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投資銀行體系論文范文

2023-09-23

投資銀行體系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自從2008年底源自美國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科技型中小企業運行環境始終不景氣,由此更加劇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本文主要描述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并從創新能力角度分析了造成融資難這一現狀的原因,從創新力角度尋求企業走出融資困境的對策。

關鍵詞:創新力;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

一、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概況

科技型中小企業一般是指以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和以生產經營技術產品等活動的收益為生存發展條件,且年創利不超過200萬元,科技人員在100人以下,并有相應的組織和資金的經濟實體,自負盈虧,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生力軍。當前,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增長和科技創新的雙重主體,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點,但是由于其規模小、風險高及外部效應,導致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來源大部分只能依靠企業主自身內部出資,但資金數額有限,也通常難以滿足企業產品的研發、市場開拓等需求。目前,資金問題成為制約科技型中小企業生存能力提高的瓶頸。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

(一)融資手段單一

當前,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有兩種融資渠道:一種是依靠政府財政支持,通過獲取科技創新基金或其他財政政策支持以及稅收政策達到一種間接融資的效果;第二種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內部融資,依靠自身內部積累。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無論是在創業初期,還是在發展期,主要是依靠內部融資、自我積累發展起來的,只有少數能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股票融資僅占國內融資總量的1%左右。雖然我國創建了中小企業板市場及創業板市場,但截至2011年3月中小板上市公司僅有560家,對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上市融資門檻仍然很高。由此可見,包含于中小企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手段更加單一。

(二)難獲銀行青睞

銀行貸款是中小企業最主要的外部融資渠道,但銀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動資金以及固定資產更新資金,而不提供長期信貸。貸款條件上,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條件較之大企業而言往往嚴格許多,使中小企業借貸無門。自2008年底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還在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隨著現在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并且伴隨著國內存款準備金利率的持續上調,使得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普遍吃緊,商業銀行市場化運行機制加大了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的差異性和波動性。由于短期內中小企業的風險收益比遠低于大型企業,加上經濟大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較大不確定性,出于風險與收益的考慮,科技型中小企業成為商業銀行信貸壓縮對象。

(三)融資成本高

當前,我國風險投資機構發展還不完善,且大多數依賴于政府建立的投資平臺,在眾多申請風險投資的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很難順利通過風險投資獲得資金,即使通過,其間也支付了不少的中介費、運行費等。如果尋求商業銀行貸款,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一般上浮20%~30%,且需一次性支付各項費用,如貸款的承諾費、手續費、管理費、代理費、擔保費、公證費、評估費、保險費、抵押費等,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總成本高達12%,遠高出大企業的貸款成本。

三、基于創新力角度分析中小企業融資難原因

(一)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

許多科技型小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企業沒有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大部分企業是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或轉產,或是在引進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或模仿。自主創新和開發能力不強。根據浙江軟利科學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轉產的占76.4%,在技術開發性質上,70.1%的企業是在引進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或模仿。82.4%的科技技型中小企業沒有發明專利。在擁有專利的企業中,大部分專利只是外觀設計專利和新型實用專利。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辦,是在引進技術和人才基礎上創辦起來的。雖然此處僅僅以浙江省為例,但卻代表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現狀。

一方面,如果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力量較弱,創新能力參差不齊,就會使得投資主體更加謹慎,在企業與投資主體信息不對稱時,即使真正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由于缺乏前期投資,無法證明自己的潛在能力,也會錯過許多投資主體的投資。另一方面,缺乏企業核心創造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也無法通過吸引外部融資來彌補企業發展的需要。

(二)技術更新、產品升級頻繁

因為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具有市場壟斷地位,對于市場變化敏感度較高,具有技術更新快、產品升級換代頻繁的特點,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資金用于研究開發活動和購置技術含量較高的設備。只有及時進行技術更新,才能保持企業持續創新的動力和能力。而技術的更新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如果僅靠政府的財政支持是不明智也是不可行的?;诳萍夹椭行∑髽I規模較小、市場份額小、易受市場系統性風險影響的特點,即使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強烈,投資主體仍然謹慎觀望,這無疑造成了一種“創新——資金缺乏——項目流產——創新能力降低”的惡性循環。如果說金融是經濟的命脈,那么資金就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血液。

(三)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關鍵環節,作為自主創新的最后一環,科技成果轉化是創新價值的最終體現。由于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長的投資行為,金融部門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比較慎重,金融部門不愿獨自承擔科技成果轉化失敗帶來的風險,這就需要政府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然而,當前我國風險投資體系尚不健全和規范,加上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不成熟,結構不合理,服務功能單一,缺乏高素質的技術經濟人才,致使信息資源不統一,難以實現科技成果提供者與大多數中小企業需求者之間的互通,使雙方不易對接。

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轉化的不成功,使得企業自有資產潛在降低,減少了可用于擔保抵押的財產。正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少、規模小、知名度低、可抵押物有限,使得其在資金市場中融資難。如果再沒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無異于再次降低企業融資能力。

四、從創新力角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對策

表面上,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是由融資渠道狹窄、銀行支持不力、自身條件差等原因造成的。實際上,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企業創新能力低所造成的。要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困境,我們既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也不能僅從擴大銀行投資金額入手,還需要從企業自身內部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核心問題——創新能力。

(一)構建產—學—研—政府聯盟,提高技術創新水平

“產—學—研—政府”聯盟模式的特點是既有政府的宏觀控制與協調,又有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化運作,加上大學的進入,可以很好地實現關鍵技術的開發計劃,營造企業良好的發展環境,加速開發和轉化新技術。該聯盟實際上指科技創業體制與政策、生產利潤、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一體化。根據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該聯盟一般由政府、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大學基于對未來工業技術發展的預期和關鍵技術戰略計劃,為達到增強競爭能力、占領市場、合作研究與開發等目的,以項目形式、技術中心形式為龍頭形成合作。

(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首先,拓寬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來源渠道。除了中小企業自身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經費投入外,政府要通過經濟手段引導和鼓勵中小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其次,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健全社會化科技信息網絡,各類科技信息為社會共享,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多方面的服務。最后,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驗平臺。中小企業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或者是通過科技中介機構購買的科技成果,都必須進行實驗,只有實驗成功的科技成果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參考文獻:

[1] 谷秋英. 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對策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1,(07).

[2] 郭士祺、陳入嘉.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成因和解決對策[J].中國商貿,2011,(03).

[3] 賴文燕. 后危機時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1,(07).

投資銀行體系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環節。正在處于風險管理革命與產權革命并存時期的商業銀行,如何保證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的互動,保證商業銀行產權革命順利推進?本文從文化體系、制度體系和法律體系四個方面,對構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提出了較為明確的思路。

關鍵詞:風險管理;商業銀行;體系

文獻標識碼:A

投資銀行體系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在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對于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境外投資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考慮到社會環境影響,很有可能會出現法律風險,因此要加強管理,才能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出更大經濟效益。

關鍵詞:一帶一路;境外投資;法律風險;管理措施

引言:

境外投資是一帶一路非常核心的一部分,境外企業所處國家是一帶一路經過的國家。近年來隨著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沖突增加,由于相互法律體系存在差異,在這種外部環境下容易出現風險。為了保證境外企業的更好發展,加強風險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消除不利因素影響,創建出較為穩定的發展環境,彰顯出一帶一路的價值。

一、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提出來的合作倡議,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沿線國家加強了聯系與合作,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有了明顯增加。一帶一路堅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開放合作原則、市場運作原則、互利共贏原則。在2015年,國家相關部門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給予政策上的支持,明確了未來發展方向。一帶一路從被提出到推行需要一個實踐的過程,對存在問題不斷改進,不斷優化發展模式,滿足各個國家的利益訴求。一帶一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加強和國家和區域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構建出全新的發展模式。目前境外投資發展態勢良好,企業數量在不斷增加,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對于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幫助[1]。

二、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境外投資法律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從目前情況來看,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境外投資以基礎設施和能源為主,涉及金額比較大,建設難度較大,所以會面臨一系列問題。企業在進行談判的時候,簽署主體是東道國政府或者國有企業,合同期限比較長,可長達幾十年。對于我國走出去的境外企業而言,東道國政府是法律的規定者,所以對企業是非常不利的,可能會損害自身利益?;A設施和能源領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所以需要妥善處理遇到問題,才能確保順利開展,實現預期目標。不同國家歷史背景、社會制度有著差異,這對法律制定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主動學習并了解。我國企業要采用嚴格標準,在我國法律的基礎之上,深入了解簽署國的法律文化,保證境外投資在合理合法范圍內開展,避免法律風險的出現。法律風險貫穿于境外投資項目的始終,所以要進行全面分析,對可能發生法律風險進行預測,并制定有效應對機制。目前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境外投資法律風險越來越嚴重,為了促進企業更好發展,必須要加強管理,保證企業穩定、健康的發展[2]。

三、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境外投資法律風險分析

(一)概念

對于境外投資而言,法律風險一般有兩種含義。從狹義的角度來看, 法律風險是指在收購或者簽訂協議后,東道國自身法律發生了變化,這對我國境外投資會產生不利影響,例如法律改變會給企業造成損失。從廣義角度來看,法律風險是指海外投資過程中我國企業對投資可行性研究及初期談判,包含正式收購或者是投資協議方面的談判中,因為東道國法律規定所形成的風險。在一帶一路的形勢下,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堅持走出去戰略,出現了境外投資的熱潮。但是國際局勢變化讓沿線國家之間的矛盾升級,法律風險概率會大大增加,成為了境外投資發展的限制性因素。法律風險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如果不進行研究和管理,肯定會對境外投資產生影響,成為企業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對目前國際局勢進行分析,有一個全面了解,積極開展法律風險管理工作,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確保發揮出有效作用,解決過程中遇到問題,為境外企業創建出良好發展環境。

(二)境外投資法律風險出現的原因

通過分析發現,境外投資法律風險出現的原因比較多,涉及到各個方面,要從整體上去把控,才能實現有效管理。東道國法律文化和我國法律文化有所差異,在投資過程中,僅從我國法律去考慮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東道國法律進行分析,這樣才能保證順利開展。東道國政府掌握著法律制定權,他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惜損害企業利益,對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另外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經驗不足。從整體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缺乏海外投資經驗,更多的是爭取項目,忽視了法律的重要性,在這方面存在嚴重缺陷。一些海外項目具備完善法律體系,我國企業要對項目進行嚴格評估,即使在不發達的地區投資,也不能與東道國政府的關系作為唯一保障,要將法律風險考慮進來,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微觀角度的法律風險。東道國政府和我國政府的法律差別比較大,如果不夠了解就進行投資,很有可能會引發風險,導致造成不必要經濟損失。因此要加強對境外投資法律風險的管理,避免不利因素影響,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3]。

四、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

(一)以外匯管制規避法律風險

在境外投資之前要做好調查工作,確保具有可行性,實現預期發展目標。對境外投資國家的匯率改革、經濟發展形勢進行深入分析,然后再做出決定,可以避免盲目投資的情況。了解東道國外匯管理制度,有效確定管理形式。部分國家隊外匯管理不夠重視,所以政策法律方面比較缺失, 對于這種情況,我國應該按照當地政策開展投資計劃。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匯率會發生一定變化,所以要進行科學預測,并制定有效預防措施, 例如外匯避險、期貨避險等。

(二)以鼓勵方式規避法律風險

為了鼓勵境外投資活動,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人們參與到境外投資中去。在境外投資過程中,我國企業要加強和外商的聯系與合作,從成功案例中吸取豐富經驗,不斷完善發展模式。與東道國建立起投資關系之后,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和周邊國家的合作,充分享受到各種福利政策。我國企業和東道國之間要深入了解,熟悉各自的法律內容,才能實現有效運用,保證投資的合法性,從而規避法律風險[4]。

(三)做好事前防范規避風險

成立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機構。東道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相關法律內容會不斷發生變化,使得境外投資面臨較大風險。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國要成立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機構,為境外投資企業提供專業的法律顧問。對企業所處國家的投資法律環境進行研究,幫助企業了解投資過程中的風險和機遇,從而更好地應對。對于法律變化情況,企業要對發展策略做出適當調整,確??梢院芎眠m應,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風險發生率。為了提高境外投資企業防范法律風險的能力,需要采用合適法律,為境外投資提供可靠保障。一旦東道國法律發生變化,很有可能會引發發展中的糾紛,對企業會產生嚴重影響。投資者在簽訂立法合同時,要選擇合適的法律,首先對我國企業有利的法律條款。對過去發生的法律風險進行分析, 吸取教訓并總結經驗,制定有效防范體系,避免法律風險的發生。提高對事前防范的重視程度,從不同方面入手去做,對法律內容有全面了解,消除不利因素的影響,保證境外投資活動順利開展[5]。

(四)完善雙邊貿易規避法律風險

對于貿易者來說,稅收是他們比較關心的問題,在規避法律風險時,完善雙邊稅收規定是很有必要的。廣泛締結國際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通過簽訂國際條約,可以起到防范風險的作用,利用稅收相關的雙邊投資協定,規避法律風險。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局勢發生著深刻變化,因此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抓住發展中的機遇,新稅收協定可以加強我國和東道國之間的貿易合作。

(五)簽訂保護協議規避法律風險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在不斷加強,區域投資協定數量明顯增加。通過分析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歷史文化背景比較相似, 因此在建立區域性投資條約的時候,要保證得到不同國家普遍認可,這樣才能有效執行下去,避免爭端的出現。一帶一路得到了多數國家的支持, 倡導區域性投資協議,是幫助投資者規避法律風險的有效方式。協議制定完成后要加強審核,確保與實際需求相符合,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避免對境外投資的影響[6]。

(六)境外投資結構方面的法律風險管理

上文中已經提到,一帶一路境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和能源兩個領域,所以境外投資結構優化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境外投資的控股結構至關重要,對于項目融資、節約稅款、防范風險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不同國家實際情況不一樣,但是在開展境外投資時必須要建立起合理結構,有助于促進企業的發展。對于跨境投資而言,成立由中國人員實施的控股平臺企業。如果其他國家人員有合作意向,建議合作在走出去后進行,最好在跨境以前防止進行合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境外投資只是單純追求項目規模、資金大小等,忽視了結構的重要性。因此要積極轉變認知,根據實際情況對境外投資結構作出適當調整,確保達到更好效果。投資者要掌握主動權,有效應對投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按照規定計劃發展。加強對風險管理的認識,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將風險降到最低,為境外投資開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七)境外投資合同群法律風險管理

在開展境外投資過程中,需要簽訂很多合同,是重要的資料文件。對于一項基礎設施建設而言,會涉及到多個主體,例如建設單位、承包商、銀行、政府等相互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為了保證建設活動順利開展,需要簽訂多項協議,作為重要參考依據,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合同出現問題,將會出現法律風險,所以要加強管理,保證合理合法,提供正確指導作用。項目管理人員要提前熟悉有關合同的理論和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知識水平, 更好投入到工作中去。合同會涉及到多個主體的利益,因此要開展管理, 協調好相互之間關系,保證處于穩定和諧的狀態。如果忽視了合同管理就會導致多個合同出現問題,影響范圍會不斷擴大,使得境外投資活動很難正常開展。對過去發生的案例進行分析,明確合同管理的重點難點,引起足夠重視,處理好發生的問題,減少不利因素影響。在簽訂合同之前要加強檢查,保證內容方面準確無誤,與相關要求相一致,才能有效履行下去, 支持境外投資的開展[7]。

(八)法律風險管理的其他方面

即使對境外投資法律風險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有效管理,但是由于整個過程比較復雜,所以還會出現其他問題,要進一步完善才可以。當主體之間出現爭議時,國際仲裁可以很好進行處理,保證具有公平性與獨立性。但是仲裁裁決東道國是不是承認和詳細的執行等方面問題,會增加仲裁結果的不確定性。我國境外投資的部分東道國不是《紐約公約》的締約國家,因此這些國家投資中發生爭議時,仲裁結果會更益于中國。從理論角度來看,仲裁庭假如最后的裁決針對中國企業的資產,中國是《紐約公約》的簽約國家,可以根據條約得到承認和實施。法律風險管理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涉及面比較廣,因此要進行深入分析,尤其是細節方面的問題一定不能忽視,否則會產生不利影響。做好法律風險其他方面的管理,形成一套完善管理體系,將具體效果落實下去,保證達到預期效果,為境外投資提供有力支持,實現穩定的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分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境外投資發展勢頭良好,其中法律風險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需要進行分析并開展有效管理,避免風險對企業發展的影響。要善于總結經驗,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風險管理體系, 發揮出有效作用,推動境外投資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振曉“.一帶一路”建設下地礦企業境外投資法律風險防范[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3):279-280.

[2] 史丁元.解讀 \" 一帶一路 \" 新形勢下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J].法制博覽,2018,(27):198.

[3] 龍振奕.解讀 \" 一帶一路 \" 新形勢下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J].法制博覽,2017,(27):207.

[4] 顧德周.解讀“一帶一路”新形勢下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J].管理觀察,2015,(31):154-156.

[5] 陳曦,姜慶國.新形勢下我國產業境外投資的思路和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8,(1):36-40.

[6] 凌曄.\" 一帶一路 \" 境外基礎設施投資的法律保障[J].懷化學院學報,2018,37(2):82-86.

[7] 柯靜嘉.\" 一帶一路\" 背景下中國企業 投資東盟的法律保障[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9,31(3):57-64.

作者簡介:

麥廣瑞,性別:女,出生年月:1984.01,籍貫:廣東東莞,職稱:律師,

專業:法學,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的法律研究、一帶一路對外投資的法律風險管理。

投資銀行體系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近年來我國的基金業發展迅速,而作為基金業健康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的基金評級業的發展卻跟不上基金業發展的步伐。因此,加快基金評級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基金行業發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對我國基金評級業發展歷史進行了簡要的回顧,然后對目前的基金評級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如何促進我國基金評價業的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證券投資基金 評價體系 定性評價 基金評級

投資銀行體系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確有積極意義,可以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但是其中也有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這也是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學術界對外資銀行進行的研究主要是將是否有助于國內銀行業效率的提升作為切入點,還有文獻對引進外資戰略投資的優勢和弊端進行了分析,但是很少有人對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的負面影響進行探討。農信機構在外資銀行入股的背景之下,必須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審視外資銀行入股的動機和目的,仔細考察并判斷入股交易是否可以帶來預期的目標,這樣才能發揮出外資銀行入股的作用,借助外資銀行的優勢和價值,解決農信機構發展中的歷史問題,加快改革力度,提升管理水平。

關鍵詞:外資銀行;農信機構;負面影響;應對措施

國家始終高度關注銀行業的發展,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之前,會進行充分的考量,并出臺相應的政策保護本國銀行業。很多國家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逐步放寬銀行準入政策,銀行的跨國經營正是在此背景下快速發展起來。我國在發展金融行業與銀行業時,采取了循序漸進的策略和原則,所以說外資銀行入股始終在以相對緩慢的狀態進行,地域范圍和業務范圍之上還有一定的局限。對于外資銀行而言,2006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頒布與實施,外資銀行才可在我國注冊并經營,這對我國銀行業而言也是極為艱巨的任務和挑戰。因為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才有更多的學習機會,也可通過外資銀行入股的機會提升經營管理水平。但是其仍舊存在負面影響,需要農信機構加以重視,并根據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應對措施。

一、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威脅金融安全

我國之所以在政策上有所放寬,允許外資銀行入主國內銀行業,是因為要兌現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同時,也希望借助外資銀行的力量改變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狀態,擺脫舉步維艱的窘境。從某種角度而言,金融業和銀行業可以說是國家發展經濟的命脈,所以說國家對外資銀行入股做出了明確且嚴格的規定,這是避免外資控制金融業或者銀行業的舉措,也是保障經濟發展格局和政局穩定性的關鍵。但是各項政策在不斷放寬,外資銀行的入股比例也有所增加。在開放的金融市場環境之下,外資銀行可以取得更多的控制權,這不僅對農信機構自身的發展不利,還會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制定,甚至是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也會因為外資銀行入股的影響而發生改變[1]。最重要的是,外資銀行在入股農信機構時,可能出現條款不合理的問題,這也是外資銀行實現金融霸權的一種手段。至于農信機構,外資銀行入股可以為其提供更加先進的管理經驗,而外資銀行則會借此機會兜售其專利或產品,此時農信機構則要付出昂貴的成本,甚至發展成為被外資銀行壓制的局面。除此之外,外資銀行可能會在入股過程中將農信機構作為轉嫁風險工具,使得農信機構乃至銀行業的發展面臨危險。長此以往,金融安全一定會受到嚴峻的挑戰。

(二)財富外流,影響經濟發展

本身銀行就具備高利潤、高風險的特征,是壟斷行業,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可以說是允許外資分享本國經濟發展的利益,稍有不慎,就會給我國帶來利潤流失,財富外流的問題。無論是其他銀行還是農信機構,都是以實現上市為目標引入外資,但是凈資產與上市價格之間的差異十分顯著,外資銀行是通過用美元換取資源的方式來贏得收益。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外資銀行會利用貨幣符號獲得對農信機構的控制權,并在農信機構經營和發展過程中獲得大量財富[2]。已經有學者證實,外資銀行會通過農信機構的股權來換取美元,然后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獲得利息,在此過程中,中國金融業的利潤和股權都會大量流失,由此可見,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后會出現財務外流、金融股權出售的局面。另外,因為政策和管制有所放松,外資銀行極有可能在入股的過程中籌集資金,從而在其中獲得利差。也有可能會在市場風險發生時轉移并分散風險,這些都是直接威脅我國農信機構和銀行業的直接因素。

(三)加大經濟競爭劣勢

雖然說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會為農信機構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路徑與可能,但是外資銀行在入股過程中同樣會以自身利益為前提。所以會在發展過程中與農信機構出現競爭資金或客戶的問題,甚至會利用農信機構的網絡資源進行滲透與發展,從長遠來看,外資銀行入股給農信機構帶來的影響十分不利。其次,大部分外資銀行在入股時會考慮到經營效率、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前景等因素,如果農信機構占有良好的資源和客戶,很容易被外資銀行控制,這也為外資銀行贏得了更大的競爭優勢,但是對于農信機構或我國的銀行業而言是十分嚴重的威脅。最重要的是,外資銀行入股后很有可能因為競爭或貸款而累積諸多不良資產,嚴重影響農信機構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劇了農信機構經濟競爭的劣勢。雖然說我國在政策上有所放緩,但是仍舊對外資銀行的建設與經營提出了諸多要求,但是受到分業經營的影響,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后仍舊擁有多個跨行業機構,例如證券、保險等。此時,農信機構則在其中扮演著過渡的角色,外資銀行完全可以借助農信機構的資源發展其他服務或產品,而農信機構因為是借助外資銀行的支持發展起來,所以很難與其競爭。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農信機構接受外資銀行的入股后,就意味著外資銀行需要了解農信機構的改革模式或者重要信息,完全暴露在外資銀行之下,無論是競爭力還是弱點均被其掌握,無論是在長期發展中還是在競爭中都處于不利地位。

二、應對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的措施

(一)客觀對待外資銀行和金融入股

在外資銀行入股的影響之下,農信機構的各項活動不斷升級,但是極有可能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忽略自身需要的問題,通過投入財力物力的方式抵消不良資產,希望在改善財務報表的同時吸引外資[3]。引資談判中普遍存在壓低價格、政策不合理、給予外資利益過多的問題。要想避免上述問題,必須在引資過程中正確認識外資銀行入股,絕不可違背引資的初衷,更多的是要意識到外資銀行入股的實質??陀^冷靜的面對外資銀行和金融入股,以免外資銀行借助入股的機會打壓農信機構或者整個銀行業。當然,外資引入并不是農信機構進行改革的唯一策略。經過不斷的努力和發展,諸多領域已經可以通過自發改革的方式來打破發展難題,而金融業的改革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的堅持和努力,決不可以引入外資為目標進行改革,還是要清楚的意識到自身在發展中的不足,明確經營模式中的缺陷,少走彎路。外資銀行雖然給農信機構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外力,但是只能將其視作為重要的契機,仍舊不是農信機構乃至銀行業發展的根本。

(二)合理選擇金融機構

首先,要謹慎地區別戰略投資者與財務投資者,也就是選擇合理的金融機構。因為財務投資者并不會將所投資的銀行作為自身業務領域的延伸手段,也不打算在管理、業務、人員等方面與農信機構進行長期合作[4]。其最終目標往往是賣出持有股權以獲得高額回報,所以會在投資之前設定退出機制,一旦達到獲利目標或形勢發展不利就設法撤出投資。毫無疑問,根據中資銀行的引資目的,股權合作對象首先鎖定的是外資的戰略投資者。所以說應按照既定的標準和原則選擇金融機構,還要考慮到自身的發展需求與銀行業發展大環境。

(三)強化金融引導與監管

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對農信機構的監管體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上文已經提出,外資銀行入股后我國的金融安全會受到極大的威脅,還會出現財富外流的問題,加劇農信機構乃至銀行業的競爭劣勢。但是在市場競爭和搏斗過程當中,外資銀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會通過創新金融的方式獲取利益??v觀所有引入外資,都是因為缺乏管制而引起了銀行業的動蕩。因此農信機構在引入外資銀行的同時,一定要做好監督與管理,根據外資銀行入股的現狀制定法律法規,充分論證其持股比例上限或者入股價格,吸引優秀的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還要從多個方面支持農信機構的改革與發展,徹底消除外資銀行入股給農信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或不平等待遇,使二者處于同等競爭的局面當中。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外資銀行在我國的數量和規模都有所擴展,這對于銀行業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也帶來了極為嚴峻的沖擊,會直接影響到銀行業的運行穩定性。文章圍繞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了分析與探究,并就如何應對外資銀行的負面影響提出了嘗試性的建議。相對于農信機構而言,外資銀行擁有更多的優勢和經驗,可以為農信機構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并在技術擴散和制度創新方面提供諸多指導,但是也加劇了農信機構的脆弱性和競爭劣勢。這要求農信機構客觀看待外資銀行入股,強化監督與引導,深入挖掘外資銀行的入股優勢,彌補農信機構在發展中的不足。

參考文獻:

[1]黃金海.淺談營改增對農村信用社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會計師,2016(12):37-39,共3頁.

[2]蘇豐.利率市場化改革對中小金融機構產生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北方金融,2017(4):107-108.

[3]高穎卓.農信機構不良資產證券化探微[J].中國農村金融,2017(22).

[4]崔全利.探尋農信機構的內涵式發展之路[J].中國農村金融,2017(22):64-66.

投資銀行體系論文范文第6篇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人民銀行牽頭建設的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按照國務院的要求,2004年初人民銀行加快了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2004年12月中旬實現了中國銀行等15家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8家城市商業銀行在上海等7個城市的試運行。2005年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廣,6月底,16家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實現與該系統的全國聯網;8月底,115家城市商業銀行實現與該系統的全國聯網;2005年底,已有12家省級農村信用聯社、55家地市級農村信用聯社和56家城市信用社聯網接入該系統。經過一年的試運行,2006年1月正式運行。該系統主要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采集個人的基本信息、開立結算賬戶信息、在金融機構的借款、信用卡、擔保等信貸信息,并將個人在全國所有商業銀行的這些信息匯集到其身份證號下。目前,數據庫收錄的自然人數已經達到3.4億人,其中有信貸紀錄的人數約為3500萬人,其余為開立結算賬戶信息。截至2005年底,收錄的個人貸款余額為2.2萬億元,約占全國個人信貸余額的97.5%。

目前個人征信系統的主要使用者是金融機構,通過專線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總部相連(即一口接入),并通過商業銀行的內聯網系統將終端延伸到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信貸人員的業務柜臺,實現了個人信用信息定期由各金融機構流入個人征信系統,匯總后金融機構實時共享的功能。其中,前者表現為金融機構向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報送數據,后者表現為金融機構根據有關規定向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實時查詢個人的信用報告。金融機構向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報送數據可以通過專線連接,也可以通過磁盤等介質。

經過數年的摸索,我國各部門在我國國情基礎上對個人征信體系建設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探索和嘗試,形成了以人民銀行為主導的方案與模式。

該模式類似于歐洲模式,由人民銀行作為主導機構進行征信體系建設。在人民銀行已有的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系統兩大信用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擴建、由人民銀行籌建專門的征信機構進行運作,向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各種用戶提供信息報告服務。在個人征信方面,人民銀行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了《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能夠依靠人民銀行現有系統和信息資源,減少前期投入并快速在全國建立起數據庫,缺點是容易使人民銀行對信用服務市場形成壟斷。

二、我國個人征信建設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1、征信體系建設模式選擇不清晰

由于我國缺少類似美國聯邦委員會這樣專門管理市場經濟的部門,使得全國征信系統建設缺乏協調行動,建設步伐遲滯。由于國務院沒有明確主導權和建設模式,各部門都在爭奪征信體系建設的主導權,建設自己的信用管理體系,將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2、法律體系建設落后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而征信體系是信用體系建立的基礎,征信體系建設的保障是征信立法。完整、有效的信用法律體系是信用交易和征信系統順利建設的根本保證。信用的規范管理必須通過立法實現,但在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尚沒有一項法律或法規為信用活動提供直接依據。這直接影響了我國信用行業的健康發展。

3、行業技術標準不統一

由于技術標準不統一,使整個信用體系的數據可信度下降,各體系之間的數據交換成本增加,降低了信用數據的使用效率。

4、信用文化環境不健全

社會總體信用意識雖有提高,但仍處于較低水平。信用文化意識普遍較為淡薄,信用服務需求不顯現,新聞媒體對信用宣傳的力度也不夠。在信用管理專業教育方面,我國現在只有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少數高校開設了信用管理專業,信用管理專門人才匱乏。

三、我國個人征信體系建設的實現思路與建議

1、加快征信法律體系建設

征信立法是征信建設的核心,是確保征信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沒有征信立法,社會信用活動及征信建設就會失去標準和規范。發達國家170多年的征信發展史證實了征信法規體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美國在信用管理上的相關法律法規有16部之多,內容涵蓋了征信建設的各個環節。,采取的方式是先發展后立法,立法的目的是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建立《信用信息公開法》。界定國家機密、個人隱私的范圍,確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明確信用信息查詢條件,區分信用數據失實與信用數據造假行為,建立可行渠道使失實信息可以得到及時更正,同時制定對信用數據造假行為的懲罰措施,規定負面信息的保存期限。個人信用信息并非可以隨便公諸于眾的資信,相反,它屬于個人的隱私。既是隱私就擁有隱私權。而現有個人征信系統所采集的信息中,哪些是公眾信息,哪些又是個人隱私,目前還沒有法律意義上的明確界定,因而,隱私權保護,成為個人征信體系建設中引人關注的焦點。

(2)建立廣泛社會聯防。社會聯防由政府監管部門、授信機構、雇主、公共事業單位和企業共同組成,使失信者或者信用記錄差的人,在信用消費、貸款、求職等諸多方面受到制約,促使個人重視自身的信用狀況,并盡量避免和信用記錄差的個人交易,從而提高社會的信用意識,提高社會對信用的需求與積極性,提高社會使用信用的意愿。金融部門要加強與司法部門、經濟管理執法部門的合作,加大對不履行還債義務行為的法律約束。

(3)修改現行法律法規,使現行法律法規中與個人信用制度相沖突的部分得到協調和統一。這些法律法規主要涉及《民法通則》、《商業銀行法》、《擔保法》、《檔案法》、《保密法》、《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用法律手段規范個人的信用行為。

(4)加大執法力度。執法不嚴、司法不公、人治特色鮮明是我國司法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隨著市場的發展和人們法制意識的不斷增強,社會整體的法制觀念正逐漸形成,這必然對司法的公正性和客觀性的加強形成動力,從而對淡化執法過程中的人為色彩、加大具體執法的力度產生正面的促進作用。

2、強化央行管理職能,營造良好的協作環境

要不斷強化人民銀行信用中心的核心地位,逐步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建立與社會各部門可隨時在人民銀行信用中心的信息庫中查找到自己所需的個人信息資料。雖然國務院授權央行管理征信業,但相關部門同樣掌握著大量的信用資源。這些部門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管理著相應的信用活動,并且出臺了很多具體的和信用相關的管理規則與實施辦法。這種自然形成的信用管理職能與分工,盡管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但其負作用不可小視:即給企業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負擔,又無法全面整合資源,造成資源浪費。

隨著社會對信用的重視,以及征信活動的迅速發展,要求央行進一步統一或協調組織,負責起全國信用管理的統籌安排。在征信服務行業的市場準入管理、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管理、執業技術準則、行業標準等方面,進行比較全面的監督和規范。

同時,建議成立“中國征信中心”,具體負責全國統一的征信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建立和運行。由于我國個人80%以上的融資及其產生的信用信息集中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人民銀行建立的全國集中的個人和企業征信數據庫已經完全收錄了這部分信息并為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信用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利條件,建議國務院明確中國征信中心以人民銀行建設的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平臺,發揮中央銀行的主導作用,對全社會各部門產生的信用信息進行統一征集和整合。

3、加強信用標準化建設

所謂的信用標準化可理解為在征信體系建設過程中,對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查詢的相關技術、產品和服務等,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和市場秩序的過程。

結合我國征信體系的發展狀況來看,征信體系標準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征信平臺建設的技術標準。其中包括涉及國家機密、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權的信用信息界定標準,信用信息的數據格式和代碼標準,數據接口標準,以及信息安全、網絡基礎設施等相關標準。二是信用服務標準。包括信用服務基礎標準、信用服務質量體系標準、信用服務業管理標準、信用服務業管理資質標準、信用服務設施標準等,皆在規范征信機構市場行為,提高信用產品和服務質量。

同時統一個人信用評估標準。借鑒國外經驗,逐步建立客觀、合理、科學、統一的個人信用評估指標體系,利用現代信用評估方法發展個人信用評估模型,從還款能力與還款意愿兩方面對個人信用進行科學評價。

4、加強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完善系統服務功能

信用信息數據庫是征信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征信數據庫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信用信息征集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決定了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是信用產品質量的核心,直接影響征信系統的功能發揮?,F階段,要不斷加強信用信息數據庫的建設,完善系統服務功能。一是要不斷提升數據庫建設的技術水平;二是要以市場對信用產品的需求為導向;三是在此基礎上,向經濟金融監管部門、政府部門等信用和使用部門有序開放信用信息數據庫,不斷擴大數據庫的查詢使用范圍,充分發揮數據庫的服務功能;四是要積極推進數據庫的標準化建設,為實現各部門、地區間的信用信息數據交換和共享創造條件。

5、加強信用文化建設及專業人才培養

(1)加強宣傳力度,普及信用知識。征信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制度性的工作,要利用新聞、出版、教育、文藝、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誠實守信教育,普及現代市場經濟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識、加大輿論宣傳和監督力度,形成講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社會氛圍。政府要加強行政管理職能,強化公民信用意識,把誠實守信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讓人們真正意識到,個人信用是“第二身份證”是“經濟通行證”,將在今后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應當有效地加以維護,以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信用文化,給守信者以道德上的認同,予背約者以輿論上的譴責。誠信是現代化的社會標志,誠信建設應當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并且成為全社會共奉的準則。

上一篇:師生關系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物流服務水平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