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護理工作語言藝術論文范文

2024-03-17

護理工作語言藝術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莫言的小說通常具有樸素自然特色,本文以《蛙》為例探討其小說的語言藝術,分別從詞匯、修辭、風格和特性四個方面闡述該作品的語言藝術魅力。

關鍵詞:莫言;小說;語言藝術;蛙

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莫言的作品有著非常鮮明的個性特點,其文學作品大多以魔幻的敘事手段完成,并且想象力非常豐富。2012年莫言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并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莫言熱潮”,自此以后,莫言及其作品得到更廣泛的關注與評論。

一、莫言小說語言特點

莫言發表的小說以中長篇形式為主,其中《紅高粱》及《豐乳肥臀》等都在文學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同時也存在諸多爭議,正是在多種不同聲音的討論下,莫言的文學聲譽越來越大。經過十余年的構思和創作,長篇小說《蛙》于2009年底正式出版,在文學市場上迅速占據一席之地。就語言特點來看,其他作品以魔幻形式的語言為主,而《蛙》的語言則更具寫實意義,在詞匯、修辭、風格及特性等方面都包含著巨大魅力,讓讀者在妙趣橫生的語言中就深刻理解到作品內涵。

二、《蛙》的語言藝術分析

小說《蛙》的主要內容是“我”的姑姑是一名婦產科醫生,同時也是新中國女性的代表,描寫了姑姑在50余年的工作經歷中發生的各種故事,呈現出這一階段新中國農村地區的生育現狀,其中重點表現出我國開展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歷程。在創作時主要通過書信形式描繪出姑姑這一飽滿的人物形象,并由此從側面突出當時我國人口控制工作開展期間面臨的種種困難與挑戰。該作品在2011年榮獲茅盾文學獎,作品通過莫言獨具特色的語言藝術闡釋了整個故事的發展梗概??v觀《蛙》的語言藝術,可以從詞匯、修辭、風格與特性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詞匯分析

莫言曾表示,在寫作時需要使用能和他人明顯區分開的且具有個人特色的語言,不同的詞匯組合成不同的語言?!锻堋愤@一作品內的詞匯應用主要體現在方言、熟語和粗話三個方面。

1.  方言詞匯

莫言祖籍山東,山東地區的方言在其作品中非常常見。由于山東方言和普通話僅聲調存在不同,其他方面都非常接近,因此山東方言也屬于普通話的基礎方言。在《蛙》內描寫的故事就發生在莫言的家鄉,其中的人物也都是生長于農村地區的農民,所以作品內的方言出現頻率很大,這些方言詞匯的應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品內人物形象的真實飽滿性。

比如“拤餅,煮雞蛋,羊角蔥,豆瓣醬”一句中的“拤餅”就是莫言家鄉的一種獨特小吃食物,即中間卷著雞蛋、大蔥與醬的圓形大薄餅。由于這種餅在食用的時候需要通過雙手拤牢再送往嘴中,因此被當地人民稱為“拤餅”。又比如“母親說,好久沒聽你拉呱了,今晚上聽你好好拉拉?!敝械?/p>

“拉呱”在山東方言中指的是聊天。還有“我看著少婦禮貌地微笑著的臉,伸手拉拉小獅子的衣服,說:不要把哈喇子流到孩子臉上??!”中的“哈喇子”也是山東的方言,指的是流出來的口水。通過這類方言詞匯的應用,除了以口語化形式給人帶來親切感之外,還能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貼近實際生活。

2.  熟語詞匯

熟語就是人們經常應用的習用語,具有簡單明了且內容形象的特點,

《蛙》中就應用了大量的熟語,借此提高人們身份與語言的契合度。比如其中應用了大量的諺語,包括“強扭的瓜不甜”、“甘蔗沒有兩頭甜”、“姜還是老的辣”等,這些諺語除了提高小說語言的口語化特性之外,還提高了人物的生動性,并在無形中為小說中的語言增添幾分音樂美感?!锻堋分羞€有很多通俗有趣的歇后語,比如“王八瞅綠豆,看對眼了”和“狗咬泰山,無處下嘴”等,用于小說的語言中都非常幽默生動,瞬間提升了句子的形象性。

3.  粗話詞匯

莫言的很多作品中都使用了粗話詞匯,在小說《蛙》中也不例外,盡管包括小說在內的文藝作品需要做到“語言美”,但是為了確保故事情節的真實鮮活性,更全面地展現出小說人物的具體形象,則需要依據人物的設定情況使用部分符合其身份的粗話詞匯,這樣才能確保人物形象的深刻逼真效果。

《蛙》中有很多罵人的粗話,小說中的人物說出這些罵人的粗話時,主要是為了傳達自己內心的不佳情緒,比如“滾,小兔崽子們”、“吃這個狗日的”、“肖下唇你個小雜種”等,都在小說中出現過。深入分析小說內容可知,出現這類罵人的粗話非常正常,因為故事內涉及到的人物大多為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面對各類不滿的事情,他們很容易直接利用這種粗俗直接的語言罵人,這也符合人物與作品的實際情況。

《蛙》中同樣有不少雖未罵人卻也十分難聽的粗話詞匯,比如文中數次出現“媽的”這一詞匯,僅僅是用來表達自己的感嘆之情,通過這一詞匯可以讓讀者直觀地了解到說話者的整體素養。

(二)修辭分析

在《蛙》這一作品中,莫言為了提高內容的飽滿性,采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其中較普遍的是比喻、排比、夸張和反復。

比喻修辭在《蛙》中應用得十分廣泛,作品內容的豐富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比喻修辭完成。比如“兩行蜂蜜般的淚水,從他枯干的眼窩里流出來”,是通過倒喻的方式使文字既簡單又生動?!拔腋械阶约合褚桓≡谒嫔系男嗄尽币痪鋭t是通過擴喻的方式強調“我”和“朽木”之間的相似之處。

排比修辭的特點就是可以明顯提升內容與語勢的表現力,《蛙》中的排比修辭也很多。比如“在你們部隊,用不著這么野蠻;在城市里,用不著這樣野蠻;在外面,更用不著野蠻”一句中,是姑姑聽到“我”說她“野蠻”之后的回應,由此可以讓讀者更深刻地體驗到“姑姑”當時的情感狀態,同時也可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當時在農村地區實施計劃生育政策面臨的巨大挑戰。

利用夸張修辭能帶給人難忘的感受,同時突出強調目標事物的特征。比如在莫言的小說《蛙》中就有“半米長一張驢臉,嘴唇烏青,牙縫滲血,滿嘴臭氣,一張口就能將馬熏倒”,這句話是用來形容衛生院院長的容貌,據此可以讓讀者推測出這一人物的惡劣形象,將其樣貌與品行結合為一體。

通過反復修辭能進一步強化語言的中心思想。比如《蛙》中的“黨讓姑姑爬刀山,姑姑就去爬刀山;黨讓姑姑去跳火海,姑姑就去跳火?!边@種反復的手法能進一步突出姑姑可以為黨犧牲一切的精神,讓人深刻理解姑姑忠于黨的堅定信念。

(三)風格分析

莫言的作品向來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這與他從小生活在農村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分析小說《蛙》的語言風格發現,這部小說花費了莫言約30年的時間,但是整體語言風格具有很明顯的樸素自然特點,應用了大量的民間口語化文字,同時也非常成熟,這部作品也充分彰顯出極具特色的“莫言風格”。

(四)特性分析

《蛙》的語言藝術特性主要是民間特性與世界特性共存。

1.民間特性

小說內的語言大多都有樸素自然的特征,方言與口語隨處可見,這非常符合作品中農村生活的主題。除了作者敘述時使用的文字具有民間特性,小說內主要人物的話中也充滿大量粗話與方言等民間特色。

2.世界特性

莫言成為2012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說明其作品已被全世界文學界肯定?!锻堋愤@一作品的時代背景是我國計劃生育全面落實階段,我國實施這項計劃主要是為了控制當時增長較快的人口,莫言就是借助這一作品把中國那一時期的縮影展現給世界,這也體現出該作品的世界特性。

三、結語

《蛙》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小說作品之一,其語言藝術主要體現在詞匯、修辭、風格和特性四個方面,這些語言藝術匯聚在一起構成了鮮明的“莫言風格”,并最終憑借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殊榮呈現在世界面前。

參考文獻:

[1] 張方煜.淺析莫言小說《蛙》的語言藝術[J].散文百家,2018(12).

[2] 楊琛.莫言作品的語言特色與藝術風格[J].好家長,2019(006):254-254.

[3] 吳孫玉笑.論莫言小說語言的色彩魅力[J].青年文學家,2019(009):57.

護理工作語言藝術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伴隨著社會與時代的進步,人們對物質層面的需求已經占比越來越小,現在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藝術價值是人們亙古不變的精神體現。播音主持在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是人類精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廣播播音也記載了無數歷史進程。因為廣播屬于比較特別的傳播方式,聲音為其主要特色,所以對播音員的個人能力要求較高,有關廣播播音語言的藝術性探討顯得相當重要。

【關鍵詞】廣播播音 語言 藝術性 探討

在這眾多新舊傳播媒介混合的今天,廣播依然保持著其傳統的特色,在廣大人們的生活著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廣播具有以下幾個特色:傳播便捷并且具有時效性;富有感染力;傳播覆蓋范圍較廣并且具有強滲透力。但由于廣播只有聲音這一種獨特的媒介,所以需要播音員很好的掌控語速、語言、內同等要素,才能充分的發揮廣播播音的藝術特色。本文就對以下幾大點做了相關探討。

一、廣播播音員應當具有的基本條件

我國在文化傳播這塊有著相當嚴格的規定,以及一些較為嚴格、高標準的考核。首先,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廣播播音員,必須具備流利、清晰的普通話。普通話是我國的官方用語,它不僅言辭優美,并且普及范圍較廣,非常適用于文化傳播。在20世紀,廣播是影響人們最深的日常生活傳播媒介,現在老一輩的人們,依稀記得當年的廣告、信息傳播以及娛樂文化活動的傳播基本都是用廣播來傳播?,F在他們還津津樂道曾經的廣播播音員的聲音是多么富有魅力。所以,廣播播音員語言的綜合素質是引導聽眾的關鍵所在。

二、廣播播音語言的綜合素質

2.1、準確的文明用語

眾所周知,廣播播音主持的靈魂所在就是播音員的綜合素質能力,播音員所播報的信息內容是否完整正確,播音員的情感帶入是否合理,聽眾能否與其產生共鳴。在播音員廣播主持時,播音員一定要用準確的文明用語來表述相關內容。內容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兩方面:其一是一定要使用文明、禮貌、優美的語言詞匯表達;其二是要能準確無誤、通俗易懂的表述內容;同時還得全方位的了解聽眾的文化素養以及接受程度。能夠大方得體的使用優雅、文明的語言來表述,不僅能使聽眾喜歡樂于收聽節目內容,也能從中鍛煉提升播音員的個人素質修養和能力,更能捕獲聽眾的心理,從而提升節目收聽率。切忌使用不禮貌或不雅的語言表達表述,以免影響聽眾感受,甚至有損節目質量以及聲譽和收聽率。

2.2、完美的語言掌控能力

作為一名優秀的廣播播音員,就必須具備完美的語言掌控能力以及大量的知識儲備,具備了這兩點,廣播播音員才能很好的將自己的語言掌控能力以及個人的語言魅力一起融合,進而提升自己所播節目的收聽效果。比如在主持談話節目時,若受邀嘉賓過多,一起談話聊天時可能會發生跑題的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播音主持人應當利用自己的語言掌控組織能力以及引導能力,將整場談話節目的重心再引回來;如果受邀嘉賓不小心說出某些錯誤時,播音主持人就得利用自己的出色的語言掌控組織能力來幫助嘉賓解決類似的尷尬場面。播音主持人在節目中還得時刻把握時間,若嘉賓對時間無感,播音主持人就應當旁敲側擊,提醒嘉賓注意時間,在電話連線節目中經常會出現此類情況,這時候播音主持就得利用自己出色的語言掌控能力,來暗示連線嘉賓注意時間。

2.3、播音主持的文化素養

從事播音主持行業的人都懂得,播音主持員的工作內容一般會涉及很多方面,例如教育事業、旅游行業、金融行業、文化娛樂以及工業制造等等,這就需要播音主持多方面的了解各行各業的內容。我國自古以來文化源遠流長,縱深寬廣,地域遼闊,這就造成了不同的環境培養出不同的風俗民俗,播音主持需要多方面的了解各地的民俗文化以及藝術文化,這是每個播音主持在錄播節目前必要的準備,只有播音主持自身富含歷史文化素養以及藝術文化知識,才能在播音主持時憑借自身過硬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來打動聽眾,使節目更加充滿內涵和深度。

3廣播播音語言的藝術美

3.1、語言的自然性

廣播播音媒介作為傳統的傳播媒介,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我們所說的廣播播音語言的自然性并不是指普通的通俗化的語言,如果一味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就會造成播音主持員缺乏自身的特色以及人格魅力,起初可能影響較少,但漸漸的,所播放的節目就會出現價值流失,播音主持員難以被聽眾記住,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終失去廣播播音的藝術美。廣播播音語言的自然性是指播音員侃侃而談、富有深度的語言表述能力,自然而然的融入到節目中,既有意蘊又有內涵。

3.2、播音的和諧感

廣播播音的和諧感是指在播音主持過程中,播音員所表述的內容與播音主持的形式應當一致,播音主持的內容一般決定節目的形式,同時節目形式又限制了節目播音主持的內容,節目形式與播音主持的內容兩者相輔相成。最為關鍵的是播音主持員的感情、語言、語速應當與整檔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相融合,內容為感情奠基;形式為語言、語速作基礎,只有這幾樣都相互融洽,才能早就一檔完美、和諧的節目。

3.3、播音主持的感情基調美

廣播播音的格調美著重在播音主持員的語言中所帶的情感色彩以及氛圍渲染。正如上文所說,不同的節目、不一樣的內容都會決定不同的播音主持感情格調。當播音員拿到不同的稿件時,都需要第一時間調整自己的感情基調,以便播音主持時自己可以很好的調節所需的感情色彩,時而需要熱情洋溢,時而需要莊嚴堅定,時而需要悲傷寂寥。一名優秀的播音主持需要準確把握住稿件內同所需的感情基調。

三、總結

以上便是本文有關廣播播音語言的藝術性探討,在如今眾多媒體媒介共存的情況下,廣播播音更需要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度內涵來吸引聽眾,廣播已不僅僅是傳播媒介,它更是廣播播音藝術價值的見證。當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高時,廣播播音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水平和價值內涵,這就需要播音員等對語言的藝術性更加深入的探討分析。

【參考文獻】

[1]孫一飛. 廣播播音的語言藝術性探析[J]. 中國傳媒科技,2012,06:48-49.

[2]賈莉莉.提高廣播播音員語言表達能力的對策[J].科技傳播,2014,22:32+30.

[3]尹穎. 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探究[J]. 西部廣播電視, 2014,13:118.

[4]付海戀. 試論播音主持中的語言藝術魅力[J]. 大眾文藝,2015,03:193.

護理工作語言藝術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初中生物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很多知識點不是簡單敘述就能夠理解,而是要通過實驗才能理解,但有的知識點通過實驗也很難表達清楚,所以需要教師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將復雜性高的知識點表達出來,使學生更加直觀明了的理解和學習到所教學的生物知識。教師要把握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學語言藝術的現狀及其重要性,改進運用措施,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17

教學語言藝術實質上指的是用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切語言,這些語言通常都具有引導性、簡單化和幽默性等特點,能夠將復雜的、難度大的及重要的知識點以簡單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良好的教學語言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對此,很多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語言藝術水平,以通過教學語言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簡單化復雜的生物知識,同時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進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及積極性,最終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及效率。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學語言藝術的現狀

第一,實際初中生物教學中,部分教師的語速過快,尤其是基礎知識講解時,導致學生思路難以跟上教師的講解速度,故而影響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學習效果;第二,部分初中生物教師的教學語言平凡無奇且語調平鋪直敘,使教學內容空洞無力,難以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及積極主動性;第三,還有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語言很繁瑣、不簡練、拖泥帶水,導致學生找不到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故而慢慢失去學習興趣[1]。

二、教學語言藝術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生物教學語言是教師順利進行生物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第一,生物教學語言很多情況下都是指生物知識理論方面的語言類型,因此進行生物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生物教學語言,即具備良好的生物專業知識水平,以保證實際生物教學中能夠應對多種教學問題,進而保證生物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第二,課堂教學的實現形式本來就是語言講解,故生物教學語言便成為了生物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基礎;第三,實際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提高自己的教學語言藝術水平及專業水平,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思維能力,因此高效的生物課堂教學離不開更為專業的生物教學語言[2]。

(二)運用教學語言藝術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學語言藝術在初中生物課程的運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方式,也能提高教師的思維方式,它可以增強教師對教材,以及學生對新生事物的認識。另外,通過教學語言的完美展示,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措施

(一)要注重和提高教學語言藝術的幽默詼諧

第一,教師在進行初中生物教學時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及專業知識,使學生感受自己的教學魅力,進而受到學生的崇拜,使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得到了提高;第二,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語言幽默性,幽默的語言能夠豐富化和趣味化課堂教學內容,使生物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和形象,進而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和學習生物知識,最終提高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第三,除了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專業知識及語言幽默性以外,教師還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如可以用笑話的形式來講解一些生物知識,以增加教學內容趣味性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進而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最終樹立良好的師生關系[3]。

(二)要不斷優化知識結構

第一,教師要不斷儲備自己的知識,并不斷采取有效措施改進已經出現的教學語言問題,在不斷優化知識結構的同時,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例如,部分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會將“羥”讀錯,同時還會將熱力學溫度單位(K)讀錯,這些語言問題發生主要因為生物教師沒有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完善所導致的;第二,除了儲備充足的專業生物知識以外,還需要學習相關學科,如化學、物理等,以提高自身的生物教學綜合能力及素質;第三,初中生物教師要提高對繼續教育的重視度,并從多方面學習教學語言藝術,以優化自己的教學語言藝術及知識結構。

(三)養成良好的教學語言習慣

第一,初中生物教師要深刻意識到良好的教學語言習慣是提高教學語言藝術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要時時重視自己的語言積累及藝術素養培養;第二,實際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保證自己的教學語言清晰和有趣,即說話要清晰明了且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第三,教師要控制好自己教學時的語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等來確定教學時的說話速度,同時還要盡可能避免口頭禪的出現,因為口頭禪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及有效性[4]。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教學語言藝術一直都是初中各學科教學的重要影響因素。良好的、幽默的和趣味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能夠提高其教學質量及效率。在初中生物課堂上應用教學語言藝術,能夠賦予初中生物知識以新的生命力,不斷提高初中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知識,并勇于在生活中發現、學習和應用生物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最終促進初中教育事業發展,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教學語言藝術是必要和重要的,理應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 孫國榮.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7(99):162.

[2] 潘雷.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6(32).

[3] 張燕,嚴川倫.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語言藝術[J].魅力中國,2010(30):24.

[4] 海熱古麗.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8):173.

護理工作語言藝術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線條與線條組合會產生美感,不同的線條會有不同的性格和意蘊,可以表達不同的事物和情感。梵·高繪畫藝術語言有很多——線條、筆觸、色彩、空間等等,這些元素在梵·高畫筆下相互結合,相互襯托,形成了一幅幅震撼的畫面。梵高似乎對線條所蘊含的情感性有一種天生的敏感,這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隨處可見,他把印象派的色點擴展成色線,由此超越印象派而成為用心靈作畫的大師。

關鍵詞: 梵·高 線條 動勢 空間 情感

線條是對自然的抽象——自然中本來是沒有線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一定體積的,然而在人們的視覺中,極細長的體積便有線的感覺(如鐵絲、電線等),物體的邊緣輪廓也有線的感覺,都是抽象假設的。線條與線條組合會產生美感,不同的線條會有不同的性格和意蘊,可以表達不同的事物和情感。梵·高繪畫藝術語言有很多——線條、筆觸、色彩、空間等等,這些元素在梵·高畫筆下相互結合,相互襯托,形成了一幅幅震撼的畫面。梵高似乎對線條所蘊含的情感性有一種天生的敏感,這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隨處可見,他把印象派的色點擴展成色線,由此超越印象派而成為用心靈作畫的大師。20世紀90年代也就是我讀小學時就曾欣賞過梵·高的畫(當今小學美術教材都或多或少的介紹關于梵·高的名作——《向日葵》),兒童時代的我們更容易接受梵·高那種用最純粹的線條和極其絢麗的色彩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色彩表現的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樣的畫似乎比文藝復興以來那種講究寫實逼真的油畫更加使我喜愛。

“繪畫藝術最初是以線造型的,中西方藝術家都很注重線條的作用?!盵1]我們知道就大多數古典畫家而言,為了完美再現物體的審美效果,習慣性地把線條抹掉,把畫面修飾得特別光滑與平整,在表現物體結構上大多數是以面來展現,而對現代畫家而言用線條的方式來表現物體,筆觸往往外露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梵·高生涯的前半部分,幾乎都投注在素描上。如今他被譽為19世紀偉大油畫家之一。初期的作品他嘗試采用木匠的鉛筆、蠟質的黑色炭筆等做工具。如1882年的作品《剝馬鈴薯的女人》具有非常清晰及有力的輪廓線,大膽而粗獷,是這個時期他所喜愛的畫風。同時使用蠟筆、不透明水彩、墨水、鉛筆等種種媒材,畫得非常細密的素描也為數不少。從這些畫中,看得出他想努力學會使用各種畫材與技法的痕跡。這些效果多半給人陰郁或強烈的印象。西方印象派代表畫家梵·高用線條把繪畫目的和繪畫理念表達得接近完美,因此,今天我們就通過三個方面來討論一下線條在梵·高繪畫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魅力。

一、線條在動勢上的表現

在梵·高絕大多數畫中,除了絢麗的色彩之外還有錯落有致的線條。梵·高為了表現人物或動物、樹林等的動勢,虛構了許許多多的線,這些線在現實中往往看不到,但在畫面上則能助成動勢線。而更多的動勢線是巧妙地利用物象本身的線助成的。如在法國圣瑪麗亞斯村所作的風景畫(圖1),墻用直線,煙用曲線,路面用點,葉簇用漩渦狀的粗線等等。但這種研究絕非臣服自然,梵·高對特征性的捕捉是主觀性、個體性的,我認為在這幅畫面中,任何事物都增加了許多動勢線,畫面的動勢立刻增強了,畫面中的事物仿佛具有了新的生命,綠色的植物向不同的方向旺盛地伸曲、生長,墻面是筆直的、向上的,許許多多的垂直線條整齊排列與地面松動的點形成對比,更加突出墻壁無比堅固。遠處的煙用曲線來表現,這里的曲線具有柔和舒展、靈巧生動、飄逸流動的特點。從梵·高的絕大多數畫中我們大都看到了類似于這幅畫的特點,可以看的出梵·高的畫具有一定的張力,使線條增強了運動感和方向感。在增加動勢線的同時,也賦予了這些事物新的生命。在他的這些作品當中,我們更多的是體會到了樹木都是郁郁蔥蔥向上生長的,房子總是錯落有致地合理安排在畫面當中。連最基本的小石頭都被表現得很有動勢。如果說鉛筆賦予了梵·高以生命,那么梵·高則是賦予了線條以生命。

二、線條在空間的運用

達·芬奇在《論繪畫》一書中指出:要認清輪廓的來龍去脈,講究線條的完美和曲折、清晰與模糊、粗與細[2]。每個畫面由許多線條組合而成,于是形成了各種組合關系。由于線條的性質不同,組成了線條的對比,在繪畫中強化線條的對比使之更具有表現力,使畫面空間無限增大。如圖2近處橫的小路用水平的線條排列,緊接著用一豎列排列緊密的線條突出路邊草叢,畫面中線條排列數量的疏松與密集,疏處更疏,密處更密,正所謂“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中景刻畫比較仔細也非常豐富,用疏松的線條把籬笆那種材質表現得很生動,同時也把遠景和中景相互隔開了。遠處的小河和小路,又采用水平和垂直的線條相互更替變換使用,遠景則采用小線條表示,使之虛向遠方,大大增強了空間感。畫中的線起界形的作用,它附屬于形體,受限于物象,是一種非主要的造型因素。其線條是形存在的輔助基礎,如一些輪廓線或是為再現物體的結構而服務的。西方繪畫更注重形體、結構、色彩塊面,所以必然不會將線條純粹出來。而梵·高卻不是這樣,他認為線是運動的延續,所以在繪畫上用線條把畫面表現得更加生動,有活力,使整個畫面都充滿了生命,增強了畫面的空間節奏感。我們今天向梵·高所學習的不光是在顏色、筆觸上的運用,更多的是他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把復雜的事物用不一樣的線條表現出來,把畫面當成自己心靈的一面鏡子,照射出自己的感受。

三、線條在情感上的表達

梵·高的繪畫強有力地表現個人主觀精神,同樣體現在他的素描風景當中。他最先發現斷枝殘茬,任意截取繁雜的灌木籬和廣闊的莊稼地之美。他從星空、果樹園等等環境選取主題描繪的自然景色,就像表現人一樣深含畫家自身的情感。

梵·高的藝術,正如他的性格一樣,是一種熱情的表現,成熟時期的作品,畫面上布滿著長條狀的線條和筆觸,把自然界的物體形象畫得像翻騰的波濤、閃動的火焰。最后幾年的名作《向日葵》用線條的游動來表達自己的心靈情感,可以看作是他整個人格的象征。線條具有表現力,每個成熟的藝術家其線條必然具有鮮明的特色,這與畫家本人的性格特點是相吻合的。

阿爾地區,灼熱的陽光照射大地,使人熱汗淋漓、頭暈目眩。但對于梵·高來說太得勁了,他就是愛在烈日下折騰,拼命作畫。在他那里印象派那種分析色彩的方法不再適用了,他使用的色彩更加主觀或“大膽”,他那種小“長條”的筆觸,運用得更加得心應手,仿佛不光是描寫大自然的筆觸而是無數表現心中洶涌熱情的音符。于是,田野、房舍、叢林、道路、行人、花花草草,一切事物都在他的畫面上翻騰、旋轉。金光燦爛的向日葵大如車輪,濃碧的絲柏直矗云霄,這一切仿佛只在天國中才能出現。還有帶闊邊草帽的老農,以及小咖啡廳中用黃色線條排列整齊的昏黃燈光,臥室中鋪著大紅棉被的板床,卻又透露著人間的溫情,梵·高在最后兩個月中所畫的《麥田和群鴉》,畫面中線條排列緊張,天空顯得灰沉沉,金黃的麥穗顯得憔悴,一群烏鴉正從地面飛起,仿佛聽得見一陣不吉利的鳴叫,悲壯而急促的交響樂發出最后幾個音響,猛烈噴射的巖漿爆出最后一個火花……

線生活在畫家的作品當中,所以線條在繪畫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繪畫中,雖然存在著對線條的認識和運用的不同,但各自都按著自身的規律向前發展,豐富和完善著繪畫的表現語言。線條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繪畫語言,也是最高級的繪畫語言。梵·高永遠活在矛盾的中心,尊重自然同時又與之對抗,生活激情又求助于冷靜的分析,表現自我過程中追求高于自身的東西,真誠地展示了人類心靈的藝術成就,是我們后人在學習素描時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而更吸引我們的恰恰是那種線條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王宏健.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張婧.淺談中國畫的線條藝術[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7(02)

作者簡介:

商航,江蘇師范大學13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

護理工作語言藝術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教學 語言風格 語言藝術

教師的課堂語言都是通過長期實際教學工作所形成的,具有較強的個人風格及特點,所以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語言風格,也就是語言藝術。不同的教學語言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獲得不同的教學效果。

一、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語言的特點及重要性

所謂的漢語言教學語言,就是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語言。教師根據相應的規定,在一定時間內,依據特定的教學要求,運用指定教材,針對一定的教學對象,運用某種教學方式,最終實現某種教學目標運用的語言。課堂教學語言不僅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的重要工具,還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最為基本的職業技能。此外,漢語言課堂教學語言還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教師肩負教書育人的重任,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為人師表。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就具有較強的人文性,所以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也會更為深遠一些。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重視自己的言行。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教師教學語言特點,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的授課語言不僅要具備嚴謹規范的科學性、教育性、學科性;還要具備啟發性、幽默性、可接受性及簡明性。簡約的風格,較高的藝術性,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一方面還能使學生高度尊重并敬愛教師。

二、常見的課堂教學語言風格類型

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語言風格,但從大的方向上看,又有很多相似之處。從教學語言的各種因素方面劃分,漢語言文學教師的課堂語言可以分為這樣幾類:情感型、質樸型、通俗易懂型、機智幽默型等;我國文學家姚鼐則將課堂語言劃分為陽剛壯美型、優美型、剛柔并濟型;從教師性格方面劃分,則可以分為外向型及內向型?,F對外向型及內向型語言風格加以簡單分析。

(一)外向型的課堂教學語言風格

運用這種教學語言的教師,具有以下特點:語速快、語調高,具有豐富的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這種課堂語言風格更能調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所以課堂教學效率很高。如果學生們長期處于這種語言環境,就會形成比較活躍的思維,很容易對一些新鮮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當然,該語言風格也存在弊端,因為教師的語速快,所以輸出的信息量比較大,容易使學生在接收相應信息的時候,大腦還來不及反應就要接收另一些信息,從而不能充分消化并吸收專業知識,造成信息接收障礙。

(二)內向型的課堂教學語言風格

運用這種教學語言的教師,具有以下特點:語速慢、語調低,缺乏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但對每個專業知識都能進行細致周密的講解,學生在接受及消化教學內容方面比較高,很少會存在知識點的疏漏及積壓。長期處于這種語言環境,學生們會形成比較周密的思維,能夠周全考慮問題。該課堂語言風格的缺點:由于教師對知識的講解比較慢,所以學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神經系統不容易興奮,會發生學生困倦現象。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性的措施

首先,教師應高度重視課堂語言的韻律節奏、聲調語速。學科不同,傳授的知識內容不同,就要選擇不同的語言節奏韻律及語調語速,適中的韻律節奏及語調語速作用于授課對象,可以輕松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其次,教師應積極進入到角色當中,充滿感情地授課,有效運用手勢、表情、肢體語言等多種非語言因素。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上運用具有較高藝術性的教學語言,配以整潔的衣著、豐富的手勢和面部表情,對于不同的專業知識,恰當運用詞匯及語調,充滿感情地講解,就會有效感染并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啟發其思維,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最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充分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這樣教學語言才會更加生動。語言藝術和修辭具有緊密的聯系,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巧妙運用各種修辭方法講解,這樣才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將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知識淺顯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應知識點。

四、結語

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這就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具有高雅的語言風格和語言藝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保證教學質量。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恰當的語調語速及節奏韻律,形成獨具魅力的教學語言風格。

參考文獻:

[1]韋天洋.漢語言文學教育既有問題及解決措施[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7).

[2]王建魁.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7).

(作者簡介:王悅婷,女,本科,長春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

護理工作語言藝術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民族語言或地域方言為媒介的口頭表達及語言文字方言藝術為紐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戲曲語言表達、語言文字習俗等。依據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地域方言與文學尤其是民間文學的關系,應將其單獨歸為一類。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除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內部各層級及小類的交融性、影響與表現地域文化的廣泛深刻性、地域方言與文學藝術的協同流變性等特點,重視其保護與利用,對于保護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語言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文化創新和發展先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谡Z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瀕?,F狀,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傳承利用研究。應設立合理可行的評選標準,科學地運用歷史資料與實地普查等方式對其作全面記錄、整理匯總;同時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語言文字法作為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依據與保證,加強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口頭展演與宣傳教育規劃,定期進行特色方言點調查,樹立傳承人的典型形象,與現代科技結合創新轉化為文化產品,廣開遺產保護的財源渠道,加強國際間、地區間語言文學類及其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研究交流與合作規劃。

[關鍵詞]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保護;地域方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伴隨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進程,已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熱點,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已逐步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體系。學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正在開展分門別類的深入研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媒介的語言方面,盡管有少數的民族語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漢語方言因其太為人所熟悉、太普通及推廣普通話政策的影響至今仍徘徊于保護視線之外。以民族語言及地域方言作為載體的口頭表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少被統一為一類看待,對漢語方言及其記載的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研究尚缺少有針對性的探索。筆者嘗試對其歸類,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文化大省河南為例,分析其特點與規律,探討其保護開發的方式與途徑。

一、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歸類依據及必要性

1.歸類依據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明確地將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劃分為兩大類:一是各種“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俗、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傳統形式的傳播和信息等傳統民間文化表現形式;二是“文化空間”,指某種集中舉行流行的傳統的文化活動場所,或一段通常定期舉行特定活動的時間。[1]目前各國大多使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分類法,據此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五大類[2],口頭傳說和表述為首類,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編寫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普查工作手冊》第二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代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和較強的操作性?!胺俏镔|文化遺產分類代碼表”有16個一級類別,每個一級類又細分出一些二級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代碼結構的第二層。如“民間文學(口頭文學)”細分為神話、傳說、故事、歌謠、史詩、長詩、諺語、謎語等8類及“其他”的收容類。學者王文章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劃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0個類別的基礎上作了一些修正和調整,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歸納概括為13類[3],其中語言(民族語言、方言等)、民間文學、傳統戲劇位居前列。我們主張把口頭表達、語言習俗及語言載體這一大類稱為語言文學大類,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語言或方言為傳承載體和凝聚體,包括瀕危語言或方言小類、語言民間文學(口頭文學)類(即神話、傳說、故事、歌謠、史詩、長詩、諺語、謎語、民歌等小類)、運用特色語言或方言的傳統曲藝戲劇類、語言文字習俗類等下位小類,其依據有三。

其一,從語言及其與文化的關系看,“語言是個多面體,文化的工具或載體,更是文化現象,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的文化凝聚體,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表現形式系統。語言在文化的建構、傳承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特點往往也會導致不同的語言特點”[4]。瀕危的民族語言與瀕危的獨具地域特色的方言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具備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能展現地域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群體中具有世代傳承、特色鮮明、活態猶存等特點,成為一種鮮明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界已經意識到民族語言和地域方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內容,倡議將民族語言及瀕危漢語方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注意保護少數瀕危民族語言和地域方言。[5]

其二,語言與地域方言往往與文學凝聚為一體,互為表現形式,不可分割。在中國作為通行地域廣的共同語漢語,其方言復雜眾多,方言更是與地域文化、民間文學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類。方言是歷史上形成的,其語義系統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其演變途徑和發展方向深受地方歷史文化的制約。方言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地方歷史文化,方言詞語記錄了地方風物文化。方言保存了大量地域傳說、故事、民歌,就連非語言的藝術創造(如音樂、舞蹈、繪畫、建筑)和宗教信仰、民俗活動也廣泛地留存在方言詞語之中。方言與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如此緊密,許多市級地方政府把方言和民間文學及其他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起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比如海州方言被列入連云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湘鄉方言被列入湘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人大代表提議將方言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予以保護。[6]

其三,從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看,民間文學是人民大眾的典型語言藝術,“是人民口頭的集體創作,是一種立體文學、實用文學,具有直接人民性、立體性、口頭性、流傳變異性、傳統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7]?!八\用口頭語言,充分發揮其豐富的表現功能和概括能力,創造各種藝術形象,展示瑰麗的想象,表現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認識?!保?]學界一般也將其稱為“口頭文學”、“口頭傳統”。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江蘇的昆曲、評彈,河南的豫劇,安徽的黃梅戲,天津的京東大鼓、快板,閩南的南音,客家的山歌,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以方言表現的藝術形式。

作為口頭載體的民族語言或地域方言與民間文學的諸多類別互為依存、互相表現。它們凝聚一體,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大類:口頭傳說和表達類。它們以語言文字及方言作為載體紐帶或習俗對象,在中國,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表現為漢語地域方言文學類。

從相關稱謂上看,在高等教育學科分類中,大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二級學科專業,中國文科高校幾乎都設有此專業。學術界認為民間文學曲藝、戲劇都是語言文學樣式,在一些大型文藝活動中口頭表達類節目往往被稱作語言類節目。相應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中,我們可以把漢語地域方言與以其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一并稱為漢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中國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個突出類別。

漢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河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占有突出位置。民間文學、地方戲曲、民歌歌詞曲藝、語言文字民俗等以方言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區域性特色、原生態口頭性表現于其漢語方言記載的特性,表現于獨具特色的方言語音特征和廣泛高頻率使用的方言特征詞(即那些常用又具有構詞能力、方言區內一致而區外特殊的方言詞)。如河南的豫劇、河南墜子、傳說故事神話、歌謠、諺語、謎語等其原生態口頭特色,就表現于常用河南話的語音特征及方言特征詞。在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靈寶黃帝傳說中,就有大量方言特征詞和方言文化詞語出現于其中。

2.歸類必要性

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市場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現代傳媒發展、社會的大交流、普通話的推廣等現實環境的影響,危機嚴重,有些正面臨衰亡。北京師范大學丁崇明教授說:在語言中存在一種權威語碼,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在心理上認同權威語碼。[9]由于升學、求職、做生意都需要普通話,所以普通話的權威語碼地位被不斷強調和提升。這就造成在許多人眼中,普通話是權威語碼而方言是弱勢語碼的內在觀念,從而使人們在心理上認為普通話與方言間存在等級差異,受“漢語規范化就是要用普通話”觀念影響,很多人的腦子里形成了方言與普通話絕對對立的觀念,或覺得家鄉話土,或覺得家鄉話難聽,出于虛榮心不愿意讓周圍人知道自己來自哪里而不說方言,表現出對方言的不自信。于是,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2012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1045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95.9%的受訪者確認身邊存在怯于說方言的年輕人,37.1%的人表示身邊能說純正方言的年輕人已經不多。[9]用方言土語表達的民間文學、語言文字習俗、方言戲曲也處于瀕危狀態。

基于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F狀,我們有理由認為對其進行保護傳承利用研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刻不容緩的重要內容。由于對其下位小類保護與利用具有共同特點,因此也有必要歸為語言文學大類進行研究探討。

二、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與價值

語言文學類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民族性、地域性6項一般特點[3]。此外,它自身還表現出以下鮮明的特點。

一是內部各層級及小類的交融性。語言或方言與民間文學(民歌、傳說、故事、歌謠、長詩、謎語等)、曲藝、傳統戲劇等滲透交融。如漢語方言與漢族區域中的其他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密不可分,互為表現。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原生態性表現于使用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方言,語言或方言的地域性與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密不可分,顯示出此大類的立體性。語言或方言的藝術特性表現于文學性,民間故事、傳說、神話歌謠、諺語歇后語、語言游戲長詩、曲藝與戲曲的流變體現語言或方言的流變。那些流傳久遠的民間故事與傳說反映出語言與方言的流變特色,語言或方言與民間文學共同流變。民間故事的開頭“很久以前”的程式化、字謎歇后語的格式化、諺語歌謠的押韻、詩歌或長詩的修辭、民間笑話的幽默、漢語民歌的格式與修辭藝術等,都具有獨特的漢語或方言特色。諺語字謎歇后語常常成為語言學家和文學家共同研究的對象。如學者溫端政、武占坤、馬國凡、段寶林等致力于諺語、歇后語的研究。民間文學小類文化遺產中謎語、歇后語、字謎、繞口令、對聯等,又是對漢語及其方言的研究訓練形式。民間文學作為活的語言藝術,是研究民眾口語的絕好資料,我國著名語言學大師趙元任、沈兼士、劉半農、錢玄同、魏建功、董作賓、王力、馬學良等,都很重視民間文學,對民間文學作品有專門的記錄與研究。文藝史上的雅俗結合律又促進文人作家對民間文學及地域方言藝術進行學習研究,汲取民間文學遺產來進行文藝創作。

二是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與表現地域文化的廣泛深刻性。不同地域民眾的思維方式各異,其語言表達往往也呈現出諸多分別。比如河南民間文學及地方戲曲豫劇是當地民眾文化生活中的一種重要文藝形式,其地方戲曲的旋律形式與地域方言的口語語音文學特征密切相關;方言詞語、方言文化詞語的大量運用及方言詞語豐富而獨特的表現力使地方文藝更具地域特征和鄉土韻味,地方戲曲的唱詞與念白常常取材于地域方言中的口語表述,大多數民間文學作品是以口語傳播方式存在的,能使地方文藝形式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作為文化載體的地域方言是構成地方文藝形式特色的關鍵。作為載體的地域方言在思維、日常生活等方面廣泛影響著地方文化。地域方言以其獨特的方言特點、豐富的方言資源而呈現出相對突出的材料價值與理論價值。例如河南各地的方言并不僅僅是地方百姓用以言語溝通的憑借,而且是歷史賦予世人的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三是口頭藝術表達的地域方言與文學藝術的協同流變性。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態系統內部有不同小類型和不同層級。國際上,世界各民族語言組成一個大的語言文化生態系統。國內語言文化形成一個二級系統,一方面共同語與少數民族語言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各民族語言相互競爭,在共同語漢語內形成漢語方言系統。任何一個語言生態系統的變化都會使語言文化生態系統處于不穩定狀態,繼而引起語言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變遷,如漢語經歷古白話到文言再到現代白話、普通話及各漢語方言的變遷,與漢語言文學類中其他小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同流變。

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價值。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方言研究成果有助于地方文化及其歷史的研究。沒有方言,地方戲、地方曲藝、地方性說書就會消亡。比如,越劇、粵劇、豫劇、河北梆子以及黃梅戲等都依賴方言,即便是京劇也是在安徽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比于普通話,方言本身的詞匯較豐富,更能生動地傳情達意。方言承載的是人類最草根、最貼近生活的文化。在民間文學方面,方言文學更加生動形象;在詞匯方面,方言是最豐富的寶藏;在文化方面,方言最能體現我國地方文化的多樣性,如官話方言區大致跟中原文化區(中州文化、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西域文化區、關東文化區、荊楚文化區、巴蜀文化區、兩淮文化區的地域相當。地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華夏文化的土壤。方言中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記錄著人們認識活動的每一個進步。所以,越是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普通話推廣范圍不斷擴大的時候,方言及以其為載體的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越大。

地域性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世界的,它們深深鑲嵌于當地民眾心中,口頭表達傳承了民族優秀文化。例如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18項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山伯與祝英臺傳說(汝南縣),花木蘭傳說(虞城縣),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蛇鬧許仙傳說(鶴壁市淇濱區),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平輿縣),柳毅的傳說(衛輝市),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邵原創世神話群(濟源市),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固始縣),愚公移山傳說(濟源市),趙氏孤兒傳說(溫縣),大禹神話傳說(禹州市),王莽攆劉秀傳說(西峽縣、鎮平縣、內鄉縣、靈寶市),靈寶黃帝傳說(靈寶市),葛天氏傳說(長葛市),牛郎織女傳說(南陽市),竹林七賢傳說(修武縣),帝舜傳說(濮陽縣)。這些遺產蘊涵著豐富的文化道德觀,具有較高的文學、歷史、語言價值及藝術審美價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對其保護傳承有利于保護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語言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漢語言文學的繁榮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的文化創新和發展先進文化,有利于促進國家與地域文化的和諧發展。

三、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選標準和內容整理

評選認定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應包括:具有展現國家及地域文化創造力的突出價值和維系中華文明傳承性的重要作用;出色運用傳統民間語言方言的技能和經驗,體現高超的語言水平;扎根于相關區域的文化傳統,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方言特色;具有促進民族與地域方言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具有見證中華文明活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對維系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因社會變革或缺乏保護措施而面臨消失的危險。

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內容整理,要科學地運用歷史資料與實地普查等方式,挖掘、鑒定、確認潛藏的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體全面記錄,整理匯總。對于像河南這樣地處中原的文化大省,漢語言文學類文化遺產是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重要部分,其語言文學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統計分類更應深入,可分類整理匯編具有濃郁河南方言特色的各地方言的特征詞、語法點、語音特殊點、書法藝術,出版方言地圖,或建立河南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本、聲音、圖像之間彼此對應而呈現實態的有聲數據庫,使河南方言保存下來,同時保留一些以河南話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河南方言片特征為紅線匯集整理省域或市縣域口頭文學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小類(即神話、傳說、故事、歌謠、史詩、長詩、諺語、謎語、民歌等)、傳統曲藝戲劇、語言文字習俗等,使之形成省域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類。

四、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個性方式

搶救與保護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本著搶救保護一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原則,如本真性、整體性、可解讀性、可持續性等,更要抓住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樹立正確的語言文學統一的保護理念,實施合理可行的語言文學價值評定措施,探尋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與保護主體。

(1)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語言文字法作為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依據與保證。依據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11年6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推普工作與方言遺產保護并行不悖,語言與文學藝術恰當結合,才能在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與傳播、法律責任等方面,做好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依法宣傳方言文學的價值,提倡當地人用方言創作改編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媒體應加強對此的關注,學校、家庭也應給下一代創造能說方言、傳播以方言為載體的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適宜環境。

(2)從語言文學特點出發進行科學管理,加強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口頭展演與宣傳教育規劃,提高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民保護利用意識。根據語言或方言與文學的交融性特點,語言或方言的角度規劃應當與文學藝術形式的角度規劃、物質文化遺產規劃結合進行。如河南省文化廳聯合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淮陽舉行多省聯合的“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該活動已成功舉辦兩屆。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與其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研究與匯集展演,立體表現了中華文化,政府定期搭建展演舞臺,還進行數字化記錄、保存規劃,幫助民眾了解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中原記憶”,體現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劃的重視,是對語言文學類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很好的保護和創新。[10]

(3)定期進行特色方言點調查,打好漢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基礎。國家與地方目前已進行三批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調查統計,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定期展演、講說、宣傳,專業人員組成的語言文學類采集編撰團體與機構相繼成立。但還需詳細調查研究語言或方言特征與其對應的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遺跡的分布情況,對相關遺跡統一標識,并設置保護性標志碑。對各地有相似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音像、圖片、唱本及古籍著述等資料進行搜集整理,調查所獲資料要進一步歸類存檔,建立檔案音像資料庫、電子數據庫、語言文字資料庫。在各地深入開展針對流傳于不同地域的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研討,并將研究成果編纂結集,用方言及多語種文字公開出版,才能提高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意識。例如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董永傳說”,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不斷與全國各地的民眾生活相融合。由于民眾方言不同、情感滲透和口碑附會等原因,產生了多種富有地方特色的傳說,留下了相沿成習的風俗及與董永身世有關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遺跡。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臺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僅有與董永相關的遺跡,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記載,都稱董永是當地人。如山東省博興縣有董家莊、董永墓;山西省萬榮縣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額,民間還織造“合婚布”;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每年農歷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舉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廟會活動,盛傳著董永傳說。通過此傳說使用的方言對比研究,找出方言所反映的各地有關董永傳說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各地共同傳承利用。

(4)從口頭語言與文學藝術表達相結合的視角綜合考慮選取典型傳承人,樹立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典型形象,提高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有人,不僅保護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還保護其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空間,實現產品化開發與可持續傳承。重視語言文學專家指導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保護利用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

(5)利用科技創新轉化為文化產品有利于保護傳承利用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對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進一步科學分類建檔,采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建設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聲數據庫,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并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選定有關機構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此外,將方言和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也有助于保護利用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需要從語言科學、計算機技術、文學方面進行形態包裝、改造,使其適合市場經濟下現代消費者的口味,適合時代的需要。如帶有河南話特征的陜縣“王莽攆劉秀傳說”,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方言原生態版、普通話版、外語版的記錄,形成了滿足各語種學習需求的文化傳播產品,改編有豫劇、河南墜子、電影、電視劇等形式,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品化、產業化,在促進保護的同時讓人們認識到方言特征詞的形象生動。如此,方言與傳說得到了傳承,它的各種語言形式的展演使傳說變得更容易令人接受和傳誦,有助于帶動地方旅游經濟,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也使相關人員獲得保護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好處。

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產業化保護的關鍵在于不能僅僅停留在活化石記錄整理層面,更要在精神層面有所挖掘和超越,傳承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精髓,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順應時代發展,去除偽科學成分,汲取人民群眾創造的語言藝術,保護物態與文獻,創新表現形式,科學再現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魅力。如河南衛視舉辦的《梨園春》節目,聚集豫劇愛好者,不斷推出不同年齡階段的新人,對河南方言及豫劇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提高了它們的影響力、表現力、感召力。河南電視臺9頻道于2012年2月推出一檔讀解演繹河南地方語言起源、流變的電視文化節目《咱嘞河南話》,選擇河南省內對河南方言有研究的專家教授作為主講,每天講解一個典型的河南方言詞語,從詞義解釋、詞源探索、典型例句、語境語用等角度,對典型的河南話詞語進行通俗的解說,中間穿插情景短劇、電影場景、歷史文獻影像資料或圖片,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學術與普及兼具,方言與地域文化交融,面向廣大聽眾,雅俗共賞,使節目成為文化內涵深厚、詼諧幽默風趣、觀眾喜聞樂道的品牌節目。[11]這些方式有效地保護了河南話及以河南話為載體的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大大提高了它們的影響力。

(6)加大財政投入,廣開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財源渠道。為保護珍貴的文化資源,河南省文化廳聯合省財政廳爭取到2010年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790萬元[12],其中部分資金投入到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同時還尋求政商學相結合的渠道擴大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投入,通過市場產業化利用、實物配合、旅游開發,體現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經濟價值,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7)加強國際間、地區間語言文學類及其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研究交流與合作規劃,促進地方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內外傳播。如近兩年在傳承幾百年的河南淮陽太昊陵廟會上,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河南省文化廳、周口市政府聯合中東部8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團隊前來演出,對加強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區間合作與轉譯、提高它們的影響力與整合度起到了積極作用。

綜上,語言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歸類符合國際公約和學術特點,其特點和價值頗具個性。在保護利用此類文化遺產時,有必要遵循其個性與共性規律,以申報地瀕危方言或語言載體為紐帶、以編譯展演為形式,并與現代科技和創意結合,開展生產性、產業化立體保護,創新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特色方式。如此,才能提高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UNESCO.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guide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candidature file[EB/OL].(2010-09-25)[2011-11-15].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0012/001246/12628eo.pdf.

[2]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普查工作手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4]杜道明.語言與文化關系新論[J].中國文化研究,2008(4):133.

[5]甬音.國家教材《現代漢語》強調:方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EB/OL].(2008-7-17)[2012-03-31].http://bbs.cnnb.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3971.

[6]陳靜瑩.將方言列入國家“非遺”名錄予以保護[N].汕頭日報,2009-03-13(2).

[7]段寶林.民間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8]《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編寫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1.

[9]向楠.95.9%受訪者確認身邊存在怯于說方言的年輕人[N].中國青年報,2012-03-22(7).

[10]侯俊豫.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精彩開幕[N].周口日報,2012-02-25(1).

[11]鄭州日報.9頻道《咱嘞河南話》讀解演繹河南地方語言[EB/OL].(2012-04-07)[2012-05-04].http://www.hntv.ha.cn/hntv/78823988595261440/20120427/58695.html.

[12]陳茁.790萬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用于我省非遺保護[N].河南日報,2010-11-06(2).

上一篇:職業認證工業設計論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