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

2023-09-16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1篇

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延續至令已有整整兩年半的時間,至今沒有結束。歐洲要想從危機中脫身,似乎也遙遙無期。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么?這場危機對歐盟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歐盟未來會怎么樣發展?這些都是爭論不休難有定論的話題。我們要看到,歐債危機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半個多世紀前,為了結束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的戰爭災難,一勞永逸地實現歐洲大陸的持久和平,政治家們提出了歐洲走向聯合的設想,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搞政治聯合沒有條件,只能從貿易和經濟合作開始做起,于是從煤鋼共同體到經濟共同休,到歐洲共同市場,再到歐洲聯盟,歐洲聯合的范圍不斷擴大,合作程度不斷加深??梢?,歐洲一體化的目標是政治聯盟,但實際操作上是從經濟領域開始做起。時于這場歐債危機,經濟專業的學者們單純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往往忽視政治意愿所發揮的作用;而政治精英們的判斷卻又沒有充分考慮經濟規律產生的影響。這使得歐債危機的問題更加復雜和不確定因此,要準確地把握歐債危機問題,既要看到其中的政治因素,又要看到背后的經濟規律,只有把兩方面的因素綜合在一起,才能“還原”一個完整的歐債危機。

一、歐債危機的演變過程和現狀

在2012年的歐洲杯上.希臘國家足球隊沒能續寫“神話“沒有能夠領跑歐洲足壇,但這個國家的經濟.卻一直在歐債危機中扮演著“領跑”的角色。從2009年底希臘政府宣布國家陷入債務違約風險起,威脅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持續至今已有兩年半之久。在這個過程中,希臘一直是主角圍繞著這個國家發生的三次風險歐債危機的演變軌跡出現了三個節點反映了歐債危機的演變軌跡。

第一個節點是2010年5月,歐盟面對主權違約風險激增的希臘,經過反復協商終于做出了救援希臘的決定。希臘當時的國家債務總額達到3000億歐元,占GDP比例高達113%,遠遠超出了歐元區規定的60%的最高限額。歐盟的救助資金總額為1100億歐元,分期分批提供。這項救助緩解了希臘5月份面臨的償還期債務的緊迫壓力從而暫時化解了這場風波。在這一階段,歐債危機尚未大面積蔓延,歐盟的應對方式也主要是向出現債務危機的國家政府提供資金援助,以“治標”為主。

第二個節點是2011年10月。希臘遭遇第二次債務危機,債務總額達到3500億歐元,占GDP比例高達166%,國家再一次遭遇債務違約風險。歐盟2011年10月底召開的首腦會議制定了第二個救援一攬子計劃,救援總額為1300億歐元,通過銀行減記50%的方式削減希臘債務1000億歐元。希臘危機還出現了向其他國家蔓延之勢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紛紛告急。

2011年12月,歐盟準備修改《里斯本條約》以便嚴格各國的財政紀律。但是,這個計劃遭到英國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實現。于是在法國和德國的推動下,歐盟就嚴格各國財經紀律達成一項政府間協議,即歐盟財政契約。2012年3月歐盟中除了英國和捷克的25個成員國簽署了財政契約??梢钥闯?,在這階段歐債危機牽涉到的國

1 家逐漸增加,危機影響程度也逐漸加深,歐盟在應對方面已經由簡單的援助深化為開始“治本”,即簽署財政契約。

第三個節點是今年5月份,希臘國內發生政治動蕩導致了希臘退出歐元區的風波。議會選舉中接受歐盟要求、主張實行財政緊縮政策的新民主黨沒有獲得議會多數,而其他政黨也難以組成聯合政府,希臘遭遇內閣危機,是否實施歐盟提出的緊縮財政計劃成為疑問。希臘面臨的困境是.如果放棄實行財政緊縮,政策歐盟將中止提供救助資金,因為歐盟提供救助一攬子方案的先決條件是希臘必須實施嚴格的財政改革計劃。一旦希臘放棄緊縮政策,而歐盟中斷救助那么希臘留在歐元區就失去意義因此希臘面臨退歐”的嚴峻現實。6月17日希臘議會再次選舉,新民主黨得票領先、取得多數地位,并且與其他兩個政黨結盟組建了聯合政府。“退歐風波”暫時得以平息.但是民眾反對緊縮計劃的情緒依然高漲,而且堅決反對財政緊縮的左翼政黨聯盟的力量不斷擴大,因此,希臘“退歐“依然是令歐洲談虎色變的嚴峻現實。到了這個階段,歐債危機進一步升級,開始給歐盟帶來了解體的威脅。希臘一旦“退歐”,歐盟的經濟損失不可避免。根據一般估計,希臘退出歐元區帶來的直接成本是4000億歐元。德國承受的損失總額將超過1000億歐元。法國的損失將達到585億歐元。

希臘危機的政治后果則更加令人擔憂。希臘 “退歐”可能在歐元區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就在希臘‘退歐風波’高漲之際,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西班牙傳來了緊急的報警信號。由于在西班牙房地產市場泡沫期間積累了大量高風險貸款,加上投資其他國家的國債受損和大量吃進本國國債的西班牙銀行業面臨壞賬激增和資本金不足的嚴峻局面,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開始放棄購買高風險的西班牙國債,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超過7%的警戒線。難以承受緊縮計劃和銀行業危機失控的西班牙也發出了脫離歐元區的聲音,西班牙是歐元區第四大經濟體,西班牙如果放棄歐元那就意味著歐元區走向崩潰和解體。這樣的前景令歐洲人不寒而栗,因為歐洲貨幣聯盟的創立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步驟,而一體化是歐洲在二戰后為了實現永久和平所做出的戰略選擇。歐盟的解體將意味著歐洲的歷史性倒退。

二、歐債危機產生及不斷蔓延的原因

1、歐洲國家普遍的高福利是產生歐債危機的直接原因

這次歐債危機是從希臘開始爆發的。希臘人拒絕財政緊縮政策的原因是擔心自身生活水平的下滑和社會福利待遇的降低。國家經濟發展乏力,同時大部分民眾享受著過高的社會福利,這一矛盾正是希臘債務危機出現的直接原因。

與歐盟其他國家相比,希臘是一個發展水平偏低的南歐小國,但是加入歐元區后不顧本國條件,盲目向西歐和北歐國家的福利標準看齊,社會福利實行高標準。這樣做雖然贏得了民眾擁護,但是造成了國庫空虛,政府只能靠大規模舉債來維持局面。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如今已難以為繼,希臘只是歐洲高福利制度的冰山一角。歐洲實行的高福利制度是二戰后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建立起來,并且不斷完善的.從

2 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政策是歐洲模式的主要特征,歐洲國家也常為其“最發達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而驕傲。這一制度在保障社會公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福利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出生率持續下降以及人口老齡化,歐洲各國社會福利的包袱日益沉重,政府財政中社會保障赤字不斷飄升,成為國家難以承載的重負。

以法國為例,法國每年向社會保障機構繳納的各種社會保障基金不斷增高但是社會保障赤字也輪番上升。2004年法國的社會保障虧空高達150億歐元。為了滿足規模不斷擴大的福利開支,法國政府不得不增加社會保障稅,目前法國企業承擔的社會保障費比重達到9.8%,而且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企業的繳費負擔仍有上升的可能,這勢必打擊法國企業的投資和雇傭年輕人的積極性,這就導致了法國的經濟增長缺少活力而失業人口居高不下。高福利的另一個弊端是,許多失業者寧愿失業也不愿接受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的工作。由此可見,歐洲國家普遍存在勞動成本居高不下,競爭力明顯低下的狀況。其結果是經濟增長遲緩、活力不足,這又反過來加重了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的危機。這種惡性循環成為歐洲難以擺脫的怪圈。

歐洲進行深刻變革就要傷筋動骨,但這是歐洲各國執政黨難以承載的重荷。2010年法國總統薩科齊為了壓縮預算開支曾竭盡全力推出了一項有關退休金制度的改革,遭到了全國上下一致反對,他本人的聲望急劇下跌,最終導致他在2012年的總統大選爭取連選連任的努力歸于失敗??梢娚鐣母镌跉W洲并不得人心。歐洲經濟社會模式的弊端盡人皆知,而把選票視為核心利益的各政黨卻不可能把政治生命當作賭注,因此轉變社會發展模式的難度很大,已經成為困擾歐洲數十年的老大難問題。

從歐洲普遍實行高社會福利制度中可以得出深刻教訓。社會福利制度雖然是保障社會公平的必要手段,勢在必行。但是各國在推行社會福利制度時必須依據各國自身發展水平,量力而行和逐步實施。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一旦高上去。大家都高興,但是再往下降就難以接受了,這勢必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的治動蕩。希臘最近連續發生多起內閣危機,甚至威脅要退出歐元區,根本原因就在這里。然而面對國家債臺高筑、國庫空虛的形勢,除了增收節支,沒有任何靈丹妙藥可以使希臘人逃避勒緊褲帶的命運,別的不改變,單單是退出,還是留在歐元區都不可能改善目前的糟糕局面,希臘危機產生的原因不是獨特的,在歐洲國家中比較普遍,希臘所面臨的困境已經給歐洲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

2.歐盟統一的貨幣政策與各自為政的財政政策間的矛盾,是歐債危機不斷蔓延的重要原因

自1999年歐元誕生,貨幣政策不再由歐元區國家政府在制定,而是交由歐盟機構來決策。因此,歐元貨幣政策決策權集中在歐洲央行,但是財政決策權則分散在各個成員國的政府。“統一的央行和分散的財政部“這種制度設計從歐元誕生之日起就埋下了隱患。歐元國家統一了貨幣政策,卻沒有統一財政政策,好比一輛汽車只

3 安裝了油門.卻沒有裝剎車,跑起來很痛快,想停下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果一個國家既可以實施財政政策又可以實施貨幣政策,就可以通過兩者的配合,避免經濟失衡。比如,在政府赤字增加,債務負擔大的時候,政府就可以通過增發貨幣的方式,打開印鈔機憑空印出錢來,造成一定的通貨膨脹,使貨幣貶值,從而使政府實際債務縮水。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后所實施的“量化寬松”政策,就隱合著縮減債務的目的。目前,美國國債占GDP的比例大約在100%,而歐盟整體的債務比例只有80%。從這個數字上看,美國債務問題比歐盟要嚴重得多,但是債務危機對美國的影響卻小得多??梢哉f,這種制度上的重大缺陷導致了這場歐債危機的不可避免性。

3.歐洲國家產業政策的普遍失誤,是歐債危機爆發的深層次原因

歐債危機的爆發還與歐洲國家產業政策的不合理有關。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歐洲大部分國家患上了“全球化不適應癥,由于歐洲各國的勞動力價格普遍高于亞洲、拉美等地區,大部分歐洲國家又對經濟行放任自流,不對產業發展加以有意識的引導,出現了制造業向外大量轉移的結果。歐洲大部分國家制造業的比重都嚴重偏低,比如英國、法國2009年的制造業產出均只占GDP總量的11%,這些國家目前的三產比重都出現了服務業過高,第二產業相對較低的局面。服務業是依附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的,如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就必須圍繞著制造業展開,當第二產業萎縮后,服務業就成為了無源之水,泡沫化傾向嚴重。歐洲大部分國家出現了實體經濟發展不足,虛擬經濟規模過大的狀況,這一狀況被稱為產業空心化現象。

當實體經濟被虛擬經濟所擠占時,其經濟的增長主要由金融業和房地產業貢獻,這些行業的增長不是真正財富的增長,而僅僅是賬面上數字的增加。當金融危機爆發后,賬面上的數字縮水了,經濟也就自然萎縮了。同時,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中抽離,轉投到虛擬經濟當中,虛擬經濟的單位資本就業率是非常低的。而前文已經提到,制造業是相對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行業,虛擬經濟的比重過高,就會造成制造業投資不足,使能夠容納的就業人口下降。歐洲國家在金融危機以前,是靠服務業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但在金融危機發生后,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大量的服務業企業倒閉,使失業人口驟增。這次危機最初爆發的國家-希臘,其服務業中的旅游業在國家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過高,當金融危機爆發后,旅游業屬于非剛性需求,出現了明顯的衰退,國家收入減少。同時,由于失業者增加,國家要給更多的失業者支付失業補貼,財政支出反而增加,一增一減,主權債務危機便爆發了。

這次歐債危機中一枝獨秀的德國,情況恰恰相反。上世紀80年代以后,德國的制造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這一時期,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明顯,而日本、韓國的產品質量優良、性能出眾,德國制造業與之相比并不具有性能和價格方面的優勢。因此,德國調整了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德國自身的優勢是在技術方面領先,具有大量的人才和技術儲備,德國通過政策鼓勵,進一步加強了研發,在耐用資本品的生產,如機械產品.大型醫療設備、電機和電氣產品等方面擁有了世

4 界領先的水平,同時舍棄了一些技術含量不高或自己缺乏競爭優勢的制造領域,如家用消費電子產品.紡織品等不與日本、亞洲四小龍及后來的中國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競爭。一些初級產品也逐漸退出了出口市場,如通用鋼板等。由于及時調整了產品結構,進入90年代以后,德國的對外貿易并沒有像美國那樣出現出口的增長減緩,而是繼續迅速發展,制造業的比重也由降轉升。直到現在,德國仍然是發達國家中工業和制造業比例最高的國家,在2005年時,德國工業產出占GDP的比例高達30.43%,制造業產出占 GDP的比例也占到了23.77%。在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德國是整個歐元區經濟表現最好的國家。2009年德國的經濟下滑了4.7%,失業率也略微上升為7.7%,同期美國增長率為-2.44%失業率高達9.8%, 2010年,德國經濟恢復增長,增長率為1.21%,失業率已經下降到7.0%,為19年來最低。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教訓,那就是不能放任經濟的自由發展,而必須保證產業的安全,按照國家產業發展的規律,對三大產業的比例進行合理的調控,使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比例,防止虛擬經濟過高比重情況的產生。

4.歐洲國家間政策的不協調,是歐債危機難以解決的主要阻力

歐洲在走向聯合之初,最初的歐共體成員僅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參與聯合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經濟結構比較趨同,同時由于國家少,政策協調相對容易。隨著歐洲聯合范圍的不斷擴大、合作程度的不斷加深,歐洲國家間政策的協調難度也就加大了。目前歐盟擁有27個成員國,其中不但有最發達的德國、英國和法國等國家,同時也擁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塞浦路斯等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一方面國家多了,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各有主張,政策協調難度必然加大。如歐債危機發生后;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等債務負擔沉重的國家急于想得到援助,法國、德國等國卻害怕對這些國家的援助會拖累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必須因地制宜來實施,對不同的經濟狀況,必須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如面對經濟下滑時,就要采取促進經濟增長的寬松的貨幣政策,面對經濟過熱的局面.就要收縮貨幣政策,但目前歐盟是采取統一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也要試圖統一,金融危機以后,德國經濟己經得到恢復,沒有必要再采取刺激經濟的政策,而希脂、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經濟依然低迷,需要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5.歐債危機中的“美國因素”

導致歐債危機的根本原因來自自身,這是顯而易見和不可否認的,但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也不應忽視,那就是歐債危機中的“美國國素”。

首先,應當看到美國遠不是歐債危機的“局外人”。‘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波及全球,美歐之間經濟聯系密切,歐洲自然難以幸免。金融風暴導致酉方經濟不景氣,歐洲則首當其沖??梢哉f歐債危機是歐洲結構性和制度性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果,危機的爆發有其必然性,而全球金融風暴和隨之而來的經濟不景氣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歐洲是華爾街金融大鱷們惡意投機的受害者。以希臘為例,當年希臘申

5 請加入歐元區,但卻達不到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歐元區成員國的兩個關鍵標準,即預算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低于60%。希臘于是求助于美國高盛投資公司。高盛為希臘設計出一套貨幣掉期交易“方式,為希臘政府掩飾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從而使希臘在賬面上符合了歐元區成員國的標準。高盛的這一金融創新使得希臘能夠蒙混過關,加入歐元區,但是也給日后爆發的希臘債務危機埋下了伏筆。

第三、美國輿論和媒體的炒作和誤導。歐債危機以來,媒體報道持續升溫負面的預測判斷連篇累犢,唱衰歐洲成為美國媒體以及拒絕加入歐元的英國媒體的主旋律。“歐元崩潰、歐元區分裂、歐盟解體”成為媒體上最常的詞匯。

那么,美國為何要“唱衰歐洲呢?究其原因,這是歐美之間長期以來有關國際金融體系產生矛盾的結果。

歐洲曾經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是二戰以來,美國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美元作為國際通用貨幣的獨特地位,掌握了世界金融體制的主導權。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恰好給歐洲提供了挑戰美國的機會。

歐美之爭突出表現在歐元問題上。歐元誕生于1999年,歐元自誕生之日一路走來日漸堅挺,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已經由成立之初的18%上升到了2009年底的27.8%,相反美元地位則大幅下滑,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從1999年的7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62.1%。歐元對美元構成了嚴重挑戰。于是,一個堅挺的歐元便變成為華爾街的眼中釘、肉中刺??梢哉f美國從最初開始就完全掌握了希臘的問題,而美國三大評級公司也“適時地”下調了希臘的債務信用等級,最終導致希臘債務危機的爆發和在歐元區的連鎖反應。其結果是歐債危機必然造成歐元地位的下滑。

美國打壓歐元的意圖明顯,但并不意味著美國希望看到歐元的崩潰,因為歐洲與美國是全球兩個實力最雄厚的經濟體,跨大西洋之間的經濟聯系難解難分,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6678億美元,歐盟在美國的直接投資高達一萬億美元。最近傳出,歐債危機已經威脅到美國的銀行業。因此失去歐洲這個經濟伙伴對美國自身發展是難以想象的。再者,歐元的疲軟帶來美元的被動升值。這對于美國也不一定是好事。2011年年底,美聯儲聯手西方其他五大央行采取共同行動支持全球金融系統、化解歐債危機的沖擊,其目的也在于此。

美國雖然有打壓對美元霸主地位構成威脅的歐元的一面,但是通過唱衰歐洲來吸引國際資本,才是其真正的用意所在。美國同歐洲一樣也債臺高筑,甚至比歐洲還要嚴重。因此只有打壓歐元,令國際投資機構喪失對歐洲的信心,才有可能吸引大量資本從歐洲撤出,轉向美國??梢钥闯雒绹诮鹑陬I域的核心利益還是在自己的債務市場,保持其優勢地位,使之成為歐債危機的最大受益者,從而減少維持寬松貨幣政策的成本,鞏固美國經濟復蘇的勢頭。

三、歐債危機的前景分析

6 歐洲的債務危機發生至今,嚴峻形勢步步緊逼,似乎最終的結局是歐元的崩潰和歐盟的解體。這種看法過于悲觀,因為事情還有另一面。自債務危機爆發起,歐盟各國政府就不斷探索發生這一危機的原因和化解危機的途徑。從2010年至今,歐盟已經針對債務危機問題召開了19次首腦會議,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1.嘗試建立“財政契約”,逐步統一財政政策

針對歐元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改變“統一貨幣、分散財政部”的狀況。法、德等國最早提出了“經濟政府”的建議。但是經濟政府意味著財政政策統一,而很多國家不愿意向歐盟讓渡財政主權,擔心財政大權被歐盟內大國所壟斷。于是,“財政聯盟”歐洲議事廳和“歐洲財政學期”等各種妥協性方案紛紛提出。在“法德軸心”的推動下,經過多次首腦會議的商討,歐盟最終于去年12月就強化各國財政紀律和監管達成協議,即財政契約。根據這項契約的規定,各成員國必須嚴格遵守財政平衡的“黃金法則”,并且把這一法則寫入各國憲法,由各國憲法法院對預算進行審核;對各成員國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采取嚴格的監管,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不超0.5%,公共債務總余額占GDP比例低于60%的國家允許適度超標;歐盟最高司法機構歐洲法院將有權對結構性赤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0.5%的國家進行處罰,最高金額不超過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1%??梢钥闯?,這項契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政府,因為各成員國的財政主權依然掌握在各國政府手中,但是各國政府必須在財政問題上接受和遵守歐盟統一的“黃金法則”,并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對于違反者,歐盟有權予以處罰和制裁。財政契約的意義在于,歐盟被賦予對各國財政的監督權力,同時又避免了讓渡財政主權這個過于敏感的話題。

從短期看財政契約的制定有助于化解歐債危機。歐債危機的實質是信任危機而引發信任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際資本市場對歐元結構上存在的弊端能否得以克服缺少信心。對此,歐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成效。歐盟先后推出歐洲穩定機制(ESM )和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為遭遇債務危機的國家及時提供救助,歐盟通過這些措施釋放出救援希臘等債務危機嚴重的國家的強烈信號,在有效制止債務危機蔓延方面發揮了作用。去年12月底歐洲央行實行了再融資計劃,歐元區形勢有所穩定。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先后成功地發行了國債,資本市場予以積極響應。而去年年底歐盟首腦會議推出的這個財政契約計劃,實際上是對歐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國際資本對歐元的未來提升了信心。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 2012年新年伊始,標普評級機構接連下調了歐元區9個國家以及歐洲金融穩定工具的信用評級,但是這些“重磅炸彈”在國際金融投資市場并沒有產生預期的負面轟動效果。這說明,包括財政契約在內的歐盟各項措施對于緩解債務危機,提升金融市場信心產生了作用。盡管歐盟面對的困難局面依然嚴峻,但是人們也越來越對歐盟通過制度上的改革來克服危機抱有更大的期望。

2、促增長逐步成為了主要解決手段。

金融危機以后,在“促進增長”還是緊縮財政上,歐盟應對危機的政策也搖擺

7 不定。在歐債危機問題上,形成了一個以德國為首的包括荷蘭和芬蘭等國在內的“財政緊縮派”和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等國組成的“促進增長派”。這樣的‘兩軍對壘“在6月28日和29日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前后表現得十分突出。今年5月6日,社會黨的奧朗德擊敗薩科齊當選新一任法國總統,奧朗德表示支持希臘,認為采取促進增長的積極措施才是化解債務危機的根本之道。奧朗德的主張得到了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以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支持,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認同奧朗德的意見。在5月18日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促增長成為主流看法。但是同時,德國卻擔心經濟過熱而希望采取緊縮的政策,堅持壓縮赤字的默克爾處于孤立地位。缺少了法國的鼎力支持,德國的聲音和權威顯然受到了削弱,德國只得在這次歐盟首腦會議上做出讓步。

在歐盟首腦會議上,刺激經濟增長終于成了一致的呼聲。會議一致通過了《增長契約》一攬子計劃,表明歐盟在化解債務危機問題上的重點從財政緊縮轉變到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向上,增長契約是在奧朗德向這次峰會提交的一項建議基礎上制定的。其核心內容是一個價值1200億歐元的“一攬子”刺激經濟增長計劃。這1200億歐元有一半來自歐洲投資銀行,用于投向歐盟所有國家,尤其是那些處于困境的國家,以幫助它們通過增長步出危機;另外550億歐元來自為縮小歐盟各國貧富差距而設立的結構基金,這筆錢將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以及年輕人就業,剩余50億歐元來自即將于今年夏季開始發行的項目債券,這筆錢將主要用于能源、交通與寬帶等基礎設施建設。奧朗德對這一增長契約的制定表示滿意,他還表示法國也將批準曾經提出質疑的歐盟財政契約??梢钥闯鲇嘘P緊縮優先還是增長優先的爭論在這次峰會已經得到解決

3.救助方式變得更靈活,根據不同的國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隨著西班牙銀行業危機的日益加劇,一些國家對歐盟金融救助機制的動用規則提出了質疑,要求改變現行規定。按現行規定,歐元區永久性救助工具--歐洲穩定機制(ESM)只能援助國家,即救助資金只提供給歐元區成員國政府。當然,受援國政府可以根據需要,再用這筆錢救助本國銀行,其后果是對銀行業的救助最終仍會轉嫁到政府頭上,導致受援國主權債務的增加,形成銀行危機與主權債務危機之間的惡性循環。這樣的規定對像西班牙這樣銀行業遭遇多項風險而瀕臨破產的國家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原因是,西班牙和希臘雖然都遭受到債務危機,但是兩者的情況并不相同,希臘是高額的國家主權債務拖累了銀行業,而西班牙則是銀行業危機不斷加劇造成國家主權債務的飆升。因此,歐盟救助希臘的方式是直接向希臘政府提供援助,這符合歐洲穩定機制發放救助的規定。西班牙為了挽救本國銀行業,也向歐盟提出了救助要求,同時為了避免國家債務負擔的增加,強烈要求改變歐洲穩定機制的救援方式和條件,與西班牙提出同樣要求的是意大利,政府根據自身的困難要求歐洲穩定機制能夠直接購買各國的國債,以便緩解債務壓力。

針對西意兩國的強烈要求,這次首腦會議就放寬動用歐洲穩定機制的條件達成

8 兩項協議:第一是允許歐洲穩定機制直接注資各國銀行,第二是歐洲穩定機制直接購買那些努力削減赤字和債務的國家的主權債務。這次放寬動用條件實際上是改變了游戲規則,這也是歐盟針對遭受債務危機困擾國家在救助方式上的一種改進,這種救助方式的改變更加適應受援國的實際需求因而得到重債國家的歡迎。

4.歐盟決策體現出了“民主化傾向”

長期以來,歐盟的決策權始終掌握在幾個大國手中,最典型的表現是法德兩國作為推動歐洲一體化的發動機而被稱為法德軸心。其實歐盟內的小國對大國包攬一切事物的做法并不滿意,經常抱怨本國的立場和利益沒有得到尊重和維護。但是,這種大國說了算的局面一直保持下來,歐債危機爆發之后法德軸心作用進一步強化,無論是歐盟兩次向希臘提出救助計劃還是設立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和歐洲穩定機制等防止危機蔓延的“防火墻”,都是默克爾和薩科齊兩個人之間協調和運作的結果。今年3月初25個國家簽字的歐盟財政契約更是在默克爾和薩科齊密切配合下,強加于歐盟的結果,因而出現了“默克齊”的戲謔說法。這實際上是對歐盟缺乏民主決策的諷刺,

奧朗德當選法國總統后對財政契約公開提出了質疑,認為這個契約缺少促進經濟增長的條款,必須重新進行談判,否則法國政府將不會批準這個契約。奧朗德的立場遭到德國的斷然拒絕。

奧朗德同默克爾之間的分歧不僅局限在財政契約問題上,奧朗德還提出為了實現刺激增長的目的,必須提高歐洲投資銀行的資金規模,以資助歐洲范圍內的大型基建項目,并通過發行項目債券“進行融資”。他還主張,歐洲央行可以向各國政府直接貸款用于政府刺激經濟的計劃,但是.奧朗德的主張與默克爾的理念南轅北轍。德國政府一貫堅持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反對發行歐洲債券和歐洲央行直接貸款各國政府。默克爾認為,奧朗德提出關于促進增長的辦法只能使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繼續增加,這就徹底否定了歐盟的財政契約,而德國堅持通過結構調整和改革來尋求歐洲長遠的經濟增長。

雙方的分歧造成法德關系緊張,勢必削弱法德軸心的作用。對此,奧朗德毫不隱諱自己的觀點,他對法德之間的特殊關系有自己的獨到看法。他認為法德兩國成為推動歐洲前進的“軸心”是對的,但不是兩家壟斷,不應當是排他性的,而應當尊重其他國家的意見。奧朗德在籌備歐盟首腦會議過程中特別注意加強同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南歐國的磋商,并且支持這些國家的訴求。比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對放寬歐洲穩定機制救助條件的要求就得到法國的理解和認可。為此6月22日在羅馬召開了德、法、西、意四國小型峰會進行“三對一”的面對面談判。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在歐盟中的政治地位屬于“二流”,但是在法國的聲援之下直接向德國“叫板”這還是少見的現象,人們由此發現,過去那種以法德軸心的強勢來脅迫其他國家服從的決策模式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這種民主化傾向如果能夠延續下去,對歐盟未來的決策過程肯定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9 5.深化一體化形成共識

如果說歐債危機爆發后,“歐元崩潰歐盟解體”的悲觀情緒籠罩歐洲的話,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認真的反思,歐盟在化解危機方面逐步達成了新的共識。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歐元集團主席容克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為這次峰會的舉行起草了一份《整體規劃》,實際上是歐盟未來10年的路線圖。這份規劃包括4項內容:一是成立銀行聯盟來監督歐盟各國銀行。二是成立財政聯盟來統一歐盟財政政策。三是進行社會改革來解決歐洲難以為繼的高福利制度和居高不下的高失業率問題。四是最終走向政治聯盟。這項規劃的核心思想是,深化歐洲一體化是化解歐債危機的根本出路。不久前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意大利德國、盧森堡、荷蘭、波蘭、葡萄牙和西班牙飛10國外長提出成立“歐盟國”的設想,即把現行的歐盟體制升級為聯邦國家的模式.“歐盟國”也好此前所議論的“歐洲合眾國”也好都反映了歐盟各國一種強烈政治意愿,那就是歐洲的出路是深化一體化進程而不是開歷史倒車 。

這一共識也具體體現在本次首腦會議達成的協議上。雖然歐盟內部就不少問題存在嚴重分歧,但是這次會議還是達成了若干可以推動歐盟繼續前進的協議,對于提振市場信心和化解債務危機將發揮積極作用。除了增長契約之外,峰會還決定:成立一個由歐洲央行參與

的歐元區銀行監管機構;各國加強預算和金融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和貨幣聯盟以防債務危機重演,歐洲理事會將就設立歐洲銀行聯盟提出報告,一旦銀行聯盟成立歐盟將考慮發行歐洲聯合債券。這些決定預示著歐盟朝著進一步深化的方向繼續推進。

四、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中國的應對策略

在歐債危機中,中國不可能置之度外只做一個旁觀者。中歐經濟息息相關,歐洲經濟增長下滑,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出口增長減緩,必然減緩經濟增長。在極端情況下歐元崩潰,這將使得歐元成為一張廢紙,中國政府和民眾手中握有的歐元資產就血本無回了。但同時,歐債危機也給中國帶來了機遇,中國不僅可以通過援助歐洲來避免自己的經濟損失,也可以借機來獲得更大外交利益。同時,歐債危機還給中國的對外投資帶來了機遇。

1.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由中歐經濟的相關性決定。國內外專家對這一影響做出分析和判斷,歸納起來有以下6個萬面: 第一,歐債危機直接影響歐洲對中國的進口需求。在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歐盟是極為重要的經貿伙伴。在中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對象中,占據前三位的分別是歐盟.美國和日本,三者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60%以上。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技術引進來源地和第二大進口市場。自從中國加入WTO十年來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貿易盈余都保持了穩定的上升態勢,中

10 歐貿易在中國所有外貿的比重也在穩步上升,是中國在全球最大的貿易伙伴。據官方統計,2010年中歐雙邊貿易達到4800億美元,2011年已達到5672.1億美元,其中,中國與德國、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貿易占中國與歐洲國家貿易的近60% 。因此,對于長期以外向型經濟為重要拉動力的中國經濟來說,歐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隨著歐債危機的加劇,歐洲的經濟衰退已成定局,歐洲各國的消費信心和買際的消費都會大為減少,這將對歐洲的需求造成直接沖擊,并通過貿易渠道影響中國,根據德意志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研究,歐美經濟增長每下跌1%,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6%,中國經濟雖然處于轉型階段,但是出口始終是拉劫整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歐洲經濟在債務危機的打擊下一旦崩潰或者進一步衰退,進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其結果勢必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造成消極影響,更何況當前西方經濟衰退已經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構成了壓力。數據顯示去年前8個月,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同比增長18.5%,低于2000年以來23.9%的平均增速。

當然,也應當看到,我國對遭遇債務危機或者遭遇債務危機威脅的“歐盟五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和意大利)的出口占我對歐盟出口總量比重并不大,2009年只有3.47%,因此,從總體看,目前這場債務危機對中歐雙邊貿易額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但是,從發展趨勢看,特別是歐盟整體的經濟不景氣導致國內的需求降低.這對我向歐洲的出口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隨著債務危機的擴大和惡化,中國對歐出口還將面臨一個更大的問題,即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在緊縮政策大行其道的情況下,指望消費和投資帶動經濟增長已不現實,更多國家重拾重商主義政策,將出口看作擺脫危機的最主要手段。經濟持續增長,市場日益龐大的中國既被歐盟視為主要的市場競爭者,又被看作出口的希望所在,所以歐盟大搞貿易保護主義,試圖減少中國產品對本地產業的沖擊,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做好應變準備不斷創新產品,開辟新的市場,改善進口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第二,歐債危機在匯率方面也會對中國出口企業形成較大的沖擊。有專業人士分析,認為,債務危機導致歐元持續疲弱,人民幣匯率相對升值,這將對中國的對歐出口造成壓力,匯率升值會吃掉本來就不多的出口利潤,如果今后中國繼續調減出口退稅政策,估計相當一部分出口企業可能做不下去了。對于中國目前在產業結構調整壓力之下的眾多出口加工業來說,這無異于雪上加霜。

第三.歐債危機還會導致歐債以及歐元資產的大幅度貶值。到目前為止,中國持有的歐洲資產在持續增加,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的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接近3.2萬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30.3%。據市場估算,其中的60%- 70%為美元資產,日元和歐元資產大概在

30%左右,而在這之中,歐元資產占比可能在10%-20%之間。假如按照15%估算,則歐元資產規模大概在在4800億美元左右。如果歐元資產大幅貶值,中國對歐增加

11 投資的風險將大幅度增加。

第四,歐債危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國金融市場的震蕩。歐債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集中在對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上。由于中國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基本與國際同步,因此在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劇烈波動的情祝下,中國的大宗商品市場劇烈震蕩風險集聚。因為,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各種矛盾上升,包括西方國家新的巨額赤字、貿易壁壘與貿易逆差等決定了世界經濟的復蘇趨勢十分脆弱,因此,全球大宗商品消費需求也會波動。另一方面,在消費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大宗商品投資需求仍然不可低估。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資本的流向可能更傾向于流動性比較好,又是相對稀缺的大宗商品市場。此外,歐債危機導致的全球股市的動蕩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推波助瀾也不可低估。

第五,短期資本大量涌入中國。歐債危機導致全球避險情緒加重,資金紛紛回流美元,中國面臨的不是短期資本由流入變為流出。相反因為跟美國相比,中國也算是一個安全港,同時,人民幣對美元依然有升值的壓力,而國內通貨膨脹預期加大提高國內加息的可能,這樣增加了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利差,這些原因綜合說明,中國也是一個能吸引避險資金.包括逃離資金流入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市場。因此,隨著歐債危機的加劇,會有更多短期資本流入,這將有可能沖擊中國外匯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甚至大宗商品所構成的要素市場價格的穩定

第六,歐債危機對中國匯率機制改革的影響.繼次貸危機之后歐債危機對全球貨幣體系帶來的沖擊令人關注。因為人們還沒有從2008年次貸危才爆發后美元大幅度貶值的痛苦和預期中緩過來,歐元這個世界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竟然在半年不到出現高達20%巨大貶值。甚至有人預言歐元要消亡。因此歐債危機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影響是長期的。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宣布,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體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歐債危機對我國經濟政策調整的參考和啟發意義

第一,歐債危機將促進我國進出口相關行業的結構調整。歐債危機的形成不僅會對我國金融業有著明顯影響,而且對于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有著不小的影響。從長遠角度看,這會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產業升級勢在必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以外向型經濟為導向,采取低價向歐美國家出口產品的政策,造成同一商品國內價格遠高于對外出口價格的不正?,F象。一旦產生外部壓力,就以加大基本建設、基礎設施投資來全力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不僅失去產業升級調整機會,還以資源浪費、重復投資、環境污染低工資低保障、增加國際貿易摩擦為代價,導致可持續發展受限,競爭力不足。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之后,我國政府根據形勢采取了一系列緩解經濟現狀持續走低的時勢政策,如投放資金達到了四萬億人民幣,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居民的就業情況,保證了社會、經濟穩定。但是,這也減少了那些

12 沒有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企業的壓力,隨著這些產能過剩的企業再次加大生產規模后,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矛盾性問題更加突出,而歐債危機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這些企業為了適應現狀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不少中小企業被競爭實力較突出的企業所兼并,中國出口行業的整體實力將因此而得到提升

全球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地方政府超規模負債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提高商品高附加價值、減少出口退稅或出口補貼、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創新自主品牌,消除境內外同一商品價格差異、擴大并升級國內消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型,是十二五期間應著力解決的發展問題,也是應對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的必由之路。

第二,歐債危機作為反面教材可以促進我對主權債務和財政赤字問題保持清醒認識和正確決策,當前我國政府注意控制財政赤字問題,2009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的3%以內,并且總債務也控制在了20%范疇之內,和國際上的預警指標60%相比,我國整體財政處于健康和安全的范疇.但有專業人士提出我國債務問題仍然存在不確定因素,

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負債指標有的高達300% ,銀監會統計有11萬億元的地方政府負債,國際權威機構認為中國的地方政府負債接近25萬億元,甚至更多。全球金融危機及歐洲債務危機有助于中央、地方政府對內外債務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歐洲債務危機的本質原因就是那些國家的債務負擔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范圍,因而引起的主權違約風險。對中國而言,不能高估地方政府負債的承受能力,必須擴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實現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相匹配。 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分稅制度體系下,各級地方政府多以賣地收入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這種土地財政具有不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因此,有必要通過培育地方稅稅種如物業稅等方式,促進地方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第三,中國要實施正確的產業政策,不斷提高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前面已經提到,歐債危機的根本原因不是主權債務本身,而是長久以來部分國家放任經濟的自由發展,實施了錯誤的產業政策,患上了全球化不適應癥,使自身經濟競爭力不斷削弱而導致的經濟衰退。同時歐洲又買行了高社會福利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國家沉重的財政負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國和其他一些西歐國家的勞動成本逐年增加,面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這些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競爭能力,連本國的公司也逐步把目光投向了國外,把資金和產品生產從國內撤出而投向發展中國家,本國的產業出現了空心化。這就導致了歐洲經濟增長遲緩、缺乏活力,造成了高額的債務,并且形成了難以遏制的惡性循環。歐洲的教訓值得汲取,因此,國內一些專家提出我國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國家著重發展第三產業的道路,要使一二三產業保持走完全由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提高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力。

3.中國應對歐債危機的策略分析

13 歐債危機不僅對中國經濟有直接的影響,也對中國的外交環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因此,面對這場危機中國決不能做一個旁觀者,而是要主動出擊積極應對。

第一,中國政府積極幫助歐洲解決問題渡過難關。

中國和歐洲之間今年年初開始一系列的高層互訪和交流正是中國積極應對歐債危機的體現,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今年2月,在北京與溫家寶總理舉行第14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并會見了胡錦濤主席。2月初,德國總理默克爾在5年內第5次訪問中國,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晤。2月份習近平副主席對愛爾蘭進行了正式訪問,4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抵達倫敦對英國進行訪問,5月初李克強副總理訪問了匈牙利、比利時和歐盟總部,5月份吳邦國委員長訪問了荷蘭、克羅地亞、盧森堡和西班牙,6月份胡錦濤主席對丹麥進行了國事訪問。

胡錦濤6月16日與丹麥首相托寧一施密特會談時強調,中方關心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影響,相信歐洲有智慧.有能力克服暫時困難實現經濟復蘇和增長。歐債問題出現后,中方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今后,我們還會同國際社會一道支持歐洲為解決債務問題、促進經濟穩定努力。

溫家寶總理今年2月份接待德國總理默克爾時則用了一個更加簡潔和形象的說法來解釋中國的立場。他說,幫助歐洲就是幫助自己。

中國政府在歐債危機爆發后多次明確表示,將采取“不減持歐元債券,支持歐元保持穩定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的基本方針。

第二,中國政府采取積極應對態度的原因分析。

(1)歐洲經濟和中國休戚相關,中國幫助歐洲也是為了防止經濟遭受損失。前文已經說明了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如果歐洲經濟繼續下滑,中國損失只會加大,如果歐元區崩潰中國手中所持的歐元資產和外債將遭受巨大的損失。而一個恢復活力的歐洲才是中

國最愿意看到的結果,中國要想避免和減少上述那些負面的影響,爭取經濟發展好的外部環境,積極幫助歐洲是唯一的選擇。

(2}歐債危機是中國全面獲得歐洲資源和市場的最佳時期,中國只有積極幫助歐洲,才有更好的機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正在迅猛發展,1997年時,中國對外的直接投資額僅為37.65億美元,2010年時已經上漲到了894.33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88.1億美元,增長率21 .7%,該流量占到了世界第5位,對外投資的存量約為3172.1億美元,居全球第17位,預計到2020年該存量可達1萬億美元,但是,中國對歐盟的投資額度還不大,中國對歐盟的非金融直接投資僅占歐盟接受外資的0.2%。中國向歐洲投資的潛力很大。這次歐債危機后,歐洲資金短缺,擴大對歐洲直接投資正是其時。而且在歐債危機后,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出售港口、機場、道路等資源,一些企業也將自己的品牌技術標準、專利等以較低的價格轉讓中國可以通過競標、企業兼并或購買股份的方式,以較低的成本獲得這些

優質資源。同時,歐債危機后,大量的歐洲企業倒閉,這些企業所空出來的歐

14 洲市場,中國正好可以去填補。中國向歐洲投資,一萬面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給歐洲注入了活力,同時,中國也獲得了歐洲的資源和市場,這是“雙贏”的結果。

(3)中國在應對歐債危機中采取積極態度更加著眼于提升中國在美、歐、中三角關系中的地位。

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美國采取了”圍堵’的政策,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歐洲一體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挑戰美國的霸權,如果歐洲在一體化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好,將成為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在制衡美國這一唯一的超級大國的過程中,將更多分擔中國身上的壓 力,所以,一個走向一體的強大歐洲是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的。

歐盟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急需要外界的援手,對此美國的態度并不積極,前面已經說過歐元區動蕩不定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這就給中國提供了機會,中國一旦出手相助,不僅可以穩住歐元,幫助歐洲恢復元氣,而且中國也可以借機拉近和歐洲的關系,這顯然可以提升中國在歐洲及全球的影響力。

對于中國的積極援助措施,歐盟的態度前后是有變化的,最初,歐盟各國政界和輿論對中國存在很深的政治偏見,甚至擔心中國買下歐洲,針對中國援助問題默克爾曾強調歐洲有能力自己解決債務危機,但是隨著債務危機的不斷惡化,歐盟逐步改變了立場,去年年底,法國總統薩科齊主動打電話給中國領導人,請求援助。他對國內公眾說:如果擁有世界外匯儲備60%的中國人決定投資歐元而不是美元,我們為什么要拒絕,默克爾也不再強調歐洲自救能力了,而是認可中國通過國際貨幣基金以及歐洲穩定金融工具等渠道予以援助。她今年年初訪問中國的目的之一就是敦促中方做出援助的承諾。甚至主動向中方提出,德國將積極努力促進市場經濟地位和解除軍售禁令等問題的解決,以排除歐盟同中國加強合作關系的障礙。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2篇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突然爆發,致使美國陷入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繼而,受美元體制的影響,全國大多數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并且許多國家外匯儲備以美元計量。美國經濟危機導致美元動蕩,迅速波及整個世界,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從危機最初爆發的原因來看,是由于美國人的超前消費行為以及一些企業為增加消費量而采取的一些鼓勵措施導致許多沒錢的人卻大肆借貸買房買車,使經濟出現了虛假繁榮,到最后,人們債臺高筑,還貸不起,影響銀行資金周轉甚至破產。政府為救市大量印鈔,致使市場流通貨幣量大大加大,美元貶值,物價上漲,進而通過匯率及貿易、外儲等因素將危機轉嫁,蔓延到世界。這些只是從那個表面上看到的,究其根本原因,則是由于資本主義本身存在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引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產與資本日益社會化,而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卻使生產資料和成果越來越為部分資本家占有,同時,資本的逐利性使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生產過剩,引發經濟危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肆虐,希臘政府為幫助其銀行部門安然度過危機承諾提供一筆大額資金,到09年,希臘政府突然宣布政府財政赤字與公共債務已遠超歐盟規定的上限,情急之下,希臘政府主要通過借新債還舊債來解決當下的債務問題。由于希臘政府顯著惡化,全球三大評級公司惠譽、標準普爾與穆迪先后下調希臘主權評級,使其陷入財政危機,歐元兌美元大幅度下跌,這成為“歐債危機”的導火索。由于市場對歐元區國家債務危機恐慌心理加重,投資者紛紛拋售歐元區資產,從而使歐元區部分國家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繼之后,葡萄牙政府稱可能削弱縮減赤字的努力及西班牙披露未來三年的預算赤字將高于預測,更是導致市場焦慮急劇上升,歐元遭到大肆拋售,歐洲股市暴跌,德國等歐元區龍頭國也開始感受到了危機的影響,整個歐洲區面臨著成立11年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從其造成的影響看來,以英美為代表的歐元區外的發達國家由于對歐洲需求的依存度較低,因此受危機影響較小;但以日本、中國為代表的對出口依賴較大的國家可能會受累于歐盟經濟下滑影響,進而影響本國經濟。拿中國來說,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部需求,因此,受歐債危機影響較大。

歐債危機的解決,從目前來看,危機國家以無法憑借一己之力解決了,只能依靠周邊國家、機構的援助方案與援助力度解決。歐元區的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體化制度,使得德國、法國等經濟恢復較快,經濟較為穩定的國家無法“獨善其身”,此外,IMF的巨額援助也有利于債務危機的減弱。

由于我國受歐債危機影響很大,因此在西方國家提出讓我國出資3.2億美元的援助計劃時,我們也有一絲猶豫,但是,我們沒有被危機沖昏了頭腦,援助不等于送錢,歐元區未來經濟發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內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對于國際組織的救歐行動,我們給于支持,但我們更希望歐洲國家從自己的政策方面入手,積極有效地采取救市政策,適當地降低財政壓力。當然,我國也會通過自己的行動幫助其渡過難關。例如:增加向IMF注資、購買國債、增加進口和擴大企業投資等方式,幫助歐洲國家克服危機,增加就業和恢復經濟增長。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3篇

(一) 統一貨幣體系的缺陷

由于在經濟結構、國際收支結構以及現階段經濟周期等方面存在差異, 高度集中的貨幣體系已經變得相當分散。像德國和法國擁有廣闊的出口市場, 因而需要低匯率以刺激在歐元區外的國家進行出口貿易。而另外一些國家, 例如西班牙和希臘, 則主要依賴于歐元區內部的出口, 因而希望利率升高以便從國外吸引更多的投資。一方面, 實施統一的貨幣體系, 不可能把歐元區各國利益都考率周全。另一方面, 它使得歐元區各國失去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甚至降低歐元區各國對本國實施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二) 成本與收益的失衡

最初由蒙代爾提出, 隨后由麥金農、凱南等經濟學家發展的最優貨幣區理論, 提出了關于確定最優貨幣區四個潛在的標準: (1) 貿易程度; (2) 經濟危機和商業周期的相似性; (3) 勞動力流動的程度; (4) 財政轉移支付系統。這些標準成為確立一個有效貨幣區的先決條件。然而, 由于歐盟國家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導致歐元區成本與收益的失衡。經濟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一共同貨幣的凝聚力。

(三) 財政一體化的缺失

貨幣政策作為一種宏觀調控手段, 只有與財政政策相結合才能較好地促進經濟發展。由于不同地區間經濟的失衡, 導致貨幣政策不可能惠及每一個區域, 從而使一些地區的利益受損。在這種情況下, 財政轉移支付系統的實施將會補償那些經濟利益受損的地區。然而, 在一定程度上, 沒有財政聯盟的貨幣聯盟的歐元體系使得這個機制已不復存在。

二、維持歐元穩定采取的措施

(一) 穩定金融系統

根據歐洲央行在2010年4月公布的臨時文件, 社會公眾贊成重點關注銀行機構的債務, 可概括如下: (1) 政府同意各銀行之間進行同業拆借和新債發行; (2) 由政府注資對問題金融機構進行重組; (3) 增加零售存款保險。在2009年年初, 為了減輕受損的資產, 社會公眾將重點主要轉向銀行的資產, 包括:“ (1) 在限制道德風險的同時, 應維護金融穩定, 并為私營部門恢復信貸; (2) 確保在一個單一市場內部盡可能保持最大限度的公平競爭; (3) 盡可能地控制資產對公共財政所采取的保護措施造成的影響。”這些措施的實施在短期內對于銀行系統收效甚微。相反, 歐元區政府債務急劇增加, 例如, “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政府債務分別增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6.4%、6.7%、6.5%”。此外, 歐洲央行同時指出, 仍然要密切關注財政風險, 雖然在短期內不會產生嚴重后果, 但可能會對今后的長期財政償付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二) 大力財政刺激

經濟低迷導致歐元地位動搖, 為應對經濟衰退, 歐元區各國開始大力刺激財政。2008年年末, 歐盟委員會決定實施歐洲經濟復蘇計劃 (EERP) , 從而提供一個協調短期預算的機制。“薪酬總額達2000億歐元, 約占歐盟GDP的1.5%, 其中要求成員國貢獻達到1700億歐元, 約占歐盟GDP的1.2%, 歐盟和歐洲投資銀行 (EIB) 達到300億歐元, 約占歐盟GDP的0.3%。”這些財政刺激方案并未發揮預期作用, 經濟惡化仍十分嚴重。而且, 財政支出的擴張引發了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2011年9月, 歐洲央行發表了一篇文章, “平均赤字增加了逾5個百分點, 達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的6%, 然而公共支出的力度和產出以及公共收入的力度沒能夠適應這種水平上的改變”。赤字的增加導致國家現金流的流通性變差。這迫使歐元區17個成員國在2010年成立了歐洲金融穩定基金 (EFSF) , 旨在提供緊急資金。由于采取的措施并未實現預期目標, 實際支出超出了預期計劃, 但對緩解危機卻收效甚微, 同時, 對于國民醫療方面的政府財政支出嚴重不足, 因而我們不能過于樂觀地預期未來的發展。

(三) 主要貨幣政策

其一, 利率調整。自2008年金融危機惡化和2009年歐洲債務危機爆發, 為維持歐元地位穩定, 歐洲央行幾次下調存款利率和主要再融資操作的利率以刺激投資和消費。2009年年初, 存款利率降低到1%, 到2012年7月, 歐洲央行下調存款利率至零。然而, 人們對市場不抱有信心而且擔心在歐元區的投資風險, 降低存款利率并不能提高投資者對歐元的信心, 導致歐洲央行向商業銀行的貸款又被退回給歐洲央行。而且從理論上說, 削減利率會加劇歐元區的通貨膨脹。

其二, 證券市場計劃。2010年10月, 歐元系統開始購買證券, 實施證券市場計劃。歐洲央行2010年決定可以購買由中央政府或者其成員國發行的債券, 以及在歐元區經營的私人實體經濟。

三、歐元的前景

(一) 歐元的未來

1. 歐元區崩潰, 其損失成本巨大。

因為: (1) 資本外逃。若預期歐元區發生解體, 此時基金必然發生轉移。 (2) 債務違約。如果歐元區分裂, 歐元計價的債務無疑將轉換成本國貨幣計價的債務, 此時債權人構成違約, 從而破壞了國家和其貿易伙伴之間的財務關系。 (3) 對歐元區經濟疲軟的國家會造成貿易混亂。脫離歐元區的國家很可能再次使用以前的貶值匯率以刺激出口和經濟增長, 而其他未脫離歐元區的國家很可能實施懲罰性關稅措施, 從而保護本國利益。此外, 暫時未脫離歐元區的國家有可能將不再遵守歐盟貿易協定。

2. 在歐洲債務危機的背景下, 歐元區成員的凝聚力增強。

首先, 歐元的疲軟主要是由于統一貨幣體系的問題造成的。歐洲債務危機可以看作是由歐元區內部存在的問題造成的。假想如果歐元區成員國的債權和債務會彼此抵消, 那么這場危機將不會存在。因此, 如果獲得歐元區占主導地位國家的支持, 歐元的發展將會逐步改善。其次, 歐洲債務危機為歐元區成員提供了一個反思的機會, 有利于重建一個健康的歐元體系。第三, 這場危機使歐元區成員國產生了財政一體化的意識, 有利于維護歐元區的穩定。因此, 歐洲債務危機可以看作是歐元貨幣得以發展的一個機會。

3. 歐元區成員國有堅決的政治決心維護歐元穩定, 并以一種協調合作的方式共度危機。

出于政治目的的考慮, 歐元區必須保障歐元的穩定。自從“歐元”這個概念被提出, 就一直備受爭議。特別是像德國和法國這樣的歐洲國家, 深刻了解歐元區固有的弱點, 但他們更清楚具有巨大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的歐元對于歐洲的意義。歐元的存在實際上是歐元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結果。歐元區成員國不能接受歐元區的分裂。危機發生以來, 歐元區各成員國展開積極合作, 并采取新的措施穩定金融形勢。所有的成員國都大力推進財政改革, 旨在解決經濟危機。此外, 最新消息顯示, 歐洲經濟危機有緩解的態勢?!秶H商業時報》報道 (2012) , 在布魯塞爾會議上決定為希臘削減400億歐元的債務, 并且為其提供一筆高達437億歐元的救助貸款。歐元集團主席克勞德容克說, “這不僅僅是錢, 更是為希臘人民以及整個歐元區的美好未來作出的承諾”。

(二) 對歐元發展的建議

根據前面的分析, 挽救債務危機仍然是有希望的。建議如下:第一, 加快財政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進程。統一的貨幣政策沒有財政政策的輔助會引發許多問題。第二, 當初在建立一個沒有退出機制的歐元時, 一個重要假設就是所有成員都會履行自己的義務。由于基于這個假設的基礎, 導致歐元區缺乏相應的懲罰機制、救助機制和退出機制。結果, 當問題發生時, 歐洲陷入了危機。因此, 首先應建立懲罰機制以抑制歐元區成員國;其次, 對于除破產以外資金缺乏流動性的成員國, 建立永久性救助機制;最后, 在一些成員國被迫退出歐元區之前, 建立一個有序的退出機制。以上是在債務危機時期為改善歐元現況所提供的建議。

參考文獻

[1]Lerian S.1988.Will Euro Be Our Currency Titanic[N].Le Figaro, 1998 (5) .

[2]劉軼.歐債危機與歐元的前景[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2 (3) .

[3]溫軍偉.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與歐元的前景[J].金融理論與實踐, 2012 (1) .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4篇

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延續至令已有整整兩年半的時間,至今沒有結束。歐洲要想從危機中脫身,似乎也遙遙無期。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么?這場危機對歐盟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歐盟未來會怎么樣發展?這些都是爭論不休難有定論的話題。我們要看到,歐債危機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半個多世紀前,為了結束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的戰爭災難,一勞永逸地實現歐洲大陸的持久和平,政治家們提出了歐洲走向聯合的設想,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搞政治聯合沒有條件,只能從貿易和經濟合作開始做起,于是從煤鋼共同體到經濟共同休,到歐洲共同市場,再到歐洲聯盟,歐洲聯合的范圍不斷擴大,合作程度不斷加深??梢?,歐洲一體化的目標是政治聯盟,但實際操作上是從經濟領域開始做起。時于這場歐債危機,經濟專業的學者們單純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往往忽視政治意愿所發揮的作用;而政治精英們的判斷卻又沒有充分考慮經濟規律產生的影響。這使得歐債危機的問題更加復雜和不確定因此,要準確地把握歐債危機問題,既要看到其中的政治因素,又要看到背后的經濟規律,只有把兩方面的因素綜合在一起,才能“還原”一個完整的歐債危機。

一、歐債危機的演變過程和現狀

在2012年的歐洲杯上.希臘國家足球隊沒能續寫“神話“沒有能夠領跑歐洲足壇,但這個國家的經濟.卻一直在歐債危機中扮演著“領跑”的角色。從2009年底希臘政府宣布國家陷入債務違約風險起,威脅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持續至今已有兩年半之久。在這個過程中,希臘一直是主角圍繞著這個國家發生的三次風險歐債危機的演變軌跡出現了三個節點反映了歐債危機的演變軌跡。

第一個節點是2010年5月,歐盟面對主權違約風險激增的希臘,經過反復協商終于做出了救援希臘的決定。希臘當時的國家債務總額達到3000億歐元,占GDP比例高達113%,遠遠超出了歐元區規定的60%的最高限額。歐盟的救助資金總額為1100億歐元,分期分批提供。這項救助緩解了希臘5月份面臨的償還期債務的緊迫壓力從而暫時化解了這場風波。在這一階段,歐債危機尚未大面積蔓延,歐盟的應對方式也主要是向出現債務危機的國家政府提供資金援助,以“治標”為主。

第二個節點是2011年10月。希臘遭遇第二次債務危機,債務總額達到3500億歐元,占GDP比例高達166%,國家再一次遭遇債務違約風險。歐盟2011年10月底召開的首腦會議制定了第二個救援一攬子計劃,救援總額為1300億歐元,通過銀行減記50%的方式削減希臘債務1000億歐元。希臘危機還出現了向其他國家蔓延之勢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紛紛告急。

2011年12月,歐盟準備修改《里斯本條約》以便嚴格各國的財政紀律。但是,這個計劃遭到英國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實現。于是在法國和德國的推動下,歐盟就嚴格各國財經紀律達成一項政府間協議,即歐盟財政契約。2012年3月歐盟中除了英國和捷克的25個成員國簽署了財政契約??梢钥闯?,在這階段歐債危機牽涉到的國

1 家逐漸增加,危機影響程度也逐漸加深,歐盟在應對方面已經由簡單的援助深化為開始“治本”,即簽署財政契約。

第三個節點是今年5月份,希臘國內發生政治動蕩導致了希臘退出歐元區的風波。議會選舉中接受歐盟要求、主張實行財政緊縮政策的新民主黨沒有獲得議會多數,而其他政黨也難以組成聯合政府,希臘遭遇內閣危機,是否實施歐盟提出的緊縮財政計劃成為疑問。希臘面臨的困境是.如果放棄實行財政緊縮,政策歐盟將中止提供救助資金,因為歐盟提供救助一攬子方案的先決條件是希臘必須實施嚴格的財政改革計劃。一旦希臘放棄緊縮政策,而歐盟中斷救助那么希臘留在歐元區就失去意義因此希臘面臨退歐”的嚴峻現實。6月17日希臘議會再次選舉,新民主黨得票領先、取得多數地位,并且與其他兩個政黨結盟組建了聯合政府。“退歐風波”暫時得以平息.但是民眾反對緊縮計劃的情緒依然高漲,而且堅決反對財政緊縮的左翼政黨聯盟的力量不斷擴大,因此,希臘“退歐“依然是令歐洲談虎色變的嚴峻現實。到了這個階段,歐債危機進一步升級,開始給歐盟帶來了解體的威脅。希臘一旦“退歐”,歐盟的經濟損失不可避免。根據一般估計,希臘退出歐元區帶來的直接成本是4000億歐元。德國承受的損失總額將超過1000億歐元。法國的損失將達到585億歐元。

希臘危機的政治后果則更加令人擔憂。希臘 “退歐”可能在歐元區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就在希臘‘退歐風波’高漲之際,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西班牙傳來了緊急的報警信號。由于在西班牙房地產市場泡沫期間積累了大量高風險貸款,加上投資其他國家的國債受損和大量吃進本國國債的西班牙銀行業面臨壞賬激增和資本金不足的嚴峻局面,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開始放棄購買高風險的西班牙國債,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超過7%的警戒線。難以承受緊縮計劃和銀行業危機失控的西班牙也發出了脫離歐元區的聲音,西班牙是歐元區第四大經濟體,西班牙如果放棄歐元那就意味著歐元區走向崩潰和解體。這樣的前景令歐洲人不寒而栗,因為歐洲貨幣聯盟的創立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步驟,而一體化是歐洲在二戰后為了實現永久和平所做出的戰略選擇。歐盟的解體將意味著歐洲的歷史性倒退。

二、歐債危機產生及不斷蔓延的原因

1、歐洲國家普遍的高福利是產生歐債危機的直接原因

這次歐債危機是從希臘開始爆發的。希臘人拒絕財政緊縮政策的原因是擔心自身生活水平的下滑和社會福利待遇的降低。國家經濟發展乏力,同時大部分民眾享受著過高的社會福利,這一矛盾正是希臘債務危機出現的直接原因。

與歐盟其他國家相比,希臘是一個發展水平偏低的南歐小國,但是加入歐元區后不顧本國條件,盲目向西歐和北歐國家的福利標準看齊,社會福利實行高標準。這樣做雖然贏得了民眾擁護,但是造成了國庫空虛,政府只能靠大規模舉債來維持局面。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如今已難以為繼,希臘只是歐洲高福利制度的冰山一角。歐洲實行的高福利制度是二戰后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建立起來,并且不斷完善的.從

2 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政策是歐洲模式的主要特征,歐洲國家也常為其“最發達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而驕傲。這一制度在保障社會公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福利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出生率持續下降以及人口老齡化,歐洲各國社會福利的包袱日益沉重,政府財政中社會保障赤字不斷飄升,成為國家難以承載的重負。

以法國為例,法國每年向社會保障機構繳納的各種社會保障基金不斷增高但是社會保障赤字也輪番上升。2004年法國的社會保障虧空高達150億歐元。為了滿足規模不斷擴大的福利開支,法國政府不得不增加社會保障稅,目前法國企業承擔的社會保障費比重達到9.8%,而且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企業的繳費負擔仍有上升的可能,這勢必打擊法國企業的投資和雇傭年輕人的積極性,這就導致了法國的經濟增長缺少活力而失業人口居高不下。高福利的另一個弊端是,許多失業者寧愿失業也不愿接受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的工作。由此可見,歐洲國家普遍存在勞動成本居高不下,競爭力明顯低下的狀況。其結果是經濟增長遲緩、活力不足,這又反過來加重了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的危機。這種惡性循環成為歐洲難以擺脫的怪圈。

歐洲進行深刻變革就要傷筋動骨,但這是歐洲各國執政黨難以承載的重荷。2010年法國總統薩科齊為了壓縮預算開支曾竭盡全力推出了一項有關退休金制度的改革,遭到了全國上下一致反對,他本人的聲望急劇下跌,最終導致他在2012年的總統大選爭取連選連任的努力歸于失敗??梢娚鐣母镌跉W洲并不得人心。歐洲經濟社會模式的弊端盡人皆知,而把選票視為核心利益的各政黨卻不可能把政治生命當作賭注,因此轉變社會發展模式的難度很大,已經成為困擾歐洲數十年的老大難問題。

從歐洲普遍實行高社會福利制度中可以得出深刻教訓。社會福利制度雖然是保障社會公平的必要手段,勢在必行。但是各國在推行社會福利制度時必須依據各國自身發展水平,量力而行和逐步實施。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一旦高上去。大家都高興,但是再往下降就難以接受了,這勢必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的治動蕩。希臘最近連續發生多起內閣危機,甚至威脅要退出歐元區,根本原因就在這里。然而面對國家債臺高筑、國庫空虛的形勢,除了增收節支,沒有任何靈丹妙藥可以使希臘人逃避勒緊褲帶的命運,別的不改變,單單是退出,還是留在歐元區都不可能改善目前的糟糕局面,希臘危機產生的原因不是獨特的,在歐洲國家中比較普遍,希臘所面臨的困境已經給歐洲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

2.歐盟統一的貨幣政策與各自為政的財政政策間的矛盾,是歐債危機不斷蔓延的重要原因

自1999年歐元誕生,貨幣政策不再由歐元區國家政府在制定,而是交由歐盟機構來決策。因此,歐元貨幣政策決策權集中在歐洲央行,但是財政決策權則分散在各個成員國的政府。“統一的央行和分散的財政部“這種制度設計從歐元誕生之日起就埋下了隱患。歐元國家統一了貨幣政策,卻沒有統一財政政策,好比一輛汽車只

3 安裝了油門.卻沒有裝剎車,跑起來很痛快,想停下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果一個國家既可以實施財政政策又可以實施貨幣政策,就可以通過兩者的配合,避免經濟失衡。比如,在政府赤字增加,債務負擔大的時候,政府就可以通過增發貨幣的方式,打開印鈔機憑空印出錢來,造成一定的通貨膨脹,使貨幣貶值,從而使政府實際債務縮水。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后所實施的“量化寬松”政策,就隱合著縮減債務的目的。目前,美國國債占GDP的比例大約在100%,而歐盟整體的債務比例只有80%。從這個數字上看,美國債務問題比歐盟要嚴重得多,但是債務危機對美國的影響卻小得多??梢哉f,這種制度上的重大缺陷導致了這場歐債危機的不可避免性。

3.歐洲國家產業政策的普遍失誤,是歐債危機爆發的深層次原因

歐債危機的爆發還與歐洲國家產業政策的不合理有關。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歐洲大部分國家患上了“全球化不適應癥,由于歐洲各國的勞動力價格普遍高于亞洲、拉美等地區,大部分歐洲國家又對經濟行放任自流,不對產業發展加以有意識的引導,出現了制造業向外大量轉移的結果。歐洲大部分國家制造業的比重都嚴重偏低,比如英國、法國2009年的制造業產出均只占GDP總量的11%,這些國家目前的三產比重都出現了服務業過高,第二產業相對較低的局面。服務業是依附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的,如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就必須圍繞著制造業展開,當第二產業萎縮后,服務業就成為了無源之水,泡沫化傾向嚴重。歐洲大部分國家出現了實體經濟發展不足,虛擬經濟規模過大的狀況,這一狀況被稱為產業空心化現象。

當實體經濟被虛擬經濟所擠占時,其經濟的增長主要由金融業和房地產業貢獻,這些行業的增長不是真正財富的增長,而僅僅是賬面上數字的增加。當金融危機爆發后,賬面上的數字縮水了,經濟也就自然萎縮了。同時,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中抽離,轉投到虛擬經濟當中,虛擬經濟的單位資本就業率是非常低的。而前文已經提到,制造業是相對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行業,虛擬經濟的比重過高,就會造成制造業投資不足,使能夠容納的就業人口下降。歐洲國家在金融危機以前,是靠服務業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但在金融危機發生后,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大量的服務業企業倒閉,使失業人口驟增。這次危機最初爆發的國家-希臘,其服務業中的旅游業在國家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過高,當金融危機爆發后,旅游業屬于非剛性需求,出現了明顯的衰退,國家收入減少。同時,由于失業者增加,國家要給更多的失業者支付失業補貼,財政支出反而增加,一增一減,主權債務危機便爆發了。

這次歐債危機中一枝獨秀的德國,情況恰恰相反。上世紀80年代以后,德國的制造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這一時期,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明顯,而日本、韓國的產品質量優良、性能出眾,德國制造業與之相比并不具有性能和價格方面的優勢。因此,德國調整了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德國自身的優勢是在技術方面領先,具有大量的人才和技術儲備,德國通過政策鼓勵,進一步加強了研發,在耐用資本品的生產,如機械產品.大型醫療設備、電機和電氣產品等方面擁有了世

4 界領先的水平,同時舍棄了一些技術含量不高或自己缺乏競爭優勢的制造領域,如家用消費電子產品.紡織品等不與日本、亞洲四小龍及后來的中國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競爭。一些初級產品也逐漸退出了出口市場,如通用鋼板等。由于及時調整了產品結構,進入90年代以后,德國的對外貿易并沒有像美國那樣出現出口的增長減緩,而是繼續迅速發展,制造業的比重也由降轉升。直到現在,德國仍然是發達國家中工業和制造業比例最高的國家,在2005年時,德國工業產出占GDP的比例高達30.43%,制造業產出占 GDP的比例也占到了23.77%。在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德國是整個歐元區經濟表現最好的國家。2009年德國的經濟下滑了4.7%,失業率也略微上升為7.7%,同期美國增長率為-2.44%失業率高達9.8%, 2010年,德國經濟恢復增長,增長率為1.21%,失業率已經下降到7.0%,為19年來最低。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教訓,那就是不能放任經濟的自由發展,而必須保證產業的安全,按照國家產業發展的規律,對三大產業的比例進行合理的調控,使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比例,防止虛擬經濟過高比重情況的產生。

4.歐洲國家間政策的不協調,是歐債危機難以解決的主要阻力

歐洲在走向聯合之初,最初的歐共體成員僅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參與聯合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經濟結構比較趨同,同時由于國家少,政策協調相對容易。隨著歐洲聯合范圍的不斷擴大、合作程度的不斷加深,歐洲國家間政策的協調難度也就加大了。目前歐盟擁有27個成員國,其中不但有最發達的德國、英國和法國等國家,同時也擁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塞浦路斯等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一方面國家多了,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各有主張,政策協調難度必然加大。如歐債危機發生后;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等債務負擔沉重的國家急于想得到援助,法國、德國等國卻害怕對這些國家的援助會拖累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必須因地制宜來實施,對不同的經濟狀況,必須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如面對經濟下滑時,就要采取促進經濟增長的寬松的貨幣政策,面對經濟過熱的局面.就要收縮貨幣政策,但目前歐盟是采取統一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也要試圖統一,金融危機以后,德國經濟己經得到恢復,沒有必要再采取刺激經濟的政策,而希脂、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經濟依然低迷,需要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5.歐債危機中的“美國因素”

導致歐債危機的根本原因來自自身,這是顯而易見和不可否認的,但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也不應忽視,那就是歐債危機中的“美國國素”。

首先,應當看到美國遠不是歐債危機的“局外人”。‘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波及全球,美歐之間經濟聯系密切,歐洲自然難以幸免。金融風暴導致酉方經濟不景氣,歐洲則首當其沖??梢哉f歐債危機是歐洲結構性和制度性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果,危機的爆發有其必然性,而全球金融風暴和隨之而來的經濟不景氣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歐洲是華爾街金融大鱷們惡意投機的受害者。以希臘為例,當年希臘申

5 請加入歐元區,但卻達不到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歐元區成員國的兩個關鍵標準,即預算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低于60%。希臘于是求助于美國高盛投資公司。高盛為希臘設計出一套貨幣掉期交易“方式,為希臘政府掩飾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從而使希臘在賬面上符合了歐元區成員國的標準。高盛的這一金融創新使得希臘能夠蒙混過關,加入歐元區,但是也給日后爆發的希臘債務危機埋下了伏筆。

第三、美國輿論和媒體的炒作和誤導。歐債危機以來,媒體報道持續升溫負面的預測判斷連篇累犢,唱衰歐洲成為美國媒體以及拒絕加入歐元的英國媒體的主旋律。“歐元崩潰、歐元區分裂、歐盟解體”成為媒體上最常的詞匯。

那么,美國為何要“唱衰歐洲呢?究其原因,這是歐美之間長期以來有關國際金融體系產生矛盾的結果。

歐洲曾經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是二戰以來,美國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美元作為國際通用貨幣的獨特地位,掌握了世界金融體制的主導權。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恰好給歐洲提供了挑戰美國的機會。

歐美之爭突出表現在歐元問題上。歐元誕生于1999年,歐元自誕生之日一路走來日漸堅挺,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已經由成立之初的18%上升到了2009年底的27.8%,相反美元地位則大幅下滑,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從1999年的7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62.1%。歐元對美元構成了嚴重挑戰。于是,一個堅挺的歐元便變成為華爾街的眼中釘、肉中刺??梢哉f美國從最初開始就完全掌握了希臘的問題,而美國三大評級公司也“適時地”下調了希臘的債務信用等級,最終導致希臘債務危機的爆發和在歐元區的連鎖反應。其結果是歐債危機必然造成歐元地位的下滑。

美國打壓歐元的意圖明顯,但并不意味著美國希望看到歐元的崩潰,因為歐洲與美國是全球兩個實力最雄厚的經濟體,跨大西洋之間的經濟聯系難解難分,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6678億美元,歐盟在美國的直接投資高達一萬億美元。最近傳出,歐債危機已經威脅到美國的銀行業。因此失去歐洲這個經濟伙伴對美國自身發展是難以想象的。再者,歐元的疲軟帶來美元的被動升值。這對于美國也不一定是好事。2011年年底,美聯儲聯手西方其他五大央行采取共同行動支持全球金融系統、化解歐債危機的沖擊,其目的也在于此。

美國雖然有打壓對美元霸主地位構成威脅的歐元的一面,但是通過唱衰歐洲來吸引國際資本,才是其真正的用意所在。美國同歐洲一樣也債臺高筑,甚至比歐洲還要嚴重。因此只有打壓歐元,令國際投資機構喪失對歐洲的信心,才有可能吸引大量資本從歐洲撤出,轉向美國??梢钥闯雒绹诮鹑陬I域的核心利益還是在自己的債務市場,保持其優勢地位,使之成為歐債危機的最大受益者,從而減少維持寬松貨幣政策的成本,鞏固美國經濟復蘇的勢頭。

三、歐債危機的前景分析

6 歐洲的債務危機發生至今,嚴峻形勢步步緊逼,似乎最終的結局是歐元的崩潰和歐盟的解體。這種看法過于悲觀,因為事情還有另一面。自債務危機爆發起,歐盟各國政府就不斷探索發生這一危機的原因和化解危機的途徑。從2010年至今,歐盟已經針對債務危機問題召開了19次首腦會議,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1.嘗試建立“財政契約”,逐步統一財政政策

針對歐元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改變“統一貨幣、分散財政部”的狀況。法、德等國最早提出了“經濟政府”的建議。但是經濟政府意味著財政政策統一,而很多國家不愿意向歐盟讓渡財政主權,擔心財政大權被歐盟內大國所壟斷。于是,“財政聯盟”歐洲議事廳和“歐洲財政學期”等各種妥協性方案紛紛提出。在“法德軸心”的推動下,經過多次首腦會議的商討,歐盟最終于去年12月就強化各國財政紀律和監管達成協議,即財政契約。根據這項契約的規定,各成員國必須嚴格遵守財政平衡的“黃金法則”,并且把這一法則寫入各國憲法,由各國憲法法院對預算進行審核;對各成員國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采取嚴格的監管,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不超0.5%,公共債務總余額占GDP比例低于60%的國家允許適度超標;歐盟最高司法機構歐洲法院將有權對結構性赤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0.5%的國家進行處罰,最高金額不超過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1%??梢钥闯?,這項契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政府,因為各成員國的財政主權依然掌握在各國政府手中,但是各國政府必須在財政問題上接受和遵守歐盟統一的“黃金法則”,并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對于違反者,歐盟有權予以處罰和制裁。財政契約的意義在于,歐盟被賦予對各國財政的監督權力,同時又避免了讓渡財政主權這個過于敏感的話題。

從短期看財政契約的制定有助于化解歐債危機。歐債危機的實質是信任危機而引發信任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際資本市場對歐元結構上存在的弊端能否得以克服缺少信心。對此,歐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成效。歐盟先后推出歐洲穩定機制(ESM )和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為遭遇債務危機的國家及時提供救助,歐盟通過這些措施釋放出救援希臘等債務危機嚴重的國家的強烈信號,在有效制止債務危機蔓延方面發揮了作用。去年12月底歐洲央行實行了再融資計劃,歐元區形勢有所穩定。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先后成功地發行了國債,資本市場予以積極響應。而去年年底歐盟首腦會議推出的這個財政契約計劃,實際上是對歐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國際資本對歐元的未來提升了信心。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 2012年新年伊始,標普評級機構接連下調了歐元區9個國家以及歐洲金融穩定工具的信用評級,但是這些“重磅炸彈”在國際金融投資市場并沒有產生預期的負面轟動效果。這說明,包括財政契約在內的歐盟各項措施對于緩解債務危機,提升金融市場信心產生了作用。盡管歐盟面對的困難局面依然嚴峻,但是人們也越來越對歐盟通過制度上的改革來克服危機抱有更大的期望。

2、促增長逐步成為了主要解決手段。

金融危機以后,在“促進增長”還是緊縮財政上,歐盟應對危機的政策也搖擺

7 不定。在歐債危機問題上,形成了一個以德國為首的包括荷蘭和芬蘭等國在內的“財政緊縮派”和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等國組成的“促進增長派”。這樣的‘兩軍對壘“在6月28日和29日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前后表現得十分突出。今年5月6日,社會黨的奧朗德擊敗薩科齊當選新一任法國總統,奧朗德表示支持希臘,認為采取促進增長的積極措施才是化解債務危機的根本之道。奧朗德的主張得到了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以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支持,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認同奧朗德的意見。在5月18日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促增長成為主流看法。但是同時,德國卻擔心經濟過熱而希望采取緊縮的政策,堅持壓縮赤字的默克爾處于孤立地位。缺少了法國的鼎力支持,德國的聲音和權威顯然受到了削弱,德國只得在這次歐盟首腦會議上做出讓步。

在歐盟首腦會議上,刺激經濟增長終于成了一致的呼聲。會議一致通過了《增長契約》一攬子計劃,表明歐盟在化解債務危機問題上的重點從財政緊縮轉變到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向上,增長契約是在奧朗德向這次峰會提交的一項建議基礎上制定的。其核心內容是一個價值1200億歐元的“一攬子”刺激經濟增長計劃。這1200億歐元有一半來自歐洲投資銀行,用于投向歐盟所有國家,尤其是那些處于困境的國家,以幫助它們通過增長步出危機;另外550億歐元來自為縮小歐盟各國貧富差距而設立的結構基金,這筆錢將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以及年輕人就業,剩余50億歐元來自即將于今年夏季開始發行的項目債券,這筆錢將主要用于能源、交通與寬帶等基礎設施建設。奧朗德對這一增長契約的制定表示滿意,他還表示法國也將批準曾經提出質疑的歐盟財政契約??梢钥闯鲇嘘P緊縮優先還是增長優先的爭論在這次峰會已經得到解決

3.救助方式變得更靈活,根據不同的國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隨著西班牙銀行業危機的日益加劇,一些國家對歐盟金融救助機制的動用規則提出了質疑,要求改變現行規定。按現行規定,歐元區永久性救助工具--歐洲穩定機制(ESM)只能援助國家,即救助資金只提供給歐元區成員國政府。當然,受援國政府可以根據需要,再用這筆錢救助本國銀行,其后果是對銀行業的救助最終仍會轉嫁到政府頭上,導致受援國主權債務的增加,形成銀行危機與主權債務危機之間的惡性循環。這樣的規定對像西班牙這樣銀行業遭遇多項風險而瀕臨破產的國家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原因是,西班牙和希臘雖然都遭受到債務危機,但是兩者的情況并不相同,希臘是高額的國家主權債務拖累了銀行業,而西班牙則是銀行業危機不斷加劇造成國家主權債務的飆升。因此,歐盟救助希臘的方式是直接向希臘政府提供援助,這符合歐洲穩定機制發放救助的規定。西班牙為了挽救本國銀行業,也向歐盟提出了救助要求,同時為了避免國家債務負擔的增加,強烈要求改變歐洲穩定機制的救援方式和條件,與西班牙提出同樣要求的是意大利,政府根據自身的困難要求歐洲穩定機制能夠直接購買各國的國債,以便緩解債務壓力。

針對西意兩國的強烈要求,這次首腦會議就放寬動用歐洲穩定機制的條件達成

8 兩項協議:第一是允許歐洲穩定機制直接注資各國銀行,第二是歐洲穩定機制直接購買那些努力削減赤字和債務的國家的主權債務。這次放寬動用條件實際上是改變了游戲規則,這也是歐盟針對遭受債務危機困擾國家在救助方式上的一種改進,這種救助方式的改變更加適應受援國的實際需求因而得到重債國家的歡迎。

4.歐盟決策體現出了“民主化傾向”

長期以來,歐盟的決策權始終掌握在幾個大國手中,最典型的表現是法德兩國作為推動歐洲一體化的發動機而被稱為法德軸心。其實歐盟內的小國對大國包攬一切事物的做法并不滿意,經常抱怨本國的立場和利益沒有得到尊重和維護。但是,這種大國說了算的局面一直保持下來,歐債危機爆發之后法德軸心作用進一步強化,無論是歐盟兩次向希臘提出救助計劃還是設立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和歐洲穩定機制等防止危機蔓延的“防火墻”,都是默克爾和薩科齊兩個人之間協調和運作的結果。今年3月初25個國家簽字的歐盟財政契約更是在默克爾和薩科齊密切配合下,強加于歐盟的結果,因而出現了“默克齊”的戲謔說法。這實際上是對歐盟缺乏民主決策的諷刺,

奧朗德當選法國總統后對財政契約公開提出了質疑,認為這個契約缺少促進經濟增長的條款,必須重新進行談判,否則法國政府將不會批準這個契約。奧朗德的立場遭到德國的斷然拒絕。

奧朗德同默克爾之間的分歧不僅局限在財政契約問題上,奧朗德還提出為了實現刺激增長的目的,必須提高歐洲投資銀行的資金規模,以資助歐洲范圍內的大型基建項目,并通過發行項目債券“進行融資”。他還主張,歐洲央行可以向各國政府直接貸款用于政府刺激經濟的計劃,但是.奧朗德的主張與默克爾的理念南轅北轍。德國政府一貫堅持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反對發行歐洲債券和歐洲央行直接貸款各國政府。默克爾認為,奧朗德提出關于促進增長的辦法只能使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繼續增加,這就徹底否定了歐盟的財政契約,而德國堅持通過結構調整和改革來尋求歐洲長遠的經濟增長。

雙方的分歧造成法德關系緊張,勢必削弱法德軸心的作用。對此,奧朗德毫不隱諱自己的觀點,他對法德之間的特殊關系有自己的獨到看法。他認為法德兩國成為推動歐洲前進的“軸心”是對的,但不是兩家壟斷,不應當是排他性的,而應當尊重其他國家的意見。奧朗德在籌備歐盟首腦會議過程中特別注意加強同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南歐國的磋商,并且支持這些國家的訴求。比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對放寬歐洲穩定機制救助條件的要求就得到法國的理解和認可。為此6月22日在羅馬召開了德、法、西、意四國小型峰會進行“三對一”的面對面談判。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在歐盟中的政治地位屬于“二流”,但是在法國的聲援之下直接向德國“叫板”這還是少見的現象,人們由此發現,過去那種以法德軸心的強勢來脅迫其他國家服從的決策模式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這種民主化傾向如果能夠延續下去,對歐盟未來的決策過程肯定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9 5.深化一體化形成共識

如果說歐債危機爆發后,“歐元崩潰歐盟解體”的悲觀情緒籠罩歐洲的話,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認真的反思,歐盟在化解危機方面逐步達成了新的共識。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歐元集團主席容克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為這次峰會的舉行起草了一份《整體規劃》,實際上是歐盟未來10年的路線圖。這份規劃包括4項內容:一是成立銀行聯盟來監督歐盟各國銀行。二是成立財政聯盟來統一歐盟財政政策。三是進行社會改革來解決歐洲難以為繼的高福利制度和居高不下的高失業率問題。四是最終走向政治聯盟。這項規劃的核心思想是,深化歐洲一體化是化解歐債危機的根本出路。不久前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意大利德國、盧森堡、荷蘭、波蘭、葡萄牙和西班牙飛10國外長提出成立“歐盟國”的設想,即把現行的歐盟體制升級為聯邦國家的模式.“歐盟國”也好此前所議論的“歐洲合眾國”也好都反映了歐盟各國一種強烈政治意愿,那就是歐洲的出路是深化一體化進程而不是開歷史倒車 。

這一共識也具體體現在本次首腦會議達成的協議上。雖然歐盟內部就不少問題存在嚴重分歧,但是這次會議還是達成了若干可以推動歐盟繼續前進的協議,對于提振市場信心和化解債務危機將發揮積極作用。除了增長契約之外,峰會還決定:成立一個由歐洲央行參與

的歐元區銀行監管機構;各國加強預算和金融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和貨幣聯盟以防債務危機重演,歐洲理事會將就設立歐洲銀行聯盟提出報告,一旦銀行聯盟成立歐盟將考慮發行歐洲聯合債券。這些決定預示著歐盟朝著進一步深化的方向繼續推進。

四、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中國的應對策略

在歐債危機中,中國不可能置之度外只做一個旁觀者。中歐經濟息息相關,歐洲經濟增長下滑,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出口增長減緩,必然減緩經濟增長。在極端情況下歐元崩潰,這將使得歐元成為一張廢紙,中國政府和民眾手中握有的歐元資產就血本無回了。但同時,歐債危機也給中國帶來了機遇,中國不僅可以通過援助歐洲來避免自己的經濟損失,也可以借機來獲得更大外交利益。同時,歐債危機還給中國的對外投資帶來了機遇。

1.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由中歐經濟的相關性決定。國內外專家對這一影響做出分析和判斷,歸納起來有以下6個萬面: 第一,歐債危機直接影響歐洲對中國的進口需求。在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歐盟是極為重要的經貿伙伴。在中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對象中,占據前三位的分別是歐盟.美國和日本,三者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60%以上。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技術引進來源地和第二大進口市場。自從中國加入WTO十年來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貿易盈余都保持了穩定的上升態勢,中

10 歐貿易在中國所有外貿的比重也在穩步上升,是中國在全球最大的貿易伙伴。據官方統計,2010年中歐雙邊貿易達到4800億美元,2011年已達到5672.1億美元,其中,中國與德國、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貿易占中國與歐洲國家貿易的近60% 。因此,對于長期以外向型經濟為重要拉動力的中國經濟來說,歐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隨著歐債危機的加劇,歐洲的經濟衰退已成定局,歐洲各國的消費信心和買際的消費都會大為減少,這將對歐洲的需求造成直接沖擊,并通過貿易渠道影響中國,根據德意志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研究,歐美經濟增長每下跌1%,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6%,中國經濟雖然處于轉型階段,但是出口始終是拉劫整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歐洲經濟在債務危機的打擊下一旦崩潰或者進一步衰退,進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其結果勢必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造成消極影響,更何況當前西方經濟衰退已經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構成了壓力。數據顯示去年前8個月,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同比增長18.5%,低于2000年以來23.9%的平均增速。

當然,也應當看到,我國對遭遇債務危機或者遭遇債務危機威脅的“歐盟五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和意大利)的出口占我對歐盟出口總量比重并不大,2009年只有3.47%,因此,從總體看,目前這場債務危機對中歐雙邊貿易額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但是,從發展趨勢看,特別是歐盟整體的經濟不景氣導致國內的需求降低.這對我向歐洲的出口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隨著債務危機的擴大和惡化,中國對歐出口還將面臨一個更大的問題,即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在緊縮政策大行其道的情況下,指望消費和投資帶動經濟增長已不現實,更多國家重拾重商主義政策,將出口看作擺脫危機的最主要手段。經濟持續增長,市場日益龐大的中國既被歐盟視為主要的市場競爭者,又被看作出口的希望所在,所以歐盟大搞貿易保護主義,試圖減少中國產品對本地產業的沖擊,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做好應變準備不斷創新產品,開辟新的市場,改善進口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第二,歐債危機在匯率方面也會對中國出口企業形成較大的沖擊。有專業人士分析,認為,債務危機導致歐元持續疲弱,人民幣匯率相對升值,這將對中國的對歐出口造成壓力,匯率升值會吃掉本來就不多的出口利潤,如果今后中國繼續調減出口退稅政策,估計相當一部分出口企業可能做不下去了。對于中國目前在產業結構調整壓力之下的眾多出口加工業來說,這無異于雪上加霜。

第三.歐債危機還會導致歐債以及歐元資產的大幅度貶值。到目前為止,中國持有的歐洲資產在持續增加,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的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接近3.2萬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30.3%。據市場估算,其中的60%- 70%為美元資產,日元和歐元資產大概在

30%左右,而在這之中,歐元資產占比可能在10%-20%之間。假如按照15%估算,則歐元資產規模大概在在4800億美元左右。如果歐元資產大幅貶值,中國對歐增加

11 投資的風險將大幅度增加。

第四,歐債危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國金融市場的震蕩。歐債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集中在對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上。由于中國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基本與國際同步,因此在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劇烈波動的情祝下,中國的大宗商品市場劇烈震蕩風險集聚。因為,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各種矛盾上升,包括西方國家新的巨額赤字、貿易壁壘與貿易逆差等決定了世界經濟的復蘇趨勢十分脆弱,因此,全球大宗商品消費需求也會波動。另一方面,在消費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大宗商品投資需求仍然不可低估。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資本的流向可能更傾向于流動性比較好,又是相對稀缺的大宗商品市場。此外,歐債危機導致的全球股市的動蕩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推波助瀾也不可低估。

第五,短期資本大量涌入中國。歐債危機導致全球避險情緒加重,資金紛紛回流美元,中國面臨的不是短期資本由流入變為流出。相反因為跟美國相比,中國也算是一個安全港,同時,人民幣對美元依然有升值的壓力,而國內通貨膨脹預期加大提高國內加息的可能,這樣增加了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利差,這些原因綜合說明,中國也是一個能吸引避險資金.包括逃離資金流入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市場。因此,隨著歐債危機的加劇,會有更多短期資本流入,這將有可能沖擊中國外匯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甚至大宗商品所構成的要素市場價格的穩定

第六,歐債危機對中國匯率機制改革的影響.繼次貸危機之后歐債危機對全球貨幣體系帶來的沖擊令人關注。因為人們還沒有從2008年次貸危才爆發后美元大幅度貶值的痛苦和預期中緩過來,歐元這個世界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竟然在半年不到出現高達20%巨大貶值。甚至有人預言歐元要消亡。因此歐債危機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影響是長期的。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宣布,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體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歐債危機對我國經濟政策調整的參考和啟發意義

第一,歐債危機將促進我國進出口相關行業的結構調整。歐債危機的形成不僅會對我國金融業有著明顯影響,而且對于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有著不小的影響。從長遠角度看,這會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產業升級勢在必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以外向型經濟為導向,采取低價向歐美國家出口產品的政策,造成同一商品國內價格遠高于對外出口價格的不正?,F象。一旦產生外部壓力,就以加大基本建設、基礎設施投資來全力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不僅失去產業升級調整機會,還以資源浪費、重復投資、環境污染低工資低保障、增加國際貿易摩擦為代價,導致可持續發展受限,競爭力不足。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之后,我國政府根據形勢采取了一系列緩解經濟現狀持續走低的時勢政策,如投放資金達到了四萬億人民幣,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居民的就業情況,保證了社會、經濟穩定。但是,這也減少了那些

12 沒有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企業的壓力,隨著這些產能過剩的企業再次加大生產規模后,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矛盾性問題更加突出,而歐債危機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這些企業為了適應現狀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不少中小企業被競爭實力較突出的企業所兼并,中國出口行業的整體實力將因此而得到提升

全球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地方政府超規模負債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提高商品高附加價值、減少出口退稅或出口補貼、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創新自主品牌,消除境內外同一商品價格差異、擴大并升級國內消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型,是十二五期間應著力解決的發展問題,也是應對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的必由之路。

第二,歐債危機作為反面教材可以促進我對主權債務和財政赤字問題保持清醒認識和正確決策,當前我國政府注意控制財政赤字問題,2009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的3%以內,并且總債務也控制在了20%范疇之內,和國際上的預警指標60%相比,我國整體財政處于健康和安全的范疇.但有專業人士提出我國債務問題仍然存在不確定因素,

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負債指標有的高達300% ,銀監會統計有11萬億元的地方政府負債,國際權威機構認為中國的地方政府負債接近25萬億元,甚至更多。全球金融危機及歐洲債務危機有助于中央、地方政府對內外債務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歐洲債務危機的本質原因就是那些國家的債務負擔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范圍,因而引起的主權違約風險。對中國而言,不能高估地方政府負債的承受能力,必須擴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實現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相匹配。 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分稅制度體系下,各級地方政府多以賣地收入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這種土地財政具有不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因此,有必要通過培育地方稅稅種如物業稅等方式,促進地方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第三,中國要實施正確的產業政策,不斷提高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前面已經提到,歐債危機的根本原因不是主權債務本身,而是長久以來部分國家放任經濟的自由發展,實施了錯誤的產業政策,患上了全球化不適應癥,使自身經濟競爭力不斷削弱而導致的經濟衰退。同時歐洲又買行了高社會福利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國家沉重的財政負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國和其他一些西歐國家的勞動成本逐年增加,面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這些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競爭能力,連本國的公司也逐步把目光投向了國外,把資金和產品生產從國內撤出而投向發展中國家,本國的產業出現了空心化。這就導致了歐洲經濟增長遲緩、缺乏活力,造成了高額的債務,并且形成了難以遏制的惡性循環。歐洲的教訓值得汲取,因此,國內一些專家提出我國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國家著重發展第三產業的道路,要使一二三產業保持走完全由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提高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力。

3.中國應對歐債危機的策略分析

13 歐債危機不僅對中國經濟有直接的影響,也對中國的外交環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因此,面對這場危機中國決不能做一個旁觀者,而是要主動出擊積極應對。

第一,中國政府積極幫助歐洲解決問題渡過難關。

中國和歐洲之間今年年初開始一系列的高層互訪和交流正是中國積極應對歐債危機的體現,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今年2月,在北京與溫家寶總理舉行第14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并會見了胡錦濤主席。2月初,德國總理默克爾在5年內第5次訪問中國,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晤。2月份習近平副主席對愛爾蘭進行了正式訪問,4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抵達倫敦對英國進行訪問,5月初李克強副總理訪問了匈牙利、比利時和歐盟總部,5月份吳邦國委員長訪問了荷蘭、克羅地亞、盧森堡和西班牙,6月份胡錦濤主席對丹麥進行了國事訪問。

胡錦濤6月16日與丹麥首相托寧一施密特會談時強調,中方關心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影響,相信歐洲有智慧.有能力克服暫時困難實現經濟復蘇和增長。歐債問題出現后,中方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今后,我們還會同國際社會一道支持歐洲為解決債務問題、促進經濟穩定努力。

溫家寶總理今年2月份接待德國總理默克爾時則用了一個更加簡潔和形象的說法來解釋中國的立場。他說,幫助歐洲就是幫助自己。

中國政府在歐債危機爆發后多次明確表示,將采取“不減持歐元債券,支持歐元保持穩定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的基本方針。

第二,中國政府采取積極應對態度的原因分析。

(1)歐洲經濟和中國休戚相關,中國幫助歐洲也是為了防止經濟遭受損失。前文已經說明了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如果歐洲經濟繼續下滑,中國損失只會加大,如果歐元區崩潰中國手中所持的歐元資產和外債將遭受巨大的損失。而一個恢復活力的歐洲才是中

國最愿意看到的結果,中國要想避免和減少上述那些負面的影響,爭取經濟發展好的外部環境,積極幫助歐洲是唯一的選擇。

(2}歐債危機是中國全面獲得歐洲資源和市場的最佳時期,中國只有積極幫助歐洲,才有更好的機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正在迅猛發展,1997年時,中國對外的直接投資額僅為37.65億美元,2010年時已經上漲到了894.33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88.1億美元,增長率21 .7%,該流量占到了世界第5位,對外投資的存量約為3172.1億美元,居全球第17位,預計到2020年該存量可達1萬億美元,但是,中國對歐盟的投資額度還不大,中國對歐盟的非金融直接投資僅占歐盟接受外資的0.2%。中國向歐洲投資的潛力很大。這次歐債危機后,歐洲資金短缺,擴大對歐洲直接投資正是其時。而且在歐債危機后,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出售港口、機場、道路等資源,一些企業也將自己的品牌技術標準、專利等以較低的價格轉讓中國可以通過競標、企業兼并或購買股份的方式,以較低的成本獲得這些

優質資源。同時,歐債危機后,大量的歐洲企業倒閉,這些企業所空出來的歐

14 洲市場,中國正好可以去填補。中國向歐洲投資,一萬面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給歐洲注入了活力,同時,中國也獲得了歐洲的資源和市場,這是“雙贏”的結果。

(3)中國在應對歐債危機中采取積極態度更加著眼于提升中國在美、歐、中三角關系中的地位。

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美國采取了”圍堵’的政策,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歐洲一體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挑戰美國的霸權,如果歐洲在一體化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好,將成為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在制衡美國這一唯一的超級大國的過程中,將更多分擔中國身上的壓 力,所以,一個走向一體的強大歐洲是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的。

歐盟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急需要外界的援手,對此美國的態度并不積極,前面已經說過歐元區動蕩不定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這就給中國提供了機會,中國一旦出手相助,不僅可以穩住歐元,幫助歐洲恢復元氣,而且中國也可以借機拉近和歐洲的關系,這顯然可以提升中國在歐洲及全球的影響力。

對于中國的積極援助措施,歐盟的態度前后是有變化的,最初,歐盟各國政界和輿論對中國存在很深的政治偏見,甚至擔心中國買下歐洲,針對中國援助問題默克爾曾強調歐洲有能力自己解決債務危機,但是隨著債務危機的不斷惡化,歐盟逐步改變了立場,去年年底,法國總統薩科齊主動打電話給中國領導人,請求援助。他對國內公眾說:如果擁有世界外匯儲備60%的中國人決定投資歐元而不是美元,我們為什么要拒絕,默克爾也不再強調歐洲自救能力了,而是認可中國通過國際貨幣基金以及歐洲穩定金融工具等渠道予以援助。她今年年初訪問中國的目的之一就是敦促中方做出援助的承諾。甚至主動向中方提出,德國將積極努力促進市場經濟地位和解除軍售禁令等問題的解決,以排除歐盟同中國加強合作關系的障礙。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5篇

1. 自身原因

有三種類型:

(1) 債務水平不高但自身結構問題突出, 危機后經濟急劇惡化借債度日。

冰島:2007年債務比僅為28.5%, 08年以后急劇上升到92.9%。90年代高速增長的10年黃金年代, 銀行體系瘋狂擴張, 07年銀行資產GDP占比達11倍。

西班牙:債務比率剛超過60%, 其問題也是房地產泡沫破滅。美國21世紀初經濟衰退, 進而刺激增長壓低利率, 使全球資本大跌。西班牙借助廉價的國外借款保持了經濟和樓市的高速增長, 銀行積極投放按揭信貸, 舉國投入房地產投機。2004年泡沫爆破、美國次貸危機使全球信貸成本急升———西班牙房地產泡沫最終大爆破, 失業率大幅飆升, 經濟急劇收縮。2011年底, 西班牙銀行的不良貸款額大約為1440億歐元, 不良貸款率接近9%。目前房地產泡沫仍沒有擠干凈, 今年一季度西班牙房價平均下跌7.2%, 預計今年跌幅將達到12%~14%。隨著房價的下跌, 銀行體系問題還會加重。

(2) 加入歐盟前不符合條件

加入歐元區曾讓許多中歐國家趨之若鶩。一些國家因不能滿足預算赤字、負債率指標而不惜造假掩蓋真相。做假賬:例如, 葡萄牙把對里斯本地鐵的補貼列為股權, 希臘把大部分軍費支出歸為“機密項目”排除在赤字計算之外。利用金融交易篡改現金流和債務數據:1998年至2001年, 高盛集團為希臘進行了12起貨幣互換交易, 使其赤字預算降低為1.5%。2009年10月, 新上任的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宣布, 前任希臘總理像歐盟委員會謊報了統計數據, 原公布的2009年政府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應由3.7%上調至12.5%, 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上調為113%, 均遠遠高于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與60%。

(3) 高福利導致高負債

希臘等國在加入歐元區之后, 大幅提高了本國福利和社會保障水平。在工資、失業救濟等方面逐漸向德國、法國等核心國家看齊。2000年到2007年, 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國的工資上漲幅度為29.4%、27.8%、22.6%和26.8%, 而同期德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微降了1.6%。高標準失業救濟養懶了希臘人, 不出去工作寧愿在家里等待政府補助。

創立了包括兒童津貼、病假補助、醫療教育、住房、失業救濟、養老保險、殯葬補助等各類社會福利制度, 社會福利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普遍達20%以上 (2010年中國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體育方面的支出合計29256.19億元, 占全國財政支出的32.6%, 占GDP的7.3%) 。

2. 國際金融危機中的積極財政政策導致政府部門負債激增

2010年末全球主權債務總量比2007年增加50%以上達到49萬億美元。未來四到五年, 全球主權債務還會增加50%達到75萬億美元。新增債務中80%來自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加拿大7個發達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 發達國家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 導致財政赤字居高不下。

愛爾蘭:嚴重的房地產泡沫, 銀行相關貸款占比28%。為了救銀行, 財政負擔比重劇增。財政赤字占GDP比重2009年達14.3%。

3. 歐元區結構性問題

有統一貨幣政策, 無統一財政政策, 缺乏協調機制。欠發達經濟體分享其自身狀況不匹配的區域內穩定匯率、穩定物價、低廉金融成本、大金融市場, 但歐洲央行無法同時兼顧核心國與邊緣國的利益, 特別在危機沖擊下利益平衡就更加困難。弱國無法利用本幣貶值或降息來提升出口競爭力和應對債務危機。在單一貨幣體制下, 成員國在應對沖擊時財政政策和公共投資成為干預經濟的唯一手段, 結果必然導致赤字率、政府債務超標。

第二個問題是權力過度分散化。各國基于本國利益爭議不斷, 德法大國存在巨大認識差異。歐盟和歐元區國家開起會來你爭我吵, 為各自的利益紛紛爭吵不斷, 決策很難在短期內達成一致。在危機迫近的時候大家達成協議了, 但是一旦稍微有所緩解, 又開始爭論, 這是歐元區的普遍情況。

4. 緊縮政策導致的惡性循環

盡管財政框架重塑是化解危機的根本, 但過于苛刻的條件, 忽略了短期內穩定經濟的重要性, 反而加劇了歐債危機的惡化。減赤和緊縮的政策導致經濟疲弱, 財政收入下降, 使得減赤目標更難實現, 債務問題進一步惡化。

二、歐債危機的前景

對于歐債危機的前景, 我認為艱難與期望共存。

艱難表現在:

從五國債務總額及分布、援助情況來看, 愛爾蘭、葡萄牙的違約風險較低。意大利:歐盟拯救需要6500億歐元, 即便政府加速國有資產私有化, 也只有1100億歐元。加上國庫的數百億現金儲備和EFSF, 仍然不夠。意大利非居民持有的債券約占一半, 在未獲外來援助之際, 只能依靠市場融資。在投資者如驚弓之鳥的市場環境下, 很容易觸發危機。意大利金融體系也面臨融資難度增大和債務風險上升。意大利銀行業協會預計今年該國各銀行需再融資2000億歐元用以償還到期債務。由于意大利銀行業是該國政府債券的最大購買者, 約占該國政府債券總規模的60%到90%, 一旦出現銀行融資危機, 將導致意大利債券收益率上升, 政府難以發債融資。

從6月17日希臘大選的結果來看, 新民主黨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但從其選票結果來看, 其與左翼聯盟所獲選票比例只相差了2.8%, 此次大選排名前三的政黨均未獲得50%的選票, 因而將組建聯合政府, 但從當前的形勢來看, 組建成聯合政府困難重重, 左翼聯盟已拒絕加入聯合政府并發誓要做反對黨, 這將為新一屆的政府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帶來不小的阻礙。

歐元區財政整合需要一個過程。雖然歐盟領導人對化解歐債危機達成“救助與改革并舉”共識, 但歐元區要實現統一的財政政策、嚴肅財政紀律短期也不可能實現, 其道路艱難而漫長。一些債務嚴重的國家, 首先要解決債務違約問題, 同時又要考慮如何改善財政, 從赤字恢復到盈余, 這只有實行緊縮政策, 經過經濟結構調整, 改善就業狀況, 改革勞動力市場, 增強實體經濟能力, 才能實現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期望表現在:

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劃打造2萬億美元的防火墻。歐元國家今年2月26日在20國集團 (G20) 財長會議上保證, 對其救助基金的規模進行重新評估, 合并后救助基金規??蛇_1萬億美元。為此, 要求20國集團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掃清道路, 要求中國等20國集團成員在3850億美元的基礎上向IMF增資5000億至6000億美元, 使其基金規模達到1萬億美元。這兩筆資金將形成總共2萬億美元的防火墻, 該計劃如果能夠實施, 這就為緩解歐債危機提供了一個比較有實力的資源, 對幫助希臘重回可持續增長的軌道, 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歐洲一體化步伐不會停止。從《關稅聯盟》到《共同市場》, 從《羅馬條約》到《馬斯特里赫條約》, 為歐洲確立經濟與貨幣聯盟打下了物質和思想的基礎。從當今世界看, 要創建和維持現代化國民經濟和工業體系, 沒有一個1億以上人口的市場是不具備啟動條件的。如何使這個市場向縱深發展, 除了建立實施共同的經濟、財政、貨幣政策外, 應在一個高點徹底實現商品、勞務與資本的自由流動。這就需要必須實現貨幣統一, 才能使歐盟獲得整體獨立性, 為政治統一打下基礎。歐元面世是在政治主權沒有統一的條件下實現貨幣統一的創舉, 這不僅在歐洲近代史上是第一次, 在人類歷史上也屬罕見。有了貨幣的統一, 就可能有財政的統一, 有了貨幣財政的統一, 就可為政治統一打下基礎。因此, 這個大的潮流與趨勢不會倒退。

歐元面世是對美元的抗衡。當今全球經濟失衡源于美國失衡, 特別是以美元信用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失衡。長期以來, 美元一直占據國際金融領域霸主地位。德國馬克, 英鎊也是國際貨幣, 但無法與美元抗衡。歐洲如果不建立共同貨幣體系, 世界貨幣領導權將一直被美國掌握, 歐元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格局。起到制衡的作用, 也為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創造了條件。因此, 從大趨勢看, 歐元不會瓦解, 更不會崩盤。

“雙軌歐洲”的可能性很大。希臘是一個歐盟小國, 債務具有顯著不可持續性, 要徹底化解其債務危機, 前景依然渺茫。這主要基于強國與弱國貨幣一體化的基礎不牢固, 這就是本身不具備能力的國家強行推進了貨幣國際化, 使這些弱國喪失了根據本身經濟、貿易等狀況自行調整匯率的權力, 從而埋下了歐元的困境和陰霾。為此, 德國執政黨通過決議, 敦促制定相關規定, 在允許歐元區成員國在不放棄歐盟成員國地位的前提下, 自愿退出歐元區, 使歐盟由歐元區和非歐元區成員國組成, 即“雙軌歐洲” (two-track Europe) 。這將導致退出歐元區的國家重新采用本國貨幣且大幅度貶值, 這有助于這些國家加強出口競爭力和旅游吸引力, 同時也必然加劇這些國家進口成本和通貨膨脹。留下成員國的歐元對美元則可能升值。然而, 如果有關“退出”機制設計安排不當, 造成退出國大規模違約, 將加劇國際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和全球經濟金融的動蕩, 其破壞力可能大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希臘而言, 如果能全民動員, 加大改革力度, 夯實實體經濟, 即可爭取留在歐元區;反之經多方努力, 最終無法留下, 必將對歐元區特別是銀行業乃至世界經濟造成沖擊。倘若違約風險控制得當, 屆時爆發全球性系統風險的可能性會減小。

參考文獻

[1]張志前, 喇紹華.歐債危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1]張志前, 喇紹華.歐債危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2]深圳市博源經濟研究基金會.解析歐債危機迷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2]深圳市博源經濟研究基金會.解析歐債危機迷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3]周弘, 沈雁南.歐洲發展報告2011-2012歐債危機與歐洲經濟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3]周弘, 沈雁南.歐洲發展報告2011-2012歐債危機與歐洲經濟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4]余翔.歐債危機凸顯歐盟發展桎梏[J].瞭望新聞周刊, 2010 (52) :74-75.[4]余翔.歐債危機凸顯歐盟發展桎梏[J].瞭望新聞周刊, 2010 (52) :74-75.

[5]張麗萍.歐債危機給我們的啟示[J].經濟視角, 2010 (12) :51-52.[5]張麗萍.歐債危機給我們的啟示[J].經濟視角, 2010 (12) :51-52.

[6]蔡恩澤.歐債危機又重來[J].中國外貿, 2011 (1) :28-31.[6]蔡恩澤.歐債危機又重來[J].中國外貿, 2011 (1) :28-31.

[7]雨林.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引爆歐債危機[J].國際融資, 2010 (9) :19-20.[7]雨林.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引爆歐債危機[J].國際融資, 2010 (9) :19-20.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6篇

在國內有生產基地的義烏青禾服飾有限公司 (下稱“青禾服飾”) 也在這里設了門店。100多平方米的店面里陳列著襯衣、棉T恤和領帶等商品。店員阿珍來自溫州市文成縣, 來意已有十余年。她說, 這一帶是意大利最大的一手服飾批發市場。

不過, 歐債危機的沖擊, 已經讓店里的生意一落千丈。

低端“中國制造”難敵菜價

意大利華僑華人創辦的《歐華聯合時報》執行社長方曼青表示, 在意大利的華人以溫州人為主。上世紀90年代初, 第一批來意的溫州人落戶于火車站旁, 從餐飲業起家, 慢慢壯大, 接著把家族、整個村乃至縣城的人都帶出來, 開始經營服裝貿易生意。

1993年~1994年是服裝貿易最為繁盛的時期。“高峰時一個集裝箱一天賣完, 貨還沒到就有一堆人訂。”方曼青說。但今時不同往日, 意大利經濟正經歷“寒冬”, 失業率升至10%, 占企業總數80%的中小企業受到嚴重沖擊。“有些店直接把門拉下來, 連轉讓費都不要就把店出讓給你, 你只要給房東房租。”方曼青說。

青禾服飾的阿珍坦言, 金融危機肆虐之下, “生意一年比一年差。”阿珍說:“過去一年可以賣出十幾二十個集裝箱的貨, 今年估計賣3~4個柜;賣不掉的尾貨就要半價處理。”

在羅馬, 1公斤白菜的價格是1歐元, 一把蘆筍3~5歐元;阿珍店里的全棉T恤每件批發價2~3歐元, 每條領帶批發1歐元左右, 拿到街上賣2~5歐元;每個月門店需付租金大約2800歐元, 不含稅收和水電費。“有做了二十幾年外貿的撐不住, 把店關掉了。”阿珍說。

國內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國外訂單流失, 青禾服飾總經理金國煒拍板轉型, 轉做更高端、穩定的客戶, 通過意大利這扇“窗口”接觸歐洲的一些大型超市, 或者為知名品牌做代工。目前青禾服飾只保留很少一部分低端批發業務, 羅馬的門店也不是主要的銷售渠道, 只在國內工廠有空的時候才會發貨過去賣, 庫存也很少, 只有幾個柜。

“廉價的不能走遠, 只是過渡期。”金國煒說, “這個時候如果再不去抓質量, 關門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發力中高端市場

從前年下半年起, 金國煒選擇結束做了十幾年的中東市場, 轉做歐洲市場。他說, 中東市場確實不好, 但也不是沒利潤, 主要是對品牌、質量沒有很高的要求, 歐洲對產品質量要求更高, 企業剛開始可能產量不高, 但對企業長遠發展來說更好。

在金國煒看來, 產品質量不僅關乎企業的生命, 還關系到企業能否掌握定價權。“經濟危機是企業調整策略、提升質量的大好機會。”

事實證明, 金國煒的“質量牌”和中高端策略確實奏效了。今年以來, 羅馬店面的批發業務減少了, 但是中高端客戶的業務量卻在增加, 出口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春節;國內工廠的質量和價格也因此得到提升。“我們現在做的這些歐洲客人經過去年的一些庫存處理后, 很多貨跟不上, 今年需要大批增加貨源。”

金國煒也想做自己的品牌, 但卻一點也不著急。他說, 現階段的設想是, 先把質量做上去, 通過與更好的客戶合作, 為更高端的客人貼牌, 學習國外做品牌的經驗, 積累了市場和資金后, 再一步步發展自己的品牌。金國煒的最終目標是專門做高端定制的襯衫。今年9月底, 他將在全國300所高校采取加盟的方式開襯衫實體店, 并計劃在3年內開到1000家。

“中國制造”在向產業鏈高端攀升的過程中, 能向歐洲制造業強國學習什么?環球市場集團營銷總監魏濤把注重產品的品牌特征和群體效應放在了首位, “比如說提到精密制造業, 肯定最先想到德國;說到高端奢侈品, 可能是意大利。”魏濤說。

在法國, 僅次于航空制造的第二大產業——葡萄酒產業很好地詮釋了對品牌特征和群體效應的重視和維護。分布于里昂和阿維尼翁兩個城市之間的羅訥河谷產區, 是法國面積和產量第二的葡萄酒產區, 自2003年起在中國的出口市場便快速發展, 但是其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及名聲皆不如波爾多產區的葡萄酒。

正值羅訥河谷葡萄酒要面向中國推廣, 有人提出, 羅訥河谷是否愿意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口味而定制特別的葡萄酒?羅訥研究所研究人員對此的回答是“不”。該名研究人員表示:“傳統有明顯的特點, 波爾多就是波爾多, 羅訥河就是羅訥河, 即使機器和檢測手段都變先進了, 但傳統是不會丟棄的。”

對于研發和創新, 歐洲經濟中心德國從不“含糊”。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公關部資深經理曹奕舉例說, 在德國, 為了研究一款汽車關門的聲音和門合上的力度, 可以做上200~300次試驗, 每個細節都會體現創新元素。

危機造就投資良機

在金融危機倒逼下, 已有超過100年襯衫制作歷史的意大利女裝品牌Benedetti從2010年起開始轉型, 終結了與原來350家客戶的合作關系, 把經營模式從批發改為自己直接開店經營?,F在羅馬附近已有20家賣Benedetti品牌的商店。

曾經做過會計的公司首席執行官Gianni表示, 此舉是為了使公司有良好的現金流, 免受貨款被拖欠之擾。當然, 銷售模式轉換的代價就是公司的營業額將會從2010年的600萬歐元下降至今年的200萬歐元。

Gianni對來自中國的投資流露出熱切渴望, 他表示非常樂意與中國投資商合作, 甚至表示愿意放棄控股權, 只要經營模式合適。Gianni用“水不可能永遠往一個方向流”來比喻現在該是中國在歐洲投資的時候了。

Gianni的想法正與金國煒的不謀而合。金國煒一直關注在歐債危機中面臨較大生存壓力、自身有連鎖品牌、在歐洲有銷售渠道的企業。“價格合適的話我們會考慮入股, 我們利用他們原有的銷售渠道, 把自己的產品放到他們的渠道銷售。畢竟最了解當地市場的還是本土企業。”金國煒說。

“現在對意大利企業來說, 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 因為已經沒有政府支持。”意大利對外貿易協會總秘書長David Doninotti表示, 意大利政府為了降低國債, 削減公共開支, 一些有利于企業的政策受到影響。比如其所在的意大利對外貿易協會, 人員已從1000人削減到450人;政府還重新組織了在國外的對外貿易辦公室和機構, 改革之前在全球有103個辦公地點, 現在很多已經關閉;由意大利發展部提供的對外貿易基金, 主要用于給企業國外進行推銷活動提供融資, 在2011年是7000萬歐元, 2012年可能只有400萬歐元, 甚至更低。

Doninotti并不諱言, 由于官僚主義嚴重, 勞動力市場復雜, 稅收重, 意大利現在要吸引外資比較困難。“但意大利的市場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在地中海所占位置非常具有戰略意義, 很多跨國企業在意大利建立基地發展在歐洲的事業;同時意大利在設計方面有非常久遠的傳統, 機械產品生產也有非常大的優勢, 這是積極的一面。”Doninotti說。

“意大利非常歡迎來自中國的投資, 其實來自中國的投資已經開始, 中國企業開始在意大利并購企業。”Doninotti說, 不久前山東重工獲得全球豪華游艇巨頭意大利法拉帝集團75%的控股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Doninotti還提到了Prada在香港上市, 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而且應該是一個趨勢, “因為經濟危機, 在意大利本土找到融資是非常困難的。”他說。

德國也是備受中國投資者青睞的投資地。“雖然德國也正面臨著歐債危機帶來的巨大問題, 但是來自中國的投資問詢并沒有減少。”曹奕表示, “教育、研究與創新是德國吸引投資的亮點。”為了滿足投資者迫切的資金需求, 德國政府還設立激勵項目, 以現金補助的形式發放, 在投資過程中資金最緊缺的階段確保資金正常流動。曹奕說, 紛美包裝就曾享受到20%的投資補貼。

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數據, 2011年中國成為在德投資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寶鋼、中遠、中海運、華為、美的等知名中國企業都在德國設立歐洲總部。

實際上, 今年以來, 中國企業在世界并購市場上動作頻頻。三一重工收購有“大象”之稱的全球混凝土機械巨頭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90%股權, 廣西柳工并購東歐最大的波蘭工程機械企業HSW的工程機械事業部。“中國制造”正在利用歐洲各國競相吸引外資的機會整合資源, 實現品牌升級。

上一篇:影視動畫論文范文下一篇:科普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