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語言差異研究論文范文

2023-12-31

文化語言差異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 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必然造成語言現象的差異,而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是語言文化的結晶。文章從生活環境、習俗文化、歷史文化和宗教文化差異等方面闡述了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對習語翻譯的影響。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習語 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語言與該民族的文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互為滲透,相互依存。語言文化的差異是指人們在不同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下習慣養成的語言、知識、信仰、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語言中一個豐富多彩,又廣為流傳的形式便是“名言警句”,又稱“習語”。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是語言文化的結晶, 一般具有生動形象、喻義明顯、富于哲理的語言特征,同文學作品、詩歌一樣,它概括了人類文化經驗的精髓。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習語。它們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妙趣橫生。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形形色色,語言多種多樣,在進行習語翻譯時,我們有必要了解雙方的語言文化差異及其對習語翻譯的影響,從而更好的掌握習語翻譯的原則方法。下面分別從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方面探討文化差異對英漢習俗翻譯的影響。

一、生存環境的差異

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差異必然造成中西生存環境的差異,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例如:英國四面環海,是一個島國,雨水較多,航海業比較發達,所以英語中出現了許多和船、水相關的習語,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spendmoney likewater(花錢如流水)、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而中國在亞洲大陸,自古以來以農業為主,因此習語很大一部分與農業有關。例如:瑞雪兆豐年(Snow estuary)、拔苗助長(Destructive Enthusiasm)等。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又如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和“西風”在大革命時期,由于政治因素,被賦予了比喻意,“東風”代表革命的力量, 而“西風”代表反動勢力。而英國地處西半球,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與贊美。

二、風俗習慣的差異

中西國家的風俗差異,也可以反映在語言和文化當中。最典型的是人們對狗的不同看法中國人喜歡養狗,認為狗是忠實的。但是,在語言中的狗與人們的態度卻大不相同。漢語中凡是帶“狗”字的詞語基本上都是貶義詞。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急跳墻、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等。但是,在英美人看來狗是一種忠誠善良的人類好伙伴。中國人說“幸運兒”,而英美人卻說“a lucky dog”。 “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

三、歷史文化的差異

英漢習語中有很多歷史典故,結構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們體現的歷史事件向我們呈現了生動的社會文化畫面。例如: 守株待兔: Stand by the stamp to wait for the hare to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trust to chances and windfalls. 此地無銀三百兩: a saying thatmeans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ts在說英語的國家中,圣經故事、希臘神話、莎士比亞著作是英語習語的主要來源,例如: A Pandora’s box (潘朵拉之盒,是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 The Trojan house (特洛伊木馬,喻指內部顛覆集團,起內部破壞作用的因素) ,All’swell that end’swel.l (結果好就是一切都好)

四、宗教文化差異

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也體現在宗教對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中的重大影響上。西方崇尚自由平等、民主制度和信奉上帝造人,所以其精神文化都源自于古希臘文化和《圣經》。如:As old as Adam(與亞當一樣老) , 因為亞當是最早的人類,所以這一習語譯為“很久以前的”。又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而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刻, 有很多做人方面的習語,如: “借花獻佛”、 “閑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吾師”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進行習語翻譯的過程中,要注重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應充分考慮民族文化和語言個性,充分理解獨特的文化意味,保證原文隱含意義的準確傳達,也才能夠在沒有文化沖突的情況下兼顧形象意義和字面意義。盡可能結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語言形式及藝術特色。這樣,只有這樣,譯文才會達到較高的境界。從而使譯文既準確,生動,形象,又不失本國文化色彩和寓意。

參考文獻:

[1]BassnettS,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Literary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楊蒙.語境順應與文化翻譯[J].外語教學, 2006, 3.

[3]李芳,索凱峰.試論英漢翻譯中習語的文化語境及其差異[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2008(7).

[4]張 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 (3): 23-25.

[5]劉 川,段躍萍.跨文化差異與詞匯翻譯[J].中國翻譯, 1996: (1): 30-31.

[6]郭榮義.英語習慣用語手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6.

[7]李芳,索凱峰.試論英漢翻譯中習語的文化語境及其差異[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2008(7).

[8]劉胡英,從英漢習語翻譯看中西文化差異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07(6)

梁冬梅 女,民族:漢, 籍貫:遼寧省阜新市,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的研究

文化語言差異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1.1 歷史文化的不同, 在中西習語上的表現

在當今世界中, 公認的對世界文化影響最大的源流有兩種, 即以希臘、羅馬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以黃河長江流域為發祥地的東方華夏文化。西方的作家往往從希臘、羅馬神話故事或《圣經》中引經據典, 而中國的作家則常借助于成語或諺語。學習英語若不了解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的內容, 就很難知道阿喀琉斯的腳踵 (Achilles’heel) 是“不易被人發現但又致命的薄弱的環節”的喻義。Achilles是半神半人的人物, 他出生后被母親提著腳跟在冥河中浸泡, 全身刀槍不入, 只有腳跟是致命之處。后來在征戰特洛伊時被敵人發現這一弱點, 戰死疆場。達摩克利斯之劍 (Damocles sword) 為“臨頭的危險”, 源于希臘傳說, 古Syracuse國王命其廷叢達摩克利斯坐在以一根頭發懸掛的劍下, 以示君危。如果不了解這些文化的含義, 那對于這些習語也就無從理解它們的意思。

1.2 文化背景的不同, 產生詞語感情色彩及內涵的差異

奈達曾經指出:兩種語言完全對應的詞是不多的, 這就導致兩種語言對應詞之間存在詞義范圍、詞義色彩、語義結構、語用等力面的差異。因此, 學習英語就要學習其文化。例如, 英語中唯物主義 (materialism) 和唯心主義 (idealism) 并無褒貶可言, 而漢語中對唯物主義持肯定的態度, 帶有褒義, 而對唯心主義則持否定的態度, 帶有貶義。隨著時代的發展, 現在表達農民時要用farmer來代替peasant。其它如中國的龍 (dragon) , 鳳凰 (phoenix) , 獅子 (lion) , 狗 (dog) , 孔雀 (peacock) 等詞在西方的文化中都與中國人所講的內涵存在著差異, 對于學習英語的人來說, 掌握這此差異顯得尤其重要。

1.3 思維習慣的不同, 表現在表達方式上的差異

文化的形成往往離不開語言, 而語言上的差異多與思維習慣有關。如在談到地名的排列順序時, 中國是由大到小, 而英語則是由小到大。姓名的表達是中國人姓在前, 名在后, 而西方人則恰恰相反, 名在前, 姓在后。漢語說“這個老人的左眼失明了。”英語為“The old man is blind in the right eye.”而不能說“The old man’s left eye is blind.”再比如, 在一些動物比喻方面, 在形容一個人非常健康時, 中國人說是:“體壯如牛”, 而英語則是“as strong as a horse”。中國人所說的“落湯雞”和“膽小如鼠”, 英語分別為“a drowned mouse”和“chickenhearted”。

1.4 社交文化不同, 導致用語上的差異

社交文化包括兩個方面, 一個是個人范疇, 另外一個是社會范疇。在個人范疇上包括世界觀、價值觀、宗教信仰、文化心理、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比如, 外國友人稱贊“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我們則常常很謙虛地說“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one.”結果使人家很尷尬。正確的回答應該是表示感謝, 即“Thank you.”或“I’m pleased you appreciate it.”

社會范疇包括階級、民族、風俗習慣、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在稱謂上, 中國人習慣把“李老師”說成“Teacher Li”, 這是不符合英語中的稱呼的, 如果把外籍老師也稱為“Teacher Smith”, “Teacher Mary”, 人家會感到不知所措, 正確的稱呼是“Professor Li”, “Professor Smith”, “Mr.John”或“Miss Mary”。

在禁忌方面, 由于文化的不同, 從而使語言禁忌的內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表示病痛、死亡等方面的語言, 英漢語言中均屬禁忌范疇總之,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 語言禁忌所涉及的范圍都非常廣, 如不了解, 就會在交際中造成非常尷尬的局面。

2 跨文化交際學對外語教學的指導作用

在英語教學中, 跨文化交際學可以從多方面有效地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

跨文化交際與語篇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語篇是指一系列連續的語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 包括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 如對話、講話、告示、文章、詩歌、小說等屬于語篇內容中國人和歐美人在篇章結構上存在很大差別, 因此英漢兩種語言的篇章結構與其思維模式相關, 在外語教學中, 應當十分重視這種差異, 特別是在寫作教學中, 了解篇章結構的差異, 可以使學生寫出更符合英語特點的文章。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內涵用另一種語言表達的非常復雜的文化信急交換過程, 涉及語言和文化的多種因素, 這是外語教學應引起重視的重要問題之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不同語言反映不同的文化。由于文化的不同, 翻譯中出現的誤區是極其常見的, 如“They are big potatoes” (他們是大腕) , 有人誤譯為“他們是無用的人”。但是在英漢翻譯時, 雖然英美國家的文化和中國文化不同, 但也有相對應或相似的文化成分, 如“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 , “burn one’s boat” (破釜沉舟) ,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牙還牙) 等。

總之, 在外語學習中, 只學習語言材料而不了解文化背景, 猶如只抓住了外表, 而不領悟其實質。掌握文化差異, 對提高語言學習的重要性??缥幕浑H必須合乎各種不同文化的準則, 否則就無法完全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摘要: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缥幕浑H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際、文化與交際的關系, 在交際過程中容易產生問題的領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識等課題。在交際過程中語言的文化因素通常是制約語言使用的一個重要前提。本文通過對英漢語言文化的對比, 指出語言知識只能指導人們表達形式上正確的句子, 而語言能力則指導人們表達出恰當得體的話語。進而探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掌握跨文化交際的技巧, 克服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2] 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

[3] 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4] 張德鑫.漢英詞語文化的不對應[J].世界漢語教學, 1995.

文化語言差異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道德經》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蘊含中國文化精神?!兜赖陆洝钒姹镜亩鄻有约捌潢U釋的不確定性使得其“譯”彩紛呈。費孝通提倡的文化自覺理念,為翻譯理念的鑄造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它要求譯者首先要對《道德經》有“自知之明”,其次要對英語世界文化環境有透徹的了解,最后就是要有文化自信。對《道德經》三次英譯高潮的代表性譯本的研究表明,《道德經》在英語世界的旅行以基督化開始,先是發展為“文字翻譯”,而后步入“文字翻譯”與“文學翻譯”并舉階段。在這一歷程中,《道德經》與西方文化由不平等對話逐漸發展為平等協商?!兜赖陆洝吩谟⒄Z世界的飛散過程就是文化自覺翻譯理念逐漸發展為譯界主導理念的過程。文化自覺翻譯理念有助于推動以《道德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道德經》英譯;文化自覺;文字翻譯;文學翻譯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道德經》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哲學、宗教、政治、軍事、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兜赖陆洝返默F代通行版本分為《道篇》和《德篇》,共81章,雖然僅五千余字,但富含哲理,涵蓋宇宙論、人生論、價值論、政治論、軍事論等?!兜赖陆洝吩谖鞣绞澜绲膫鞑ナ謴V泛,其英譯歷經數次高潮,依然方興未艾?!兜赖陆洝酚⒆g本數量眾多、內容繁雜,有的譯本由于受到特定歷史階段主流意識形態和詩學形態的操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輸出《道德經》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本文擬以文化自覺理念為指導,以《道德經》英譯不同階段代表性譯者及其譯本為參照,探究《道德經》英譯的文化自覺歷程,以期推動《道德經》在英語世界的飛散,有效輸出中國傳統文化。

一、費孝通文化自覺理念概述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晚年提倡的一個重要理念,他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特定文化群體對其文化生態環境要具有“自知之明”,要充分發揮認知文化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清晰認知文化的起源、發生、發展、交流等過程,明晰文化在不同生態環境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文化自覺并不是要實行文化割據或者文化霸權,而是要增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掌控文化的發展方向[1];文化自覺理念的核心思想在于不僅要對“我者”文化做到自知,也要深刻認知“他者”文化,應當以正確的態度處理“我者”文化與“他者”文化之間的關系。

費孝通認為文化自覺的實現是一個艱巨的過程。他指出,“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1]。他將文化自覺的歷程歸結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案髅榔涿馈闭撌龅氖翘囟ㄎ幕后w對“我者”文化所持的一種欣賞心理,“美人之美”是指特定文化群體要尊重和包容“他者”文化,“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強調的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要求同存異、良性互動、和而不同、多元共存。文化自覺的實現需要特定文化群體深刻理解自己所處的文化生態環境,把握“我者”文化的發展態勢,同時要尊重“他者”文化,尤其是要包容“他者”文化的差異性,洞悉“他者”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中,吸收“他者”文化的精華,促進“我者”文化的自主轉型,使其適應不斷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

文化自覺理念是促進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基本準則。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拉美文明等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已經成為必然,正確處理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同一性的關系已經成為世人不容回避的現實課題。人類的歷史經驗和當前文明的發展態勢都表明文化自我中心主義會導致異質文明彼此沖突,無論西方中心主義或者東方中心主義都會產生文化交流中強勢文化的霸權和弱勢文化的抵抗,導致以“我者”文化的獨特性殖民“他者”文化的差異性,造成異質文化相互排斥。沖突不是處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正確路徑。文化自覺理念主張擯棄“唯我獨美”的“自我中心主義”,消解“文明沖突論”,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樣形態,包容多元文化的共存共生,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融合,實現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不同國家、民族和文化秉承文化自覺理念,實現多元文化的多元并存與多元互補,有利于實現世界的和諧發展。

二、《道德經》英譯的文化自覺翻譯理念翻譯理念不僅是文化的重要元素,而且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因子,翻譯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不同文明對話的深度和廣度。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后,翻譯理念的發展先后經歷了語言學轉向和文化轉向。功能對等、篇章等值、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等語言學派的翻譯理念“過于關注語言的確定性,刻意尋求所謂的轉換規律,而忽視了語言文化間的差異性尤其是譯者的主觀能動性”[2]。操控論、女權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等文化學派翻譯理念,初步確立了譯者的主體性地位,但有的文化翻譯理念過于強調譯者的主體性地位,對原文本的客觀性缺乏應有的尊重,對原文本所蘊含的文化獨特性缺乏應有的包容。

費孝通文化自覺理念為翻譯理念的鑄造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文化自覺翻譯理念要求譯者在《道德經》英譯的過程中首先要對《道德經》具有“自知之明”。作為中國文化經典,《道德經》不僅體現了老子的思想,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它不僅思想深邃,而且具有獨特的詩學特色和美學特色。因此只有深刻理解《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和文學特色,才有可能在英語世界準確傳輸其文化因子和文學因子。其次,文化自覺翻譯理念要求《道德經》英譯者對英語世界文化環境具有透徹的了解。譯者只有洞悉英語世界文化環境才能以“他者”的視野觀照“我者”,更準確地領會《道德經》的內涵,理解老子之“道”,從而在翻譯的過程中不把其等同于《圣經》等西方文化經典中的基督之“道”。對英語世界文化環境的清晰認識還有利于譯者把握接受者的審美心理,以更有效的方式使《道德經》進入接受者的期待視域。最后,文化自覺翻譯理念要求《道德經》英譯者要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文化自大,而是建立在對“我者”文化和“他者”文化理性把握基礎上的文化自覺。一方面,《道德經》英譯者要尊重“我者”文化和“他者”文化,包容《道德經》與西方文化經典的不同文化底蘊,尊重不同文化經典所蘊藏的不同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交際模式;另一方面,譯者需要自信地譯介、宣揚《道德經》所體現的中國文化特色,以平等對話的態度促進中西文化的交融。

《道德經》英譯者應在文化自覺翻譯理念引領下,在對中西方文化“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堅持平等對話的原則,就文化的差異性進行協商,順應英語世界文化環境思維模式和交流模式,著重輸出《道德經》所蘊含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觀,促進《道德經》在英語世界文化環境中旅行和飛散,以譯介的路徑推動中西文化間的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消解中西文化間的抵抗,避免全球文化的同質化,以實現多元文化的共生。

三、《道德經》英譯的文化自覺歷程

《道德經》在英語世界的旅行起源于1868年湛約翰所譯《老子玄學、政治與道德律之思辨》的出版。[3]《道德經》英譯經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開始于1868年,結束于1905年;第二次高潮開始于1934,結束于1963年;第三次高潮開始于1973年帛書《道德經》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之后。筆者以文化自覺翻譯理念考量《道德經》英譯歷次高潮中具有代表性的理雅各譯本、韋利譯本和韓祿伯譯本,闡述不同譯者對待不同文化之間對話的態度,以及對文化互動產生的影響,探究《道德經》英譯的文化自覺歷程。

理雅各是近代英國知名的漢學家、《道德經》英譯第一次高潮中譯者的代表人物,對基督教的虔誠信仰和來華傳教士的身份影響著理雅各對《道德經》的翻譯。以“道”的譯介為例,《道德經》不同注本對“道”有不同的注解,在吳澄注本中“道”被闡釋為“路”。理雅各采信并盛贊吳澄的注本,將“道”最基本的含義歸結為“道路”。在理雅各看來,“道(the way)”和西方基督教經典《使徒行傳》中“the Way”的字面含義是一樣的,而不同之處僅僅在于后者的首字母是大寫的。但是,《使徒行傳》中“the Way”特指耶穌所布之道,也就是說,理雅各是從上帝的視角審視老莊之“道”,用《新約》核心概念比附《道德經》之“道”,刻意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西化為基督之道。理雅各對《道德經》注本的選擇及其對“道”的譯介使其順利地將“道”納入到基督教的思想體系之中,這就容易使西方受眾誤以為中國宗教也信仰上帝,甚至產生《道德經》是東方的福音書、老子是上帝派到中國傳播福音的使徒的錯覺。面對中西文化差異,理雅各以解讀老莊原意為途徑,向基督徒們呈現出另一種理解 God 的方式,一種通過消解——而不是征服——他者而達至唯一性的方式。[4]理雅各把基督教教義作為審視《道德經》的標準,在其譯文的引言中提出《道德經》中許多不符合基督教教義的思想內容是不正確的。在基督教與道教的對話中,理雅各將《道德經》作為輔助傳教的工具,用基督教文化消解中國文化,沒有凸顯中國文化的特性,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和諧發展。不僅理雅各譯本如此,《道德經》英譯第一次高潮中的其他譯本也都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響。在該階段,以理雅各為代表的《道德經》譯者以西方文化為中心,試圖以西方文化同化中國文化,沒有將《道德經》蘊含的中國文化置于與西方文化平等的地位進行對話,沒有能夠體現文化自覺翻譯理念。

第二次《道德經》英譯高潮有其復雜的社會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許多學者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悲觀情緒,促使許多西方學者反思西方文化。這就使許多西方學者有可能放下西方文化的優越感,在其他文化中尋找醫治西方危機的良藥?!兜赖陆洝匪N含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和諧相處等思想為西方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韋利的《道德經》英譯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韋利指出,“原文的重要性不在于其文學性,而在于其言說的哲理,我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在細節上準確地再現原作所說”[5]。韋利致力于對《道德經》的“文字翻譯”,而不是“文學翻譯”,換言之,韋利譯本的目的在于忠實傳遞文本的內容,而不是文本的語言形式。受其西方漢學家文化身份的操控,韋利的《道德經》英譯不可避免地給一些中國文化術語附加了西方文化的意義。然而,與理雅各的譯本相比,韋利的譯本基督化色彩較為淡薄,比較精細地傳達了《道德經》的內涵。韋利的譯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方學者對于自身文化發展的焦慮,迎合了當時西方學者對于《道德經》哲學意義的訴求,在英語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韋利對于《道德經》的“文字翻譯”加速了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世界的飛散,較為準確地向西方受眾傳遞了《道德經》的內容。從文化自覺翻譯理念來解讀,韋利以一種趨于平等的文化身份與中國傳統文化展開對話,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中國文化的異質元素,較好地激發了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互動,引起了西方學者的共鳴,使西方學者意識到“老子思想對于消彌人類的占有沖動、緩和人類社會沖突所具有的時代性意義”[6]。與理雅各譯本相比,韋利譯本雖然沒有能夠重現《道德經》的語言美,但是較為理性和忠實地再現了《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化自覺翻譯理念。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文本《道德經》的出土再一次點燃了學術界對老子研究的熱情,《道德經》譯介隨之又一次進入了高潮?!兜赖陆洝芬陨⑽脑婓w陳述哲學,意境幽深,韻味厚重,語言藝術性極強?!兜赖陆洝返脑妼W特色和美學特色等文學因子在該階段受到譯者的重視。韓祿伯(美國達慕斯大學教授,中國家教與思想文化研究者)對于帛本《道德經》的翻譯與研究在該階段具有重要的影響。韓祿伯的譯本“力圖保持原作的形美和音美,有時也根據需要,從句子的構造、行文的語氣方面做出一些變化,盡量忠實于原文,文字表達凝練,可謂既信且美”[7]。如韓祿伯將“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翻譯為“Disaster is that on which good fortune depends.Good fortune is that in which disaster’s concealed”,準確地向英語世界《道德經》接受者展示了原文的辯證之美。再如,韓祿伯將“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譯為“Fierce winds don’t last the whole morning;Torrential rains don’t last the whole day”,讓英語世界讀者充分領略了原文的對偶美。在《道德經》域外傳播歷程中,韓祿伯以帛文本為原文本,向西方讀者展示了《道德經》版本的多樣性。韓祿伯深刻理解《道德經》的言說內容和言說方式,其譯文不僅尊重《道德經》的表達內容,而且尊重其獨特的表達形式,以平等協商的態度再現了《道德經》的意美、形美和音美,在《道德經》海外傳播的過程中保留了中國文化特性,體現了文化自覺翻譯理念,實現了中國文化的高度保真,促進了中西文化間的交流和發展。

四、結語

《道德經》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蘊含中國文化精神?!兜赖陆洝钒姹镜亩鄻有约捌潢U釋的不確定性使得其“譯”彩紛呈。對《道德經》英譯三次高潮的代表性譯本的研究表明,《道德經》在英語世界的旅行以基督化開始,先是發展為“文字翻譯”,而后步入“文字翻譯”與“文學翻譯”并舉階段。在這一歷程中,《道德經》與西方文化由不平等對話逐漸發展為平等協商?!兜赖陆洝吩谟⒄Z世界的飛散過程就是文化自覺翻譯理念逐漸發展為主導理念的過程。文化自覺翻譯理念有助于推動以《道德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廖晶,朱獻瓏.論譯者身份——從翻譯理念的演變談起[J].中國翻譯,2005(3):16.

[3]劉靜.《道德經》英譯的緣起與發展[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20.

[4]夏歆東.《道德經》譯者理雅各的理解前結構探析[J].外國語文,2014(2):156.

[5]Waley,Arthur.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1:III.

[6]辛紅娟,高圣兵.追尋老子的蹤跡 ——《道德經》英語譯本的歷時描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82.

[7]馮曉黎.帛書本《道德經》韓祿伯英譯本芻議[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9(2):88.

文化語言差異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當前高校網球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影響著網球運動在高校的普及??煲拙W球作為較為成熟的初學者培訓體系,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高校網球教學應借鑒其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并和當前的教學實踐相結合,以促進高校網球運動的普及和發展。

【關鍵詞】 快易網球 高校網球課 啟示

【文獻編碼】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4.047

網球運動被譽為紳士運動、貴族運動,是有著700多年悠久歷史、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世界第二大球類運動。近些年來,網球運動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高校網球運動的開展,網球進入了高校體育課堂,也成了大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之一。但畢竟網球運動進入中國的時間相對較短,真正為國人了解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人們普遍對網球運動的內涵還缺乏深層次的理解。從高校來看,網球課的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的缺失,影響著網球運動在高校的普及。

一、高校網球教學主要的缺失

在普通高校,每個學年都會有約千名的學生選修網球課,但真正能通過上課熟練掌握網球基本技術并像其他球類項目展開比賽的學生,可謂鳳毛麟角,這其中有主客觀的多重因素在起著制約作用,但網球運動自身的一些特質,如球速太快、場地太大等,使得和其他運動項目相比,網球運動起點要求高,技術難掌握,容易使學生淺嘗輒止,感受不到網球帶來的樂趣,也使得網球教學存在客觀上的難度。但不可否認的是,一直以來,高校網球教學固守模仿式教學方法,缺乏對網球文化內涵的理解,使得網球教學中看不中“用”,實踐效果差。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缺失:

(一) 對打能力的缺失

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多回合的對打,是提高初學者興趣,使其初步感受網球魅力,堅持網球學習的最好激勵。但在傳統網球教學中,主要通過模仿揮拍練習,然后教師喂球給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學生多次、連續的觸球練習少,這樣是不能使學生快速地掌握基本技術,形成對打,從而體會連續完成擊球動作帶來的樂趣的。對打能力的缺失,是初學者在接觸網球時,先揚后抑,失去學習網球興趣的最重要原因。

(二) 步伐的缺失

不少網球教師都有同樣的教學體會,就是原地正、反手擊球練習中,學生手感不錯,整個動作過程也是有模有樣的,但是一旦要求移動中去擊球,他們不是打不到球,就是動作質量立即下降,原因就是移動中的步法混亂,導致在擊球過程中失去身體平衡,擊球動作變形。網球是靠腳打的,擊球永遠在動態平衡中完成,步伐移動技術始終是網球技術的基礎和核心。但在當前高校的網球教學中,不少教師對網球運動的認識不夠深入,步伐移動能力的培養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少有教師將腳步移動技術作為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放入教學方案,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懂網球技術,缺乏必要的應變能力。

(三) 比賽能力的缺失

傳統的高校網球教學主要是以教師中心,教者發令,學者強應,身順而心違的現象比較普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這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和創造力,非常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很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世界網球運動比較發達的美國、德國等國家的青少年網球教學中,技術教學都以技術為目的、戰術為基礎,他們特別強調場地的概念,常常將場地分為進攻區、防守區和過渡區,學生從小就清楚每一次擊球的目的所在以及其在整個技術組合中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們對網球技術的分類仍然停留在單純技術的層面,如正手擊球、反手擊球、高壓球等,忽視對學生比賽能力的培養。

二、 快易網球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

使初學者喜歡網球、更容易的掌握網球技能并堅持下去,是普及網球運動中著重要解決的問題。2007年國際網球聯合會(ITF)正式推出最新的網球教學研究成果:快易網球(Tennis Play & Stay),它是國際網球聯合會經過近20年的網球教學總結出來的教學經驗。教學采用三色網球教學,輕松易懂,簡單易學,無需適應球性,直接可以進入角色。對于快易網球的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不作過多贅述,只介紹它的教學理念與主要教學方法,以便和對當前高校的網球教學理念與方法加以比較。

(一) 快易網球的主要教學理念和改革

“快易”和“樂享”是快易網球的核心理念,很好地囊括了網球愛好者最重要的兩方面需求:一是初學者要能以快速、有效、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掌握網球的運動技能,這就是“快易”。二是掌握了網球的基本技能之后,要有充足的、適當的比賽和活動能夠用于體驗排名和同級別比賽帶來的樂趣,能夠在比賽和活動中不斷提高水平,是為“樂享”。

從場地和器材的使用看,快易網球也作了革命性的創舉,采用的是小場和大球進行教學。小場,由于球場小,學員自然而然的減少了擊球的力度,從而可以很好地控制球,有了回合以后自然網球的樂趣就誕生了;由于用的是大球(海綿球),用力也打不遠,有利于對球的控制,隨著來回數的不斷增加,學員的興趣就被培養出來,成為真正的網球愛好者。

(二) 快易網球的主要教學方法

1. 主要采用游戲法進行教學。網球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對抗性,運用游戲的概念來強調網球技戰術的學習,而不是讓初學者去單純的模仿,這是快易網球教學的核心思想,教練員教授的一切內容都必須回到真實的網球比賽場景中。由于網球既是體力活動,又是腦力活動,二者在比賽中需要達到一個平衡,因此單純的模仿不能有效地鍛煉初學者在網球比賽中的實際運動能力??煲拙W球主要采用游戲的方式模仿比賽實景,通過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情景來發展參與者的網球能力,使初學者知道戰術決定技術,在選擇怎樣做之前必須先知道做什么,在幫助球員將技術有效地運用于比賽方面,與傳統的網球教學理念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2. 采用對打法組織教學。與傳統模仿式教學不同,快易網球教學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盡快地進入對打模式,使他們能在對打中學習比賽策略與技戰術的運用。

初學者通常對網球抱有極大熱情是因為他們想盡快地進行對打并參與網球比賽,在“樂享”教育理念導向的教學過程中,配之以改良的球場、網球和球拍,教練員給學員喂球的傳統模式已不復存在。借助于改良的球具設備,初學者能在第一節課就參與網球最本真的對打形式,在這種教學中,技術動作可能會暫時偏離于標準,但參與者卻獲得了成功的網球體驗以及持續參與網球運動的動力。

3. 采用“學員主導式”教學。與傳統的教師主導式教學方式不同,在快易網球教學中,始終以學習者為中心,教練員通常尋思的問題不是“我該教什么”,而是“學員們該怎么學”。教練員會根據參與者的實際能力和當前網球實踐的要求來輔導他們,在訓練中設置真實的比賽場景,讓球員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參與其中,并共同設計若干能夠應付這些情景的技術練習方案,讓參與者體驗網球對抗本質,并勉勵他們通過對打的形式來掌握技術。

三、 快易網球教學理念和方法帶來的啟示

(一) 把“樂享”的理念引入高校的網球教學中來

當初學者被網球運動所吸引,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時,如果他們能更快、更早地體會到打網球的樂趣,那么他們就會堅持下來,成為高校網球運動中的一員,因此高校網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摒棄以往的教師主導式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著重要做的是讓學生體會到網球運動帶來的樂趣:對打的樂趣、比賽的樂趣、技戰術提高的樂趣,并為達到這個教學目標來制訂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而不是僅僅讓學生進行機械的模仿、單調的揮拍和每次上課時有限的幾次排隊等喂球,來達到表面技術動作的掌握。

(二) 把“游戲法”引入高校網球教學中來

從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來看,他們都是剛剛成熟起來的年輕人,童心未泯、熱情高但不能持久是他們大學階段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因此需要采用一些更加有趣的教學方式、方法來使他們保持對網球持久地熱情,快易網球成熟的游戲法教學就很適合高校網球教學。

競技性被認為是對抗性體育項目最大的特點之一,也是魅力所在,在高校網球教學中以游戲法,采用比賽形式進行教學,能使學生大腦皮質處于適宜的良性興奮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腿和腦都必須動起來,這對解決高校網球教學中存在的比賽能力缺失和步法缺失,是非常有效的,并且也有助于在實踐中使學生去理解技戰術正確與否,主動地糾正錯誤,更快地形成動力定型,從而提高技戰術水平。

(三) 把以對打開始、以對打結束的組織形式引入到高校網球教學中來

對打能力的缺失主要跟傳統教學的機械式模仿式教學方法有關,在“樂享”網球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網球教學應注意盡可能快地讓初學者進行對打,這可以通過縮小場地、放低球網高度、使用軟式網球等來實現,在最初的這個過程中,技術動作正確與否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讓初學者能體驗到多次擊球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從而堅持下來,并在以后的反復練習中逐漸提高網球的技戰術能力。

網球作為西方舶來品,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對其文化本質的理解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當前在高校網球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與從教者對網球文化的理解程度有關。因此,需要借鑒西方網球運動發達國家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翱煲拙W球”作為當前比較成熟的初學者網球教培訓體系,應該走入大學校園,試著與高校的網球教學相結合,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運用和檢驗,力爭取快易網球教學之長、補高校網球教學之短,以促進高校網球運動的普及。

【參考文獻】

[1]陶志翔.網球運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0

[2] 國際網球聯合會快易網球手冊(中文版)[Z].

【作者簡介】彭業仁(1966- ),男,廣西欽州人,桂林航天工業高等??茖W校人文與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與學校體育。

(責編 黎 原)

文化語言差異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關 鍵 詞] 中美文化;差異;研究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交流日益頻繁。美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國際社會中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們十分有必要分析中美文化的差異,從而借鑒美國經濟、教育、環境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

一、中美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紛繁復雜。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在歷史的沉淀中逐漸形成的,受到政治、經濟、地理環境、認知系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一直占統治地位,黃河流域典型的自給自足大陸農耕文化,決定了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崇尚中庸之道,在思維形式上以辯證思維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征,主張建立一個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社會。而美國歷史短暫,按照現代的生產方式發展經濟,崇尚發揮個性,勇于探險,勇于挑戰。

美國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臘傳統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維和分析思維為特征,強調個人特性和自由。美國人不太接受中間調和,是則是,非則非,喜歡標新立異。美國傳統中則貫穿了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的信念,他們為了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永遠愿意進行創新。

二、中美文化差異的現象

(一)中美教育的差異

1.中美兩國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不同。中國教育以普及知識為首要目標,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積累灌輸,培養學生對知識繼承和知識體系的構建,采用“填鴨式”教育,以考試為衡量學生水平的工具;而美國教育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學生獨立思維,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質疑和拓展,倡導批判精神,采用“素質”教育,通過啟發和開放式教育,讓學生想學、要學。在美國的課堂,座位往往呈環形或直線排列,目的是便于學生聽和看,同時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美國的課堂教學氛圍比較自由寬松,課堂組織非常具有靈活性和實踐性。反觀國內,課堂內學生大部分時間接受知識,缺少了分析判斷的能力,形成了基礎較好、批判性思維缺乏的現狀。

2.中美兩國的教育管理不同。在中國以國家辦學為主,民辦辦學為輔。政府通過法律對高等學校進行宏觀管理。在美國高等學校執行董事會管理模式,董事會是學校最高的權力機關,校長對學校富有全部的管理責任,對董事會負責。

3.中美兩國的家庭教育不同。中國的家庭教育較為注重學生的成績,對學生學業的諸多方面加以限制和干涉。美國的家庭教育則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責任感的培養,家長在學業上不會給孩子施加過多壓力,甚至于學生年終的成績單也是學生的私人物品。

4.中美兩國教育在課程設置上也有較大的不同。以高校教育為例,在中國,學生在高考后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根據學校設置好的專業課程學習,完成學業。但在美國,大學生有自己的專業,但是沒有固定的班級,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從幾百甚至上千門專業課里選擇自己想要修讀的課程,計算自己的學分,安排自己想要的學習進度,只要修滿大學畢業所需的學分即可畢業,不過一般大家都會在每個學期修均勻的學分課程,這樣既不會太辛苦,也讓自己有時間參加社團活動,拓展社交渠道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中美社會禮儀的差異

在中美文化中,社會禮儀存在諸多差異。以日常生活中的問候為例,中國人問候別人習慣說“吃飯了嗎”“去哪里啊”,從而體現對他人的關心。但同樣的問候方式用在美國,美國人會覺得你觸犯了他們的隱私。美國人通常很尊重別人的隱私,一般問候和寒暄要避免觸及其年齡、收入、信仰、婚姻狀況等。而這些話題在中國是稀松平常的,大部分中國人不太在意別人對自己一般生活的了解。此外,比較典型的是中美兩國在稱謂上的差異。中國人往往比較嚴謹,稱謂分場合、分上下級、分長幼之序。而美國人則較為隨意,不論老少年幼喜歡直呼其名以顯示親切友好。另外,在公開場合兩國民眾的表現也有所差異。

(三)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現代中國與美國的飲食首先在觀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人一向崇尚“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中華飲食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器”俱全,對飲食的追求不僅是口味,而且是一種境界;而美國人則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更加注重食物的營養,也是基于對營養的重視,美國人多生吃蔬菜。其次在飲食方式上中美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中國傳承會食的方式,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正式宴席,人們聚餐圍坐,共享一席,相互敬酒、勸菜。而美國人習慣分食,即使在宴會上,雖也圍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單盤獨碟的。

三、結語

中美文化差異是明顯的。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換速度的加快,中美文化將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補。

參考文獻:

[1]張仰媚.淺談中西文化差異[J].民營科技,2009(3):44.

[2]賈雪睿.中美交際風格比較研究[M].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文化語言差異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中日兩國;語言差異;文化差異

一、日語語言的特點

(一)曖昧性

1.ちょっと的用法

說起日語很多人都會想到曖昧這個詞。日語語言最大的特點恐怕就是它的曖昧性。究其根本還是由于日本民族的文化決定的。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內外,上下的區分,這就決定了日本人的語言,行為都善于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減少與對方的沖突,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例:

女:何も言わずに行ってきたら、あんた、ここんとこずっと家にいたし。。。

男:今日は出かけるよ。

女:どこに?

男:ちょっとね。

ちょっと在日語對話中經常出現,是日語曖昧性的典型表現。例句表示女方一直責怪男方呆在家里,男方表示要出去,女方繼續追問去哪里,男方卻沒有直接告訴女方具體的地點。言外之意就是男方不想告訴女方自己的行蹤,用ちょっと就很好的掩飾過去了。

例:男:今日はお酒を飲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女:今日はちょっとね。

這一例句中,女方不想和男方去喝酒,所以回答時并沒有說明白具體的事件,但是委婉的拒絕了男方的邀請??傊褪墙裉觳惶奖?。由此可見,在日語的對話中,句子背后有很多隱含的意思,要根據特定的場合和具體的情形確定句子的含義。每種場景下的ちょっと和原字面意思完全不同,需要多加斟酌體會。因此進行日語翻譯的時候,需要對日本曖昧文化有所了解,讀懂對話背后的深層含義。

ちょっと電話してきます。

我去打個電話就來。

ちょっと用がありますので、これで失禮します。

我稍有點兒事兒,先失陪了。

ちょっとおたずねしますが、この辺に有田さんというお宅はありませんか。

跟您打聽一下,這一帶有姓有田的人家兒嗎?

是一種用于會話的較婉轉的表達方式。其數量少的意思不強烈,而只是按時程度比較輕。用于表述自己的行為或向對方提出某種請求時,加上「ちょっと」

2.用否定的形式表現肯定的意思

今天一起去購物嗎?今日は一緒に買い物に行きませんか。

下了單的商品可以發過來嗎?その注文された物を発送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應該注意的是,不注意日語語言的習慣,直接翻譯成了:今日は一緒に買い物に行きますか?;蛘?,その注文された物を発送してください。這兩種翻譯很明顯不符合日本人的思維方式,給人一種壓迫感,日本人聽了定會大吃一驚。后者的翻譯給人一種強加于人的感覺,這不符合日本人的說話習慣,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多加注意。

田中は仕事が忙しい狀況。

木村:ね、今日は仕事が終わったら、一緒に飲みに行かない。

田中:いいけど。

女同事邀請男同事一起去喝酒,但是因為工作的原因,田中無法赴約,但是因為是同事的關系,田中沒有直接拒絕木村,而是委婉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不使對方為難。“いいけど”也是日語中常用曖昧的表現手法。

3.どうも的使用方法

どうも作為寒暄用語經常出現在日本人的對話中,并且根據語境的不同,翻譯也有所不同。どうも的意思有:謝謝(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對不起(すみません),やどうも(好久不見了),根據語境,靈活翻譯。也體現了日本人說話的曖昧性。因此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要根據語境靈活的翻譯。

母のことがどうも気になってならない。媽媽的事真是讓我擔心的不得了。

最近、彼はどうも様子がおかしい。最近他的狀況,總覺得有點怪。

あの人の考えれいることは、どうもわからない。

努力はしているのだが、どうもうまくいかない。

(二)敬語

敬語是研究日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敬語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作為評判日語學習者日語水平的重要標準。敬語的使用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在人際關系的構筑和調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在交際生活中根據不同層次的交際對象與自身的關系以及特定的場合,來確定敬語的使用。日語對于敬語的使用有著明確的規范和體系結構,這取決于日本的社會意識形態,等級制度等的社會結構。中國古代也有很規范的敬語使用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標準越來越被人們淡化,但是在現代社會還是留下了敬語使用的痕跡。因此,中日敬語使用和翻譯方面有差異也有雷同。本文就針對如何翻譯日語敬語進行淺析,對日語和中文的語言結構對比,采用對比研究法進行具體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中日語言都在發生著變化。日語敬語可以分為四類“尊敬語,自謙語,鄭重語和美化語”。

語言是文化的承載和表現,所以一個國家的語言習慣往往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日本社會由于受到歷史的影響具有很強的等級觀念,從而形成了日語敬語的廣泛使用。日語中無論是尊敬語,自謙語還是鄭重語都是表達對他人的尊敬之情。通過接頭詞,助詞,和動詞,都可以構成敬語。如:さん、方、様、等結尾,お、ご等接頭詞,以及おっしゃる、頂く、參る等固有動詞等。尤其是在商務日語中,敬語的使用更為廣泛。

漢語敬語系統包括敬辭,謙辭,表敬禮貌用語。例如敬辭有:令,令尊,令郎,令親;惠,惠存,惠顧;垂,垂詢,垂念。漢語除此詞匯手段外,還可以通過特定的句型來表達敬意或謙虛的的感情,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請”“能不能”“可不可以”等句型。

二、日語敬語的漢語翻譯

例:こちらの書類に書いていただけますでしょうか。

駅の改札でお待ちしています。

先方がそのようにおしゃっていました。

例一的敬語表達“いただけます”是日語中典型的敬語表達。“こちら”是對我方的謙稱,“いただけます”表達了對對方的尊敬,這種情況下不能用“もらう”。這種對話一般發生在公司與公司之間,因此,從說話人的立場出發,把我方和他方很好的區分開來,通過助詞表現出對對方公司的尊敬之情。翻譯成中文:“可以在文件上簽字嗎?”。要翻譯成“可不可以”,“能不能”的句型。

例二是一個典型的自謙的表達形式,翻譯成“我在車站的檢票口等您”,日語的敬語表達主要是通過助詞的選擇,這里使用的是自謙語。翻譯成漢語的時候則體現在人稱的使用上,通過“您”字的使用,可以看出這句話應該是晚輩對長輩或者是下級對上級使用的。因此漢語翻譯日語的時候,要根據人稱的變化翻譯成其恰當的日語。

例三是通過使用“”的敬語形式表達,表達了對對方的尊敬之情。

三、日語授受動詞的翻譯

收受動詞是日語中最常用的表達方法之一。授受動詞一般跟在動詞的后面做補助動詞。通過收受動詞我們可以看出對話人和聽話人的立場,上下,內外關系。收受動詞在翻譯成漢語時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時候收受動詞無法直接翻譯成漢語,在翻譯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動詞的使用,人稱的選擇是否恰當,無法直接翻譯出來的部分就要通過細節的地方盡量展現出來。有時候在翻譯的過程中可能會隨時一部分語義,但這可能就是日語不同于其他語言的特別之處。下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進行說明。

例:「この寫真屋がうまいですが、一度彼のところへ行って、寫真を撮ってもらってやっ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p>

這個句子中有多重授受關系,首先我們要明確動作的發出者和接受者分別是誰以及他們之間的地位和親疏遠近。首先我們可以看出這是說話人在向大家發出號召去照照相。說話人說那家照相館不錯,一起去那里看看吧,后面的部分就是難點,關鍵是要理清句子中的幾個授受關系的使用?!复椁盲皮猡椁盲啤拐f明說話者和聽話者是一個組織,而照相館是一個組織,說話者和聽話者是“內”的關系,照相館是“外”,“我們”要去照相館接受恩惠?!袱浃盲啤?/p>

是“我們”為了照顧照相館的生意,去施恩于照相館?!袱坤丹い蓼护螭故?ldquo;我”作為說話人,邀請大家去照相館,是聽話人施恩于我的過程。句子結尾的時候用否定的用法表達說話者對大家的呼吁和號召。再次體現了日語的曖昧性,不強加于人的感覺。因此這句話在翻譯的時候可以翻譯成“那個照相館不錯,我們去看看,照張照相吧。”從譯文中大家可以看出整體意思翻譯出來了,但是日語收受動詞的精髓完全沒有體現出來,以及說話人,聽話人,照相館,三者的立場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這也是日語不同于其他語言的獨特之處。因此,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除了保證意思的正確之外,還應該考慮怎樣體現日語的獨特之處。這是每一個譯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1.厚意のこもった贈り物を受け取った。(もらった)

2.家族にお土産をわたす。(あげる)

3.このおもちゃはお子さんにおくる(あげる)のです。

首先看三個例句,如果換成括號里的句子的話,句子的意思雖然不發生改變,但是句子的語氣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賓語是“贈り物”,“お土産”,“ おもちゃ”,這三個事物本身并不包含褒揚的意義,但是它們都是為接收方所喜愛的事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溶收受動詞的話,就會產生令人奇怪的感覺,有一種強行施恩于人的感覺??梢哉f授受動詞本省就包含了恩惠的感情色彩。在日本人的言語活動中,比較重視對方給予自己的恩惠,當自己向對方施恩時,為了避免給對方造成心理負擔,一般不會使用收受動詞。所以在中日文翻譯的過程中,對授受動詞的翻譯也是一大難點。中文有時候無法體現出收受動詞的恩惠性,但是要根據語境來判斷日語的使用。

四、造成中日語言差異的原因

首先從地理環境上分析,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資源及其豐富,這就造就了中國人大方開朗的性格,不拘泥于小節,甚至可以說比較豪爽。相反,日本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火山和地震,而且物產稀缺,所以造就了日本人小心翼翼的性格。日本的總國土面積不足40萬平方千米,河流短急,雖然可以用于水力發電,但是無法進行發規模的航運。且日本地處火山地震頻發的亞歐板塊的交界處,自然災害頻發,這就導致了日本人性格中普遍存在的危機感。待人接物處處小心,生活中時時替別人著想,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通過和日本人的交流可以發現,他們說話時往往喜歡只說一半或者用一些助詞來讓別人推測他們的話外之音,很少有日本人會直接拒絕別人。其次,日本南北跨緯度較大,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干燥,季節變化明顯。這無形之中培養了日本人細膩敏感的性格,即曖昧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脫離了集體,自身的任務就無法完成,因此會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為了不被人排擠,日本人在集體合作的時候,通常采用謙卑恭敬的態度,重視與集體中他人的和諧相處。

其次,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大和民族構成了日本這個統一的大家族。日本社會等級制度森嚴,以天皇為首的統治階級把民眾劃分為了若干等級,森嚴的等級制度約束了廣大的普通百姓的言行舉止,說話做事不能逾越自己的身份,不可以下犯上。這同時也體現在日語敬語的使用上。日本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其他國家優秀文化的民族,尤其是學習中國文化。隋唐時期,日本派遣隋史和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的技術文化,可以說日本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收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孫明貴.日本企業的實踐與啟示[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2]江口克彥.『部下の哲學』[J].PH研究所,2004.

[3]重茂逹.『35歳までに必ずやるべきこと』[M].かんき出版,2002.

[4]坂本光司.『日本で一番大切にしたい會社』[M].あき出版,2008.

[5]約翰·渥洛諾夫.日本管理的危機[M].中國友誼出版社,1985.

上一篇:客家內涵建筑藝術論文范文下一篇:財務核算中小企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