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思政路徑范文

2023-09-19

課程思政路徑范文第1篇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 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 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形成協同效應”。中發[31]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課堂教學的建設管理, 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則, 引領思想價值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各環節”。這要求我們在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 高校各門學科協同發揮育人功能,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 凸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質性和共向性。由此看來, 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方面, 高校需不斷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從而加快“課程思政”建設的速度。

二、“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與涵義

在不斷進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個潛在性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面臨著孤島式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學往往是“兩張皮”, 無法實現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仍存在脫節現象, 其主要原因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單純地依賴于思政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 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主要體現在:在建設隊伍上, 專任教師隊伍和思政工作團隊沒有做到團結協作;在培養人才上, 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沒有做到交融、協作;在管理機制上, 課程與教育無法做到擺脫彼此脫節的現狀。“課程思政”本質上不是新增設一門課程或是新增設一項活動, 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會貫通到每一門學科中去, 實現潤物細無聲。它充分體現了每一門學科的育人功能, 并重新確立了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責任,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美德即知識”, 它體現了課程德育的重要性。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本質都是育人, 兩者的本質聯系主要體現在任務和目標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內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但兩者的側重點又不同, 主要體現在內容、地位、特點和優勢等方面。正確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 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體制, 增強育人合力。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其宗旨在于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 輔以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政治信仰和社會責任的教育, 從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礎上, 實現人才培養。

三、“互聯網+”驅動下“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對青年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帶來了全新的變化。信息技術飛速變化, 00后作為從小就開始接觸移動互聯網的一代, 在關注點、接受習慣、處事方式方面與即將畢業的95后有著巨大的不同, 他們有著自己更加獨特的認知方式, 其思維、情感、意識以及心理都與以往的受教育對象不同, 不再僅滿足個性的彰顯、能力的發展、基本需求的實現等, 而有著更為多樣性的需求。因而, 高校思想政治的受教育群體正在產生顛覆性的轉變。目前高校的“課程思政”過多地依靠思政課的理論引導, 大部分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自身無關, 重擔都集中在思政課專業的教師身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漸脫離現實, 僅有極少數教師能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制定差異化的教學方案, 大多數教師改革創新的精神, 僅是在政策的催促之下被動地做一些調整, 導致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不高, 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解決這一問題, 高校必須做出行動來凸顯課程的“思政”作用。

四、“互聯網+”驅動下“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研究

“課程思政”的實現需要高校各職能部門和全體教職工高度重視德育教育, 將思想政治意識整合融入到學科授課的各環節和過程中。“課程思政”就是在學科之間搭建橋梁, 使其融通, 相互促進, 通過挖掘其他課程的德育資源、德育功能, 凸顯高校課程的“思政元素”, 其主要建設路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研究。

(一) 利用互聯網, 實現“網絡課堂”與“離線課堂”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要運用新媒體信息技術使教育工作活起來, 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 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目前, 大多數高校都在同步更新本校的多媒體設備, 專任教師授時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 如播放約5分鐘時長的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或中美貿易戰相關的簡短視頻, 作為“思政元素”的補充資料, 亦可增加趣味性;同時, 可以借助PPT、優芽互動電影等工具, 自定義編輯圖像、文本、表格單據、動畫模板等多種制作素材, 調節單一的教學氛圍, 利于交流互動, 也有助于學生與教師共享學習資源。此外, 授課教師應積極主動更新和完善PPT內容, 做到與時俱進。課后也可適當地布置以“思政”為主題的PPT制作大賽與演講比賽, 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和活躍度, 也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意識。還應積極鼓勵大學生利用手機APP或是公眾號實時關注國家政策的變動, 聆聽國家發生的大事, 從而使思政教育與現實相結合起來。

(二) 實現各學科與思政課程的交叉融合, 落實協同育人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包含高校全體教職員工, 而不是只由學生工作部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部來完成, 要能夠做到全體部門高度整合。專任教師應認真思索如何將德育的核心內容合理融入自己所授學科, 將其與教學計劃相結合, 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使各類課程學習與思政理論類課程學習做到融會貫通, 形成協同效應。高??梢越M織一支教學督導隊伍, 對某一門學科進行“課程思政”專項聽課并評分, 根據評估考察的結果予以一定的獎勵, 提高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也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機制保障。

(三) 打破“課程思政”孤島式困境, 完善思政改革機制

高??梢砸胭Y深思政課程名師, 也可以對教師進行教育培訓, 在培訓期間, 尤其是要注重對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職員工的培訓, 告知其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順其自然地開展德育教育, 用學生喜歡的方式, 從而做到潤物細無聲。其次, 各高校教師可以定期開展交流會, 互相學習借鑒, 做到團結協作。例如可以學習上海高校堅持“思想政治課程改革”試點工程, 加大試點工程, 及時總結經驗, 從而完善制度和機制保障。

(四) 注重思政精神引導, 實現情感共鳴

教師可以從現代大學生的特點出發, 遵循學生成長規律, 拓展延伸教學內容。例如, 可將《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實事求是”的知識點, 具體化為實踐操作中一項重要的準則, 即“會就是會, 不會就是不會”。體育專業的教師可以把敬業精神、團隊精神、規則意識融入平常的體育訓練中;生物解剖學專業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 讓學生對敬畏生命、犧牲精神等正確的價值觀產生共鳴, 不同崗位的教師都可以做出表率。也可以轉換教師與學生的身份, 由教師答, 學生問, 引導大學生通過體驗式思考, 實現理性認知、情感共鳴與行為認同, 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摘要:互聯網應用背景下, 人才培育工作的戰略地位越發突出, 高校迫切需要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建設, 凸顯“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通過研究“課程思政”建設現狀以及著手難點, 得出如何進一步進行“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課程思政,路徑研究

參考文獻

[1] 高德毅, 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 2017 (01) :43-46.

[2] 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 (05) :60-64.

[3] 劉淑慧.“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 2017 (Z3) :15-17.

課程思政路徑范文第2篇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 學生受到不良價值觀的侵襲

大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 觀念復雜而又隨意, 導致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在當前全球互聯網傳播速度不斷加快, 共享形式多元化的背景下, 因為網絡當中存在理性以及非理性的信息, 高校很難對網絡信息進行篩選與干預, 學生通過互聯網將會獲得更加多元化的觀念, 在學生意志還不夠成熟、堅定的情況下, 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 從而產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思想。高校思政教育人員要提升對這種現象的重視程度, 積極的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 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 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傳承, 對個別學生錯誤觀念進行有效的控制, 全面提升高校學生身心素質, 為后續工作與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 思政網絡教育平臺滯后

高校思政網絡教育平臺以及信息獲取渠道建設依然比較滯后。按照相關實踐調查結果表明, 我國很多高校為了能夠滿足學生對于思政教育信息的需求, 開始構建思政教育網絡平臺, 借此提升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與溝通。此外, 高校還注重對思政教育網站的建設力度, 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形式, 幫助學生利用網絡的形式掌握更多的思政教育信息, 提升自身的素質??墒窃趯嵤┻^程中, 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相對低下, 內容缺少創新, 更新速度較慢。

(三) 教師權威性受到威脅

因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影響,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教師也被看做是具有較高權威性, 廣受學生尊重的職業??墒? 網絡的快速發展也使得教師的教學地位受到了影響。在“互聯網+”時代, 信息傳遞更加的便捷, 學生可以充分使用網絡獲得自己需要的各種知識與信息, 對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習都會產生顯著的影響。學生學習中遇到問題以后, 不再像以前一樣, 一味的按照教師所教授的方式解決問題, 而是借助互聯網, 采用多維度與多角度的視角審視問題, 并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其次, 強化對學生理解信息能力以及判斷問題能力, 使得學生可以更好的接觸以及理解信息, 從而得到更加準確而又全面的數據, 這種方式和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所以,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 高校思政教師的權威性會受到極大的挑戰。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

(一) 創設思政教育良好環境

在當前不同形式價值理念以及文化要素的碰撞下,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保持學生自身的意識形態, 并引導學生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從而培養為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優秀人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一些綜合素質相對較弱的學生, 會受到網絡世界當中的不良思想以及不當言論的影響, 從而產生消極的行為習慣與價值觀, 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會產生不利益的影響。因此, 高校思政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 使其了解正確的社會輿論, 糾正學生錯誤的價值觀。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特征的基礎上, 使用信息技術開展層次化教學活動, 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互聯網+”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要更加關注個性差異, 及時掌握不同學生的思想動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針對性的思政教育策略, 平等的對待所有的學生。

在“互聯網+”時代, 教師要將互聯網從教學工具轉變為教學主導, 借助創業大賽的方式, 實現互聯網、學校改革以及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 使其貫穿人才培養的整個階段, 培養出具備實踐、創新以及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極大的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 為思政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 構建監督機制, 加強對于網絡信息監管力度。在“互聯網+”時代, 所有人都有話語權, 高校不能夠將焦點集中于“誰在說”, 而應該聚焦“怎么說”和“如何說”, 采用合理化的監管措施, 對信息源頭進行管控, 凈化互聯網環境, 優化學生用網制度, 規范學生網絡行為, 從而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創設良好的環境。

(二) 提升思政教育者綜合素養

高校思政教師需要充分意識到思政教育工作對于學生將會產生的積極影響, 不單單要在工作當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還要利用多元化的手段提升學生自主意識。因為網絡有著復雜的信息結構, 學生很難準確的判斷網絡環境當中的各種低俗信息, 如果在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受到了這些信息的侵蝕, 將會導致學生價值追求出現偏差。此外, 很多國外的文化對于我國傳統文化會產生猛烈的沖擊, 比如, 部分西方國家經常會利用影視以及動漫等載體向不同年齡段的觀眾灌輸價值觀, 觀眾對于這部分文化載體缺少認知, 造成了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對我國人們思想精神產生影響。不同國家不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社會結構都會存在差異性, 西方國家更加注重個體的利益, 而我國則關注整體價值, 這兩種價值觀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 高校思政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質, 積極的開展思政實踐教學工作, 充分引導學生產生更加堅定而又正確的自主思想, 使其能夠分辨出網絡環境中的不良信息以及與我國政治制度不像匹配的西方文化。

“互聯網+”時代要求教師可以熟練的掌握各種網絡操作技術, 充分發揮自身的模范作用, 引導學生主動接受思政教學以及正向輿論引導, 充分凸顯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地位。盡管網絡技術能夠為思想教育提供諸多的便利條件, 可是, 最終教學的主導者依然應該是教師, 教師在充分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 要注重轉變傳統灌輸式教學習慣, 使用網絡技術向學生傳遞合理而又新穎的價值理念。久而久之, 讓學生產生更加科學而又健康的網絡思想, 了解如何在不同的階段實現自我反省, 自主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念, 而不是盲目崇拜西方思想, 也不會在復雜化的網絡環境中隨波逐流。

(三) 豐富思政教育思路

盡管互聯網能夠處理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問題, 但是依然無法完全代替教師, 不論網絡技術如何發展和完善, 其作用始終是輔助教師教學工作, 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思政教育可以從教師灌輸、學生被動聽講的模式轉變為師生良性互動交流的教育模式, 因此, 教師在“互聯網+”時代要秉承將課程教學為主體, 互聯網教學為輔的理念, 實現思政教育工作在“互聯網+技術”平臺上的適度延伸。以學生政治基礎素養以及個性特征為基礎, 開發多元化的教學內容, 使得學生可以使用課內外的時間掌握更多的精品課程與實踐教學案例, 確保教學內容與國家主流思想保持一致。此外, 教師還要定期的采取文化藝術交流以及其他組織實踐活動, 錄制好視頻, 讓學生反復觀看視頻。學生借助網絡觀看這些視頻資料的時候, 也能夠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 學習視頻中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產生標準化、時代化的思想政治理念。

摘要:“互聯網+”時代,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網絡不良信息的浸染以及西方文化的侵襲, 為此, 高校思政教育中要確立互聯網思維, 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 培養學生產生正確的價值觀。本文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 系統分析了“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認為應該從創設思政教育良好環境、提升思政教育者綜合素質以及豐富思政教育思路三個方面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高校

參考文獻

[1] 吳淼.從“人為”到“為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智慧的價值轉型[J].教育教學論壇, 2018 (45) :36-39.

[2] 張碩.“互聯網+”時代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8, 31 (19) :96-97.

[3] 張達文.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戰與發展[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018, 35 (10) :80-81.

[4] 韓春燕.“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及路徑[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18 (05) :172-174.

[5] 程文.“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 2018 (05) :60-63.

[6] 許慧玲, 李小剛, 易志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探究[J].醫藥高職教育與現代護理, 2018, 1 (05) :253.

課程思政路徑范文第3篇

一、大數據為高校思政工作帶來新機遇

“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1], 也可簡稱為巨量數據集合。由此可見, 大數據本身具有的“5V”特點, 即Volume (大量) 、Velocity (高速) 、Variety (多樣) 、Value (低價值密度) 、Veracity (真實性) , 為促進高校思政思維轉變、載體優化、方法革新等提供了新的機遇。

(一) 轉變思政工作者的思維方式

在大數據背景下, 思政工作者要變被動為主動, 積極轉變思維方式, 將思政工作數據化。一是從樣本思維到全量思維的轉變。樣本思維是基于少量的隨機樣本來推算和統計整體的情況, 這種思維方式簡單、易錯, 不能真實反映整體實際情況。而全量思維能夠全面、快捷、綜合、多角度的系統分析所有數據, 減少數據偏差, 使教育工作者通過大數據應用準確把握學生各方面的思想動態。全量思維與大數據的結合正好彌補了樣本統計帶來的弊端。正如舍恩伯格所說, “大數據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樣本無法顯示的細節信息”。[2]二是從因果思維到相關思維的轉變。因果思維認為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必有其內在原因, 強調“為什么”, 這往往容易陷入執著于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而不能挖掘深層次的內在關系。而相關思維關注的是數據間的關聯性, 側重于探究事物相互間的關系及其本質, 即“是什么”, 指導教育者運用大數據將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狀況、家庭構成、心理特征等全部納入到分析范圍之內, 從而找到之間隱藏的關聯性, 不僅可以全面掌握受教者的思想動態, 分析他們的學習生活規律, 還能及時發現問題有效防治。

(二) 優化思政工作載體

大數據依托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以及各種移動終端等信息技術, 擁有多領域、廣區域的信息, 再加上自身傳播快、價值高等方面的優勢與博客、微博、QQ、微信等多媒體載體的結合, 遠遠超出了傳統思政載體的范疇。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2018年上半年新增手機網民3509萬人, 較2017年末增加4.7%。此外, 使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48.9%、34.5%”。[3]作為90后大學生群體, 從出生就在不斷接觸互聯網和自媒體, 知識更新快、接受能力強的他們諳熟各種類型的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上網神器的操作和使用, 并在發達的網絡中留下了方方面面的“數字足跡”。思政教育者正好可以從這些海量數據中篩選、分析、整合、研究所需數據, 實時監控和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行為習慣、情感寄托和心理波動, 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 革新思政教學方法

傳統思政教育, 教師主要采用模式化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或者通過問卷調查、抽樣分析、談話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 這種被動的教育方式簡單、低效, 缺少精準認知, 缺少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在大數據背景下, 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在線學習與管理平臺技術、手機客戶端技術和網絡爬蟲技術等, 搜集學生活動數據, 與學生網上互動, 實時采集網絡輿情數據;通過視屏錄制技術、智能錄播系統建立全方位、立體式的“微課”、“精品課程”錄播室, 實時采集課堂教學數據, 挖掘和智能識別學生上課時的精神狀態、接受情況、課堂反映等信息;通過校園一卡通技術, 采集學生在校消費水平、讀書閱覽量、上網頻率或時間等數據, 為高校資助管理部門推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了解學生課外生活習慣等提供重要依據;通過關系挖掘技術從教育對象的思想、語言、行為等數據中挖掘傳統思政過程中被忽視的信息, 按照時間順序或關聯性分析教育對象的學習趨勢, 挖掘各項數據的內在聯系并揭示出關聯規律, 為教育者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學提供科學依據。

二、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

大數據為高校思政工作帶來新機遇, 也為思政工作創新提供了充足的現實依據。但我們也應該清楚認識到, 高校思政工作要想適應變化, 順流而上, 還面臨著巨大挑戰。

(一) 數據復雜化, 整合難度大

首先,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 來自主流網站、社會媒體、校園網、論壇等多元渠道的數據借助視屏、圖片、結構圖、流程圖等形式, 以非結構化、半結構化和結構化的形態展現出來, 如何采集、篩選、整合、處理繁雜數據成為思政工作者面臨的技術難題。

其次, 在數據的搜集或分析過程由于輸入的錯誤或者在利益的驅使下出現數據弄虛作假, 這些錯誤數據、垃圾數據或虛假數據會直接影響數據分析結果。如何對搜集的數據進行研判、分析、挖掘、提煉, 以確保數據的價值和質量, 也是當前思政工作者面臨的一大難題。

再次, 大數據系統存在誤判風險。大數據系統主要利用信息處理技術來分析數據, 對數據的依賴性較強, 只注重結果而忽視解釋的傾向性, 難以覆蓋預測模型中的決定性影響因素。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數據之間的關聯性以全面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 挖掘因果邏輯以避免誤判成為思政工作者的又一難題。

(二) 數據人才匱乏, 創新融合難

《全國首份大數據人才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的大數據人才僅46萬, 未來3-5年內大數據人才缺口將高達150萬”。[4]其中,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才占33%, 而教育行業大數據人才僅占3%??上攵? 具體到高校思政領域, 大數據人才是多么的緊缺。另外, 大數據與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融合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數據搜集者能夠分析、挖掘、提取、存儲、擴展高質數據, 過濾低質數據, 這就要求思政者不僅要樹立大數據思維, 開拓創新, 還要具有專業素養和數據分析能力。然而, 現實情況是, 具有大數據分析能力的專業人才又缺乏思政的理論基礎, 具有扎實功底的思政者又難以抽出時間和精力去潛心學習和掌握大數據技術。因此, 加快建設大數據思政工作隊伍, 創新融合數據資源是當務之急。

(三) 數據快速流轉, 存在安全隱患

大數據為思政工作者提供了龐大數據以分析大學生的綜合性信息, 但由于大數據本身具有的“5V”特點, 這些涉及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受教育環境、行為習慣、情感態度等多個方面的信息就存在被竊取的風險, 會對當事者造成嚴重的侵權和傷害。另一方面, 大數據具有動態性和共享性, 當大學生在QQ空間、朋友圈、論壇或者貼吧等社交平臺上互動時, 他們的個人信息、地理位置、聊天記錄就已經在數據化并被共享, 如果這個時候, 教育者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采集了學生的上述信息, 這無形中就是一種侵權。

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創新路徑

大數據的到來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其對高校思政工作帶來的巨大利好和全新挑戰也不容忽視, 要求思政工作者要與時俱進, 探索思政工作路徑。

(一) 樹立大數據思維, 推進平臺資源整合

所謂大數據思維, 就是從大數據角度思考問題, 通過數據之間的關聯性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然后運用大數據的技術或手段解決問題、預測數據發展趨勢的思維方式。高校思政工作者應樹立大數據思維, 將日常工作數據化, 及時采集學生數據, 建立數據資源庫, 然后對數據進行分類匯總, 最后再通過信息甄別系統完成多維度數據信息驗證, 建立全面的大學生數據資源平臺, 從而提高信息采集和應用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另外, 運用大數據思維進行平臺整合時, 高??赏ㄟ^加強校園無線寬帶、局域網、移動數據終端服務建設, 擴大無線網絡的覆蓋面, 方便師生利用網絡加強線上溝通, 并做好數據的記錄與存儲;也可通過教務與教學管理系統, 不斷開發智慧化的網絡學習、教學評價、學習任務管理等;或者通過圖書管理與借閱、校園門戶網站、校內BBS社區、短信平臺、微信、QQ等應用向學生不定時推送與其關聯度較高的思政內容, 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辨識判斷能力, 抵制“俗化”和“西化”等不良信息的影響。

(二) 培養數據素養, 建設大數據人才隊伍

“數據素養是指個體具備數據理念, 在不違背倫理道德規范的基礎上理性地獲取、分析、處理、利用和批判數據的能力與道德修養。”[5]在大數據背景下, 要推進思政工作創新發展, 就必須構建出一個優秀的具有數據素養的專業團隊, 將數據素養融入到日常教學當中, 通過教學內容的設計、授課方法的選擇、教學目的制定, 提高教育者的數據處理能力, 營造數據素養的氛圍和環境。

加強大數據人才隊伍建設是推進大數據與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的關鍵。首先, 組建大數據應用團隊。高校學生處 (學工部) 、團委、各學院輔導員要聯合組建高素質大數據應用團隊。其次, 提升大數據應用技能。開設大數據專業培訓班, 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到高校傳授大數據理論知識, 使思政工作者掌握大數據技術處理流程, 培養他們自覺挖掘數據的能力。最后, 加強校企合作, 特別是與移動互聯網企業的合作, 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專業指導和智力支持。

(三) 強化信息安全教育, 完善大數據應用制度

大數據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共享性, 要求高校要采取措施以確保學生信息的數據安全與數據保護。首先, 國家層面要有嚴格的法律法規, 完善數據信息管理利用制度, 明確數據挖掘、范圍管理和使用權限。其次, 社會層面要構建政府部門、社會組織、高校與家庭等方面的聯動機制, 實現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的育人管理機制。再次, 高校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 各學院、部 (處) 、科室要聯合, 成立思政小組, 共同參與制定學校大數據應用教育實施方案, 完善數據應用的標準化程序, 實現層層指導、明確權責、合理組織。最后, 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意識、責任意識、網絡安全意識的教育, 提高其辨析真偽的能力, 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和網絡倫理。

大數據時代, “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 信息掌握的多寡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6]。因此,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大數據背景下學生思政工作的新特征, 分析數據之間的關聯性, 創建聯動機制, 積極推動高校思政工作健康發展。

摘要:大數據時代, 為高校思政工作帶來新機遇, 轉變了思政教育者的思維方式, 優化了思政工作載體, 革新了思政教學方法。但機遇與挑戰并存, 數據整合復雜、挖掘難度大、數據人才匱乏、創新融合難、數據安全隱患等新的挑戰也層出不窮。在大數據背景下, 高校要立足現實, 樹立大數據思維, 培養數據素養, 加大安全意識教育力度, 完善大數據應用制度保障, 以期從這些方面探求思政的新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思政,路徑

參考文獻

[1] 李軍.大數據:從海量到精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4.

[2]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 肯尼思·庫克耶.盛楊燕, 周濤譯.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3] CNNIC: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018年8月) [EB/OL].http://www.sohu.com/a/250378117_665157.

[4] 全國首份大數據人才報告 (2016年7月) [EB/OL].http://www.sohu.com/a/107189810_353595.

[5] 刁生富, 姚志穎.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素養論[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8, 17 (5) :1-4.

課程思政路徑范文第4篇

一、在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發生轉變。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 大多數是教育者采取全堂灌輸的理論, 受教育者處于被動的接受的狀態, 這樣的授課模式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體, 受教育者則為教育的客體。在風險與機遇并存的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對教育者和管理者素質、能力和責任的考量, 是高校思政教育路徑優化探索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在大數據這樣的背景下, 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來越多樣化, 也越來越便捷化, 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課堂上的主動權, 有了更多自身的想法, 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教育的主體, 因此隨著大數據時代的逐漸發函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發生了變化, 逐漸由以前的單主體模式變為現在的多主體模式。

(二) 資料處理的轉向。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一些資料的收集和處理均靠的是教育者, 而收集和處理資料的形式也較為單一, 大多是以傳統的形式為主要的方式。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使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改變, 在大數據時代, 很多信息是共享的, 這將減少了一部分教育者的工作量, 進而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花費在對數據的精確處理中, 使其能夠深度挖掘某個信息的改變和發展。發揮思政教育者的優勢, 爭取讓思政教育把有意義的事情做的有意思、有趣, 讓學生有滿足感、成就感和獲得感。同時帶來改變還有數據收集的多樣性, 以往的數據收集多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出現, 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收集數據的方式也逐漸變得多樣化起來, 這樣的改變和轉向則需要更為龐大的數據系統的支撐。

(三) 教學更為精確化。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教育者多憑借著以往的教學經驗和生活閱歷對受教育進行知識的傳輸, 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分析也往往不是很透徹, 而在大數據時代下, 其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為科學和更為精確的數據分析基礎,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不再像以前一樣處于經驗化的狀態, 更多的是科學化的發展。

二、在大數據視角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為多樣的要求和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更為健康持續的發展, 就必須注重大數據時代的改變, 在大數據背景下強化自身的發展, 否則一味的堅持以往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 會使思想政治教育變得越來越脫離實際情況。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相應的提升。

(一)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作用。

在大數據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已經發生了改變, 不再像傳統的教育過程一樣, 已經變化為多主體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建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聯系更為緊密, 兩者互相作用。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將受教育者也視為同樣的主體的地位, 受教育者在受教育過程中不再是處于被動的狀態而是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去探討相關的知識, 激發其的能動性, 才能真正發揮其的主體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會更好地體現出來。

(二) 學會對數據的處理和應用。

要想在大數據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就必須學會對數據的相關處理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充分運用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和完成自身的發展, 同時學會將一些事情和事物進行量化處理, 充分發揮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價值, 只有這樣,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為科學的發展。

(三) 發揮大數據時代正確的引導作用。

在大數據時代, 網絡信息不斷完善和發展, 在為人們提供精準的數據分析的同時, 也會帶來一些不良的發展信息, 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運用大數據時代的過程中, 對網絡信息進行更為準確的把握和分析, 對網絡信息進行一定的篩選和把關, 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發揮大數據時代的正確作用, 而不是對受教育者進行不良信息的傳播。

(四) 注重發揮實踐的作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有的人認為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 不需要發揮實踐的作用,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雖然大數據時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數據支撐, 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為準確的發揮其的價值, 但是仍然要注重實踐在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也只有將實踐與大數據時代聯系起來, 才能真正的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的發展。

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發展人、完善人的過程, 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其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在新的發展要求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相應的提升。但是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它需要的是學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多方面的努力和完善, 只有這樣,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斷適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 才能更好地完成發展人、完善人的作用。

摘要:在現代社會, 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尤其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更是對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從在大數據時代思政教育發生的轉向出發, 進而提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思政教育轉向,提升策略分析

參考文獻

[1] 周迪.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轉向與發展路徑[J].知識經濟, 2017 (6) .

[2] 陳育義.大數據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路徑研究[J].品牌研究, 2018 (6) .

課程思政路徑范文第5篇

一、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具體內容

思政教育顧名思義是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幫其樹立精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想政治觀。因而,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從具體上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對學生的思想與政治動態的重視,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使學生真實的了解黨和國家。各高校應積極的組織思想政治學習活動, 從而協助學生了解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與問題分析

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看, 其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怎樣開展思政教育, 怎樣通過思政教育來樹立學生的思想觀。因而, 從思想觀念來看, 高校的思政教育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教育, 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思想的健康, 促進人才目標培養的實現。

1、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問題分析

從當前現狀來看, 高校思政教育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不僅影響了教育質量, 也阻礙了學生學習進步與發展。首先, 高等院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思想觀念對教學活動有著指導作用, 能夠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教學水平。但從目前高校教育的思想觀念來看, 缺乏準確的思政教育觀念, 使其缺乏了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高校對思政教育課程安排與類型較小, 使教學質量停滯不前。其次, 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比較落后, 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育模式是教育的運行方法, 對教育水平與質量有很大影響。從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現狀來看, 沒有可行且合理的教育模式, 缺乏創新性, 影響學習質量。課堂枯燥乏味, 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高校思政教育師資力量的缺乏問題

在日常教學中思政教育模式落后, 導致師資力量缺乏, 不能及時更新教育模式。只采取單一的傳統枯燥的教育方法, 灌輸式的教學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氣氛不活躍、不互動, 使學生喪失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 師資力量的缺乏使教學質量下降,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 大部分高校不重視思想政治的教育, 缺乏擁有過硬專業知識的教師, 不重視、不引進專業師資, 不更新、不改革、不創新教育模式, 是影響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原因。

3、高校對思政教育問題的應對政策

在現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仍有一些教師在傳統教學, 認為“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筆”就可以完成思政教學。這樣的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 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 教師可以以豐富的形式, 借助互聯網來展示教材或教材以外的內容, 加深學生們的記憶。另外, 高校應該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要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起來, 重視其教學模式與觀念, 提高教學水平, 組織教師參加培訓, 提高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關專業知識, 使教師了解到思政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

三、互聯網視域中高校思政教育問題的改進路徑

高校應重視思政教育模式改革, 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創新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質量。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枯燥教育方法, 創造多元化教育模式, 利用互聯網的優勢, 結合其知識傳播的便利, 使其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來, 增強思政教育的幽默性。與此同時, 要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 例如在講授了人物生平后, 可以給學生討論與消化的時間, 可以從平等的角度來與學生探討, 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看法。制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提高學習興趣, 從而提升教學質量與有效性。此外, 教師作為教育的核心與關鍵, 師資力量的提升也尤為重要, 師資力量的好壞是衡量其教育水平與質量是否能夠提升的關鍵。所以要引進先進的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壯大思政教育的師資力量。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 思政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人才的重要部分, 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的提升和學習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ヂ摼W視域下創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新的歷史條件與時代信息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目標與任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傳播者, 應該不辱使命, 在深入了解認知、科學知識的繼承、高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 與時俱進, 結合互聯網時代的優勢與發展規律, 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觀, 創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建設高素質教師團隊, 才能有效的推動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進程, 實現思政教育與時俱進, 實現教育現代化。

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承擔著培養我國人才的重要任務, 對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著很大作用。而思政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對學生的發展與學習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但是目前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依舊存在許多不足與問題, 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提升, 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長與發展進步。因而,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 各高校應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起來, 認識到其重要性, 積極采取措施來進行思政教育的改進, 從而提高互聯網視域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在此基礎上, 進行對互聯網視域下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路徑進行探究, 以期待對高校教育有所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視域,高校思政教育,改進路徑

參考文獻

[1] 李玉俊, 王丹.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J].科學中國人2016 (9Z) :230-231.

[2] 閆帥.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 2015 (7) :114-116.

課程思政路徑范文第6篇

一、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不但關系到人類個體, 還關系到人類生存的問題。它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需要等作為出發點, 用一種理解和尊重的態度, 關系和幫助的形式, 促進人的全面、和諧化發展。人文關懷作為一種價值取向, 在教育領域內, 也是高校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想追求。在實施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時, 還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及個人需求, 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從而幫助高校的貧困生實現全面發展。而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一、承認高校貧困生是一種物質生命和特殊文化的存在;二、成人貧困大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確保大學生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統一;三、承認貧困生在實現自我全面發展方面的核心地位;四、尊重貧困生的主體性地位, 提高貧困生的生活質量與學習質量;五、學校應盡量滿足貧困大學生的多種合理化需求, 以使其能夠得到全面發展。

二、人文關懷在高校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 貧困大學生實施人文關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需要

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體現在對其合理化需求的尊重基礎上, 并充分調動貧困大學生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以提升貧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實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既能夠適應目前的社會發展需求, 也能促進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 也體現了社會文明的一種進步。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社會競爭的激烈化不斷加劇, 給高校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 貧困大學生在學習、生活與思想、心理等方面出現的問題更多, 導致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來越難做, 不得不使高校在進行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對傳統的工作方式進行改變。面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高校在開展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 還要以人文關懷為準則, 給貧困大學生積極、正確的引導, 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與成才。

(二) 人文關懷能滿足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訴求

教育的重要性體現在其可以促使人在精神層面得到成長, 然后才可以獲得一定的知識能力??梢? 精神成長對于一個人而言, 比獲取科學知識更加重要。高校在開展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 要先對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對貧困大學生的思想變化進分析, 在心理上給予貧困大學生疏導, 改變貧困大學生以往的觀念, 重塑貧困大學生的價值觀。用關懷、理解尊重的態度對大學生的創造力進行挖掘, 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條件下, 還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引導并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和“做學問”, 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實現大學生的綜合化發展。

(三) 人文關懷是對貧困大學生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高校的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文關懷為基礎, 給予貧困大學生充分的尊重與理解。由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思想觀念和家庭生活環境等, 因此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還要采用科學化的教育方法, 對其實施人文關懷。貧困大學生的在個體特征方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 知識的增加, 視野的開闊和社會認知水平的提升, 使自身的自我意識增強。而且, 在判斷事物方面有更強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另外, 有一部分大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自主性也比較強。因而在貧困大學生追求獨立自主的過程中, 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員還要對其實施相應的人文關懷。

三、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價值取向實現對策

(一) 正確認識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是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發展成果的必然, 既沖擊了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彌補了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將人文關懷思想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 不但可以改善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還有利于貧困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高校應對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并對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事項進行明確規定, 保障高校的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體現出人文關懷。高校要加強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定期培訓, 提升其理論知識能力、研究能力與人文素養。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關懷的誤區, 不斷積累工作經驗, 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富有生命力, 發揮出真正的教育作用。

(二) 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對貧困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充分的尊重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貧困大學生時, 首先要肯定貧困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要尊重其積極追求思想價值觀念的目標, 培養貧困大學生的良好道德情操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對于教育者傳播新的知識、觀念與理論, 納入到自己的主體意識中, 創造性的將其外化為自身的行動。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還要教育對象進行主體性的發揮, 從而增強思想教育的實效性。而發揮主體性的前提條件在于對人的尊重, 因此, 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充分尊重, 使其能夠主動發揮自身的個性。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個性化差異, 進行因材施教, 從個體的不同情況出發, 對其實施不同的人文關懷, 促進貧困大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使其在不同層次、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 都能夠做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進行學習和創造, 從而實現全面化發展。

(三) 以人性化的措施進行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貧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應具有人性化的特點, 要以社會化人格來確立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以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方向為依據, 對貧困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滿足。另外, 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要有人性化。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精神需求予以滿足。同時, 當代的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育內容方面還應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既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又要對貧困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有益。因而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以學生發展為重點, 要重視大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和思想道德、人文、法律等知識的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回到高效的教學中, 利用教學途徑是人才培養和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使高校的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滿人性化。最后, 高校的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還要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在實際的教學中, 教師采用合理、規范和符合傳統文化理念的方式, 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 開展理解和體驗活動, 培養學生獨立完整的人格。

(四) 轉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 注重貧困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重視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物質上的資助, 忽略了對貧困大學生精神世界的關注。而一個大學生如果在校學習期間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 雖然物質資源并不匱乏, 但心靈貧瘠, 也難以成為一個具備主體性的人, 精神上的缺失, 會成為影響貧困大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因為高校貧困生在求知的過程中無法獲得存在感, 另一方面是因為貧困大學生的人格自尊并未得到充分尊重, 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同樣未得到充分滿足。所以, 高校還要用一種人性化的方式來實施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重視貧困大學生的精神和心理狀況, 給予其一定的理解、尊重與幫助。物質資源的匱乏能通過物質補償來滿足貧困大學生, 但精神需求是一種生長性的需要, 能夠使人存在有尊嚴、有價值的內在動力, 人對于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上的不同在于物質需求可以通過外在環境或借助他人得到滿足, 而精神需求無法從他人和外部環境上獲得滿足。心理學上指出精神需求是一種指向成長的、可以使個體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內在特性得以實現的需求。精神需求是具有積極性、建設性與創造性的一種內在的心理需求。因此, 高校在進行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 還要采用多種方法, 從不同角度來了解貧困大學生內在的精神需求, 對貧困大學生的內在潛能進行充分的挖掘, 以便更好的為其提供服務, 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而且, 高校還應制定相關的制度, 確保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得到增強。規范學校的相關秩序, 構建健全的支持系統, 便于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各種在校服務, 讓貧困大學生在物質和精神需求上得到滿足, 從而使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更好地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進行學習, 在思想上得到進步, 進一步促進高校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發展。

(五) 進一步強化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使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能夠更加富有發展潛力, 在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 還要以科學、系統的理論知識為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者還要加強對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理論必要性、路徑選擇、內容構建和評估體系等基礎理論的研究, 并強化對高校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建設。同時, 還要在實際的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將其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 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豐富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實踐內容, 發揮實踐活動積極的育人作用。首先, 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較的內容要結合實際的社會生活。高校要多鼓勵學生參加“三下鄉”活動和社區活動, 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 使學生的愛國情感不斷得到增強, 同時使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 使學生樹立為社會服務和奉獻的意識, 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其次, 要不斷調動貧困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動性。讓其自行進行組織、策劃和活動實施, 發揮其在實踐活動中的創造性。另外, 擴展社會實踐的基地, 高??梢耘c一些紅色教育基地、學校周邊的社區或是社會服務機構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為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實踐活動, 提供更多機會和活動的平臺。

(六) 創造良好的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環境

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而且, 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所以, 高校, 還要以營造一個和諧自由的人文環境, 先努力建設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 為師生提供自然美好的教與學的校園環境, 使師生身在其中, 受到良好的影響和熏陶。同時, 在建設校園環境時還要注重在細節處充分融入人文關懷, 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更多的關心與理解。另外, 還要積極打造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 一方面是因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另一方面是良好的校風有利于高校形成好的教育環境, 為師生維護學校利益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良好的制度保障, 能夠更好的對師生的一些行為進行約束, 使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規范。而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則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 便于教育人員對貧困大學生實施人文關懷, 從而有助于實現高校貧困大學生的人文關懷。

四、結束語

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內容, 加強對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 不僅僅是當前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要求, 也是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而開展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活動, 不但能夠使貧困大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體驗到人性化的關懷, 還能促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 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從而實現貧困大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摘要:高等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學術研究能力強的社會人才, 人文關懷作為一種文化和價值取向, 還要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而高校貧困生又是高校學生中的一個重要團體, 將人文關懷融入到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認可并尊重高校貧困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改進高校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價值取向實現路徑, 站在貧困大學生的角度對其進行思想教育, 為其解決實際的生活困難, 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水平。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 于鳳超.高校貧困生資助人文關懷價值取向實現的路徑[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6 (11) :191-192.

[2] 侯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路徑探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6 (01) :70-74.

[3] 袁奉亞.基于人文關懷背景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探討[J].知識經濟, 2014 (11) :158+160.

[4] 杜雨來.探尋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實施的合理路徑[J].世紀橋, 2013 (12) :38-39.

[5] 徐吉, 鐘明潔.人文關懷: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指向[J].高教與經濟, 2010 (01) :21-23.

[6] 楊林.基于人文關懷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尋[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0 (02) :67-70.

[7] 薛深, 劉慧婷.高校貧困生資助人文關懷的缺失與重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05) :112-115.

[8] 臧文彬.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缺失及對策[J].重慶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9 (03) :167-169+182.

上一篇:客戶體驗問題范文下一篇:立法法的評價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