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供應商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2023-09-23

供應商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汽車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年來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態勢,產銷量已連續7年蟬聯全球第一。然而,汽車產業與環境、資源等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國汽車企業在有毒有害物質控制、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等方面發展相對滯后,自主研發的綠色產品、技術與裝備缺乏,核心競爭力不足,面臨發展瓶頸。如何在保障汽車品質的同時,不斷提升產品的環境績效,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已成為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

1 國外汽車綠色供應鏈管理制度分析

1.1 歐盟

1.1.1 法規標準

在報廢汽車回收利用管理方面,歐盟于2000年發布《關于報廢汽車的指令》(ELV),要求汽車生產禁止使用鉛、汞、鎘及六價鉻等有害物質[1];2005年,又發布了《關于型式認證中車輛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的指令》(RRR),對汽車中的有害物質和回收利用率的相關要求做了更加明確的規定。

1.1.2 綠色稅收

(1)汽車購置稅即征收機動車輛購置稅和機動車輛碳稅,鼓勵消費者購買環保型汽車,對清潔能源的電動車、小排量汽車等“綠色汽車”實行稅收減免[2]。

(2)汽車保有稅是對汽車二氧化碳排放征稅,歐盟根據CO2排放等級、燃料類型和區域類別來確定稅率,對于超過規定CO2排放的汽車征收重稅,對于環保型汽車實行稅收優惠[3]。

(3)燃料稅收包括對汽油、柴油和天然氣等各類燃料的使用進行征稅,對不同燃料制定不同的稅率,目的是為了控制汽車在使用階段的排放污染。

1.1.3 綠色采購

歐盟實行綠色公共采購政策(GPP),出臺了《關于協調供水、能源、交通和郵政服務程序的指令》、《關于協調公共工程、貨物和服務采購程序的指令》、《綠色采購手冊》等相關輔助性法規,明確規定,公共采購的產品及簽署的采購合同,都需要考慮環境因素,需要優先采購綠色產品名錄當中的產品。

1.1.4 嚴格的“綠色壁壘”指標

歐盟對境內汽車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實施“整車型式認證”(WVTA)制度[4],對在歐盟國家銷售的零部件及整車的鉛、汞、鎘、苯等元素的含量設定了嚴格的限值,進口汽車在達到各項環保規范后,才允許被進口和加入綠色稅制體系。這些“綠色壁壘”指標促使供應鏈各級供應商、制造商不斷綠化企業的生產鏈條,積極構建綠色供應鏈。

1.2 美國

1.2.1 市場機制激勵政策

(1)政府通過綠色科技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引導企業進行綠色技術研發。對于研發和推廣綠色技術的企業,美國政府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同時,對一些特殊的傳統污染技術征收消費稅。

(2)推行鼓勵節能減排的稅收減免政策,例如,對企業購買的循環利用設備免征銷售稅。美國《能源政策法》規定,使用太陽能和地熱發電的企業可享受10%的低稅率優惠。

(3)通過投資稅抵免政策鼓勵企業進行新技術研發,加強利用可再生新能源?!?009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中明確提出汽車制造業投資稅抵免的方式,鼓勵可再生能源汽車的開發。

1.2.2 綠色采購

美國政府專門出臺了《政府采購法》,并配有多條總統行政命令,將政府綠色采購細化為可供具體執行的措施,包括《聯邦采購、資源回收和防止浪費》(1993年)、《通過廢棄物減量、資源回收及聯邦采購來綠化政府行動》(1998年)、《廣泛利用生物能源和推廣生物基產品》(1999年)和《通過在環境管理的領導作用綠化政府》(2000年)等[5],不斷完善綠色采購的相關規定。此外,聯邦環保局還制定了“全面性采購指導綱要”(CPG),明確要求政府采購要優先選擇符合國家綠色認證標準的產品和服務。

1.3 日本

1.3.1 設立專項法規

為推動汽車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日本相繼出臺了以下專項法:

(1)在促進汽車節能方面,日本于1999年修改《節能法》,補充規定車輛的能源利用效率標準,并開始實行能效標識制度“領跑者計劃”?!邦I跑者能效標準”以市場上最優秀產品(電器、汽車)的能耗水平為基準,以此來激勵市場創新,帶動節能技術的推廣,不斷追求企業節能的最高標準。此外,政府還為“領跑者計劃”的順利施行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出臺了一系列“強制條例”、“強制規定”和通告等對領跑標準作了具體規定,明確要求制造商不斷改進設備與生產技術,研發節能環保型產品。

(2)在綠色物流方面,日本政府制定了《綜合物流施政大綱》,明確要求:根據社會實際情況,物流系統要減輕環境負荷,構建循環型社會。

(3)在汽車回收利用方面,出臺了《汽車回收再生利用法》,依照“生產者責任延伸”的理念,要求汽車生產相關企業對報廢汽車進行合理的處理和再生利用,提升各種部件與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1.3.2 汽車發展戰略

(1)日本政府實行環保汽車減稅、免稅政策。一方面,降低購買低排放、低耗能汽車的購置稅,對購買滿足一定排放標準車輛的消費者給予補貼;另一方面,對柴油車、汽油車增加汽車稅。

(2)出臺“環保汽車新購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為本國消費者購買節能汽車用戶給予補助,對換購環保汽車的消費者(車齡達13年以上)給予補貼優惠,并且規定日本政府機關用車必須全部使用“低污染,低耗能”車輛。

1.3.3 環境立國與全民參與

2007年,日本在第166次國會上提出了“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的構想”[8],更加明確了日本經濟與環境保護實現“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奠定了日本以后制定各種環境政策的基礎。

日本制定了相關配套措施,運用環境稅、排放量交易、環境報告等手段,加強對企業相關環?;顒拥墓芸?促使其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

2 汽車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優秀實踐

2.1 大眾汽車

自2006年開始,大眾便積極倡導可持續供應鏈理念,通過供應鏈風險識別、供應商環境管理等手段,成功塑造了綠色品牌形象。

在環境管理體系方面,2011年11月大眾任命了集團環境、能源和新業務領域執行官,使集團不同企業間就綠色發展與能源戰略等開展協同合作,并賦予執行官直接向集團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匯報的權利,確保各項環境戰略的落實。此外,大眾集團還引入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將環境因素融入到企業的全價值鏈中,取得了顯著效果。

在綠色生產方面,大眾啟動“藍·創未來-工廠”項目[9],要求其位于世界各地的工廠均在此項目下開展制造活動:新建的生產廠應按照最嚴苛的環境標準建設;現存工廠應通過更換、升級生產設施及生產流程再造等措施來達到環保目標。

2.2 福特汽車

福特始終秉持綠色制造的理念,2014年,福特在全球最佳綠色品牌前50強的排行榜中榮居榜首[10],究其原因就在于福特在供應商管理、綠色制造以及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出色表現。

在供應商管理方面,福特擁有全球頂級的供應鏈及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可將龐大的信息流、物流匯集在一個全球物料制造系統里,并實現供應商、客戶信息的有效管理[10]。依托該系統,福特可以精準地做出決策,提升綠色采購效率,從而節省成本。

2.3 豐田汽車

豐田汽車公司是日本最大的汽車公司,其綠色供應鏈管理起步很早。豐田設立了專門的環境委員會,并制定了《豐田對于地球環境的參與方針》,旨在使豐田從汽車的設計直至報廢車輛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都努力將環境影響減到最小。

豐田擁有綠色工廠,將汽車制造過程的所有環節都與降低環境影響、節約資源緊密聯系。在工廠里,所有的排放(廢水、廢氣等)都需進行后端處理以確保符合環保要求;多余的金屬材料會經過傳送裝置運到再循環系統;機械裝備均調制在最佳環境條件下工作,以降低水耗和能耗;所有的橡膠、紙張都會被回收利用。

3 我國汽車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

就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綠色供應鏈體系的構建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政府層面:國家相關政策、法規、標準支持不足。目前,我國汽車綠色供應鏈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未能形成統一、明確的汽車行業綠色供應鏈評價體系,對原材料及零部件的供應商、制造商、物流公司、銷售商、回收商等管理要求不夠明確細致。同時,政府相關配套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缺少激勵性政策,在綠色研發、綠色消費、綠色回收等環節的優惠激勵以及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還有待完善。

(2)企業層面:很多企業尚未形成綠色供應鏈管理理念,上下游企業無法真正意義上形成環境利益共同體。具體表現在供應鏈上各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國內大部分的汽車廠商具備先進管理技術、信息化程度高,但上下游的經銷商和供應商的管理水平卻相對較差。

4 我國汽車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建議

4.1 完善推動汽車綠色供應鏈發展的法規、政策

(1)完善汽車供應鏈相關環節的標準及法規體系,細化、量化標準規范。從車的材料、零部件的選擇、設計、生產到報廢汽車的回收利用等各個環節出臺具體的標準、法規。

(2)提高相關法律的處罰力度,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加強相關部門的監管、執法力度。

(3)推動環境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倡導行企業定期向社會發布供應鏈環境信息,加強公眾監督力度。

(4)采用綠色補貼(財政貼息、物價補貼、虧損補貼、綠色物流補貼)、政府采購等激勵的方式補償供應商與企業,提升企業積極性。

(5)引導全社會參與綠色供應鏈管理體制的建設,將相關綠色發展課程貫穿到國民教育體系中,加大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強化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鼓勵環境NGO組織的發展,倡導綠色行動。

4.2 企業層面綠色供應鏈的管理建議

(1)整改經營方針,轉變價值觀,制定綠色計劃,加快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導入和認證,推進綠色環境戰略的落實。

(2)加強汽車綠色技術研發,從“生命周期”的角度設計產品,通過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提高車輛的燃油效率并降低有害氣體排放。

(3)落實綠色采購方針,將環保要求納入供應商準入制度,建立績效評價體系,拉動供應商開展環境經營,減少采購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

(4)加強綠色物流管理,對包裝、流通加工、倉儲與保管、運輸進行系統規劃與全面優化,降低物流過程中的環境影響。

(5)加強逆向物流發展,提高廢舊汽車的回收技術水平,報廢汽車回收利用系統中的各企業(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回收拆解企業等)應加強合作,共同研發回收利用技術,對報廢車輛進行高效的再生利用。

(6)建立信息管理系統,依托信息化手段實現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環節所涉及的政策法規、環境數據等信息的采集與集成管理,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信息的無障礙溝通,并通過嵌入綠色供應鏈評價模型的形式,實現企業環保合規自判斷、綠色水平自評價等功能。

參考文獻

[1]吳蒙,賈彥敏,董長青.歐盟汽車產品有害物質和可回收利用率認證探究[J].汽車工業研究,2014,(02):25-28.

[2]張志.關于歐盟汽車與我國現行汽車法規的比較研究[J].汽車科技,2010,(05):15-19.

[3]何麗.歐盟汽車產業綠色稅制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3.

[4]傅紅葉.歐盟汽車標準法規和認證最新變化情況[J].汽車縱橫,2014,(03):118-123.

[5]李霞,朱云,藍艷.歐美綠色供應鏈發展經驗及啟示[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38(06):113-115.

[6]李名林.美國報廢汽車回收利用體系探索[J].汽車工業研究,2007,(02):45-48.

[7]李湘洲.發達國家報廢汽車回收利用經驗及借鑒[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3,6(12):36-40.

[8]李冬.日本的環境立國戰略及其啟示[J].現代日本經濟,2008,(02):6-9.

[9]白莉.藍色暢想共創未來大眾汽車“Think blue.”勾勒人類藍色未來[J].中國汽車界,2010,(16):64-65.

供應商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農資是重要的農業投入品,是連接工業與農業生產的橋梁,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資保障和基礎。農資是農業生產資料的簡稱,是農戶或農業企業從事農、林、牧、漁各業生產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總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主席令第七十四號)(2012年修正本)[1]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種子、農業機械等可能危害人畜安全的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經營,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實行登記或者許可制度?!鞭r業生產資料市場監督管理辦法(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第45號)中也明確指出,農資是指種子、農藥、肥料、農業機械及零配件、農用薄膜等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農業投入品??梢?農資的范圍主要包括種子、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飼料、獸藥等。

2 我國農資供應服務概況

近年來,我過農資供應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支持農資供應行業發展。近年來,我國出臺了農資綜合補貼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推進中國農資供應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發展環境。此外,商務部、全國供銷總社等部門也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萬村千鄉”和“千村百鎮”市場工程,使現代農資供應得到快速的發展,為推進農資供應發展創造了機遇。

(2)農資市場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高。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農業所需要的大部分農資品種主要依靠進口,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農資市場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高。如: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種子市場,主要農作物種子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平穩,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有效保障了農業生產用種安全。如:目前我國農用薄膜產量居世界首位,是其他所有國家總和的1.6倍,2014年我國農膜的年產量約為219萬噸,同比上漲15.57%。

(3)農資供應渠道實現了多樣化。大多數農資產品的經營已基本放開,原有的由供銷社獨家經營農資的壟斷局面已打破,基本形成了由供銷社農資公司、農資生產企業、農業“三站”、種子公司、個體工商戶等多種市場主體、多種流通渠道共同參與農資經營的格局,農資電商模式也嶄露頭角,中國農資市場的競爭局面已初步形成。

(4)銷售與全程農技服務一體化。隨著中國農業規?;?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等生產經營主體迫切需要集咨詢培訓、技術指導、測土配方、渠道雙向流通等全方位的農資銷售一體化服務。在新形勢下,農資供應企業也從過去單一提供產品向提供全程綜合服務轉變,將經營服務觸角貫穿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創新服務模式,搭建企業協作平臺,實現農資銷售與農技服務緊密結合,逐步實現由農資商品經銷商向農業生產綜合服務商轉變。

(5)現代流通方式在農資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以農資連鎖、配送為主要經營形式的新型業態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農資連鎖經營,即在公司的統一管理下,通過縣及縣以下地區采取直營或吸收加盟等方式設立連鎖經營網絡,統一采購、統一服務、統一品牌、統一配送、統一經營方針、統一服務規范和統一銷售價格,實行規?;?、標準化和規范化農資經營的新型業態。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種形式、各種體制的農資連鎖經營流通企業迅速崛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開展農資連鎖企業超過4,000多家,如:輝隆股份、浙江農資集團有限公司等。2014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共有連鎖企業6,732家;擁有配送中心12,397個;發展連鎖、配送網點105.5萬個。農業生產資料類連鎖經營銷售額2,712.1億元,同比增長12.6%,為方便農民購買提供了重要保障[1]。

雖然我國農資流通行業發展前景樂觀,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包括我國農資供應主體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競爭秩序需進一步規范、農資供應服務質量和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等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的關鍵階段,隨著農資消費需求的升級,社會對農資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這也促使農資供應商必須轉變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實現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常規服務向個性化服務轉變,不斷拓展為農服務陣地,充實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搞好為農服務。因此,迫切需要以標準化為抓手,運用標準化的手段探索創新農資供應服務的工作模式,構建一套完整的農資供應服務標準體系,以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和提升服務水平為核心,充分考慮行業發展水平以及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順應提升農資供應服務和拓展新興服務領域的需要,促進農資供應領域現代管理技術、電子商務等技術的應用,引導農資供應商、銷售商進行科學的管理、運營和服務,提高農資供應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保障農民群眾享受優異的農資供應服務。

3 我國農資供應服務標準化現狀

3.1 農資供應服務標準制修訂現狀

目前,在農資供應服務方面,涉及的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有10個,包括TC37全國農作物種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115全國林木種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479全國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133全國農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76全國飼料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01全國農業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61全國林業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384全國飼料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140全國拖拉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439全國連鎖經營連鎖企業基本設施、營運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資連鎖經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資供應服務方面的標準制修訂的速度也在逐漸加快。針對農資的連鎖經營、配送中心建設與運行、農資連鎖網絡評價等方面也密集發布了多項標準。經統計,針對農資供應服務相關的現行有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共有147項,具體類別的數量統計表見表1。此外,還有《農業機械交易市場服務質量規定》《農業生產資料配送中心建設標準》等7項標準正在制修訂過程中。

3.2 農資供應服務標準化工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正對農資供應服務標準化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一是對農資供應標準化工作還缺乏系統性研究,針對整個農資種類及其涉及的服務環節的系統性研究還不夠,針對單一品種如種子、飼料、農業機械的標準較多,針對整個供應環節及通用環節的標準較少。二是農資供應服務標準體系還不完善。雖然針對農資供應發布了一些相關的標準,但這些標準主要集中在農資的術語、符號與標志、農業機械供應服務等環節,且還比較零散,還不能覆蓋農資供應服務的整個環節。三是農資供應服務標準體系還不能完全滿足消費群體的要求。隨著農業大戶、農業專業化合作社等快速發展,對農資供應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對于農資供應服務的環節、質量追溯、全過程服務等都有新要求,目前我國的農資供應標準還不夠完善,不能滿足相關的需求。四是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資供應服務的發展。隨著我國進入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資供應也在電商網絡銷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涉及電商網絡平臺的農資供應標準還比較缺乏。

4 農資供應服務標準化工作發展思路

4.1 建立健全農資供應服務標準體系

遵循需求導向原則,在充分調研并掌握各地區實況、特點、水平和發展方向后,全面、準確分析農資供應服務的各個環節,對農資供應現行標準進行科學的分析,綜合考慮農資供應標準化的共性需求,形成框架合理、層次清晰、內容完整、數量適中、標準間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的有機整體。

4.2 科學合理研制相關標準

發揮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農資供應企業或組織的各自優勢,共同做好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遵循需求優先原則,對已經具備條件、在全國范圍內有共性需求的內容進行提煉升華,按照實際工作的輕重緩急,加快重點標準的研制,提高標準的質量和水平,增強標準的可操作性。

4.3 加強經費支持

進一步爭取國家和行業經費支持,加大對農資供應服務標準化工作資金投入的力度,對服務標準化經費予以傾斜;充分發揮各級地方政府、農村集體組織、農資供應主體等的積極性,多渠道籌集標準制修訂經費。針對服務標準體系表中缺乏基礎、技術難度較大的標準,應盡早組織力量開展預研工作,結合實際和發展需要,先行安排所需標準的研究工作。

4.4 加大宣貫力度

加大農資供應服務標準的宣傳貫徹力度,加強對各級政府、農資供應主體相關人員、專業管理人員、標準化管理人員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的培訓,大力推進農資供應服務標準的實施。

摘要:本文系統總結了我國農資供應服務的概況,深入分析了農資供應服務標準化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剖析了農資供應服務標準化工作面臨的形勢與需求,提出了開展農資供應服務標準化工作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農資供應,服務,標準化,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主席令第七十四號)(2012年修正本).

供應商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一、供應商績效管理的內容

1. 供應商績效管理的基礎原則。

(1) 供應商績效管理必須持續進行, 要定期檢查目標達成的程度。當供應商知道會定期地評估時, 自然就會致力于改善自身的績效, 從而提高供應質量。 (2) 要從供應商和企業自身各自的整體運作方面來進行評估, 確定整體的目標。 (3) 供應商的績效總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 因此, 對供應商的績效進行評估時, 要考慮到外來因素的影響, 不能僅僅衡量績效。

2. 供應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科學、客觀地反映供應商供應活動的運作情況, 應該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供應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一般來說, 評估供應商的因素主要有質量、交貨期、價格、服務等。所以, 考核標準歸納起來有四大類:質量指標, 供應指標, 經濟指標及支持配合與服務指標。 (1) 質量指標。供應商質量指標是供應考評的最基本指標, 包括來料批次合格率、來料抽檢缺陷率、來料在線報廢率、來料免檢率等。 (2) 供應指標。供應指標是同供應商的交貨表現以及供應商企業管理水平相關的考核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準時交貨率、交貨周期、訂單變化接受率等。 (3) 經濟指標。供應商考核的經濟指標總是與采購價格和成本相聯系。與質量及供應指標不同的是, 質量與供應指標考核通常每月進行一次, 而經濟指標則相對穩定, 多數企業是每季度考核一次, 此外, 經濟指標往往都是定性的, 難以量化。具體考核點有:價格水平, 報價過程, 成本的降低情況, 付款等。 (4) 支持、配合與服務指標。支持、配合與服務指標同經濟指標一樣, 考核供應商在支持、配合與服務方面的表現, 通常也是定性的考核, 每季度一次, 相關的指標有反映與溝通、表現合作態度、參與本公司的改進與開發項目、售后服務等。

3. 供應商的激勵機制。

要保持長期的供需雙贏的合作伙伴關系, 必須建立有效的供應商激勵機制、保證機制, 保證供應工作的正常進行, 促進供需關系的良性循環。一般而言, 企業可以采用以下激勵模式: (1) 價格激勵。價格對企業的激勵是顯然的。供應鏈利潤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供應鏈企業間的穩定和運行的順暢。 (2) 訂單激勵。供應商獲得更多的訂單是一種極大的激勵, 在供應鏈內的企業也需要更多的訂單激勵。 (3) 商譽激勵。商譽激勵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 對于企業來說極其重要, 商譽來自于供應鏈內其他企業的評價和在公眾中的聲譽, 反映企業的社會地位 (包括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 。 (4) 信息激勵。在信息時代里, 信息對企業而言意味著生存。企業獲得更多的信息意味著企業擁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資源, 從而獲得激勵。 (5) 淘汰激勵。淘汰激勵是一種負激勵。淘汰弱者是市場的規律之一, 保持淘汰對企業或供應鏈都是一種激勵。 (6) 新產品、新技術的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共同開發和共同投資也是一種激勵機制, 它是可以讓供應商全面掌握新產品的開發信息, 有利于新技術在供應鏈企業中的推廣和開拓供應商的市場。 (7) 組織激勵。在一個較好的供應鏈環境下, 企業之間的合作愉快, 供應鏈的運作也通暢, 少有爭執。也就是說, 一個良好組織的供應鏈對供應鏈及供應鏈內部的企業都是一種激勵。

二、供應商績效管理方案的條件

供應商績效管理工作是采購績效管理的核心, 必須制度完備, 程序嚴格而透明, 實施過程公開、公正。如果過程中存在不公正, 就自然引發供應商不滿, 難以達到績效管理的目標, 甚至結果會適得其反。

供應商績效管理的基礎條件包括:設立績效管理的原則;設定明確、合理、與企業長遠目標相一致的績效考核目標;確定績效考核管理的具體步驟并文件化;將績效管理中的考核辦法、標準要求同相應的供應商進行充分溝通;成立品管員、企劃員、倉管員在內的供應商考核小組;成立供應商績效管理實施、監督小組。

三、實施供應商績效管理方案

正確地選擇、認證、考核、評估供應商, 是采購工作成功的關鍵。因此, 企業必須實施有效的供應商績效管理方案。

1. 嚴格供應商選擇標準和程序。

采購最怕找錯供應商, 不管價格如何便宜, 如果供應商選擇不當, 會使采購績效大打折扣, 且可能帶來后患。供應商的開發是為今后采購工作順利進行打下基礎, 為此, 供應商的確定必須成立評選小組。確定科學、合理和系統的評審項目, 一般包括對經營狀況、企業資信、制造能力、技術水平、品質性能、管理績效等指標進行評審, 選出合格供應商, 記錄在冊, 淘汰不合格供應商。

2. 加強供應商績效考核的組織建設。成立供應商考核小組, 建立供應商績效管理制度, 制定相關文件。

3. 定期考核評價供應商績效。

對所有的合格供應商每月考核一次, 每半年復核一次。按A、B、C、D、E等評定等級, 建立檔案。根據《供應商評估制度》, 從品質、成本、價格、服務水平、交貨周期、履行和約的承諾與能力等得分高低重新劃分調整, 進行動態管理, 沒有終身制, 把供應商開發與管理有機結合起來, 實現采購環境的最佳選擇。

4. 強化供應商激勵機制。

供應商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對供應鏈庫存管理有很大的影響。正確的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能使供應鏈更具有柔性,縮短生產前置期,降低庫存水平,從而使浪費最小化。然而,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企業與供應商的管理水平多處于初級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供應商關系管理水平較低、缺乏效率。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效果普遍不佳,主要表現為,產品交貨期較長,使得合同交貨周期延遲15-30天,有些甚至延遲60天左右;產品交貨及時率較低,多處于60%左右;產品合格率較低,60%-80%,有些企業產品交貨及時率甚至更低;企業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發展的相對滯后,ERP沒有充分利用或利用率低,從而導致供應鏈管理中信息技術含量偏低。

2、供應鏈關系管理不當。從企業與供應商關系的轉變過程來看,供應鏈開發大致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階段一:傳統做法,企業與供應商是敵對關系,采購過程中價格是決定因素。雙方的關系是短期的,極易發生供應商轉換,供應商是可以犧牲掉的。階段二:供應鏈管理。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是長久關系,質量是采購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注重減少供應商數目,以獲得規模效應。與供應商協同改進質量、成本和交貨期。階段三:生產聯盟。企業與供應商關系緊密,時間是采購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關注關鍵工藝能力,嘗試協同開發項目。部分生產開始在供應商處進行。階段四:戰略聯盟。企業與供應商的業務及流程一體化,雙方有一致的戰略與政策,普遍采取電子商務,共享電子信息流。形成業務戰略伙伴關系。階段五:世界級水平。起點到終點鏈接精益企業,電子化精益實踐成為標準操作。在整個價值鏈上不斷完善。

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發展目標和戰略,選擇合適的伙伴關系,而多數企業對供應商認識不足,盲目跟風與供應商發展戰略聯盟,反而導致采購風險加大。

3、供應商關系管理的外包風險。

目前許多企業選擇外包將供應商關系管理,雖然在短期內降低了公司的運營成本,但卻使企業增加了很多風險。企業與供應商管理關系外包,降低了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增加協調難度。若保密工作不當,則會引起私有信息、知識產權的泄漏和供應商的產品價格透明化,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而處于困境時,承包商會將風險推諉轉嫁給企業。同時,外包會減少企業的學習機會和核心競爭力培養機會。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些關于企業與供應商關系的管理策略。

1、定位供應商。按照供應商經典的分“四分法”,即根據采購金額與供應風險的大小,將供應商分為四類:一般型、杠桿型、戰略型與瓶頸性。根據供應商的類型,分而治之,并運用ABC分類法區分供應商。對一般型與杠桿型供應商應減少供應商數目;對杠桿型供應商也應積極開發有潛力的新供應商,降低風險;對所有類型的優秀的供應商均應扶持,重點是針對戰略型供應商。在此基礎上,實施動態管理供應商關系。供應商的分類不是一成不變的,需求市場在變化,產品市場在變化,采購材料的種類與用量也相應變化,因此,至少每一年應該對供應商的分類重新評估一次,有需要就做出適當的調整,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化的管理,及時地做出調整。

2、建立共同的績效審核機制。建立共同的績效審核機制,對提升企業與供應商的運行績效,制造能力,如成本、質量和交貨期等,內部整合及客戶整合,財務績效,對客戶服務績效和企業競爭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立共同的績效審核機制包括:與供應商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應商數量,使供應商具有一定的規模效益,從而降低生產成本;與供應商進行生產計劃、庫存等信息的充分交流,使供應商交貨能夠更加準時,同時縮短交貨期;與供應商進行工作流程、生產工藝等方面的共同協作提高,幫助供應商更快速的改進產品的質量和開發新產品,從而滿足企業的需求;與供應商建立一致的客戶評價系統,幫助企業按照客戶的需求改進產品,同時,準時交貨及時率的提高和交貨提前期的縮短大大地提高客戶的滿意度。企業與供應商建立共同的績效審核機制實際上是開展企業與供應的戰略整合活動,這些活動不但能夠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和不確定性等導致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而且能夠降低供應商的生產成本。

3、加強逆向供應鏈的管理。在環保壓力、社會責任與法律責任的驅動下,客觀上要求企業盡快完善逆向供應鏈。同時,逆向供應鏈的經濟價值日益體現,國內外許多企業開始把有效管理顧客退貨和廢舊產品回收作為一種新的競爭方式和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逆向供應鏈是相對于供應鏈正向運行而言的一種逆向形態。它是一條由用戶、回收商、集中退貨與回收中心、原制造商、供應商、分銷商等構成的鏈狀結構。通過對沒有達到最初銷售目的或已到使用年限的售出產品進行回收、分類、檢測、再利用與廢棄物處理等活動,以獲得產品的回收價值。逆向供應鏈的主要內容涉及參與逆向供應鏈的相關實體之間的逆向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同步、協調問題。

國內外學者們通過研究二級逆向供應鏈的協調機制問題,表明逆向供應鏈的改善明顯提高了整個供應鏈的收益,同時零售商的訂貨數量同一次訂貨時相比趨于減少。通過研究二級逆向供應鏈下的產品庫存控制問題,解決了大批量多項目的隨機運輸延遲、制造時間、修復時間等難點。通過分析組件恢復比率和回收產品平均滯后期對產品最大收益的影響,解決了制造與再制造共存環境下生產計劃的制定問題。通過構建模型研究影響逆向供應鏈投資的因素,驗證了商業環境不確定性、名義豐裕性、動態性以及敵意性與異質性四個因素對逆向供應鏈與正向供應鏈投資存在影響。

4、通過大數據手段。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信息化與互聯網的應用普及,數據在我們的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數據以其龐大的數量(Volume)、不斷更新增長的速度(Velocity)及其包含數據結構多樣化(Variety)的3V特征,為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價值(Value)。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與供應商間共享信息平臺,由統一的信息平臺分析處理來自市場、客戶及供應鏈系統內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跟蹤、清洗、分機、計算,最終將決策傳達至整條供應鏈的各個節點,并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大數據應用的管理將是企業與供應商管理關系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搜集整理,對市場環境的快速反應,提升企業服務質量,從而提高客戶滿意;客戶需求與上下游供應信息的共享,有助于降低庫存成本,縮短訂單周期,提高資金回流速度,更加減少了物流運輸成本,及對信息流的簡單處理成本。通過大數據處理平臺與企業應用軟件完美對接,使供應鏈一體化更加深入。供應鏈信息高度共享使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和供應鏈間的契約關系更加緊密。

當下,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與供應商建立有效的關系管理對創造和維持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充分利用適合的企業與供應商關系,并規避不適合企業發展的供應商關系的弊端,已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因素。在供應鏈運營環境下,企業應從各個環節入手,合理地評估與選擇最合適的供應商,并加強對供應商關系的管理,進一步提高供應商的積極性,構建良好的供應商合作伙伴關系,進而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以及經濟效益,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更要注意的是,優化供應鏈不能只考慮局部優化,企業要強調整體的信息共享和協調,注重整體的協同運作速度,以速度來對付變化,從而提高產品的服務質量,刺激消費需求。

摘要:全球化市場競爭的加劇、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顧客需求的個性化趨勢以及勞動力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如何將產品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以恰當的方式和恰當的成本交付給用戶成為企業面臨的新挑戰。企業對供應商關系實施有效管理成為應對這一挑戰的關鍵。

關鍵詞:供應鏈,關系管理

參考文獻

[1]Ellram LM.Carr AS.Stategic purchasing:A histor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4,30(2):10-18.

[2]周云.采購成本控制與供應商管理第2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3]趙麗、孫林巖、李剛、楊洪焦.中國制造企業供應鏈整合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管理工程學報,2011(3)

[4]王媛、申云鵬.逆向供應鏈研究與分析.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供應商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1 關于供應商的幾個定義

供應商是指所有參與 (包括要求參與) 企業所需物資的生產制造、加工、代理及經銷商。新供應商是指要求參與企業所需物資的供應, 但過去從未對企業所需物資供貨的供應商。

單一供應商是指企業所需的物資只能從該處獲得的供應商;競爭性供應商是指企業所需的物資至少能從兩處 (含兩處) 以上獲得的供應商。

一般來說, 企業為規范內部供應商管理, 都要制定相應的物資供應商管理制度, 并根據制度規定, 建立物資供應商檔案, 詳細記錄供應商名稱、地址、注冊資本、法定代表人、主要產品、生產能力、供貨數量和信譽等資料。企業內部的物流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對供應商的考核、分級認定、對新供應商的考察及資質審查和送審、收集產品質量、合同執行、售后服務等情況、分析供應商的經營狀況、建立檔案、分析市場動態和價格走勢, 提出應對策略。企業內部使用部門或生技部負責對供應商所供產品質量、運行經濟性等性能考核、分析、監督工作。

2 選擇合格供應商的重要意義

供應商對企業對采購部門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有如“女人嫁錯郎, 男人娶錯老婆”。一但嫁錯﹑娶錯一生不如意, 過苦日子, 相同道理, 選對供貨商可以平步青云大展鴻圖, 保證原材料穩定供應;選錯供貨商即叫苦連天。所以我們選擇供貨商的重要意義,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供貨商供應物料的順暢; (2) 進料品質的穩定; (3) 交貨數量的符合; (4) 交貨期的準確; (5) 合理的供貨成本; (6) 各項工作的協調。

一個好的供應商應有下列幾項主體: (1) 優秀的企業領導人; (2) 高素質的管理干部; (3) 穩定的員工群體; (4) 良好的機器設備; (5) 良好的專業技術; (6) 良好的管理制度; (7) 與用戶的良好互動。

3 完善供應商管理的幾點措施

(1) 要充分結合企業實際, 制訂完善的供應商管理相關制度, 做到所起草的制度既能充分代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和發展趨勢。通過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一些管理方法, 對選擇供應商進行定量分析和全面認證, 比以前企業單憑個人主觀選擇供應商要顯得更有依據和科學合理, 同時在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物流管理理念的過程中, 需要進行一些本土化改造, 否則容易造成“水土不服”的現象。

(2) 運用質量管理基本方法中的PDCA循環法, 推動供應商管理制度的貫徹執行。所謂PDCA循環法, 即按照計劃 (Plan) 、執行 (Do) 、檢查 (Check) 、反饋 (Action) 四個階段的順序不斷循環進行質量管理的一種方法。具體來說, 通過對供應商管理制度執行情況的不斷檢查、反饋和計劃等步驟, 才能有效地推動制度的貫徹落實, 避免僅靠會議或制度來落實制度。在制度執行的自我檢查中, 重點查一查企業自身在實施供應商管理制度中出現了哪些新情況, 并如何妥善處理的, 以便不斷地修訂和完善制度文件。

(3) 加強對供應商的分級管理。根據企業所制訂的《供應商管理制度》, 對供應商的選擇、產生、評審、使用、管理、考核要做詳盡的規定, 并根據供應商的資信和重要程度劃分為Ⅰ級、Ⅱ級、Ⅲ級, 對不同級 (Ⅰ級、Ⅱ級、Ⅲ級) 供應商實行分級管理, 對不同級別的供應商所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都要做出相應的規定, 在使用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考核。在分級管理中, 重點加強對公司成本影響重大的Ⅰ、Ⅱ級供應商的管理。對Ⅲ級物資供應商的管理, 可采取質量管理協議和第三方物流 (外包物流) 方式進行。由于Ⅲ級供應商, 大都提供的是一些二、三類物資, 這樣, 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法進行管理:一是按物資類別, 就近選擇數家定點Ⅲ級供應商, 經過必要的考察和資格審查, 簽訂定點供應商質量管理協議, 對定點供應商實行合同管理, 一年考核一次, 重點考核所供應產品質量、價格和售后服務, 優勝劣汰, 從而保證一個動態和充滿活力的供應商隊伍。二是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 (或稱外包物流) 保證供應, 即由第三物流企業負責供應本單位所需的二、三類小物資, 由于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供應, 由于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和批量優勢, 因此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可降低采購成本, 同時還可以減少本企業部分采購工作量, 較好地解決公司采購人手較少的問題。當然, 為防止供應商的壟斷和控制, 可選擇三、四家第三方物流公司進行比較和淘汰更新。

(4) 供應商的推薦可實行問責制與資格認證兩手抓的方針。由于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品的日益豐富, 這意味著企業對供應商的管理是動態的, 而非靜態的, 對于新的潛在供應商認證與選擇上, 本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責任落實到人, 實行問責制, 即:誰推薦誰簽字誰負同等連帶責任。具體地說, 一旦其所推薦的供應商所供應的產品質量出了問題, 給企業造成了損失, 那么作為推薦人視性質和情節輕重而承擔相應的同等連帶責任。在這種問責制下, 不管誰推薦新的供應廠商, 事前都會認真地考慮可能產生的后果, 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 一般是不會貿然行事的, 因為在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 誰也不愿冒“丟帽子”和“丟飯碗”的風險。當然, 在實行問責制的同時, 也要輔以必要的供應商資質審查手段, 雙管齊下, 保證推薦供應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 通過推廣有關物流管理軟件系統, 尋求對企業供應商管理的切入點。對一個發電企業來說, 供應商隊伍一般都有300-400多家, 甚至更多, 如此龐大的供應商隊伍, 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就不能不考慮了。在當前信息資訊發達的情況下, 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物流管理軟件來實現。物流軟件一般都含有對供應商的管理, 每入庫一種物資, 軟件都會清楚地記載物資采購的時間、價格、廠商和電話號碼, 一目了然。當然, 作為物資管理人員也可以用foxPro程序, 自己建立一個供應商管理數據庫, 這樣更帶有個性化特點, 隨要隨查, 這比翻本子或找名片要快得多。倘若在一個大的發電集團內, 建立一個集團公司與所屬企業連在一起的局域網, 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 大家可以實現信息共享, 全面及時地了解各企業重要的供應廠商隊伍情況和計劃、采購、耗用、庫存等數據, 這樣將更有利于加強對供應商的宏觀指導和采購決策。

(6) 加強對供應商的尋找、評估工作。為提升公司生產效率和減少停機待料情況的發生, 企業采購部門必須未雨綢繆, 籌劃在先, 根據實際需要提前尋求供貨商。在尋找供應商過程中, 必須認真區分生產制造型供應商和銷售型供應商。

①對生產制造型供應商, 要充分了解和評估以下幾點:供應商企業概況, 主要包括人力資源、銷售收入、財務狀況、業績、主要客戶名單、產品在行業中的地位等;企業的質量保證體系;售后服務及用戶使用情況的反饋;企業生產、銷售能力、技術裝備、產品檢測能力等;產品生產歷史 (型式試驗報告、鑒定級別、鑒定證書、生產許可證) , 產品執行標準等。

②對銷售型供應商, 要充分了解和評估以下幾點:供應商的經營范圍、授權證書、代理證書、銷售收入、經營業績、財務狀況;貨物來源、渠道、檢查、驗收程序;銷售業績;專業水平、服務能力;庫存存量水平。

當采購部門確定新的供應商可以與公司配合后, 必須會同使用部門及生產技術部門等相關部門做好對該供應商的評估。對供應商從技術能力、質量保證體系、商務資信等方面進行資格審查, 按年對主要供應商進行評價, 提出評價報告。采購部門必須隨時尋求新的供應商﹐以利于公司的運作, 降低公司的采購成本。

(7) 進一步完善對供應商的考核和獎懲工作。企業可根據管理需要制訂<供應商評審考查表>進行考核﹐經內部相關主管部門判定合格或不合格。供應商考核與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完善供貨商的管理, 實行“有進有出、定期考核”的動態管理模式, 保持一個良性的市場競爭局面和穩定的供貨渠道。企業應建立供應商準入制, 對供應商每年進行一次綜合評價, 進行量化考核, 對供貨商進行年度績效考核評分。結合本人所在企業實際, 具體量化比例為:交貨期占30%、品質占40%、成本占15%、配合度占15%。

根據對供應商的評審情況, 經組織專業人員復評后, 確定供應商在公司的供應地位, 按年度淘汰能力弱、信譽差的供應商。供應商判定不合格者, 給予通知限期改善不合格項目, 改善后通知重新評審要求, 收到評審要求后另行約定時間重審;判定合格的供應商, 采購部門列入合格供應商名錄;對那些綜合評價比較高的供應商下一年度給予優先進入合格供應商目錄、免于考核等優惠政策。

實踐證明, 通過上述措施, 加強與供應商的溝通與交流, 有助于建立互助共贏的戰略伙伴關系。通過制度約束供應商的行為, 績效評估與激勵機制會相應提高供應商的積極性, 通過溝通和交流會有效提升供應質量。加強對供應商的管理, 對確保物資采購工作長期處于高質量、穩定、高效率、低成本運行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供應商管理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 全球的政治格局、社會環境、經濟水平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 企業意識到僅僅靠自身內部的系統管理與資源的優化配置已經無法獲得競爭優勢, 于是逐漸放棄了原有的管理理念, 開始重視其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在全球范圍內與多方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形成一條從供應商開始, 經制造商、配送商、銷售商、分銷商, 最終送達消費者的鏈條, 即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正是為順應這種潮流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 它能夠很好的適應新經濟環境, 并在實踐中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國際上的一些著名企業, 如惠普、IBM、蘋果、海爾等都采用了供應鏈管理這一理念, 它們的輝煌業績表明, 實施供應鏈管理, 有助于培養和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降低運營成本。供應商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 優良的供應商管理在保證企業采購質量的同時, 還能合理降低采購成本, 確保制造能夠順利進行, 為企業帶來良好的聲譽, 提高企業的市場響應能力以及幫助企業樹立一個擔負社會責任的品牌形象。

2 供應商管理面臨的新環境

2.1 環保法規的出臺實施

由于環境的污染和惡化, 各國政府均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減少生產對環境帶來的危害, 強調并引導企業重視環境問題, 加強企業與環境的相容性。我國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就意識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規,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 另外還對環境友好型企業給予了一定的優惠政策, 如果某企業能夠利用廢水、廢渣等廢棄物作為生產的主要原料, 可在五年內減免所得稅。

2.2 綠色貿易壁壘的阻礙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 “綠色壁壘”是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阻力, 所謂綠色壁壘, 是指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 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目的, 通過立法, 制定繁雜的環保公約、法律、法規和標準、標志等形式對國外商品進行的準入限制。近年來我國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 出口量大幅下降, 經濟損失慘重。

2.3 企業社會責任的高調突出

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 隨著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與重視, 它已經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熱議的焦點之一, 當前形勢下, 單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往往不能獨善其身, 還需要企業及其相關供應鏈條中的各方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 勇于面對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2.4 消費者環保理念的增強

企業始終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 隨著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深入人心, 當今的消費者更加青睞于環境友好型產品, 而且對環保理念以及自身健康意識也越來越重視, 他們希望企業在提供綠色產品的同時, 盡可能的去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這使得那些忽視環境問題的企業不得不逐漸淡出市場。

3 產生供應商管理風險的原因

供應鏈管理確實加速了我國企業的發展, 但是也產生了不少負面事件, 如“蘇丹紅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康師傅地溝油事件”以及“上海福喜過期原料事件”等, 這些事件歸根結底均為供應商管理不當所致, 所以我國企業應高度重視供應商的管理問題。

供應商管理風險的產生原因有以下四點。

3.1 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

我國企業缺乏基本的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 意識具有能動性, 在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的情況下, 自然也就無法很好地履行社會責任。以“上海福喜過期原料事件”為例, 這個事件涉及經濟、法律、政治、道德等多個方面, 不僅對企業自身產生了負面影響, 還使國民對國家食品安全產生了強烈的質疑。造成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缺乏的原因有很多, 最主要的有以下兩點:首先是企業為追去利潤最大化而迷失了本性, 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鋌而走險, 做出違反企業社會責任的事情;其次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不全面, 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做一些社會公益性質的事情, 實則不然, 企業社會責任還包括經濟、法律、道德等諸多方面。

3.2 企業能力與責任不匹配

企業為了成為市場的領軍者, 不斷進行擴張, 并通過媒介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有些企業如今已經強大到可以左右一個地區的命運, 然而這讓不少人想起了那句“能力越大, 責任越大”的名言, 又有多少企業承擔了與之能力相適應的責任呢?所以說, 企業在謀求發展的同時, 應該承擔起固有的責任, 這些責任就好像企業發展的基石, 如果沒有這些基石, 再輝煌的企業也終究難逃崩塌的命運。

3.3 企業忽視了互聯網時代的輿論作用

在當今這個互聯網信息化的時代中, 輿論作用與傳統的輿論作用已經有了天壤之別,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 人人都開始加入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 人人都可以成為企業的監督者, 一旦供應商出現了問題, 還沒等企業做出反應, 消息就傳遍了大江南北, 所以企業如果不加強對供應商的管理, 就會隨時暴露在風險中。

3.4企業沒意識到加強供應商管理能給企業帶來巨大好處

許多企業僅重視眼前的利潤, 卻忽略了企業的長遠利益。從短期看, 供應商管理確實會給企業造成成本的增加, 但企業的聲譽和品牌的價值也同樣因此得到了提升, 由此帶來的長遠利益遠遠超過了現在產生的額外成本。此外, 供應商管理還能使企業建立屬于自己的競爭優勢, 促進技術創新, 開發出更多低碳環保的產品, 使企業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4 供應商管理風險的規避措施

4.1 供應商的選擇方面

供應商的選擇應力求維持一種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 而不是單純地買賣關系, 這種關系要靠信息、資源、利益的共享以及風險共擔來實現。傳統的供應商選擇是給企業提供產品采購服務的, 目的在于能夠在眾多的供應商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供應商, 但隨著全球環境的日益惡化, 供應商的選擇不僅僅要考慮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還應該綜合考慮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 以及供應商的員工素質、商業信譽和長期發展空間。對企業來說, 供應商的交貨期、生產成本、資源損耗和產品質量等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企業的發展, 所以選擇優質的供應商, 不僅能夠幫助企業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還能夠幫助企業分擔環境和社會壓力, 將產成品有序、安全、及時地投放至目標市場, 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2 供應商的成長方面

企業若想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 就不得不通過雙方合作的方式, 在整合企業內部的同時, 不斷提升供應商的績效水平, 從而獲得高于競爭對手的供應能力。這是一種新型合作關系, 它將企業和供應商看做一個有機的整體, 企業通過多種成長活動來提高供應商的績效水平, 使供應商足以支撐企業的長、短期需求。日本汽車行業在過去50年的發展中, 成功的證明了供應商成長是一個極其有效的供應商管理措施。供應商成長有以下三個著手點:首先是知識交流, 供應商與企業之間的知識交流, 能夠促進供應商與利益相關者的協作, 縮小供應商與企業的技術差距, 幫助供應商積累有價值的經驗;其次是資源轉移, 企業可以將供應商的員工分批轉移到企業進行培訓和教育, 并將企業的生產理念與先進技術直接轉移給供應商, 進一步強化供應商的成長;最后是管理層支持, 企業管理層應該與供應商進行思維互換, 改善工作流程, 完善供應體系, 明確供應商的成長方案, 最終形成雙贏的合作模式。

4.3 供應商的績效評估方面

供應商的績效評估是指運用一定的統計學與運籌學的方法, 按照適當的指標體系, 對供應商的生產成本、時間效率、資源損耗、產品安全、環境影響和社會責任等方面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目前用來評估供應商績效的模型主要有:資源-產出-柔性模型、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作業成本模型和平衡計分卡模型等。在進行評估時, 還有幾點需要注意:首先, 在評估商業績效的同時, 還應該評估社會績效和環境績效, 對供應商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評估;其次, 在當前績效評估結束之后, 還應該對供應商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出合理的預測??傊? 實施供應商績效評估這一措施, 有助于企業和供應商的長遠發展, 也有利于優化整條供應鏈, 剔除不良供應商, 吸引優質供應商的加盟, 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摘要:當前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 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管理理念, 在實踐中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但是由于供應商管理不到位, 導致企業形象受損以及供應鏈管理的低效。據此, 主要分析了供應商管理風險的產生原因, 并從供應商選擇、供應商成長和供應商的績效評估三個角度提出了規避措施, 期望對企業的供應商管理有所助益。

關鍵詞:供應商管理,企業社會責任,風險規避措施

參考文獻

[1]陶媛媛.論供應商管理在現代企業中的運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6, (4) .

上一篇:關于設備漲價的通知范文下一篇:高中部校長工作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