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次貸危機貨幣政策論文范文

2024-01-01

次貸危機貨幣政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20世紀末,印度IT產業因幫助解決“千年蟲”問題而在全球名聲大振。如今,在經歷了近10年的飛速發展、為印度商業創造了最大輝煌之后,受美國次貸危機以及美元貶值的影響,這個被譽為印度經濟增長發動機的產業正在逐漸失去發展動力,成為美國次貸危機的最新受害者。

關鍵詞:

次貸危機;印度IT產業響

1999年底,“千年蟲”問題曾困擾全球,因為這個問題可能導致1999年底全球無數臺電腦癱瘓的危險。在印度頂級軟件服務公司印孚瑟公司、威普羅公司和塔塔咨詢服務公司的引領下,一批印度企業因幫助解決了“千年蟲”問題而在全球名聲大振。在此后的10年里,印度IT產業的年均增長率經常高達40%以上。在高速增長的推動下,一個全球布局的科技外包行業在印度迅速形成,這一行業的誕生改變了全球企業的經營模式,也改變了世界看待印度的方式。

但是,2008年的全球性的次貸危機改變了這一切。美國次貸危機以及企業支出增長放緩,正在使印度IT產業最大的市場美國遭受損害,而美元走弱又使印度該行業的利潤出現縮水。印度IT產業正受到次貸危機的不斷沖擊。

1 美國經濟衰退是主要原因

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以次貸危機為導火索引發的美國新一輪經濟衰退,是導致此次印度IT外包軍團集體潰退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從匯率的角度看。從2006年開始,印度服務外包企業的發展障礙就已日漸顯現。這些企業以印度盧比計算成本,而從那時起盧比兌美元開始不斷升值。由于印度這些企業的銷售收入大多以美元核算,所以盧比升值會使印度人的收入相對降低。與此同時,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和風險投資家對印度中小型科技公司的投資也開始枯竭,因為投資者對印度盧比升值和美國經濟增速放緩感到擔憂。2006年以后,由于匯率的原因,印度外包產業大量雇傭行為使就業市場上熟練的白領員工供應大為吃緊,這就推高了工資水平,同時提高了員工跳槽率,因為人們總是追求更高工資。為了確保能招募到足夠的新人,印度的科技業巨頭們正向職業培訓和印度各大學的教育培訓項目投入更多資金,變相增加了企業成本。

另一方面,次貸危機對印度IT產業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美國次貸危機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影響,并于2007年2月開始大規模爆發,引發美國經濟的新一輪衰退,并直接導致美國IT市場投資增長放緩。來自美國銀行和汽車公司的訂單“大幅度減少”時,次貸危機對美國IT市場的影響已經相當明顯。

當然,這股經濟浪潮也影響到了印度。美國《商業周刊》發布的一項數據表明,早在2006年,美國在全球IT外包市場的比例就已經高達65%,年復合增長率穩居全球第一,這部分市場幾乎被眾多印度企業所壟斷。此次經濟衰退不僅給印度IT外包產業造成了長遠的負面影響,而且突如其來的次貸危機直接導致很多印度IT外包企業斷糧。全球許多銀行和金融機構凍結了新外包業務的發放,而印度外包業近一半的收入來自這些公司。在此次危機中,印度IT產業模式單一、外包企業一頭獨大、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弊病也暴露無疑。印度IT產業或許也將步入困境。

2 導致印度IT業衰退的其他因素

從上個世紀末到今天的十多年間,外包產業的發展使印度和美國之間IT從業人員的勞動力成本比率由原來的低于1:6,迅速提高到1:3乃至1:1.5,外包產業造就的IT新貴階層輕而易舉地達到了他們的父輩可能窮其一生也未能達到的生活水準。但是與此同時,印度外包產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迅速流失。

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由于以下兩個原因:其一,由于勞動成本持續走高并未在接包價格上得到足夠體現,因此印度外包企業的利潤率逐年下降;其二,印度IT企業在成本壓力下被迫抬高接包價格,這使印度不僅面臨傳統市場被其他競爭者蠶食的局面,而且在開拓新市場時也不再具備絕對優勢。目前,包括匈牙利、波蘭在內的許多東歐國家,以及以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為代表的亞洲國家都開始挑戰印度在全球軟件外包產業的領袖地位。

從歷史上看,印度目前正在重蹈另一個軟件外包強國愛爾蘭20多年前的覆轍。上世紀90年代,愛爾蘭同樣面臨著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困局。接包價格的不斷上升最終讓發包方選擇了印度。但是,與此同時,愛爾蘭也成功地實現了轉型和提升,轉而承接更高附加值的軟件設計和開發工作。但是,從印度的角度看,早在數年前,業內就發出過向價值鏈高端挺進的呼聲,部分企業也曾經嘗試將部分低附加值的外包項目轉包給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但是迄今為止,成效仍不顯著,而此次美國經濟衰退更進一步壓縮了印度IT外包產業轉型的空間。

其次,當印度外包企業試圖從內需中尋求脫困之道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形勢也毫不樂觀。由于長期習慣于“客戶思考,印度執行”的外包模式,對印度軟件從業者的思維模式產生了負面影響。印度人在承接了大量國外軟件外包的同時,也將創新和思考外包給了國外的客戶。印度還沒有學會如何生產自己的技術產品。這也導致印度國內大量針對IT行業的風險投資由于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轉而流向酒店、零售等其他行業。

再次,盡管服務業的發展不像制造業那樣,對物質和后勤設施的要求很高。但是,服務業對電力供應和通信基礎設施等的依賴卻很大。這正是印度目前的“軟肋”所在。在快速增長的IT業和商業流程外包等領域,基礎設施也制約其增長。因為可靠的電力供應,有效和廉價的電信服務以及獲得風險資本的可能性,對IT部門發展都非常重要。但是,印度全國的電信密度(電信用戶數占總人口數的比重)仍然只有20%左右,而且在電信管制機構之間也仍然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而要推進電力方面的改革,面臨的困難就更大。

最后,制造業的落后,也是印度目前IT服務業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IT部門、金融、電信、運輸等服務部門可以通過較強的前后向聯系促進制造業的增長一樣,服務業的持續增長也需要一個不斷增長的制造業基礎。這點在當今世界中,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目前印度制造業仍面臨著諸多不利的條件。印度制造業起步也相對較晚,錯過了20世紀70、80年代世界制造業轉移的機遇期,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跟上了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步伐,通過發展服務業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與已漸成氣候的服務業相比,其制造業的被動局面仍是顯而易見的。

3 印度自身采取的應對措施和努力

面對著這樣的局面,印度自身也采取了各種方法和措施來應對各方面的壓力和危機。

第一,印度的工資上漲、貨幣升值以及居高不下的員工流失率等所有不利因素,都增加了印度科技公司尋找其他收入來源的壓力。這些企業正越來越多地自行開發產品,然后努力將其兜售給客戶,降低對被動式科技服務的依賴。這點是有原因的。印度此時采取的是主動出擊的方法。這點也是值得我們中國所借鑒的。

第二,開拓新的發展領域,力爭在IT服務外包業的產業鏈的上游獲得一席之地。印度的軟件外包的內容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已經從最初的軟件編碼和應用軟件開發、發展到系統集成、基礎設施管理。在軟件維護和服務上,從最初的對單個產品的初級階段的維護發展到向全系列軟件外包繼承方案和定制開發大型企業級應用軟件過渡。尤其是金融危機后更突出了。很多印度大型軟件公司開始承接金融服務、電信設備和制造業的全系列軟件工程服務,力圖在價值鏈的上游搶得一席之地。

第三,注重對就業者個人自身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加強其項目管理的能力,從而獲得員工創造的最大利益。項目管理能力包括質量管理能力、資源管理能力、內部運營管理能力。印度軟件公司具有較強的項目管理能力,印度的TCS、Infosys和Wipro等萬人以上的大型軟件公司,可以承接大型軟件項目的全系列外包服務,其軟件項目按合同完成率高達96%以上,對時間、質量、成本、過程控制的能力非常強;其次,印度軟件從業人員的分析能力、營銷意識、質量保證能力和誠信意識在國際上擁有良好的口碑;此外,印度的英語語言優勢克服了與客戶交流的語言障礙。

第四,開辟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多元化的發展機會。印度承接軟件設計外包起點早,經驗要比中國豐富。20世紀末期,歐美的許多跨國公司將自己的非核心項目和服務發包出去,印度政府和公司看準了這一時機,大力開發歐美市場,并借助自身的人才和語言優勢,占領了歐美軟件外包市場的制高點。近期,英美兩國對軟件外包的反對情緒高漲,美國政府決定將公共部門的外包限制在本國公司范圍內,此舉對印度軟件外包市場影響巨大。另外,隨著愛爾蘭、俄羅斯和中國等軟件大國的強大,美國完全有可能逐步減小向印方發包,轉向其他國家。印度認識到開拓國際發包市場多元化的重要性,開始積極開發國內市場,但考慮到本國市場的相對狹小、潛力有限,它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中國。

4 結語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對于這次的金融危機,印度IT服務業確實是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也承受了一定得損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具有獨特的語言傳統以及十幾年積累下的先發優勢,印度在全球軟件外包市場的實力仍是首屈一指,領先地位仍然無人可以撼動。盡管美國經濟衰退牽制了全球外包市場的高速發展,但是從長遠來看,軟件產業鏈上的國際分工仍然是大勢所趨。

另一方面,印度服務外包供應商正面臨著外來的競爭,而且隨著其它國家在服務外包領域的逐漸深入,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因此,印度離岸外包企業想要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就必須認真地重新評估自己的長處和缺陷,并重新調整自己的業務計劃。它們除了面對現實沒有其它選擇,只有通過把握新的市場動態、創造贏得業務的新方法和提供具有附加值的服務讓要求越來越高的客戶滿意。此次美國經濟衰退引發的危機為印度IT外包產業敲響了警鐘,但是從產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具備強大軟件研發實力的印度IT企業,其后續發展仍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霍泰穩.印度軟件外包發展簡記[J].程序員,2006,(08).

[2]張斌.印度服務業市場開發的現狀與趨勢[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2).

[3]文富德.印度加速發展制造業的政策措施與前景[J].南亞研究季刊,2006,(4).

[4] H. G.格魯伯, M. A.邁克.服務業的增長:原因與影響[M].上海三聯書店,1993.

次貸危機貨幣政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通過對次貸危機形成過程的分析,揭示導致危機的部分深層原因,最后給出危機產生及變化的IS-LM模型分析。

關鍵詞:次貸危機,信貸危機,金融危機,IS-LM模型

次貸危機貨幣政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席卷全球后,鑒于金融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巨大破壞作用,理論界和輿論界紛紛指責金融企業的貪婪和監管機構的放縱是導致本輪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迫于壓力,各國政府和監管部門不約而同表示要在尊重自由市場原則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金融企業和金融產品的監管。本文在研究次貸危機與金融監管的關系基礎上,結合美國金融改革新方案的主要內容,指出今后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以及對中國金融監管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監管;金融監管改革

2009年6月,奧巴馬政府提出了《金融監管改革新基礎:重建金融監管》,表明美國政府正式對1999年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方案》確立的自由市場、自由競爭原則進行修正和改革。究其原因,是因為將次貸危機的爆發歸因于金融機構在市場競爭中對高額利潤的追求導致高風險投資品種的創新,以及監管機構未能切實履行職責,導致市場風險的高度集中。本文試圖探析金融危機的爆發與金融監管的內在聯系,并分析今后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

一、次貸危機的爆發原因與金融監管缺失

美國金融監管實行的是多頭監管的原則。聯邦貨幣儲備委員會(FED)、美國貨幣監理署(OCC)、證券交易委員會以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等機構共同構成了美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在眾多的監管機構中。美聯儲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因具有最終貸款人職能而處于監管機構的核心。在次貸危機爆發的前幾年,美國經濟在持續的低利率政策以及布什政府強勢美元的推動下。處于一段高就業、低利率的黃金發展時期,市場預期一片高漲。在此推動下,美國金融機構進行了大規模的兼并重組,形成大型金融集團。實行對銀行、證券、保險業的混業經營,并廣泛利用工程技術和計算機分析,大規模創新金融產品,試圖滿足客戶個性化金融需求,創造出低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次級貸款就是在此背景下創造出來。

次貸危機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反映了金融創新型產品可能造成的系統性風險。然而,普遍認為,監管機構事前的監管缺失,也是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之一??偨Y監管方面的失誤與此次危機發生的內在聯系。對于避免相似危機的再次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金融機構與監管對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監管對象規避審慎監管的重要原因,在現行的監管模式下,對表內資產尤其是作為銀行傳統業務的貸款監管是比較嚴格的,而且要求提供相應的資本金支持。而金融機構運用復雜的工程技術創造了大量的高風險證券,這些證券往往作為表外資產不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而僅僅作為附注項目在資產負債表后列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準則不但賦予了此類金融工具的順經濟周期變化的特性,也使得監管機構和投資者對銀行的真實財務狀況處于明顯的信息劣勢。此次危機的發生正是由于表外資產的惡化擴展開來并向實體經濟傳染。因此,加強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不僅要求其披露表內資產負債的資本金比率,而且要求表外資產在設計初期即向監管機構和社會公眾提供其相關基礎資產信息,提供設計原則、風險提示和備付金比率具有重要的防范意義。

第二,監管機構之間缺乏相應的協調溝通機制

在現行多頭監管模式下,一方面造成了監管套利,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監管真空。在事實上混業經營的情況下,金融機構同時經營多種業務或通過創新產品進行跨行業經營,而分業監管造成了監管主體的重疊與缺位并存。金融創新使得一些金融業務處于不同金融機構業務邊緣,成為交叉性業務。對于這些金融創新,功能性分工監管使其既存在交叉監管的現象,又在危機爆發時產生無人負責的現象。普遍認為。對次級貸款尤其是次級債券的監管缺失是此次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通過設立制度化實體機構加強監管協調,在明確各監管機構的職責權限和分工邊界的基礎上,加強信息溝通和政策協調。做到監管覆蓋的全面性。

第三,監管當局的危機處理能力不足

在此次危機中,各個國家和地區對于問題金融機構的救助極為不力,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坐任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閉成了處理危機過程中的最大敗筆,并因此將危機向整個金融市場蔓延。這一方面是由于對危機進程和危機嚴重性的判斷失誤,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金融監管當局缺乏危機處置的手段與能力。這一現象反映了既有金融監管體系的一個重要缺陷,即在總體上,當前的體系是建立在“常態監管”理念之上的,它對于小概率極端事件的重視與準備不足。針對上述問題,美國金融監管改革新方案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明確監管當局在危機處置_中的權限和程序。在這些舉措當中,突出的一點的就是強調建立危機處置的完備預案,同時授予監管當局在危機狀態下“便宜行事”的權力。

第四,對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監管缺失

為保證銀行體系的穩健性,按照巴塞爾協議的有關規定,國際性商業銀行最低資本充足率要保持在8%以上,這一原則被各國監管機構認同并在國際范圍內實施。從而使得在杠桿化率非常高的金融行業中,各國商業銀行普遍具有較高的穩健性。然而,對于非銀行金融機構,既缺乏國際統一的國際監管標準,國內監管要求也非常低。如美國監管當局對投資銀行、住房類金融機構的資本要求都顯著低于商業銀行,導致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杠桿系數居高不下,杠桿倍數均超過30倍,從而導致經營風險急劇上升。此外,現行監管制度雖然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業務實施了比較嚴格的監管。監管手段也十分完善,但對非銀行經營業務監管卻非常寬松。如美國監管部門只對投資銀行的經紀業務進行監管,但對其投行和創新業務幾乎不實施監管,從而導致這些金融機構肆無忌憚地創新并最終導致此次金融危機;對于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美國現行監管體制下甚至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和監管范圍,而鑒于對沖基金在歷次金融危機下的惡劣表現。有必要將對沖基金納入具有系統性風險金融機構的監管范圍之內。

二、美國金融監管新方案的主要內容

放松管制—危機—加強監管—繁榮—放松監管,一直是國際金融監管的循環之路。此次金融危機是1929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也把美國的金融監管政策從放松管制逼到加強監管的道路上。然而,縱觀金融改革新方案的主要內容,發現其以下原則不僅僅是對原有監管體制的簡單修補,而是在總結經驗教訓基礎上的革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

第一,堅持全面覆蓋的監管原則。針對監管真空的存在,美國監管改革新方案強調要消除監管盲區。實現全面監管。然而,全面監管不是對所有機構和產品賦予同樣的監管權重,而是要區分重要性和風險集中度區別對待。對于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機構。其監管標準要明顯高于其他類別金融機構。此外,所有衍生產品交易都要按規定保存記錄并定期匯報,要加強對所有參與OTC交易的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除需要

滿足規定的資本金要求外,其出售和持有此類金融衍生品的頭寸也要受到限制。

第二,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成為監管目標之一。2009年10月23日,美國成立了消費者金融保護署,邁出了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一步。根據改革方案。諸如信用卡、抵押貸款、個人儲蓄等與消費者密切相關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都將受消費者金融保護署監管。這個監管機構的主要職責有兩個:一是監管金融機構。防止其對消費者發放掠奪性的貸款:二是保護消費者權益。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大量金融機構對個人消費者濫發信用造成的,而次貸危機最終導致的仍然是消費者利益的損失。因此,防止掠奪性的貸款行為,確保消費者獲得他們能夠明白的諸如信用卡和抵押貸款之類的金融產品信息將成為消費者金融保護署的主要職責。

第三,建立實體化監管協調機構。負責協調監管信息,避免監管缺失。美國在監管改革方案中提出設立一個由財政部主管的,包括美國證監會、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聯邦住房金融管理局及其他銀行監管機構組成的金融服務監督理事會,負責統一監管標準、協調監管沖突、處理監管爭端、鑒別系統性風險并對其他監管機構進行風險提示。特別重要的是,該理事會有權從任何金融機構處獲得所需信息,并要求其他監管機構對其提示風險做出反應。這是美國政府加強混業經營條件下金融監管的重要舉措,也代表了未來金融監管的發展方向。

第四,強調監管機構的國際協調。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銀行業實行跨境甚至全球經營,在實現全球資源配置優化組合的同時,也帶來了金融風險的全球擴散。本輪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面對危機難以獨善其身。問題的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協調一致行動。美國監管改革新方案提出要加強全球監管合作,與世界各國監管機構相互交流信息和采取協調行動,避免國際間監管套利行為的發生。

三、對我國金融監管的啟示

本次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危害較小,是因為我國金融業開放性不足,資本流動尚存在一定的限制。然而,隨著我國金融業競爭以及居民對多樣性金,融資產需求規模的進一步加大,我國金融監管勢必面對較大的挑戰,因此,吸取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經驗,對于完善我國監管體制,防范風險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要加強金融監管機構的溝通和協調。我國目前“一行三會”的監管模式基本上適應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現狀,對于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然而,隨著金融開放的進一步加大,出于提高我國金融業競爭水平的需要?;鞓I經營成為未來我國金融機構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實際上,我國多個大型金融機構已經成立了金融控股公司,實行實際上的混業經營,這對以后我國的金融監管提出了挑戰。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金融企業公司治理,實現混業經營下資金和風險兩個防火墻建設;另一方面,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協調和一致行動也成為避免重復監管和監管缺失的必然選擇。2006年3月,中國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成立了“監管聯席會議”機制,成為監管機構之間互通信息的重要舉措。然而,考慮到未來金融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仍然需要研究將此種溝通機制制度化、規范化,同時建立牽頭機構,實現有領導下的協調監管,避免責任推諉。

其次,金融監管要在鼓勵創新的基礎上防范風險。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高了金融企業的經營效率,增強了其競爭力;另~方面。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監管不力可能導致風險的系統性擴散,危及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定。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金融企業普遍存在創新不足的情況,其顯著標志就是金融機構面向客戶提供的金融產品單一。金融企業籌融資渠道單一,資金運用方向單一。因此,目前我國仍然要大力鼓勵金融創新,為客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金融產品以滿足我國金融服務日益現代化的需要。同時,監管機構要加強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統計和研究,做到對不同類別金融創新工具適用不同的監管標準,對于有真實商業背景的衍生工具如掉期等大力鼓勵,對于僅僅改變金融工具風險和現金流方向的創新產品如資產支持證券要持審慎監管態度,堅持區分風險、分類監管的原則。

最后,要做到金融監管的全面覆蓋,加強監管經驗的國際交流,實現監管手段和監管理念的現代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國市場的開放程度和金融企業的競爭能力必然全面提高。隨著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我國金融機構和國外金融集團已逐漸處于同一競爭平臺,國際金融風險已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向國內蔓延。為此、一方面應該借鑒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發展趨勢,實現分層次的全面監管;另一方面,利用金融危機后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新局面,加強與國際監管機構之間的溝通協調,了解國外金融市場發展的最新趨勢和監管機構的最新動向,從而對國內市場的發展起到借鑒作用,避免國外金融風險向國內的轉移和擴散。

(責任編輯:曉 輝)

參考文獻:

[1]李揚,危機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監管改革:分析評價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金融,2009,(20)

[2]全失銀、閆小娜,美國的金融監管改革[J],中國金,2009,(20)

[3]于越,次貸危機的引發原因及對中國金融監管的啟示[J],金融經濟,2009,(10)

次貸危機貨幣政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2007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到2008年9月危機加劇并向全球蔓延,截止今日對世界經濟體的影響猶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置身事外。本文力圖用四年后的視角重視次貸危機,首先對次貸危機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再探討次貸危機對中國目前經濟發展仍存在的影響,最后得到一些啟示。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監管;金融創新

一、引 言

關于次貸危機的成因近幾年國內外學者做出了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通過國內外研究分析,關于次貸危機成因的相關研究已經比較豐富,但是用四年后的視角重視次貸危機的研究比較少。

文力圖用四年后的視角重視次貸危機,首先對次貸危機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再探討次貸危機對中國目前經濟發展仍存在的影響,最后得到一些啟示。對保障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防范金融危機具有重要意義。

二、次貸危機的成因

2007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使全球經濟衰退,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不可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分析美國次貸危機的背景及成因并吸取經驗教訓,對我國應對金融風險意義重大。

(一)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背景

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分為三類:優質抵押貸款、次優抵押貸款和次級抵押貸款。次級抵押貸款的對象為信用分數較低的個人,其首付比例較低、月供占收入比例較高。由于美國政府想帶動下一輪的經濟增長,所以想通過房地產刺激經濟,但優質客戶開發殆盡,于是低收入人群成為其目標客戶。更重要的是次級抵押貸款利率比其他貸款高2%到3%,在巨額利潤面前,許多金融機構禁不住誘惑大量發放次級抵押貸款。后來,這些次級抵押貸款在投行的設計下進入證券市場形成次級債,這些次級債以較高的投資回報率賣給全世界,在地產繁榮的情況下,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被很好的掩蓋著。但當美聯儲為防止經濟過熱開始提息時,這種次級債演變成的次貸危機就愈演愈烈,利率大幅攀升導致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大加重,很多貸款人無法按期償還貸款甚至利息,次貸危機便產生了。當美國次貸危機演化為全面的金融危機后,由于次級債賣向全球,因此美國的金融危機向全球蔓延。

(二)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

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演變為一場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震驚了全世界,國內外學者對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偟膩碚f,次貸危機的爆發有內外兩個層面的原因。

1、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產品自身和運行機制的缺陷是次貸危機爆發的內因。具體而言,次貸市場機構道德風險蔓延,經紀商、貸款公司或銀行、貸款投資機構和證券化產品投資機構等各個主體,都存在于道德風險中,這個產業鏈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真正關心住房抵押貸款的質量。

2、房地產市場狀況及美國的利率環境是次貸危機爆發的外因。多數次級抵押貸款基于浮動利率,一旦利率上升,次級抵押貸款人將面臨無力還貸風險。第一,貨幣政策逆轉,利率持續大幅提升,提息導致還貸成本巨增,超出借款人的還貸能力,次級抵押貸款的信用風險被誘發,在房市變冷、利率攀升的聯合壓力下,次級抵押貸款拖欠、違約及停止抵押贖回權數量不斷增加。第二,房地產市場需求減少,房價下滑,住房抵押貸款利率上升抑制了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并且次級抵押貸款發放機構收緊了次級抵押貸款的發放政策,對住房需求也產生了抑制,形成了房價下滑—利息提升—借款人還貸困難—貸款人收緊房貸—住房需求下降—房價繼續下滑的循環緊縮鏈條。

除上述提及的原因以外,這次次貸危機的根源與往次危機是相同的,都是生產相對過剩而有效需求不足。而次貸危機的生產相對過剩表現為貸款導致的過度消費,而次級抵押貸款和次級債是解決需求不足的手段,其結果必然導致危機的發生。

三、當今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的次貸危機已經演變成一場全球金融危機,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中國不能獨善其身,其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是深遠的,而且影響至今遠遠沒有結束。

(一)通貨膨脹嚴重

次貸危機影響了我國的實體經濟,中國30年來一直采用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中國出口受阻,失業率上升,政府必須采用擴大信用規模的方法刺激經濟增加就業,然而擴大信用規模將導致貨幣供給增加,社會總需求增加,物價便會上漲,而政府未能控制上漲,物價持續走高,于是通貨膨脹便產生了。另外,受次貸危機的沖擊,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和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工業品生產成本激增,導致物價上漲。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

神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金融格局下,美國次貸危機向全球蔓延,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希臘出現經濟危機導致了整個歐洲債務危機,后傳導到愛爾蘭,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給處于復蘇期間的歐洲金融業帶來了影響。經濟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對我國就業市場的影響很大。由于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中國的出口大幅下滑,加之外國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及其他貿易壁壘增加,很多企業面臨外需減少,則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減少。與此相反,畢業大學生每年的數量增加,供給大于需求,則大學生就業困難。

(三)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

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與2005年7月21日匯改之前相比,人民幣對各國貨幣的匯率中間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高達22%,與此同時,人民幣對其他非美貨幣升值幅度也大大提高。雖然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啟匯改,人民幣對外幣升級幅度減緩,但是匯率在未來還是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的情況下,美國當局對人民幣施壓,以增加出口,平衡中美貿易失衡,增加本國就業。于是,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加大。

四、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啟示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給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也是巨大的。我們在分析此次危機的成因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從中得到一些啟示,以防重蹈覆轍。

(一)采取降低依賴的進出口戰略

中國作為對美最大的貿易盈余國,必須降低對美的出口依賴,在危機面前進行主動調整,盡量減少對經濟和國內出口企業的打擊。中國必須主動調整出口地區結構和進出口比例結構,逐漸減少順差,適當創造順差。中國應該積極謀求在東盟和拉美地區建立自貿區。

(二)采取策略性處理與美元關系的外匯儲備戰略

作為目前最大的對美貿易盈余國和最大的對美債務持有國,中國應該停止增加美元資產,戰略性地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如戰略性的增加黃金儲備和白銀儲備,提高實物資產的儲備。購買以美元計價的實物資產,維持美元對人民幣的適度穩定,是暫時維持人民幣與美元之間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實施人民幣國際化

產中國應建立可信的貨幣金融體系,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黃金和多元儲備支撐下的貨幣體系,實現未定的貨幣度量,為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做準備。在人民幣發行體制中適當引入“錨”,逐步提高人民幣自由兌換程度,發展穩定的人民幣國際流通渠道,抓住時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延喜.次貸危機與房地產泡沫[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1~216.

[2]翟晨曦.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思考[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319.

[3]王輝,閆冉冉.用四年后的視角重審次貸危機[J].資本市場,2001,(3).

[4]趙虎林.論次貸危機的成因及其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J].現代商貿工業,2010,(4).

次貸危機貨幣政策論文范文第5篇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 教授

這場起始于美國次貸、發端于華爾街、正在對世界經濟和全球金融體系產生深遠影響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它究竟會向什么方向發展?對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會產生什么樣的重大影響?

中國金融改革雖然進行了20多年,但全面開放的步伐才剛剛邁出,市場化、國際化無疑是中國金融改革未來必須堅持的基本方向。

目前,雖然還難以對這場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和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作出準確的判斷,但從其形成原因、過程和已呈現出的特征看,從各國政府救市或救經濟的政策看,以下十個問題值得深思:

問題一 全球金融危機:必然還是偶然

關于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與常見的“制度說”、“政策說”和“市場說”之解釋不同,我傾向于“周期說”。

“周期說”認為,這次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周期的一種反映,是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結構、貿易結構、金融結構大調整在金融體系上的一種必然反映,是對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現代金融或資本市場)在不同經濟體之間的、過于嚴重的結構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調整和校正,以實現資本市場、金融資產在規模和結構上與其賴以存在的實體經濟相匹配。

從這個意義上說,“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只會發源于美國、發端于華爾街。因為在那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現代金融),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結構上都已嚴重失衡,華爾街的極端利己主義行為把這種失衡推向了極端,金融危機一觸即發。雷曼兄弟破產,不過是沖破了金融危機最后一道窗戶紙。

問題二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現代金融):誰主沉浮

金融危機發生后,大家首先想到,金融市場是否存在過度的擴張?那么,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是否背離了實體經濟的要求?這需要回答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現代金融)的關系,誰主沉???

“誰主沉浮”一方面包含著金融、資本市場的發展從最終意義上說必須受制于實體經濟。沒有實體經濟的增長,金融的快速發展就失去基石,若到了“泡沫化”程度,則勢必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產生嚴重損害。另一方面,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現代金融,并非實體經濟的附庸。它們之間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金融對實體經濟起著主動地推動作用。我們常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道理就在于此。

我們不能因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出現就否認二者之間的依存、促進關系,以及現代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推動地位。

把握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可謂“道在中庸兩字間”。

問題三 從單極到多元: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基本方向

目前的單極貨幣體系有其內在缺陷,包括利己性,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監管,缺乏內在的制衡機制。我們的研究認為,它的確是這次金融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改革現有的單極(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是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最重要的金融制度變革。

胡錦濤主席在20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上講話中提出,要改善國際貨幣體系,穩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共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從未來戰略目標看,人民幣顯然要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一元。

依照我的理解,未來多元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是三元結構,美元、人民幣、歐元三足鼎立的體系;也可能是四邊結構,美元、人民幣、歐元、日元所形成的四邊貨幣體系。為此,必須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使其在不太長的時間里(例如到2010年底)成為完全可兌換、可交易的貨幣,這是成為國際儲備性貨幣的基本前提。同時,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要有足夠的規模且結構必須均衡。

當然,我們也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在享有世界“鑄幣稅”權益的同時,也將使本國金融體系更加市場化、國際化,也意味著金融市場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加。

問題四 國際金融新秩序如何重建

重建國際金融新秩序,是各國政府在應對這次金融危機時所考慮的核心內容。

除了建立多元國際貨幣體系外,還應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1、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改革和完善國際監管體系,建立評級機構的行為準則,形成覆蓋全球市場統一的財務監管標準,加大全球資本流動的監測力度,特別關注各類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的風險揭示,增強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的透明度。

2、推動對現行國際金融組織(如IMF、世界銀行等)的改革,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改善國際金融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國際金融危機救助體系,提高國際金融組織履行職責的能力。

3、促進國際金融市場體系的變革與調整。新金融中心的出現,是全球金融新秩序重建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重大調整,國際金融中心正在發生漂移,以上海為核心的另一個新金融中心正在形成,它將與紐約、倫敦一起構成三足鼎立的全球金融中心新格局(也有人認為,上海將與紐約、倫敦、東京構成一個四邊結構的全球金融中心新格局)。

問題五 政府干預:并非國有化的過程

現在有一種理論上的誤解,認為各國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以包括收購部分金融企業股權的形式干預市場是國有化的過程,以此過分夸大政府的作用。這就如同在危機出現之前,有人過分夸大市場的作用一樣。

實際上,在現代經濟活動中,政府和市場都不是萬能的。政府不論以何種形式干預,一定是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出現了系統性危機之后的行為,是一種對市場功能缺失的校正,是一種利用政府信用穩定市場預期、恢復投資者信心的行為,危機之后還是要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而并非經濟的國有化過程。只是危機之后的回歸更多了一份理性,多了一些監管和約束。

深入研究和剖析這次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和演變過程,系統評估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所帶來的全面、深刻影響,對于政府為何必須救市,如何救市,以及在什么環節上救市都具現實意義,對于中國未來的金融改革亦有重要參考價值。

就中國目前經濟和金融體系(主要是資本市場)出現的問題來講,面對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宏觀經濟政策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是正確且必要的。不過,需要進行結構性微調的是,這個旨在救經濟的政策應充分體現市場原則,同時兼顧金融體系和結構的穩定,因為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的穩定有利于刺激內需。

問題六 金融創新與市場監管:如何匹配

有人把這次金融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簡單地歸結于金融創新或金融創新過度,這種認識過于膚淺,也過于武斷。

金融創新的基本驅動力來自于實體經濟需求和金融體系自身的風險管理。金融創新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前提是與創新同步的風險監管。風險監管就是要防止那種脫離實體經濟需求,不斷制造風險、任意放大風險的金融產品的出現。所以,充分揭示風險來源,合理評估風險程度,提高市場透明度,是風險監管的核心要素。

為此,我們必須改進信用評級機制,完善風險評估體系,建立與金融創新相適應的風險定價模型。

問題七 創新型金融機構發展的基石

這里說的市場化創新型金融機構,指的是以市場(主要是資本市場)為平臺、具有較強創新功能的金融機構,一般不包括以信貸為主要業務的商業銀行。因為后者有嚴格的杠桿約束和非常標準化的風險監測系統,前者則無論在資產擴張還是在風險約束方面都有相當大的自由空間。

在市場化創新型金融機構中,投資銀行無疑具有最典型的特征。

美林(Merrill Lynch & Co.)、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Cos.)都曾是現代版金融學教科書經典故事的制造者,推動著金融結構的變革和金融功能的無限延伸。在投行100多年的演變進程中,其外在功能從資本市場金融服務提供商(如證券經紀、IPO、購并、投資咨詢)到基于收益與風險對沖服務的資產管理業務,再到直接從事風險交易的投資理財和產品設計、銷售服務。對風險利潤的瘋狂追逐使得他們在創造金融巔峰的同時也在挖掘掩埋自己的墳墓。

事實證明,包括投行在內的所有金融機構都必須建立一個收益與風險相匹配、相制衡的機制,風險約束過度而激勵功能不足則會損害金融的效率,從而喪失競爭力;而風險約束不足、激勵功能過度,又必將使風險急劇加大,從而可能喪失存續的能力。

所以我認為,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的集體迷失,本質上是一種制度的迷失。

問題八 金融高杠桿何去何從

有研究認為,從技術和市場角度看,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影響如此強烈,與金融的高杠桿率有密切關系。

杠桿化是金融與生俱來的特質,隨著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相當長時期里,金融杠桿率有不斷提高的趨勢,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一般在10-12倍,投資銀行的杠桿率通常在30倍左右,最高時的杠桿率曾超過40倍(摩根斯坦利),衍生產品的杠桿率一般在20-30倍(保證金在5%-3%左右),個別衍生品的杠桿率曾達到過100倍(其保證金為1%)。商業銀行10-12倍的杠桿率通常被認為是金融的基準杠桿率,是現代金融杠杠率的起點。

在實際經濟活動中,金融的高杠桿率的確是一把雙刃劍。它創造了金融的活力和流動性,也加大了金融體系的波動和不穩定性,金融繁榮時它是天使,金融危機時它是魔鬼。

為了阻止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惡化,防范更大規模金融危機的到來,金融的去杠桿化在全球金融特別在美國,成為危機時期重要的防御性措施。而在中國,不存在美國式的金融高杠桿,因而也不存在去杠桿化的問題。中國金融體系的市場化程度仍然很低,改革開放和創新仍然是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

問題九 資產證券化:

制造危機還是分散風險

資產證券化與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形成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在我看來,有兩點似乎已經清楚:一是資產證券化不是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二是資產證券化改變了風險的表現形式,使風險的存量化變成了流量化。從次貸危機到次債危機,風險的源頭沒有變,改變的只是風險的載體和形式。

資產證券化不是制造風險,而是分散風險。問題的關鍵在于證券化背后的資產是什么,以及如何評估基礎資產的價值,如何充分揭示證券化資產的風險。

在中國,資產證券化還處在初始階段,資產證券化率還很低,這客觀上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寬度和厚度,中國商業銀行體系巨額的優質資產使資產證券化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大力加速資產證券化是我們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突破口,對構建一個富有彈性、可以充分有效分散風險的現代金融體系意義重大。

問題十 貨幣政策目標:單一目標還是均衡目標

在分析這次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時,有人認為格林斯潘式的貨幣政策是導致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這一分析值得商榷。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是現代貨幣政策的倡導者和最重要的實踐者。他率先將貨幣政策關注的目標從CPI的變化轉向資產價格的變化,并以此來調節經濟增長。這種轉向意味著現代貨幣政策時代的到來,這是格林斯潘對這個時代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格林斯潘也曾天真地認為,貪婪無度的華爾街在法律的威懾和道德的感召下,會變成遵紀守法、內心自律的模范,因而放松了外部的嚴格監管?,F在看來,內心自律的防線在巨大的利益沖突下都會崩潰。

我們一方面應當銘記格林斯潘的失誤或教訓;另一方面必須深刻體會格林斯潘貨幣政策目標轉向的宏觀戰略宏圖和理論精髓。中國在經濟和金融發展過程中,基于法律和制度之上的外部監管仍十分必要。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推動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的轉型。貨幣政策十分關注實體經濟某些信號的變化如CPI的變化,并無不當,但當這種關注到達置其它而不顧的極端狀態時,就可能走向目標的反面。

中國經濟的崛起需要一種具有變革精神并順應現代金融發展趨勢的強國金融戰略。沒有推動金融結構變革的貨幣政策,就不可能形成強國金融戰略。所以,在今天,中國的貨幣政策既要關注CPI的變化,還要關注金融體系的結構性變革和資本市場的持續穩定發展,資產價格的變化理應納入其關注的視野之內,只有這樣,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才會具有更盈實的基礎。

編輯:姜新菊jiangxinju@gmail.com

次貸危機貨幣政策論文范文第6篇

次貸危機: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金融風暴。

次級貸款: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在美國抵押貸款市場, 主要有三種信用等級不同的貸款, 一是優質抵押貸款; 二是另類A 級0抵押貸款; 三是/次級0 抵押貸款。判斷優質貸款或次貸的標準是根據借款人的信用紀錄、償付額占收入比率( DT I) 和抵押貸款占房產價值比率( LTV )。一般來說, DTI低于55%、LTV低于85% 的借款人的房貸為優質貸款, 而DT I超過55%、LTV 超過85%的貸款人的房貸為次貸。另類A 級房貸是介于優質和次貸之間的灰色地帶, 是指借款人符合優質貸款標準, 但沒有提供所有收入證明等法律文件。)

CDS: 信貸違約掉期,也叫貸款違約保險,是目前全球交易最為廣泛的場外信用衍生品。

例如:B為A提供貸款,但同時B又擔心A會有違約的風險,因此B找到保險人C,購買了一份CDS,也就是貸款違約保險,這樣的話,如果A一旦違約,那么C就要對B進行補償。

CDO: 擔保債務憑證(CDO)是債務債券抵押產品,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且進行重新的包裝,再以產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場。

那么現在我們來看看次貸危機的主要流程,也就是他是怎樣產生的。

首先是有一家人他們想要買房子,他們只要存夠足夠的首付之后就可以通過房貸經紀人找到房貸機構(通常是銀行或者是公司),房貸公司于是貸款給他們,要求他們分期付款歸還本金和利息,在這個過程中貸款人買到房子成為房主,經紀人拿到傭金,貸款公司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息收益。這一切都很完美。因為大家都認為房價總是上升的。

有一天,房貸公司他接到投資銀行打來的電話,說他想要購買房貸,于是房貸公司以一個不錯的價格將房貸賣給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家們借到數以千萬的資金,購買了大量的房貸,并把這些房貸打包,放在一個盒子里。這就意味著,投資銀行每個月都可以獲得盒子里的房主們給的分期付款。購買的房貸越多,他們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大。

然后, 投資銀行將這些房貸盒子包裝成金融產品CDO并且劃分為三成:safe,Okay,risk 。接著他們對保險公司投保為最頂層的房貸抵押債券套上一個CDS。同時他們又請來信用評級公司,為這三個層次的金融產品評級,safe那一層為AAA,okey,那一層則為BBB,risk那一層則壓根兒懶得評級。他們把AAA級的產品賣給承擔低風險的投資人,把BBB級的產品賣給其他銀行家,而將最有風險的部分賣給對沖基金,和其他風險投資者。如果房貸人按時還款,那么在這幾個環節中的每一個人就都可以獲利。一切都很完美。

因為投資者在這個環節中獲得了高收益,因此他們他電話給投行說想要買更多的CDO,投行又打電話給房貸公司,但是這個時候,房貸公司再也找不到優質的買房人了,于是他們有了這樣一個想法,既然房價遠是上升的,那么就算有人不還貸大不了我把房子收回就行了,這樣我也不虧,于是房貸公司開始貸款不那么可靠的貸款人。不需要首付,也不需要收入證明,更不需要任何手續,這樣就產生了次級貸款。

突然有一天轉折點出現了,住房者再也還不起房貸了,但是房貸在銀行家手中,因為住房者斷供,房貸全部變成了房子,于是銀行家們開始拋售房屋,大量斷供者的出現使得銀行家們不得不大量的拋售房屋于是房價不斷下跌,直到房屋的價格遠低于房貸,于是一些優質的貸款人也開始斷供(因為他們的房貸是30萬美元,但房屋的實際價值目前只有9萬美元,他們當然會選擇斷供)大量的房屋變成定時炸彈,積壓在銀行家手中,銀行家這時給投資者打電話,想要將積壓的CDO賣給投資者,但這時已經無利可圖,投資者當然不會再買CDO,但是由于先前他們已經積壓了大量房貸在手中,投資者也被套牢而同時,房貸公司手里的房貸也再也賣不出去。于是整個金融市場處于凍結狀態。于是黑暗時代降臨,次貸危機爆發。

原因:

向曾經有違約記錄的人士提供的房屋貸款稱為次級房屋貸款, 這些借款人通常都是“ 三無” 人士即無工作、無固定收人和無資產。這類人群通常都沒有很好還款能力, 但是仍然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貸款, 甚至有部分銀行主動向這部分人士發放貸款, 其中原因有很多。

第一, 在安然事件之后, 為了恢復公眾對市場的信心, 美國實行了長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從2001年起美元利率從超過6 % 開始下降, 直至2004 年中的接近l% 。資本市場較高的流動性和貨幣市場較低的借貸成本, 為金融機構開始利用短期資金為長期資產融資這一非常危險的模型提供了合適的市場環境。金融機構通常沒有任何公司和零售存款, 依然大量發放30年甚至更長的房屋貸款, 而依靠的資金來源是貨幣市場上隔夜或者一周左右期限的資金,造成了銀行資產與負債期限嚴重不匹配。

第二, 政府對次貸的發行起到了有力的政策導向作用。美國克林頓政府為了消除種族歧視, 縮小貧富差距, 推出了“居者有其屋” 的政策, 力爭大幅提高低收人者尤其是黑人和拉丁美移民的住房擁有率。為了貫徹執行這一政策, 克林頓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對拒絕向低收人人群提供住房貸款的金融機構冠以歧視的罪名進行罰款, 數額通常高達數百萬美元,這給貸款機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第三:但是在次級貸款模型中, 貸款機構與借款人之間的直接聯系被貸款經紀商所取代貸款經紀商為增加業務量, 獲取更大的利潤, 因此開始有意或無意地放松對借款人的調查, 并且降低貸款的標準。而貸款機構由于證券化的工具能夠將風險市場化, 因此對借款人的收人調查也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視。

上一篇:經濟責任審計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藝術學校聲樂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