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論文范文

2023-09-23

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物理課程資源包括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也包括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等。生活物理課程資源往往是我們容易忽視的教學資源。筆者從五個方面論述了挖掘物理生活資源的作用,提出了挖掘生活物理課程資源的策略方法。

【關鍵詞】生活物理課程資源;挖掘;策略

在教學中用來對學生進行物理教育的一切素材,我們可以稱作物理教學資源。而生活物理課程資源是指教材之外的能在物理教學中起輔助作用的教學資源材料,特指那些身邊隨手可得的低價格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包括玩具等。它具有廣泛性、綜合性、潛用性、親和性和同質性等特征。

一、挖掘物理生活資源的作用

1.有利于豐富實驗課程資源,落實新課程標準。物理實驗主要依賴儀器進行,但又受實驗資源的限制??梢?,實驗教學的課程資源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落實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實驗素養的重要途徑。發動學生收集這些生活資源,例如對實驗有用的元件,如各種光碟片、玩具激光筆、四驅車的齒輪、各種電動生活資源的直流電動機、發光二極管、電阻、開關等,豐富了教師個性化的實驗教學資源,有力地保障了學生們進行小制作、小實驗、小發明和課外活動以及學生自己設計的探究性實驗的教學,確保了物理實驗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

2.有利于創設寬松的實驗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利用生活資源或生活資源中的元件做實驗,學生對實驗所用的物品熟知,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與物理教學貼近,消除畏難情緒及對物理的神秘感,順應學生愛玩、愛動腦的心理,使其玩入物理世界、玩出物理規律。例如,學生將玩具電風扇綁在小車上,閉合開關后,放在桌面上,結果清楚地觀察到了小車沿直線運動,有效地說明了反沖原理。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生活資源或生活資源的元件做實驗,可使學生獨立的思考,大膽探索,敢于幻想,創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問題、新設計、新途徑、新方法,增強學生的投入意識,獲得良好的首次效應和動手欲望,這種成功的體驗和喜悅,能持久地保持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探索。

3.有利于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習知識的興趣和效率。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來自于觀念沖突。由于物理概念、規律、法則、定律等本身不具備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屬性,學生往往對奇異的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再現等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對物理概念、規律、法則、定理的教學,適當地利用生活資源手段來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好奇心,產生觀念沖突,從而激勵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熱情。

4.有利于提高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物理生活資源在教學中不但提高興趣,還彌補實驗器材的不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資源中所具有的科技含量也不斷的提高,在教學中有目的的進行剖析其現象與原理,可啟迪思維,獲得科學的方法,鞏固物理知識。例如,有一種發光的陀螺,當它在特制的條件作用下高速旋轉時就發光亮,當陀螺旋轉的速度下降到一定速度時就停止發光。我讓學生通過探究實驗,經過觀察、小組合作與討論,最后在探究報告上,說出它的原理。

5.有利于搞好豐富的課外科技制作。為了充分發揮生活資源的這些獨特功能,我們組織學生課外開展科技活動,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增長學生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將這些應用于今后的課堂教學,進一步發揮生活資源的教育功能。這種中學階段的科技活動為學生今后深造和走向社會后從事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挖掘生活物理課程資源的策略方法

1.對生活資源附加實驗的希望。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項目學習中自制教具應當是作為以項目為中心的比較好的典型案例。只要我們在生活和教學中,時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資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實踐,發揮聰明才智,常見的生活資源便可變廢為寶,讓生活資源成為課程資源。其方法是,一是看見一個生活物品,就立即想,這個物品能做什么實驗,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聯想自己在教學中的實驗;二是對課本中或是探究過程中的實驗,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資源,能否可使實驗效果明顯、可見度大、具有奇異性、成功率高或能否設計出另一個巧妙的方案等。

2.用代替的方法解決現有儀器。我們利用生活資源來代替國家生產的有些定型產品,不要認為是登不了大雅之堂,更不要認為是經濟不發達時解決器材不足的權宜之計。用生活資源代替國拔教具,是低成本實驗的真正魅力所在,即成本低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價值不低,是開發高智慧、高教育價值的重要研究課題。如利用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成功地來保護直流電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而損壞儀表的問題。

3.對課本中原有實驗儀器不足和缺點的改進。根據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體驗,深入研究教材中某些實驗的不足和缺陷為切入點,將實驗的缺點一一列舉出來,然后根據實驗器材的物理和化學性能,從外形、結構、材料角度,從實驗方式、方法、教師演示和學生觀察角度等,提出改革的方法,結合生活資源設計方案、實施、修改、評價、定型。

4.設計新的儀器彌補課本中的空白。能彌補課本實驗的空白,本身就是創新的體現。創新是實驗的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是新課程理念所希望的。挖掘生活資源時,采用組合、轉換、逆向、移植等創新的技法,可以是實驗內容、實驗方法;也可以是儀器的設計新穎、結構簡單巧妙;還可以是應用新技術、新材料、工藝等方面的創新。因此,我們物理教師應強化課程資源的意識,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努力開發和有效利用物理課程資源是我們物理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飼料生物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與動物飼料科學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門理論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的基礎專業課程。為響應教育部打造“金課”的號召,從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及評價體系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與教學模式創新,旨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為同類課程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飼料生物技術;課程改革;翻轉課堂;金課

Key words Feed biotechnology;Curriculum reform;Flipped classroom;Golden class

基金項目 華南農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JG19131)。

作者簡介 孫加節(1984—),男,江蘇鹽城人,副教授,博士,從事動物生化與營養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從事動物生化與營養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0-28

隨著生物技術和飼料產業的不斷發展,生物技術在飼料工業上的應用研究日益深入[1],飼料生物技術作為現代生物技術與動物飼料科學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門嶄新學科分支應運而生。一般而言,飼料生物技術是以飼料原料和飼料添加劑為研究對象,運用生物技術或生物工程等先進技術研究和開發新型飼料資源和功能性飼料添加劑[2]。飼料生物技術課程是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生物技術專業必修課,為配合學分制改革,強化動物科學專業培養方案,2012年被列入動物科學專業選修課。該課程涵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及酶工程等學科理論與技術在飼料工業中的研究成果和應用實踐,包括飼料技術的基本理論、新工藝、新方法、新成果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與發展趨勢。該課程涉及面廣,理論結合應用性強,內容更新快,若在教學過程中繼續采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使課程內容與產業脫節、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脫節,將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近年來,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推動教師全員參與課程理念創新、內容創新和模式創新,形成打造“金課”、淘汰“水課”的教學改革氛圍[3-4]。飼料生物技術課程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增加案例,在教學手段上采用“翻轉課堂”與小組討論等環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1 課程教學改革途徑

1.1 更新教學內容、規劃課程體系,融入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教學模塊化 根據飼料行業現狀,對接市場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課程教學內容、形成案例,更新補充新知識[5]。目前,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分為6個模塊,包括緒論、酶制劑及其在飼料中的應用、粗飼料資源開發、發酵技術與產品(單細胞蛋白)在飼料中的應用、植物提取物在動物養殖中的應用、抗生素替代與飼料資源開發進展,其中緒論2個學時,其他每個模塊包括教學導學2學時、小組討論2學時、課堂討論與答疑2學時三部分,每個模塊共計6個學時,加上課程緒論2個學時,課程共計32學時。在深化課程體系改革中,該課程從理論教學、實踐活動和創新訓練3個方面,在“基礎、前沿、綜合設計、研究創新”4個層面上規劃教學體系,實現課程模塊化和多元化。同時,在每個教學模塊,根據教學內容,融入切題的思政元素,課程模塊及思政點見表1。

1.2 網絡教學平臺建設 搭建課程網站和構建課程網絡框架,豐富與課程相關的課件庫、習題庫、試題庫、資料庫等課程資源,緊跟飼料行業發展步伐,每年更新網絡教學平臺內容,確保網站資源每年更新30%以上,完善課程專門網站與教學資源庫。各類教學文件、教學資料、教學動態、教學課件以及教學錄像等在網上開放,創建課程教學互動交流平臺等,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校內與校間共享,使精品課程充分發揮了輻射功能與帶動作用。

1.3 突出課堂討論、學生互動參與,實現啟發式的翻轉教學模式 運用“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方式,教師講授基礎理論知識、課后布置討論性或拓展學習課題,學生課后查閱文獻、課堂討論并自己講解,教師點評并進行重點難點解析,以互動式、設問式、討論式、翻轉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新模式[6]。

1.4 強化現場教學、跟蹤教學和連續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練合一”的教學活動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或教學活動結束后,采取學生自由選題申請、教師聯系安排對接企業的方式,把學生派駐下去進行實踐教學,教師現場對各生產環節和工藝流程進行系統講解,通過這種“教-學-練”相融合的連續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實際生產中的技術開發、技術流程、企業運作、管理模式以及工作環境,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做到課程教學與專業實習或畢業設計同步。

1.5 智慧教學工具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 采用雨課堂作為教學輔助管理工具[7],課前發布預習講義、課程PPT和課前思考題等,設置預習時間節點,掌握學生知識儲備和預習效果;課堂通過PPT共享、彈屏與簽到功能,實現線下實體課堂的師生互動;課后通過PPT回放、在線互動,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8]。

1.6 采用教學過程考核,實行多樣化的課程考核體系 將培養學生素質貫穿整個考核評價過程,制定適合課程要求的考核評價體系,采用過程考察與課程期終理論考試相結合的方式[9]??己嗽u價體系由4個部分組成:平時考勤10%、文獻綜述與總結20%、專題討論(PPT)20%、理論考試50%。讓學生積極歸納總結,以PPT和多媒體講解的形式進行課堂討論,拓寬對問題的了解和看法。學生針對課堂討論,進行相互評價,在評價中反思自己,同時在互動中也能讓教師及時了解教學動態,提高教學質量。

2 課程教學過程及效果評價

該課程以“教師理論講授-學生分組討論-小組課堂講解-課外實踐”為主線,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行業和課堂相結合、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教室、實驗室和基地三地聯合。以2016級溫氏班小班教學為例,構建翻轉課堂,將課程模塊化,并由教師導學、小組討論、課堂討論3個環節組成,實現了對分課堂。一般而言,各模塊教學過程主要分為四大板塊,以發酵技術與產品在飼料中的應用為例:①教師導學。主要講授單細胞蛋白飼料的概念、原料來源、發酵微生物種類、生產工藝及其在動物飼料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以及單細胞蛋白研究中存在的安全性問題及今后的研究方向。②學生小組討論。導學后通過雨課堂布置討論性和拓展性課題,學生與教師或同學之間可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如微信、QQ等專業推送平臺,將各自精心準備的學習資料或者課程相關微視頻等學習資源通過約定的網絡平臺發布,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自由組成3~5人的學習協作小組,對發布的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時間提前準備。各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向教師和組員反饋學習效果以及遇到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入課堂進行進一步小組討論,教師在課堂上依據反饋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講解,并補充遺漏點,最終進行選題和成果展示準備。③課堂討論。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個體間的協作,從選題背景、國內外研究進展與現狀、試驗設計、預期效果等方面進行小組討論成果展示、交流和評價打分,每組15 min,10 min PPT講解、5 min答疑。在課堂討論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答疑、解惑、引導、鼓勵為主,使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學習的原動力,進而深化學習效果,實現課程理論知識的內化。④課外實踐。結合教師研究團隊科研項目,學生通過室內實驗,測定和分析醬油渣、酒糟、涼茶渣等的基本營養成分,探究和認識生物飼料的發酵原理以及重點和難點,重點對比不同發酵菌種、不同發酵時間、不同發酵佐劑添加等對發酵效果的影響,進一步預估生產成本以及飼喂效果等。

此次整個溫氏教學班共計26人選修,分為6個討論小組,針對模塊四,各小組分別以“在飼料中應用的酵母菌種類和營養特點”“醬香型茅臺酒糟飼料化應用初步方案設計”“貴州茅臺酒糟肉牛飼料化應用方案”“醬油渣開發育肥豬飼料設計方案”“醬油渣開發方案”“酵母菌在飼料中應用進展”為題進行小組討論和課堂展示??傮w來看,采用教師導學、小組討論和課堂討論相結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專業技能進步顯著;獲得了較好的口碑,學生參與感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綜合評價良好,真正讓學生“活起來”。調查顯示,對飼料生物技術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表示滿意的學生有23人,占全部學生數的88.46%,其中特別滿意的學生占26.92%(圖1);認為組織與口頭表達能力提升的學生占96.15%,認為獲取知識的能力提升的學生占76.92%(圖2)。

同時,課程與科研及生產實踐相結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中,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而且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最新飼料生物技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提高學生解決科學難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比如,在模塊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醬油渣發酵飼料的工藝設計”“涼茶渣生物飼料應用方案研究”等,讓學生了解實際生產中的技術開發、技術流程以及工作環境等,做到理論教學與科研及實踐教學同步。同時,融入思政元素,以現代生物技術的優勢為切入點,體現以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畜牧業的新農科建設,培養學生用新進展、新技術和新知識來提升我國畜牧業生產水平的意識,實踐過程中培養同學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的動科精神和專業情懷,端正學生的價值導向,激發學生的奮斗精神和專研精神。

由于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學習難度不斷升級,考核標準不斷提高,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如果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并從嚴要求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后學生的資料檢索能力、動手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創新能力、材料撰寫能力等各項素質均有所提升,基本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培養需求。調研結果顯示,飼料生物技術課程改革后,認為學習任務加重1倍以上的學生占69.2%,加重1倍以下的學生占26.9%(圖3),真正讓學生“忙起來”。2016級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考研率達53.1%,位居全校第一,其中溫氏教學班考研率為86%,效果顯著。

3 小結

在新動科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設一門畜牧學特色金課是一個重要話題。對照金課標準,課程體現了以“兩性一度”理念加強課程頂層設計,在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方面進行專門設計。高階性方面,教師深入剖析飼料行業熱點問題,廣泛拓展理論知識,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測評,尤其重視過程考核。創新性方面,建立開放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以產業發展為導向,課程內容與科研融合、與產業融合、與思政相融合。挑戰度方面,教師備課充分,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情感認知3個方面精心設計,在各個教學環節,嚴格要求,不斷提升難度,以期學生能系統掌握理論知識,熟悉行業背景,參與社會實踐,提升專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質。

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和不斷完善,突破教學時數和教學空間的束縛,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該課程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①尚未建立線上、線下聯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今后將重點建設線上教學方式;②考核測評方法復雜,難度升級,學生短期可能不適應;③教學團隊對信息化時代新技術的運用存在不足,目前僅限于雨課堂和教育在線等少數平臺,缺乏微課、慕課等新興技術手段的應用實踐。課程團隊將繼續投入建設,吸取學習者的建議,為課程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也為其他同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10]。

參考文獻

[1] 冷靜,楊舒黎,魯瓊芬,等.飼料生物工程課程教學手段改革與創新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8(48):98-100.

[2] 張日俊.現代飼料生物技術與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3] 任杰,司政.新工科背景下《水工建筑物》“金課”建設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20(4):70-71.

[4] 謝一鋒.羌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公體課的教學改革[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2):75-77.

[5] 楊光富,張宏菊.案例教學:從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學發展歷史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6):1-5.

[6] 齊惠云.運用啟發式教學提升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08(S1):398,404.

[7] 王秀珍,王粉梅,裴斌.基于雨課堂的智慧教學模式構建[J].計算機教育,2018(4):139-142.

[8] 黃業偉,向澤敏.“雨課堂”教學模式在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7):261-262,265.

[9] 楊瀚濤.關于高校課程考核改革方式的研究和探索[J].科技視界,2015(24):89,78.

[10] 張亞妮,左其生,吳信生,等.《動物遺傳學》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設計與評價體系[J].家畜生態學報,2019,40(12):94-96.

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襄陽豐富的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為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素材來源,應充分利用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優勢,開發具有襄陽本土特色的高校藝術專業課程和教學模式。

關鍵詞:地域文化資源;地方高校;藝術;教學

一、襄陽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的主要類別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三國文化之鄉”、“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書法名城”。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將襄陽地方文化藝術孕育得多姿多彩,襄陽市地方高等院校藝術專業完全可以利用這一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藝術專業課程及教學模式。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從藝術類型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1.襄陽歷史遺留下的名勝古跡如:棗陽雕龍碑史前文化遺址;宜城楚皇城遺址;有“鐵打的襄陽”之稱的襄陽古城墻和“華夏第一城池”的護城河;中國私家園林的鼻祖“習家池”,諸葛亮躬耕之地、劉備三顧茅廬的古隆中;因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此隱居而名聞遐邇被后人稱為“圣山”的鹿門山及鹿門寺;廣德寺中印合璧多寶佛塔等等。

2.襄陽考古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如:雕龍碑彩陶、春秋戰國青銅器、戰國玉器、戰國漆器、漢代畫像磚、宋代墓室壁畫、明清瓷器等等。

3.極具襄陽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珍品如:老河口木版年畫、??灯び皯?、黃楊木雕、老河口木雕、??凳?、襄陽竹編、草編、南漳刺繡、書法、繪畫、奇石、傳統建筑、古堡寨、古民居等等。

4.襄陽歷史人文資源如:春秋時期的玉石鑒賞家卞和、楚國大文學家宋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三國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宋代大書法家和畫家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等等。

5.襄陽非物質文化資源和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如:傳統音樂“沮水嗚音”、“薅草鑼鼓”等,傳統舞蹈“端公舞”、“高蹺花鼓”等,傳統戲劇“襄陽花鼓戲”“宜城蘭花筒”等,曲藝“??氮毐燮び啊?、“棗陽市鹿頭皮影戲”等。

二、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專業教學中的開發

襄陽豐富的地方文化遺產、藝術資源要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就要與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教育教學結合起來,開設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方面的專業課程,引導襄陽地方高校大學生,尤其是藝術類專業學生了解本土歷史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資源,學習和研究其文化內涵與藝術成就,繼承和創新地方傳統藝術。

目前國內藝術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形式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缺乏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地域文化的因素,把襄陽本土和地域文化藝術資源和高校課程開發及教學應用相結合的研究作為一種新的嘗試,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襄陽地域特色文化藝術資源的教學開發研究著力于探究襄陽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的課程價值,整合傳統課程形式與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特色課程,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性和系列性的研究。主要包括歷史理論研究、技能技術傳授及資源元素開發應用轉化等幾個方面:第一,開設襄陽地域文化藝術資源方面的鑒賞課程;第二,設立襄陽地域文化和藝術研究工作室;第三,開設具有襄陽地域文化和地域藝術特色的專業化課程;第四,設立襄陽地域文化資源開發應用的實踐性課程;第五,襄陽地域文化藝術資源符號元素的設計應用課程。通過以上各個方面的課程和教學開發,構建具有襄陽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高校藝術課程和教學體系。

三、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學中開發的意義

1.通過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學中的開發運用,培養和提高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業興趣、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通過襄陽地域文化和地方民間藝術等課程教學的開發,可以開拓地方高校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化和藝術視野,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大門。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藝術不只是大學課程里和課堂上那些抽象的理論和枯燥的練習,藝術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藝術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藝術就存在于民間。同時,把襄陽地域文化藝術資源與地方高校藝術教學相結合,可以使美術、藝術設計和音樂、舞蹈等藝術類專業課程豐富多彩的感染力、趣味性和多元化等優勢在藝術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藝術專業的興趣和熱情,并在對襄陽地方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獲得更深入、更專業的認識和了解的同時,產生熱愛襄陽地方文化、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情感,進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之情,樹立起建設美好家園的情懷和理想。

2.通過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學中的開發運用,提高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除了要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之外,還要具備很強的專業技術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在開發地域文化資源特色的藝術課程中,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課程的設計者。地域特色藝術課程的開發賦予了教師一定的自主權,為教師提供了發揮創造性的空間。教師在課程開發的實踐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如在專業領域里尋找和發現地方文化資源及其價值,分析和研究其內容,在專業和教學中實踐運用,開發相關專業課程,探討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等等。

3.通過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學中的開發運用,促進襄陽地方高校特色藝術教學體系的形成。襄陽地域文化資源豐富多彩,藝術成就燦爛輝煌。如襄陽考古出土的古代文化藝術資源有:彩陶、青銅器、畫像磚、漆器、玉器、陶瓷等;襄陽地方民間藝術資源有:民間版畫、刺繡、紡織品、木雕、石雕、編織、奇石賞石、建筑、地方民居、地方皮影戲、地方戲劇等等。這些優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藝術是本地重要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在藝術教育上給予重視、保護和繼承,但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在襄陽地方高校的藝術教育課程和教學中得到體現和開發運用。因此,作為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辦學模式,就必須把本土的文化藝術和歷史遺產資源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起來,進行收集調研整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和運用價值,并加以系統化的研究和保存。在此基礎上,把其中最優秀的地方藝術精粹提煉出來,運用到藝術專業的課程和教學當中。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的特色學科和教育教學體系。

4.通過襄陽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學中的開發運用,推動襄陽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傳承。對襄陽地域特色文化資源進行課程和教學的開發與應用,可以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地方優秀的文化藝術。襄陽地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如:老河口木版年畫、??氮毐燮び?、老河口木雕、南漳刺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教育的開展也有助于襄陽民間藝術的傳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襄陽地方高校藝術專業教育教學中開設這些優秀地方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課程,能夠使襄陽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資源通過地方高校學生藝術專業教育得以繼續傳承。尤其應在教育過程中培養藝術專業學生對本土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之情,樹立對本土文化藝術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不斷的運用、傳承、創新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項仲平,等.文化創意產業與當代藝術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2]范兆雄.論我國現代課程資源短缺問題[J].教育探索,2003,(03).

[3]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襄陽地域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研究(13q119)。

作者簡介:馬佳(1973-),女,湖北襄陽人,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環藝教研室,碩士研究生,講師,藝術設計研究方向。

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一、研究的背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是設計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習時空,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創新為基本特征,通過豐富的語文活動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吨新氄Z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活動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 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為此,作為教學活動的主持者,教師必須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發和整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積極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一直以來,職高語文教學由于受多種因素的的制約,語文教師往往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阻礙了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甚至導致產生厭學情緒。瑞士教育家皮亞杰說:“學生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引起學生的興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發展。”如何使職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呢?筆者認為:充分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摒棄教材專制是關鍵。所以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和教學資源就成為每一個職高語文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其實對于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課程資源概念,我們并不陌生,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必要前提。但是過去我們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存在不少誤區。比如,過去,只是把教材或少量的科輔掛圖等直觀材料理解為唯一的語文課程資源,只注重對教材的研究與開發,而忽略了課程資源的多樣性。其實,語文課程資源包羅萬象,豐富多彩,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寬廣,語文課程資源就有多廣闊。

二、理性的思考

1、課題的界定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和實施條件。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根據本校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本課題研究的課程資源界定在“學生自身、教師自身、閱讀資源、學校和家庭、自然地域、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七個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使潛在的課程資源轉化為現實的課程要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發和整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在紛繁復雜的生活資源庫中挖掘提取出新鮮切實有用的教學資源為語文教育服務,從而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理論的依據(1)“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新的課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以人為本的管理。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活性管理。因此,必須弱化管理的監督、控制功能,將教學管理的監控功能轉向管理的服務功能,服務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服務于師生在民主、和諧的交流氛圍中的共同成長。 (2)教育政策法規有:《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其它有關教育管理的政策法規。 (3)新課程教學理念和課程管理理論。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并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

三、具體的實踐

(一)利用學生自身課程資源

1、學生能動性課程資源。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對象,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成功組織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直接關系到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因此,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課程資源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途徑。例如:在高一上冊文言文單元,筆者就做過這樣的嘗試:讓學生自己充當小老師。小老師自主備課,課堂授課,臺下學生聽課提問,因為小老師是自己身邊的同學,距離感沒了,恐懼感沒了,所以即便是平時不愿提問、回答或不敢提問、回答的同學也都樂意設計一些新問題來刁難小老師,就在這樣的設計、刁難與智斗中,學生們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激發了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語文學習的敏感性。當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小老師的備課輔導和課堂引導、總結等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經驗性課程資源與學生能動性、創新性課程資源的整合,真正實現師生互動。

2、學生差異性課程資源。魯迅先生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生活經驗、興趣、智能傾向上有差異,對課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這是教師值得注意和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引導學生在差異中取長補短,在差異中豐富和拓展自己。例如:在上高一補充教材古詩詞《龜雖壽》一文時,涉及對歷史人物曹操的評價,有的學生說曹操是心胸狹窄的奸詐小人,有的學生說曹操是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和文學家,我沒有給學生一個一成不變的答案,而是重在引導他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以發展的觀點來評價歷史人物。

(二)利用教師自身課程資源

1.教師自身資源。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持者,教師擁有豐富的知識寶藏,具有極大的智慧潛能,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巨大資源寶庫。另外,教師的世界觀,生活觀,言行舉止,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學生。所以,語文教師必須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發和整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2.相關學科教師分工合作,資源共享。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語文課不僅僅拘泥于語文知識,還牽涉到歷史知識,自然科學知識,政治知識等,所以語文教師在上課前可以嘗試和其他相關各門學科的教師分工合作,資源共享,進行集體探討備課,這樣,語文老師授課的時候就不是獨立學科的講解,而是多學科多領域的滲透與交融?!蹲詈笠活w常春藤葉》是高二第一學期的一篇選讀課文,小說通過老畫家貝爾曼用生命繪制畢生杰作,點燃別人即將熄滅的生命火花的情節,熱情贊美了人與人之間的純真人性和美好真情。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我特地請教了美術老師和生物老師,與他們一同討論備課,并且請美術老師畫了一副非常逼真的作品在課堂上展示。通過這樣的合作,不僅語文老師能更好的駕御課堂,完成教學,學生們也得到了多領域的科學知識,拓寬了知識面。

(三)利用廣泛閱讀資源 《中職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教師要想方設法盡可能組織學生廣泛閱讀,使學生在廣泛閱讀文本過程中從字里行間提取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根據需要每周組織一次讀書會,在教室里建立圖書角。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讀書心得,教師適時組織討論,指導學生多角度閱讀,培養閱讀和欣賞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倡學生讀中要疑。如學習高二上冊《在再生命的人》一文,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有關海倫凱勒賭東道達到作品,了解一點盲聾啞人的生活,學會從盲聾啞人的角度體會他們的生活世界,這樣對課文才會有深入的理解。我們還通過舉辦朗誦會、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多讀書。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運用逆向思維,求異思維,并可以對共性的看法或結合提出質疑,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達到豐富語文課程資源的目的。

(四)利用學校和家庭資源

1、結合學校生活,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校是學生活動與成長的主陣地,學校生活具有廣闊的時間與空間,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我們在結合學校生活開展實踐活動時,往往以某個問題或主題為中心,由學生組織實施教學方案。如高一上學期進行了《神游水滸》、《趣談報紙》、《采英擷粹——名言警句收集》、《綴語連珠——對聯集錦》、《走近名人》等有意義的語文學習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如高一下學期語文活動課“我與蘇軾的對話”以《記承天寺夜游》為基點發散開去,追問我國古代文化生活,學生自然興趣盎然。另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墻報、黑板報,學習專欄這些優勢資源,把學生的文章在學?;虬嗉壵故?成立中學生文學社、自辦小報和社刊、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招聘小記者,積極引導學生把校園中的新面貌、新事物訴諸筆端,登在專欄板報上;指導學生參加各級作文競賽;指導學生向報刊投稿。為職高語文教學搭建一個開放、自主的獨具農村特色的課程資源平臺,培養職高生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能力。

2、結合家庭生活,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家庭語文實踐活動資源包括家長和親友、家庭藏書、報刊雜志、音像資料、電腦材料和家庭文化環境等等。語文實踐活動課中的“語文”二字,雖然不能如杜威提倡的傳統活動課那樣,每節課都做到多學科內容交叉,但是,要盡量挖掘語文與其他學科交叉的內容,特別應挖掘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方面的內容,以豐富語文學習的資源。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耳濡目染。因此,以家庭生活為話題的語文實踐活動課,更接近學生的心靈、情感生活,更具親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實施。例如,結合高一第一單元《我的母親》《賣白菜》的內容,我們進行了《珍惜生命擁有幸?!?、《花季雨季》、《母親節的禮物》、《爸爸媽媽偷看了我的日記怎么辦》、《我給父母洗腳的感受》等活動課。這些活動既生動有趣,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得課堂內外、課本內外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在真實的氛圍中,在活動的過程中,在師生的互動中,在信息的整合中收到了極好的學習效果。

(五)挖掘當地自然地域資源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又生動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走出課堂,更多地到廣袤的大自然去開展活動,去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勇于探究、勇于創新的理想素質,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資源,讓學生在對自然環境的了解、探索和實踐中獲得親身的感受,培養樸素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高一上學期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我們熱愛大自然》,同學們來到了蕭山南邊浦陽鎮的一個自然村,那里曾經是一些破舊零亂的矮平房,坑坑洼洼的泥路,人們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但現在農民公園內,綠草、假山、涼亭相映成輝,成了農民休閑的好去處;漂亮的村委辦公樓、小學教育樓、幼兒園、醫療站成了一條亮麗的風景線……昔日貧窮落后的村莊,如今是經濟繁榮、事業興旺、社會安定、人民富裕幸福,成了浙江省新農村示范村。學生們充分地感受到了我們的農村早已不是貧窮與落后的代名詞,而是現代都市人所追求而不得“綠色環保”的生活環境!再如對于解決森林資源破壞,你有什么良策?走訪浦陽江,它是我們的母親河,自古至今有哪些變遷?要求用不同的符號描述河流走向及經過的各個自然村;寫一篇走訪浦陽江的小論文或考察日記等。根據提供的“活動內容”,學生可以自己選題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活動。同學們通過野炊、郊游、深入實地考察,撰寫了《皮革廠帶來的環境污染》、《野炊的過程和收獲》等調查報告和論文,使他們不僅感受到了家鄉的自然風光,接觸了大自然,接觸了社會,學會了做人,提高了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突破了書本與課堂的局限,拓寬了視野,提高了文化素質,同時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能力得到了鍛煉,學會了思考人類與世界、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社會責任心也得到了加強。

(六)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文化資源是指凝結了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成果的精華和豐富的思維活動的物質和精神的產品或者活動,它包括歷史人物、文物古跡、民俗、建筑、工藝、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戲曲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發有地方特色的鄉土課程,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學生的特長將產生積極影響。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間文化,使他們的語文素質擁有自身特點,打上時代烙印。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既不脫離語文教材又不是為生硬地學習課本知識而學習課本知識。例如學習高一上冊《賣白菜》一文后,可讓學生去調查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較為有名的特產,它們的生長狀況如何。同時要求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訪問且認真作好記錄,并繪出當地特產的草圖,用相機拍下照片供大家認識和了解,寫出調查報告。又如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蕭山農家人的飲食文化,要求學生不但要注意農家人的特色菜,還要注意它制作程序,以及農村的廚房,形成課題加以探究;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和房東一起燒農家特色菜,品嘗農家霉干菜、腌菜、蘿卜干等,從中體驗農家人創業的節儉和勤勞,也可聆聽他們講述農家興盛的往事,形成課題加以探究;另外,讓學生觀察農家留下來的一些相冊、老照片,把所有這些收集老的東西,通過拍照、筆錄等形式記載下來,或者訪談農家,去了解它們背后所蘊含的名鎮文化。這樣既發揮資源優勢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拓寬了職高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自主學習的語文實踐能力。

(七)挖掘社會生活資源社會是個大舞臺,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為我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比教科書更詳盡、更感性、更生動的課程資源。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自主開發社會實踐課程,讓學生真正在社會中學習“社會”,才能提高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使課本的知識變得“活”起來,在社會中得到拓寬、發展、延伸。比如高二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賭博的現象及危害》,學生通過調查一段時間在農村十分猖獗的賭博現象,訪問了許多深受其害的家庭,了解了賭博的危害,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向社會發出了杜絕賭博的號召,并從自身做起,向自己的父母宣傳賭博的危害性。這項活動提升了學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識,使學生人格不斷臻于完善。綜合學習活動還應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為背景,著眼學生生活,關注學生興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際中選取學生關注的問題。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獲得全面進步,最終形成適應未來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素質,了解、適應生活,形成創造新生活的能力,迎接未來、駕馭未來。例如高一的綜合實踐活動《童年的玩具》,讓學生搜集各個不同時代的玩具,從中整理、提煉出許多信息,理解了玩具與時代發展的關系?!渡磉叺膹V告》,通過讓學生收集各種電視廣告、報紙廣告,并進行歸類、整理、賞析,從而明白了廣告語的表現手法,提高了語文能力。實施地方課程就是要擴大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從狹隘的學校生活走向社會生活,從“學會”走上“會學”。比如高二園林班的一位同學在通過到農村實地調查,尋訪老農,查閱資料,還跟鎮圖書館人員建立了聯系。圖書館人員建議他們聯系進貨的變遷中,從“縱向”研究該鎮的歷史變遷。為了獲取有關歷史知識,同學們又查閱了有關省、縣、鎮等文獻資料,探究其中的因果關系,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活動,重在探究實踐,同時建立學校與社區的聯系,以取得社會力量的幫助,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四、課題的成效本課題經過近兩年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課題組根據生成性、綜合性原則,確定了一系列研究主題,依據自主性、探索性原則,組織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軟化了學科界限;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加強綜合活動學習能力。

1、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實施打造了地方特色名片。課題組的地方課程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特色產品和著名人物等豐富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學習成長,開發學生的思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實施為學校特色辦學、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提供平臺。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提升了學校的辦學特色,提高了任課教師的課程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讓學生學了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學校從自身特色出發開發校本課程,深入挖掘家鄉特色,打造清新活潑的鄉土文化名片,如高一園林班的《走進楊梅之鄉》的民俗主題活動;高二環保班調查百年古鎮臨浦鎮的風土人情;高一旅服班的《湘湖之約》……校本課程開發讓學生們膽子大了,動手能力強了,同學之間更加團結了,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3、學生說寫能力大幅度提升。在課題研究的前測中,經過條分縷析,我們摸清了目前學生說寫能力缺失的原因,在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加大說寫訓練的密度與強度,結合具體的說寫要求,對學生的閱讀、寫作等方法加以指導,盡量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激發學生有創意表達的勇氣,使學生感到寫作是一件愉悅的事,從而愛上寫作。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在區級以上作文競賽中,一等獎的學生共計23人,二等獎22人,三等獎60人。此外,學生的文章有多篇發表于區級以上報刊;在全國文明風采征文活動中,學生有20多人次獲獎。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實踐證明,子課題《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進行說寫訓練》的研究它不僅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第二課堂,而且符合學生的說寫心理,優化學生的說寫形式,學生的說寫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對學生進行說寫訓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思考和體會《中職語文教學大綱》更注重了學科特點,更關注了學生的發展,同時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它已不再是“一支粉筆,一本課本”的時代,而是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中跳出來,密切關注社會各種信息,整合多種教育資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究新知,培養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也將把職高學生帶入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去體驗成功或失敗的感受。要搞好綜合性實踐活動,還必須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要因地制宜,合理挖掘當地教育資源。實踐活動的開展要立足本班、本學校、本地實際,合理選擇,不能一概而論。如:“調查環境污染”問題可放在城市學校進行,而“觀察大自然”則農村的孩子來得比較容易。又比如高一烹飪班有的學生家離民族英雄葛云飛故里比較近,學生們組織了一次“走近葛云飛”的實踐活動,對葛云飛的家史、生平事跡等作了調查了解,寫出了很好的調查報告,且在活動中感受到了山川的美麗,增強了對名人的敬仰之情;而地處大湯塢城山寺的學生則可以進行“走近湯壽潛”的實踐活動,通過調查資料,實地參觀等形式,就會對湯壽潛有更深的了解。這些活動不僅積累了情感體驗,豐富了生活閱歷,而且培養了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要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中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整理資料,并最終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教師所做的只是創設條件,適時鼓勵并點評。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能結合自己的知識水平,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并能與同伴合作,培養合作精神。如高二電商班開展“走訪老紅軍”的活動,就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訪問的方式,訪問的內容,最后的調查報告也可以分工完成,整個活動自始至終由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完成,教師則可以做些必要的指導。

3.綜合學習活動要注重過程。綜合性學習主要是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目的是讓學生從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積累生活閱歷,感受成功或失敗帶來的心情,這些才是最寶貴的,是學生終生受益的。至于最后的總結、報告等應是水到渠成的,不必拘泥形式。高二園林(1)班一位學生在調查本村一名孤寡老人時,心靈深深地受到了震撼,感受到社會對這些人的關注還太少,老人的心理世界很少有人能理解。從此之后這名學生就經常去陪老人聊家常,為老人解悶。孩子也從老人那里獲得了很多以前沒有過的東西。

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課程資源,主要是指為了實現課程目標而需要投入的各種自然條件、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科學文化等??陀^上來說,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全過程都是凸顯課程資源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價值的重要過程,而這也同樣是保證課程資源能夠充分發揮出其作用的關鍵。所以,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始終是當前階段課程建設過程中的關鍵所在,值得我們給予應有的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程資源;校內資源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2.031

課程資源是確保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條件,也是豐富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初中生物教學中,課程資源包含了眾多層面,如生物教材、動植物資源、影視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等等,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能夠有效地優化生物教學。但是縱觀當前的生物教學,尤其是農村生物教學,并沒有對這些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導致生物課程資源僅限于教材中的有限資源,無法充實學生的生物學習。

一、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目的和意義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持,也提供了基礎性的保障。

第一,在開展課程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課程資源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持??陀^上來說,課程資源是一種人和社會、人和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逐步形成的課程內容體系,對于課程實施有著直接的影響能力。在根據一定的規律對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課程資源在某種意義上將構成課程實施的重要內容,即教學內容。而作為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所產生的結果,教材也同樣存在一定的地方局限性。因此,如何在課程標準唯一性、課程內容多樣性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教材的作用,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教師必須從學生所處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拓展和開創課程資源,為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充實做出更為積極的努力。

第二,課程資源為課程設施提供了基礎性的保障。一方面,教學內容的進一步豐富,離不開課程資源開發的支持。相對于教材來說,課程資源具有更為顯著的開放性、豐富性、生活性。對于學生來說,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不僅可以有效豐富教學內容,同時也是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課程資源的開展也同樣在客觀上促進了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方式、方法,強化課程內容的現代化水平,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更好地開展合作交流、探究發現,同時也為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保障措施,是探究性學習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實驗性教學過程中必要教學條件和保障的重要來源。

二、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現狀

當前,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下面筆者將對此展開思考。

(一)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限

當前階段我國教育改革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而隨著課程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要意義正在被廣大一線教師所重視。不過,我們也同樣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傳統單一課程體系的影響以及教師資源的不均衡發展,使得部分教師尚未能夠正確認知課程資源,無法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例如,目前仍然有少部分教師認為教輔材料和教材是教學的唯一導向,而沒有對其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給予應有的關注和重視。此外,部分教師認為,課程資源的開發是專業機構的工作,而沒有認識到廣大師生自身在這一事業中的重要地位。

(二)初中生物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受客觀因素制約

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需要教師的精心挖掘、多方的合作,還需學校、家長的配合,同時還要注重安全問題、經費問題等,并需要一定的評價機制為依托。但是現如今這些客觀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三、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策略

對于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師應該謹慎對待,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為學生打造良好環境;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課外活動;積極開發家庭課程資源,使生物與生活建立關聯;積極開發鄉土資源,發揮鄉土資源的優勢。下面筆者將分別就這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為學生打造良好環境

學校有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如校內各種綠色植物:冬青、梧桐,還有學校種植的各種花草等,這些對于學生更好地了解生物教學內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例如,在開展“頂端優勢”的教學實踐中,我就帶領學生去觀察校園內的樹木,告訴他們在梧桐等高大的觀賞樹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掐掉頂部的側芽,從而消除頂部優勢帶來的影響,茁壯植株,避免梧桐生長得過高而影響光照。此外,教師也可以在教室里養一些花草、金魚,為學生構建動植物生態系統,如此不僅能夠美化教室環境,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學生便于觀察,學到知識。

(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課外活動

作為課程活動的重要延伸,課外活動對于學生的成長同樣有著不能忽視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我們開展自主探究學習的重要原因。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地區在開展課外活動這一方面,有著自身鮮明的優勢,可以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說,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設計如下兩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一方面,是實踐課形式,如理論課上為學生講解了“種子萌發的過程”之后,就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自行培育種子,或者帶領學生深入農田,去觀察種子和植株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等。另一方面,則是參觀活動。農村極具特色象征性的自然資源也是學習的好資源,這些資源完全可以作為課外活動的資源。教師可以根據生物教學的需求,申請組織學生進行對當地自然保護區、水庫、試驗田等的參觀,來獲取更多生物科學發展的前沿成果,從而激發對生物學的熱忱。此外,在允許范圍內可根據指導,做些簡單基礎性的實驗操作,比如“發芽率的測定”,感受前沿生物學實驗室的氣氛。教師若能夠充分挖掘自然中的資源,為學生組織課外活動,就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提升生物教學效率。

(三)積極開發家庭課程資源,使生物與生活建立關聯

如上文中所介紹的那樣,所謂的“課程資源”主要是指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和課程編制工作過程中所涉及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自然資源、信息資源等。根據側重點和范圍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其進一步劃分為校內資源、校外資源以及信息化資源三個不同的類別。除此之外,家庭式課程資源也同樣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重要課程資源,主要是指學生的生長環境和家長的支持。

在初中生物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是通過課內的學習來掌握知識、提高生物素養,而很少在課外進行學習和復習,也很少在家庭中開發生物課程資源。其實,家庭中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教師應該對其加以挖掘,引導學生通過家庭活動來建立生物與生活的關聯,體會到“學以致用”。比如,可以鼓勵學生與父母一起解剖魚,發現魚的構造;與家長一起制作泡菜和甜酒,發現微生物;制作發酵酸奶,回顧乳酸菌的特點……這些都是生物在生活中的體現,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重要途徑。其實,很多家長也有這方面的經驗,但因為缺乏理論基礎所以往往把控不好制作細節,導致制作的東西很容易失敗。這時,學生就可以根據學到的知識向家長講解這方面的原理、注意要點,與家長一同克服困難,找到制作的竅門。這種以家庭為主導親身參與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既能夠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又能夠幫助學生在生物知識以及日常生活實踐之間建立起特定的聯系,從而端正學習態度。為此,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開發家庭資源,多鼓勵家長配合學校的工作,實現家校共育。

(四)積極開發鄉土資源,發揮鄉土資源的優勢

作為一門以自然界中各種動植物、微生物、生態環境以及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生物學科涉及我們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們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所接觸到的所有資源,都可以當作生物課程資源加以針對性的開發和利用。

農村中學有著豐富的鄉土資源,比如田野、山川、河流、農作物、家禽、家畜等,都是學生可以深入了解、觀察和聯系所學內容進行掌握的。因此,我們理應對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給予應有的重視,鼓勵學生從身邊環境入手,根據教材的提示,從山間田野、小河小溪中去觀察、去實踐。例如,在講解環境污染的相關課題時,教師就可以引入身邊生態環境的污染情況。這樣充分發揮出鄉土資源的優勢,不僅能夠更好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對于教學成本的節約以及教學效益的進一步提升,都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意義,值得我們給予應有的肯定和重視。

四、結語

本文從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和意義入手,分析了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現狀,并就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策略進行了探究。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基礎和保障。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多種途徑,多方面開發校內課程資源、自然課程資源、家庭課程資源、鄉土課程資源等,通過豐富的課程資源優化初中生物教學,提升初中生物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楊燕平.例談農村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8(32).

[2]   楊芳.淺談初中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2).

[3]   范莉莉.基于農村初中生物課程資源開發及利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22).

[4]   楊昌友.課程資源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利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0(2).

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論文范文第6篇

一、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內涵

1、什么是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與教學的直接因素來源。

2、《品德與社會》學科課程資源的含義。

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重要資源,此外本課程資源還包括文本資源、音像資源以及博物館、教育基地、圖書館、實驗室、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各種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等。

3、《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意義。

《品德與社會》課程承擔著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開發和利用各種各樣的課程資源能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這是傳統教科書所無法代替的。

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對已有的課程資源視而不見,造成課程資源的閑置。

許多教師對于已經開發的課程資源卻未能很好地利用起來,沒有讓其進入課堂,沒有讓其發揮應用的作用。有的老師運用教材不夠或者對教材這一課程資源棄之不顧,沒有充分體會教材編寫意圖,挖掘教材內容。有的教師舍近求遠,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資源沒有很好地用起來。

2、盲目的開發,造成課程資源浪費。

(1)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的遠離學生生活,缺乏針對性。 (2)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的注重外在形式,缺乏有效性。 (3) 有的課堂就像資料展示會,存在著隨意性。資源的低效甚至無效堆砌,無形中浪費了教學時間。

三、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措施和方法

《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利用應該做到為教學服務,不求花樣繁多,但求切合實際。應立足學生生活,開發和利用教材資源、學生生活資源、課堂動態生成資源。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經驗與體驗,依據一定的目的對課程資源進行選擇、組合、改造與創造性加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一) 利用好教材這一基本的教學資源

教材雖然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但卻是最基本的學習資源。我們在教學中既不要被教材所束縛,又不能一味地拋開教材不用,而應當巧用教材,使教材成為示范和開闊思路的好助手。

1、用好教材中的照片 (圖片) 。

教材中的照片、圖片再現了學生的現實生活,源于生活,學生對照片 (圖片) 中的情景猶如親身感受,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照片、圖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老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插圖制作成課件,以生動、優美的動畫展現在學生眼前,吸引和感染學生,使學生觸景生情,興趣盎然??筛鶕鍒D編故事,用故事啟迪孩子們感知圖意、理解圖意??梢园巡鍒D內容變成童趣橫生的小游戲……同時插圖還能激發我們和學生的思維,引發回憶和聯想。

2、用好教材中的思想觀點。

教材中的思想觀點通常是比較正式的文字,有時也以教科書中的學生的對話或旁白出觀,有時則通過老師之口告訴學生。我們要通過挖掘一些平凡、細微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從以往習以為常的現象和事物中發現問題。另外,教材中的活動設計著眼于引發學生內心的價值沖突,激發學生的情感波瀾,啟發學生的道德自覺。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范例。

教材以各種形式呈現出可以開展的活動、游戲及其活動的過程,在于引發學生活動的興趣,并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而非老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4、充分挖掘教材所預留的空間。

教材的內容本身是開放的,為學生自主的學習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它的表現形式大致分為提問、句子省略及要求學生直接動手寫寫畫畫的內容。教師使用教材時,要引導學生大膽地多角度地探究,自由地、獨特地研討,淡化唯一結論,淡化教育痕跡。這就需要老師結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間的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活動。

(二) 發揮好教師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

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再創造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同時,應以課標為依據,改變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觀念,結合當地的實際和兒童的實際需要,創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

1、按教學活動的需要重組教材內容。

教師在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有慧眼,善于觀察,巧妙利用。教材在內容設計上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需要,適當拓展了相關內容。在活動設計上盡可能提供了多種方案,供教師和學生選擇。這種設計思路,在理論上符合課程學習的需要,但在實踐中卻有一些困難。另外,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根據學生需要,對教材進行重組,是資源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

2、精選開發到的其他課外資源

(1) 課外資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的生活和經驗為起點,篩選出符合兒童需要的課程素材,才能激活我們的品德課堂。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應該源于生活、蘊涵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

(2) 課外資源利用要注意適度。

課程資源是取之不盡的。常用的方式是讓孩子們“課前收集相關資料,課上交流”,“制作成圖象課件”,“實物展示”等。在選擇各種資源時,要注意使學習材料與所學習的道德觀點密切相關,并且要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時代性、針對性和有較強的說服力。資料雖好,但是太多,也會影響教學效果。

3、注重與其他學科或活動結合開展教學。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資料收集、觀察、調查、訪談、實踐、交流及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活動。教學時,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首先應當發揮好自己的資源作用,還應當充分利用好課程實施中的人力資源,爭取其他學科教師的配合。如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相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相結合,這樣更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

(三) 調動起學生豐富的現實生活經驗和體驗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如一張合家歡的照片,可以回憶起濃濃的親情;解讀自己的名字,可以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所以,教師要十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教學自己,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特別是現在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課堂里、和書本上、和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教師要走進學生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并在教學中給以適當的引導。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解決學生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

(四) 利用好本土化的課程資源

1、用好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這說明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正朝著針對性、適應性和實效性的方向發展。如《重慶社會》是重慶市的地方教材。它既是對國家課程《品德與社會》教材鄉土內容的補充,又是對重慶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師要用好這套紙制教材和音像教材,讓學生更好地去認識家鄉的人,了解家鄉的事,考察家鄉的物,感受家鄉的情,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2、將家長和各行各業的人士請進課堂。

教師不是全才,在課堂上,面對一些教學內容,老師需要得到相關人員的幫助。所以,我們要著力開發好社區和家長這些課程資源。我們可以邀請校外輔導員和家長針對我們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專業性的講解,發揮他們獨特的教學優勢,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把學習場所從教室擴展到學生的一切生活領域。

我們可以和附近的工廠,農村、圖書館、教育基地等進行協調,開展實踐調查活動。讓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學習資源,讓學生更多地去接觸社會和了解社會,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去進行探索和研究,并讓學生把在社會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帶進課堂進行討論和交流。

(五) 運用好課堂生成性教育資源

教師要將課堂中學生生成的具有價值的問題變為有效的課程資源,而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學預設。同時,關注生成,貴在價值引導,引導孩子在多元價值中作出正確、合理的選擇;引導孩子熱愛生活,學會生活,使課堂有效“生成”,讓課堂煥發出勃勃的生命力。

總之,只有把“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自己教學的靈魂,《品德與社會》學科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就具有真正的實效性。

摘要: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和保證。教師要有效開發和利用《品德與社會》學科課程資源, 應立足學生生活, 開發和利用教材資源、學生生活資源、課堂動態生成資源, 做到為教學服務, 不求花樣繁多, 但求切合實際, 提高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實效

參考文獻

[1]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2] 魯潔.《關注學生、關注生活》講稿.

[3] 郭元祥.《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本教育論綱》.

[4] 康長運.《新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5] 王清平、許向陽.《放眼生命的成長》.

上一篇:戰備制度范文下一篇:機組啟動試運行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