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燈具行業的現狀范文

2023-10-03

我國燈具行業的現狀范文第1篇

公司治理是指通過一整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解決經理人員的機會主義行為及其他代理問題, 協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 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性, 從而最終維護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為了實現以上目標, 公司治理理論強調對經理人員進行監督、約束和激勵, 并由此構建了以董事會建設為核心的內部治理機制和以股票市場、借貸市場、產品市場、經理市場為主要內容的外部治理機制, 二者共同構筑完整的公司治理體系, 從而使經理人員在內部制度的約束和激勵以及外部市場的威脅和壓力下, 為股東利益最大化努力工作, 盡可能解決所有者———管理者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

1999年9月,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布了《加強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 這是銀行提升公司治理的綱領性文件。2006年, 進一步修訂與完善了2004年頒布的《新資本協議》中關于銀行公司治理的要求, 并明確了銀行治理的八項原則: (1) 董事會成員應稱職, 清楚理解其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有能力對銀行的各項事宜做出正確的判斷; (2) 董事會應核準銀行的戰略目標和價值準則并監督其在全行的傳達貫徹; (3) 董事會應制定并在全行貫徹執行條線清晰的責任制和問責制; (4) 董事會應確保高級管理層按照董事會政策實施適當的監督; (5) 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應有效發揮內部審計部門、外部審計師及各內部控制部門的作用; (6) 董事會應確保薪酬政策及其做法與銀行的公司文化、長期目標和戰略、控制環境相一致; (7) 銀行應保持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8) 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應了解銀行的運營架構, 包括在低透明度國家或在透明度不高的架構下開展業務。

2009年,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進一步總結了銀行公司治理在金融危機中暴露出的種種缺陷以及其解決辦法。戴維.沃克爵士 (Sir David Walker) 代表英國政府對銀行公司治理做了深入檢查與檢討, 并于2009年11月發布了《英國銀行與其他金融實體公司治理報告 (最終建議) 》。報告指出了英國銀行業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根本缺陷:一是董事會成員并沒有很好理解所運營機構的真正規模以及其風險;二是非執行董事的監督權威沒有得到很好體現;三是銀行普遍采用了無視風險的短期盈利模式;四是由于機構投資者過于重視財務報表上的“盈利數字”, 從而縱容了銀行追求高杠桿的行為。對于華爾街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 研究人員指出存在以下問題:過度分散的股權使得投資者忽視對金融機構的監管;董事長與總經理兼任的情形造成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集中從而使得公司治理缺乏約束;不恰當的激勵機制加劇了公司治理的風險;社會審計和評級機構無法實現公司信息的完全透明;政府金融監管體系的有效性存在問題 (李東衛, 2011) 。金融機構在治理方面存在的隱患日積月累, 最終以風險事故的形式爆發可能導致金融機構的破產。如巴林銀行的倒閉, 源于內部控制機制的缺陷和高管人員的瀆職。

因此, 本文將從公司治理的視角, 結合銀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分析股權結構、董事會治理、高管激勵機制、監管機制等公司治理機制對銀行業安全的影響。

二、我國銀行業公司治理現狀對產業安全的影響

(一) 股權結構對銀行業安全的影響

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機制之一, 反映著企業股東的構成情況, 包括持股者身份和股權集中度兩個方面。按照持股者身份的不同, 股權可以分為國有股、民營股、外資股等, 就現階段我國銀行業的發展來看, 國有股和外資股對其發展的影響較大。

在我國, 銀行國有股東的存在無疑為銀行誠信的樹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利于廣大民眾對銀行的認可。同時, 需要注意的是, 對國有股東的存在需要進行辨證的分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國有股東的存在引起了嚴重的預算軟約束問題, 預算軟約束使銀行體系不良資產帶來的潛在金融風險不斷累加。預算軟約束增加了商業銀行機會主義行為, 使得銀行為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冒更高的風險, 進一步加大產生不良資產的概率。此外, 預算軟約束還打擊了商業銀行的積極性, 因為商業銀行對政府事后干預并解救銀行有預期, 從而產生了對風險較高的項目瘋狂的“復活的投機”, 推動了商業銀行的道德風險, 無形中鼓勵了商業銀行賭博性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 從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違背謹慎經營的原則, 導致金融體系變得更加脆弱。

外資主要通過市場控制、股權控制、品牌控制等途徑對東道國產業的安全產生影響。尤其是通過股權控制, 外資可以迅速掌握產業的話語權和控制力, 進而影響到外資參與東道國該產業經營決策的深度和廣度。李曉峰、王維和嚴佳佳 (2006) , 陳立泰和葉長華 (2009) , 孫兆斌 (2009) , 劉亞、楊大強和張曙東 (2009) , 孫彥廷和余露 (2010) , 謝升峰和李慧珍 (2011) 等利用我國銀行業數據所進行的實證研究大都證實, 外資銀行的引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銀行業的效率。我國銀監會規定, 單一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比例不高于20%, 總的外資比例不超過25%。因此, 現階段外資銀行的引入并未對我國銀行業的安全發展帶來威脅, 但潛在的威脅還是存在的, 外資銀行在資金、技術、品牌等方面的優勢還是給國內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股權集中度反映了企業股權的分布狀況, 過高或過低的股權集中度都不利于公司治理機制的發揮。股權適度的集中, 大股東在利益驅動下有激勵實施對管理層的監督。但現階段我國銀行業的股權過度集中, 會使得大股東為謀取私利而損害中小股東利益。中小股東雖然所占股份比例不高, 在公司經營管理中的“話語權”不高, 但他們可以選擇“用腳投票”, 從長遠來看, 并不利于公司的發展。

(二) 董事會治理對銀行業安全的影響

董事會被看作是由市場誘導并演進出來的經濟組織, 它的中心任務是要協調各種利益矛盾, 并最有效率地對代理關系進行控制, 其主要職責是決策控制工作, 擁有聘任、監督公司經理人員的權力, 并對經理人員的經營業績進行評價, 據此對經理人員做出獎懲的決定。而經理人員則負責執行董事會的決策, 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也就是說, 從理論上講, 董事會在監督經理人方面應該起到主要作用。然而, 從現實情況來看, 我國銀行的董事會還沒有完全履行其責任, 表現在:董事會成員中內部董事比例較高, 因此董事會的運作基本上仍掌握在內部人手中;銀行高層管理者的選拔還存在行政任命的方式, 經理人市場不成熟, 對經理人的監督和約束不強;盡管上市銀行都聘請了獨立董事, 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也占到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但獨立董事卻是董事會中的弱勢群體, 在董事會集體決策機制下, 獨立董事很難在決策時施加實質性影響, 話語權仍被內部董事所控制。由此, 銀行董事會的履職能力和治理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而作為公司治理核心機制和負責決策控制工作的董事會治理效果存在問題, 勢必影響銀行的決策進而影響其正常的運營。

(三) 高管激勵機制對銀行業安全的影響

激勵機制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在兩權分離的情形下, 所有者和經營者有著各自的目標效用函數, 所有者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 而經營者則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假期等個人效用最大化。與其他公司相比, 在金融業高管的薪酬構成中, 基本工資所占比例較低, 而包括分紅、股票獎勵、期權獎勵等激勵報酬所占比例極高, 而這些與金融機構的短期收益息息相關。過分追求短期的激勵效應, 造成高管人員為追求短期效應的增長而進行過度投資。據英國《泰晤士報》披露, 雷曼CEO福爾德2007年薪酬總額7190萬美元, 其中底薪75萬美元、獎金425萬美元、股票收益4028萬美元、其他收入2662萬美元。過分注重短期激勵的薪酬結構根本無法讓雷曼經營管理層注重公司長期發展, 而是更多追逐短期效益, 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線, 進行各種放大效應的套利行為?,F階段, 綜觀我國銀行業現行的激勵制度也不夠合理, 表現在按基數分配、按工齡、職稱等分配薪酬, 上崗和升遷過程中還存在不公正、不公平、不透明的現象, 從而造成銀行經濟效率降低, 未能實現長期性的激勵, 從而會對行業的安全、長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四) 政府監管對銀行業安全的影響

金融行業的高風險性和專業性使得普通投資者很難全面的理解其運行的相關信息, 為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政府監管就顯得極為重要。政府監管既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的外部機制, 又是影響產業安全的重要影響因素。

從我國銀行業的監管現狀來看, 監管的方式、手段、內容和范圍較為單一且存在缺陷, 不利于銀行業的健康發展。金融行業現有的監管方式一直重視對金融機構的合規性監管和現場監管。然而, 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金融創新產品的日益增加, 金融市場的風險也隨之增大, 傳統的監管方式已無法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從具體的監管方式來看, 非現場監管因數據資料的真實性不足對現場監管的補充性不夠, 而現場監管也因為人員素質不高和人員數量限制等因素使得最終的監管效果不理想。從監管內容來看, 國際經驗表明, 金融監管應該包括各類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市場經營以及市場退出的全部業務活動, 特別是因機構、產品創新而形成的業務邊緣的監管。但目前我國金融監管的內容卻主要集中在機構的審批即市場準入與合規性上, 風險性監管尚不規范和完善;缺乏對金融機構日常的業務運營、資產質量和財務盈虧狀況的監管措施, 對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監管更是嚴重缺乏。在監管范圍上, 偏重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監管, 而對其他銀行尤其是網絡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重視程度不夠。

三、完善銀行公司治理, 提高產業安全度的對策建議

為進一步提升銀行業安全, 根據以上分析, 結合當前我國銀行業公司治理的現狀, 借鑒巴塞爾協議關于銀行公司治理的八項基本原則, 就銀行業公司治理的完善問題, 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 進一步優化股權結構

當前我國銀行業的股權結構中還存在較為集中的問題, 從股權多元化的角度看可以通過積極引入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的方式進一步分散股權, 避免由于單一大股東的存在而出現的股權過度集中而完全控制公司經營, 侵害中小股東利益事件的出現。要發展多元的投資主體, 注重發揮戰略投資者的作用, 繼續鼓勵引入民間資本和戰略投資者;在引入外資時, 要注意引入的范圍和程度, 時刻警惕外資對金融業發展的威脅, 以產業的安全發展為標準。

(二) 加強董事會建設

加強董事會建設的內容包括:強化董事的職責, 提升獨立董事的獨立性, 完善內部專業委員會的建設等方面。

強化董事的職責, 首先要從道德層面規范董事的行為, 確立對其操守及品德的要求, 要求董事會成員在法律和相關監管規則的框架下履行其職責, 維護銀行的利益。同時, 董事會職責有效性的發揮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董事會成員的人員結構, 在規模、董事會多元化的組成等方面有所改進。

加強獨立董事的獨立性, 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獨立董事的提名制度, 盡可能排除獨立董事和大股東、公司主要負責人間的關聯關系, 積極探索通過監管機構對獨立董事的提名選舉進行干預;提高獨立董事的專業素養, 盡量提名擁有金融專業背景或有相關從業經驗的人員擔當;探索對獨立董事的考核機制, 對于不盡職的獨立董事, 取消其任職資格并通過媒體進行公布。

進一步完善銀行董事會中專業委員會的設置和職能的發揮。根據銀行經營的特點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設立戰略委員會、提名和薪酬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 研究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大事項并向董事會提供專業性意見, 從而提高董事會的戰略決策和控制能力。

(三) 探索可持續的高管激勵機制

對于銀行業及整個金融業高管激勵中存在的問題, 應嘗試探索可持續的能夠長期激勵高管人員的機制, 給予適當剩余索取權, 降低代理成本。要建立以公司業績和公司風險為導向的獎勵和約束機制, 堅決杜絕以短期經營業績作為薪酬考核標準。在確定高管薪酬時更加注重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合理限制高管最高工資, 當企業經營不善、管理層負有責任時應降低管理層的薪資, 以增強管理層的危機感和責任意識。除了完善激勵設計外, 還應該改進銀行內部職位的升遷制度, 建立完整的升遷考核標準, 并做到公開、公正、透明, 建立科學的職業發展路線, 改變目前銀行升遷難、不公平的問題。

(四) 完善政府監管體系

在銀行業政府監管方面, 應積極推行新的監管理念, 盡快實現由傳統的合規監管為主轉向風險監管為主。監管重點應放在金融機構運營全過程的風險評估、風險控制和風險處置上, 并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 給予最有可能出現風險的業務領域和環節以特別關注。盡快構建包括風險評估及預警系統在內的全面風險監管機制以準確評估和預警銀行風險, 盡早發現問題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依照新巴塞爾協議要求和國際通行做法, 有選擇地借鑒國外監管當局的評級辦法, 建立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內部評級體系, 對我國銀行機構的經營管理和內控制度狀況進行評級, 并建立規范的現場監管制度, 實施分類監管。

摘要:本文從公司治理的視角, 分析了股權結構、董事會、高管激勵機制以及監管機制等公司治理機制對銀行業安全運行的影響, 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公司治理,現狀,銀行業安全

參考文獻

[1]徐盛發, 唐志軍, 巴曙松.銀行業安全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傳導機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9, 11.

[2]胡祖六.東亞的銀行體系與金融危機[J].國際經濟評論, 1998, 6.

[3]李東衛.國外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的問題、經驗與借鑒[J].貴州農村金融, 2011, 4.

[4]李維安.現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5]張娜, 關忠良, 郭志光.董事會特征與銀行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來自我國14家上市銀行的證據[J].經濟經緯, 2011, 1.

我國燈具行業的現狀范文第2篇

1 智能燈具設計的現狀

目前的中國市場上, 智能照明有著良好發展勢頭。不論是都市夜景照明、城市道路照明, 還是體育場館功能性照明等, 在設計上都已采用優異的智能照明控制, 但是相對以上而言, 室內功能照明市場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1.1 缺少正規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智能照明最重要的優勢在于節能, 但在當前市場背景下, 所執行的不少照明設計規范的“照明節能”章節均強調評價照明節能的關鍵在于控制建筑物的照明功率密度值 (LPD) , 而且是作為強制性條文 (以下簡稱“強條”) 必須嚴格執行。

近年來, 照明控制成為了人們研究如何更好地節能的著重點, 有效的控制會大大加強節能效果。標準和規范在另設章節中也指出控制措施, 但也只是無法引起設計師關注的一般性條文, 隨之而來的國家級和省級“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也僅提及LPD值控制。由于智能照明控制缺乏相關標準, 更不用說強條, 不論對設計圖紙的審查, 還是工程驗收都沒有標準制約, 導致在初期設計時就已經限制了其發展和應用的空間。除此之外, 智能照明控制在一些重要設備, 例如傳感器、控制器和系統集成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例如質量差、要價高、廣告宣傳與實際不符等。質量好的產品要價過高難被采用, 價格低的產品質量差而易被棄用, 所以智能控制照明的推廣應用受到了制約。

從設計推廣的角度看, 要想促進智能照明市場的進一步擴大, 需要制訂相應的規范標準, 提出強制措施, 要求相關單位和地區只要有條件, 就爭取使用智能照明控制技術來減少建筑耗電。另外在工程的審圖、驗收等重點步驟根據相關政策限制建筑年耗電總量, 實現節能減排。

1.2 經濟因素

從地區來看, 經濟因素也是制約其發展推廣的重要因素, 以河南和廣東為例, 經濟上河南要落后廣東很多, 在智能照明的推廣上, 廣東就領先河南許多。在2012年, 廣東政府就作出了推廣LED照明的規定, 要求在三年時間內普及智能照明。有明文規定, 有具體措施和目標, 而河南省政府就沒有經濟實力來作類似規定, 所以LED照明在河南的推廣遠落后于廣東。

盡管這幾年從國家到河南省都相繼頒布了“綠色建筑星級評價標準”, 里面作出了不少針對照明節能的規定, 但也只是對幾星級建筑可以被評為綠色建筑、獲得補貼作出說明, 并沒有將其列入工程建筑的審查體系中, 也沒有像消防設計審查一樣具有一票否決制, 沒能在節能審查、工程驗收等方面進行量化控制。

有專業人士指出, 2013年已經成為LED照明打入功能性照明 (室內照明) 的“元年”和“拐點”, 可見其對LED照明在節能減排等方面發展的樂觀態度。LED在智能的節能控制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所以只要在早期對工程建筑的相關環節進行控制管理, 智能照明在中國的市場發展前景應該是一片光明。

當今市場上的智能燈具相比普通燈具優勢明顯, 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等特性更是為大眾所熟知。智能燈具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也是設計師們關注的焦點, 其冷暖光色溫調節功能、亮度定時調節功能不僅可以調節居家環境, 還能促進生態平衡。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建設, 智能化照明也獲得極大的發展空間, 出現了一大批創新周邊產品, 例如可穿戴的電子設備、光通訊、植物照明等, 深受大眾所喜愛。

2 智能燈具發展的趨勢

“但是當今的照明設計領域漸漸分化成兩種發展方向”“一部分設計師喜愛用經典、穩妥的方法, 選用老式廣元來設計燈具;相應的另一部分設計師則選擇緊跟潮流, 在作品中大量使用LED等技術, 將照明與數字、因特網和物聯網相結合, 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表現力?!薄霸谖磥? 智能照明系統會向以下兩方面發展, 一是供電系統的智能化, 舊的供電系統類似心臟, 僅僅提供血液, 而新式供電系統還要具有大腦的功能, 即遇到問題時能自行解決;一是形狀體貌的智能化, 即在保持智能化的基礎上, 對其形態進行打破常規的設計, 以新穎、別致的形態獲得關注?!?/p>

的確, LED的照明功能在網絡、智能化急速發展的今天同樣也獲得了極大的進步, 例如利用手機來控制光源、借助因特網大數據和利用LED燈具作為迷你基站向客戶端輸送各種信息等。那么以后的智能照明在設計方面又會有怎樣的發展前景呢?

“首先, 會趨向于多元化, 多元化的意義在于各式風格的表現;其次, 會趨向于自然化, 未來設計的主流理念將會是自然化的設計格調, 畢竟樸實自然才是美;第三, 會趨向于文化空間的交融, 文化體現的是其內涵、來源, 影響著空間的塑造;第四, 會趨向于綠色健康, 即節未來的設計, 應符合現代人綠色健康的生活需求?!敝軕c堂說道。

3 結束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 智能燈具的廣泛應用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但是, 智能燈具的設計是影響其能否快速推廣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對于智能燈具的設計現狀進行了分析, 并預測了未來智能燈具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陸愛群, 郝文勝.仿擬設計在燈具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 2008 (07) .

我國燈具行業的現狀范文第3篇

1990年代初:我國鋼結構房屋的建造面積僅為300多萬平方米/年, 鋼結構加工產量為100多萬噸, 鋼結構制作安裝企業僅有400多家。到2005年:鋼結構房屋2800多萬平方米/年, 鋼結構加工1000多萬噸, 有市場準入條件的鋼結構制作安裝企業上千家。與鋼結構行業配套的相關企業及未登記在冊的小企業有上萬家。其中:年產量2萬噸的有約50家;部分企業的年產量達10萬噸以上, 在國內承擔了一大批結構復雜、規模宏大、難度很高的鋼結構制作、安裝工程。我國鋼結構行業已經具備較強的生產能力和較高的技術水平。

截止2010年, 年加工5萬噸以上的特級企業有39家, 年加工1.2~5萬噸的一級企業60家。大型鋼結構制造企業構件質量優良、管理科學, 走在行業前頭, 有的年產量已超過70萬噸, 制造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我國建筑鋼結構行業的基本特點

建筑鋼結構行業是最大的用鋼行業之一, 建筑鋼結構的用鋼量約占鋼產量的3%。2005年中國鋼產量達到了3.494億噸, 占全球總產量的31.6%, 已超過美、俄、日、韓的總和。鋼產量的快速增長為建筑鋼結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也帶動了建筑鋼結構行業的發展。我國鋼結構行業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1. 隨著鋼結構運用領域的不斷擴大, 建筑鋼結構市場迅速增大。

目前, 我國建筑鋼結構市場主要分布在冶金、電力、化工、道橋、海洋工程、房屋建筑、大型場館、民用住宅等領域。建筑鋼結構產業正在變成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之一。上世紀90年代年, 我國鋼結構每年的加工量僅100多萬噸, 到2007年, 全國建筑鋼結構總量達到1000萬噸左右, 增多了10倍;鋼結構房屋, 從90年代年建造300萬平方米, 發展到目前的年建造2400萬平方米, 增長了8倍。從現在到2020年我國建筑鋼結構總量將以每年6%-7%的速度增多。

2. 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的全面推進, 使節能、環保、綠色的建筑鋼結構大有用武之地, 拉動了建筑市場對鋼結構的需求。

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世青會的配套設施都采用了大量鋼結構建筑。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各大省會城市, 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型城市, 建筑鋼結構項目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3. 建筑業的結構安全和技術進步要求, 是促進鋼鐵產品升級換代的強大動力, 也是支撐鋼結構市場趨好的內在動力。

2010年, 我國建筑業的強化結構安全和加速技術進步掀起了新一輪高潮, 結構安全標準提高帶來的結果:一為鋼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的比例提高;二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高強度級別鋼筋比例提高;三為節能型建筑的比例提高, 對建筑鋼結構用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我國鋼產量的快速增長, 促進了我國建筑鋼結構產業迅速穩健發展。

1996年, 我國鋼產量超過1億噸大關, 隨著我國鋼鐵產量的迅速增加, 以及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出現, 為建筑鋼結構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業內人士認為, 2010年至2012年, 我國的鋼結構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鋼結構市場前景廣闊。國家“十一五”時代建筑鋼結構的發展目標是:爭取獲得每年建筑鋼結構用鋼量占全國鋼材總產量的3%;2015年建筑鋼結構的發展目標是:爭取每年全國建筑鋼結構的用鋼量達到鋼材總產量的6%。專家瞻望, 隨著建筑鋼結構產業的技術瓶頸的不斷攻破, 我國建筑鋼結構每年的工程量將至少達到3000億元。

二、國內鋼結構加工企業現狀

隨著全國各地鋼結構建筑的蓬勃興建, 一大批有實力的鋼結構生產和安裝企業承擔了國內重點大型鋼結構工程的建造和安裝, 其施工安裝能力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行業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層出不窮。鋼結構配套產品齊全, 加工設備制造企業發展迅速, 滿足了鋼結構行業的需求。

建筑鋼結構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發展速度聯系很大, 我國建筑鋼結構企業主要分布在上海、蘇杭、天津、粵閩和北京等五大地區。近年來建筑鋼結構企業開始跨區域大規模擴張, 多數建筑鋼結構企業的資本投入大多流向提高產能、擴大規模、區域擴張等用途, 而沒有輸送到創新技術、改進工藝、添置設備、研發材料等方面, 真正具有研發、設計、制造、施工一條龍能力的企業為數并不多。

1. 大型鋼結構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具有市場準入條件的建筑鋼結構企業在1000家以上, 一級資質以上的近百家。大型企業的年產值總共約為500-600億元。這些企業資金較充足, 品牌較響, 質量較好, 設計制作施工力量較強, 市場范圍遍及全國, 一般在各地分區域設立分公司, 大都具有特定的鋼結構體系優勢 (如浙江杭蕭、浙江精工在高層鋼結構方面、東南網架在網架方面) 。[注]

經營模式:設計、加工、施工一體化。

市場定位:各種廠房項目、多高層項目、展館等特種建筑。

2. 國有鋼結構公司

國有鋼結構公司一般為大、中型建筑鋼結構企業, 市場范圍覆蓋面較廣 (如寶冶、中建系統等)

經營模式:以提供材料與加工、工程施工為主, 內部工程比重較大。

市場定位:重鋼為主, 以各種廠房、建筑結構項目居多。

3. 中小型民營鋼結構公司

在市場機制下, 一大批中小規模的民營加工企業應運而生, 雖然年產能力不足1萬噸, 但這些企業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長, 可彌補大企業的不足, 形成配套完整的鋼結構加工行業市場格局。這些企業運作靈活、整體實力較弱、質量一般, 市場范圍集中在所屬特定區域, 依靠與企業周邊區域業主建立相對穩定的業務關系介入市場, 生產運營成本較低。經營模式有以下三種類型:

經營模式之一:提供材料與加工為主。市場定位:構件加工。

經營模式之二:設計、加工、施工一體化。市場定位:廠房、多層項目。

經營模式之三:工程總包與設計。市場定位:各種廠房、多層項目等。

4. 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

隨著國外資本和技術設備進入我國, 出現了許多中外合資企業、獨資企業, 我國鋼結構行業發展在體制、規模、加工方向等方面形成了多樣化趨勢。國外全資鋼結構公司具有知名度高、資金雄厚、技術先進、品牌較響、質量優異、收費較貴等特點。這些企業 (如上海美建鋼結構公司、上海巴特勒鋼結構公司) 在鋼結構技術方面積累較多, 具備綜合優勢, 且擁有企業獨特的業務、設計軟件支撐系統, 市場范圍覆蓋全國。

經營模式:設計、加工、施工一體化, 其中重鋼方面以設計與工程總包為主。

市場定位:大面積廠房項目、多高層項目、大型展館等特種建筑。

5. 各類企業所占比例

(1) 按產品分:僅有幾十家企業生產重、大型構件, 其余大部分為生產輕鋼、網架、彩板的企業。

(2) 按企業地域分:上海地區、浙江、江蘇長江三角洲地區企業相對集中, 其鋼結構產量2008年達到450萬噸, 約占全國產量的45%;河北、山東、北京、天津及渤海灣地區占1/3;其次是廣州、深圳、珠江三角洲地區、東北、中西部地區。

(3) 按行業產品分:房屋建筑鋼結構約600多萬噸, 冶金、電力、交通等其他行業約900多萬噸, 約占全國的60%。

(4) 按產品所用鋼材品種比例分:中厚板 (包括特厚板) 約占60%以上, 熱軋H型鋼占15%左右, 管材占9%左右, 其他彩涂板 (包括鍍鋅板) 及冷彎型鋼約占10% (2008年) 。

[注]按中國鋼結構協會鋼結構制造企業資質評定標準:特級 (5萬噸/年以上) 、一級 (1.2~5萬噸/年) 、二級 (0.6~1.2萬噸/年) 、三級 (3000~6000噸/年) 。

三、國內建筑鋼結構市場及前景

1. 當前國內建筑鋼結構市場的主要產品

(1) 重型工業廠房; (2) 輕鋼門架; (3) 多、高層鋼結構; (4) 大跨鋼結構 (網架、網殼, 懸索, 索膜, 張拉整體, 斜拉……) , 近十年在空間結構的研究與應用方面取得了進展, 跨度超過100米的空間結構大量出現, 網架、網殼、管桁架、索膜張拉結構與張弦梁結構成為大跨空間鋼結構的主流; (5) 鋼結構住宅 (框架, 輕鋼龍骨) ; (6) 鋼管結構; (7) 組合結構。

2. 市場基本需求

每年新建的鋼結構工業、民用建筑大體為:高層鋼結構20幢, 150萬平方米;重型工業廠房, 1000萬平方米;網架、網殼1500座, 250萬平方米;空間桁架建筑20座, 60萬平方米;輕鋼門架廠房1000萬平方米;波紋拱形鋼屋蓋250萬平方米;鋼結構住宅100萬平方米;橋梁30萬噸;容器100萬噸;塔桅100萬噸;海洋工程10萬噸;城市建設用鋼200萬噸。

3. 市場前景

國內建筑鋼結構市場前景廣闊,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 在下列幾個領域內鋼結構市場將會顯著增長:

(1) 由于火力電廠建設速度還會不斷加快, 主廠房和鍋爐鋼架產品會增加。

(2) 交通工程中的鋼結構橋梁會有所增加。鐵路橋梁均采用鋼結構, 公路橋梁采用鋼結構已成為近幾年來的一個發展趨勢, 因此, 隨著橋梁建設項目的增加, 橋梁鋼結構項目也會增加。

(3) 市政建設中采用鋼結構的項目會增加。地鐵和輕軌工程、城市立交橋、高架橋、環保工程、城市公共設施及臨時房屋等都越來越多的采用鋼結構, 尤其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各大省會城市以及經濟發達的中型城市, 建筑鋼結構項目會明顯增加。

(4) 鋼結構住宅將增加。國家提倡建設節能省地住宅, 而有關鋼結構住宅的設計規范及配套技術、材料基本具備。如果我國每年竣工6億平方米的城鎮住宅項目中有5%采用鋼結構, 將會產生3000萬平方米的多層、高層鋼結構建筑, 按平均每平方米用鋼50公斤計算, 將需要每年150萬噸的鋼構產品。

(5) 由于中國鋼材價格、勞動力成本都比國際市場低, 而且鋼結構產品質量優良, 因此, 在國際工程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這幾年國外企業在中國的鋼結構采購量有所增加, 許多建筑鋼結構廠都承接了海外訂單。

四、我國鋼結構行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建筑鋼結構產業發展勢頭很好, 但是鋼結構市場的急劇增長和企業規模的快速膨脹也給行業的發展帶來許多的問題, 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由于鋼結構市場具有較高的成長性, 導致很多企業對這個市場盲目樂觀, 加之企業進入鋼結構行業門檻較低, 部分地區鋼結構企業出現盲目上馬的現象。這不僅造成行業產能過剩, 也使市場出現了無序競爭、惡性競爭的現象, 其結果是加工和安裝企業競相壓價, 加上鋼材價格上漲, 造成企業效益逐年降低。

2.我國建筑領域鋼結構的廣泛應用起步較晚, 開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我國鋼產量的增長, 鋼材供應緊張局面緩解, 大型公共建筑使用鋼結構的情況才逐漸增多, 因此, 我國鋼結構產業尚不夠成熟。多數中小型鋼結構加工廠和施工安裝企業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 企業的生產管理流程、質量保障體系都不夠規范, 產品質量和管理工作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

3.由于行業發展經歷較短, 因此行業缺少專門的培訓機構和培訓力量, 鋼結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生產一線沒有專門的技術崗位要求, 關鍵崗位操作人員經常流動, 操作技術不穩定, 導致產品質量難以保證。這些問題在中小企業尤為突出。

4.由于市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市場出現無序競爭, 鋼結構產品和工程優質不能優價, 導致企業缺乏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積極性, 裝備相對落后, 計算機管理水平、勞動生產率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5.由于建筑鋼結構在我國是個比較新的行業, 政府主管部門對這個行業的了解還不夠深入, 相關科研院所對這個行業也不夠關注, 導致建筑鋼結構行業科研立項不足, 國家撥付的研發資金不夠, 標準及應用規范、規程缺項、滯后;標準及規范修訂周期太長;鋼材標準與工程設計、施工規范規程銜接不上, 影響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6.行業協會的作用和功能遠未到位。特別在規范和引導市場秩序、服務企業、開拓鋼結構市場、標準規范的編制修訂和專業人才的培養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我國鋼結構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中國鋼結構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祿如

[2]《我國鋼鐵行業發展的現狀及趨勢》中國鋼結構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劉萬忠

[3]《中國建筑用鋼的現狀與發展》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鋼鐵工業首席分析師李世俊

[4]《我國鋼結構產業化發展淺析》 (“考試大”網站結構工程師編輯整理)

我國燈具行業的現狀范文第4篇

我國電梯行業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呈現行業集中點高、增速加快、發展趨勢好的態勢。產業的發展格局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形成了約400多家企業、20多家外資品牌企業和約50家零部件企業的市場現狀。而且,我國從小規模的試驗生產,逐步成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電梯生產國和電梯使用國。2015年,中國電梯行業預計采購規模將超過80億元,銷售規模處于連續上升狀態。結合宏觀經濟,我國電梯行業的發展與國家固定資產投資趨勢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保障房和政府機關是中國電梯行業的主要銷售對象。盡管我國成為世界電梯第一產銷大國,但是由國人自主研發的電梯一直以供應國內低端電梯市場為主。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六大電梯生產品牌在我國通過合資企業生產電梯并銷售至國內市場,其占國內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而同時,國產的其它五六百家企業占據著剩下的一半市場。相對于21世紀初國外品牌占據中國電梯銷售額90%,近年來國內電梯企業在獨立自主創新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為自己贏得了大額銷售單。

2 市場規模

目前,我國電梯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與變革,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市場競爭格局。其中,以奧的斯、上海三菱、廣州日立三家外資品牌主導的第一梯隊,合計占領45%的市場份額。另外以通力、迅達、蒂森克虜伯、東芝等的外資品牌形成了第二梯隊,合計占領35%的市場份額。剩下的20%的市場份額由內資電梯企業進行競爭。我國作為電梯產銷第一的國家,其最大的市場還是房地產市場。據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的電梯產量達到70.8萬臺,相比2013年的63.3萬臺增長了11.8%。住宅電梯占據了中國電梯市場的主要份額。根據國家規定,20m以上的大樓都應該安裝電梯。舊樓加裝、升級改造等的發展,將對電梯的需求越來越大。經測算,未來50年中國的新增住房面積達到200億㎡。而且,國家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機場、地鐵等大型交通設施的建設對電梯的發展奠定基礎。預計未來10年期間,中國電梯行業市場仍將保持每年20%的遞增速度,平均每年實現500億美元的收入。

3 產品和研發

隨著行業整體企業數目急劇增多,電梯公司開展了多項技術的開發以及推廣。

(1)電梯公司研發了無機房電梯技術。無機房電梯技術對于住宅而言,電梯的增設增加了公攤面積,如果使用傳統的大機房,將會給業主和開發商增加公攤面積和減少公共活動區域。無機房住宅電梯的出現,既節省了機房的搭建成本,又節省了空間,從而也提高了房地產開發商的利益。

(2)超高速電梯和電梯智能群控系統繼續成為接下來的研究方向。隨著中國建筑高度的不斷提升,多用途、全功能的塔式建筑成為潮流。引式超高速電梯,將向采用超大容量電動機、高性能的微處理器、減振技術、新式滾輪導靴和安全鉗、永磁同步電動機、轎廂氣壓緩解和噪聲抑制系統等方面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推出,電梯企業開始關注智能化電梯系統的搭建。智能化電梯系統將基于強大的計算機軟硬件設施,如基于專家系統的群控、基于模糊邏輯的群控、基于計算機圖像監控的群控、基于神經網絡控制的群控、基于遺傳基因法則的群控等,可以滿足電梯交通的不確定性、控制目標的多樣化、非線性表現等動態特性,使傳統制造受惠于互聯網的融合發展。

4 市場競爭和面臨的問題

政府采購一直是電梯市場中的重要細分市場。相對于過去外資企業壟斷中國電梯行業,從最近的中標結果來看,中標品牌呈現多元化,一批優秀的自主品牌多次中標。外資品牌在政府采購市場的壟斷局面逐漸被打破。近幾年中國電梯采購呈現出三大特點,分別是:

(1)采購規模增長速度快。電梯采購額從2011年的35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80億元,復合增長23%。

(2)華東地區電梯采購領跑全國。據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華東區域電梯采購規模接近32億元,采購規模約占全國電梯采購規模的一半。而在2015年上半年,華東區域以15億占據全國電梯采購規模的一半。

(3)保障房電梯采購唱主角。大量保障房的建設直接帶動了電梯采購的需求。統計數據顯示,約一半電梯采購訂單來自于保障房項目建設,各月電梯采購排行榜中位居榜首位置的基本都是保障房電梯項目。

電梯行業是制造業和服務業并重的行業,電梯產品發展比較早的國家里面,服務業占到60%~70%,而制造業30%~40%,而中國則是恰恰相反,制造業占據電梯行業的主要受益。由于國家沒有規定指導價格,工程隊為了讓自己的價格更有競爭力,在惡意壓價競價的情況下,往往提出非常低的維修價格,或者在維護過程中偷工減料導致嚴重的電梯安全問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去的電梯生產許可證的中外企業合計560多家,呈現多方割據的狀態,市場整體缺乏有效可行的管理。而且,較多企業缺乏長期的發展規劃,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經常忽略自身產品的獨特性或技術先進性,而著力于單純的價格競爭,這使得低端產品很快將被市場所淘汰,最終實現行業優勝劣汰的結果。另一方面,價格戰不僅擾亂了市場的競爭秩序,同時使企業的生存面臨窘境,導致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用于自有產品的研發工作。從細分行業看,很多電梯企業缺乏上游電梯零部件生產的技術和條件,使得盈利空間進一步壓縮。同時,對上游大型電梯零部件供應商等的議價能力也較弱,從而更加減弱了這些電梯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除此之外,住宅電梯占據國內電梯市場的大部分,2015年中國市場經濟環境低迷和房地產市場嚴峻的大環境給電梯行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壓力。2015年中國房地產進入理性時代,是導致電梯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突如其來的電梯安全事故集中爆發,也讓2015年中國電梯業雪上加霜。2015年上半年,中國電梯行業的訂單總量與2014年同期相比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2015年下半年中國電梯市場也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2015年成為中國電梯發展史上第二個負增長年,而2015年的負增長狀況很有可能會持續到2016年。

5 市場發展和展望

國內第三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帶動中國辦公樓及商業營業用房需求持續增長。中國辦公樓及商業營業用房新開工房屋面積的復合年增長率分別達到24.56%和20.18%。與此同時,國家更加重視公共設施的建設,當前多個城市掀起軌道交通建設投資熱潮。根據國家軌道交通建設規劃顯示,到2020年中國軌道交通要達到近6000km的規模,在軌道交通方面的投資將達4萬億元,也就是說未來幾年城市軌道交通的投資將保持大幅增長。無論是房地產企業的發展,還是公共設施的建設,都給電梯行業帶來很大的商機。

除了新建設施可以帶動電梯行業的發展,舊設施和售后服務同樣可以給電梯行業帶來很多機遇。一般而言,三菱、日立等日本電梯的報廢年限約在15年,奧的斯、迅達、通力等歐美電梯的報廢年限在25年。目前國內采用日本系列產品或技術的數量大概占60%以上。原因是中國的商品房從90年代才開始迅速發展,所以新裝需求仍將是電梯的需求來源,而短期看,電梯需求主要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及房地產開工面積所影響。

除了銷售產品之外,在產品愈發趨于同質化的時代,品牌服務是十分重要的。缺乏有效的營銷體系,不僅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服務效率,還影響客戶對公司的印象。就國內電梯市場來看,高端電梯在服務方面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但對于住宅電梯,由于成本的制約,服務水平仍處在魚龍混雜的狀態之中,提高住宅電梯的服務質量是今后電梯公司獲利的關鍵。

互聯網的發展同樣給電梯業帶來很大的機遇。當前,“互聯網+”不僅全面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推廣力度,同時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工業互聯網正在從消費品工業向裝備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滲透,全面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互聯網+”給傳統產業提檔升級?!盎ヂ摼W+”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降本增效,在整個社會中營造了一種創新的良好氛圍。

摘要:我國電梯行業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呈現行業集中點高、增速加快、發展趨勢好的態勢。產業的發展格局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形成了約400多家企業、20多家外資品牌企業和約50家零部件企業的市場現狀。

我國燈具行業的現狀范文第5篇

單缸柴油機 (煤油機) 是我國內燃機工業發展的起點, 1908年中國第一臺單缸煤油機在廣州誕生, 1924年江蘇常州單缸柴油機面世。20世紀60年代初, 手扶拖拉機的配套需求使單缸柴油機應用到移動機械上。“鐵牛”代牛耕作帶來了小型 (手扶) 拖拉機和單缸柴油機生產的第一個大發展。改革開放后,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 農民找到了比手扶拖拉機更好的生產致富工具———小四輪拖拉機、農用三輪車, 帶來了單缸柴油機產銷的第二個大發展。

目前, 我國單缸柴油機的年產銷量800余萬臺, 約占全球單缸柴油機總量的90%, 按產銷量已是世界單缸柴油機第一生產大國。近幾年, 我國每年出口單缸柴油機200多萬臺, 約占全球總使用量的65%。

目前, 含出口和低速載貨汽車 (三輪、四輪) 在內, 單缸柴油機作為農機動力的比例仍然在95%左右。單缸柴油機結構簡單、配套靈活、便于維修等特點決定了單缸柴油機使用的廣泛性。

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在南方丘陵山區推廣輕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作種植收獲和植保機械, 推進丘陵山區主要糧油作物和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優先發展抗旱排澇機械、適合丘陵山區使用的小型機械。”這進一步說明以服務“三農”為主的單缸柴油機在相當長時期內是不可替代的農機動力, 新一代單缸柴油機仍將有廣闊的市場。

2 行業運行綜述

單缸柴油機行業經過幾輪調整, 已形成一個由社會化、專業分工的配附件供給網絡支撐的裝配式生產體系, 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競爭激烈、產品更新換代慢及產能過剩是單缸柴油機行業的顯著特征。近幾年, 單缸柴油機主要生產企業大約有40多家, 而加上產量不大但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則有100多家。

“十一五”期間, 我國單缸柴油機的產銷動態是, 2006年生產779萬臺, 2007年生產865萬臺, 2008年生產668萬臺, 2009年生產778萬臺, 2010年生產865萬臺。“十一五”的開局之年2006年則同比下降了13.6%, 2007年進入恢復性增長, 2008年則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 同比又下降了22.8%, “十一五”的后兩年恢復性增長態勢明顯, 2009年同比增長16.3%, 2010年同比增長11.3%, 超額完成“十一五”目標值。

2010年, 單缸柴油機年產量達50萬臺以上的企業有4家, 合計產量338.1萬臺, 銷售342.5萬臺, 4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市場占有率分別為40.30%和41.10%, 比2006年分別下降了3.52和2.85個百分點, 呈現出生產集中度、市場占有率下降趨勢。年產量大于20萬臺的企業有12家, 合計產量313.8萬臺, 銷售310.5萬臺, 12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市場占有率分別為37.4%和37.23%, 都有明顯增加。這16家企業2010年合計產量651.9萬臺, 銷售653萬臺。生產集中度為77.7%、市場占有率為78.4%。表明年產量小于20萬臺的企業生產集中度與市場占有率近幾年是下降的。

3 配套市場研究

單缸柴油機是服務“三農”, 廣泛用于固定與小型非道路移動機械配套的動力源。近兩年, 小型拖拉機、耕整機、農副加工、小型排灌、發電和空壓機等的配套情況如下。

2009年單缸柴油機銷售776萬臺, 主要配套為:低速汽車180萬臺, 出口210萬臺, 小型拖拉機 (含微耕機) 180萬臺, 在用機更新120萬臺, 發電、排灌、小型工程機械等計86萬臺。

2010年銷售862萬臺, 主要配套為:低速汽車197萬臺 (其中三輪汽車190萬臺、低速貨車7萬臺) , 出口245萬臺 (含手拖出口配套用量等) , 小型拖拉機140萬臺 (其中手扶拖拉機100萬臺、小四輪拖拉機40萬臺) , 微耕機 (耕整機) 50萬臺, 插秧機 (步行及乘坐式) 10萬臺, 排灌、發電、小型工程機械100萬臺, 其他用途 (含在用機更新) 120萬臺。

2010年微耕機配套水冷柴油機約占25%、風冷柴油機約占35%、汽油機約占40%。適合丘陵山區及設施農業使用、價格低廉 (3 000~6 000元/臺) , 再加上品種多樣化和多功能已使微耕機成為農機產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種類。

手扶拖拉機使用較為廣泛, 除應用于平原外, 還可使用水田輪用于南方水田耕作, 特別是小功率微耕機的興起, 引起了與原有使用機型的交叉與融合。在南方和西南山區手扶拖拉機及微耕機的使用功能特點, 決定了這一行業板塊是中型拖拉機無法取代的, 因此手扶拖拉機年產銷仍有近100萬臺之多, 微型機產銷繼續保持上升勢頭。

目前, 小四輪拖拉機市場已經企穩, 主導產品仍是13.2~14.7 kW (18~20 hp) 。直接傳動效率可提高15%, 相當于節油15%。直聯系列目前主要用于東北和西北地區, 由于其裝配精度高、傳動效率高, 與膠帶傳動相比具有明顯優勢, 或將成為小四輪拖拉機升級換代的方向。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進展, 因地制宜的經濟作物則由相對分散的專業戶生產, 尤其是溫室大棚的迅猛發展, 帶來了多功能微型耕耘機械發展的利好。為小功率、低噪聲、低排放、質量輕、油耗省和適應性廣的單缸立式柴油機展示了潛在的廣泛市場, 它將加快單缸柴油機行業產品結構的調整。

4 產品結構變化情況

目前, 我國單缸柴油機主要品種有30多個, 功率范圍1.47~24.00 kW。單缸柴油機基本上以8.8 kW為界, 俗稱大功率和小功率單缸柴油機, 以3型和2型為主流。小功率氣缸直徑≤95 mm, 臥式、斜式和立式均有, 風冷及水冷機型并存, 直噴和渦流燃燒室兼有, 轉速范圍2 600~3 000 r/min, 是配套使用廣泛、使用工況多樣、變型眾多的機型, 目前主要配套用途有手扶拖拉機、微耕機、園林機械、水泵機組、農副產品加工和發電機組等, 4.41~5.88 kW (6~8 hp) 手扶拖拉機年配套量約30余萬臺, 主要配175/180/185等柴油機;2.21~5.15 kW (3~7 hp) 微耕機年配套量已達80余萬臺, 其中單缸立式風冷機年需求量約50余萬臺, 帶動了170F、178F及186F等機型產銷大增。這既有農機購置補貼對微耕機的帶動因素, 也有農業經營規模兩端延伸的影響, 它在丘陵地區有著廣泛的市場, 以致目前從業企業已達100多家, 年產銷量正向100萬臺邁進。小功率單缸柴油機也是量大面廣的出口產品, 出口占總量6成左右。

S系列單缸柴油機的品種結構變化是, 2009年3系列臥式水冷機型產量422萬臺、銷量417萬臺, 分別同比增長7.92%和7.75%, 但占總量份額卻從60.8%、60.4%降至56.9%、56.9%;3系列中31100、31105、31110、31115型均同比保持恢復性增長;大缸徑31120 (31118、31122) 、31125、31130、31135型卻同比有所降低, 這與小四輪拖拉機與三輪汽車需求下降有直接關系。

2系列水冷式仍是我國單缸柴油機兩大主流產品之一, 2009年與3系列一樣走出了恢復性行情, 然而其總量未超2007年歷史最高242萬臺, 170、175、180、185、190、192型均呈恢復性增長。風冷小功率單缸柴油機是單缸柴油機中產銷量一路走高的品種, 2009年達97萬臺, 約占總量的13.8%。2009年非3系列柴油機中立式水冷機年產5.18萬臺、銷5.15萬臺。

綜上所述, “十一五”期間, 我國單缸柴油機品種結構的變化是, 單缸機以3系列為主, 臥式水冷為主, 但其占總量的份額已從5年前的73%降至如今的57%, 非3系列相應從27%升至43%, 其中風冷, 尤其是立式機型, 已在單缸機品種結構變化中成為上升的主流, 立式風冷在單缸機總量中份額也從5.5%升至14%, 立式水冷機在單缸機總量中份額也從0.7%升至7.5%。

5 優化產品結構, 促進產業升級

當前, 單缸柴油機行業跟蹤市場的二次開發和以價格為手段的殘酷競爭依然是行業的普遍現象。以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價位與配套技術的發展嚴重失衡, 機加工水平、工藝水平和檢測水平總體不高, 產品研發、技術改造資金嚴重貧乏, 主機生產靠配附件企業支撐等共性問題, 嚴重制約了企業自主創新、自有產權和自成體系工作的持續發展。我國單缸柴油機行業整體規模不小, 但行業整體贏利水平很低, 整機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差距甚大, 低值生產資料的產品定位, 制約了單缸柴油機的結構“緊湊化”、體積“小型化”、質量“輕量化”和外觀“時尚化”等。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農民購買力的增強, 以及用戶對高性能產品的需求, 都將為新一代單缸柴油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 單缸柴油機生產企業一方面要適應用戶對現有產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生產企業與配套企業要協同引導新的需求, 要使用戶了解新型產品的使用, 能給用戶和社會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因此, 改進提高現有產品, 積極研發新型單缸柴油機, 全面提升其技術含量和產品品質, 優化產品結構, 引領行業技術進步, 實現單缸柴油機產業升級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

5.1 積極發展高效率、低能耗及高可靠性產品

我國單缸柴油機與西歐及日本的同類機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動力性差, 強化指標低3%~10%;燃油耗高, 直噴機型比日本產品高6%以上;質量大17%~35%;可靠性和壽命差距較大;在噪聲、振動、排放、密封性及外觀等方面也都有明顯差距。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單缸柴油機行業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管理水平提高了, 勞動生產率提高了, 產品質量水平也有了不小的進步, 但企業的利潤率仍然很低, 以致企業自行發展的造血機能嚴重貧乏。因此, 以出口和工業配套型單缸柴油機為先導, 主攻“高端”, 提高檔次, 在提高產品性能的同時, 著重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加快縮小與國外同類技術水平及價位差距。不僅是我國單缸柴油機行業的發展目標, 也是在產品結構、產業結構調整中步入良性發展空間的突破口。

5.2 產學研相結合, 實現專項技術突破

以生產企業為主體, 以國外單缸柴油機先進水平為目標, 產學研相結合, 圍繞降耗 (油) 、降噪、減排、節材、提高動力性和可靠性等開展專項技術研究。充分發揮研究院所 (院校) 人才、科研和試驗檢測設備等優勢, 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技術, 力求在技術方面有所突破, 并將專項技術成果應用到新一代單缸柴油機上, 使其真正成為我國單缸柴油機的換代產品。

5.3 推進單缸柴油機零部件整體水平的提升

我國單缸柴油機機的零部件已經在專業化、規?;闲纬闪吮容^完整的產業, 如:機體、缸蓋、曲軸、連桿、凸輪軸、飛輪、水箱及油箱等都已形成專業化生產, 而這些零部件的質量決定了整機的質量。因此, 通過技術改造, 提高零部件生產企業的制造工藝及工裝水平, 加快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的應用, 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水平, 進一步完善零部件生產企業的質量保證體系, 是提高單缸柴油機質量水平的基本保證。必須把推進零部件生產企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作為我國單缸柴油機行業的一項重要工作。

5.4 質量目標建議

到2015年, 單缸柴油機的油耗、排放及噪聲等指標完全達到國家相應的法規和標準限制。

單缸柴油機生產企業應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在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方面應取得顯著成效, 達到質量損失率≤0.8%的水平。并建立規范化服務與信息反饋網絡, 售前與售后服務爭取達到國外先進水平。

建立和健全單缸柴油機標準化工作體系, 改變作為制修標準主體與執行者的企業與制修訂標準者脫節和不協調的狀況, 糾正個別條款操作性不強的情況, 避免出現超前度與保證體系支撐不合拍產生的執行不暢現象。

5.5 產品結構調整建議

我國燈具行業的現狀范文第6篇

富了?很多煤礦十多年未引進大學生,今天誰在一線挖煤?當前煤炭行業的形勢有沒有真正好轉?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了分布在江西各地的大大小小的煤礦,對江西省煤炭行業進行了調查。 {TodayHot} 江西省煤炭行業人士普遍認為,當前煤炭行業的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同樣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六大問題突出制約發展。社會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要像關心“三農”一樣關心煤炭行業的發展。江西煤炭行業形勢有所好轉

一批批優質的煤,支起了每一個家庭的明亮和溫暖,更支起了中國國民經濟的命脈。無論是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市場經濟時代,煤炭行業都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煤炭為國家能源戰略的保障涂上了濃重的一筆。 {HotTag}

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煤炭行業因歷史包袱沉重,面臨著轉型的艱難。在2001年跳出低谷,煤價呈現恢復性上升后,經過五年的發展,煤炭行業形勢有所好轉,總體上開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江西省煤炭集團公司的改革與發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江西省煤炭集團公司于2000年6月由江西省煤炭廳轉制設立,從問題諸多、發展緩慢、單兵作戰的國有煤炭企業,到統一經營、總資產81億元、銷售收入43.8億元的大型集團公司,江西省煤炭集團公司成功實現了轉型。

據江西省煤炭集團公司總經理易光景介紹,當前江西煤炭主業逐步上升,在部分礦井衰老關閉的情況下,產量仍由2000年的613萬噸提高到2005年的851萬噸,增長38。8%。江西煤炭產業基礎初具規模,形成了以煤為主,客車制造、電力、化工、玻璃及深加工等綜合發展的格局,銷售收入從200年的19.46億元提高到2005年的43.8億元,增長2.25倍。

江西煤炭行業資本運營水平也有所提高,企業生存能力得到了增強。由萍鄉礦業集團公司為主體發起組建的安源實業股份公司,在上市所成功上市,提高了江西煤炭工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的形象,搭建了企業發展的融資平臺。

煤炭暴富還是包袱沉重?

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煤炭行業被列為中國十大暴富行業之一。一些從事煤炭行業的煤老板,一夜之間成為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據媒體報道,2005年,山西煤老板的買車攀比,一次購進20輛悍馬;山西一煤老板一次性買房12套,花費6600萬。眾多關于煤老板暴富的新聞充斥著各大媒體,煤炭行業是不是真的暴富了?

江西省煤炭行業人士認為,這些年,包括江西在內的個體煤老板確實富了。因為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輕,沒有歷史包袱,人工工資低廉,在煤價上升中,他們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但在煤炭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國有煤炭企業是不是同樣暴富了?帶著疑問,記者走進了在中國煤炭行業具有重要地位的江西安源煤礦。

安源煤礦是一家百年老礦,作為江西萍鄉礦業集團公司的主力礦井,在計劃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都為國家資源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近年來,該礦平均年產煤80—90萬噸,加上煤價恢復性上漲,企業比以前有了明顯的發展。但由于開采成本過高、價格沒有競爭優勢、歷史欠帳沉重,使得企業利潤低下。特別是該礦離退休人數龐大,將近要養活1萬多人,企業開支成本連年增加,負擔沉重。

安源煤礦黨委書記劉國圣說,小煤礦和地方煤礦老板的暴富,并不能代表整個煤炭行業。國有煤炭企業更別提暴富,有的甚至連職工家屬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

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國有煤炭企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包袱沉重。一是國家投資體制的改變,企業要發展,一方面靠企業的積累,另一方面仍然要靠銀行的貸款;二是江南煤礦地質構造復雜,安全難度大,開采成本高,用人多,效率低,效益差,安全欠帳多;三是煤礦職工生活質量較差,職工平均工資收入低于其他行業,許多深層次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江西省煤炭行業的許多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沒有2001年以后煤價的恢復性回升,假如沒有近年來國家對國有煤炭企業的政策性扶持,煤炭現在討論的就不是富裕不富裕的問題,而是能否生存下去的問題。

從全國角度來看,煤炭行業同樣并非暴富,反而呈現虧損加劇的局面。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數據表明,今年1至5月份規模以上煤炭虧損企業補貼后虧損額達15.67億元,同比增長93.95%,高出全國虧損工業企業虧損增幅(29.56%)64個百分點。煤炭行業的虧損面增加,1至5月份共有908戶虧損企業,虧損面達15.4%,同比提高3.6個百分點。隨著產能過剩的進一步加深,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虧損面和虧損額還有進一步加大的可能。

易光景說,個別現象并不能完全真實的反映煤炭行業的實際情況。煤炭行業需要社會輿論客觀公正的認識,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幫助煤炭企業更好地發展。

四大因素導致煤礦安全事故頻發

誰來保障安全投入資金?

“煤礦安全是煤礦干部的政治生命。”安全被當成煤礦企業的頭等大事來抓。江西是高瓦斯礦井密集的地區,由于地質條件復雜,江西煤炭集團總公司豐城礦務局的礦井更被俗稱為“五毒俱全”:水、火、瓦斯、煤塵、頂板五種引發礦難的災害全部具備,被列為全國45戶重點監測對象。

據江西省煤炭集團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江西煤炭安全生產總體平穩,但形勢仍很嚴峻。截止到10月底,江西省煤炭集團公司共生產原煤682萬噸,發生死亡事故11起,死亡18人,江西重大煤炭安全事故并未得到遏制。

當前煤礦安全事故緣何頻發?在調查中發現,事故頻發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地質結構復雜,開采難度大;二是歷史安全欠帳多,安全投入資金不足,裝備不足,系統抗災能力弱。據調查,江西治理重大隱患還需資金7.3億元,另外按照國家要求更換無煤安標志的裝備,需要6.3億元。二是管理不到位,安全措施不位,在當前煤炭生產的黃金季節尤為突出。三是技術人員缺少,職工隊伍素質比較低,有一些礦井生產技術人員非常缺乏。

江西新余花鼓山煤礦山南井是1985年建井、1990年投產的礦井。由于是將近20年的老礦井,面臨安全技術改造的難題?;ü纳矫旱V山南井黨總支書記葉永紅說,由于設備老化比較嚴重,雖然經過了大范圍的修整,但設備更新與安全技術改造,仍然是做好安全生產的關鍵環節,刻不容緩。

花鼓山煤礦山南井所暴露出的問題,是國有老煤礦面臨的普遍問題。一大批國有煤礦開始進入設備改造高峰期,而誰來保障安全投入資金呢?

江西省一直在加大對安全生產的投入。從2001年開始,近4年江西省政府利用國家安排的兩億多元國債資金,每年配套投資了3000萬元對省內國有煤礦進行安全改造。2004年,江西省日前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各市縣國有煤礦、鄉鎮煤礦必須按每噸煤10元標準、省屬國有煤礦視礦井情況分別按每的噸煤6到12元標準,提取用于保證煤礦安全生產的安全技措費,以此建立煤礦安全生產的長效投入機制。但過去歷史欠帳較多,其中煤礦瓦斯治理欠賬10多億元,安全生產難以穩定好轉。

易光景說,煤礦發生事故,確實需要舉一反三,認真分析事故原因,吸取血的教訓,同時煤礦安全也需要社會關注,煤炭安全資金保障需要社會關心,煤礦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多方關注和重視。

易光景深有感觸地說:“煤炭行業是高危行業、艱苦行業,也是不可替代的產業。每當發生事故的時候,從事煤炭的管理人員都感到內疚和不安,感到壓力很大,責任重如泰山,經常夜不能眠。”

從2001年江西省煤炭集團公司組建以來,已先后因事故處理了五十多名副礦長以上的干部。當然,問題并不是僅靠處理或撤換干部就能解決的。罰款、賠償、撤職,甚至停產整頓,這些都還是事后的解決辦法?,F在全社會的注意力都在煤礦出事以后,都在善后處理上,而事前問題的解決,比如煤價不合理、煤炭產銷的上下游關系不平衡,國有煤企不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專業人才缺乏等等,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解決。

江西省煤炭行業人士認為,煤炭企業的領導和一線工人都迫切希望政府部門和科技界等多方努力來破解事故頻發的難題,希望媒體能夠客觀真實的宣傳煤炭行業,發揮有利于煤炭事業發展的輿論導向作用。行業資源市場化程度低 人才流失嚴重

煤炭行業六大問題突出制約發展

煤炭行業多年以來一直是一個危險的行業、艱苦的行業,它的發展起點低,分布又比較分散,而且在遠離

鬧市的偏遠地區,人們很少能真正了解煤炭行業。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近年來,煤炭形勢雖然略有好轉,但煤炭行業六大問題突出,依然困難重重,嚴重制約著行業的發展。

首先是“企業辦社會”讓煤炭企業背負沉重歷史包袱,用多人效率低下,企業效益很難真正改觀。江西省屬煤企離退休人員5.1萬人,社會負擔平均每年2億元。

作為最早進入計劃經濟并且一直嚴重依賴計劃經濟的煤炭產業,企業辦社會就是它最大的弊病。在調查中發現,礦區基本上都建設在農村、山區地帶。礦區不同于一般的工廠,也不同于農村。在礦區內,不僅有采煤生產區域,也有機關、學校、醫院、社區等類似城市的功能標志,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這種"企業辦社會"的計劃經濟時代弊端,讓國有煤礦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

在豐城礦務局了解到,該礦區人口8.6萬人,其中在冊職工1.8萬人。轄區共設有5個社區,按照城市社區的辦法進行管理。社區運轉的經費和人員的經費,完全由企業承擔。在類似一個小社會的企業,具備社會服務的所有功能。同時,"辦社會"讓企業承擔著沉重的包袱。光機關社區一個社區,一年的運轉經費就要將近200萬。該礦務局下屬還管轄了一個"上塘鎮",承擔了許多社會職能,給企業增加了很大的負擔。

第二、行業資源市場化程度低,產銷上下游關系不平等,資源競爭比較突出。據了解,國有企業生產的煤,很大程度仍受政府宏觀調控,難以真正實行市場化。

同時,煤炭資源競爭比較突出,導致市場價格出現混亂狀況。一是煤炭資源富裕省份與煤炭資源匱乏省份之間的競爭;二是小煤礦與國有煤礦之間的資源競爭。2005年,江西省的全年產煤達2000多萬噸,國有礦井產量只有900萬噸左右。這個數字表明,小煤窯、地方煤礦不僅在與國有煤礦進行大范圍的資源競爭,在市場價格競爭中,國有煤礦也難有競爭優勢。

第三、歷史欠帳太多,加上一大批企業開始進入設備改造高峰期,安全投入資金難以得到保障。按照2004年國家安全標準,江西省屬煤礦安全欠債12億,歷史潛虧18億。誰來保障安全投入資金?如何形成長久穩定的投入機制?這是當前煤炭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第四、煤炭行業人才流失嚴重,招工難,人力資源素質低下,這是煤炭行業無法擺脫弱勢行業的致命的薄弱環節。據統計,2001年來江西省屬煤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流失率平均達7.27%,一線工人年均流失率達23.1%。

新余花鼓山煤礦山南礦井準備了100多個床鋪,用于將來新進工人的住宿,但到現在為止,只招進了10多個人,目前在采掘一線缺口達100多人?;ü纳矫旱V山南井黨總支書記葉永紅說,現在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招工難,人都沒有,怎么談發展。

調查發現,在人的方面,江西國有煤礦普遍面臨三大問題:一是技術型人才流失嚴重;二是有較高學歷的人才引進困難;三是采掘一線工人短缺嚴重,招工難。

那么今天的國有煤礦,到底誰在挖煤?記者調查中發現,真正在采掘一線作業的工人,基本上都是附近農村的農民和從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來的農民工,以協議工的方式進入企業進行作業。人員素質低下,人才缺乏,導致國有煤礦創新能力不強,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由于采掘一線的工人都是農民,流動性大,工人隊伍也面臨不穩定的因素。

五、煤炭工人待遇低下,工資水平低于社會平均水平。近幾年煤礦工人的待遇有所提高,但與其創造的財富等比差距太大,煤炭職工的工資成了各產業的倒數第二。

樊慶玖是一名普通的煤礦工人,在花鼓山煤礦山南礦井工作了17年,是該礦的第二代礦工。每天在采掘一線從事最辛苦的工作,工作強度大、難度大。記者采訪他的時候,他馬上要下井作業,到晚上10點鐘才能上來。他說,自己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大概是1300元左右,除去一切生活開銷,每個月幾乎所剩無幾。

易光景說,煤礦工人是最應該關心的群體,要走進煤礦工人的內心世界中去,真正從政策上和待遇上給予提高。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國家對煤礦工人的關心和重視,更需要采取切實措施幫扶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六、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枯竭型企業面臨發展難題。在談到國有煤礦的發展時,在采訪江西國有煤礦的

有關負責人時,他們都指出,當前煤炭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一些面臨資源枯竭的老煤礦今后怎么發展,是一大難題。當前江西省煤炭集團公司的發展思路是:立足煤炭,做大做強;跳出主業,做精做優,用較小的國有資本帶動影響更多的社會資本,用經營城市的理念經營礦山,把資本整合和資源整合結合起來。為了幾十萬煤礦職工家屬的民生之路,不僅要把煤產業繼續做好,也要積極拓寬思路,尋找另一條適合江西煤炭企業發展的路子來,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國有煤礦該何去何從?

世界上幾乎所有產煤國家的煤炭行業都面臨發展難題,很多處于虧損狀態甚至退出煤炭行業。德國為了保證就業,政府出資補貼煤礦;2004年,法國關閉了國內最后一座煤礦,法國煤礦開采業正式退出歷史舞臺;2002年, 日本最后一家煤礦公司--太平洋炭礦公司停產,從而使該國國內的煤礦產業徹底結束。那么,中國的煤炭行業該何去何從?

煤炭資源是國家重要的能源,關系民生發展。煤炭行業作為支撐國家建設的重要行業,當前仍然沒有擺脫困難期,正處在發展關鍵期。我國擁有世界一流的煤礦企業,有最先進的開采技術和設備;同時又并存著最原始落后的開采方式。國家政策對煤礦也要區別對待。

江西省煤炭行業人士認為,國家從戰略的高度提升了對"三農"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其實煤炭行業也有"三礦"問題:礦山、礦工、礦業。國家和社會要像關心"三農"一樣關心煤炭行業的發展,只有提高到這個高度,依靠國家和全社會的力量,才能真正幫助煤炭行業擺脫困境。

調查過程中,記者經常聽到江西煤炭行業人士要求國家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既要幫助煤炭企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卸下沉重的歷史包袱,也要幫助企業提升在市場化環境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平衡產銷上下游關系,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發展氛圍。我們國家目前亟須做的事情是,盡快形成一套將煤、水、電等能源整合于一體的戰略性的宏觀政策體系。

據了解,江西省煤炭集團公司正在向江西省政府提出請求,希望出臺政策解決勘探資金來源,或對現有探勘項目給予補助,支持國有煤礦搞好老礦深部和外圍以及規劃井田的地質勘查。同時,煤礦建設除企業融資外,請求保持并增加煤礦基建投入等。參照原中央下放企業的關閉破產政策,對省屬煤礦資源枯竭礦井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請求繼續將3000萬元安全技改資金納入每年的省財政預算,支持煤礦的安全技術改造。

同時,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更多的人關心煤炭,了解煤炭。只有社會對煤炭行業有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才可能對煤炭的形勢有了正確理智的分析判斷,才會真正明白管理煤炭企業的艱難,才會真正了解煤炭工人的艱苦生活和奉獻精神,才會有良好的政策引導和輿論導向。

上一篇:圖書館與圖書館事業范文下一篇:我們要教會孩子什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