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必修一岳麓版13課

2023-06-26

第一篇:歷史必修一岳麓版13課

高中歷史第13課太平天國運動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13課太平天國運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金田起義的原因和爆發;太平天國軍事上的全盛;《天朝田畝制度》;天京變亂;《資政新篇》;天京的淪陷;太平天國的意義;分析《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作用。 通過閱讀歷史材料,能夠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過程與方法

結合材料,理解《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中的主張不能實行的原因。

探究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和失敗(指導思想的積極性和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的必然原因,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太平天國運動的學習,使學生對中國近代的農民運動有恰當的認識。認識到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和失敗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單純的農民運動無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認識到農民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重要作用,從而關注農民,關注農村。 教學重點:金田起義、《資政新篇》、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評價《天朝田畝制度》

導入新課:

播放電視劇《太平天國》片頭主題歌《浩浩乾坤》,韓磊主唱。

19世紀中葉,中國農民階級的先進分子為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拋頭顱,灑熱血,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地、泣怪神的悲壯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追尋、體味這場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吧!

講授新課:

一、金田起義

1.天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1)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它們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地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大量農民和家庭加工業破產,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逐漸激化(是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

(2)財政危機。鴉片戰爭后,大量的非生產性的鴉片消費和鴉片貿易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造成銀貴錢賤,人民負擔加重,加劇了階級矛盾的激化。

(3)吏治腐敗。鴉片戰爭產生的戰費和巨額賠款被分攤到相關各省,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清朝各級官吏層層加稅,借機搜刮,導致吏治極端腐敗,清政府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4)自然災害。鴉片戰爭后中國水、旱、蝗災不斷,加劇了人民的困苦,貧苦百姓到了無法生活下去的程度,激化了原已非常尖銳的階級矛盾,各地人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 廣西地區地瘠民窮,自然災害嚴重,各種矛盾尤為突出,再加上廣西地處邊陲,是多民族聚居區,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很尖銳,加上有天地會多年的斗爭傳統,清政府統治比較薄弱,因此廣西成為太平天國革命的發源地。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不久后,與馮云山到廣西傳教,得到人民廣泛響應,廣西地區的拜上帝會組織迅速壯大。

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結合起來,創立了“拜上帝會”的宗教理論。他的宗教理論同西方基督教有所不同,西方基督教主張忍受苦難,放棄斗爭;洪秀全的宗教理論號召人們進行反封建斗爭,把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清朝統治者。西方基督教主張幸福的生活在來世,信教者死后進入天國;“拜上帝會”主張建立人間理想天

國,在現世。洪秀全創立的宗教理論,對動員人民群眾進行反清斗爭起了重要作用。

1850年7月由于廣西又遇饑荒,參加拜上帝會的民眾日益增多,洪秀全發布總動員令,通知各地會眾到金田村集中編練隊伍,并采用軍事編制。12月,清政府派兵前往鎮壓。1851年1月拜上帝會會眾擊敗來犯之敵,解開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序幕。

二、天國興衰

1.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時期。

起義爆發后,太平軍沖破地主武裝和清軍的圍堵,1851年3月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東鄉稱王)。

1851年8月,太平天國在永安建立封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永安建制)。

關于永安封王建制,可用歌訣進行記憶:“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東西南北翼,西王以下人,皆受東王制。”

永安封王后,太平軍相繼攻克廣西的全州,湖南的道州、岳州,在岳州組建水營,不久攻克武漢。1853年初太平軍從武漢出發,浩浩蕩蕩,水陸并進,順長江東進,先后占領九江、安慶、蕪湖等重要城市,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與清王朝分庭抗禮。定都天京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定都天京)

2.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1)軍事全盛。①北伐:(結合教材插圖掌握)a.當時形勢:太平天國與清政府南北對峙,要推翻清朝統治,必須北伐。b.過程:1853年5月到1855年5月,北伐軍從揚州出發,橫掃六省,緊逼天津。被迫南撤,最終失敗。c.北伐意義:北伐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統治中心,引起清王朝的動蕩,同時也牽制了清軍,有利于南方太平軍的發展。d.失敗的原因:孤軍深入,沒有援軍。戰爭環境不利,清軍傾全力反撲。

②西征。a.當時形勢:清政府為撲滅太平天國而加強了對天京的圍困,要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擴大長江中下游控制地區,必須西征。b.西征區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區。 c.結果:取得輝煌勝利。

③同時,太平軍擊潰清軍江北、江南兩大營,解除了對天京的威脅。至此,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

(2)政權建設。

經過幾年征戰,至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在軍事發展的同時,太平天國還進行了政權建設,頒布了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

《天朝田畝制度》它不僅涉及土地制度,同時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司法等各方面的社會改革措施,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因為以土地制度為核心,所以稱之為《天朝田畝制度》,但這一制度并未全面實施,1854年太平天國即實施了“照舊交糧納稅”的政策。 ① 目的與原則:“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② 內容:a.土地分配方法:將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級九等,好壞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b.提高婦女地位:如可分得土地、參加考試、參軍任職等。

你認為《天朝田畝制度》設計的是怎樣的社會?有實施的可能嗎?

提示:《天朝田畝制度》設計的是農民的理想社會的藍圖,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革命思想的結晶,但其試圖在小農經濟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實行絕對平均分配土地等生產、生活資料,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的經濟主張是一個空想。加之當時正處于戰爭狀態,缺少必要的條件,根本無法實行?!短斐锂€制度》第一次頒布后,第二年太平天國即實施“照舊交糧納稅”的政策,就證明了這點。

《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

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反封建的積極性。

落后性:把封建自然經濟作為理想化的追求目標,排斥商品經濟,與工業化、近代化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

空想性:平分土地無法實施,絕對平分產品更違背小生產者的階級本性。

《天朝田畝制度》無法實施的原因:

從客觀上說,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保證實施分田方案。從主觀上說,平均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圣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3.太平天國的衰落時期。

(1)太平天國的強大外敵的出現。

隨著太平天國的日益強大,滿清的八旗軍和綠營軍已經不足以對抗太平天國革命,清朝統治者迫不得已放松了對漢族武裝的控制。1853年咸豐皇帝命令地方組織團練武裝。漢族地主武裝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相繼發展起來,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以曾國藩和李鴻章為代表的漢族地主勢力的壯大,表明滿洲貴族和八旗軍隊的腐化墮落已經無法對抗太平天國運動,清王朝正在走向衰亡。

(2)天京變亂。

1856年8月,楊秀清逼迫洪秀全封他為“萬歲”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態發展下去會對自己不利,表面上答應了楊秀清的要求,暗地里卻密召在前線的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回敬救駕。韋昌輝立即率3000精兵趕回天京。9月2日凌晨,在秦日綱的配合下,包圍了東王府,殺了楊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2萬多人。天京城內一片恐慌。石達開從湖北趕回,斥責韋昌輝濫殺無辜。韋昌輝又想殺死石達開,石達開只好半夜墜城逃出天京,石達開的全家都被韋昌輝殺害。韋昌輝的行為,引起太平軍全體官兵和百姓的憤慨。11月2日,洪秀全誅殺了韋昌輝及其心腹200余人,平息了這場自相殘殺的內亂。翼王石達開在天京變亂后,因不滿洪秀全的猜忌,自率10萬大軍離開天京,雖然多次擊潰清軍,但終在大渡河畔被清軍全殲,這實際上是天京變亂的一個繼續,從此,太平天國局勢更加危險。

太平天國內訌、濫殺、石達開出走留下了什么歷史教訓?

提示:建都天京后,太平軍的上層領導集團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生活奢侈,等級森嚴,諸王之間產生尖銳的矛盾,導致太平軍發生內訌。翼王石達開在天京內訌后回朝主政,因不滿洪秀全的猜忌,率10萬太平軍離開天京。

太平天國內訌、濫殺、石達開出走帶來了嚴重后果,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它破壞了太平天國內部的團結,動搖了太平軍將士的宗教信仰和對太平天國理想的堅定信念,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喪失了乘勝殲滅清軍的有利時機。太平天國運動中發生的仇殺、分裂,是農民政權封建化的必然結果。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革命不可能完成社會革命的任務。

從天京事變這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應該吸取什么樣的教訓呢?(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反對貪污腐敗;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

(3)重建領導核心。

天京事變之后,太平天國原有領導集團的成員或死或走。清軍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威脅天京。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在軍事方面,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組成了新的軍事領導核心,扭轉了戰局。太平軍連挫清軍,占領江南大部分地區,士氣重新高漲。內政方面,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洪仁玕提出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施政方針《資政新篇》。

閱讀小體字,總結:①目的:重振天國聲威,挽救天國危局。②主要內容:效法西方,興建鐵路、公路,仿制火車、輪船;興辦郵政、銀行,推廣保險;興辦醫院和學校,進行文化交流等。③評價和認識:它是中國最早的,最完整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

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它未能反映農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有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并未真正實行。

4.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太平天國就一直面臨著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進攻的嚴峻局面。1863年,在英法軍隊的支援下,曾國藩兵分三路,圍困天京。英法軍隊參與鎮壓太平天國主要是1862年英法聯軍從天津調往上海,此后多次在蘇瀘杭地區參與鎮壓太平天國,直至太平天國失敗。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課文從社會影響、農民的傳統理想和思想進步三方面分析了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太平天國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影響之深刻超過了過去的農民戰爭,達到了農民革命運動的頂峰。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掃蕩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太平天國所頒布的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平均主義的愿望和獲得土地的理想?!顿Y政新篇》成為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智慧結晶?!顿Y政新篇》提出了效法西方資本主義的種種措施,在許多方面體現了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歷史趨勢,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即將出現的先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它是中國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教訓: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是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代表,缺乏科學的理論武器,不能擔負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

課堂作業:

完成課后相關習題。

課堂小結:

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民階級掀起了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運動,定都天京,建立了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是歷代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新的時代賦予了太平天國以新的特點,太平天國后期,其領袖洪仁玕提出了《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第一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是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和時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 板書設計:

一、金田起義

1.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2.概況

二、天國興衰

1.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時期。

2.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1)軍事全盛。

(2)政權建設:頒布了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

3.太平天國的衰落時期。

(1)太平天國的強大外敵的出現。(2)天京變亂。(3)重建領導核心。

4.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資政新篇》(2)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第二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課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熟悉秦朝政權機構和統一措施,記憶主要官職名稱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體制的權力格局。

二、能力與方法

1、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實依據。初步了解如何閱讀與歸納歷史材料的方法。

2、簡要分析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弊,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

3、學習小組分別收集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概況,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等,以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認識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權、嚴密、殘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深遠影響,滲透文明進步原則與道義原則相悖的價值判斷標準。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難點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先進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式

基本原則:

沒有疑問——掌握

自主學習:

自行探究解決——掌握

產生問題——研究性學習

或合作探究解決

教師講授:定義性的概念、規則或學生集體探究仍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教師講授。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各學習小組通過對網絡、書籍、報刊、雜志、光盤等媒體的找尋和瀏覽,找到與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秦滅六國的時間與經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圖片以及近期關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報道等資料。

2、查閱與本課有關的歷史史實。

3、思考課后閱讀(探究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天下共主與中央集權的區別等)。

(二)導入設計

情境營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畫像。

教學導語

“六王畢,四海一”,秦國統一天下標志著中國集權政治的開始。秦王朝建立起來的統一的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歷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

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結構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三、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機構

2.官吏的選拔考察

3.鞏固統一的措施

4.制定嚴苛的法律

(四)師生互動

課堂設問

問題1:周天子分封諸侯,“授土”“授民”,諸侯則向周天子履行各種義務;請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條件來統治諸侯?

周天子必須有威望和實力,大部分諸侯必須擁戴周天子。

問題2:既如此,為何春秋時期周王室卻開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經開始瓦解,“國人暴動”更直接打擊了周王室;平王東遷后,實際管轄面積大大縮小,地位下降;諸侯國各自獨立,以分封等級從屬關系形成的統治體系廢弛。

這樣,周王室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力量逐漸強大,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然后導入新課。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情境營造

由各學習小組代表講述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經過、結果;簡要介紹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最終滅掉六國而完成統一,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建立了強大的、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大帝國。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課堂設問

問題1:秦朝中央政權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權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襲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設置。

問題2:皇帝應該穿黃色的皇袍,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卻是黑色的袍子?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秦始皇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認為周代以火德立國,顏色尚紅;秦能滅周,應是以水德立國,取水能克火之義。水色為黑,故服飾尚黑。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情境營造

據《史記》載:始皇曾外出巡游,見到丞相車騎多,認為不是好事。宮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丞相,丞相隨即減少車騎。始皇大怒,遂將當時在場之人全部殺掉。

課堂設問

問題1:你認為誰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為太仆負責宮廷車馬,皇帝出游,他會一直跟在皇帝身邊。

問題2:你認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九卿中有哪幾個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

沒有。因為三公九卿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還兼為皇室服務。其余四卿則僅僅是為皇帝、皇室服務的。

第三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2課

第22課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岳麓版教案2009版 點擊數: 228 【字體:小 大】 【收藏】 【查看評論】 接收回傳 【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能夠分析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識記“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史實;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及我國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的建立、實施情況;結合事實分析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通過閱讀、分析各種歷史材料,訓練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論從史出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各種歷史資料的舉例、分析,了解新時期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鼓勵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實和我國目前基層民主選舉的有關情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文革”發動及“文革”期間我國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學習和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成就,加深學生對民主法制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通過開展社會調查,認識我國的基層民主建設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繼續改進和提高。 【 教學重點 】

“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巨大成就。 【 教學難點 】

新時期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 教學方法 】

探究式、啟發式、歸納法和討論法。 教 學 過 程 【 復習鞏固】

新中國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幾年間,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引入新課】

導言:新中國成立后,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并非一帆風順, 尤其是文革對民主法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文革結束后,中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不斷取得了進步。 補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管理國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靜態的法律法規;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靜態的法律法規也包括動態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活動,它體現的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

一、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1、性質:文革,1966-1976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的,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的,對黨、國家、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內亂。

2、文革發動的原因:

歷史根源: “左”傾錯誤,最終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 其它原因: 毛澤東錯誤地估計了當時國內的階級斗爭形勢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瀾。 狂熱的個人崇拜破壞了黨內的民主決策。

毛澤東犯了什么錯誤?認為中央出了修正主義,出現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注:修正主義 修改馬克思主義;否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區別,否定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區別;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反對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資產階級思想。 反革命集團利用中反革命集團指的是? 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人們對毛澤東的崇拜,對文革的發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毛澤東決定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來維護社會主義制度。毛澤東的錯誤個人決定成為了黨和政府的決定而且無法更改。 這是為什么??

個人專斷個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集體領導制造到破壞。 中國是個有著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國家,人治傳統影響深遠。 我們來看文革是對黨、國家、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內亂。

3、經過:在毛澤東的“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得鼓動下,紅衛兵運動興起,文革全面發動,全國陷入一片混亂當中。

4、文革的危害

政治上: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民主法制遭到野蠻踐踏、民主政治建設嚴重倒退; 經濟上:國民經濟發展緩慢; 科教文上:對文化的摧殘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出身唯成分論)

大學 大學 大家都來學。大家指的是工農子弟兵。工農兵大學。 拉大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5、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表現:舉劉少奇案。 (1)、人民的生命財產得不到任何保障; (2)、社會秩序極端混亂; (3)、人大制度、多黨合作和政協制度遭到破壞; (4)、中共各級組織遭到破壞,黨的規章制度被踐踏。

6、文革的教訓 (1)、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條件下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 (2)、必須花大力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3)、必須堅持國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1、歷史的轉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決定改革開放。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成為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指導思想。

2、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1)平反冤假錯案; (民主政治建設的首要環節)

(2 )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改進人大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基層政權和基層民主建設; (3)頒布1982年新《憲法》并多次修訂,相繼出臺各種法律法規,建立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4)頒布《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規范政府行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證;(民主政治建設一大進步) (5)1999年,“依法治國”被寫入憲法。(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時期) 強調:“依法治國”寫入憲法。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據法律規定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一國法律體系的基礎是根本大 法憲法。

三、基層民主選舉制度

1、必要性?;鶎用裰鬟x舉是我國落實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進行民主建設、保證人民投票表決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舉措,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基礎的一環。 內容:城鄉居民依法直接選舉居委會、村委會。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基層民主選舉的示意圖

上級政府指派

(前) 城鎮居委會

干部

農村村委會

(后)

根據選舉法由人民選舉

思考:根據基層民主選舉的示意圖,性質、職能轉變? 性質:自治組織,職能:由監督管理轉變為人民服務。

2、居委會、村委會的性質、職能

村民自治權的核心內容:民主選舉,民主決策, 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3、意義:中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大建設的重大進展。是中國政府為貫徹“依法治國”精神, 保障群眾的民主權利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總結: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在文革期間遭受巨大的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向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目標前進著。

一、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1、性質:

2、文革發動的原因:

3、經過:

4、文革的危害

5、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表現:

6、文革教訓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三、基層民主選舉制度

1、必要性。

2、居委會、村委會的性質、職能

3、制度的意義

第四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3課

第2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岳麓版教案2009版 點擊數: 178 【字體:小 大】 【收藏】 【查看評論】 接收回傳 [課標導航] 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分解課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一國兩制”理論形成的過程和含義;

2、掌握“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的實踐過程及意義;

3、熟悉改革開放以來兩岸關系新發展的表現;

4、探討臺灣順利統一的方法及重大歷史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聯系港、澳、臺問題的歷史由來與香港問題的解決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實踐的可行性;

2、聯系臺灣問題的現狀掌握中共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立場。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一個中國”的觀念,提高維護祖國統一,堅決反對分裂祖國的意識。 [重點]“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過程及其含義;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 [難點]統一臺灣存在的阻力;臺灣順利統一的方法 [自主天地]

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史料鏈接]“一國兩制”最初是針對臺灣問題而提出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和平統一祖國。那你了解臺灣的歷史嗎?

(1)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澎湖等島嶼,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2)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3)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立了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4)1885年:中法戰爭后在臺灣設立行省; (5)1895年:通過《馬關條約》日本強占臺灣; (6)1943年:《開羅宣言》規定日本把臺灣歸還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后回歸祖國; (7)1949年:蔣介石逃往臺灣,海峽兩岸再度分離。

(一)形成過程:

1、雛形: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毛澤東、周恩來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設想——除外交外,臺灣一切事物都有蔣介石全權處理,后者還可以派人參加中央政府;

2、基礎;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具體闡述了和平統一祖國的“九條方針” ——國家統一后,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 治權,并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臺灣地方事務;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系不變等等。這些原則后來稱為“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

3、形成:80年代以后,鄧小平全面闡述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深刻含義——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兩種制度長期共存,這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必經之路;

4、憲法保證:1982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5、成為方針:1984年,“一國兩制”方針在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上通過,正式成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

[注解]特別行政區:是我國的地方行政區域,它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的高度的自治權,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別行政區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司法權和終審權,臺灣還可以保留軍隊。

問題探究1:為什么 “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佳選擇? 原因:(1)“一國兩制”是我們黨和政府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提出的,符合中國的實際,是我國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

(2)用“一國兩制”的辦法和平解決,可以避免戰亂帶來的社會動蕩,符合人民的愿望; (3)“一國兩制”既可以確保港、澳、臺地區的穩定、繁榮和發展,又有利于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總之,“一國兩制”是順應時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確方針,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佳選擇。

(二)實踐——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歷史回顧]香港問題的由來是怎樣的?

①香港島:1842年《南京條約》中被割占;②九龍司:1860年《北京條約》中被割占;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專條》中被租借。

1、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條件:

①物質: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②理論:“一國兩制”構想和各項具體方針政策的完善,為解決香港、澳門問題指明方向;

2、香港回歸:

(1)過程:①提出方案: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中國正式提出以“一國兩制”方案收回香港;

②簽署聲明: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中國將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政府屆時將把香港交還中國;

③恢復主權:1997年7月1日零時,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正式生效。

(2)意義:①香港的回歸洗刷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翻開了香港歷史新的一頁,中華民族在祖國統一大業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②香港的回歸為澳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澳門回歸的過程:

①1987年4月,中葡雙方在北京正式簽署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回到祖國懷抱。

4、香港、澳門回歸的歷史意義

(1)對中國:①洗雪百年國恥,提高國際地位;②開創港澳和內地共同發展繁榮的新紀元;③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邁出了重要一步;④證明了一國兩制的正確性,為祖國的完全統一提供了成功典范。

(2)對世界: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和進步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創造了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歷史問題的成功范例;

問題探究2:同是“一國兩制”,政府在港澳和臺灣的具體應用上有什么不同?

——除了享有香港、澳門擁有的一切權力之外,臺灣還可以保留軍隊,但不應對大陸形成威脅。

問題探究3:為什么我們黨和政府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重要性:①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大原則問題;

②解決臺灣問題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穩定、發展和繁榮;

③解決臺灣問題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發展。

緊迫性:①國際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敵視、顛覆活動仍然存在,不斷插手臺灣事務;

②臺灣島內的臺 獨勢力日益發展,企圖分裂國家。

△國際敵對勢力和臺灣島內的臺 獨勢力是臺灣統一的兩大障礙。

二、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1、文革結束后,祖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臺灣問題的解決提上了議事日程;

2、1979年元旦,國防部長徐向前宣布停止炮擊金門,實現兩岸30年來的真正?;?

3、80年代以來,海峽兩岸通郵、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漸放寬,臺灣民間回內地探親、觀光、投資經商、文化交流等活動不斷加強;

4、兩岸還以民間團體對話的形式進行政治經濟方面的接觸與會談,并于1992年在“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一重大問題上達成共識;

5、1995年,江澤民主席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講話,就進一步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提出八項主張;

△八項主張核心內容:①強調“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②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意義:體現了黨和政府發展兩岸關系、促進祖國統一的決心和誠意,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6、2002年,中共十六大關于臺灣問題的內容:

①強調“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②呼吁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兩岸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僅在恢復對話;

③鄭重聲明:維護祖國統一事關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人民將義無反顧地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注:其中斜體加黑部分為記憶方法,要求學生了解、能大致復述即可。

[各抒己見]依據以上內容,你認為臺灣如何才能順利回歸?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的復興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答案要點:

1、方式:由學生各抒己見,注意強調“一個中國“立場;

2、意義:①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華民族振興的根本基礎,沒有祖國的完全統一就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振興。②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突出標志,是民族復興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標志。

[時政要聞]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兩人的這次握手,是時隔60年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歷史性握手。

[思維拓展]你認為國共兩黨60年后能夠再度握手的原因和條件是什么?你從這次歷史性的握手中能得出什么認識?

條件:①和平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主題;

②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渴望和平統一;

③祖國大陸經濟政治發展迅速,國際地位提高;

④改革開放以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加強,聯系日益密切;

⑤“一國兩制”政策的提出,并在香港、澳門成功實踐。 認識:①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②中國統一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我們必須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團結一致、共同排除外國干涉勢力的阻撓,早日實現祖國統一;

③臺 獨勢力猖獗,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統一;

④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第五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課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以皇權為核心的政治體制的出現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演變

丞相制度的廢除

明朝的內閣 清朝的軍機處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樣性,認識到中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專制社會,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增強對民族、國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廢除丞相制度與設立內閣、清明設立處。

難點: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

教學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一擴充知識發現問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通過多渠道找尋與中國古代專制皇權有關的資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以擴充知識。

2.以歷史學習小組為單位,整理搜集到知識,擇優以墻報的形式(如在教室內開辟一個“史海擷英”欄目)展示出來。

3.預習本課,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針對教材涉及的知識提出疑點,并公布在“史海擷英”欄目。

4.引導學生編寫歷史劇《早朝》,從而體現皇帝萬人之上的權威。

(二)導入新課

演出歷史劇《早朝》,體會皇帝的無上權威。教師設問:“中國古代皇帝的這種權威是怎樣一步一步確立的?”引入新課。設計意圖:通過自編、自導、自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代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同時吸引全班學生的注意力。

(三)教學結構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廢丞相、設內閣

六、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

四)師生互動

課堂設問一:請歸納本課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課堂設問二:這幾個朝代的中樞權力體系分別是怎樣設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廢丞相,皇帝親管六部;設立內閣。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結合預習所得和課堂速讀,對全課的知識結構和主體內容有整體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課堂設問:結合第二課的內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的? 提示:學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師可總說:三公九卿對皇帝負責;三公中,太尉一職在秦代虛有其位而無實人,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職權劃分互不相屬,互相牽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課堂提問: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逐步加強的?

提示:尚書省負責執行,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封駁審議,三省之間互相牽制,又互為補充,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營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圖

課堂提問:二府三司制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逐步加強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實質是相權的再分割,財權劃歸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掌管,軍政歸樞密院管轄,行政歸于中書門下,三省形同虛設。相權的再分割實質上體現專制皇權的加強。

4元:一省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鳴的進諫,以中書省代替三省,而實行一省制。

課堂設問一:一省制導致了皇權的加強嗎?

提示;沒有

設計意圖: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進中的回流。通過上題,加深學生的印象。

情境營造:阿合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亞費納克忒(今烏茲別克塔什干西南錫爾河右岸)。中統三年(1262年),領中收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負責管理財賦。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書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財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虛設。他執政十余年,采取各種手段聚斂民財,謀取私利,引起民怨。為把持朝政,聯結親屬和色目人為黨羽,排斥異己,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

課堂設問二:你從材料中提煉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權擴大而產生負面影響。

課堂設問三:四個不同時期的中央集權體制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提示:說明在皇權與相權的激烈的爭奪過程中,皇權逐漸取得上風,皇帝越來越成為家中樞權力體系的核心。

課堂設問四:以上四個中央集權體系中,哪一體制下的丞相(宰相)權力最大?

提示:元朝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了實質:皇權與相權的爭奪;弄清趨勢;皇權逐步加強。

5.明:廢丞相、設內閣

情境營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圖。

課堂設問一:你從右圖中得出什么結論?

提示:它說明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于被 廢除了,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

情境營造:錢宰被征編纂《孟子節文》,散朝回家,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問他,你昨日的詩作得好,不過我并沒有“嫌”遲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連忙磕頭請罪。

課堂設問二:材料說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監察百官的廠衛特務無孔不入;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課堂設問三:原來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丞相被 廢除后,重要政務都要皇帝親自處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術,為此設立內閣。在明朝,內閣的職權有無變化?

課堂設問四:什么叫“標擬”和“批紅”?你能否用現代詞匯通俗加以解釋?

提示:標擬就是秘書起草對公文的審批意見;批紅就是領導對審批意見的認可與否。

6.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

課堂設問一: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提示:軍機處的主要職權是撰擬諭旨,地位凌駕于內閣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個正式的權力機關,人員可以隨時被撤換;而皇帝則可通過軍機處完全控制全國的軍政大權。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課堂設問二:歷朝統治者為加強皇權而不斷相權,請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

提示:這道題可作為學生課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課堂上解決,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能自圓其說即可。

教學總結

本課通過對秦、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時期中樞權力體系變化的講述,突出了相權與皇權的爭奪,以相權的削弱展現了古代中國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的趨勢。教材是通過三大方面展現主題的。其一為三省六部制的演變:秦朝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政治體制,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隋唐時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權來體現皇權的加強;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權的再分割體現主題;元代出現歷史的回旋,廢除了三省,實行一省制,相權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這一體現己現弊端。其二為丞相制度的廢除:相權的加重,影響到皇權,有鑒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權過重引發的政局動蕩,明初朱元璋廢除丞相,并且規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這樣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其三為內閣與軍機處的設立:明朝廢除丞相,設立殿閣大學士以至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可以對各種奏疏提出處理意見供皇帝參考采用,地位變得重要,但所辦之事是否算數,還要由皇帝最后定奪。清明的軍機處重處在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等機要政務,但輕處在于“跪奏筆錄”,完全聽命于皇帝,因此,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汽車4s店離職申請表套下一篇:汽車4s店配件管理制度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