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國經濟危機分析論文范文

2023-09-26

外國經濟危機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經濟制裁不僅針對一個國家,而是對多個國家乃至于對國際社會實施的有目標的政策,在國際組織交往時常常會受到資源、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尤其是在冷戰結束之后,世界經濟體系呈現國家化,經濟制裁由于戰爭原因被國際制止,但是國際經濟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了。國際法對經濟制裁方面沒有明確的約束,一些發達國家尤其是經濟強國經常利用經濟制裁的方式干涉別國發展。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常會利用經濟制裁,這違反了國際法發展的基本要求。分析國際法中對經濟制裁方面約束不明確的原因,并分別對國際和美國的經濟制裁進行探討。

關鍵詞:經濟制裁;國際法;法律分析

引言

國家要獲得一定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等行為受到其他國的制約,這一行為就叫作經濟制裁。與戰爭相比,經濟制裁采取的手段比較少,不會造成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損失,但是需要國家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目前,經濟制裁已經成為了大國制約本國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在西亞戰爭中,發達國家對敘利亞和伊朗發起了多輪的經濟制裁,這種制裁十分罕見并且涉及的經濟面十分廣,這不符合國際經濟法的要求,并且在世貿組織中還會讓我國的經濟局勢更加混亂。

一、國際法中對于經濟制裁方面的約束不明確

1.經濟制裁中沒有規范禁止的內容。在國際法中并沒有將經濟制約列入到禁止的內容中,這就為大國對他國實行經濟制約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在連聯合國的憲法中就規定了國家出現了經濟爭端時不能采用FORCE。而這個單詞的解釋意義比較多,不僅包含了禁止武力競爭,還要禁止強制的經基競爭,但這些都被拒絕了,這就意味著這條法律在聯合國憲法中沒有明確的規定被列入到禁止范圍中去,只是要求各國不能使用物力手段而非經濟制裁手段。特別是在聯合國立法的后期禁止經濟強制手段被大國反對,委員會最終未能將其列入到聯合國憲法的條例中去。

2.世貿組織沒有制定經濟制裁的合法規定。在國際世貿組織的規則中沒有明確的要求經濟制裁是否合理。由于世貿組織的主體關系和對象是特殊的,這就決定了其規則只適用于主權國家中。特別是在規范制衡的情況下,世貿組織可能會與國家主權之間產生一定的沖突。在這個條款中,世貿組織需要保護轉全國的人權、國家安全、資源清潔等權利,并且還要允許成員國進行非關稅的貿易壁壘。其安全條款為了維護世貿組織成員的安全,在一些情況下可以不履行義務,一些主權國家可以使用經濟制裁。在世貿組織的條文中規定時間模糊并明確的,缺乏對規則內容的界定和保護。

3.安理會決議模糊對經濟制裁形成縱容。在外交過程中安理會的決議大多是模糊不清的,不僅僅是語言在法律的界定、履行職責、追求義務等方面都缺乏一定的機制,這就意味著歐美國會曲解安理會的意見,將自身的利益提升到最大化。在《聯合國憲章》中規定不能侵犯他國的主權,不能使用物力,但是如果國家內部的事務破壞了世界安全安理會有權利采取一些措施。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采取經濟制裁的措施就是合理的,這也是安理會縱容的結果。伊拉克未經過允許在禁飛區違反國際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被采取經濟制裁,這也是安理會決議的結果。不論是烏克蘭危機還是敘利亞戰爭,大國采取的經濟制裁有安理會縱容的因素。

二、分析國際經濟制裁的合法性

1.聯合安理會的制裁。為了保障國際的和平與安全需要采取一些合理的武力措施甚至是經濟制裁,這是聯合國安理會的義務,可以利用經濟制裁,而非利用物力措施對國家施加壓力。一旦某個國家成為了聯合安理會的目標在未來可能會受到安理會的聯合經濟制裁,并且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制裁手段。聯合國成立的經濟制裁委員會會對某個國家實行制裁,安理會的決議也會受到國際的普遍認可。目前這種合法的經濟制裁包括貿易、金融、交通的制裁,在安理會制裁的過程中不能進行人道主義的援助。

2.經濟制裁具有報復性。作為受害國在收到經濟制裁之后可能會展開保護性的制裁。由于受害國會受到非武力的制裁。在烏克蘭危機中俄羅斯占領了烏克蘭的一定土地,烏克蘭對其進行了經濟制裁,這種行為是合法合理的。由于在20世紀的初期根據國際聯盟一些法律條款看,禁止了進行武力報復,于是就出現了經濟制裁的報復情況。美國在國際法中采用的對抗歐式中十分普遍地采用了對抗的策略,并且在這個策略中國際委員會對國家草案進行了重新措辭,保證成員國在受到威脅時可以采用經濟制裁的報復措施這是合法的。

3.外交方面的經濟制裁。經濟制裁時制裁國的不法行為沒有特殊的法律進行制約,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國家的陣營中,許多國家對中國實行了經濟制裁,美國對古巴的經濟制裁等等都存在了一定的違法行為。在敘利亞戰爭期間,它是歐盟國中衛的主要國家之一,為了維護其安全,歐盟對其實行經濟制裁是希望敘利亞成為一個自有民族的歐洲國家,利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敘利亞進行經濟制裁。這次的經濟制裁時間之長,涉及之廣是無法估量的。在這些經濟制約中有干涉他國內政、違背他國政權的意義,因此這次違背經濟制裁本意的敘利亞戰爭是不合理的,其制裁的效果也不明顯。

三、美國對外貿易采取的經濟制裁

美國作為一個超級經濟大國,在二戰結束后其運用經濟制裁十分常見。它限制了制裁國家之間相互的交往,并且會利用法律對行為者的經濟活動進行制裁,這會引發一些常見的經濟沖突。在目前發達國家中十分常見,而美國的經濟制裁是最具代表性的。美國的經濟制裁發展十分坎坷,從對國內的管轄到對國外管轄不斷地轉變。尤其是從司法來看,從20世紀前期看,侵占他國領土的行為可以受到經濟制裁。在二戰之后全球化發展越發激烈,傳統的經濟制裁不能制約他國的發展,美國想要保住經濟大國的地位就需要約束本國的發展,與外國合作,配合美國進行經濟制裁,其措施包含出口、再出口、海外銀行美國分行的現金資產、金融交易等在美國禁止融資,以及會遭到罰款等行為。

結語

綜上所述,自冷戰之后發達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國際上的經濟制裁也在增加。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國際格局向兩極化發展,局勢越發緊張,尤其是敘利亞的危機、發達國家對朝鮮的經濟制裁等,這些都對國際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來,美國也對我國發起了多次的經濟制裁,對我國的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國參與更多的國際事務,對經濟制裁進行立法,防止發達國家利用經濟制裁干涉他國內政,還要根據國際世貿組織的規則有一些立法,對世貿法中出現的安全條例單獨列出,并且制定一些解決經濟制裁的條例,可以靈活運用世貿組織的規則,觸發一些貿易保護的措施,保證國際經濟合理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丹.國際經濟制裁對信用證業務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6.

[2]  Mahmoud Jameel Jdeed(頡迪).國際經濟制裁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D].長春:吉林大學,2013.

[3]  雍春華.國際經濟制裁引發的航運相關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3.

外國經濟危機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和機同生并存,這給中國經濟從融入世界經濟走向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帶來重大機遇。2035年前中國外部發展環境有望總體保持和平穩定,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變,世界經濟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繼續崛起,構建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成為人類共同需求,“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世界加速互聯互通。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面臨的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國際關系復雜程度前所未有,大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博弈更趨復雜,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新危機。同時,中國的綜合國力持續提升,市場規模日益壯大,綜合優勢顯著增強,將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奠定堅實的基礎,但也面臨經濟發展新動能不足、世界級企業和品牌缺乏、能源瓶頸制約加劇和金融系統性風險加大等突出問題。

關鍵詞:中國經濟 世界經濟 融合 全球化

作者簡介:

李鋒,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創新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引 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經濟發展完成了融入世界經濟的偉大轉變。未來,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將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推動中國經濟從融入世界經濟走向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新階段。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對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而言,既充滿機遇,也存在挑戰。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推動變局發展,實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是我們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題中之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2035年前,中國發展依然存在許多有利條件,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不斷成長壯大,有條件、有能力實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道路上,將面臨一系列極為復雜的困難和問題,有許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料的挑戰及風險,有些將是前所未有且相當嚴峻的,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的深度與廣度。

一、面臨非常有利的國際大環境

綜合各方面因素分析,2035年前隨著主要大國力量對比的變化及科技革命的不斷突破,全球秩序將不斷演變,新的地區和國際格局將加速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不斷深入人心,和平與發展依然是國際環境的大趨勢和基本特征。

(一)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

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不斷加深,國際力量對比變化日趨平衡,全球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大勢不可逆轉。各國經濟往來更加深入,共同利益逐漸增加,維護和平、推動發展是大勢所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逆轉?;ヂ摼W和科技信息革命推動各國之間的伙伴關系和依存關系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類追求發展的愿望更加強烈,國際社會越來越希望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越來越多的國家追求開放發展,希望發展成果惠及各方,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經濟,實現共商、共建、共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全球政治、安全、經濟、文化和生態等領域蘊含深刻洞鑒,贏得越來越多政府、政黨和國際組織的共鳴與支持。2017年3月23日,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第一次寫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2018年達沃斯論壇上,各國領導人競相呼吁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中國的開放愿景、對保護主義的抵制受到普遍歡迎。

(二)世界經濟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

隨著亞洲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快速崛起,全球經濟的重心逐漸從大西洋地區向亞太地區轉移。一些機構預測,亞洲經濟規模很有可能在未來超過歐美地區。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可能在2035年左右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印度正進入經濟發展的快速通道,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總人口的50%。印度尼西亞是具有勞動力價格優勢的人口大國,未來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預計在5%以上。孟加拉已經連續20年保持6%的經濟增速,未來10年平均經濟增速有望達到7%。緬甸啟動改革以后經濟增速是8.5%,菲律賓2012年以來年均經濟增速6.5%,越南近幾年經濟增速年均6%??焖侔l展的經濟體基本上都在亞洲,將促進全球經濟重心向亞太轉移。亞太經合組織(APEC)21個成員GDP之和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80年的46.3%上升到2018年的59.8%。

近幾十年,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不包括美國)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80年的16.22%上升到2000年的24.65%,到2018年已達到30.47%。同期,經合組織(OECD)、北美、歐盟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都呈下降趨勢,北美和歐盟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980年的62.60%下降到2000年的59.34%,再下降到2010年的50.89%、2018年的48.36%,已經低于50%。2018年,中日韓和東盟的經濟總量為23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的27.3%。

(三)新興經濟體的影響力持續提升

進入21世紀以來,具有勞動力、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的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占全球經濟的比重不斷上升,極大改變了全球發展格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集團之間的發展差距出現縮小趨勢?!缎屡d經濟體發展2019年度報告》顯示,根據IMF的估計數據加權計算,2018年新興經濟體11國(簡稱E11,包括二十國集團中的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11個國家)的GDP增長率約為5.1%,不僅高于世界經濟的增速,還高于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增速。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之間的經濟合作取得諸多新進展。從內部合作來看,2018年E11內部貿易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由降轉升,并超過2015年的最高水平,各國之間的直接投資穩定增長。E11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重由2010年的25%上升到2018年30%。預計到2035年,E11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重將超過40%。近代以來,世界經濟主要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長期處于依附地位,形成了極度不均衡的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發達國家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高地,占據著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掌握著核心技術,擁有最高的收入水平,享有最好的生活水準,消耗最多的人類資源,掌控全球經濟規則的制定。但是,近些年新興經濟體的總體實力日益增強,有望改變這種格局。

(四)構建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成為人類共同需求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成為各國的重大機遇,有利于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共同優化全球經濟資源配置,建設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以蘋果的主要產品手機為例,它不僅是蘋果的,還是富士康、瑞聲科技、舜宇光學等企業共同組成的全球化產業鏈的產物。蘋果手機的產品設計在美國,芯片、顯示屏和核心零部件生產在日本、韓國,輔助零部件生產和組裝加工在中國,最后銷售到全球各地。2018年2月,蘋果公司公布的“前200名”供應商名單顯示,49家供應商來自中國臺灣,42家來自日本,41家來自美國,29家來自中國大陸,11家來自韓國,7家來自中國香港,6家來自德國,5家來自新加坡,奧地利、芬蘭和荷蘭各有2家,英國、瑞士、比利時和沙特各有1家,200家供應商在全球范圍內共擁有778家工廠??v觀人類歷史,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都會深刻影響世界格局。世界經濟論壇執行主席施瓦布2016年出版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向我們席卷而來,發展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程度之深絲毫不遜于前三次工業革命,將把數字技術、物理技術、生物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并展現影響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

(五)“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世界加速互聯互通

共建“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地域、發展階段和文明,成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公共產品。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引起越來越多國家熱烈響應,正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將“一帶一路”建設內容納入重要決議。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不斷擴大、相互投資持續增加,為各參與方的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據商務部統計,2013—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為8.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速;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占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013年的25%提升到2018年的27%?!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不斷深化投資領域合作,相互投資加速增長,投融資模式快速創新,合作園區日益增多,攜手推進“一帶一路”不斷向深層次發展。2013—2018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900億美元。2018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56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共計156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3%。( 商務部:《商務部合作司負責人談2018年全年對外投資合作情況》,商務部網站,2019年1月16日。)從發展趨勢看,共建“一帶一路”將促進世界互聯互通,構建新的全球經濟大循環,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世界銀行研究表明,“一帶一路”提出的交通運輸網絡能夠通過減少整體出行時間和運輸成本,為增加投資和GDP鋪平道路,預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將因此增加4.97%。其中,來自沿線國家內部的直接投資增加4.36%,來自OECD國家的直接投資增加4.63%,來自非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增加5.75%。

二、面臨日益凸顯的外部挑戰

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全球經濟與政治體系很有可能告別過去幾十年的大格局,政治價值觀、意識形態的爭斗可能加劇,經濟競爭和國家戰略利益的爭奪更加激烈,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趨于復雜化。

(一)逆全球化思潮導致保護主義加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國家出現了逆全球化的趨勢。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和特朗普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助推了這一趨勢。全球化在當代社會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政治意愿減弱。雖然反全球化很多年前就存在,但之前只是一種社會思潮?,F在,逆全球化成為了政治思潮,在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都存在。部分原因是全球化雖然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財富,但是財富只是流到了少數國家和少數人手中,社會分化、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結構性失業增加、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通過引入國家安全、金融安全、環境保護等手段擴大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監管權力,加強對外資并購的安全審查。近些年,中國多項國內投資并購案在美止步于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核。2018年8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外資安全審查現代化法案》,擴大了CFIUS審查范圍。2019年3月,歐盟理事會通過“歐盟外資審查框架”草案,并于4月1日生效,對外國資本并購歐盟公司采取更嚴格的審查。盡管歐盟外資審查框架將不具備美國外資投資審查委員會那樣的威懾力,但也將強化中國企業赴歐并購的監管壁壘。

(二)大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博弈更趨復雜

中美全面進入長期的競爭與合作博弈。在新興國家由大變強的過程中,往往會與守成大國發生激烈的國家利益爭奪,并被守成大國刻意打壓。美國2017年12月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義為“修正主義”國家,并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戰略上的競爭對手”。特朗普就《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發表演講稱,中國和俄羅斯是美國的對手國家,挑戰了美國的影響力和價值觀。2018年以來,美國無視前車之鑒、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不顧國內民眾反對,發動了大規模的貿易戰,妄圖通過戰略遏制、利益敲詐來打亂中國發展進程。中美博弈不是短期行為,是中美兩種制度的長期博弈,不僅涉及經貿、制造業、高科技等領域,還涉及地緣政治等領域,具有必然性、長期性和全面性。

大國之間的博弈日趨復雜。世界主要國家都瞄準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制定創新戰略、謀劃未來發展。在創新發展領域,美國2015年發布《國家創新戰略》,英國2014年發布《科學與創新增長規劃》,日本2016年發布《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德國2018年發布《高科技戰略2025》。在數字技術領域,英國2015年發布《量子技術國家戰略》和《英國量子技術路線圖》,日本2015年發布《機器人新戰略》,美國2016年發布《“國家制造創新網絡計劃”戰略規劃》《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戰略規劃》《聯邦大數據研發戰略規劃》,德國2016年發布《數字戰略2025》。這些戰略和規劃大都由各國政府部門研究發布和部署實施,試圖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把握主動。

(三)人類面對的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加

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能源、糧食、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凸顯,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主義等安全因素持續增強,成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潛在威脅。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部分國家的失業率居高不下,民粹主義逐漸抬頭,甚至引發社會動蕩和國家間沖突,給其他國家帶來不可預測的外溢效應,給地區和世界帶來不利影響。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18年全球風險報告》強調,社會不平等可能是未來十年內構成全球風險的重要因素,在過去30年里53%的國家出現了收入不平等加劇的現象,發達經濟體尤為突出;由于各國關聯性越來越大,網絡攻擊不僅造成突發的影響,也將帶來更加劇烈而且不可逆的系統性沖擊,是未來十年影響全球風險格局的第二大因素。全球挑戰基金會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認為,人類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危險狀態,將面臨氣候變化、流行病、人造病毒以及人工智能帶來的災難性破壞等諸多全球性災難。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已經超過自然資源的自我更新能力,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為當代世界最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也是未來人類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聯合國2015年發布的《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指出,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到2030年世界各地面臨的“全球水虧缺”可能高達40%。

(四)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新危機

當前,美國正在挑戰由自己主導建立起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1929年美國大蕭條打斷了20世紀初的全球化進程,各國在反思大蕭條期間的貿易保護主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的基礎上,建立起目前的國際治理體系。二戰結束以來,現有國際經濟治理體系適應了全球化的需要,促進了世界和平與繁榮。但是近幾年美國采取的一系列“退群”行動和諸多單邊主義措施,給全球經濟治理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2017年,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年,美國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中導條約。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自上任以來就不斷“炮轟”WTO,稱其對美國“非常不好”“讓美國幾乎沒法做生意”。二戰以來,美國是其親自締造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主要受益者。目前,美國退出的主要還是一些外圍“群”,尚未退出涉及其主要利益的核心“群”。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外交已從奧巴馬時期的多邊主義轉向“美國優先”指導下的單邊主義,對全球經濟秩序的穩定和良性發展造成極大的沖擊。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雖然獲得了完善全球經濟治理規則的重大機遇,但是由于自身綜合實力不強,很難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完善過程中發揮較大作用,依然處于被動地位。

三、國內存在支撐經濟融合的眾多有利條件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存在眾多有利條件,經濟體制活力顯著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物質技術基礎日益強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生產要素組合的綜合優勢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和回旋余地加大。

(一)綜合國力大幅躍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取得的成就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人民已經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13.6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66%。從GDP世界排名看,中國已趕超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經濟強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從發展速度看,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40年快速增長的“中國奇跡”。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仍然可以實現中高速增長,促進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17年英國倫敦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根據現在各國的年增長率、經濟規模、制造能力、研發潛力、創新指數、人才儲備、國家戰略、市場結構等預測,到2035年,中國GDP為35萬億美元,將超過美國GDP。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課題組預測,到2035年,中國GDP為33萬億美元左右,年均增長率5.3%;美國GDP為30萬億美元左右,年均增長率2.5%;印度GDP為9萬億美元左右,年均增長率7%。綜合考慮上述不同預測數據,中國GDP將在2030年至2035年期間達到30萬億美元以上,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2%(屆時世界經濟總量約為150萬億美元)。

(二)國內市場規模將躍居世界一

中國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并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將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創造更好的條件。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萬億元(5.75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美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0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紤]到中國國內消費增速明顯高于美國,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2020年將超過美國。預計到2035年,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是美國的2倍左右。作為發展中國家,當中國真正成為世界第一消費大國時,會給世界帶來巨大市場機遇,也會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中國市場的優勢不僅在于規模接近美國的水平,更在于世界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所擁有的巨大消費能力,這已成為中國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強大內生動力。2019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2018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表示,據國家統計局測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已經超過4億人。到2035年,預計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將擴大到6億人以上。受益于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口數量以及收入增長,中國的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同時,中國城鎮化的巨大潛力將推動國內市場規模持續上升。未來十幾年,城鎮化仍是中國社會變遷的主旋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任務,2020年的目標是提高到45%,2035年的目標是提高到60%。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持續推動基礎設施投資和居民消費的增長,這是推動市場規模擴大的強大動力。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2035年前,中國將通過消除生產要素供給的制度性障礙,逐漸進入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階段,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2018年,中國研發(R&D)經費支出1.97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18%。截至2018年底,中國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501個,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17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480家,有效專利838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1.5件。未來十幾年,中國將誕生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及尖端產品制造中心,在芯片、通訊設備、高速列車、物聯網等前沿領域,都將具備世界領先的研發和制造能力。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2019年7月發布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從第17位提升至第14位。

四、國內存在阻礙經濟融合的不利因素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面臨著一系列極為復雜的困難和問題,有許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料的挑戰與風險,有些將是前所未有的和相當嚴峻的。

(一)中美之間的差距依然較大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中美綜合國力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有些差距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從人均GDP看,2018年中國人均GDP約1萬美元,美國人均GDP約6.2萬美元,中國人均GDP為美國的1/6。從勞動生產率看,2018年中國全員勞動生產率(GDP/全部就業人員)為1.6萬美元,美國為11.5萬美元,中國的勞動生產率為美國的1/7。從中美科技實力看,2018年中國R&D經費支出19657億元(約3千億美元),為美國的1/2;2018年中國的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位列世界第17位,美國排名第1位;截至2018年全球共904人獲得諾貝爾獎獲,其中美國362人,中國2人。2018年11月27日,美國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的2018年“高被引科學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單顯示,美國高被引科學家數量為2639人次,中國大陸482人次,中國香港50人次,中國澳門5人次,中國臺灣20人次。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發布的第15屆年度世界大學排名顯示,美國共41所大學進入前100強,而中國僅有6所(含中國香港3所)。從營商環境看,世界銀行公布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的營商環境世界排名第46名,美國排名第8名。從社會發展看,2018年9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和指標報告》顯示,中國位列第86位(0.752分),美國位列第13位(0.924分)。

(二)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

從更長時期和深層次來看,中國原有的勞動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優勢逐漸減弱,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產業、新市場和新業態的形成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總體還處于創新發展的培育期,創新要素的集聚對于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亟待加強。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較大,非實體經濟占用了較多的發展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發展新動力的形成。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經濟轉型成功的國家和地區表明,創新和延伸經濟價值鏈是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方式。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不強,短板比較突出。中國的原始創新能力依然不足,高科技產出比較低,部分產業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中國科技創新的政策和體制還不健全,高端科技人才的比重不高,能實現顛覆性創新的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非常缺乏。中國多數企業的創新成果缺乏,只有少數企業具備世界級的創新能力。2018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50強中,美國22家企業上榜,位居第一,德國9家企業,日本6家企業,中國僅有華為1家企業上榜,排名第八。從OECD統計的2016年全球三方同族專利(歐洲專利局、日本專利局、美國專利與商標局共同保護的同一專利)數量看,日本17022件、美國15219件、德國4583件、中國3766件、韓國2671件,占各國當年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的比例分別為30.1%、26.9%、8.1%、6.7%、4.7%。中國的占比較低,高質量的國際專利相對不足。中國企業創新成果的質量亟待提升,只有少數企業活躍在技術前沿領域。

(三)世界級的企業和品牌缺乏

目前,中國企業在技術、品牌、市場等方面與世界級企業的差距依然較大,缺乏具有全球運營能力的世界級企業?!敦敻弧冯s志2018年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中國企業上榜數量120家,僅次于美國(126家),但是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中國企業的銷售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均呈下降趨勢。同時,上榜中國企業中的10家銀行平均利潤高達179億美元,遠遠高于120家中國企業的平均利潤水平(31億美元),上榜銀行利潤總額占111家中國大陸上榜企業總利潤的50.7%。上榜美國銀行的總利潤僅占126家美國企業的11.7%。此外,在2018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僅有的5家房地產公司都是中國企業。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較少,世界級的品牌更少。中國的工業產品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們自有品牌在世界品牌100強當中只有華為1個。據OECD統計,僅占全球商標總量3%的知名品牌,占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40%和全球銷售額的50%。世界品牌實驗室2019年4月發布的2018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顯示,位居第一的美國擁有185個世界品牌,中國只有38個品牌入選。中國品牌的國際地位與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不相稱,這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多數中國企業在塑造世界級品牌上既缺乏戰略,也缺乏人才,導致中國中低端產品供給嚴重過剩和高質量產品供給嚴重不足。

(四)能源瓶頸制約加劇

長期粗放發展導致中國能源消耗巨大,主要能源對外依存度持續提高。中國2017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之后,2018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進口國。中國石油進口約占全球貿易總量的20%,石油消費每年增量占全球石油消費增量的40%。海關總署發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進口原油4.62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70.9%,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中國進口天然氣9039萬噸(1254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45.3%,其中,進口液化天然氣5378萬噸,同比上漲41.2%,進口金額268.4億美元,同比上漲82.0%。未來,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很可能超過8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很可能超過50%。中石油公布的《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的原油產量為1.89億噸,同比下降1.3%,連續3年下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生產天然氣161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5%。2018年,中國原油進口量與生產量之比為2.44:1,天然氣進口量與生產量之比為0.77:1。中國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量較低。2017 年,中國石油的探明儲量為35 億噸,約占世界總量的1.5%;天然氣的探明儲量為5.5 萬億立方米,約占世界總量的2.8%。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9》顯示,2018 年中國占全球能源消費量的24%和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34%,并連續18年穩居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第一位。

(五)金融系統性風險加大

當前,中國的金融風險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突出、企業債務率過高、居民杠桿率攀升等方面。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累積的金融風險日益凸顯,各類隱性風險不斷顯性化。防控金融風險已經成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重點。財政部2019年1月23日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8.39萬億元。其中,政府債券18.07萬億元,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0.32萬億元。加上中央政府債務余額14.55萬億元,2018年中國政府債務的負債率(債務余額/GDP)為36.6%。此外,由中央政府擔保的政府支持機構債券的存量為1.89萬億元。政策性金融債和政府支持債券可以看做政府的間接負債。因此,中國政府的總體債務余額為48.96萬億元。2018年,中國GDP規模為90.03萬億元,政府債務負債率為38.69%??傮w來看,中國政府債務負債率低于國際警戒線。但是,中國企業負債率和居民杠桿率快速上升。從企業直接融資看,《2018 年度債券市場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末中國企業債券總規模為18.18萬億元,其中,企業債券25690.5億元、中期票據54250.2億元、短期融資券18696.1億元、非金融企業資產支持票據1690.71億元、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19412.58億元、公司債58227.19億元、可轉債1904.16億元、可交換債1976.63億元;不包括那些沒資格在金融市場上發債、不得不依賴于各種影子銀行渠道的融資。從企業間接融資看,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8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末,本外幣非金融企業及其他單位貸款余額89.03萬億元,大體上是中國企業通過貸款而形成的債務規模。據此可估算中國企業的負債(債券+貸款)為107.21萬億元,與GDP之比為119%,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0%)。此外,自2011年以來,中國居民債務規??焖贁U張。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18年末中國住戶本外幣貸款余額47.9萬億元,同比增長18.2%,與GDP的比率為54.3%;其中,2018年末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37.8 萬億元,同比增長19.9%。2007年中國居民債務與GDP的比率還不到20%,美國居民杠桿率從20%提升到50%用了40年,而中國居民僅用了11年。

五、結論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中國經濟從融入世界經濟走向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帶來重大機遇。2035年前,雖然國際關系復雜程度前所未有,大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博弈更趨復雜,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但是中國外部發展環境有望總體保持和平穩定,國內經濟發展潛力不斷釋放,綜合國力持續提升,市場規模日益壯大,將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安布思沛:《2017中國數字趨勢報告》,2017年。

2.陳季冰:《全球經濟:緩慢和乏力的復蘇》,《經濟觀察報》2016年2月4日。

3.陳文玲:《透視中國:中國相關國家戰略報告》,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版。

4.陳文玲:《中國與世界:以中國視角解析國際問題》,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版。

5.鄧若冰、吳福象:《全球經濟治理制度變遷與演進路徑》,《河北學刊》2016年第1期。

6.劉海霞:《世界格局重構下發展中國家的角色轉變、歷史定位與模式調整》,《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年第2期。

7.劉世錦、余斌、陳昌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調整與變化趨勢》,《中國發展觀察》2014年第2期。

8.趙晉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人民日報》2015年7月12日。

9.鄭永年:《絲綢之路與全球經濟再平衡》,《聯合早報》2015年1月6日。

10.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課題組:《美國全球戰略調整與布局》,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年版。

責任編輯:李 蕊

外國經濟危機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2007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到2008年9月危機加劇并向全球蔓延,截止今日對世界經濟體的影響猶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置身事外。本文力圖用四年后的視角重視次貸危機,首先對次貸危機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再探討次貸危機對中國目前經濟發展仍存在的影響,最后得到一些啟示。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監管;金融創新

一、引 言

關于次貸危機的成因近幾年國內外學者做出了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通過國內外研究分析,關于次貸危機成因的相關研究已經比較豐富,但是用四年后的視角重視次貸危機的研究比較少。

文力圖用四年后的視角重視次貸危機,首先對次貸危機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再探討次貸危機對中國目前經濟發展仍存在的影響,最后得到一些啟示。對保障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防范金融危機具有重要意義。

二、次貸危機的成因

2007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使全球經濟衰退,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不可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分析美國次貸危機的背景及成因并吸取經驗教訓,對我國應對金融風險意義重大。

(一)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背景

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分為三類:優質抵押貸款、次優抵押貸款和次級抵押貸款。次級抵押貸款的對象為信用分數較低的個人,其首付比例較低、月供占收入比例較高。由于美國政府想帶動下一輪的經濟增長,所以想通過房地產刺激經濟,但優質客戶開發殆盡,于是低收入人群成為其目標客戶。更重要的是次級抵押貸款利率比其他貸款高2%到3%,在巨額利潤面前,許多金融機構禁不住誘惑大量發放次級抵押貸款。后來,這些次級抵押貸款在投行的設計下進入證券市場形成次級債,這些次級債以較高的投資回報率賣給全世界,在地產繁榮的情況下,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被很好的掩蓋著。但當美聯儲為防止經濟過熱開始提息時,這種次級債演變成的次貸危機就愈演愈烈,利率大幅攀升導致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大加重,很多貸款人無法按期償還貸款甚至利息,次貸危機便產生了。當美國次貸危機演化為全面的金融危機后,由于次級債賣向全球,因此美國的金融危機向全球蔓延。

(二)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

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演變為一場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震驚了全世界,國內外學者對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偟膩碚f,次貸危機的爆發有內外兩個層面的原因。

1、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產品自身和運行機制的缺陷是次貸危機爆發的內因。具體而言,次貸市場機構道德風險蔓延,經紀商、貸款公司或銀行、貸款投資機構和證券化產品投資機構等各個主體,都存在于道德風險中,這個產業鏈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真正關心住房抵押貸款的質量。

2、房地產市場狀況及美國的利率環境是次貸危機爆發的外因。多數次級抵押貸款基于浮動利率,一旦利率上升,次級抵押貸款人將面臨無力還貸風險。第一,貨幣政策逆轉,利率持續大幅提升,提息導致還貸成本巨增,超出借款人的還貸能力,次級抵押貸款的信用風險被誘發,在房市變冷、利率攀升的聯合壓力下,次級抵押貸款拖欠、違約及停止抵押贖回權數量不斷增加。第二,房地產市場需求減少,房價下滑,住房抵押貸款利率上升抑制了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并且次級抵押貸款發放機構收緊了次級抵押貸款的發放政策,對住房需求也產生了抑制,形成了房價下滑—利息提升—借款人還貸困難—貸款人收緊房貸—住房需求下降—房價繼續下滑的循環緊縮鏈條。

除上述提及的原因以外,這次次貸危機的根源與往次危機是相同的,都是生產相對過剩而有效需求不足。而次貸危機的生產相對過剩表現為貸款導致的過度消費,而次級抵押貸款和次級債是解決需求不足的手段,其結果必然導致危機的發生。

三、當今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的次貸危機已經演變成一場全球金融危機,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中國不能獨善其身,其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是深遠的,而且影響至今遠遠沒有結束。

(一)通貨膨脹嚴重

次貸危機影響了我國的實體經濟,中國30年來一直采用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中國出口受阻,失業率上升,政府必須采用擴大信用規模的方法刺激經濟增加就業,然而擴大信用規模將導致貨幣供給增加,社會總需求增加,物價便會上漲,而政府未能控制上漲,物價持續走高,于是通貨膨脹便產生了。另外,受次貸危機的沖擊,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和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工業品生產成本激增,導致物價上漲。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

神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金融格局下,美國次貸危機向全球蔓延,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希臘出現經濟危機導致了整個歐洲債務危機,后傳導到愛爾蘭,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給處于復蘇期間的歐洲金融業帶來了影響。經濟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對我國就業市場的影響很大。由于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中國的出口大幅下滑,加之外國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及其他貿易壁壘增加,很多企業面臨外需減少,則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減少。與此相反,畢業大學生每年的數量增加,供給大于需求,則大學生就業困難。

(三)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

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與2005年7月21日匯改之前相比,人民幣對各國貨幣的匯率中間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高達22%,與此同時,人民幣對其他非美貨幣升值幅度也大大提高。雖然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啟匯改,人民幣對外幣升級幅度減緩,但是匯率在未來還是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的情況下,美國當局對人民幣施壓,以增加出口,平衡中美貿易失衡,增加本國就業。于是,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加大。

四、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啟示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給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也是巨大的。我們在分析此次危機的成因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從中得到一些啟示,以防重蹈覆轍。

(一)采取降低依賴的進出口戰略

中國作為對美最大的貿易盈余國,必須降低對美的出口依賴,在危機面前進行主動調整,盡量減少對經濟和國內出口企業的打擊。中國必須主動調整出口地區結構和進出口比例結構,逐漸減少順差,適當創造順差。中國應該積極謀求在東盟和拉美地區建立自貿區。

(二)采取策略性處理與美元關系的外匯儲備戰略

作為目前最大的對美貿易盈余國和最大的對美債務持有國,中國應該停止增加美元資產,戰略性地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如戰略性的增加黃金儲備和白銀儲備,提高實物資產的儲備。購買以美元計價的實物資產,維持美元對人民幣的適度穩定,是暫時維持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實施人民幣國際化

產中國應建立可信的貨幣金融體系,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黃金和多元儲備支撐下的貨幣體系,實現未定的貨幣度量,為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做準備。在人民幣發行體制中適當引入“錨”,逐步提高人民幣自由兌換程度,發展穩定的人民幣國際流通渠道,抓住時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延喜.次貸危機與房地產泡沫[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1~216.

[2]翟晨曦.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思考[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319.

[3]王輝,閆冉冉.用四年后的視角重審次貸危機[J].資本市場,2001,(3).

[4]趙虎林.論次貸危機的成因及其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J].現代商貿工業,2010,(4).

外國經濟危機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勢頭正盛,從實體經濟到虛擬經濟再落回到實體經濟,我國實體經濟正面臨轉型升級,經濟的轉型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傳統的一系列體系和服務無法適應,都在接受著挑戰。經濟轉型期對于經濟的風險管理應該提上日程,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來說風險管理水平相對較低。我國經濟體系的構建面臨著社會發展的挑戰,如何沖破障礙,獲得機會是我國金融體系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新時代;金融體系;實體經濟

考慮到我國經濟體系情況,中國金融體系應該如何面臨新時代帶來的新挑戰,是我國中國金融體系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中國金融體系現狀的分析解釋了中國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轉型的適應性,并進一步對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趨勢進行了探究。

一、我國金融體系現狀

(一)融資結構不合理

企業的資金來源一般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企業內源融資主要是指企業自身的資金,外源融資是指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面向外部進行的融資。如果融資的結構比例不合理時,勢必會會企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這是我國大環境下存在的問題,不論是國家、企業在進行融資方面還是銀行在個人和企業貸款方面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我國金融業整體來看信貸行業的制度不夠規范導致其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也時常存在,致使全行業甚至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都變慢。

二、我國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轉型的適應性分析

新時代下實體經濟的轉型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新要求,金融服務的效率要提高、抵御風險能力要提高。金融效率可以從各種各樣的方面進行衡量,那么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加以衡量。一是宏觀金融效率;二是金融機構效率,又稱為微觀金融效率;三是金融市場效率。

(一)我國金融機構效率高

市場價格保護、市場準入管制、隱性國家擔保,這三項是上市銀行達到最佳業績的基礎和前提,而不是在充分利用市場競爭條件下獲得。近幾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競爭逐漸加劇,利率市場化也逐漸推進,這對我國銀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利潤增長率明顯回落。

實體經濟轉型過程中,受金融業高利潤的擠壓,盈利空間微不足道。根據數據進行分析,金融業的利潤占比逐年上升,由2011年的24%上升到2015年11月的29%;金融業利潤與工業企業利潤之比則由56%上升到95%。實體經濟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尤其是高端人才,創新程度不夠,而金融行業過多高端人才的流入導致社會財富再分配機制的極度不合理,這樣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過度的金融監管、不完善的金融服務的現狀的存在導致了大量影子銀行快速興起,這樣從根本上導致了銀行利潤的分流,從而導致了近幾年銀行利潤增幅大幅下滑。銀行間競爭加劇、市場利率化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的利潤。但總體來講,影子銀行的無限制發展,抬高了社會資金水平,從而擠壓了實體經濟的利潤。

(二)宏觀金融效率偏低

金融效率的衡量一方面,是依據單位GDP所需要的貨幣,這個方面來看中國是全球最高的。另一方面,是以正規金融體系動員社會儲蓄的能力來衡量,宏觀金融效率也是偏低的。各式各樣的影子銀行以及各類金融機構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長。

(三)金融市場效率偏低

交易成本過高、融資困難這兩個方面導致了金融市場效率過低。發行證券、企業上市等交易需要的資金成本甚至時間成本相比于其他國家來說偏高。而在融資這方面,中小型企業融資困難的現狀一直沒有得到改善。而且談及清算費用,在歐美市場,清算價格非常便宜,一筆債券交易的清算費用大多為不足1美元。而在我國一筆債券交易的清算費用高達200元人民幣左右,清算費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

總的來說,我國金融體系還存在很大的問題,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還是很低, 發展空間很大。在宏觀條件下,國家的資源沒有進行合理的配置,大量的資源處于浪費的局面并且沒有改善,在新時代下金融體系沒能完全適應經濟的發展,要想與時俱進,必須盡快升級優化金融業。

三、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趨勢

如今,我國經濟發展存在很多的問題,并且面臨著很多未來未知的挑戰,實體經濟要想獲得快速的發展,必須作出調整。

科技創新才能帶動傳統企業進一步發展。實體經濟要想獲得長遠發展,需要轉變之前的發展模式并且進行創新,摒棄之前原有的依靠規模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轉為用科技推動的新興經濟發展模式。以往企業通過不斷地強化自己的市場競爭力來占據同類產品市場以此來擴大生產規模來獲取利益,現在需要用科技創新對產品進行升級轉型,逐漸尋找新機遇,為目標客戶進行定制服務發展。這樣會使企業間的競爭,由單純追求成本低廉,逐漸轉變對人性化、更佳服務的追求。

“大規模的走出去”逐漸取代傳統的依靠吸引外資的方式。這種新型的實體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模式。但同樣企業面臨的挑戰也會接踵而來,這種新型的實體經濟也會逐漸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改革開放以來,金融方向是我國一直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能更好地吸引外資進入我國市場。近年來,我國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出臺稅收優惠、免費出讓土地、降低貸款門檻等政策,這些措施和政策都是為了吸引外國資本流入我國市場。實體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如何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國門,更好的融入海外市場,這是我國面臨的新的問題,但不同的是現在我國對待這些問題上的立場已經從被動轉為主動,但我國企業應該不斷通過創新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帶領中國的企業在海外市場長久生存并不斷發展。

我國傳統的經濟模式主要是靠資本拉動經濟,大量的資本投入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但存在很多的弊端,低效率、高污染及產能嚴重過剩等。我國現在經濟模式正在由傳統的經濟模式向創新驅動經濟模式發展。但我國國情依舊不變,這就決定了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還會長期存在。

國家大力提倡創新,適應時代響應,一個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依靠的是創新成果。國家經濟的發展也勢必離不開創新。作為企業,只有大力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在產品和服務上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升級革新,同時加大研發的投入,建立自己企業的創新型平臺,努力開發相應的技術,增加企業的技術儲備,才能有效的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在同產品的市場上始終保持強大的競爭力,不被消費者所拋棄,進一步助力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承惠.新常態對中國金融體系的新挑戰[J].金融研究,2014(07).

[2]向紅.經濟新常態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臨的挑戰與對策[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5(03).

[3]潘敏.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完善我國貨幣政策體系而臨的挑戰[J].金融研究, 2015(16).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國際商學院)

外國經濟危機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1978年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受到經濟發展速度過快的影響,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就業率提高,貧困人口數量降低。然而,經濟發展速度過快也為經濟改革和發展帶來一定消極影響,如經濟出現負增長現象。通過闡述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分析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的情況,了解影響中國經濟改革的環境因素,從內因和外因兩個角度分析影響宏觀調控的因素,探析中國經濟改革環境影響因素。

為調節市場、促進經濟發展,各個國家都采取不同的經濟改革手段和政策,在不同政策影響下,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正處于發展階段。我國具有人口數量龐大,供需關系復雜等特點。無論是中國內部經濟改革等因素,還是外部環境下多種因素都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產生了影響,讓中國經濟改革更復雜。通過分析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初期情況,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了解當前中國經濟改革中受各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經濟初期,經濟仍處于發展中,必須處理好宏觀調控和市場的關系,以促進經濟改革。

一、中國經濟發展三個階段

每一個國家實行經濟改革,都必須依照本國國情,我國經濟發展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探索階段,從1978年開始到1992年結束,是我國經濟改革的初始階段;第二階段是建設階段,從1992年開始到2002年結束,是我國市場經濟的基礎奠定階段;第三階段整合階段,從2003年開始,是我國經濟的創新階段。

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情況

在改革各個階段,政治、文化等因素都影響經濟發展,不同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F階段,我國出現影響力較大、討論數量較多、熱度較高的觀點:消費是生產動力的龍頭。由于我國仍處于發展中,群眾的消費水平低限制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因此,要想促進經濟發展,必須提高群眾消費水平。

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創新階段,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資源缺乏、人口多、平均素質水平低等種種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總供給不足,因此,限制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為解決以上問題,促進經濟飛速發展,必須增加總供給量,滿足人們需求。不能只鼓勵群眾多消費,還要從企業身上做文章。通過多種方式,讓企業增加生產,提高供給量,滿足人們需求,切勿一味擴大企業規模,增加投資金額。企業還要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人們收入,避免出現貧富差距大,階級固化的問題,此外,還需出臺相關政策,用指導方針引領經濟改革,讓我國經濟改革走大路、走正路。近年來,我國消費需求增長、投資需求擴大,導致通貨膨脹情況越來越嚴重后,我國必須調節市場并處理好宏觀調控和市場的關系。我國經濟環境導致我國必須實行宏觀調控,調節好市場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必須讓二者協調統一,才能促進經濟改革,加快經濟發展速度。

三、影響經濟改革的環境因素

目前,我國經濟改革面臨多種不同問題,種種原因影響讓我國經濟改革難上加難。例如,當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增長趨勢緩慢時,房地產泡沫速度增快,政府與地方債務增多。過去,為解決增長速度下降問題,選擇增加出口的方式,然而,許多國家進口數量下降,需求減少,已無法繼續使用增加出口的方式。我國經濟發展中仍受到外部經濟影響,當前發展速度仍不理想。我國經濟收入是一個循環、規律的流程,這個流程中包括市場、金融、企業、經濟等因素。

此外,我國也要加大力度保護環境,保護環境也是當前經濟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環境因素會對經濟改革產生兩種影響,一種屬于積極影響,另一種屬于消極影響。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占比大約在7:3,內部環境因素為經濟改革帶來的積極影響占據百分之七十,外部環境因素帶來的影響占據百分之三十。內部環境帶來的積極影響有很多,比如人口紅利、決策、習俗、生產成本等,而外部因素中影響經濟改革兩大最重要因素是各地區發展差異化和各地區金融業發展及金融部門??v觀改革全過程,經濟改革的每一個階段都不是非常平衡,改革過程中的某些因素并沒有為經濟改革帶來積極影響,也沒有帶來消極影響。雖然通過各種手段可以調控影響經濟改革的各項因素,但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并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目前,各行業中企業壟斷現象嚴重,必須采取反壟斷措施,國有企業也需加快改革速度,擴大國內需求,提高服務質量,確保我國股市穩定,并為金融業提供多種保障,有力控制房地產。從國際層面看,我國需保持與其他各國的聯系與合作,并加強與各區域的合作,保持良好溝通。

四、中國經濟發展影響因素探析

(一)房地產

“房地產泡沫”和“房地產調控”一直是房地產市場中討論度最高的兩個話題。一部分人認為房地產市場中不存在泡沫,其理論依據是當前住房需求與土地供應不足是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人認為房地產市場存在嚴重泡沫,其理論依據是房地產市場中存在過多投資行為,導致市場價和房產基礎價不相符。

早在2011年,我國房地產行業的GDP已占據國家總GDP的10%以上,房地產泡沫對我國多個經濟部門造成嚴重影響,我國超40%的債務已全部投資到房地產行業。如果我國房地產行業出現任何問題,就會影響金融系統。如果房地產泡沫不會出現破裂,房價高于購買者的消費水平,房子成交數量低,就會導致銀行資金不能盡快回籠,影響經濟發展。

(二)政府與地方債務

早在2008年,歐洲多個發達國家最大發展困境是政府債務問題。目前,政府債務已成為全球各國最大經濟矛盾。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地方融資風險,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所積累債務。

我國債務發展仍有問題存在,比如地方政府債務考察不足、地方政府債務運行與發展存在弊端、缺乏人口因素同債務規模的研究、缺乏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政治、經濟制度的研究。自2004年開始,多地政府債務壓力過大,債務本息越來越多。目前,我國政府負債率已在70%以上,總金額超出四十多萬億。

(三)人口轉型、中等收入陷阱

為促進經濟發展,我國發布兩次關于人口的政策。第一次鼓勵人口生育,為各大企業提供勞動力,也增加經濟收入,第二次鼓勵節制生育,優生優育,這兩次人口轉型都是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改革。人口紅利是影響中國經濟改革的因素之一,我國經濟改革各階段都受到了人口紅利的影響。如果人口紅利消失,就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變緩。

在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過渡期間,經濟體出現緩慢增長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導致貧富差距過大、城市化進程速度慢、企業升級困難等多種問題出現。如果我國經濟發展處于穩定、高速增長的狀態,就代表我國能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難關。

(四)污染與資源

我國經濟迅速增長,人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也為環境帶來壓力。環境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不同地區產業結構不同,所需環境資源也不同,對環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許多資源已遭到毀滅且不可再生,為改善生態環境,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需求的突出矛盾,必須采取對應解決手段,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環境污染中,水污染是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因此,為促進經濟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資源,必須重視污染問題。

(五)供給側改革

美國次貸危機、華爾街金融海嘯等多次全球經濟危機為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在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越來越嚴重。在2008年以后,全球經濟危機不僅引發了經濟問題,還造成了社會問題,各國紛紛采取對應政策保障國家穩定,也顯示了各國對經濟發展和經濟穩定的渴望。在全球經濟危機過后,美國發布了多個貨幣保護政策,讓美國經濟得以緩慢增長,也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政策保護。然而,美國經濟仍然脆弱,甚至還有可能衰退。而金融危機過后,全球大范圍內出現大面積經濟停滯狀態且沒有復蘇現象。為保護經濟,墨西哥、美國等都采取措施做出調整。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不在獨立發展,一國經濟影響多個國家,美國發生的經濟危機也迅速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我國經濟也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各國紛紛采取對應手段保護經濟,如將本國部分商品市場關閉處理。而國際競爭激烈、出口需求下降、外部市場需求量減少等因素造成了我國出現供給過剩的局面。中國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都出現多個供給過剩的問題,為解決問題,必須調整供給結構、有效供給,才能保障我國經濟穩定發展。

五、新階段、新常態

(一)新階段、新常態分析

世界經濟危機過后,中國經濟發展遇到多個阻礙,從長遠發展角度看,中國經濟處于緩慢下降狀態。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如出口增速下降,而消費占比已遠遠大于服務業,占據在50%以上。不難看出,我國經濟增長已邁入新階段。種種現象表明,我國經濟已成功邁入新階段,中國經濟新階段的特征有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變慢等。

新常態主要形容中國內部經濟發展,中國經濟新形態的特征有經濟增長速度快、通貨膨脹快、收入分配更公平、經濟結構穩定公平、產業升級等。中國經濟新常態代表中國經濟在發展新階段存在新機遇、新挑戰、新條件、新環境等。而這些機遇、挑戰、條件、環境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與中國經濟發展中??偠灾?,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是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逐步凸顯出來的,同時,新經濟發展特征也決定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中國經濟新常態是不正常的經濟現象已成為常態,在新階段,從經濟增長的速度、要素供給、政府發布新政策、經濟結構改變等新常態。經濟新常態具有較為明顯的特點,如經濟發展方式、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擴大內需帶來的影響、集約型增長方式、勞動力成本、生產經營成本的各項因素、創新驅動、效率驅動等。不難看出,中國經濟發展中必然會遭遇新挑戰,也會遇到新機遇。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必須了解新常態下的經濟特征,通過發布相應政策,采取多種手段保持經濟的穩定,推動經濟的繁榮發展。為推動經濟發展發展,我國經濟以一帶一路為發展主線,同時,制定多個發展規劃如新城鎮化、中國制造、互聯網+。此外,每五年我國政府會制定相應計劃。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從教育、醫療、就業、環境保護等多面改革我國內部經濟環境,如對國企進行改革、保護創新、保護生態資源、調控房價、增加崗位減少就業率、改善醫療、縮小貧富差距。通過對影響我國經濟環境因素、影響經濟發展因素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發展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必須積極面對新常態帶來的新挑戰,抓住新機遇,政府要發布相應的政策保護經濟,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二)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

我國經濟發展要以一帶一路為主,通過與多國建立良好、穩定的合作關系,尋找經濟增長新道路,實現經濟平衡新發展。一帶一路既為多國帶來新合作機會,也為各國帶來經濟發展新契機,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能積極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還能增加本國產品輸出途徑,讓國內過剩產品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消化,我國與其他多國在能源、通信、交通、貿易投資等都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鐵路、公路、衛星通信等。如蒙內鐵路、印尼雅萬鐵路、德黑蘭至馬什哈德高鐵、老撾鐵嶺路,這些鐵路項目建設時,需要大量的鋼材,在建設時,完全可以使用國內鋼材,既解決了鋼材過剩的問題,還能推動鐵路項目建設,促進電路制造、電子信息的出口。目前,我國已有二十個自貿區,已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在十五個,覆蓋了超過二十個國家。未來,我國將大力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并擴大合作范圍,建立多個自由貿易協定區,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努力發展經濟,并與各國建立良好的發展關系,保障我國經濟穩定發展。一帶一路有五條發展線路,包含十八個省,拉動多省經濟發展,有效改善了我國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拉動內需,促進多地經濟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一帶一路也帶來了經濟發展新挑戰。從經濟、政治上,帶來了經濟發展新困難。經濟方面,在世界經濟影響下,以美國為代表的各個歐洲國家經濟增長明顯變緩;政治方面,日本、韓國不愿與中國達成合作關系,歐洲其他國家也不愿與中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印度對一帶一路的看法比較復雜,不愿加入到一帶一路合作中。這些因素都為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發展帶來新挑戰因此。

六、從內、外兩方面分析影響宏觀經濟調控的因素

從1949年至今,我國經濟一直處于增長階段,在不同階段增長速度不同,1978年以后,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增快,在“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引領下,吸引了外國資方,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經濟快速增長,人們收入水平也提高。

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全球化到來,我國經濟也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劇,各國出現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也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此外,國內出現多個不穩定因素,都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都對宏觀經濟產生消極、負面影響,阻礙宏觀經濟。外部因素中許多因素都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影響,為經濟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些因素有匯率、外來投資的資方、外國變化的供需求。內部因素也會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內部因素包括:國內需求變化、消費水平、金融投資、勞動力、生產力、我國出臺的經濟政策等。多種因素都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

七、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闡述中國經濟發展三個階段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情況,探析影響經濟改革的環境等因素,并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對宏觀調控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了解當前中國經濟改革環境影響因素。在經濟改革過程中,不能出現一點失誤,如有失誤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必須深入分析影響經濟改革的各因素,充分利用為經濟改革造成積極影響的有利因素,促進經濟穩定發展。此外,還需不斷探索中國經濟改革的新道路,發現問題立即解決問題,促進中國經濟穩定、繁榮發展。

(作者單位:中鹽昆山有限公司)

外國經濟危機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運用歷史分析方法和實證分析方法,以城市水務業市場化改革法制建設的歷史演進為背景,對國有水務企業面臨的法律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認為現有法律問題的解決出路在于“產業化”與“市場化”難題的破解,并從行政干預與企業自主經營的衡平、企業內部機構設置的權利制衡、行政壟斷的認定標準、違法主體的范圍和對抽象行政壟斷行為的規制等方面展望了未來國有水務企業市場化突破瓶頸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城市水務業 產業化 市場化 行政壟斷

陜西省教育廳項目(2013JK0091);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2013Z035)。

市場化改革背景下國有水務企業的法律問題梳理

回顧城市水務業市場化改革法制建設的歷史演進(以下簡稱“歷史演進”),最為根本的變化是在資源配置和資本使用中計劃手段逐步被市場機制所替代,國有水務企業壟斷整個城市水務業的局面被打破。外國資本、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展開激烈角逐,競爭性的城市水務市場初步形成。然而,在體制轉軌中,圍繞著“產業化”與“市場化”這兩條改革的主線,國有水務企業仍然面臨諸多堪稱“掣肘”的法律問題。

1.產業化問題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產權制度保護的表述是:“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睂τ趪兴畡掌髽I而言,如果不能真正觸及產權制度,僅僅是以籌集建設資金為目的改革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從歷史演進看,不論是政府直接擔保融資還是BOT模式,針對的基本上都是新建水務設施。雖然BOT模式開放了一定期限的有限產權,但仍然回避了城市水務業原有資產的產權處置問題,而這一部分恰恰是國有水務企業的主體??傮w來講,國有水務企業在市場化改革中非但獲益甚少,反而由于“廠網分離”的加劇而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市場化改革中后期,外國資本和民營資本掀起了新一輪進入城市水務業的高潮,產權的多元化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無論是政府還是國有水務企業都存在角色轉換“遲遲不能到位”的問題[1]。當外國資本采用“高溢價收購”模式紛紛搶灘登陸中國水務市場時,多地政府存在“撇脂行為”。然而,城市水務業具有區域壟斷性、準公共物品性、外部性、資本的密集性和投資回報的長期性等特征[2],這就決定了這是一個代表政府履行“普遍服務義務”的保本微利行業。因此,首先,城市水務企業的姓“國”或姓“私”與企業效率無涉。國有水務企業出現的運營低效等問題是自然壟斷固有的弊端。其次,“市場化”不同于“私有化”。英美等國推行的私有化改革是建構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發展和法制配套基礎上的。我國城市水務業若全盤私有化,將有外資控制國計民生進而綁架政府的制度隱憂。

國有水務企業中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之所以任務艱巨,主要表現在政府仍直接行使國有水務企業財產的所有權,隨意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1)行政干預與企業自主經營的衡平問題?!豆痉ā返?8條的“公司行為的外部化”使得地方政府在國有水務企業的投資經營中施加的影響力不容小視。(2)國有水務企業內部機構設置的權利制衡問題。作為國有獨資公司,國有水務企業不設股東會,股東會的決策權和對資產的監督權都由地方國資部門行使。國有水務企業的董事會獲得地方國資部門的授權時,既擁有企業的管理權,又擁有企業的部分決策權[3]。董事會的雙重職能會出現因董事會或個別董事專權而導致對股東(國家)權益的侵害。另外,雖然《公司法》第71條規定了國有獨資公司的監事會制度,但國有水務企業的監事會只有控制權而沒有剩余索取權,導致因激勵不足而不認真履行監督職責,很難形成對董事會的制約。

2.市場化問題

從歷史演進看,之所以在市場化改革中后期城市水務業獲得了跨越式發展,主要原因是將特許經營作為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制度實施工具。究其精髓,特許經營成功實施的本質在于競爭機制的引入。在筆者對我國某副省級城市國有水務集團的調研中發現,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的深化,國有水務企業超越行政區域限制通過聯營、兼并和特許經營等方式收購外地水務企業的意愿十分明顯,但由地方性立法所形成的“制度壁壘”成為擴張的主要掣肘。

仔細檢索市政公用事業的地方性立法,行政壟斷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1)行政壟斷行為的認定標準過窄。我國《反壟斷法》第5章的制度規定屬于“行為+后果”模式,即“因為某種行為的做出,阻礙、排斥或者限制了競爭”,此種模式屬于典型的“事后補救型”。然而,面對實踐中形形色色的行政壟斷行為,此種模式至少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如果因為某種不作為的行為,阻礙、排斥或者限制了競爭,是否會逸出我國的《反壟斷法》規制范圍之外?第二,如果因為某種行為的做出,可能會產生阻礙、排斥或者限制的效果,是否能夠作為行政壟斷行為進行規制?(2)行政壟斷違法主體的范圍過窄。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的行政壟斷的違法主體只有兩類,即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城市水務業的壟斷更多是由地方立法機關所實施的,而目前的《反壟斷法》并未將其涵蓋在內。(3)對抽象行政壟斷行為的規制缺位。由于法律責任的空白和反壟斷機構職能設置上的孱弱,導致地方立法機關和地方行政機關所實施的抽象行政壟斷行為交織成為推進市場化改革構建競爭機制的主要障礙。(4)認定“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標準不明。根據全國人大法工委經濟法室的解釋,“對于什么樣的行為構成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一般應考慮以下因素:第一,該行為是否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第二,該行為是否有法律或者政策依據?!盵4]這里至少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法律是廣義還是狹義?是否包括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第二,政策是否能夠納入濫用行政權力的豁免范圍?

市場化改革背景下國有水務企業法律問題的解決路徑展望

1.產業化方面

創新產權制度提高企業運行效率是未來夯實國有城市水務企業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基礎?,F代企業制度的構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盡量減少國有水務企業董事對地方國資部門的依附性?,F有《公司法》第68條規定在實踐中易導致國有水務企業董事的“依附性”,出現因無法反抗自己作為理性人的自然屬性而迎合上級部門漠視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現象。因此,應當考慮國有水務企業董事構成的“多元化”,在不違反《公司法》第70條關于競業禁止規定的情形下,加強“理論人才”和“實踐人才”的引入。(2)強化董事會的職能。第一,董事會集體行使職權。董事會的一切決定,都應該以整體名義和整體行動作出。董事長是董事會的召集人,只有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并且在授權范圍內,才能單獨行使董事會職權。第二,鑒于國有水務企業董事身份的特殊性,董事只是所有者代表而非所有者本人,只擁有經營權和薪酬權卻并不擁有剩余索取權,因此建議明確國有獨資公司董事的剩余索取權。(3)明確監事會的職權。在國有水務企業中,企業監事會只有監督權而無利潤分配權,其報酬與國有獨資公司的業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無關,就很難形成對董事會的制約,建議明確國有水務企業監事的剩余索取權。

2.市場化方面

(1)拓寬行政壟斷行為的認定標準??梢晕蘸徒梃b俄羅斯《競爭保護法》對行政壟斷的認定標準[5],對現有的“行為+后果”模式進行改造:首先,將行政壟斷行為從目前的“作為”拓展為“作為+不作為”;其次,將“可能”情形加入到“阻礙、排斥或者限制”的條款中,變“事后補救型”為“事前預防型”。(2)拓寬行政壟斷違法主體的范圍。我國目前行政壟斷的違法主體僅有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應該考慮將違法主體擴展到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3)完善對抽象行政壟斷行為的規制。筆者認為,我國應該成立統一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形成“統一執法與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監管體制,除此之外,將抽象行政壟斷行為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成立專門的憲法法院,由反壟斷執法機構針對特定的抽象行政壟斷行為向憲法法院提起訴訟以確定其是否違憲。(4)明晰“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標準。對于全國人大法工委經濟法室所給出的解釋,筆者認為至少第2條是有待商榷的。首先,即便有了法律依據也未必不構成行政壟斷,原因是《反壟斷法》明確規定只有構成適用除外才能豁免于規制。其次,政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作為體制轉軌的國家更應該杜絕政策在行政壟斷豁免中的適用。

參考文獻:

[1]劉戒驕等.公用事業:競爭、民營與監管[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292-293.

[2]劉繼平.中國城市水務產業發展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51-58.

[3]尹燦,張玉敏.國有獨資公司治理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7):86.

[4]孫煒.關于我國反壟斷法中行政壟斷規制對象問題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2010(5):164.

[5]劉繼峰.俄羅斯反壟斷法規制行政壟斷之借鑒[J].環境法律評論,2010(2):125.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陜西西安

上一篇:旅游發展中灑文化論文范文下一篇:服務企業物業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