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詩歌中的想象范文

2023-10-10

詩歌中的想象范文第1篇

1天真

英國研究文學史的學者艾弗·埃文斯 (Ifor Evans, 1899-1982) 認為:“布萊克作為一名詩人, 最出色之處在于他的最簡單的詩作, 在于他早期的《天真和經驗之歌》, 在那里, 智慧是用一個小孩的聲音來講話的”[2]。

布萊克早期的抒情詩生動地表達了兒童的率真和簡單, 在《詩的素描》 (Poetic Sketches, 1783) 中, 詩人就用孩童的口吻來歌唱四季:“你啊, 發卷綴晨露;俯望的臉, /透出明凈晨窗, 你天使的目光, /快請投向我們這西方的島嶼, 它整個地, /揚起合唱的歌聲歡呼你, 啊春天!”[3]此外, 布萊克在代表性的抒情詩集《天真之歌》 (Songs of Innocence, 1789) 中的“序詩”中也這樣寫道:“我用它寫下快樂的歌謠, /孩子們都能高興地聽到?!盵3]

在這部著名的浪漫主義詩集中, 布萊克描寫了牧羊人、黑人小孩、掃煙囪的孩子歡樂和愉快。即使有“男童之失”這樣的詩篇, 詩人的筆調也如孩童般純真:“講話呀爸爸, 和你的兒講話, /要不我會迷失啦?!盵3]

除了“男童之失”, 布萊克還寫了“男童之得”。在布萊克的作品中, 對立性和互文性是作者的兩大寫作特征, 《天真之歌》和《經驗之歌》 (Songs of Experience, 1794) 呼應了詩人為合集《天真與經驗之歌》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1794) 所添加的副標題:“顯示人類靈魂的兩種對立狀態”。從“天真”到“經驗”, 從純真到深刻, 布萊克的“藝術家的天性使他掙脫了時空的局限, 而矚目于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 看到了人類靈魂所面臨的困境”[4]。于是, 布萊克由“天真”遭遇“經驗”, 由一個純真潔凈的世界向一個被經驗束縛的世界跨越, 并通過這種矛盾和復雜的層面表達出對立統一的思想, 即萬物只有其一必不圓滿, 正負相交, 最終將走向一個平衡的心態, 走向一個詩人所向往的“更美好的世界”。中國近代文學家梁實秋 (1903-1987) 認為詩人這一內心轉變過程是“人由天真以至經驗, 于成熟之后復歸于更偉大的天真狀態”[5]。布萊克的創作思想從孩童般的天真走向成人經驗的苦澀, 又在一種敢于面對苦難的更偉大的“天真”信念之下, 體現出詩人內心孩童般的柔軟。

布萊克詩歌中的“天真”總體來說是指看待和面對世界的一種“天真”之態, 但其中也包含著復雜性, 這種復雜性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 歌頌大自然。布萊克多次用孩童的聲音抒寫了純真、美麗、安然、夢幻般的大自然。在布萊克的詩歌中, 大自然的美是上帝的恩賜, 煥發出勃勃生機的大自然是孩子眼中最真實的存在。這是一種最基本、最自然的童真心態。

第二, 歌頌想象力。孩童的想象力具有最接近人類最初的無限性和無窮性, 孩童用黑白分明的眼睛, 看出了七彩繽紛的美好世界, 孩子們的想象力更為直接地訴諸事物的本質和心靈的真實, 并努力地掙脫出了現象的束縛, 超越經驗世界, 到達一個更加美好的彼岸世界。這一層次的“天真”從表面上看似延伸至成人的經驗世界, 但實質是在挖掘并引導成人內心深處所埋藏的童真之心。

第三, 歌頌神性。神性思維是西方詩人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神創世紀, 神賦予人類生命、智慧、想象、寬容、平和, 神是人類文明世界的一道光。在神性的照撫下, 孩子們歡唱、嬉戲、成長、創造, 即使遭遇了黑暗, 仍然能夠遵循著“天真”的童心找到上帝指引的路。布萊克詩中大量運用了《圣經》的原型和典故, 可見基督教是布萊克思想發展的源泉之一, 而布萊克后期致力于創造一個新的宗教體系也是重返伊甸園這一基督思想的體現。布萊克的“天真”被提升到神性的高度, 只有孩童般純美的“天真”, 才能產生神奇的巨大力量;只有純真之心才能讓自然萬物洋溢躍動的生命力;只有在童心的映照下, 被束縛的經驗世界才能去掉枷鎖, 重回到更高層次的“天真”世界里去[4]。

2詩才

中西方研究者幾乎已從各個角度對布萊克進行了相應的研究, 但在對布萊克進行研究的過程中, 都不能避免一個關鍵詞:“詩才” (Poetic Genius, 又譯作“詩性”) 。若要探尋“詩才”的象征意義, 必須從他的短詩《所有宗教同出一源》 (All Religions are One, 1788) 中尋找?!端凶诮掏鲆辉础范绦【? 基本上編排在布萊克作品集的第一篇, 可見其重要性。對于這首詩, 布萊克還添加了一個副標題:“曠野中的呼喊”。

“爭論既然獲取知識的真正途徑是實驗, 那么真正的至知才能必須是經驗的才能。讓我來探討這種才能。

規則一詩才就是真正的人。而人的軀體或外在的形式是從詩才中生發出來的。同樣, 萬物的形式也是從其才能中生發出來的。古人把這種才能稱之為天使, 精靈或魔鬼。

規則二正如所有的人在外在形式上都相似一樣, (還具有同樣無限的多樣性) 所有的人在詩才上也相似。

規則三沒有人能通過心臟去思想, 寫作和談話, 但他必須致力于真理。因此所有哲學學派都來自適于每個個人軟弱性的詩才。

規則四正如沒有人能在熟悉的土地上旅行而發現未知之物一樣, 從已經獲得的知識中人不可能獲得更多的東西。因此一種普遍的詩才是存在的。

規則五所有民族的宗教都是從各個民族對詩才的不同接受中生發出來的, 這種才能在各個地方都被稱之為預言的精靈。

規則六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圣經最早是從詩才中生發出來的。這對于擺脫有限的肉體感官性是必要的。

規則七正如所有的人都相似 (盡管有無限的多樣性) , 所有的宗教也都相似而且同出一源。

真正的人就是這源頭, 即詩才?!盵6]

這首詩至少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

第一, 一切事物的本質是“詩才”。

布萊克在這里創造了一個略微復雜的詞“詩才”, 按其英譯, Poetic Genius是“詩歌的才能”的意思, 因此簡稱為“詩才”。布萊克表明, “詩才”是真正的人, 其他萬物是從“詩才”中生發出來, 人們具有一種普通的“詩才”。愛爾蘭偉大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就說:布萊克在詩歌中演繹出了一個他人尚未能得出的結論, “想象”是神性顯示出的第一種美德, 是最偉大的神的啟示, 是人世間無法想象的信仰[7]。因此, 布萊克的“詩才”被大部分學者理解為“想象”, 而“想象”是一切事物的來源, 所有外在形式、知識真理、哲學宗教等都是在一種普通的、相似的“想象”的基礎之上, 因無限多樣性而生發出來。

第二, 所有宗教源于“詩才”。

《圣經》最早是從“詩才”中生發出來, 基督教中的神就是“想象”的化身。因為人們具有普通的、相似的“想象”, 所有宗教也都相似而且同出一源, 源于人類最初的“想象”, 各民族對“想象”的不同接受生出本質相似的宗教。布萊克在這里暗含了他對“理性至上” (Rational Supremacy) 和“自然神論” (Deism) 的批判。19世紀的西方宗教和哲學以一種“理性”的信仰批判人與物質世界的矛盾, “自然神論”認為“理性”是人類天賦的能力, 上帝是從“理性”和知識中用邏輯推導出來[8], 而布萊克認為“理性”只有毀滅而沒有創造, 他“非理性”地追求物質世界和宗教世界的內在本源, 他超脫了當時的局限, 指出了人類靈魂的真正源頭——“想象”。因而, 這種“非理性”顯得更加真實, 它是自然生發的、未浸染塵世喧囂的一種心態。

第三, “詩才”是人超越現實世界、重返永恒世界的唯一途徑。

在布萊克的思想體系中, 人類要從“經驗世界”重回“天真世界”, 必須尋找回最初的“想象”, “想象”是人類存在和進步的源頭。布萊克批判現實世界的“理性主義”, 因為當時宗教的各種清規戒律緊緊束縛了人類的靈魂。他致力于創造一個永恒宗教世界, 這個宗教世界中“上帝之手”已消存, 可以理解為阿倫·金斯堡 (Allen Ginsberg, 1926-1997) 曾在布萊克的詩作中接觸到的“真正的宇宙”[4]。人類最初的“想象”已被束縛, 而“想象”能喚醒一切生物的靈性, 沒有靈性就沒有生命, 想象力因其美的永存打開了人們的心扉。對想象力的拒絕就是古人誤解神性的根源, 只有重新找回所有人類共同的神圣源頭“想象”, 人們才能駕著想象的翅膀飛向永恒的天國, 人的生命才能回歸永恒。

3童真的想象

在豐富的精神世界的啟發下, 布萊克由創造抒情詩開始, 向具有神秘色彩的預言詩歌轉變, 長篇詩歌《天堂與地獄的婚姻》 (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1790) 、《四天神》 (Vala, or The Four Zoas, 1797) 等, 深層次地揭示了“經驗世界”帶給人們的束縛, 表達了詩人對傳統教義的批判, 以及重拾“想象”的重要, 他的后期作品也正是因詩人豐富的想象而寓意無限:“凡現已證實的都曾是想象的。/鼠, 鼷, 狐, 兔, 眼望樹根。/獅, 虎, 馬, 象, 眼望果實。/水池蓄, 泉水涌。/一個思想可充塞太空?!盵6]

布萊克向往“天真”的美好, 堅持重歸想象的信念, 雖然隨著歲月的增長與生活經驗的增加, 布萊克的神性思維加深, 但他仍然用類似孩子般的口吻在繼續創造詩歌, 詩人的“童真”之心也步入了一個新的殿堂?!盀貘f希望一切皆黑;/貓頭鷹希望一切皆白。/豐盛即美。/如果獅子聽從狐貍的勸告, 他也只會使使詭計。/修整使道路變得平直, 但未加修整的曲折的道路才是天才之路?!盵6]《天堂與地獄的婚姻》中有許多這類簡單的辭藻和童謠結合的詩句形式。通過高超的隱喻手法, 布萊克把詩歌表面的簡單性和深層的復雜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使普通的事物彰顯復雜, 同時又寄復雜于簡單之中?!白杂芍琛?、“地獄的箴言”風格簡單, 節奏明快, 詩意流暢, 情感自然, 似用小孩般的童言無忌來訴說樸實的道理, 通常在奇妙張狂的語言外表之下, 蘊藏著詩人深刻的見解。

而在詩人后期創作的《四天神》、《彌爾頓》 (Milton, a Poem, 1804) 、《耶路撒冷》 (Jerusalem, The Emanation of the Giant Albion, 1820) 等先知書中, 布萊克更是展開神奇的想象, 致力于建構一個自己的宗教神話體系。在他構筑的神話世界里, 由理生 (Urizen) 的統治, 奧克 (Orc) 的反抗, 羅斯 (Los) 的守護, 艾涅哈蒙 (Enitharmon) 的包容, 各天神之間的權力之爭, 各種神奇的境界, 有意渲染的場面, 都在想象之力下具有童話式的浪漫氣息。在《四天神》中, 艾涅哈蒙就用豎琴伴奏著圣歌向羅斯唱道:“我抓住天體的豎琴, 撥響這些琴弦。/第一個音響奏起, 金色的太陽從海中升起?!盵6]

布萊克用純潔干凈如孩童般的心發現生命的本質, 并希望以此為基礎在詩歌中重建一個神秘的“耶路撒冷”, 即一個人格化的、向所有人開放的童話境界, 讓人類重歸想象力, 解放束縛, 靠近神性。布萊克的精神世界反映在“詩才”特別生發出來的神話體系中, 凝結著詩人對最初的神話世界的想象?!耙驗橐磺杏猩锒际巧袷サ摹盵6], 這是詩人內心“天真”的體現, 而“天真的根本狀態是保持想象力去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9]。

4結論

從充滿豐富想象力和純真童心的《詩的素描》和《天真與經驗之歌》, 到晦澀朦朧充滿神秘主義啟示的《天堂與地獄的婚姻》和《四天神》, 布萊克的童真心境一直未曾隱藏。但布萊克的“童真”經歷了一個從自覺到不自覺的過程, 前期的抒情詩歌注重抒發“孩童的天真”和“成熟的經驗”兩種對立狀態所達到和諧的境界, 而后期的詩歌不再停留或再現單純的抒情, 而是拓展出更廣闊的意義空間, 即展現出多層次的純真、想象和神秘特質, 構成了一個多維空間, 一個布萊克獨創的神話世界。

總體來看, 布萊克的詩歌具有“童心”和“想象”兩大要素, 以童真的內心表達對想象力的推崇, 他的詩歌只是為了符合心靈的愿望, 他的內心世界隨著感受、思想和情感的外化, 加之內在的“天真”想象力的驅使, 表達出了詩人心靈的屬性和活動??梢哉f, 布萊克的詩歌蘊涵著復雜的內質和多維動態的視域層面, 他的作品的審美價值往往在詩意的矛盾和差異中無限生發延伸, 而追根溯源, 童真便是布萊克心靈情感的動因, 是詩人愿望尋求的真實心境。

摘要:威廉·布萊克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先驅詩人, 他的創作與想象有關, 純真中透著深刻, 深刻中流溢出天真, 并直接訴求于心靈的真實, 本文將探索布萊克詩歌中的童真本質。

關鍵詞:布萊克,童真,想象

參考文獻

[1]胡孝申, 鄧中杰.威廉·布萊克創作階段劃分芻議[J].外國文學研究, 1998 (1) :103.

[2]艾弗·埃文斯.英國文學簡史[M].蔡文顯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63.

[3]威廉·布萊克.布萊克詩集[M].張熾恒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999:3, 37, 43.

[4]張熾恒.布萊克——現代主義的預言者[J].外國文學研究, 1989 (4) :104, 106.

[5]梁實秋.英國文學史 (第三卷) [M].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86:1110.

[6]威廉·布萊克, 張德明編譯.天堂與地獄的婚姻——布萊克詩集[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2:1-3, 17-18, 19, 108, 36.

[7]葉芝, 黃宗英譯.威廉·布萊克與想象力[J].外國詩論譯叢, 184-185.

[8]區鉷, 陳堯.威廉·布萊克與后現代主義[J].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8 (3) :36.

詩歌中的想象范文第2篇

按照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的理論,虛實結合是藝術創作和審美觀照的一條基本原則,作家在藝術創作的實踐中也都十分重視虛實結合的表現方式,因此,我們鑒賞詩歌時也必須抓住實與虛的結合關系去展開想象與聯想。常見的做法,我以為可有以下幾種。

1、有些詩歌為了筆墨經濟和表達需要,常常只寫出事物的一些斷面,而把中間過程或某些情節省略和跳過。這時就應該抓住詩歌中實寫出的一些片斷,把省略和跳過的(虛寫的)中間內容想象出來,把形象還原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如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間,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這首詩首聯先寫孤雁不飲不啄,飛著叫著思念雁群的情景,可是頷聯卻突然展示出高遠云天中它那孤單纖小的身影:云海茫茫,路途遙遠,它卻不避艱難在那里追尋。同時描寫了它心意的執著堅定:它望斷遠處云天也不見自已同伴的身影,但它卻好像已經看見了一般;它聲聲哀鳴,雖不見同伴的應答,卻又像已經聽到了同伴的召喚。在首聯和頷聯之間,作者就運用了虛缺的寫法,將孤雁先在近處追尋,追尋不到時并未放棄努力,而是千回百轉,越追越遠,越尋越高,直到高飛云天這樣一個苦苦求索的過程省掉了。我們鑒賞這首詩時,首先就應當根椐上下文已寫出的部分,運用由部分到整體的相關聯想填補虛掉的內容,想象出它追趕雁群的完整過程,從而深刻體驗孤雁的執著精神,把握它的完整形象。

2、有些詩歌還常常只是集中突出地展示事物本身的姿態,而不去交代與主體事物相關的任何背景材料,鑒賞時要善于透過事物本身想象出它的廣闊背景來。如劉禹錫的《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詩中只是集中筆墨突出地描寫石頭城的現狀:群山環繞、潮水默默拍擊、冷月當照(這是實寫),對它的歷史卻只字不提(這是虛寫)。鑒賞時就應該通過實寫的眼前景象,運用相關或相反的聯想,把它過去的無限繁華熱鬧想象出來:如春風吹送,徹夜笙歌,人聲鼎沸,歡樂無時等等。在聯想中體驗作者的那種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3、有些詩歌還經常通過比喻、象征、比擬、夸張等方式,借助某些虛擬的形象去描摩實體形象,鑒賞時應該抓住這些虛擬的形象去類比想象實體事物,從而把握實體形象的特征。如朱慶余的《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全詩用比喻,主體事物根本沒出現。鑒賞時應抓住詩中新婦怕見公婆的情狀,想象出作者自已在應試之前擔心文章不合時宜,因而惴惴不安的心情。

4、有些詩歌還經常借助于不在眼前的事物來表現眼前事物,如借助于假想、借助于希望、借助于推測、借助于回憶等等。鑒賞時應抓住這些虛筆聯想到它們折射出來的現實。如李煜的詞《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通篇寫夢,表面上寫的是對住昔繁華的眷戀,但實際上是表達夢醒后處境的凄涼。作者對他當前的處境不置一詞,而是通過夢中生活的繁華進行反照。夢境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濃重;對舊日的繁華眷戀越深,今日處境越凄涼。鑒賞時就應該抓住夢中情景,從反面想象作者的現實處境。

又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兩句是直接寫自己思念家鄉,但后兩句卻逆寫了兄弟們思念他。這里用虛筆假想了家鄉兄弟們遍插茱萸卻發現少了詩人自己的情景,鑒賞時應透過這些假想的情景,正面體會詩人眷戀家鄉、思念親友的愁思深長。

5、還有一些詩歌雖然也描述了一些現實中的事物,但其真意卻在于用它們作襯托去表現別的事物,鑒賞時應該運用相關相對等聯想方式,想象出主體事物的具體特點。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詩歌中的想象范文第3篇

從功能效用來講,文學寫作,如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戲劇的寫作,是為抒發主觀感情,反映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創作而寫的;應用寫作是為了處理公務和個人事務而寫的。應用寫作是為了實行管理、傳遞信息等社會效用,運用書面語言和圖表符號進行的寫作活動,是一種做直接、最有效地為表述思維、交流思想、傳播信息、解決問題,為實現社會服務的寫作。

從內容表達上看,文學寫作的內容表達相對比較自由,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和見解; 而應用文寫作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約束力。文學寫作的目的是為欣賞而非實用,即使是領導者個人的作品,也不具備權威性和約束力。應用文是隨著階級、國家、文字的產生而產生的,是行政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擔負著國家管理和社會管理的重任。應用文寫作必須嚴格遵照、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講求政治性,要體現權威性、嚴肅性、莊重性,對受眾有很強的約束力,必須按照應用文的要求遵照、辦理和執行。正所謂“一字入應用文,九牛拔不出”。應用文寫作強調對象化的思維方式,寫作者的思維要服從于客體對象的需要,把握對象的特征,根據對象的實際情況去組織應用文的內容,從而達到辦事的目的。這就要求從事應用文寫作的人員要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上級的指示精神,并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有效加以落實。

從表現形式上看,文學寫作鼓勵創作性,講究“文似看山不喜平”;應用文寫作的程式化特點比較明顯。文學寫作個性更為張揚,形式更加靈活,寫法更加多樣,鼓勵寫作者展示藝術想象與形象思維,突破束縛,創造嶄新的藝術境界。與文學寫作相比,應用文寫作格式化思維明顯,邏輯性強,結構嚴謹,寫作比較枯燥。有人說,應用文就是“八股”,這是誤解。應用文體式和格式上的一致性、標準化特點是應用文寫作的規范要求,絕不是“八股”。應用文區別于其他文體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應用文具有固定的和慣用的體式和格式。從應用文文面格式處理上看,應用文格式具有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特點,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 《國家行政機關應用文格式》國家標準。另外,《國家行政機關應用文處理辦法》和《黨的機關應用文處理條例》分別對行政公文和黨務公文做出了規定,從文種、行文規則、應用文用紙、應用文辦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從應用文正文的寫作看,應用文的開頭、主體、結尾具有慣用的方式,有各部分的習慣用語,各個文種主體部分的結構安排方式也有通常慣用的寫作方法。例如,“通知”文種的寫作,開頭先寫通知因由、再寫通知事項,最后是結尾習慣用語;“請示”的寫作,要寫明請示理由、請示事項、結尾;“計劃”的寫作,在主體部分要寫明目標、措施、步驟。應用文的模式化和程式化是適應應用文實用性的要求而形成的,簡潔明了,有利于受眾了解應用文的主要意圖,不致產生理解上的歧義,有利于公務處理,在實際應用文處理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應用文寫作的這一特點,應用文寫作人員學習和掌握各個文種的不同特點和要求,能夠更快地掌握應用文寫作規律,提高公務處理效率。 “照貓畫虎”,進行仿寫與模寫是提高應用文寫作能力的一條捷徑。

從寫作過程上看,文學寫作沒有時間要求,比較自由寬松,而應用文制作處理上有比較嚴格的時間限制。文學寫作沒有什么時限性,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留下了不朽的藝術杰作。應用文的制發是為了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應用文寫作無論是向上級報送文件,還是向下級布置工作,通常都有完成的時限要求。應用文的寫作時限與工作問題的解決緊密相連。例如,新聞稿的寫作,時間和作品價值是緊密聯系的。

詩歌中的想象范文第4篇

1. 根據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

思想風格進行再造想象, 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還原詩歌的場景, 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例如用第一人稱口頭描繪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前四句的畫面:劍外忽然傳來官軍平亂勝利的消息, 我不禁老淚縱橫、驚喜若狂。長達七年多的戰亂啊, 七年啊!多少城郭斷垣殘壁, 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啊!我也流落漂泊在外數年, 哈哈哈, 我們終于可以回家了, 我們可以過安定的日子了!我滿眼熱淚, 回看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 他們昔日的愁云早已煙消云散, 正沉浸在歡樂之中呢!快快收拾詩書, 我們馬上就可以回到家了!在極度興奮中, “老杜”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 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 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生平第一首快詩” (浦起龍《讀杜心解》) 。這首詩也讓我們再一次的感受到了詩人的愛國熱情?!都s客》由對客人的等待, 學生想象出了客人不來主人所表現的種種情狀。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這等雄渾跌宕的非凡氣勢, 僅從幾個文字上是很難領略其中的韻味的。在這里, 我們就需要閉上眼睛, 遐想那浩瀚無垠的大漠:一縷孤煙從荒涼的沙漠里升起, 蜿蜒不斷的黃河滾滾東流, 夕陽即將消逝在黃河的盡頭……學生在想象壯闊的大漠景色中, 也能感受到包含其中的一絲孤寂凄涼。

2. 一首好詩往往注入了作者當時

的全部情感體驗, 詩歌欣賞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聯想激起類似的情感體驗, 也可以通過想象創設相應情感體驗的情景, 喚起自己的思想感情, 使之與詩歌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從而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例如賞析《夜雨寄北》:先讓學生通過想象“巴山夜雨”的畫面, 營造濃郁的思親氣氛, 進而隨作者想象在將來重聚的歡樂中追憶“今夜”的情景, 身臨其境, 與作者的心融為一體, 進而明白詩人重聚的“歡樂”是為了反襯今夜的相思之“悲苦”, 更突出了詩人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李煜的滿腔幽憤難以控制, 匯成了這曠世名句。我們可以想象詩人以水喻“愁”,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 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生動形象。再聯想到詩人當時的處境, 就能體會到:李煜的離家之仇亡國之恨如春水漲潮般肆虐, 奔放傾瀉, 無盡東流, 不舍晝夜。以這樣一悲壯的句子作結尾, 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 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我們也仿佛被他無盡的哀思淹沒了。

3. 要想使情感體驗得到加深, 還

需要學生反復吟誦, 在吟誦中想象再現詩歌情景, 使自己的情感體驗逐漸達到欣賞所需要的效果。因此, 每遇詩歌賞析, 我都會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之后, 閉上眼睛, 展現畫面, 并用詩意的語言把各自想象的畫面表述出來, 再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例如, 欣賞《詩經·關雎》中的“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字面的解釋上, 決不能進入詩的意境而產生美的感受。但若通過反復吟誦和再造想象, 在頭腦中構建這樣一幅圖畫, 就會產生一種美妙的心理感受:一位美麗勤勞的姑娘提著籃子在河邊采摘荇菜, 一群水鳥在她的周圍翻飛嬉戲, 有唱有和。有個同學還想象女子的打扮:綠水袖高腰衫, 長紗裙蕾絲邊;女子的情態:明眸隨水袖左瞅瞅右看看, 仿佛翩翩舞蹈……使得河對岸的一位男孩“看過來”, 如癡如醉, 不禁感嘆:哇塞, 這樣的女子才是我夢寐以求的伴侶呀!這樣才算進人了意境, 再結合全詩, 進而體會到那位男子對女子、對愛情的執著, 與《陌上?!诽貙α_敷的追求有著截然不同的本質。

再造想象, 讓學生體會到了李白“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行路難”和“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倔強自信;體味到了戍邊將士“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的思鄉之情;感受到了辛棄疾“沙場秋點兵”的威武壯觀、蘇軾“密州出獵”的雄壯豪放;領略到了大自然“淺草才能沒馬蹄”“映日荷花別樣紅”“霜葉紅于二月花”“瀚海闌干百丈冰”的四季美景……再造想象不僅豐富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提高了他們對詩歌的鑒賞水平, 更使他們的想象力一步步得以提升。

詩歌中的想象范文第5篇

1. 于“留白”處放飛想象的翅膀

詩歌所獨有的藝術形式要求精練含蓄, 這就決定了作者對情節不能做巨細無遺的描寫, 從而給讀者留下一些可供想象與補充的天地。在教學中, 可抓住這些空白點, 啟發學生用想象去補充連綴。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課文《問銀河》是一首活潑、靈動的兒童詩, 作者以孩子的口吻, 通過奇妙的想象以問的形式展現了小朋友對宇宙的好奇和積極主動探索自然奧妙的愿望, 體現了兒童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全文緊扣一個“問”字, 層層展開小朋友的綺麗想象。文章通俗易懂, 句式有極強的規律性。教學中我也因勢利導, 讓學生展開想象。比如教學“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這詩句,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有點難度, 可是學生都有春天出游的經歷, 可以指引學生想象, 春天在這江水邊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再加上春天獨有的絢麗色彩, 一幅江南春景圖便展現出來, 學生自然就能理解詩句的意思了。

2. 于重點詞句中放飛想象的翅膀

擴展性想象是詩歌教學中經常利用的形式, 學生可以對文本詞句進行具體化的理解, 了解詞句背后的豐富內涵。在教學《問銀河》第二節“那兒也有南來北往的貨船嗎……”時, 我抓住“南來北往”這個詞讓學生理解河道的繁忙, 讓學生展開想象河道里會是什么景象。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加上想象, 再通過反復的吟讀來理解文本。通過這樣繪聲繪色的想象, 既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再比如《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滿園的春色作者沒有具體描寫, 可讓學生想象這園內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色。大部分詩都有關鍵字, 我們稱之為詩眼。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圍繞一個“憶”字, 層層疊疊, 通過描景、憶情展現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主人翁, 編成故事講給同學、家長、老師聽。這樣的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3. 于結尾處放飛想象的翅膀

兒童詩結構簡單, 在教學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詩歌的思路續寫。如《問銀河》一課的最后, 我出示銀河圖片, 并用語言引導:“多美的詩歌!夜晚, 深藍色的天幕上隱隱約約閃爍著一條銀河, 小朋友們想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仰望銀河一口氣問了這么多問題, 你們又想問些什么呢?或者你還可以想象銀河在哪里, 那兒還有哪些美景?!睂W生通過自己的想象, 每人會編出不同的詩歌, 只要是合情合理的, 我都予以肯定。這樣不僅促使學生初步理解詩歌這種文學形式, 而且還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再如《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文, 詩歌末尾是省略號, 我在教學時從這個省略號出發, 問學生:“夏天來了, 你想變成什么呢?是變成荷花還是變成水珠?”學生的想象天地有多大, 答案就有多少, 這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你能像作者一樣把你想的寫出來嗎?”

詩歌中的想象范文第6篇

在語文教學改革下, 我們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就高中語文新課標的具體要求而言, 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 是教師與學生要在共同合作、交流、探究的平臺上完成的。一方面教要把文本分析透徹, 以誘導和評點討論的方式把知識和能力授予學生;另一方面學要學生以主體的身份感受文學作品的人文性, 進而提升自己的審美境界。在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能力這一部分, 我們從教材編排上就可以看出對其重視程度, 尤其是對詩歌的閱讀鑒賞已經成為教與學的重點內容。據統計, 高中語文教材中必修一有4篇現代文詩歌被編入課本, 必修二有7篇古代詩歌, 必修三有7篇古代詩歌??梢? 詩歌鑒賞對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新課標逐漸加大了理解難度, 在文本編排方式上從現代詩歌到古詩詞, 逐步地帶領學生走入詩性美的殿堂。

古典詩歌是鑒賞的重點和難點, 因此做好對古典詩歌教與學的統籌是必要的。把握古典詩歌美的共性的表現方法和個性創新點, 是對教師教學的基本技能要求, 更是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和提高學生審美眼光的必要步驟。以高中教材古詩文本《蜀道難》為例, 分析詩歌的想象作為其表現方法之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解析詩歌的個性創新問題, 使學生在學習詩歌時, 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和發現與創新能力, 在前人的創新基點上發揮自己活躍的想象思維, 無論是在閱讀、鑒賞中還是在寫作中達到思維創新和表達創新的雙重教學效果。

二、以《蜀道難》為例談詩歌的想象

唐朝人殷璠評價李白的《蜀道難》“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 鮮有此體調”。李白初到長安, 把這篇《蜀道難》給當時顯有名氣的賀知章看, 賀知章稱其為“謫仙”, 可見《蜀道難》之不平凡。詩歌的開頭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作者李白想象這蜀道自遠古以來有蠶從和魚鳧兩位國主時期就很讓他們傷腦筋, “開國何茫然”, “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 用強烈的語氣話說西蜀的道路比上天還難。古代沒有飛機, 如何上天, 這只是作者發揮他的想象, 無限的空間自由在他的頭腦和筆端游走。據此, 我們知道了“爾來四萬八千歲, 不與秦塞通人煙。”四川和陜西原本是不通的, 這一不通就是四萬八千年, 無限的時間自由想象又讓我們感嘆唏噓不已。蜀道的險要是讓人愁的, 不只是普通人愁, 就連開國國主都對這一切無從下手。“西當太白有鳥道”, 川陜之蜀道人是不得過去的, 有的是那么一條只能飛過小鳥的縫隙, 可見作者想象的功力了。他又以極其狹細的空間讓讀者感受到其道路之險給人的壓迫感。直到另一個傳說的出現, 蜀國的五個壯士拔山洞的蛇尾, 把山崩裂, 然后四川和陜西之間有了山上的“棧道”, 可以來往。這兩個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把蜀道渲染得神秘而險要, 神話配合著想象, 使蜀道之險在我們心中留下極深刻的印象。想象不僅可以夸大事物, 還可以渲染緊張的氣氛, 讓詩人的心和讀者的心在感受蜀道之險時糾結在一起、融合在一起, 這就是學生領會到的藝術靈感。

詩人是沿著他的想象和思想在那里塑造形象的。想象是從真實中產生的, 沒有客觀的蜀道之險的地勢也不會產生合理的想象;沒有生動活潑的想象, 真實的蜀道也不會顯得如此豐富而多彩。李白的想象十分夸張,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上下翻騰, 左右沖擊。這里詩人正面寫蜀道之難, 山上高峰是那么的高, 傳說中駕著六條龍乘著車行走的太陽到此也只得回車。在山下面又有波濤洶涌、曲折回旋的河水在奔流。他的想象沒有羈絆,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欲度愁攀援。”一舉千里的黃鶴也飛不過這樣的高山, 敏捷的猿猴也為了翻山越嶺而發愁。詩人如此“猖狂”用太陽的神話傳說來形容山之高, 以波浪之洶涌激蕩著巖石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響來表達對蜀道的畏敬。在想象中, 學生可以聯想到九曲回折蜀道下面激起的千層激流的巨響, 領略到大自然之壯美。“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坐長嘆。”在道路非常曲折的青泥嶺的山巔, 人好像可以仰頭屏息地摸天上的星宿。想象是經驗向未知的出發, 似乎我們和詩人都有這種從未有過的經驗和體會。他想象天地日月都與這蜀道近若咫尺, 用觸覺刺激我們的感官, 把山之高之險寫得驚心動魄。

詩人李白從旅行者的角度寫攀山之難。“問君西游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 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 愁空山。”好像在這崇山峻嶺出現一個愁容滿面的旅行者, 他不但面對這樣崎嶇的道路, 而且白天和夜晚都聽見山鳥的悲鳴。設想有個無知者無畏的游人在蜀道間攀行, 詩人以先驗者的口吻勸其早點還家。詩人把頭腦中過去的經驗以設想的方式引申到將來的經驗。蜀地本是李白的故鄉, 他是知道蜀道之難的, 卻以一個已攀過此山的人的語氣勸正在攀山者的方式寫蜀道之難, 就是讓這種設想更有說服力。“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朝如青絲暮成雪的夸張, 配之自由奔放的想象, 蜀道之難令人咋舌。“連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 砯崖轉石萬壑雷。”山峰離天很近, 不到一尺之距, 枯松倒掛在山巖的絕壁上, 瀑布從山上飛流下來, 碰著巖石發出雷一樣的響聲。山峰是很高很陡, 枯松也許也有那么幾棵在山巖之上, 瀑布也是比較湍急壯觀的, 這些都是實景, 但一旦帶上了想象的色彩, 大自然的神韻和神力就成了想象與現實共同織成的錦彩。倒掛的枯松是那么的有生命張力, 雷霆般的巨響是如此的氣魄十足。蜀道周圍的景物給蜀道本身的險要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詩人運用想象及夸張手法把那種恐懼和畏敬的心理情緒推移向前。

上達云天, 下觀人間, 前顧歷史, 后及未來, 左沖右突, 上下馳騁, 在急劇奔騰的想象詩句中表達了作者跌宕起伏、澎湃洶涌的情感世界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想矛盾以及對蜀道的既敬愛又畏懼的復雜心理。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 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 夕避長蛇。磨牙吮血, 殺人如麻。”詩人以蜀道之要塞劍閣為中心表達了他對蜀地形勢的擔憂, 崢嶸的劍閣猶如猙獰的惡魔, 耽耽獨坐于要害之位。如果守此地的人是個惡人, 他將如同狼豺一般兇惡。詩人從劍閣之險要聯想到守劍閣之人的重要性。思維的跳躍, 既在主題之內, 又有情感內容的延伸, 給讀者以啟發和聯想。蜀道之途, 布滿荊棘, 詩人以“猛虎”、“長蛇”等形象給我們心理罩上恐怖的陰影。也許是一種擔心, 也許是一種諷刺, 給我們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蜀道難》的詩句都在想象中游走, 虛擬的筆法將蜀道渲染的既石破天驚, 也撲朔迷離。詩人善于將想象、神話傳說、夸張、比喻等融為一體, 從蠶從及魚鳧開國之難到五丁開山之奇, 從六龍回日到子規夜啼, 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 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 使全詩籠罩在一片縹緲的氤氳之中, 充滿了神奇的浪漫主義色彩。

想象是文學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 更是詩歌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法, 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想象作為心理學的名詞在文學領域中就有了文學的特征, 它可以使抽象的思維變成具體形象的事物, 也可以使具體的事物變得抽象虛幻。想象還能渲染氣氛, 推動情緒的發展, 它總是和夸張、比喻、意象等組合在一起, 共同營造藝術境界。教學中通過對《蜀道難》中詩歌想象手法運用的分析, 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文學知識, 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積累前人的想象成果, 并且在前人的基礎上再創新, 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這將是閱讀鑒賞文本的宗旨所在。

三、以《蜀道難》為例談詩歌的個性創新

我們在品評詩歌的時候, 既要遵從詩歌美學的特點, 也要尊重學生審美的個性差異, 為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的創造性解讀創建一個高起點的平臺。發現與創新, 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是高中語文新課標的目標之一。創新是一件難事, 而且聽起來很抽象, 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們教學的難點。要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讓他們認識并了解作品文本的個性創新之處, 這樣學生可以擴展思路, 通過對作品創新點的認識, 打通思路, 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以《蜀道難》這一文本教學為例, 解析這首樂府詩的個性創新點, 讓學生領略詩人李白是如何實現他的創作創新的, 也為他們今后鑒賞和寫作中的創新積累經驗。

創新可以是主題的創新、形象的創新、語言的創新、風格的創新。歌詠蜀道不是個新主題, 自古有之。但在李白筆下的蜀道卻獨獨給人留下亙古不滅的印象, 是因為這首詩的創新有許多方面。唐以前的《蜀道難》簡短單薄, 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 語言上不拘泥于樂府詩的規范, 句式散化, 字數從“噫吁嚱”三言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十一言, 參差錯落, 長短不齊, 而且多次換韻, 使句式服從自己的構思, 具有內在的節奏, 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 將熱烈奔放的情感傾瀉而出。詩中還有那些新奇的形象, 如高峻雄險的山川, 倒掛在絕壁的枯松, 愁煞的猿猴, 回車的太陽神, 磨牙吮血的猛虎長蛇等, 這些形象構成變幻莫測、蕩氣回腸及搖曳多姿的藝術境界。蜀道之難之險之高也表現了一種雄大的氣概, 這種氣概從詩人傲岸不屈的個性以及廣闊豪壯的襟懷中脫化出來。詩人創造力之非凡, 氣魄之宏大和精神之傲岸, 達到了一種“宇宙境界”, 幾乎與天地日月同在, 這種爆發的氣勢可以凌駕一切, 這種異彩紛呈的想象可以令人浮想聯翩, 這都是李白式詩歌個性創新的具體表現。異常強大的自我激情澎湃的個性展現, 使詩人李白跳出三界, 不在五行, 以一種超然姿態兀立于世。學生在了解這些創新點時, 自然會以一個主體身份去感受體會什么是創新, 創新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實現知識的被動接受到自身主動領悟的轉變。

通過對《蜀道難》的詩歌想象手法及個性創新的分析, 我們發現教學中詩歌的閱讀與鑒賞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 還要體現文本的對象變化, 即從多角度的理解中我們如何認識詩性美與人的主體性飛揚, 實現師、生、詩人三者之間的心與心溝通順暢的教學目標。從對詩歌想象這樣一個表現方法和詩歌個性創新這樣一個主題上的探究, 我們將要傳達出一種教學理念, 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實驗) 》指出的“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顯現教學中“學”之主體地位, 體現學之自由精神, 一種主體超越的精神。

摘要:語文教學中詩歌鑒賞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 以《蜀道難》為例分析詩歌想象的表現手法和個性創新點, 把研究對象知識層面的東西轉化為學生主體豐富的想象能力, 實現詩人、教師、學生三者之間心靈溝通。通過教學分析和探究討論, 讓學生把握詩歌的個性創新點, 提高學生的主體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 達到積累知識和增加人文關懷的雙重教學效果。

關鍵詞:詩歌,《蜀道難》,想象,個性創新

參考文獻

[1]艾青.詩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何其芳.詩歌欣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十大常見誤解范文下一篇:生命點燃生命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