擊孔子之本身,乃抨擊孔子為歷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歷史學習資料

歷史鞏固學習資料

權威也;非抨擊孔子,乃抨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事實上,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動因與文化內涵。

②“打倒孔家店”實質上是對統治中國幾千年的意識形態、思想體系、文化傳統的厘清與揚棄。

③這場掃蕩權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為后來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探究】新文化運動時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對不對?這個口號還適用不適用于今天? ——袁世凱為鞏固其統治,在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新文化運動時,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反對袁世凱的封建專制獨裁,有進步意義。但是,這個,號全面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這個口號絕對不適用于今天。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拋棄了優秀的文化傳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魯迅與《狂人日記》

魯迅(188l—1936),中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文字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魯迅曾因為母親的安排娶朱安為妻,但朱安其貌不揚,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紹興有一種風氣,看不起離婚的女人,魯迅心善,不想讓朱安淪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為由,離開了朱安,后另娶了許廣平,生下了海嬰。朱安一生都沒有和魯迅圓過房,生不了孩子。魯迅死后,是朱安為他守靈,但朱安死后卻沒人為她守靈,朱安終其一生始終是不幸的。 (1)魯迅對舊禮教、舊道德批判的特點

魯迅對舊禮教、舊道德的攻擊最為猛烈,他主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敏銳觀察,利用文學作品深刻地揭露專制制度和綱常禮教的黑暗,對“吃人的禮教”的抨擊即出自他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2)《狂人日記》對“吃人”的禮教的揭露

歷史學習資料

歷史鞏固學習資料

①《狂人日記》是魯迅第一篇白話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同時又是一篇聲討舊勢力的戰斗檄文。

②魯迅在文中借“狂人”之口,道出了驚世駭俗之言:“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思考】何謂“吃人的禮教”? ——禮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質。“吃人的禮教”的說法由此而來。 (3)對貞節觀念的批判

①魯迅發表了《我之節烈觀》一文,把傳統的貞節觀與夫權思想和忠君思想聯系起來,揭露“忠、孝、節”的倫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陳獨秀也撰文批判傳統的貞節觀念,指出這種觀念與資產階級的人格獨立根本對立。 【探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祝?!返确謩e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題? ——《狂人日記》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禮教和科舉制對人才的摧殘毒害;《藥》反映了對辛亥革命由于脫離群眾而失敗的思考,暗示喚起民眾的覺醒是取得革命勝利的良藥的深刻主題;《阿Q正傳》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提出了啟發民眾覺悟,發動民眾革命的重大課題;《祝?!贩从沉伺f中國婦女的悲慘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惡。

(三)文學革命

1.新文化運動開展文學革命的原因

(1)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徹底清算舊文化的思想革命,革命的鋒芒必然同時指向作為舊文化“載道工具”的舊文學及其文體——文言文。

(2)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眾中去,而傳統的文言文比較難懂,于是新派人士開始做語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話文,開展文學革命。

2.胡適與《文學改良芻議》

胡適(189l一1962),安徽績溪人。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強調 “建設新文學論”的惟一宗旨,只有十個字: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他強調、以白話文代替文歷史學習資料

歷史鞏固學習資料

言文作為正式的文學語言,為以新文學代替舊文學打開了缺口,對開展文學革命和創建新文學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他還率先進行白話文學的創作,發表了幾首新詩,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批新詩。五四運動后,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文言文作為一種文學工具已經喪失了活力;中國文學要適應當時的社會,就必須革新語體。為此,他系統地提出了文學改革的主張,即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的倡議得到了廣泛的響應。錢玄同、劉半農(創造了“她”字)、李大釗等也積極提倡寫白話文。

劉半農(1891一1934),江蘇江陰人。1911年辛亥革命時,曾在革命軍中任文書。他積極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1917年主張用白話寫詩,注重群眾口語,向民歌借鑒,是早期新詩的提倡者和實踐者。

【思考】通過胡適的“文學革命”八事,你認為胡適文學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是內容和文體等方面的改革,內容是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3.陳獨秀與《文學革命論》

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不僅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還認為必須徹底改革舊文學的思想內容,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迂晦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明了的新文學,從而使文學革命的旗幟更加鮮明。

4.文學革命的結果

(1)經過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們的積極努力和《新青年》等報刊的大力推廣以及熱忱扶植,白話文很快深入人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語言文字改革。從1918年開始,《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話文,使用新式標點。到1920年,全國小學

一、二年級原用的文言文教材一律被廢除。

(2)白話文在應用創作方面取得了實績。最早出現的一批白話文的新文學作品,有魯迅、葉圣陶等人的小說,胡適、郭沫若、劉半農等人的詩歌,陳獨秀、李大釗、周作人等人的散文等。

歷史學習資料

歷史鞏固學習資料

5.文學革命的意義

(1)白話文在社會上的普遍使用,使延續了2 000多年的專制主義文化受到沖擊,推動人們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對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和發展創新起了重大影響。

(2)以采用白話文為重點的文學革命,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與普及,提供了文化載體,加強了反對舊文化的斗爭,進一步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醞釀和發動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準備。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國初年,面向群眾的社會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發展。這些活動主要是在城市中對群眾開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識水平,改良其道德習慣,進而改進社會風氣。隨后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社會教育蓬勃興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學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學界,隨著文學革命的深入發展,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不斷得到推廣。白話小說、散文大量涌現,其中白話散文不僅在內容上反映當時流行的社會改造、婦女解放、勞工神圣、風土人情等思想內容,體現出嶄新的時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現了政論、雜文、隨筆、游記、寓言、短評等體裁,風格多樣。

(2)在“詩體解放”的口號下,胡適、劉半農、周作人等積極嘗試創作白話詩,這種新體詩擺脫了舊體詩的束縛,既注重內容的革新,反映現實生活,也注意形式創新,“自由成章而沒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節而不必拘音韻,貴質樸而不講雕琢,以白話入行而不尚典雅”。從胡適的《孔丘》、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可以一窺白話詩之風格。 第一首白話詩是胡適1916年8月23日寫的《蝴蝶》(參見教材),這首詩,講平仄,講對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詩意淺露,格調不算高雅,但在當時封建禁錮幾千年余威未盡的情況下,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大膽創新。所以后來胡適干脆把他的白話新詩集命名為《嘗試集》。

【思考】閱讀劉半農《相隔一層紙》,分析劉半農的白話詩有何特點? ——寫作的題材多是窮困的工農、人力車夫、小商小販以及失業的知識分子,總是將人民群眾的悲苦際遇同富人們的奢侈生活進行鮮明對比,文字樸實細膩,清麗通俗,傾向性鮮明,歷史學習資料

歷史鞏固學習資料

表達出一種純潔的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積極性:

(1)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延續。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傳統禮教的思想統治地位,對促進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覺醒起了巨大作用,是一場偉大的民主主義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運動。

(3)它促使人們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進步,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2.局限性

(1)在實踐中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2)在思想上存在對東、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課后探究

反動勢力和守舊派文人為何如此仇視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觸及了舊文化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內容即綱常禮教,從而使舊文化沒有任何棲身之地,這是根本原因;除此之外,還有新文化運動損害了反動勢力和守舊派文人的既得利益等因素。

文化21課新文化運動范文第4篇

學號: 100301024 姓名:瞿文瓊

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第9課 輝煌燦爛的文學【高中歷史必修三】

【教學內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 3(必修)》第三單元第9課“輝煌燦爛的文學” 【教材分析】

本節是本單元第二課,本課分為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和元曲已經明清小說三個方面,系統地講述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的不同發展形式?!陡咧袣v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了解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了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2.了解、詩,詞、歌、賦等各種不同的知識內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數量的名家作品;

3.拓寬文化視野,提高賞析和運用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教科書及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積累,通過閱讀,討論,分析,評論了解各個不同時期的文學發展特色。

2.通過閱讀,觀察,練習,欣賞,表演,評論,創作等方式積極參與教學;通過獨立思考或合作學習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合作學習和相互交流;

3.組織學生進行分組交流討論,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賞析文學作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通過對文學家、詩人及其文學作品的分析,把學生帶進文學藝術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強文化修養。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操,使學生的品格得到升華。

2.通過組織號召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討論,提升學生的合作精神、集體意識和競爭意識。

3.以一些杰出的文學家身上具有的熱愛祖國、關懷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來引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塑造健全的人格。 【重點難點】

1、重點:中國古代文學的表現形式及時代特點;了解文學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反映;使學生將一些著名的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社會背景緊密地聯系,更好地去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

依據: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在中學語文課上早已經學過很多,但在歷史學科上是有所不同的,必須將對詩歌的理解從文學性轉到歷史性上來,與歷史背景相結合,從而更全面的了解所學朝代的社會狀況。

突破方法: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并結合語文學科上掌握的一些技巧來初步分析古典文學的深層含義。

2、難點:不同時期文學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點;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政治經濟等之間的聯系。

依據:這部分內容沒有明確在課文中寫出,但卻是影響文學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文學作品所真正展示和體現的內涵,是對歷史知識點的深入理解與探究,更能培養學生分析思考能力。

突破方法:引導學生將之前學習的各朝代政治、經濟的內容與之充分聯系起來,結合時代背景進行思考分析。 【教學方法】

1、教法:采用口授的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與探究型教學,運用多媒體課件和板書,通過文史聯系比較、情景創設等途徑,結合相關圖片進行授課。由于本課屬于文學史的內容,其主要名篇和文學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都多有涉及,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引用和回憶已學過的歷代名篇,在整合語文的教學資源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從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中去把握文學的發展及其特點,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2、學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與探究學習相結合,首先是學生獨產思考課堂問題,再是分組討論,最后對問題進行解答并提出相關探究性課題。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文學鑒賞的水平,加強文學修養并陶冶其情操。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40分鐘) 【導入新課】(3分鐘)

首先讓同學們欣賞一段1分鐘的音樂(《關雎》的吟唱),古代的十個都是可以吟唱出來的,用來表達人們的情感,引出文學就是隨著人類的發展,以及情感勞動的需要而產生的,其最大作用就是表達和宣泄人們的思想感情。中國古代歷史源源流長,文學更是輝煌燦爛,那么同學們知道我國自古以來的主要文學形式有哪些?然后帶領同學們一起回顧。

本節課主要學習中國古代輝煌的文學,首先就要了解我國的文學形式主要有哪些。從《詩經》、唐詩,到宋詞元曲小說,這些同學們在中文語文課堂上都有所學習,探討其文學價值。然而,為什么在這個時期會出現這種文學形式?為什么在不同的時代繁榮的文學形式也不同?這些作品的深處又包含著怎樣的故事背景?今天,我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帶領大家重新審視這些文學作品,用歷史的思維去分析它們的價值。 【講授新課】(30分鐘)

一、從《詩經》到唐詩(15分鐘)

(一)《詩經》、楚辭和漢賦(9分鐘)

1.首先從《關雎》引入,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關雎》的內容和特點,然后介紹分析《詩經》的簡單概況,從《關雎》的特點引申到《詩經》的特點和價值。

概況:《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鬃诱砭幎?。

特點: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語言豐富,內容古樸,現實感強(現實主義)

價值: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注意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五經之一)。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先簡單介紹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背景人生經歷,引出代表作《離騷》,分析《離騷》概況、特點和價值。

概況:世界文化名人,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屈原所作。屈原采用楚國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開創了詩歌新體裁──“楚辭”,又稱“ 騷體 ”?!峨x騷》是楚詞代表作,抒情長詩。

特點:楚言楚地(楚辭體);句子參差不齊;浪漫主義色彩。 價值:是抒情長詩,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詩人把深厚真摯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達了人民的熱愛。 教師小結:《詩經》、楚辭在我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的影響已突破文學領域,滲透到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各個方面。清人趙翼《論詩》中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文學史上,人們常以“風”“騷”并舉。“風”指《詩經》,“騷”指楚辭。

3.簡單說明漢賦是由楚辭發展演變而來,引用《上林賦》和《二京賦》部分選段,結合對比《離騷》分析漢賦的特點。

西漢特點:以恢弘的氣勢,綺麗的景物,夸張的手法華麗的辭藻,表現出當時宏闊碩大的文化氣度,豪邁勇進的時代精神,以及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東漢特點:篇幅大多較短,以抒情為主,字句平淺,已經較為清新。

【教師小結】綜合分析《詩經》、《離騷》和漢賦的內容特點和時代背景,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古代文學的內容形式發展是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的,受其所影響。

(二)唐詩(6分鐘)

1.【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知道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最輝煌的時期,那么大家知道其原因是什么么?(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學生回答】【教師解答】①國家的統一和國力的強盛,為詩歌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③開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舉“以詩取士”,不僅使文人思想開放、活躍,也直接刺激了詩歌創作的迅猛發展。

在此,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一定社會的文化和經濟、政治的內在聯系,逐步培養他們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唐朝不同時期發展概況

初唐:初唐的著名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人。

盛唐:①高適、岑參的邊塞詩,寫出了邊塞景物的雄奇壯觀和軍旅生活的英武豪放。②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景物如畫,意境幽深,富于詩情畫意。③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作贏得“詩仙”的美譽。④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圣”。(李白和杜甫著重講,其他的一帶而過)

中唐: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的諷喻詩。

晚唐:李商隱、杜牧(“小李杜”)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二、宋詞和元曲(10分鐘)

(一)宋詞(7分鐘)

1.【教師提問】詞這種文學形式最初出現于唐代,但幾乎不為人知,相反到了宋朝,詩開始逐漸落沒,詞卻開始走向繁榮,哪位同學知道這是為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學生回答】【教師解答】①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②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③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分派別介紹代表人物其派別的思想內容和風格特點

婉約派:北宋的柳永和兩宋之際的李清照是婉約派的典型代表,可以柳永的《雨霖鈴》和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說明婉約派的風格委婉含蓄,細膩感人,內容以詠嘆個人身世,寫景抒情為主。

豪放派: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南宋辛棄疾也在此取得了很大成就,可結合二人的代表作品分析,總結出豪放派的風格豪放激憤,氣勢雄偉,內容以記事、說理為主,表達內心感慨。

(二)元曲(3分鐘)

1.介紹廣義元曲的含義,包括散曲和元雜劇。散曲是北方民間流行的一種詩歌體裁,在音節和用韻上比較自由,句子長短參差,且可以加襯字,多用方言俗語和當時的新詞,增加了語言的靈活性和通俗性。元雜劇是融合宋金以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形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調演唱。

2.元曲成就最高的是關漢卿、馬致遠等人。

3.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元曲興盛的原因,一是適應統治階級燕樂的需要,二是為滿足廣大市民階級日益強烈的文化需求(主要的)。

三、明清小說(5分鐘)

1.老師引導學生共同分析明清小說繁榮的社會背景

①社會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 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加強,封建社會的衰落, 社會矛盾凸現,不少文人開始對現實進行批判,對小說創作產生影響; ③市民階層擴大,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同時也提出社會需求。

2.糾正關于明清小說的幾個錯誤觀點。明清小說在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元曲并稱,是明清時期文學的代表。明清小說是從宋元話本發展而來的。唐代傳奇、宋元話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說創立了長篇體裁,開辟了我國小說史的新階段。

3.特點:數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細節的描繪、語言的運用等各個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前代。

4.代表作品:

①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等四部長篇小說最為著名,是中國和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②其他: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等。 【難點突破】(3分鐘)

分析文化繁榮原因的一般方法。(可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文化發展五個方面分析.)

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矛盾和緩,社會安定. ②統治者的文化政策. ③經濟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發展,城市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民族關系融合,對外關系開放,文化交流頻繁; ⑤對前代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受其他文化領域成果的影響. 結論:一定社會文學與政治、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 【課堂總結】(2分鐘)

本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主要形式及其的歷史成就。相信大家對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政治、經濟和文化三者是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同學們以后在分析問題時一定要養成全面思考的習慣,這樣才能將問題思考的更透徹,才能得出最正確的解答。 【課堂習題】(2分鐘)

帶領學生完成幾道基本的習題,鞏固課堂知識。 【板書設計】

正板書: 第9課 輝煌燦爛的文學

一、從《詩經》到唐詩

(一)《詩經》:概況、特點、價值

(二)楚辭:概況、特點、價值

(三)漢賦:西漢特點、東漢特點

(四)唐詩

1.興盛原因:國家的統一和國力的強盛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

開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舉“以詩取士” 2.初唐:王勃 3.盛唐:李白、杜甫 4.中唐:白居易 5.晚唐:“小李杜”

二、宋詞和元曲

(一)宋詞

1.繁榮原因: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 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

兩宋社會矛盾尖銳, 2.派別

(1)婉約派:柳永,李清照,派別風格 (2)豪放派:蘇軾,辛棄疾,派別風格

(二)元曲 1.元曲的含義

2.代表作品: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 3.興盛原因:適應統治階級燕樂的需要

為滿足廣大市民階級日益強烈的文化需求(主要)

三、明清小說

1.繁榮原因:社會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封建社會衰落, 社會矛盾

市民階層擴大,社會需求 2.代表作品:四大名著等 副版書:

風雅頌,離騷,“風騷”,李白,杜甫,市場經濟,婉約派,豪放派,《竇娥冤》,資本主義萌芽,四大名著

【所需教材及資源】

1、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3(必修)》

2、網絡資源:

文化21課新文化運動范文第5篇

Lesson 21 Which book?

give v. 給 one pron. 一個 which question word 哪一個

empty adj. 空的 full adj. 滿的 large adj. 大的

little adj. 小的 sharp adj. 尖的,鋒利的 small adj. 小的

big adj. 大的 blunt adj. 鈍的 box n. 盒子

glass n. 杯子 cup n. 茶杯 bottle n. 瓶子

tin n. 罐頭 knife n. 刀子 fork n. 叉子

spoon n. 勺子

give 給,它的主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Teaching gives me a lot of pleasure.give sb. sth.

give sth. to sb.

Give me a pen please. 請給我一支鋼筆。

Give a pen to me please.

offer 提供,只能是人做主語

provide 免費提供

supply 供應

donate 捐獻

contribute 貢獻:I have contributed all my life to teaching career.

★ Text

Give me a book please, Jane.

Which book?

This one?

No, not that one. The red one.

This one?

Yes, please.

Here you are.

Thank you.

Lesson 21 Which book? 哪一本書?

give v. 給 one pron. 一個 which question word 哪一個

Lesson 22 Give me/him/her/us/them a…Which one?

給我/他/她/他們一…

哪一個?

empty adj. 空的 box(boxes) n. 盒子,箱子full adj. 滿的 glass(glasses) n. 杯子large adj. 大的 cup(cups) n. 茶杯

little adj. 小的 bottle(bottles) n. 瓶子sharp adj. 尖的,鋒利的 tin(tins) n. 罐頭small adj. 小的 knife(kinves) n. 刀子big adj. 大的 fork(forks) n. 叉子

blunt adj. 鈍的 spoon(spoons) n. 勺子

Lesson 23 Which glasses? 哪幾只杯子?

on prep. 在……之上

shelf n. 架子,擱板

Lesson 24 Give me/him/her/us/them some…Which ones?

給我/他/她/他們一些…

哪些?

desk n. 課桌

table n. 桌子

plate n. 盤子

cupboard n. 食櫥

cigarette n. 香煙

television n. 電視機

floor n. 地板

dressing table 梳妝臺

magazine n. 雜志

bed n. 床

newspaper n. 報紙

文化21課新文化運動范文第6篇

一、識記與理解

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的建立背景。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正確認識西晉滅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史實的能力;通過識讀歷史圖片,培養學生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析西晉統一全國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這一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認識到歷史上各族人民在進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同時初步認識民族平等、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性。

重點:西晉的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難點:西晉社會狀況之下隱藏的統治危機;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時代大背景。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次課我們學習了從東漢末年到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歷史,最后我們分析了三國鼎立的形勢并得出結論,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么最后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西晉。)對,西晉結束了三國分裂的局面,統一了全國。但西晉的統治很短暫,這又是為什么呢?魏晉時期,除漢族外,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躍在歷史舞臺上,他們從何而來?又做了什么?學了本課內容你們就知道了。

【內容探究】

一、西晉的建立

1.教師課件展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請一位同學講述這個故事。

[學生回答]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國的大權實際上落到司馬懿手里。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總攬大權后,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長久,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干掉司馬昭。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幾位大臣知道這樣做等于是飛蛾撲火,都勸他暫時忍耐。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仆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

2.教師引導:后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8頁第

一、二段的內容,并問:那么,三國鼎立的最后結局如何?(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皇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 3.教師可引導學生畫出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線索(三國建立:魏、蜀、吳→三國滅亡:蜀、魏、吳→西晉統一全國。時間:220—280年。) 4.教師引導:西晉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但西晉的統治卻很短暫,西晉的統治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只要研究一下西晉的社會風氣,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晉的統治了。教師指導學生看教材第78頁“相關史事”中石崇和王愷斗富的故事。

5.教師講解:西晉初年,國家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長期分裂動蕩后重歸統一。根據天下分久必合的傳

統理念,這次的統一和安定應該是長期的。因此晉國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認為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已經到來,誰都相信明天會更好,誰也不去為未來擔心。因為沒有憂患意識,臣民對國家、民族和家庭的責任感日益淡漠,社會享樂主義滋長,朝野上下物欲橫流,每個人都在花樣翻新地找刺激尋開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西晉的統治階級追求享樂,糜爛腐化。

6.展示教材第79頁的“材料研讀”,提出問題:這則材料說明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風氣?(“唯錢是圖”,統治階層昏庸腐朽。) [教師過渡] 西晉初期的這種社會現狀為“八王之亂”的發生和西晉的短命而亡做了鋪墊。

二、八王之亂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第79頁“八王之亂”的相關內容,問:西晉初年,晉武帝怎樣管理地方?(大封同姓諸侯王,后來又陸續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在西晉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實行過分封諸王的制度?(西周。) 2.教師講解:除了西周,在西漢初年,也分封過同姓諸侯王,最后是導致了“七國之亂”,所以才有后來的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以西周和西漢為鑒,想一想,分封諸王對中央政權的統治會造成什么危害?(會導致諸侯勢力壯大,最終王室衰微。) 3.教師引導:西周、漢初都實行分封諸王,一旦諸王勢力強大,就會威脅中央的統治。同樣,西晉初年分封諸侯,諸侯王既手握兵權,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壯大,最終導致“八王之亂”,哪位同學可以為大家簡述“八王之亂”?

教師找一個同學講述“八王之亂”: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

4.教師講解:“八王之亂”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人民飽受痛苦,西晉從此衰落。為什么西晉的統治如此短暫?

教師待學生小組討論后,找幾個小組的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師引導得出答案: (1)統治集團非常腐朽:奢侈之風盛行,在位皇帝(晉惠帝)昏庸無能。

(2)統治集團發生內亂:“八王之亂”使西晉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內遷的少數民族受欺壓,乘機起兵反晉,西晉滅亡。

[教師過渡] “八王之亂”后,中原大亂,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往南方,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教師課件展示草原圖片,并引導學生看教材第80頁的《敕勒川狩獵圖》和《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以及第80頁第一段文字,問:同學們知道北方游牧民族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教師講解: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魏晉之際,在北方的戰亂之下,少數民族內遷形成高潮。那么,在這一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哪些呢?請同學們在教材80頁上的《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上標出內遷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 3.教師講解: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4.教師課件展示《十六國示意圖》。問:十六國時期,各國彼此攻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狀況在什么時候結束?是誰結束了這種狀況?(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皇帝苻堅采取哪些措施維護統治?(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興辦學校,提倡儒學。) 【課堂小結】

西晉短暫的統一,固然是多種矛盾沖突的結果,但統治階級的貪婪腐敗是導致當時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個原因。歷史警示我們,應居安思危,吸取歷史教訓。西晉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各族人民在進一步交往過程中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

一、西晉的建立 1.西晉的建立 2.西晉的統治

二、八王之亂

1.原因 2.概況 3.影響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游牧民族的內遷 2.十六國政權 3.苻堅統一北方

上一篇:護理實習生帶教pdca范文下一篇:鋼筋偏移處理施工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